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推荐7篇)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1

关键字:转型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昔日的山西,500年逞强世界。而今山西面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但综该试验区的设立为我们重振往日雄风提供宝贵机遇。因此,如何实现一个能源大省转型发展是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建立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但煤炭的不可再生的特性,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年攀升而日益显露。为了山西经济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地区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促进机制。要振兴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开放工程,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转移承接工程,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强省工程,让人才引领山西转型跨越,让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山西转型跨越。

首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的战略地位。目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传统工业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绿色的发展方

式转变。农业农村为实现这种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同时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更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山西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坚定地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类型,培育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同时更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优势基地建设,扶植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要依靠文化渗透提升农业产业内涵,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依靠品牌效应打响国内市场,使现代农业真正走出一条弘扬传统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耦合创新之路,积极鼓励资源型企业转产兴办农产品加工,加快我省转型发展步伐。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产使山西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省。新的历史机遇为山西旅游由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提供了绝佳时机。山西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旅游业被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引领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策略地打造山西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加快旅游产业的调整,打造旅游产业王牌:一是以那些重点旅游景区为主,向周围辐射,开开发新景点。一方面通过方便的交通拉近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形成旅游网络;另一方面要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他们成为文化产品链。二是对景店进行整理和修补;三是要大力挖掘各名胜古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精

神价值;四是大搞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自然环境;五是搞好各种服务,以宽阔的胸怀,热情的姿态,方便的条件,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同时要积极开展旅游品牌的推广营销,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超常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细化,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产品”是非竞争性的,互利的。“外溢效应”就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福利,使整个社会受益。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扩大城市就业,改善城市资源,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跟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促进物流配送,城乡商贸,家政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消费,调结构,增活力,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促进。山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上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要让山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现代文化,使山西特有的文化资

源变为先进的文化精品,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悠久的文化历史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优势,才能使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要研究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这样才能开辟文化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优势文化产业,为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挖掘文化资源优势,繁荣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发展现代文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同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要抓好策划,抓好思路,从而大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人才的引领。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稀缺是制约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抓住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契机,制定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业的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对引进的海外人才给予专项补助。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使海外高端人才落户山西创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使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事实证明,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但我们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也应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能得到充分体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重要手段,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实施一批高端产业引领项目,组织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集成示范工程,以集成创新为核心战略,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行业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培育。同时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助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上取得不凡成就!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2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所处困局

(一) 发展不足

山西经济的总体状况概括起来说, 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描述:总量小, 速度慢, 结构畸形, 人民生活质量差。具体可以用以下一组数字来说明。

经济总量上:量效俱差, 与时俱退

2009年,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 365.7亿元, 排在全国第21位, 4年退了5位, 仅占到全国总额的2.2%。

2009年, 全省进出口总额85.5亿美元, 排在全国第21位, 仅占全国总额的0.4%;其中出口额仅有28.4亿美元。

2009年,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 093.4亿元, 实现利润428.4亿元。其中, 全年煤炭工业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为884.1亿元、461.5亿元, 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80.9%和107.7%。换言之, 就是除煤炭工业外的其他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合计起来是亏损的。

经济结构上:畸形日重

2009年,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 060.1亿元, 其中, 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 257.0亿元, 占比高达80.1%, 难怪全国都在叫我们“煤黑子”。

投资出口消费比例畸形;进出口结构和物流货物结构畸形。

在第二产业中, 行业差距几乎到了天壤之别的地步, 煤焦冶电就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1%, 其他行业中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也仅有711亿元。

在制造业中, 如按轻重工业来分, 则轻工业增加值只有169亿元, 与重工业的3 210亿元相比, 几乎是1∶20, 差距何其大!而全国轻重工业之比是71.4∶28.6, 中部其他5省市也都是轻大于重。以至于现在山西轻工业中主要以供居民部分使用的食品工业产品有48.87%由省外调入, 纺织及服装加工类产品、家具制造业产品、文教体育用品、日用化学产品、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产品基本由省外调入, 每年从省外调入的轻工产品超过400亿元。

人民生活上:人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提高不快, 与其他省市差距在拉大

2009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 544元, 按2009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 154美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3 687元的85.5%, 在全国排名第17位。

2009年末, 全省常住人口为3 427.36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996.55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244.10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32.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1%。

2009年末,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64.1万人, 占城镇人口数1 576.09万人的35.8%;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78.2万人, 占农村人口数1 851.27万人的20.4%;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79.3万人, 占城镇人口数1 576.09万人的55.8%。

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幼儿园每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活环境上, 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7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5.3%;全省河流有70.6%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率28.1%, 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率56.2%。这是怎一个不尽人意啊!

(二) 后劲不足:主导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经济增长点匮乏, 环境压力大

主导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山西的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实际上都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以煤炭为例, 几年来的增长并不是产量同比增长的结果, 更主要的是煤炭价格快速增长的结果!产量已到6亿t, 平均价格已达到534元 (2010年1—7月) , 还有多少空间!即使拼命增产, 环境又能否承受得了呢?煤炭如此, 焦炭、钢铁、发电何尝不是如此!

新的经济增长点匮乏, 经济转型力度弱

从开工项目投资角度看, 2010年上半年, 在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 056.8亿元, 同比下降2.2%, 比同期全国和中部六省投资比重分别低2.7和9.6个百分点, 投资比重居中部省会城市末位, 而其中转型项目又占几何?

从对外招商看, 2010年1—7月新批外资企业26个。从合作外方来源地看, 香港12个, 投资性公司3个, 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新加坡、萨摩亚各2个, 西班牙、毛里求斯、非洲其他各1个。从地区分布看, 太原新批企业10个, 运城5个, 长治3个, 临汾、晋中和大同各2个, 吕梁1个, 少而不强。

再看看我们的开发区, 2009年, 全省19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2 143亿元;区内生产总值只有676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 按照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截至2009年底, 全省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47家。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仅以旅游业为例, 大家可以算一算, 2009年, 全省接待海外旅客106.8万人次, 接待国内旅客1.06亿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3.8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865.9亿元, 旅游总收入892.5亿元, 平均每接待一位游客我们能有多少收入?

企业经营环境差, 财税负担重

大家还可以算算, 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 365.7亿元, 财政总收入1 537.5亿元, 财政收入与GDP之比达到了20.9%, 不计中央财政分税, 单以省级财政税收收入581.9亿元计, 就此一比例也达到了7.9%, 这还不算其他的行政、事业类收费。

金融和资本市场组织不够, 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低下

2009年末, 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 759.8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 915.4亿元, 存贷差高达7 800亿元, 这就意味着本身投资不足的山西又拿出了7 800多亿元支援其他地区。

民间投资缺乏引导, 投资率低。民间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已经占到了70%以上, 中部除山西之外的其他五省也都超过50%。而山西2009年只有41%。

对资本市场利用不足。全省上市公司27家, 2009年末总市值2 387亿元, 占沪深两市总市值24.27万亿元的0.98%, 在各省市中排在第10位。

环境等各方面承载力不够,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长期的煤焦冶电支柱行业的发展, 已经使我们的家乡成了地下挖空地上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地上径流减小、水资源严重匮乏、空气质量始终不佳、出省交通干线不胜压力的大矿区, 长此以往, 必不得久长。

解析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症结何在

(一) 产业发展角度上

因煤而困, 大而不强的原因

煤焦冶电四大行业基本上停留在资源初级利用阶段, 产业层级低, 资源延伸和综合循环利用程度低, 生产效率低, 产业链短, 利用率低, 附加值少, 产业工人用量小, 主要还是靠价格吃饭, 价格好了有效益, 价格稍有风吹草动, 便是一片萧条。

技术和管理水平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差, 产业技术水平低, 技术研发投入、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

产业整合差。优势资源没有变成市场上的强势, 原因就在于散。省内支柱企业只满足于现有的规模, 满足于省内占优, 蒙着眼睛跳入井里当青蛙。

资源资本化程度低, 国际化程度低, 在规模化上没有设立好舞台。

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近乎单一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自己的思维始终困囿于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定位上, 对其他产业长期不够重视, 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产业布局和投资方向上的失误, 同时又缺乏对民间投资的引导, 这是导致山西经济今天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曾几何时, 山西也有一批响当当的消费品品牌, 如洗衣机中的海棠、热水器中的三益、日化品中的芳芳等等, 如果有政府的长期有力支持, 何至于今天!

