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推荐6篇)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1

2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课前小卷◆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

A.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B.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

C.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某市人民代表大会经多年探索,创立了人民代表接待站和专职的人民代表联络员制度,每天至少有一位人大代表在现场听取民众反映情况。这一制度创新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②公民的政治表达渠道不断拓宽

③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渐形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现在有不少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人大作为机构改革的突破口,减少职数,缩减编制,很多乡镇人大在改革后仅剩下人大主席一个人。这种做法()

A.是正确的,可以减少当地人民的负担

B.是正确的,做到了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

C.是错误的,应该连人大主席也不留

D.是错误的,削弱了当地人大的力量

4.2012年7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执法检查组,赴甘肃省平凉市进行实地检查。这表明()

①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行使其部分职权

②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③该省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

④该省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5.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反复征求社会各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这说明()

A.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D.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6.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是最重要的国家机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7.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句话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有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改善党的领导

A.①②④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新知梳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理解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三种执政方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以及党的执政方式

基本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

4、党的执政方式:

5、①科学执政的含义:就是遵循

以科学的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的含义:就是坚持支持和保证,坚持

和完善,坚持和健全,以发展带动,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的含义:就是坚持,领导立法,不断推进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合作探究◆

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自测:

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对依法执政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③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一直强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

党________的主要体现。()。

A.行使立法权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D.依法执政

◆例题◆

例题1.(2012天津)“俯身接地气,用心听民意。”近来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在蓬勃展开。群众反映干部们带来了政策和资金,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们体会到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下基层活动的良好成效体现了我们党()

A.坚持政治领导的领导方式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找出关键词“接地气”实际上就是走进群众,倾听民意。题干大意是在描述“群众”和“党的干部”的关系,因此所选的答案里必须又包含“群众”又包含“党”还要包含“群众”和“党“的关系,因此选择D。

变式1.(2012山东)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

A.中国共产竞坚持依法执政

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

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党须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材料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因此A项正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B 项与材料无关,含云:己项说法错误,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依法执政方式,D项错误,我国的司法权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随堂检测◆

1.(2011广东)某县委2010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出现了“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到什么”到“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党

A.重视人民主体地位B.增加人民监督权力

C.强化人民政治责任D.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2.(2011福建)2011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科学执政

B.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

C.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

3.(2011北京)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4.(2011新课标)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

④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0广东)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 5” 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②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位时,他始终廉洁奉公,公而忘私;退休后,他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辞世前,他把自己20多年辛勤营造的数万亩森林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的行为()。

①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③反映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④表明了杨善洲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

7.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意见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等方式,及时公开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有利于()。①进一步拓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 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④完善国家政权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9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政治参与渠道与方式更加多样。这表明()。

①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④我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②④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中国当今现状。这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④才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3.“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

作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A.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是国家最高领导机关

C.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从1921年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1年的光辉历程。古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

十。”这句古训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有()[来源:学科网]

①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

③要加强改进党建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

④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④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它的________决定的。()

A.性质和宗旨B.执政能力

C.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D.执政方式

知能提升

6.“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新时期富民强村的带头人——江苏常熟将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44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共同走上了小康路。他的先进事迹启示广大共产党员()

①要坚守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

②认真履行好经济建设职能

③不应谋取任何利益和特权 ④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7.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党的意志通过全国人大依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二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④二者共同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④

8.201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91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最初的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8000多万,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革命和各项建设职能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品质

③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卓有成效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得民心

A.②④B.①②

C.①③D.③④

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一直强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________的主要体现。()

A.行使立法权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D.依法执政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W市党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等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注重通过专家座谈、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在引进企业过程中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依据《村民自治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该市党委是如何执政的。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2

关键词:雾霾报道,新闻框架,议题注意周期

一、研究背景

随着PM2.5进入公众视野, 雾霾这个词就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民日报》2011年报道说, 本世纪以来, 全国霾日数增加明显, 中东部地区霾日数有显著增多趋势。2013年全国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 创52年以来之最。 (1) 纵观全国, 此次雾霾相较于以往的常规性雾霾, 具有时间持续长、污染程度高、影响范围大和作用人群普遍等新特征, 并逐渐演化为突发性环境危机事件, 成为显性的社会议题。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界定了媒介的三种功能, 即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和传承文化, (2) 其中“监视环境”包括媒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及时了解和充分把握。雾霾天数的增多给公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媒体将雾霾议题逐渐纳入日常报道的框架中, 普及科学知识, 为公众呈现出对雾霾的清晰认识和破除有关雾霾的谣言, 公众也亟需了解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责任归属。

