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环境质量公报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徐州市环境质量公报(精选5篇)

徐州市环境质量公报 篇1

徐州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2年徐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服务,以持续推进生态城市为抓手,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徐州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上一削减2.34%、1.26%、3.7%和3%。全市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稳中趋于好转,地表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全面改观,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水质相对稳定,满足生活饮用水质要求,区域声环境、市区交通噪声呈现总体好转态势。

一、污染源

2012年我市实施水污染减排重点项目115个,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项目66个。关停化工企业14家,小工业企业57家,重金属污染企业15家,徐州市污染源监督监控中心对101家重点企业实施实时监控。1.1废水及废水中污染物排放状况

2012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47111.8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6050.22万吨。

2012年全市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中,COD排放量143231.15吨,较2011年削减2.34%,其中工业COD排放量17167.44吨;氨氮排放量14397.5吨,较2011年削减1.26%;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910.97吨。

1.2工业废气及废气中污染物排放状况

2012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5144.47亿标立方米。2012年废气治理设施最多的是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山区和贾汪区。全市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为9386.73万标立方米/时,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145933.2万元。

⑴ 二氧化硫排放情况: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3.79万吨,较上一削减3.7%;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64万吨。

⑵ 氮氧化物排放情况: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1.62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4.09万吨。⑶烟(粉)尘排放情况:全市烟(粉)尘排放总量为5.18万吨,其中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4.54万吨,机动车颗粒物排放量0.51万吨。1.3工业固废排放状况

徐州市工业废物产生的主要种类为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冶炼废渣、尾矿、危险废物等。徐州市拥有众多的煤矿和火力发电厂,工业固体废物以煤矸石、粉煤灰为主。

2012年徐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651.31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1538.47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处置量46.65万吨(含处置往年贮存量),贮存量93万吨,倾倒丢弃量为零。

2012年徐州市危险废物产生量0.5995万吨,处置量为0.5298万吨,倾倒丢弃量为零。

二、环境质量

2.1环境空气质量

2012年,徐州市环境保护局全力实施和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施了“蓝天工程”计划,对重点工业企业强化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开展油气回收工作,并开展了机动车环保达标标志核发管理工作,确保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稳定并逐渐好转。

徐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达到或优于良好级别的天数为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2%。

⑴二氧化硫:2012,市区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50mg/m,日均浓度范围(0.015-0.195)mg/m,年平均值达标,日平均值超标率为1.09%。

⑵二氧化氮:2012,市区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37mg/m,日均浓度范围(0.013-0.098)mg/m,年平均值达标,日平均值超标率为1.64%。

⑶可吸入颗粒物:2012,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102mg/m,日均浓度范围(0.035-0.462)mg/m,年平均值超标,日平均值超标率为9.56%。

2012年徐州市区采集到的大气降水pH值范围为(6.47-8.34),均高于酸雨划分界限(pH≤5.6),2012年徐州市区未采集到酸雨样品。与上年相比,徐州市区降水pH年均值由6.85上升到7.47,已连续三年未采集到酸雨样品,表明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2.2水环境质量

2012年,徐州市持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严考核,实行了重点断面水质达标风险抵押金制度,将出境断面水质状况与科学发展综合挂钩;二是勤考核,强化对

333

3各县(市)区重点环保问题完成情况的督察考核工作;三是重保护,全市9个重点断面设立水质保护区,全面实施重点河流一体化综合整治和控源截污工程,全市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重点断面水质实现了全部达标。2.2.1集中式饮用水源

⑴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

2012年徐州市地表水水源地小沿河取水口水质能够达到其功能区划要求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参评的64项常规指标及全年一次的108项指标均无超标现象。

⑵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

2012年市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参与评价的25项水质指标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数值综合评价等级级别为良好。2.2.2 地表水

⑴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2年徐州市17条河流(湖泊)共布设68个断面,其中47个监测断面参与评价,包括9个国控断面,38个省控、市控断面。参与评价的47个断面中,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的31个(占66.0%),达到Ⅳ类水质的11个(占23.4%)。2012年我市地表水整体环境质量达标率较去年变化不大,入境断面达标率为75%,出境断面和淮河流域10个重点断面均100%达标。⑵市区主要水体水质现状

京杭运河(徐州段)轻度污染,各监测断面除刘山闸为Ⅳ类外,其余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废黄河(市区段)

轻度污染,各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奎河

轻度污染,除黄桥断面外,其余监测断面水质达到了其功能区划的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黄桥断面虽未能达到Ⅴ类水质,但以《防治计划》要求(CODCr≤50mg/L、氨氮≤20mg/L)考核达标,故仍可视为达标断面。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氨氮削减了28.5%。

云龙湖

云龙湖各条监测垂线水质均达到其功能区划要求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云龙湖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2.2.3南水北调东线及淮河流域重点控制断面水质

2012年10个重点控制断面中,黄桥断面水质达到《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苏政办发[2008]90号)要求的考核标准,其余9个断面水质均能达到各自功能区划相应的水质功能要求,全年总体断面达标率100%。

2012年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调各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较2011年有所好转,其中东贺村闸、邵店桥断面水质类别均较上一上升1-2个等级,升至达标范畴。2.3声环境质量 区域环境噪声 2012区域环境噪声普查(昼间)的监测面积为175平方公里,全市平均值为53.6dB(A),符合国家标准。与上年相比,市区约有1.9万人低于去年居住声环境质量,占被测区域人口总数的1.4%。

道路交通噪声 2012年被测交通干线中超标长度为8.95公里,占被测交通干线的3.9%;达标长度为217.75公里,占被测交通干线的96.1%。被测交通干线的加权平均值低于国标3.3dB。2012年徐州市区被测交通干线平均车流量小于去年,但超标干线长度大于去年。被测交通干线的平均值LAeq为66.7dB,说明我市交通噪声质量好。2.4 放射性及辐射现状

2012年,全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辐射环境各项指标均处于本底水平,符合国家辐射环境质量标准,无明显的附加剂量。

地表水放射性 徐州地区地表水放射性核素含量比较低,表明徐州处于低放射性地区。2012年徐州市重点饮用水源地张集水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要求。

环境空气放射性 2012徐州市辖县(市)区陆地瞬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处于江苏省天然本地水平内;徐州市环境空气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很低,均来自天然放射性核素,无人工放射性核素;徐州市区环境空气放射性监测点氡浓度远低于危害限值。

土壤环境放射性 2012年徐州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电磁辐射 2012年徐州市电磁辐射环境各项指标均处于本底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电磁波频率范围(0.1MHz~3000 MHz)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规定。

备注:本公报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如下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徐州市环境质量公报 篇2

2009年, 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级管理责任制, 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 深化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和水平, 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测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了渤海等海域的环境监测, 进一步深化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 积极推进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 开创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新局面。

2009年,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 比上年增加7.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其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所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24%、52%和24%。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全年发现赤潮68次, 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 累计面积基本持平;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海岸侵蚀范围和速度加大。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

2 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1 海水环境质量

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2009年,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70 920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5 500平方公里,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0 84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9 7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1 550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8 970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5 660平方公里,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4 19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 73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6 490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1 250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7 930平方公里,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5 16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 15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江苏近岸局部海域和大连湾。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东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68 190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30 830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9 030平方公里,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8 71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9 6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和乐清湾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 750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9 870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 880平方公里,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 78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 2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2 沉积物质量

2009年全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铜、滴滴涕和石油类污染, 上述污染物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10.6%、7.9%、7.6%和7.5%。

渤海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其中莱州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大连渤海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辽东湾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 局部海域受到镉、砷和石油类污染, 个别站位砷污染严重;渤海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较差, 主要污染物为多氯联苯。

黄海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烟台至威海近岸、青岛近岸和苏北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黄海北部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较差, 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滴滴涕。

