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退政策问答及标准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病退政策问答及标准(精选6篇)

病退政策问答及标准 篇1

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是指因损伤或疾病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缺失、严重缺损、畸形或严重损害,致使伤病的组织器官或生理功能完全丧失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具体标准见劳社部发〔2002〕8号文和《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2006)中的1至4级标准。

4.申请病退劳动能力鉴定的条件是什么?

答: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1)职工非因工伤残或患病,经过治疗后,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时间上看,就是指医疗期满或医疗已终结,一般至少在半年以上;

(2)有医疗机构提供的诊断证明、住院病历复印件(院方盖章)等资料;(3)本人社会保险实际缴费年限超过15年。5.病退劳动能力鉴定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答:病退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如下:

(1)个人申请,提供规定的申报材料;(2)基层单位初审、公示;

(3)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或主管参保人员档案和社保关系的单位审查填写内容和相关资料,建立申请人鉴定档案;

(4)师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受理经审查合格的申请人鉴定档案;

(5)师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随机抽取医疗专家对申请病退人员进行集中体检;

(6)师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随机抽取未参加过体检的医疗专家按照国家规定的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审,评审结论由专家签署;

(7)劳动能力鉴定评审结论出来后,在各基层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接受社会监督;

(8)师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公示期间被举报的人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复查鉴定;(9)师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下达经公示无异议的申请病退人员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文件;(10)申请病退人员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兵团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6.病退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如何确定的? 答:病退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由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有关规定,从备案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五位以上医疗专家组成鉴定小组,针对申请病退者申报的伤病残部位和体检诊断结论,结合申请者提供的有效住院病历等资料,对照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由现场医疗专家小组综合评定,经四位以上专家同意,并签署意见,最终确定劳动者伤残程度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

7.当事人不服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否可以申请再次鉴定?

答: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对师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兵团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提出复查鉴定申请。兵团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8.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收费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自治区文件规定,劳动能力再次鉴定收费标准为每件500元,不含医疗检查费用,医疗检查所需费用按照《医疗服务价格》相关收费标准由医院另行收取。9.病退劳动能力鉴定一年几次?

答:根据病退劳动能力鉴定文件规定和各种疾病的性质,结合我师的实际,目前对各种慢性疾病和突发疾病后遗症造成的一般伤残,在医疗期满或医疗终结后,一年集中鉴定一次;但对各种恶性肿瘤(含血液肿瘤)经综合治疗、放疗、化疗无效或术后复发,以及其他突发疾病后遗症造成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并且医疗期满或医疗终结后,可以随时向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申报;师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各单位上报人数情况,适时组织医疗专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10.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有哪些部门组成? 答: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是负责组织对职工伤残程度进行鉴定的专门机构,在我国目前称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据有关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纪检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设立办事机构,办事机构设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由专人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咨询电话:0992-3902000 农七师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劳动能力鉴定宣传材料

(二): 病退劳动能力鉴定须知

一、病退劳动能力鉴定常识

1.病退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者非因工伤残或患病后,于国家社会保障法规所规定的医疗期满或医疗终结后,经本人申请,由劳动鉴定机构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运用有关政策和医学科学技术的方法、手段,确定劳动者伤残程度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病退劳动能力鉴定,不同于医院对疾病的诊断。

2.病退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分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两个程度档次。只有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才符合办理因病退休手续。

(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是指因损伤或疾病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缺失、严重缺损、畸形或严重损害,致使伤病的组织器官或生理功能完全丧失存在严重功能障碍。

(2)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是指因损伤或疾病造成人体组织器官大部分缺失、明显畸形或损害,致使受损组织器官功能中等度以上障碍。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条件

(1)单肢瘫,肌力2级以下(含2级)。

(2)两肢或三肢瘫,肌力3级以下(含3级)。(3)双手或双足全肌瘫,肌力2级以下(含2级)。(4)完全性失语。

(5)非肢体瘫的中度运动障碍(即进食、大小便、洗漱、翻身和穿衣均需护理)。(6)长期重度呼吸困难(即穿衣、谈话即气短)。(7)心功能长期在Ⅲ级以上。左室疾患左室射血分数≤50%。(8)恶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治疗无效。(9)各种难以治愈的严重贫血,经治疗后血红蛋白长期低于6克/分升以下(含6克/分升)者。

(10)全胃切除或全结肠切除或小肠切除3/4。

(11)慢性重度肝功能损害(即顽固性腹水、脑症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12)不可逆转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期。

(13)各种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导致心、脑、肾、肺、肝等一个以上主要脏器严重合并症,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14)各种恶性肿瘤(含血液肿瘤)经综合治疗、放疗、化疗无效或术后复发。(15)一眼有光感或无光感,另眼矫正视力<0.2或视野半径≤20度。(16)双眼矫正视力<0.1或视野半径≤20度。

(17)慢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经系统治疗2年仍有下述症状之一,并严重影响职业功能者:痴呆(中度智能减退);持续或经常出现的妄想和幻觉,持续或经常出现的情绪不稳定以及不能自控的冲击攻击行为。

(18)精神分裂症,经系统治疗5年仍不能恢复正常者;偏执型精神障碍,妄想牢固,持续5年仍不能缓解,严重影响职业功能者。(19)难治性情感障碍,经系统治疗5年仍不能恢复正常,男性年龄50岁以上(含50岁);女性45岁以上(含45岁),严重影响职业功能者。

(20)具有明显强迫型人格发病基础的难治性强迫障碍,经系统治疗5年无效,严重影响职业功能者。

(21)符合《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1至4级者。

二、申请病退劳动能力鉴定的条件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患病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经过治疗后,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时间上看,就是指医疗期已满或医疗已终结;

(二)本人社会保险实际缴费年限超过15年者。

三、不服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救济途径 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对师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兵团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兵团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具体申请办法和应提交的资料到各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咨询。阻塞性肺气肿病情轻重分类(依美国胸科学会标准)2009-11-25 08:56:58 来源:piena.cn 临床表现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依肺气肿的程度与类型而表现不同。早期肺气肿可无临床症状,随着病态发展,患者开始出现气急症状,先是于活动后如快步行走或登楼梯时感气急,渐渐发展至走平路时也感气急 推荐阅读

临床表现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依肺气肿的程度与类型而表现不同。早期肺气肿可无临床症状,随着病态发展,患者开始出现气急症状,先是于活动后如快步行走或登楼梯时感气急,渐渐发展至走平路时也感气急。当肺气肿发展到十分严重的阶段时,患者说话、洗脸、穿衣甚至静息时也有气急,生活不能自理。全身症状有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以慢性支气管炎为病因者,除有喘息症状外,尚伴有慢性咳嗽、咳痰。吸烟者常在晨起后咳嗽、咳粘性痰,并发呼吸道感染时痰呈脓性。咳嗽、咳痰症状多在冬季加重,春天气候转暖时则渐减轻。病情严重者咳嗽、咳痰症状长年存在,无明显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更加严重。

第一期:无自觉症状。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和肺功能检查均正常,称为无症状期,仅于病理检查时发现有肺气肿。

