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虚实(精选12篇)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的空间;“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抛弃后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这里正面写景为实,侧面烘托出的情则为虚。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了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四、当前之景为实,已逝、设想之景为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去描述此时不在眼前,却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用已逝之景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自己
内心复杂的情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再如他的《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再现了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反托出今日处境的凄凉。
万鞋云商是位于成都首家大型综合性零售体验店。该店最大特色是将时尚前卫的现代感和原始自然的景观完美结合在一起。
我们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多样的材质,丰富的光影层次,人性化的设计,在虚实之间展现原始的自然美与现代的时尚感。
网咖区域在视觉上形成一个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多维几何空间,使得整体空间充满几何造型的美感,加上座位的不同形状塑造出弧形力度,展现出一种活力与积极的空间氛围,更有独特、时尚、创新的空间视觉延伸感。
代表作品:
青岛颐中皇冠假日酒店
烟台戴斯酒店
成都友豪国际酒店
成都百利玛国际建材家居商场
青岛好事中集团游艇码头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歌鉴赏: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展与继承,水墨画以其独特的意境美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平面设计者的青睐,纷纷将其融入自身的作品设计中,从而促进作品视觉效果的传达以及神韵的表现[1]。
1水墨画与平面设计的共性
“气韵生动”是现代水墨画追求的意境,在绘画时除了极为注重物体外在形态以外,还要把形态与神韵有机结合,达到以形写神,这样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中平、圆等笔法以及浓、淡等墨色是笔墨神韵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国画的一种,水墨画具备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创作过程中,绘画者对眼前所见实物的勾勒被称为实,而画面中能够使人们自由想象的留白则被称为虚。通常情况下,创作者为了追求“神似”,实现“像与不像的效果”,所创作的画面会神似并充满生命力,欣赏者在欣赏水墨画的时候即可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尽管水、墨的用色只有黑白,但调整墨色的明暗度,也能够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是水墨画的基本要素,墨是其主导,通过浓淡的变化使色度以及层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墨色、白地的调和对比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平面设计是艺术在应用设计上的表现,虚实有序、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是进行现代平面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平面设计的作品中,当画面太虚的时候,就会给人一种空旷、无主题、无趣味的感觉,而画面太实的时候,则会给人一种沉闷、无活力的感觉,所以要想最终塑造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就需要把虚实有效结合起来[3]。对于具有“虚实相生”水墨意境的典型平面设计十分多,例如靳棣强的《名古屋》,切实应用了墨色的不同虚实关系,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强,其中实像突出作品主题,虚像衬托主题。
光影与色彩做到虚实处理
