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器件综述

2025-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电子器件综述(推荐8篇)

电力电子器件综述 篇1

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和核心。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拓扑和发展都是围绕着各种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诞生和完善进行的。“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带动一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是业界人士普遍的共识,可见其重要。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一种采用电力电子器件进行功率变换和控制的技术。

由于电力电子学是以电力(Power)为对象的电子学,因此电力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器件的区别是“服务对象”不同而导致其功能不同,但都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板制作成的电子器件。

电力电子技术的特征是高效和节能,这主要是电力电子器件一般工作在较理想的开关状态,其特点是:导通时压降很低;关断时漏电流很低。由此可以知道器件本身的功耗与它所控制的功率相比是非常小的,一般可以忽略不计。电力电子器件发展过程

做电力电子器件所用的材料有锗、硅和碳化硅。锗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不用了,目前绝大部分电力电子器件是采用硅材料做出的。碳化硅是一种潜力较大的电力电子器件材料,目前正在发展之中。

电力电子器件有近60年的历史,比起一些传统产业,如发电、电机、机床等行业还是比较“年轻”。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在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力电子器件诞生之后,在自动化、传感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配合下,在工业界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可以说是电力电子器件带着电力电子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在半导体器件出现以前,电子器件主要是真空管和离子管等。1902年Hewitt发明了玻壳汞弧整流二极管;1911年Scohafer发展为铁壳汞弧整流二极管。由于Langmuir发表了等离子理论,导致Holl在1929年发明了热阴极三极放电管。1948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锗晶体管,开创了半导体器件的新纪元。半导体器件无需灯丝加热,其损耗极低,寿命远远高于电子管。

1956年贝尔实验室发表了有关信号电平用的pnpn型开关。1958年,着眼于电力应用的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可控硅整流元件(SCR_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此后,人们将这种四层pn结和三端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称为晶体闸流管(Thyristor),简称晶闸管。晶闸管是电力电子器件中的代表性器件,到目前为至,已有数百种不同结构的电力电子器件。由于器件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器件的外特性不尽相同,而电力电子应用工程师们将它们巧妙地用在了不同的工业控制装置中,使得这些装置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促进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晶闸管的出现,电子学进入了强电领域,并显示出它的强劲的生命力。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晶闸管基本取代了维护困难的汞弧管。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晶闸管统治电力电子器件的全盛时代,到了八十年代,晶闸管的发展已完全成熟。而九十年代,作为中小功率用的逆变器件,逐步让位于工作频率较高的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大功率晶体管(GTR)、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功率MOSFET)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当然,还有SIT、SITH、MCT等器件也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许多传统的相控整流领域,开始逐步被开关整流所取代。但在大功率范畴,双极性器件仍明显占主导地位。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对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有了新的要求,这样一些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不断涌现。这些器件有的是在GTO、功率MOSFET、IGBT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一定的改良,有的是将电力电子器件与其他器件或电路进行物理上的组合,如:集成门极换向晶闸管(IGCT)、电子注入增强栅晶体管(IEGT)、集成电力电

子模块(IPM)、电力电子组合模块(PEBB)等。电力电子器件的几个重要概念

电力电子器件是一种大功率的半导体器件,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其他半导体类似,都基于半导体物理,如载流子的工作机理、空间电荷区、能级理论等。但是电力电子器件一般是工作在大电流和高电压下,因此就会有一系列特殊的物理过程和性能,这些性能对电力电子器件的拓扑和演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简单介绍几个重要概念。

双极型器件和单极型器件依靠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同时进行导电的半导体器件称为双极型器件,像普通整流管、普通晶闸管、快速晶闸管、GTO、IGCT、IGBT等等。仅依靠多数载流子(电子或空穴)进行导电的半导体器件称为单极型器件,如功率MOSFET和静态感应型等电力电子器件。由于单极型器件没有少子参与导电,因此在器件关断期间没有少子的恢复过程,所以单极型器件的开关速度远远高于双极型器件。

但是单极型器件没有像双极型器件具有电导调制作用,因此通态压降较大,电流密度较小。一般情况下,通态电流在100A以上,电压在600V以上,就是双极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天下了。

空间电荷区在一块半导体中,如果一部分是N型半导体,一部分是P型半导体,那么他们的交界面,就叫PN结。在PN结两侧的电子和空穴的浓度梯度是不同的,因此发生了相互扩散。扩散结果,就在PN结两侧的形成一个带相等正、负电荷的区域,我们称这个区域为空间电荷区。

空间电荷区中的载流子浓度和电荷区的宽度将随外加电压的大小会产生变化。空间电荷区就像一堵“墙”,墙越厚,则器件的耐压就越高。

少子寿命半导体分为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一般定义为依靠电子导电的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而依靠空穴导电的半导体称为P型半导体。在N型半导体中虽电子为多数载流子(多子),但也存在少量空穴,我们称这些少量的载流子为少子;同理,在P型半导体中,电子为少子。

在任何时候,电子和空穴总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复合。产生率和复合率相等,则为热平衡。一旦外界打破这种热平衡,如外加电压、光照等,则载流子的数量要高于在热平衡状态下的数量。如果外界因素消失,则载流子则经过一段复合的时间又恢复到热平衡状态,这段时间我们称恢复时间,少子寿命是描述少数载流子恢复时间的一个重要参数。

半导体中的少子寿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对于不同用途的电力电子器件,它的少子寿命不同。少子寿命越短,器件的开关速度越快,像GTO、IGCT等,开关速度比普通晶闸管要快的多。

电导调制

电导调制作用是双极型晶闸管类电力电子器件所独有的工作机理,它的好处使通态电压降低。在器件导通后,P区的空穴和N区的电子大量涌入基区,这使基区的载流子浓度大大增加,基区的导电能力大大提高,即基区电阻率大大降低了,也就是说基区的电导被调制了。

当器件电压提高,所需的硅片电阻率和厚度就要增加,通态压降也就随之增加。有了电导调制效应,器件的正向压降就不会增加太多。电力电子器件的种类

我们知道,如果按大的方面来对电力电子器件来分类,可分为双极型器件和单极型器件;如果按PN结的数量来分,可分为整流管类(1个PN结)、晶体管类(2个PN结)、晶闸管类(3个PN结);如果按器件关断的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关断器件类和自关断器件类;如果按封装形式来分,有单管、双管、多管、混合,模块、组件等类别,如果按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可分类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由于电力电子器件品种繁多,分类的方式

也有许多种。

虽然电力电子器件种类繁多,但常用的器件不太多,有普通整流管、快速整流管、快恢复二极管、功率肖特基势垒二极管、普通晶闸管、快速晶闸管、逆导晶闸管、不对称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GTO、(IGCT)、IGBT、功率MOSFET、功率集成电路(PIC)、高压集成电路(HVIC)、智能功率模块(IPM)、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PIC)等。4 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领域

电力电子器件以核心器件的形式应用在电力电子装置或设备中。电力电子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创新发展和其控制方法的不断涌现,也将不断推出更多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从电路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按应用领域来划分,则可分为七个领域:

1)电源类:电源是工业领域一种基础装备,不同的应用场合或对电源的要求不同,有许多种类,如电解电源、电镀电源、电焊机电源、高、中频加热电源、开关电源、不间断电源等。而这些电源中又有不同的种类,其中开关电源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2)电机传动类:这种类型分直流电机传动和交流电机传动两大类,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电机传动分为从纳米领域中微型电机到几万千瓦的特大电机,均可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控制。电机量大面广,其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空间无可限量。

3)交流电力控制器类:晶闸管交流电力控制器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是信息处理控制中心与交流负载之间的接口。交流电力控制器有三种类型:采用移相脉冲触发方式的交流调压控制器、采用过零脉冲触发方式的交流调功器、采用随机或过零触发的电力电子开关。晶闸管交流电力控制器的效率一般可达99%,节能效果显著。

4)高压直流输电(HVDC)类: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部件的变流器是高压直流输电的关键设备之一。高压直流输电是对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和电网联网一种极为优越的方式,它的优点是:系统的静态、动态稳定性好、可简便迅速调整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线路损耗小于交流输电、联网时对两侧电网有隔离作用等。目前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国家,可预测在未来的20年后,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水平也将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5)无功功率补偿类: 大型负载的剧变将使电网产生电压波动和闪变,因此无功功率补偿不仅是为了改善功率因数,还要考虑尽量减少电压波动和闪变。采用电力电子器件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已经比较成熟,它和电容器、电抗器一起建立不同的投切组合来完成静态和动态的无功功率补偿功能。

6)日用电器和便携式电器类:功率MOSFET的出现,大大拓宽了电力电子技术在日用电器和便携式电器应用领域。电力电子技术渗透到空调、冰箱、照明、膝上式或笔记本计算机,移动电话、DVD机等日用电器中,有的可进行无级调节,有的可延长使用时间。单个日用电器和便携式电器虽然用电不多,但因为量大,其节电效果是非常可观的,绿色照明也是电力电子技术的一个亮点。

7)汽车电子类:现代的汽车中,由于要求改善发动机性能,要求更为安全和舒适,有许多部份都要用到半导体器件。例如发动机控制单元(占功率半导体器件在汽车电子市场中的40%左右):包括燃油注入控制、点火控制、变速器等等。舒适用部件(约占25%):包括动力驾驶盘、动力窗、动力门销、照明控制、空调、音响等等。安全及保护用部件(约占25-30%)。将来的汽车中,每辆汽车可用到高达二百个电力电子器件,可见其市场之大。电力电子器件与节能