东海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长江口、杭州湾、台州和温州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宁德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 主要污染物为滴滴涕;闽江口至厦门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 局部海域受到滴滴涕污染, 个别站位滴滴涕和石油类污染严重。

南海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粤东近岸和粤西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海南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主要污染物为镉;珠江口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 主要污染物为铜, 部分海域受到石油类污染;广西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 局部海域镉污染严重。

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辽东湾、莱州湾、青岛近岸、苏北近岸和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渤海湾和长江口沉积物中镉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方法说明: (1) 单个监测站位沉积物质量良好:最多两项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般:两项以上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较差:有一项或者更多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 区域沉积物质量良好:不高于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且不低于50%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良好;一般:5%~1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或不高于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且5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般和较差;较差:15%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2.3 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

2009年, 对近岸海域缢蛏、文蛤、菲律宾蛤仔、紫贻贝、僧帽牡蛎、泥蚶、翡翠贻贝和四角蛤蜊等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进行了监测。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 部分监测站位贝类体内的铅、砷、镉、石油烃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超标率分别为48.3%、40.3%、39.8%、32.8%和28.7%, 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石油烃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六六六残留水平无明显变化趋势;部分近岸海域贝类体内铅、滴滴涕、多氯联苯和镉残留水平呈下降趋势, 粤东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滴滴涕和多氯联苯残留水平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黄海北部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砷和滴滴涕、渤海湾海域贝类体内砷、烟台至威海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总汞残留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3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3.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2009年, 对全国66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综合监测。

水质状况55%的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 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比上年提高4%。影响增养殖区水质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盐含量超标, 部分增养殖区营养状态指数较高, 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增养殖区及毗邻海域多次发生赤潮。

沉积物质量状况52%的海水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比上年降低3%。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滴滴涕和铜等。

养殖病害发生状况9个增养殖区发生了养殖病害, 主要病害为白点病或缩曲症。发生病害的增养殖区主要有福建三沙湾、江苏如东、福建罗源湾、深圳南澳和福建闽江口等。

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状况66个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 12%的增养殖区环境质量为“优良”, 45%为“良好”, 32%为“较好”, 11%为“及格”。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EQI) 分级说明:100~95:优良, 环境质量状况均能满足功能区要求;94~80:良好, 环境质量状况能满足功能区要求;79~65:较好, 环境质量状况一般能满足功能区要求;64~45:及格, 环境质量状况基本能满足功能区要求;44~0:较差, 环境质量状况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3.2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2009年5月1日至10月30日, 通过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局政府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每日发布我国沿海23个重点海水浴场的水质状况及未来三天的健康指数、游泳适宜度和最佳游泳时段预报。

注:“—”表示无明显因素影响游泳适宜度;“∕”表示暂无相关背景资料。健康指数不低于80时, 指数等级为优, 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低;健康指数低于80且不低于60时, 指数等级为良, 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健康指数低于60时, 指数等级为差, 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高。

水质状况23个海水浴场的监测结果表明, 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分别占69%和29%, 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三亚亚龙湾、广东南澳青澳湾、温州南麂大沙岙、舟山朱家尖和山东日照等5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天数达95%以上。受排污口污染物排放、河流污染物输入和降雨的影响, 部分海水浴场微生物含量较高。其中, 海口假日、深圳大小梅沙和厦门黄厝海水浴场部分时段水质较差, 粪大肠菌群含量严重超标。个别海水浴场由于赤潮、溢油等原因短期关闭。

健康风险健康指数是表征海水浴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明, 23个重点海水浴场健康指数均达到了优良水平, 其中96%的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

游泳适宜度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监测时段内, 23个重点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82%, 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18%, 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上年下降4%。造成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为天气不佳和水温偏低, 以及部分时段水体中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等。

3.3 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

2009年5月1日至10月30日, 通过旅游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每日发布我国沿海16个重点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环境指数和专项休闲 (观光) 活动指数。

注:“—”表示未开展该项休闲娱乐活动;“//”表示无明显因素影响开展各类休闲 (观光) 活动;“/”表示暂无相关背景资料。

水质状况16个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5。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7%, 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营口月牙湾、大连金石滩、连云港东西连岛、舟山嵊泗列岛和海南三亚亚龙湾等5个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极佳的天数达90%以上。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含量较高, 以及海面出现水草、垃圾等漂浮物。其中, 厦门环岛东路度假区和厦门鼓浪屿度假区受河流污染物输入的影响, 部分时段水体中粪大肠菌群含量严重超标。

海面状况海面状况指数是表征滨海旅游度假区水文和气象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明, 16个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海面状况指数为4.0, 海面状况优良。

专项休闲 (观光) 活动指数专项休闲 (观光) 活动指数是根据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展各类休闲 (观光) 活动的适宜度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度假区综合环境质量优良, 16个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休闲 (观光) 活动指数为4.0, 很适宜开展海滨观光、海上观光、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 (观光) 活动。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时段不适宜开展游泳和海上休闲运动等娱乐活动。

3.4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

2009年, 国家和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深化海洋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红树林、珊瑚礁、海湾、海岛、入海河口和滨海湿地等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本年度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辽宁锦州大笔架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龙口黄水河口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威海刘公岛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山东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2009年, 实施监测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生境质量基本良好, 海水中化学需氧量 (CODMn) 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广东徐闻珊瑚礁、海南三亚珊瑚礁和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石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但个别保护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浙江南麂列岛、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广东徐闻珊瑚礁、海南三亚珊瑚礁、万宁大洲岛和江苏海门蛎岈山、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浙江乐清西门岛等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及石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浙江南麂列岛等海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保持稳定。

3.5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2009年, 全国新批准倾倒区14个, 关闭倾倒区13个, 实际使用的倾倒区57个, 全年共签发倾倒许可证347份。倾倒的废弃物主要为疏浚物, 倾倒量为12 144万立方米, 比上年减少302万立方米, 减少了2.4%。2001~2009年倾倒情况统计结果显示, 废弃物倾倒量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 已连续两年下降。

注:表中数据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统计结果。

2009年, 国家海洋局进一步扩大了倾倒区环境状况监测的覆盖面, 提高了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倾倒区水深、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等。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倾倒区及周边海域水深无明显变化, 局部淤浅状况依然存在;倾倒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底栖环境状况基本正常, 未因倾倒活动而产生明显变化。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倾倒活动未对所在海域环境质量和邻近海域其他用海项目造成显著影响, 倾倒区功能发挥基本正常。但应注意防范由于倾倒不到位和倾倒区使用不合理可能导致的局部淤浅状况加重, 以免影响倾倒区的功能。

3.6 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

2009年, 全国共有海上油气平台214个。生产污水、钻井泥浆和钻屑的年排海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 786万立方米、3 579立方米和9 240立方米。

本年度, 国家海洋局继续对海洋油气区周边海域实施专项监测, 并提高监测频率,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等。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油气区周边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未造成邻近海域石油类污染, 符合海洋开发作业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未发生重大溢油事件。

4 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9年, 国家海洋局继续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监测。18个监控区中有15个分布在国家沿海经济战略布局区域, 共涉及21个海洋生态系统, 主要类型为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监测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开发活动等。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24%、52%和24%。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 这些问题在本世纪初已经显现, 现在愈加突出。总体而言, 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生态保护与建设处于关键阶段。

污染压力居高不下不健康和多数亚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仍然承受巨大的污染压力。2009年由陆源排污口排入生态监控区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物、化学需氧量 (CODCr) 、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河口、海湾生态系统普遍受到营养盐污染, 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杭州湾和乐清湾等生态监控区营养盐污染严重。

生境丧失滨海湿地生境和生态功能因大规模围填海活动而大量永久性丧失。渤海湾沿岸众多的工程建设项目用海需求巨大, 导致2004年以来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内丧失的海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围填海等工程使莱州湾四分之三的岸线平直化, 近岸生态功能受损。