技术专业覆盖面窄, 自主创新能力差, 产业扩展能力不足

全省开展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家, 支柱产业企业就占了397家, 企业数、技术人员数都占到了90%, 新产品销售收入更是占到了99.1% (2008年) 。支柱产业以外技术人员数量过少, 又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企业支撑, 其他专业人才自然流失, 其他专业技术企业就自然难以开创出新局面了。反观全国的情况, 据国家科技部2007年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74%的技术自主创新、66%的国内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于中小企业。这也就难怪2009年全省授予的专利权仅有3 227件, 授予的发明专利权仅有604件啦。

新兴产业发展过慢

2008年,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数、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利润总额、从业人员占整个工业比重比2005年分别上升2.03, 0.74, 0.29, 4.93和2.63个百分点, 显示出技术密集型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方面底子薄, 起步水平低, 条件差;另一方面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氛围差和招商引资差等原因共同影响, 始终未能形成带有技术共性的新兴产业聚集。

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不足, 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组织落实

对本地金融市场如何组织缺乏系统性思考, 也就不能很好地对山西地区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进行系统的组织, 金融对当地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发挥不够。

对山西自己的金融类公司支持不够, 导致山西自己的银行、证券公司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不高, 保险业务几无涉足, 金融业增加值大都被央企拿走。

对资本市场的作用认识不够, 缺乏组织运作,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民间资本缺乏引导, 民间资本缺乏出路。

现行投资体制过于分散化, 形不成拳头。

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形不成特色, 形不成产业聚集

招商引资组织不力, 项目投资数量和规模偏低, 对创业支持力度小, 企业总量少。

对经济增长机制分析不够, 对影响经济活动的关键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调整

如投资方面, 山西省的投资对省内经济发展带来的乘数效应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工程、设备都用外省的, 都给别人做贡献啦。仅以建筑业为例, 2009年, 全省建筑企业在省内实际完成产值386.4亿元, 仅占全省城镇建安工程投资总额的33.8%, 本省内市场占有份额仅为1/3, 这固然有山西省建筑企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 但也有政府缺乏主动进行政策协调的原因。市场经济绝不是无为而治。

(二) 人民生活角度上

收入水平低

人民收入水平低, 一方面是工业化发展慢, 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过慢、另一方面是产业技术水平低, 增值率低造成的。同时也与教育培训有相当大的关系。简而言之, 农业人口出不来 (观念等问题) , 出来了也不好就业 (教育培训问题) , 就业了也收入不高 (产业层级问题) 。因此, 解决收入问题的关键就在两头:一在教育和培训, 重点在县域;二在企业发展, 关键在招商引资、扶持创业和产业升级。这些问题解决了, 收入水平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城镇化速度慢

1978年, 全国城镇化率是17.9%, 山西是19.8%。但到了2009年, 全国城镇化率是46.6%, 山西是46%, 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有以下4方面。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依存和协调推进的。工业的集中和大规模生产, 才能引起资本、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 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是工业化的结果, 只有工业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才有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而我们山西的工业却长期停留在初级工业化水平上, 这是城镇化率跟不上全国水平的根本原因。

山西工业结构畸形是造成目前城镇化水平低的另一原因。首先, 山西经济过于重化, 这些大型资源类企业对本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 并且吸纳地又分散在各矿区, 因此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向非农的劳动力转移和集中生活, 难以有效推动城镇化。这一点从山西近些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可以看出:2000年, 山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9.7∶46.5∶43.8, 就业结构为47.6∶25.4∶27.0, 到2009年, 山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6.5∶54.6∶38.9和38.9∶26.4∶34.7, 工业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很小。其次, 中小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慢, 非煤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低, 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较小, 就业转化消化能力差。2008年, 山西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仅为1 593个, GDP低于江西的40%。中小型企业资金投入少, 创造就业机会多, 投入产出比大, 但是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一大领域的发展。而山西城镇化的基础便是中小企业大发展, 形成产业集聚, 这是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程度不足,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民素质的提高所带来的必然是非农产业就业率的提高和创业活动的蓬勃。

城市基础和公用设施, 以及生活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总体供给的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基础薄弱, 配置不尽合理, 发展不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 在公共财政不足的情况下, 没有注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基础建设发展, 而至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于休闲状态。国家和国有企业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巨大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与有限的财政资金的矛盾日渐突出, 而同时, 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受到许多限制, 在有些领域甚至还存在禁区。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单一, 造成城镇基础和公用设施投入不足。

(三) 经济发展理论上

从经济的宏观增长机制上来看, 投资、消费、出口不成比例, 进出口净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可以忽略, 经济增长单纯依赖投资和消费。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 山西经济呈直通开放式结构, 一方面是工业品基本上依赖调出, 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基本依赖调入, 基本建设领域亦基本依赖外省企业, 省内企业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内循环, 因此, 无论投资、消费均难以发挥有效的乘数效应, 不仅对经济拉动作用小, 而且可持续性差。

从资本角度来看, 由于民间资本缺乏出路, 因而没有形成与高储蓄率相适应的投资率, 经济系统在资本的供给和需求间不平衡。

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角度来看, 近年来, 山西的经济增长农业主要靠天照顾, 工业主要靠价格推动, 在山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中, 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提升可谓是“功不可没”。而这种价格的提升绝非可长期化的如何利用这种短期内的价格提升所带来的短期财富, 使之在经济转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进而形成全省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正是今天山西经济调整之任务。

思路决定出路

如何解决山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首先应在发展思路上做出调整。对症下药, 山西经济转型需要在拉动力、系统结构重建、社会资本化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大幅度调整, 非如此, 经济转型不能实现, 非如此, 可持续增长不能实现。

(一) 优势产业整合做大, 辐射延伸

在支柱产业全面实施大公司、大项目、大发展战略,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兴产业”的发展理念, 积极重组大企业集团。煤、焦、化, 钢、铁、铝、镁、永磁体等资源优势行业均要快速整合做大。

支柱工业投资快速发展的格局虽然不可持续, 而且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格限制和约束。但就山西省当前的发展实际而言, 还必须通过大投资、大改造、大项目来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深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 延长产业链, 培育自主品牌, 提高附加值, 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目前, 山西省传统主导产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初始端, 基本上是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循环消耗, 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功能较弱, 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释放。