电力电子器件通常工作在较理想的开关状态,将耗能降低到最低限度。电力电子装置中主电路均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其效率较高(大于85%,一般在90%以上)。电力电子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这主要由于电力电子器件本身的工作机理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工频(50~60Hz)是发电的最佳频率,但它不是用电的最佳频率。如果电源频率提高,磁路截面积可以减小,从而电机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这种效果对诸如变压器、电抗器、镇流器等各种电磁元件都是适用的。为此,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向高频发展,这些均称之为“高频器件”。如GTO、IGCT工作在600~1500Hz;IGBT工作在1~50kHz;功率MOSFET可以工作在20~1000kHz。一般来说,电力电子器件工作频率提高一个数量级,则用电设备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由于人的听觉最高频率为20kHz,因此将设备的频率超过这一频率,将会减少噪音,所以也有人说这是“20千周革命”。因此电力电子器件的高频化是目前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使电力电子设备达到节省能量、节省资源、节省人力。因此,电力电子器件要尽量降低自身的功耗,提高工作频率,要发展复合型、大容量和模块化,使电力电子设备结构简单,可靠性提高,减少损耗,提高效率。电力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器件

电力电子学(Power Electronics)和微电子学(Micro Electronics)构成了电子学的主要内容。狭义的讲,前者以研究电力的控制和传输为重点,后者则是以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为重点。这种历史的分野,导致了自电子学诞生后两个方向的发展,随之也就出现了两个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相互渗透,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充分发挥个自的特长,将两者融合,这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电力电子学与信息电子学在技术上主要不同点是功效问题。对信息处理用的低电平电路很少要求效率超过15%。而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功率电路却不能容忍其效率低于85%。因此可以说,要求高的效率,是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提高效率,器件必须采用开关的工作方式。因为作为开关而言,导通时几乎不消耗能量(压降小),关断时也因为漏电流很小而几乎不消耗能量。这样一种近于理想的开关就是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作为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部件的原因也即在此。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频率正在不断的扩大,微电子器件的工艺也逐步引入电力电子器件工艺,如离子注入、外延、精密光刻、介质保护,封装形式等。有的器件,如IGBT和功率MOSFET的全部工艺在IC生产线上进行,只是在最后的终端保护上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随着功率集成技术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已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高压集成电路(HVIC)或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C)。它使计算机的输出获得了一个直接联系到负载的 “功率接口”(Power Interface)。所谓功率集成技术包括隔离技术、场缓和技术、复合技术、逻辑电路和驱动电路技术。这些技术是各种集成或复合器件的基础技术。当前,POWER IC不仅作为接口,还可以直接用于许多方面,因而有广泛的产品市场。

电力电子器件综述 篇2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热点

就当前的形势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性技术之一, 它的发展也能够带动电力系统的质量提高。在最近几年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为众多行业的开拓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尤其是电子电力技术的应用上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势头。面对目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电力电子技术也凭借着自身的特点, 在电气工程的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力电子技术的前身是半导体技术,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 电力电子技术在半导体技术中逐渐发展和分离, 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中, 为连接强弱电建起了一座稳定的桥梁。综合说来,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总共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可控硅整流装置, 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大功率电子技术;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第三阶段:当前时间段, 实现了用电设备的高效节能、设备的智能化、小型化和轻量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起步比较晚,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2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意义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的提高,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化提高电力系统的用电效率, 增强了电力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了: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程度, 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中的模糊控制和智能化控制对电力系统起到一个推动性作用;二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力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 能够提高设备的能源转化效率, 降低了成本的开支, 缩短了运行周期, 为整个电力系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最后一点就是完善了产业结构和管理的形式, 电力电子技术的提高, 也让电力产业成为了新型的企业, 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的完整性。

3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3.1 电气节能

电气的节能主要包括了变频调速、电能质量、有源滤波等内容, 在这其中, 变频调速是主要的工作内容。早在2006年, 国家就启动了电气节能这项工程, 工程中也包含了电机系统的节能。在这样的政策扶植之下, 国家每年都会资助约为100多个节能项目,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个项目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机系统的“十一五”节能规划, 总体节电为200亿千瓦时, 庞大的数据表明了节能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新能源发电

全球的人口基数大, 并且呈现着增多的趋势, 加上工业水平的发展, 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这个给全球的能源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石油和煤炭的储量在不断减少买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如果不马上解决这些问题, 能源的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在这样的环境下, 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利用新能源来发电主要包含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如美国、欧盟、日本等都相继采取了“绿色能源”的计划, 一时间, 新能源的发电技术已成为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次能源供给的随机性大, 由于太阳能、风能都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并且对输入的电能波动小。

3.3 电力牵引

电力牵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交通发展的新特点, 电力牵引中主要包含了高铁、地铁、轻轨和电动汽车等, 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发展电力牵引技术。

电力牵引的主要特点是:蓄电池供电、四象限运行、恒力矩控制以及高温和强振动的工作环境。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导致了对于电力电子设备的高要求, 根据我国的事情来看, 仍然以进口的牵引设备为主, 而国产产品适应能力差、动态性能不够, 未来国产产品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力牵引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电力电子的变换器装置效率和功率密度, 发展集成技术和冷却技术;实施精确控制尤其是针对低速和高速下的平衡控制一直是重点研究的课题;最重要的还要保证电力牵引的可靠性运行, 采用综合管理的手段。

3.4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我国新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般定义为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传感技术等的电网控制技术。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容量大、电压高、组合结构、分布广等内容。目前智能电网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比如功率半导体的器件能力需要提高, 需要向更大容量来直接变换, 并保证电力质量的可靠性。

4 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 为电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电力电子技术必须要发展成为现如今高新技术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当然, 一项技术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只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 就一定能够想出具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只要我国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中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就一定能让电力系统取得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争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热点综述[J].变频器世界, 2010 (01) :41-43.

[2]赵争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一些新发展[J].电力电子, 2010 (01) :6-10.

[3]柳建峰.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现状探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05) :230-232.

综述电力企业物流管理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 物流管理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进行投资。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加大企业利润,很多企业开始把眼光转向可大幅度减少企业总成本的物流上。由于物流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积压,促进利润率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上普遍把物流称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排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是企业整体利润的最大源泉。所以,各国的企业才越来越重视物流,逐渐把企业的物流管理当作一个战略新视角,变为现代企业管理战略中的一个新的着眼点,通过制定各种物流战略,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去寻找出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根据实际需要,将商品的运输、配送、倉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而作为企业管理分支中的企业物流管理,是对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活动,通过使物流功能达到最佳组合,从而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这才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根本任务所在。

二、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1、关于“第三利润源泉”说观念未深入人心,未得到重视

物流属于一个新兴产业,在多数人的眼中,其本质就是送货。从意识上并没有把他归其为一个产业,其费用也一直列入在营业费用或者产品费用中。国内很多企业,商品生产过程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生产、零部件加工、成品组装、包装、销售到送到客户手中,一揽子承包下来,造成大量设备闲置,且维护费用很高,根本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观念薄弱,造成物流成本增加,还占用了大量资金和阻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电力企业作为能源企业,它的产品即为电能,其供应链主要是发电、输电、配电和销售四个环节。作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之一,如何利用现代物流管理观念提高电力企业效益是毋庸置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电力企业对物流“第三利润源泉”说的观念认识不足,未得到有效的重视。

2、电力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范围不明确,造成物流成本难以控制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物流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存在独立的科目,损益表中更无物流的直接记录,一般都计入费用一栏,导致一些物流费用根本无法计量。而且即使核算的也仅是支付出去的物流费,对于企业内部间接的物流成本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因而,企业很难把握准确的物流成本,更别提加以分析及控制了。特别是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其看重社会效益更甚于经济效益。致使企业高层对物流成本重视不够。近年来的电网改革,迫使电力企业开始着眼于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物流成本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国际物流标准化,信息化落后

国际物流涉及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很多企业,如果每个企业都用自己的基准进行物流活动,则必然导致各个企业之间无法沟通,物流很难实现国际化。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建立一个国际标准。目前我国在物流术语方面出台了一些规范性的文件,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信息化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方面还十分滞后,无法与国际接轨。在现代物流中,信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初步管理阶段,系统不兼容,层次分布较多,导致资源不仅在企业内部不能共享,更别提供应链上的相关其他企业了。更有甚者,根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根本看不到利润的信息处理软件上,致使信息化一直得不到稳定发展。信息的滞后使电力企业的物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4、电力企业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制约了物流的发展

根据中国物流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本科以上的正规物流专业教育规模达10000人左右,短期培训规模达5万人左右,但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多万,人才供需严重失衡。而电力企业物流从业人员更是在人员结构以及知识水平上相对整个行业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物流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而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必定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若没有专业的物流人才,很难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进而减少物流成本,并向国际化迈进。

三、改善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大多属于国营企业,在客户服务以及竞争力方面与其他行业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物流管理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因此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运行,就必须健全物流管理体制。而健全物流管理体制的前提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现代物流理念。电力企业中应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时常对企业现有的物流运作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并结合其他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不断改进物流管理,寻找降低物流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在进行物流活动中,应对电力企业物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算,制定合理的物流计划。

2、加强电力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建立物流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的核算必须依赖于物流基础数据,要从现有的记账数据中将物流费用剥离出来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设立独立核算。树立较强的物流成本管理观念,根据决策与控制的需要在每个科目下设置明细,对构成物流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管理,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系起来,进行物流成本规范化分析与控制,并加强物流成本绩效评价。

3、注重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

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对企业物流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开展国际物流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信息是进行企业物流控制的手段,它为企业物流的正常运转提供着支持和保障的作用。在物流活动中,企业根据信息及时权衡利弊,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才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因此,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

4、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物流管理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专业人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多培养和引进了解物流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企业人才激励与淘汰制度,将物流成本管理绩效与个人评估绩效挂钩。使全体员工树立物流成本的理念,增强物流成本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海贤,李新威.电力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电企管理纵横[J],2005(3)

2011年2月电力行业要闻综述 篇4

2011-3-2

一、行业要闻

1、中电联发布《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0-2011年度)》

中电联2月9日发布《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0-2011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电力行业企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经受多重困难和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保障了电力经济平稳运行,全社会用电量经历了高位运行后的稳步回落,全年用电量突破4万亿千瓦时;基建新增装机连续5年超过9000万千瓦,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6亿千瓦,供应能力总体充足;电网规模五年实现总体翻倍;电源结构继续优化,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持续提高;电力技术应用继续实现突破,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煤价持续高位并继续攀升导致火电厂经营困难、经营压力加大。