光影与色彩是室内空间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光除了最基本的照明功能外,还具有渲染艺术氛围之作用。光可以分割空间,光的明与暗、强与弱正好将偌大的空间分割开来,突出领域感。比如卧室的床头灯、书房的台灯等,它们所散发的光源都突出了居室空间中不同的功能格局。光可以演绎色彩,比如居室客厅中的吊灯、壁灯、射灯,它们可以发出不同色彩和不同强度的光源,可以反映客厅的不同层次与轮廓、突出立体感与色彩感。当光照耀着物体时,不仅可以勾画出它的形态,还可以呈现出阴影部分,形成光与影的对比,一明一暗、一虚一实,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体现出室内空间物体的美感。色彩是室内空间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浓烈或清淡、庄重或雅致、鲜明或含蓄都能给人带去情感上的体验。室内空间的色彩装饰需要与功能分区相结合,例如卧室的墙面、衣柜、窗帘等可以选用浅淡柔和的暖色调,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让主人得以充分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而书房环境则适合以冷色调搭配,给人平心静气、安详静谧之感受,再摆放一两件色彩明亮的装饰品进行点缀,使得空间更具美感。色彩的浓与淡、暖与冷、多与少,也正好突出了居室空间设计中虚实结合的特点。总之,光为实、影为虚,彩为实、色为虚,丰富的强弱、明暗、深浅、浓淡对比,突出了居室空间设计中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
材料选配上做到有虚有实
现代装饰材料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虚实对比也更加多元化。材料质感的粗细疏密、纹理结构、表面色泽之不同,都会成为空间造型艺术中衬托虚实的重要元素。一般而言,表面粗糙、肌理疏松、透明度差的材质让人感觉浑实、沉重、实在,具有“实”的特点;而表面光滑、肌理细密、透光性强的材质,则让人感到空灵通透、明亮轻飘,产生“虚”的感觉。在居室空间设计中,要注重材料的选配,做到粗细搭配、虚实结合、相互衬托。比如在盥洗室的设计上,设计师往往会选取表面粗糙、厚重的石材作为面盆,配上透明的玻璃镜子,二者截然不同的质感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人一种疏中有密、粗中有细、虚实相间的视觉体验。
“‘虚者空也’,而‘实者有也’。画面中必须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演化出笔墨之轻重,墨色之浓淡,布景之疏密,色彩之冷暖,宾主之呼应,大小之相间……产生变幻新奇、丰富多彩的画面空间。”
一、虚实的概念
虚实作为绘画艺术构成中的一组相反而又相成的概念,极其普遍地显现于绘画的每一个层面,乃至于一点一画之间,使得中国画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创造出特色的写意风格,形成中国绘画的特殊魅力。
二、虚实在绘画当中的体现
(一)从用墨的角度分析
墨色浓重繁复处就是实,即指有笔墨处,还可以是墨色深重处,而浅淡疏密处就是虚,即指无笔墨处,空白处,还可以是指墨色轻淡处,
(二)从用笔的角度分析
浓重是实,亦可以指用笔沉着处,轻淡即虚,也可以指用笔松动处;用笔一按、一抑是实,这时用力比较实在,用笔一提、一扬即虚,这时用力比较轻;如果笔法太重,使得笔墨落在纸上显得很死板,如笔法太轻,则使得笔墨浮在画面上,用笔之时若过实则辅之虚,若过虚则辅之以实,虚中有实,实中见虚,则使得用笔刚中带柔,柔中见刚,纵横潇洒,虚实得当。
(三)从布白的角度分析
布白就是指画家在画纸上留下来的空白,是有笔有形之中的空出来的无。在空白的画纸上落笔墨的地方就是实,而笔墨之外的空白地方就是虚。这种布白就像是在一片混沌不清的世界之中一道亮光,给人一种清新,顺畅的感觉。就像是在枝繁叶茂的深林之中,因大大小小的形状各异的空白而形成的一种烟云变化的状态,给人虚幻缥缈,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的感觉。
(四)从山水画意境创造的处理上的分析
气机外张是实,精神内敛即虚,这就需要权衡轻重,把握分寸,或以高山奇峰为主,大实为主,仍要辅之以虚,使得画面灵动生趣;或以小丘静水为主,大虚之中添加实,画面方可稳住不浮,无论画面是以虚还是实为主,都要根据画面的意境的需要,如在画重峦叠嶂之时辅之以灵动的云雾,画面变得生气勃勃。
三、中国画虚实在绘画当中的表现特点(举例阐述)
(一)黄宾虹的画面在虚实处理
黄宾虹的画面在虚实处理上,往往在画面之团团昏黑中,适当在村舍、屋宇亭台、山石或人物处留白,此白使画面顿现灵透。他说:“虚处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需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此即虚中须注意有实,实中须注意有实。实中之虚,在于大虚。虚中之实在于大实。”这里所指的大虚大实,即所谓“虚能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效应。而“虚中还得有景,密处须可立锥”是强调虚而不空,而实处当见空灵的对比中的协调性。例如黄宾虹《山中访友图轴》,在这幅画面中房屋、人物、石表、树隙,处处留白,此白即所谓“一炬之光,通室皆明”使得密实中透空明,此即实中之虚。
