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的发展思考(精选8篇)
山东省嘉祥县萌山高级中学田书山
作为私学发源地的孔孟之乡-----山东济宁,近几年民办中学教育发展迅速。据调查,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不同数量的民办中学,有些县市如曲阜市、邹城市等民办中学多达数所,不仅如此,一些著名的教育集团如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北京嘉华教育集团等也纷纷来济宁兴办民办中学。一时间民办中学教育成了济宁市中学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热”的背后却潜伏着种种危机。作为一位民办教育工作者我根据长期观察和调查,提醒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的定位问题
学校的定位问题,即办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民办中学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从目前济宁市民办中学来看,有的投资者,财大气粗,在学校建筑设计上追求欧洲风格;在学校设施上追求一流;在学生饮食上追求高营养。这样学校必然成了高收费的贵族学校,致使相当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望校兴叹,生源的有限性决定此类学校难有较大作为;有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教育界人士,深谙民办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文化课成绩上很难和国办中学竞争,于是择其弱点,办起了特长生学校,大力发展音、体、美教育,加强英语教学和微机教学,效果很好;众多的投资者办学无明显的特色,无非是
在管理上换换花样,采取封闭式、寄宿制、军事化管理。怎么给学校定位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投资者,应对当地经济状况、教育形式、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认真研究和考察,从而前瞻性地确定自己所办学校的发展方向,方能柳暗花明,一村再现。
二、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
科学的管理,健全的体制是民办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当前民办中学在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等。其中以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为普遍。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在这种模式下,校长应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和对人、财、物的行政管理,有职有权,但在事关学校运转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交董事会讨论,校长既要对学校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然而有些学校投资方以老板自居,认为学校是自己花钱盖起来的,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爱怎么管就怎么管,采用“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舍得高薪聘校长来,却不舍得放权于校长,使校长束手束脚,有责无权,严重挫了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校长在教师心目中成了傀儡,无形中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力度,削弱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职责不清、关系不明的管理体制必然造成严重的内耗,使本来发展就已举步维艰的民办学校,更
是雪上加霜,从而在办学竞争中“自己打败了自己”。
三、教师地位问题
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也好,管理者也好,如果不把教师放在办学的主体地位上,而仅仅比教师看成是被聘用的“打工者”,那是不可能把学校办好的。学校的好坏最终要靠产品质量-----学生的素质来说话,而教师是学校长品德直接加工者。学校的一切目标制度措施也要靠教师来执行。只有突出教师的主人翁的味,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他们才能成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生产者”,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目前,有些投资者总以为教师是自己花钱雇佣的,因而总是要求教师绝对服从,不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满足教师的正当要求,动辄以解聘、辞退相威胁。这些践踏教师正当权益的行为,只能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人心浮动,消极应付。真正懂得教育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应当实行民主化管理,把教师看作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应当尊重教师,关爱教师,注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为教师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规模和效益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困难较多
“万丈高楼平地起”,近年来, 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和不断探索, 决定从问题着手,找出长期以来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从桎梏中实现自我的释放和蜕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存在以下问题:
1.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教师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不同
中年教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于新的多媒体教学往往能力不足。而年轻教师工作热情很高,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以及情境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教师专业成长受现实条件限制
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在扩大,班额增加,班级人数增加,造成老师在管理上精力分散,管理力度显得过于弱势。 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与非教育教学任务并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就此画上句号。
3.教师专业成长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年,但教学成绩仍是评价教师优劣的重要手段, 教师也要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职业认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重资历轻素养,而且教师素养的提升需要漫长的周期。
制约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包括了教师的“雇佣”思想,对工作得过且过,缺乏主动性;“临工”思想依然存在,极少考虑学校的长远利益,不太顾及其言行将会给学校的利益带来影响;“抱团”现象,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利于个人专业能力的成长。
二、有效而成功的尝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不断探索,不断尝试。
1.采取新老资源整合的办法
在教学上,我们采取“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办法,新老结合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中年教师将自己的积累通过传、帮、带、送,生动形象地授予青年老师;青年教师则利用自己的新技术, 帮助中年教师更快更主动地将多媒体教学元素融入自己的课堂。资源整合具体操作中,我们还注意了相关的细节,包括人文关怀、地域区别、有效沟通等, 经过两学期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针对师资紧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请进来”指我们邀请有影响力的各学科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交流,现场解决教师的疑虑,并从实例中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理论素养,从专家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或通过专家的带动来影响教师的发展。
“走出去”指教育部门有各学科的展示课,我们都会安排教师自行前往目的地听课,并反馈听课记录,同科组的老师在教研会上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 各抒己见,或谈优点,或谈见解,或作假设,效果很好,收获很大。
3.采取“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体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感受成长的快乐。对于在教学中成绩突出的, 给予“骨干教师”称号,并给予奖励。 每学期还开展评比活动,由学生评出“我最喜欢的课堂”“我最喜欢的老师”“最受欢迎的老师”等。每一方面的表现都会在量化考核中体现,比如我们运用了班主任考核制度和骨干老师评比方案, 在此基础上,教育局出台的民办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在称职与不称职里衡量。
三、教师成长促进校本教材研究
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校本研究。扫除教师成长的障碍,学校不断探索教师的成长方向。
