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2025-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篇1

今日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著作中的许多部分都对我有所触动,引我思考。思考数日,觉得最为受益的便是:生命之感。

生命之感,在贾老师讲解中国哲学,讲解梁漱溟先生的哲学过程中,有过多次的介绍。同时,生命之感在我个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也有过体验。生命之感是由生命个体体验到的,倘若进行概括定义,恐怕就会改变本意。但为明确生命之感,我将自己认为的生命之感描述一下。生命之感,主体自然是人。感,感触,真情实感。感的对象既可以是本体,也可以是源于本体的万物。故生命之感即人对万物及本体的真情实感。但是这里的真情实感必须加以界定说明。生命之感并非单纯的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变化。感,必须与生命联系起来,生命之感应是人对万物的最真实流畅的回应。如果一定要对这种回应有个概括,勉强称之为生命直觉的情感(此处直觉非生物学之直觉),也可以说是儒家讲的“性”。

生命之感是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孟子所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皆是生命之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说明这一点。但生命之感并非本能。

生命之感表现在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或方法上。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方法有两种:一为直觉感应,一为理智认知。真正的生命之感是同所感对象的共鸣,既是对所感对象的生命直觉之感,也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开显。这并无主客之分。但是一旦带着认知的态度或者功利的思想,那就不再是流畅真实的生命之感,而是死板的主客二分的物我关系。孔子因宰我认为服丧期间食稻衣锦可心安,而叹“宰我不仁”。“不仁”即为无生命之感,这全因宰我“情感薄直觉弱”,不能通达一体性。宋代朱熹的话“存天理,灭人欲”便是对人与所感对象关系,人对所感对象的态度做了很好的阐释。“天理”即中国哲学之本体,本体是人生命开显的最完满阶段,是生命之感不断累积发展的最终结果。“‘人欲’即私心之欲,它不一定是声名利的欲望之类,更是理智的一切打量,计较,安排,不由直觉去随感而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因而“存天理,灭人欲”是要让人回到直觉下的绝然一体性状态,而不是理智下的主客分离状态。

生命之感之所以不能运用理智,而需借助直觉,是因为倘若用理智去判断,形容,对比等,就是将所感之物对象化;而直觉是把所感之物纳入自己的生命中来,与所感对象产生共鸣。借助这样直觉的生命之感,可以将人与所感对象的关系极大松动,使人的生命拥有无限之开显,进而获得生存的真正自由。而在理智思考下的物我关系,只

是死板的工具化对象化的关系,一切可能的开显状态,都被一个固定概念封死。在这种狭隘的生存视野,生存状态下,人类的危险性也是很明显的了。因而常怀生命之感,算是很重要的事情。

常怀生命之感应是通达形而上学最高本体,到达“圣人”最基本的道路。《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遵循人的本性,即遵从人的生命之感。人的绝然一体性就应该是基于生命之感的。不能做到常怀生命之感,那么就不可能证得本体,达到至善。

因怀生命之感以至至善,达本体,孔子与释迦牟尼可谓典范。孔子固然是随感而应,“喜怒哀乐皆发而中节”,但我认为孔子的人生态度或者情感倾向,应是“乐”居主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能寻出这种看法。相比较,释迦牟尼则是其生命之悲过于强烈,才导致其寻找出世之路。(个人认为,悲乐同喜怒哀惑恶惧忧等情感是不同的)

孔子的生命之乐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有这样的描述:“他原不认定计算而致情致系以外,所以他毫无所谓得失的。而生趣盎然,天机活泼,无入而不自得,绝没有一刻是他心里不高兴的时候,所以他这种乐不是一种关系的乐,而是自得的乐,是绝对的乐。”“叶公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儿子让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初看孔子所言,觉有待商榷,实际上孔子所言极是。孔子所言“直”正是不计算打量,单靠直觉的生命之感。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因为巧言令色遮蔽了本应顺应本体的真实情感,自然就“不仁”,就失去了主客合一的一体性,而落入计划打量的二分状态,理智状态。孔子常怀生命之感,因而其情感皆为真实流畅的,发而中节。孔子的生命之感虽以“乐”为主,但也不免悲时——“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子之恸,而谁为?’”孔子因高足之逝而悲,也是孔子怀生命之感的一个表现。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详细论述了释迦牟尼出世的原因,即深感生命之悲苦。书中将释迦牟尼的四次出行归为两种问题:一为众生的生活都是相残的,二为众生的生活都是无常的。因这四次出行,两种问题,释迦牟尼深感生命之悲苦,这种悲苦之感不是理智作用后的结果,而是纯粹直觉的。梁先生有言:“印度人之怕死,非怕死,而痛无常也。于当下所亲爱者之死而痛之,于当下有大哀哭其亲爱之死而痛之,不是于自己的未来之死而虑之。”此种情感唯有出世可以平息。而释迦牟尼最终修得正果,与他这超人的生命之感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儒家是要从现世生命解放,实证本体;儒家是从现有生命中,来证到生命的绝然一体性,但他们基于的都是能达主客一体的生命之感。