2011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将保持总体旺盛,全年用电量预计在4.7万亿千瓦时左右,增速比2010年有所回落;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预计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左右,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超过10.4亿千瓦,电源结构继续优化,清洁能源发展继续加速。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个别地区在冬、夏季受电煤、来水和气温影响,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导致局部地区电力供需不平衡;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与上年基本持平,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有所上升。

2、电监会部署2011年供电企业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专项治理工作

电监会办公厅2月10日消息:为了巩固2010年供电企业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切实规范供电企业业扩报装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近日,电监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供电企业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2011年在全国继续深入开展供电企业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专项治理。

《通知》指出,2011年专项治理的主要内容有:各供电企业对照《关于对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专项治理重点抽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办稽查函〔2010〕426号)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电力监管机构将组织对2010年专项治理重点抽查发现问题的供电企业进行复查,确保有关问题和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同时,对用户受电工程的重点环节、“三指定”投诉举报的多发地区,以及供电企业的关联企业进行重点排查。专项治理结束后,将向社会发布供电企业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专项治理情况通报。

根据以上内容,《通知》将2011年专项治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2011年1月——3月为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4月至10月为重点排查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为总结阶段。

3、发改委发布2010年1-9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2月15日发布《关于2010年1-9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电价附加补贴的项目和金额做出具体说明。通知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范围为2010年1-9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费用。对纳入补贴范围内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1-6月份继续按上网电量给予临时电价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1元。同时,通知还就配额交易与电费结算问题进行说明。

4、国资委明确重启电网主辅分离改革 电改重新破冰

《中国证券报》2月24日报道,记者从国资委方面获悉,一直迟滞不前的电网主辅分离工作,已明确由国资委组织实施。目前,国资委正在抓紧制定电网主辅分离的方案准备工作。这意味着,从“厂网分开”之后就沉寂多年的电力体制改革重新破冰。

点评: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之后,我国成立了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和国电、大唐、华能、华电、中电投五大电力集团,基本实现了厂网分开的目标。而“输配分开、主辅分离”的目标,由于涉及各方面利益,一直成为电力改革中的堡垒迟迟难以攻破。特别是2010年国资委批准国家电网收购平高、许继后,业内普遍认为这使得之前确立的“主辅分离”电改原则陷入尴尬。此次国资委明确重启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并由国资委组织实施,意味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将出现重大进展。

二、企业要闻

1、中国一重形成核电设备批量生产能力

《中国证券报》2月11日报道,日前,中国一重承制的福清1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水压试验圆满成功,这是继红沿河项目研制成功一个月后,中国一重完成的又一台完全自主化的百万千瓦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这标志着中国一重百万千瓦级核岛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为核电建设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成套装备的能力。

2、国家电网光伏电站并网检测能力达世界领先水平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月18日消息:近日,世界首套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现场测试平台在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建成,至此,国家电网公司已具备全部光伏电站并网移动试验检测能力,将为我国建立光伏发电检测认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并为

分析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对电网影响、客观评价光伏电站并网特性提供检测手段,对推动我国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内蒙华电拟定向增发6亿股

《中国证券报》2月22日报道,内蒙华电公告称,公司拟以不低于9.17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6亿股。公司拟利用募集资金购买控股股东北方电力持有的魏家峁煤电公司60%的股权以及鄂尔多斯电厂经营性资产及相关负债。收购完成后,内蒙华电对魏家峁煤电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建设魏家峁600万吨/年露天煤矿项目。此外,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5亿元投资于公司、北方电力、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上都第二发电公司,用于建设上都电厂三期项目。

4、华电黔源电力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增发成功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月21日消息:作为贵州境内唯一一家以水力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上市企业,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取得良好经营业绩,公司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6.7万千瓦,资产规模比上市之初增长5倍之多,并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增发成功,募集资金10.8亿元,实现跨越发展。

5、南方电网5年投资千亿再造5省区新农网

中国新闻网2月22日消息:南方电网公司日前召开农电工作会议,宣布5年内将投资1116亿元人民币用于县级电网建设改造,努力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其中,华侨农场电网将获接管。

6、华能国际旗下风电项目获核准

《中国证券报》2月23日报道,华能国际日前表示,其全资拥有的辽宁昌图太平风电场项目已获得政府有关部门核准,预计总投资额4.69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该项目的规划装机容量49.5兆瓦,安装33台单机容量为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

7、黔源电力净利增长近一倍

《中国证券报》2月24日报道,黔源电力发布业绩快报称,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4.46亿元,同比增长77.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17.06万元,同比增长93.64%。基本每股收益0.32元。报告称,董箐水电站新机投产增加了当期的盈利。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上网电量57.65亿千瓦时。

8、三峡集团“十二五”末装机容量将达5500万千瓦

新华网2月24日消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011年工作会议暨一届一次职代会日前审议通过了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纲要。按照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三峡集团公司的装机容量、主营收入、利润总额将翻一番。到2015年末,装机容量要达到5500万千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30亿元,实现利润280亿元。

9、湖北浠水核电公司揭牌成立

新华网2月24日消息:湖北浠水核电公司揭牌仪式日前在武汉举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北省代省长王国生,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等为公司揭牌。据悉,浠水核电项目是湖北省继咸宁核电项目之后的第二个核电项目,该项目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规划容量为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建设2台,由中广核集团与湖北能源集团共同投资建设,中广核集团控股。目前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选址阶段两评报告编制工作,临时进场道路按期建成通车,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

三、区域要闻1、2011年辽宁省居民用电将实行阶梯电价

《沈阳日报》2月11日报道,2011年,辽宁省将继续使用价格杠杆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全省将在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对应执行差别电价的高耗能企业进行督查,确保差别电价政策的贯彻落实。

2、天津最大容量风电场并网发电 年输送一亿千瓦时电能

新华网2月15日消息:日前,天津目前最大容量风电场——大港沙井子风电场一期工程并网发电。一期工程容量为50兆瓦,每年可向天津滨海新区电网输送1亿千瓦时绿色电能,节约标准煤3万吨。工程预计于2012年底全部建成,届时每年可向天津电网提供约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3.6万吨。

3、国家电网新疆西北联网工程输送电量超10亿千瓦时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月21日消息:截至2月18日,国家电网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联网工已累计实现“疆电外送”10.01亿千瓦时(其中送华中8.72亿千瓦时,送山东1.29亿千瓦时);接入新疆风电约1.9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3万吨。

点评:新疆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结束了新疆电网长期孤立运行的历史,打通了联接新疆与西北的能源大通道,对于推动西北大煤电基地、大风电基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开发,促进西部特别是新疆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工程建成投运以来,一方面,有效填补了冬季负荷高峰期西北其他省(区)因电煤短缺限电带来的外送缺口,为缓解华北、华中电网冬季缺电形势提供了重要电力支撑;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风电并网消纳能力,促进了新疆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另外,联网工程联接哈密、吐鲁番等重要煤

电基地,通过750千伏主网架,变输煤为输电,实现了资源就地转化,极大地节省了铁路公路运力,提高了能源输送效率。

4、黑龙江省2011年首月发供电实现平稳增长

《黑龙江日报》2月23日报道,2011年1月份,黑龙江省电力行业克服了煤炭价格上涨、运力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电力生产平稳运行,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生产、生活用电。从数据来看,2011年1月份,全省发电量完成76.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7%。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完成72.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9%。

点评:发、供电指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走势,反映出黑龙江省经济状况良好的增长态势,全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电力指标增长。

5、“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电网建设总投资达213亿元

《青海日报》2月23日报道,“十一五”期间,青海电网建设全面提速、供电能力大幅提升。电网建设总投资达21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56年来投资总和的1.9倍,新增输配电线路、变电容量均翻了一番,电网覆盖面积新增3万余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61%,相当于再造一个青海电网。

6、湖北电网建设投资2011年将过百亿元

《武汉晚报》2月23日报道,日前从湖北电力公司获悉,2011年湖北电网建设投资将达118.7亿元,新开工及续建工程达351项。其中,特高压扩建、三峡地下电站送出以及一批500千伏重点工程,将在年内投产送电。

7、江西省“十二五”期间将投648亿元建设智能电网

中国新闻网2月26日消息:日前,从江西省电力公司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江西省电力公司将投资648.6亿元,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环节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四、海外要闻1、2011年3月1日起越南电价平均上调15.28%

《越南经济时报》2月21日报道,越南工贸部称,越南政府总理已同意自3月1日起将越南电价平均上调15.28%。目前,越南工贸部专家正在核算对不同对象的售电价格。据悉,在上调电价的同时,越南政府还将出台落实电价辅助政策,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提供相应辅助;给各用户落实电价辅助机制,促进企业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2011年1月份韩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2%

中国驻韩国经商参处2月21日消息:日前,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称,1月份,韩工业用电217.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自2010年10月以来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机械设备(24.9%)、钢铁(18.5%)、汽车(18.1%)、半导体(15.1%)等高耗电产业用电量增幅显著。此外,1月份韩总供电量为43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自2009年4月以来连续22个月保持增势。

3、菲律宾电价居亚洲首位

《马尼拉公报》2月23日报道,马尼拉电力公司在与菲律宾工商联合会电力能源委员会的会议中指出,2010年十月国际能源顾问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菲律宾的平均零售电价是18.1美分/千瓦时,超过日本的17.9美分/千瓦时,跃居亚洲首位。

点评:菲律宾从电力生产到分配的费用都很高,征收的税费也很高,这些都导致了较高的电价,而且菲律宾是这个地区唯一一个电力行业私有化的国家,没有任何的政府补贴。

4、丹麦计划建海上风电场 或为世界最大

新华网2月24日消息: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日前宣布,丹麦政府计划在波罗的海上建设一个有200座风力涡轮机的巨型海上风电场。这座巨型风电场装机容量将达60万千瓦,可以为60万个家庭同时供电,建成后将和丹麦电网、德国电网和瑞典电网连接,其发电能力将是现在世界上最大风电场的3倍。

