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优秀文献综述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业论文优秀文献综述(精选8篇)

毕业论文优秀文献综述 篇1

引言

当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肯定。本文首先初步的指出幼儿的学习特点,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系统地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陈述。然后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本文认为,幼儿音乐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

主体

一、国内现状

从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采用这“三步曲”模式。音乐课的开始部分含律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约占整节课时间的2/ 3 ,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束。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

归纳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是集群的共同特性:

(一)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

(二)课堂模式程式化;

(三)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因此,研究幼儿园音乐教学室很有必要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觉美、表现美的情趣。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研究问题,笔者翻阅了资料。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可以了解到教材的质量需要适应幼儿创造力,就这一理论研究的来看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1、选取合适的教材;

2、材料内容设计要合理。

关于音乐兴趣培养研究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肯定。弗兰德:《开启音乐之门》,有“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这么一句话。因此,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只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其善于感受美和表现美,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同时,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从自发性学习进入自觉性乐感的形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活动才能实现。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集体操作的方式--起到互相迁移促进;有个别操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建构音乐元素,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做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拔。

三、如何解决幼儿音乐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一方面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培养幼儿对各领域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何平的《步入音乐殿堂的阶梯》中所阐述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的对象发生兴趣。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需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幼儿的认识活动更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兴趣培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础的前提。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 2 的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结论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本文认为,现有幼儿音乐教育研究大都从教育现状入手,然后结合各种实例经验以及当下的文献,评论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兴趣培养面临挑战时所作出举措的可行性,然后对其今后的教育培养之路进行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有必要针对单一个例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笔者亲身实践,自我总结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得以一一兑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 弗兰德:《开启音乐之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 何平:《步入音乐殿堂的阶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 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毕业论文优秀文献综述 篇2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坏影响到教育和就业的连接, 关系到全社会就业状况, 乃至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表现就是首份工作的质量。因为首份工作是决定未来职业地位和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首份工作不佳, 不仅挫伤毕业生就业心理, 影响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可能导致毕业生失业。研究表明, 年轻人在工作生涯开始时就陷入失业状态会导致严重后果 (Linch, 1989) ,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探讨其从学校向工作转变中的规律, 对于促进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市场间有效的链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毕业生就业的传统影响因素

2.1 个体层面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 性别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性别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差异似乎已经成为了被广泛认可的事实, 然而, 也有学者指出, 性别对工作搜寻没有显著影响 (Davern和Hachen, 2006) , 在总体概率上没有差异。而过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大部分研究, 都是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 因而掩盖了许多问题。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就业中的性别问题是否在一般意义上存在, 值得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2) 学历

由于学历代表了一定的能力和学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高地位的工作 (Bian和Ang, 1997) 。但是, 学历并不能唯一决定就业状况, 还会受到例如性别、社会网络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总体来看, 学历与就业质量间的关系已得到较大公认, 因而在就业问题研究中, 学历一般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3) 毕业专业

毕业时所学专业也决定了就业的质量 (Huang, 2008) 。公众观点认为, 专业的热门与否决定了就业的优劣。但对于研究而言, 公众的观点反映的是专业与产业的关系, 实际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将于下文产业背景中一并详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程度也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4) 成绩

在校成绩表明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公认的是, 在校成绩可以预测毕业生的工作质量。Saks (2006) 发现, 与较低成绩的找工作者相比, 那些有着较高成绩的找工作者, 工作面试的数量更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机会。类似的结果也被许多其他学者所证实。

(5) 政治面貌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党员在中国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Zang, 2003) , 许多国外学者针对中国这一特色变量进行过深入研究 (Bian, 1994) , 希图从中发现这一变量的显著之处。虽然部分研究发现党员作为第三方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有研究指出, 对于自身是党员的毕业生, 政治面貌对工作信息和工作获取并无影响。

(6)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一般包括婚姻状况、抚养孩子情况、家庭情况 (包括父母背景和经济条件)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家庭背景更多指的是父母背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认为, 较好的家庭背景, 例如,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家庭的经济基础等均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Zang (2003) 指出, 那些父亲是干部或者专业人士的找工作者比其他找工作者更可能在就业中获得工作信息。然而, 在工作获得上两者间没有显著区别。

2.1.2 心理学变量

Saks和Ashforth (1999) 指出, 个体差异在就业研究中被看做是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显著预测变量, 然而仅有很少的研究检验个性变量和工作搜寻行为的关系。

