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生活水准的普遍衡量标准之一。能源使用,系统,基础设施及生产和商业机构遍布全球,深入生活。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崛起,导致全球能源紧缺。同时,人类已经意识到能源使用会造成严重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多种能源和技术来满足未来需求和减少环境破坏。绝大多数在发展中的尖端或新颖能源技术都趋向洁净和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研究目的:
如今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让人们了解珍惜能源的重要性。减少化石燃料等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珍惜我们唯一的生活家园——地球。
研究时间:
20xx年1月26日----20xx年2月15日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方式获取当今世界能源现状。听取专家有关报告,了解当今科研人员对世界能源现状的看法和计划。
研究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具体内容:
一、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预测基本情景下未来世界经济将以3.5%的速度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为亚太、非洲和东欧等非OECD国家,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为中国和印度。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能源需求将稳步增加,年均增长1.5%,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达169.58亿吨油当量。
二、煤炭成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能源
预测基本情景下煤炭消费年均增长幅度达1.7%,成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能源。非经合组织国家仍是世界煤炭主要消费国,预计年均增长2.3%。中国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预计年均增长2.7%,2030年将达40.89亿吨。美国为第二大煤炭消费国,预计年均增长0.7%,2030年将达11.07亿吨。
三、世界石油供应充足,供需基本平衡
世界石油资源丰富,据美国地调局(USGS)Z000年对世界石油资源的预测结果,至2025年世界石油总资源量达29348亿桶(折合4003.1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2658亿桶,储量增长约7300.5亿桶,待发现资源约9389亿桶。
四、天然气需求稳步提高
预测基本情景下,世界天然气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将达1.6%,2020年和203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达3.88万亿立方米和4.32万亿立方米。
五、核能需求下降,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
预测基本情景下,世界核能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5%,2020年和2030年世界核能需求分别达33850亿千瓦小时和38440亿千瓦小时;世界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3.0%,2020年和2030年世界核能需求分别达188.4亿千瓦小时和222.3亿兆瓦小时。
高经济增长和高油价下将刺激世界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
调查感悟: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世界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基于上面所述,我们必须猛敲能源危机的警钟,制定切实的能源政策,发动广大科技人员与干部群众,紧迫应对能源危机。
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村的发展最终要靠农民自己来驾驭。为了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的意愿, 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好农民, 就要及时了解当前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现状, 尤其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只有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问题, 新农村建设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内在动力, 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此, 我们就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农民思想状况”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我们于2007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县就“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问卷的调查对象有靠种、养殖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纯农民、短期进城务工人员、打零工者、就近经营小生意者, 所选样本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代表性。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 有效问卷400份, 有效率为93%。问卷共设计41个问题, 涉及范围很广, 我们从农民生活满意度、社会地位满意度、思想观念变化、信仰问题、致富问题、教育问题、精神文化生活、行为方式、建设新农村的信心等十个方面对农民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并通过座谈走访的形式, 力求对农民目前的情况做出真实而准确的把握。在被调查的农民当中, 男性占66.5%, 女性占33.5%。调查对象主要是中青年人, 36—50岁的占52.5%, 21—35岁的占28%, 51—65岁的占15.5%, 20岁以下和66岁以上的共占4%。在文化程度上, 以接受高中、职高教育的居多, 占37.5%,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4%, 中专学历的占11.5%, 大专及以上的占9%。被调查的农民中经商的占26%, 13.5%的人主要从事种植业, 13%的人主要从事养殖业, 11.5%的人以外出打零工为主要工作, 在当地乡镇企业工作的占7%, 还有29%的人从事着种养殖业、外出打零工等多种工作。二、当前农民的基本思想状况总的来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 思想比较活跃, 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 生活富裕安康愿望强烈, 收入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关于当前的短期目标和最希望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 在6项备选项中, 51%的人选择了“身体健康”, 有40%的人选“衣食不愁, 生活安定”, 有34%的人选择“挣更多的钱”, 有31%的人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 另有20.5%的人选了“为社会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选“提高名誉和地位”的占15%。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多数人表示基本满意, 不满原因中, “收入不高”占59.5%, 认为“农村生活环境差”的占32.5%, “看病问题”占28%, “外出找活不很容易”占23%, “养老问题”占20.5%, “文化精神生活条件差”占17.5%,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占17%, “孩子上学问题”占14%。由此看来, 追求生活的富裕安康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 导致农民生活不满意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生存条件差 (收入不高、农村生活环境差、看病问题、养老问题) 上, 而收入问题则是首要问题。 (二) 整体思想观念变化较大, 现代意识增强。有70.5%的人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观念、思想意识有变化, 其中认为“变化很大”的占25%, 认为“有一些变化”的人占45.5%。在回答有哪些变化的答案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认为“现在思想观念比原来要开明、开放”的居首位, 占52%;认为“现代文明意识 (包括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审美意识等) 比原来增强”的占38%;认为“现在要比原来勇于主动接纳周围新生事物”的占33.5%。这说明广大农民的现代意识正在增强,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弱化, 自力更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不断发扬, 封闭、古板、落后的思维和行为意识正在弱化, 勇于主动接纳新生事物的精神正在发扬。 (三) 求知欲望强烈, 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成为追求最爱。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希望掌握新技能是近年来农民的一大鲜明特点。因为农民想致富盼致富的愿望迫切, 加之技能水平低对找工作有较大影响, 使农民深感学习的重要性。在被访者对“您目前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教育?”的回答中, 有37%的人选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 有25%的人选“就业技能教育”, 有19.5%的人选了“职业教育”, 还有19%的人选了“成人教育”。可见, 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是农民所喜爱的。 (四) 精神文化需求提高, 文体生活不可或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在对目前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程度的调查中, 有8.5%的人认为“满意”, 有24.5%的人“基本满意”, 有48.5%的人回答“不满意”, 有18.5%的人“很不满意”。说明文化生活现状距离农民的要求相差甚远。不满原因备选项有四个, 13%的人认为“活动开展少”, 36%的人选择了“基础设施差”, 还有33%的人选了“缺少人组织”, 另有18%的人选了“其他”。看来基础设施差和缺少人组织是主要问题所在, 在这样的农村文化环境下, 农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 (五) 民主法制观念普遍增强, “法律维权”成为维权首选。在被访者对自己现在的社会地位是否满意的答案中, 有10.5%的人“满意”, 有47.5%的人“基本满意”, 有42%的人“不满意”, 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自己现在社会地位的满意度不高, 同时也说明农民的主体意识、民主观念的增强。在不满原因的四个备选项中, “得不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占52.5%;“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主要包括宅基地问题、承包地问题、乱收费问题等等) ”的占35.5%;“没有知情权、参与权”的占33.5%;“自身文化素质差”占32%。同时, 在与群众交谈中, 农民普遍表示希望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知识, 有51.5%的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村集体或政府的侵害时应“通过法律维权”。说明多数农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积极采取行动维护自身权益。 (六) 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建设新农村态度明朗。在被访者对今后长期愿望的回答中, 有49%的人选择了“留在农村, 建设新农村”, 有20.5%的人选择了“转移出去, 变成城市人”, 还有13%的人“拿不定主意”, 持观望态度, 有12.5%的人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 有近一半的农民对留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态度明朗、充满希望。