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股权管理办法(共9篇)
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
银监发〔2009〕98号
(2009年11月5日)
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请各银监局将《办法》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及有关商业银行。
二○○九年十一月五日
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行为,促进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
第三条 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试点方案由监管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一家保险公司。
第二章 准入管理
第四条 拟投资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须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及并表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有效,业务经营稳健,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或重大操作风险案件。拟投资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保证在扣除拟投资额后符合监管标准。拟投资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具有熟知保险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人员。
第五条 商业银行拟入股的保险公司须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良好的业务发展前景,各项经营及风险管理指标符合保险业的监管要求。
第六条 中国银监会负责审查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方案,并依法出具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监管意见。
第七条 拟投资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银监会相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向中国银监会提出申请。提出申请时,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一式两份:
(一)申请书;
(二)商业银行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同意投资保险公司的决议;
(三)商业银行拟入股的保险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同意吸收商业银行投资的决议;
(四)股权投资意向性协议;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商业银行最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和业务发展情况报告;
(七)商业银行拟入股的保险公司最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和业务发展情况报告;
(八)商业银行拟入股的保险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合作股东的基本情况;
(九)商业银行与其拟入股的保险公司建立有关风险隔离制度、并表管理制度及关联交易实施细则;
(十)中国银监会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八条 商业银行变更投资保险公司的股权比例,应当根据中国银监会相关规定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
第九条 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应严格遵守法人机构分业经营的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并不断完善与其投资的保险公司之间的防火墙制度,确保公司治理、经营决策、业务运行、风险控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及业务场所等方面的有效隔离。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明确一名非执行董事负责防火墙以及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和审查。该名董事应至少每年对防火墙制度执行情况、保险公司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以及关联交易的公允性、控制情况发表书面意见。
第十条 商业银行派至其入股的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以及业务人员,必须与商业银行脱离薪资和劳动合同关系,不得相互兼职。
第二节 关联交易
第十一条 除中国银监会另有规定外,商业银行不得向其入股的保险公司及保险公司关联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表内外授信。
商业银行不得向其入股的保险公司及保险公司关联企业担保的客户提供授信。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不得以客户购买其入股的保险公司销售的保险产品作为向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前置条件。
商业银行接受其入股的保险公司保单作为质押提供授信,不得优于其与非关联第三方的同类交易。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向其入股的保险公司出售其发行的次级债券。商业银行及其控制关联方所发行的其他证券,其入股的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量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商业银行及其控制关联方承销证券时,向其入股的保险公司出售额不得超过其承销总额的10%。
第三节 并表管理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银监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规定,建立对其
入股的保险公司进行并表管理的政策、制度、职责和程序,实行有效的并表管理。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将其入股的保险公司纳入信息集中管理体系,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暴露进行集中监测和管理。
第十六条 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应从商业银行资本金中全额扣除。
第四节 业务合作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及其入股的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应严格遵守中国银监会及保险监管部门的各项业务管理规定,遵循市场公允交易原则,不得有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入股的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不得在股东银行的营业区域内进行营销。
商业银行应建立代理保险销售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切实做好代理保险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商业银行代理保险销售人员合规审慎销售保险产品。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入股的保险公司所印制的保险单证和宣传材料中不得使用其股东银行的名称及各类标识。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客户信息保密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与其入股的保险公司相互提供客户信息资料必须取得客户同意,业务往来不得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国银监会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管职责以及相关监管合作机制,对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中国银监会依法对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进行并表监管。
第二十三条 中国银监会依据相关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重大监管信息,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第二十四条 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涉及上市公司的,遵守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近期, 内地银行取款费、年费、挂失费等数项收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8月3日银监会紧急叫停“问题收费”, 要求银行对争议较大的收费项目就定价水平进行合理性评估。
8月10日, 中国银监会就最新下发到内地各商业银行并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进行公开表态, 在收到反馈意见后将会同国家发改委抓紧修改征求意见稿, 因其影响广泛, 该意见稿下一步还将征求公众意见。
中国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 银监会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修订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已下发到各商业银行和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银监会和发改委在收到反馈意见后将抓紧修改征求意见稿。同时并称, 考虑到银行收费涉及金融消费者权益, 影响广泛, 下一步还将就《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银行】
银监会加强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
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银行对衍生产品的风险和机构客户的成熟度进行评估分类,银行须根据评估结果,“与有真实需求背景的机构客户叙做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衍生产品交易”。
《通知》还针对机构客户衍生品的交易特点,对销售主体的行为和信息披露等问题作出规定。
光大银行115亿元引资方案获批
光大银行8月26日宣布,该行引进境内投资者方案已获得银监会批准。引资规模近115亿元,共引进八家投资者,它们是航天集团、宝钢集团、中电财务、中国再保险集团、申能集团、航天财务、上海城投和广东高速,均为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引资完成后,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超过10%,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超过7%。
国开行成立投资公司
国家开发银行近日成立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开金融),主营股权投资业务,由国开行董事长陈元兼任公司董事长。
国开行已有的非金融类股权资产将剥离到国开金融。国开金融将主要从事私募股权基金(PE)、直接投资、投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业务。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出台
中国银监会9月8日公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首次明确声誉风险的定义,即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要求重大商誉事件发生后,银行需在12小时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并要求银行实时分析舆情,动态调整应对方案。
英监管当局出台银行业限薪规则
8月12日,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出台了管理银行业薪酬的指导方针,要求薪酬的发放必须考虑到机构长期的发展和机构整体的情况,要建立独立的薪酬委员会等。
这些规则将适用于27个总部设在英国的银行机构。它们必须在今年10月末之前向金融服务局提交各自的薪金政策报告。
英国金融服务局说,这些指导方针的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薪酬制度,同时更好地规避金融业风险,因为过高的薪酬往往成为刺激银行工作人员追逐高风险交易的主要动因。
瑞银秘密账户案达成协议
美国司法部税务律师与瑞士银行8月12日宣布,双方就涉及瑞士银行秘密账户一案达成原则协议。
美国司法部门介入后,瑞士银行今年2月承认帮助部分美国纳税人隐瞒收入,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罚款和补交税款共计7.8亿美元,并提交一份250名客户的名单。
随后,美国财政部国内收入署指控大约5.2万名美国客户通过设在瑞士银行的秘密账户匿藏约150亿美元,以逃避税收。
美国司法部今年3月向迈阿密联邦地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瑞士银行公开这些客户的信息,但遭瑞士银行和瑞士政府抵制。
【保险】
保监会提高意外险经营标准
为有效杜绝“假保单”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中国保监会近日提高了意外险业务的经营“门槛”,出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签发或新注册激活的意外险保单,保险公司必须向客户提供实时信息查询服务。
汇丰在沪成立人寿保险公司
8月27日,汇丰集团宣布在上海成立汇丰人寿保险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为5亿元,其中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与国民信托有限公司将各持50%的股权。
【股票】
创业板发审委正式成立
8月14日,第一届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正式成立。依照组建方案,证监会以外的候选人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有关部门组织推荐。
在网上公示、对候选人执业情况进行核查、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提名委员会资格审定,中国证监会主席办公会决定聘任35名人选。
QFII境内证券投资额度拟上调25%
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4日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上述征求意见稿拟将单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申请投资额度的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同时,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开放式中国基金等中长期QFII的投资本金锁定期缩短至三个月,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本金锁定期设定为一年。
