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精选15篇)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1

所谓的反思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维的对象,他们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审查和分析过程的结果。用外行人的话,你是你自己当局的局外人,了解你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你既是演员又是评论员。

在教学中,反思可分为技术反思,实践反思和解放思考三个层次。技术反思的重点是找到一个更经济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倾向于以效率为导向,以控制为中心,以学生为工具,很少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反思关注问题的情感方面,注重社会,学校和阶级 环境反思,会将具体的教学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找到具体条件。解放思考是试图在反思中找到自己,重点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和责任感的学习中,注重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和探究能力。具有解放思考的教师可以更独立地思考,并经常思考教育的本质。

在教学中,反思可以分为前期反思,课文反思,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在课前反思,将上一代合并到现有的预设中,并扩大默认的可能性。这种反思是前瞻性的,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反映,及时调整,变化和丰富默认,使默认值不断提高。这种反思是有启发性的,也就是说,在行动过程中及时自动反思,使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控制和适应性。课后思考教学过程,审视,批评,总结和完善有效的前提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践。这种反射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使老师的教学经验理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评价能力。

外部因素正在改变条件,内部因素正在改变工具。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将思考转化为教师的行动,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反省。反思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审查,而是反思,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缺点,但道教的天地有形,思考变化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没有什么,从课程的反射类没有意识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教学实践和从业者本身,注重实践活动的更广泛,个性化和整体的社会场景,注重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关注自我变化和教学生活的关键节点,回归增长经验和教学经验,加强问题意识和纠错能力,成为复杂教育生活聪明人的主人。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增长的因素,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也是实现两者沟通的桥梁。自我反省的本质是自我谈话,自我批评,自我反省 是对自己留下一只眼睛。

在教学中,自我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行为,概念和其作用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行为,隐藏在分析和反思的概念和作用之后;二,设计,实施和结果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的分析反思;第三是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反映了老师自己的教学个性,独特性,智慧和机智的性能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有四种自我反省的方式。首先,内省,也就是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去自我反思,可以用来写反思日记,课程准备等方法。内省使得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反思和挖掘自己,产生自己的智慧,刺激他们自己难以察觉的许多洞察。二,交流反思,也就是通过与他人交流反思,可以用来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咨询和微观教学方法。第三个是学习的反映,即通过理论研究或与反思理论相反。第四,研究风格的反思,也就是通过教育和教学研究 反思。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2

那么, 如何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从哪些方面切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我校教学模式, 对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 以期抛砖引玉, 收到更大的收益。

一、在学生自学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我们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学, 要求学生积极地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 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 并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在学生自学后, 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果直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一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 听课效果就大打折扣。若在学生自学结束后, 要求学生用1———2分钟时间进行反思, 通过自学对照学习要求, 看自己哪些目标已达到, 还有哪些知识存在问题, 这样使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并且更清楚自己在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是弄清楚自己不懂或模糊的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率和学习的有效性。例如, 我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时, 在一个班先让学生自学课本,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什么是代入法, 并能通过自学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自学完后我就开始讲例题, 结果在后面的训练中我发现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做。而在另一班学生自学后要求他们反思自学内容, 之后我才针对性地讲, 最后学生的掌握效果达到百分之九十。

二、教师教后要求学生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在这一环节后要求学生反思一下, 对刚才还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是否都解决了。这样通过学生反思概念、解题方法、解题步骤, 加深了概念的理解, 开阔了解题的思路,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正如我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入法”中, 学生通过反思解题步骤和方法, 结合自学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听老师的讲解, 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豁然开朗, 不仅思路明晰了, 而且对代入法有了全新的理解。例如, 像这样的方程组:

大部分学生会利用代入法解:即将 (1) 式变形为x= (12-3y) /2, 然后代入 (2) 式计算;部分学生还可以将 (1) 式变形为2x=12-3y直接代入 (2) 式计算;甚至个别学生将 (1) 式直接整体代入 (2) 式求解。很显然, 经过反思知识自然内化了。