第二期:有通气障碍,当临床出现症状可以作出诊断时已属第二期。此期的诊断标准即肺气肿临床早期诊断标准,患者有发作性或持续性呼吸困难,慢性咳嗽、疲劳感等症状。体格检查或X线检查有肺气肿表现。肺功能检查显示通气障碍和残气量增加。

第三期:低氧血症,除上述症状以外,有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和虚弱,可出现紫绀,动脉血氧分压于运动或休息时

下降。

第四期: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嗜睡或意识障碍,血气分析有二氧化碳潴留。

第五期:肺心病,可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后者有心力衰竭的表现。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对患病者的劳动能力影响很大,晚期尚无特效疗法能使本病进程完全逆转,可并发肺心病,进而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严重者造成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发表时间:2010-05-01 发表者:杨国儒(访问人次:4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对于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一医学名词,很多人可能还不熟悉,其实慢阻肺与人们常提及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密切相关。目前慢阻肺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处于呈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2.7亿慢阻肺患者。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慢阻肺患者。

我国每年因慢阻肺致死人数达100万,慢阻肺是我国城市居民的第三、四大死亡原因,而在农村则为首要死亡原因。

为什么慢阻肺发病率、死亡率这么高?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慢阻肺? 八成慢阻肺病人延误了病情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致病原因是因为长期大量吸入有害颗粒、烟雾或气体,引起肺部异常炎症反应,至支气管狭窄阻塞以及肺组织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气流受限有关,这种气流受限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并可以进行性加重。

患者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咳嗽、咯痰和喘息,冬春季常常出现慢阻肺急性加重。随着病情发展,病人可以逐渐出现呼吸功能下降,活动后胸闷、气促、喘息。久而久之可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长期大量吸咽、吸入粉尘、烟雾,如农村用柴草烧炕烧饭,城市职业接触粉尘、烟雾或有害气体,以及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等都是慢阻肺发病的高危因素。

病退政策问答及标准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土霉素最大残留限量,禽肉出口,政策模拟

近年来,随着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增强,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严格的、近乎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来限制和阻碍农产品进口。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劣势常常被发达国家严格的卫生检验检疫措施拒于国门之外,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畜产品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但受进口国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往往面临较大的障碍,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图1为1996—2012年期间,中国鲜冻禽肉的出口情况,可以看到呈现较大的波动特点,1996—2001年间呈上升态势,2001出口额达5. 9亿美元。但2001年开始持续大幅下降,2004年跌到最低点,出口额仅为1. 4亿美元。虽然从2005年开始上升,但增长速度缓慢。相比较而言,加工禽肉出口额波动趋缓,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这和2002年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以及2004年禽流感爆发40多个国家禁止进口中国禽肉有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已经成为中国禽肉出口的主要壁垒,亟待深入研究。

1 文献综述

对于食品安全标准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但食品安全标准形式多样,且难以量化,因而食品安全标准量化指标的选取是测算食品安全标准贸易效应的关键。国外有些学者使用频率指标作为量化指标。Disdier等( 2008) 使用产品是否受到SPS措施或遭受SPS措施的通报数,分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热带产品的出口影响[1]。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标准本身作为量化指标。Otsuki等( 2001) 使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欧洲黄曲霉素标准变动给非洲国家坚果出口造成的影响[2]; Wilson等( 2004) 将黄曲霉素最大残留限量引入引力模型分析了15个进口国对31个出口国谷物、蔬菜和水果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标准越严格,对出口贸易的阻碍作用越大[3]。Chen等( 2008) 分别使用毒死蜱MRLs和土霉素MRLs测算了对中国水果和水产品出口的影响,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4]。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对此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董银果( 2005) 、王柏玲等( 2007) 将非关税措施是否发生作为量化指标[5,6]。段辉娜、王巾英( 2007)[7]和宋海英( 2013)[8]把非关税措施的发生频率作为量化指标。还有诸多研究把农兽药残留标准作为量化指标。孙东升、孙雯静( 2007) 估算了欧盟农药MRLs对中国茶叶出口的经济影响[9]。董银果( 2011) 研究了孔雀石绿最大残留限量对中国鳗鱼出口的影响[10]。Guoxue Wei等( 2012) 研究了进口国农药最大残留标准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得出了食品安全标准制约出口增长的结论[11]。张肇中、张红凤( 2013) 将毒死蜱MRLs设定为量化指标分析了对中国苹果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农药MRLs越低,中国苹果出口越少[12]。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成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为绝大多数学者认可,但食品安全标准的量化指标单一。事实上,食品安全标准的量化指标较多样,既可以表现为标准水平( 如农兽药的MRLs) 和标准的影响范围( 如SPS通报数、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拒绝数等) ,也可以表现为标准虚拟变量( 标准是否存在) 和标准的数量( 标准的多少) 。这些度量指标各有优劣,在研究中,若能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把不同指标得到的结果进行互相验证,进一步增强实证分析的可信度。因此本文根据研究目的和禽肉安全标准的数据特点,试图使用标准水平( 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 和标准虚拟变量( 标准的相对严格程度) 两种方式作为食品安全标准的指标,量化分析其对中国禽肉出口的影响。

2 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禽肉出口影响的计量分析

2. 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模型之一,本文在标准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将食品安全标准引入模型分析其对中国禽肉出口的影响,模型如下:

其中,exijt为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禽肉出口额,涉及的禽肉产品包括HS编码为0207的所有鲜冻禽肉产品和HS编码为160232的禽肉熟食制品。

GDP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 地区) GDP是进口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常GDP增加会导致进口需求增加,因此,系数符号预期为正。中国的GDP用来表示出口国的供给能力。数值越大供给能力越强,表明出口能力也越强,因此,该变量的系数符号预期为正。

Distij为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距离。用来衡量双方的贸易成本,距离越远,意味着贸易成本越大,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因此,系数符号预期为负。

对于食品安全标准,本文选取土霉素最大残留限量作为代表。土霉素因其具有促进生长和治疗疾病的功效,还可以提高产蛋量、促进幼禽增重,被广泛用于禽畜饲料添加剂。但长期滥用会使动物组织中土霉素含量超标,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因而对于禽肉而言,土霉素最大残留标准是各国对禽肉检测的主要卫生安全标准。对土霉素标准的度量借鉴鲍晓华( 2011) 的研究思路,同时用最大残留量和虚拟变量两种度量方式,得到的结果可以互相验证[13]。其中SPSjt代表是j国和地区 土霉素的MRLs。该数值越小,标准越严格,意味着出口的机率也就越小,故预期该变量系数符号为正。SPSDUMij为虚拟变量,如果进口国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比中国的标准更严格,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理论上来讲,当进口国和地区对禽肉实施的标准严于中国的标准时,中国禽肉出口会减少,因此预期该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为了控制2002年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以及2004年中国爆发禽流感引入虚拟变量Year,将2003、2004和2005年设置为0,其余年份为1。