佛教言众生皆苦,而这苦根本源于二执:我执,法执。一切苦都是有所执着,执着既是情感也是态度。而这执着粗略理解起来,便是理智的判断,打量等,都是将所感之物对象化导致心生执著。对象只有依赖人的生命才能得以显现,而人却将这必不能分的所感对象置于

生命之外。因而这一切理智作用下的执着之感都是不真实的。

然而反观今日,且不说一体性的生命之感,就连基本的人的理智情感(理智情感,道德情感,生命之感应该各有不同)都很缺乏了。同样是面对生命,孔子“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现在社会之人,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消逝时,有的却是笑眼围观的态度,何等残忍。对人如此,对动物,对植物,对建筑,对实物更是肆无忌惮。《中庸》有言:“小人之反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这直接指出了现实社会如此之原因——人类早已远离生命之感,不是中庸,不是本体。所有行为,乃至所有感触皆要有所回报,一颗心忙于算计比较打量,全然不顾自己所走之路实为死路!

因而,要想唤醒人类本善的心性,就必须使人常怀生命之感。只有常怀生命之感,才能真正将人类生存的狭隘局面打破。设想一个人若能做到怀生命之感,那他绝不会视其他生命之痛而不动心,绝不会残害他物而不洞然,因为这痛就是自己内心之痛,有物被残害实为自己被残害,没有外于心的物,也就没有外于心的痛。同样,因为没有外于心的物,何来苦苦执着?于此可见,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非从生命之感入手不可。不然单纯的提倡道德,依靠法律,只能是表面的敷衍,一时的自我麻痹。并非是要人人来做哲学家,但是不能做到常怀生命之感,纯靠理智去计算打量判断,只能是固步自封,绝无生存自由之希望。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篇2

梁溯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写作时期在于中国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相比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以后, 很多外国哲学的流派纷纷涌入中国的学术市场, 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各领风骚。由此产生了比较之学, 究其根本不同, 梁溯溟先生在当时认为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 伦理思想, 人生哲学”, 这些不同点导致了改革在于本国的困难, 或者政策不能够顺利地实行。之于文化的根本不同, 导致了一些思想在运用上的困惑, 之所以介绍国外的哲学理论, 是因为它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或者其他社会问题的现状可以作一定的理解和阐述。然而在推进国外哲学理论的进程中会出现方式的问题, 正如梁溯溟先生提到的连根“拔除”和“翻身”, 五四运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于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 不仅中国人使用自己的文化, 而且要同西方一样, 使东方文化变成世界性的, 正如二三十年代, 西方提倡的德谟克拉西河科学一样。现在中国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可能存在于翻译西方的经典, 其实从中辛苦的寻找教育真理, 在中国的土地上加以推广, 尤其是杜威, 教育甚是推崇, 但是认定了适合的理论, 也会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杜威万能论, 任何教育相关的文章均可以在杜威的哲学著作中有根可寻。这无可厚非地是客观上推动了杜威思想在于中国教育中的传播, 推进了西方文化的世界化。梁溯溟先生提及了他对于西方化的认识, “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的要求为其根本的精神”。现在提到的全球化其实就为全球性地推进西方化的过程, 似乎东方文化正在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 而“翻身”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艰难性。可能新儒学的兴起, 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的重新思考。

