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品,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试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像。教学中,拟通过反复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本文进行科学幻想的巨大意义,学习本文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激发并培荞学生的想像力、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积累资料,宜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养成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什么是基因呢?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漆孝诗的《基因畅想》。

(二)通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像)

(2)文中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请分别找出来。

(要点提示:事实,第3段谈自己的工作,谈自己为什么要和猪打交道;展望,第6段对基因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畅想)

(3)文中提到“堪称20世纪最出神人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指的是哪一项研究成果?具体说说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要点提示:成果,科学家成功地将人心脏的基因转录到猪身上,制成了猪身人心原因,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很多,而心脏来源却很少;探索过程,19世纪,哈迪将黑猩猩的心脏移入病人身上。首开心脏移植先河。而后,贝利又将狒狒的心脏移植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身上,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

(4)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做了哪些畅想?

(要点提示:外科医生可以很简便地为心脏病人做换心手术。医学专家可以预先为病人准备好最合适的基因心脏。一些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将大大延长人类的寿命)

(三)品读课文

学生自由散读,并进行圈点,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问题一]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生动吗?请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或者你认为足够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只要学生能找出语句说出一两点理由即可。

(要点提示:形容小猪不愿独处,第3段中,用了“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很有文采,很生动。有些语句写得很俏皮,充满着生活气息。如第6段中“您走好,不必心有余悸,我们的产品保质四十年”。第3段中“猪还特别善解人意,它喜欢偎在你脚边,温厚恭良,从不暴躁。。第6段中”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的手法将胜过世界上最神奇的设计师。“)

[问题二]你认为作者的想像合乎情理吗?在文中你能找到依据吗?

(要点提示:不是空穴来风,有理论依据,第5段叙述的.事实)

[问题三]你认为作者对基因技术应用前景有信心吗?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看出?

(要点提示:开头第1段,第7段中的两个”肯定“)

(四)创读拓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能说出个所以然即可。

1第7段中,作者写道:”动物世界“节目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更精彩的画面。请依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想像会有哪些具有强烈震憾力的画面呢?

2现代科学认为”破译生命密码,将是人类科学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创举。。你认为破译生命密码,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呢?假如后,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破译哪些生命密码呢?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请自由谈谈。

可从以下方面引导,答案不必统一,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即可。也可从其他方面回答。

(1)从作者认真对待科研的态度,你想到了什么?

(2)从作者敢于积极畅想方面,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3)从哈迪、贝利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示?

(4)一旦破译生命密码,除了给人类带来益处,你认为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五)总结

这是一篇生动的科学小品,读来亲切感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钟”等问题能得到攻克;我们也能够在超市买到抗感冒的苹果、防肝炎的梨。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知识,让知识绽开出灿烂鲜艳的花朵。

(六)作业

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张村田

第1课忆读书

冰心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1、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学会读书时分层次筛选有效信息。

2、逐渐学会平时在读书中多思考,善体会。

4、在老师的指导下,拟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5、将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体会与同学交流。

[学法点悟]

1、不必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着重从内容上把握。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

3、不必深究文中提到的名著的情节,注意体会作者读书的乐趣和心得。

4、有必要增加一些文学常识的积累。

[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围绕自己一生的读书经历,尤其是童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向青少年朋友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结尾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心,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文章语言平易,亲切随和。全文洋溢着作者压抑不住的情感和对读书的浓厚兴趣,还表达了愿终身以书为伴的志趣,我们应当用心感悟。同学们应当怎样对待书呢?

[疑难解析]

质疑:本文似乎没有明显的层次感,文章的内容重点是什么?如何把握?

解惑: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首先从文末的主旨句入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中,三个短语,从内容上看是由主到次,从含义上看是逐层深入,“读书好”是全文内容的重点。

还要从作者的叙事中分析,全文重点叙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经历,细细品读,可从四个方面.总结读书的好处:

一、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如文中作者写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等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二、读书能扩大人的知识面。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读外国小说,则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三、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如:读文言的《聊斋志异》,对作者用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以致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四、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质疑:综观全文,“多读书”是如何体现的?

解惑: 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

质疑:作者怎样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如何读好书的?

解惑: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爱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语言揣摩]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是作者开篇的第一句话,用“一… …就… …”的句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看出作者对读书有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它紧紧的抓住了我们,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兴趣。

2、“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 ”

世间万物,同类之间都有高下优劣之分,包括物、人,当然书也不例外。这里作者是想告诉青少年朋友,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较为恰当的选择。

[研究课题]

《忆读书》中提到了几部古典作品,且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品评,如:作者对《水浒传》,她写到“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 … 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的写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还把《西游记》和《封神榜》作了比较。你读过这几部书吗?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读过的其它同类题材的书或文章,你能试着加以品评吗?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积累一些古典文学常识,在此基础上,拟订自己近期和远期的读书.计划,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同学交流读书体会,学习选择性阅读、比较阅读。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笸箩( )天罡( )林纾( )

堆砌( ) 勉强()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斩首 催促凯旋

崭新 摧毁岂有此理

聊斋日寇 遗留

爱卿夺冠 派遣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悬念:

遗事:

人情世故:

消遣:

索然无味:

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问题有自己主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乌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你到过哪些地方?