有组织地推进资源资本化, 实施跨地域向外扩张, 形成在全国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二) 扶持先进制造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先进制造业进行强力扶持推进

加快发展相对优势企业, 强化重型汽车 (特种车辆) 、纺织、有色金属、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发展, 积极发展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合理引导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形成若干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同时利用自身区域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煤、化工机械和生态、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 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用市场、用政策、用支持、用感情去吸引, 高起点引进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 争取引进一个带动一片。

特别注重引进、保护、扶持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

目前, 山西省巨大的消费市场被省外产品占领, 可以说山西这几年促进消费的各项措施主要是拉动了省外的生产供给。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 提高消费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只有山西的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起来了, 山西市场才能够形成生产促进消费, 消费拉动生产, 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局面。

加强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利用园区的政策扶持, 快速扶持企业发展, 同时, 有意识地对园区进行专业化分工, 发展一批专业化园区, 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聚集, 进而形成区域优势。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 引导东部产业向山西省转移。在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对重点领域, 适当采取一些政策性或行政性手段, 充分发挥出山西的优势, 对条件好的领域还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展省际对接合作, 加强与东部省市之间在资源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与交流, 以及产业转移等领域的合作。可以以合作共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方式, 积极引进东部地区或大企业对园区进行整体开发、合作开发。

(三) 大力发展和扶持中小企业

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中小企业, 从工商、税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减少创业初始费用, 降低创业风险, 使创业成为一条初始费用低、过程有扶持和指导、前途光明的坦途。

(四) 强力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 实现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激励政策,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引导和扶持技术创新活动, 激励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做好知识产权、专业发明的认定保护, 对企业和科技人员采取培养和激励措施, 促进山西省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 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 大力培育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精品旅游线路, 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围绕完善城市功能, 大力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结合特色农业和优势工业发展需要, 着力发展中介服务、科学咨询服务, 为山西文化形成支柱产业创造条件, 全面走向市场。第三产业要向广东学习, 2009年, 以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和创意、商务会展和旅游为支柱的广东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最重要的支柱, 占比达36.7%, 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山西应当从自己的优势入手, 从文化、创意、旅游、物流、金融保险等入手, 强力推动第三产业的抢先超车。

(六) 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建设投资, 形成区域内阶段性的强有力拉动

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目前, 中共山西省委已进行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总体部署, 在组织实施上应注意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 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 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 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推进、通盘考虑, 区分功能定位, 构建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特别是要打破目前的行政区划壁垒, 实现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对接。

对明确的“一核一圈三群”, 要积极促进城市圈向经济圈的转变, 促进圈内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以主要城市为支点, 按照核心城市群辐射范围及内部经济联系的程度, 促进形成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圈组织。通过核心城市的引领与示范, 带动边缘城市加快发展。加强圈内不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突出经济圈区域特色, 提升竞争力;加大圈内、圈间交通建设和出省通道建设。

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带动山西省经济强有力增长。从投资需求角度看, 如果五年内城镇化率能提高10个百分点, 将对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对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园林面积、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产生大量需求;对教育及医疗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商业等服务设施产生大量需求;对住房及相关性服务设施产生大量需求。加快城镇化步伐在一定时期, 无论对投资还是消费都将产生大的需求拉动。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鼓励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大框架下的土地流转和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探索。

要特别注意的是,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化, 要始终注意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化速度相协调, 城镇化必须有工业化做支撑, 否则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将难以消化, 城镇化也会失败, 必须用工业化来提高城市承载人口能力, 形成产业与人口同步聚集的局面。还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和“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等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七) 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首先要增加投入, 从解决基本保障覆盖面窄入手, 在提高居民生活保障的同时促进消费, 拉动增长。目前山西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与先进省市差距较大, 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目标, 并集中从教育卫生领域进行突破。特别是应集中强化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口的教育培训程度是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佳捷径。

(八) 以城镇化为中心, 以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和县域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业为两翼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对省域经济来说, 县域经济就是我们待开发的“西部”。要以县域城镇化建设为中心, 就地解决“农转非”后的人口聚集地问题;以发展县域中小工业、服务业为支撑, 解决“农转非”后的就地就业问题;以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为出路, 解决农业的后续生产问题。

贵在落实

当前, 政府应抓紧出台几条具体措施, 以利后续工作的展开。

1) 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 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各项工作的政策支持, 抓好中部、老区、老工业、资源等政策的落实, 抓好新一轮财税改革政策研究,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寻求山西省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支持, 争取在“十二五”规划中的有利位置。

2) 设立金融推进机构, 统筹、组织、推进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工作。目标是:促进本省金融业的发展, 提高本省金融保险企业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加强和提高金融对本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资本运作, 在推动资源优势的资本转化基础上实现向外扩张。

3) 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对现有各条块投资公司进行整合, 组建一个完整、强有力的投资公司。按照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扶持项目, 进行投融资业务, 执行地方政策性金融职能, 直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 有针对性地去实现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

将民间资本吸引进入这一平台, 利用平台和民间资本进行对接, 引导民间资本拓宽投资领域, 为投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也直接增加群众资本性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

4) 责成专门机构抓大项目落地和招商引资。首先招商考核要有目标化:一是国家部委拟定发展的大项目;二是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先企业主动出击进行招商, 招一个带一片;三是行业要有选择, 符合结构调整要求;四是总量要达标。其次是对全省园区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调整, 形成特色园区, 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5) 实施大公司战略, 对资源优势企业进行整合。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 大手笔进行产业升级, 延长产业链, 进军新兴产业, 树立品牌形象,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积极在国内、国际市场进行重组、并购, 努力发展成为国内领先企业。

6) 组建省级技术和产业升级推进中心。一是强化政府整合科技资源的作用, 增加政府在共性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 加快构筑政府主导的以高校和各科研院所为主的开放的地方基础性、共用性技术平台。二是强化政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作用,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的科研专项, 打通产业链延伸、扩展的技术瓶颈, 有效支持大项目发展。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产业升级研究。三是努力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扶持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产学研用的结合, 加快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 努力在产业聚集基础上形成产业技术联盟, 切实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四是在高技术领域尝试建立科研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军高新技术领域, 吸引外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7) 加强人才引进。敞开省门, 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以优惠条件积极主动地从国内外引进适合山西省经济发展所需人才, 特别是目前山西省发展薄弱领域急需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推动人才战略的整体实施, 提高人才支撑、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8) 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经济转型工作协调, 加强投资和项目协调, 有意识地促进投资对省域经济乘数效应的提高, 促进支柱产业对省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促进城镇化对省域经济的强力拉动作用。当前的重点是要协调中间产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本土化, 就是要用政府采购做引导, 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 (当然要符合产业发展目标) 。

9) 组织政府各部门统一出台各自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抓好落实。责成各部门从各自分管角度制定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在山西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使各项政策达到协调统一, 统一出台, 并抓好落实。

10) 对城镇化实行统一规划, 有序组织, 分步实施, 坚实推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 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 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成功在人

转型发展的实施, 还要靠各方面的条件作保障。

1) 解放思想, 更重要的是统一思想。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上, 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山西经济必须转型才能得到大发展, 对这一点大家已有统一的认识。但是, 有不少人认为, 山西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必须依赖煤炭, 依赖能源重化工, 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转型。这一指导思想, 导致我们在经济转型的实施上缺乏坚定的信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行动一致的前提是思想高度统一。解放思想, 更重要的是要统一思想。在目标追求上高度统一, 才能在决策落实上步调一致, 从而在推进转型发展中形成坚强的动力。

