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预习报告(通用8篇)
实验一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预习思考题】
1.列出计算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n、电导率σ及迁移率μ的计算公式,并注明单位。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电导率,迁移率。
2.如已知霍尔样品的工作电流 及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如何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 以根据右手螺旋定则,从工作电流 旋到磁感应强度B确定的方向为正向,若测得的霍尔电压 为正,则样品为P型,反之则为N型。
3.本实验为什么要用3个换向开关?
为了在测量时消除一些霍尔效应的副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测量时改变工作电流 及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因此就需要2个换向开关;除了测量霍尔电压,还要测量A、C间的电位差,这是两个不同的测量位置,又需要1个换向开关。总之,一共需要3个换向开关。
【分析讨论题】
1.若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不完全正交,按式(5.2-5)测出的霍尔系数 比实际值大还是小?要准确测定 值应怎样进行?
若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不完全正交,则测出的霍尔系数 比实际值偏小。要想准确测定,就需要保证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完全正交,或者设法测量出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的夹角。
2.若已知霍尔器件的性能参数,采用霍尔效应法测量一个未知磁场时,测量误差有哪些来源?
误差来源有:测量工作电流 的电流表的测量误差,测量霍尔器件厚度d的长度测量仪器的测量误差,测量霍尔电压 的电压表的测量误差,磁场方向与霍尔器件平面的夹角影响等。实验二 声速的测量
【预习思考题】
1.如何调节和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处于共振状态?为什么要在系统处于共振的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
答:缓慢调节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面板上的“信号频率”旋钮,使交流毫伏表指针指示达到最大(或晶体管电压表的示值达到最大),此时系统处于共振状态,显示共振发生的信号指示灯亮,信号源面板上频率显示窗口显示共振频率。在进行声速测定时需要测定驻波波节的位置,当发射换能器S1处于共振状态时,发射的超声波能量最大。若在这样一个最佳状态移动S1至每一个波节处,媒质压缩形变最大,则产生的声压最大,接收换能器S2接收到的声压为最大,转变成电信号,晶体管电压表会显示出最大值。由数显表头读出每一个电压最大值时的位置,即对应的波节位置。因此在系统处于共振的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可以容易和准确地测定波节的位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是怎样实现机械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的?
答: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压电陶瓷环。压电陶瓷环由多晶结构的压电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发生机械形变时,会发生极化,同时在极化方向产生电场,这种特性称为压电效应。反之,如果在压电材料上加交变电场,材料会发生机械形变,这被称为逆压电效应。声速测量仪中换能器S1作为声波的发射器是利用了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压电陶瓷环片在交变电压作用下,发生纵向机械振动,在空气中激发超声波,把电信号转变成了声信号。换能器S2作为声波的接收器是利用了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空气的振动
使压电陶瓷环片发生机械形变,从而产生电场,把声信号转变成了电信号。
【分析讨论题】
1.为什么接收器位于波节处,晶体管电压表显示的电压值是最大值?
答:两超声换能器间的合成波可近似看成是驻波。其驻波方程为
A(x)为合成后各点的振幅。当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媒质中的压强也随着时间和位置发生变化,所以也常用声压P描述驻波。声波为疏密波,有声波传播的媒质在压缩或膨胀时,来不及和外界交换热量,可近似看作是绝热过程。气体做绝热膨胀,则压强减小;做绝热压缩,则压强增大。媒质体元的位移最大处为波腹,此处可看作既未压缩也未膨胀,则声压为零,媒质体元位移为零处为波节,此处压缩形变最大,则声压最大。由此可知,声波在媒质中传播形成驻波时,声压和位移的相位差为。令P(x)为驻波的声压振幅,驻波的声压表达式为
波节处声压最大,转换成电信号电压最大。所以接收器位于波节处,晶体管电压表显示的电压值是最大值。
2.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什么?
答: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对等间隔变化的被测物理量的数据,进行逐项或隔项相减,来获得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有很多优点,可以验证函数的表达形式,也可以充分利用所测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起到减小随机误差的作用。本实验用隔项逐差法处理数据,减小了测量的随机误差。
实验三衍射光栅
【预习思考题】
1.如何调整分光计到待测状态?
答:(1)调节望远镜适合接收平行光,且其光轴垂直于仪器中心轴;
(2)平行光管能发出平行光,且其光轴垂直于仪器中心轴;
(3)载物台的台面垂直于仪器中心轴。
2.调节光栅平面与入射光垂直时,为什么只调节载物台调平螺钉b、c,而当各级谱线左右两侧不等高时,又只能调节载物台调平螺钉a?
答:调节光栅平面与入射光垂直时,光栅放在载物台调平螺钉b、c的垂直平分线上,望远镜和平行光管已调好,调节载物台调平螺钉a不能改变光栅面与入射光的夹角,只能调节螺钉b或c使光栅面反射回来的“+”字像与分划板上“ ”形叉丝的上十字重合,此时光栅平面与入射光垂直。
当各级谱线左右两侧不等高时,说明光栅刻线与载物台平面不垂直,调节b、c破坏入射光垂直光栅面,只调节a即可使各级谱线左右两侧等高。
【分析讨论题】
1.利用本实验的装置如何测定光栅常数?