5、孟加拉首座核电站将开工建设

中国驻孟加拉国经商参处2月27日消息:为有效缓解电力不足,孟加拉日前与俄罗斯签订协议,在帕勃纳(pabna)建设产能为2000兆瓦的孟国第一座核电站。该电站计划投资15至20亿美元,预计2017或2018年交付使用。按照协议,俄方将提供核反应堆所需燃料,并回收废旧燃料,防止核泄漏。

6、2030年日本核电比率将提升到50%-60%

扫描探针电子显微镜综述 篇5

[摘要] 新的设计思想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S TM 巧妙地利用探针近场(近距离)探测方法、隧道电流理论、压电陶瓷扫描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扩展了显微技术的深度。借鉴S TM 的方法,许多新型的显微仪器和探测方法相继诞生。这些显微仪器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功能。虽然它们功能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使用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科学界把这类显微仪器归纳到一起,统称为扫描探针显微镜。本文分别对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中的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和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的性能和特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扫描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 TN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33yun1 ,XU Zhi-rong1 , YAN G Demicro scope.By using t he met ho d of S TM , many new microscopy instruments and detec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These instruments are used in various regions and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Alt ho ugh t hey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but t hey have t he same peculiarity of using t he probe to scan the surface of sample.Scientist s induce all t he se instruments together and call them Scanning Probe Micro scop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cha rac2teristics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SPM such as atomic force micro scope , close field optic micro scope and trajectory electron emission microscope.Key words : scanning probe micro scope(S TM);atomic force micro scope;Scanning mea rfield Optical Micro2scope)

科学界把探针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小于几十纳米的范围称为近场,而大于这个距离的范围叫做远场。显然, STM、AFM等利用探针在样品表面的扫描的方法属于近场探测, 而对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远离样品表面进行观测的方法称为远场方法。正如电子具有隧道效应一样, 光子也具有光子隧道效应。既然可以利用电子的隧道效应成像, 是否也能利用光子隧道效应成像呢? 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不能超过光波波长的一半,这是限制光学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桎梏。研究发现,物体受光波照射后, 离开物体表面的光波分为两种成份: 一部分光向远方传播, 这是传统光学显微镜能接收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光波只能沿物体表面传播, 一旦离开表面就很快衰减。这部分在近场传播的光波又叫隐失波。由于隐失波携带有研究样品表面非常有用的信息, 科学家一直设想能对这种近场的光波加以研究利用。S TM 新颖的设计思想的出现,为近场光学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于是一种新型的科研仪器,近场光学显微镜诞生了。图2 是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示意图。将一个同时具有传输激光和接收信号功能的光纤微探针移近样品表面, 微探针表面除了尖端部分以外均镀有金属层以防止光信号泄露, 探针的尖端未镀金属层的裸露部分用于在微区发射激光和接收信号。当控制光纤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 探针一方面发射激光在样品表面形成隐失场, 另一方面又接收10Electron – Emission Microscopy ,B E EM)

一般来说, 当两种材料相互接触时, 接触的面就叫做界面。界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界面到底有什么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对于半导体材料来讲, 界面的研究尤其重要。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二极管、三极管就是利用其界面的特殊性质进行工作的。在以往的半导体/ 半导体或金属/半导体界面研究中, 人们只能通过宏观或平均的测量来了解界 面的性质,而对微观的界面情况了解甚少。S TM近场探测方法的实现, 也开阔了人们研究微观界面的思路。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也是在S TM 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图3 是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的示意图。为了理解B E EM的工作原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学时学过的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二极管是由掺杂有不同材料的P 型和N 型半导体构成的;P 型和N 型半导体构成的界面称为PN 结。而三极管则是由两个PN 结组成。PN 结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肖特基势垒的异质结, 正是由于这种界面异质结的特殊性质使得三极管具有了奇妙的放大作用。现在我们把S TM 的探针接近具有异质结的样品表面。它具有两个信号通路: 一个是探针与上层样品构成的S TM 信号通路;另一个是由探针经过上层材料和异质 结到达下层材料的弹道电流通路。按照S TM 的工作原理, 当

图2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示意图

图3 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的示意图

总之, 如何科学地构筑课程体系, 合理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编写出结构优化、内容精练、相关教材衔接和配合、方便教学、节省资源,内容上具有实用性、通用性、先进性、使学生能减轻负担、增加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医工结合的特色、反映教改新成果的教材,仍需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出版教材目录

4.1 参加面向21 世纪课程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张里仁

(2)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主编张云亭袁聿德

(3)医学影像诊断学编委于富华

(4)医学电子学基础编委王先运

4.2 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医学影像学专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主编李月卿编委王昌元

(2)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徐跃编委韩丰谈

(3)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主编李林枫编委李建民

(4)医学影像诊断学主编祁吉副主编刘林祥

(5)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主编袁聿德编委于兹喜

(6)放射物理与防护主编李迅茹编委王鹏程

(7)放射治疗技术主编王瑞芝编委乔田奎

(8)影像电子学基础主编陈武凡编委郭永新

4.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协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韩丰谈编委王洪林庆德李建民2003 , ISBN 7044741173

(3)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主编李月卿编委王昌元张里仁郑浩2003.10 , ISBN 7057611173

(5)电子技术学主编郭永新编委吴稼祥房鹰范世忠2003 , ISBN 7057701176

(7)医学图像处理主编王昌元编委李月卿张兆臣2003 , ISBN 7044871175

4.4 出版参考书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影像医学技术专业编委有:李月卿刘林祥张里仁邱建峰袁聿德知识出版社

2.实习医师影像诊断手册主编刘林祥人民军医出版社

3.实用社区医师指南编委刘林祥人民军医出版社

4.诊断学大辞典(第二版)编委刘林祥华夏出版社

4.5 自编教材与实验指导讲义

1.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英语影像诊断教研室

2.摄影技术专业英语影像技术教研室

3.影像设备学专业英语影像设备教研室

4.放射治疗学专业英语放射治疗与防护教研室

5.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讲义医学工程实验室

6.电工学实验指导医学工程实验室

7.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讲义医学工程实验室

8.医用传感器实验讲义医学工程实验室

9.信号与系统实验讲义医学工程实验室

10.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实验讲义影像技术实验室

[参考文献]

[ 1] 朱翠玲.关于研究生“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建设的意见

[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4 ,21(2):1204.[ 3] 汤黎明,等.医院中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建设的研究

[J ].医疗设备信息,2004 ,(9):1-3.☆

探针与样品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时, 由于探针的电势场高于样品, 探针会向样品发射隧道电子。这些隧道电子进入样品到达界面时, 虽然大部分电子的能量由于已经衰减而被界面的势垒反弹回来, 但是仍有少数能量较高的电子能够穿透界面到达下层材料, 这些穿透过界面的电子称为弹道电子。由于弹道电子在穿透界面时携带了许多有关界面的信息, 因此B E EM 为界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B E EM 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同时得到表面的S TM 图像和界面的图像, 这对于同时对表面和界面进行探测、研究和比较是十分有利的。如前所述,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种类有很多。例如,用以研究磁场现象的磁力显微镜, 研究表面摩擦的摩擦力显微镜, 还有静电力显微镜、扫描噪声显微镜、扫描热显微镜、光子隧道显微镜、离子电导显微镜,等等。这些显微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可以预料,随着纳米科技的蓬勃发展,将不断会有新型的仪器产生并加入到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之中。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篇6

摘要:

摘要:截止到12月31日我国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10亿,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和交易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法》的颁布,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这也标志着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因此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着眼于电子商务领域,对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之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及归纳。 关键词:B2C;盈利模式;电...

摘要:截止到2012月31日我国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10亿,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和交易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法》的颁布,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这也标志着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因此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着眼于电子商务领域,对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之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及归纳。

关键词:B2C;盈利模式;电子商务

一、引言

到18年年末我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8.29亿之多,互联网的普及率高达59%。其中8.17亿的网民是手机网民,也就是说将近98%的网民是通过手机终端来实现在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服务及共享。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的必备品和必需品,也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方便便捷而又快速高效的途径和渠道。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1亿,快速的年增长率也再一次说明我国的消费者越来越偏向于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和交易。

但是目前m然电子商务通过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等各种电子设备终端而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也依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例如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无法获得长期的盈利,这些公司仅仅是在进入到电子商务领域的起步阶段获得了短期的盈利和收益,但是随着市场进入者的增多,互联网络技术的飞跃,以及各个电商竞争者对自身盈利模式的创新等等,这些不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公司便难以生存,经营业绩不断走低以致最终不得不退出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这些公司在面对新兴互联网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的时候并没有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未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二、关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相关文献梳理及归纳

目前对于盈利模式的概念和定义,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们各抒己见并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但是综合和学者的观点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盈利观,另一类则是运营观。支持盈利观的学者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应该是怎样帮助该企业通过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Rappa(2001)强调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环节中具有重要的突出作用,而企业的盈利情况又取决于这一盈利模式在价值链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他又从宏观的角度上作出电子商务就是企业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渠道来开展企业经营业务和经营活动使企业获得收入从而帮助企业得以持续生存的一种经营模式的定义。大卫莫里森以及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学者(1999)提出并总结了企业所使用的三十种盈利模式,研究认为企业如果想要取得长久的利润就必须时刻关注所处的外部环境并且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时改变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久持续的盈利和发展。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7)从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处在价值链的环节之中,而盈利模式就处在企业价值链环节中的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对价值链的有效组合以及合理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经营效率。

支持运营观的学者们则认为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虽然是以盈利为核心,但是商业模式不应该仅仅是盈利模式还应当包括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盈利模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价值创造的过程。Timmers(2000)认为盈利模式是由产品,服务,供应商,客户利益,利润来源和信息流构成的有机体,是一种组织方式和组织体系。Peter和Vital(2001)也同样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而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则是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前提和基础充分反映一个企业的产品,服务,信息流以及资金流。