(二)虚而万景人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知觉、感情的综合过程。想象谓之联想,在艺术欣赏中又叫“再创造”,是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之一。因为“无”才可对审美主体引发联想,用联想去补充“无”,实观符合欣赏者审美需要的有。“无”留给欣赏者再创造的机会是无限的。“虚而万景入”,无是实之所藏,蕴藏着一切和无限。这就是所谓画外之境,同样山水画空白处有的表示天,有的表示地,有的表示雪,皆似有而无,虽无却让你感到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回味无穷。
1、八大山人画鱼,齐白石画虾
例如我们欣赏清代画僧八大山人的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令人感到满幅是水。再如齐白石画虾,不画水,空白处使观者联想到水,几乎没有任何人认为画面上无水,而且实实在在地使你感受到水的存在。
2、夏圭《松溪泛舟图》
南宋山水画的“马一角”,“夏半边”就是对空白运用最好的例子。夏圭《松溪泛舟图》,此图以纨扇的形式绘水、天、明月和苍松。江中一叶轻舟,载四人划桨前行。用笔简率含蓄,寥寥数笔,就把图中的人物和点景刻画得生动有致。构图删繁就简,虚实结合,作者仅画几棵老松、小舟和明月就组合一幅巧妙的图画,而留出大片的空白,以表现水天的辽阔浩渺,画面虽小,意境无穷。
(三)画在有笔墨处,画在无笔墨处。
中国画不仅认为虚实相生,各有其用,各有所妙,更重要的是重虚轻实,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并进而产生了“妙在无处”的理论。因为实处见笔墨,而虚处比较缥缈,这样虚处的处理就更为重要,可谓画面的点睛。
清朝龚贤《云壑松荫图》,本幅以坡溪茂林为近景,崇峰峻岭为远景,林中有云霭,既作分隔,又成自然连缀,屋宇在山峦之下,为松荫云气所掩映。尤其树干留白及悬泉,如夜空闪电,使昏暗中透空明,此即虚实相反相成之妙也。而画家更巧妙地利用秋林草屋、流泉飞瀑以及变幻浮动的烟霞来丰富画面,进而在虚实应对中展现出空间结构的层次变化,于高低错落中呈现出节奏律动的形式美感。画面中的山石为积墨法绘制,其繁复的积染、刻画表现出山石向背、虚实的块面体积。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
结束语
看着夜空零零散散的星,我想起爸爸物理课上给我讲的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些星,可能已不存在了。因为宇宙太大了,大到人们都不知道它有无边际。所以有些星球离地球十分遥远,有的离我们有几百万光年。那它的光传到地球上,就需要几百万年。可能当光传到地球上时,这颗星球已经庄周梦蝶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几百万年前发出的光。”
当时我就感慨万分,只不过现在感触更大。我实在不愿相信我看到的星有些是虚的,它们明明在我的眼前呀?怎么有的就不在了呢?尽管我知道答案,但它不能让我信服。一度我以为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岂料,它也欺骗了我。我没有什么闲情逸致看星星了。我开始用我的手去感受家中的物品,我怕它们也是虚的。幸好,我都感受到了它们是实的。
可是,我又想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意思是说: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他非常快乐。但在梦中,他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梦醒了,他却是在床上躺着的庄周。不知是蝴蝶梦到了他,还是他梦到了蝴蝶。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假的,别人的梦一醒,我就不在了?我开始在床上发呆。我想知道自己是真还是假,可是,没有答案。
《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译文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
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
自人类有历史以来, 时间一直为人们所考虑之因素。在写作过程中, 人们也更倾向于按时间顺序来叙事。文学作品必须借助时间开展叙述。虽然一些评论家和作家试图关注空间, 但空间的出现只是作为一个叙述的载体。只有到了二十世纪人们才开始关注并且重新审视起空间。他们给了空间更多的含义和解释。说起空间理论, 法国哲学家Henri Lefebvre强烈反对传统的社会理论, 把空间作为一个容器或桌面:空间是一种历史变迁的产物。空间知识的发展应结合物质、精神和社会空间, 从而使主体可以在每一个空间自由行走。空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我们所关注的领域: (1) 宇宙的; (2) 心理的, 包括逻辑的和抽象的; (3) 社会的。换而言之, 逻辑是我们所关注的——认知空间、社会实践的空间、被认知现象占据的空间, 包括想象和乌托邦等。
