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精选8篇)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1

摘要:现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贪图安逸等错位和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民族魂,塑造民族性格,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稳定性与巨大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2002年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说:‚中华民族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等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重拾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立心,重新发现我是谁,树立文化自信心。‛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2

一、传统文化与德育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德育教育工作在不断开展创新中,就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能够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动力。在我党的十八大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要将中国梦的构想进行实现,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发挥传统文化在重要性,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教育部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将传统文化归到德育教育工作中,让传统文化可以与党的思想方针相结合。现阶段,将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德育内容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建中国梦的实现[1]。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现代意义

( 一) 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及道德观念。《论语》中就曾经记录过: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以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些传统理念都在教授中学生一些优良品质,可能是告诉世人应该尊敬父母,也可能告诉世人应该拥有严谨的教育理念及务实的人生精神。中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可以源源不断吸收优良的传统问阿虎,并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血液中,中学生具有健全的精神世界,积极克服生命中的困难,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 二) 形成优良的爱国主义观念。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一直自强不息,依靠爱国精神一直在世界丛林中屹立不倒。从古代开始,中华儿女都有对于民族的责任及使命,将民族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屈原可以在国家灭亡的时候投身江河,将自身对于国家的热爱及担忧全部体现。优良的传统文化能够让中学生对于人与民族间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提升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2]。

( 三) 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文明水平在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越加频繁,迫切需要人与人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传统文化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在人与人间的差异,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尊重不同个体间的区别,增加人与人间的凝聚力。

三、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在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好处。德育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对于传统文化了解水平有限,中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价值观砂上的偏差,更加关注对于物质的需求,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责任感不足,常常将自身作为事件中心,关注权利忽视义务,集体意识较为淡薄。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尊老爱幼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体现[3]。

四、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价值实现

( 一) 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最大程度发挥课堂对于学生教育的作用。课堂是中学生主要知识获取的地点,在学生接受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地点。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着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多种科学的内容,但是主要的内容与传统文化间关联较为紧密,将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充分将德育观念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客观的讲解德育观念,引领中学生使用客观性的眼光对事物进行看待,提升德育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也可以对于中学教学中的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为中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4]。

( 二) 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团队水平,保证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学生知识主要的来源就是教师,教师是教育内容真正的操作者,教师的行为与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对于自身文化素养要求严格,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水平,积极浏览传统书籍,对于传统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理解,踊跃参加社会传统文化建设。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一定要创新教师形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保证德育教育课堂的活力,使用新型的社会软件加深与学生间的交流,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学校可以定期为德育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德育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更加了解,保证德育教育工作者都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水平[5]。

结束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在实际教育中应该使用唯物主义的观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今社会相结合,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精神,积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使用,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v.38;No.15203:110-112.

[2]刘红英.论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价值[J].党史文苑,2010,No.30818:55-57.

[3]李林,张晓宾.论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3,No.66523:361-362.

[4]苏醒.论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No.14105:1-2.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3

【关键词】中国 传统节庆文化 德育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05-01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方略。从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从以下方略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指导思想

就指导思想而言,就是该“系统工程”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要繁荣先进文化,要文明健康。 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要坚持做到“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八字方针。

尊重就是对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的尊重,就是对参与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的各族人民群众的尊重,也就是对民族和历史的尊重;引导就是通过发扬精华、剔除糟粕、革除愚陋、注入新风来把握传统节庆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实就是在经费、人员、场所等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和调整的力度;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加强传统节庆文化自身的发展,让传统的节庆文化不但更富有时代气息,而且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二、开发利用的原则

(一)、挖掘整理与推陈出新相结合

1、要大力挖掘整理传统年节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有一个挖掘、抢救的问题,因为许多传统的节庆文化内容和形式,多是一种自然形态的传承或群众性的师授徒承,而系统地见诸文字记载的并不多,所以应大力挖掘,尽快抢救,编入“集成”,长期保存,以供研究,以作“养料”。与此同时,对传统节庆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整理、清理工作。不可否认,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文化中,还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东西,对于这部分不健康的年节文化成分就要剔除。另外人们在节庆期间(特别是春节)一些不科学的物质文化消费行为,比如爆发式的高消费、高开支、高蛋白、高脂肪以及暴饮暴食等,在时代进化到了的今天,就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文化消费方式。 因此,这就需要改进,需要去芜存警。然而,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一旦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便有一种稳定作用,往往禁而不止。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移风易俗”的现代文化的引导,引导放弃节庆文化中落后的、不健康的消费习俗,比如将人们由节庆期间的物质文化流向精神文化流的引导。