与2002年出台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相比,上述征求意见稿新充实的内容主要涉及吸引中长期资金、便利投资运作和风险控制,以及强化资金汇兑管理与统计监测等三个方面。
上交所发布董事选任与行为指引
上海证券交易所8月25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选任与行为指引》,从董事会人员构成等方面对上市公司董事的选任进行了规范,确立了上市公司董事勤勉尽责的基本标准,并就上市公司监事会对董事进行年度考评提出了要求。
【基金】
金浦产业投资基金揭牌
8月4日,中国首家以金融产业为投资对象的产业基金——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揭牌。基金将以非公开方式向社保基金、工商企业、投资机构、保险公司等符合资质要求的投资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
该基金组织形式为有限合伙制,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将积极参加中国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重组、改制、上市和并购。目前已展开首期80亿元的募集工作。
【债券】
2009年地方政府债发行完毕
9月4日,财政部代理招标发行了河北、上海、浙江、陕西四省(市)地方债券110亿元。至此,今年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任务全部完成。
【非银行金融机构】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启动
中国银监会8月13日宣布已经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银监会将对此类机构采取先试点、后逐步放开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各批准一家机构进行试点,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金融租赁和汽车金融公司将可发债
央行和银监会8月31日发布公告称,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将可以发行金融债券融资。
此项举措是为了配合2008年末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支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等要求而制定的。
上海首家再担保公司成立
8月27日,上海首家再担保公司揭牌成立,将以“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该公司由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筹建,徐汇、杨浦、张江等多个区属投资公司亦有出资,注册资本为6.5亿元,其中上海国际集团持股46%。
【案件】
黄光裕涉证券欺诈财产被冻结
8月4日,香港证监会以“涉及在证券、期货合约或杠杆式外汇交易方面使用欺诈或欺骗手段等的罪行”为由,申请香港高等法院颁布禁止令,禁止黄光裕夫妇处置转移其名下价值16.55亿港元的股票资产,同时要求黄光裕夫妇向国美电器赔偿。
香港高等法院于8月5日批准了香港证监会提出的资产冻结申请,冻结期限至2009年9月8日。香港高等法院9月8日上午开庭聆讯此案,并维持对黄氏夫妇的资产冻结。
老虎基金涉内幕交易遭立案起诉
香港证监会8月20日公布,对Tiger Asia及其三名高级人员展开法律程序。证监会指出,Tiger Asia及这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涉嫌在今年1月6日进行中国建设银行股票的借贷沽空交易时,从事内幕交易及操纵市场。
更正
本刊2009年8月号“案解反垄断法”一文,作者应为尼克森(Kristie Nicholson)和刘紫瑈,特此更正,并致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会令 2013年第2号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已经中国银监会2013年第18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2013年11月14日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管理办法
编辑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规范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
第四条消费金融公司名称中应当标明“消费金融”字样。未经银监会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在名称中使用“消费金融”字样。
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消费金融公司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2]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二章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六条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银监会规定的公司章程;
(二)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出资人;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
(四)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消费金融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五)建立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具备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六)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七)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条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应当为中国境内外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并分为主要出资人和一般出资人。主要出资人是指出资数额最多并且出资额不低于拟设消费金融公司全部股本30%的出资人,一般出资人是指除主要出资人以外的其他出资人。
前款所称主要出资人须为境内外金融机构或主营业务为提供适合消费贷款业务产品的境内非金融企业。
第八条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二)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三)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四)信誉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五)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六)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责令转让的除外),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七)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八)满足住所地国家(地区)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指标要求;
(九)境外金融机构应当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或已设有分支机构,对中国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银监会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一般出资人,除应当具备第(三)、(四)、(五)、(六)、(七)、(八)、(九)项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条件。
第九条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二)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三)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四)信誉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五)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六)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责令转让的除外),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七)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一般出资人,应当具备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条件。
第十条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可以在消费金融公司章程中约定,在消费金融公司出现支付困难时,给予流动性支持;当经营失败导致损失侵蚀资本时,及时补足资本金。
第十一条消费金融公司至少应当有1名具备5年以上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并且出资比例不低于拟设消费金融公司全部股本15%的出资人。
第十二条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应当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银监会根据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及审慎监管需要,可以调整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第十三条消费金融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银监会批准,可以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具体条件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消费金融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核准制度。
第十五条消费金融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当报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一)变更公司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股权或调整股权结构;
(四)变更公司住所或营业场所;
(五)修改公司章程;
(六)变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调整业务范围;
(八)改变组织形式;
(九)合并或分立;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十六条消费金融公司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银监会批准后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力机构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其他法定事由。
第十七条消费金融公司因解散、依法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其清算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八条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变更、终止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的行政许可程序,按照银监会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变更及业务经营过程中涉及外汇管理事项的,应当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有关规定。[2]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三章业务范围及经营规则
第二十条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人民币业务:
(一)发放个人消费贷款;
(二)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
(三)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
(四)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
(五)境内同业拆借;
(六)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七)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
(八)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
(九)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二十一条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不应超过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且借款人贷款余额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2]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按照银监会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业务经营规则,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十三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遵守下列监管指标要求:
(一)资本充足率不低于银监会有关监管要求;
(二)同业拆入资金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100%;
(三)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四)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20%。
有关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遵照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银监会视审慎监管需要可以对上述指标做出适当调整。
第二十四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审慎的资产损失准备制度,及时足额计提资产损失准备。未提足准备的,不得进行利润分配。
第二十五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消费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根据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回报要求及市场价格等因素,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消费贷款的利率水平,确保定价能够全面覆盖风险。
第二十六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可靠的业务操作流程,充分识别虚假的申请信息,防止欺诈行为。
第二十七条消费金融公司如有业务外包需要,应当制定与业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业务外包的决策程序、对外包方的评价和管理、控制业务信息保密性和安全性的措施和应急计划等。