答:与实验步骤一样,调出光谱线,已知绿光波长 m,测量一级()绿光衍射角,根据光栅方程,可计算出光栅常数d。
2.三棱镜的分辨本领 ,b是三棱镜底边边长,一般三棱镜 约为1000cm-1。问边长多长的三棱镜才能和本实验用的光栅具有相同的分辨率?
解:已知:实验测得 =27000,cm-1求b。
由得b=(cm)
答:略。
实验四多用电表的设计与制作
【分析讨论题】
1.校准电表时,如果发现改装表的读数相对于标准表的读数都偏高或偏低,即 总向一个方向偏,试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欲使 有正有负(合理偏向)应采取什么措施? 分流电阻或分压电阻的阻值不符合实际情况,导致读数都偏高或偏低。欲使 有正有负(合理偏向)应选择合适的分流电阻或分压电阻。
2.证明欧姆表的中值电阻与欧姆表的内阻相等。
满偏时(因Rx=0)
半偏时
可得中值电阻综合内阻
实验五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
【预习思考题】
1.迈克尔孙干涉仪是利用什么方法产生两束相干光的?
答:迈克尔孙干涉仪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两束相干光的。
2.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等倾和等厚干涉分别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条纹形状如何?随M1、M2’的间距d如何变化?
答:(1)等倾干涉条纹的产生通常需要面光源,且M1、M2’应严格平行;等厚干涉条纹的形成则需要M1、M2’不再平行,而是有微小夹角,且二者之间所加的空气膜较薄。
(2)等倾干涉为圆条纹,等厚干涉为直条纹。
(3)d越大,条纹越细越密;d 越小,条纹就越粗越疏。
3.什么样条件下,白光也会产生等厚干涉条纹?当白光等厚干涉条纹的中心被调到视场中央时,M1、M2’两镜子的位置成什么关系?
答:白光由于是复色光,相干长度较小,所以只有M1、M2’距离非常接近时,才会有彩色的干涉条纹,且出现在两镜交线附近。
当白光等厚干涉条纹的中心被调到视场中央时,说明M1、M2’已相交。
【分析讨论题】
1.用迈克尔孙干涉仪观察到的等倾干涉条纹与牛顿环的干涉条纹有何不同?
答:二者虽然都是圆条纹,但牛顿环属于等厚干涉的结果,并且等倾干涉条纹中心级次高,而牛顿环则是边缘的干涉级次高,所以当增大(或减小)空气层厚度时,等倾干涉条纹会向外涌出(或向中心缩进),而牛顿环则会向中心缩进(或向外涌出)。
2.想想如何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上利用白光的等厚干涉条纹测定透明物体的折射率? 答:首先将仪器调整到M1、M2’相交,即视场中央能看到白光的零级干涉条纹,然后根据刚才镜子的移动方向选择将透明物体放在哪条光路中(主要是为了避免空程差),继续向原方向移动M1镜,直到再次看到白光的零级条纹出现在刚才所在的位置时,记下M1移动的距离所对应的圆环变化数N,根据,即可求出n。
实验六 用牛顿环法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预习思考题】
1.白光是复色光,不同波长的光经牛顿环装置各自发生干涉时,同级次的干涉条纹的半径不同,在重叠区域某些波长的光干涉相消,某些波长的光干涉相长,所以牛顿环将变成彩色的。
2.说明平板玻璃或平凸透镜的表面在该处不均匀,使等厚干涉条纹发生了形变。
3.因显微镜筒固定在托架上可随托架一起移动,托架相对于工作台移动的距离也即显微镜移动的距离可以从螺旋测微计装置上读出。因此读数显微镜测得的距离是被测定物体的实际
长度。
4.(1)调节目镜观察到清晰的叉丝;(2)使用调焦手轮时,要使目镜从靠近被测物处自下向上移动,以免挤压被测物,损坏目镜。(3)为防止空程差,测量时应单方向旋转测微鼓轮。
5.因牛顿环装置的接触处的形变及尘埃等因素的影响,使牛顿环的中心不易确定,测量其半径必然增大测量的误差。所以在实验中通常测量其直径以减小误差,提高精度。
6.有附加光程差d0,空气膜上下表面的光程差 =2dk+d0+ ,产生k级暗环时, =(2k+1)/2,k=0,1,2…,暗环半径rk= ;则Dm2=(m —d0)R,Dn2=(n —d0)R,R=。
【分析讨论题】
1.把待测表面放在水平放置的标准的平板玻璃上,用平行光垂直照射时,若产生牛顿环现象,则待测表面为球面;轻压待测表面时,环向中心移动,则为凸面;若环向中心外移动,则为凹面。
2.牛顿环法测透镜曲率半径的特点是:实验条件简单,操作简便,直观且精度高。
3.参考答案
若实验中第35个暗环的半径为a ,其对应的实际级数为k,a2=kRk=
=2d35+ +d0=(2k+1)(k=0,1,2…)
d=
实验七 传感器专题实验
电涡流传感器
【预习思考题】
1.电涡流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比较有什么优缺点?