2) 转变机关作风, 脚踏实地, 扎实工作。政府部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各级政府要树立信念, 坚定信心, 激发雄心, 充分调动积极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反对保守思想的同时, 要力戒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 走出机关, 到具体实践前沿去实实在在抓好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3) 加强组织协调, 抓好深入落实。目标确定后, 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 力求步调一致, 突出执行力, 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以更大的力度抓好落实, 组织和带动全省各方力量参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

4) 改革干部培养和考核机制。要把转型发展方式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主要考核内容, 把数量考核和质量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核。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各级组织成为落实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

5) 高校、职校教育做适应性调整。指导全省各高校、职校结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对专业设置进行适应性调整。增设符合产业政策, 符合山西结构调整的专业, 使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山西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储备人才, 另一方面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6) 改革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和流动机制。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关键的一点是聚积人才,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要创造有利于开发培养人才, 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受计划体制影响的人才配置机制, 使本已不足的人才不能顺畅流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 因而进一步放大了人才资源的不足。为此, 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 实现用人者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要培育人才流动中介, 发挥对人才的评价、推荐、服务、公证等作用, 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山西省银行;金融危机;1930年代初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93-02

20世纪30年代初的山西金融危机给山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手中的晋钞一再贬值,生活陷入困境,商店也濒临倒闭,山西经济陷入一场困境。

一、1930年代金融危机前的山西财政

提到山西的金融危机就必须涉及山西省银行,它成立于1919年1月1日,属于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为银元300万元。其组织机构较为健全,在太原设立总管理处,各个主要县区设立分行和办事处,以后,又在天津、上海、汉口、北京、石家庄、保定、绥远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省内外分支机构达40余处。它的主要业务范围有代理省金库、办理存放和汇兑,对山西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在代办财政厅收发各种款项及军费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山西省银行成立后山西的财政状况,从1919年到1926年山西省财政收入基本上没有怎么变化都在950万元左右徘徊,而财政支出却总体上升,除1919年收支有盈余外其余年份都是入不敷出,尤其在1926年财政支出增大到2 827万元,财政赤字1 881万余元。支出最大属于军费开支,可见山西的财政情况一直处于困境,并不乐观。

在军费开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山西省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采取的办法是大量发行晋钞。1919年山西省发行晋钞为40万元,1928年为900万元,1929年增加到为1 300万元,1930年突然增9 600万元,十一年间增长了240倍。不断增发的纸币导致了晋钞贬值,造成山西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爆发了中原战争,历时五个月,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地域最广,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重的一场战役。战争的结果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战争失败,阎锡山被迫下野,1930年11月29日阎离开山西暂居大连。为了准备中原大战,山西省银行大量发行晋钞使得晋钞急剧贬值,山西的金融雪上加霜,经济大受打击。

二、金融危机经过以及对山西人民的影响

1.1930年代初山西金融情况

中原大战之前晋钞与银元的比价,由1929年的1:1,跌至1930年的13:1,晋钞陷入危机中,最严重时期1931年比例达30:1。晋钞严重贬值,同时,南京政府命令全国商民拒绝使用晋钞,于是流行于外省的晋钞全数涌入山西,进一步加剧了山西的通货膨胀。

人民手中的货币贬值,苦不堪言。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商震,最开始实行一种抽签兑现方法,中签的号数为86、19、95,只有这几个号的晋钞可以1元兑现洋1元。随后又抽中13个号码按2元5角兑现1元,即“二五作价”。徐永昌任山西省主席后,将前两项办法作废,又实行一五作价,于1931年1月15日实行兑现,随后又发出布告不能如期实行,由于中央忙于筹办一中全会条例无人提请公布,票券不能据以印制等,现在公债票即未能如期领回,晋钞价格一蹶不振,由不能兑现所至,最大原因在于每次官方公布办法,公布没几日办法就宣布作废,在公布二五作价之初,晋钞价格不过三折,公布一五作价之时,现洋一元最初能换晋钞七元五角,自一五作价办法公布后,因官方命令严厉,持晋钞者不易换到现洋,持现洋者亦无从换得晋钞,以致晋市银根缩紧,商民恐慌万状,官方又公布已不能如期兑现,晋钞价格,突然暴落,在表面上晋钞六元六角,可作现钞一元使用,实际上晋钞十五元已换不到现洋一元矣,商民因金融如此紊乱,凄惨恐慌之程度已达于极点,晋钞之所以宣告死刑,完全由于官方之抽签兑换,二五作价、一五作价。撤收省钞,供需现金七百万,省府筹半数,阎锡山允筹半数,怠该项办法公布后,1931年12月9日,财政厅长向阎提款,阎说到撤收晋钞,需先将省府所筹的350万用尽后,阎的350万为从旁赞助之款,若马上要提分文没有,随后即公布一五兑现从缓命令,至省钞等于废纸矣。山西省银行1931年焚毁晋钞钞票报告100万实际尚无六七十万。在晋钞狂跌之际,一些奸商趁机从事投机倒把活动,山西当局将晋裕、晋益、聚源通、复盛太、源盛川等银号经理拘押,以整顿商人不法活动,对当时晋钞狂跌起到了一定的拟制作用。

2.粮价飞涨

这一时期粮价飞涨,不仅因为晋钞滥发还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山西省本来雨水就少地表干旱,1931年又遭水灾,不少军人及商贾大批囤积面粉,致粮价飞涨,影响平民生计甚巨,阎锡山在河边电询太原一面粉公司是否抬粮价,该公司解释说虽然秋雨频降,粮价仍不见落,其原因系夏季苦干,麦苗皆枯,收成锐减,兼之近数日来,豫冀两省保德顺德等处粮商,纷派专人抵晋达四十多余家,分布于孝义太谷寿阳及晋南一带,购运米粮出境,致粮价逐渐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山西经济困难程度。米粮作为生活必需品,在此事又遇到外地粮商来晋购粮,势必粮价上涨,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3.山西商业凋敝商人纷纷呼吁省政府拨现金维持

1930年中原战争后,山西全省商业,颇受打击,各县商号,均因无法维持,纷纷倒闭,尚能支撑着,也多赔累不堪,各种货物,价格即行跌落,商家以货物削本出售,较之向钱行借贷,尚称便宜,太原市各物,较平津价格还低,此现象只能救济一时之急,久则倒闭,太原市钱业、当业、米粟业、金珠业、书纸印刷业、药材业、汽车业、绸缎、烟酒、干菜等22商行,数次集议研商救济办法,并决定呈请当局设法救济,呈文如下:本市自“民国”十九年以来,社会经济,日趋艰难,待至二十二年,又加以水旱成灾,农村破产……其不景气为空前所未有,现在虽勉强维持,得以安全度过,而旧历年关,为各商民来往终总结束之期,而来金融奇紧,市面萧条紧张恐慌之气象,已充满于城市,若不设法救济,则一般商号,处此无法周转之困境,势必相继倒闭。

三、山西省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为挽救山西的经济,省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可行措施,对稳定物价、恢复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拍卖公产维持晋钞