梁溯溟先生在探讨人生时, 抽象了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三条道路:一是本来的道路, 遇到问题要对于前面去下手, 这种下手的结果是改造局面, 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这是生活本来的道路;二是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 改造局面, 就在这种境地上要求自我满足, 不想通过奋斗改变局面, 而是安于现状。处理得主要问题是自己意欲的调和;三是遇到问题就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者要求。对于各纵欲望的禁止的行为是属于这条道路。其实概括起来即为向前面的要求;对于自己的思想的变换, 调和和持中, 转身向后去的要求。对于西方文化而言, 毫无疑问他们所走的是第一条道路, 即向前的路向, 其内涵包括征服自然, 科学的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相应的, 中国传统所提倡的中庸的思想, 可能可以归纳为一种协调和中和, 即为第二条道路。正如李守常先生认为, 东方文明的精神在于静, 而西方的精神在于动。西方是要求即刻下手解决问题的, 中国传统则与之相反。

梁溯溟还比较了西洋, 中国和印度哲学和宗教, 哲学又具体区分形而上学, 知识和人生观三个部分, 中国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而印度则是以佛教为主线的剖析。首先介绍了哲学的定义和三量, “思想是知识的进一步, 就是从原有知识, 发生添加出来的意思, 哲学则是由系统的思想, 首尾衔接成为一家之言。”“现量, 就是感觉, 比量就是理智, 也就是我们心理上构成知识的一种作用。直觉, 就是依附于感觉——心王——之受想而心所”。对于印度的佛教和哲学背景, 不慎了解, 详细看一下中国和西方的区别, 西洋哲学偏于外向, 对于自然的对于静体的尤其发达, 因为西方走的是第一条道路, 偏重于向外的研究, 哲学还是一元多元唯心唯物的问题, 依旧承接古代的形而上学, 探讨宇宙之本源和究竟。著名的哲学家迪卡尔, 斯宾塞, 来勃尼兹, 巴莱索发挥和讨论的亦是如此。罗素的研究方法不同, 但是静的, 外向的因素和自然的精神, 犹在自然的一面, 所以和西方的传统也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 罗素的方法在于他的数理理论的方法来探讨哲学。罗素反对对于理论进行改革而产生新的理论。哲学应该试去讲明哪些根本问题为科学的基础, 而不当否认现象, 取消科学的。他拿数学的理论来拟构宇宙大概是怎样怎样, 自己去建设出一个宇宙来, 使现象得到解释, 使科学得到安放。柏格森开创了另外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 他着眼于对于康德形而上学的批评, 宣言说他的方法是出于对于康德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反对之外的, 是要把康德以来被康德打断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又搭建了一座桥接通。他提倡的方法即为知觉, 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和绵延, 宇宙现象是生命现象之表现, 为感觉和理智所认取而有似静体的, 要认识到事物的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够办, 必须生活的直觉才行。直觉极为生活时, 才能融为一体, 没有主客观, 可以称为绝对。对于中国哲学有一个大家公认一点即为“调和”, 宇宙间没有绝对的, 单的, 极端的, 一篇的, 不调和的事物, 如果有这些东西, 也不一定是隐而不显的, 凡是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相对, 双, 中庸, 平和和调和。所谓变化就是从不协调到协调, 或者从不调和到调和。所以教育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也需要在渐变中寻求调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篇3

摘 要: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拜占庭帝国在世界古代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正好处于东西方世界的交汇之处。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拜占庭都是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它还是基督教文化繁荣的重要基地,对西欧的中世纪文化(也同样对阿拉伯和斯拉夫世界的文化)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影响。探寻君士坦丁堡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总结拜占庭帝国的成就和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了解和探索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和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13-02

拜占庭帝国(或称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始自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皇帝重新统一罗马-地中海世界。在6年后的公元330年,该国启用了位于亚欧大陆交接之处、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新都: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雄踞博茨普鲁斯海峡西侧,其原址为古希腊的殖民城邦拜占庭。它扼守黑海和地中海、欧洲和亚洲两大交通要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世界各地商人的汇聚之地,而且它也一直是欧洲东部的文化中心,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一、君士坦丁堡的起源与发展

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是拜占廷,是古希腊时代建立的殖民地。在公元前13世纪时迈锡尼文明的聚落,然而关于这一时期所知甚少。①公元前8至6世纪,希腊人继腓尼基人之后,开始积极发展造船事业,并同腓尼基人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接着又紧跟腓尼基人之后,开始了海外殖民活动。希腊人在小亚细亚西部沿岸、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并通过爱琴海岛屿、赫勒斯滂海峡(今天的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一直达黑海沿岸,都建立了殖民城市,而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拜占廷就是希腊人最早的殖民城市之一。