三、当堂训练后培养学生小结反思,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当堂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可要求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回头再反思一下解题方法、过程和步骤, 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反思解题方法、过程、步骤, 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美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 学生就错过了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四、作业后写反思小结, 让反思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每天学生都有课堂作业, 学生作业完成以后, 回顾当天所学定义、定理、解题步骤、过程和方法, 在作业本上写反思小结, 有哪些收获, 学到哪些新的解题方法。同时我对学生的反思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下一堂可是对反思小结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反思, 学生不仅巩固了当天所学知识, 而且知识也逐渐积累。这样每天坚持写反思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养成写反思小结的习惯, 知识自然就得到了巩固, 也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学生赵某在作业反思中写道:通过反思, 我学会了独立思考, 数学变得简单了, 做出一道题可以高兴好长时间。正如数学家波利亚说的:“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 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 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阶段检测后反思, 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每学完一章就要进行检测, 还会进行期中、期末测试, 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计划等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测试后要求学生这样写试卷分析:1.失分“大户”在哪里?2.是知识性错误, 还是能力性错误?3.是不会做失分, 还是审题不清失分?4.是计算问题, 还是解题方法问题?5.有多少分是可以挽回的?6.怎样避免再次失分?也可以进行如下反思:思考这一阶段或这一学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其中哪些是重点内容, 它们的层次如何。这些知识掌握得怎样, 能否做个知识结构图;这一阶段学习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些思想和方法有哪些其他的作用;有没有完成自己所定的阶段数学学习计划, 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否能适应数学学习的需要, 如果不能, 自己应该做哪些调整等等。如学生马某在试卷分析中写道:以前总懒于思考, 不愿总结, 做作业爱对答案。现在许多问题喜欢自己解决, 学会了举一反三, 作业做完后自己先检查, 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了。

通过写试卷分析, 学生慢慢地学会了思考和评价, 解题思路清晰了, 思维开阔了, 解题能力提高了, 出错率降低了, 在不断反思和感悟中提高学习实效。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3

一、在旧知迁移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要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建构。在学生通过这种顺迁移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利用已有旧知探索新知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教学五年级下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鸡蛋每千克4.2元,妈妈买了多少千克鸡蛋?学生有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当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刚才在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时我们应用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线索,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在结论探究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许多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都要用到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一些结论探究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教师让学生猜想: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最后归纳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怎样研究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使学生明确: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先猜想,再验证,在验证猜想时可以用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错误发生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变清晰

随着观念的更新,我们逐步认识到: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我们应该在学生发生错误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学生认知的复杂度。

教学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时,教师出示问题:园林工人要在一条长100米的绿化带上种树,每2棵树之间的间隔为5米。(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苗?

生1:我用100÷5=20(棵),算出要种20棵树苗。

生2:不同意,两端都种,所以20要加2等于22棵。

生3:两端都种,用20加1就可以了,就是21棵树苗。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哪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画一条线段,假设是一条长100米的绿化带,我们先在起点上种一棵,再在5米后种第2棵,再种第3棵,第4棵……

生:太麻烦了!

师:那就用前15米来试验。15米种几棵?中间隔了几段?

生:15米,中间隔3段,种4棵。

师:25米呢?

生:25米,中间隔5段,种6棵。

师:现在,请你任意选择100米中的一段,边画边记录,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生:20米,中间隔4段,种5棵.

生:30米,中间隔6段,种7棵。

师:我们把种树的米数叫“路长”,植树棵数简称“棵数”,中间隔的段数叫“间隔数”,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师:(请生1)你刚才用100÷5=20,这里20表示什么?

生1:是间隔数,应该再加1才行,是21棵。

生2:两端都种,起点已经算在里面了,只要加上终点的1就可以了,所以不是22,而是21。

生3:知道了,如果只种一端,就不用加1了,就是20棵。

生4:哦,我也知道了,如果两端都不种,就要用20减1,起点的那棵也不要种了,就是19棵。

师:刚才我们通过画一画、找规律的方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并能在理解的基础加以改正。真好!生4受到了启发,甚至想到了如果只种一端该如何解决。生5甚至想到了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太厉害了!

面对这三种答案,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孰对孰错,也没有让答对的学生示范说明,而是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知识;在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后,再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发生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没有武断制止,也没有主观剖析,而是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借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和碰撞中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4

一、解题过程中的反思

反思使学生不拘泥于题目本身,而是利用发散思维,通过解题的方法进行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比如,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计算教学。在解答1.25×7.5×0.4、10.56-3.7×0.2-3.56、5.3×4.5+5.3×5.5这几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找出解题的规律,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这样的题目找出解题的综合办法,并找出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