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福建东吾洋沿岸滩涂原有海洋生物种类丰富, 互花米草蔓延后, 海洋生物种类大量减少。莱州湾西岸滩涂历史上未见泥螺分布记录, 2001年引种泥螺后分布面积急速扩大,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迅速增加, 土著托氏螺和四角蛤蜊等优势地位被取代, 托氏螺栖息密度减少30%, 四角蛤蜊栖息密度也明显下降。

生物多样性低我国主要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生物多样性低, 处于不稳定状态。

注:“—”数据缺失。

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升高, 沉积环境质量良好;生物群落健康指数升高, 鱼卵仔鱼密度增加。但是, 海水水质较差,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 71%站位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75%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生物体内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仍然偏低。

双台子河口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近岸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2005年,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2006年以来,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主要来自双台子河流域氮和磷的输入。

锦州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35%站位无机氮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部分站位锌含量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水体p H值偏低, 75%站位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质量较差, 主要表现为重金属含量超标, 其中葫芦岛北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镉、砷、锌含量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较低, 未监测到鱼卵仔鱼样品, 浮游动物密度和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偏低。锦州湾面临重金属污染和海岸带生境继续丧失的压力。

锦州湾是我国污染严重的海域之一, 生态系统多年处于不健康状态, 重金属污染严重是本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沉积环境和部分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超标。锦州湾海域部分生物体内汞、镉、铅残留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水质状况良好, 95%站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生物体内出现重金属超标现象, 部分生物体内镉、砷和铅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常;文昌鱼数量进一步下降;海上浮筏养殖大规模扩张, 目前养殖面积达3.4万公顷。

滦河口-北戴河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文昌鱼数量减少及其生境改变。多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文昌鱼的数量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8年文昌鱼的生物量降至10年来最低值, 2009年文昌鱼数量降至最低值。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养殖污染物沉降导致沉积物组分改变, 使适于文昌鱼栖息的沉积物类型生境区域缩小和破碎化。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50%以上站位海水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氮磷比偏高;部分生物体内镉、铅、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 六六六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进一步下降, 海洋生物多样性较差, 鱼卵仔鱼密度持续偏低;2008~2009年围填海面积达50平方公里, 湿地生境丧失加快。

渤海湾近年来沿岸开发强度大, 持续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工程使渤海湾湿地生境严重丧失。2009年渤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由往年的亚健康下降为不健康。

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质有所改善, 无机氮含量较往年降低;沉积环境质量和生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9年开展的黄河口湿地生态补水使湿地面积和生态健康状况略有恢复, 生物群落健康指数有所升高。

黄河口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近岸海域水体无机氮污染严重, 营养盐失衡。2004年以来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黄河口无机氮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 2005~2007年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2005年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他年份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水体营养盐严重失衡, 磷为黄河口近岸海域的限制性因子。

莱州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氮磷比失衡严重, 50%以上站位的CODMn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广利河口为明显高浓度区域;部分生物体内的铅和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小清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减少, 耐污种逐渐增多。整个莱州湾鱼卵仔鱼数量呈下降趋势, 小清河口海域已不适宜鱼卵仔鱼的生长发育。

近年来莱州湾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 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等导致本区鱼卵仔鱼数量持续下降, 莱州湾渔场的带鱼、小黄鱼等大型底层鱼类被黄鲫、鳀鱼、斑鰶、枪乌贼、青鳞小沙丁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 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原有近岸海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功能逐渐丧失, 鱼类产卵场发生迁移。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含量持续偏高, 近50%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营养盐失衡;部分生物体内石油烃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浮游动物密度持续下降, 鱼卵仔鱼数量较低, 底栖生物多样性较差;滩涂围垦加剧, 滨海湿地丧失迅速。紫菜养殖过于集中, 影响了文蛤、泥螺等其他物种的生长、繁殖, 潮间带生物资源衰退。随着苏北沿海经济区的开发, 化工企业逐渐向沿海搬迁和集中, 该区域湿地生境丧失和污染压力加大。

近年来,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的栖息环境呈逐渐恶化趋势, 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围滩造地和围垦造田。2004年以来, 南通和盐城累计围填海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导致滩面被占用, 高程平均化, 阻碍潮流畅通, 加速淤积, 破坏浅滩湿地生境。

长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营养盐污染严重, 80%站位无机氮含量和50%以上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低氧区溶解氧平均含量略有提高;口门内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持续偏低, 群落结构单一, 底栖生物量持续较低;滩涂围垦面积比上年增加20平方公里, 湿地生境丧失压力较大。

长江口底层水域的低氧区已经成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2004年以来, 监控区海域水体溶解氧的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 低氧区中心溶解氧最低含量仅为1.12毫克/升, 低氧区主要分布在122°00′E~123°00′E, 31°00′N~31°30′N附近海域, 近几年有向西部扩大的趋势。低氧区的存在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 全部站位无机氮含量和90%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体内重金属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超标严重, 其中部分贝类体内铅、镉、砷残留水平超第一类, 石油烃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较低,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滩涂围垦导致湿地水生生物和水禽栖息面积进一步缩减。

杭州湾是我国污染严重的海域之一, 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其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始终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普遍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乐清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 全部站位无机氮含量和87%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生物体内铅、镉和砷的残留水平超第一类, 石油烃的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鱼卵仔鱼和底栖生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扩散迅速, 风险加剧。

连续六年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乐清湾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趋势, 乐清湾及相邻海域围垦较为严重, 导致水域面积减少, 水动力特征明显改变, 水交换能力减弱, 淤积加剧, 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75%站位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部分生物体内镉、铅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群落健康指数较低;近年来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分布面积持续增加, 侵占滩涂总面积84.7平方公里, 围填海面积逐年增加, 滩涂湿地逐年减少。

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海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呈逐步上升趋势, 富营养化倾向明显, 陆源污染物入海是主要影响因素。连续六年夏季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 无机氮平均含量从0.14毫克/升上升到0.26毫克/升, 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014毫克/升上升到0.037毫克/升, 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含量偏高, 营养盐失衡, 水体氮磷硅比为4:1:6, 活性硅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底栖生物多样性差。围填海导致海岸线改变和滨海湿地锐减, 约70%海岸袋被开发。

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导致的“热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大亚湾核电站的冷却水用量高达108立方米/秒, 2004~2009年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 热排口附近局部海域的温度层结, 海水的垂直对流减弱, 热污染是威胁大亚湾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之一。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80%以上站位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30%以上站位底层溶解氧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主要位于虎门口门外海域;部分贝类体内镉残留水平超第一类、铅残留水平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中华白海豚生存受到威胁, 2009年死亡达22头, 为近年来死亡数量最多年份。

珠江口是我国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之一, 生态系统多年处于不健康状态, 2004~2009年, 珠江口近岸海域铅、镉、汞、砷和石油烃等污染物在部分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均存在超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现象, 其中, 个别年份部分贝类体内的铅、镉、汞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较高, 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生物体内镉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鱼卵仔鱼种类和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徐闻珊瑚礁平均盖度为12.1%, 放坡和水尾角珊瑚平均死亡率分别为60.2%和16.3%, 为上年的1.5倍和2.6倍, 监测区珊瑚表面依然有大量沉积物覆盖。

连续六年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珊瑚礁退化, 珊瑚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放坡和水尾角活珊瑚的平均盖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9年比2004年分别下降45.5%和65.5%;2004~2006年, 秘密角蜂巢珊瑚为主要优势种, 2008年以来已被对沉积物具有较强耐受能力的二异角孔珊瑚取代。

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实施监测的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海草床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涠洲岛竹蔗寮和牛角坑近岸海域的硬珊瑚盖度分别为40.6%和35.0%, 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马鞍岭和海塘核心区的红海榄已从上年的寒害中恢复生长, 植株密度为2 000~2 300株/亩, 盖度达90%以上;首次在丹兜海新村至沙田林区发现14只小天鹅。下量尾草场和英罗海草场因长期受挖掘沙虫和电鱼、电虾等人为活动的破坏, 生长状况一直不良, 面积逐渐减少。2009年下量尾草场有所恢复, 长势较好, 海草面积增加约22公顷, 群落内为喜盐草单生, 盖度在20.0%~65.0%之间。

