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总结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阅读习惯总结(共9篇)

培养阅读习惯总结 篇1

中期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阅读,那么在他今后的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也就是说,阅读习惯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将终身教育进行到底的前提。重视语文阅读,有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教研组就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入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致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了一些不及的现象: 现象一:学生刚入学,老师总感觉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老师包办就是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课堂上往往是学生被动听的多,而自主阅读的少。

长此以往,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然不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现象二: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精彩。可指导阅读时却不注意学生的阅读方法:(1)有的学生只是一味的唱读,甚至读错字、漏字。(2)阅读的视野狭窄。阅读时眼睛所看到的只是两三个字,导致对所阅读的内容没有整体概念。(3)无目的地重复阅读。学生往往无目的地对所读内容反复阅读,作无效劳动。(4)阅读方法单一。不能根据内容难易、阅读内容灵活地改变阅读方法。(5)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读书速度大大低于其思想集中时可能达到的程度。

目前,虽有一些教育者早已对学生进行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提升方面尚无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因此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

2、语文阅读:语文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语文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认

读、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想象、归纳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不断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2、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为主体去活动,在学习中完成对象与自我的双重构建,实现自我发展。

3、认知结构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一种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及认知发展状况的教学。

四、研究目标

1、探索适度教育环境下,自主高效阅读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

2、探究自主高效阅读的方法。

3、消除“无效阅读”和“低效阅读”现象,真正达到“高效阅读”的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同步训练》和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4、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整体研究法: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4、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5、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6、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根据省“构建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总课题研究方案来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选好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二)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10年10月)

1、举行开题,学习并修改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

①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②召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③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

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八、研究过程及成果 研究过程

自本研究开展以来,我们围绕“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1、查询资料,比对方法。一年多来,我们通过查询各种资料,查找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相关的信息、论文、案例等。组织老师们学习讨论,并在课堂中进行操作实践,比对每种方法的优劣。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阅读积累,交流心得。读书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绝佳途径,是课题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规定组内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通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周写一篇心得体会,并在每周的说课活动时交流心得,引导老师养成思考性阅读习惯,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3、确立子课题,明确研究点。要求教研组每位教师围绕“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寻找切入点,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确立一个小课题,透过教学实践表象研究和剖析教学的本质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的微观研究。定期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交流。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为其专业化发展增添活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展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研究成果

反思往日的课堂,以往的阅读方法只是“走过场”,是一种“无效阅读”。学生对所读内容却是“不求甚解”、“似懂非懂”,而导致“囫囵吞枣”。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小学生的识字量少、没有阅读经验及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语文阅读,并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我校对自主高效课堂的深入研究,经过实践,我们组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

一、专项训练。

二、自主阅读。

三、自主练习。

四、自主总结。

五、拓展延伸。我们在根据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时,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在适当地方暂停下来:动动笔墨、边读边思、反复斟酌、语义转换等等。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再直接问老师或同学,而是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求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读书就需勤于动笔,以此加深印象。这样,在阅读的同时用笔划出文中的关键字词,并用重音读出,能以此来引起自己的注意,刺激记忆系统,加深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自主练习阅读时我让学生注意到以下几点:

1、阅读时注意文章的整体性。

2、阅读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

3、阅读时注意图画、文字、符号的转化。

通过本学期的进一步实践,我们的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意识,会阅读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优异,阅读习惯意识弱的学生成绩较差,我们从低年级学生身上已经能发现阅读习惯带来的差异,可以看出阅读十分重要。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将认真贯彻于每一节课。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重视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教学才能因阅读而闪光!

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习惯总结 篇2

苏教版中年级教材编排说明提出, 养成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要求根据不同课文体裁的特点, 适时地、富有个性地让学生体验、感受文本。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内因, 引发他们带着自我粗浅的体会有个性地去阅读课文。

吕淑湘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鲜为人知的道理:语文阅读能力, 包括学生个性化阅读都是学好语文的一种习惯。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 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整篇优美课文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比较强烈, 是培养个性化阅读良好习惯、树立阅读规范的黄金时期, 是实行“先入为主”, 形成心理定势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乐于阅读, 获得阅读方法, 进入个性化阅读轨道”, 我们中年级老师要切实抓好每个环节。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阅读教学反对繁琐分析, 提出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但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性分析”仍然很多, 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依旧存在, 滔滔讲授“冲”掉了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剥夺了学生自己感知、理解、体验文本的主动权。名为阅读教学, 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实践, 更谈不上个性化。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 要么是放任自流, 良好习惯的养成更谈不上。长此下去, 怎么可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我阅读习惯, 真正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课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顽症”, 出路只有一条——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在阅读中发展个性, 学好语文。

