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方案(精选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现结合我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其运营现状实际,制定本整改工作方案。
一、整改目标
对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一站一策”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因站施策,采取接入乡污水处理管网,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改建“大三格”加人工湿地等方式,强化管护运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发挥好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益。
二、整改范国
全乡8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整改措施
1.加强设施检修维护。对治污设施损坏严重无法运转的,由乡政府通知承建单位立即子以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2.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对管网不配套、破损严重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实际情沉,接入乡污水管网或者改建“大三格”加人工湿地。对可以修复的进行修复,抓好配套管网建设,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检修,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3.落实管护技术支撑。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由乡政府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维护、管理,并负责培训村级操作人员,确保专业管护和规范操作。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处理设施要落实专门的操作人员,开展正常运维,确保设施高效运行。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整改经费保障。
四、整改步骤
2020年4月8日-16日为调査摸底阶段;2020年4月17-30日为整改准备阶段,乡政府要对照本方案和实际,制定细化的整改方案,并于4月30日前报县环保分局;2020年5月为集中整治月;2020年6月开展整改工作验收。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政治站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打好碧水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各相关单位、各村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到位、发挥实效。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领导组(名单附后),下设办公室,负责全乡整改工作的协调、调度、督査、推进等日常工作,确保整改任务如期完成。
3.落实经费保障。乡财政所应统筹各类资金,及时拨付经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污水,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
1、前言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构建良好农村生态环境构架起到积极作用,对农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连续性的基础。由于农村人口增长,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农村生活污水作为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却又是引发农村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会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农村生活污水必需治理。(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事件中,农村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大量排放也成为导致太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环境中,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的新农村,加强农村绿色环境建设,促使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必不可少的。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是以建设整个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为背景,以恢复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向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的。因此,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应建立在环境生态整体平衡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为主,结合生态氮、磷拦截,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进行研究发展。
目前,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数的研究都仅限于技术开发单方面,对于结合生态修复、村庄整体规划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江苏太湖地区为例,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已得到广泛重视,但没能与乡村的整体规划、生态修复等其他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对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研究,不仅是单纯的工程设施建设或局部的绿地空间设计,而应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及现状,侧重在环境生态修复与村庄规划方面,以建设农村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构架为目的,减少农村环境负荷,提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农村水污染状况
2.1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的污水、沐浴洗涤污水和厨房污水等,此外,还应包括一些农村分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因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有:
(1)水质特点:污水中主要是生活废料和人的排泄物,一般不含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往往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还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目前,苏南农村卫生改厕普及率已达到90%,但三格式化粪池仅能杀灭虫卵及细菌,控制和隔断病原体的繁殖传播,改善卫生条件,而对氮磷的处理率很低。大量氮磷随污水排出,最终将导致河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
(2)水量特点:随着江苏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由于污水分布较分散,自然排放,致使蒸发与下渗的损失量较大,因此污水排放的出水量较小,但排放不均匀,早、中、晚三个时段相对集中排放,瞬时变化较大。
(3)排放特点:村庄广泛且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排放点分散,而且农村没有健全的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体系,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难于收集。