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外来物种入侵。2005~2009年, 互花米草入侵面积加速扩展。2009年山角监测点互花米草入侵面积扩展速率达42平方米/年, 扩展面积是2005年的20倍。

北仑河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良好。红树林群落稳定, 整体长势良好;红树林鸟类共63种, 其中黑翅鸢、红隼、褐翅鸦鹃和小鸦鹃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石角片和交东片红树林鸟类密度4月份分别为226只/公顷和182只/公顷, 7月份分别为152只/公顷和75只/公顷。本区发生广州小斑螟虫害, 侵害石角和竹山的桐花树。

北仑河口生态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红树林虫害。2005~2008年本区红树林虫害发生的范围较小, 程度较轻;2009年红树林部分区域发生较大面积的广州小斑螟虫害, 严重影响红树的正常生长。

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实施监测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活珊瑚礁平均盖度为30.6%, 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 硬珊瑚礁补充量为1.03个/平方米, 是上年的2.2倍。造礁石珊瑚生长发育良好, 共有86种, 比上年增加19种。珊瑚礁鱼类种类及数量丰富, 共有89种鱼类, 平均密度为68尾/百平方米, 是上年的1.2倍。

海南东海岸海草种类多样性丰富, 共有8种海草分布, 主要优势种是泰莱草。本区海草生长状况良好, 平均盖度为49.7%, 是上年的1.8倍;海草平均密度为316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14克/平方米。海草伴生生物种类丰富, 有60种大型底栖生物, 平均密度为21个/平方米, 平均生物量为226克/平方米。

近年来海南东海岸近岸环境受到了汞、砷、镉、铅和滴滴涕等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以来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部分生物体内汞、砷、镉、铅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其中个别年份部分生物体内汞和铅残留水平超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珊瑚礁退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自2005年以来活珊瑚礁平均盖度和硬珊瑚补充量逐年下降;永兴岛、石岛、西沙洲、赵述岛、北岛等5个主要珊瑚礁分布区域活珊瑚礁平均盖度仅为7.9%, 比上年减少52.9%, 硬珊瑚补充量平均值为0.05个/平方米, 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一。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逐年减少, 2009年为106尾/百平方米, 比2005年减少65.8%。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是敌害生物入侵。2005~2009年, 西沙珊瑚礁敌害生物长棘海星密度逐年剧增, 2009年平均密度为2.55个/平方米, 约为2005年的160倍。

2009年, 国家海洋局进一步深化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评价工作。选择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珊瑚礁、红树林、滨海湿地、海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海藻开展试点监测, 并依据海洋生态系统对温度、盐度、p H和海平面等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 从生物群落、分布/丰度、物候期、生理学/形态学/行为学等方面, 将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划分为不同等级。通过初步构建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体系, 探索了气候变化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性的评价模式, 评估了我国气候变化海洋生态敏感区的脆弱性和适应性。

5 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5.1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2009年, 对全国40条主要河流实施了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 结果显示, 全年由河流入海的CODCr、石油类、营养盐 (氨氮、总磷) 、重金属 (铜、铅、锌、镉、汞) 和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 367万吨, 比上年增加218万吨。其中, CODCr 1 311万吨, 比上年增加209万吨;营养盐47万吨 (其中氨氮24万吨、总磷23万吨) ;石油类54 626吨;重金属33 908吨 (其中铜3 722吨、铅2 874吨、锌27 027吨、镉226吨、汞59吨) ;砷3 918吨。

5.2 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09年, 国家海洋局组织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45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开展监督性监测, 并重点监测了7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其中, 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67.0%, 排污河和其他类排污口占33.0%。从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区分布来看, 设置在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周边的入海排污口为193个, 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42.2%。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5.2.1 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对入海排污口3、5、8、10月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337个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污现象, 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73.7%。其中, 71个排污口1次超标排污, 70个排污口2次超标排污, 55个排污口3次超标排污, 141个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超标。

浙江、江苏和广西三省 (自治区) 超标排污口的数量与各自监测排污口的总数之比居全国前三, 依次为100%、96.3%、84.2%。不同类型排污口的超标排放比例依次为:其他类排污口 (83.8%) >市政排污口 (81.1%) >排污河 (78.3%) >工业排污口 (58.5%) 。

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包括总磷、悬浮物、CODCr和氨氮, 超标排放上述污染物的排污口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比例依次为50.6%、41.1%、40.7%和17.7%。

全年对230个入海排污口开展了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状况监测与评价, 结果表明, 15个排污口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物, 主要为工业排污口和排污河;几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超标程度为:镉>汞>铅>六价铬>砷。

根据入海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及邻近海域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457个入海排污口各月排污状况综合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 3月份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排放比例最高, 排污状况等级为A级和B级的排污口所占比例也最高;沿海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 浙江、江苏和广西入海排污口的总体排污状况最为严重。

不同类型的入海排污口中, 其他类排污口被评为A级和B级的排污口所占比例最高, 工业排污口中A级和B级的排污口所占比例仅次于其他类排污口。

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评价

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评价执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 (HY/T 086–2005) , 根据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不同类型污染物的超标次数、剧毒和禁排污染物的检出情况等, 综合评价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级别。

5.2.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09年共对76个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监测。其中, 5月监测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水质;8月对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施全面监测。

5月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45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 43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或劣于第四类。

8月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4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 4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或劣于第四类;1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 14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为第三类或劣于第三类。

2009年, 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或“极差”的排污口有28个, 对排污口排放状况的同步监测结果显示, 超标排放的排污口为23个, 其中12个排污口的排污状况等级为A级或B级。

2008年和2009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1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连续两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或“极差”, 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从“优良”或“较好”变为“差”或“极差”。

2008~2009年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注:“—”表示监测数据不足。

5.3 大气污染物沉降入海通量

2009年, 国家海洋局在大连海域、青岛海域、长江口海域和珠江口海域四个重点海域继续开展大气污染物沉降入海通量监测, 评价结果表明, 2002~2009年期间, 长江口海域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珠江口海域大气中铜的沉降通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他海域大气中重金属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或呈下降趋势。

大连海域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

青岛海域大气中铜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铅和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

长江口海域大气中铜、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 镉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珠江口海域大气中铅和总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铜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 镉沉降通量呈下降趋势。

2002~2009年全国重点海域大气污染物沉降通量变化趋势

*TSP指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5.4 海洋垃圾

2009年, 在我国近岸海域组织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

海面漂浮垃圾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和木片等。漂浮的大块和特大块垃圾平均个数为0.002个/百平方米;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平均个数为0.37个/百平方米。海面漂浮垃圾的分类统计结果表明, 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 占41%, 其次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木制品类垃圾, 分别占31%和14%。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的总密度为0.8克/百平方米, 其中, 塑料类和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垃圾密度最高, 分别为0.5克/百平方米和0.1克/百平方米。

海滩垃圾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和泡沫快餐盒等。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1.2个/百平方米, 其中塑料类垃圾最多, 占41%;木制品类、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玻璃类垃圾分别占24%、10%和9%。海滩垃圾的总密度为69.8克/百平方米, 木制品类、织物类和玻璃类垃圾的密度最大, 分别为17.5克/百平方米、14.2克/百平方米和11.5克/百平方米。

海底垃圾葫芦岛万家海域、连云港连岛东海区海域、宁波象山石浦皇城沙滩海域、潮州大埕湾、揭阳神泉港、北海侨港海域、钦州三娘湾月亮湾景区和三亚亚龙湾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海底垃圾主要为玻璃瓶、塑料袋和废弃渔网等, 平均个数为0.02个/百平方米, 平均密度为48.9克/百平方米。其中塑料类、橡胶类和织物类垃圾的数量最大, 分别占61%、9%和9%。