还有一部分人向往城市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使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对三农的关注, 所以, 他们愿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贡献力量。三、当前农民思想状况反映出的问题随着城乡经济的融合、农民与城市接触机会的增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与深入发展, 石家庄市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道德水平、生产技能、自身综合素质也有明显提高。但是, 从农民的思想精神状况来看, 也反映出一些认识上和农村发展中的不足。 (一) 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与新农村建设及农民需要不相适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目标, 无论是对当前的农村发展还是对农民素质的提高都提出了要求。新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必须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问卷调查表明农民普遍对经济收入非常关注, 而在影响致富的主要因素的七个选项当中,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缺少资金”占61.5%, “缺少切实可行的项目”占38%, “缺少致富信息”占31.5%。这从一个小侧面反映出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二) 农民自身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调查显示, 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与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足信心不相协调。一方面发家致富愿望强烈, 但由于文化基础差等自身原因导致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强;另一方面, 现在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和现有的职业教育存在覆盖面窄、流于形式等缺陷, 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 对于正在进行的“阳光培训工程”, 受访农民中回答“很了解的”占12.5%, “听说过, 但不是很了解”的占44.5%, “没有听说过, 不知道是什么”的占43%。这说明“阳光培训工程”的范围还是太窄, 应该加大培训范围和培训力度, 让更多的人认识它, 了解它, 受惠于它。由此看来,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素质仍是一项艰巨长远的任务。 (三)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调查发现, 农村休闲娱乐活动贫乏, 封建迷信在相当一部分人中还很有市场。对于人是否应该有信仰这个问题, 有63.5%的人回答肯定, 有27%的人认为“无所谓”, 有9.5%的人认为“没有也可以”。而在“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选项中, 29.5%的人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 有41.5%的人“相信命运”, 还有19.5%的人“相信金钱”, 9.5%的人“信仰宗教”。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正处于转轨期, 不可预知性增强, 因此许多人相信命运, 相信宗教, 还有一些人在“金钱万能”的影响下, 干脆把自己的信仰变成了金钱。看来, 只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广大农村的风貌才能有大的改观。 (四) 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发展及农民要求不相适应。在被访者对“您认为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回答中, 有17%的人选择了“是”, 有64.5%的人认为“没有完全发挥”, 有18.5%的人认为“没有发挥”。看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民心目中作用发挥得并不是很理想。但是, 大家对基层党组织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在“您认为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发挥哪些作用”的回答中, 选项有六个, 其中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的占76%, 选“做好思想工作, 构建和睦农村社会环境”的占42.5%, 选“在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的占36.5%, 选“加强政策宣传”的占14%, 选“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占22%, 选“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的占26.5%。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那样,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四、对策建议通过本次问卷调查, 我们对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 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打牢物质基础, 同时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让农民得到实惠。这就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比如认真落实公共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等政策。 (二)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质量, 提高农民的择业、就业能力。三是要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民主法制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民主法制素质, 学习法律、运用法律, 为自己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通过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的提升, 使农民成为既有致富意识又有创新精神, 既有市场意识又有适应市场的能力, 既有求利心理又有责任、义务观念, 既有现代意识又有科学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二要切实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需要, 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 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 使农民形成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构建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实现, 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既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 又要抓好村委会班子建设,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党在农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也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可靠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
在铁路改革发展的今天,职工的思想较为活跃,对改革发展中的布局调整、富余人员分流、工资收入分配、两纪处罚等问题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这就给我们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采取下发调查问卷、召开职工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初步摸清了职工的思想脉搏,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当前职工主要思想反映
通过我们调查了解,当前职工思想中主要存在以下七种思想反映。
1、担忧心理。今年初路局职代会上提出了“拉通四平”的运输调整战略,一时间干部职工对此极为关注,议论纷纷,担心车站被撤销。4月份运输方案调整后,直通车流增大,本站编解作业车明显减少,这在运转上下行车间职工中反映较为突出,害怕因作业量减少岗位减员自己没岗位,担忧不知哪一天自己也会被转岗分流,收入减少。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2、观望心理。这种想法的职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认为改革是上边的事,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工作中不思进取、不前不后,心里有一定的盲目乐观性,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有 1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主人翁意识淡薄,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更无创新开拓意识。
3、攀比心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站段间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一些职工议论中哪个站段职工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搞得好,与工务、电务等系统的工资收入相比差距很大,心理上形成反差,攀比思想油然而生;车间之间、班组之间、同一职名之间比哪个部门、哪个人的奖金多,特别是同一工种、同一职名收入由于劳动强度不同、作业量大小不同而收入差距不大,造成心理上的失衡,这些想法都严重阻碍了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产生许多消极因素。
4、侥幸心理。有侥幸冒险心理的职工过分相信自己的技术、判断和运气而冒险行事,认为小违章、小聪明、小主意、小习惯、小毛病出不了大事故,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偶尔的违章不可能出现事故,久而久之,助长了个别职工违章违纪心理,纵容了职工侥幸冒险心理的滋长,把自己的违章违纪习惯当成了标准。
5、逆反心理。这种想法主要集中在少数后进职工身上,这部分职工平素对自身要求不严,经常违章违纪,对上级的严格管理实行经济处罚产生反感,认为是一种“羁绊”,对违章违纪问题不是从自己的主观因素上查找原因,认清违章违纪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而是一味地认为领导和自己过不去,找自己的“小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6、安逸心理。个别职工总嫌规章制度束缚手脚,怕按章作业耽误时间,而是图快、图省事,想早点完活回家,因此造成作业标准化走样;个别工作不繁忙岗位上的职工有时精神萎靡不振,出现当班睡觉、盹睡问题。特别是在交接班这一关键环节上,由于下班心切,忙于回家,很多应该交接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此间一律简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为事故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7、负重心理。今年以来,随着物价持续上涨,职工更加感到入不敷出,引起思想波动。部分职工反映子女入学,负担加重,孩子考入大学,一次支付学费、生活费就上万元,使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困难,喜中有忧;有的职工反映物价上涨过快,致使生活上更加拮据。
二、问题成因
1、缺乏正面的宣传引导。由于正面宣传教育不够,导致干部职工对“拉通四平”的战略思想缺乏正确的理解,个别干部没有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的责任,不是从路局发展战略上来宣传“拉通四平”的战略意义,有时候还和职工一起去盲目议论,轻信一些来之不明的传闻,散发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给职工队伍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缺乏主人翁意识。个别职工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主人”的位置,把车站当成维系自己生存的“家”,没有尽到主人责,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车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是
过多地进行攀比,不讲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而是讲得到的报酬多少,导致个别职工产生“岗位清闲越好、挣钱多越好、不扣钱最好”的思想。