消费金融公司签署业务外包协议前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业务外包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等。
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将与贷款决策和风险控制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业务外包。第二十八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按规定编制并报送会计报表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求的其他报表。
第二十九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定期外部审计制度,并在每个会计结束后的4个月内,将经法定代表人签名确认的审计报告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三十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阻碍。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必要时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
第三十一条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随意对外泄露。
第三十二条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归还贷款本息的,消费金融公司应当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催收,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第三十三条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银监会有关监管要求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业务办理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使借款人明确了解贷款金额、期限、价格、还款方式等内容,并在合同中载明。
第三十四条消费金融公司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消费金融公司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区别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采取暂停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监管措施。
第三十五条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客户合法权益的,银监会可以依法对其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消费金融公司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银监会有权予以撤销。[2]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出资人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适用境外出资人的条件。第三十七条本办法中“以上”均含本数或本级。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1.《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通过、施行时间
2.监管对象范围
3.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
4.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
5.审慎性监管谈话
6.强制风险披露
7.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司法机关冻结有关涉嫌违法资金
国务院于2003年3月19日设立了银监会。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该法共六章五十条,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监督管理谈话及强制信息披露的权利。
5.2.1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含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对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
对经银监会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5.2.2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监督管理实施
1.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
(二)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
(三)限制资产转让;
(四)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
(五)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
(六)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后,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提交报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经验收,符合有关审慎经营规则的,应当自验收完毕之日起三日内解除对其采取的前款规定的有关措施。
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的监管措施
对发生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方式主要有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
(1)接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是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对该银行采取的整顿和改组措施。接管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2)重组。重组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按照具体的重组方案(或重组计划),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购买与承接等方式,改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结构,合理解决债务,以便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摆脱其所面临的财务困难,并继续经营而采取的法律措施。
重组的目的是对被重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对银行业体系冲击较小的市场推出方式,以此维护市场信心与秩序,保护存款人等债权人的利益。
(3)撤销。撤销是指监管部门对经其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的终止其法人资格的行政强制措施。
在接管、机构重组或者撤销清算期间,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依法阻止其出境;(限制出境)
(二)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转移、转让财产或者对其财产设定其他权利。(禁止转移财产)
(4)依法宣告破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破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破产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经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后,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的法律行为。
3.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1)对与涉嫌违法事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2)审慎性监督管理谈话。监管部门有权根据监管需要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随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谈话要求。要求对银行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进行监管谈话并不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存在经营的问题,即使不存在任何问题,监管机构也有权要求谈话了解状况。
(3)强制风险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并列为资本监管的新三大支柱,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据此加强信息披露要求。
(4)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司法机关冻结有关涉嫌违法资金。
5.3 违反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
1.刑事制裁措施、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种类
2.对银监会从事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处理措施
3.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理措施
4.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理措施
追究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采取其他行政处理措施。
5.3.1 刑事责任
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刑罚。
5.3.2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犯有轻微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一种法律制裁,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5.3.3 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5.3.4 相关的处罚措施
1.对从事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处理措施
2.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理措施
取缔;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不构成犯罪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0万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5倍罚款;不足50万的,处50-200万罚款。
3.对依法成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理措施
5.3 违反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
1.刑事制裁措施、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种类
2.对银监会从事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处理措施
3.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理措施
4.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理措施
追究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采取其他行政处理措施。
5.3.1 刑事责任
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刑罚。
5.3.2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犯有轻微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一种法律制裁,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5.3.3 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5.3.4 相关的处罚措施
1.对从事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处理措施
2.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理措施
取缔;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不构成犯罪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0万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5倍罚款;不足50万的,处50-200万罚款。
3.对依法成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理措施 5.4 反洗钱法律制度
1.洗钱的概念及其三个阶段
2.洗钱的常见方式
3.《反洗钱法》的通过、施行时间
4.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职责
5.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的反洗钱职责
6.反洗钱义务的主要内容
7.《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的通过、施行时间
8.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职责
9.《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有关大额交易、可疑交易和免于报告交易的规定
10违反反洗钱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
5.4.1 洗钱概述
1.洗钱的概念及洗钱过程
洗钱是为了掩饰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非法收入合法化的过程。
洗钱的过程通常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处置阶段、培植阶段、融合阶段。
处置阶段:指将犯罪收益投入到清洗系统的过程,是最容易被侦查到的阶段。
培植阶段:即通过复杂的多种、多层的金融交易,将非法收益与其来源分开,并进行最大限度的分散,以掩饰线索和隐藏身份。
融合阶段:被形象地描述为“甩干”,即使非法变为合法,为犯罪得来的财务提供表面的合法掩藏,在犯罪收益批上了合法外衣后,犯罪收益人就能够自由地享用这些肮脏的收益,将清洗后的钱集中起来时用。
2.洗钱的常见方式
(1)借用金融机构。匿名存储、利用银行贷款掩饰犯罪收益、控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2)保密天堂。一是有严格的银行保密法。二是有宽松的金融规则。三是有自由的公司法和严格的公司保密法。
(3)空壳公司。亦称为被提名人公司,一般是指为匿名的公司所有权人提供的一种公司结构,这种公司是被提名董事和持票人所享有的所有权结合的产物。
(4)现金密集行业
(5)伪造商业票据
(6)走私
(7)利用犯罪所得直接购置不动产和动产
