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选(通用11篇)
笔者站在教育第一线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很多年了,发现在一节数学课堂里,如果数学老师能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材,实施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认真听课,而且学习的效率效率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在这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选。
一、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教法之前首选要把握好教学目的,然后根据教学目的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统编教材第四册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算理、算法和书写格式,知道乘法的两种读法。根据教学目的,笔者选择直观类推的方法讲准备题,利用直观图和旧知识让学生从类推中知道:3个30是90,30X3=90;通过实物演示和讲解实例的方法由繁到简分步讲清意义、算理、算法和书写格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法
选择教法离不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块,如笔者在教学概念知识时一般选择联系实际,多举实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对比,从而揭示概念的意义和本质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选择教法十分重要,小学教学中许多相似内容的教学,不同的对象,有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低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仅开始萌发,抽象概括同感知觉紧密联系,边操作、边观察、边抽象概括,缺乏逻辑性,不完善也不精确,掌握概念的水平是描述型和功能型的,所以教学时可选择直观操作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进行。而到高年级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虽然这部分内容比低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抽象得多,难理解得多,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有较好的发展,掌握概念的水平已有提高,所以教学时笔者又采取直观讲解让学生进行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因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表现出喜爱,愿意乐学,从而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完成。
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法
两年前笔者任教某班的学生大部份是留守儿童,学生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督和关爱,常变现出性格孤僻和内向等,在数学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不能踊跃起手回答,导致在上课是学习的气氛不是很浓。针对此,笔者在每次的课堂学习练习中,以每组为单位派出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数学竞赛,并且全班的同学作为裁判判断竞赛的同学做的每个题对不,如果发现错题,可以不经过笔者同意可直接到黑板上改正题目。通过这样的长期实施教学方法,班上的学生对学习不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结合教学目标, 优选数学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过程中, 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同时, 还具有控制作用, 将师生等力量凝聚起来, 共同为着教学目标而努力;有着激励作用。当教学目标确定后, 可唤起学习热情。因而,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需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 动机, 认知水平, 个体差异等, 使其积极而主动地去学习;有着中介作用。即教学目标是沟通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关系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 若要实现教学与社会的融合, 则需将这一要求融入到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目标等具体目标中。因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 如新授课教学目标、复习课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等, 这些目标中的具体任务不同, 因而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可见, 根据教学目标, 优选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平移和旋转》的新授课,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中学生所熟知的事物的运动, 使其感知与理解认识平移与旋转现象, 同时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2.通过观察、对比、感受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观察与合作能力, 使其学会大胆表述个人观点与见解。本课的教学方法是:在数学老师引导、提示与启发下, 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操作、想象联想、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完成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再如《平移和旋转》的复习教学, 教学目标主要如下:1.通过多种练习, 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物体的对称、旋转与平移现象;2.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区别旋转与平移的现象, 可以在方格纸上作出图形沿竖直与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感受旋转、平移与对称在图案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指导练习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 优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也会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发挥着决定性功能, 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如教学几何类知识时, 在小学阶段, 所选的几何内容多为直观性的几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借教具、图片、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来诱导同学们进行剪剪、拼拼、量量、画画等实践活动, 以感受数学概念, 把握图形特点, 推导面积公式,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良好空间观念。因而,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 通常采取操作实验、演示法等开展教学。再如应用题教学, 其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整体分析数量关系, 把握解相关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 通常会选用讲解法与谈话法, 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使其学会方法迁移。
另外, 对不同新知, 教学方法各异。比如教学内容是新概念, 与旧知关系不大, 教师可运用自主探究法、实验操作法等, 诱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获取知识。而当某一新知与已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时, 教师则可运用引导发现法、谈话法, 诱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在关键点加以提示与点拨, 则可以旧促新, 实现温故而知新。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可让学生基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握上通过知识迁移理解与把握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可将本课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首先, 复习导入, 谈话引导: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于是学生会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2.这些图形中, 你们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 教师可呈现例1中的第1组图。 (图见课本) 讨论交流:如下两个图形面积是不是一样?如何对比这两个图形面积。接着呈现例1中的第2组图。讨论交流:刚才的方法是否可以比较这两图形的大小?而后引入课题:本课, 我们将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转化思想来分析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并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问引思: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该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之前所学的图形?这样, 通过联系已学知识, 将学生引入新知探究意境中, 使其积极学习。
三、把握学生特点, 优选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主体, 因此, 在选择数学教学方法时, 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实际特点, 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一教学方法, 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否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如下几点: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一般而言,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与中学生相比, 小学生认知能力不高, 思维尚未成熟, 因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即便是小学生, 高年级与低年级所运用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通常运用操作实验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以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启发学生思维;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 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因而可以运用自学辅导法与讲解法。