二、解决问题后的反思

因为小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所以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解答完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提问题式的反思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的反思,通常采用的问题有:解答这个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哪种解题方法简洁?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这次解题,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解题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思维都有直接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比如,对分数的`学习及问题的解决:一本书,第一次阅览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次阅览了全书的二分之一,这本书还有没有阅览?两次阅览了全书的。这道题包含了分数的加减法,多数学生都很快解答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还是要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类似的解决中可以迅速、准确的解决。

三、课堂结束前的回顾反思

课前对知识的反思就是对知识的预习过程,学生通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和应用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这需要教师依靠平时的教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理解。比如,对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在进行学习前,学生就可以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三个数字的倍数就会有各自的特征呢?其他的数字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呢?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这也是课前反思的效果。

四、课后的反思

进行课后的反思,也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阶段,课后反思应是一个复习的学习过程。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环节。学生可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达到学习所要求的水平,所学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等。比如,对多边形面积的学习,在课后,学生就可以参照校园内的实际图形(如花坛、操场、讲台、课桌等)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复习,并进行反思,看是否对面积的计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五、建立错题集,在错误中反思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5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职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6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自学动机。学生学习物理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物理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兴趣就是动机,它能促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所以,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自学的动力之一。这样,在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渴望知识,想学知识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穿

2.营造自学氛围。学生是学习物理的主人,这是任何教师都不能取代的。因此,要将教师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自学和“自我表演”营造氛围。实际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采取教学措施,启动自学的原动力。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反思”不是一种新的理论,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教育家, 具有反思意识, 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吾一日三省吾身”, 换句话说是孔子、曾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统一, 在注重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后, 进行进一步消化。

通过反思, 简单地反映所涉及的数学学习活动和它的基本知识, 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情感体验, 自觉地进行回忆, 从中吸取教训。这对未来更好地从事数学活动, 有着积极意义。建构主义认为, “所有的知识最终必须通过探讨, 才能完成主要的建构活动, 反思是建构核心功能的源泉。”实践证明,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反思的机会很多, 重视学生的反思行为, 让学生养成通过各种渠道反思的习惯,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能鼓励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缺乏自我探索、自我反思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 更应理解如何学习。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反思, 形成善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 改变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学会反思, 培养良好的观察分析方法, 形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数学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回顾或重复, 而是探索数学知识的内涵、方法、思路和策略,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反思的目的不只是现在回想起来, 更重要的是, 在今后的活动中,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有效培养反思能力的方法

1. 强调预习提纲,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求学生坚持预习, 并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重运用技巧, 然后对自己进行提问。

如这部分主要研究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概念、公式、定理?自己了解了多少?在定理, 公式中不使用证明所学的知识对吗?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自己能不能用独立的例子再做一次?通过这种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知道如何学习, 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复推敲, 进行自我评价, 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技能。

2. 强调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的反思兴趣

如果最终的课堂小结设计得当, 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探索新知识, 引发对课堂结构的重新认知意识和自我感知。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注意进行课堂小结的设计,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思考, 测试, 提炼, 质疑和延伸形成反思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在睡觉的前几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 (1) 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使用什么样的数学思维? (2) 今天的课哪里是你最满意的, 或更感兴趣的? (3) 什么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教师举一反三和反省自己的“弱点”, 引发对一系列问题的提问, 从而促进反思。

3. 强调课后回顾、检验,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放学后, 对当天的学习情况和课前预习进行回顾、反思。

如给学生设计一个类似以下几个问题的反思: (1) 今天学到的内容是什么?对于教授的知识, 我不明白什么? (2) 我掌握新的知识 (如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公式、定理等) 了吗?自己的理解和老师上课时的解释的区别在哪里?什么能力我可以加强提高?对于旧的和新的知识, 我接触过吗? (3)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或感悟是什么? (4) 在未来学习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放学后理清自己的思路, 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同时,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结每节课, 然后设置一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定理和公式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深刻理解其含义, 挖掘自然的思维习惯, 将知识水平进行垂直链接, 通过对比, 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反思能力。

4. 强调解题过程的回顾,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波利亚认为, 解决问题的活动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不是一个固定的方式, 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理解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解决反映在整个过程中学习问题, 同时也对多元化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限制和非认知因素的水平有限, 往往表现出只是理解基础知识, 虽然做了很多练习题, 但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数学解题的思维方式的反思, 包含了一般广泛的意义上的特殊问题, 导致学习获得的知识薄弱, 形成结构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反省自己是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从而应吸取经验教训, 从基础做起, 找书中的基本概念;从学习或问题的高度, 思考求解过程中的策略, 总结推广数学方法, 从而解决问题, 然后分析, 以反映问题的本质, 接着促进、深化和优化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反思作为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学习的策略、方法、经验和知识。学生在反思问题的思维过程中, 做到重新思考再认识, 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他们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知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通过优化认知数学结构, 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实践, 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创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是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并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

