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精选8篇)

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 篇1

土管二班 李倩 2009063244 一. 实习目的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时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培养学生掌握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以及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独立的重要教学环节。

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4.培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汇报成果的综合能力。

二. 实习时间

12月19日——12月20日

第一天:早上8点出发,首先到达北碚观音峡进行考察,中午到达涞滩古镇,下午考察参观了古战场钓鱼城,傍晚时分到达缙云山。

第二天:早上8点出发,考察了缙云山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旅游等。下午2点半参观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三. 实习内容

第一站:观音峡

观音峡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了观音峡属于背斜,夹在水土和北碚两个向斜中间。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过,切岭成峡,遇谷成沱,分别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同时,老师还给我们介绍如何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识别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要素。这里因江流下切,暴露于地表,地质发育完全,断层结构清晰,是一天然地质陈列馆。观音下壁两岸由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构成,岩石由紫色泥页岩、砂岩、石灰岩组成。土壤主要以紫色土为主,但在山地为黄壤,还有一些地方有石灰岩土。而其地貌,山前丘陵,背斜低山。岸壁陡峭,伴多层溶洞;植被繁茂,育万种生灵。河水泉

水沿崖飞泻直下,汽车火车借江擦肩而行。江轮汽笛声声,渔船应和绵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站:涞滩古镇

涞滩古镇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北28公里,建镇于宋代,占地0.25平方公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上面悬崖峭壁,四座城门呈十字对称,寨墙全部都是半米多长的条石砌成。其中清同治元年增修的瓮城为重庆唯一,具有瓮中捉鳖的御敌功效。涞滩古镇依崖筑城,民居宅院沿街巷一次排列,呈现出典型的山寨式场镇风貌特色。古镇内还保存着清代建筑文昌宫,宫内戏楼平台外栏木刻浮雕,艺术价值极高。古庙建筑在涞滩古镇内较多,其中主庙二佛式最出名。上殿坐落鹫峰山顶,下殿位于鹫峰山间,占据较好的自然风水地。一个镇子只要依山傍水,环境就不会差,涞滩就是这样的地方。加上丰厚的文化遗产,涞滩古镇真是镇小名气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民居错落有致,老街小巷古朴典雅,因此古镇的发展与其良好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旅游业便成为了其主要的经济、市场发展中心,当然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视,环境发展的好坏与古镇发展的兴衰相一致。

第三站.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距合川城东5公里,相对高度约300米,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钓鱼城分内外两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系条石垒成。钓鱼城所在地的钓鱼山及20余平方公里的周边地区,丘山起伏、绿树葱茏,地形地貌保持完好,且无工矿对水体、大气污染之忧。在古城上极目远眺,群山逶迤,江流蜿蜒,山林野趣,田园风光历历在目。钓鱼城“方山丘陵、平行陵谷的地貌特征”和“三江汇流”的地理环境,是真正的天、水、山、城合一”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钓鱼城导游给我们讲解了阶地的划分,及河流的侵蚀和冲刷。而且钓鱼城的内外两城的设计均是极好的利用了钓鱼城的地理环境。钓鱼城内的古建筑及寺庙保存得很好,天池、兵器都基本完好,通过对这些建筑及佛像的参观,就犹如千年的风光又重现眼前。钓鱼城因其险、易守难攻的特点,使城防与涞滩古镇的城防有所区别。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景区对文物的保护性较好,山路修建不多,景区内无居民居住,很好的保护了其自然环境。

第四站.缙云山

缙云山位于北碚境内,被列为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

珍稀植物及风景资源。缙云山属川东平行岭谷的温塘背斜之一段,厚层砂岩覆盖山顶。在暖湿积分气候条件下,发育和保存了我国东部亚热带典型的长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珍稀植物。三种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缙云山属盆地低山,影响相撞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人为作用程度的大小。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构成的生境条件,使之对水分、热量、光、土壤等产生分异,导致此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异。其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亚热带马尾松林、灌草丛。缙云山的主要土壤为山地酸性黄壤。

在缙云山的实习中,我还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缙云山在被保护起来后,其旅游业的发展太过头,山上山下存在一种侵蚀现象。山上修筑的道路太多,甚至有些农村居民另开小路,农家乐随处可见。这些都加重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些农村居民卖竹筒饭来挣钱,造成乱砍滥伐,游客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加严重。山下的零散式建筑,造成旅游业规划的障碍。

农民与政府的社会冲突在这些基础上才能得以解决,所以,怎样对旅游进行科学的规划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站: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

在地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典型岩石、矿物、化石;参观天文馆,领略宇宙的无穷魅力;看到了天文望远镜,以及投影在白纸上的黑子;观看了行星、恒星的运动特点,西南大学地质博物馆也展示了西南大学对地质的深入研究。博物馆内还通过古生物模型地台,晶体旋转展示来展现西南大学对地质研究的卓越成果。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收获到了很多知识。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地貌、地质以及岩石矿物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对钓鱼城、涞滩古镇的实地考察,我学会了怎样用人文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历史文化古迹。通过对缙云山、小山峡的观察,我学会了怎样去观察土壤、岩石结构,分析其特征。野外调查实习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起来,是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让我受益匪浅。

野外实习

调 查 报 告

土管2班李倩

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乡村公共产品,国家力量,村民自治,第三种力量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设计

关于公共产品概念的理论, 很多学者已有所研究。公共物品是私人市场难以提供的物品, 因为存在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者是得到了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了为此付费的人。于是, 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史卓顿和奥查德认为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乡村是一个社区共同体, 所以, 乡村公共产品 (如乡村公路、水利、学校、用电、通讯等) 同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本文所指出的乡村公共产品属于狭义的范畴,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基础教育等。