2.2 农村水污染现状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不少家庭中干厕转变为水冲厕所,生活污水量大大增加。除少部分村庄将生活污水纳入污水收集管网外,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放,导致周围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以太湖流域地区为例,江苏太湖流域地区,由于其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因此河流水网和湖泊成了生产、生活排污和纳污的主要场所。1998~2006年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平均浓度均为劣Ⅴ类,常州河流入湖水质最差,无锡次之,苏州较好。2006年我省境内23条入湖河流汇入太湖化学需氧量10.07万吨,氨氮1.04万吨,总磷0.11万吨,总氮1.98万吨,氮磷超标排放,致使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目前,太湖主要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达Ⅲ类水质标准,总磷达Ⅳ类水质标准,总氮劣于Ⅴ类,太湖湖体总体水质劣于Ⅴ类,湖泊总体上呈富营养化[1]。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已迫在眉睫。
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设施建设状况
3.1 国外状况
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处理设施。日本在1977年,实行农村污水处理计划,成立农村污水处理协会,负责研究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的设备。其设计了JARUS模式的15种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工艺主要是生物膜法和浮游生物法,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到1996年底,建成2000座农村小型污水厂,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农业灌溉,污泥用作农田肥料。
美国自19世纪中叶就开始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目前美国政府对简易且经济有效的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在美国农村水污染控制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韩国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春旱气候的国家,发展了人工湿地与废水稳定塘相结合的土地处理技术,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经湿地过滤后或被土壤吸收,或被微生物转变成无害物。这种方法需要的能源少,维护的成本低,稳定塘储存用水可用于春旱的补充用水。其缺点是占地大,受充分供氧、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欧洲、北美、新西兰等农村也采用该工艺。
国外生活污水处理在理念和工艺、技术上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与回收再利用并重,尽可能将处理水就地利用,以节约淡水资源;(2)重点研究开发低成本、小型化、集成式的污水处理设备;(3)膜处理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4)根据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成本的自然处理系统,这也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5)研究开发组合生活污水处理技术。[2]
3.2 国内状况
3.2.1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陆续开展,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优先在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计划到2010年,将完成1万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3]。目前,在太湖流域及滇池流域的农村地区,已经进行了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在浙江、江苏、青岛、武汉等省市也建设了相关的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以江苏太湖流域为例,目前已在其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大量的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运用的很多处理技术。应用较多的是“生物+生态”组合模式,前段生物处理主要去除有机物和一部分营养物质,后续生态处理则是对前序单元出水进一步脱氮除磷。因为,单个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的出水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氮、磷排放标准。所以,将若干个不同的单一技术通过科学设计、优化组合,达到技术上的互补,强化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从而更好且高效地处理生活污水。
3.2.2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
我国大多数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经济不发达。根据这些现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高效、低投入、低能耗、易维护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处理模式。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根据农村人口的居住模式可以分成两大类:集中式和分散式。
(1)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塔式蚯蚓生态滤池、集中式循环增氧型生态湿地处理技术、集中式多介质型生态湿地处理技术、集中式复合生物滤池人工湿地技术、微动力净化装置-人工湿地处理模式、A/O法生化处理-生物稳定塘处理模式、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处理模式、土壤处理-稳定塘处理模式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其中工艺原理应用生物技术的约占63.6%,应用生态技术的约占36.4%,以生物技术为主;经处理后,出水指标中水质达一级A的约占36.4%,一级B的约占18.2%,综合来看,出水效果较好,水质稳定;建设成本中,装置成本低于5000元/吨的约占45.5%,5000-10000元/吨的约占45.5%,10000元/吨以上的约占9.09%,总体上装置成本不超过10000元/吨,;运行费低于0.3元/吨的约占72.7%,高于0.3元/吨的约占18.2%,具备经济上的合理和可行性[4]。但相对而言,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费用是比较高的。
(2)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分散式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固定微生物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毛细渗滤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毛细管渗滤沟土壤处理技术、复合SBR处理技术、复合无动力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其工艺原理全部运用生物技术。经处理后,出水指标中水质达一级A的约占40%,达一级B的约占40%,水质为二级的约占20%,出水效果基本达标;建设成本中,装置成本低于4000元/吨的约占40%,高于4000元/吨的约占60%。尤其对于复合无动力处理技术,装置成本只有300元/吨,大大节省了建设成本。因此,使用分散式处理技术可有效降低设施建设成本和管网成本。[4]
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
为符合绿色基础设施的条件特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规划建设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用及其处理设施的建设也需满足一定的要求。
4.1 投资少费用低
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建设投资要少,运行管理费用要低。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尽管全国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扶持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数目众多,而财政的支持有限,因而是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改造的。虽说江苏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尤其是太湖流域地区。但是农村的规划改建还处在起步阶段,建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盲目的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是不现实的,而且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在节约型社会中也是不提倡的。