该公式( 1) 中,中国出口到各进口国和地区的禽肉出口量和出口额数据来自于WITS数据库。为了剔除价格的影响,进出口国和地区的GDP是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WDI(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数据库。中国和各进口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距离数据源自CEPII数据库。土霉素MRLs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农业局农兽药最大残留数据库( http: / /www. mrldatabase.com / ) 、WTO / SPS - TBT咨询服务网和商务部《国际主要国家( 地区)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规定的比较》。有些国家对于土霉素没有规定最高限量,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国家在该标准的执行上很宽松,如果剔除这部分样本可能估计结果有偏。因而,对没有设置土霉素MRLs标准的国家和地区统一赋值为400ppb,低于CODEX200ppb的标准。

样本包含了1996—2012年中国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禽肉贸易,涵盖了与中国禽肉贸易密切相关的亚洲和欧洲地区1,这些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禽肉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12年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地区)的禽肉出口额为16. 7亿美元,占我国禽肉总出口额的91% ,因此以这些目的地为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各变量的详细描述见表1。

2. 2 估计方法和结果分析

本文共涉及187个样本。对于零值贸易问题,在以前的文献中,常见的有以下处理方法: 一是给所有贸易额加任意小的正数,这样就能对贸易额取对数,该方法在 许多文献 中被证明 是有效的( Linders and Groot,2006) 。二是采用缺失数据常用的Tobit方法来估计,该处理办法能较好地估计包含零值因变量的模型。也有些文献使用Heckman的两阶段回归模型。本文使用了前两种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的处理,给所有贸易额加1取对数。因为模型中存在不随时间变化的距离变量和不随国别变化的GDP变量,且考虑到变量间可能会存在异方差,因此采用GLS估计方法。考虑到鲜冻禽肉出口波动明显,为了深入探讨影响因素,本文还把鲜冻禽肉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总体来讲,大部分控制变量均显著,系数符号也和预期一致。进口国ln GDPjt显著为正,说明进口国或地区需求的增加对中国禽肉出口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和贸易伙伴国( 地区) 之间距离显著为负,说明贸易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对中国禽肉出口有显著的负效应。ln SPSij显著为正,表明进口国或地区土霉素最大残留限量越低,中国禽肉出口越少。虚拟变量SPSDUMj显著为负,表明当进口国或地区的土霉素标准比中国的标准严格时,中国禽肉出口额会减少。

注: 括号内为标准差,***表示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5% 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10% 的水平上显著。

具体来讲,表2第( 1) 列鲜冻禽肉Tobit估计结果显示,除中国GDP变量外,其余变量均在1% 水平上显著。进口国或地区土霉素MRLs标准每降低1% ppb,中国禽肉出口额减少2. 85% ,虚拟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为5. 35。表2第( 2) 列为鲜冻禽肉的GLS估计,其中ln SPSij的系数为1. 86,表明进口国或地区土霉素MRLs标准每降低1% ppb,中国禽肉出口额减少1. 86% ,虚拟变量SPSDUMj的系数绝对值为4. 91。GLS估计都低于Tobit估计得到的值,预期得到了验证。

表2第( 3) 列和第( 4) 列分别是所有禽肉制品的Tobit和GLS回归结果。和鲜冻禽肉回归结果比较,变量Ln GDPit显著,但系数符号为负,和预期相反,表明随着我国禽肉供给能力的增加,禽肉出口反倒减少。这可能因为我国人口逐年增加,且禽肉价格和其余肉类价格相比明显偏低,因此国内禽肉消费增加,从而导致禽肉出口减少。ln SPSij系数Tobit估计和GLS估计均显著,分别为3. 80和2. 51。虚拟变量SPSDUMj的系数也显著为负,更进一步验证了进口国或地区土霉素残留标准越严格,中国禽肉出口额越少。

3 标准变动的政策模拟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禽肉出口弹性与土霉素MRLs密切相关。不同的残留标准对中国禽肉出口的影响将不同。对于进口国而言,食品安全标准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当进口国制定的相关标准过于严格时,超出了保护的目的,实质上就构成了贸易保护。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制定的CODEX标准是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就禽肉中土霉素MRLs而言,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制定的标准为200ppb。在11个样本国家(地区)中,仅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的标准与该标准一致; 中国香港、南非、马来西亚和德国制定的标准为100ppb,比CODEX标准要严格; 新加坡、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巴林4个国家没有设置相关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假设为400ppb。

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WTO《SPS协议》和《TBT协议》都肯定了采用统一国际标准的重要性,鼓励成员国通过标准互认和标准协调来降低食品安全标准对出口的影响。现假设所有国家和地区均采用CODEX标准,将会对中国禽肉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弹性定义,得到以下公式:

公式中β( 贸易流量弹性) 通过上述计量模型( 1) 估计得出。由表2得知,弹性为2. 51,即意味着土霉素最大残留限量每下降1% ppb,实际贸易额减少2. 51% ,反之亦然。当Codex标准取值为200ppb情况下,中国禽肉出口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的标准与CODEX国际标准一致,因此,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不变; 中国香港、南非、马来西亚和德国因标准变宽松,中国对以上国家(地区)禽肉出口增加,其中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增幅最大。2007—2012年期间,出口到中国香港的禽肉增加了5 178. 53百万美元,马来西亚增加727. 38百万美元; 新加坡、巴林、沙特和俄罗斯因标准变严格,禽肉出口减少。2007—2012年期间,新加坡和巴林的禽肉出口分别减少了705万美元和8 293万美元。因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禽肉极少,导致变化值趋于0。总体来看,如果各国(地区)均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CODEX标准执行,则2012年中国的禽肉出口将增加13. 04亿美元。上述分析也表明,中国禽肉出口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变化比较敏感。

单位: 百万美元

注: 土霉素 MRL 的 CODEX 标准为 200ppb,弹 性 值为 2. 51。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摩擦来看,和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不利,中国因此遭受较大损失。为了衡量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本文就土霉素最大残留量标准对中国禽肉出口的影响,通过引力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并以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国际标准作为基线进行了政策模拟,结果显示,进口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标准越严格,对中国禽肉出口的阻碍作用越大,具体而言,土霉素最大残留限量每下降1% ppb,中国禽肉的出口额将减少2. 51% 。政策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对标准变宽松的国家和地区,禽肉出口增加,2012年仅对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德国的出口合计就增加13. 24亿美元; 标准变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减少,2012年对新加坡和巴林的出口合计减少0. 204亿美元,对其他主要国家的贸易变化不大。从全球来看,严格的标准明显限制贸易,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同时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有利的。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主要体现为数量的增长,在产品的检验检疫和质量认证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达不到进口国要求的标准。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短期内,中国应尽可能选择和开拓贸易壁垒较低的市场。由于不同进口国或地区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标准不同,导致进入壁垒有较大差异。可以选择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相当或者更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国,以规避和减少出口受阻带来的损失。

第二,中长期内,我国需要加强和完善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检验检疫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出口行业要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定期收集、发布国外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最新动向,建立预警机制,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的查询渠道,使中国禽肉生产企业及时掌握准确的标准信息。

病退政策问答及标准 篇3

1、北京市

目标:到2018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对于实施范围内的预制率达到50%以上、装配率达到70%以上的非政府投资项目予以财政奖励;对于未在实施范围的非政府投资项目,凡自愿采用装配式建筑并符合实施标准的,按增量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奖励,同时给予实施项目不超过3%的面积奖励;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等。

三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一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二是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三是在其他区取得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