目前许多乡村建设学者对乡村公共产品的来源都有研究。比如于建嵘用“集权式乡村动员体制”解释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但是这种特定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以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力量为基础的, 在国家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这是一种不可取的供给模式。改革开放新时期, 罗兴佐教授在研究荆门村庄水利建设的调查中得出结论: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 在盘活已有资产、激发民间的水利投资热情方面, 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准公共产品 (比如乡村公路等) 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使得这类公共产品供给陷于困境。

基于上述考虑, 本文运用社会学实地研究方式进行研究设计, 选择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数个自然村的公路建设、桥梁建设为研究对象, 通过参与观察, 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运用理解方法分析资料, 从而对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 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新农村建设及公路桥梁建设概况

笔者所调查的新卫村是一个标准的农村, 它位于广西桂北灌阳县。在籍人口3840人, 本村有九个自然村, 零散分布于山区中, 大则有700人-800人, 小则有100多人。据县政府调查统计, 本县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3410元, 而本乡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新卫村村民收入处于本乡的中等水平。新卫村的居民收入存在两级分化的格局, 靠近省级公路的自然村收入较之远离公路的自然村高。

通过对新卫村下塘屯、陈家屯、下刘村地灵屯的村干部、负责项目建设的负责人村民的访谈了解到以下概况:一是2007年, 新卫村下塘屯开始建设一条水泥公路。村干部和村中的能人组织建设公路, 成立了公路指挥部, 专门负责工程建设。新卫村下塘屯有一位在自治区林业局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高官 (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总工程师) 。县林业局向自治区林业局上报了一个数百万的项目, 项目获得批准后, 县林业局通过节约项目资金的方式抽出一部分资金, 从而获取公路建设资金。现已有十万元到位, 此十万元用作从下塘屯到钟家屯的约600米道路所占用农田和耕地的补偿金和挖掘机工资。二是2008年, 新卫村陈家屯计划在本自然村田地集中之处修建道路, 方便水稻运输。他们预算约十万元,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十万资金的来源。曾经有人向乡政府打报告, 请求下拨一部分资金, 但乡政府回复:财政有困难, 但承诺供给一定量的水泥。而后, 村民主要领头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 一致通过并规定本屯村民按照人头集资。村民集资的四、五万, 村民捐款四、五万元, 共有八、九万。村干部和村中的能人组织建设公路, 成立了公路指挥部, 专门负责工程建设。

三、微探现实生活中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

下文将公路建设、桥梁建设作为研究对象, 以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劳力和部分物资作为研究的重要载体, 将其分为三部分:国家力量、村民自治、第三种力量, 以此对现实生活中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展开探究。

(一) 来源之一:国家力量

笔者以时间为纵向线索来探讨国家介入给乡村建设所带来的效果, 阐述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的形式主要是资金和组织劳动力。运用西部的代表村庄现实状况论述国家力量的介入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缺陷, 这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着紧密的关系。

国家力量单一化介入。人民公社时期, 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权力与集体所有制相结合, 为传统体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动员能力。在这一时期, 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力到达空前的程度,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一支强大的建设队伍。新卫村有一水库, 大约有1000多亩的水域面积。当时, 新圩公社 (新卫大队属于新圩公社) 召集几千人经过几年的奋力建设将塘坝垒高, 拓宽塘身, 挖深塘底, 修建排洪渠、灌溉水渠。塘水可以灌溉到几千亩的水稻田, 同时也能养殖鱼类。在某种程度上, 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时期, 国家力量的强力介入对大规模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显著作用, 并对乡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绩效退化的国家力量。20世纪80年代,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 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体制宣告解体。在这种“国退民不进”的特殊时期, 农村社会一度陷入了无组织、无管理、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国退”正是多种基础的丧失。农村原来高度集中式的权力组织机制, 变得乏力, 失去了大量动员乡村劳动力的权力基础。随着“拆社并乡”的推进, 原来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转变成为村民自治委员会, 实质上, 是一个无权无力的自治组织, 这使得乡村建设缺乏过去的动员组织基础。被新中国的集权式乡村动员体制所代替的绅士治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改造, 已经非常弱化, 依靠绅士声望治理乡村的模式已没有生存土壤, 笔者将其称之为声望权力基础。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大量的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经商, 被称为“农民工”, 农村的精英大量流失, 留守在农村的是妇女、小孩和老人 (被称为“386199”部队) , 农民劳力基础乏力。随着1994年的财政制度改革推进, 县级财政无力承受庞大的乡村公共品建设, 乡村公共品供给呈现乏力化和僵化的局面。

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县———灌阳县对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只能“望路兴叹”了, 于是国家介入已成为一句空话。2008年, 新卫村陈家屯计划在本自然村田地集中的地方修建道路, 方便水稻运输, 预算约十万元。但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十万资金。曾经有人向乡政府打报告, 请求下拨一部分资金, 但乡政府回复:财政有困难, 但承诺供给一定量的水泥。

在调查中, 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未能供应该自然村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村干部向乡政府打报告请求给予资金支持, 但乡镇府只承诺给一定数量的水泥, 关于资金, 乡政府表示无能为力, 只能村民自行解决。村民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而买单, 从而加重了村民的负担。

(二) 来源之二:村民自治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村民自治仅仅指自然村内部的村民自治。现将自然村内部的村民自治运作模式作如下介绍:

1、村民自治行动之目标

村民自治行动的目标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为村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条件。以下是个村庄建设公路的具体目的:陈家屯———为子孙后代, 为了有个好名誉, 为了种田方便;下塘屯———方便村民出行, 方便运输, “当官的”驾车回来方便。

2、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组织机构:工程建设呈现出相似的组织形态, 即有一定的领头人员, 或村干部, 或村庄能人, 来组成一定的临时机构, 指挥全部工程。下塘屯和陈家屯成立公路指挥部。指挥部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进展, 并互有分工。

资金来源:筹资、捐款、本屯集体资金、政府资金;陈家屯:集资四、五万, 捐献资金四、五万, 乡政府的水泥;长渡屯:出卖集体土地使用权十万、群众集资五万左右、村集体的鱼塘 (月塘) 承包钱约三万。

3、村民自治之“双结合”绩效

第一, 农民。农民原子化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之后, 以家庭为生产个体单位为理性算计各自利益的乡村形态。形态的三种表现:生产个体化;乡村利益格局的多样化;青壮年大量外流带来的空巢化。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 村民自我组织生产, 自负盈亏。分田到户的生产方式, 使得生产个体化程度加深;乡村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即一部分农民认为在具体的现实经济利益分配中存在不公平情况, 他们会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如果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发动其家族或家庭成员对工程百般阻难, 与负责人商讨重新定价、骂叫、甚至以死相逼。在下塘屯建设公路时, 就有一户调整他们土地价格, 理由是公路经过的土地是用来修房子的, 不是一般的田地。其实每个村民都明白:田地的价格7000元/亩, 而宅基地的价格是10000元/亩, 3000元的差价!同时村民也存在一种“钉子户”的意识, 用他们的话说“这些钱是国家的, 国家那么有钱, 多我这几个钱有什么关系?”;青壮年大量外流带来的空巢化现象是指大量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 家庭中的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 或家庭中夫妇共同外出, 或夫妇携带自己的孩子全家外出。

第二, 乡村建设精英。村委会人员威信权威的丧失;村委会人员过少, 不足支撑整个村庄 (包含9个自然村) 的所有事务。于是, 本自然村出现了一批活跃于本自然村事务的积极分子。笔者将其称为乡村建设精英。积极分子既包括本村庄的经济能人, 也包括活跃于村庄内的政治分子, 也包括一些有能力的有家族势力的村干部。由这两部分人组成项目指挥部, 实现了重组领导班子, 并各自有分工。下塘屯的指挥部由五人组成, 分管资金保管、劳力组织、账目管理等。

第三, “双结合”的绩效。在一定条件下, 村庄内的精英们社会整合分散的农民。整合的主体是上文所说的村庄积极分子即村庄精英。整合的客体是本区域内的“原子化”的农户。即使是原子化的农民, 社会整合也是存在现实的可能性的。一是农民是理性的经济学家。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会计算此工程所带来的福利:修建好公路之后对大家都有益处, 方便大家, 同时也方便自己。他们会为村庄的公共事务建设做出让步和奉献。二是村庄精英的影响性作为。新卫村陈家屯道路建设中得以体现, 主要负责人、总指挥部拥有一家米粉厂, 在全州县保险公司参股份, 拥有一辆大货车, 具有一定资产, 在外面人缘关系好, 乐于关心本屯事务, 在本村庄中享有一定的威信。组成领导班子,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主要是留守人员参加) ,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 一致通过并决定本屯村民按照100元/人集资。他们动员本村村民捐款 (其中包括在外面打工的村民, 或较为富裕的村民) , 总共四、五万元, 加上本村村民集资的四、五万, 大概有八、九万元。成立四人“公路指挥部”, 负责对路线的规划, 田亩占用和补偿, 雇请挖掘机等事宜。与被占用的农户协商好后, 在一天内就将一里路的路基挖好, 后期工程也在进行之中。

“能人治村”, 要让能人有一定权力资源去领导村庄建设, 依靠权威人士汇集、整合较为松散、原子化的农民资源。采取农民最大程度参与方式, 充分调动农村各种资源才能产生良好绩效。乡村公共产品来源于村庄自治能力提升, 乡村内部资源得以整合所取得的有效结果。乡村自治运作方式给乡村建设提供新天地。

(三) 来源之三:第三种力量

第一, “第三种力量”的引入。罗兴佐教授的“第三种力量”论述:在村庄治理中, 存在着明显的两种力量。第一种是来自国家的, 这种力量在人民公社时期成为村庄治理的主要力量;第二种力量是源于村庄自身的, 推行村民自治, 这种力量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其实, 除这两种力量外, 还有在家成长起来的现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 (村庄人称之为“在外面工作的人”) 对村庄事务的关切, 他们构成了村庄治理的第三种力量。在笔者所调查中几个自然村中存在普遍的“第三种力量”。

高考升学、参军复员军人转业、村干部迁升公务员, 是改变农民身份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三种途径改变农民身份的人员很可能成为第三种力量的来源, 进而对乡村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其中通过高考升学的农村大学生是这种力量的主力军。笔者认为, 本区域内始终存在向上的社会流动现象。在村庄里流传着“兄弟同科”的佳话, 据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 兄弟俩考取进士, 并刻碑铭记。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就有数十位农村学生考取大学, 他们在自治区林业局、南宁海事局、桂林市公安局、灌阳县法院、灌阳县司法局、新疆科研机构工作等, 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和领域内有所成就。这对具有“熟人社会”的农村而言, 给村民的榜样作用是极为显著的。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子弟考取大学, 这必然成为建设乡村的力量。中国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它承载着长久的历史文化沉淀, 因此“第三种力量”的形成与村落悠久历史文化背景, 及其传统村庄的生活和生存逻辑息息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在外工作的人员都是有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对家乡有感情, 在家乡还有自己的亲人。这也使得在外工作的人希望自己作一些对自己村庄有益的事情。这时“第三种力量”的介入给村庄的治理和建设带来了契机。