3、缺乏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个别职工错误地认为干活不是给自己干的而是给领导看的,导致执行标准化作业“领导在不在、有无检查、活多活少、白天夜间不一样”,不能把执行标准化作业当成习惯,而是被动地看着领导、看着检查组,存在着“依赖性”和“奴役性”,缺乏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对涨工资的期望值过高。部分职工对当前物价上涨问题反映突出,近几年铁路企业连续三年为职工涨工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但很多人不够满足,总是把自己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其他收入高的行业进行相比,而没有把当前的收入水平与当地收入低的企业进行对比,因此,要求增加工资的愿望十分迫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述职工各种思想反映及问题成因,迫切需要我们理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加强对职工的正面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理顺职工的思想情绪,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搞好安全运输生产,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1、强化改革形势教育。教育职工认清铁路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只要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有岗位才会有收入,让
职工们认识到铁路改革只能越改越好,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广大职工,要树立大局意识,切实把个人的利益与全局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保安全,才能保岗位,才能保收入。
2、强化主人翁意识。要开展路情站情教育,教育职工爱铁路、爱车站、爱岗位,以“主人”的姿态,说主人话、干主人活,关注企业的发展,关乎车站的生存,真正树立起“站兴我荣、站衰我耻”的强烈主人翁意识,切实把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融入企业这个集体之中。
3、强化遵章守纪教育。通过事故案例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现身说法教育等形式,教育引导职工遵章守纪是保岗位、保饭碗的前提,克服作业中小聪明、小主意、小毛病、小习惯、小违章等侥幸心理和陋习,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坚持标准化作业不走样,真正认识到“违章就是杀人,违章就是犯罪”的深刻含义,立足本岗位保证安全。
4、强化思想工作旬交班。建立思想工作每旬交班制度,通过采取典型B类问题旬交班会本人谈、大家帮的形式,让违章违纪者“现身说法”,谈认识、论危害、定措施,对违章违纪行为真正从思想深处澄清模糊认识,打开心结,理顺思想,达到口服、心服和佩服,用违章违纪的实例作为教育其他职工的素材和“财富”,警示和警醒他人不“重蹈覆辙”。
一、目前基层个别民警的思想状况
(一)由于保障体系的相对滞后,使个别民警产生了厌战情绪首先基层警力不足矛盾比较突出。由于警力不足导致有些工作无法落实到位,有的单位在警力分配上已是捉襟见肘,而各项任务却日趋繁重。“严打”、专项斗争经常化、全年化,中心任务、临时性的工作、勤务一个接一个,刑事案件居高不下,日趋严峻、复杂的治安和对敌斗争形势使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堪重负。由于精力、体力得不到有效恢复,造成身心疲惫,工作疲沓,个别民警就产生了厌战情绪。其次是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办公经费紧张严重阻碍公安工作正常开展,办案经费的短缺与完成工作任务的矛盾严重困扰办案民警,有些案件因经费问题而搁浅,导致有的案件调查取证和补充侦察不到位,民警左右为难。文秘部落再次是基层的装备保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来市局积极筹措资金,较大幅度改善了公安装备,但随着新形势下犯罪团伙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发展,公安机关的装备与工作需要相差太远仍然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有的装备还不如犯罪分子的先进。比较突出的是所配车辆量少质差;必备的通讯器材不足,有的带故障使用,枪支配备不齐,有的刑警责任区中队仅有一只枪,且双人双锁,遇有突发事件易贻误战机。民警手中无枪,对有些案子为难,不去不行,属不作为违法,去了又有生命危险,遇有暴力案件不能自保。有的民警就曾在执法工作中到处找树叉子或砖头防身,引起群众异议:怎么警察抓人都没有枪?民警气愤的要求所长将砖头喷上兰白杠,作为警务专用。对枪支的管理和使用要求过严,民警手中无枪,不同程度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警察对不法分子的威慑力有所下降。各基层单位防弹衣、钢盔、警棍等装备太少,有的单位根本没有,使民警在执行巡逻、缉捕人犯等任务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二)由于民警合法权益保护机制的相对滞后,使个别民警产生了牢骚情绪一是民警正常休息时间被无偿占用,补休和补贴都很难落实。工作中,案件一个接一个,任务接踵而来,为了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民警只能没日没夜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基层民警每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2—15小时,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以上,远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0小时,按照国家劳动部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489号文件),晚上加班,休息日、节假日加班,需给予相应的补休和经济补偿,而我们都还没有落实。由于正常工作开支费用得不到补偿,也使民警在工作中陷入了多干多赔钱,不干又不行的两难境况。据统计,基层民警每人每月夜餐费、交通费、通讯费等需消费300—500元左右。有的民警说:工作压力大,条件差,受苦受累我们都能克服,但是要给我们相应的待遇和合理性政策,不能让我们身体付出、精神付出、经济上还付出,太不公平。二是医疗保险本应是好事,但民警在看病上却有很多困惑。民警战斗在打击和预防犯罪第一线,长期奔波劳累,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其工作性质、职责以及工作环境等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党政机关的特殊性,但政府在制定医疗政策时,并没有给予公安民警优惠待遇。民警因公负伤,却不能在就近医院救治,用药也受到限制。由于医疗保障渠道不畅,看病就医难,结果有的民警小病能忍则忍,大病能拖则拖,时间一长,民警身体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三)由于教育训练机制的滞后,使个别民警有畏难情绪近几年市局在民警培训工作上的力度较大,教育训练体系日臻完善,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教育训练与实战还有差距,教学方法和手段亟待提高,专业教师的公安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公安一线鲜活材料的掌握,知识陈旧老化,公安类专业教材滞后,内容交叉重叠,理论性、知识性东西讲得多,贴近实战训练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提高民警实战技能,解决民警伤亡问题方面,还缺乏过硬的措施,直接影响了民警克敌致胜和自我保护技能的提高。如:培训使用教材有的是几年前编印的,早已与现实工作不相符;基层所需要的法制、户籍、治安管理、政保、监管等专业知识培训较少;我们还没有模拟实战的射击训练场,射击训练方式还很陈旧,不能提高民警快速出枪技术和瞬间射击意识,与实战要求差距较大;民警配枪资格培训考试没有开展,有的民警见到枪还有“新鲜感”;基层单位没有健身和擒敌训练场所,使得一些应经常坚持训练项目无法坚持和普及;我国司法工作已有了较大的改革,但民警培训却没有跟上形势发展要求,节拍太慢等。由于培训方式方法等与工作需要还有差距,导致民警在工作中存在“撵不上、说不过、打不赢”的被动局面,面对不法分子有时感到技不如人。
(四)由于监督制约和考核考评等机制的相对滞后,使个别民警产生了消极情绪一是“干预、打击、禁止、取缔”的工作性质,使少数人受到打击处理,或者因公安机关的公正处理没有达到个别人的目的,个别群众心理失衡,故意编造事实或夸大其词,通过投诉、告状等形式向公安机关发泄不满,或者故意无事生非、刁难民警并从中寻找“民警的问题”,再据此上访上告,此时民警成了“弱势群体”。有的民警说:群众有困难找警察,我们警察有困难找谁?请上级公安机关要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地为民警合法执行公务撑腰,做民警的坚强后盾,使民警的名誉在遭受歪曲或不法侵害后得到有效保护。再者由于对民警的要求、规定有的不够科学合理,管的过严,“高压线”太多,使民警在工作中顾虑重重,畏首畏尾。民警在工作中要时刻提防“触电”,不敢大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鸡蛋捡的越多,破的就越多”,都怕担责任,自己吃不消。个别民警有不敢“贪事”、能不作的就不做、没必要为了工作而冒风险的心态。二是
社会地位上、维权上、物资保障上和工资福利上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民警政治经济待遇偏低的问题、流血还流泪的问题、多干多赔钱的问题和民警保护性措施不健全的问题等,各级公安机关和领导要积极协调、呼吁,想办法逐步予以解决。要严格落实民警休假休息制度,并将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和领导干部责任制,作为考核班子内容。要重视民警的心理研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高质量的民警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创建“民警心理咨询热线”,针对民警从事危险紧张性质工作,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失常和神经性疾病的特点,专门为民警心理减压,即可减少民警因工作精神压力大而导致情绪急躁、工作失误或走极端引发违法违纪的概率,又可很好的保护民警,帮助民警。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加强和巩固。近年来由于村干部管理权力弱化、服务职责加重,职位吸引力减弱;在大环境上,村干部成了社会矛盾突显期农村矛盾的焦结点,职位风险增加;在组织管理上,上级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等原因,使农村干部队伍过于“动态化”,更换比较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以合理配置权力资源为前提,解决好“权”的问题。
首先,要教育村干部正确认识“权”。村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抛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变以权压人为靠人格魅力影响群众,靠真诚服务感染群众,不断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其次,应适当“放权”。近几年很多国家部委都在抓权力下放,但对村一级党组织的权力却一直在收紧,有的村甚至公章都归乡镇统一管理。建议县乡应给予村干部适当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既方便农村群众办事,不用再事事往乡镇跑,也有利于树立村干部威信。第三,村支部与村委会要合理分配“权”。要明确党支部作为领导核心,对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拥有绝对领导权,村委会重大村务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并接受党支部和村民的监督。要尽可能使村委会委员和党支部成员交叉任职,既可减少干部职数,又可避免因村民自治使党在农村领导地位受到削弱。
二、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钱”的问题。
在集体经济上,有一部分村发展得很好,但也有一部分村前些年把村里能分的都分到了户,村集体无资源、无本钱、无思路,离开上级的帮扶不可能有所建树。建议有关部门,一是给予政策扶持,工商、税务、农村金融等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可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政策从优,最大限度予以支持。二是给予资金扶持。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挂钩,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例如可以从村集体当年纯收益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在职村干部。四是将村内企业的税收适当返还本村。
三、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解决好“规”的问题。
