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精选8篇)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1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形象直观、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等,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彻底的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两着的整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多媒体

信息化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2)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3)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4)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2.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政治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政治学科的自身特点。思想品德学科的社会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4)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政治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思想品德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传统模式,使思想品德课面目焕然一新。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思想品德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政治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思想品德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政治课,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思想品德和害怕思想品德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近几年来,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的现状、问题

(1)思想品德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思想品德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思想品德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思想品德思维的乐趣和感受思想品德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思想品德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政治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思想品德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政治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

2.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2)营造政治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2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现状及完善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 也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业性质的课堂教学方式, 告别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呆板模式, 克服了传统教学信息量少、内容抽象、效果不明显等弊端。它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将课本中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 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笔者对我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做了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 回收约800份, 校内各个年级的学生均参加了此次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 超过半数 (60.65%) 的学生反映其授课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从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看, 近一半 (43.82%) 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近三分之一 (31.44%) 的学生认为 “效果好”;超过半数 (62.23%) 的学生认为, 使用多媒体上课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比较中, 过半数 (51.56%) 的学生认为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更易让人接受, 只有12.68%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容易让人接受;在两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专心听课的比较上, 得到的数据结果接近 (39.24%、34.78%) , 认为两者都能吸引学生专心听课。在多媒体教学是否会取代传统教学方式上, 近一半学生 (43.56%) 认为不可能, 近三分之一 (31.14%) 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就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上, 绝大多数 (60.68%) 学生对教师课件设计满意, 超过半数 (54.67%、51.40%) 学生认为教师使用多媒体熟练,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楚, 大多数 (72.65%) 学生希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绝大多数学生 (73.91%) 希望能适当在课堂上放些影片、案例或演讲视频等, 以丰富学习生活, 扩展知识。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我校的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实践能力。但在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却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角色错位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 把手工板书变成了电子板书, 只是单向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要更好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 使用的领域还比较狭隘, 仅限于制作课件, 在实际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不够充分。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已经成为教学领域中急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而进行的努力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成长的来源, 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固有的潜能得以充分实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中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是用来创建意义建构情景、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 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识记的效果与识记的对象紧密相关。如果人以识记材料作为人活动的对象时, 识记效果就大为提高;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 识记效果优于识记抽象的材料。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设计各种活动, 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有所收获;利用生动形象的材料来启发学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教学形象生动。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促进和完善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做出了努力。

1.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整合是自然的、恰如其分的。例如在教学中最典型的做法是, 能用实物展示的就不用电子图片展示, 能用实物演示的就不用电脑动画演示, 能用电脑动画演示的具体事情就不用口头文字表述, 不要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抽象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使它真正发挥其特长而不是“走形式、摆样子”。例如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资料或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 并将案例和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分析讨论。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而教师单纯的口头描述, 学生往往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再如, 在本组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带动下, 各位年轻教师非常重视每次测试及大考的试卷讲评, 在讲评前都会对试题的各方面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例如各个班的考试情况分析、选择题的丢分情况、每道问答题的得失分情况、考得好的学生、单题考得好的学生、教师的参考答案、学生的好答案等等。这些都会通过Power Point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找问题”“我的答案VS标准答案”的比对环节就能很直观地认识自己的考试状况、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空间。同时受表扬的学生也会深深地受到鼓舞, 增强信心。这都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告诉学生“你错在哪里”远远比不上引导学生发现“我为什么错”“我的优势又在哪里”。

2.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活动是探究学习中的核心环节, 是学生利用各种探究手段和工具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是抽象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快速、便捷、高质量地完成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同时, 在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中学生如何自立自强”这个主题时, 我们会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某位同学家里做饭做菜, 从资金的预算、食材的准备到饭菜的制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通过影像设备把整个过程及对该同学家长的采访记录下来, 并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在深刻地实践和体会自立、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的同时, 也提高了课件制作的水平, 并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评价。

3.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对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 探讨其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课件, 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恰当性, 避免陷入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误区。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辅助工具, 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 不应喧宾夺主, 不应让机器唱主角, 使整堂课演变为工具的展示和手段的演示。这就需要在运用中处理好三个问题。首先, 是否整堂课都使用的问题。使用多媒体手段, 是为了搞好教学, 因此, 是整堂课使用还是只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使用, 完全要看教学的需要。其次, 用还是不用的问题。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明显, 其使用频率也大大提高。在常规的练习讲评课中, 传统的板书教学就优于多媒体教学, 因为白板的容量较大, 不是换页即逝, 有助于学生记笔记和反思回味。再次, 简洁与复杂的问题。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是为了教学, 应该真正把重心放在一切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上, 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不是光图好玩、好看, 单纯地为了吸引学生。一般纷繁复杂的画面环境, 往往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在使用中还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效果, 不能让内容、画面太多而喧宾夺主, 冲淡教学主题。教师要注意多媒体的有效性, 还要注意素材择优而用, 防止材料的堆积、问题的罗列, 防止过分强调形象性、直观性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要努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的平台, 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如本组教师利用校园网发表了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系列专题复习、初中各年级复习提纲、备考计划等, 这使校内资源得以共享, 同时也高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学习。