第二, “第三种力量”的绩效。掌握实权的公务员身份的“第三种力量”对本村庄的影响力更强, 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正当权力通过合法渠道获取国家资金来为服务于村庄。少者有几万资金的项目, 多者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项目。这些对本村效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第三种力量成为乡村建设中的难能可贵的而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类人员, 不能通过引进资金为本村庄服务, 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出一定的贡献, 比如直接捐款。新卫村下塘屯有一位在自治区林业局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高官 (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总工程师) , 通过县林业局上报一个数百万元的项目, 县林业局通过节约项目资金的方式抽出一部分资金, 从而获取公路建设资金。在家中务农的两个哥哥在这次公路建设中自然成为了总指挥, 主管资金的使用。在新卫村陈家屯道路建设案例中, 村民动员“庄里的庄外人”捐款。其中一位在新疆搞科研的“村庄的村外人”捐款一万元, 村民对此人津津乐道, 赞赏有佳。宗族的“复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创造正在被纳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这些新的意义包括乡村治理等的宣传。

第三, 反思“第三种力量”。在本次调查中, 此种力量表现出如此地积极和活跃, 对乡村建设大有裨益。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第三种力量”具有一定限度,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问题, 全国七十多万个行政村并非所有的都拥有强大的“第三种力量”。此种力量的子女长期在外生活对本村庄缺乏了解和感情, 如果第一代的这类人员因故不在, 那么这种非制度性的力量因多种原因最终走向瓦解和消亡。

四、结论与对策探讨

本调查试图运用实证方法来说明和论证现实生活中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来源, 以政府、村民自治、第三种力量的“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模式是所调查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真实写照。就乡村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属性而言, 必须由国家提供。但是不排除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 农户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末端的主要投入主体;在村庄内部和外部跨村庄道路和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教育发展等方面, 村庄成为投资主体, 其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出资人在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 国家力量介入才是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撑力

国家具有强大的财力, 方可支撑起乡村公共产品供给, 国家可制定一定的计划内和计划外预算, 为乡村公共产品提供保障。与此同时, 国家发挥其积极作用, 调动乡村各种积极力量, 化解各种矛盾, 为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 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加强行政村内部的自然村或生产小组的临时性组织的管理, 以杜绝贪污、挪用资金等问题。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再造, 组建临时性的领导班子, 有利于提高其在群众中的可信度。充分采取多样化手段动员农民, 使之理解和支持乡村事务。增加村集体的经济力量, 为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三) 充分和合理利用第三种力量, 培养第三种力量

第三种力量的出现和发展说明, 村落文化仍在延续, 因此需要成分利用血缘和友情等社会关系, 加强与第三种力量联系和沟通, 使得“第三种力量”有效长期存在。同时, 特别关注青少年中的优秀者, 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建立一种亲情和爱心关系, 培育第三种力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美) 哈克斯著;梁小民, 陈宇峰译.经济学原理 (第4版) 学习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澳) 休-史卓顿, 莱昂内尔-奥查德著;费绍挥, 徐济旺等译.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皱勇文.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乡、村组织变革与创新[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2008 (3) .

[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 2001.

[5]、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M].湖北长江出版社, 2006.

[6]、罗兴佐.第三种力量[J].浙江学刊, 2002 (1) .

提高地理识图能力方法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调查对象;地理识图;方法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语言”,是初中地理课堂学习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没有读图的基础和习惯,因而进入初中学习以后对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地图感到无从适从。

从地理新课标来看培养学生“如何识图和如何使用地图以及学习地理图表的技能”是《地理新标》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黑河市第四中学初一年级1.2班、1.5班和1.7班。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我在大量阅读了如何提高学生地理识图能力方法的研究文献后,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对“初一学生地理识图能力方法的研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由个人资料、学生对学习地理识图的方法两部分组成。经筛选分析,整理出五道题目,构成调查问卷。

3.问卷调查:共向黑河市第四中学1.2班、1.5班和1.7班共计3个班发放115张问卷。

4.存在问题:

(1)初一学生没有良好的识图习惯,一幅地图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识”起。

(2)在记忆地图的时候,只能靠死记硬背地图,缺少好的记忆方法 。

(3)学习的态度不认真,目的不明确,认为识地图、记地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解决方法

(一)采用“一读二记三分析”方法进行识图综合训练

1.“一读”即读懂地图。这是读地图综合训练的最基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三问读图法”来进行读图综合训练。“三问读图法”即每读一副地图时都沿着 “图中有什么”“图位于哪里”“图叫什么名称”这三问来读图。刚刚实施这一读图训练时,由我来提出“三问”,学生一一回答,经过我反复强化,“三问”已深入学生的头脑中,再遇到地图,学生就已经能够自己沿着这“三问”来读图了。“三问读图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巧,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2.“二记”即强化学生记忆一幅地图,明确三问之后就要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和位置,初一地理主要以世界地理为主,大多数国家地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比较难记,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每讲到一个地区、国家时,都以实景图片或播放短片介绍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地区的印象,同时也可以采用顺口溜法、谐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地名,有时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想办法记忆,有时学生想出的办法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想出方法有时更有创新性、更幽默、更有效果。