首先,制定制度要“全”。对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决策、“三会一课”、民主监督等制度,要定期清理、健全完善,推动村级事务从无序管理到按“规”办事。对村干部,特别是新任职村干部经常组织开展制度学习,确保将各项制度熟记于心、自觉遵行。其次,落实制度要“严”。当前农村管理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制度,而是制度落实不力。村干部自己监督自己不行,让村民监督也多流于形式,最有力的办法是上级负责监督,由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制度的落实监督。乡镇负责同志要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谈话教育,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苗头。再次,追责范围要“宽”。对村干部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乡镇相关人员的连带责任,增强乡镇加强对村干部监管的动力和压力。
四、注重培养和保护村干部,解决好“人”的问题。
首先,上级制定政策、安排任务时要考虑基层执行的难度,防止犯命令主义错误。当前有些县乡部门给村级党组织安排工作、分配任务时急功近利,存在命令主义现象。其次,处理农村干群矛盾时,要敢于维护干部合法权益,防止犯尾巴主义错误。近年来,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几乎由兼职变成了全职,而村干部工资却一直维持较低标准。建议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及时调整提高村干部待遇,同时,对从事村级党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同志,离任后要继续落实生活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让在职的、退职的农村党组织负责人都消除后顾之忧,安心、舒心、铁心地干好本职工作。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心都凝聚不住,又如何能凝聚数亿农民?
一、当前机关公务员的基本思想情况
总的看来, 大部分公务员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 其中中共党员占到9成, 因此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务实, 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仍有少数公务员, 工作积极性不高, 思想情绪低落, 值得了解关注。
(一) 作风严谨、工作扎实, 但稍显僵化
机关公务员大部分是党员, 加之工作环境和平时受到的各种教育, 使得他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觉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特殊的、敏感的事件面前, 能够和党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这体现了他们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 上至党中央的方针政策, 下至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内容, 他们都有深入的了解和努力的学习, 因此在政策的执行和活动的实施上, 都能够赶在前面。同时也有极少数的公务员, 在工作中表现出推诿扯皮, 不推不动的一面, 主动性和积极性稍显不足。
(二) 大胆创新, 攻坚克难, 但服务意识仍显薄弱
创新是知识的丰富积累和创造性想象力发挥两者的有机结合。宝塔区直机关工委系统公务员大部分都是扎根基层、服务市区的, “实战”经验丰富, 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上能力突出。具体表现在今年推出的“五型”机关创建和机关作风建设活动中不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这些设想和方案踏实可靠切实可行, 推动了区委中心工作的大力开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了, 在总体服务意识增强的同时也有一小撮公务员在难解难办的事情上, 亲和力不够, 门难进、脸难看的状况依然存在。部分公务员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是奖惩措施和机制不够完善, 在“微笑”与“不微笑”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权责不够明确, 尤其是在涉及到大系统, 多单位参与的事情时, 会出现多头领导, 重复工作的情况, 甚至一人多职, 难以周全;三是极个别的工作岗位性质特殊, 内容单一, 难免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个人的才能得不到尊重和施展, 导致工作热情下降, 服务意识减低。
(三) 工作压力增大, 网络舆论压力与日俱增, 难以排解
由于体制机制的日渐完善, 当前机关公务员对自身的身份比较珍惜, 工作态度端正, 对工作业绩和人民群众的反映尤为敏感, 尤其是随着即将铺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大家你追我赶, 不甘人后, 随便应付工作的态度越来越少见。但是近年来, 大多数机关公务员兢兢业业的工作并不能改变网上“一边倒”的舆论批评态势, 不断涌现出的“媒体爆料”“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情况也不时出现, 为此有部分公务员对所受的“整体评价”不满意, 怨言较多, 希望能受到公正的评价。另外, 随着物价的上涨, 大部分公务员感觉以前传统的薪酬体系, 即按照职位高低和工作年限衡量的体系, 不能全面评价全部公务员的工作质量。
(四) 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和恐惧
绝大多数的机关公务员, 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想和信念的。在专业领域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大有人在, 他们不屑于应付工作和“混日子”, 希望在工作岗位上交出优异的答卷, 也希望获得周围同事的好评。为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他们沉默含蓄, 不苟言笑, 在与别人交往时, 隐藏了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多说无益”是他们的办公室信条。很多机关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独立性是自身的最大优势, 但是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上, 就会出现一些不顺畅的感觉。对此, 延安近年的机关作风建设, 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弘扬优良的经验和传统, 刹住各种“歪风邪气”, 净化我们的工作环境, 减少各种人际纠纷与矛盾, 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另外, 随着机关公务员日常工作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公务员的工作关系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 但是这些都是工作关系, 是基于职业性的交往。真正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社会交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反而被挤占掉了很大的空间。网络化发展的通病, 也在公务系统中益发突出, 表面上是面对电脑“四通八达”, 实际与家人、朋友的交往反倒缩减。更有少数公务员担心自己因为无法婉拒亲情而做出违背工作职责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 宁肯在网上与亲朋沟通, 一边是对公务工作的全身心奉献, 一边是对心灵交流的深层渴望。
二、成因粗解
(一) 社会发展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 多元的文化影响, 加上自上而下的机关职能转变, 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些看似遥远的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机关公务员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以及生活方式, 都在慢慢发生着转变。
(二) 组织环境因素
在对机关公务员的管理上, 在组织机制上, 对公务工作的具体性质以及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都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与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相脱节, 奖励机制与机关公务员内在的职业预期差距较大, 层次区分不明显, 大部分机关公务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此淡然。
(三) 具体到个人
绝大多数机关公务员都是整体上非常优秀才能进入机关工作的, 年轻一批的公务员更是“过独木桥”一般考入机关工作, 内心对这份职业都是有着高远的期待的。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外在的各种工作任务、考核成绩的压力, 另一方面承受着内在的职业预期和自身完善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随时学习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来应对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社会, 接受外部人士的监督。因此工作压力较大, 再加之活动单一, 导致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三、根据现行情况, 提出的管理建议
(一) 作风建设长抓不懈, 全面改进工作作风
今年的“五型机关”创建、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成绩斐然, 极大地调动了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了核心工作的圆满完成。各机关单位要趁热打铁, 既要巩固好前一阶段作风建设的成果, 加大宣传, 选树典型。另一方面要建立作风建设的常效机制, 坚持从党风政纪、廉洁教育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紧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 让人民群众来给机关公务员打分、提建议和意见, 让机关公务员自己想对策改善干群党群关系。
(二) 鼓励创新、加大宣传
改革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 优化窗口单位服务流程, 鼓励各种好点子、好办法、好措施的制度化实施,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严把服务关, 一心一意依靠群众, 全心全意为了人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宣传渠道, 学习运用新兴媒体宣传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成绩, 接受群众的监督, 摆脱“不良媒体”的舆论钳制。真正做到从内心到外在, 从观念到行动, 从机关到基层都能转变作风服务群众。
(三) 多渠道缓解机关公务员工作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人们对英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不管从老师到学生、家长到孩子,他们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因此,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假期的英语辅导班办得异常的红火。
我利用暑假,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对我所在的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关于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情况调查,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对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心理现状、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成因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村初中生,问卷共分发300份,回收285份,问卷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问为什么你们要学习英语,你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们学习英语的态度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学习英语的教育观是什么?、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过程共召开了两次座谈会。第一次与学生座谈,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出发哪?第二次与学生的老师进行座谈,问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个案调查主要是针对成绩好与成绩后进的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在哪里。从两次座谈会和个案调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也为理性分析了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很大的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和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心理的现状分析、教育价值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充实自己的头脑,20﹪的初中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作用就是为了考上中专或大学,过后就没有用处了,1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多大的用处。