G633.31

初中生本身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够消化所有学习的知识,为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反思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并能够将学习的知识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中的反思学生也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改进的过程中会领悟和学习到新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以便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能力对其具有一定的引导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反馈纠正。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小学知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一次就能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反思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反思让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能力应该作为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培养,反思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更加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反思的过程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审查,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通过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上能够更加开阔。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预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通过预习的方式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学习。要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养成对数学学习中预习的反思习惯,从而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自己的预习提纲,并能够提出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能够坚持对学生在预习部分反思习惯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也会有所增强。通过学生在预习部分中的反思也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二)利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错误,针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練习从而使得错误不再出现,通过这个过程就完成了数学思维的一个过程。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就可以对数学学习的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再思考,能够产生对数学知识新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知识有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平面上有四个点,通过任意的两个点,画出直线,问一共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当学生得出相应结论之后,让学生通过验证以及分析等不断的进行反思,以此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反思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认真的审视,分析在题干中隐含的深层次的条件,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当学生纠正了错题之后再结合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路的整理,让学生领悟到同类的题目所用的方法类同,以达到触类旁通,以此类推的效果。让学生在错题的题目旁边写出自己对题目的反思,然后将题目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出来,这样对错点会起到警惕和提醒作用。对学生的反思要制定出严格的制度,规定学生每隔固定的周期就进行再反思,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不断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历不断的反思才能够提升其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以及生理上的一些特点,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将学习的知识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逐渐养成对数学学习中预习的反思习惯,从而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就可以对数学学习的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练习中的不断反思,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类同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由于反思如此重要,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国林. 反思: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关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10-111.

[2]周波.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探讨[J]. 成功(教育),2012,09:155.

[3]曹培军.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43.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9

在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中,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谈如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水平 篇10

首先,明确反思什么?个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集中在两个基本方面。一,反思成功之处。反思不是将课堂教学环节“流水线”式总结一下,要有系统性和规划性。我想,教学反思过程应该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反思过程。首要反思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应的做法及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其次,对于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和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要记录下来;再者,要反思一下教学方法在不同课堂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二、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其次,提高教学反思过程中要采用一些好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比如: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以本人的通识教学为例,在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专用术语)或语言的时,我想一般会按照通常的表达方式解释就完事了,然而很少有反思该方式是不是适合本班的教学情况,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是不是另外再选择一种更特别的方式,比如结合实际,结合图片或实验或讨论交流,更容易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从自我怀疑和学生角度去反思问题,可能效果会更好。

另外,我觉得教师反思的时候通常是闭门造车,这一点应该把自我反思和请教他人相结合,多请教学习一下其他优秀教师。同时我觉得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交流对象,即学生常常被忘记。其实教学的对象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多多问一下学生的意见,他们才是体会最深刻的人。有时我上课的时候,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一堂课,上完后走下讲台问问一些学生刚才的课感受如何,一些学生会说不错,但也有学生会提出哪些地方讲快了或者没讲清楚,这种来自学生的意见对于教师反思课堂其实更有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能力 篇11

[关键词] 数学;反思;引导

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谁也无法代替他们真实的学习体验,也不可能仅靠老师越俎代庖式的灌输讲授方式就能唤起他们的深度共鸣,所以,关注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容进行反思,了解他们重构已有的理解的实际状态,成为数学老师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反思

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现象最为本质的描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性工具,包括基本的数学术语、定理、公理、过程性语言等. 学生只有对这些概念全面、精准、深入地理解,把握其产生的过程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了解其内涵和外延,才有可能做到灵活运用,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概念的学习,就是让他们理解概念的产生、验证、运用方面可能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问题,避免进入误区.

比如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学习结束后,笔者出了几道题目,让他们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题目如下:①(x-5)2=16;②x2-4x+1=0;③x3-2x2-3x=0;④x2+3y=10;⑤x+6=9.