另外, 还应结合教师特点, 优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要的教学因素, 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 若要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则能够驾驭所选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发挥出教学方法的原有功能, 反之, 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需优选教学方法,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教学目标, 优选数学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 优选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特点, 优选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合作;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24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许多人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采用怎样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则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手段。我们只有弄明白一堂课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让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认识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方式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设置。下面笔者优选几种常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例析和讨论。
一、统筹组织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在众多教学方式中,笔者认为有两种教学方式是课堂必备,不可褫夺。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比较常见的组织方式。一个班级往往有几十位学生,他们肯定存在认知能力、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由易到难的认知层次规律。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分层教学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比如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循序渐进地进行逐层深入认知:(1)通过分别例举典型的奇函数和偶函数,让学生形象地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2)结合图像以直观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判定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方法;(3)能画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示意图……这三个层次,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渐次深入,便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迁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辅导。(1)要求基础生掌握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方法,并能根据图像进行说明;(2)优等生要能尝试特殊函数:y=x4+x2 ,y=x-2+2,y=x2n(n∈Z),y=2x,y=x-1+x等的判定……这样要求既能让基础生步步为营,树立信心,又能让优等生敢于挑战难点,发散思维。总之,能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提升。
(二)合作探究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发散思维,总结、归纳相关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当前的高考数学也有很多综合性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不能是机械的前后桌组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背景等特长优势,进行统筹组合。为了保证组间公平竞争和组内相互帮扶,通常都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搭配5人左右的探究小组。学习小组要选一名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做组长,然后根据每位组员的特长,为他们分配探究任务。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综合性问题来说明一下合作探究模式:叶老师想在济南买一套房,已知他看上的那栋楼前排楼高度是100米,楼间距是60米,如果叶老师想买全年可采光的最低楼盘,可以买第几层呢?这是一道生活实际问题,涉及数学和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1)善于动手的学生做出示意图,这样好形象找到相关数学量;(2)让后进生分析相关数学量之间的关系,卡壳的地方优等生给予启发和指导;(3)让地理好的学生算出济南太阳高度角H=90°-(23°26′+ 36°40′)=29°54' ;(4)根据三角函数原理,算出楼间距60米可以承担前楼tan29°54'×60米高度的影长。这样教学,大家恍然大悟,明白了剩余楼高就相当于影子能挡住后楼的高度。
可见,合作探究模式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扩充课堂容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教好地解决问题,掌握相关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体手段。新课程改革以来,新型教学方法很多,其中抓概念和构模型不失为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一)开始抓好基层概念
再难的数学题都有其原理,其基础必是数学概念。许多学生往往会因为不重视概念造成对其中细节把握不牢固,难免出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对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等方式来强化概念学习。
以高一的集合概念为例,集合的知识比较简单,许多学生在实际判断和运用时往往因为忽略了集合的性质而生成错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其概念和性质。问题:根据集合概念和性质,大家看看哪组是集合?A.我们班所有同学;B.10086这组数字;C.学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不少学生看到后会毫不犹豫地说都是概念。这就“阴沟翻船”了。我们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分析:A组,符合集合的概念,也具备其三个性质,是集合;而B组,有两个0不符合集合的互异性,所以不是集合;C组,没有确定是哪些学生违背了集合的确定性,也不是集合。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概念的细节,然后深入挖掘,真正掌握概念,才能为深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二)以典型问题来体验过程,构建模型
如果我们搞题海战术,那肯定有做不完的题,如果我们善于归纳的话,就会发现高中数学解决问题的类型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能以典型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构建同类问题的解题模型,这样就能举一反三,深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这里以高中数学二次函数为例。该部分内容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范围很广,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也很多,尤其是值域和定义域的问题。为了完善学生的思考问题方法,我们要通过典型问题来构建此类问题的解题模型:当a为实数时,函救f(x)=(a-2)x2+(a-5)x-1的图像与x轴仅有一个交点,求实数a的值。
许多高中生看到二次函数思维就被局限了,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判断,当二次函数f(x)=(a-2)x2+(a-5)x-1(a为实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时,就是△=(a-5)2+4(a-2)=0时,这时函数顶点在X轴,构成二次函数和X轴仅有的一个交点。但是这在△=(a-5)2+4(a-2)=0中得出a无解。
这样的问题最常见,然而这样判断是不全面的,我们不能看见x2就认为必须是二次函数,此题的题干说的是函数,并没有明指二次函数,所以我们还要考虑一次函数的时候,当a=2时函数是一次函数,表达为f(x)=-3x-1,显然其与X轴有且仅有一个交点(-,0)。这就是正确答案。
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是美术课堂的精髓和灵魂。《闪光的名字》一课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按照《美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多种方法设计自己的名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或添画背景。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交流、创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所学方法设计自己的名字,并进行装饰或添画背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吸引兴趣
1、脑筋急转弯:
什么东西是属于你的,但是别人用的却比你用的时候多?(名字)2、欣赏教师名字,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欣赏教师的名字导入新课,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课堂气氛,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引导学生思维轻松进入学习内容。)
二、欣赏观察,讲解演示
1、(多媒体欣赏学生的作品)猜一猜他们都叫什么名字?