我国的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方面,王方华(2009)以产业价值链和价值网络为基础,从这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企业的核心价值是由该企业的盈利模式体现出来的,而一家企业的盈利模式也能确定其在市场中的价格。一家企业持续的竞争能力依赖于它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这家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优秀的盈利能力要求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准确的企业价值定位能力和较强的运营能力。王建华(2013)通过研究提出公司会在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和市场竞争剧烈阶段开始主动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用以转变商业模式。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还尚未完全形成,这时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盈利模式来渐渐培养消费者的习惯;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主动创新与变革重新进行优化盈利模式才能在饱和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突破继续发展。陈润源(2013)深入研究了美国亚马逊的盈利模式,着重对亚马逊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将中国的京东的盈利模式与美国的亚马逊的盈利模式进行对比和比较,从中发现了针对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独有的盈利模式,最后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给出了宏观的策略选择。林桂平(2014)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定价策略实施的成功与否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之所在,一个企业的定价策略不仅仅是指简单的价格高低更是对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价的一种决策。一个企业只有在清晰的界定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界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预算;只有合理地作出定价决策才能有效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收入,而在作出定价策略的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身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盈利模式会对定价决策的运用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郑柏玲(2014)通过对凡客诚品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基于企业价值链理论对凡客诚品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获利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针对我国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政策性的意见和建议。肖红(2015)则着眼于一家企业完整的发展阶段和道路,她通过关注阿里巴巴从成立之初一直到阿里巴巴在美国的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所经历过的每一个阶段,对这每一个阶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比终于探索出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以及每一次盈利模式的变革之路:在B2B的盈利模式下阿里巴巴的盈利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从网站上注册的企业会员中收取会员费和增值服务费用,在此种模式下会员收费制度和增值服务费制度是阿里巴巴盈利模式的主体;而之后不久淘宝网的诞生使阿里巴巴又形成了新的B2C和C2C的商业模式,在此之后阿里巴巴的盈利的来源又增加了广告增值服务费和关键词搜索竞价费同时还增加了小额贷款和金融服务。李晓宾和李淑珍(2017)在研究中把我国的网络零售型平台以及网络零售的业务模式大概分成了三种,并通过对这三种网络零售平台的盈利模式的分析,从利润来源,利润对象和利润杠杆这三方面对这三者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且对这三种盈利模式的优劣之处和创新之处提供了指导建议,同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方案和建议,提出了各类平台盈利模式的创新发展建议。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的盈利模式之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认为目前在我国运用较为广泛的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杨青云在研究中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即交易费用收费模式,会员制收费模式,网络广告服务收费模式和增值服务收费模式。孙志伟和张文秋则将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分为网上信息收费,网上销售产品,支持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网上提供服务这四大类。

电力孤岛划分研究综述 篇7

智能电网 (智能输电网/智能配电网) 中的自愈功能建设将是智能电网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其中, 最优电力孤岛划分即为电网自愈中的最关键技术之一[1]。对于输电网而言, 在系统崩溃之前, 把系统提前分解成数个独立稳定运行的子系统, 可以在实现故障隔离的同时, 将负荷损失降到最低。对于配电网而言, 由于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generator, DG) 的渗透性越来越强, 如国内6 MW以下的光伏电站无条件并网的政策已经在部分地区试执行;随着该政策的全面执行, 在国内的各地配电网中即将包含有大量以小光伏发电为主的DG系统, 配电网正逐步拥有某些与输电网类似的运行特性;在因输电系统或配电系统发生故障导致配电系统全面停电的情况下, 因DG具有主动发电的能力, 可以通过形成以DG为电源的配电网电力孤岛运行而恢复一部分重要负荷的供电, 在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的同时, 也一并提高DG的利用效率。

孤岛运行是相对于联网运行而言的, 而孤岛指的是暂时脱离主网运行的局部独立系统。输电网孤岛运行和配电网孤岛运行作为电网故障处理的一种应急运行方式, 均可明显提升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由于两者所包括的电源性质、规模及网络结构的差异性, 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 二者的目标不同:输电网孤岛运行的目标是在保证故障隔离 (即孤岛划分过程要计及故障信息) 的前提下分离失步机群, 实现各个孤岛安全稳定运行, 且同时考虑尽量降低负荷切除量;配电网直接与用户相连, 其孤岛运行的目标是在配电网故障安全隔离之后, 使失电区域中重要负荷得到优先恢复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恢复其他负荷, 即实现恢复供电收益最大。基于此目标的不同, 两者划分所要考虑的条件不同:①输电网孤岛要求每个孤岛内机组归属于同一同调机群, 以保证孤岛系统运行的动态稳定性, 而DG多为逆变型电源, 调节及控制方便, 故配电网孤岛无同调要求, 可以灵活配置;②基于负荷损失最小的目标, 输电网孤岛要求任一负荷在没被切除之前, 至少有一个电源与之相连, 即连通性要求, 而DG容量一般比较小, 难以实现失电区域整体供电恢复, 所以配电网孤岛没有这一要求, 但为了充分发挥在电网失电之后DG出力的最大效用, 配电网孤岛需计及负荷的重要性及可控性。其次, 输电网孤岛一般要求电网是环网结构, 而配电网孤岛要求电网是放射性结构。

含有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现代互联输电网/配电网一般均规模庞大, 接线形式非常复杂, 跨越地域辽阔, 在实现最优能源传输及分配的同时, 也蕴含着重大事故发生的隐患。在重大事故发生时, 如何快速有效地确定最佳电力孤岛, 实现故障隔离, 尽可能减少停电范围, 尽可能发挥具有独立发电能力的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对于智能输电网及智能配电网来说均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本文在深入探讨含DG智能配电网和智能输电网的最优孤岛划分问题所要考虑的相关影响因素之后, 对该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分类, 指出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关键问题;阐述了电力孤岛的最优形成问题的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及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1 智能配电网最优孤岛划分

随着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 以及DG技术的逐渐成熟, 配电网中以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一次能源的DG越来越多, 对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行规程规定, 主网故障后配电网中的所有DG必须短时退出运行[2]。但因DG具有独立供电的能力, 故障隔离之后, 利用DG恢复部分重要负荷的供电, 将显著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3,4,5,6,7,8,9]。

配电网的最优电力孤岛应综合考虑电气安全约束、负荷总恢复量、网络损耗、负荷可控性等因素。众多专家学者就如何形成配电网最优孤岛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研究。

文献[10]提出了实现配电网孤岛运行的基本框架, 根据网络实时信息, 判断孤岛形成的必要性, 根据负荷预测及配电网发展趋势预测, 选择切负荷最少、运行稳定的最优孤岛。

文献[11]给出了以DG为中心, 在满足功率平衡约束的前提下按负荷优先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向电源周围负荷供电的有效算法, 得到由若干孤岛组成的孤岛划分方案。

文献[12]提出了不考虑负荷优先级, 并基于树模型的孤岛划分算法, 树模型的根节点为故障点。该方法按照深度优先搜索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断开支路 (相应地去掉该支路所带的负荷) , 直到剩余的负荷及DG满足功率平衡和设备容量约束。显然, 文献[11-12]方法均只是基于功率平衡角度来考虑孤岛的形成, 且未考虑对可控负荷的处理。

文献[13]提出了计及负荷可控性和负荷优先等级的孤岛划分策略:首先, 形成连接各个DG和重要负荷 (优先等级高) 的网络, 即初始孤岛;然后, 根据功率平衡约束调整负荷。该方法在减负荷过程中首先削减可控负荷, 增负荷过程中首先增加不可控负荷。不难看出, 该策略只能形成一个孤岛, 即使在网络中电气距离相距较远的DG依然会被划分在一个孤岛中, 将造成较大网络损耗。

文献[14-15]基于图论中树背包问题 (tree knapsack problem, TKP) , 建立了接近工程实用的最优孤岛划分数学模型, 并分别基于0-1整数动态规划算法和分枝定界算法, 提出了“搜索+调整”的最优孤岛划分策略。该方法能够在工程可接受的时间内得到优化的孤岛划分方案。该方法与上述其他文献共同的缺点是只能适用于无联络开关的配电网最优孤岛划分。

文献[16]根据配电网环网结构设计、开网运行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Prim算法的配电网孤岛划分方法。将考虑联络开关的孤岛划分问题转化为求取连通图的最小生成树。采用改进后的Prim算法对连通图进行搜索, 以确定有效的孤岛范围。此文以利于故障恢复后孤岛模式与并网模式的快速转换为原则, 以切除的负荷个数最少为目标, 虽然考虑了功率平衡约束, 但该文的策略难以保障孤岛功率差额最小,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DG的优势。计及联络开关的配电网孤岛划分模型的构成及求解策略需进一步探讨。

上述方法的基本思路、代表性方法、基本策略以及优缺点的比较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含DG的智能配电网最优孤岛划分问题已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 上述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和解决, 将促进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及完善。

2 智能输电系统最优电力孤岛划分

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越接近极限系统就会越脆弱, 而影响电网脆弱性的潜在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1]。内部因素包括电网元件故障、保护和控制系统故障、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故障以及不充分 (或不可靠) 的安全评估。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灾害、人的操作错误和蓄意破坏等。两类因素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和连锁故障。一个自愈和坚强的电力系统除了能解决地方和区域级别的功率失调和停机故障外, 必须能通过各种合理的协调操作和控制措施, 吸收和化解各种范围更广、更系统化的事故甚至蓄意破坏等对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及冲击, 并将其影响限制在局部范围之内。这样, 一旦因各种因素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受到潜在或无法避免的巨大破坏时, 也可成功应对, 避免因系统崩溃所造成的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而在适当时机实施系统可控孤岛划分就是避免系统全面崩溃的重要措施。关于电力系统孤岛相关的研究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 被动孤岛:通过事先整定的解列装置实现对系统的孤岛被动划分。