1.针对问题,进行立体化的课题研究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经过反复筛选,找出能够促进校园文化、 教学改革、学科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的研究课题,老师根据需要选择课题。我们还把课题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往往与学生的习惯养成、 阵地建设、心理健康、终身成长相关; 横向课题则常常是教学方式、课改实践、 班级管理方向的问题。
2.提倡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提升质量
“一课多上”,让一个老师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分别给几个班上课,由学生对老师的课作出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对自己课堂的驾驭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人格魅力做出反思。
“同上一节课”,同年级的老师选择同一个课题,并对同一课题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学校除组织人员听课外,还对每一位老师上课的全过程进行录像, 观看教学效果,通过对比,每一位教师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学手段、教学常规、理念、对教材的把握等。找到问题之后,再重新修改设计方案,重新授课。两次录像课的对比和组织者的点评之间,一定可以发现区别和差别,进而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打造精品课程”,由外校有资质的专家、本校学科带头人拿出自己得意的课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语言,从宏观把握到细节处理,处处应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反思、调整。
“一课多上”培养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同上一节课”锤炼了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打造精品课程”,引领了教师的成长方向。
3.在创新中寻找适合教师发展的新坐标
在此阶段前,学校的工作重点从教师自身成长,管理制度完善入手,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和组织,其发展不能与社会割裂开来,尤其不能与家长的需求割裂,因此我们把发展的眼光从学校内部移向外部。我们定期组织老师学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 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家长会,了解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动向,从而实现家校共建。由于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植根于广阔社会空间,资源得到优化,教师的工作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使自己的成长有能动性和目的性。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教师通过专业成长和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科学管理十分重要,尤其在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制度更新和完善,正本清源,建立一个科学的、包容的、新陈代谢的机制,不断进行人性化、精细化引导与管理,多位一体综合应用,充分彰显学校管理的远见和前瞻。
一、河南省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07年底,我省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已发展到1412所,在校生612627人。目前,已有河南工贸技工学校、绿业职业培训学校、海燕职业培训学校等为代表的一批办得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2.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初显成效
——专业结构开始调整优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省大力改造传统专业,重点建设“软件蓝领”、餐饮旅游、数控技术等一大批新型专业,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建立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办学特色逐步显现。与普教相比,民办职教显示出特色,实行弹性入学,突出技能培养,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河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民办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足
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技能型人才在数量及结构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且职业教育至今仍被看作是非正规的低层次的“二等教育”,政府未将其纳入主流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畸重畸轻的现象非常严重。
2.民办职业教育师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民办职业教育的师资数量、质量、来源、结构缺陷已成为限制我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校园校舍面积上比较紧张,考察中发现部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是租用他人的场地,有的职业学校仅有一、两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3.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民办职业学校的覆盖率低,推进劳动准入制度的力度有待加强
从河南全省来看,2005年毕(结)业人数408148人,参加鉴定人数170735人;2006年毕(结)业人数564409人,参加鉴定人数155313人;2007年毕(结)业人数612627人,参加鉴定人数176272人。从以上数字看出参加鉴定的人数远远低于毕(结)业生人数。
三、推进河南省民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民办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必须树立民办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纠正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偏见。
(2)必须真正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目前首先是就业教育。
(3)彻底破除民办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二流教育的传统观念,应当停止普教大幅度扩张,加速发展职业教育。
(4)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试行公办职业学校“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和以股份制,强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5)在法律的框架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进一步引导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如民资、外资)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
2.下大力气改善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要充分认识我省民办职教师资匮乏问题的严重性,培育一、两所省级职教师资培养的龙头院校,多渠道引进师资。尽快解决一些民办职业学校校园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相当匮乏,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
3.进一步推进民办职业教育改革
(1)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及各地区职业教育结构比例,分类指导。保持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比例应大体相当,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应基本平衡,增加优质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形成完整、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
(2)加大师资队伍改革力度,进行相应的体制政策构建,比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任职职业学校,否则不得晋升。
(3)扩大职业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自主权,加强院外公共的及院内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相结合,组成产教联合体。
(4)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一体化授课,引导职业学校实行“多证书”(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学历证、驾驶证等)制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民办职业教育的法治及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1)严格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制度。提高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主体资格、师资、实训人员的条件等方面的准入门坎,建立严格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制度。