2、说说这些名字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不同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猜一猜他们的名字,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名字的笔画美、设计美、创作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多欣赏,多感受,多比较、多交流,在分析美,感受美、体验美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
3以班级学生名字为例,讲解演示名字的设计方法。
4、(多媒体欣赏学生作品)讲解名字的装饰方法和背景的选择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和本课的教学设计,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在班级随机选了一名同学的名字作为例子,讲解和演示名字的设计方法。采用老师和同学们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对于学生好的建议积极的采纳,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名字的设计。此环节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讲解演示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轻松、有效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三、讨论交流,自由创作
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名字,师生共同解决在设计上的困难。
2、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的设计方法,大胆的想象,创造,设计一个独特的名字。
3、学生边听音乐边设计创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名字的时候,遇到难写的字或者笔画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向老师请教,师生共同解决在设计上的困难。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群策群力的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
四、展示作品,有效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
2、互评。
3、用我们动听的歌声夸一夸他们。
(设计意图: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评价的有效性,让音乐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以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来夸夸设计好的同学。通过有趣的评价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以自评、互评为主,师评为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评价活动,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拓展,总结
1、想一想除了用绘画的方法外,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名字?
2、总结。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妈妈对于女儿的期待以及女儿对于梦想的追求。
3、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会飞的蒲公英》,请大家齐读课题。
1、课题中的核心词是谁?它的特点是什么?
2、我们在读课题的时候,要注意突出一下这两个词。
3、齐读。
二、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积累了关于蒲公英的优美语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从同学们背诵的语句中我们不禁回忆起文中妈妈对于蒲公英的评价——(课件:这是蒲公英,他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起读。
(1)生齐读。
(2)这句话中还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3、那么妈妈是怎样鼓励我一步步起飞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0自然段,动笔画出描写妈妈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妈妈内心的活动和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地写一写,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三、汇报交流。
(一)描写妈妈的语句:
1、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镶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
2、妈妈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那目光追随着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3、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4、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盈满了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已经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1)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很好,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看看这几个句子,在内容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几个句子,思考妈妈对我的这种期待每次表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会飞的蒲公英》,学到这,你对于课题有怎样的理解?
(4)这下我们对于妈妈的期待有了更深的理解,你们出声地练习读读这几个句子,看看怎么能把妈妈的那种期待读好。
(5)指导朗读。
(6)刚才我们从这几个句子中读出的都是相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能否从这些话中读出些不同来?
(7)揭示散文特点: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你看作者一会写花书包,一会写连衣裙,看似东一笔,西一笔,但实际上她最终要表达的都是妈妈对于女儿的期待,这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我们以后还将学习很多散文,请大家细加体会。
(二)描写女儿逐步成长的语句:
1、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2、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3、从此,我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道上飞来飞去。
(1)引读:不同的时期,蒲公英一直在激励我成长!小学时,背着妈妈为我缝的花书包,齐读——引读: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上中学,妈妈给我缝了个连衣裙,于是——引读: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接到大学通知书后,妈妈深情地对我寄予了新的希望——引读:从此,我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道上飞来飞去。
(2)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3)怎么理解这个“飞来飞去”?