2、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板书课题:乌塔(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在暑假里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三、体会乌塔生活上的自立

1、过渡语: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

2、采访过程:

(1)记者: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旅游,你不怕遇到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担心吧?

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3)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5)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6) 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3、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4、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会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1、过渡语:我们都感觉到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精神,其实在她的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另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从课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作者与乌塔的争论,看看我们能否从他们的争论中体会点什么?

2、第一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一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认为: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出远门?)

(3)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4)你也像乌塔学习,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家长爱孩子,应该怎么爱?我们这样说:爱孩子,就给(让)他们

(5)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你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二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这次争论的话题是什么?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争论的话题是:孩子的乐趣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图书,有游乐园,很快乐。乌塔认为:中国的孩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肯定缺少乐趣,因为只有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它的美丽。)

(3)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你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 的童年更有乐趣。

4、总结:两次的争论乌塔都发表了跟作者不同的见解,但是乌塔都说得更有道理。从中你发现了乌塔什么特点?

(很有主见)

五、拓展延伸

1、是啊!乌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样独自一人去国外旅游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学的是乌塔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锻炼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一个人去旅游,毕竟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结束语:最后,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养成依赖的心.而且做事说话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上 独立自主

思想上 很有主见

作者邮箱: xiaoli0613@sina.com

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小朋友,你吹过泡泡吗?你喜欢吹泡泡吗?

(板书课题:吹泡泡)

二、小组实践,引导观察

分小组玩吹泡泡,教师在游戏前提出观察要求

如:

(1)观察泡泡的样子、颜色及其变化;

(2)观察自己和同学吹泡泡时的动作、神态;

(3)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组织学生室外开展活动

三、交际互动,说写结合

(1)先说后写

小组练说、指名练说再写下来;

(2)边说边写

想写什么先说一说,说了什么就写什么;

(先说再写,把自己写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同学评价吹泡泡

的动作、神态描述得是否准确;泡泡的样子、颜色和变化表达

得是否比较生动。随后尝试修改。

(2)评一评,比一比

21.细柳营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江夏区求实中学:胡克志

一、教学目的

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 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导入--感知--品读--迁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

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讨厌蜜蜂   ②喜欢蜜蜂   ③赞扬蜜蜂   ④学习蜜蜂

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

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

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

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

1.学生齐读十八段

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

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

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付:板书设计:

蜜蜂

讨  厌

勤劳奉献

喜  欢

↓               ↓

农民

赞  扬

学  习

翠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2、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3、 完成有关作业。

重点:自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二、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再我们的周围,你比较熟悉的鸟有哪些?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方面?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去认识一种新的小鸟,它就是--翠鸟(板书课题),起读课题。

(2)、自学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A、 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B、 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翠鸟。

(3)、检查自学情况

A、 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上的错误。读后评议朗读情况。

(强调难读音:衬衫、锐利、隐约、荡漾。多音字:尽、爪)

B、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翠鸟?

(讨论的出结论,并找出相应的段落:外形(1、2),行动(3、4)住处(5)

C、 出示幻灯--停在苇杆上的一只翠鸟,进行说话训练。

(有顺序的仔细观察,说说你眼前的这只翠鸟是怎样的?从形体和颜色两方面来考虑)

(4)、学习1、2两段

A、 文中又是怎样描写它的外形的呢?轻声朗读1、2两段。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它的小巧玲珑?哪些地方写出它的颜色鲜艳?(小巧玲珑体现在:一双小爪、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解词:透亮 看幻灯)

B、 这只小巧玲珑的翠鸟最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为什么是水边的苇杆呢?

C、 翠鸟的美丽又体现在哪里?指读第2段,思考:这1段共有几句话?第1句话与后面的2、3、4、句有什么关系?

1、 这一段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是从几方面来介绍的?具体是怎样描写的,找出相应的句子。2

2、 、作者这样描写翠鸟的各部位的羽毛,把它写成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第1句和后3句话有什么关系?(先总起后分述)

D、 齐读这两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朗读指导--用喜欢的语气读

E、 小结: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小巧玲珑而美丽的外形。

F、 指导写字:巧、绣、纹、衬衫

G、 作业:;抄写词语

熟读1--2段

板书:翠鸟 先总起后分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3、4、5、段课文。

重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 指读3--4段

A、 想想:翠鸟行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敏捷

B、 翠鸟行动敏捷表现在几个方面?