海洋垃圾来源2009年海洋垃圾监测统计结果表明, 56%的海滩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娱乐活动, 其他弃置物占33%, 航运/捕鱼等海上活动产生的垃圾占6%;47%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娱乐活动, 其他弃置物和航运/捕鱼等海上活动产生的垃圾分别占47%和5%。

6 海洋环境灾害

6.1 海洋赤潮

2009年, 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 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 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 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面积和较大面积赤潮6次, 分别发生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 累计面积9 120平方公里, 约占全年累计面积的65%。

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其中, 夜光藻引发赤潮13次, 累计面积1 833平方公里;赤潮异弯藻引发赤潮4次, 累计面积最大, 达4 514平方公里;中肋骨条藻引发赤潮8次, 累计面积943平方公里;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7次, 累计面积359平方公里;具齿原甲藻引发赤潮5次, 累计面积360平方公里。上述5种优势种引发的赤潮占有种类记录赤潮总次数的66%和累计面积的83%。

注:“—”表示未检测

全国赤潮监控区赤潮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浙江嵊泗、福建闽江口、厦门近岸、浙江洞头、山东烟台、福建三沙湾、江苏海州湾和天津汉沽监控区赤潮发生风险较高;19个赤潮监控区及毗邻海域发现赤潮24次, 累计面积约7 890平方公里。

进入本世纪以来, 我国海域每年赤潮发生次数在28~119次之间, 年平均79次;累计面积在10 150~27 070平方公里之间, 年均16 300多平方公里, 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上世纪90年代的3.4倍。从多年变化趋势看, 赤潮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赤潮频发海域为:长江口东南部、浙江中南部、渤海湾、辽东湾河北昌黎-秦皇岛近岸、福建厦门近岸、江苏海州湾、莱州湾黄河口东南部、福建三沙湾附近、广东柘林湾和珠江口深圳、珠海附近海域。每年赤潮频发时段为5~8月;频繁引发赤潮的优势种类是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

黄海绿潮 (浒苔) 灾害

2009年3月, 首次在江苏吕泗以东海域发现零星漂浮浒苔, 6月在江苏盐城以东海域处发现漂浮浒苔, 分布面积约为6 550平方公里。随着浒苔漂移、生长, 到7月初浒苔分布面积达到最大, 约58 000平方公里, 实际覆盖面积约2 100平方公里, 主要影响山东省南部近岸海域。进入8月份以后, 黄海浒苔分布逐渐减少, 至8月下旬, 山东近岸海域浒苔消失。

6.2 重点岸段侵蚀状况

2009年, 国家海洋局继续开展重点海岸现场监测和航空遥感比对监测。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龙口至烟台岸段和海口长流镇镇海村岸段的砂质海岸侵蚀速度加快;营口盖州-鲅鱼圈岸段和葫芦岛绥中岸段、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和崇明东滩岸段, 海岸侵蚀速度减缓。

在营口盖州-鲅鱼圈岸段长60.0公里的岸线中, 近13.5公里的岸段受蚀后退, 最大侵蚀宽度位置在腾房身海岸附近, 侵蚀速度约1.5米/年;在葫芦岛市绥中岸段长82.0公里的岸线中, 六股河南至新立屯30多公里岸线遭受侵蚀, 最大侵蚀宽度位置在南江屯附近, 长达2.0公里的岸线, 侵蚀速度约5.0米/年, 主要是由于六股河口门外海底大量采砂和岸上突堤工程拦截泥沙所致。上述两处监测岸段由于受海岸围填海等开发活动的影响, 人工岸线增加, 侵蚀海岸长度和侵蚀平均速度比2006年监测结果略有降低。

龙口至烟台岸段岸线全长约203.9公里, 遭受侵蚀的岸线长度约49.7公里, 海岸侵蚀总面积0.68平方公里。2006~2009年最大自然侵蚀宽度75.0米, 最大侵蚀速度25.0米/年;平均侵蚀速度为4.6米/年, 与2006年监测结果相比, 海岸侵蚀速度略有增加。

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为淤泥质海岸, 年最大侵蚀宽度为26.7米, 平均侵蚀宽度为13.2米/年, 侵蚀总面积1.73平方公里。2006~2009年间, 该岸段防护工程建设力度加大, 有效地遏制了海岸蚀退。崇明东滩海岸侵蚀主要在东南侧沿岸海堤外侧的海滩, 表现为草滩蚀退和光滩下蚀, 2006年10月~2009年9月间, 海滩侵蚀长度为8.1公里, 年最大侵蚀宽度33.3米;平均侵蚀速度为11.2米/年, 草滩侵蚀后退的总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由于长江中上游建坝筑库拦截了部分泥沙, 崇明东滩来沙量减少, 导致部分滩面或岸线发生蚀退现象。

海口长流镇镇海村岸段, 2006~2009年, 海岸侵蚀长度为0.7公里, 年最大侵蚀宽度为9.0米, 平均侵蚀速度5.0米/年, 侵蚀面积3 500平方米。与2006年监测结果相比, 人工岸线增加, 海岸侵蚀范围减少, 平均侵蚀宽度增加约2.0米/年。

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 损毁房屋、道路、沿岸工程和旅游设施, 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6.3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2009年, 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对全国沿海地区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渤海滨海地区大部分监测区域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有所增加;黄海、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基本稳定。

海水入侵状况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渤海沿岸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唐山和黄骅、山东滨州和潍坊滨海平原地区, 海水入侵距离 (地下水中氯度大于250毫克/升) 一般距岸20~30公里。与上年监测结果相比, 辽宁锦州、葫芦岛, 山东滨州、潍坊寒亭区央子镇和昌邑卜庄镇西峰村、烟台莱州朱旺村的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扩大, 氯度增加。辽宁营口、河北秦皇岛抚宁滨海地区与上年相比基本一致, 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监测区呈下降趋势。黄海滨海地区的丹东和威海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为距岸5公里左右, 海水入侵范围与上年基本一致。

东海和南海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一般在距岸2公里以内, 氯度一般小于500毫克/升, 为轻度入侵, 与上年相比大部分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变化不大;福建福州、泉州和漳州, 广东潮州、广西北海监测区, 海水入侵范围稍有增加, 近岸个别监测站位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 氯度和矿化度呈上升趋势, 并且受季节的影响, 氯度和矿化度在3~4月份明显升高、8~9月份降低。广东阳江和福建泉州监测区内的部分近岸农用水井和饮用水井已受海水入侵影响。

土壤盐渍化状况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的滨海平原地区, 分布范围一般距岸20~30公里, 主要类型为氯化物型和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土、重盐渍化土。与上年监测结果相比, 土壤盐渍化范围和含盐量增加的区域主要在辽宁营口团山乡、盘锦荣兴现代社区、锦州小凌河东西两侧, 河北唐山南堡镇马庄子, 天津市汉沽区大神堂, 山东滨州和潍坊监测区, 其他监测区呈稳定状态;黄海沿岸丹东和威海监测区盐渍化范围距岸1公里以内, 主要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硫酸盐型盐渍化土, 与上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东海和南海沿岸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 一般距岸2~3公里以内, 土壤盐渍化类型为氯化物型盐渍化土、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土和硫酸盐型盐渍化土。福建漳浦梅宅村和刘板村、广东港江市麻章区、广西北海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和含盐量稍有增加。海南三亚监测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 为氯化物型盐土, 土壤盐渍化范围和含盐量与上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海水入侵可导致地下水咸化, 饮用水质量下降;土壤产生不同程度的盐渍化, 造成土壤板结, 抑制作物生长, 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