(4)现在我们再来看课题,你觉得它还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四、赏析课文:
1、现在我们回归课文,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然后评析一下这篇散文你觉得哪儿写得好?你对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
2、能够带着一种批判去阅读,很好,一篇文章阅读的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再好的文章,不同的人读,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老师推荐给大家另一篇散文《背影》同学们回去找找,读一读,看看那篇文章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五、摘抄优美的语句:
这样一篇文章,它从语言的特色、包括借助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这样种写法,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打开你的积累本,把你认为好的语句抄一抄。
六、板书:
会飞的蒲公英
花书包
妈妈的期待 连衣裙 女儿的成长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1
班级里总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了兴趣,课堂上他们专注,听课认真,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且计算能力很好,但是总是在检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学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混淆了相似的数学概念。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从形成概念的过程来看——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概念的生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这四个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只重视数学概念的应用,忽视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没有使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数学理解的过程,对数学学习活动进行一种再创造,导致学生只能硬性记忆结论性知识,而未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把握住数学概念所揭示的本质特征,时间一长,学生还是会产生遗忘。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情境创设,为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通过抽象、概况,舍弃表象中的非本质特征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从数学概念的获得形式来看——
1、概念的形成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一类事物或现象中归纳。抽取出他们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例如,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出本质属性“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平面图形”,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学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两条直线的位置的多种图示,抽象出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没有公共点,从而形成相交于平行的概念。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概念往往是一些初级的概念,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掌握概念时使用。
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首先,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前概念”,为学习活动提供恰当的生活源泉。其次,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进一步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经验。
2、概念的同化
就是依靠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例如,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整除的概念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概念的同化的学习过程,也要遵循“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它需要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注意概念的引入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抓住表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3、对比相似概念,变式比较,明晰两者之间的异同。
4、同化相关联概念,形成较严密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5、把握学生现有认知状况,注重两种概念获得方式的相互融合。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2
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根基之一,只有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了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融会贯通将它们应用到数学的各种问题中去。但是概念属于人类思维意识的抽象认知元素,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发育为主,很难切实体会到数学概念背后的各种深意。因此本文在分析当下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现状的前提下,借助问题教学法这种引导式教学模式,分别从情景化、生活化以及操作化问题的创设入手,提出提升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策略。
概念对于数学学习的基石,学好了概念,就等于为小学生日后数学学习打好了基础。可是,概念的学习主要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小学生对这种枯燥难懂的知识缺乏兴趣。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正好迎合小学生好奇的学习心理,借助各种疑问元素来帮助小学生主动打开数学概念学习的大门。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涉及到数学概念的知识,很多教师都会一带而过,或者只要求学生能背诵概念的解释就可以了。这种概念教学态度导致学生在概念理解上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即使有的学生能将各种数学概念倒背如流,但是真正发挥解题应用效果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没有理解的概念学习如同“囫囵吞枣”,无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化问题,激发学生概念认知兴趣
小学生生性好奇,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据创设一些他们喜欢的情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兴趣。
很多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数学教师可以在对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创设一些故事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小学生制度中探究故事背后的数学概念。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都喜欢的动画片人物,比如喜羊羊或者光头强等动画中的角色,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例如“闯关夺宝”的游戏情境,分别设计出一些数字,比如126、963、27、33等,然后根据游戏一步一步进展的环节来进行提问这个游戏要想顺利过关,需要找到一个闯关的秘诀,不要计算,也能顺利找到宝藏,哪位小朋友能找到秘诀呢
在老师抛出引导性问题的前提下,学生们纷纷拿起笔算了起来。他们不仅可以成功找出哪些数字能被3整除,还能顺势从中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律。这种情境问题教学法,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让他们对数学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概念理解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隐藏着各种数学知识。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概念学习中,不仅可以达到知识反作用生活的教学目的,也能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因素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单靠臆想百思不得其解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要传授的概念主题,引入一些生活实际来辅助学生学习。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学习比较数值大小的概念时,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假设家中有7颗糖果,妈妈将它们分成了两份,其中一份有3颗糖,其中一份有4颗糖,让你选择,你会拿哪一份呢这时候很多学生都会选择4颗糖的那一份,老师就会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要选择4颗糖果这一份呢”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回答说因为这一份的糖果多啊。这种循序渐进生活化引导的课堂问题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明白比较大小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元素,每天都陪伴在小学生身边,其实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传递一些数学的简单认知知识。数学教师将这些学生们非常了解的内容穿插到概念引导中。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步步设置问题环节,可以让学生慢慢理解到数学概念的真谛