二、 学习第三段

1、 从哪里看出来它飞的快?

2、 它停在苇杆上的目的是什么?

A、 出示第3句:它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来的小鱼。

B、 把“注视”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比一比,用哪一个词合适。

3、 学习第4段

A、 第1句:讲到了谁和谁?到底是写小鱼还是写翠鸟?为什么还要写小鱼呢?这句话用什么连接?

B、 第2、3句:主要写什么?--捉鱼动作快,体现在哪里?(抓主要的词语)

出示课后题3--(2),蹬、叼换词比较练习

C、 作者还观察到什么?--苇杆、水波分别怎样?去掉这些句子行吗?为什么?

4、齐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行动敏捷

5、学习第5段

A、 面对外形这么美丽,行动这么敏捷的翠鸟,“我”和小伙伴心中滋生了一个什么愿望

B、 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C、 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时,我们就--失望了,心中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希望是什么?

D、 练习:选词填空--希望、愿望、失望

(捕捉翠鸟很不容易,我们的( )无法实现,我们( )了,只好在翠鸟飞来得时候,( )它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E、 齐读第5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翠鸟的住处隐蔽。

6、齐读全文,小结

全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分别有什么特点?

7、作业:指导写字 课后题4(1)

板书:捉鱼动作快

行动敏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读课文。2、能说说翠鸟。

重点:有感情读课文

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 结合板书回答问题

1、 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2、 你最喜欢文中描写翠鸟哪部分的内容?

3、 课文是分几方面把翠鸟的“翠鸟非常鲜艳”写具体的。

A、 填空: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绣满了--,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

B、 这段话的结构是什么?

C、 试背

三、 总结全文

四、 作业:围绕下列总起句分别说,写一段话

1、 说:翠鸟的动作很敏捷

写:我们的教室非常整洁

观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打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要求:

1、认识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下决心,说话算数,就一定能改掉坏习惯的道理。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读全文,看拼音并联系上下文认识“打赌、上了瘾、呵斥”等3个生字词。

2、用较快速度熟读课文,想一想从课题“打赌”入手,对理解课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3、围绕课题,提出了3上问题:为什么打赌?怎样打赌?打赌的结果怎样?

4、再读课文,围绕这3个问题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参阅“阅读提示”,提出讨论题目。

(1)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2)“真正的男子汉”的意思是什么?

(不拘泥于这两个题目,如果学生能提出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则更好。)

2、班级讨论。

要求:仔细读课文,认真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加以证明,并认真读好这些语句。

(1)讨论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①从“打赌”的结果看,是不是值。

“我”和爸爸原先各有什么不良习惯,现在怎样了?

“我”爱吃零食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结:为了改掉坏习惯而打赌,有个好结果,值得。

②从打赌的过程看,“值”在哪里?

我和爸爸是怎样经受了说话算数的考验的?

他们经受的仅仅是吃不吃零食或者抽不抽烟的考验吗?

(引导学生从体验艰辛、锻炼毅力、培养意志这一层意义上去讨论,并通过朗读相关语句去理解、去感悟这一层意义。)

小结:为磨练意志而打赌,意义更大,确实值得。(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应予以尊重。如,认为“打赌”不值,有可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却养成一个凡事好打赌的坏习惯等。)

(2)讨论“真正的男子汉”是什么意思。

先找出最能表达“真正男子汉”特点的一个词语(说话算数),再找出写“我”和爸爸“说话算数”具体表现的语句。

小结:真正的男子汉说话算数,有改掉坏习惯的决心、意志和实际行动。

〈三〉、联系实际,个体感悟。

你有没有类似“打赌”这样的经历?愿不愿意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说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听的学生从怎样改掉坏习惯、靠什么力量改掉坏习惯上去体会他人的经历,领会做人的道理。

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感兴趣的其他同学的经历写下来。

丰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2、学习作者有条理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方法:变序式阅读法 讲解法 启发法

教具准备:插图 放大文字(第7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口述《倔强的小红军》主要内容。

2、本课讲述的也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题目是《丰碑》。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碑”指什么?“丰”指什么?课文中丰碑指的是什么?

二 学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丰碑是军需处长?

2、指名读,齐读

3、什么是晶莹?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试理解)

(二) 范读全文

(三)学习第7自然段

(出示投影片)结合图画说一说,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他具有什么精神?为什么说具有这种精神?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四)学习1、2自然段

联系1、2自然段,从哪看出“天气冷”?读有关语句。

讨论:“装备很差”,差到什么程度?最 缺少的是什么?

(五)学习第7自然段

1、军需处长离开战士们时神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2、是冻死的为什么神态还这样镇静安详?