为减少资金投入,在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类处理。根据村庄规模、村民户数、村民住房分布特点等因素,再设计施工前应进行资金预算,采用最经济的处理模式。(2)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村庄地形地势,利用现有的沟渠、水塘等,采用生物、生态技术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以减少排管、开挖工程的费用。(3)经济效益。如在稳定塘中养鱼养萍,在人工湿地中除种芦苇、菖蒲等常规治污植物品种外,还可种植一些同样具有治污作用的水芹菜,茭白,慈姑等经济作物,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2 处理效果好
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出水水质要达标。根据污水处理后不同的用途与去向执行不同的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后排入地表水体时,污水排放应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执行。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生活污水中的N、P含量比较高,因此污水处理技术必须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否则大量N、P流入河湖水体,将会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2)运行稳定、可靠。一方面污水处理设备质量要过关,技术要可靠,不易发生故障。另一方面不易受外界气环境变化影响,或影响较小。
(3)不产生二次污染。有些污水处理技术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污泥,污泥随处理过的水一起排出会造成二次污染,这就违背了进行污水处理的初衷。
4.3 操作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据统计,2008年江苏农村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有167697人,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16305人,占9.72%,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5584人,占33.1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3684人,占43.94%,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8644人,占11.1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480人,仅占2.08%[5]。由此可知,江苏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文化阶段,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污水处理技术对用户的操作水平和维护管理要求不能很高,必须简单易学,这就要求技术操作简单且维护管理方便,具有较高的自动控制水平,能够依托农村地区薄弱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便可进行处理设备的操作维护管理工作。
4.4 节约用地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日益发展,建设工程的日益增多,农村耕地面积正逐年减少。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显示,至2004年末江苏农村耕地面积为4795.19千公顷,2005年末为4780.37千公顷,2006年末为4743.00千公顷,2007年末为4730.48千公顷,2008年末为4718.66千公顷。[6]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赖以生长和繁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为不影响农业发展,要求污水处理技术设备的占地面积应尽可能的小。除此之外,在设计建造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废塘、涂滩、废弃的土地,同时注意节省,特别是不占用耕地良田。
4.5 村民支持
农村村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较低,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大多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活污水治理观念比较薄弱,认为现在的生活环境根本没有整治的必要,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更是多余,在要求他们配合相关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抵制情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而建。因此对这些村民需要耐心的沟通讲解,向他们认真介绍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优势,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要让当地民众参与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来,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充分尊重。污水处理设施不管是在建造阶段还是在以后的运行管理阶段,都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支持和维护。
4.6 美观要求
结合农村景观建设,建设美观的农村面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也应满足美观要求,将污水处理设施与景观相结合,使其成为乡村屋舍间的一处风景。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从两方面入手:
(1)人造设施的景观设计。有很多污水处理设施为节约造价成本,由砖石砌筑而成,建成后就直接裸露在田间路旁,很不美观,有悖于农村的景观建设,影响村容村貌。配合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将其进行景观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2)自然处理系统的景观改造。如稳定塘、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这类生态处理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如能进行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会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5、结论
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规划建设。其必须具备工程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尤其是脱氮除磷效果好的特点,这也是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用标准和研发方向。然而这几个方面能否同时达到最优化是污水处理的难点。组合技术工艺使多个单项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是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将农村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修复、景观建设等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节能、环保、美观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江苏农业网.太湖流域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发展规划.http//www.jsagri.gov.cn.
[2]申颖洁,廖日红,黄赟芳,顾华.京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实例分析与适宜性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8),P19-22,26.
[3]李无双,王洪阳,潘淑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现状与处理技术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6),P75-77.
[4]江苏省农林厅.太湖流域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工程技术报告[R].南京:江苏省农林厅,2008(11).