操作化问题,提高学生概念空间意识
小学数学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化定义概念之外,还有关于正方形、立方体、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空间的概念类型。针对这一部分的概念认知和理解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开展空间概念主题教学时,数学教师不妨试试操作化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形象化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
比如小学数学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观察这个纸盒的基本构造,然后沿着纸盒的棱线剪开,每剪开一个面,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在对应的面上写下“上下左右前后”的标记字样。然后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这些面中哪些面是大小相等的呢”学生们从感性观察这个长方体的外形,再到后面一步步展开了解对应面之间的对等关系,慢慢地他们可以自己总结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慢慢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概念的本质。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观察,就是为了在步步演示中通过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空间概念的本质特征。这种直观化的概念教学模式,远远超过生搬硬套的理论说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表象,从而轻松解决了小学生对于空间立体概念抽象性难理解的难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概念种类繁多,从浅表概念到抽象空间概念一应俱全,如果单从表面背诵教学入手,很难挖掘概念背后的数学真知。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让沉闷乏味的概念教学大放异彩,也成功激发了小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高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要结合不同的概念特征,巧借问题教学法来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成效。
趣味数学
泰勒斯的故事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
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3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概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推理分析、概括与归纳等思维能力。数学新课标要求,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习需求进行,并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数学概念学习体系为出发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根据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与空间图形课。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概念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概念课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老师们大多能通过对大量事物、生活现象的感知、分析,操作、实验,进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但毋庸置疑,数学概念教学还是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心中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即不能将整个小学数学概念体系串联起来。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尽管这也是课时设置的需要,教学进度的需要,但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将概念串联起来,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就显得零零碎碎,这不仅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更加重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困难。
第二,概念教学脱离现实情境。学生往往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通过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时就感到一片茫然。
第三,数学概念的形成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加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对概念的抽象、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感知,教师即已迫不及待地做出归纳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环节
概念课的教学基本环节大致分为概念的初步感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类比——概念系统的建构。
(一)概念的初步感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有趣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新旧联系引入。
(二)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三)概念的类比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一般多次循环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类比、辨析。
(四)概念系统的建构
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以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策略初探
(一)在具象与抽象的碰撞中建构概念
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丰富、典型而有趣的感知材料。将数学概念教学置于现实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用探究学习等方法引领学生获得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采用的方式有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说出每一个概念的意义;让学生试着找概念的外在表现、不同形式(外延);数形结合,或是借助转换等进行相关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有关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时,就可以将这些概念形成一个系列,结合学生的小手指来增强记忆与理解。为什么大母指和食指隔那么远呀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与其它的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追问,自然把不常用的公亩与公顷给补上去。填补了学生原来认知上的缺失之后,学生即使忘记了进率,也可以由这样一个情景图推算出来。
(二)在类比与变式中深化概念本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一个单元或是一组概念学完后,进行综合应用。
例如,在教学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之后,让学生先做一道基本题,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一起解决。再让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变一变,做一点变式练习。
原例在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形花坛周围铺设一条1米宽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常见错误
审题不清,不明白直径8米是指内部的小圆还是外部大圆的直径。
外面的大圆直径错误计算成8+1=9(米)
矫正审题时,要明白8米是指花坛里面小圆的直径。而小路宽1米并不是指圆环的半径,如果要算大圆的直径,就得用小圆的直径加两个1米得到。
解答
答这条水泥路的面积是226平方米。
变式1一个环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已知外圆的半径等于内圆的直径。外圆的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变式2一个周长为212米的圆形花坛外面围一条2米宽的环形水泥道,则水泥道的面积是_____平方米。