中年级苏教版教材每篇课文都富有个性, 有利于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培养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下面例举苏教版三年级 (上) 课文。教材列举如下:

此表体现了阅读教材的不同特点, 也明确了个性化阅读能力训练重点及循序渐进的步骤。我们应该尽快培养学生两种习惯:一是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二是在自我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养成个性阅读”的习惯。

通过这两种习惯的培养, 达到以下目的:促进中年级学生能认真读书, 得到个性化阅读方法, 锻炼个性化阅读能力, 培养个性化阅读兴趣。

在逐步培养上述两种阅读习惯后, 教师的阅读指导便成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好坏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老师自身必须有充分的阅读准备, 在精心备课、挖掘文本的前提下, 才能准确地在课堂上随机地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 自主阅读的指导。老师要教育学生在阅读中“人人争做阅读的主人”, 尽快掌握学好不同类型课文的各种方法, 练就自主阅读习惯, 让每个学生都能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努力。如《拉萨的天空》一文, 教学前, 教师可以播放拉萨湛蓝天空的课件, 激发学生对拉萨的喜爱与向往。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了解美丽的拉萨天空吗?”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就有了可能。

(二) 掌握方法的指导。上述阅读习惯培养方法 (还有很多, 教师与学生都可以自由补充。) 的各项内容, 要求中年级每个同学都把它写在阅读笔记的扉页上, 逐渐把它刻在脑子里, 在今后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去掌握它并运用它。

(三) 循序渐进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 必经由“初读”到“精读”, 再到“研读”, 在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训练, 一点一点培养, 做到全面而有个性, 循序渐进。在学生初步养成两种习惯的基础上, 再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特点的文章, 个性化地去阅读、感受课文的美丽与精彩。

(四) 个性化的指导。对于那些喜欢深钻课文, 尤其在阅读重点句段发表创新见解的同学, 对于那些对同学阅读中提出质疑与发现问题的同学, 教师机智地指导阅读, 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军神》一课全文重点段“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是一位军神!’”中, 教师引导学生:“你认为此时沃克医生内心是怎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失声喊道?”学生讨论后, 大多认为沃克医生“激动”地大喊, 内心“惊叹”。其他没有什么精彩的发言了。此时教师机智地启发学生:“你猜想沃克医生是一位富有怎样个性的人呢?文章中沃克医生的前后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呢?大家再想一想。”同学们讨论热烈, 小手直举, “沃克医生是一位外国医生, 他也许会跳起来喊!”“就请你来读。”学生读得十分精神;“老师, 沃克医生是一位老人, 他的语气应该沉稳而坚定!”“那你能读好。”学生读得异常感人;“老师, 我认为沃克医生怕影响刘伯承的疼痛, 他的喊声应该是低低的, 充满关爱的。”“你就来读吧。”孩子的读声感染了全班同学……十多分钟的个性化阅读, 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至深至切。

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习惯 篇3

一、创设宽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动脑,开展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语文内在的美,巧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情景教学,课堂上,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景,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等方式方法,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语文课堂学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考虑到云雾是个学生既熟悉又不了解的东西,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再次切身感受这种如梦似幻、飘飘欲仙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在雾中前行的感受。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他们也才会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充分利用课堂 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如何让学生读懂这节课的内容,同时还要利用师生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

1.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形式。课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悟,课上采用范读、个人读、集体读,课后拓展阅读。因为,“书读百变,其意自见”,的确,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是教师的讲解替代不了的,只能由学生自己去体味、感悟。

2.提供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对于课堂出现的问题,不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与思,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运用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得出最理想的结果,提高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大力提倡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必然要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打消积极性,因为,高深问题的提出可能是从一个最肤浅、无意义的问题开始的。

4.尊重学生说话讨论的权利。有了问题,应该把探究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自己说、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在探讨中逐渐解决自己的疑问,作为教者则加强引导,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参与讨论,而不能以教者的身份提出答案,因为学生会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观点而盲从。

三、利用认知冲突,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工作不是单一的讲授知识,而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与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再造,而不是直接将讲授内容一股脑儿装进学生这个大口袋,给学生一个接受的空间与时间。现在社会的发展,信息量庞大,学生信息来源不再单纯来自老师、家长,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这些信息五花八门,有的互相冲突,常常让孩子们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因此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读了《狼和鹿》,就是一个认知的冲突,根据以往的经验,同学们都喜欢活泼而美丽的鹿,讨厌贪婪而凶残的狼,但课文中鹿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狼却成了“功臣”,如果教师仅结合课文讲解,许多同学学了课文后记住了结果,认识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但对于狼和鹿的评价变化很少再去关心。我们将“请狼”与“讨厌狼”放在一起比较,也可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有些习以为常的事也会发生变化,观感的不同在于你站的角度不同。通过这种认知的冲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才能在无数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建设祖国的人才。