(1) “大五”因素

个性特质的研究发展了五个核心维度, 即大五因素, 包括神经质、外向性、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Digman, 1990) 。Boswell等 (2006) 指出, 大五因素可以被用来描述个体个性的最显著特征。具体来看, 神经质指一个个体表现焦虑、愤怒、敌意、自觉、冲动、脆弱和沮丧的程度。因此神经质和工作搜寻行为间可能存在正相关。这个关系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Barrick和Mount (1991) 的元分析就发现情绪的稳定性负向影响了跳槽。外向性 (也称为奔放性) 指个体外向、活泼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有较高外向性的人愿意与人交往。经验的开放性指个体表现出创造性、好奇心和想象力, 是思想开放性的表现, 它们都和搜寻行为间存在积极关系。具有宜人性的毕业生会比较谦恭、灵活、可信任、温厚、合作、仁慈、心肠好且宽容, 更可能搜寻到好的工作机会。尽责性包括两个方面:成就和可靠。尽责性与许多退出行为存在负相关, 包括跳槽。

(2)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

工作搜寻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完成工作搜寻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时的自信心 (Saks, 1999)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区别,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找工作过程而言的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因而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有着显著的预测。Kanfer和Hulin (1985) 的研究表明,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预测了毕业生毕业时的工作搜寻行为和职业地位。

(3) 自尊

自尊在工作搜寻研究中受到了大量的关注。Schmit等 (1993) 指出, 自尊与自信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正相关。Schwab等 (1987) 认为, 工作搜寻密度依赖于高度的自尊, 全局的自尊与工作搜寻行为 (例如, 工作来源的使用和面试评估) 相关, 比依赖于找工作者社会技能的工作搜寻变量具有更佳的预测效度, 并与搜寻结果有关。虽然很多研究得出了自尊与工作搜寻的关系, 但自尊在回归分析中并没有被发现是一个显著变量。研究者建议采用自尊的特定方法测量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预测比一般的或是全局测量要更好。

(4) 感知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找工作者对工作搜寻结果有一种感知控制。Feather (1992) 认为, 感知控制会预测工作搜寻行为, 较高水平的感知控制是与不断增强的工作搜寻行为紧密联系的。低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更可能从事于活跃的工作搜寻, 而具有高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会将他们的工作搜寻局限于他们认为成功机会更高的工作上。

2.2 组织层面

2.2.1 毕业学校

(1) 学校资源

毕业学校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来源,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水平。一般认为, 毕业学校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学习背景上的有利条件, 如学校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反映毕业生水平的一种信号。但是, 这些观点没有考虑学校提供的另外一种重要资源——校友关系。国外研究表明, 能够提供更多校友网络机会的学校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从而使得学校可以进一步获取更大的价格优势, 而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大学更受人青睐但学费昂贵 (Marmaros和Sacerdote, 2002) 。Dale和Krueger (1998) 的研究表明, 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与他们在校的学费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 那些收费高昂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也高。

(2) 就业指导机构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逐步发现其面对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财务压力的逐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使得毕业生的失业率成为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对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过程变得越来越敏感。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得不开始提供培训项目, 以帮助毕业生发展工作搜寻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就业率 (Villar等, 2000) 。

研究指出,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毕业生自身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难以改变外,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感觉控制) 以及毕业生的个性, 均可以在培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Wanberg等, 2002) 。另外, 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也需要得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辅导。

2.2.2 就业单位

(1) 企业所有制

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终点是就业单位, 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Huang (2008) 对获取国有部门工作的48个被试进行了访谈, 其中37个人表明其使用了“关系”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反, 17个被试中仅有3个使用了“关系”网络从私有企业或者外国企业获取工作。这表明,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会影响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2) 所在产业

就业单位所在的行业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变量。产业变量包括产业增长率、技术变革、收益率和稳定性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产业细分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认为, 处于高增长率和高收益率产业的企业, 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其他产业相对要好;技术变革较高的产业, 对毕业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也要高;产业的稳定性决定了产业中员工的流动率较低, 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Brown和Konrad (2001) 指出, 在一个产业中, 员工流动水平可能对工作机会信息的数量和流动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影响。低流动水平可能降低信息流动, 从而减少本产业员工跳槽的可能性, 进一步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限制作用。

3 结 论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国外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最多的仍然是个体层面, 即毕业生自身的特征, 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毕业学校和就业单位的研究不多, 主要集中在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的资源和培训以及就业单位的选拔招聘程序。目前, 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心理学着重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如个性等有深入探讨, 因而心理学主要针对本文中的个体水平;教育学关心教育对就业的影响, 以及毕业生就业对教育的意义, 其主要针对本文的毕业学校;经济学着重探讨就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主要焦点在就业对GDP的贡献上, 主要针对宏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学关注毕业生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涉及除个体层面以外的其他层次;管理学则主要研究就业和再就业中的职业发展以及对组织的影响等, 主要涉及组织层面和宏观环境。