公元前7世纪,来自麦加拉的古希腊殖民者在连接黑海和地中海、隔开欧洲与亚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兴建了卡尔西顿城。几年之后,他们又在卡尔西顿城的对岸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并以他们的首领柏扎斯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取名为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拜占庭在随后的数百年里在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古罗马时代,拜占庭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它与多个希腊政权联合,但是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霸权。在公元前150年,拜占庭被纳入了罗马帝国,成为其边缘地带的一个自由朝贡城市。公元196年,罗马皇帝谢普提米乌斯?塞维鲁为报复拜占庭支持他的敌人,将其夷为平地,直到4世纪初,拜占庭都没有恢复过来。③由于拜占庭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以至于塞维鲁也不会轻易地废弃这座城市。在它的遗址的基础之上,塞维鲁重建了这座城市,并且扩大了城市的面积,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设施,更名为安东尼尼亚。以新的名称命名的拜占庭得到了长时间的平稳发展。百年之后,3世纪危机和奴隶大起义席卷了几乎罗马帝国全境。经历危机和镇压起义之后的罗马帝国,经济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特别是帝国的西部地区,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而各路军阀则开始混战以争夺最高权力,罗马帝国已然是名存实亡。

相比于西部的动荡而言,帝国的东部是相对稳定的,它的多种经济成分受到的冲击相对小得多。隶农经济和农村公社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并且由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发展起来的东西方贸易更趋活跃,形成了以亚力山大和安条克城为中心的国际商业贸易区。而拜占庭的旧址所在地由于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汇聚点占据了极其重要的贸易和战略地位。经济优势的凸显提高了帝国东部的政治地位,帝国晚期的罗马皇帝越来越倾向于居住在帝国的东部地区。

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罗马帝国晚期最杰出的皇帝——充分地认识到了帝国东部地区的重要性,他力排众议,选择了拜占庭作为新的首都所在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皇帝下令开始修建新都,历时6年时间,在公元330年新都落成启用,并且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它坐落于易守难攻的半岛上,受惠于著名的天然良港黄金角湾,拜占庭因此能够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而这一水道连接了黑海和马尔马拉海,并且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连接爱琴海和地中海。④这是一处条件极佳的自然港湾,全长约10公里,主航道宽约460米,并有多处分支水道,可供船只停泊。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当地居民带来财富,因此被称为“黄金角”(希腊神话中,羊角是丰收和财富的象征)。不仅如此,君士坦丁堡还是罗马帝国重要的军事大道埃格南地亚大道与小亚细亚地区军事公路的交汇点,是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由此可见,君士坦丁堡不仅可以凭借一面临山两面靠水的地势防御来自各方面的进攻,又可以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二、君士坦丁堡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多年的建设,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了一座辉煌壮丽的城市,空前繁荣。吉本就曾说道:“一切凡能有助于显示一座大都城的宏伟、壮丽的东西,一切有助于为它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娱乐的东西,在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的四墙之内无不应有尽有。”⑤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地中海东部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对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君士坦丁堡的商业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扼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的出海口,地跨欧亚两大洲,是联络欧亚交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发现直通印度的道路之前,这座城市始终是个巨大的贸易市场,日益成为东西方“奢侈和贫困的主要中心”。⑥从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拜占庭建立以来,这里就是世界各地商船的汇集之地,城市中心地带建立的巨大商业区和方形的塞奥多西广场,这是罗马军事大道的汇合点,也是全国最大的集市贸易区。“在没有开辟通往印度的捷径以前”,它是“广泛的贸易中心”。⑦城市之中作坊店铺林立,商号钱庄相邻,店铺分区设立,鳞次栉比;东西方的商人汇集于此,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交换活动非常活跃;街道上各种肤色的商贾身着各国服装穿梭来往,人们使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易和交流。发达的对外贸易成为君士坦丁堡商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向东,君士坦丁堡主要是与波斯、印度和中国进行贸易,产自这些地区的香料、香水、宝石、稀有金属、檀香、麝香、樟脑、生丝、棉花、丝绸和精美的羊毛织品等特产,都会源源不断地运抵这里,再从这里经由地中海转运到巴尔干半岛以及西欧和北非各地;西面和北面,它与东欧和北欧乃至西欧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频繁的贸易往来,来自欧洲的谷物、咸鱼、蜡、毛皮、食盐、蜂蜜、鱼子酱、琥珀、铁、铜甚至是奴隶等商品,都是通过君士坦丁堡的商路转运到世界的其他地方。而君士坦丁堡的出口的商品,包括布匹、金银制品、雕刻的象牙、玻璃、玛瑙杯子、花瓶、镶嵌物、水果以及醇美的佳酿和其他特制的奢侈品,也不断满足着上述这些地区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带动下,拜占庭帝国的对外贸易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当时的条件下,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中,几乎能够见到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正是得益于君士坦丁堡繁荣的商业和贸易,才促成了东西方世界深入交流和广泛沟通的局面的形成。