(2)进一步扩大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毕(结)业生参加鉴定的人数,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民办职业学校的覆盖率,完善就业准入的完整法律、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违规的法律后果。建议政府充实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管执法力量,劳动、工商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
●据有关统计,我国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事业费基本上可以通过收取学费和自筹方式加以解决,但在需要扩大学校基础建设增添急需现代教学设备时往往感到十分困难,国家如能适当提供资助或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将能解民办高校燃眉之急。根据我国国情,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民办大学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失为政府间接资助民办高校的有效方式。
●从我国高校的科类结构看,大多偏重于理工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所占比例一直偏低,特别是一批面向第三产业的财经和政法类学科专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至少需要高中级财经类毕业生累计约100万人,政法类毕业生约40万人,1992年,普通高校财经类毕业生数为6.5万人,政法类毕业生为1.2万人。如果维持这个培养规模,1993年-,普通高校可培养财经类毕业生50多万人,政法类毕业生约10万人,尚缺30多万人,再加上人才的自然减员,可见单靠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很难解决的,民办高校的`兴起和发展,正好拾普通高校之遗,补普通高校之短。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有较为稳定的行政管理人员。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主要由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办学效益等若干大项组成。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和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私立高教部门之间,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控制”到支持和从“反控制”到争取资助的历史转变。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与经济体制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我国高校也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应该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及办学效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教育行政部门与民办高校本身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到积极引导、扶持与管理的作用
1、对民办高等教育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调控,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既然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政府主管部门就不必过多地去干预、控制,只要在政策方向上把握住就行了。没有必要去限止、用条条框框去“管”去“卡”,让其在市场中“自生自灭”。其二认为,高等教育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不能放任自流,要吸取过去办高校“一哄而上”的经验教训,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完全应该按照现有公办高校的要求来参照,而对有些民办高校的专业,只需在现有的公立高校基础上扩大招生数就可以解决,因此民办高校不宜发展过快。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办学体制改革又是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只有搞活办学体制,才能促进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发展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7年转发了省教委等部门关于《湖北省特殊教育“九五”改革和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2号《关于“十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对“十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作了说明与指导。然而,目前各地特校仍普遍存在着办学活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综合效应不好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发展。笔者就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基本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严重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无论校舍还是校园环境,无论学校设备还是办公条件,无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教师待遇与普校相比都有极大差距,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公用经费,举步艰难,不能维持正常运转,教师自筹工资不能到位,更不用说福利。学校校长四处乞讨,近乎乞丐。这些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办学设备严重缺乏
特殊教育就是要为特殊儿童少年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掌握知识、补偿缺陷、培养能力、康复身心、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等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学校应具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专用检测设备、康复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要创造条件配置现代化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目前,有许多学校的应有设备还相当缺乏甚至处于空白。许多地方为“普九”验收过关而开办,几年后,特殊教育学校的达标工作却没有进行,甚至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普通学校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正日益普及,特校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手段得不到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无法根本提高,最需要现代教学设备的特殊群体得不到及时满足,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生源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的合理分布是其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建立是在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及其残疾儿童发生率的基础上。目前我省部分特校的招生规模均在几十人上下并且日益萎缩,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不足40%,有的学校不能开足年级和班额,浪费教师资源和国家财力。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知识不断更新,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今天,普校教师学历都提升了一个档次,然而在特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相对偏低。一是专业素质不高。我省特校大都招收三类残疾学生。然而特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聋专业毕业的,弱智专业和盲专业教师是微乎其微,在特校工作的教师中专业毕业的老师所占比例也很低,有的老师经过二至三个月的专业培训,有的则是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就上了岗,虽然学历高,但教学中与学生无法沟通和交流;二是文化水平不高,特校教师有相当部分是招工顶职人员,有的则是集体工,未经过专门学校的培养,这类人员水平偏低,教学无方法,教学效率低,教学成绩差。
(五)原因分析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省政府、省教育厅等部门对下面地市特校的检查评估力度不够,特校建设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绩没有挂钩,没有外部因素的促成;二是当地政府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特殊教育表现出敷衍态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认为其无足轻重,不关大局;三是学校经费不足,政府投入不够,不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四是学校的社会功能得不到体现。由于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在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后,不具备谋生能力,从而滋生出严重的社会聋哑人犯罪这一现象,在各地蔓延,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同时也影响了残疾孩子家长对上学的信心,尤其是经济较贫困的地区,从而增加了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
务教育的难度。
二、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奠定物资基础。