3.“三分析”即分析地图内在含义,只记住地理名称和位置,并不是学好地图的标志,因此学生读图过程中必须要会分析地图,例如,从《世界的人口分布图》中只能读出世界上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那为什么会这样?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相关的地图来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真正学到了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二)记忆地图位置,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识图技巧与方法

1.记忆地理位置,首先我要求学生熟记《世界地图》,脑子中有世界地图的轮廓,再将这一区域还原到世界地图中去,这样就容易记忆了。

2.记忆地形与河流时,尤其记忆世界河流的时候,学生记忆非常的困难,记忆效果不是很好。例如在讲授新课东南亚地形时,强制学生记忆,记忆效果非常的差,因此我采取尝试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记忆。要求学生使用橡皮泥来塑造中南半岛的地形,要求学生所使用的橡皮泥颜色要与图中的颜色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认识与记忆,再看地形图时就能将其立体化、全面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又有利知识的迁移。

3.国家、交通也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很难记忆的,记忆国家与交通,通过组织学生“虚拟”旅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记忆。“虚拟”活动包括设计旅游路线、导游介绍当地景观等等。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的国家时,国家比较多学生很难记忆,这时我让学生安排设计欧洲7日游路线,形式为小组活动,每组派一名代表当导游向全班展示,去旅游观赏当地的景观和自然环境。

4.最后填图巩固,落实到笔上,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每节课上设计了填图环节,通过填图帮助学生熟记各种地理事物名称、位置。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完善。我在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过程中,由于很担心学生综合性的探究问题难,学生不容易掌握,我往往把读图的步骤分得太详细,使学生识图过程中太过于受到牵制,自主学习过程还不够充分。

2.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时间,课上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即能达到预期效果又能完成教学目标,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地理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珠街乡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及分析

1、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珠街乡有两所普通初级中学,地理教师4人,其中专业地理教师3人,在地理教师中,受过地理专业教育的仅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2、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地理教师队伍中,专职3人,兼职1人,兼职老师大都是把地理课作为“搭头课”来任教。他们中有主教语文的、政治的、生物的、体育的等。兼职地理教师谈不上业务水平的高低,地理基础知识极度缺乏。加之有经验的老教师退休,而上岗的年轻教师只是凭借他人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有些经验之谈束缚了青年教师的手脚。

3、青年教师队伍增加。地理教师近年来一直短缺。20xx年,珠街乡一中所聘任的地理教师比预期少了2名,再加之年几年来扩大招生,老教师相继退休,因此,青年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现阶段,朱街乡一中有学生1200多人,只有四个地理老师,平均每人要负担300个左右,老师负担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水平不高,通过听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地理教学的一般要求还比较远。

(1)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数教师上课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不会用地图,不会在黑板上绘图用图讲解。尤其是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师,上课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一遍或照抄一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

(2)钻研教材不深。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只是就书本讲了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对与理解教材有意义的其他地理知识很少涉及,也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弄清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知识传授错误。少数教师由于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如:

一位老师上的一堂地理课,就有四处地方讲授错了。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上课不会扣住重点,化解难点,把握不住教材的深度、广度,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2、教学设施配置差。珠街乡的两所中学,无一所学校地理教学设施配备完整,有的学校连教学常用的教学挂图都缺少,除了有两只地球仪外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地理教学演示仪器。

3、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的现象表现突出。学生学地理随便,教师教地理随便,学校对地理科的教与学的领导也随便。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地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极少,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地理难教。本来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地理知识脱节势必加重高中地理教学的负担,影响了整个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研气氛不浓。教师对教研问题思考少。每次教研活动,基本是讨论公开课,而教师评议公开课时,一般都是无意义的空谈几句,吹捧一番散场。地理教师撰写地理教学论文的也极少。

5、校际之间缺少信息传递。学校很少组织地理教师出外学习、听优秀地理教师公开课、参加教研活动等。这种状况使之无法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造成校与校之间地理教学质量差异悬殊。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实践调查报告:大自然的警钟 篇5

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现象,早就不是什么隐蔽的问题了。只不过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已。以我家乡来说,我们现在没安上自来水,以往的用水是靠压水机来满足的,今年暑假期间竟然旱到压水机都不行了,只有靠挑水来维持日常的用水情况,而造成这情况的原因是地下水下降太快,而地下水水位下降太快的原因,有时人们无节制的用水,以及人们无意见的对地下水的破坏。

不敢想象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人们还没意识到地下水的使用问题,将是什么样的情况?

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 篇6

地理科学072洪佳飞072802

432010年9月到11月,通过对浙江省海宁市高中地理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访谈调查,选择了4所浙江省重点中学(包括海宁市高级中学、海宁市第一中学、海宁市紫薇高级中学、海宁中学等)作为调查对象,以电话聊天或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经过两个个学期的调查,了解了抽样学校的地理教育的情况,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海宁市整个高中地理教育的许多优缺点,现整理如下。

一、地理教师客观结构状况:

从地理教师的数量上看,由于海宁市第一中学和海宁市高级中学扩招结束,近几年高中学生人数变化不大,各个学校的地理教师的人数相对稳定(具体数量与班级规模有关),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由于编制有限,个别学校地理教师的工作量偏大,如许多的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师要上4个平行班的课,就意味着每周的工作量为16节课,压力大;许多高二教师一定要跨年级任教,备课的任务重。

从地理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由于浙江省地理恢复高考的时间较短,地理教师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很多,引进的新毕业生多,导致年轻教师多。十所学校的地理教师的平均年龄均在35岁左右,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在每所学校的比重都非常高,如海宁是第一中学共9位地理地理教师,而教龄在3年以下的达到了4位。