2、上海市

目标:以土地源头实行“两个强制比率”(装配式建筑面积比率和新建装配式建筑单体项目的预制装配率),即2015年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不少于50%;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2017年起外环以外在50%基础上逐年增加。保障:对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5%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

3、天津市

目标:2017年底前,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性住房和5万平方米及以上公共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新建商品房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不低于总面积的30%;2018至2020年,新建的公共建筑具备条件的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和中新生态城商品住宅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全装修比例达到100%;2021至2025年,全市范围内国有建设用地新建项目具备条件的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保障: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保障: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于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当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预制装配率达到30%或钢结构体系达到50%时,预制外墙中保温层的保护层(外叶墙板)不计入建筑面积。当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预制装配率达到50%或钢结构体系达到70%时,预制外墙中保温层的保护层(外叶墙板)和保温层不计入建筑面积。在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时,对于未计入的应予以确认。

4、重庆市

目标:到2017年,全市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必须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15%以上;到2020年,全市新开工建筑预制装配率达到20%以上。

保障:对建筑产业现代化房屋建筑试点项目每立方米混凝土构件保障350元;节能环保材料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和钢筋加工配送等建筑产业化部品构件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依法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5、江苏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30%以上。

保障:项目建设单位可申报示范工程,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三类,每个示范工程项目保障金额约150~25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可申报保障性住房项目,按照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混凝土结构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40%,钢结构、木结构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50%,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奖励300元,单个项目保障最高不超过1800万元/个。

6、广东省

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比例达到15%以上,全省其他地区比例达到10%以上;到2025年,珠三角城市群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比例达到30%以上,全省其他地区比例达到20%以上。

保障:在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重点扶持装配式建筑和BIM应用,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给予资助,单项资助额最高部超过200万元。

7、浙江省

目标:到2020年,浙江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达到30%。

保障: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装配式建筑的商品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上浮20%;对于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企业缴纳的质量保证金以合同总价扣除预制构件总价作为基数乘以2%费率计取,建设单位缴纳的住宅物业保修金以物业建筑安装总造价扣除预制构件总价作为基数乘以2%费率计取;容积率奖励等。1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2016年10月1日起,全省各市、县中心城区出让或划拨土地上的新建住宅,全部实行全装修和成品交付。

8、湖北省

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恩施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达到15%以上。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配套资金补贴、容积率奖励、商品住宅预售许可、降低预售资金监管比例等激励政策措施。

2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一是自2017年7月1日起,全省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实施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二是到2020年,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新建住宅全面实现住宅全装修。

9、山东省

目标:2017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左右;到2020年,济南、青岛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市)分别达到25%、15%以上;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保障:购房者金融政策优惠;容积率奖励;质量保证金项目可扣除预制构件价值部分、农民工工资、履约保证金可减半征收等。

2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一是全省设区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项目;二是政府投资工程。

10、湖南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市州中心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财政奖补;纳入工程审批绿色通道;容积率奖励;税费优惠;优先办理商品房预售;优化工程招投标程序等。

3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一是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科研、办公、酒店、综合楼、工业厂房等建筑;二是适合于工厂预制的城市地铁管片、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道路和园林绿化的辅助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三是长沙市区二环线以内、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以及其他市州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社会资本投资的适合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

11、四川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装配率达到30%以上,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50%;到2025年,装配率达到50%以上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40%,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70%。保障: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安排科研经费;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容积率奖励等。

1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桥梁、铁路、道路、综合管廊、隧道、市政工程等建设中,除须现浇外全部采用预制装配式。

12、河北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优先保障用地;容积率奖励;退还墙改基金和散装水泥基金;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

1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从2017年开始,政府投资的医院、敬老院、学校、幼儿园和场馆等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建筑。

13、安徽省

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到2025年,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保障:企业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工程工伤保险费计取优惠政策;差别化用地政策,土地计划保障;利率优惠等。

14、福建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5年,全省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

保障:用地保障;容积率奖励;购房者享受金融优惠政策;税费优惠等。

1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从2019年起,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市国有投资(含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的新开工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办公综合楼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

15、海南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新建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全省新开工单体建筑预制率(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等结构中预制构件所占的比重)不低于20%,全省新建住宅项目中成品住房供应比例应达到25%以上。

保障: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安排科研专项资金;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提供行政许可支持等。

16、四川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装配率达到30%以上,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50%;到2025年,装配率达到50%以上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40%,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70%。保障: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安排科研经费;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容积率奖励等。

1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桥梁、铁路、道路、综合管廊、隧道、市政工程等建设中,除须现浇外全部采用预制装配式。

17、河南省

目标:到2017年,全省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单体预制化率达到15%以上。

保障: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二星级运行标识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省级财政按20元/㎡给予奖励,一星级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执行定额保障上限,并优先推荐申请国家绿色建筑奖励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实行优惠返还政策等;容积率奖励。

18、甘肃省

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省产业布局合理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配套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按照装配式方式建造的,其外墙预制部分建筑面积可不计入面积核算,但不应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优先支持评奖评优评先;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金融支持;免征增值税。2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一是政府投资的部分公共建筑,大跨、超高建筑及城市桥梁中强力推广使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二是工业厂房全面采用钢结构。

18、山西省

目标:2017年,太原市、大同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以上,2018年达到15%以上。到2020年底,全省11个设区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太原市、大同市力争达到25%以上。到2025年底,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执行住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容积率奖励;工程报建绿色通道等。

20、陕西省

目标:到2020年,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延安市城区和西咸新区等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给予资金保障;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项目和产业土地供应;加分企业诚信评价,并与招投标、评奖评先、工程担保等挂钩;购房者享受金融优惠政策;安排科研专项资金等。

21、青海省 目标: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以上,西宁市、海东市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他地区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以上。

保障:优先保障用地;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适用15%的优惠政策;享受绿色建筑扶持政策。

22、江西省

目标:2018年,全省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2020年,全省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到2025年,全省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力争达到50%。

保障:优先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和示范项目用地;容积率奖励;科技创新优先支持;资金补贴和资金奖励;减免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按扣除预制构件总价作为基数减半计取,预售监管资金比例减半等优惠。

1类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施工。

23、黑龙江省

目标:到2017年末,试点城市编制完成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其他市地要研究启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工作。到2020年末,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到2025年末,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力争达到30%。

保障:土地保障、招商优惠、科技扶持、财政奖补、税费优惠、金融服务、行业支持、交管支持、技术服务。

24、吉林省

目标:到2020年,创建2~3家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省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少于300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保障:设立专项资金;税费优惠;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用地等。

25、辽宁省

目标:到2020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力争达到20%以上,其中沈阳市力争达到35%以上,大连市力争达到25%以上,其他城市力争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力争达到35%以上,其中沈阳市力争达到50%以上,大连市力争达到40%以上,其他城市力争达到30%以上。

保障:财政补贴;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允许不超过规划总面积的5%不计入成交地块的容积率核算等。

26、贵州省

目标:从2018年10月1日起,对以招标拍卖方式取得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项目,不少于建筑规模30%的建筑积极采用装配式建造。到2020年底,全省采用装配式建造的项目建筑面积不少于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到2023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2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基本形成覆盖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监管和验收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保障: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优先支持装配式建筑企业、基地和项目用地;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分期交纳土地出让金;面积奖励等。