[5]江苏统计年鉴—2009,人口就业,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
一、升级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期,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长与现有设施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使得大多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其运行已达不到新的标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城镇环境和社会稳定。同时,人们追求宜居环境的强烈愿望,也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艺运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保障城市环卫服务质量,还是考量城镇居住环境生态效益,我们都必须对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升级改造的重要性
对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其重要意义在于:
1.升级改造是对现有设施已产生的磨损进行局部补偿或完全补偿,以恢复或提高工艺设备的生产能力,有助于提升设施工艺运行水平,延长设施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的“稳定器”作用。
2.升级改造是淘汰耗能高、工艺落后、严重老化的陈旧设备,以提升现有设施整体环境污染防治水平,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的认知度和设施环保运营的信心度,实现设施与周边社区间的融合共赢。
3.升级改造是对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和现代化改装,可将成熟的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于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进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有助于增强工艺创新的驱动力,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现有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处理能力不足,设备超负荷运转严重
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76座,无害化处理能力为456917吨/日,无害化处理率63.5%,在设市城市中仍有约22.1%的生活垃圾未实现无害化处理,在县城中仍有72.6%的生活垃圾未实现无害化处理,新增无害化处理设施数量和无害化处理能力也未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2]。由于许多已规划的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法落地,现有设施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生活垃圾处理量大,导致主要工艺设备老化严重、即将报废或已报废,已影响到了正常的生产作业。
(二)技术结构不均衡,资源化水平比较低
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所占比重为77%,焚烧所占比重为20%,堆肥等其他处理方式所占比重仅为3%[3]。这种垃圾处理技术结构已不适应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它侧重于过去传统的终端处置方式,原生垃圾直接填埋所占比重过大,垃圾分类收集及物资回收、高热值垃圾焚烧发电、有机垃圾堆肥等资源化处理方式所占比重太低,既不利于解决城镇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困境,也不符合固体废物管理中的“循环再生原则”和“废物最小化原则”。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过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偏低,现有大多数垃圾处理厂(场)配套的工艺设施并不完备,特别是环境污染防治关键设施配建不及时,污染物处理能力存在很大缺口,造成设施运营不能满足或不能全部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部分新建配套设施有时因关键技术不成熟、工艺路线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当等原因,导致污染物处理能力或处理指标达不到预期目标。这种情况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往往会成为区域环境中的重要污染源,严重损害了周边生态环境。
三、升级改造的主要方式
(一)设备更新
设备更新是消除现有设备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一种重要手段,用新的设备更换那些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陈旧设备,可使现有设施在短期内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设备更新有三种形式:
1.原型设备更新。用结构相同的新设备更换旧设备,不具有技术升级性质。它是通过更换那些已达到报废标准且几乎无经济磨损的旧设备,来补偿设备的物质磨损。
2.现代化改装。对旧设备结构做局部的改进和技术上的革新,改善其使用性能,使之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水平。它以增加设备的功能和效率为主,用于补偿设备的经济磨损。
3.技术更新。以技术上更加先进、经济上更加合理的新设备,换下工艺落后、技术陈旧的老设备。它是对旧设备所消耗掉的价值的重新补偿,用于补偿设备的综合磨损。
(二)工艺优化
应用成熟的先进工艺和实用的工程技术,对现有设施中不完善的工艺环节进行优化改造,可大大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运行水平。工艺优化可分为三类:
1.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对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转运站进行工艺优化,建立与垃圾分类投放相匹配的分类收转运系统,建设精细化和规模化的再生资源分拣集散中心。
2.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污染物防治能力为主要目标,推行新型密闭化作业工艺,构建高效复合除臭体系,选择技术先进、应用可靠的渗沥液处理工艺路线,建立完备的填埋气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系统。
3.以保障城市稳定运行、提高生活垃圾能力为主要目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系统控制理论,优化调整生活垃圾物流,强化关键工艺环节的处理能力,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整体运行水平。
(三)设施改(扩)建
在设备更新和工艺优化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运行实践和科学的论证评估,比选出一条既适合客观现状又符合政策导向的升级改造路线,通过扩充性建设或大规模技术改造,以大幅度提升现有设施的工艺水平和处理能力。现有设施改(扩)建包括两种途径:
1.对生产线主体部分进行技术改造,拆除不实用且长期闲置的建(构)筑物,改建功能上已经落后的机械设备,合理调整工艺流程,以恢复现有设施的生产能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水平。
2.对厂区整体进行扩容性改造,根据比选出的工艺路线,在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更新的同时,增加新的生活垃圾处理线,配建完备的污染物处理设施,使现有设施在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上均有质的飞越。
四、结论
对现有设施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设备更新、工艺优化、改(扩)建等升级改造工作,是有效缓解当前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和设施运营水平较低双重难题的有效途径,既能保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又能提升设施运营整体工艺水准和环境污染防控水平,进而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http://www.gov.cn/zfwj/bgtfw.htm.
[2]张益.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http://www.huanke.com.cn/08/article.asp.articleid=919.
[3]潘大晴,杨大帅等.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密闭填埋工艺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第13卷第5期, 2011/5:54-56.