过广泛征求意见后,银监会网站昨日发布经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该《办法》对2007的旧办法做了多方面修订和完善,并已于2014年3月13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办法》分为6章,共计61条,重点对准入条件、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办法》放宽了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将主要出资人制度调整为发起人制度,不再区分主要出资人和一般出资人,符合条件的五类机构均可作为发起人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取消了主要出资人出资占比50%以上的规定。同时,考虑到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开展、风险管控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规定发起人中应该至少包括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制造企业或境外融资租赁公司,且其出资占比不低于30%。
《办法》扩大了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范围,放宽了股东存款业务的条件,拓宽融资租赁资产转让对象范围,增加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为控股子公司和项目公司对外融资提供担保等。
《办法》将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在基本业务基础上,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开办发行金融债、资产证券化以及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等升级业务。
同时,对股东风险责任意识进行了强化。要求发起人在金融租赁公司章程中约定,在金融租赁公司出现支付困难时,给予流动性支持,当经营损失侵蚀资本时,及时补足资本金,更好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持续稳健经营。
近期,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指引》) , 首次对金融服务外包提出具体要求。
《指引》明确, 银监会有权要求服务提供商接受外部机构的审计, 并且将与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对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活动风险情况进行延伸检查。
据了解,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模已达150亿元。银监会认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科技外包服务集中交由少量服务提供商承接而产生的风险, 可能造成集中性的服务中断、质量下降、安全事件等。
据了解, 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是靠双方制定的合同来约束, 但事实上, 最终出现风险之后大多由银行来承担。
此次, 银监会针对金融服务外包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包括“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对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活动风险情况进行延伸检查。”对于风险较高的信息科技外包服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暂缓、中止服务, 直至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服务提供商有效改正。
2011年年初以来,银监会一直提示境内商业银行要严格防范五大类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业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单一行业客户集中度风险,这种警示信号直到今年召开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时还是非常明确、态度坚定、初见成效的。然而近来,外部传闻似乎有一点风向转变的感觉。
此间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国内三大金融监管部门都换了新帅,有人期待“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新政。但这种期待或许还早了一点,新的变化可能会有,但无论从国际、国内形势,还是这几位新帅在原岗位上的“执政风格”来看,“俯卧撑”或“后空翻”式的政策大动作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发生,也不会离开“十二五”规划的主调。就银行业来说,监管还面临着相当多的难题和考验。
如何理解“微调”含义
最近国务院负责人提出要对一些政策进行“微调”,于是有人似乎感觉宏观调控会有所松动。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误解,因为他所强调的当前首要目标还是要控制通胀。如果对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实行的宏调政策特别是稳健货币政策“松绑”,让房产限购限贷、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地方财政债务扩张等又恢复到前两年的水平,物价肯定又会“翘”上去。因此“微调”只是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贷款等,要求商业银行予以真心支持;在总量、比例、速度上都要比过去有能见实效、能得民心、能取合理收益、能防住预期风险的可持续增长——包括对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也是如此。
在对小微企业定向宽松方面,监管部门应及早立法,鼓励各级银行依法按照市场规则来发展、稳定市场经济。同时,支持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一定要做到银企双向结合,有法可依。包括大型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要把支持小企业融资作为本分,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一定要把资金贷给那些以做实业、做主业为己任,能扩大社会就业的小企业;而不能选错对象,贷款给那些挂着小企业招牌而不务正业,甚至将银行融资变相转发民间高利贷以从中套利的企业。银行融资变相为民间高利贷这一问题,在温州等地比较普遍。对此,银行再不能“助纣为虐”或“跟风起舞”。而小企业本身也要自重、自律,无论对政府监管,还是对银行、市场、客户、消费者,都不能亵渎诚信道德原则而“坑、蒙、拐、骗、拖、逃”,否则终究会被市场抛弃。
平台贷风险管理能否放松
此前监管层曾释放出过信号,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到期的贷款本息不能展期和贷新还旧”。这对鞭策商业银行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原本颇有警示力,可避免平台贷继续在社会上东游西逛甚至惹是生非,同时对降低银行和地方政府的长期风险,也是非常有效的硬约束。
据说近来这一禁令可能松口:“对原有期限安排不合理的贷款,在其满足抵押担保模式、合同补证到位等条件以后,根据现金流与还本付息的实际匹配情况,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展期一次。”若此说法为真,笔者则不敢恭维。
如果真这样做,一来会毁损宏观审慎监管的权威性,二来执行的随意性会大大增加。什么叫“原有期限安排不合理”?上市商业银行在发放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前都是与平台公司反复沟通并尽职调查,贷款期限都是客户自主提出,经银行、客户公平协商后确定的,而且有的贷款在此前就已展期或贷新还旧了。根据实际经验,只要政策松动一个小口子,就会在执行中被放大若干倍以致一发不可收拾。对平台贷款的期限一旦放水,就有可能花样百出,覆水难收。第三,“满足抵押担保模式、合同补证到位”等约束条件有可能落空。因为从2010年6月份起就一直在要求银行与平台公司、地方政府做这类工作。时隔一年多了,如果能补救早就做成了,如果做不成再提什么宽限期或宽松条件都只能是一个“画饼”。最后,“经批准”的权限归谁,是监管部门还是银行的总行或哪一级银行发放的贷款由哪一级银行批准?但这类权限若完全上收到总行不现实,因为申请展期或贷新还旧的平台公司会络绎不绝,而如果就在发放贷款的分行或支行审批,大多数情况都会“放水”,因为谁都不愿意在自己手上把风险直接暴露出来,能缓几年算几年,但代价是风险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甚至大到不能融化。而如果交到银行监管部门去审批,会有违监管职责,造成监管越位或错位。同时,不管由谁批准,都要防止利用审批权限寻租,又会增加新的管理成本。
应对房价下跌风险能力是否被高估
此前,银监会前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若降低40%也不会对我国银行业贷款带来不能承受的风险。这方面的说法其实一直存在。但在笔者看来,不宜高估银行应对房价下跌的抗风险能力。
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多个部门这几年一直都在采取措施控制房地产价格的无序持续上涨,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有一些对冲力量。不过,经过近一年多的持续调控,现在大中城市的房价基本未降或略有小幅松动的迹象,有些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便已露出“一降双升”的苗头(即房地产贷款总量不增或略降,但房地产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上升了)。目前,中小房企确实是生存堪忧,大型房企也在四处求援、高价融资或低价出售资产,这也正是宏观调控政策预期中的效果。
有鉴于此,无论是银行监管部门或商业银行,都应该有坦然接受房地产贷款风险扩大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因为不管冒出来多少房地产不良贷款,都是商业银行前几年冒进信贷政策播的种、下的蛋,监管部门不能朝令夕改,商业银行不能束手无策,房地产企业更不能怨天尤人。而那些热衷于投机炒房、投资谋利的炒家们也要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毕竟有些吃下去消化不了的东西还是吐出来比较轻松自在一些。为了不让美国式“次贷”危机在我国重现,我们还是坚定地把房地产泡沫早点挤瘪为好。
“影子银行”是否要系统整治
截至9月末,各家银行的存款增长都大大不如往年,且有些数字还是通过高息手段临时拼凑上来的,过了季末时点又会下行。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银行大量存款的流出都转移到了各类“影子银行”的口袋里,如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委托贷款、担保租赁、典当行、网络借贷等。这种现象之所以越来越风行,规模越搞越大,除了利字当头的许多不良企业敢于冒险外,主要原因还有我国对“影子银行”缺乏统一认识,更缺乏明确的监管规范政策。因为缺乏严格、务实、统一的监管,对“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有多大,目前还缺乏一个权威统计数字。有的说估计在10万亿元左右,有的认为更高。但不管数字多大,其对经济、金融特别是对银行的冲击是很严重的,也是诱发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人分析“影子银行”既存在多头监管现象,也存在监管盲区空白。比如融资担保机构由银监会监管,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监管,但非金融租赁公司由商务部监管,其他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则由工商局注册收费,几乎无力监管;还有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金融办监管,民间借贷、网络借贷等则无人监管也缺乏监管依据……这种局面如继续无序发展下去,就很可能酿出类似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基金会系统性风险。这是中国金融界不应接受也不能接受的重大风险。
建议监管部门应在这方面加强统一研究,及早制定对策,把目前的口头警示或领导讲话,以及零零散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治措施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统一化。只有这样,我国银行业的健康肌体才能避免被侵蚀,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才可能会远离我们而去。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
一、总体要求
1.商业银行采用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应当按照本附件的要求建立验证体系,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持续检查,完善自我纠正机制,确保资本充分反映风险水平。
2.对本办法实行前已投产的资本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附件要求评估投产前全面验证工作情况,补充相应文档,并证明其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已达到本附件有关投产前全面验证的要求。
3.银监会应当定期评估商业银行验证工作以及针对验证工作的内部审计工作,商业银行验证或审计工作不充分、存在缺陷或未能达到监管要求的,银监会有权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进一步验证或审计。
(一)验证目标和范围
1.商业银行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承担主要责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验证体系实现以下目标:
(1)增强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2)建立纠正机制,改进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风险预测能力,促进方法和体系的持续改进。
(3)增进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和相关人员对计量模型的理解,充分认识模型的局限性,完善模型结果运用,确保资本准确反映风险水平。
2.商业银行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包括对计量模型及其支 持体系的验证。
3.商业银行对计量模型进行验证时,应当重点关注对模型开发样本数据、模型方法、重要假设和参数、模型开发过程和模型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审查。商业银行应当对自行开发模型和外购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适用于本银行实际资产组合和风险状况。
4.商业银行对支持体系进行验证时,验证范围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计量模型使用政策和流程、数据、信息系统、模型应用和用户反馈信息,以及相关文档记录等方面。
5.商业银行应当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验证方法。定量验证主要通过返回检验和基准测试等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对模型的准确性、区分能力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定性验证主要通过专家评估等方法,检验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相关治理结构、政策、流程、控制、文档管理和模型结果运用等情况。
6.商业银行的验证工作应当关注模型结果在业务部门的表现和使用情况,验证结果和其他反馈信息应当及时提供给高级管理层和模型用户,以推动计量模型及其支持体系的持续完善,推动模型结果的深入应用。