27、云南省

目标:到2020年,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其他每个州、市至少有3个以上示范项目;到2025年,力争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其中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达到40%。

保障:税费减免;优先放款给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等。

28、广西自治区

目标:到2018年底,综合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8%以上,城市建成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10%以上; 到2020年底,综合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城市建成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20%以上,新建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以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底,全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力争达到30%。

保障: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相应的减免政策;报建手续开辟绿色通道。

29、宁夏回族自治区

目标:从2017年起,各级人民政府投资的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学校、医院、养老等公益性建筑项目,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机场、车站、机关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优先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到2025年,全区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5%。

保障:实施贴息等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撬动作用;对以招拍挂方式供地的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供地面积总量中保障装配式建筑面积不低于20%;对以划拨方式供地、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公共建筑、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建设项目供地面积总量中保障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少于30%;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30、内蒙古自治区

目标:2020年,全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以上。2025年,全区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力争达到30%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70%,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其余盟市均力争达到30%以上。

病退政策问答及标准 篇4

A.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B.控制机构不够健全 C.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D.民主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3.下列不属于德尔菲法特点的是()。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信息反馈保持独立性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4.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优劣的主要判断标准是()。

A.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的前后承接顺畅与否 B.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的效率高低 C.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益高低 D.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运行过程的顺利程度 5.“心有灵犀一点通”,体现的是非逻辑决策方法中的()。

A.机遇偶得 B.直觉判断 C.灵感顿悟 D.柳暗花明 6.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

A.社会保险政策法规 B.社会福利政策法规 C.社会救济政策法规 D.社会优抚政策法规 7.救灾政策法规必须保障灾民在吃、穿、住、治四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这体现的是救灾政策法规的()。

A.普遍性原则 B.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原则 C.原则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8.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A.调节性政策 B.分配性政策 C.再分配政策 D.自我调节性政策 9.()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保障立法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的专门法规。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B.《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D.《边区劳动保护暂行条例》 10.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则是()。

A.公正原则 B.利益原则 C.系统原则 D.可行性原则 11.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来制定和实施。

A.企事业集团 B.国家 C.政治组织 D.社会中介机构 12.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符合事物的规律性,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这体现了()A.利益原则 B.系统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13.通过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预防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滋长与蔓延,这种作用称为()。

A.补救性作用 B.评价性作用 C.保证性作用 D.预防性作用 14.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对照一标准一纠偏 B.标准一纠偏一对照 C.标准一对照一纠偏 D.对照一纠偏一标准 15.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法规()。

A.有潜在效果 B.有附带效果 C.没有效果 D.有象征性效果 16.通过协调和调控一定经济价值要素的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使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更趋合理。这是社会政策法规的()。

A.理论效益 B.经济效益 C.社会效益 D.公平效益 17.社会政策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

A.事前评估 B.外部评估 c.非正式评估 D.执行评估 18.关于定量分析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予信息条理化、专门化 B.相比其他更客观、准确和严密 C.是一种静态的方法 D.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 19.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A.调节性政策 B.分配性政策 C.再分配政策 D.自我调节性政策 20.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 B.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 C.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D.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财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21.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关系。

A.对等 B.相关 C.对应 D.非相关 22.社会救济的对象()任何缴费义务。

A.没有 B.有部分 C.视情况有 D.有时有 2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

A.等同于 B.大概等同予 C.不同于 D.相似于 2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种()活动。

A.认识 B.实践 C.思想 D.观念 25.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为理念依据。

A.解决社会问题 B.增进社会福利 C.保障公共利益 D.社会公正 26.国家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国家的()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

A.经济实力 B.强制力 C.武装力量 D.政权 27.社会制定政策法规过程中的方案抉择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是()。

A.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 B.消耗政策法规资源尽可能少 C.体现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D.实现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少 28.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这体现了预测的()。

A.类比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反馈性原理 D.系统性的原理 2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A.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D.《“九五计划”》 30.“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属于()。

A.方面政策 B.元政策 C.具体政策 D.基本政策 31.()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社会政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

A.《劳工章程》 B.《亨利济贫法》 C.《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 D.《伊丽莎白济贫法》 32.社会政策与法规体现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政策法规本质上是()。

A.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 B.统治阶级的政治措施 C.分配社会价值的工具 D.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33.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最初只涉及到()方面。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34.社会政策的适用范围,与法律相比,应该是()。

A.大于法律 B.等同于法律 C.小于法律 D.各不相干 35.社会政策问题的“内在引发机制”不包括哪种情况()。

A.自然灾害 B.生态变迁 C.战争 D.资源配置失衡 36.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

A.事前评估 B.外部评估 C.非正式评估 A 执行评估 37.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与法规()。

A.有潜在效果 B.有附带效果 C.没有效果 D.有象征性效果 38.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抉择的最基本标准是()。

A.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B.体现基本国策的精神 C.促进社会公平 D.实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标 39.社会政策与法规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以达到最大优化,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社会政策与法规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以达到最大优化,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与法规的()。

A.目的性特征 B.动态性特征 C.系统性特征 D.完备性特征 40.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与执行的关系是()。

A.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 B.实践指导认识的关系 C.平行的关系 D.前后承接的关系 41.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为理念依据。

A.解决社会问题 B.增进社会福利 C.保障公共利益 D.社会公正 42.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来制定和实施。

A.企事业集团 B.国家 C.政治组织 D.社会中介机构 43.社会政策法规问题的确认与制定的中间环节是()。

A.目标确定 B.政策法案规划 C.政策问题纳入政策议程 D.方案预测 44.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对照一标准一纠偏 B.标准~纠偏一对照 C.标准一对照一纠偏 D.对照一纠偏一标准 45.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法规()。

A.有潜在效果 B.有附带效果 C.没有效果 D.有象征性效果 46.社会政策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

A.事前评估 B.外部评估 C.非正式评估 D.执行评估 47.关于定量分析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信息条理化、专门化 B.相比其他更客观、准确和严密 C.是一种静态的方法 D.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 48.率先采用社会保险政策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瑞典 4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A.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D.《“九五计划”》 50.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 B.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 C.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D.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财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德尔斐法特点的是()。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历史十分悠久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E.信息反馈的独立性 2.除预先控制和事后控制外,政策法规的控制方式还有()。

A.事中控制 B.动态控制 c.模拟控制 D.目标控制 E.效果控制 3.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的分析方法是()。

A.定量分析法 B.价值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利益分析法 E.信息综合分析法 4.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况有(A.应征服兵役 B.移居境外 C.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D.被判刑收监 E.被劳动教养 5.关于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由社会捐助和募集,辅之以政府财政开支 B.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 C.救济对象与政府财政共同承担 D.救济对象没有缴费义务 E.政府承担大部分,救济对象承担小部分 6.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有()。

A.瑞典模式 B.欧盟模式 C.东亚模式 D.北欧模式 E.中国模式 7.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有()。