撤收晋钞办法,1931年11月30日经省府委员会议通过公布后,因商民之不能信任,致市面金融甚形停滞,旧晋钞系一五折,实际不过一折,市上已不能公开兑换,若持晋钞购物,商家或任意抬高市价,或托票无形市婉言拒绝,晋民之痛苦,年来已毕集于纸钞之问题,省府为表示坚决撤收省钞,除电马铎在京从速赶印公债票外,并定期投票拍卖官产,将拍卖公产公告:官产定期投票拍卖,省政府清理官产委员会,发出布告、查坐落新南门外吊桥,西汽路北官有基地,正太路车站桥东路北前卷烟公卖货栈,新满城南官有基地,新民中正街北头路西官有基地,照单均应拍卖,定于本月十八日十时在公安局举行投票,凡愿意购买者再十六日前来局报名,赋税钞现各半征收,晋钞自以一元折合现洋一角五分后,各县电令,仍按现钞各半征收。可以看出拍卖的大部分是土地,拍卖所得款项也进一步减轻了省政府的困境,在当时来看不失为一种良策。

2.整顿金融发行金库券

1932年省政府决定发行金库券200万用以撤收省钞,并以省境赋税担保,自1931年前省府议决公布一五兑现办法后,各界不知其何时实行,后因整顿金融公债条例,虽经前立法院批准,但债券至今尚未印妥,省府布告所有省钞四折兑换公债票,及一五兑现各办法,均暂缓办,但省府对于撤收省钞,现又另筹金库借款办法,以便撤收,此项金库借款券已经印妥,由1932年1月起发行,其条列如下:本借券定额为国币二百万元,专撤收晋钞之用;指定本省赋税为还本付息基金;定为月息一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对金融危机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山西省政府也通过发行债券暂时解了燃眉之急,但要使金融秩序步入正轨还在于政府稳定晋钞,使山西省银行发挥其应有的储蓄业务。

3.发行新钞

阎锡山在回到山西之后,为挽救山西金融秩序,开始改组山西省银行,改组后的省银行由省政府授予发行兑换券、经理省金库及省建设金库、募集和经理公债等特权。面对山西金融不断陷入困境的状况,阎决定发行新钞来换回市面上的旧钞,以新钞1元收兑旧钞20元,很快把旧钞收回,使山西死板的经济重新活跃起来,但是,以1:20的比例收兑旧钞是对山西人民的一次掠夺。人们手中的1元旧钞只值新钞5分,如阎锡山的机要处长高相傒,将他多年积攒下来的省钞1万余元全部烧毁,并一病不起,两年后病故,仅此一项,山西人民损失达千万元。

经过拍卖公产、发行金库券和发行新钞这一系列的措施,山西的金融危机得以好转,商店重新开业,人民的生活又恢复正常秩序。通过此事件可以看出在近代官僚资本占统治的中国,金融系统并没有完全成熟,滥发纸币现象并不少见,造成金融危机后还是要人民买单。

参考文献:

[1]刘鹏生,刘建生,等.山西近代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2]景占魁.阎锡山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相从智.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美]唐纳德·G·季林.阎锡山研究[M].牛长岁,等,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7]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太原金融陷入死境[N].大公报,1932-01-05.

[9]晋省整顿金融[N].大公报,1932-01-09.

[10]晋金融益恶化[N].大公报,1932-01-12.

[11]晋钞几等废纸 物价飞涨影响贫民生活[N].大公报,1932-

01-20.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4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消费内需相对不足,投资总量不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科技教育经费投入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更好地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山西必须全面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方位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088.1亿元,仅占全国的2.28%,还没有进入“万亿俱乐部”(目前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的有17个省),在中部及周边省份①中均居末位。2009年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22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84.1%,在周边省份中居末位,仅相当于内蒙古人均水平的一半。“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各年gdp增长速度波动较大,2006年~2010年增速分别为12.8%、15.9%、8.5%、5.4%、13.9%,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达到10.5个百分点,而中部和周边其他省的增速波幅大都在1~

4个百分点。同时,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在增长速度上也有一定差距,山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1.2%,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分别低于内蒙古、陕西6.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可见,发展不稳、总量不大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其中,转型发展是山西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跨越发展是山西省改变落后局面的自身发展需要,转型发展是基础和手段,跨越发展是目标和结果,转型跨越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省的具体实践,只有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才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山西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带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高达57.29%,在全国居第3位,在中部省份中仅次于河南居第2位,在周边省份中居首位。在第二产业中,轻工业比重还不达5%,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0年1~11月,山西省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29%,工业中“一煤独大”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而中部其他省份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单个行业比重均低于20%,最大值是湖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为17.3%(见表1)。

从表1来看,山西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型产业,而中部其他省份除资源型产业外,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已占到相当比重。经济结构偏重、产业单一的格局造成山西省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下降,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山西省只有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形成更加科学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

二、山西消费内需相对不足,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01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48元,相当于全国的81.9%,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在周边省份中居末位。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36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0.0%,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在周边省份中居第3位,仅高于陕西。2009年山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649元,相当于全国的87.5%,在周边省份中居第3位,仅高于河北。2009年,山西最终消费率为45.5%,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由此可见,山西省的居民收入、工资收入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而且全省的最终消费率偏低。通常来讲,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高度相关,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大。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实现消费投资外需协调拉动,必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既是全省扩大内需的基础,也是人民的期盼;这既是拉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只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形成合理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因此,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山西投资总量不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10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27亿元(不含跨省项目),在中部和周边省份中均居末位,安徽、河南、河北三省的投资总额均超过万亿元。2009年,在全社会投资中,山西省国有投资比重占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在中部省份中居首位,高出第2位10.2个百分点;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次于陕西。山西省投资总量还不够大,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国有投资比重偏高,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事关未来发展及全省人民需求的问题需要通过投资加以解决,促进转型跨越发展更需要投资,短期内投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于国家的投资格局,往往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社会投资。经验证明,只有创造良

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广泛吸引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最终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四、山西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

2009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为2.36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3位,高于全国平均值(1.28吨标准煤/万元),在中部及周边省份中均居首位。

2009年山西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4.4万吨,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排放量的2.7%,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2009年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6.8万吨,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排放量的5.7%,在中部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河南;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内蒙古(见表2)。

从表2来看,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大,因此,未来山西经济发展必须加大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更加注重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走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

五、山西科技教育经费投入较小,支撑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2009年山西省教育经费总量为332.8亿元,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研究与开发试验的经费总量为57亿元,在中部

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人均研究与开发试验经费为1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2009年山西省研究开发试验经费占gdp之比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2009年山西省拥有的研究开发机构有628家,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内蒙古;2009年山西省申请专利数为2629件,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内蒙古。科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往往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具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才能保证科技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从而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六、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200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08,2010年升为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在中部省份中居首位,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陕西(见表3)。

从表3来看,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不仅城乡收入水平低,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这是山西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也是加快城镇化的需要,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只有全力统筹城乡发

展,方能实现好转型跨越发展。

多年来,山西为全国经济社会建设作了巨大贡献,煤炭调出量占全国的75%,累计达到80亿吨;而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2010年山西为53.6%,低于安徽(55.7%)、江西(63.5%)、湖南(57.2%)和内蒙古(61.7%),高于湖北(52.7%)、河北(52.8%)和陕西(53.2%)。面对着诸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我省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全力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山西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示范区,实现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5