2、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德育资源要推陈出新。要使传统的节庆文化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样才能适应当代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观念。因此,我们要丢掉因袭的包袱,增强传统年节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应变能力,要由相对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吸收现代的、外来的文化之精英,各民族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应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以增强各民族之间节庆文化的互动能力和现代适应性 。形成了传统的节庆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德育资源的相互结合,不断增强其互动能力和适应过程,以此来实现出新、创新和继承发展。

(二)思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这主要是指要寓教于乐,努力追求传统节庆文化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注意把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健康的内容相统一,从思想性、娱乐性方面进行正面引导,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与审美的满足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增加各方面的知识。

(三)、专业与业余相结合

要注意抓住专业队伍与业余队伍的结合。在抓好城镇正规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注意发挥专业文艺团体在节庆文化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并抽调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对群众节庆文化活动进行辅导,使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业余节庆文化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是传统节庆文化的现实生命力所在。如各地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模式就是这方面的探索。尝试传统节庆文化与经济贸易相结合,与文化艺术活动紧密结合,与旅游观光密切结合等。

三、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艺术

由于大众心理的作用,传统节庆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优势,因为公众在节假日期间容易产生欢快、兴奋的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人们容易接受德育方面的教育。因此,凡是盛大的传统节庆,都是其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时机。只要策划巧妙,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策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精选节日时机

从理论上讲,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假日都是利用和开发传统节庆中德育资源的良好时机,纷繁的节日种类多,时间分布广,对于这种策划活动极为有利.当然,从实用角度来看,有些节假日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并不适用,如冬至、秋分等。因此,规划年度性传统节庆活动时应该根据公众的节日心态等,从各种节日里挑选一些德育资源效用较强的节日,如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作为策划活动的主题。

(二)开发节日文化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节日诞生就是一个传奇的神话,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典故,中秋节,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奇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节日由来的神秘色彩,而且强化了节日的感染力。因此,在策划传统节庆活动时,应该认真查阅历史文化,收集相关素材,分析节日文化的精髓,开发节日文化的形塑造价值。

(三)渲染节日气氛

在策划中应根据节日文化的主题要求,运用现代美学手法设计具有艺术品位的宣传作品,布置现场,通过音乐音响、造型来营造节日氛围,渲染欢快基调,从而强化人们的节日性欢乐心态。

(四)演示节日仪式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主题仪式,如中秋节的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除夕夜全家吃连夜饭、贴春联,春节期间的拜年、给小辈压岁钱等。这些节日性文化仪式,不仅包含了浪漫丰富的内容,而且直接展示了人类祖先的期望,是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应该借助现代电声光技术,夸张地演示特定的节日主题仪式,从根本上强化节庆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4

高校本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内容,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约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可以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己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提供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通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3结语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5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密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以“忠”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内层的“魂文化”、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文化中层的“法文化”、以“信”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外层的“形文化”的作用巨大。以“五常”为核心构建同心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内容特别丰富,包括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较多的文化形态,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今天构建多层企业文化的一个超大宝库。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始于国外,进入中国后便跳出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而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中,逐步完成了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过程。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我们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实现文化的对接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两者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作用上具有相互性两大方面原因。

(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功能上的相似性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文化的范畴,两者功能上相似性特征明显。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难下一个精确定义,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类别和层次上也不可能划一起,但两者共性较多,特别是在道德规范层面,双方的要求基本一致。2002年的8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哈尔滨雷锋储蓄所,推出了“雷锋形象永相伴,客户需求记在心”的服务理念。雷锋是为大家做好事的典型,储蓄所与储户联系密切,把雷锋精神与工行理念结合起来的创新服务观念,实际上是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就是要为储户着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与儒家提倡的“爱人”(《论语·颜渊》)中对人要爱的要求,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从这个例子,体现了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上对人的共同要求。