(二)验证阶段
1.商业银行的验证工作是一个持续、循环进行的过程。验证可分为投入使用前全面验证(以下简称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入使用后全面验证(以下简称投产后全面验证)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验证结果应当作为启动下一阶段验证以及改进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重要依据。
2.商业银行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正式投入使用前,应当进行投产前全面验证。验证包括对计量模型开发工作的验证,重点验证计量模型方法的合理性、关键定义的合规性及可操作性、数据的真实 完整性和风险量化的有效性等。验证还应涵盖模型和相关政策、流程、数据、信息系统和文档记录等方面,确保对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的稳健性、可靠性和合规性做出全面评估。
3.商业银行应当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进行定期持续监控,及时了解计量模型的表现,分析模型运行环境或假设条件发生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监测支持体系的运作状况。
4.商业银行进行投产后的全面验证,应当针对已投产的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全面检验和测试,形成综合评估结果,为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不同特点确定全面验证的频率。
(三)验证治理结构
1.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验证治理结构,确保验证工作持续、有效、独立地开展,并为持续改进资本计量高级方法提供依据。
2.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经董事会或其授权委员会批准的验证政策,确保验证工作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并有效融入风险计量和日常管理体系中。验证政策包含下列内容:
(1)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高级管理层、验证主管部门、审计部门、模型开发团队、应用团队以及各个验证职能在验证工作中的职责,明确验证结果达到设定标准是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获得内部批准的前提条件。
(2)明确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范围和基本方法,建立定期评估、更新验证工具和方法的机制。
(3)明确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的职能和主体认定原则,确保验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4)明确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的流程管理及结果运用政策,确保建立纠正机制,对计量模型和支持 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5)明确验证报告体系要求,确保报告信息与报送频率满足本附件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根据验证类别、频率、重要性和报告用途的不同,报告体系应明确各类验证报告的要素、格式、发送范围、报告内容、详略程度、报告频度及批准权限。
(6)建立并持续改进文档管理要求,确保验证过程能够被独立第三方检验和复制。
3.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对本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体系框架和特点有概括性了解。
(2)审批或授权审批验证工作相关政策,每年听取一次验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
(3)监督高级管理层建立健全验证政策和执行机制,确保本银行有足够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验证工作。
(4)确保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验证过程进行独立和客观的监督。
4.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深入了解本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体系框架和特点,了解影响计量模型的主要风险因素。
(2)组织制定本银行验证工作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验证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验证工作在合理运用模型结果和改进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3)组织开展本银行的验证工作,明确各阶段验证主体,界定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和数据提供者等各相关方职责,配备足够的人力和信息科技资源,确保验证工作的独立性。
(4)定期听取验证工作的详细汇报,评估验证方法、工具及内 部设定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有关投产后定期持续监测和全面验证的情况报告,在新的计量模型上线使用之前,听取投产前全面验证情况的报告。
(5)清楚了解现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存在的缺陷对风险计量、业务活动和资本充足性的影响,负责审批重大修改或重新开发建议,向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汇报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修改情况。
5.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验证主管部门,负责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并组织开展本银行不同层面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验证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1)负责验证政策的组织落实,统一验证工作框架和理论方法,规范验证工作流程。
(2)组织开展全面验证工作,负责重要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的投产前和投产后全面验证。
(3)协调开展风险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明确各阶段的验证主体。
(4)撰写验证报告,确保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和模型应用主体了解集团和各层面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情况、主要验证结果和改进建议。
(5)向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政策制定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反馈验证信息,提出改进建议。
6.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应当负责提供验证工作所需建模数据样本、模型方法、重要假设、建模过程、使用说明以及模型局限性等方面的文档资料,并承担模型的上线测试工作。
7.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不同的验证主体,以满足相应的验证需求,包括:
(1)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模型验证主体,承担对计量模型的投产 前和投产后全面验证。
(2)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监控主体负责计量模型运行情况的日常监控工作并形成监控分析报告。
(3)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支持体系验证主体负责支持体系的验证工作并形成支持体系验证报告。
8.验证主体的职责设定应满足独立性要求。投产前和投产后全面验证的模型验证主体应与模型开发主体和模型应用主体保持独立,定期持续监控主体应与模型应用主体保持独立。验证主体不应从模型应用主体的业务活动直接获益。
9.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本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工作进行监督,评估验证政策、管理架构、组织流程、实施重要环节和报告机制等的适用性、独立性和有效性,确保商业银行能够对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独立公正的查验。
(1)内部审计应当至少每年开展一次,涵盖验证工作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反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向董事会或其授权委员会报告审计结果。
(2)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重大问题时,应向银监会报告相关情况。
(3)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银行验证工作政策、流程和方法。
(四)验证流程和方法
1.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投产前、持续监控和投产后验证的程序,明确验证范围和内容,选择合适方法,制定详细操作规程,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顺序与频率,确保验证工作按计划运行。
2.商业银行的验证流程应包含验证触发机制,确保验证过程能够及时捕捉计量模型表现和支持体系的变化,适时启动验证工作。3.商业银行的验证流程应包含应变机制,确保验证对象或验证工作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重大调整时,可及时记录和检查验证工作的变化,做好应对变化的工作预案,确保变化不阻碍验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4.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资产组合风险特征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特点,对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设计相应的验证工具和方法,确保验证技术手段能有效实现验证目标。
5.验证人员应当充分了解不同模型方法的局限性,针对计量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点验证。
6.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确保定期持续监控工作流程和标准的一致性。
7.商业银行应当对验证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形成文档。文档应至少包括验证范围、内容、方法、步骤、结果、报告、已识别的缺陷以及整改措施和改进情况评估等。
(五)验证的支持体系
1.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验证数据管理流程,确保验证工作基于准确、适当和完整的数据。
2.商业银行应当具备能够有效支持验证工作的信息系统,提高验证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升验证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内部控制要求应满足银监会的有关规定。
3.验证数据管理流程应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支持验证工作的数据集,能够完成输入数据的清理筛选、逻辑检验和后台不同来源的数据对账等功能,确保用于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如需建立验证样本数据集,应明确抽样标准。
(2)制定数据存储的管理办法,确保数据长期存储的安全性,满足验证工作对数据观察期的要求。(3)制定手工录入数据规则,为数据输入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减少数据手工输入错误。
(4)定期对验证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
4.商业银行应当保存与验证工作相关的各类重要文档,详细记录验证工作的全部内容,确保验证工作能够被检验和复制,包括:
(1)高级计量方法开发技术文档。
(2)各阶段验证工作的分析文件和报告。
(3)政策和流程的形成依据,对相关风险计量的影响。
(4)根据验证工作采取改进纠正措施的记录。
(5)向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的汇报材料。
(6)内部审计报告。
(7)其他有助于第三方了解验证合规性的文档。
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验证
(一)基本要求
1.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包括:
(1)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按照设计要求得以实施。
(2)内部评级能够有效区分风险。
(3)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评级迁徙符合相应的评级方法论。(4)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能准确将风险暴露划分到相应的资产池。
(5)每个等级或资产池的实际违约率、损失程度和风险暴露与所估计的风险参数一致。
2.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稳定 性,即: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所采用政策和标准能够保持评级与所估计的风险参数总体上不发生变化,但不排斥评级体系的调整。
3.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审慎性,即:所采用政策与标准能够辨别内部评级、风险分池和量化估值的数据来源不确定性程度,以及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保守程度,以保证实际结果不明显超出风险参数的估计值。
4.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频率应能够保证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商业银行内部评级风险参数量化的方法、数据或实施发生重大改变时,相关验证活动应及时实施。
5.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应包括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三个阶段。
实施内部评级法初期,如缺乏足够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商业银行应主要依靠对开发依据的验证、过程核查和基准测试等验证手段,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值的准确性。早期阶段的验证活动应包括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对评级体系运作的有效性的判断,不能仅依靠实证方法。
6.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投产前全面验证,确保内部评级模型具备投入使用的基本条件,内部评级体系满足本办法附件5的最低要求。
7.商业银行投产前全面验证报告应作为内部评级体系投入使用的审批依据,验证结果应作为确定持续监测指标阈值的依据。
8.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定期持续监控,通过一系列监测指标评估计量模型和评级体系的表现,确保评级体系得到合理应用,有关计量模型的风险区分、校准能力和稳定性达到内部设定标准。