调查结果还告诉我们,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还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学好英语对他们以后走出社会,参加工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认为现在外资企业很多,自己在英语方面有特长,他们的工作环境会比较好,而且工作比较轻松,收入也会比其他的人高。所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尤其在英语有特长的青年,他们都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一年级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没有多高,因为年龄较小,对学习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他们只好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不过,又因为英语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的科目,他们带有一种好奇、新鲜感来对待英语这门科目,因此,他们对英语还是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来说初中生七年级的学生上学期段考前英语成绩都比较好。到八年级的时候,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热情就没有那么高了,因为,要记的单词越来越多,而且单词越来越难记,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没有时间记单词,所以他们对英语没有太多的兴趣了。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考试,如周考、月考等等,甚至把每一个班的同学从高分排到低分,从班级排名到学校排名,给学生和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他们对学习再也没有兴趣了。他们为了能进高一级的学校求学,没有一点热情地埋头看书。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亲担心孩子在家无所事事,或上网玩游戏,或者跟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学坏,所以,父母亲在孩子有空闲的时间逼着他们去上辅导班。中学生科目繁多,英语单词越来越多,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记单词,并且他们还有一种想法英语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再加上他们知道没有知识去打工同样也能赚钱的思想作崇,他们为了学习而去学英语罢了。
3、学习需求
当前,英语成绩好坏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中学生把“英语成绩好”看做是他们引以自豪的科目。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很难学的科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生英语成绩好是因为自己对英语感兴趣和为了进高一级的学校读书而拼命地学习。同时,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得到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这了追求升学率,运用填鸭子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并且这样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严重地束缚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学习的目的从调查结果得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愿望单纯而且简单,就是自己的成绩能在班里排前三名,到九年级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比较成熟,希望能够上一所理想的学校或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英语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英语心理特点与以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英语心理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的思想就是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国家要走出世界,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所以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长,他们的父母亲就会花钱让他们的孩子去上辅导班学习英语。初中生越来越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孩子的认识、分析、判断等能力不稳定。他们见到很多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再加上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一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长的宠爱,他们怕吃苦,在学习中,他们遇到困难就想退缩,他们追求的是对将来自己有利的科目去学。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他们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不协调,他们很多人想进入外资公司比较体面的地方工作,但他们在学习上呈现出一种消极对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英语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孩子的学习英语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孩子对这些变化很高兴,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有些孩子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外出打工。
2、农村英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学生有积极作用,但农村的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实施,而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这样对学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农村中,现在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于优越的环境里,他们的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只顾于生活享受,而且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只侧重于纪律方面。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总结
因为农村的教育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英语只能成为一门必考的科目。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不能是纸上写写而已,应该让它在生活中能够真正成为语言。
1、英语是一门考试科目,同时又是一种语言,农村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改掉。
2、学习英语不是为考而学,平常应该多说、多听,用英语来交际。
3、英语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动口来说,大胆地说出来。
自从2003年开展农村药品“两网”(供应网络、监管网络)建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两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大通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用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是,我县农村药品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药品的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
【关键词】 大通县农村药品市场 监管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求我们每个党员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上下功夫,着力解决食品药品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破解发展难题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发展环境不优、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就分管工作深入开展调研,探求农村药品市场的有效监管方法,创新监管方式。
一、大通县基本情况
大通县位于青海西宁城北区南部,与湟中 湟源两县相邻,南接西宁市,西与门源县和海北毗邻,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161.6米,最低海拔2000米。全县辖6乡3镇,71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万人,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9.2万亩。大通县是一个集民族、宗教、直过、贫困、高山峡谷和资源富集七位为一体的县份**地。民族:境内居住着汉 藏 回 土族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直过:全县9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是边境乡镇,都由解放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均为少数民族直过区。我县现有71个村卫生室,村级药店4家,药柜5户。自从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两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大通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用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但是,我县农村药品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药品的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监管机制,确保监管取得实效,保证农民的用药安全。
二、农村药品市场现状
(一)体现不出聘请的农村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仍然有药贬子到农村兜售药品,但我局从没有接到过协管员或信息员的举报。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未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要的原因,一是他们的身份和职责不明确;二是没有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三是培训工作还不到位。
(二)农村药品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药学知识理论培训,素质偏低。当前我县农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不高,农村卫生室的药品从业人员几乎没有经过药学的专业训练,大多是一个卫生室一个村医,开方、发药均是一人,主要开展防疫保健工作,缺乏药品管理的专业知识,造成农村药品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农民群众用药水平低,用药安全意识较差。农民群众对药品法律知识和用药安全知识掌握不多,识别假劣药品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在我们对购药、用药的群众进行随机调查中,盲目购药和无假药识别能力的人占半数以上。