从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空间。空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写作可以被分为三类:如实客观反映现实的写作 (如新闻或地理教材) , 以现实的方式描述小说中的世界的写作 (如狄更斯或巴尔扎克) , 还有一种写作是描述清晰的世界但又不能说是现实的, 因为它不包含在我们的世界中 (如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小说科幻小说, 等等) 。但如若涉及空间的描述, 对于时间的叙述就会被延缓, 速度减慢, 这和《圣经》的叙述风格截然不同。《圣经》的叙事者们追求的是故事发生时间的快速行进, 尽量避免造成叙述进程的停滞, 包括在速度延缓状态下展开的空间描述。《圣经》不同于其他作品, 包含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写作。因此, 它即可以被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 也可以被当做向人们展示智慧的教材, 同时又是古希伯来及地理风光的历史记录。空间在《圣经》里得到了很好展示。
《圣经》中的空间背景和人物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如在《出埃及记》中:对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历史叙述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 个个鲜明而生动——摩西, 智勇双全;上帝, 威严全能;法老, 顽梗狡诈。这些描写都无一不受到了空间背景的反衬和烘托。
2《创世记》中的写作
《圣经》被编写了几个世纪后编译成一本厚厚巨作。在《旧约》第一章——《创世记》中, 先有了上帝著名的劳动周之后, 人类才发明了文字, 因此在这之前的故事是不可能被记录的。事实上, 《旧约》里的叙述可分为三种类型:神话、传说和历史。从开始到通天塔的故事部分属于神话, 亚伯拉罕的冒险故事是传奇, 从《出埃及记》到《旧约》最后部分是历史。虽然神话不是真实的, 但它们包含了原始人类历史的原始记录。人们可以得到一些表明早期人类历史证据。当然, 神话主要是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但或多或少都与真实世界存在联系。神话一般都是按照基本的叙事顺序来讲述故事的, 通常传统的和匿名的, 通过一个特定的文化来证明社会习俗或解释人类起源和自然现象, 往往会采用超出自然的或大胆的富含想象的术语。比如《创世纪》中的故事, 犹太神话中的使徒和《出埃及记》, 都是犹太民族或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神话通常被视为精神上的依托。因为神话主要是关于世界和想象的空间, 《创世记》中有神话故事, 读者可以把《创世记》看成是真实和虚拟空间的共存。在这里是向现代科技借用了“虚拟空间”这一短语。
在计算机科学中, 整个世界被数以百万计的电缆连接成为一个地球村;网络上存在着一个虚拟的世界, 人们不能像在真实世界中触摸它的实体, 但是这个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连接, 反映了真实世界的活动。根据虚拟空间的特点来看, 《圣经》中的一些神话与传说的写作与虚拟空间有着相似之处:神话不真实但它们存在于一个虚构空间。只有人类的想象力可以让读者享受到这些神话故事。但在试图阅读这些故事时有一个前提, 读者必须在他的大脑中想象出故事发生的空间。也许有些故事真的发生了, 所以被称为历史, 因为人们可以找到历史文物或其他证据来证明记录的真实性。其他一些故事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被证明或理性的判断, 人们也找不到证据去证明这些故事。即使这些故事不是真实的事件, 也从来没有发生过, 但是它们通过人类的想象力在虚拟世界里展现给读者。
在《创世纪》中, 上帝一开始先创造了地球和天堂, 地球是无形的, 然后上帝创造了光。在随后的几天中上帝又创造出其他事物, 直到第六天上帝说要照着自己的样子制造出人来, 让他们可以统治大海中的鱼、天空上飞翔的鸟、陆地上生活的家禽, 乃至整个地球和在地上爬行的每一种动物。有谁见过上帝吗?没有, 在圣经里, 人们不敢直接抬头看上帝, 他们不晓得上帝的模样。但看完故事后, 读者们看着镜子知道了上帝是什么样子。很明显, 人们想象了世界是如何开始的, 想象出了上帝那著名的六天的劳动日, 这些都不能被证明其真实存在性, 却真的出现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在《圣经》的世界里, 人类的存在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下层指的是人犯了罪之后所居住的真实世界。人因为违背上帝的诫命, 即人与神之间的盟约, 尤其是大洪水之后, 诺亚在与上帝之间的约定, 因此变成罪人。上层存在指的是世外桃源的天堂, 也是亚当和夏娃在被上帝创造出来的时候曾经住的地方。这是一个人奋斗一生只为了在他死后能进入的世界, 天堂里有许多代表形象, 如田园牧师的生活、大丰收、酿造葡萄酒的农场生活以及寺庙和城市等,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甜点和绿洲。