7 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

2009年, 海-气二氧化碳 (CO2) 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完成渤黄海区六条断面、东海区五条断面、南海区四条断面各一个航次, 以及北黄海西部试点区五条断面四个航次的监测工作。以北黄海西部试点区为示范, 探索性地评估了监测海域海-气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分布格局, 并分析了其主要的调控因子。

*正值表示海洋向大气释放CO2, 即碳源;负值表示海洋吸收大气CO2, 即碳汇。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北黄海监测海域3月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5、7、10月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源, 全年源汇强度接近平衡*。北黄海存在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等多种水团的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多变, 使该海域海-气CO2交换通量时空变化显著。冬季水体的温度、春季强烈的生物活动、夏季水体的温度及秋季逐步增强的水体垂直混合作用是影响北黄海监测海域不同季节表层海水CO2分压及海-气CO2交换通量的重要因素。

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工作全面推进

2009年, 国家海洋局积极推进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 强化质量管理, 大力加强标准规范建设与技术培训, 切实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此外, 国家海洋局还广泛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迄今已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促进了监测体系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徐州市环境质量公报 篇3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解放思想,奋力拼搏,成功战胜雨雪冰冻、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力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隆重举办设地级市20周年庆典,圆满完成北京奥运火炬在惠州的激情传递,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市经济实现稳健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双双实现历史性前移,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愈显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后劲明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支撑力继续增强,城市现代化升级提速。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59.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8.9:34.0调整为7.0:58.9:34.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7%。人均GDP达33077元,按市场平均汇率折算为4725美元。

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0亿元,增长25.7%。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6.2亿元,增长23.5%。其中,教育支出19.7亿元,增长2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5亿元,增长53.8%;医疗卫生支出7.1亿元,增长40.5%;农林水事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6.5%。税收总收入290.2亿元,增长25.2%。其中,国税221.2亿元,增长25.0%;地税69.0亿元,增长25.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4.3%,其中,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有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5%;下降的有衣着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4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万人;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7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1万人。全年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的有236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增长0.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资源和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升,惠民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3.5万亩,比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量55.7万吨,增长1.0%;蔬菜总产量181.4万吨,增长3.7%;水果总产量50万吨,增长6.8%。

全年肉类总产量18.6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猪肉产量13.7万吨,增长8.8%;禽肉产量4.6万吨,下降7.0%。全年水产品产量13.6万吨,下降0.6%。其中,淡水产品产量6.4万吨,增长4.2%;海水产品产量7.2万吨,下降4.5%。

年桔、甜玉米、梅菜、荔枝和马铃薯等主要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三、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全年规模以上电子工业完成增加值250.1亿元,增长17.3%;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121.4亿元,增长4.0%,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7.3%、2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509.3亿元,增长15.4%,其中,电子行业1436.2亿元,增长17.3%;石化行业412.0亿元,增长8.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市80个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共完成投资205.7亿元。2008年投产项目有18项,其中至年末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亿元的有6项: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惠州中海油PX项目、龙门塔牌旋窑水泥项目、惠州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惠南大道改造工程、吉之岛项目;续建项目有23项,其中本投资过亿元的有11项,工业项目有: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公路项目有:惠深沿海高速公路惠州段、东莞至惠州高速公路惠州段、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新开工项目有39项,其中计划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14项:惠东平海电厂一期工程、惠大疏港高速公路、淡水河、淡澳河“两河四岸”综合整治工程、省十三届运动会配套道路工程、广东国华惠州热电一期、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项目、粤湘高速公路博深段、中海油丙烯酸及酯项目、广惠高速公路东延线、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惠州大道东段改造工程、中海油加氢尾油综合利用项目、TCL-三星液晶模组项目、富力·丽港中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86.8亿元,增长35.6%;商品房建筑面积2059.3万平方米,增长52.8%;商品房竣工面积242.8万平方米,增长13.9%;商品房销售面积295.9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金额121.9亿元,下降21.9%;商品房销售均价为4121元/平方米,比上年末的均价上涨126元/平方米,涨幅3.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9亿元,增长19.7%;农村零售额108.5亿元,增长19.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367.6亿元,增长20.1%;住宿餐饮业55.7亿元,增长16.6%。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5万人次,增长15.2%;星级宾馆接待住宿游客807.7万人次,增长14.2%,其中国内游客人数674.9万人次,增长15.2%。旅行社组团方面,国内游39.4万人次,下降7.8%;出境游2.5万人次,增长4.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6.5亿元,增长1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亿美元,增长15.4%。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出口17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进口117.6亿美元,增长23.7%;进出口贸易总额297.4亿美元,增长23.4%。实现贸易顺差62.3亿美元,比2007年的贸易顺差51亿美元,增加了11.3亿美元,增长22.3%。

从出口市场看,2008年主要出口市场的占比分别为:香港29.7%、韩国18.2%、美国14.4%、欧盟13.7%,这四大市场占比合计76.0%。

全年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293宗,下降34.0%;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5.8亿美元,增长0.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5亿美元,增长10.1%。全年工商注册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281家,新增注册资金8亿美元。年末全市工商登记外商企业实有4682家,其中,香港3252家;台湾、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合计806家;韩国119家;美国106家;日本57家;欧洲30家。

七、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35.8%。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交纳税收总额77.1亿元,增长25.0%。其中,地税部分45.2亿元,增长28.7%,占全市地税收入的65.5%,比2007年的占比64.0%上升1.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从业人员84.1万人。

八、交通、邮电和电力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总长104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349公里,高速公路277公里。通车里程公路密度为94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密度为8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港口共拥有69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59万吨,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21万吨。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7.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5%,其中私人汽车13.4万辆,增长20.1%。民用轿车保有量达8.9万辆,增长26.8%,其中私人轿车7.9万辆,增长28.3%;当年新注册上牌私人轿车1.7万辆,增长9.9%。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0亿元,比上年下降3.9%;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5.8亿元,增长9.9%。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6.1万户,年末电话用户167.5万户;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含卡)36.8万户,年末达到410.4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46.1万户。

全年总用电量153.6亿千瓦时,增长5.5%。其中工业用电104.4亿千瓦时,增长4.9%。年末全市拥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以上变电站83座,主变容量达1396万千伏安。

九、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36.9亿元,比年初增长14.3%。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04.6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52.1亿元,比年初增长13.0%。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659.9亿元,比年初增长17.2%。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32家(含分支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5.3亿元,增长54.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5.6亿元,增长75.4%;财产险保费收入8.1亿元,增长19.0%。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合计5.7亿元,增长42.7%。其中,支付寿险赔款0.05亿元,增长30.8%;财产险赔款5.2亿元,增长45.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0.4亿元,增长17.0%。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参加当年高考被录取的大学生人数16823人,比上年增长19.6%;考入中专人数23981人,增长1.7%;本地普通高等院校招生3467人,增长45.3%;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3.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华罗庚中学一期建成招生、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市区中心区新增初中学位3663个。惠阳区被评为省教育强区,新增省教育强镇16个,3所中学通过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增幅居全省第一。

全年共申请国家专利项目1160项,获授权项目1011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06.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9%。年末,全市有科技活动的机构116个,其中国有独立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6个;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28.5亿元,增长15.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94家,新组建省级工程中心6家、市级工程中心11家、市重点实验室1家,获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76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立项。新增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3个。仲恺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文化事业馆(站)76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文化广场47个。广播电台频道6套,电视频道6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7%和98.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9.86万户,娱乐歌舞厅133家,网吧587家。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9个(乡镇卫生院7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所5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9477张,比上年增长5.1%。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818人,增长5.0%;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431人,注册护士496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35人,卫生监督所卫生技术人员14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2.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1.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179枚。其中,获世界赛金牌2枚;获亚洲赛金牌3枚;获国家赛金牌5枚;获省赛金牌55枚。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数5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2.7万人,人口密度352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61.27%。人口出生率11.27‟,死亡率4.90‟,自然增长率6.37‟。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26元,比上年增长16.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农村最高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2166元,农村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3371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9.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17平方米。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1元,增长12.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城市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2368元,城市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99元;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1%;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37平方米。