变式3一个环形铁皮的外半径是40厘米,环宽10厘米.环形铁皮的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变式4小美在一个半径是10厘米的圆形铁板中取走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小圆板。剩下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变式5一个圆柱形水缸,从缸口量得它的内直径是54厘米,缸壁厚3厘米。要给这个水缸制作一个缸盖,使它正好盖住缸口的外沿,这个缸盖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样的变式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空间,通过“外延”,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在思维导图中构建概念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在理解和练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相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制作成思维导图,也就是将知识形成网络图,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有关圆的周长的概念,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围一围、量一量,再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圆的周长”。比如有学生借助一个圆形物体,边摸边说。同时,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有学生说,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还有学生说一个圆的半径的二倍再乘圆周率就是它的周长了。有直接描述内涵的,也有借助外延来刻画的。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于是,让学生回家讲给家人听,或是录制成小视频,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分享给同学们听。相关练习后,再将前后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
(四)在梳理与归纳中构建数学概念体系
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棵“知识树”,自己得拥有“一片森林”。教师要明白每一个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与重要性,如此,在引导学生归纳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在给学生“一棵树”之前,还得让学生看到进入森林的道路,不至于让学生进去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给孩子们主动去探索这片森林的路,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引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小研究,并让学生用数学周记表达自己的作品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一项基础策略性的任务,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多途径地促进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并帮助学生构建扎实有序的概念体系,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
[2]
赵红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2-57
[3]史宁中.20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
[5]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一、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认识分数
要学好分数, 首先得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分数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 是对整体进行分割的需要, 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 在进行分数教学时, 尽量通过身边的实物来讲解, 使分数更具有真实性, 可触摸性。
由实物导出分数, 利用家庭生活中吃西瓜的实例, 平均分给家庭成员的每个人, 四口之家每人分多少。如把一个西瓜切成4等份, 每人得到4份中的1份, 即为1/4;如把这西瓜切成8等份, 则每人可得到8份中的2份, 即为2/8;如分成12等份, 则每人可得到12份中的3份, 即为3/12。像1/4、2/8、3/12……就是分数, 是整体 (一个西瓜) 的一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 理解起来也容易, 再通过其他的生活例子加深理解。
从实例中还能让学生发现:1/4=2/8=3/12=……由此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分数的积极性。
反过来, 对于分数的理解, 可提供具体的实物。如对3/5的认识, 可以看做是“把一斤红枣分成5等份, 取其中的3等份”等。
二、通过图示方式进一步理解分数
根据小学生形象直观思维的特点, 借助图形能更好地理解分数。
画圆法:如1/4, 可画一个圆, 把圆分成4等份, 给其中一份涂上阴影, 阴影部分就是1/4;3/4就是未涂阴影的部分。由图还很容易知道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如1/4与1/8比较大小, 在图示圆中, 1/8表示为8等份圆中的一份, 显然图1与图2比, 图1的阴影比图2的阴影大, 即1/4>1/8。
画长方形法:如2/3可画一个长方形, 把这个长方形分成3等份, 给其中2等份涂上阴影, 阴影部分就是2/3;如3/4就可在上述长方形中, 分成4等份, 给其中的3等份涂上阴影表示为3/4。两长方形的阴影一对比, 还容易比较出分数的大小:2/3<3/4。
线段表示法:把一个分数利用等份线段来表示。如2/5, 可画一条线段, 把这条线段分成5等份, 取其中的2等份, 就是2/5了。
通过图示,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 使分数不再抽象, 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三、正确理解分数的运算
通过上述图示方式可比较分数的大小, 但总是这样来理解就很麻烦。怎样能更好地区分其大小呢?如分蛋糕中, 分得3/5和2/5容易区分多少, 也就容易知道3/5和2/5的大小。这是分母相同的情形。
若分母不同, 如2/5和1/3比较大小, 只要掌握了转化分母相同的方法,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知道化为相同分母的必要性以及化相同分母的方法就成为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关键了。这时, 我们可以借助1/2=2/4=3/6来类比, 2/5=4/10=6/15=8/20和1/3=2/6=3/9=4/12=5/15, 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是换了分母, 但分数的大小值没改变。在转化中, 找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来, 6/15和5/15, 易知6/15>5/15, 从而能得2/5>1/3。
再来探究一下分母15的来历:5变为15是5乘了个3, 3变为15是3乘了个5而得, 这就引出了找几个分母的公分母的问题。找公分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各个分母相乘, 但更多的时候会使计算量增大, 如能找到最简单的公分母, 计算量就能又小又准确。所以教学中找最简公分母是分数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 不要怕麻烦, 务必使学生切实掌握, 准确运用。
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两人分别吃了一个蛋糕的3/5和2/5, 这两人一共吃了多少蛋糕呢?用数学语言表示为3/5+2/5, 由实际看就是一个完整的蛋糕, 即为1了, 所以3/5+2/5=5/5=1。强调同分母的分数加减:分母不变, 把分子相加。而当分母不相同时, 可通过化为相同分母的形式 (即通分) 来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四、理解关键词语, 灵活运用分数
在分数的运用上, 经常会出现“剩下的”、“几分之几”、“几倍”、“用掉”、“拿走”等词语, 在教学中要紧扣这些字眼。如一根火腿肠先吃了一半, 再吃剩下的一半, 一共吃了这根火腿肠的多少?学生往往会解成, 1/2+1/2=1, 一共吃了2/2, 即吃完了这根火腿肠, 而没仔细考虑“剩下的”意思。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则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一方面不断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教学理论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改革。
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
1、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有些教育心理学家还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对启发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很有好处。由于这些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近年来,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已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注意提高教学效率问题。第一,如何确定目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第二,如何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尽量在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又节省时间;第三,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如何尽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练习;第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六,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
3、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缺点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起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而某些新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就在于比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要看到,有些新方法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却显得不够。