(2019年8月)

**县(局)本着“先富民、后兴县”的转型发展思路,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发展,破除死规矩、用活不动产,因时而变、变中求进,靠“四心”聚力闯出一条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一、下定一种决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制转产,引领转型发展

面对传统“老字号”产业过气乏力,我们坚信“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变则通、通则久”,因势利导,挣脱传统观念束缚、消除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全面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引导企业顺应时代脉搏谋发展。2000年,我们响应国家中小企业转制的号召,将**林业局建筑工程处、筑路工程处、建筑材料厂等3户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转制为私营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兴安建筑工程公司、万里筑路公司和新兴建筑材料厂。2011年由于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公路养护设备更新乏力等客观因素影响,对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改制,更名为建通建筑工程公司和顺通公路养护公司。同时,将林业局物资科改制为物资总公司。二是鼓励企业把握市场规律快发展。企业转制后,我们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宗旨,在本地建设任务上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市场、寻找市场、抢占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建筑工程处转成兴安公司后,鼓励企业向新林、漠河乃至大连、丹东等地拓展经营业务,现已成长为拥有9家建筑分公司和8个附属单位的集团公司,年产值由12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每年上缴税收700万元。筑路工程处转成万里公司后,积极引导企业向县外拓展市政工程、交通道路建设等经营业务,目前企业拥有6家分公司和3个附属单位,年产值由6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建筑材料厂转成新兴建材厂后,企业在保持红砖生产的基础上,向马铃薯加工等方面拓展业务,生产的山珍牌粉丝、粉条在与丽雪粉丝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产值由260万元提升到440万元。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转制成建通和顺通公司后,将业务由公路养护拓展到房屋建筑等领域,尤其是建通公司抓住京漠公路建设契机利用原塔东贮木场场区建起了沥青混凝土搅拌站项目,两个公司年产值由各300万元分别提升到500万元和800万元。三是支持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求发展。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收尾,我们积极引导企业谋求新发展,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方向。比如:兴安公司计划投身旅游项目开发,正在谋划建设旅游度假村、民宿改造和自驾车营地项目;新兴建材厂依托山珍粉丝厂,将经营方向转向了森林食品加工业;建通公司未雨绸缪,将战略眼光提前投向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开发建设了翠园雅居森林疗养旅游度假基地。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造,让转制企业有活干、让转岗职工有钱赚,传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保持一颗恒心,持续加大落地企业扶持力度,促进转型发展

面对“原字号”产业平淡无奇,我们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信念,对本土企业因企施策、梯次扶持,从2004年谋划园区建设开始,历经几届班子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强经营理念引导。针对企业“作坊式”生产加工、长期处于低端分散经营阶段、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状况,我们利用项目资金投入1.28亿元建成占地276公顷的对俄贸易产业园区,采取减免税收、厂房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将原造纸厂、林机厂厂房采取先免费后出让方式提供给超越公司和富来森公司使用,将第三小学和原总队中医院房舍出售给山源公司,并帮助绿野公司新建厂房及生产车间,使本土企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二是扶持企业健康成长。没原料、少技术、缺资金是企业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我们主动帮助企业搬除这些“绊脚石”。在原料供给方面,每年为超越、绿野等企业输送野生浆果600余吨,为富来森生物质能源公司提供剩余物5万立方米。在技术扶持方面,帮助超越公司与哈医大等4家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人工种植不需培土越冬的蓝莓4000亩,企业多项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蓝莓口服液、功能饮料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帮助富来森公司申报技改项目资金837万元,累计发电1627万千瓦时、生产活性碳5248吨。在资金扶持方面,林业局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00万元、抵押周转资金1000万元。同时,结合苗圃有土地、少资金和固其固农业公司有资金、无土地的实际,以苗圃人员、土地、设备等参资入股,由企业按照县(局)职工标准支付工资和相关费用,帮助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减轻了林业局的负担。三是搭建企业展示平台。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迈上更高舞台,利用哈洽会、绿博会等大型展会机遇,帮助超越公司与农夫山泉集团、北京同仁堂药业建立合作关系,助力富来森公司和中林集团合作对接,目前2个公司均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在筹备“新三板”上市。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园区企业已从成立初期的大山神木、深岩矿泉水等2家增加到16家,2015年实现产值1.62亿元。

三、拿出一个真心,不断利用优势建设产业项目,加快转型发展

面对“新字号”产业萌芽初放,我们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扬长克短、扬长避短,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保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用真心、下真功,全心全意打造新常态下的林区替代产业体系。一是利用政策资金打基础、做示范。我们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多角度谋划和申报产业项目,相继建设了蓝莓保护繁育种植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等产业项目。坚持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搭桥铺路”,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林下经济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及盘古等种养基地;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永安建设现代农业果蔬示范园区,打造出一处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基地。二是利用民间资本上规模、增活力。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乡镇林场、机关科室和种养大户的能动性,为林场场长灌输企业家思想,科学管理、利用和经营资源,竭力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让职工富起来。比如:我们结合盘古、二十二站林地疏缓特性,分别圈地70公顷和40公顷,带动全县养殖森林黑猪2000余头;依托黑龙江沿岸水草丰美特点,引导依西肯、开库康的农民组建黄牛、绒山羊等养殖合作社,全县饲养牛8554头、羊8218只;借助十八站等地GAP种植经验,鼓励许宝德等北药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全县种植赤芍230.5亩、五味子65.5亩、铁皮石斛60万株及灵芝、金莲花等;利用管护站近水近林优势,发展林禽、林菌等“管护站经济”,形成了“一站一品一特色”的格局。引进富林菌业公司,将绣峰小学闲置校舍、操场低租金供其使用,帮助企业建设14栋培菌室,目前已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领军企业,带动盘古、绣峰、十八站等地建成年产10万袋以上菌包厂26家、100万袋以上4家;扶持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发展,将办公区重组腾出的塔南社区低租金提供给力禾合作社使用,帮助改建加工车间、创办绿森林公司,使马丽英从创业带头人变成了企业家;引导木材加工企业转型发展,将原纸箱厂厂房租给企业进行松籽仁等山产品加工,填充了一项产业空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驿站提供免费装修,激发了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热情。三是利用域外资金建集群、塑品牌。我们坚信“积小流成江海”,主动帮助企业与种养殖大户及合作社对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打造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引进垠浩花菇公司,帮助试种花菇6万棒,将第四小学校舍提供给企业作为培菌室,协助改造大棚45栋、种植花菇40万棒,目前已注册塔哈河国菇公司。建成白酒加工项目,将造纸厂闲置厂房低价出售给企业,帮助呼玛河酒业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中心Q板挂牌,成为全区首家步入资本市场的白酒企业。建设和兴腐植酸加工项目,将原建材厂的糖果厂房屋出售给企业,利用煤矿腐植土加工有机肥料,企业年产值达45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推进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生态、民族等优势发展以休闲、养生、避暑、度假为主的旅游产业,搭建“四区两线”全域旅游框架,推出差异化竞争理念,免费对外开放;引进创意文化公司开发项目,建成集观光旅游、狩猎体验等于一体的鄂伦春民族风情社区;依托生态化优势和凉爽气候举办黑龙江·大兴安岭首届**森林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全面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活力。几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旁观者变成了创业者、小户变成了大户、大户变成了企业,带动34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28万人。截止目前,和兴腐植酸加工和华顺山产品加工2个地区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已完成计划投资1600万元任务,12个县级产业项目开复工9个、完成投资8810万元。