从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上看,已经达到100%为本科学历,有些学校的还有硕士学位的地理老师,总体知识层次比较高,保证了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

从地理教师的性别比例看,十所学校的地理教师中的性别比接近1:1,是比较合理的比例,这为地理教学中地理野外活动(如天文观测等)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全方位发展。

从地理教师的职称结构上看,与年龄结构相对应的是,二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在80%以上,中间的一级教师的人数不多。

二、学校的地理课课程设置情况

综合4所高中的情况看,高一年级:大多数学校开设3.5节课(即有单双周之分),主要目的是迎接全省会考;高二年级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约3所学校开设2.5节课,有1所的学校开设1.5节课;高三年级:有约2所学校开设4.5节课,有2所学校开设5.5节课或更多。对照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的规定,各所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从授课的安排来看,高一:新授高中地理必修本(1、2、3);高二:第一学期新授选修

(一),下学期复习世界地理;高三上学期复习中国地理,新授选修

(二),复习高一必修1,下学期复习高一必修2、3,及总复习。此种安排较合理。

有些学校在高一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这其中,有许多地理教师参与授课。

三、地理教学的具体情况

1.教学模式上:

从调查情况看,90%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当问及为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另外的教学模式时,汇总影响的教师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认为学生的情况很能控制;认为教师备课的难度太大;认为总的课时紧张,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认为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很难让学生参与等等。

2.教学手段上: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很高,这与学校的设备提供情况有关,如:海宁市高级中学、海宁市第一中学、海宁市紫薇高级中学,每一个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设备,老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比重就非常高;而海宁中学,是每个年级组配有2个多媒体教室,因为要与所有学科共同排队使用,故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比例明显要低。使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PPT的比例最高,而技术含量高一些的Flash和Authorware设计课件的比重就低的多。从课件来源看,大多数的教师是利用在网络上的课件,再进行修改使用,也有部分是自己制作的。

3.教学方法上:

在教学中,由于教材的稳定性,备课所花的时间随教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情况很普遍,值得警惕。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地理教师达100%,但对教学各个环节(如:导入、过渡、板书、提问技巧、结尾等)精心设计的教师不多,除非是公开课。认为目前的公开课中,表演大于实质的占90%,值得深思。

4.教学目的趋向:

在教学设计中,最侧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那是班主任的事。对地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行为、思想上的不良反映:30%的地理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矫正和教育;60%的地理教师会将这一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处理;10%的地理教师则不闻不问了。看来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师德教育。

5.教学评价上

由于大多数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以所任教班级的成绩在平行班中的排名情况来评价,使得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也以分数为最主要的方面,至于学生在地理识图、地理实践上的能力并不看重。往往用大考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地理能力的。

四、地理教研的具体情况

1.教研活动看

从调查知,大多数的学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也有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但教研活动的内容集中在对教材中重、难点和考试范围的探讨上。对于教材长期变化较少的地理学科,内容当然陈旧、乏味。大多数的教研活动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状态,有文件、会议精神就传达一下,没有就聊天,教师觉得没效果,对地理教学几乎不起作用。对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的情况:几乎每位地理教师每学年会有参加的机会,但共同的感受是:形式单一,就是听课、说课、评课和听报告,在加上目前的公开课有太多的表演性质,对实际的教学几乎没有启发,还有评课的时候过分讲好话,使评课往往变成相互吹捧的场合,让人厌烦。

2.从自身教研看

从调查结果看,对于现在提倡的做“反思型”的教师的观点,大多数教师表示认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的反思时间很少,有时局限于上好课的简短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老师有写教学反思录或教学后记的习惯,只有10%的地理教师写过相关的内容,但次数少、内容局限。

地理教师看理论书籍或杂志情况: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会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等地理方面的权威杂志,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运用;但只有10%的地理教师看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

地理教师的论文情况,调查中有60%的地理教师对写论文有消极心理,认为中学教师的文章不过是七编八凑而已,没有价值,中学教师也没必要写论文,教好课即可。值得欣喜的是,在学校的要求或职称等外在的压力的作用下,100%的教师都有文章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但公开发表的比例却相当低的,也就意味着论文的层次不高。

五、地理教师的态度情况

从调查看,由于教师的工作的烦琐性、复杂性,还有教师的待遇不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的下降,学生对老师认知的偏差,教师岗位的事业性差,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多,教师的精神压力大等等因素,使得大多数地理教师有工作的厌烦情绪,积极性不高,没有工作的热情。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地理学科是小学科,在学校的整体课程中处于弱势,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中都有弱势,再加之学生不重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六、地理教师对待新课改

从调查看,大多数教师都关注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寄予希望。对新课标中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非常期待,也有信心从自己做起,努力地适应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但对地理的教材却有话要说:高一的教材属于自然地理的部分,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图片,增加了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材料,但知识的体系没有原来的教材完整,使得知识的连贯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头脑中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高二的教材更是麻烦,整个知识设置的是相当好的,有利于高中学生整体地理信息、知识的猎取,但部分知识存在争议,如部分知识在新教材不作要求,而各类考试及辅导材料中仍会出现,使得教师无所适从。这就表明,新课改不是只改教材,而要从考试、辅导材料等全方位的改革,一些知识点在老教材中是重点,新教材既然有所取舍,那么相应的练习中就不要再出现了。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新教材的知识要学,老教材的知识又不能丢。对于高三的选修本,却难得的众口统一的满意,认为该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整体区域的感知。