基于以上背景, 笔者希望借由考察具有不同性质的两家全国性报纸, 即代表党报的《人民日报》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中国青年报》这两家媒体, 分析雾霾报道中对责任归属的报道偏向以及新闻框架在报道中的呈现, 并进而推断这种偏向和呈现模式背后可以解释的因素。

二、文献综述

笔者从中国知网中搜索有关雾霾报道的期刊论文, 主要集中在2013和2014年这两年, 其中总结和分析了媒体责任、报道特点、报道策略和框架建构以及国外媒体对中国雾霾负面报道的原因和解决路径等。李浩鸣和史公军以《人民日报》2006至2013年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认为雾霾的新闻框架仍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3) ;周婕从健康传播的视野对雾霾报道进行了总结;徐琴媛和于月批判性地研究了法国媒体对中国雾霾的报道。 (4)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雾霾议题是在2013年元旦后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后开始得到重视的, 而在2013年至2014年, 雾霾报道数量呈现出报道的生命周期。本文从特殊时间段, 即雾霾频发的月份为时间维度, 用框架理论分析两家全国性重要报纸在雾霾报道中议题的呈现, 比较两家媒体的报道框架、框架功能和议题之间呈现的相关性, 主要引入两种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框架支持。

1.框架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 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吉特林提出的框架就是“关于在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他认为, 媒介框架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 新闻框架是指媒体用来呈现与雾霾相关的新闻报道的总体方式, 是用来阐释和帮助大众理解雾霾议题的一个工具。恩特曼认为, “框架搭建主要关乎选择和凸显, 建构一个框架也就是要选择被观察现实的某些侧面, 将他们置于一个传播情境中让其凸显出来。”恩特曼总结了框架的四大功能:界定问题、把脉原因、道德判断、对策建议。 (5)

2.议题注意周期

丹斯 (Downs) 在1972年针对环境问题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议题注意周期模式, 他认为环境问题的演进会经历5个阶段。第一, 前问题阶段:问题已存在, 但未受到大众注意。第二, 发现和预警阶段:议题忽然被赋予高度关注, 从原来不被视为问题转变为问题。第三, 成本反思阶段:公众开始认识到问题相当复杂且不易解决。第四, 公众注意力下降阶段:大众对此问题失去注意力, 尽管此问题可能尚未解决, 实际情况也没有改善, 而大众已将焦点转向另一新议题。第五, 后问题阶段:议题逐渐退出公众视线。Downs同时强调, 并不是所有公众议题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 有些议题可能只走几步就消失了, 而有些问题则会反复在第二、三、四阶段循环。 (6) 而后的研究发现, 媒介议程也具有高低变化的循环周期模式。学者在Downs五阶段的基础上, 将议题的周期性变化总结为三个阶段:上升期 (upswing) , 维持期 (maintenance) 和下降期 (down-side) 。 (7)

四、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和对雾霾报道时间维度的考量, 本文提出三组研究问题:

问题1媒体基于时间维度的雾霾报道框架有哪些?两家媒体常用的框架各是什么?

问题2媒体对雾霾议题的短期报道框架与长期报道框架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时期的责任归属框架是否不同?如果有, 有什么不同?

问题3在相同的议题注意周期下, 两家媒体在报道雾霾议题时选择的框架是否不同?如果有, 有什么不同?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新闻的价值首先存在于时间维度中。” (8) 由于雾霾频发具有时间性, 本研究将新闻框架的使用以及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置于时间维度的语境下进行验证, 以此考察新闻框架功能与雾霾议题之间的联系, 探究媒体对雾霾问题的责任归属。本研究首先关注两家媒体如何报道雾霾, 采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对文章中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 考察在时间维度下雾霾报道框架的流变及其原因。

媒介框架构建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本文采用具有普适性的新闻通用框架 (事实框架、冲突框架、人情味框架、责任归属框架、道德框架、经济结果框架、领导力框架) , 以及恩特曼的框架功能作为基础, 进行比较分析。

(二) 样本选取及时间段的选择

1. 报纸的选择

《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发行范围覆盖全国, 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 因此《人民日报》对雾霾议题的报道足以反映雾霾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情形。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的中央机关报, 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 它作为中宣部直管的中央级大报, 以“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 服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2. 研究时间段的选择

通过搜索, 雾霾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分别是在2006年12月26日和2007年3月1日, 两家媒体对雾霾的报道出现在2007年。2013年初的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媒体更是把雾霾报道的议题, 从气象、环境报道层面, 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雾霾报道已形成规模。2013至2014年, 是雾霾报道全面展开的时段, 为了对雾霾报道有一个时间的延续性, 笔者选取了两报从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5日的报道进行研究。