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727元,增长15.7%,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

全年参加养老保险105.2万人,比上年增长18.7%;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5.8万人,增长4.8%。参加失业保险44.9万人,下降10.9%;年末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4952人,下降18.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1.7万人,增长17.0%。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8.5亿元,增长32.7%。全市符合低保标准的6.8万名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城镇和农村均达100%,农村纳入五保对象9233人的五保供养全面落实。

十三、城市建设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承办第十三届省运动会的强力推动下,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长32公里双向六车道的一级公路,连接惠城区—惠阳区两个城区的主干道—惠南大道建成通车,贯穿南部5个镇(办);市区西部快速通道的节点:合生大桥、金榜隧道建成通车;东部快速通道的节点:金山大桥、金山大道建设正顺利推进;市区江北的惠民大道、四环路以及惠博沿江快速公路、惠州大道至惠东县城东延线正在改造和推进,“南进北拓、东西伸延”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市科技馆、市博物馆竣工,市会展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市金山湖体育馆等场馆建设正加快推进;西湖引清工程正式启用,东坡园、丰渚园等建设如期推进。至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180.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555公顷;实有铺装道路面积1798万平方米,铺装道路总长度1313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1712公里,排水管道长度1168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29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23506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8193万立方米。

十四、资源、环保和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159.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3.1%。全年总用水量22亿立方米,增长1.5%。其中,生活用水增长1.2%,工业用水增长18.8%,农业用水下降5.8%。

全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6万吨、钢铁产能7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25万千瓦,共减少能耗60万吨标准煤。全年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94宗,否决率达11.3%。新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渗滤液处理厂1座,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47.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7.0%。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6个,保护区面积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2%。市区API指数(即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在21-76之间,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达到国家Ⅱ级标准,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100%。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17宗,受伤1204人,死亡488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8.5%、32.8%、10.8%。其中,道路交通(不含外地车辆事故)事故死亡445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91.2%;火灾事故死亡28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7%;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15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3.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8。

注:

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农业数据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篇4

(20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2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水环境

1、主要河流水质

全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鸭绿江六条主要河流。其中鸭绿江水质较好,符合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其它河流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较重,有22个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占61.1%。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分别有38.9%、58.3%的断面超国家Ⅴ类水质标准。与上年相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虽然由于持续干旱,缺少环境水,但水质没有恶化,部分河段有所好转,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辽河水系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四条主要河流。辽河铁岭、沈阳、盘锦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0.8倍、0.1倍和0.8倍。由于境外污水排入,对辽河铁岭段水质影响较大。与上年相比,铁岭段水质有所改善。

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的18个监测断面中,Ⅳ类和劣Ⅴ类水质分别占27.7%和66.7%。其中浑河抚顺段为Ⅳ类,沈阳段为劣Ⅴ类;太子河本溪段为Ⅴ类,辽阳段为Ⅳ类,鞍山段为劣Ⅴ类;大辽河盘锦段、营口段均为劣Ⅴ类水质。氨氮污染突出,最高断面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6.9倍。各断面中,沈阳七台子、于家房、本溪兴安和盘锦三岔河断面污染严重。与上年相比,浑河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降低。

大凌河水系大凌河是全省水质污染最重的河流。全河段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浓度均值分别超国家Ⅴ类水质标准3.6倍和7.4倍,其中锦州西八千断面污染最严重。与上年相比,锦州段水质有较明显改善,主要由于金城造纸厂废水治理取得成效。

鸭绿江水系鸭绿江在全省主要河流中水质最好,丹东段水质符合国家Ⅲ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进一步好转。

2、主要大中型水库水质

在13座主要大中型水库中,汤河水库和铁甲水库符合国家Ⅲ类标准,水质较好,大伙房、石门、宫山咀、闹德海、清河、柴河、乌金塘7座水库为Ⅳ类水质;其它水库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较差。

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其次是总磷和石油类。与上年相比,乌金塘、宫山咀水库总磷、总氮浓度值上升,其它水库总磷、总氮浓度基本保持稳定。

3、近岸海域水质

2002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75.4%,其中葫芦岛、丹东海域为100%,大连海域为97.7%,盘锦、营口、锦州海域受近岸淤泥型底质影响达标率很低。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盘锦、营口、锦州三个海域无机氮分别超国家Ⅳ类海域水质标准2.0倍、1.0倍和0.8倍。

2002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上好于上年,无机氮和石油类污染有所减轻。

海水浴场2002年夏季,大连、锦州、葫芦岛、营口市首次开展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在监测的7个海水浴场中,5个浴场水质为优良级。

4、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18.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9.7亿吨。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59.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1.8万吨,占36.8%,生活排放37.5万吨,占63.2%。石油类排放1882吨,氨氮排放1.45万吨。与2001年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0.8亿吨,工业化学需氧量减少5.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废水排放量比例首次超过50%。

(二)空气环境

1、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2002年我省大连、丹东、营口、辽阳和盘锦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较好;鞍山、铁岭、抚顺、本溪和朝阳5城市符合三级标准;沈阳、锦州、阜新和葫芦岛4城市超过三级标准,空气污染较重。在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9个城市中,葫芦岛市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其它8个城市均为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与上年比较,符合二级标准的城市增加3个,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减少4个,全省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降尘全省降尘平均值为19.2吨/平方公里·月,超过省控标准1.4倍,各市均超过标准。全省降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中部地区降尘量最大,为24.9吨/平方公里·月,其次是西部地区,为18.1吨/平方公里·月,沿海城市降尘量最小,平均为14.2吨/平方公里·月。2002年我省继续受到扬沙浮尘天气影响,其中沈阳市出现扬沙浮尘天气累计162小时,大连市累计时间209小时,分别比上年增加96小时和136小时,其特点是,一次持续时间长。

颗粒物沈阳、大连、阜新和葫芦岛4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0.141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4倍,仅大连市符合标准;其它10个市总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为0.241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倍,盘锦、营口、辽阳和丹东市符合标准。

二氧化硫全省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47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阜新、辽阳和葫芦岛9个二氧化硫控制区的地级市中,葫芦岛、锦州、本溪3市二氧化硫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全省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平均值分别为0.032毫克/立方米和1.63毫克/立方米,各市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降水酸度2002年,全省城市降水pH值范围在4.07-8.91之间,酸性降水的频率为1.7%。葫芦岛、铁岭、抚顺和阜新4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性降水,其中葫芦岛市降水 pH年均值为5.38(小于酸雨临界值pH5.6)。pH降水离子组份主要为SO2—4,主要是燃煤及工业源排放造成的。与上年相比,酸性降水的频率无明显变化。

2、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0462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9.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57.3万吨,占72.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22.0万吨,占27.7%。烟尘排放总量63.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42.4万吨,占66.7%,生活烟尘排放21.2万吨,占33.3%。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3.9万吨。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5.5%,烟尘排放总量下降10.3%。

(三)城市声环境

2002年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干线长594.6公里,占监测干线总长度的52.4%。近年在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道路交通噪声呈下降趋势。城市各类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为67.8%,夜间噪声污染重于昼间,4类(交通道路两侧)功能区污染较重,有12个市夜间噪声超标。沈阳、大连、抚顺、丹东、营口和盘锦等8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5.8分贝,符合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56分贝)。

(四)固体废物

2002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146万吨,其中危险废物68.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5.4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1.2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8.3%,排放率0.43%,处置率16.1%,贮存率45.7%。

2002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清运量78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42%。

(五)辐射环境

全省各地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保持在天然本底范围内,未受到放射性污染,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原有水平。四座大型60Co辐照源和北方铀业有限公司周边地区辐射水平无变化,周围环境的γ外照剂量率、大气中氡浓度、土壤和外排水中α、β比活度均为本底值,并符合国家标准。