四、鼓励拓展延伸,形成读书习惯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让阅读不仅仅是在学校,更成为终生爱好,不再是某些个人的爱好,而成为社会的一种习惯。阅读教学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由于学生认知及个人特点,对于阅读可能表面化,这时,需要教师运用一些问题将阅读引向更深层次。一个恰当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从而一步步深入,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水上飞机》这课时,我通过“收集水上飞机的资料”和“说说我设计的水上飞机”等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感兴趣的资料来读,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梦圆飞天》这课引导学生了解航天是怎么回事,关心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以及航天与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课外应推荐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书籍,同时组建阅读兴趣小组,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教师以平等交流的角色参与并逐渐减少参与次数。这样在阅读中边产生问题,边又产生新的阅读需要,循环往复,让阅读走出校园,成为人生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4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笔钱,这笔钱不断增值,而人在自己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来讲,将终生受益!习惯有很多种,今天我们这一组就“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一主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及做法。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还对每个年段的阅读提了不同的要求,像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我本人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事,没有多少理论,更谈不上什么经验,现在将我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向大家作个汇报,期待大家提出更好的做法,来完善自己。

首先,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各种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引发阅读动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的。

1.本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一位同学的书包里至少放一本课外读物(硬性规定,一定要!)。可以随时拿出来阅读。有这样的想法是源于每次课堂作业时,学生的速度快慢不均,做的快的同学往往无事可做,又不能另外布臵作业。这时就可以把课外书拿出来看了。

2.我们知道学生对于听故事的兴趣大大高于自己看故事的欲望,于是我就利用这个特点,选择一些很生动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我第一个故事是将有关狼的,因为狼的形象在现代学生心目中就是凶残的,狼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位臵可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于是我给他们介绍的第一本书是姜戎《狼图腾》,讲由于人们对狼的痛恨继而大肆屠杀,最终导致美丽的蒙古草原沙漠化,而最吸引人的是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草原狼的进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战术安排的严谨、对天时地利的把握、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颇有战略家的味道。而成吉思汗就是在狼身上学到很多的作战技巧,从而把仗打到欧洲去的……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故事嘎然而止。我说:书中写的比我说的精彩百倍,如果相知道结局就自己去看看,去欣赏。最后我还来个激将,我说恐怕你们看不懂,这本书很厚,字又小,有40万字,我在暑假中花里20多天才看完……谁知,周末我班朱锦盛同学就买过来看了,这本书后来在他们小组中漂流完了,看得最快的是张家丹,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另外就是上语文课时涉及到某些作家,我总是尽量介绍他的其他作品。我们第二单元的内容都是描写个动物有关的故事,非常生动有趣。《装满昆虫的口袋》讲的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法布尔写的书名《昆虫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于是张巧玲同学利用周日就自行购买了,还有第三单元的神话、寓言故事,学生买了《伊索寓言集》;讲《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学生买了他的《童年》、《大学》、《在人间》、《母亲》;最后一单元学生又阅读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当然在购买是尽量不重复,然后互相交换着看。

3.有一次,陈路特地到办公室给我一本书,书名是《一分钟教师》,我当时很高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后来,我把她向我推荐书的事情在班级里隆重地说了。结果,班上好多同学都把他们看过的、认为好看的书向我推荐,这样做,他们很得意。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顺带指导了他们如何利用时间。我自己先作了个试验:看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4万字,我花了一个小时。那么他们看的速度是我的四分之一的话,一个小时也能看一万字。每天早晨、中午到校后和晚上睡觉之前,这三个时间段加起来至少也有30分钟,也能看5千字的书。每天如此,一学期该看多少书啊!所以我布臵了一个每天必做的作业:每天半小时看书时间,雷打不动。这个习惯就是在考试期间也没有间断,大扫除的那天,还有很多孩子带课外书看。

4.有一次,我和范主任、张志中老师一起吃饭时,谈论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我觉得张老师的一个做法非常好:他请学生家长购买书(不让学生知道)然后老师以奖励的形式赠送给学生,学生觉得老师的奖励是非比寻常的。我深受启发也将这种做法挪用了来。结果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针对不少家长的要求,我给他们列了一些书目,供他们购书时参考。PPT 2

第一次受到增书的同学非常激动,其他的孩子羡慕不以,结果那阵子班级各方面表现前所未有地好,省了我好多心。再次感谢二位老师的好点子!