这种传感器具有非接触测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测量范围大、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不受油污等介质的影响、结构简单及安装方便等优点。缺点是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2.本试验采用的变换电路是什么电路。
本实验中电涡流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采用定频调幅式测量电路。
【分析讨论题】
1.若此传感器仅用来测量振动频率,工作点问题是否仍十分重要?
我们所说的工作点是指在振幅测量时的最佳工作点,即传感器线性区域的中间位置。若测量振幅时工作点选择不当,会使波形失真而造成测量的误差或错误。但仅测量频率时波形失真不会改变其频率值。所以,仅测量频率时工作点问题不是十分重要。
2.如何能提高电涡流传感器的线性范围?
一般情况下,被测体导电率越高,灵敏度越高,在相同的量程下,其线性范围越宽线性范围还与传感器线圈的形状和尺寸有关。线圈外径大时,传感器敏感范围大,线性范围相应也增大,但灵敏度低;线圈外径小时,线性范围小,但灵敏度增大。可根据不同要求,选取不同的线圈内径、外径及厚度参数。
霍尔传感器
【预习思考题】
1.写出调整霍尔式传感器的简明步骤。
(1)按图6.2-6接线;
(2)差动放大器调零;
(3)接入霍尔式传感器,安装测微头使之与振动台吸合;
(4)上下移动测微头±4mm,每隔0.5mm读取相应的输出电压值。
2.结合梯度磁场分布,解释为什么霍尔片的初始位置应处于环形磁场的中间。
在环形磁场的中间位置磁感应强度B为零。由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当霍尔元件通以稳定电流时,霍尔电压UH的值仅取决于霍尔元件在梯度磁场中的位移x,并在零点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存在近似线性关系。
【分析讨论题】
1.测量振幅和称重时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
测量振幅时,直接测量位移与电压的关系。要求先根据测量数据作出U~x关系曲线,标出线性区,求出线性度和灵敏度。称重时测量电压与位移的关系,再换算成电压与重量的关系。振动台作为称重平台,逐步放上砝码,依次记下表头读数,并做出U~W曲线。在平台上另放置一未知重量之物品,根据表头读数从U~W曲线中求得其重量。
2.描述并解释实验内容2的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
交流激励作用下其输出~输入特性与直流激励特性有较大的不同,灵敏度和线性区域都发生了变化。示波器上的波形在振幅不太大时为一正弦波。若振幅太大,超出了其线性范围,则波形会发生畸变。
试验八 铁磁材料磁滞回线的测绘
【预习思考题】
1.测绘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前为何先要退磁?如何退磁?
答:由于铁磁材料磁化过程的不可逆性即具有剩磁的特点,在测定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时,首先必须对铁磁材料预先进行退磁,以保证外加磁场H=0时B=0。退磁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要消除剩余磁感应强度Br,只需要通以反向电流,使外加磁场正好等于铁磁材料的矫顽力即可,但实际上矫顽力的大小通常并不知道,则无法确定退磁电流的大小。常采用的退磁方法是首先给要退磁的材料加上一个大于(至少等于)原磁化场的交变磁场(本实验中顺时针方向转动“U选择”旋钮,令U从0依次增至3V),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是一簇逐渐扩大的磁滞回线。然后逐渐减小外加磁场,(本实验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旋钮,将U从最大值依次降为0),则会出现一簇逐渐减小而最终趋向原点的磁滞回线。当外加磁场H减小到零时,铁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B亦同时降为零,即达到完全退磁。
2.如何判断铁磁材料属于软、硬磁性材料?