(四)卫生室药品管理知识欠缺。村级卫生室工作人员对药品的管理知识十分欠缺,主要表现在:有的不凭处方使用药品,不明白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区别,将卫生室当成了两用机构,既可看病,又可卖药。将药品调配给患者时,不给患者药品说明书,不讲清服用药品注意事项;擅自调换药品的包装。在农村卫生室检查时,经常发现,有的卫生室把小包装药品拆开放入大瓶中,其理由就是取药时方便,在农村使用量小,绝大部分药品都是拆另使用,不知道药品外包装也是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药品的不良反应不登记不上报,在71个村卫生室中,我局成立以来没有一家上报个一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一次性医疗器械购进、使用不记录,用后不销毁或销毁后不登记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药品质量管理不规范,贮藏设施、设备不完备,储存、养护条件差。少部分农村卫生室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药品贮存条件简陋,达不到药品贮藏要求。在管理上存在误区,重医轻药,药品管理重视不够,设施条件不能保证所贮存药品的质量,药品购进不验收,不定期养护。部分村卫生室以家庭为单位,医疗点就设在乡村医生家里,生活区和药房不能有效分离,场地狭小,药品摆放零乱,存储环境差,连最基本的防潮、防虫、防鼠设施也没有;药品随意摆放与食品、生活用品、杂物等各种物品混杂,须冷藏存放的药品随意摆放在柜台内,使药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六)农村药品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清
过期药品是目前农村卫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药品从业人员往往是在发药时发现有过期药品才清理,没有养成定期养护药品的习惯,农民的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七)监管法规滞后。目前我国药品的生产和经营都必须经过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作为准入的资格,而涉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还没有出台,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监管
法规依据不够充分,尤其是个别乡村医生对创建标准药房认识和重视不够,虽然我局在2006年已对大兴地乡5个村赠送了标准药柜,但对创建标准药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法规不健全,导致一些乡村医生对药品管理的意识淡薄,药品贮藏设施设备差,对药品没有进行有效的养护,造成使用过期药品、药品贮存环境卫生差等问题。对于过期药品,由于金额不高,执法人员往往都不予立案处理,因为立案调查程序太复杂,执法成本高,村医待遇低,加之经济困难,往往只是采取就地销毁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违法者没有进行处罚,因此未能对违法者起到警示的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一)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夯实监管工作基础
要搞好药品监管工作,改变目前的现状,就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夯实基础,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因此,在开展药品监管的各项专项行动中,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视,给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大力支持。
1、政策上的支持。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药品“两网”的建设工作,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提出责任追究办法,使相关单位都能重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使之成为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牢固树立“食品药品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将药品安全也纳入政府的中心工作。
2、经济上的支持。为使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调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经费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给予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一定的经济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培训教育等也需要经费,因此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
(二)加强宣传的力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一要宣传药品法律法规知识,二要宣传假劣药产生的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药监部门的职能;加强在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认知违法行为和自我防范意识,使假劣药品在农村没有市场。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农村药品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涉药法律法规培训,对药品从业人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药品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用药知识等培训,通过培训,规范他们的药品使用行为,指导广大农民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
(四)把监管重点放在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取缔非法行医卖药活动,无证经营药品行为。加强药品采购渠道的检查,规范药品进货渠道,严禁经营、使用单位从非法药品市场采购药品。督促药品使用单位建立健全采购验收制度,改善药品储存、养护条件,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用到病人身上。进一步发挥农村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查处制售假劣药品等违法行为,净化农村药品市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药品使用监管法规不够健全的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村药品使用单位的检查次数来减少假劣药品的危害。我局通过近几年来对农村药品使用单位每年一次以上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在岗人员现场的耐心指导和教育,过期药品明显减少,药品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有所增强。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是我们食品药品监管的薄弱环节,必须要把监管的重心下移,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检查的次数,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借此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从而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
药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安定,关系着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是药监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居民的药品方便、有效已得到基本保障。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仍存在着用药不便、价格偏高、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农村是药品存在的集散地,用药人群庞大,涉药形式多样,监管难度较大,如何发挥好县级药品监管机构的作用,把农村药品市场秩序维护好,确保一方百姓用药安全有效,笔者根据几年的药品监管工作实践就边远农村地区药品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及对策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存在问题
-----购药渠道仍较混乱,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从个体药贩手中购进低价药品;厂家代理直接上门现货推销;从零售(或连锁)药店违规批发购进;未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未按规定索取、保存票据;药品采购档案不全;未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和出库登记制度;相关资质证明的索取不完整。
-----违法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超范围经营使用药品,零售药店违规销售大输液、小针剂;部分药店销售禁止销售的计划生育药品;零售药店违规批发药品;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设置透明柜台变相销售药品。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未按规定毁形,存在隐患。主要表现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没有经过毁形、消毒处理,更没有建立销毁登记制度,而村级卫生室、个体诊所基本上不知道怎样毁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有可能重新流入社会。
-----GSP认证后药店在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驻店药师不在岗;新从业人员未经培训,缺乏经营药品基础知识,无上岗资质;在药品分类上,标识不齐、混标,管理不完善;处方药销售不规范,不凭医师处方销售处方药,没有索要处方或者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登记;部分药店还存在超剂量销售处方药。
-----潜在的用药安全隐患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个别药店私下有坐堂行医,打针输液行为;医院药房和部分诊所的人员,为图取药方便顺手,把药品拆零放入广口瓶,把整合的针剂拆零放入药柜,且标识不明显,药品针剂的效期无法确认,在药品的保管和使用上存在不安全隐患。
-----药品储存环境和保管条件差。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药品贮藏环境和条件;有的库房没有药品储存必备的遮光、低温等条件和设施;药库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储放没有按规定要求存放,有的把一些需低温保存的药品随意放置在普通药柜或药架上,存放混乱;冷藏设备不齐全,只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配有冰箱,村级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冰箱。
-----特殊药品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少数乡镇医院的特殊药品没有严格按规定储存保管,未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更谈不上安装专库设防盗设施和报警装置,使用保险柜,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了。
-----此外,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而且存在药品价格混乱、监管乏力现象。
二、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药品市场混乱问题的因素有诸多方面,但究其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两极分化。我市有较大部分农村甲级诊所经营的较好,这些诊所大多分布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的大部分乡医卫生条件和卫生环境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而且大部分规模较小,他们大多不以行医为主业,一般还兼营农业或养殖业等。另外,从从业人员情况看,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主要是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发展而来,由于没经过正式的培训,大多缺乏科学合理的用药知识;另有一些人年龄偏低,这些人主要是经过一些卫校简单培训,毕业后没有工作,虽经过培训,但知识面窄,没有临床经验,用药知识贫乏。