我就是通过以上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书的魅力,从而诱发出想翻书,想了解书的欲望。

其次,激发与维持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动机激发了,怎样是阅读兴趣维持下去去。我也尝试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经常在上课过程中拿出几分钟让学生谈自己最近阅读了哪些书,谈阅读中的收获和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2.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组6名成员,两名组长,在小组内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并填写漂流卡,比一比,哪些组漂流的书最多。PPT

3.让学生为自己挑选一本最为漂亮耐用的笔记本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的开始或最后画上表格,填写自己看的书籍名称,阅读时间以及字数。漂亮的本子激发写笔记的欲望,填写表格是想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想积累更多……

4.开展主题班会,内容是不盲目模仿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有些书学生很爱看,像杨红缨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老妈,你真烦》等,语言、行为更适合现代学生的口味,于是就盲目模仿,出现一些所谓的黑色幽默,不太好。

4.结合读书月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兴趣。比如制作手抄报、优秀读书记录卡展览、读书之星评比等一系列围绕阅读开展的比赛活动,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PPT)

第三,减轻负担,增加独立支配的时间。

在布臵语文作业时,尽量少一些,有些作业当堂完成,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时间的保障。

第四,老师要掌控阅读内容。

学生读什么书合适?内容是否健康、语言是否暴力?我们如何掌握孩子的看书动态?我的做法是跟着一起看。学生对老师爱看的书很追捧,老师看过并推荐的书往往会成为班级阅读的热点,这也是对阅读内容的引导和推广的一个好方法。我一般是先讲故事内容,让他们觉得好看,于是就争着看。在我和学生互相推荐下,本学期我先后读了《一分钟教师》《给自己一分钟》《谁动了我的奶酪》《苦儿流浪记》《夏洛的网》《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细米》《野风车》《热爱生命(美)》《西顿动物故事》《与狼相处的日子》《老妈,你真烦》《宽容》(未读完),我正在看的是《青铜葵花》《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PPT ……我每次读完一本,就在班级里给同学们介绍是谁借给我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想看的同学就可以去借了。

以上就是我为培养本班学生阅读习惯所实施的一些做法。

大声朗读,培养阅读习惯 篇5

上周星期四是我们四年级的演讲比赛。到了综合电教室,老师们在维持秩序,我们按位置坐好,等着观看选手的比赛。开始了,讲话的同学也不说话了,望着讲台。5号选手和7号选手是我们四(6)班的选手,5号选手和7号选手演讲的题目分别是《相信自己我能行》《好习惯我能行》。选手们演讲时声音非常洪亮,动作和内容非常恰当,内容非常精彩,站姿非常端正。《相信自己我能行》主要讲了5号选手在两次考试中深深体会到我能行。《好习惯我能行》主要讲了7号选手是想着我能行养成了好习惯。最后5号选手第7名,7号选手第7名。

我想:要不是我们没有养成多大声朗读的好习惯,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差的成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大声朗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广东深圳宝安区民治小学三年级:2475956495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篇6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人类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书籍总是起着巨大作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书籍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为40万字,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为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家长,应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阅读中受益呢?

一、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以激发兴趣为起点。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只有孩子在兴趣中读书,他们才会愿意去阅读,并且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的闸门,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水边,但你无法让它喝水;你可以逼迫孩子每天、每月坐到书桌前,但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他对所读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话。

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选什么样的书尤其重要。选书的原则就是由孩子兴趣来定,主要由他们自己选择,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喜欢卡通书、连环画、篇幅短小的童话、幽默与笑话等等,这也无可厚非,正所谓开卷有益(当然内容健康不低俗是前提)。有一次,我和女儿在书店看书,旁边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到书店买书。小女孩看到书店里有那么精美的好书,非常高兴,精挑细选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没想到年轻的妈妈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夺过小女孩手中的故事书,拉长着脸说:“就知道买这些书。看这些闲书有什么

用,对你写作文又没有什么帮助。你怎么不去买几本作文书呀,也好学学别人怎么写作文呀。”结果,那小女孩兴致全无,一脸的无奈。不用说,家长把读书看成是考学,为了提高成绩,扼杀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此时的小姑娘呢,她已视“读书”为一种负担。当然可能很多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兴趣会只停留在看卡通书、幽默、笑话等书籍上,我想大可不必担心,更何况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进行兴趣转移,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兴趣爱好,我们不能强迫的遏制孩子的某一方面的兴趣去发展另一方面的兴趣,而是应该相时利导,把一些兴趣转移到阅读上来。有一段时间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放学回家作业也不着急做,就急忙打开电视看,一两周都是如此,我很是着急,他妈妈多次都想打她,我制止了,我相信一定有解决的办法。有一天我看到一个用电子烟戒烟的办法,我的脑中一个念头闪过“对,转移,替代。”我想这正是引导她看名著的时候,正当她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我告诉她电视坏了,看不了《西游记》,她急得要哭了。我就拿出早准备好的儿童读本《西游记》,告诉她书本里同样精彩,就这样她从书本中找到电视中才有的乐趣。随后她又看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封神演义》等十几本名著。就这样她不但戒掉了爱看电视的习惯,还逐渐地养成了看名著的阅读习惯。