四、献上一片热心,竭尽所能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助力转型发展

经济转型保障机制是关键,我们坚持把“能想到的想明白、能做到的做到位”,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为经济转型营造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一是提供政策保障支持。我们制定出台了创业贴息管理、棚室食用菌补贴等10余项扶持政策和办法,对企业和职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扶持资金,从财政列支小额担保贷款专项资金,设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助保贷资金,投入资金672万元在信用社担保放大,扶持企业和职工群众转型发展,让缺资金的有资本。在技术扶持上,成立了农林科学院**分院和5个研究所,编制实用技术手册,定期聘请省地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让缺技术的有能力。在人才扶持上,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帮助企业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让有才能的有机会。二是规范资产运营管理。我们坚持向管理要“动能”,不断加大办公场所清查整合力度,采取出租出售等形式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勒紧口袋、看好门,确保物尽其用。注重开发闲置资产增值空间,利用闲置贮木场场区和棚改拆迁空地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利用物资科闲置场地和库房创建现代交通物流中心,利用原塔林贮木场铁路专线与铁路、古莲河煤矿合作建设煤炭物流中心,让闲置资产“残值不残”、“枯木逢春”。近几年来,盘活闲置资产4000余万元,每年节省水电、取暖、维护等费用120余万元,将开源节流资金全部用在了扶持经济转型发展上。三是优化转型发展环境。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善城镇功能,新建棚改楼房,维修老旧小区,改造平房、楼体立面和镇内街路,建设供热、给排水等“三供两治”设施,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今年又新启动了中医院综合楼、垃圾处理工程等14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在全面改善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拿出招商诚意,主动为企业做好门前道路硬化等服务,帮助打造风格各异的“小环境”,今年在哈洽会签约光伏发电、松香松节油提取、花菇深加工和大豆深加工等4个项目、5.7亿元,在谈项目6个、预计投资1.7亿元,目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亿元。实施实体和网络同步发展战略,引进企业建设了温州商贸城和大兴安岭森林食品交易中心,引导企业开设专营店、旗舰店26个;创建“互联网+创业园”,建成北极珍品汇绿色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搭建北极购、大兴安岭购等4个微商平台,依托北极鄂药等企业推行订制营销、定位营销、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累计销售1800余万元;同时帮助韵达物流企业成立了林淘汇电子商务公司。建成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吸纳15个部门135项审批事项,对土地审批、房产登记、公司注册等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不花冤枉钱、不跑冤枉路;整合了全县农林、质监、药监、环保等7个部门的技术设备和力量,投入资金670万元建成**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向全区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等领域提供有偿服务;规范使用“大兴安岭蓝莓、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产品升级、品质优化、品牌打造提供坚强保障。此外,今年我们还专门召开2次座谈会和推进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30余个,依法依规惩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员20余人,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6

1 山西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能源消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对二者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多, 大部分分析认为能源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唐葆君等认为, 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协整关系, 能源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能源消费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1]。齐绍洲等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区1995—2002年的GDP总量、人口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三类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以GDP中位数作为划分中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标准, 对人均GDP和能源消费强度做了收敛性分析, 结果认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的, 人均GDP越低的省份, 其能源消费强度越高[2]。王保中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能源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供给总量均对GDP具有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山西省能源消费和能源供给是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3]。张晓平对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包括山西省在内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大, 对全国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大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张曦、赵国浩应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 对煤炭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 分析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研究表明山西省煤炭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而技术进步水平有所下降;在技术效率的提高中, 主要是规模效率的提升, 纯技术效率没有得到改善[5]。赵文、赵国浩以山西省为例,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其中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中小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6]。作为我国产煤大省, 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紧密联系,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协整理论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二者关系的长期均衡机制进行数学推导, 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所涉样本数据为1978—2010年山西省能源消费与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201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和《2011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为讨论和计算方便, 以GDP表示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为亿元;以ENC表示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为万吨标准煤。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采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GDP进行调整。由于两序列均呈现较强的趋势性, 分别对原序列GDP和ENC取对数, 记作ln GDP和ln ENC。

2.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序列ln GDP和ln ENG均具有共同向上变化的趋势, 表明两序列是非平稳的。利用ADF检验方法对两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注:c表示截距项, t表示趋势项, n表示滞后阶数, 此处的滞后阶数根据Schwarz Info Criterion准则自动选择

由表1可以看出, 在对三个模型类别的检验中, 序列ln GDP和ln ENC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由此判定二者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一阶差分后的序列△ln GDP和△ln ENC在检验类别为 (c, t, 0) 时其ADF值均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故序列ln GDP和ln ENC是一阶单整序列。

2.3 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山西省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需要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判断是能源消费拉动山西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影响能源消费。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滞后期, 以了解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稳定关系在什么时间段存在, 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F检验和P值, 从表2可以看到, 当滞后期为1时, 零假设“山西省GDP不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和“能源消费不是山西省GDP的格兰杰原因”均不能被拒绝, 即从统计角度看, 二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当滞后期为2、3和4期的时候, 零假设“山西省GDP不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均不能被拒绝, 但零假设“能源消费不是山西省GDP的格兰杰原因”均被拒绝, 说明能源消费是山西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反之不成立, 且这一关系在滞后期大于1时保持相对稳定。

2.4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序列ln GDP和ln ENC是一阶单整序列, ln ENC是ln GDP的格兰杰原因, 故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以了解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确定性关系, 并以ln ENC为解释变量。为尽量减少EG两步法带来的误差, 我们采用一步法推导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首先建立二者的线性回归方程, 假设模型为:

从表3显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回归的拟合优度R-squared为0.959, t统计量均显著, P值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 但是DW值较低, 说明残差序列存在一定的自相关, 这是由于数据呈现较强的趋势性而导致的。为消除估计的回归模型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 在模型中引入了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 经多次模拟得到如表4的结果。

因此可以建立两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

从模拟结果看, 拟合优度R-squared为0.998, 在残差项的序列相关拉格朗日检验中得到的LM值以及相伴概率表明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说明模型设定可能是正确的。

我们将由 (2) 式的ADL形式推导出误差修正模型:

从 (3) 式可知, ln GDPt和ln ENCt的长期关系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 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对数序列ln ENC与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序列ln GDP是 (1, 1) 阶协整的, 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估计模型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弹性为3.4481, 即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每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4481%。

2.5 变量间的误差修正机制

由误差修正模型即 (2) 式可以看出, 该误差修正模型的修正力度为7.90%, 即如果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长期均衡关系在上一期出现偏移, 那么在下期将有7.90%的偏差会得到修正, 维持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当期ENC对GDP的影响系数为0.2724,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当期能源消费总量每变化一个单位, 当期的GDP将变化0.2724个单位。由前面分析可知, 序列ln ENC与序列ln GDP之间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使得两个变量能够保持长期均衡关系。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可以从统计角度确定, 山西省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费, 即能源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同时二者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3 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与前面定量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焦、铁等基础能源行业, 一旦基础能源行业发生波动, 山西省经济水平将会随之出现剧烈波动。2012年, 山西省遭受了由于过度依赖能源行业而带来的重创。