其次,在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贸易繁荣的同时,君士坦丁堡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拜占庭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崇尚文学、热爱艺术、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前人取得的成就上再创辉煌,给世人展现了一段独具特色却又崇尚古风、兼容并蓄、既先进又古老的文化发展进程。并且由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交通的要道,因此它与各种文化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影响,不断推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的东面是历史悠久的波斯和亚美尼亚文化,西南面的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南面不远处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拜占庭文化长期吸收并融合且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与这些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斗争的同时,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君士坦丁堡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流,使它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吸收了古典希腊罗马的同时,也不排斥西亚和远东民族的文化艺术”,⑧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广泛接受东方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尤其是古代犹太和波斯的民族文化,其非理性化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和批判性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君士坦丁堡的自然科学领域,拜占庭人所使用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并建立起来的医疗制度,以及他们拥有的几乎与现代社会同步的历法,对当时的东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推动西方世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东方世界,而且,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从中受益。

当西欧各国处于粗俗无知的愚昧状态时,君士坦丁堡已经拥有了相当的文化繁荣。黑海北岸的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以及西南亚和非洲都与君士坦丁堡保持着文化和宗教上的密切联系,它的文化随着对外贸易联系的扩展对周边的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王侯贵族、富商大贾在与君士坦丁堡的长期贸易和战争中,熟悉并且最终皈依了基督教(东正教),使基督教逐渐成为东欧和北欧地区居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也受到了君士坦丁堡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伊斯兰信仰武装的阿拉伯人不断在近东、西亚和北非地区扩张,占领了原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但是他们也从对手那里学习到了罗马的政治理论思想、古希腊和君士坦丁堡的历史文化,从而将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另外,由于君士坦丁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东方各国乃至更远的中国都建立了经常性的经济文化联系。拜占庭是中国丝绸的重要进口大国,君士坦丁堡的钱币和工艺品也曾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对古代东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延续了近千年,成为跨越古代、与其他中世纪国家并行发展的一大文明。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都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 释:

①A.E.J.莫里斯.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以前(上册)[M].商务印书馆,2011.241.

②L.S.Stavrianos. A Global History[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01.

③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下册)[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175.

④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339.

⑤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7.382.

⑥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6.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九卷)[M].人民出版社,1976.14.

⑧石云涛.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8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篇4

一、前言 1999年《黑客帝国》的横空出世,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其炫酷的人物造型,漂亮利落的打斗戏,宏伟奇特的世界观,以及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子弹时间”等等使其成为票房和口碑都大卖的话题级电影。其后,2003年的二部续集使得整个系列三部曲完成,在取得巨大票房的同时,其宏大的世界观及故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使其成为一种影视文化,引起了影迷们的广泛探讨,更有甚者,将其奉为神作及艺术品深入对该作品进行解析和思索。

笔者以《黑客帝国》为例,简单阐述其表达的赛博朋克文化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提到《黑客帝国》就不得不提日本导演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95年)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从场景、分镜、叙事、主题思想等可以说这部作品深受以上二者影响。关于理解《攻壳机动队》这部形而上的动画电影,其英文标题是Ghost in the Shell,即包裹在躯壳中的灵魂,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笛卡尔的二元对立存在主义、科幻系列题材赛博朋克(cyberpunk)中的典型意识流传承,以及哈拉维博士发表的《赛博格(cyborg)宣言》(即在未来中我们人类一旦脱离肉体的控制与束缚,我们所诉求的新未来社会理当将成为什么样子)。《黑客帝国》实际上也没有脱离上述的关键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黑客帝国》也受到了日本动画对整个西方世界第一波冲击《阿基拉》的影响。