5.通过自学和组内相互交流的方式, 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本组教师平时在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时会相互交流课件制作的经验, 也会相互传阅制作水平较高的课件, 通过相互学习和个人琢磨提高课件制作水平。青年教师也通过积极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课件制作比赛来提高个人水平。同时我们也构建试卷库和课件库, 整理学科资源。各备课组在实际教学中累积了丰富的教学课件, 各备课组组长负责进行整理并形成本组的课件库, 而平时所出的试题也统入本组试卷库, 对教学有益的影片和图片也有专人进行整理。这些电子教学资源都保存在校园网共享盘中, 实现了组内资源共享。

三、反思

1.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来, 教师们都有意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们原来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实践出真知,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们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水平不断地提高了, 不论是课件制作、利用网络查找资源, 还是利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进行交流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教学形式,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管理好学生, 又要使用计算机, 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2.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较欢迎教师使用图文并茂、声色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课件的使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困扰:因为课件具有变换性, 就算是在课堂的最后部分用课件将知识点呈现出来, 但是相较以往的传统教学, 知识点呈现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则不如传统板书。这需要教师在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注意及时通过板书来落实知识点。同时有些学生觉得课后可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回家, 所以产生依赖心理, 上课时的专注度不够, 这也影响了学生实际的听课效率, 并对教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应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挑战。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网络的使用改变了世界, 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背景下, 学生可以大量地从网上获取所需信息, 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在人生观世界观未成熟的情况下, 学生的辨别识别能力不强, 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在现实中, 学生因为过度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该如何积极面对、科学管理呢?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这都将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更深刻的变化。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和解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分析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运用现状, 阐明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实践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如何增强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恰当性以及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期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现状,努力,反思

参考文献

[1]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利弊谈[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1) .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呈现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源泉。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对学习内容积极研究的认识倾向和乐于探究的良好心理,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面临和探究的问题。

进入小学中高年段后,品德课的教学增加了许多史地方面的相关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抽象,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我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中,从而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拉近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教学《被掠走的中国国宝》一课时,采取了以下多媒体教学:一是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二是让学生浏览有关外国列强侵略我国,给祖国人民和文化带来危害的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称为“万园之园”。这如梦如幻,宛如仙境的圆明园你想看么?但你还能看到吗?你只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情景的再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中国,令他们如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英法联军的入侵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的灾难,激起了生活在和平年代学生那沉睡心底的民族激情,从而更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爱国强国的民族信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而合作学习是优化教学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庭小账本》时,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先在超市、市场、电信营业厅等场所进行实地录像,带给学生直观感受,让学生知道做家庭的小管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学文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在bbs上填写一张《家庭收支现状调查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感受。便捷的网上浏览,使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家和其他同学家庭收支表进行比较,很快就能发现自己家庭消费方面比较浪费的部分。那怎样才能防止这种浪费呢?你有什么金点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讨论,有的介绍自己家庭在节电方面的好点子,有的述说自己家人在用水方面的浪费做法等等。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再次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平时忽略的一些细节被重视起来,课内的学习和平时学校的环保宣传有机地找到了吻合点。这时,完成制定《家庭收支现状计划书》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便水到渠成了。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不是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面对未来,我们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时,我根据本课内容,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中华民族兴衰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自学。有的同学找到了中国申奥成功的视频;有的同学收集并统计了旧中国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有的同学在家长的协助下,拍摄了奥运圣火在广州传递的录影等。他们走向社会,各显神通,独立自主地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从中选择整理、组合,并上传到学习网站上,用来交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中国申奥成功的视频引子,激发学生对“中国人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申办奥运会”的探究热情,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最新资料和课前在学习网站上自学了解到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学生的情绪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结合自己上传或浏览他人的资料畅谈了自己的学习:有的学生结合历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诉说了中国从外国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到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并成功申奥的艰辛发展历程;有的同学结合本次奥运圣火在国内外传递的视频,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因为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她的奋发繁荣……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激发,在不知不觉的畅谈中触动了自己心底“体育强国”的情感之弦,真正感受到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徐徐响起,学生不禁高声齐唱,心中的激情让歌曲的每个音调都显得那么铿锵有力。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学生通过自学,丰富了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储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激昂的氛围中,学生获得了充分、到位的道德体验。这样的道德体验自然大于空洞、干瘪的灌输与说教。最后,教师提出作业要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Word或Powerpoint做一份电子小报,内容要符合本节课的主题,注意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计算机水平好的学生,也可以独立完成),分小组进行制作,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真正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的工具,同时学生在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了中国人真正站起来的自豪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丰富的学习表象,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信息技术与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4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师们研究的方向,被广泛地应用与教学领域,作用日显。笔者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尝试信息化教学,改变过去单