4、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日益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一原则。因此现代教学论趋向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并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5、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并适应学生的差异。几个世纪以来,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班级教学制。它的特点是拉平取齐、整齐划一,其优点是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较多的学生,缺点是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特别是教学目的有了改变,强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级教学制的缺点愈来愈显得突出。若干年来曾提出不少批评,甚至有人建议要取消班级教学制。但是根据各种试验的结果,趋向于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注意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也还有很多教师不注意适应不同程度的需要,而采取“一刀切”,也有些教师在课上注意提问较好的学生,而对较差的学生辅导不够。我们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小学给每个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很需要尽快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的经验。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课上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只大猴子和一只小猴子分别拿着一块长方形 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的丝巾,它们争论着,都说自己的丝巾大,究竟谁的丝巾大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思维开始活跃,都互相讨论交流起来,争着想办法,说思路。最后达成共识:最好先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推(理)一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启迪、开发。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
东街小学 盛玉芝
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前些年在乡下时语、数都教;在近十年里,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本人从所教学生的课堂反应、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的考试及数学竞赛情况看:各学段的学生,如果“计算不过关”,那么及、优率、均分及竞赛成绩就“绝对低”!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狠抓计算教学,力争使好、中、差学生均能正确计算各类计算题”。在此,本人就谈谈自己平时进行计算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教师也将计算教学臵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数学课充满了生趣。但是,实际教学中,我有时把握不当,课堂上情境设臵就有些牵强附会,在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原版本,灵活设计(或改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3.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
二、注重算法、算理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时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现象,甚至有时仍沿用过去计算教学的模式:复习铺垫→新知讲授→练习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如: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通分没有找最小公倍数,大多数情况是我就简单地说明应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深层的原因,提及过少,甚至只字不提。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探索算法、算理的同时,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统一。因此,在交流多种算法时,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思路,要及时寻求快速、简洁、容易的方法,这样效率就提高了。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宿,优化才是数学的本质。
三、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
1.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
2.由于技术原因,以前练习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如手抄、小黑板、胶片等,其效率不高,效果又不是很好。如今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利用电脑做课件演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改以来,虽然重视口算与估算方法的训练,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训练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口算、估算的兴趣,学生对口算、估算有畏难情绪等。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须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1.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每天分类练习5分钟,题量要适中,还要由易到难,有梯度。)口算、估算的能力和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实现的,同时训练形式应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直接笔算,也可以视算,还可以听算,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
2.练习要有针对性,如:学习“36×45”等进位乘法,先练习“5×3+6,4×6+5”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3.注意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口算题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进行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计算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日常检查﹙包括口头提问、板演、作业、课堂练习或检查、课堂观察等形式﹚、数学日记等。课堂观察,既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也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便于师生及时调整计算教学策略,是一种很好的考评形式。课堂观察包括:观察学生算法、算理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积极、自信,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等。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或感兴趣之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写清:今天数学课的课题,所涉及的重要的计算法则和算理,自己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等。
六、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力争人人计算“过关”。各学段、各班的成绩之所以有差别,都是因为学困生“检测得差”所致。如果学困生的计算能力“一路跟不上”,平时老师又不能侧重关注班里学困生的计算强化问题,那么本班就别指望有理想的数学成绩,这是“铁的事实”!对于学困生,一方面要“补课”,另一方面要“补心”,一般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我时刻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当然实在忍不住时,也会责骂学生,让学生在提问时感觉老师像头喷火龙,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
2、锻炼学困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设臵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设计的问题或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定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