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初探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农村生活污水部分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工程设计、施工、监管和运行管理上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建议,期望能为中国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作用.作 者:何起利 邱琳 陈德全 He Qili Qiu Lin Chen Dequan 作者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5(5) 分类号:X703 关键词:新农村 污水处理设施 问题 运行管理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目的和范围
第一条 为规范马涧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保障农村生活潜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切实改善全镇农村水生态环境,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障污水处理高度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达到规定排放标准。
第三条 设施维护主要指对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终端处理系统的维护,接户管墙内部分(以外墙或围墙为界)由住户自行维护管理,不在本管理办法范围内。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马涧镇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自然村)。
第二章 相关部门职责
第五条镇治污办负责制定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政策和办法;监督指导设施运行维护,负责设施运行维护考核工作。
第六条 市环保局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质检测工作。
第七条 市财政局落实和拨付运行维护管理资金,审查资金使用情况。
第八条 镇政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主体,负责监督各行政村(自然村)正常开展设施运行维护工作。组织做好对村设施维护运行工作的考核,做好检查记录及考核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九条 行政村(自然村)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工作。
第三章 管理模式
第十条 各行政村(自然村)根据本村实际,选择设施维护管理模式,可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管理或者由村自行维护管理,建设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维护管理。
第十一条 各行政村(自然村)根据本村处理设施,制定具体运行维护计划,明确日常维护内容,并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台帐记录。
第十二第 各行政村(自然村)落实专门运行维护管理员,管理员应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负责日常巡查,管理员可同时兼顾村庄保洁、自来水和供电等工作。
第四章 管理维护工作内容
第十三条 设备运行管理维护工作内容
(一)做好管网收集系统的巡查和的处置。每周应对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及其相关构筑物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检查;对管网中出现的一般的漏、坏、堵、溢、露等异常现象,尽快处理和修复;对出现的较严重的影响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应及时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主管部门报告,尽快修复设施。
(二)做好污水处理终端系统及其配套机电设施的运行维护。
1.水质管理
每周对终端进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观察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排查检修,必要时上报市主管部门协商解决;
2.格栅、清扫口、检查井、提升泵
(1)每半个月对格栅、清扫口、检查井等进行一次清理,以免堵塞管井;夏秋季节每月应对清扫口、检查井进行一次杀虫消毒;
(2)每周检查回流泵、提升泵、潜水泵、风机运行是否正常,按照设备使用说明的要求进行日常维护,并记录水泵、风机的运行情况;每年应检测电机线圈的绝缘电阻;
(3)每半年至少对集水井清淤一次,每年应至少一次吊起潜水泵,检查潜水电机引入电缆;长期不用的水泵应吊出集水池存放;
(4)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换。3.厌氧池和化粪池
(1)每周应检查厌氧池和化粪池盖板的完整性、安全性,发现盖板上有垃圾、污物、杂物等应及时清理;
(2)视厌氧池和化粪池的使用情况,定期清运,防止满溢;
(3)每年对厌氧池和化粪池池底进行人工清渣,打捞出的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排放,并运至指定地点处置,禁止随意堆放,杜绝二次污染;
(4)日常维护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特别要注意防止跌入厌氧池。厌氧池下人清理时,须在白天进行,并应有人在池外配合。清理前须用清水冲洗干净池子,确保池内无危害气体后方可进入。
4.人工湿地
(1)定期检查植物生长状况,并进行病虫害防治;及时补种和修枝剪叶,清除杂草、杂物、垃圾等,保持植物长势良好;及时进行收割,杜绝有机物及氮磷回流。
(2)定期检查过滤系统是否堵塞,如遇堵塞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保证出水畅通。
5.电器设备
(1)电气设备日常检查
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应每月巡视,并填写巡视记录,特殊情况应增加巡视次数。电气设备运行中若发生跳闸,在未查明原因前不得重新合闸运行;
(2)电力电缆定期检查与维护
电缆的绝缘必须满足运行要求,电缆终端连接点应保持清洁,相色清晰,无渗漏油,无发热,接地应完好,埋地电缆保护范围内应无打桩、挖掘、种植树木或可能伤及电缆的其他情况。第十四条 其他维护工作内容
(1)做好新建住户污水接入村管网系统的监督工作;(2)禁止违章占压、违章排放、私自接管以及其他影响管道排水的施工情况发生;
(3)注意对管网保温、防护材料及设施的检查,发现人为破损情况应及时进行更换维护;
(4)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共同保护处理设施资产安全,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五条 市环保局每年对水质进行二次常规监测。
第五章 运行维护管理费用
第十六条 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支出。运行维护管理专项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运行电费
(二)人工费用
(三)设施设备维护费用
第十七条 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根据试运营期间发生的实际支出测算,由市农办(市治污办)和市财政局联合统筹计划报市政府另行决策。
第十八条 运行维护管理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章 附 则
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由于工程建设时间紧、设备选型品牌杂, 建设的标准和施工质量参差不齐, 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治理设施先天不足给后续运维带来很多困难, 主要表面在以下三方面:
(1) 设施运维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的农户基数大, 管线建设密度高, 污水收集点又分散, 终端处理池和泵站的设备设施品牌多, 维修保养难度大, 终端处理池出水很难稳定达标。
(2) 安全管理风险大。城乡道路窨井数量多, 窨井盖破损、缺失的现象相应增多, 发生窨井伤人事故的概率高, 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3) 行风压力大。城乡生活污水运维涉及千家万户, 服务点多、面广、线长, 群众对管道保护意识又不强, 私拉乱接, 垃圾残渣随意排入管道, 出现管道堵塞、污水满溢的情况不可避免, 在服务满意度方面存在较大影响。
柯桥区立足“百村万户、贴心运维”的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城乡生活污水运行维护的“柯桥模式”, 委托区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水务集团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直接开展相关设施运行维护, 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长效运行。柯桥区在农村生活污水运维工作中, 推进“四全管理”, 实行“三定、四化”做法, 在贯彻落实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 治理现状
柯桥区生活污水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年至2011年, 污水收集由“工业废水”为主转向“工业废水、城区生活污水”并重, 加大了柯桥城区生活污水治理力度, 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日趋完善。
第二阶段为2012年至2014年, 生活污水收集逐步从“城区为主”向“城区和集镇并重”方向发展, 实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和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管理模式, 实现集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全覆盖。
第三阶段为2014年至2016年, 生活污水纳管收集延伸至村 (居) , 实现村 (居) 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全覆盖。目前, 柯桥排水公司日截污能力达100万吨,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区级工业污水收集输送中心。
从2014年起, 柯桥区结合“五水共治”, 大手笔规划、大气魄投入, 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区农办、建设局和水务集团的共同努力下, 到2016年, 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累计投入资金17.3亿元。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和运维工作在柯桥区得到了全面落实和推进,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 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2 运行维护
柯桥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实行分级负责制。农户负责化粪池、接户管、户用检查井的管理和维修更换;镇村负责村居污水管道、窨井的安全巡查;水务集团作为第三方运行维护管理单位, 负责污水收集系统和终端处理系统常态化运行的巡查维修、设备更换, 对各村居巡查员上报的窨井盖破损、缺失, 污水管道破损、堵塞等情况及时做好抢修和处置工作。在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过程中, 柯桥逐步形成了“四全管理”模式, 实行“三定、四化”的做法。
2.1 村居全覆盖
目前, 柯桥区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水务主力、镇村主体”的运维体系, 依托水务集团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 使全区所有村居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大水务”统一管理范畴。
2.2 管网全检测
为确保系统质量, 柯桥区率先对生活污水管网进行无差别、全覆盖的“机器人”做“肠镜”工程。采用CCTV管道内窥系统和杆式潜望镜, 在验收时对所有管网内部情况进行全面检测, 严把质量关, 真正确保“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作用”。
2.3 监管全过程
柯桥排水公司建立了120名职工组成的运维服务团队, 每个人负责3个村居的巡检, 每组养护人员负责20个村居设施的维修和疏通。制定了日常巡检、设备维修、应急抢修、水质取样、化验分析、处理工艺控制等岗位人员的职责, 做到“一周一巡检”、“一月一检测”、“一季一回访”、“一年一清通”。
养护装备投入资金累计超过了1200万元, 配备3台进口CCTV管道检测仪、6台杆式潜望镜、7辆疏通车、3辆吸污车、44辆应急抢修车和6台移动发电机, 并实行队伍装备专业化, 巡检员每人配备统一巡检车、统一服装和统一工具。在具体实践中, 还大量运用排水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专利技术, 节约建设费用1.2亿以上。
2.4 处理全达标
柯桥区农村生活污水, 一半实行集中纳管, 一半进入终端处理。对于集中纳管的污水, 纳入污水处理系统, 实行“分质提标改造”, 使生活污水集中收集、专业处理、达标排放, 纳入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管理, 对其每日检测;对于采取终端处理的, 实行每日监控, 每周巡检和每月检测, 确保所有生活污水系统实现持续达标排放。
实行“三定、四化”管理, 即“定人、定责、定标准”和“制度化、智能化、精细化、实效化”管理, 对收集、输送和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监管。
三定是指:
(1) 定人:按每个人负责3个村居的巡检, 每组负责20个村居设施的标准, 全区通过社会化方式逐步招录80人, 全面负责运维日常巡检、维修和疏通。
(2) 定责:建立“一个管理中心、五个分中心”的运维服务机构, 实行分线运维, 分块管理, 明确各“中心”的工作职能、巡检人员和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
(3) 定标准:对照“服务专人化、养护专职化”工作目标, 制订终端处理系统、泵站、污水管道的具体运维管理标准。
四化是指:
(1) 制度化:出台《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实施细则》, 明确运维范围和内容、工作机构与职责、验收移交、运维管理、管理考核;完成治理设施巡检管理、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水量水质监测管理等制度的初稿。
(2) 智能化:一是区水务集团中控室开辟监控界面, 建立远程监控和运行控制系统;二是终端处理系统和泵站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实时上传系统, 实现运行管理智能化、数据传输实时化;三是建立在线水质监测系统, 对重点区域、日处理能力在30吨以上、受益农户在100户以上的终端处理系统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 对进、出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四是建立巡检人员实时巡查系统, 对巡检人员实行GIS实时定位管理, 做到就近处置服务, 实现应急响应快速。
(3) 精细化:一是实行治理设施标识化, 道路窨井统一标识, 注明窨井编号、管径、流向、联系电话;终端处理系统、泵站的治理、收集区域、工艺模式、设计规模、操作规程、安全警示标识标牌等设置齐全。二是制定村居污水收集运行模式, 定期调查村居纳管排水户和受益农户的产污量。三是制定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接到故障信息后, 工作人员3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四是实行队伍装备专业化。