9.当设定监测指标突破阈值时,商业银行应当适时启动投产后 全面验证。
10.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评级体系有效性检查,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投产后全面验证,为内部评级体系继续使用或全面优化提供依据。当商业银行资产组合、授信政策及流程发生实质性变化,或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影响评级体系运行环境时,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启动全面验证。
11.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参数量化模型的特点,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验证模型的风险区分能力、稳定性以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验证人员在了解模型逻辑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应当能说明所选用验证方法的依据及适用性,并了解这些方法的局限性。
12.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基准测试评估现行评级体系与其他评级结论的差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评级模型特征和评级体系选择合理的基准,对模型结果和评级结果分别进行基准测试。如商业银行使用外部评级结果支持验证校准,则应当了解外部评级工具考虑的风险因素和评级标准,确保外部评级的结构与内部评级保持一致。
13.实施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将实际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与监管标准进行比较。实际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值应构成内部经济资本评估的重要因素。
(二)投产前全面验证
1.投产前全面验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作:
(1)对风险参数量化模型及其他评级相关模型进行开发阶段验证,涵盖风险量化的数据选取、参数估算、映射和参数应用四个阶段,包括对风险参数量化政策、流程、关键定义、建模数据和模型基础假设及方法论等的验证。
(2)对评级治理结构、评级体系设计、评级流程以及支持内部 评级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进行验证。
2.商业银行应当评估支持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模型的开发依据。开发依据是内部评级体系以及风险参数量化设计和构建的基础,包括研究文献、实证基础、统计模型技术逻辑,证明所采取的方法及选定变量合理性。评估开发依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内部评级体系能够准确评估债务人及债项风险。(2)风险分池体系能够准确衡量不同资产池的风险情况并衡量风险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风险参数量化能够准确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3.若内部评级体系或风险参数量化模型发生重大改变,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评估开发依据。
4.投产前全面验证应包括比较现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以及风险参数量化方法与其他备选方案之间的优劣。对于零售资产组合,评估开发依据应包括采用实证经验对不同风险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
5.商业银行采用以模型为基础的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应包括分析支持模型运行的数据质量和统计模型构建技术;分析评级体系运行的历史经验数据,确保结果与开发样本最大程度的吻合;通过时段外和样本外数据测试验证统计模型的适应性。
6.商业银行采用基于专家判断的评级体系,验证可以包括对评级体系采纳专家经验的依据进行检查,并对模型的最终表现进行评估。
7.商业银行采用专家判断的评级体系,并以模型估计值作为输入参数时,验证应对所包括的财务比率指导值或打分模型分值体系进行检查,包括对历史违约和损失情况的比率值或分值的逻辑与实 证的描述。
8.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样本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基准测试,即用替代方法或数据得出推论,在模型得出结果之前,评估内部评级结果以及风险参数估计是否可靠。基准测试应检验现行评级方法与其他评级方法在评级结论方面的差异;对于零售风险暴露,基准测试应检验其它风险分池方法是否得到相似的风险驱动因子和组合分布。
基准测试方法包括:
(1)评级审核人员对专家判断体系中评级人员的评级结果进行重新评级。
(2)运用内部开发的模型对基于专家判断的风险暴露进行评级。
(3)专家根据长期经验对模型评级的风险暴露进行评级。
(4)比较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果。
9.商业银行对风险参数量化进行基准测试,可视不同情况对本办法附件5描述的量化过程四个阶段进行测试:(1)比较样本数据集和其他数据源。
(2)使用另一种方法对相同样本数据计算风险参数。(3)使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映射。
(4)使用另一种方法对实施阶段数据进行调整。
10.基准测试与实际采用的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结果之间存在误差时,商业银行应调查原因,确认内部评级结果或风险参数估计值是否存在错误,分析误差是否可以接受。
(三)持续监控
1.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持续监控,确保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按照本附件设定的要求有效运行。定期持续监控包 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评级治理工作情况。
(2)评级系统运作情况,包括评级流程、评级推翻情况。
(3)评级政策执行和调整情况。
(4)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5)评级使用情况。
(6)数据存储、管理、维护情况和数据质量。
(7)评级指标或风险变量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8)评级模型的稳定性。
(9)评级分布和评级迁徙情况。
(10)评级模型使用环境的变化情况。
(11)前一验证阶段发现的风险点。
2.商业银行应当从模型上线运行之日起对上线模型开展持续监控工作,直至模型下线或模型结果不再进入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引擎之日停止。
3.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资产特点结合客户履约表现更新情况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形成监测分析报告。遇重大市场变动时,商业银行应当及时调整监控频率。
(四)投产后全面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进行返回检验,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的估计值。商业银行应当对返回检验使用的方法和数据形成专门的文档。返回检验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返回检验是比较内部评级体系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对内部评级确定、风险池划分以及风险参数估计的准确性进行实证分析。
2.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评级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投产后全面验证。对计量模型的验证应至少达到本附件对数据、评级模型、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的验证要求,对支持体系的验证应至少达到本附件对信息系统、政策流程的验证要求和验证是否达到本办法附件5对治理结构、数据管理、文档化管理和内部评级应用的要求。投产后全面验证还应覆盖对支持体系的过程核查。
3.过程核查包括对内部评级以及风险参数量化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运作、监控和更新评估的一系列活动。过程核查包括确定数据的质量、评级流程的合理性等活动,并应确保查明的缺陷得到纠正。
4.对于不同的内部评级法和风险参数量化方法,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相应的过程核查方法:
(1)商业银行采用基于模型的内部评级体系,过程核查应包括评价自动分配过程,如核查电脑编码模式和数据输入是否正确,评估模型运用是否符合本办法附件5规定的要求等。
(2)商业银行采用基于专家判断的内部评级体系,应要求独立检查人员评估评级人员是否执行现有的评级政策。验证的最低要求应包括透明的评级过程、评级人员使用的信息数据基础、评级决策的记录等。
5.商业银行的验证政策应对内部评级结果、风险参数估计值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设定容忍度,并规定差别超出容忍度情况下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和处理流程。
(五)对数据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对评级体系所用数据进行验证,包括对模型开发样本数据和评级运行实际业务数据的验证。
2.商业银行进行投产前全面验证时,应对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准确性、一致性、数据质量和缺陷处理进行验证。
(1)验证样本数据完整性时,应重点评估样本数目、观察期、满足建立评级模型基本要求的情况,分析样本数据的选取数量、选 取时间段和采集频率对风险参数估计值准确性的影响。
(2)验证样本数据全面性时,应重点评估样本选取方法与步骤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影响,评估样本数据反映本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特征、信贷政策及外部经营环境的能力。
(3)验证样本数据准确性时,应审核模型输入数据是否真实可靠,避免数据输入出现重大偏差。验证人员应当审核数据清洗方法与过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并全面校验违约客户和违约债项的标识情况。对于需采用抽样方法验证准确性的风险暴露,应分析抽样方法的代表性。对输入数据的例外情况,应详细记录并进行审查。
(4)验证样本数据一致性时,应审核模型自动输入数据和人工补录数据的采集范围是否适当,采集标准是否一致;应对评级体系所使用数据和会计数据进行对账,评估数据一致性程度。
(5)验证数据质量时,应运用勾稽检查、横向比较和趋势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质量分析与检查,验证数据在单一时点上经受逻辑检验的能力,以及多时点上连续性和一致性经受业务检验、统计检验与逻辑检验的能力。验证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数据中的缺失值、异常值和极端值及其处理方法。
(6)验证数据缺陷处理时,应审核模型开发团队对样本数据缺陷的理解和处理方法,评估上述处理对模型开发的影响。
3.使用外部数据进行内部评级体系设计及验证时,商业银行应重点检验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之间的可比性、相关性和一致性。
商业银行应当每年对继续使用外部数据的恰当性进行评估。
(六)对评级模型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对评级模型关键定义的合规性和持续有效性进行核查,主要包括违约定义、损失定义、主标尺定义、长期中心违约趋势及经济衰退期定义。(1)审查违约定义与损失定义的界定与标识是否符合本办法附件5的要求,违约定义的客观标准与主观认定是否合理。
(2)审查损失定义及实际执行是否持续涵盖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具体内容并反映时间价值,在业务实践中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3)审查主标尺定义,其中评级级别和标准是否合理、直观,且能够有效区分风险,描述是否详细、可操作。不同业务条线、部门和地区的评级级别标准是否保持一致。
(4)审查长期中心违约趋势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执行是否真实地反映了银行的历史违约情况,是否采用了最保守的加权方式进行长期违约趋势的估计,是否反映了经济周期的特点。
(5)审查经济衰退期的定义是否合理并且可操作,是否能够真实代表经济低迷时期的违约损失率特点,审查经济衰退期界定与压力测试情景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2.商业银行应当评估模型细分的依据和合理性,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风险暴露风险特征。
3.商业银行应当对评级方法论进行验证,评估所选模型的内在逻辑、合理性、适用性与局限性,同时应能证明所选评级方法论能够准确反映评级对象的风险特征和周期特征。
商业银行应当评价不同评级方法论对风险估值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商业银行应当评估模型参数和基本假设是否与实际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和外部经营环境持续保持一致,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相关假设和参数是否持续合理。
5.商业银行应当检查建模过程的合理性,包括样本选取逻辑和依据、数据清洗方法与过程、模型参数选择、单变量分析、分数转 换、多变量分析和样本与总体的映射依据等。建模及模型优化过程应当有专门文档,确保能被第三方复制。
6.商业银行应当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并关注不同评级方法论下评级结果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1)对债务人评级模型和主标尺,结果验证包括长期平均违约趋势的合理性分析,模型输出结果与人工干预最终结果的关系,以及等级与违约概率对应的合理性等。
(2)对债项评级模型,结果验证包括不同种类债项的债项级别或违约损失率确定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债项评级模型输出结果与人工干预最终结果的关系等。
(3)对于零售风险暴露,应检查评分与风险参数对应关系、实际结果与风险参数估计值的合理性,检查风险分池的逻辑、结构是否合理,基于风险划分的风险参数计量结果是否准确,资产池是否符合池内同质性和池间异质性要求。
7.商业银行应当对每年重新确定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存量客户的分池进行验证,并对每年重新确定归入零售风险暴露的小企业名单进行验证。
8.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实际业务数据对债务人评级模型的区分能力进行验证,以确保模型能够按照债务人风险大小有效排序。模型区分能力应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包括监测累积准确曲线及其主要指数准确性比率、ROC曲线及AUC系数、Somers’D和KS检验结果等。
9.商业银行应当检查并文档记录模型的使用测试结果与实际业务的吻合性。
10.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适当方法对低违约资产组合的评级模型进行验证,可使用的方法包括:(1)将内部评级和迁徙矩阵与第三方的等级和迁徙矩阵相比较,如评级机构、共同数据库或其他内部模型所得到的评级及评级变动情况。
(2)将内部评级与内部和外部不同专家的判断相比较。