巨额冲销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巨额冲销;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5-02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巨额冲销的研究比较活跃,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学者们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巨额冲销的定义

关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尚未达成共识。黄世忠(2002)定义为: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进行确认。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提出凡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或变更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采取了降低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且下一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将其界定为巨额冲销公司。费振刚(2006)把巨额冲销又称为亏损最大化策略,即公司最大限度地多计损失、少计收入,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

二、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三、巨额冲销的影响

张翠萍(2007)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使自己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经理往往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掩盖公司的不佳经营业绩,维持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经理得不到报酬的年份也比较少,当年的“巨额冲销”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以后年度的收益,可使经理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

但是“巨额冲销”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经理经常把“收益平滑”与“巨额冲销”联合使用,试图使企业当年收益接近上一年或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无形中增大了其与下一年收益的距离,这会造成企业未来收益易变性的增加。另外,经理拉平收益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改变企业当年的收益数额,并不能根除已报告的收益缺陷,只能对企业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

四、研究评述

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每位学者的定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黄世忠从定性的角度定义,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可操做性;而吴水澎、刘斌、刘星是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条件下进行界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相较而言,费振刚的定义比较合理。

国外对巨额冲销的研究多数采用实证研究,而我国的规范研究较多,赈灾逐渐想实证研究发展。国内外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一致,例如,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中一般都考虑了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也有共同点。

但是该类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时,关注较多的是高管人员变更等,缺乏实证研究上市公司规模、控股股东等因素。另外,我国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巨额冲销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可从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巨额冲销的影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4

学生姓名:

学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宜宾学院

题目类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0日

前言:

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包装自己、如何通过制作个性简历让用人单位对你“一见钟情”,成了最令求职者们头痛的事,个人简历,已不在是人们的惯常思维里,就是一张A4纸,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着求职者的姓名、年龄、毕业院校、职业经历、特长技能以及求职意向等等。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年轻求职者,开始青睐制作影像化的简历,视频简历应运而生。

据报道早在2003年这种全新的个人简历——“视频简历”已经出现在招聘市场上。与传统的手写或纸质简历相比“视频简历”居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学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大学毕业生愿意在简历制作上多花功夫,一些影像专业机构和门户网站已经看中求职市场这块新“奶酪”开始攻克“视频简历”市场。一些影响机构和门户网站进行战略合作并表示相当雄心称:“将以视频简历改变人才市场目前的求职状况,然而“视频简历”也曾因制作费用过高,涉及个人隐私等原因一度出现“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的尴尬窘境。”随着视频简历2003年在北京的招聘市场出现以来,2004年曾风靡北京,深圳等一线大城市。2005年在长沙,南宁,杭州等省会城市相继出现。而现在“视频简历”已经走进各个大学的校园。也越来越受到招聘企业和求职大学生的关注。然而“视频简历真的已经改变人才市场目前的求职状况了吗?”现在还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虽然“视频简历”并不像起初所想的发展。但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求职方式,一方面可以适应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现代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而且与传统求职简历相比“视频简历”所具有的各种优势是不可忽视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业内人士任然对其前景表示看好。“视频简历”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任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主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数字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求职和简历制作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视频简历”这种新型的求职简历应运而生。这种新型求职简历刚一出现就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一些专门的影像机构和门户网站更视其为一大商机。然而“视频简历”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想那样顺利,也曾因制作费用过高和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处于不尴不尬的窘境。然而“视频简历”从出现到风靡一线大城市,再到各级省会城市的出现,到现在逐渐走进各个大学校园。其发展越来越受到招聘企业和求职大学生的关注。随着招聘市场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视频简历”又会有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视频简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据报道早在2003年一种新型的简历——“视频简历”就出现在了北京的某个人才招聘市场。然而在此之前两年“视频简历”就已出现:在北京经营视频简历比较早的赛文润博信息咨询中心的负责人刘先生表示,这个创意来源于当初几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对经常处理大量纸质简历的抱怨。

随着在2003年“视频简历”在人才市场出现。2004年就已经风靡北京,深圳等一线大城市。许多专门的影像机构和门户网站对“视频简历”的市场看好:2004年12月1日,对于TOM在线与易之易工作网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双方在北京政协会议中心携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会上,双方均对视频简历市场表现出了相当的雄心,两家公司表示:将以视频简历改变人才市场目前的求职状况。2005年“视频简历”也悄悄出现在长沙、杭州、南宁等省会城市。2005年3月30日,湖南大学大四学生小竹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放映了一段自己正在慷慨演说的画面。一段约6分钟的视频专辑,生动地展示了他的特长和爱好。合上电脑,他不再多说什么,只等待对方的答复,小竹使用的便是视频简历。