(二)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彼此作用上的相互性

外国企业文化进入我国后,能较快融入我国文化体系、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生存的土壤和与主宰生存土壤的传统文化作用上的相互性密切相关。首先,传统文化能为企业文化生存提供合适土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对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客观存在,浓郁传统文化的土壤,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这些为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企业文化发展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必要的成分。在数千年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深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制约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像儒家提倡的“仁”等观念思想,对企业文化发展可以起到较大影响。再者,企业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丰富内容要有效的途径传承下去,需要较多的途径,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系统,要构建好这具有多层次结构及关联错综复杂的系统,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多层结构

企业文化作为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系统,要形象地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同心圆”,提出该模型的是加拿大的佩格·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可·斯特姆斯伯格。同心圆模型中内层圆是核心,它是以国家政治方针、行业政策和企业价值观为宗旨的理念文化层面,简称“魂文化”;中层圆是保证,它是以国际惯例、行业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规范为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制度文化层面,简称“法文化”;外层圆是基础,它是以市场认同为目标的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和服务文化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文化层面,简称“形文化”。构建企业文化同心圆

模型,等于打通了企业文化的脉络,该脉络犹似一张大网,把企业的管理、生产、流通、服务等部门紧紧网住,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历史上,“仁、义、礼、智、信”在国家稳定、发展上作用巨大。“五常”是个人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常识,这对人要求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五常的核心是“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等等方面内容,它所具有功能,在构建现代企业的多层文化中能发挥多方面作用。

1.导向、激励作用。以“忠”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内层的“魂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激励”作用。“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解字》)这就是说对别人尽心尽力为“忠”,对于“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是曾子对孔子的评价,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如“子曰:君子„„主忠信”(《论语·学而》》),孔子意思是说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关于忠,孙中山说:“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孙中山选集》)孙中山转化了忠的对象,将忠于皇上转为忠于国家和人民。在中国,无数在忠于国家精神感召下的人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情怀,为民族献出毕生的精力、生命。民族英雄岳飞,英雄雷锋,好干部焦裕禄,科技精英钱学森等等,这些英雄人物又激励无数后来者,加入到为国尽忠的队伍,奉献精力才华。企业文化同心圆最里面那层为“魂文化”,即“精神文化层”,内层的内容以国家政治方针、行业政策和企业价值观为宗旨的理念,兼容了国家的发展观、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的事业观。企业理念体系是同心圆文化的核心内容,通常以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信条等来体现的。

构建“魂文化”实际是铸造企业经营理念,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灵魂铸造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将“忠”的理念注入其中,发挥传统文化 “导向、激励”作用,引导员工忠于国家、企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著名企业海尔,它的企业文化内层主要由“海尔理念、海尔精神、海尔目标”组成的,海尔精神的内容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巧妙的融入了“忠”的理念,渗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志士精神。

成功企业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百年企业华新水泥,“诚信、奉献、业绩、创新”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这融国家发展观、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事业观内容于一体的八个字里,完整再现了儒家“诚信”主张、一样融入了“忠”的理念。

可以看出,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和华新水泥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奉献、业绩、创新”,分别深入了两个企业员工的内心,为员工指明了为国尽“忠”和“忠”于企业的人生方向,充分激励了员工奋发努力情怀。海尔的成功和“华新”品牌永不陨落,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有中国移动公司“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完全是古为今用的成功典范。现代企业构建企业“魂文化”,融入传统文化精髓是个正确选择。

2.凝聚、关爱作用。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文化中层的“法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关爱”作用。“仁”本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两个人一起为“仁”,大家都是人,把人当人看。历代的有识之士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独立于世,与儒家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分不开,强调“仁者爱人”的做人信条,它产生的凝聚力是无穷的。