所有的学生都排除了③④⑤,但不少学生认为只有①才是一元二次方程. 笔者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能根据书本“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明. 于是笔者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出满足“一元二次方程”的所有条件,解释清楚“像这样”所包含的意义. 之后,笔者再次追问②为什么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学生以书中举出的四个例子为据说明. 笔者随即引导他们再次寻找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充要条件,最后小结. 原来,这部分学生忽略了书本中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性解释,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但是,该表述并没有规定方程右边的数不能为0,所以学生忽略了对相对较为抽象的一般式的理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换成一般式),也忽略了“方程”这个前提概念,那么②自然是方程,且满足了所有的条件,为什么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即掌握了“一般式”这个判断样本.

引导学生在解题中进行反思

解数学题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形式,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而提炼出典型题,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总结易错题,进而提高解题正确率,例如:

例1?摇 已知关于x的函数y=(m-4)x2+2(m+2)x+m+1的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典型错误?摇 由题意知Δ=4(m+2)2-4(m-4)(m+1)=28m+32>0,解得m>-.

错因剖析?摇 题目涉及方程、函数等概念. 既然题目把给定的方程式看做函数,而没有特别强调是“二次函数”,那么,如果把该方程式当做二次函数来解题,它必须满足二次项系数m-4≠0这个条件. 但是上面的解题却忽略了这一要求,直接把给出的式子当做二次函数,这说明这位学生没有完全弄懂题目的条件和隐含的解题要求,分析题目不精准,导致解题结果不全面,且有误差. 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解题.

正确答案 (1)当m=4时,该函数为y=12x+5,是一次函数,且与x轴有一个交点.

(2)当m-4≠0时,该函数为二次函数,与x轴可能有一个交点,也可能有两个交点,所以Δ≥0,即Δ=4(m+2)2-4(m-4)·(m+1)=28m+32≥0,解得m≥-且m≠4.

综上,当m≥-时,函数y=(m-4)x2+2(m+2)x+m+1的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与之相反,解答数学问题的典型例题具有标本性的作用,可以以一当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识别、整理典型题,发现知识点内在的规律性和关联性,形成一系列相似题目的解答思路,破解有关此类题的难题,同时避免重复演习类似题目,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引导学生在章节小结进行反思

数学反思不能仅限于某个点或某个环节的学习,还要对整个章节的学习进行反思,以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概念、定理等的理解力,开阔数学视野.

例2?摇 笔者在教授苏科版《实验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2-2 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学完了本课,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有关圆的对称性质这个知识.

数学知识必须记死,但不能死记,须采用数学方法进行记忆. 笔者随即出示图1,带领大家口述验证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从过程感知的角度,再一次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将刚才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演绎的过程,更新了有关圆的知识. 这样,他们在日后的应用中脑海里就会浮现学习的情境.

师:知道这些有什么价值呢?

生2:可以引申出一些定理,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笔者问到这里,随即设计几道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看到知识的运用情境. 经过这两个层次的引导,学生就会对本章节的学习有一个整体印象,经历从知识的输入到能力的输出的过程,升华了数学学习内容.

运用课堂笔记与错题集加强反

思学习

课堂笔记、错题集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既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储存数学典型例题,起到标本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错误,时刻警醒他们注意避免先前遭遇的陷阱,避开障碍,打开思路.

学生利用课堂笔记,就可在有限的篇幅内扫描更多的知识点,产生连锁记忆,便于将某一章节的知识和整个学期、乃至学年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提高对知识的深度解构,培养更缜密的数学思维,形成更深刻的数学思想,获得更强的数学能力.

制作错题集,除了分成方程、圆、不等式等大类之外,还可以对每一个大类进行细分,如概念性错用类、思路受阻类、非技术性错误类等. 另外,还要注意错题信息的完整性,如完整的题目、简要的解题过程、正确的解法等,便于查阅.

长期做课堂笔记和收集错题,其实就是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

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形成反

思的习惯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引导学生课下自主交流,课上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形式,这样能更加直接、充分地反思,彼此的关注点、疑惑点也会充分暴露,学生借此机会可以自我矫正、自我完善,教师借此机会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补、纠正,点拨反思数学学习的方法,解决数学思维活动的模糊、无序和乏力的状态.

例3?摇 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BC上,且AE=BF,AF与DE交于点G. 从所给的条件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为什么?

师:大家稍微分析一下这个题目,便会发现,运用SAS很容易得出△ABF≌△DAE,可知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那么,如果AB=AD=1,要求DE2-BF2,如何求呢?