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需要有稳定的财源和一定的条件作为物资基础。特殊教育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目前,关于特殊教育的许多经费政策得不到落实。特殊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政策,积极争取。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了解国家、省、市的有关特教经费政策,通过反复的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教委等八部门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除主要渠道以外,还规定了筹集特教经费的三个辅助渠道:①各地应从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②各地社会有奖募捐委员会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要从募捐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发展特殊教育。国办发[2001]92号《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规定,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增加特殊教育补助费,各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应有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福利彩票所募集的福利金也要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各地政府要积极扶持特校开展勤工俭学,以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十二条指出:各级政府“要对残疾人学校及其校办产业给予扶持和优惠。”校办产业为残疾学生提供了职业技术培训的条件和机会,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可能。二是扩大宣传力度,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捐助。学校要不断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扩大对特殊教育的宣传,增进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每年可以通过助残日期间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当地企事业单位的赞助。许多地方的做法值得称道,由当地教育局组织成立特殊教育助学基金会,其经费全部用于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三是因地制宜,克难奋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毕竟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办学经费困难和教师工资偏低的状况正逐步改善。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财力、物力条件下,把教育搞上去。”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管理,艰苦创业,勤俭治校,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有限的特教投资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十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适度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三个重点: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落脚点是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应该把残疾儿童少年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自食其力创造条件,这是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其一,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初中以上科学文化知识的难度较大(弱智儿童的可能性更小),因而从总体上看,九年义务教育是他们学校教育的终结;其二,目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大大低于正常儿童。因而,即使有能力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的普及也很困难;其三,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能成为自食其力、残而不废的劳动者,而不是适应现代经济建设的科技人才,应着重培养生存本领。因此,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在九年义务阶段完成,学校的教育必须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
特教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基本劳动常识入手,通过多品种、多形式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在总体素质上得到提高,然后结合其自身的特点,选择一两门专业对其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当然“一技之长”不仅仅只具备一种职业劳动能力,应该是在具有相应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或基本掌握日常劳动和几种职业劳动能力的技术,且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因此,并不是聋校开设木工课、缝纫课,盲校开设按摩课就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了,也不是学生学习过这种课程便有一技之长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学校的教育工
作中,不应该只是一门学科,而应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做到内容落实、师资落实、厂地落实,充分体现出服务于终极目的教育手段的实效。当然,要从实际行动上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仅仅通过教育部门或特教学校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在政府、民政、残联、教育、劳动、卫生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充分重视,认真落实,特殊教育的社会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特殊儿童少年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各地必须把特殊教育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轨道,同当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
特殊教育历年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实施其全方位改革,政府宏观行为不能到位,以致各个学校无法产生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需要一套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每一个环节的疏忽和懈怠都是特殊教育事业的失败。单凭学校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笔者以为,要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获得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政府协调,政策倾斜,在当地定点一至两个企业吸纳毕业残疾学生就业,以带动残疾学生入学及教育;二是学校与工厂建立广泛的联系制度,有针对性的开设职教课程,促进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接轨;三是由省教育厅等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定期检查,落实措施,促进学校发展;四是在有些学校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就近合并,集中财力办好一定区域内的几所特校,发挥以点带面的典型示范作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特殊教育学校办得如何,除了其它因素外,教师的水平与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奉献意识,爱心、耐心、善心是特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其二,严把入口和出口关。到特校工作的教师必须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不仅要有毕业证,还要有基本功合格证,还要严格控制专业毕业的教师调出。其三是提高教师待遇,让专业毕业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让在特校工作的教师安心工作、甘于奉献。其四,省人民政府和教育厅举办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另外,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时间灵活,类型多样,可分三个月、半年、一年或两年,可分为短训班、学历提高班。使特校教师达到职业道德好、文化水平高、专业素质精的要求,为特校发展奠定雄厚师资基础。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有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分析
1、学校概况
小学部现有五个年级45个教学班,学生1531人,其中外籍学生10人,全校教职工 159人。班主任和生保人员95人,班主任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班主任总数的 51 %。
2、主要成绩
全体教工以学校利益为重,以学校发展为荣,努力创设“团结、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如下:
(1)常规管理制度完备,落实到位。从生活区学生起床、早操、就餐、午休、就寝、仪容仪表到教学区早读、课堂纪律、晚自修、值日值周、三项红旗竞赛等方面都有较为完备的管理方案,教育经常,教学区、生活区防灾演习规范化,常态化。