3. 数据搜集

笔者以雾霾为关键词, 分别在人民网报刊检索和中青在线站内全文检索系统中, 分别搜到报道867篇和463篇, 除去只提到雾霾一词或者只有一两句话与雾霾有关但主题与雾霾无关的报道, 获取有关的消息、通讯、图片新闻、深度报道、评论等文章中, 《人民日报》有213篇、《中国青年报》有150篇。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图一显示的是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5日两家媒体每月的雾霾报道数量, 所以图表中9月至12月的报道数量还有上升空间。2007年至2010年, 两家报纸的雾霾报道不足5篇, 且是作为气象天气报道提及的。2011年, PM2.5这一专业术语进入公众视野。

据专家介绍, 雾霾天气多出现在秋冬季节, 笔者以秋冬春夏的季节顺序制图发现, 雾霾报道数量与雾霾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在雾霾出现多的月份, 媒体报道的数量也会增多。图中出现了两个峰值, 分别是在1月和3月。据报道, 2013年1月, 全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 涉及30个省 (区、市) , 有些地区的PM 2.5达到五年来最高值。《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的报道量分别达到31篇和29篇, 13日至16日, 《人民日报》平均每天刊发3.4篇文章报道雾霾、《中国青年报》平均有3.1篇, 呈现出了媒体的重视程度。第二个峰值是在3月, 春节过后两会召开, 环境问题成为两会的重点, PM2.5、雾霾也成了媒体追问代表常提及的词。

按照丹斯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以及雾霾的周期性气候变化特征, 笔者将2007年至2013年两家媒体雾霾报道按照雾霾数量划分, 将有关雾霾的报道议题分为前问题阶段 (2007年至2010年12月31日) 、发现和预警阶段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 、事件爆发与媒体集中关注阶段 (2013年1月至3月、2013年10月至12月和2014年1月至3月) 、公众注意力下降阶段 (2013年4月至9月和2014年4月至9月15日) 。

研究问题1:报道框架

(1) 新闻通用框架

为了便于归类和具有普适性, 笔者对两份报纸的雾霾报道依据七种通用新闻框架记录频次。结果如表一所示:

《人民日报》传递国家政策法规、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向上发展, 所以其报道框架主要为事实和领导力框架, 同时也对经济、科技、环境、生活等议题有所涉及, 形成全方面、多角度的报道, 如《空气净化器, 管用吗?》、《专家回应雾霾导致疾病问题雾霾对生殖能力影响不大》、《“黑肺”传言不实》、《核雾染说法没依据》等文章, 力求破除谣言, 消除民众的恐慌。《中国青年报》主要用事实和责任框架来展现雾霾问题, 反思雾霾与能源产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 如《京Ⅴ倒逼油品升级汽车并非雾霾祸首》、《雾霾里没有人能袖手旁观》、《不讲责任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百姓要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等报道, 都鲜明地提出了责任归属的对象。

(2) 标题关键词

标题是一篇报道的新闻眼, 媒体在报道中提炼的关键词, 很大程度上暗含着其报道框架, 本研究在所选时段内提炼了有关雾霾报道中, 标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如表二所示:

雾霾、灰霾、霾、PM2.5这样的词, 在这两份报纸中出现频率达70%以上, 《人民日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 其标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治理、降低、改善空气, 重视使用协同、共同、一起、我们、大家、全社会这样的词汇, 所引用的专家观点强化雾霾问题人人有责, 同时通过立法保障“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及时发布政策规定, 成就美丽中国。《中国青年报》将关注点放在空气、雾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表述上, 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两家媒体对PM2.5的报道集中于2007年至2013年春季, 标题中多提及这一名词, 但在2014年的报道中, 两家纸媒的新闻标题中几乎不出现PM2.5, 说明媒体在普及PM2.5知识方面取得成效, 所以媒体更加关注如何采取措施减缓雾霾, 并传达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定。

问题2:不同阶段雾霾报道的议题比较

媒体通过选取需要呈现的议题来建构媒介自身框架, 将不同阶段的报道按照政策、经济、科技、环境、生活这5类议题进行归类。如表三所示:

通过对不同阶段两家媒体在议题呈现上的比重可知, 在雾霾问题最严重的阶段, 《人民日报》最关注环境议题和政策议题, 在报道雾霾天气以及环保部制定和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两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方面给予了重视, 并且发表了相关会议, 如两会, 普及知识、理性引导公众, 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 《中国青年报》关注环境和生活议题。