2、农村医疗点无序膨胀,给游医药贩以可乘之机。近年来,乡医不断增加,导致了不平等的竞争。由于竞争激烈,使有的乡医不择手段,千方百计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在药品质量上作文章;有的乡医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就破罐破摔,工作和管理不负责任;有的个体医为了增加收入,受利益驱使,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知假售假,给游医药贩创造空间;使农村药品市场出现不安定的局面,不利于药品价格的控制和稳定。3、从业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绝大多数乡医没有系统的学习《药品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的东西知之甚少。有的乡医对“一法两例”不知不懂,一些极个别乡医、个体医不认为自配制剂、销售假劣药品、滥用药品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有的人被处罚后仍不按规定管理药品。这一少数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第一,而把人民的用药安全放在次要位置上。
4、广大农民维权意识不强,辨别药品真伪能力弱。农村用药人员与城市居民相比,明显缺乏涉药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用药不知辨别假劣,不知查看有效期。他们防范假劣药品的观念淡薄,鉴别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又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了问题也不知该到何处去说理,所以不出大事也就听之任之,这就无形中为贩假、售假的不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5、不重视药品管理,对设施设备投人不够。农村医疗机构历来只注重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对药品管理只抱应付态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认为,医疗水平及声誉的提升完全依赖于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提高,而药品的管理对此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有些人把药剂科看作是辅助科室,在资金技术上投入明显不足。
6、监管力度不够。由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人员少、资金不足、执法装备落后,从而影响监管覆盖面和监管频次,使农村使用的药品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县分局更是如此,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涉药单位日趋增多,一般县分局有10名执法人员左右,就是天天搞稽查,一年下来也无法达到监管目标和要求。我市药监部门始终严格按照“五个不放过”的原则查处制售假劣药品的行为。但是,近年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再加上药监队伍人员少、装备差、管理相对人地域广、人数多等原因,所以对辖区农村药品的监管和案件的处理上震慑力相对较弱。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的基础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药品市场的投入和支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村药品市场的现状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议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增加农村卫生医药服务设施的装备,充实农村的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农村药品供应渠道,特别对欠发达地区要切实解决扶贫资金,使其基本达到“一无三配套”的初级卫生医药保健水平。
2、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建设
鼓励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实行乡、村用药统一配送,既方便农民买药,又让农民吃上便宜药。可采取鼓励和倾斜政策,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开办连锁店的门槛,让每个乡镇均有药品连锁店。以县市级批发企业为主体,建立区域性农村药品采购配送中心,为乡镇及乡镇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药品配送,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送货,解决好农村药品的集中配送问题,使合法企业充分占有农村药品市场。
3、继续加强农村从药人员培训
县药监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县及县以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负责人和从药人员加强《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等药事法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从药人员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从业操守。
4、加强宣传的广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法》更要做到三个讲清既讲清假劣药的危害、讲清简单的识别方法、讲清药监部门的职能;并加强的宣传深度和广度,不断发挥农村监管员、信息员的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普法宣传,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和举报假劣药品在农村的流动,形成农村药品监管的群防群治网络,从而减少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法行医行为的空间,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围。
5、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药库的管理
尽快出台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药库及药房的管理办法,对不符合条件的药房、药库要求进行重建、改建或扩建,制定药库、药房标准,逐步规范药库、药房。个体诊所可以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报药监部门备案。明确规定个体诊所必须配备独立药房,药房必须严格达到防潮、通风等要求,严格执行药房各项规定,将药事法规培训证、质量管理制度、药品效期表、质量承诺书等悬挂上墙。对医疗机构定期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合格药房,实施药品合格单位排行榜,并将评选结果登报公布。
6、加大农村药品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空白点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 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 那时这还只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然而美国电影《后天》向世人描绘了地球变暖的骇人场景, 好莱坞大片《2012》中地球毁灭的末日景象更是深入人心, 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 自然灾害不断, 人们有理由相信:2012也许并不遥远。
在国内外十分关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生活的一种也逐渐开始被大学生所认识, 所谓“低碳旅游”, 就是在旅游活动中, 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 倡导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 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体现, 更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方法及对象
1. 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文献研究, 大量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及与低碳旅游相关的时事热点, 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的现状及问题。
调查法:在大学生中发放网络调查问卷, 从大学生群体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发现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显性和隐性现象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案例分析法:通过从媒体上报道的关于当前最新的高校开展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
2. 创新点
第一, 旅游学界此类研究基本上还没有, 本课题将最前沿的旅游学术理念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 精准地选择了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这个课题, 然后选取大学生低碳旅游认知这个更加紧迫而现实的角度作为研究方向, 这一研究必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低碳旅游认知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二, 将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融会贯通, 尤其率先尝试利用专业调查网站采集数据, 方便、快捷又节约纸张, 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 用于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研究, 这也是一种实践创新。
第三, 将课题研究过程与传播低碳旅游环保理念密切结合起来, 调查问卷前期的设计咨询, 尤其是发放填写过程, 本身就是一种对低碳旅游理念的很好普及, 这是一种宣传环保理念的方式创新。
调查对象:为了较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和意识水平以及环保行为习惯, 并借机宣传低碳旅游知识, 增强大学生们的低碳旅游环保意识, 我们以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航空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井冈山大学、上海东华大学、西南民资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30多所专科、三本、二本、一本、研究生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为对象, 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为保证采集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并便于统计, 问卷采用不记名网络答卷。调查问卷写明注意事项, 要求大家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填写答卷。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 我们分别选择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数学、物理、环境科学、英语、日语、法学、美术、旅游、、土木、环境、物流、软件等近30多个专业的12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学生。通过被调查大学生书写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33份。
(二) 调查的结果与数据统计分析
1. 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
通过以上对被调查大学生信息汇总分析可以明确得出, 我们的调查对象涉及到全国高校不同地域各层次各专业各年级的133名大学生, 可以保证本课题采集到的数据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 大学生对低碳旅游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获取低碳信息的方式
(1) 您了解低碳旅游吗?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有30%的大学生对低碳旅游是了解的, 6.2%的大学生是非常了解的, 也就是说只有36.2%的同学平时一定程度上对低碳旅游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 而剩下63.8%的大学生处于不太了解或说不清的状态。
(2) 您了解的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题?