2) 最优孤岛:根据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及系统故障信息, 选择最优的孤岛方案, 主动把系统划分成数个独立运行的孤岛系统。

2.1 被动孤岛

当互联系统受到大干扰而失去同步时, 由失步解列装置所形成的被动孤岛是当前防止系统全面崩溃的最后一道防线及措施[17]。电力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系统故障情况的离线仿真得到系统可能的振荡失步断面, 然后将失步解列装置安装到这些断面中的线路上。当系统发生振荡时, 失步解列装置根据就地的量测信息 (如电压、相角) 和设定的解列判据判断系统是否发生了异步振荡及失步中心是否落在装置所在的线路上, 然后确定是否动作将系统解列成若干孤岛[18]。如何准确地判定系统的振荡中心位置, 如何利用局部信息、先进测量装置信息 (如相量测量单元信息) 及系统开关的联动信息正确地判断系统是否已失步而实施系统失步解列, 是失步解列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19]。正如文献[20-21]所指出的那样, 由于失步解列装置只是基于当地信息, 或系统局部信息, 尚无法适应所有系统动态状态, 即其是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均完全正确动作尚无法保证。再者, 即使失步解列装置能够正确动作而隔离故障, 并把系统分割成彼此分离的多个独立子系统,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子系统发电机出力有很大的富余而不得不切大量发电机, 而某些子系统发电机出力缺额却比较大, 不得不切除大量的负荷, 还是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

因此, 基于上述原因, 把被动孤岛措施作为防止系统崩溃的最后一道防线正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质疑和挑战[22]。

2.2 主动孤岛

主动孤岛与被动孤岛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延续“离线整定, 在线判断”的传统继电保护动作方式, 而是遵循“实时信息, 全局控制”的思路。它根据系统实际运行工况, 在保证同调机群在同一子系统、非同调机群彼此之间不连通的前提下, 选择出使各个子系统功率差额最小且能稳定运行的网络孤岛运行方案。该策略在消除系统全面崩溃威胁的同时实现切除负荷总量最小, 从而将系统瓦解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少。

与被动孤岛相比较, 最优主动孤岛得到的电力孤岛在系统维护和系统恢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各个子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更不容易出现全面系统崩溃。此外, 如果孤岛方案设计和操作合理, 还可以降低系统恢复的复杂程度, 减少总的恢复时间。主动孤岛划分和被动孤岛划分方法的对比如表2所示。

最优孤岛思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其优势。为应对电网供电能力的不足, 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要求较高的印度工业企业利用自备电厂在系统故障情况下形成有效的孤岛系统, 并利用优化调节技术保证孤岛系统电压、频率的稳定, 避免主网失电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23]。1999年11月22日, 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撞断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一条重要的275kV联络线, 孤岛保护系统启动, 兼顾有功和无功功率平衡的最优孤岛方案的成功实施避免了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 也保障了孤岛内重要负荷持续供电[24]。在北美“8·14”大停电事故中, FirstEnergy公司所辖4回345kV线路的相继开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该公司也未及时将其系统与其他相连系统解列, 最终造成8个州的大停电。而美国南部电网及西部电网由于采取了恰当的最优孤岛操作将故障区与正常运行区成功分离, 维持了本区域的正常供电[25,26]。因此, 可以断言, 此次影响巨大的停电事故中, 没能及时实施全面有效的系统主动解列, 才是导致大停电发生及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012年7月30日和31日两天, 印度连续发生大停电事故,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停电事故。在印度电网中, 除南部电网与相邻电网采用直流异步联网之外, 其余4个区域电网之间以交直流混联方式组成同步大联网。两次大停电事故均发生在同步电网范围内, 特别是第二次电网事故首先发生在北部电网, 由于同步联网未能及时分解, 使得故障扩展, 导致北部、东部、东北部3个区域电网相继大面积停电。在炎热的夏季, 印度广大地区气温大多在40~50℃, 持续两天几乎全国范围内的大停电, 给印度人民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及困难可想而知。若北部电网在第二次故障中实现孤岛运行, 东部及东北部电网可能就不至于因此受影响而停电, 并酿成如此严重的停电事故。从这两次大停电事故不难看出, 成功的最优孤岛措施对于故障隔离、抑制故障的扩展、降低故障的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寻求合理的最优孤岛策略, 实际上就是求解一组最佳的开断线路, 从而在满足分离和连通约束 (分离约束是指非同调机组要属于不同子系统;连通约束是指非发电机节点必须与至少一个发电机连通) 的前提下, 将原系统分成若干满足电气约束 (如节点电压约束、设备容量约束等) 且功率差额尽可能小的独立子网。从这个角度而言, 系统中所有的线路都可能在实施最优孤岛策略的过程中被断开。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大, 电网孤岛断面的总量将成几何级数增长, 因此, 从中寻找最佳断面就变得十分困难。

由于电力系统最优主动孤岛问题从问题本质上讲是有约束最优图分解问题, 目前大多数文献上提出的方法基本上均是基于各种图论技术的图分解搜索方法在电力系统最优孤岛划分问题的应用。但从各个方法所依据的不同分解理论及方法的组成来分, 目前文献上提出的方法可以粗略地进一步划分为以下3类:①以单纯的图论及图分解技术为基础的最优孤岛划分方法;②以慢同调理论为基础, 结合图分解及图搜索技术的最优孤岛划分方法;③其他方法实现基本图分解, 然后结合图搜索技术实现最优孤岛划分。

2.2.1 以单纯的图论及图分解技术为基础的最优孤岛划分方法

如果把母线看做节点, 母线间的变压器、线路等连接设备看做支路, 各支路的潮流和节点所连接负荷的功率或者发电机输出功率分别可以看成支路和节点的权值, 一个互联电力系统即可用一个连通图形象地表示。因此, 图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例如图的分解及图的搜索方法, 与电力系统的特点相结合之后即可方便地用于互联电网孤岛划分问题的求解。

在将电力系统抽象成点赋权图的基础上, 文献[27-30]提出了一种基于有序二元决策图 (ordered binary decision diagram, OBDD) 的三阶段大电网孤岛划分策略。该策略的贡献之一是采用布尔变量表达式巧妙地将失步电网孤岛划分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分离/同调约束和功率平衡约束) 以显式的形式进行描述。该文的求解策略因将图论中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与系统孤岛划分模型相结合而具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但该方法中表示所有节点之间连接性及通路的布尔矩阵AG*的形成、分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确定多项式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NP) 难题, 没有多项式解法;因此, 如何实现包括AG*等关键布尔矩阵的快速求解是此策略能否适用于大系统最优孤岛的关键。与文献[27-30]采用点加权无向图不同, 文献[1, 31-36]用于描述电力系统的图模型中的各条边也都被赋予了权值, 其边权值为这些边的潮流绝对值。文献[1]提出了基于谱算法 (spectral method) 的孤岛划分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系统中各条线路的有功功率作为其相应的权值而形成无向图, 并构造该图的Laplacian矩阵, 然后求解该矩阵的最小k个特征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利用特征向量构成顶点间的距离测度, 通过迭代的方法最后形成总失配功率最小的k个子系统的分解。该方法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缺点:①由于要求解Laplacian矩阵的k个最小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当系统规模增大时, 计算量可能过大[37];②基于谱理论的图分割算法不能保证分割后的k个子图都是连通子图[37,38];③无法考虑同调约束, 即无法使得同调机组属于同一子系统。故基于谱算法得到的图分割结果并不能直接作为孤岛划分方案。为找到可行的孤岛方案, 还需要人为附加孤岛分拆、合并、重构等操作, 使得各个子系统连通, 同调机组属于同一子系统。因此, 基于该算法所得到的孤岛划分方案只能是近似的最优孤岛方案。文献[31-32]提出了基于多级Kernel k-Means算法的孤岛划分方法, 其核心算法是图的k-way分割算法[39]。k-way分割算法是利用节点聚合、图分割及恢复过程3个步骤得到图的多分割方案。这一算法因避免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 算法的时间复杂性相对于谱算法而言要低一些。但由于该方法在节点聚合阶段将原图的维数进行了简化而可能丢失最优模式;此外, 该算法同样无法保证得到的所有k个子图都是连通图, 也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分离/同调约束的孤岛方案, 仍需附加人为的操作, 才能得到可行方案, 故其孤岛方案的最优性也只是近似的。

文献[33]把慢同调理论和图的分割方法结合起来, 先是利用慢同调程序辨识出同调机群分组, 然后对系统进行简化, 并用METIS图分割软件包实现电网孤岛划分。网络化简过程首先以不影响最后孤岛方案的形成为原则, 简化电网结构, 形成其初始图模型, 然后把各同调机群相关的网络节点压缩为一个节点, 得到简化网络。简化网络经METIS图分割软件包分割之后得到多个孤立子系统, 其数量往往远多于同调机群的数目, 通过孤岛合并而得到子系统数量满足要求的孤岛方案;进而再通过恢复网络结构得到相应原系统的孤岛方案。该方法的优点是把与各同调机群相关的节点均化简成一个节点而参与图的分割, 因此, 能够确保在图的分割过程中同调机群属于同一子系统, 不会出现属于同一同调机群的机组被划分到不同子系统的情况。文献[34-35]利用多级图分割策略寻求最优孤岛策略。该策略也包括网络合并简化、图分割和恢复网络结构3个过程。其中, 在图分割的阶段采用了与文献[33]类似的pMETIS图分割软件包。文献[35]在文献[34]的基础上, 在孤岛方案的求解过程中采用多目标图分割方法兼顾无功功率平衡约束, 从而避免由于无功功率不足造成各孤立系统电压过低的问题。其思路是:首先, 在仅考虑有功功率平衡约束的情况下求解最优孤岛方案C1;然后, 在仅考虑无功功率平衡约束的情况下求解最优孤岛方案C2;最后, 利用这两个结果对图中各边的权值进行加权归一化,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图分割算法求解得到最终的孤岛方案。该方法由于要多次进行图的分割搜索计算, 故整体计算时间偏长。文献[36]基于线路潮流确定各条边的权值和方向, 从而建立了电力系统有向图模型, 进而通过对原始最小割 (minimal cut) 问题进行拓展构造以孤岛子系统之间净交换功率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最优孤岛断面搜索数学模型, 并提出了基于贪婪算法的启发式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求解。该文的重要贡献之一是通过巧妙的变量设计将最优孤岛最优平衡分割问题中分离/同调约束用显式的形式进行表示。然而, 由于这一约束的表达式非常复杂, 如何在其算法中加以考虑, 文中并没有涉及。