然而曾一度受到毕业生青睐和企业看好的“视频简历”,并不是如人所料的那样发展,“视频简历”曾陷入“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的不尴不尬的窘境。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视频简历”的制作成本过高。使得很多求职的大学生“望视频却步”。记者了解到,目前视频简历制作费用在200至1000元之间,这仅仅是制作成本费用。但要拿到网上公开展示或参与一些招聘活动还得另外交费。比如北京恒基伟业可视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是根据客户要求保留时间收费,一般情况下是:3分钟的标准视频简历保存1个月需交纳50元、半年为120元,按照每个月10元递增的收费标准计算;有的公司则是按照播放的时间计算,如播放时间3分钟的收费50元、收费时间8分钟的收费100元;易之易工作网的收费为3分钟的视频简历,永久保存需要交纳200元。

有关人士算了一笔账,一份纸制的简历,如果按照每份3页至4页、A4的纸张为例,需要1.2元至1.6元。通常求职者投递简历一次,成本大约为12元到16元,再加上邮资,基本上在20元到24元不等。很显然,视频简历在成本上明显比纸制的简历贵得多。如果加上应聘中投送光盘的成本,一般的应聘者恐怕就会望视频而却步了。

(二):部分求职者认为:--视频简历容易暴露求职者的隐私。

从事法律工作的沈女士说,任何企业都能看到某个人的视频简历,那是不是侵犯到了个人隐私?

视频简历对于刚找工作的人比较适用,但对于一些骑驴找驴的人呢,一旦他的求职简历被他的上司看到了,很难说不会影响到他目前的工作。在这方面,视频简历是不是就产生了负面影响呢?长沙市某通信部门的王经理则表示出担忧。

(三):“视频简历”并非人人都适用,对某些人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那些外表普通表达能力不够好的求职者来说,视频简历恰恰是把个人的弱点突出了出来,最后的效果很可能是帮倒忙。

“视频简历”从出现到现在一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新型的简历从一出现,它的规模和影响就一直不断的扩大。开始在北京出现,后来风靡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再后来在省会城市出现,再到后来走进大学的校园。“视频简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和招聘企业所了解和关注。它的影响力正在不断的扩大。

二.“视频简历”目前现状及与求职应用形式比较:

(一):“视频简历”这种新型简历求职形式的影响不断扩大:“视频简历”从刚开始在大城市人才招聘市场出现。现在已经影响到全国各地,各高校,除了有有一做“视频简历”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外,许多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尝试自己制作。而且花样百出,各种各样的创意的视频简历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以下是一片新闻报告:

“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爱好:足球、音乐。特长:计算机„„希望能应聘贵公司某职位。”6月27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小陈在宿舍里练习录制网络DV简历。在这个未完成的DV简历中,小陈时而坐在电脑屏幕前,熟练地操作着网络管理界面;时而出现在足球场上,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射门„„他所有的爱好和特长都通过视频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展示。

(二):“视频简历”求职形式更加科学,技术进一步成熟:在“视频简历”发展历史中曾介绍过:“视频简历”的发展曾有一段尴尬期。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和个人隐私等问题。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盈利模式的改变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以前门户网站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网上,然后等招聘企业点击获取求职者信息,以达招聘目的。现在门户网站为了保护客户信息安全。采取双向选择形式。也就是说:保护“视频简历”有2把钥匙,一把在个人手中,你可以关闭、发送,自己掌控;还有一把在网站手中,我们会防止别人破坏或者盗用。而针对制作成本问题,目前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免费为求职者制作“视频简历”网站自己贴钱投入在这个项目中,请电视台的人来为同学们拍摄。那么这些网站又是怎样达到盈利目的的呢?原来招聘网站承担“搭台”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唱戏,更多的人来看戏。通过“视频简历”使简历投递更有效,使得企业对人才的甄选更快捷,招聘周期缩短。如果做到这点,那么更多的求职者上招聘网站,更多的企业会通过这些做网络招聘,网站赚钱的目的就实现了。

总而言之“视频简历”这种新型的简历。能够很好的与现在网络招聘相结合。越来越受到招聘企业和求职者的新的认识。在这些网站新的盈利模式下。如果试点成功,视频简历将会使,招聘企业,求职者,网站三方都受益。网站通过这种

经营方式获利,求职者节约求职成本。企业提高招聘效率。也许这就是信息技术这门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和人带来的好处!