(3) 您认为哪种出游交通方式人均碳排放量最大?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低碳旅游时事试题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有80.3%的大学生选择了“全球气候的政策问题”, 低碳旅游常识性问题各种交通方式的人均碳足迹多少排序, 依次是飞机、公交车、火车、轮船。
(4) 您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有61.5%的大学生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上网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紧随其后的是电视、广播, 报纸、杂志、室外广告, 环保公益组织, 而政府、学校, 与人交流三种获取途径则远远低于前几位。
3. 大学生的低碳旅游意识水平
(1) 您认为我国发展低碳旅游非常紧迫吗?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72.9%的大学生已认识到“非常紧迫, 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 还有20.9%的大学生则认为“应先保证旅游体验质量, 再谈低碳旅游”, 5.4%的大学生选择“确实很紧迫, 但那是国家的事”, 0.8%的大学生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比低碳旅游更重要”。
(2) 你和同学、朋友经常谈论低碳旅游问题吗?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回答“经常”的仅占7.8%;38%回答“不经常”;35.7%“很少谈”;从不谈论低碳旅游状况的为18.6%。
(3) 您认为影响低碳旅游发展因素重要性依次是?
(4) 您认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大学生都认为政府和社会团体与环保公益组织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力量, 前者高达82.7%后者则达到了75.6%, 同时, 也有72.8%的大学生选择了旅游企业, 学校和社区比重较低, 分别为42.5%和29.1%。
4. 大学生低碳旅游行为与习惯
(1) 假设您旅游时发现低碳旅游产品价格高于普通的旅游产品时, 您会如何选择?
(2) 假设您旅游时发现低碳的旅游产品没有普通的旅游产品方便舒服, 您会如何选择?
(3) 假设旅游时发现有人未及时关掉灯或水龙头时, 您会怎么做?
(4) 您对旅游中诸如餐具洗漱物品等一次性用品的态度?
在我们调查对象里, 18.9%的大学生选择“当场站出来提醒关掉”;62.2%的大学生选择“不好意思出来劝阻, 但每次都会自己动手关掉”;18.9%的大学生选择“有时会自己出来关掉”。4.7%的大学生“拒绝使用”74.4%的大学生“尽量不用”餐具洗漱物品等一次性物品, 13.2%的大学生认为“卫生方便”, 7.8%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这反映出学生在制止他人的碳污染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时, 虽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不多, 但能自觉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旅游的理念, 且普遍素质较高。同时, 大学生选择“有时会自己出来关掉”的比重达到了18.9%, 侧面反映出少数大学生群体可能偶尔也会有这种不自觉的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面的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当前只有近40%的大学生总体上对低碳旅游有清晰的认知, 即使排除现实中可能存在虽未听过“低碳旅游”新理念, 但实际上在旅游活动中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低碳理念的部分大学生, 剩下的绝对数也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是社会文明和思想浪潮的先锋群体, 对社会进步理念的关注是前卫的、热情的, 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大学生群里也将会是明日社会的中坚, 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思潮。所以, 推动我国旅游业早日跨入“低碳时代”, 大学生的作用尤为突出, 但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水平令人担忧。同时, 值得乐观的是在调查试卷中低碳知识试题选择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各种交通方式的人均碳足迹排序等常识性问题统计的结果显示:前者被调查者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为78.9%, 后者全部正确, 反映大学生素质普遍较高, 对常识性的低碳知识了解较多, 具有一定低碳环保知识, 但仍显不足。
在被问及大学生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结果显示:从政府、学校获取途径远远低于网络等, 这也反映出政府、旅游企业、学校对低碳旅游理念宣传力度不够, 并折射出当前社会资讯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 我们应注意新的变化。
综合上面的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当前71.6%大学生比较关心低碳旅游发展, 有较强的低碳意识和较为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 将近70%的大学生都能了解基本的环保知识, 并愿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环境保护行为积极, 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但是学生对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目的以及低碳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入, 对于如何处理旅游业发展和低碳之间的矛盾, 认识还不一致。调查结果也反映出, 与大学生获取低碳旅游信息的途径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高达82.7%的大学生认为推动低碳旅游发展需要政府推动。事实上, 我国旅游业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在法律、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推动低碳旅游普及。2009年国务院11月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 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要求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倡导低碳旅游,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同时, 大学生对环保公益组织推广低碳旅游在内的低碳生活理念的作用给予厚望, 折射出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当代我国民间公益组织日益兴起的进步, 2010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鼓励高校师生开展环保公益互动。”我们认为这将促进低碳旅游理念的普及。只有45.8%的大学生表示与身边同学、朋友谈论日常生活中谈论低碳旅游, 反映出发展低碳旅游同时还需要社会的舆论引导与制度促进, 形成关注低碳的社会氛围。另外, 我们对统计数据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为参数数据源比较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26.5%,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科类大学生与理科类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课程培养体系的差异, 从这个层面可以得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低碳经济时代呼唤低碳的旅游方式, 有责任的大学生应自觉规范自身旅游行为, 树立“碳中和”消费理念, 践行“碳补偿”的旅游方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环低碳旅游在内的环保教育与教学模式,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参考文献
【当前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09-30
当前世界反恐斗争形势11-10
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11-03
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11-01
对当前课程的总体评价09-09
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07-05
当前汽车4S店的经营现状分析07-17
当前两岸关系亟须解决的问题09-06
当前危险化学品形式的分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