针对最优孤岛问题的特点, 文献[40]通过对图约束背包问题 (graph constrained knapsack problem, GKP) 的扩展, 提出了一类新的图分割问题———含连通图约束的背包问题 (connected graph constrained knapsack problem, CGKP) , 并基于所定义的4个新的节点集合及求解方法, 提出了求解该图分割问题的近似算法。该算法在满足图分割目标函数最大化的同时, 保证所分割之后的子图均是连通的。该方法丰富了图分解问题的求解方法;同时, 该方法为构思高效的最优孤岛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文献[41]建立了最优孤岛问题的完备解析数学模型, 并基于文献[40]所提出的算法, 提出了“搜索+调整”的两阶段求解方法, 即将最优孤岛问题分解成图的最优平衡分割问题和基于优化潮流的调节问题, 并分两个阶段分别求解。其中, 图的最优平衡分割问题又被分解成多个CGKP, 利用文献[40]所提出的近似算法进行求解。该方法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基础, 且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 因此该方法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前景。

2.2.2 以慢同调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图分解及图搜索技术的最优孤岛划分

慢同调理论的建立基于以下思想:系统中各发电机的振荡存在快—慢速模, 电气联系相对弱的发电机群之间由于相对惯性比较大, 群之间以相对慢的频率摇摆振荡, 各自群内发电机之间的电气联系相对紧密, 以较快的振荡频率进行相对摇摆振荡;而系统失稳往往发生在一群发电机相对于另一群发电机加速而失去同步时。故可以基于慢同调分析来辨识出复杂电力系统网络之间的弱连接界面。而弱连接界面正是寻求系统间净交换功率最小的孤岛界面问题的重要候选界面之一。由于连接各个慢同调机群的网络界面是很多的, 如何确定最佳孤岛界面, 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少很有特点的方法和策略。

文献[42]采用搜索方法在连接同调发电机群的联络网络中搜索所有候选孤岛界面, 从中选取净交换功率最小者作为最佳孤岛界面。该文以电气距离最靠近某一给定同调机群区域边界的节点作为搜索起始节点, 朝向另一同调机群方向搜索到它的边界 (即相应另一给定同调机群区域边界) , 其间所遍历过的支路和节点即为该给定同调机群及相应另一同调机群之间的联络网络。由于联络网络的确定及联络网络中的最优割集的搜索基本上还只是基于穷举法, 故对于实际大系统而言, 该算法的计算量比较大。针对文献[42]的不足, 文献[43]提出了一种改进搜索方法。该文在利用慢同调理论完成机组分群的基础上, 利用斯坦纳树方法将各同调机群分别相连形成多个供电区域;然后, 找到剩余非发电机节点到各个供电区域的电气距离最短路径。如果某个非发电机节点到各个供电区域的最短路径都要通过一个供电区域, 则将此非发电机节点归入这个供电区域。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尚未分配到任何供电区域的剩余非发电机节点将构成最终的待搜索区域;利用广度优先结合深度优先的改进搜索算法从待搜索区域找到所有孤岛划分界面。最后, 从所有孤岛界面中选择最符合孤岛准则者作为电网孤岛断面而将系统分成多个电力孤岛。可以看出, 该方法相对于文献[42]的方法在搜索效率上相对有所提高, 但最优割集的搜索依然基于穷举搜索思路, 当网络的规模较大、结构复杂时计算量仍偏大。

文献[44]指出因为可行孤岛断面必然位于异步机群之间, 在最优孤岛控制的各类约束中, 对可行解空间分布起关键作用的是分离/同调约束。所以该文首先基于“慢同调”理论中的广义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计算而识别出潜在的机组振荡模式, 进而计算振荡模式对于节点的灵敏度, 依据灵敏度的大小将网络中的所有非发电机节点进行分组, 而没有明确归属的非发电机节点将构成同调区域之间的弱连接区域。对于所得到的弱连接区域, 再利用OBDD方法进一步搜索而得到最佳的孤岛界面。与原系统网络相比, 弱连接区域要小得多, 因此, 该方法的决策空间规模显著减小, 计算速度也明显提高。利用与文献[44]类似的方法, 文献[45]首先计算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微分代数方程组的广义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然后, 利用Krylov子空间 (Krylov subspace) 方法根据各个节点对于特定模态的参与度 (基于灵敏度计算所得) 在辨识出同调机群的同时也一次性地辨识出系统中的弱连接区域网络;利用基于最小生成树思想的深度优先搜索方法在弱连接区域网络中寻找满足净交换功率最小的割集作为最优孤岛断面。文献[42-45]都通过分析节点归属判断弱连接区域, 而文献[46]则通过分析线路对慢同调模式的影响程度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弱连接区域的辨识方法。该文以电力系统非结构保留模型为基础, 对电力系统慢同调模式特征值进行解析, 进而得到如下结论:连接各同调区域之间的线路对于系统慢同调模式的影响较之位于同调区域内部的线路更大。然后, 把此结论推广到结构保留模型, 先算出慢同调模式特征值, 然后计算所有线路对于慢同调模式特征值的灵敏度, 然后取灵敏度最大的一组线路作为弱连接界面。

文献[47]提出基于改进的Laplace分区方法得到解列方案, 首先, 利用慢同调分区来辨识系统中振荡模式相近的发电机组, 并将其聚合成若干虚拟的发电机节点, 简化网络结构;然后, 利用Laplace分区方法得到的分区割集, 通过在分区割集邻域进行启发式搜索得到功率差额最小的分区方案。

文献[48-49]将聚类方法应用到孤岛划分, 文献[48]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解列面和解列时机的解列方案。在解列断面搜索方面, 首先利用慢同调理论在离线情况下对系统进行预分区和网络化简;结合故障信息和预分区结果, 利用基于慢同调理论的平均数充分性识别方法获取严重故障后具体的发电机分群模式;定义电网中节点间拓扑距离, 应用K-Medoids聚类方法搜索满足孤岛功率平衡约束的解列面。文献[49]提出一种基于归一化谱聚类和约束谱聚类的两阶段最优孤岛方法:第一阶段中, 利用归一化谱聚类来识别同调机群, 并利用这些同调机群形成成对约束;第二阶段则使用约束谱聚类来寻找满足成对约束、具有最小有功潮流冲击 (即为孤岛断面上交换功率的绝对值之和最小) 的孤岛断面。当系统需要被划分为多个孤岛时, 使用递归二分法实现。该文提出了以孤岛断面上交换功率的绝对值之和最小为最优孤岛目标, 相对于以净交换功率最小为目标的最优孤岛而言, 问题复杂程度降低, 即把一个NP完全问题转化为一个多项式界问题。然而这一策略与以孤岛断面净交换功率最小为目标的孤岛策略相比, 哪一种更有利于孤岛系统的稳定, 更有助于降低电网故障造成的负荷损失,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较。

以上孤岛划分方法所依赖的慢同调机组分群理论, 是通过对发电机动态方程线性化之后的线性系统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分析而得到相应的机组分群。它具有以下特点:对于既定系统结构, 相关机群的分组与故障地点及类型无关, 也与电机模型的详细程度无关。该特点既可以说是该类机组分群方法的优点, 即可以根据既定网络, 在正常运行点处对系统线性化之后进行相应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计算, 根据所要分群的个数按机组的参与度而离线确定分群, 然后在线使用, 具有使用方便和快速的优点;但同时, 也是该类机组分群方法的缺点, 因为系统本身是非线性的, 且结构复杂, 系统的运行点变化频繁, 如果各机群之间所被激发的振荡模式与离线分析不一致, 则利用慢同调理论得到的系统分群往往不准确。文献[42-46]所采用的慢同调模式都仅根据对故障前某个特定运行点的线性化而得到相应机组的分群及相应的孤岛断面, 然后推广应用于任何系统结构及故障模式。显然, 当故障地点及方式与该特定运行点差异比较大时, 相应的同调机群分组及弱连接界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克服同调分群只是基于某一运行点所得到, 当实际系统运行点及系统条件与该运行点情况差别比较大时, 相应同调辨识结果不准的缺点, 文献[50]采用延拓法追踪系统条件发生变化时慢速模机组同调指标轨迹, 在新的系统条件下, 无需重新计算雅可比矩阵及相关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而只需依据参数的变化对同调分群进行适当的修正即可得到对应新的运行条件下的同调分群。相应地, 该技术可同样应用于文献[42-46]所提出的孤岛划分方法, 而得到随着系统结构及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的孤岛方案的相应调整方法。应该说该方法为慢同调理论的工程实用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该方法还只能处理负荷参数的变化 (即连续参数的变化) , 当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 (即离散参数发生变化时) , 如何快速分析系统慢同调模式的变化及进行同调修正是该方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上述同调机群分析方法以线性化模型为基础, 通过求解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来辨识相应的模态, 根据各个发电机对于特定模态的参与度来辨识同调机群的方法, 其计算量往往比较大, 难以在线实现。文献[51]利用由广域测量系统 (WAMS) 量测得到的类噪声信号, 以随机子空间方法为基础, 引入参考通道技术和稳定图自动识别算法, 提出一种能够保证准确度且计算效率较高的系统低频机电振荡模式及其对应模态的新颖识别方法, 为在线实现同调机群辨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