(4) 实效化:一是定期分析水量和水质, 每周对终端设施、泵站实际收集、处理污水量与理论产污量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水量异常及时排查处理;每月对终端设施、泵站进 (出) 水水质进行检测分析, 发现水质异常及时排查处理, 确保生活污水能收集能处理。二是建立设施养护、应急处置定期分析机制, 确保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管道的畅通排放。
3 结论
柯桥区经过持续快速的经营与发展, 形成了规模庞大、功能较为完备、管理较为科学的区域性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格局, 对柯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运行维护的运作机制、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改进。“四全管理”模式和“三定、四化”的做法有较大的应用性和推广性, 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中, 为污水治理贡献应有的力量。
摘要:柯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难度大, 柯桥区立足现状, 不断探求, 推进“四全管理”模式, 实行“三定、四化”做法, 在生活污水治理设计运维方面总结出一种可复制可扩展模式。在贯彻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计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突破, 得到了群众和政府的高度肯定。
关于印发“十二五”山东省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3〕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十二五”山东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月15日
“十二五”山东省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为提高我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3号)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强化政府责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保障,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提升运营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城乡统筹,区域共享;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以城带乡、设施共享等形式,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严格执行相关建设规范、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配备完善的污染控制及监控设施;科学选择垃圾处理工艺,控制项目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垃圾处理设施高效、可持续运行。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9450吨/日,基本形成与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能力规模,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全省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处理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42%以上,垃圾焚烧处理量达到无害化处理总量的45%以上,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到2015年,全省新增生活垃圾转运能力32300吨/日(其中青岛5800吨/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新增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2500吨/日,设区市全部建成餐厨废弃物处理和利用设施,建立餐厨废弃物单独收集运输体系,实现城市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
到2015年,实施存量垃圾治理和填埋场封场项目46个,治理存量垃圾2868万吨,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处理工程建设,提高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
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着重提升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标准,推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前期重点督导和支持尚未建成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市(县)加快建设,缩小不同地区垃圾处理水平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各设区市应规划建设区域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和宣传教育基地。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要坚持资源化优先,选择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的地区,要减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通过区域共建共享等方式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卫生填埋处理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是每个地区所必须具备的保障手段,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将卫生填埋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采用生物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应集成多种处理技术统筹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交通相对便利地区采取集中建设处理设施模式,偏远地区采取就地无害化处理模式。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村镇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二)健全收集转运体系,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
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扩展收集覆盖范围,通过以城带乡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推进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加快建立“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市(县)规划区、水源补给区和风景旅游区生活垃圾率先实现全部收集,乡镇驻地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收集转运体系。