(3)对具有相同等级风险暴露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
(4)将整个资产组合的平均等级与该资产组合的实际情况相比较。
(5)对评级模型采纳专家判断的依据进行检查,并对模型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估。
(6)采用自行验证方法,并充分考虑数据不足的影响,采取数据加强方法来弥补数据的不足。
(七)对违约概率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对违约概率估值进行验证。
2.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实际违约频率对违约概率估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验证人员应当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分析实际违约频率与违约概率估值的吻合程度,包括二项检验、卡方检验、正态检验、红绿灯方法、赫芬达尔指数和条件信息熵等方法。
3.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实际业务数据对债务人评级模型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检验违约概率估值在时间和客户群变动情景下是否具有稳定性。
(1)商业银行应当分析不同评级方法论对评级稳定性的影响,设定内部稳定性监测指标。
(2)商业银行应当对不同时间段模型区分能力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区分能力至少在三年中满足内部设定的稳定性要求,并确保模型区分能力超过设定时限后随时间段长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而非骤降。(3)商业银行应当评估经济和法律环境等模型使用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对违约概率估值稳定性的影响。
4.对于零售风险暴露违约概率稳定性的验证,除满足上一条规定外,还应验证资产分池的稳定性,评估新增客户在不同资产池之间的分布比例与原有客户的分布比例的一致性。
5.如果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考虑了成熟性效应,商业银行应当评估成熟性效应对违约概率估值稳定性的影响,包括:
(1)债项的成熟时间是否发生了变化。
(2)债项的账龄分布比例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
(3)未成熟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调整参数是否恰当。
6.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实际业务数据对债务人违约概率估值的审慎性进行验证。审慎性验证可通过统计方法比较违约概率估计值与实际违约频率,确保统计结果满足内部设定标准。
(八)对违约损失率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参照对违约概率的验证的相关要求,对违约损失率估值的风险区分能力、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2.商业银行应当验证违约损失率估值考虑经济衰退的方法和程度。
3.如运用清收违约损失率方法估算违约损失率,验证应包括对清收结束时间、可收回金额评估方法、成本评估方法和折现率选择等的验证。商业银行应当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1)账龄分布的变化是否对清收时间与回收金额产生明显的影响,折现率是否包含了对于回收现金流波动性所采取的溢价。
(2)折现率是否与回收现金流之间存在期限错配。
(3)清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是否得到了合理考虑。4.商业银行应当审阅违约损失率估计程序是否合理,即是否按照构建开发数据集、评估违约债项的已实现违约损失率和估计非违约债项的违约损失率等程序进行。
(1)验证开发数据集时,商业银行应当评估违约债项样本是否有偏,是否包含违约情况相对较多和已实现违约损失率相对较高的数据,风险因素与评级或分池时所用风险因素是否有实质性差异,是否与违约概率所用违约定义保持一致。
(2)计算样本违约债项的实际违约损失率时,应评估经济衰退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
(3)估算非违约债项的违约损失率时,应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与其类似的违约债项已实现违约损失率的分布情况。
第一,使用模型(如回归模型)直接得出或调整得出违约损失率估计值时,验证应通过样本外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第二,运用专家判断对违约损失率估计值进行调整时,验证应重点检查调整依据和程序透明度,并检查调整政策执行情况的一致性。
5.商业银行可运用基准测试和返回检验的方法对违约损失率估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进行基准测试时,商业银行应当重点考虑违约定义差异、数据样本差异以及有关贷款收回、损失和折现率评估方法差异对基准比较结果的影响。商业银行可采用与其自身资产池相近的外部数据(如第三方评级机构)为基准。如未使用外部数据,商业银行应当能提供充足的理由以及补偿性措施,如较高频率的返回检验。对于无法获得外部基准的估值,如零售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可设定内部基准进行测试。
6.对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损失率估计值进行验证时,应涵盖违约损失率池内债项同质性、池间异质性以及违约损失率参数设定的 准确性。
(九)对违约风险暴露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参照对违约概率的验证的相关要求,对违约风险暴露估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2.商业银行对违约风险暴露验证应侧重于对估计程序的评估。
(1)商业银行评估违约风险暴露估值样本数据时,应关注数据的完整性,包括违约后被收回的债项。
(2)商业银行应当审核违约风险暴露估算驱动因素的合理性,关注风险暴露估值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以下因素:影响借款人要求获取资金的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因素、可能作为借款人的其他资金来源的第三方态度和特定债项的性质等。
(3)运用专家判断对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进行调整时,验证应重点检查调整依据和程序透明度,并检查调整政策执行情况的一致性。
3.商业银行对非衍生工具的表外项目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或整项债项的使用率,对表内项目使用当前未偿还余额时,应评估风险暴露估计值的保守程度。
(十)对信息系统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审核内部评级信息系统数据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与有效性,建立的数据仓库与风险数据集市是否符合本办法对内部评级信息系统的要求,内部评级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是否达到有效整合、数据口径是否达到统一等。
2.商业银行应当审核内部评级信息系统是否能有效支持评级运作、评级模型开发、评级模型的验证与优化、内部评级数据管理和风险报告等,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存储、备份、业务数据的定期加载、数据取样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是否完善。3.商业银行应当审核内部评级信息系统是否经过功能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用户确认测试。
4.商业银行应当审核内部评级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可靠性与安全性,对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否进行过测试,是否具有相关政策与措施控制数据的存取,是否有完整备份、恢复、回退计划以及业务持续性计划,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免受危机或灾难事故的影响。
5.商业银行应当审核内部评级信息系统是否具有灵活性及可扩展性,能根据需要及时改进并升级信息系统,充分满足内部评级体系以及模型开发、运行对信息不断增加的需求,确保信息系统在扩展过程中不发生信息丢失的风险。
(十一)对政策和流程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计量体系中的政策和流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计量结果能够得到合理运用。
2.商业银行应当对政策和流程进行定性验证,包括:
(1)政策和流程的合规性,评估相关政策是否符合本办法附件5的要求。
(2)风险计量政策和流程设臵的依据和合理性。依据包括模型特点、评级方法论和评级独立性;合理性包括评级更新频率和评级人员的专业资格等影响模型结果质量的重要因素。
(3)政策和流程是否合理界定了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4)违约定义的完整性和维护及时性,包括技术性违约确定依据和合理性。
(5)评级发起、认定、推翻和更新等政策和流程的依据和合理性,检查推翻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主要依据模型未涉及的相关信息,是否有对同一风险因素重复考虑的情况等。商业银行应当重点监测评级推翻的情况,检查是否建立了监控评级推翻的规范与流程,是 否制定了针对人工推翻模型评级、参数排除或者修改模型输入等情况的判断条件。
(6)集团客户评级政策的合理性。
3.商业银行应当对政策和流程进行定量验证。
(1)通过实际数据分别检验模型计量结果和评级体系认定结果的吻合程度,评估政策和流程对风险计量区分能力的影响程度,应特别关注违约定义的完整性维护和技术性违约的处理对区分能力的影响、评级推翻政策对区分能力的影响。
(2)验证政策执行的一致性,评估和计算同一政策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和人员的理解、执行差异,特别关注基于专家判断的评分卡在执行中的一致性。结合对准确性和区分能力的验证结果,评估政策在不同区域和层次中的效果。
(3)评估政策和流程以及模型对风险计量影响的相关性,对于发生高相关性情况时,应特别关注政策和流程制定的合理性。
4.商业银行应当监测和分析评级推翻的情况。对评级推翻的验证可从推翻性质、授权人员和频率等维度进行。推翻验证应对照风险计量模型结果,审查不同推翻环节的推翻决定和程度对评级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推翻政策和授权的合理性。
(1)应分别对评级人员推翻模型结果、评级认定人员推翻评级发起人员评级结果分别验证。
(2)如果存在评级推翻过于频繁的情况,商业银行应检查内部评级体系相应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以下两个角度评估评级推翻情况:
第一,推翻比例检验,分析推翻比例是否高于内部设定的容忍值。
第二,推翻程度检验,检验推翻等级跨度大于内部设定级别的 现象在所有推翻中所占比例是否高于内部设定的容忍值。
三、市场风险内部模型验证
(一)基本要求
1.商业银行应当对用于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的风险价值模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定价模型进行验证。
2.商业银行引入新模型计量新产品或新业务的风险价值并纳入市场风险资本计提前,模型应经过投产前全面验证,确保模型对该产品或交易的估值和风险计量达到内部模型法的要求。
3.商业银行投产前全面验证报告应作为模型应用于新产品、新交易的审批依据。
4.商业银行应当每日通过返回检验等手段对投入使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进行持续监控,监控过程及结果的文档记录应确保独立第三方可据此充分了解持续监控情况。
5.如返回检验结果突破次数超过设定阈值,或其它定期监控指标突破设定阀值时,应及时书面报告商业银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层,并适时启动投产后全面验证。
6.商业银行持续监控结果表明需对内部模型进行全面验证或市场风险内部模型出现如下变更时,应验证模型对风险变化的反映能力:
(1)当内部模型的假设、计量方法或所使用的市场数据类型、数据加工方法发生重大改变时。
(2)当市场发生显著结构性改变或商业银行业务组合发生重大改变,并可能使内部模型不再适用于实际业务组合时。
(3)当增加新的模块及功能或系统升级时。
7.除出现上述情形外,商业银行应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市场风 险内部模型的全面验证,以确保模型可满足市场及业务发展的需要。
8.市场风险验证主体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从银行实际情况出发,对模型的逻辑及概念的合理性进行独立评估,评估产品录入是否准确,对有分拆录入的交易,评估分拆方式是否合理。
(2)通过模型复制、建立平行模型或对比业内其他基准模型等方法,对定价模型或定价引擎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3)比较平行模型或基准模型计量的结果与内部模型计量结果,分析差异原因,提出相应验证建议。
(4)撰写模型验证文档,向高级管理层提交模型验证报告,并将验证结果反馈至负责模型开发、维护和使用的相关部门。
(5)对于在模型验证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9.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验证的文档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1)商业银行自行开发模型,模型开发团队应提交开发过程文档,具体包括:模型理论推导、编码说明、程序源代码、开发过程测试及验证文档、使用说明等,以确保独立的模型验证主体可根据文档完成模型验证工作。
(2)商业银行外购模型,模型采购部门应要求系统供应商提供充分的模型使用手册及技术文档,以确保模型验证主体可根据文档完成模型验证工作。
(3)模型验证主体应当建立完整、充分的验证文档,包括模型理论说明、定价算式推导、数据来源、平行模型结果对比等。模型验证人员还需在验证报告中对模型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评估,并说明原因。
(二)对输入数据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市场风险内部模型输入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模型输入数据可分为交易及头寸数据、市场数据、模型的假设和参数,以及相关参考数据。
2.交易及头寸数据包括手工输入或由系统接口导入的数据。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其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中的交易及头寸数据传输顺畅、准确有效。模型初建时,商业银行应选取验证时点,对该日的新增交易数据、持仓数据与其他来源的交易数据进行核对;对于模型变更等其他类型验证,商业银行可采取抽样方式进行输入数据的验证。
3.市场数据是指由外部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用于产品估值及风险价值计算的收益率曲线和汇率等数据。商业银行可通过选取时点,比照多个外部机构提供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或者可以通过自行编程、EXCEL计算表等方式处理原始数据并与之前加工后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保市场数据的准确性。
4.商业银行采用自行采集或计算所获得的投资组合、交易对手等市场数据作为内部模型输入数据时,应向银监会提供自行采集或计算市场数据的方法说明及技术文档,并说明其选择的合理性,并经银监会批准。
5.对于参考数据,如交易对手信用评级等数据,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相应的验证机制,包括验证方法、频率、报告机制等,确保参考数据有效支持定价模型和内部模型的运行。