答:软磁材料的特点是:磁导率大,矫顽力小,磁滞损耗小,磁滞回线呈长条状;硬磁材料的特点是:剩磁大,矫顽力也大,磁滞特性显著,磁滞回线包围的面积肥大。
【分析讨论题】
1.本实验通过什么方法获得H和B两个磁学量?简述其基本原理。
答:本实验采用非电量电测技术的参量转换测量法,将不易测量的磁学量转换为易于测量的电学量进行测定。按测试仪上所给的电路图连接线路,将电压UH和UB分别加到示波器的“x输入”和“y输入”,便可观察到样品的磁滞回线,同时利用示波器测绘出基本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上某些点的UH和UB值。根据安培环路定律,样品的磁化场强为
(L为样品的平均磁路)
根据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样品的磁感应强度瞬时值
由以上两个公式可将测定的UH和UB值转换成H和B值,并作出H~B曲线。
【实验仪器】
2.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是可逆过程还是不可逆过程?用磁滞回线来解释。
答: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是不可逆过程。铁磁材料在外加磁场中被磁化时,外加磁场强度H与铁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是非线性关系。当磁场H从零开始增加时,磁感应强度B随之以曲线上升,当H增加到Hm时,B几乎不再增加,达到饱和值Bm,从O到达饱和状
态这段B-H曲线,称为起始磁化曲线。当外加磁场强度H从Hm减小时,铁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B也随之减小,但不沿原曲线返回,而是沿另一曲线下降。当H下降为零时,B不为零,仍保留一定的剩磁Br,使磁场反向增加到-Hc时,磁感应强度B下降为零。继续增加反向磁场到-Hm,后逐渐减小反向磁场直至为零,再加上正向磁场直至Hm,则得到一条闭合曲线,称为磁滞回线。从铁磁材料的起始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可以看到,外加磁场强度H从Hm减小到零时的退磁曲线与磁场H从零开始增加到Hm时的起始磁化曲线不重合,说明退磁过程不能重复起始磁化过程的每一状态,所以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是不可逆过程。实验九 用动态法测定金属棒的杨氏模量
【预习思考题】
1.试样固有频率和共振频率有何不同,有何关系?
固有频率只由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和共振频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Q为试样的机械品质因数。一般悬挂法测杨氏模量时,Q值的最小值约为50,所以共振频率和固有频率相比只偏低0.005%,故实验中都是用f共代替f固,2.如何尽快找到试样基频共振频率?
测试前根据试样的材质、尺寸、质量,通过(5.7-3)式估算出共振频率的数值,在上述频率附近寻找。
【分析讨论题】
1.测量时为何要将悬线吊扎在试样的节点附近?
理论推导时要求试样做自由振动,应把线吊扎在试样的节点上,但这样做就不能激发试样振动。因此,实际吊扎位置都要偏离节点。偏离节点越大,引入的误差就越大。故要将悬线吊扎在试样的节点附近。
2.如何判断铜棒发生了共振?
可根据以下几条进行判断:
(1)换能器或悬丝发生共振时可通过对上述部件施加负荷(例如用力夹紧),可使此共振信号变小或消失。
(2)发生共振时,迅速切断信号源,观察示波器上李萨如图形变化情况,若波形由椭圆变成一条竖直亮线后逐渐衰减成为一个亮点,即为试样共振频率。
(3)试样发生共振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切断信号源后信号亦会逐渐衰减,它的共振峰宽度较窄,信号亦较强。试样共振时,可用尖嘴镊子纵向轻碰试样,这时会按图5.7-1的规律发现波腹、波节。
1 物理实验网络预习系统的设计
1.1 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
系统的实现采用适用于小型网站的三层结构(数据访问层、事务处理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库和服务器文件的访问和管理,事务处理层是位于数据访问层之上针对用户事务进行抽象实现的中间层,应用层是最上面直接面对用户的网页和运行代码。
1.2 系统的功能设计
从面向对象的角度考虑,该系统涉及的主要对象有教师(包含系统管理员、实验中心主任、实验室管理员和实验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包含教程资源、视频资源、课件资源和试题资源)三大类。其中系统管理员的事务主要有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维护,实验中心主任的事务主要有实验室建设和其他教师的管理,实验室管理员的事务主要有实验室管理和信息统计管理,实验教师的事务主要有实验项目管理、预习管理、预约管理和学生管理,学生的事务主要有注册、预习和预约。系统功能模型如图1。
2 物理实验网络预习系统的开发
2.1 系统开发平台
系统开发使用基于Windows平台的.Net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2005开发系统,该开发系统拥有大量的实用控件和调试平台,可以快速方便地设计制作系统页面并可以在本地行进调试。语言选择先进的C#语言。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 SP2。系统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经权威测试表明,该数据库比SQL Server 2000的性能提高了3.5倍。新的测试表明,它集成了.NET Framework 2.0,与同等编码的EJB-Applications运行于其他厂商的后端数据库的组合相比,性能高出183%[3]。
2.2 用户界面设计
以母版页(MasterPage)创建网站框架,框架设计上中下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标题栏、导航栏、内容和脚注,内容使用左右结构,左边是功能选项,右边是功能界面。在分页中使用多视图(MultiView)控件和视图(View)控件相组合的方式建立各个具体功能界面。用户界面的实例如图2。
2.3 主要功能的工作模式
2.3.1 预习功能
实验教师根据权限在相应的实验室下自由建立实验项目,并上传实验预习的学习资源,并可不断更新;学生选择相应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和实验项目(也可以通过搜索方式进行),在实验项目中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将在线显示,帮助学生完成预习。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点击学习资源的情况,配合预习测试给学生的预习成绩。
2.3.2 预约功能
预约功能也是基于具体的实验项目之上的,首先由教师选择预约的方式(即时间是由教师指定还是由学生约定),如果时间由教师指定,教师还得先设置一周中可以预约的时间,系统会自动设置后面的时间直至假期,学生登录后在指导的时间中进行选择;如果由学生指定时间,学生将可以随意约定正常的时间(除休息时间和假期外)。教师要定期查询学生的预约记录,并进行批复,学生在约定时间前要查询批复情况,如果同意就按时到达实验室,不同意还可以重新预约其他时间。
3 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1 符合现实的对象定义及权限管理
该系统采用和现实工作中各种角色及其职权相一致的定义,使设计更为直观。角色控制及权限定制相结合,实现了系统的安全保证。系统管理员、实验中心主任、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教师和学生分别按照5个等级进行授权,每种角色只对应一个页面文件,避免了多个页面跳转时权限审查给服务器带来的负担。
3.2 学习资源的制作及使用
网络教程是对纸质教程(自己编写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使用)的扩展和补充,网络视频是对教师示范的现场录制,网络课件是长期教学的经验积累,网络试题由教研组协同制定。其中教程和视频分别使用PDF格式和FLV格式,通过基于Flash和JavaScript的技术,实现在线显示,降低了客户端的使用要求;课件使用PPT格式,直接嵌入页面,避免了下载的麻烦,也保护了版权;试题暂时只支持选择题,后面将逐步扩展。
3.3 操作智能化和多模式化
在预习管理模块中,实验项目的建立是基于各位实验教师之上的,每位教师都可以自己建立实验项目,并负责管理该实验项目的学习资源,可以方便地不断更新,更适应新学分制的体制。在预约管理模块中,系统能够根据服务器的时间自动识别当前的学期,还可以辨别是否是假期,教师设置预约时间的时候,有多种模式可以灵活选择(时间由教师指定,还是由学生约定)。