三.“视频简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与传统简历相比的优缺点:

(一)普及面会越来越广:随着“视频简历”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的关注,这些高校的学生本身掌握了制作技术:如前期策划拍摄及后期编辑。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制作一个视频简历就像拍摄个纪念视频一样,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基本没什么难度。只是“视频简历”针对性稍强些。所以“视频简历”将来会在各个高校普及开。而一些专门的网站为了吸引学生也开始推出免费拍摄,拍摄费用将有招聘企业和广告客户去支付。这将会是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视频简历”制作的客户。

(二):“视频简历”与传统简历的关系:

“视频简历”与传统简历相比具有的优点:

1:“视频简历”具有平面简历不可比拟的信息量:视频简历以数码摄像拍摄、计算机软件编辑制作、可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浏览的有关个人经历的动态影音信息及相关文字资料组成。同平面简历相比,由于视频简历是通过数码摄像 记录有关求职者的个人数据信息,因此,具有平面简历不可比拟的信息量。

2:“视频简历”视频简历比平面简历更直观:与传统的手写体、打印纸简历相比,视频简历的优点就是直观,它对不少行业的求职者都是有好处的。像销售、培训类人员等注重表达能力的,可以用视频展示自己的口才;设计人员可利用视频展示自己满意的作品,并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外语人才则可以在视频中做流畅的外语自我介绍,这比一大堆证书更具有说服力。

3:制作一分“视频简历”求职时就不必东奔西跑,舟车劳顿。这样可以降低求职的成本。也可以第一时间让招聘企业第一时间看到求职者的信息。

“视频简历”与传统平面简历相比不足之处:

1:“视频简历”并不是人人都适用:对那些外表普通表达能力不够好的求职者来说,视频简历恰恰是把个人的弱点突出了出来,最后的效果很可能是帮倒忙。

2:“视频简历”并不能完全准确反应出求职者的信息:“视频简历”和求职有时间差。往往反应的是最近一段时间面貌,而不是此时此刻。

3:通过“视频简历”这种进行招聘企业只能看到求职者提前设计拍摄好的视频,而无法与求职者进行互动。自然这样对求职者做的评价带有片面性。也有可能使招聘企业招到不满意的人。

由此可知“视频简历”和传统简历各有优缺点。各自有自己适用的对象与条件,我们不可说“视频简历”将来就会代替传统简历。也不能否定了“视频简历”在某些方面的价值。

总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企业招聘和大学生求职方式也趋于多样化的发展,“视频简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视频简历”从开始在人才市场出现到现在已有接近10年的历史。这期间,有曾经的倍受青睐,也曾遭遇尴尬。但无论怎样,这种新型的招聘求职方式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求职者的关注。但可以肯定地说“视频简历”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良好的。他将会对大学生求职有多大的帮助,是否会改变目前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有待研究,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经理日报/2005年/04月/30日/ 视频简历:求职新宠的是是非非 李凤发 2新华日报/2004年/10月/15日/ 视频简历渐成求职新招 尚娟娟

3“视频简历”,是否风光依旧?个人简历

412 种求职方式成功率排行

5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6月/30日/第005版 社会新闻 DV视频求职简历风靡大学校园 本报记者 赵弘 实习生 荣剑南 郭佳男

6热点述评 市场广角 创新人才招聘方式 2006年8月人才开发高教探索20()8年第3期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钟云华 余素梅

8大学生传统与现代求职方式的对比和互补问题刍议 曾宏明(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9新闻天地(报纸)

10给面试官留下直观印象视频简历让他脱颖而出 江苏 王庄林

11聚焦视频简历 洪江波

12论“视频简历"在大学生求职中的应用 陈海涛(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13中国妇女报/2004年/01月/07日/ 视频简历:就业应聘新招 李晨光视频简历"孕育新商 ◆文/李晨光

14江西日报/2004年/11月/19日/第T00版/视频简历全新的择业敲门砖本 报记者刘勇

15大连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B01版 视频简历突出个性 备受才市青睐 佳闻

16制作视频简历带出创业新思维 编辑 林洪

法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5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文献综述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有以下意义:

第一,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历史。

第二,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判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判例在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价值。

第三,判例法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特性,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法律特征的认识。

第四,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明晰该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能够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资料来源和范围

(一)图书馆馆藏图书

在图书馆馆藏图书D类政治法律类中搜索到以下相关资料: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书籍。