3、指导学困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及时复习、如何小结等都是学困生不知道的,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辅导,如:S=ah ÷2,既要会算三角形面积,也要求会算三角形的高或者底。如:归一应用题中“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细读题意,再理清解题思路:“先算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4.重视学法指导。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直观学具入手,加强操作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看、想、说等过程指导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5.作业指导要分层次。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布臵作业时要做到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让中等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作业充满鲜活的个性,改变过去那种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6.发挥同伴和家庭的良性影响作用。在班上培训几名数学尖子生作为学习互助组的核心成员,让班上所有同学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向他们请教和讨论,并让这些同学特别关照这些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与热情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选择与他们性情相配的同桌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设法与家长统一认识,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发挥学困生中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辅导作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使学困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爱心耐心真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总之,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比较困难,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盛玉芝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素质教育的引入,让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的融入。因此新的数学的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开展的意义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的本质思想认识,对数学实践活动有支配作用。那么所谓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指某一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方法,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层次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的灵魂是数学方法。教材作为小学数学的显性知识系统,在教材中很多重要的公式、法则渗入其中,教材中能够看到相关的例题结论和讲解,并且也能够看到对例题的巧妙处理,但是不能看到特殊实例的观察,在试验分析总结和概括中知识内容不断深化。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中的隐形知识系统,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只是根据课本安排教学内容,概念、公式、例题、练习这一系列传统教学内容的应用,教师在讲透和讲明白的同时也要去学生记住这些结论,对题目的类型和方法进行掌握,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知识型” 和“记忆型”的,但是这样会对数学教学目标完全背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方法
(一)数型结合思想的渗透
数形结合的思想给学生树立了现代学习意识,数字和图形的结合是孩子学习的关键,因为很多存数字理论思想教师运用语言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例如,小明和妈妈晚上去散步,15分钟后达到小姨家,小姨家和他们家的距离是900米,妈妈中途回家,小明和小姨玩了30分钟以后也回家,在20分钟以后到家,要求在线面直角坐标中表示出离家时间和距离的相互关系,是先对几何图形开展直观分析,因为几何图形的很多已知条件能够通过图像转化,所以通过图像的直观分析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到题目中要推断出来的位置条件,同时运用代数的抽象分析和逻辑性开展推导,可以避免几何的直观性所带来的约束,同时突出数型结合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渗透这类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二)素质教学思想的渗透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一些古往今来的数学家的故事,了解先辈在数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的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字发展史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为现在很多学生都感觉外国的动画很精彩,外国的苹果手机很实用,对于外国的很多产品都趋之若鹜,对于自己本国的很多产品都持有消极的态度,通过对数学成就的了解,看到中国在数学科技上取得的地位,树立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设置上可以和时事政治相联系,比如计算出三峡水利工程在桥墩建设中承重比例上,通过函数融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对于我国伟大事业建设的发展有关内容,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培养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进程,学生在了解国情的进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思想的提升,同时对于祖国的热爱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教学评价策略思想引入
中国有句话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把学和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互动学习思维。因而零批改作业的教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所以课堂上进行作业互评的时候,如果教师掌握不好课堂节奏,会因为相互的评改作业,引起课堂混乱。
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所以教师习惯于运用小组互评的作业评改方式,但是小学生在作业评改中只是注重于最后的结果对错,对中间的过程检查的不仔细,同时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会在课堂上出现彼此间询问的情况,课堂教学流程混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作业评改要做到高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之后继续其他教学内容,因为作业评改是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性教学方法,不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四)直观数学思想的渗入
数学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数学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时间,并且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气氛,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无论在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上面都要需要巧妙的答疑解惑,因为学生处于认知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想法并不十分准确,需要学生大胆的表达,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可以及时的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改正。如果教学中能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思维更加敏感。尤其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对比出图像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有推助作用,比如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因为单纯的图像记忆让学生感觉很困难,如果运用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把图象想象成某一个特定的图形,这样记忆起来就好根据和深刻,在最开始每个学生的直观记忆方式不同所以记忆方法不同,所以教师先给学生做一些相关的教学指导,指导的过程中深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记忆和直观思维能力。
三、结语
教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品质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多项思维的变化能力也有一定要求,一道题往往有着不同的解答方法,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模式中直观数学思维模式的引入,让数学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得到拓展,在教学思想的渗透中有效的加大学生的整体思维体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9):13-15.
[2]马丽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17-1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选】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0-14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11-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10-2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10-0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11-0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07-1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06-1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06-2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微课的利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