一、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优势明显,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一味地、全部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脱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根本,计算机只是辅助作用。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其教学内容充实,提高实效达到优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创造了大好机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其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由此可见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知道,就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而言,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目的为最根本出发点,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最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低年级学生往往对形象、有趣的事物兴趣。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中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多媒体软件应用于品德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也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它有助于品德教学面向现代化,有助于优化品德课堂教学,使品德教学得以有声有色的开展,也有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是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要再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本书,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重现于课堂。这些场景就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当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道德认识的亲近感。多媒体软件有着其他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声音、图画、色彩同时交替进行,同时还可以人机交互。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品德与生活》学科是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崇高的精神。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再现生活于课堂,而且可以挖掘学生心底的真切的感受,同时在一定意义上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中的大量事实可以互相进行印证,开阔视眼,增强辨别力,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形象生动的录像画面,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扫除了认识的障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信息技术展示的文字、图片、音像信息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有力又有结。

三、应用多媒体整合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道德教育从教材内容上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软件,以精彩的声音图像直观地再现事物,给学生提供他们不可能直接接触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把声像的变化演示给学生听,就会促进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敬爱父母长辈》时,教师想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来教育孩子要敬爱父母。放了一段录像:班上一位同学的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回忆。妈妈慈爱的面庞,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流泪了。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自己手中的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可谓“事半功倍”。

四、运用多媒体情景启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愈清晰,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指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讲的道理的过程中,指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网络的飞速发展,它给予学校,给予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资源复杂纷呈,种类繁多。对于教学来说,网络的发展更多的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受到深刻的情感道德教育,需要大量的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搜集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现代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从课外书籍、报纸媒体等查找到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从网上下载内容。网上下载内容方便快捷,也是教师教学寻找资料的好方法、好地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方面,品德课堂教学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现在的课堂在内容、方法、理念、教材设置、师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师生学习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

结语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5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张学明 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单凭空洞枯燥的说教很难讲清楚一个观点,说明白一个道理。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它以其声、图、文并茂的特点赢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青睐,为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教学心得: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如上《保护环境》一课时,我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引发思考 :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而后,教师又播放地球上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色,配以激情的旁白,正当学生遨游在美丽的青山碧山之间,如痴如醉时,教师随着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被污染的小河”,鱼儿打着伞挡住人们往河里乱扔的酒瓶、鞋子、垃圾等杂物。教师讲述这条河原先是多么清澈美丽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前后两种情境的设置,激起强大的反思,学生在强烈的震惊中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火花,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地球。这样变静为动,动静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情感及责任心。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在学习“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时,“喜、怒、哀、惧”是人的基本情绪,我设计四幅动感图片,这些图片变化多端、形象生动,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讲故事,效果很好。情绪变化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让一名同学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不同的变化,再让同学们结合画面说出情绪变化的特点;我又在幻灯片中插播动画片,再现情绪变化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能观察到,而且更能感受到。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事物,利用丰富的感知材料不断地加深学生的可知表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总结归纳,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献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和自制的Flash漫画一次出示了

1、调查反馈:看看你对父母的关爱程度如何?

2、案例分析:给母亲洗脚

并提问:给父母洗脚跟招聘有联系吗?

如果让你选择为父母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

3、漫画两则:“妈,我们为你献歌一首„„”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并提问:这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更要有是非观念,不能盲目愚孝。

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6

克东县第一小学 许丽娟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道德认知的体验和感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因此,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被教师们广泛地应用着。同样,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更是被广泛地应用着。

1、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探知明理。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探知明理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潜在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口资源亮黄牌》一课中,使用课件逐一呈现世界人口近50年来发展趋势图、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的饼状图及我国人口增速示意图,学生直观看到了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数量情况,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世界人口数量飞速发展着,我国的人口数量多,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在30年里是呈现下降趋势的。“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人口会出现下降趋势吗?”老师问。学生们都非常的清楚,因为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老师接着提问:“那么人口问题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吗?”下面的环节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使用课件呈现相应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利用照相机拍摄出拥挤的地铁人群,公共汽车乘着满满登登的人等现象。通过直观地看拥挤的地铁人群、公共汽车里乘着满满登登的人……这些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口问题给交通带来的不便,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国家要控制人口数量。