(二)期刊数据库检索

主要利用CNKI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访问地址为:http://

3、王铁雄著《中国古代判例法新探》,访问地址:http://www.fashi.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6

三、文献简介

笔者在通过各种方式所检索到的资料中,重点研读了张晋藩、武树臣、汪世荣、何勤华、王贵东、吴雪元、汤唯、姚旸、谢天、赵玉环、李玉年等学者的著作。

学者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自己研究的题目灵活地确定分类的标准)

(一)对我国古代判例法形式及其发展历史的探讨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十卷本)以朝代为线索对中国古代法律作了系统介绍,通过该著作能够对各个朝代的具体的法律形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该书认为,判例法在经历了中国古代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秦汉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司法实践中得到重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法律渊源。唐朝法律形式多样,主要有律令格式,此外,还有敕、典、例等为补充形式。明清时期,律例并行,是中国古代判例法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因案生例原则的正式确立,明清两代例的数量大增,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该著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但未就判例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也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另外,由于该书出版时间是在上个世纪末,未能反映近年来的某些法律史研究成果,对唐代判例的表现形式的论述略显单薄。(注意:需要对文献进行述评)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二)对我国古代判例存在原因的分析

谢天《论中国古代法中的例》[3]一文中认为:例的兴起,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实用哲学的引导。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的儒家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哲学。在这种实用哲学的引导下,追求法律的实效成为了中国古代立法者的目标。例就是在这种引导下自然而然的产生;二是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例的形成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发展状态,例以其植根于现实的变通性受到了司法官们的青睐,因而发展起来;三是法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再完善的制定法也无法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例则是通过总结现实经验从而使法得到发展的最好方式。该文对例的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观点较新,但是作者所做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判例自奴隶社会时期即已经存在,作者所做的诠释不能有力地解释隋唐以前判例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原因。(注意:需要对文献进行述评)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三)判例法与制定法的关系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四)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四、总结(该部分应当紧紧围绕题目,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著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著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著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篇6

崔建军

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毕业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文献综述的写作则是毕业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开端,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本文拟就毕业论文写作中有关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个人的若干思考。

一、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而言,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综述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位论文写作的水平。极端些说,没有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文献综述部分要澄清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部分主要是继承,是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进的规律。文献综述是复述前人的成果,是尊重前人,实质上也是显示作者自己的读书量。一篇论文若没有必要的文献综述部分很难发表;一篇学位论文没有相应的文献综述部分一般质量较低,也难逃肤浅的命运。

2.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决定的。

道理很简单,主要是: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需要一代一代的学人前赴后继的开拓和努力才能薪火相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也不可能覆盖全领域”。正是因为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和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决定了真正有价值的学位论文的开放性和文献综述写作的必要性。

3.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并为自己的后继研究构建论文创新的平台。空前绝后的题目或许有,但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即使空前绝后的题目也要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灵感。当然,既“空前”又“绝后”的题目缺乏普适性,也没有多少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

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以下写作原则:

1.“5W”写作原则。“5W”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原则,也就是可检索性原则。具体地说即按照什么人(Who)、什么时候(When)、在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提出了什么学术观点(What)的写作方式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则。易言之,文献综述的写作应采用实引方式,对所引述的观点要严格采用被引述作者的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任意发挥。真正的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应该让读者能够查阅并迅速找到文献的源头,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遵循“5W”文献写作原则有利于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学术积累。现今流行于我国经济学界的许多所谓的文献综述是不规范的,比如“弗里德曼(1968)提出了„„”、“诺斯(1963)构建了„„”等等。这种转述性的文献综述毫无价值可言。因为读者阅读文献综述后仍然很难把握作者所依据的文献是什么。严格地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没有继承性,也没有开放性,于学术研究无补。

2.经典性原则。文献综述应坚持经典性写作原则。所谓经典性写作原则是指文献综述的内容应该是所研究领域的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学术“圈外人”的某些片言只语。一般来说,每个研究课题都有其所在领域独有的经典文献。作者必须熟悉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

3.“文献树”原则。“文献树”原则也就是“学术谱系”原则。作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必须系统梳理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必须采用历史方法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和“由宽到窄”的“文献树”原则进行。只有这样,方可理清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为自己的后继研究建立进一步创新的平台。

4.“顶天立地”原则。“顶天立地”原则的“顶天”要求作者从理论继承上逼近学术前沿;“立地”则要求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进一步讲,所谓“天”就是研究问题所要求的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所谓“地”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顶天立地”就是要求有的放矢,要求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一切有价值的理论之“矢”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的”。