中层圆“法文化”是“制度文化层”,就是企业要构造的制度体系。以“仁”为本也是以“人”为本,强调在“法文化”建设中要具有人性化理念。古代的孟子“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里体现出“百姓”的地位高于“社稷”“君”的观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企业制度文化构建,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构建企业文化除正确的理念外,少不了“法文化”的保证作用。“法文化”“作为同心圆模式的关键环节,它是以国际惯例、行业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规范为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制度文化层面,对上体现着企业理念,对下制约着员工行为,对外平衡着企业与社会、与客户的关系。”尽快建立符合国家、企业、职工实情,适应时代需求的经营等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华为是我国民企的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职工人数11万。这么大的跨国企业,任正非1987年创业时是个20多人的小企业,20多年时间达到世界级规模大企业,是当今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华为总裁任正非非凡的智慧和他创建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华为基本法》第四条:“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第六十八条“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与事业发展良好阶段,员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华为承诺兑现了。“华为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在雇员费用这块的支出是306亿元,以华为11万员工计算,其员工平均年薪近28万元”(《第一财经日报》)。“这306亿元还不包括股票分红,华为职工有6.5万人持有公司股票,2010年分红118亿元”(《第一财经日报》),股票这一块收益非常丰厚。华为职工工资加股红两项收益,远远超出一般的企业职工收入的数倍或十几倍。

任正非认为“仁爱”是凝聚力的源泉,旗帜鲜明的将“仁者爱人”的思想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在“仁爱”力量感召下,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职工爱自己企业、岗位拼命工作,企业全方位关爱职工、高收入回报职工;职工得到实惠后,更加拼命工作。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华为创造了中国速度。

现代企业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法文化”,将人性化的关爱融入制度、规章等建设中,能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关爱”作用最大化,使精神力量外化为强大的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约束、示范、警醒作用。以“信”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外层的“形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约束、示范、警醒”作用。信,过去指传话的,信得过的人才有资格传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他怎么立足。讲信用是大家做人的立身之本、国家的立国之本。

《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说是战国时商鞅要在秦国推行变法,怕别人不信、不支持,就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木头,说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一个人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追加赏金给那人五十金。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讲信用的人,他的新法获得了大家的信任支持,在秦国很快全面推广了。

《史记·周本纪》里有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宠妃褒姒不笑,周幽王为博取褒姒欢笑,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上的柴草和狼粪,狼烟四起,各地诸侯以为军情急带兵来救,结果数次上当受骗。后来真的军情紧急,燃狼烟,诸侯怕受骗不来救了,西戎兵马入城杀死周幽王,抢走了褒娰,还放火烧了宫殿,周幽王的不诚信带给自己灭顶祸灾。

以上事例看出:古人坚守“诚信”,以此约束自己,为后人做出了示范表率;古人抛弃“诚信”,为后人立下一面警醒的镜子。外层圆“形文化”是“物质文化层”,建设该文化层就是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外层是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包装、服务等方面内容。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任务很艰巨,但“诚信”是企业应永远坚守的经营之道。

我国“海尔砸冰箱”的故事,家喻户晓,1985年厂长张瑞敏把76台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当众砸毁。他知道,诚信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立于不败的是优质产品。他砸出了新天地,今天海尔已成为跨国企业、世界最大的家电企业。

企业如果缺乏诚信,它无法生存。老企业“三鹿奶粉”的消失就是铁证。

华新水泥是中国名牌产品,长江上的大桥基本是华新水泥做的,还有中国、世界一些重点工程都用的华新水泥,用户认可华新产品是认可华新这个百年品牌,品牌背后是过硬的产品。然而,曾经一个时期,当华新改为“东风”后,重要客户都丢失了,恢复华新后,丢失的客户才回来。这说明品牌的重要。

“形文化”是把精神变成物质、把制度变成行为,直接创造效益和财富的文化层面。但业务本身不是文化,贯穿业务之中的经营谋略、营销策略、服务技巧等才是我们需要塑造的文化。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6

显然,这三种限制之所以能成为限制,关键是皇帝本身还有所忌惮,担心自己做了亡国之君,担心祖宗江山亡于顷刻,也担心因自己的行为不当留下万世骂名。如果他像隋炀帝那样,觉得即使是跟士大夫们比才学,他也该做皇帝,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如果他像秦二世和明熹宗那样,根本没有长大,心智停留在儿童状态,一味贪玩,专心胡闹,那么,他在理论上就可以“无法无天”了,任何限制对他都不起作用。