(三)对计算处理过程的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价值系统中的单个产品定价和估值模型进行验证,以掌握模型定价方法,避免由“定价黑匣”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模型开发文档,对不同产品定价模型进行逐项推导,评估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还应通过自行建模、平行计算或提取 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定价数据等方式进行验算,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单个产品定价和估值模型验证可根据产品类型及特征,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或交易样本进行。
2.商业银行应当在单个产品定价和估值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模型输出的风险价值进行验证。商业银行可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交易,按产品类别建立平行的风险价值模型,并将结果与内部模型计算产生的风险价值结果进行对比。对于持有头寸较大、产品较复杂的商业银行,风险价值模型复制难度较大,商业银行可采用基于理论损益的返回检验,将内部模型计算得出的风险价值与当日理论损益进行对比。商业银行应当记录返回检验的结果,并参考本办法附件11关于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及所属分区的相关规定对模型进行相应处理。
3.商业银行采用基于理论损益的返回检验验证风险价值时,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和组合结构特点,采取以下验证方法作为补充。银监会可以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以下方法作为常规验证方法的补充。
(1)通过延长基于理论损益的返回检验时间提高检验的效力,如对三年的历史数据进行返回检验;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或市场状况在所选历史区间曾出现重大变化或历史数据无法适用,无需采取该方法。
(2)按照高于99%的臵信度进行基于理论损益的返回检验。
(3)对商业银行的子组合进行基于理论损益的返回检验。
4.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日常风险管理的经验及需求,预先确定合理的容忍度水平,并将验证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与容忍度水平相比较。如果差异超过容忍度水平,模型验证主体应根据问题类型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模型开发主体、外部模型提供商或市场数据提供商,并报知高级管理层。同时,模型验证主体需与开发主体、系统提供商或 市场数据提供商共同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尽快进行模型、市场数据或参考数据的修正和完善。如果问题是由系统提供商或市场数据提供商造成的,商业银行还应及时报告银监会。
(四)对市场风险报告的验证
商业银行应当对由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产出的市场风险报告进行验证,以确保模型结果的准确传递及合理应用。市场风险报告应包括模型输出概要、模型运行结果、重要的模型假设和参数和模型局限性等关键要素,以及定期的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结果等补充信息。
四、操作风险高级计量体系验证
(一)基本要求
1.对操作风险高级计量体系的验证应涵盖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的重点领域,包括对高级计量法和支持高级计量法相关体系的验证。
2.商业银行应当对高级计量模型进行投产前全面验证,重点对模型重要假设、输入数据、参数设臵、建模过程和试运行效果进行全面检验,确保高级计量模型具备投产条件。
3.商业银行应当对影响系统运行和结果的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性功能进行验证,确保相关基础设施支持计量模型的运用。
4.商业银行应当持续监测高级计量体系的运行状况,确保高级计量体系的运行符合相关政策、流程要求,并在需要时及时进行局部修正。
5.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两年对高级计量体系进行一次全面验证,为其继续使用或全面优化提供依据。当操作风险状况、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论或假设、业务经营环境或内部控制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发生重大的操作风险损失时,商业银行应及时启动全面验证。
6.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性质、规模、产品复杂程度和风险管理 体系以及高级计量体系(试)运行情况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验证方法应考虑市场和操作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可根据需要综合采取多种验证方法,如基准测试、返回检验、压力测试等。商业银行应当定期评估验证方法的适用性。
7.商业银行无论选择何种验证方法,都应通过对高级计量体系政策、流程、数据、模型假设、参数以及建模过程的验证,确保高级计量体系的准确性、稳健性和灵敏性。
(1)准确性验证,验证计量结果反映实际结果的准确程度。
(2)稳健性验证,验证计量结果的稳健程度,模型臵信度至少为99.9%。
(3)灵敏性验证,在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要素发生变化时,比较前后计量结果的差异,确定该计量体系风险敏感性。
8.商业银行应当对使用不同技术的高级计量法采用相适宜的验证指标。
(1)商业银行使用打分卡计量操作风险资本,应重点验证专家的主观判断、定性评估数据、映射逻辑关系等。
(2)商业银行使用内部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时,应重点验证风险暴露指标、损失概率与事件损失值设臵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3)商业银行使用损失分布技术计量操作风险资本时,应重点验证内部损失数据和外部数据清洗与混合使用、损失概率的分布函数与事件损失强度、不同业务条线的损失分布的重要统计特征,包括时间差异、异质性和相关性等;应验证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情景分析、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等要素的权重。
9.内审部门除履行本附件前述一般性职责外,还应在日常业务和功能单元检查中关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报告以及损失监控、归并和报告流程。
(二)验证程序
商业银行应当对每一阶段验证建立相应的程序,规范关键风险要素识别、核验、持续监测、变化控制、结果分析、校准和批准、报告及整改、文档化等工作步骤。
1. 确定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系统所有关键风险要素定义,明确验证范围,列出需验证的关键风险要素清单。2.选择验证方法,配臵充分的验证资源,制定验证规程,合理安排各项验证工作的顺序与验证频率,对不同模型或关键风险要素进行独立核验。
3.对内部验证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持续监测,当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或其他关键风险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进行重新验证。
4.当验证工作因被验证对象或验证工作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出现重大调整时,应及时记录和检查验证工作的变化,做好相应的工作预案,确保变化不阻碍验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5.根据验证情况选择适当的基准对计量结果进行校准,确保计量结果符合设定标准。
6.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验证结果及整改建议。
(三)对数据的验证
1.数据验证包括对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情景分析数据、与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有关数据的验证,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1)内外部数据标准化方法。
(2)外部数据使用条件的确定流程。
(3)生成情景分析数据的标准以及本银行数据精细度的合适水平,情景数据假设的合理性。
(4)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选择的适当性及整合到计量 系统的方法。
2.商业银行应当定期检查业务部门或支持部门提交的损失数据。检查流程应要求业务条线负责人或操作风险负责人确认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并识别损失报告中存在的不足。
3.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在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程序中能对报告事件的周期样本测试进行检验,如可能,还需在损失数据库和相关的子系统中进行比较,该子系统可监控第一手损失数据。
4.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数据收集系统应涵盖损失结果,为事件成因的调查提供支持,并支持相应的文档化工作,以生成可追溯的记录,使事件按适当的授权处臵并在对应的总账或子系统中得以处理。
5.商业银行应当对不同业务、不同部门及不同地域的损失趋势做比较分析,并通过设臵合适的转换因子以确保定性评估的合理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6.商业银行应当验证阈值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损失数据的阈值设臵应考虑计量模型的敏感性和管理评估的有效性,保证阈值以下损失事件不会对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及相应的监管资本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削弱本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7.高级计量模型输入数据应设臵合理,覆盖主要风险,收集方法一致,并能支持业务管理等。商业银行应当对高级计量模型输入数据的清洗和持续验证建立明确标准。
(四)对模型验证
1.商业银行应当确保模型的输入参数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稳定,概念、假设和参数设臵合理可行,包括操作风险暴露、数据生成模型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等所含假设,相关技术透明直观。
2.商业银行应当检查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情景分析数据、业
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中所占的权重,确保该权重的合理性。
3.商业银行应当检查分布函数的选择,不论分布函数是由历史数据导出还是模拟生成,应确保分布函数符合本银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状况。
4.商业银行应当检查高级计量模型对低频高损事件反映的充分性,特别是检查本银行操作风险压力测试结果反映低频高损事件的稳健性和敏感性。
5.商业银行应当检查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计算的准确性。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之间的逻辑应直观合理。
6.商业银行应当检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确保相关系数假设合理,确保历史数据或情景数据的相关系数符合实际情况。
7.商业银行应当检查各条线资本要求加总的合理性。确保高级计量模型对各条线资本要求加总考虑了不同分布、相关性以及时间差异等因素。
8.商业银行应当检查模型输出结果,分析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及原因。
(五)对政策和流程的验证
1.对高级计量体系政策的验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是否制定了明确的高级计量体系政策并在全行有效推行。
(2)是否明确规定了有效的公司治理、计量流程、计量方法与模型、计量结果及应用、计量报告等内容。
(3)是否涉及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有效性,是否包括对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检查和更新程序,并要求操作风险管理标准、政策和程序的合规性。
(4)是否要求高级计量方法在不同业务条线的一致性。
2.对高级计量体系流程的验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是否制定了高级计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流程并在全行有效推行。
(2)管理流程是否明确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缓释以及报告等环节。
(3)识别环节是否明确包括对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等关键风险要素的评估;是否明确定义风险计量的范围;是否明确内部和外部数据源及其收集程序和存储;是否制定了损失数据标准等。
(4)评估环节是否明确包括对数据输入标准设定及数据清洗、模型假设和参数、建模过程、结果输出的评估;是否明确对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估值调整的测试和核查,包括操作风险暴露及其所含假设、高级计量模型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等。
(5)监测环节是否明确包括定义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监控的操作风险范围;评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否监控所有重大活动和风险暴露;关键风险要素、损失数据、合规报告以及风险估值是否与定性自我评估结果相一致;监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表现和稳健性,并对系统内含的统计关系和假设进行检查等。
(6)控制环节中,当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模型假设和参数进行重大调整、出现新产品和新业务等情况时,是否有包括控制标准和控制流程等的应对预案。
(7)缓释环节中,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重大变化、模型假设和参数重大调整、新产品和新业务等出现时,商业银行应急预案是否涵盖缓释措施以应对残余风险,包括暂停某些业务、实施特定的投保安排以及适当提高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等。
(8)报告环节是否包括明确书面程序以记录风险量化分析模型的开发、运行等情况;文档化工作是否完整;是否有明确的报告路
【银监会股权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办法06-23
银监会专业笔试10-12
中国银监会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10-12
银监会现场检查规程10-11
中国银监会辽宁监管局07-18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电07-24
村监会工作汇报09-27
银监局关于轮岗的规定09-15
弘扬雷锋精神 展现银监风采05-29
股权基金管理公司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