5.单数原则。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一篇与之相匹配的文献综述,这就是文献综述写作中的单数原则。学位论文写作中不需要也不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平行的文献综述。理由很简单,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集中研究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甚或某一个学术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通俗些说,就是栽一棵“树”只需要一个与所栽之树相匹配的“树坑”,栽一棵“树”挖两个“树坑”不但多余,而且无用。

三、文献综述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文献综述的写作而言,主要是: 1.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如果真是这样,其解释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是“空前绝后”的;二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没有任何人研究。前一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后一种可能反证了作者的选题缺乏研究意义。2.简单罗列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有文献综述,但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毛病。比如,有的文献综述中仅列示出A说,B说,C说,D说等等,而后却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读者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能够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简单地说,这种文献综述写作严重违犯文献综述的“文献树”写作原则。

3.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学位论文虽有文献综述,但只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缺乏权威性和经典性的算不上学术文献的所谓文献。比如研究货币政策问题,若不综述凯恩斯、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弗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人的论著,而开出另一系列人物的论著清单,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根本就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也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货币政策文献,其成果价值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我们列示权威人物的权威论著,并不是不尊重非权威人物。在学术研究中理所当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也只能坚持学术标准,而不能有学术标准以外的其他因素参与其中。

4.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此问题常见于当今比较时髦的“基于A的B研究”或“A时期的B研究”这种题目。本来,“基于A的B研究”和“A时期的B研究”这样的题目研究的研究重心是“B”而不是“A”,但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A”。显然,此种文献综述脱题了。比如,“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这一题目,作者的研究中心应当是“货币政策”,“通货紧缩时期”或“通货紧缩”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背景与环境,而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通货紧缩”,此种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当然是不匹配的。

5.多个文献综述并存。与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学位论文多个文献综述并存。这种文献综述写作违犯文献综述的“单数”写作原则。多个文献综述并存反映出作者选题的发散化和研究问题的不集中。比如,“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这一研究题目的写作中,作者既有货币政策方面的文献综述,也有金融市场方面的文献综述。这种文献综述写作难免顾此失彼。当然,这是选题问题了,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吸毒研究文献综述 篇7

对吸毒原因的研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医学主要从遗传基因, 吸毒的生理反应, 吸毒后对人的神经、大脑、血液的刺激来找原因。如研究毒品的化学物质如何作用于大脑和中枢神经以及其代谢特点等。心理学主要从人的人格特点、心理缺陷等寻找吸毒的原因。有关研究发现依赖型人格、情感自控能力弱的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易于染毒。社会学主要从社会因素找原因来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吸毒。主要突出人们所接触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的差异, 人们的互动效果是造成人们吸毒的原因。宏观社会学从社会失范、社会整合的角度来解释吸毒的原因。用功能主义的越轨理论解释吸毒就是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失调的产物。当社会结构不能提供足够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文化所认同的目标就会产生吸毒行为。许多国外的社会学家认为人们吸毒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目标不能实现, 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大多数吸毒者来源于社会下层。国内学者梅建明认为吸毒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它是社会失范的表征之一。由于在社会结构上的位置不同——社会流动性太小, 这种位置改变的可能性也很小 (同有些人相比较而言, 拥有较多的机会) ;在吸毒者中, 有42.61%的人处于无业状态, 而西安市的数字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数字相比较还算较低的。在武汉、上海、深圳, 吸毒人群中无业者高达60.0%、63.6%、56.9%。对于这些人而言, 他们缺乏足够的合理手段取得成功。这样, 在文化结构的目标与社会结构的目标之间, 产生了断裂, 这就是失范的根源。作为失范的各种表现形式, 卖淫嫖娼、青少年犯罪等越轨行为, 在这种层出不穷的越轨形式中, 吸毒即是其中之一。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来解释吸毒。他们认为社会的解体是人们吸毒的原因。国内学者郑建文就认为社会整合对于预防复吸毒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微观社会学的层次, 许多学者用亚文化理论、拟剧理论来说明吸毒的原因。美国教授贝克认为个人卷入大麻亚文化群是其吸食大麻的关键原因。几乎每一个大麻吸食者的成长历程中, 都可以在其背后找到一个或大或小的亚文化群, 是这些群体为新手提供大麻以及角色榜样。拟剧理论认为:戏剧式表现至少企图在某种形式的越轨行为看来像是一个基本目标。在他人面前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越轨者对于这个越轨者可能具有直接的价值。例如, 在“青春期反叛”过程中, 吸毒、违反宵禁令、饮酒这类越轨活动虽然有其本身的意义, 但它们的出现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们是越轨的。正如我们可以预期的那样, 男孩子的帮伙经常利用各种形式的越轨行为向彼此及外人显示他们是“男子汉”。吸毒帮伙则按照其吸毒行为所冒的违法风险程度来安排其成员的等级。毒品越厉害, 受警察干预的危险性越大, 则其社会地位越高。