伊甸园是花园, 也是人类最早的父母居住的地方。关于伊甸园的地理位置, 有人认为在亚美尼亚, 里海地区, 欧洲西部古国——米底, 大马士革附近, 在巴勒斯坦, 在南阿拉伯, 还有人认为在古巴比伦王国。毫无疑问, 人们应该在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希纳尔或古巴比伦寻找伊甸园。北纬30°~31°是一个富饶而肥沃的地区, 已被公认为伊甸园最可能存在的区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河流密集, 几乎所有民族都具有伊甸园里原始种族的纯真传统。这是希腊人能回忆起来的“黄金时代”:人们过着无忧自由的生活, 无需劳动, 没有悲伤。年龄未知;身体从来没有失去它的活力;存在是一个永久的盛宴, 没有沾染邪恶。地球带来了自然万物。伊甸园当然是一个人类祖先过着无忧自由生活的理想之地。但是人类历史上从存在过这样的伊甸园。伊甸乐园和天堂只是人类的乌托邦。这个花园可以是想象出来的真实世界的一个空间。
3《启示录》的空间
《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启示录》可以作为《圣经》最后的结尾部分, 也可以作为对未来的预测。读者在《启示录》读到的东西, 一些事情发生了, 一些从未发生, 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书作者引领读者进入了一片他从未去过的地方。读到这儿的时候, 读者好像被带到了一个梦想和现实交汇的空间。在这儿他可以看见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启示录》有四种解释: (1) 过去式的解释; (2) 历史的解释; (3) 未来的解释; (4) 精神上的解释。无论读者选择哪种角度来读《启示录》, 过去的千变万化的空间视觉和未来世界的展示会增加他对圣经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启示录》之空间主要是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混合。通过回顾发生的历史和预测未来虚拟的视觉, 圣经的作者表达出他们对上帝的信仰, 上帝也会在不同时期给人们一些超自然能力的启示。圣经的作者宣称——在上帝的精神指引下, 他们一直致力于写作。他们认为《启示录》是揭开之前被完全隐藏或只是模糊地看到的东西。他们认为圣经不只是记录的启示, 其本身就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启示, 以增加对真理的真实准确的保存和传播。想象的空间被真实的空间覆盖。人们相信以上帝的名义而进行的空间叙事。
4 结束语
《圣经》的世界是由方位、设置、边界、观点和视野等构成的。《圣经》的阐述者和读者在阅读《圣经》时在各种地点和空间认识了不同的圣经人物。《圣经》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 向读者呈现了希伯来和中东地区的地理知识。带着脑海里想象的空间观念, 读者可以感受到不同领土的广阔空间, 不同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在解读和研究《旧约》里的故事时。阅读旧文本的《圣经》, 从一个空间的角度来看, 它更具吸引力。读者的视野开阔了, 对《圣经》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摘要:圣经展现给读者一个变化无穷的世界。有真实空间也有虚拟想象。该文从全新的空间视角来理解圣经。通过对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的写作分析使读者能从空间角度来解读圣经, 同时能萌发全新的想象。阅读旧文本的圣经, 从一个空间的角度来看, 它更具吸引力。读者的视野开阔了, 对圣经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关键词:圣经,空间,现实,虚拟
参考文献
[1]Zhu Gang.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Gable John B, Charles B.Wheeler.The Bible as Literature:AnIntroduction[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余虹.艺术与归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帅培天, 周平.圣经文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5]王志弘.空间与社会:迈向社会优位的空间理论[J].空间, 1994 (4) .