对于课改,许多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的地理教学的安排要同步改,对于目前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差的情况,地理教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到高三时,要对学生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学习,这种属于精力的重复浪费。本来应该在初中打好的地理基础,要到高中再来补,非常不利于高中的教学进度。

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 篇7

关键词:林业调查,地理信息系统,林业规划

1 引言

森林是国民经济的宝贵资源, 保护、发展林业生产对于发展农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生产, 以至整个国计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对森林目前状况与变化情势的认识, 就无法科学、合理的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及执行有效、经济的林业保护措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有必要针对林业调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研究[1,2]。

2 我国林业保护与发展的迫切性

林业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农牧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美化环境, 既对大自然起着维系生态平衡的作用, 又可以减少自然灾害, 保障农牧业、林业的高产稳产。多年来, 我国不但造林工作进展缓慢, 而且大量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 致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等广大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林业需要加大发展与保护力度, 积极保护、培育现有森林, 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尽最大可能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蓄积量, 有计划地发展森林工业, 不断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生产水平。在此背景下, 准确、全面的林业调查不仅能够为林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能够为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必要的林业状况信息, 有助于掌握林业保护与发展的形势, 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与措施。

3 林业调查目的与任务

3.1 林业调查的目的

林业生产活动范围广阔, 同时森林类型和立地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应组织大型的专业调查, 为林业生产和集约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只有通过森林调查, 弄清森林资源的数字及其消长规律, 才能进行林业总体规划设计, 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资金, 加速荒山绿化和林区开发。

3.2 林业调查的任务

森林调查的项目, 包括林业生产条件的调查, 各种专业调查, 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清查。其中, 森林资源清查是最主要的和最大量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精确地测定林区各种土地和森林的面积、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各种林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建国后人工林的面积以及这些资源的分布规律。

3.3 林业调查内容分类

根据森林调查资料的使用目的和技术要求的不同, 森林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类。

3.3.1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主要是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编制林业规划计划和指导林业生产提供依据。这类清查是以县或林业局为落实森林资源数据的基本单位, 并以抽样调查为基本技术, 规定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的。通过这类清查, 便可以掌握全国森林资源和宜林地现况及其消长规律。根据我国目前情况, 对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暂定每5 年复查一次, 对于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尚未开发的边远林区, 复查的间隔期可适当延长或容许其使用经过修正的原有调查数据。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主要项目包括查清林业用地的各类土地面积, 查清各类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查清建国后的人工林面积、蓄积量, 在少林地区或根据需要进行四旁树木调查, 进行经济林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当采用成数抽样调查各类土地面积时, 县林业局有林地面积精度不得低于90% (可靠性指标为95%) , 林区县、林业局总蓄积量精度不得低于85%, 省、市、区总蓄积量抽样精度不得低于90% (可靠性指标为95%) 。

3.3.2 林业规划调查

林业规划调查, 在重点国有林区以林业局、非重点林区以林场、集体林区以县或公社为单位。有关大型防护林、大片用材林区规划调查亦属于此类。林区规划调查, 根据当地林业生产建设的需要, 一般每5~10年复查一次。

林业规划调查的主要项目:在已确定的林业局、场或县, 公社、大队的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合理区划, 查清林业用地各类土地的面积, 查清森林蓄积置和散生树木蓄积量以及林木生长量, 查清建国后人工林面积及蓄积量, 调查经济林及主要副产资源, 对于各类宜林地, 要调查其立地条件类型, 根据规划需要, 进行森林更新、森林病虫害和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立地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等项专业调查。

3.3.3 作业设计调查

林业生产单位在生产作业前进行的伐区设计调查、造林设计调查及抚育采伐设计调查, 均属作业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 主要是以本单位的林业规划调查为基础, 以年度生产计划为依据。对有关生产项目进行具体设计, 以为生产作业做好准备。

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林业调查

4.1 GIS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的发展, GIS应运而生。GIS是一个计算机支持的技术系统, 它是计算机、外部设备、地理数据、应用软件和系统管理人员的集合。其中, 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的软件具有重要作用。从它起到的作用与实现的目的来看,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数据库和地学知识 (模型) 库的集合体, 它的数据建立在统一地理坐标基础上, 能够对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信息进行管理, 利用地学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 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和预报, 从而实现为工农业生产管理和规划服务, 为国防军事服务的目的。从计算机实现的技术角度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输出的应用软件系统。

4.2 林业调查地理信息系统

林业调查地理信息系统以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林业资源业务数据为基础, 以林业调查业务为导向, 以服务共享为理念, 通过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各类林业资源专题空间数据, 提高空间数据资源的共享能力, 以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实现林业调查信息化的业务敏捷, 并在此基础上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林业行业业务的共享, 全面提高林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林业调查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以下特性:对异构系统中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与林业行业空间数据整合, 提供数据管理接口, 兼容常用数据格式, 同时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服务, 实现林业行业的数据共享;基于数据共享的基础, 可通过API接口进行二次开发, 定制开发林业调查业务模块, 提高业务数据的利用价值, 实现林业调查的业务共享。

4.3 基于GIS的林业调查业务

基于GIS平台能够查明总的森林植物区系及植物生态上的特征, 并调查森林结构和成林状态的概要。掌握蓄积量、生长量。虽然, 困施业集约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是按以下事项作信息平台上的凋查概括:森林植物对森林所属的植物区系, 森林植物带, 植物生态上的特征等项进行调查;森林及其分布构成现实森林的树种及分布状态的概况;森林结构状态, 成林的林棚、林剐、径级分配, 年龄结构及其他有关森林结构进行概括的调查;森林形成的状态, 新植、改植、人工下种、萌芽更新的现况, 同时也要调查由于风害、山火等形成的次生林的特征等;蓄积量及生长量, 除了分别调查天然林、人工林之外, 也要特别查明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各龄级、各径级的蓄税量和生长量。

5 结语

本文对基于GIS的林业调查技术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林业调查的意义以及采用GIS平台实现的林业调查信息化技术, 所提出的方法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远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思考[J].绿色科技, 2015 (8) :180~181.