二、定时,定点地陪读,相互交流获得乐趣。兴趣的激发比较容易,但要让这种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形成习惯就很难,难在不能坚持。如果完全由孩子的兴趣,随兴而读,由于孩子的自觉性较差,可

能荒于嬉,不能养成习惯。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基于以上认识,于是我与孩子一起规定了在家里每天晚上8:30---9:00是读书时间,雷打不动(我确实有推不开的事,我会向她请假,并商量更改阅读时间,绝不能以有事为理由中断阅读)。开始孩子小,我们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然后相互交流,为她的丁点收获而欢乐,既教给她读书的姿势,看书拿笔的习惯,也可以对孩子思想方面加以引导,不至于阅读只流于表面,但绝不把我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她。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我在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孩子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象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由于是定时,定点,孩子读书的时间地点都有了保障,又由于有人陪读就有了交流的对象,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孩子每天阅读就能坚持下来,习惯的养成也就很容易。

三、家长适时指导,让孩子学会阅读。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重点给予她阅读的指导,而不是每天都陪读。首先指导她制定读书计划,比如说告诉孩子今年要读20本书,一两周就要读一本,然后让他按时按量完成,并定期开家庭读书会,大家推荐介绍自己读过的优秀图书,同时可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这样快乐有趣的读书总结活动会更好地激发孩子读书的欲望。其次指导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1)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书。

要孩子明确阅读就是向别人学习。阅读有益的书就是在与作者,与文章在交流,交流思想,交流对世界的看法,交流写作技巧。我结合语文老师曾老师每天要做的摘抄作业,让她每天至少看两篇文章,看书拿笔勾画好词,佳句。并适当的旁批,在5年级也试着仿写好句子好语段,写写读书笔记。要求她把读书的心得写成文字,并借鉴别人好的写作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告诉她力求学以致用,所以在她的作文中也偶有闪光的语句,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时常沉浸在阅读给她带来的成功喜悦之中,这种动力是长久而强大的。

四、让她与更多的书亲密接触,培养还孩对书的情感。

“人是环境之子,对于孩子来讲,书店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地方,”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的”。书店无疑就是一座“书山”,经常在其中游历攀登,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更何况去书店里的人都是爱书的人,极容易把这种爱书的感觉和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所以,有时间不妨多带孩子去书店逛逛。渐渐地,逛书店成了我和女儿的共同爱好。最初去书店,我还要经常跟着女儿,观察女儿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后来,我俩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几年来我们不仅走遍了南岸区大大小小的书店,也带她去过重庆图书馆,沙坪坝图书馆和几个大学图书馆。她也对书就有了亲近感,即使是街边的书摊,也要去看看。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爱书、一起捧起崭新的书本,在阳光下、在灯光下,在教室、在家中尽情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让我们的孩子在溢满浓浓书香的校园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书香伴孩子成长。

论文题目:让书香伴孩子成长

南岸区弹子石中学

谯守宇

电话:***

阅读习惯培养始于课本 篇7

一. 精选阅读内容, 用好语文课本

语文课本, 图文并茂, 知识丰富, 内容包罗万象。从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 编排体系看, 每册教材前有“编者的话”, 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 每篇课文前有“导读小引”。课文中大多有精美的插图, 而课文下则有详细的注释。此外, 课本后还有“附录”,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还有散见于课文后的小知识、语文趣谈等。这些都是我们凭借课本进行文本解读和对话的重要信息, 但课本的主体仍是那一篇篇具有典范性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课文。要用好语文课本, 就必须引导学生读好课本说明, 揣摩教材提示, 进而了解学习目标, 并借助课下注释、附录内容和课本插图, 精读课文内容, 咀嚼精彩片段。

二. 训练阅读的方法, 增强阅读实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以课本为读本, 着重训练下述几种阅读的方法:

一是加强诵读, 重点训练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精读与略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重在品赏, 而略读则侧重整体感知。只有精读过的文章才会烂熟于心, 才能转化为个人的语言背景。因此, 要经常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精读与略读的训练, 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精读的基本方法, 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自己的视野。

二是圈点批注的方法。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边读边准确地勾画有关内容, 以便理解运用和考查。可以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圈点勾画的符号, 比如:用“……”标记关键词语, 用“~~”划中心句 (或关键句) , 注意之处用“!”等。此外, 发现疑难或有新看法, 还可在课文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 发表个人评论, 以供合作探讨。