[6]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意青.圣经的阐释与西方对待希伯来传统的态度[J].外国文学评论, 2003 (3) .
2.对待老人,想到什么,就该立刻去做。
3.我一向不赞成本科生直接出国留学。受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大学生寒窗十余载,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知之甚少,稀里糊涂。毕业后凭着很高的GRE、托福、雅思成绩申请一所国外的大学,继续埋头苦读,外加拼命打工,到了必须离开校园那一天,对国外的事同样懵懵懂懂弄不明白。这样的“边缘人”是很可悲的。回到中国,乡亲们把他当“海归”,其实他从来没有融入过国外的主流社会。留在国外,外国人又把他当中国人。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遭遇过这种困境。
4.怀着功利的目的去做事情,可能会有“效果”,却很难获得“成果”.
5.美国本国学生考进哈佛、耶鲁的难度远远高于在中国考北大清华。学习成绩只是考量标准之一,学校还要参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公益心,以及家庭背景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耶鲁,一定会优先考虑耶鲁校友的世家子弟,或父辈曾给耶鲁捐资的学生。对于名校招收留学生的标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你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研究成果,以及领导力、公益心。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名校会予以优先考虑,因此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直接申请留学,优势不多。
6.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曾经打算送孩子出国读私立中学,都被我现身说法、成功阻止。现在,那几个孩子在国内读完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业、心态都发展很好。可见1前就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今天又有新的意义。延伸开讲,无论中学还是西学,必然要以一种“为体”,另一种“为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人。
7.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的平台。耶鲁最大的魅力亦在于此。它拉近了我与世界顶尖学者之间的距离,而这种拉近当然不仅是地域上的。一天我参加一个演讲,演讲者是钱复先生——台湾政坛“四公子”之一,蒋介石的外事秘书,蒋经国的外交部长。他1962年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台湾历任驻美代表、外交部长、监察院长等要职,成为近30年台湾政治生活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英文极其漂亮,对华盛顿的历史及发展如数家珍,就连哪个参议员的女儿在跟哪个参议员的儿子谈恋爱他也了如指掌,台下不时爆发出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8.懂经济,也不懂政治,我只懂一件事,那就是爱。我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把爱献给世界上需要爱、需要关怀的人。
9.很客观地讲,一个人在中国能够撬动多长的杠杆,在西方人眼中就有多重的价值。在中国是个人物,才更有可能在美国是个人物。本科毕业以后立刻出国留学,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个跟本国学生争夺教育资源、分享物质精神文明果实的“小不点儿”.在十分有限的条件和待遇下,很难说能否真正摸到美国的脉。
10.我有一个理论,东西方教育各占50%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最不利的,而最佳状态是“80%——20%”.前者貌似两边都懂,其实对哪边了解都不多,中文英文都不能准确自如地表达。对于后者,80%代表他的文化归属,20%代表他的国际化程度。
11.留学是件好事,但我认为应该有个前提:在你把中国的事情弄懂之后。我出国学习时距离大学毕业已经6年。在这6年中,我对自己的国家、人民、社会、历史、文化都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自己想从国外学什么,今天的中国缺少什么,带着问题去看去学,比盲目出国的收获大得多。耶鲁为每一位世界学者投入20万美元,我的回报是一些关于中国的思想,以及一些中国对世界的理解,这些价值想法、观念当然并非金钱能够衡量的。
12.成长过程中几处关键转折,都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出正确选择。
13.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们在人性的本质方面,又有共性多于个性的地方,观点的碰撞并不妨碍我们成为相互尊重的朋友。
14.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芮成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小结
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 1:读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答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例 2:读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参考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小结
2:虚景和实景有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作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柳永《雨霖铃》中“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别后的凄清之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虚实结合,强化了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夜雨寄北》《琵琶行》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虞美人》 ◆小结