生:从△ABF≌△DAE可得到BF=AE. 由于AB=AD=1,所以DE2-BF 2=DE2-AE2=AD2=1.

……

由此观之,执教者没有直接采取讲解的方式教学,而是通过点拨、启发,引领学生思考,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的关键所在. 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厘清题目牵涉的知识,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破解解题之困,探索出解题路径.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12

关键词:高中学生,数学知识,反思能力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 比初中数学内容更加有深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 拥有更加缜密的思维, 以及认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 学好高中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现在很多学校的高中数学课程, 在开设过程中,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从而, 使得学生的自我探究水平以及科研能力, 相对来说比较差。所以, 为了能够改善当前高中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差的现象, 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以及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同时提出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1. 目前, 大部分高中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情况

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下, 提高学生的反思水平以及反思能力, 成为了当前高中数学老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 从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高中学生的反思能力, 相对来说还有待提高。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是教学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再能够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所以高中数学老师需要改变其教学模式, 或者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2. 对反思概念的具体阐述, 并且提出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其实, 这里所谓的反思, 就是不断的认识自我, 同时能够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如果, 将反思与数学课程相联系, 那么反思就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高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高中数学老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能够对其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供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 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 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才能够培养以及提高高中学生的反思能力

1.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以前, 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要求教学老师规定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前预习。并且, 在课堂教学时, 能够引导学生对预习的相关内容, 进行回忆。之后, 让高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反思。

2. 数学教学老师及时的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工作

在每次课堂教学上, 数学教学老师对学生的反思问题, 进行评价以及回答。在评价过程中, 运用适当的方式, 对学生的反思行为, 进行正确的引导。经过长时间的反思训练, 学生就能够养成正确且有效的反思模式。从而, 也就能够达到更加高效的反思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以及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3. 在章节内容结束之后, 设置课堂小结的教学活动

有些高中学校的数学老师, 在课本内容讲解结束之后, 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然而,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对老师以及学生起到相应的反思效果。所以, 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老师以及学生的反思能力, 数学老师可以设置课堂小结板块。

(1) 对课堂小结教学活动的简单介绍

所谓的课堂小结, 就是在数学老师讲完每一章的数学理论知识之后, 老师以及同学对整章内容, 进行必要的总结以及反思。这种反思工作的进行, 能够对数学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 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反思, 以及对新数学知识的探究。简单来说, 就是让教学老师以及学生都能够对数学知识, 进行相应的反思以及探究。以便于老师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 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未来的学习工作。

(2) 运用具体实例阐述了课堂小结的过程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结束之后, 可以设计一个课堂小结。其中, 在课堂小结中, 数学教学老师可以对整章内容, 进行大致的介绍。同时, 对教育部门所提出的课程要求, 进行阐述。比如:在考试中要求掌握哪些内容, 要求了解哪些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复习高中数学时, 有相应的侧重点。与此同时, 在课堂小结中, 学生可以对相关的内容, 提出反思问题。或者也可以对自己不懂的地方, 提出问题以及疑问。在学生提出疑问之后, 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且, 将所讨论的结果进行评论, 最终运用最优的答案进行疑问的解决。

(3)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实行课堂小结活动的效果

经过课堂小结的讨论之后, 学生不但能够对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同时, 也能够将似懂非懂的问题, 研究清楚。从而, 更加有利于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其中, 高中数学的理论知识, 是环环相扣的。如果, 有一章内容没有学懂、学好, 那么就有可能影响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 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时, 一定要注重实行课堂小结的工作。

三、结束语

言而总之, 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 不但能够教会学生相应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 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正确的思维方式, 传授给学生。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俗语成为我国古今教育领域推崇的一句箴言, 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也必

参考文献

[1]孔云.“师生共用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 (11)

[2]王新龙, 刘红学.学案教学的常见误区及解决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09 (06)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反思 篇13

1、尝试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主地抓住化学现象、事实,通过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化学知识,有效地形成化学概念。这样,有助于克服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论、经过程的片面教学思想,从而避免了离开化学现象、事实的探究,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导致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地步上的现象的发生。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4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如何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15