3、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

4、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六)学习8--10自然段

1、当将军看到牺牲的老战士时,他的心情怎么样?

2、读8--10自然段

3、讨论:将军为什么愤怒?愤怒是冲着谁来的?

4、读有关句子,读出愤怒。

(七)学习11自然段

1、范读11自然段

2、思考、讨论: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什么呢?

(八)学习12自然段

1、将军的军礼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谈一谈。

3、“与云中山化为一体”,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九)学习14自然段

1、齐读

2、理解:那“声音”指什么?为什么脚步声是“沉重而坚定的”?为什么是“无数”?

3、“胜利不属于他们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解释:晶莹

3、这座丰碑树立在哪儿?

4、有感情地再读13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 碑

大雪覆盖了身体

军需处长 为革命勇于献身 晶莹的丰碑

鼓舞了这支队伍

精神永存

穷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宁可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感情朗读课文。

4、展开合理想象,为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展开合理想象,理解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字词、新词。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教学重点:自学字词、新词。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你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以后,想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时期达六十多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

的不朽名著。我们曾学过的课文《跳水》就是他的作品。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及“预习”中的问题。(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教师备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分段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回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可怜的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出海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扶养,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展开合理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展开合理想象,理解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想一想在刚接触课题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他们的生活怎么穷”的问题,读完课文后看问题解决了没有?

(1)学生汇报,老师帮助归纳:

吃:黑面包,菜只有鱼,勉强填饱肚子。

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

劳动工具:破帆

劳动条件:丈夫清早出去……夜里十一点,冒着寒冷和风暴;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

(2)抓住这些词句说说你的体会。理解“只有”

2、桑娜此刻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从哪些词句看出?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桑娜的思想感情。

4、通过刚才的读,你还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5、小结:

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们注意了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看到了作者在潜词造句方面是非常有功底的。

二、学习第二段

1、桑娜怎么想起了去看西蒙?她有哪些心理活动?从这些心理活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2、推开西蒙家的门,桑娜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你有什么想法?

3、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教师备注:

朗读 分析

讨论

4、读一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这一段想法用了五个省略号?中间省略了什么?

学生讨论。

(1)这么多的省略号,怎么读? 指导朗读。

(2)这一小段,作者借省略号进行心理描写,有什么好处?

(既展示了桑娜的美好品格,又真实地再现了她复杂的感情波澜)

三、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读,读到第一个“沉默”。体会一下为什么两人沉默了?

2桑娜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为什么又“沉默”了?

3读读桑娜的话,看用什么样的语调能把桑娜的心理活动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一读渔夫的话,请你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5读读结尾这三个自然段,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

(结尾很奇妙,渔夫的决定出乎桑娜的预料,而桑娜的“一动不动”、“拉开了帐子”也出乎渔夫的意料,这两个“出乎意料”表现的是同一种东西 -- 朴实善良的品格)

四、总结全文

1桑娜和渔夫是什么样的人?

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2小结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从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行巩固性练习。

教学重点:

继续品味世界著名作家的秒笔,为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为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

2、请同学评读。

二、品味文中几处妙笔

1用词的准确。(例举两处)

出示练习。

(1)“唉!她死得好惨哪!”

“惨”字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可怜、可悲……)

西蒙死时的样子,留下一双无人照管的孤儿,这情景不仅是值得怜悯,而且是太凄惨了。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教师备注:

朗读 分析

讨论

“熬”字可以换成什么词?

“度”是“过”,看不出什么艰难;“对付”有应付的意思,将就的意思,而“熬”是忍受,是要耐苦支撑,渔夫--家生活本来就很“勉强”,再增加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日子就只有“熬”了。

2标点的巧用。

文中多处运用省略号,每处都是作者用心来点的,你可以任选一处体会一下它的作用,看看省略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其中最典型的耍数描写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后志忠不安的心理那一段话。(因为讲课中详细分析过,练习课上点到即可)

3出乎意料的结尾。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桑娜告诉渔夫,自己已把孩子抱回来了?

三、延续结尾的练习

老师:想一想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观察插图后,通过合理想像给结尾续上一笔。

四、续编《穷人》的故事

续编就是接下去讲故事,也就是我们常间的“后来怎么样了?”今天请你也来当一回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但是续编不是胡编,请注意下面的要求:

1、要清楚整个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品质。

(桑娜和渔夫都具有勤劳、善良的性格特点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

2、要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收养 扶养 养大)

3、续编的故事,情节发展要合情,想像要合理,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中心思想郡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想一想,说一说,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20穷人

等待丈夫 -- 看望西蒙 -- 渔夫回家

吃、穿、用-- 孩子抱回家-- 总能熬过去

穷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教学反思:

上一篇:医院工作总结计划下一篇:2024年暑假学生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