三是寻找中心句 (关键句) 的方法。中心句是一个段落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 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法进行表述。它是我们理解内容, 品析文章的“抓手”。在不同的文体里, 中心句的出现规律和表述方法也有所不同, 需要结合文体特点去把握。阅读中加强学生把握中心句 (关键句) 的训练, 有利于理清思路, 把握主要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读想结合的习惯。培养学生一边读, 一边思考的习惯, 掌握提问方法, 学会质疑。具体而言, 学生阅读课文要做到三思:课前思, 预读课文, 说出自己的总体感受, 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课中思, 结合教师导读, 合作交流, 提出不同见解, 讲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后思, 巩固梳理, 拓展延伸, 进行阅读反思和探究性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读后的感悟以评点形式记录下来, 这有利于培养较高的阅读能力以及文本对话能力, 积淀语感。

摘抄, 积累的习惯。阅读中的积累主要是进行知识性积累与语言性积累。前者包括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写作常识等;后者则包括词汇、句式、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存储于学生大脑, 将成为终身营养, 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它们一旦被激活, 就会产生综合效应, 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在具体实践中要训练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的名言警句、典型句式、精彩片段及范文摘抄下来, 勤作读书札记, 养成习惯, 日积月累, 为我所用。

使用工具书或媒介的习惯。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尤其在语文阅读中, 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 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 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外, 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借助书目知识, 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习惯, 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媒体, 自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8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由于重复或训练而逐渐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所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

第三,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习惯,因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和积极、紧张的思维连在一起的,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才有效率。

②目的明确,边读边想边动笔的习惯,因为阅读目的明确对重要语言信息的搜索,选择才能准确而迅速。阅读中还常常会触发深刻的思考,而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往往会转瞬即逝,这就需要边读边动笔,此外,阅读中也会发现一些极有价值的资料,也应及时作摘记或作索引的习惯。

③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阅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比如生字新就是阅读第一道障碍,再比如说,由于对时代背景不甚了解,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的主题都不易理解,这一点在鲁迅的作品中出现得更多一些。这些困难有时会使我们失去阅读的兴趣,丧失阅读的信心,甚至放弃主动阅读。遇到这些困难,一定要坚持,要主动克服困难,而这些困难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与他人讨论,课堂上向老师质疑是可以解决的。

④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是阅读时常用的工具书,阅读时遇到字词障碍时,必须通过它加以解决,这样一方面能增加识字量,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望文生意,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有勤使用工具书,才能在阅读中有所收益。

⑤勤于閱读的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只靠学好几篇课文就能实现的,还要勤于阅读,勤一是指阅读的时间,每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阅读,不能中断;二是量,应该拓展阅读的范围。比如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读全篇文章或整部作品,从读课文的引文扩展到读引文出处的会篇,还有报刊杂志等,都可以是阅读选择的内容。这样积年累月,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阅读能力也就日渐提高了。

阅读,其实不拘一格,既有做好准备的课前预习阅读,也有上课时有老师指导的课堂阅读,还有课后延展的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通过这些阅读活动逐渐形成。

先说说预习,其实认真预习也是一个阅读的好习惯,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充分的准备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成功的学习也需要充分的准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就非常重视通过预习来提高阅读能力。他从教十多年,一直坚持让同学们在假期先预习,自学完学期的新教材结果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获得极大提高,具体说来,预习一篇课文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审题有疑,如八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芦花荡》读到这个标题,就可以设想一下: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呢还是写在芦花荡中发生的故事呢?再比如还有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本身就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大自然怎么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大自然的语言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样一质疑,阅读兴趣就来了。②浏览教材。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比如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以下内容,先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再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最后刘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了,文章的条理结构也比较清楚了。③做好笔记。作预习笔记是提高预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预习时,要用笔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同时查阅工具书把问题解决,还要勾画出不理解的句、段。

再说上课,上课绝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就行,更要做到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边听边读边想边记,课堂上,老师会就不同的文章,从内容、结构、修辞、语言、朗读、文体等方面进行讲解,老师讲的这些就必须记下来,还要问自己听懂没有,不懂的还要再问老师,比如第八册第四单元提示中,就说到“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大自然的语言》中就分别运用了举例、下定义、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运用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上课中,这些说明文文体知识你记下来没有?理解没有?会举一反三,用到其它说明文的读写当中吗?由此可见上课时听、想、记是多么重要。

培养阅读习惯总结 篇9

一、怎样培养阅读兴趣 1.什么是兴趣。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第一学段无论是哪个版块的教学目标,第一条都是关于兴趣培养的。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儿童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