二、什么是赛博朋克

什么是赛博朋克?赛博朋克(cyberpunk,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计算机叛客、网络叛客,原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像早期科幻(如太空歌剧)背景多在外太空。

赛博朋克的世界,人类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受计算机网络控制的黑暗地带。庞大的跨国公司取代政府成为权力的中心。被孤立的局外人针对极权主义体系的战斗是科幻小说常见的主题。在传统的科幻小说中,这些体系井然有序,受国家控制;然而在赛博朋克中,作者展示出国家的公司王国(corporatocracy)的丑恶弱点,以及对现实不抱幻想的人对强权发起的无休止的西绪弗斯之战(Sisyphean battle)。

赛博朋克文学有着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今天赛博朋克经常以隐喻义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于大公司企业、政府腐败及社会疏离现象的担忧。一些赛博朋克作家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警示人类社会依照如今的趋势将来可能的样子。因此,赛博朋克作品写作的目的是号召人们来改变社会。

三、黑客帝国其实没那么多主义

了解了以上内容,再结合《黑客帝国》系列电影的剧情和其表现内容,可以说《黑客帝国》就是一部标准的赛博朋克。《黑客帝国》系列电影真正值得称道的只有它的电影特效(如Bullet time)和视觉设计。1999年的《黑客帝国》是1995年的《攻壳机动队》(监督:押井守)的间接催生产物。下面将要谈论并引申开来的只有这两部电影,它们的后续作品尽管依然延续了前作的高水准制作和世界观理念,但主要作为完成整个故事系列,其开天辟地的里程碑的意义已经大大消减。

“Matrix”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是从某位科幻大神的作品中抽取出来“致敬”的名词,这是所有科幻作品的致敬传统。《黑客帝国》的电影似乎向了很多宗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哲学上的的主义和理念(柏拉图的洞穴、笛卡尔的我思、萨特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和大家(所有的科幻大家、或者爱丽丝漫游的奇幻作者)致敬,但这恰好说明它没有什么真正的创新精神,只是一脉相承的科幻作品产物(后文再述其具体的世界观,即赛博格的理解方式)。

四、黑客帝国和赛博朋克

《黑客帝国》让人感觉很“酷”、“非常酷”,这是它对赛博朋克的最大贡献。因为赛博朋克的文学作品在没有电影《攻壳机动队》出现之前,实在是难以用动画以外的形式来表现科幻朋克的迷幻颓废色彩。电影几度尝试都是失败或者边缘化的作品,比如《银翼杀手》,这部电影当时完全是超时代的边缘作品,就如同《黑客帝国》同样在1999年表现出来的超时代感,只是这一次观众买账。

赛博朋克的科幻文字作品目前发展得相当成熟,优秀的作品不仅有超哲学的思想深度,而且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极其多样性与有趣,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当下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观。从各类“未来式”电影中所展现的技术及其反映的伦理、社会哲学思考,笔者认为美国的精英们对未来至少拥有二十年以后的远见,并且,大多数因此在二十年前采取的决策与战略目标基本正确。赛博朋克主要的思想核心与表现特征如下:

(一)剧情流核心思想:

1.无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多么先进与了不起,人性永远战胜一切!比如人类的爱(电影《人工智能》AI算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尽管是亲情之爱)、比如人的信念、人的意志、人的精神……简而言之,无论弱小的人类在强大的科技与超人类的能力面前显现得多么废柴与渺小,最后总是有各种不合理的、没道理的外挂桥段使得主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拯救世界。

2.无论赛博朋克假设一个未来无限发展的国家、高度的商业化、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泛滥、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上升,背后总有一个集团的阴谋论正在或者试图去主宰世界,比如跨国公司、集权制(或独裁专制的)政府、邪恶的外星人(或入侵者)、拥有了个人思考能力的机器人、生化武器失败进化出来的僵尸等等,其内核也就是黑客帝国中的 “The Matrix”。于是,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战斗剧情就开始了。这当然是《星球大战》遗留给好莱坞的宝贵财产,以后科幻电影剧情基本都是反乌托邦的套路,表现重点则是电影特效与打斗场面。