人性的弱点,威力巨大。作为君主,就本心而论,他们其实更乐意不受限制,不听规劝,任着自己的性子来。选择接班人,是皇权政治的头等大事。皇帝选择接班人,按规矩是一回事,论喜好则是另一回事,即不讲道理的胡来。从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开始,就喜欢这样胡来。原本已经按规矩,定下了皇后生的长子刘盈为太子,但他晚年偏爱宠妃戚夫人,非要废掉刘盈,立戚夫人生的儿子为太子。御史大夫周昌是个结巴,闻讯只会结结巴巴地抗议,“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诏”。但能说会道的儒者叔孙通则说:“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而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共)苦食啖,岂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最后打动了刘邦,收回成命,缩了回去,说换太子不过开玩笑而已(“吾特戏耳”)。显然,如果不是出于害怕亡国的担忧,以及秦亡的阴影作祟,即使聪明如汉高祖刘邦,也一样会任着性子,听自己喜欢女人的耳边风,擅自改动继承人,而且一干到底,不管大臣们的劝阻。

权力的放纵必然导致实话的扭曲

所以我们看到,在整个帝制的历史上,尽管君主们知道实话实说对他们的统治有莫大的好处,但他们却一直在做一种反向的努力,尽力削减人们说真话、说实话的空间。即使在唐朝,也是苏味道这样的模棱宰相做得比较长。而李林甫这样诸事顺着皇帝说、事事逢迎皇帝的宰相,干得也是风生水起。李林甫不仅自己不说实话,也不许别人说,让谏议之官去学御马监的仪仗马,一声不响。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在担任左拾遗(皇帝身边的谏议官)时,因为多了句嘴,就丢了乌纱帽。

从盛唐到晚唐,皇帝也一直在降低宰相们的官衔,好让他们没那么大的资本跟自己争吵。进入宋代,一直在皇帝身边坐而论道的宰相们忽然之间就没有了座位。有种说法,是宋太祖做皇帝的时候,前朝降臣范质为相,欲有文字进呈,宋太祖说,“我看不清,你走近点”,然后偷偷令宦官把范质的座位撤了,从此,宰相上朝无座。也有材料说其实是范质故意谄媚,自己不要座位,开了一个恶例。近世著名文史学者陈登原先生认为,宰相没有座位,就是“由于范质之逢迎”。但是,这样的逢迎跟皇帝的喜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范质这样的宰相,不敢在皇帝面前有座位,其实是出于皇权的无形压力。

到了明代,一身流氓气的开国皇帝把宰相也给废了,而且开创了帝制国家特务政治的先例,设立锦衣卫、东西厂,走法外的轨道,口衔天宪,随意迫害群臣。御史台(明代叫都察院)里再也没有了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谏议官,御史只对下,不对上。而继承明制的清代,自负的皇帝连士大夫修齐治平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在他们看来,治国平天下是皇帝的职责,跟士大夫不相干。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就是跟皇帝争天下。甚至,传统的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也被皇帝收去。乾隆皇帝解经,被拍马屁的臣子奉为经典之上的经典。

后来的臣子读经,只能按皇帝意思来,越轨就是离经叛道。为了让士大夫们彻底闭嘴,清代的文字狱一个接一个,在动辄获咎的情况下,士大夫们只好去做朴学,埋头考据。在这种根本不让人说话的政治气氛里,乾、嘉、道三朝元老曹振镛的名言“多磕头少说话”成为清代臣子们必须遵行的准则。很多臣子,把磕头当成了健身体操,每日练习。在清朝,磕头甚至是一门功课、一门技术,需要前辈来传授的。所以,做臣子的,大道理是绝对不能讲了,要讲,也得皇帝自己讲。即使皇帝垂询,臣子们也只能就皇帝的意思,说一点技术性的话。皇帝要求臣子的,只是做事,别妄想做大臣,只能做奴才。甚至到了晚清,大清江山都需要靠在野的士大夫练乡团来拯救了,在西太后的评价体系里,“能做事”是对臣子的最好褒奖。

君主的专制程度越高,人们说实话、说真话的空间就越狭窄。若君主可以肆无忌惮地凭一己的好恶,甚至一时兴起、一时的气愤就可以福人祸人,就势必引来越来越密集而高调的逢迎和奉承。君主如此,坐镇一方的高官也是如此。人性如此,只要说好听话的人在权力场中会得到好报,官场中人就会自动地用马屁来换取他们需要的一切。而不会、也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就越来越被疏远。被马屁灌饱了的人,一般来说,都会出现两种病症:一是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二是不大能容忍与自己判断不同的意见,至于刺耳的实话,则更是要暴跳如雷,继而大张Q伐。