2 建构视角看待吸毒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能只研究吸毒的原因, 还要研究人们不吸毒的原因, 他们认为是社会控制的作用。

标记理论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标记理论 语言学 学派 定义 标准

一、标记理论的提出

标记理论(MarkednessTheory)是由布拉格语言学派首先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标记(markedness)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俄国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之后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雅柯布逊(Jakobson)将其引入词汇和语法领域,用来描写语法和语义现象。

二、不同语言学家对标记理论的定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提出四种可能的音系对立类型,其中表缺对立被定义为标记性。表缺对立即一对语言特征的两个对立体,如果有某种语言特征,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与之对立的无法确定有无该语言特征的,即被认为是无标记的。例如:voiced/voiceless,nasalized/non-nasalized,rounded/unrounded。相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观点,音系学家把标记理论定义成两个对比的语言学元素:有特定的显著特征的是有标记的,反之则为无标记。例如,发音/t/和/d/是一个最小配对,t/是/voiced/因此是无标记的,而相反/d/是/+voiced/所以是有标记的。

从语义学者的角度来说,Lyons将标记理论定义成“无标记项是有标记项的上级共词位姊妹单元”例如,在dog/bitch中,dog具有泛指性,包含了“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是无标记的;而bitch专指“female”语义范围较窄,因而是有标记的。

根据类型学者的研究,那些很普遍的并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特点即为无标记的,反之特定于一种语言或只存在于极少数语言中的则为有标记的。而Fred R.Eckman这样定义标记理论:在某个语言中如果现象A的存在暗示了现象B的存在,但是现象B的存在没有暗示现象A的存在,那么就可以说现象A比现象B更具标记性”换句话说,标记形式的存在暗示着非标记形式的存在。

总之,对标记理论没有统一而规范的定义。标记理论这个概念仍然具有模糊性,有时候很难来判定哪些特征相比较其他的是有标记的。

三、标记理论的不同划分标准

标记理论没有正规的统一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也给出不同的划分标准。

Greenberg,Croft列出13条如何定义标记理论的标准,Croft又将这13条标准分成了四大类。

1.结构标准。在音系学层面上,结构的标记性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t/对于浊音就是无标记的,/d/对于浊音就是有标记的。在词汇层面上,一个名词的单数形式被看作无标记的,但是加- (e) s的复数形式被看作有标记的。在句法层面上,形容词的基本形式被认为是无标记的,比较级是有标记的,标记符号是–er,最高级也是有标记的,标记符号是–es。

2.行为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部分,形态方面的曲折标准和句法方面的分布标准。例如,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可及物动词能被用于主动和被动语态(有几个词例外,比如“rumor”只能被用作“be rumored”)。然而有一些及物动词只能用作主动语态,不能用作别的语态。例如,“lack”, “resemble”, “suit”等等。因此,对于英语中的及物动词,主动语态是无标记的,被动语态是有标记的。

3.频率标准。在话语中,无标记比有标记的出现频率更高或者至少等同于。例如,在词汇层面上,一个名词的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出现频率更高;在句法层面上,主格比宾格出现频率更高。在音系学层面上,无标记音素比有标记音素使用频率高,比如 /s/ 比 /z/使用频率高。

4.中立值。在大部分中立语境中(指的是没有对立面)只有无标记项,也就是说,无标记成分作为上义语类,表示无标记和有标记成分。例如,单词“man”可以表示“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

四、结语

标记理论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首先要对标记理论的定义和划分标准有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可以将其应用在许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甚至影响到二语习得和教学方面。在二语习得中,外语学习者一般是按照“无标记-有标记”的顺序发展的。一方面因为无标记项结构简单、意义概括、分布广、信息处理时间短,容易习得;另一方面也和人类以“我”为中心的基本认知规律是相一致的:从单数到复数、从一般到特殊、从肯定到否定、从近到远等。因此,在发展第二语言能力的时候要遵循“无标记-有标记”的顺序,先掌握简单的、规则的语言现象、后掌握复杂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标记理论的研究对语言学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yons, J. Semantics, volume 1.[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Greenberg, J. Language universals.[M].The Hague: Mouton. 1966.

[4]Croft, W. Explaining Language Chan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London: Longman.2000.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400字以上下一篇:作为一棵树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