3.对科技的发展永远抱有颓废悲观的消极思想,对未来抱有警惕与深度的不信任。这一点是西方科幻的主要特征,绝对不包括其他科幻大国比如日本与印度,以及西方思想辐射以外的地区。主要是科幻鼻祖《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位名字叫做弗兰克斯坦的教授发明了一个人造人怪物)在西方世界奠定了这一基调然后渊源流传。这部小说的译本在中国的反响并不好,理解上存在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该作品其实是女权主义渗透科幻界的先驱。原书的副标题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你就懂为什么科幻作品非常愿意使用“普罗米修斯”这一符号了。

4.其他:绝对的女权主义、上帝掷骰子的世界观、灵肉的二元对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另辟一章解释赛博格(cyborg)与生命树的进化论。但这些核心思想算是科幻作品中很高的思想表现了,这里不做深入探讨,在电影这种大众娱乐中出现得不太普遍,不过在文字作品中一度极其风靡甚至达到哲学的探讨深度,近年来科幻作品的趋势则是转向平行世界的叙事结构居多。

(二)屏幕意识流主要表现特征:

1.作品主要基调务必是颓废的、迷幻的、冷色调为主,伴有霓虹灯的贫民区特别做陪衬。——颓废的、迷幻的、冷色调:《黑客帝国》与《攻壳机动队》等同类型题材都是如此,即使是《机器人Wall E》这种全家欢乐向的动画片都会识趣地表现出地球末日的景象,大地一片荒凉与腐败。

——霓虹灯:即闪烁的广告招牌、流光溢彩的暴力色情街区……象征着高度的商业化发展,以及阶层分化悬殊而在城市外围产生的堕落的腐朽的贫民区(ghetto)。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近几年的科幻大片基本都含有该荧幕场景元素。

2.中国(香港)元素的设定。

2000年以后的好莱坞电影会出现中国元素,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取悦中国观众的最好方式是各种中国元素的代入,比如功夫熊猫,比如变形金刚钢铁侠之流……但是,在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成气候的时候,科幻题材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实际上是香港元素)是一个赛博朋克的身份象征,尤其是香港这座城市,简直是未来社会的最完美理想设定。

香港的地缘政治具有非常意义的特殊性,相对脱离于母体大陆的政治独立性,又保留着长期殖民城市的文化交融性,使得这座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城市人员流动性广、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悬殊。街道上讲着各国语言的人流、城市区外围贫民区,都是最好的对未来城市的写照。这一点在《攻壳机动队》中表现到了极致,连街道上的广告标语“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都那么的香港。在《黑客帝国》的表现中就是所谓的中国元素(比如那些似懂非懂的禅语)以及中国功夫的代入。这一点融合的相当不错,赛博朋克的短板是在cyberspace中的机械化战斗,直接子弹秒杀,在银幕上的表现力太弱(除非是机战片),但是功夫就可以让主角十分漂亮地耍酷,还可以撑满电影时长。

不过,香港不是唯一的赛博朋克圣地,任何与西方世界(社会阶层太固定的挫事实)违和感强烈的亚洲城市都可以代表,比如日本城市,或者印尼语的东南亚城市。

3.当下赛博朋克最高思想境界的表现特征:女主角是中性的,象征着女权主义的兴起。

科幻文学作品中的未来女性的表现往往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起源、繁殖与繁衍、以及对人类(存在)状态的自相矛盾的各种状况,从这一点上来说是非常困难来解释的话题。一部科幻(商业)片的女主角(可参照变形金刚系列)的特征标签:金发、美艳、性感、负责调戏电影中的大部分男性角色,当然最后服务于男主。

但《黑客帝国》女主角Trinity:干练的短发、冷酷的表情、坚强的意志等等完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Trinity为什么在影片中必需穿着能够显露出胸部这一女性特征的背心?

2.一旦Trinity披上风衣之后,你真的还愿意伤脑筋去区分她和他(Neo)的区别么?

3.你在电影中真的有“想当然”地把Trinity当成一个女人?一但你的大脑告诉你她是个女人,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位又酷又强悍的女性。

为什么在赛博朋克中的女主角设定是偏向男性的?