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压缩式收集转运方式,统筹布局生活垃圾转运站,加强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升级改造。推广密闭化收运,淘汰敞开式收转运,减少和避免生活垃圾在收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设区市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现密闭化运输。
(三)加强存量垃圾治理,保护和修复周边生态环境
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和临时堆放点,应结合垃圾堆体规模、场址地质构造和周边环境条件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在环境敏感地区,可采取鼓风、抽气、洒水等好氧消化技术,促进垃圾堆体快速降解稳定;在土地资源紧缺、附近具有垃圾焚烧设施的地区,可复挖、筛分已填埋垃圾,富含养分的筛下物做绿化用土,高热值的筛上物进行焚烧处理和余热利用,大粒径无机物垃圾重新回填。
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按照污染防治要求和污染控制标准改造提升相关设施。渗滤液处理不能达标的处理场尽快新建或改造渗滤液处理设施,减少水体和土壤污染。
服务期限和填埋库容已满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封场。封场覆盖系统设置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植被层,确保填埋气体及时导出、降水不进入垃圾堆体。在垃圾堆体降解稳定前,渗滤液处理设施和填埋气体收集利用设施保持正常运行,并跟踪检测污染物排放和地下水、大气、垃圾堆体沉降指标。
(四)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促进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建立健全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餐厨废弃物从产生到收运、处理全过程的申报登记制度,有效监管餐厨废弃物及其资源化产品的流向。设区市要建立完善的餐厨废弃物收运系统,设置专用收集容器和运输车辆,实施单独收集与密闭运输。餐厨废弃物收运系统服务范围逐步向所辖县(市)延伸。
以适度规模、相对集中为原则,在设区市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成熟稳定的处理技术,确保设施运行稳定可靠、生产产品安全无害、成本效益经济可行、污染控制严格有效。重点发展餐厨废弃物高效制沼气技术、餐厨废油催化制备生物柴油深加工技术、餐厨废弃物源头油水分离技术、餐厨废弃物堆肥技术、餐厨废弃物生产饲料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根据各地上报的项目和投资规模,“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198.8亿元。其中: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投资126.3亿元,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投资29.1亿元,存量垃圾整治工程投资6.9亿元,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投资15.3亿元,“十一五”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续建工程、垃圾分类示范工程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排放监管体系建设投资21.2亿元。
(二)资金筹措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各地要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统筹安排设施建设的规模、布局、方案和投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尽快办理相关手续,推进列入规划的项目建设进度。符合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落实垃圾处理在税收、价格和用电等环节上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和行业发展。
(二)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完善价格机制,探索改进生活垃圾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提高收缴率。在垃圾处理收费不足以补偿运行成本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补偿。
(三)规范市场准入。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招标投标管理,严格实行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垃圾处理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生活垃圾运营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将不能合格运营以及不能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企业清出市场。垃圾处理工程应由政府责成环卫主管部门组建项目法人行使业主职责,也可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委托企业组建项目公司负责投资建设,项目法人和项目公司要认真实施政府批准的建设计划和工作方案,按照规定的建设时限和工作标准做好各项工作。
(四)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审批垃圾处理项目立项、环评和初步设计,并督促建设单位依据批复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垃圾渗滤液、垃圾焚烧烟气和残渣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管控。加强对已建成运营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根据国家发布的行业评价标准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并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未通过考核的责令运营单位限期整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监察厅要按照省政府规定,继续对城镇垃圾处理工作进行调度、抽查、通报。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正确传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关知识,全面客观报道相关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处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1.“十二五”山东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规划
2.“十二五”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规划
3.“十二五”山东省生活垃圾存量治理规划
4.“十二五”山东省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方案】推荐阅读: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案10-13
湖北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05-26
生活污水10-11
浅谈生活污水处理技术09-2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1-01
生活污水治理措施12-20
生活污水排放标准最新07-12
超滤技术在生活污水回用处理中的开发与应用06-0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