有了这样的病状之后,一般来说,无论是臣子,还是下属,都不会在他们的耳边说他们不喜欢听的话了。即使不出于逢迎求官求财的动机,有谁乐意讨不自在呢?反过来,这些有权的“猛人”,也就特别容易被人包围,根本无从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如果还有人想挽回时局,想方设法说点实话,透露一点真实的信息,也只能走迂回路线。把真话和实话,变成一种变相的马屁,迂回地灌进去。举一个例子,光绪六年八月,西太后身边的太监李三顺,奉西太后之命送食物给西太后的妹妹,出宫时忘记带腰牌,被午门的护军拦下。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其与小学德育工作相结合, 有利于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学校应在保证一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 保证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即“以文化人”, 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 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 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当前, 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 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 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 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 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 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 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 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 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 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 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 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 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 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 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 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这些社会变迁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 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 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 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规范其文明行为, 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 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 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 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 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老师, 您辛苦啦”演讲比赛、“唱给老师一首歌”演唱会等, 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此外, 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 如见人问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家庭实践活动等, 让孩子体会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并能够亲身实践, 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与低年级相比,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 开展认知教育。例如, 高年级小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传统节日, 更要知道节日的文化内涵, 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经典故事以及与国外节日的对比情况等。在经典诗文赏析方面, 要能够理解作品大意, 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 述评其社会影响等。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是民族精神的凝结, 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此外, 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 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 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 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 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 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 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 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丰富课程内容, 增强校本特色, 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使学生学有所长, 教师必须先教有所长。一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原则及道理。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 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时刻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 增强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 文明有礼, 谦虚待人, 以身作则, 努力争做学生的好老师和好榜样。学校也应该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文化修养等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 树立典型, 强调示范, 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

(四)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8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蕴含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其中,是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既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又是把思想道德素质养成与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辅导员;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206-0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竭之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全面且正能量的影响,它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等影响,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辅导员怎样运用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内涵,怎样将其纳入德育工作,使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能传承和延拓这一文化精华[1],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素质。但是由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因素的碰撞交织,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思想困惑及迷茫,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呈现其特殊性。

第一,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部分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对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与信念,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特点。当人生价值目标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比较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的选择和实现上有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

第三,开放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区别。对于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然而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却被弱化和边缘化,甚至对社会上出现的部分不良现象和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第四,诚信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如考试舞弊、故意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求职造假、美化简历等。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现状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也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等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

第一,现在高校辅导员进行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多数采用说教灌输方式,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定学生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对越规者处之以罚。而没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把德育工作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第二,高校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宣传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学生对开展的活动也只是应付参加,辅导员没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不少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触及世界每一角落,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提高全民族素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非常必要。

第一,德育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文化之源、民族之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沉淀出的坚韧性、严谨性、审美性和感染性特点,可以陶冶情操,促使道德品质的优化。

第二,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们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第三,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性质和目标的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特质,不仅要靠教育者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更要靠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这一要旨提出的,是根据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途径

第一,开展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如茶艺、陶艺、古诗词、剪纸、围棋等。辅导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教育。在班会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思悟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开展主题讲堂,把我们日常碰到的道德现象,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内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存在较多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用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利于大学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塑造,而且对于建设整个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力量[3]。它必将引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

第三,充分发挥武术操、太极拳等体育选修课程的作用。武术的“严谨规范、勃然进取、平和浩大”的特点使学生于健身中感悟立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勇敢、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通过高雅艺术进课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强烈的震撼力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平等和久违的对生命的关注。将“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是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重要尝试。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开展以社区为空间、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形式多样的社区化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身心素养,成为“正品立德、文武兼修”的思源学子。以社区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社区实践体验。如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除了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扫卫生外。还积极为老人表演武术、剪纸等民族节目,教老人们打太极拳,与老人们下围棋。学生们在老人们热烈的掌声、舒心的微笑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信心,感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了“仁爱”的品质。

五、结束语

把德育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学习、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升华,成为道德的主人,充实了高校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它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J].学术研究,2012,(7).

[2]吴燕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浅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1,(1).

上一篇:竞岗演讲稿下一篇:打造高效课堂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