因为这是赛博朋克的未来社会。因为肉体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性别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类继续执迷于繁衍后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赛博朋克发展到最后追求的是人类演化的最高境界:不朽。

由此引申出赛博朋克的终极意义—赛博格。

(三)赛博格(cyborg)的生命演化哲学意义

cyborg,字面翻译就是机械化有机体,cybernetic organism。也就是将机器替代人类的肢体、器官等肉体的部分,用人的大脑来操控身体上的义肢。俗称机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等。义体人拥有“可控的新陈代谢、强化的感官知觉,异于常人的反映速度和运动能力”,但超强的数字化处理目前还做不到的。

赛博格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纯粹幻想出来的产物,它是实际存在的。只是目前作为医学设备与其他应用,商业化还不足(非常昂贵),而且是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研发出来的老物了。可参考日本的纪录片1997年的 [NHK纪录片]【赛博格技术革命】,2005年【改变人类的赛博格技术】。并且日本已于2010年起商业化赛博格(Cyberdyne)的套装并应用于医院、福利组织等机构,一年租赁费用为178,000日元(折合约1950美金)。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科幻作品中的发展背景,美国有一段时期不少作家出版了不少表达女权主义的软科幻作品(软科幻以展现后现代文明的民族志居多),大部分作家为女性,并凭借着自身的言辞极其优美的文笔掳获了大量以往只买账硬科幻的男性读者。于是,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90年代初发表了《赛博格宣言》(A manifesto for cyborg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喧哗一时。认为未来社会是女性赛博格主导的社会。

但是,赛博格带来的哲学探讨是:

既然科技已经发达到义体人的地步了,我们真的还需要肉体么?我们只要有大脑就可以操纵任意一具义体,不管男性女性(社会性别与心理性别没有意义)、大人小孩(年龄没有意义)、白人黑人(种族没有意义)、运动员或者医生(职业没有意义)、同性恋异性恋(性取

向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只要肉体的死亡就可以带来人类的死亡这件事情,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只要你的大脑不死,你就可以永远不死(随便更换义体)——这是人类当前可以进化的生命树更高的阶段了:不朽。

养儿育女过去是作为人造人最快的途径,在赛博格中则演变成为了纯粹只是为了基因的突变与进化。保留人类记忆信息的DNA也可以理解为不过是一段保留信息的程序或者代码而已。这样构建起来的所谓网络社会,即cyberspace,即the Matrix就很好理解世界观的架构了。所谓的真实与虚拟不过是个人的自我的如何构建,是根据周围环境进行判断的镜中之我,还是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交错的双重人格的构建与渲染。

另一方面,赛博格使得一切造成当下人类社会不平等的障碍(性别、种族、职位等等)大都被肉体消灭了,于是乌托邦一样的不可思议的平等社会竟然真的到来了。但是,其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因为赛博格抹杀的不仅仅是男性和女性的肉体差异,还可能是人类和动物的肉体差异,如果这个人选择了一只猫作为自己大脑的载体,那这个人是猫还是人?

另外,消灭肉体后,作为赛博格的“你“的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你是不是已经伴随着肉体的死亡而事实上死亡了?——只有大脑,你的思维,我思故我在仍然成立么?连灵肉的二元对立消解掉的具体是作为人的什么的本质存在?你怎么判断你的人格不是电脑程序设定的、或者The Matrix母体控制下的虚拟人格展开的虚拟人生?这就是《黑客帝国》解决《攻壳机动队》的遗留问题,因为《攻壳》的结尾是素子完全放弃义体,将自己融入网络中去了——名台词“网络无限宽广”。至于赛博格带来的生命进化论具体参考《攻壳机动队》中素子与傀儡师的两段台词对白,阐释了原作者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五、结语

科幻作品停留在赛博格这一层面上的思考已经多少成为了过去式,现在主流的电影作品则是平行世界观的设定,以及衍生的这种“何方为实、何方为虚”的次元设定(比如《盗梦空间》之流),本质都差不多。笔者认为只要薛定谔的猫没有普及到所有高中物理课本,那么相信大多数观众还是很愿意继续买账这样的“穿越”题材的吧。

上一篇:为理想插上翅膀.15周演讲稿下一篇:食品分析考试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