2.、巧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思想品德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可爱的祖国》时,配套投影片不足以感受可爱的祖国的清秀奇丽,气壮山河。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可爱的祖国的有关录像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可爱的祖国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提示语及旁白等特色景点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比如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就是完全借助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的。学生陶醉在祖国成立的兴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教材上的图片和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愿意并能体验的情境,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自主地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看看我们的社区》一课中,提前画出峪口镇这个社区的平面图,上课开始教师就直接提问:我们大家都是峪口镇的人,你对峪口镇的场所位置了解吗?好,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幅峪口镇平面图。我们在图中找一找。接着呈现此图,让学生想一想:学校、医院、娱乐场所、银行、社区中心等所在位置。然后同学们利用此图,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四人一组使用此图进行小组学习,找到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等名称及所在位置,填写小组学习单。使用信息技术,简单做了一幅图,就让将学生们组织起来,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峪口镇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的名称,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及培养。总之,积极合理地引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4.巧用信息技术,凸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思想品德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想品德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再如《敬礼,人民英雄》这课,教材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几位小英雄的故事及几位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为文本。为了使学生们吃透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教材内容,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自己觉得对哪位英雄很有趣?最值得自己敬佩?孩子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化感悟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由于巧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特长,自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逐渐喜欢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5.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思想品德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完美整合。学习每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帮帮残疾人》一课中 “他们不容易”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缺的人等,请同学们赏析后展开充分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畅谈自己对残疾人的独特理解。设计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体会。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学生有多个切入点去理解教材内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在教学“我能为你做什么?”时学生就可以对教材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我能为你做什么了。通过视频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7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愿意和动物交朋友的美好情感,懂得和动物相处时要有爱心、责任心,教学伊始,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物的录像,以唤起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回忆,多媒体中播放的动物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喂养过和能真切观察到的一些小动物。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

新课程倡导“要使儿童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个人意义’,让它有助于儿童的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帮助儿童在生活中成长”。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力图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创设出不同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教学环节成为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契机。教学过程是生成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是建设构成新思维、新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不断发现新问题。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一些灵动的教学环节,让课堂生机盎然。例如,教学《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我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适时播放了2008年5月份,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援汶川地震的影片片段。这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万众一心抗灾自救的场面深深拨动了学生心弦,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

三、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师生互动,激活思维、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交流不仅便捷,而且交流方式、内容多样,更好地实现了情感沟通和资源共享。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我们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还要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补充,针对问题师生要共同讨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价,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沟通、心灵交流、思维碰撞。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解决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在生生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倾听、分享,学会欣赏他人和表现自己。例如,教学《祝福青春》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设计教学活动:我的寄语、学生的寄语和老师的寄语。让学生通过抽签形式把自己的寄语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极大热情,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品德与信息化教学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思品课 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时下一种流行的新型教学方式。笔者结合教学经验,简单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的体会。

1.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思想品德课程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的面较广,部分知识点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并且如果不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学生背诵记忆比较困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料辅助讲解,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难点。并且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减少课堂上教师板书和更换投影片的时间,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力武器,必将引发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从备课角度来说,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详尽的课程资料和教学参考,能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有益的吸收和借鉴。从教学角度来说,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教学效果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提高思考含量,进而扩大教学容量和教学效率。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构建,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信息技术的参与引发学生到网上查询资料,提高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扩大学习交流的层面,方便调查实践。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挑战、感官刺激等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大大丰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讲三大诉讼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对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形式相似,难以区分,信息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笔者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审判实录让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审判现场让广大学生能够真切地“看”法,感受法律的威严,并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区分,找出不同的诉讼适用于不同的案件,从而总结出不同的诉讼有不同的特点,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又为后面模拟法庭做了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核心优势,选择新颖、经典的具有鲜明时代主题且符合学生当前思维方式的流行音乐、影视素材等展现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引导为原则,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得他们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如教学“师友结伴同行”这节课,通过DV记录发生在学生身边合作互助的事情,记录点点滴滴难忘的班级活动,深化团结互助的主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又如在教学“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章节内容时,结合所授教学内容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和氢弹试验成功的画面,播放“神九”“神十”成功发射的壮观场景等精彩画面,振奋人心的画面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激动人心的场景中,学生从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暗下决心、发奋图强、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决心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教兴国的远大理想。

5.利用网络搜罗时事热点,充盈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时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广泛联系社会实践的课程,它与当前的时事政治、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的动态走向息息相关。“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的重点,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跟进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灵魂和主旋律。要想教授好这门学科,必须要有新闻大事的敏感度,要时时刻刻关注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来讲,只有把国事家事天下事融进单薄的教材和知识框架中,才能使这门课程摆脱枯燥,真正具有生命力和趣味性,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多媒体和网络来完成。比如将利比亚撤侨和爱国教育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法律授课的模块加入央视热播的普法栏目,把每年的两会内容链接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方略等。这些创新和改进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关注度、趣味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时事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站在一个更宽阔的平台,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我、社会与国家。这不仅有益于思品课程教学,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上一篇:ui设计师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加强工程材料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