4 结束语
物理实验预习和预约管理系统的开发只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进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将逐步完善,最终实现综合性的网络管理和应用平台,在物理实验中心安装触摸式网络终端。值得注意的是系统只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的教学,只有亲身参与实验,才能体会物理实验的真谛。
摘要:面对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自主开发适用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网络系统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先进行大学物理实验预习和预约管理系统的开发,再逐步扩展为综合性的网络应用系统。
关键词:物理实验,预习系统,预约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何光宏,吴芳.大学物理实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5):106-108.
[2]杨朝晖.改革高校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4):106-108.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研究者选取了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为调查和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理论分析为主要方法,结合访谈、座谈等辅助方法,对陇南市部分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校实验仪器和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学校实验教学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
3.调查表的设计情况
调查表从学校实验仪器及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现状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调查:(1)学校实验仪器及实验室:①学校有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②学校有没有物理实验准备室;③学校有没有物理仪器室;④学校有没有物理实验员。(2)实验教学现状:①物理课中老师做演示实验时的情况;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情况;③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④老师对于学生分组实验的操作要求;⑤学生得出的有反常规的实验结果,老师的反应等。
二、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1.被调查学校中有专用物理实验室的占50.1%;没有物理实验准备室的占56.7%;有55.8%的学校有物理实验仪器室;没有专职物理实验员的学校占55.6%;物理教师兼职实验员的学校占20.7%;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的学校仅占28.6%。
2.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情况:(1)77.9%的学生认为物理课中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关注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56.9%的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并认为物理实验对提高自己的认知有很大帮助;做演示实验前,只有40.1%的老师每次都介绍观察的重点,相关的仪器、器材的名称及其用途,43.4%的老师有时介绍观察的重点,相关的仪器、器材的名称及其用途;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26.2%的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54.8%自制教具或设计替代实验尽量演示给学生看。(2)学生分组实验中,40.7%的老师经常给学生示范,45.2%的老师不太关心分组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协作情况。(3)17.2%的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放任自流,43.3%的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性操作,不一定按部就班。(4)有24.4%的老师只重视数据结果,19.1%的老师重视实验报告。重视实验操作过程的老师占57.1%。(5)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大误差时,13.1%的老师从不对结果展开讨论,51.2%的老师偶尔讨论一下。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投资力度
(1)加大专职实验人员的投资力度
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那么学生如何很好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这就要从实验开始,为农村中学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能很好地引导、激励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专职实验员。
(2)加强农村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
再好的实验条件和教学设施,都必须由具有良好素质和热爱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了,但是农村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到现在还没有进行。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物理实验教学思想、意识和物理实验教学的技能还不合格。对农村物理教师适时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培训,物理实验教学才能真正在物理学上发挥特有的优势。
2.加强实验教学,改变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改变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验教学评价上,向激励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方面转变;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转变;向创新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转变。
(2)运用激励机制促進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竞赛方式,进行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实验创新、实验教具小制作、课本实验改进等竞赛,培养老师、学生积极的实验态度,切实改变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总之,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跟上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还不符合我国新物理课程改革对各学校教学的要求,希望有关部门对该问题加以重视,尽快想出对策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于海飞,王双雄,郝乃澜.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实验,2003,23(9):26-28.
[2]靳建设.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46-50.