全省电磁波辐射污染源主要为移动通信基站、超高压输变电线,以及工科医高频、射频发射设备等。2002年全省监测了5464个移动通讯基站,合格率99.5%。

(六)生态环境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20.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25%。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3.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62%。辽河干流福德店断面断流83天。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十三座大中型水库设计库容总量为128.50亿立方米,2002年实际库容仅为45.24亿立方米,平均蓄水率为35.2%。全省地下水资源量70.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33%。地下水超采严重,超采面积达1495.9平方公里。

全省现有湿地面积204.54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占42.3%;而且面积正逐渐减少,生态调节功能有所下降。2002年卧龙湖湿地保护区基本干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已经丧失。

至2002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08.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7.7%。水土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834吨/平方公里·年。全省现有沙化土地87.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辽宁西北部地区。

我省植被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1%,有高等植物2200余种,低等植物8000余种。代表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野大豆等,双蕊兰、三桠钓樟等在我省已面临绝迹。

全省有脊椎动物827种,无脊椎动物4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代表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二级保护动物斑海豹、大型哺乳动物黑熊等。我省鸟类物种丰富,有365种鸟类,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62种。黑嘴鸥、蛇岛蝮蛇等已成为我省的濒危动物物种。

在我省已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包括豚草等13种植物、松材线虫等6种动物。

二、措施与行动

2002年,全省认真贯彻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精神,把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快辽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各项环保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工业污染防治

2002年全省共投入28.15亿元,对357个老工业污染源的项目进行了治理。全省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10419家工业企业中,有10254家实现了达标排放。394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向控制,铁岭电厂、北票电厂等一批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鞍钢集团废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1%。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关闭了辽阳灯塔、铁岭开原等5家年产2万吨以下草浆造纸的制浆工段,每年减排污水1848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0.6万吨。加强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竣工环保验收制度,全省共有9647个新建项目通过环保审批,4550个项目通过环保验收。

(二)流域污染防治

2002年2月,省政府批复实施了《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到2002年底,全省14个地级市中除丹东、朝阳2市外,建成或基本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处理能力达到226.8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41.6%,辽河流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省控61个重点畜禽屠宰废水治理项目,完成54个。取缔了22家乡镇屠宰点,每年减排化学需氧量5192吨。沈抚灌渠综合整治进展顺利,污水排放量从28万吨/日,减少到13万吨/日。实施条子河昌图段打井集中供水工程,打井8口,解决了8800人和2000余头大牲畜饮水问题。编制完成《鸭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02年全省14个市中心城区取缔1吨以下燃煤锅炉2490台,拆除烟囱2543根,其中沈阳市拆除1000根。全省共搬迁污染企业112家,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289.6平方公里。基本建立了机动车尾气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了年检和路(抽)检工作。浑河沈阳段经过综合整治,基本消除了黑臭。沈阳、鞍山、丹东、盘锦和葫芦岛5市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70%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达48586公顷,比去年增加了7.1%。建成区绿地率为29.3%。燃气普及率82.0%。集中供热面积为24963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了11.7%。燃煤总量为3068.01万吨,比去年下降了25.6%,其中型煤量为58.17万吨,比去年增加了36.1%。

(四)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倍增计划”,全省完成植树成活近8.2亿株。人工生态公益林保护达3302万亩,人工造林574.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0.5万亩。新封山育林面积391.3万亩。2002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9万亩。

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大连旅顺口区、海城市、清原县、宽甸县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002年新建10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70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实施《辽宁省有机食品发展工作方案》,全省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产品达到13个,生产(含转换)基地增加到26万亩,盘锦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全省建立了2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试点,海城西柳镇成为首批14个全国环境优美镇之一。

(五)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2002年125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截至2002年底,全省共计23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方案3933个,总投资10.86亿元,累计实现经济效益9.02亿元,年节水1.11亿吨,节电1.12亿千瓦小时,年减排废水1.10亿吨,化学需氧量1.2万吨,二氧化硫1.22万吨,尘1.86万吨。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我省为全国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6月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并在第五次全省环境保护会议上做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计划用5年时间在我省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几个资源循环型城市,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区域性的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倡导循环经济理念,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初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到年底,全省14个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方案,共确定试点项目260多个,部分项目正在实施。

(六)海洋环境保护

省政府批准实施《辽宁省碧海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海域污染防治。商港和航运船舶、大型渔船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11家污水直排海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进一步巩固禁磷成果,洗涤用品已基本实现无磷化。

(七)环保投入

2002年全省环保投入132.4亿元,占全省 G DP的2.43%,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37.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5.4亿元,生态建设投资28.2亿元,环保能力建设投资0.9亿元。

(八)环境法制

2002年为适应入世要求,对全省现有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建议省政府保留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21件;建议废止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13件;建议修改的地方性法规2件。继续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污染反弹”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2026人次,检查企业24104家,立案2535起,罚款800万元。在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情况专项检查中,共检查建设项目1.2万多个。开展土法选金专项整治工作,全省共取缔土法选金点87个。全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6件、政协提案169件;共受理环境污染类群众来信23789件,已处理22125件,占93%;接待群众来访4448人次,已处理4294批次,占96.5%。开展了冬季烟尘专项整治工作。全省14个市全部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大连市启用了环境监察指挥中心。

(九)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

围绕重大环境问题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全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大凌河及鸭绿江污染防治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02年全省科研课题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全省环保系统科研单位创收1.01亿元,比1997年增加2倍。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形成了以消烟除尘、工业废水治理为主的产业体系,全省共有环保产业单位793个,职工总数96883人,环保产业年产值65.3亿元。全省20家企业通过 ISO14000认证,建材、家电两大类10个产品获得国家环境标志认证。

(十)环境宣传与教育

制作了十余部反映全省环保工作和欧盟项目成果的专题片,警示教育片《辽宁我们共有的家园》荣获国家科教片评比二等奖和省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在辽宁”活动特别奖;举办了全国暨辽宁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巡回展;配合省人大等单位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首次开展创建省级绿色家庭活动,与省妇联联合评选出100个省级绿色家庭、1万户市级绿色家庭;继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推荐11所学校参加国家级绿色学校评选;与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启动了“创建省级绿色社区”活动;与团省委等部门合作,发动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95%;与省教委联合编写发行84万册《初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5万册《环境教育教学》;全省累计刊(播)发环境新闻稿首次突破1万篇。

(十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2年全省环境项目利用外资1.17亿元。中国-欧盟辽宁综合环境项目各子项目达到设计预期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2002年6月,由欧盟总部委托的项目中期评估小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做出积极评价;辽河流域一、二期环境项目已通过世行专家组2001年和2002年的评估,其中1亿美元的辽河流域一期环境治理项目已开始进入建设期。2002年9月,由辽宁省政府、欧洲联盟和世界银行联合在大连召开了辽宁城市环境与结构调整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4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共接待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210人次的访问与交流,并有8个团组、29人次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地。

(十二)能力建设

2011湖北省环境统计公报 篇5

2011年,湖北省环境统计数据是在2010年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的基础进行的统计。

一、废水

201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93019.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4390.32万吨, 约占总量的35.63%;生活污水排放量188384.12万吨,约占总量的64.30%;集中式废水排放量245.16万吨,约占总量的0.07%左右。

全省COD排放总量110.47万吨,其中工业COD排放量为14.47万吨,生活COD排放量为46.13万吨,农业源COD排放量为48.12万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COD排放量为1.75万吨。

全省氨氮排放总量13.13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71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6.47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4.75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0.20万吨。

二、废气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6.56万吨,其中全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9.50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06万吨。

全省氮氧化物排放量为66.96万吨,其中全省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7.76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21万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7.99万吨。

三、工业固体废物

上一篇: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下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招聘考试综合试题含答案(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