3:虚实结合题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四、牛刀小试,点击高考,1、(2005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深坐” “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2010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 虚写:遥远的潇湘 凄清的猿啼 效果: 烘托 氛围 表达 情感 参考答案 :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3、((2010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参考答案: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回顾,学习小结: 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分析下面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江城子》 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请从虚实角度对本词略作赏析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梳理: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参考答案: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3.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dí)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 1169 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问:“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答案: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七、板书设计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诗词里的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呃逆病人48例,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7例。年龄43~85岁;中位年龄68岁, 发作持续时间最短1 d, 最长间断发作半月余。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虚实辩证构成无显著性差异。
2 诊断标准
(1) 本病以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令人不能自制为特点。
(2) 轻症可突发突止, 持续时间较短, 并可自愈;重症常反复发作, 或缓慢持续不断。
(3) 症状发作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
实证:呃逆常因情绪波动而发作, 睡眠时停止, 醒时呃逆又发作, 伴有嗳气, 胸闷、脘痞胁痛, 舌苔薄白, 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通气降逆。
虚证:呃逆声低弱, 气不持续, 形体羸瘦, 面色少华, 手足欠温, 食少困倦, 纳后腹胀, 或泛吐痰涎, 舌质淡胖, 脉细或濡。治宜温中益气。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所有患者取合谷、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 给予重捻强刺激手法, 每隔10min行针1次, 留针1h, 每日1次, 一般10次为1个疗程。
3.2 治疗组
虚证患者: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 皆用补法, 加灸气海。
实证患者:选取上脘、足三里、太冲、期门, 皆用泻法。
4 疗效标准
痊愈:经过治疗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1个月无复发;好转:呃逆次数减少, 强度减轻;无效:经过10次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2组经过治疗后对比, 其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0.05) 。但从一次治愈率比较, 治疗组一次治愈7例, 对照组3例, 经过统计学处理, 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治疗组大大提高了首次治愈率, 及时地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表1) 。
6 讨论
呃逆是一侧或两侧膈肌反射性、阵发性痉挛, 同时伴有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而发生的一种短促的特殊声音。表现为呃呃有声, 声音短促, 持续不能自止。呃逆的反射弧中, 传入冲动来自迷走神经、膈神经和T6~12的胸交感神经链, 传出冲动经膈神经。膈神经发自C3~5脊神经, 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运动, 感觉纤维则分布于心包、纵隔胸膜、肋胸膜等处, 有的纤维可达膈腹膜和胆囊。当这些部位受到刺激而被激惹时均可引起膈肌痉挛。颈、胸部手术或疾病对膈神经及迷走神经的直接刺激, 腹部手术或疾病对膈肌腹膜的刺激及刺激迷走神经等, 是导致术后顽固性呃逆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脑血管病变也是引起呃逆的众多病因之一, 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病变大多位于脑桥和延髓, 或累及脑干的后颅窝病变, 如后颅窝动静脉畸形、基底动脉瘤和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引起呃逆的脑血管病变以脑梗死较为常见, 多个部位的脑干梗死均可引起呃逆, 包括脑桥、脑桥下部、延髓内侧以及延髓背外侧, 说明脑干呃逆中枢分布较广泛, 脑干的多个神经核团和结构参与了呃逆中枢的组成。在脑梗死患者中, 以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背外侧梗死最为常见[6]。在神经科往往认为中枢性呃逆是神经源性溃疡出血的前奏, 频繁的呃逆常干扰患者正常呼吸, 影响气体交换, 使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下降, 加重脑水肿, 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同时也是诱发再出血的诱因。
呃逆一症, 历代医家诸多阐发, 但概言之, 则不外乎虚实二端。纵观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历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体会, 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 运用虚实辩证治疗本病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通过临床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针刺治疗本病的的机制一般认为, 针刺的刺激兴奋了穴位深部的感受器, 产生针刺神经冲动, 并沿着外周神经Ⅱ、Ⅲ类纤维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当膈肌痉挛的的刺激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时, 2种不同的感觉传入信号, 在到达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整个过程中, 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水平中, 彼此以一定的方式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由于前者居于优势, 后者则受到抑制, 这样就会减轻或解除膈肌的痉挛。
7 结语
虚实辩证针刺法是治疗呃逆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且具有较高的一次治愈率。其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梅, 吕云华, 张沛霖.治疗呃逆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 (6)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