[3]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乔伊斯.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牛明武:男,1967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就职于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
陈文林:男,1969年11月生,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就职于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
班级:12级农业资源班
成员:杨存虎(12012243270)江凯(12012243246)张渊浩(12012243301)孙旭(12012243213)
一 实验名称
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的影响研究。
二 实验目的(1)验证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造成的生理伤害,并以各项生理
指标定定性的检测出来。
(2)掌握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三 实验原理:
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外界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当外界气温和地温明显地狱小麦所需的适宜温度,接近或超过其在这一时期生理状态所能忍受的极限最低温就会造成胁迫和伤害。
(1)目前。对小麦抗寒性的研究 已总结出许多度量指标,但细胞膜是对逆境最敏感的原始反应部位,低温胁迫时,被伤害的关键部位是膜系统。
(2)低温胁迫对膜破坏的程度,即对膜透性的影响,在研究小麦抗寒性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指标。目前电导法已成为小麦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小麦抗逆性强弱的一个方法。
(3)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保护酶之一,它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过氧化氢酶(C A T),等组成植物的防御系统。因此过氧化物
酶的活性也可反映小麦的抗寒性。
三 实验材料与设计
(1)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由实验室提供)
(2)实验设计
采土:5月11日下午
播种:5月11日晚上(将沙壤土完全浸湿 等待播种 将已浸泡24小时的小麦种子播下)
生长时期:预定5月11日—5月21日
逆境处理:
①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分别将花盆编号为A B C,选取C号为对照处理,让其在正常土壤下正常生长,A B号分别至于不同温度下进行低温处理。
②处理时间:处理6h后取出,开始分别测量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各项指标。
四测定指标
(一)电导法测定植物组织抗逆性
(二)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
1.2 方法
(一)电导法测定植物组织抗逆性
1、将小麦叶片置于-20摄氏度冰箱中冷冻处理10分钟作为处理,另一份小麦叶片置于室温做对照。
2、各加20ml蒸馏水,用注射器抽气使叶片下沉入水下,浸泡10分钟后测电导率(S1),用微波炉煮沸后测电导率(S2).(二)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材料:2.9ml0.05M磷酸缓冲液;1ml 2%H2O2;
1.0ml 0.05M愈创木酚和0.1ml酶液。
实验步骤:
1、酶液的制备
取0.5g叶片、加入少量磷酸缓冲液研磨至匀浆,转入离心管中,4000r、离心10min,然后取上清液定容至10ml,备用。
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用加热煮沸5min后的酶液作对照,反应体系加入酶液后,立即于37摄氏度水浴中保温15min,并加入20ml 20%的三氯乙酸终止反应,然后于47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
1.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外渗电导率测定:电导法
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伤害时,由于膜的功能受损或结构破坏,而使其透性增大,细胞内的盐类或有机物将有不同程度生出,从而引起组织浸泡液电导率发生变化。
通过测定外渗液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质膜的伤害程
度和所测材料抗逆性的大小,伤害越重,外渗越多,电导率的值也就越大。
过氧化物活性测定:愈创木酚法
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过氧化氢将愈创木酚氧化成茶褐色产物。此产物在470nm处有最大吸光值。故通过测470nm下的吸光值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与分析
公式:
L=(St1-S0)/(St2-S0)伤害度(%)=(Lt-Lck)/(1-Lck)×100
过氧化物酶活性=(ΔA470×Vt)/(W×Vs×0.01×t)
2.1外渗电导率的变化
冷冻后的小麦叶片的外渗电导率比室温的要大;煮沸后的小麦叶片的外渗电导率比煮沸前的要大。也就说明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由此可得出,电导率越大,表明小麦叶片受到伤害的程度也越大。
2.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经低温处理过的小麦叶片过氧化酶活性低于室温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过氧化酶活性,但却并未完全消失。而过氧化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力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力不断发
生变化,因此测量这种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内代谢的变化。△OD470越大,说明对应的过氧化物酶活力越高,反之亦然。
五 实验结果预测讨论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环境问题。噪声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噪声危害主要包括:⑴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⑵ 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⑶ 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⑷ 噪声对动物的影响。⑸ 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损害听力。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中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神经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倦怠、失眠、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等症候群,脑电图慢波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脉搏和心率改变,血压升高,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外周血流变化等;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基础代谢率升高,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在消化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消化机能减退,胃功能紊乱,胃酸减少,食欲不振等。总之,强噪音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
结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中的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研究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科知识的得到具体应用,而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对自己听力系统保护的意识。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了三条建议:
(1)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 75~90 分贝。
(2)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 45~60 分贝。
(3)对于睡眠时间建议在 35~50 分贝。
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危害跟噪声的强弱程度有直接关系。在建筑物中,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隔声就是将声源隔离,防止声源产生的噪声向室内传播。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控制噪音环境,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
性。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当然,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噪音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总之,对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与不同持续时间的噪音,应有一定的区别。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众多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出适合学生自己的小窍门。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的对象:校园、家庭以及生活里其他环境中噪音的主要来源,导致听力下降习惯 研究的问题:如何保护听力?