近年来, 山西省煤炭行业税收在税收总额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2012年前三季度, 煤炭生产和运销行业增值税占全省增值税总额的比重达到65.08%。由此可见, 煤炭行业的景气程度对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据山西省国税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自2012年7月份以来, 山西省煤炭税收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 降幅均在20%以上;到8月份, 山西省煤炭行业入库增值税为31.13亿元, 同比下降31.61%, 减收14.39亿元。煤炭产量和价格的同步下降, 造成了山西省煤炭税收的大幅下降。受煤炭行业增值税减收的影响, 2012年7、8、9月份山西省增值税收入规模连续三个月大幅下降。

煤炭、焦炭和钢铁行业长期以来是山西省的主导产业, 受国内外经济以及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 山西省主导产业链即煤炭———焦炭———钢铁产业链发展呈低迷状态, 其中焦化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发展均不乐观, 2012年上半年, 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下降95.74%。钢铁行业是焦炭企业的重要下游企业, 钢铁企业不景气导致了焦炭的采购量下降, 进一步导致了焦炭企业亏损严重。目前山西省焦炭产量呈负增长, 占全国焦炭份额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 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高耗能行业, 这四个行业的工业产值之和占山西省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目前山西省的煤-焦-铁主导产业链条发展出现困境, 山西省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4 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经验表明, 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比资源稀缺的区域经济增长更缓慢, 即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约束而不是动力, 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山西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张复明指出, 资源型经济突出地表现为产业单一性和低层次特征, 主导产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成长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7]。罗浩证明在特定技术条件下, 自然资源的固定禀赋最终将使经济增长停滞[8]。景普秋等以挪威为例, 探讨了规避“资源诅咒”的经验与方法[9]。上述文献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详细的研究, 并对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潜在风险做了具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山西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 要摆脱对能源行业的束缚和制约, 促进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 需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机制的转变,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4.1 能源行业规模化发展,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山西省基础能源行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大量的中小规模企业加大了行业的开发成本, 同时导致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 不利于能源的集约化利用。

煤炭、钢铁、焦炭等基础能源行业应继续加大产业集聚, 提高产业集中度,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各环节的附加值, 从而逐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 增加能源的经济效率。政府应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相关性较高的不同企业组建集团公司, 降低外部经济成本。

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在工业、建筑以及交通体系中提倡低碳排放, 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基础能源产业中的副产品, 如煤层气、焦炉气等进行综合利用, 产业化发展低碳经济, 形成能源的集约化利用。

基础能源行业是山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 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在促进能源行业规模化发展,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应通过提高准入门槛等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能源行业所占比例, 从而使山西省经济发展逐步摆脱基础能源行业的制约。

4.2 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 逐步降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性

目前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对能源行业的依赖性较大, 导致经济发展脆弱性增强, 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基础能源的市场价格波动对山西省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 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以此为依托积极发展旅游业以及特色食品制造业等, 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 降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性;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行业的综合发展。

山西省拥有全国70%的地上文物量, 发展旅游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山西省特色旅游资源较多, 如佛教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包括餐饮业、小商品贸易等服务型行业的发展, 不但可以推动山西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均具有积极意义。

山西省食品工业主要集中在食醋工业、酿酒工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山西食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 制醋的生产工艺独特, 在我国食醋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山西酿酒工业历史悠久且经营规模较大, 在我国白酒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山西特色食品加工包括红枣、燕麦等农产品以及小杂粮。

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途径, 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整体来看, 山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行业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管理, 逐步引导新兴产业成为山西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

4.3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以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山西省经济发展

山西省经济发展对能源行业的依赖性较大, 属于“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造成目前山西省经济发展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工业体系高耗能、高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 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对经济的刺激发展到一定高度后, 若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将国民收入资本化。国民收入资本化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近年来, 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山西省物资资本不断增加, 但人力资本积累仍比较薄弱。在对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的研究中发现, 大部分国家均出现物资资本向人力资本转移的趋势, 经验证明, 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10年, 山西省共投入R&D经费89.88亿元, 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8%, 其中太原市和长治市的投入总额为62.61亿元, 占全省经费投入总量的69.65%。从全国范围来看, 山西省R&D经费投入排第19位, R&D经费投入强度排第18位。山西省R&D经费投入不足, 且投入区域极端不均衡, 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投资来实现, 加大教育领域的投资水平, 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唐葆君, 石小平.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能源, 2012 (11) :34-38

[2]齐绍洲, 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7) :74-81

[3]王保忠, 黄解宇.能源供给、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78—2008年山西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10 (29) :74-80

[4]张晓平.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 2008 (30) :883-889

[5]张曦, 赵国浩.山西煤炭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11) :176-180

[6]赵文, 赵国浩.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 2011 (9) :1775-1780

[7]张复明.资源的优势陷阱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 :8-13

[8]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 2007 (6) :142-152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篇7

一是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该联社采取“两手抓”的举措,重点支持销售收入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培植具有区域优势和地域特色的产业,一手抓农户贷款支持,保障农业生产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农用燃料等生产资料信贷需求,加大对农田改造、兴修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一手抓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重点向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骨干企业投放资金。截止4月末,累计为太子湖、农泉山庄果蔬饮品、三江丰源米业等8个农业型龙头企业,星海蔬菜大棚、万盛新农业、根茂肉牛等37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园区)投放信贷资金27124万元。

二是用心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该联社紧盯县域重点项目,加大曲沃20个市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营销力度,为化解小微企业经营成本高等难题,通过对“开立基本存款账户3个月以上”、“开立工资账户”、“开立基本账户且他行未设其他账户”、“日均存款和账户流水达到贷款额度lO%”等9个指标的要求,实施利率优惠等举措,实现简化流程、缩短办贷时间,切实为贷款企业减压松绑。同时,建立完善适应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信贷评级授信制度,做到流程简化、审批快速。目前,重点支持了双喜超市、洪森苗木、一家人面粉厂等20余家中小企业,发放小微企业贷款38722万元。

三是全面优化服务质量。开展服务品质提升项目,构建起服务标准流程、营业厅督导管理、人财物支撑、服务标准执行、网点现场管理、服务营销管理、客户期望与客户感知七大体系,实现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项目已经进行到网点辅导阶段;召开客户答谢会,增进客户情感,提升品牌形象;开展情人节、春节、妇女节营销活动,储蓄类客户得到巩固;与曲沃县企业家联合商会共同开展158星火帮扶工程,主动对接商会,进入全县158个行政村,对有能力,有想法的农户、商户和企业进行信贷资金帮扶;丰富理财产品,加强与第三方的资金营运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一季度新增小微企业及商户贷款219户,2890万元; 3月28日158星火帮扶工程首期2800人的招聘会成功举办,与762名农民达成就业意向;一季度共发生债券交易共43笔,购买理财业务1笔,办理同业存款业务l笔,实现收入2158.59万元。

今后,该联社将围绕全县“晋之源”农业品牌打造计划、“晋文化”旅游品牌打造计划”,全力支持“晋之源”系列农业园区扩容提质工程建设;对接晋之源高显汾河滩涂循环农业园区QQ农场、磨盘岭现代农业园区旧棚改造和无土栽培技术推广等项目,全力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上一篇:当爱来临情感散文下一篇:退保证明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