“注·提”教改实验提出让孩子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提前进入阅读,抢先抓早,尽早地让书籍进入孩子的生活。早慧孩子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 有44 %的天才男童和46 %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以前开始阅读的。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固有的, 它是在预定客观环境影响下和一定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样, 我们认为,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如果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那么, 完成艰巨的阅读任务, 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 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儿童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2.怎样培养阅读兴趣。(1)看“好看”的书。

儿童所拥有的读物基本上是出于家长自己的考虑,自己的教育观, 是家长的一种主观行为;其次才考虑孩子是否有需求。可见,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图书的选择上是违背图书选择原则的。那么父母应怎样考虑孩子的需要呢? 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图书。

A 低年级的学生多选择直观、形象的连环画或是图文并茂的图书。书的内容应改跟孩子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或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如热播的动画片的图书等。慢慢地,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再提高阅读要求,拓展阅读领域。

B 选择学生能读懂的。不要急于让学生读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包括一些童话故事(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中的一些故事),有的孩子也不一定感兴趣。买一些文学韵味比较浓厚的,如儿童作家秦文君的作品。(举自己给孩子买书的例子)

C 图书种类不能过于单一,应该丰富一些,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多彩的世界。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A 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求、鼓励学生读书,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读书汇报会、好书交流会、一本好书大家读、阅读欣赏课等等。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把读书行为从需要外在的刺激转变为内在的需求。(举阅读展示评比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典型经验)

B 要坚持读书活动。不能轰轰烈烈几天,就又安安静静停息了。贵在坚持!

C 教师起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好师生共读。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读书行为。最好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在家中进行亲子阅读。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读书。

(3)让孩子多接触书籍。

有条件的去图书馆、书店,让孩子徜徉在书的世界里,给他们以熏陶。

二、什么是阅读习惯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什么是习惯。

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例如:饭前便后洗手,早起的习惯,起床后整理床铺的习惯;上课注意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等。

习惯的特性:

(1)简单习惯并不深奥,常常很简单。比如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2)自然 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晨练30分钟,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惯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懒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根据“习惯”的特征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难事,而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

2.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

阅读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是需要别人强制下能形成的。教师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扮演的就是“强制者”的角色,直到习惯形成。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是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阅读习惯,是这诸多良好的社会习惯的一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经常阅读,大量阅读,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证阅读的必要条件。

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审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与不爱读书或者是不会读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外显的气质都会形成差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读书不认真。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品质还没有发育完全,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一节课精讲的时间应该在10——15分钟之间,这是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当然,这里有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这一点,老师们都明白。

除了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外,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爱动的天性。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有关。

在课堂上听课,看到学生在读书时,经常东张西望,带一些小动作。“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书读过一遍,没有什么收获。

2.读书的目的性不强。

(现场试验:让老师读两篇小文,一篇是随意读,一篇是让老师带着问题读。读后,谈感受。)目的性是完成一件事的目标。小学生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给确定一个目标。读书也是这样。

3.读书不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不思考。读书,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到头来读书的收获甚微或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书思考。那么学生会为什么会有读书不思考的习惯呢?从下面这个教学片断来分析一下:

教学《丰碑》一课,老师这样教学:

师:将军在思索着什么?从将的思索中能看出什么?(装备差,条件艰苦)

师:这时,队伍为什么慢下来了?警卫员是怎么说的? 师:冻死的老战士什么样?什么表情?

师:将军看见冻死的老战士,什么表情?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生气?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

从设计的这些问题看,是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读书。每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轻松地从文章找到答案。教师就好像手里拿把刀子,从课文这块“肉”上一块一块地割着,喂到学生的嘴里。

长此以往的教学,学生的大脑就会“锈”了。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我们因该着眼全文,让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感悟文中内涵。

4.读书不动笔。

读书绝不能走过场。读过不留痕迹是不行的。读书应是脑、手、眼、口多种感官协调统一的活动。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5.读书知难而退。

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学生读书会遇到的难题,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没有读懂。

(2)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

在有了困难后,有的学生就主动放弃了阅读。学生这中“知难而退”“见硬就回”的做法,与他们的意志品质、生活环境都是有关系的。舒适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逆境,使孩子没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6.读书不深入。

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都浅尝辄,或是囫囵吞枣。孩子在开始读书时,很多情况下是看热闹。教师应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扎扎实实地读书呢?与老师也是有关系的。

(1)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读书成了过场,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上看待学生的读书行为。学生书还没有读完,就被老师勒令停止了。(2)教师讲得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一篇阅读文章,在老师眼中,总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细致、深入地讲解。把课堂上的时间都用来“讲”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也就谈不上“充分阅读”了。