研究的方法:①调查研究法:: 设计各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座谈。
②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形成小窍门
可行性分析:
学生比较熟悉,能通过资料、网络、教材等搜集到信息,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感兴趣。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即可进行研究,增强了学生环保和保护自己的意识。课题研究的步骤:
由2人负责资料搜集整理,2人负责调查噪音的主要来源和学生导致听力下降的原因,2人负责统稿形成报告。主要工作是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防控噪音的方法、校园、家庭以及生活里其他环境中噪音的主要来源、我们哪些习惯导致听力下降。最后提出建议和对策,找出保护听力的小窍门。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形成分析报告,找到小窍门,总结形成文字。以电子稿形式提交研究成果。
五华县河东中学刘奕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的课题确立于2010年9月,同年11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课改研究课题。两年来在县教研室的关心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及同级同科老师的帮助下,本实验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两年来有针对性的实践,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所试验班级初三(2)、初三(13)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兴趣也变得更浓了,其中初三(2)班的及格率从原来的38.5%提高到59.2%,优良率从原来的21.3%提高到41.5%,平均分从原来的47.1分提高到60.1分;初三(13)班的及格率从期初的40.5%提高到68.2%,优良率从原来的25.3%提高到48.5%,平均分从原来的49.1分提高到63.1分。作为山区学校,面对的往往是:学生基础差、两极分化严重,学校硬件上不去等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的实施实验教学,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
无论从教材的安排还是《课程标准》的纲要都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首先,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实验)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实验教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方式之一。自然科学的特点告诉我们,仅凭教师抽象地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要观察和实验才能准确的领会科学道理,实验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再者,实验技能是近年中考的必考内容,所占比重也较大,是检验实验开展情况的有力措施。
有好些物理知识,光凭嘴说,可能你一两节课你都说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明白,但是你只要通过几分钟的实验表演,再加上你对实验现象的成功解释,并加以适当的总结,学生可能就会茅塞顿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争取堂堂有实验,人人有实验,切忌怕麻烦如“以讲代做”、“学生实验老师做”。
(二)调动学生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山区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往往兴趣不浓厚,基础又较差,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努力争取运用好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完成实验教学。从开学初的第一堂起,便可通过小实验,提出身边的生产常识问题,来激发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经常
开展丰富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可大大调动他们完成实验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
1.合理安排时间,弥补硬件不足。
山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有些设备、器材严重不足,且由于班级多、班额较大,进行分组实验时,现有的实验器材往往能够开出的组数远远不足,这样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学生实验质量,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室和分组实验器材的不足。
2.提倡教师学生自制教具,积极开展小制作。
自制教具学具如用木条制作杠杆、用牙膏皮演示浮力实验等不仅充实了实验器材,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是对实验的改进,使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功感。开展小制作如废塑料瓶制作小鸡自动喂水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望镜、袖珍针孔照相机等让学生无形中运用了所学所记。
3.让实验回归学生的生活
山区学校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但山区的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特殊的优势:劳动实践多,对大自然认识全面,独立生活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这些都是宝贵的实验财富,也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只需我们积极主动帮他们点拔、分析,便可成为较好的课程资源。其次,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诸如一本书、一个板擦、一枝铅笔,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实验工具,只要我们去发掘,就会弥补山区实验资源的不足,就能利用它们去做实验。如扁担中的杠杆、压强知识,深山里喊人时的回声知识,自行车上的摩擦、惯性知识等。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新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投影片、挂图、光碟、各类课件等)。虽然山区学校中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不丰富,但不是没有,国家在各地均有投入,我们应尽量去利用,使之成为实验教学的好帮手。这些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创设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在实验技能、情感、价值教育方面都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光碟中的实验演示和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非常好,能帮助学生观察不能实地演示的实验,让学生愉悦中掌握技能、领悟知识。
注重实验教学,推行素质教育,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变革。这些课的特点是:(1)结构新颖 内容丰富。如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后的“复习课”变成了“应用课”。课上教师“组织”“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实践研究的成果,从中不仅复习、巩固、拓展了所学知识,而且也
一、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现在, 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从考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转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转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评价,特别重视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书写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 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所以,实验报告的撰写也是文字表述能力训练和提高的途径。
二、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健康发展