问题3:报道框架的比较

根据恩特曼总结的框架四大功能, 下表显示了两家媒体的新闻框架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呈现。

从报道时段来看, 《人民日报》在雾霾爆发阶段的报道数量比《中国青年报》要多, 及时对雾霾问题做出解释, 减少了社会恐慌。在前问题阶段、发现和预警阶段以及注意力下降阶段,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量比《人民日报》要高, 说明了《中国青年报》的持续关注度。

七、结论

雾霾报道自2007年起到今天, 报道内容经历了由简单的气象解说到探讨其成因、危害, 转向挖掘雾霾与经济、政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性, 开始反思多年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结构以及工业发展阶段等对环境的影响。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标志着我国对雾霆问题的重视程度, 雾霾报道将由“浅绿”转向“深绿”, 在应对雾霾时的治理策略、责任归属问题的应对上也会更加从容。

注释

11 《2013年全国遭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创52年以来之最》,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3-12/30/c_125930861.htm

22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2011年4月第二版, P248

33李浩鸣、史公军, 《中国主流报纸雾霾报道的框架构建——基于〈人民日报〉2006年至2013年报道的内容分析》, 《传媒观察》2014年第2期

44 徐琴媛、于月, 《法国媒体对华报道解析——以法国报刊关于雾霾报道为例》, 《现代传播》, 2013年第10期

55 Entman, R.M., “Framing: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 Vo1.43, No.4, P.52

66Downs, A., “Up and Down with Ecology:The IssueAttention Cycle”[J].The Public Interest Vol.28, summer, 1972:38-5

77Mc Comas, K.&Shanahan, J., “Telling Stories aboutGlobal Change:Measuring the Impact of Narratives on IssueCycl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9, Vol.26, No.1, pp.30-57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3

一、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新课改理念。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注重实践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在历史进程中,由我国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党的执政方式。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材处理和思路设计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MT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看图听歌,感受党夺取政权的不易。教师引导(看着一幅幅激动难忘的图片,听着一曲熟悉雄壮的旋律,眼前晃动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那腥风血雨、波澜壮阔的激动岁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新课学习与探究】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1.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探究一: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自封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让我们重温中国近代史,看看谁能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真正的强国之路?

学生活动:分三组扮演不同的社会力量,阐述各自的救国举措及结果。通过体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得出历史结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使命,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承担此重任。

老师点拨学生回忆党史。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以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相继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摆在人民面前,人民究竟该选择谁来领导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3页的材料,完成表格(幻灯片展示)。从中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找出来一起读。

学生答: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历史和人民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执掌政权,从而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党不仅能够救中国,还能够发展中国。

探究二:有人说:搞革命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现在,搞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出示数据──数字中国及图片。(幻灯片展示)

学生思考:1.这些数字图片说明我国现代化取得了那些成就?2.这些成就又能证明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讨论,既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能印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三: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具有执政资格,但缺乏长期执政的能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谈话: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与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窑洞对”。(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问题:“综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我希望中共诸君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面对黄炎培的疑问,毛泽东已准备好了方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提出我党应具有与时俱进执政能力的原因:1.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人心的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存亡的根本因素。

虽然党的领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施压,国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新时期下,国内外这些复杂情况都对党的领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党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阅读书本64页相关内容,了解这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地位,思考三者的相互关系。

1.三种执政方式内涵:

科学执政:遵循规律,实现决策科学化(怎样执政?)

民主执政:人民、两个坚持(为谁执政?)

依法执政:根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靠什么执政?)

2.三种执政方式的相互关系: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本课小结】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牢记居安要思危,不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中国各族人民才会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开创全面小康新社会。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4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中政治教案: 第六课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材分析

前面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为什么中国要由共产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本框与下一框题共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2、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仅仅处于自发状态,不能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结合历史分析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方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 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人民赞同,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举例,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5

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为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先进分子先后提出过各种救国方案,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阻挠和镇压,都先后失败了。首先,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是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力量,但是,农民阶级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时,单靠它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然后,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而后,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依靠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最后,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特征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这样,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科学认识与把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6

历史的发展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只有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规律,自觉顺应历史潮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顽强奋斗。90年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永不能忘。

时代在发展,选择就在继续。古今中外,有多少政治力量、政治道路,先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后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而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历史视野把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认识贯穿在对党的未来的谋划中。我们党完全有理由为国家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党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党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否则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主动地选择历史和人民。

上一篇:我是歌手语录下一篇: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