A.促进功能 B.强制功能 C.平衡功能 D.调控功能 E.引导功能 8.下列属于德尔斐法特点的是()。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历史十分悠久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E.信息反馈的独立性 9.除预先控制和事后控制外,政策法规的控制方式还有()。

A.事中控制 B.动态控制 C.模拟控制 D.目标控制 E.效果控制 10.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况有()。

A.应征服兵役 B.移居境外 C.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D.被判刑收监 E.被劳动教养 11.关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A.制定主体不同 B.制定程序不同 C.表现形式不同 D.稳定性不同 12.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有()。

A.瑞典模式 B.欧盟模式 C.东亚模式 D.北欧模式 13.下列属于社会政策法规实施意外效果的是()。

A.有心栽花花不开 B.柳暗花明又一村 C.无心插柳柳成荫 D.种豆得瓜 14.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一切生活风险 B.纯粹的生活风险 C.偶然的生活风险 D.普遍存在的生活风险 15.临时救济的对象包括()。

A.因灾害造成生活困难者 B.因病、重大事故影响生活者 C.无固定职业、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 D.寒冬时节贫困山区缺乏御寒衣食的困难户 16.关予社会政策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B.其原因在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内在规定性 C.转变不可预防 D.转变可以预防 E.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17.社会政策与法规自身运行规律包括()。

A.社会发展规律 B.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规律 C.社会政策与法规利益规律 D.社会政策与法规效益规律 E.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规律 18.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包括对()。

A.偏离社会政策法规行为的监督 B.社会政策法规失误的监督 C.社会政策法规受动者的监督 D.社会政策法规效果的监督 E.社会政策与法规受益者的监督 19.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引导功能主要体现为()。

A.明确目标 B.创造条件 C.破旧促新 D.指导行动 E.统一思想 20.在从事政策法规的评估工作时,选择评估对象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有(A.地域性 B.行业性 C.有效性 D.可行性 E.现实性 21.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议决主体一般是()。

A.立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政府 D.政策部门 22.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

A.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B.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C.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D.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23.关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B.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C.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可引起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 D.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不可预防 24.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对()。

A.偏离社会政策法规行为的监督 B.社会政策法规失误的监督 C.社会政策法规受动者的监督 D.社会政策法规效果的监督 25.我国社会保障的规范形式有()。

A.宪法 B.法律 C.法规 D.规范性文件 三、判断题 1.“构建和谐社会”属于元政策。(√)2.奥地利属于瑞典模式。(×)3.社会公共问题等同于社会政策问题。(×)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5.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6.社会保障政策属于再分配性政策。(√)7.社会保险立法的理念是社会连带思想。(√)8.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以及职工个人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构成。(×)9.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10.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是救济对象与政府财政共同承担。(×)11.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其他方法更客观、准确和严密。(√)12.集团头脑风暴法易出现屈服于权威或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13.某社会政策与法规处于其正效力递减的时期,此社会政策与法规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变。(×)1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15.专家决策法属于定性分析。(√)16.社区是由政府法定的。(×)17.退伍军人家属属于退役军人安置对象。(×)18.社区服务由政府倡导。(√)19.社会政策与法规计划的终结是最容易的。(√)20.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半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21.社会政策都能也都有必要转换成法律。(×)22.一项社会政策法规的推行没有引起相关问题发生预期的变化,但此项社会政策法规可以具有某些象征性的意义。(√)23.一项高效率的社会政策法规的执行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益的结果。(√)2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25. 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对等关系。(×)26.社会优恤的给付标准应不低于或稍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27.社会救济的对象没有任何缴费义务。(√)28.规范性文件具备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追究法律责任和审判的依据。(×)29.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一切生活风险。(×)30.社会保障法是一项单一的法律。(×)31 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与法规没有效果。(×)32.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优劣的主要判断标准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的前后承接顺畅与否。(×)33.定量分析方法不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34.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社会优抚政策法规。()35.救灾政策法规必须保障灾民在吃、穿、住、治四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这体现的是救灾政策法规的普遍性原则。(×)36.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与执行间是平行的关系。(×)37.“心有灵犀一点通”体现的是非逻辑决策方法中的灵感顿悟。()38.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39.社会保障立法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标志是北欧五国社会保障公约。()40.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抉择的最基本标准是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41.社会政策的适用范围,与法律相比,应该是小于法律。(×)42.《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社会政 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43.奥地利属于瑞典模式。(×)44.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最初只涉及到社会优抚方面。(√)45.国家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46.社会公共问题等同于社会政策问题。(×)47.已影响到群众生活,即使政府未注意到的公共问题也属政策问题。(×)48.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49.率先采用社会保险政策的是德国。(√)50.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四、简答题 1.请比较瑞典模式和欧盟模式。

答:(1)瑞典模式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强调公民权,权利和平等。福利的获得并不以是否就业为标准。(2分)第二,以国家为基础,主张通过逐渐扩大预算来扩展社会服务。也就是由国家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制定各种社会福利计划来扩大社会服务。(3分)(2)欧盟模式实行“社会保障待遇与工资挂钩”原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一类与就业有关,要求提高就业率、加强劳资对话、改善工作条件、发展人力资源、提高生活水平和反对排斥行为,这与瑞典模式有所差别。(3分)另一类则涉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可以说目前的欧盟地区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为全面和完善的地区。(2分)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的则是通过其执行实现实际的效益。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5分)(2)通俗地说,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样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是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5分)3.我国现行灾害救助政策与法规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现行救灾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在救灾工作中以“以防为主,防救结合”为总方针;

(2分)(2)以“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为基本方针;

(2分)(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等也是救灾法律制度建设中必须予以贯彻的。(2分)(4)它始终贯穿着救灾与防灾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寓防灾于救灾之中,既治标又治本。(2分)(5)强调发挥集体组织和人民群众自身的作用,提倡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2分)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何特征? 答: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如下几个特征:(1)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由党和国家通过决策和立法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干预(3分)。(2)具有给付性。社会保障的目标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才能实现(2分)。(3)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享受对象的普遍性上,还表现于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3分)。(4)时间性和地域性。时间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有相应的调整及不同。(2分)5.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何种效益? 答:(1)任何一项社会政策法规都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价值实现,产生理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分)(2)理论效益是指通过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实践的检验,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为深化政策法规研究和新政策法规的出台打下基础。(3分)(3)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一定经济价值要素的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使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更趋合理。(3分)社会效益是指政策法规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制定的,执行政策法规要掌握政策法规受动者的承受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执行政策法规一定要讲效益,并且一定要讲综合效益。(3分)6.社会政策与法规有哪些功能? 答:(1)引导的功能。从以下3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明确目标、指导行动和统一思想。(4分)(2)调控功能。包括了社会政策与法规调节和社会政策与法规控制两个方面。(2分)(3)促进功能。通过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创造条件、破旧促新和提供保护。(4分)7.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答:(1)生产力标准;

(2分)(2)效益标准;

(2分)(3)效率标准;

(2分)(4)公正标准;

(2分)(5)政策法规回应度。(2分)8.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规范形式有哪些? 答:(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14、45、42、43、44、45、46、50条等均涉及我国社会保障内容。其中第45条是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根本依据。(3分)(2)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3分)(3)法规,如各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2分)(4)规范性文件,如决定、通知、意见、复函等。(2分)9.简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负效力周期规律。