学生开始撰写实验报告时, 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很正常。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中, 学生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过程和方法,在相互比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并在改进过程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此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撰写一次实验报告, 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完成实验报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作为依托。要设计好每一次实验,学生势必会主动复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并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融会贯通。所以,多让学生动手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是巩固学科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探究性学习”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而加强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也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实验的改进、变通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探讨实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去探索,通过动脑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创造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让学生亲手撰写实验报告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科学探索的情境中, 让他们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激发创造动机
“思”源于“疑”,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在课外的探索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不像在课堂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五、 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也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从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问题讨论、误差分析等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并给予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而只布置无检查或不批改, 将会使学生轻视实验,应付了事。最后根据批改情况,将好的实验报告进行展览、表彰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只有在实验报告的撰写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地辅导每一位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的机会,学生都能撰写出科学、合理周密的物理实验报告。应通过撰写物理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物理;课前预习;障碍;有效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54-1
利用课余时间预习,不仅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许多教师在长期教学中的期望。在目标教学实践中,教师又特别注重课前预习;强调阅读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完成预习题,实现低层次目标自达。这从理论上似乎十分完善,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使每个学生每门新课都能做到课前预习,确非易事,尽管各学科教师都做了不少努力,实际上很少人能养成这一习惯。究其原因:
其一,难以保证每节新课都有足够的预习时间。学生每天除了在校必须保证的正常上课、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参加有关活动外,所剩时间已经很少,甚至没有时间。我所任教班级(盲校初中)学生每天要上7节课,消化当天课程、完成作业还要用2~3小时,每天用去了八、九个小时。每门新课前的预习按20分钟计算,初三学生每天平均五门课,学习时间要增加1小时40分,初二学生每天平均四门课,要增加1小时20分,况且学生读书预习由于年龄与方法的原因,初中学生往往花费很长时间,还不得要领。这无疑使学生负担过重,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导致学生无法养成各学科课前都预习的习惯,特别是初中物理学科周课时少,教师接触学生次数少,更不易督促辅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其二,从物理学科来说预习并不都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授课中实物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浓厚的兴趣,为课堂创造发现、求疑、探索、讨论的气氛,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影响,经久不忘。但是在预习中,文字符号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影响往往是淡漠的,暂时的。课堂中学生似乎什么都懂,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奇、探索讨论的求知心理与气氛不易形成,学生常常在朦朦胧胧中上课,迷迷糊糊中听课,似是而非中下课,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解不深刻,遗忘速度快,以后即使再用几倍的精力学习也没有第一次产生深刻影响而带来的效果好。
其三,从物理学科来说,预习并不一定都有利于课堂学习。有经验的教师每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设计,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往往并不和课本完全一样。有些课题采用探索法、悬念法进行教学,预习反而减少了听课的兴味,缺乏应有的新鲜感,甚至降低了教师苦心设计的培养能力方案的效果。如在学习“电磁铁”一课中,教师设问: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使课堂产生求疑的气氛,本来这节课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结论,但由于预习,学生已过早地知道了结论,一个探索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课堂中设想的求疑气氛很难形成,授课中的好奇性、探索性、趣味性顿时锐减,一个本来能够富有神奇色彩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由此可见:对知识容量小的课,如“热机效率”、“燃料的燃烧值”等可尽量不安排预习,宜用发现法、情境法、设疑求疑方法学习的内容,一般不宜预习。预习可在讲授课、学生实验课、复习课之前进行效果较好。有效预习初中物理的方法有:
1.问题阅读法。新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提出一至二个恰当的问题(可在上课前或上课后),学生用3~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由此引入新课。如“对流”一课的问题如下:(1)什么是对流?(2)液体和气体为什么能流动起来?
回答正确与错误都不是主要问题,而在于脑海中能激起思维的涟漪,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再次感知教材,使热膨胀、密度、浮力三方面知识形成正迁移,从而愉快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2.程序作业法。对于实验课,教师可课前布置程序性作业,进行复习,为课堂实验做好准备。如在“测金属块比热”实验中,课前布置如下预习题:①测金属块比热的原理是 。②计算比热的公式是 。③实验中需要的主要器材有 。④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3.结构提纲法。预习提纲有如下作用:①使自学有了方向,做到合上书本能回忆起基本内容。②使自学有头绪,有条不紊,能抓住重点、难点,听课时会更专心,效果更好。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④能避免满堂灌。
预习提纲客观上为教师精讲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多议多练争取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习提纲的好,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预习课文的成败。预习提纲的内容应包括三点:①能使学生全面把握教材。②指明本章、节重点讨论哪些问题。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既理顺教材,又留有悬念,以便讲新课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考虑问题。
如讲“力”前,提出如下预习题目:
①人类最初是怎样认识到力的存在?
②联系生产、生活举例说明力对物体有推、拉、提、压等作用。
③简述你是怎样认识力的。
④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是否也有力的作用?
⑤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为什么总是成对出现的?
在单元、章节复习时或一些讲课中,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听课时有一个明朗的知识线索与教师授课发生共鸣。如复习“物态变化”一章时,归纳总结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预习中虽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关系,但在老师的复习授课中学生会体会到老师总结的结构关系更巧妙,在惊讶与赞叹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会驱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预习。
【物理实验预习报告】推荐阅读:
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07-27
大一物理演示实验报告10-20
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6-14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05-24
模拟电路.实验预习及实验报告要求07-13
实验报告与预习09-25
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11-06
中学物理实验目录06-21
初三物理实验小结07-09
物理实验导热系数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