自然地理调查的实习报告 篇8

【关键词】自然流产;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44-02

感染性流产(infected abortion)是指流产合并生殖系统感染。各种类型的流产均可并发感染,包括选择性或治疗性的人工流产,但以不全流产、过期流产和非法堕胎为常见。

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是女性生殖道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率逐年上升,至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近些年早孕妇女自然流产率有明显上升,解放军第323医院在排除男女双方自身免疫、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和生殖器畸形等原因导致流产的同时,对流产是否与生殖道感染有关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自然流产孕妇108例为流产组,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者102例为对照组,共计210例,取阴道分泌物通过多媒体进行病原体检查。年龄14~36岁,孕周6~13周,以上包括非病原体所致流产。

1.2 方法 用无菌棉签放入孕妇宫颈管内约 2 cm,轻轻旋转棉签3~4周,取出宫颈管分泌物,置入干燥试管内立即送检。利用清华同方提供的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系统进行病原体检测,按要求操作和判断结果,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流产组检出解脲支原体(UU)阳性者49例,阳性率45.4%,沙眼衣原体(CT)阳性者35例,阳性率32.4%。对照组UU+CT总阳性率17.6%,非病原体感染者82.4%,流产组UU、CT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非病原体感染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早孕妇女自然流产多与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关,是导致自然流产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上长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3 讨论

3.1发生机理

感染性流产的病原菌常常是阴道或肠道的寄生菌(条件致病菌),有時为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占60%以上,常见的有厌氧链球菌、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等。需氧菌中以大肠杆菌和假芽胞杆菌为多见,也见有β-溶血链球菌及肠球菌感染。 ①风疹、麻疹、腮腺炎、流感以及弓形虫感染均可能引起流产。 ②疱疹病毒感染早孕期间的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也会导致流产,同属性传播性疾病。③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它们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是一个新的感染菌群。这一感染可通过性交传播。因此,感染的夫妇双方必须同时治疗。妊娠期妇女宜用红霉素类药物治疗。此感染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可以引起反复流产。

进入生育期,首先要避免反复的人工流产,偶尔一次人工流产,若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先进的人流技术,对子宫的损害能够降到底线,但多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的人工流产术,对于子宫的伤害相当大,也是日后子宫患病、不育乃至早衰的重要原因。私自服药堕胎者,则更加危险,很容易引起子宫破裂、子宫大出血或感染性疾病。不仅直接摧残了子宫,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是引起习惯性流产的一个危险因素,习惯性流产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理和治疗,将对女性孕育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孕妇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

3.2危害

3.2.1术时并发症:子宫出血在200毫升以上;人流综合征又称心脑综合征,发生率12%,受术者突然出现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昏厥和抽搐;子宫穿孔;漏吸,胚胎组织未能吸出,以至妊娠继续发展。

3.2.2近期并发症:人工流产不全,术后阴道出血长达15天以上;术后2周内由于致病菌的感染而出现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宫腔积血;宫腔粘连,术后闭经或经量显着减少,有时伴周期性下腹疼痛或有子宫增大积血。

3.2.3远期并发症:慢性盆腔炎;月经异常;继发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

3.2.4再次妊娠时的并发症:不孕症;晚期流产偏高;早产偏高;围生期死亡率偏高;产前、产后出血率增加;新生儿溶血症增加。因此,选择可靠安全的避孕方式是使女性免于流产危害的重要手段。

UU和CT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可自行复制,有极强的吸附能力,率生于女性生殖道内,尤其对女性宫颈的柱状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亦可吸附于精子表面,随精子到达宫腔,引起局部感染。据报道,约有60%~75%的成人存在无症状支原体定植,而在孕妇可达80%,约有15%~33%的新生儿出生时带有支原体[1]。

妇女孕期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可导致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发热等不良妊娠结局[2]。不少学者报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早、晚期流产的病因之一。本调查流产组UU、CT感染率为77.8%,进一步明确了生殖道UU、CT感染可导致流产的观点。

临床上通常对自然流产的病因调查主要集中在胚胎和夫妻染色体分析以及孕妇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管畸形等方面,而对感染导致的流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孕妇中约有20%~50%的UU、CT携带者可能出现上行感染。本组108例自然流产孕妇UU、CT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UU、CT感染是近年来自然流产率上长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UU、CT上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3],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并在该因子的刺激下产生前列腺素F2a损害子宫内膜和胚胎细胞,导致流产发生。另外,UU、CT本身亦产生磷脂酶A2分解胚胎细胞而产生前列腺素,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导致胚胎细胞发育障碍而发生流产。

在临床调查中已明确与自然流产有关的母体因素中,以孕妇生殖道UU、CT感染为主。UU、CT感染多为亚临床性或隐匿性,孕妇无自觉症状细菌和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可致胚胎及胎儿死亡,固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可将早孕妇女生殖道病原菌检查作为常规,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肖平.支原体感染与妊娠结局.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1):9.

[2] 杨宾烈,罗柱香.稽留流产绒毛组织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2):96.

上一篇:新年作文祝福语:猴年祝福下一篇:一年级音乐《布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