答:所谓政策法规负效力周期规律,是指某些政策法规从其制定颁布之日起,就开始对社会进步起阻碍、破坏作用。而且,这种破坏效力的发挥也明显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政策法规负效力曲线与正效力曲线恰好相互对照。政策法规负效力一个周期变化亦呈现3个阶段(4分)(1)社会政策与法规负效力低效期。一般是指政策法规在起初之时作用尚不甚明显的时段称之为低效期。(2分)(2)社会政策与法规负效力增效——高效期。一般是指政策法规的破坏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表现为政策法规对象首先受到损害,接着是与对象相关联的组织和个人,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的阶段。(2分)(3)负效力递减期。由于人们对负效力的自觉抵制,特别是当社会政策与法规指定者取消该项社会政策法规,就会呈现明显的负效力递减趋势。(2分)10.简述价值分析的涵义。

答:所谓价值分析,就是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较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必要功能,借以提高政策法规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4分)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取政策法规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分)(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法规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研究”,反过来寻求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佳途径。(2分)(3)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提高社会政策法规方案的价值和功能。(2分)11.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制度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要使政策法规评估工作成为政策法规过程的一部分,单靠思想上重视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活动。(2分)其主要内容有:(1)建立评估工作制度。每项政策法规最终都要进行程度不一的评估,长期执行的政策法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评估,以检查一项政策法规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2分)(2)建立政策法规评估基金。政策法规评估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异乎寻常的财政支持。为此,要解决评估经费来源,建立专项评估基金。(2分)(3)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更好地为决策服务。(2分)(4)只有使政策法规评估制度化,政策法规评估才能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逐渐地消除政策法规过程的盲目状况和主观随意性。(2分)12.社会政策与法规有何区别? 答:(1)制定的主体不同;

(2分)(2)制定程序不同;

(2分)(3)表现形式不同;

(2分)(4)适用范围不同,(2分)(5)稳定程度不同;

(1分)(6)灵活性不同。(1分)13.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 答:(1)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3分)(2)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3分)(3)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2分)(4)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1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1)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3分)(2)具有给付性;

(3分)(3)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分)(4)时间性和地域性。(2分)五、论述题 1.社会保障水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答:(1)社会保障的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2分)(2)一方面,社会保障的水平不超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定使社会保障发挥其稳定机制的作用,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必定挤压经济发展资金,影响必要的社会资本积累,减弱社会成员的勤劳意欲,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过高的保障水准一旦由于陷入危机而降下来,将会受到社会成员心理和行动上的抵抗,对社会安定产生影响。(8分)(3)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制也不能滞后,低予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成员产生不满,造成社会动荡,从而削弱社会保障的稳定机制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保障立法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当的社会保障水准,并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保障水准,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做法,都会产生深刻的社会后果。(8分)(4)这意味着制定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分)2.请比较分析集团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

答:集团头脑风暴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的判断。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

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集团头脑风暴法本身也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2)权威的影响较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会顺其思想发表意见,产生所谓的“乐队效应”。(3)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4)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提出的非正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遭到怀疑甚至进而被否定。(10分)德尔菲法正是为了克服专家决策法的以上缺陷而产生的。它通过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等无法量化的信息,运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逐步取得一致意见。体来讲,它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匿名性。采用函询的方法征求意见,被征询者彼此互不相知。对于自己的意见不作公开改变,因而无损于自己的威望,各种不同的论点均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2)信息反馈沟通情况。问题调查表的反馈使专家之间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影响,排除或减少面对面接触可能带来的缺陷。同时,反对意见也不会受到压制。(3)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德尔菲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定量处理,对决策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的意见。(10分)3.论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

答: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主要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造条件 社会政策法规可以从多方面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是社会政策法规的重点扶持;

其次是社会政策法规的支持鼓励;

最后是促进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配合。(6分)(2)破旧促新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克服障碍,冲破旧事物的束缚。因此,就要通过社会政策法规的能动作用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清除障碍,加速新旧交替过程,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这也是社会政策法规促进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7分)(3)提供保护 环境、生态、资源等对于一些容易受到损害的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与自然界相关的领域,如环境、生态、资源等,它们对社会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快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们又希望环境、生态、资源尽量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所以人们就要对这些领域提供保护,实行对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性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保护的形式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7分)4.如何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能力? 答:(1)提高确认政策法规问题的能力。确认政策法规问题是整个政策法规过程的首要环节。确认政策法规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而且对整个政策法规能力都有重要影响。(4分)(2)提高利益整合的能力。政策法规作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政策法规的利益整合能力就必然成为政策法规能力最重要的内容之一。(4分)(3)提高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是政策法规能力的主要方面。

病退申请报告 篇5

xxxxxxx局

关于上报xxxx同志申请病退的报告

县人社局:

我局原xxxx企业职工,xxxx,女,汉族,生于xxxx年xx月,现年xx岁。xxxx年xx月在xxxx参加工作,xxxx年xx月调入xxxx工作。由于在工作期间昼夜加班,劳累过度,致使xxxx疾病,xxxx年xxx月经xxxx医院检查患xxxx疾病,xxxx年又查出患有xxxx、xxxx等病症,现在其本人只能生活自理,无法从事其他工作。根据政策规定,现本人提出病退申请,请审批。

附:

1、本人病退申请书;

2、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

xxxxxx局 xxxx年xx月xx日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 篇6

乳品是我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近年来, 我国乳品消费量迅速攀升, 乳品行业快速发展, 成为重要的食品产业之一。乳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稳定。国家高度重视乳品安全和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 部署开展食品整顿工作, 要求整合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 对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安全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截至2009年底, 我国以往的乳品相关标准共160余项, 存在部分指标交叉、重复、矛盾, 以及重要指标缺失等问题。为了规范乳品生产经营, 保证乳品质量安全, 确保消费者健康, 根据《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规定, 卫生部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对乳品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统一公布为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2. 整合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完善工作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体现《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 突出安全性要求。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 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要求与规定;二是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 兼顾行业现实和发展需要。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数据为依据, 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同时注重听取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意见, 充分考虑我国乳品行业实际情况, 确保标准的实用性;三是整合现行乳品标准, 扩大标准的覆盖范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了以往乳品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 在减少标准数量的同时, 提高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通用性和覆盖面, 避免标准间的重复和交叉;四是与现行法规和产业政策相衔接, 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公布。

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 2008年12月, 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完善工作开始即组成的协调小组, 负责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同时成立了由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的近7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分别来自管理部门、专业技术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乳品企业,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协调小组先后召开3次全体会议。专家组和起草工作组先后召开工作会议20余次, 充分听取专家、学者、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等各界意见。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基础上,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首次在卫生部网站上全文公布, 公开征求意见60d, 同时向世贸组织 (WTO) 通报。期间, 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 000余条。专家组和起草工作组集中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研究处理, 对标准草案进行完善。

2010年2月, 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4.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哪些标准组成?

新发布的66个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分为乳品产品标准 (包括生乳、婴幼儿食品、乳制品等, 共15项) 、生产规范标准 (2项) 和检验方法标准 (共49项) , 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5.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哪些改进?