7.读书不求全。

现在教师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一是不遵循整体、部分再整体的原则。在学生还没有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时,就进入“手术”式的讲解。学生对文章还不很熟,又怎能很好的品味、理解呢?二是教学时喜欢断章取义。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文中的某一段话,进行反复的读。并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对于重点语句进行深入阅读是必要地,但是,如果忽略全文,就读那么几句,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不可取。

8.读书不注意场合和姿势。

四、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1)教师注意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读书也会认真。

(2)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进入到阅读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教学生学会认真读书。

(3)学习默读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地读。默读是今后阅读中,使用最多的读书方式。(在陈老师的讲义中还有详细介绍。)不出声地读,学生更容易溜号,可以用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默读。(举例说明,在指定的时间里,读了几个自然段、内容选择、主要人物等。)

2.要养成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这样做:请大家读读书。读书做什么?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学生的大脑接到的信息就是老师让读书,那就读吧。没有目的性的束缚,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容易分散,造成低效读书。

相反的,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学生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3.要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同样教学《丰碑》一课:

师:课文以将军的神情、心理变化为线索。请同学们读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情、语言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同时思考: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和心理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探究性地阅读)师:请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就把军长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串联起来,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割裂地看待。这样就会更深的感悟文章的主题。

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1)提问:注意整体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跳进起来够桃子。”

(2)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的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坚持读、思结合的要求,直到学生形成习惯。课内阅读怎样读思结合呢? A读中质疑。

包括文题质疑和文中质疑。

文题质疑:要做到前有车后有辙,而不能走过。要有对质疑的辅导,而不是提提就过去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文中质疑:包括对文中语句质疑、人物质疑、对情节质疑、对背景质疑等。

如《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还要强渡大渡河,挺进大别山?(背景质疑)B读中想象。

依据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头脑中形成文字多描写的景象。(结合当前教学过多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过多地剥夺了学生咀嚼文字的时间的现象,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C读中陶冶。

收到教育,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引发思考。(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D读中积累。

积累写作素材(背诵)(词、句、段、故事情节)学会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我们要从日常的阅读课上采取有效地阅读教学策略,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而且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更有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共舞。

4.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1)手中拿着笔读书。(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3)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泽东读书的例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毛主席涉猎尤为广泛的领域,一部《二十四史》,共有3249卷,850册,约四千万字,他不仅从头到尾读过,而且还写下了不少批注;其中《史记》、《三国志》等,他反复读过多次,更甚者,《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他竟读了17遍,读到精彩之处,他总是感慨万分地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其上。其中批注最多的是《南史韦睿传》,对这篇传记,他浓圈密点,批注达25处之多,这些批注不但赞赏韦睿善于打仗,更赞赏他善于调查研究、豁达大度、作风好等,而且还批注:“我党应学韦睿作风”。

(4)摘抄积累。(5)写读后感。

5.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的意志品质。(1)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3)要敢于向别人请教。用“敢”,是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敢提问,不好意思提问。

(4)注意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6.要养成扎扎实实地读书的习惯。(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2)要让学生扎实读书,要给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反复读书的机会。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急于得出问题答案,还进行下面的环节,或是不断地追问,或是自己就说出答案,不给学生重温课本的机会。请从下面的课例中吸取做法:

举例:教学五上《花边饺子》一课,可以分成二部分来学习:一是妈妈当年为什么包花边饺子?二是现在我为什么包花边饺子?升华主题:课文结尾说“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的”,妈妈交会我的仅仅是着花边饺子吗?这时,就需要学生在会读全文,字里行间品味母子间的浓浓的亲情,妈妈把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又用爱来回报妈妈。

再如教学六上《赏荷(四篇)》中的冰心的《雨荷》一文。师:请用一个字概括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书)师:想好了吗? 生:“喻”,以物喻人。

师:你说的是作者的写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你读出的感悟。不要急,再来读读书。(学生再读书思考)

生:是“爱”,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同时总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雨,也深深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

书读到此,就可以说学生读懂了。作为略读课,学生读文后有了这样的收获,就完成了阅读目的。

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再提升,就是因为教师又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认认真真地读书了。

7.要培养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的习惯。(1)整体性阅读。

A 由标题入手:标题往往能反映文章的实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要首先关注。

B 关注文章结构:文章有哪些部分组成?重点和次重点各是什么?

C 思考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D 体会它对你的实用价值,有什么启示。(2)局部精读。

对重点部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研读。8.要养成有计划、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习还不是很紧张,学生在课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确定比较固定的读书时间。在其他的时间中,还可以灵活地安排阅读。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三上”指: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法”,“三余”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这两种方法告诉人们,时时处处皆可读书。

9.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五、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要坚持培养阅读习惯。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时间养成的。”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党政办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