一、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反思性教学理论

Cruickshank 把反思性教学视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和对实现同一教学目标可采用的不同方法进行的思考。他认为,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习惯, 其焦点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 因此, 提高教学技能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Zeichner则认为,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能够在所有层次上对自己工作的创新、目的和成果作评估的人。他主张把实践层面和批判层面的反思结合在一起。反思性教学理论充分肯定反思型教师的重要作用, 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提倡探究精神与科学思维方式, 重视教师的自我发展与主动性的发挥, 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探究与反思, 在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把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 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思性教学理论还要求教师通过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反复实践与不断反思的过程, 正确认识与处理师生关系, 指出教师应通过反思探究适合自己教学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通过实践与反思, 寻求符合教学目标与当时当地情景要求的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 反思性教学还从思维的高度探索教学理论与实践, 主张教师应该从以往“教书匠”的角色提升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阶层, 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 产生一些新体验和新观念, 从而创立新的教学理论。因此, 反思性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教师反思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实践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所采取的反思行为是以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开始的:“我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我这样做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我要求学生这样做?”等等。然后综合评价这类问题并加以研究分析, 一旦问题明确, 教师就会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或进一步深入反思剖析, 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就形成一个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反思过程。教师的反思行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需要思考该堂课将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学生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 掌握怎样程度的技能,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反思行为的作用, 表现在有意识地识别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理想性渠道, 即学生愿意真实地与自己交流并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具体方式, 教师需要思考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课堂氛围或教学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教学问题和课堂现象, 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否能胜任处理这些问题, 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善于反思的教师, 在教学具体活动中, 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对自己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随时保持清晰条理的认识和反省, 能够发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 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行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可见, 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 其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效果, 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结果的反思能力和改善程度。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方面, 反思性教学理论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其实质就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教师善于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反思能力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自己的教学效果, 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反思, 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视为对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评价标杆。同时, 教师要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为使自我反思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坚持写“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 即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应该有一个基本估量, 反思的重点是:“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学习经验?”“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 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既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又体现对个别差异的尊重?”等等。通过写“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 促使教师不断思考, 总结自己的经验, 反省自己的过失或不足。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 教师还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一系列反思行为, 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主动调整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 反思性教学理论立足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主张教师通过探究、科研与反思活动不断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以及与学生关系平等和谐共进的意识。首先, 反思能力与教师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知识结构主要由教师的通识性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等组成。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逐渐增进自己的专业知识, 主动地涉猎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 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 促进自身知识的全面发展。其次, 与学生关系平等和谐共进的意识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决策等都是在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误解是教师研究问题的重点和焦点。因此, 反思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提高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学会教学”中的角色是学习者、反思者、自我评价者、发现问题者和解决问题者, 而学生在“学会学习”中的角色则是信息反馈者和效果评判者。

四、教学活动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我们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是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案。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历史、现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据此反思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自觉性的有效方案, 从而寻求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

二是通过缜密的思考, 明确采集文字信息 (试卷、作业、档案、作品、计划、报告和学习日志等) 、口头信息 (口头演示、即兴演讲、直面对话等) 或行为表现信息 (态度、行为等) 的有效途径, 定期采取口头、问卷调查或测评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等信息, 反思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三是课堂教学方面, 积极营造师生和谐默契的有利氛围, 创造师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互利双赢局面, 最终实现理想的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效果, 与学生讨论具体的学习目标, 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 抽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督促检查他们自定的目标进展情况, 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这样,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充分的交流沟通, 使教学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促使学生敞开心扉真实表达, 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理想局面。

四是教师对已发生过的教学行为进行回溯性思考, 及时自觉地反思,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教学的效果, 找出教学活动中适宜的策略和方法,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宜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 力图寻找多种解决的方法。在下一个活动前, 教师能够根据反思的结果, 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 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 教师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 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从而感受到教学为其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这种因教学反思而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又会促使教师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增强专业方面自我发展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教师可以逐渐认识自己的教学真实水平, 判断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反思分析, 及时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等是否适宜, 从而减少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率, 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活动更趋专业化和实用性。因此,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反思、不断作出判断、不断解决问题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 只要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反思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性实践性探索,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英语教学改革也就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摘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反思和自省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 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源动力。而反思性理论为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只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反思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性实践性探索,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论,教师反思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Cruickshank, D.R.Helping teachers achieve wisdom[M].Manuscript.College of Educ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 1984.

[2]Zeichner, K.M., and D.P.Liston.1985.An inquiry-o-riented approach to student teaching[M].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acticum Conference, Geelong, Australia, January, 1985.

[3]马蓉.运用反思性教学促进语言教师自我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8) :78-80.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监理企业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校园元旦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