与以往乳品标准比较,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 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 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二是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 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 体现了标准的强制性;三是整合了食品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内容, 避免标准间的重复、交叉和矛盾等问题, 体现了标准的统一性;四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 注重可实施性, 并精简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文本内容和格式, 明确标准的统一归口解释部门, 体现了标准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五是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 系统修订微生物指标, 按照国际通用原则改进了微生物的采样方案, 与国际标准的要求相一致。

6. 如何理解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日期?

为做好新旧标准衔接,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设置了具体的实施日期。在实施日期前, 鼓励并允许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组织生产经营, 生产企业应当在标签上标明具体执行的标准。在实施日期后, 食品企业应严格按新标准组织生产经营。除对食品生产经营时限有特殊规定外, 在实施日期前生产的食品可在产品保质期内继续销售。

7. 液体乳安全标准有何特点?

液体乳标准主要对原有标准进行整合, 一是明确了液体乳各类产品的分类和定义, 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等;二是限定了液体乳中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品种, 使用添加剂的必须进行标示, 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三是明确了复原乳的使用, 并要求在标签中予以标识;四是蛋白质指标和以往标准一致, 同时对微生物限值和检验方法进行改进。

8.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农兽药残留做出了哪些规定?

农兽药残留主要来自饲料和养殖环节, 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相关国家仅在食品原料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 不在乳制品中设置上述要求。我国参照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做法, 仅在《生乳》标准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 具体按照现有农药残留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公告执行。目前农业部正在抓紧完善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标准。

9.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有哪些规定?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规定, 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中不允许添加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其他乳制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 应当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 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14880) 的规定执行。

1 0. 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有哪些改进?

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标准和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在确保产品安全性也要满足婴幼儿营养需要的前提下, 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系统修订, 将原11项婴幼儿食品标准整合为4项新的标准, 基本涵盖各类婴幼儿食品。标准不仅修订了污染物、微生物指标, 还对营养素指标进行了科学调整。

1 1. 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素使用有哪些规定?

婴儿配方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应当符合《婴儿配方食品》的规定, 营养素种类应当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14880) 规定的品种。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添加氨基酸, 除《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14880) 允许使用的氨基酸品种外, 还可使用《婴儿配方食品》标准附录B列明的氨基酸。

1 2.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计算。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计算应按《婴儿配方食品》标准表2执行。

1 3. 为什么说《生乳》标准是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

《生乳》国家标准是依据《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 在广泛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奶牛养殖现状制定的强制性安全标准。《生乳》国家标准定位于质量安全, 各项指标是确保生乳质量安全的最基本要求, 是生乳生产和收购的准入门槛, 明确区别于1986年发布的《生鲜乳收购标准》和2003年发布的《鲜乳卫生标准》。鼓励企业在《生乳》国家标准基础上, 制订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 尤其是乳品生产企业要在生乳收购时设置分级指标, 开展以质论价, 不断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生乳》国家标准的执行主体是奶牛养殖者和乳品企业。据农业部调查, 绝大多数奶农赞同《生乳》国家标准的指标设置。《生乳》国家标准符合行业发展实际, 指标设置符合我国国情, 有利于促进改善生乳收购秩序、防止恶意拒收等问题, 有利于保护奶农利益, 推进第三方检测, 促进奶业良性发展。

1 4.《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指标是科学合理的。

《生乳》标准将生乳定义为“从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产犊后7d的初乳、应用抗生素期间和休药期间的乳汁、变质乳不应用作生乳。”从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常乳都应当被纳入标准范围进行监督。《生乳》标准从质量和安全两方面, 对受生产、收购环节影响的指标进行了规定, 将引导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乳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在专家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设置蛋白质指标为大于等于2.80 g/100 g。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符合我国生乳生产实际。生鲜牛乳的蛋白质含量与饲养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尤其是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苜蓿干草等优质饲草饲喂量对生乳蛋白质含量影响很大。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 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二是符合奶牛泌乳规律。在奶牛不同泌乳期蛋白质含量不同, 高峰期蛋白质含量比中后期低。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月-9月份进入泌乳高峰期, 这个季节又是天气最炎热的季节, 两个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三是尊重客观事实。从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95 g/100 g的常乳是客观存在的。据农业部调查, 2007年和2008年夏季, 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 g/100 g的比例分别达75%和90%;某乳品企业6月份西北、中南、东北等三个区收购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 g/100 g的比例分别达75.8%、33.8%和24.9%。四是有利于生乳质量安全监管。从调查情况看, 荷斯坦牛奶蛋白质含量主要分布在2.8~3.4 g/100 g之间, 《生乳》标准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依据, 便于质量安全监管的顺利实施。

菌落总数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质量控制的卫生指标。目前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 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 5头以下比例为32.4%, 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水平低造成生鲜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当前, 《生乳》国家标准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 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 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近年来, 国家大力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 自2008年以来, 已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1 944个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 (场)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 生乳菌落总数将逐步降低。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 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 不断提高养殖水平。

我们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要求, 开展标准的跟踪评估, 并参照国际标准, 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意见, 不断修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1 5.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生产工艺做了哪些规定?

食品生产加工工艺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加工工艺复杂多样, 同一种产品, 因企业、地域、生产设备、生产控制方法和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导致采用的加工工艺不一。为引导乳品生产企业更注重并规范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危害控制, 标准清理过程中专门制定了《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和《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对乳品生产过程中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生产条件、工艺方法、人员卫生以及其他乳品安全保障措施等规定了技术要求, 强化关键控制点的监测。同时, 在乳品产品国家标准中未规定可能制约工艺改进和发展的具体加工工艺, 应当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要求, 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

16.酸乳和发酵乳的区别是什么?

酸乳是发酵乳的一种。按照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仅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两种菌的发酵乳称为酸乳。添加其他菌种的产品不能命名为酸乳, 可以称为发酵乳。

17.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复原乳使用有何规定?

按照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 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为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 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

18.国家对乳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如何规定?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 也不是食品添加剂, 严禁人为添加到食品中。2008年10月7日, 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 (卫生部2008年第25号公告) , 公布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2008年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 向社会公布了四批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 其中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 (第一批) 中包括三聚氰胺及其检测方法。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不再重复设置三聚氰胺相关规定, 仍然按照现行的乳品三聚氰胺限量管理规定执行。

19.生产乳品是否须备案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企业生产的乳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企业生产的乳品如有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企业可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 无须备案。

20.消费者怀疑乳品不符合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时应该怎么办?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十条和第八十条的规定, 消费者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行为。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咨询、投诉、举报, 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 应当受理, 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 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消费者怀疑乳品不符合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可以向上述部门举报、投诉。

21.生产经营不符合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产品该如何处理?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停止经营, 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 应当立即召回。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违反上述规定的, 由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予以处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如何做好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

卫生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组织开展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工作, 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标准宣传, 引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标准, 积极参与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的监督;二是组织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培训活动, 对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乳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理解、掌握和执行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严格执行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各项规定;三是开展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督促行业和企业贯彻实施标准;四是开展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跟踪评价, 适时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23.今后如何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上一篇:老干部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下一篇:商务部年度总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