2.2.3 其他方法实现基本图分解, 然后结合图搜索技术实现最优孤岛划分

除了上述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之外,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许多很有特点的最优孤岛断面搜索方法。

文献[52]根据国内电力系统分层分区管理的特点 (位于不同区域的子网络往往通过长距离输电线相连, 使得同一地区的发电机具有类似的动态特性) , 将同一地理分区内的发电机视为同调机群, 进而把系统分成多个以同调发电机群节点为核心节点, 非发电机节点作为外层节点的多个子区域。然后, 根据故障后的失稳模式将这些子区域分成失稳区和剩余区, 通过调整这两部分区域边界上的负荷归属使所有电力孤岛尽可能满足功率平衡要求, 而得到相应孤岛策略。该算法具有搜索空间小和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文献[53]提出了基于潮流追踪算法实现非发电机节点归属分配的网络最佳孤岛策略。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基于潮流追踪算法得到各发电机节点与负荷节点的有功分配关系, 将各个负荷归属于向其供电最多的发电机, 然后依据机组分群信息 (另外确定) , 属于不同分群的发电机连同其各自所属负荷节点自然形成了不同分区, 不同分区之间的界面就形成了初始孤岛界面;进而对初始断面附近的负荷节点归属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得各个子系统有功出力与负荷的失配量尽可能小, 而得到最终孤岛断面。文献[54]把扩展等面积准则 (extended equal-area criterion, EEAC) 方法与基于OBDD的孤岛方法相结合, 先用EEAC在线判断对于既定的故障系统是否失稳, 若系统失稳, 则采用基于OBDD的孤岛搜索方法而给出相应的孤岛划分策略。该文给出了在线进行系统最优孤岛的一体化框架结构。文献[55]提出一种结合代数方法和图论技术的电力系统多线路开断情况下的孤岛检测策略。该方法通过建立最小割集和多线路开断的功率传输分配表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快速地确定任何线路组合的开断是否导致了孤岛出现, 若没有导致孤岛, 再开断哪些线路可导致孤岛运行。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支撑, 虽然目前只应用于电力系统孤岛检测, 但对最优孤岛断面的搜索也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若与系统最优孤岛策略的相应约束及要求相结合, 有望得到有效的孤岛划分新策略。

3 智能电网最优孤岛划分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前文的评述可以看出, 不管是输电网还是配电网, 其最优孤岛划分研究均已受到不少研究人员的重视, 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应该说, 其总体研究成果仍有待深化和拓展。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迫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拓, 使得最优孤岛划分方法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实现工程实用化。

对于配电网, 由于实际配电系统往往结构复杂, 分布式电源分布不均且数量庞大, 含DG的配电系统孤岛划分问题其实是一个NP难题[15]。从方法学而言, 文献[13-16]等所提出的方法均属于“搜索+调整”思路, 是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实际工程对计算时间的要求所采取的简化求解策略。对于其中的搜索问题, 可以通过改进相应图论算法而进一步改善其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而调整过程中的优化问题, 是一个多变量的优化调度问题, 需进一步采取先进优化技术或理论加以解决。并且从问题的本质来看, 应当把搜索和调整两个步骤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求解, 从而得到更为优化的电力孤岛划分方案。再者, 基于考虑问题的侧重点, 当前各种方法的模型所计及的因素并不全面, 均没有考虑配电系统中联络开关的作用;如果在模型中计及联络开关, 配电系统中部分负荷的供电方式将有多种选择, 现有基于放射性树结构的求解策略将无法直接使用, 需研究在此情况下的相应有效求解策略。

对于输电网孤岛划分, 以下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1) 完善和实用化最优主动解列算法

从前述的大量最优孤岛划分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到, 利用图论相关理论求解大电网最优孤岛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流和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最优孤岛断面的搜索问题可以通过对图论中一些典型问题, 如最小割问题和图分割问题的扩展进行很好的描述和求解。但是, 迄今为止, 以各孤岛功率差额最小为目标的输电网孤岛中所抽象出的图论问题并未见诸报道, 用于搜索孤岛断面的策略多为典型图分割方法与简单启发式规则的结合, 问题的复杂性往往是NP难题, 如何提高其计算速度,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再者, 当前的图分解方法往往无法保证连通性, 均需要进行人工干预才能使连通约束和同调约束得到满足, 导致结果最优性无法保证, 最多是次优或次次优, 如何减少人工干预而保证解的最优性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2) 完善和实用化最优主动解列模型

当前绝大多数电力孤岛的划分均是基于同调约束、连通约束以及功率平衡约束, 此3种约束应该说还只是最优孤岛所需满足的基本约束, 它们保证了所形成的孤岛子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和系统的静态安全性。当前的方法并没更多地计及动态稳定性、电压稳定性、无功功率平衡等方面的约束。而这些约束也是保证孤岛子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约束, 因此也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计及这些约束, 使得最后所得到的所有电力孤岛子系统能够真正地安全稳定运行。

3) 解列时机判定策略研究

为了防止系统大面积停电, 主动解列的实施时机同样关键。若时机把握不好, 主动解列的实施可能适得其反或效果不好。在线的主动解列时机选择建立在准确而迅速的暂态稳定性判别的基础上, 因此基于决策树等方法的解列时机判定方法的研究有待深入[56]。

4) 广域信息的利用

作为未来广域系统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动解列成功发挥效用的关键在于相量测量单元 (PMU) /WAMS信息的有效利用[57]。如何基于广域信息而正确且快速地获得相关的系统解列决策, 是一个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4 结语

实施主动电力孤岛措施, 对于智能输电网及智能配电网的建设而言, 均是提高其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及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措施。该问题是智能调度领域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已逐渐受到工程及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在论述智能电网最优孤岛划分问题所要考虑的相关影响因素之后, 对该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分类, 指出了各种及各类方法的基本内容、优缺点及关键问题;进而阐述了该问题的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该领域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智能电网最优孤岛划分研究的深入及方法的成熟, 必将推动智能调度及管理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各种故障所导致的大面积停电或供电中断, 尽管不可避免, 但在最优孤岛技术的帮助下其风险必将明显降低。从而使得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供电可靠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述电力系统营销精细化管理 篇8

【关键词】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策略

电力营销工作关系着供电企业市场的占有率和效益的增长,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电力市场,实现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供电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结合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要将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贯彻到实际中去,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将工作做细、做实,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服务水平、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1)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促使每位员工到岗、到位、尽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检查,纠正,处理,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

(2)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效益。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提高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共享负荷管理、配电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减少电能损失;利用信息系统对高耗能、亏损企业进行跟踪,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电费坏帐和欠费损失。

(3)减少经济损失。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封闭性能改造,通过信息系统对用电现场情况实时监测,异常告警,防止偷漏电;选用低能耗非晶合金变压器投入电网运行等,有效地减少线路损失。

(4)提升服务水平。重新梳理营销工作程序,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流畅、精细、高效的服务工作流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

(5)增供扩销。细分市场,研究客户用电需求规律,完善营销分析制度,规范营销分析报表,建立全流程节假日业扩接电制度,扩大市场份额;打造用电服务品牌,树品牌形象,以形象赢市场。

2.电力企业精细化概述及其定位

伴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日趋成熟,以及市场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促使了我国企业之间及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粗放型竞争”逐渐转化成“精细化”的竞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和理念,主要是通过规则的细化和系统化,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等管理手段,促使管理的各单元能够持续、协同、高效、精确的运行。“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就是管理要击中重点,抓住营销管理的关键部分;“细”就是将管理的标准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执行及监督。其核心的管理理念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加强落实工作职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技术化为保障、专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数据化为准则。其管理理念是把市场服务者的焦点汇聚到消费者的需求上,以此来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及发展策略

3.1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首先是提升服务水平,重新梳理营销工作程序,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流畅、精细、高效的服务工作流程,将电话呼入、营业受理、故障报修、配网调度、装表接电、查询咨询、投诉等各个服务环节统一纳入流程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其次是增供扩销细分市场,研究客户用电需求规律,根据客户的不同特性,采取差化的营销策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打造用电服务品牌,树品牌形象,以形象赢市场制定增供促销管理办法,设立增供促销奖金,鼓励市场开拓。同时要注重减少经济损失。细化工作,细分责任,加强考核,实行分压、分线、分台变、分季节、分责人的“五分”进行目标管理有效地减少线路损失。最后要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效益,利用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细化,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服务品位和工作效益。

3.2发展策略

(1)坚持企业战略创新定方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电网经营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紧解决电网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尽快提高抗御风险和持续盈利的能力。要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创新和实施,确立电力市场营销作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地位,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首先电力企业的电能质量的好与坏,是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电能质量。其次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要积极构建优质服务体系。最后要树立良好营销服务形象。积极引导广大电力职工进一步转换观念,积极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同时要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以树立电力企业的营销良好的服务形象。

(2)强化依法经营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供用电合同的签约及执行管理,是电网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供用电秩序,规避和防范法律和经营风险,适应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强化职工法律意识,树立平等经营的主体意识,改变电网企业在供电经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观念。同时要依法进行企业风险转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能够进行科学的评估、及时的预警和有效的控制。

(3)坚持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努力实现营销效益最大化。认真研究市场、努力适应市场、大力开拓市场,改变命令式粗放型管理,注重过程控制和机制创新,实现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是电网企业规避电力市场风险,发展优良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同时在降低线损上挤出效益。制定内容具体、资金落实、节电效益量化的降损技术及管理措施,并落实到线损工作中去。

(4)积极开拓用电市场,要努力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率。电力企业应当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和电器设备制造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同时要注重积极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加快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制定营销目标,锁定大型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并积极改善农村电网质量,全面占领农村电力市场。

(5)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现代的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不断细化售后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服务工作质量。同时坚持以量化数据为管理依据,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管理行为。其次要积极协调良好的服务关系。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

(6)完善“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平台的规划与建设是为企业精细化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电力企业要不断做到各流程、各环节在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4.结束语

上一篇:满意度分析鱼骨图下一篇:大学毕业生欢送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