(2)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孝心教育已形成一定特色,有孝心礼仪记录本,孝心教育行为作业记录单,孝心教育活动系列评价表等,有学生的记录和家长评价,受到师生和家长好评。
(3)班主任工作实行量化考核,较为科学规范,班主任工作积极性高,出现老师们想当、争当班主任的好势头。
(4)家校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快,班级空间制作精美,内容丰富。
3、存在问题
(1)德育工作在打造示范校的具体内容、方法、策略方面与学校确定的发展目标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德育全员参与意识还不够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还在逐步实现。
(2)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生源范围的扩张,德育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少数班主任管理思想陈旧,方法简单,对问题学生态度粗暴,德育工作中“强制和强压”成分多,“情感疏导和交流”的成分不够,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出现,成了制约我校德育工作水平的瓶颈,德育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
(3)学生心理健康是摆在全体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学生违纪的方式越来越出乎我们的意料,严重违纪学生越来越低龄化„„等问题给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4)由于长期以来我校德育处形成的“有困难找德育处”的工作理念,学校德育工作目前背负了很多事务性的“非德育”因素,德育处成了学校各项工作的“中转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目前“应付型德育”,“事务型德育”的现状,使得我校德育的精力和重点都有所分散,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5)传统的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需着手解决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解决他们在成材过程中的困惑。
(6)德育课程落实得不够,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
(7)家长的素质差异较大,学校引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五年德育发展目标
坚持在德育为先,以德立校、以德促校、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下,逐步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自强、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三、措施
1、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完善管理网络。(2)优化骨干队伍。(3)加强师德建设。
2、深化养成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2)狠抓养成教育。
(3)强化“五自”教育。“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
(4)推进孝心教育。(5)加强法制教育。(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阵地建设,强化育人功能。
(1)班级环境美化。(2)升旗仪式序列化。(3)文化墙设计个性化。
4、深化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1)深化“十佳少先队”评比活动。(2)结合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
5、落实德育课程,加强德育科研。
(1)上好思品课、礼仪课、班队活动课。
(2)加快“班级民主化建设”的课题推进,营造德育课题研究氛围。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四、十年学校德育发展目标
体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育校,健全和谐校园的管理机制,建设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培养学生“礼仪、守纪、勤俭、学习、健体、卫生”等六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五、具体目标
1、德育目标层次化。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立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分层次德育目标。
1—2年级阶段: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有集体、有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2、德育组织网络化。
未来十年德育建设仍需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并形成“一线五面”的德
育工作网络,即:“校长—校学生处—部学生处”的一条责任线和“班主任老师的教育主导面、生活辅导老师的生活辅导面、任课教师的学习指导面、学生的自我管理面、家长社会的教育辅导面”的五个工作面。
3、德育管理规范化。
未来十年,继续走德育制度化建设工作,使德育工作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最终把德育工作纳入严格、有序、健康发展轨道,保证德育工作的政策性、稳定性连续性。
4、德育队伍专业化。至2020年,100%的班主任接受轮训,德育专职干部和德育管理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培养1—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
5、德育评价科学化。力争在十年内,完善并更新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德育学科评价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四项德育评价机制。
6、德育效果领先化。创建地区级以上精神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德育示范校,在各项质量评比和竞赛中保持优胜地位。
六、主要举措
(一)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内涵。
1、开设好德育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课;文明礼仪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社会实践课;校本德育课程等。
2、狠抓养成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德育工作重点,以“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德育工作格局,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形成较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同时以《年级段长管理制度》为基础,深入拓展 “学生处处带年级组、年级组指导班主任”的德育操作系统模式。在“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基本体系,形成全面的德育工作格局。
3、进一步完善见习班主任带班制度,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师德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力度,抓出拜师活动的实效。通过抓德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和德育研究、总结、交流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
4、从实际出发,繁荣校园文化。在校园基本定形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提高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
(2)建设壁廊文化。
(3)充分利用好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德育阵地,充分展示学生风采。
(4)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加强图书馆建设
5、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
(二)丰富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强化养成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3、突出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4、倡导“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德育模式,逐步使学校的德育管理更人性。
5、多渠道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1、德育科研机制。十年内,学校要将德育教研纳入教科研整体工作之中。
2、德育激励机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类先进集体评比的重要依据,把德育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等挂钩,与学生的先进评比、素质评定等结合,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A中学是江苏省的百年老校, 也是一所四星级省级名校。其百年的历史发展, 为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办学传统。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省级名校荣誉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出台之后, 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把教育或学校发展规划当作引领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A中学也于2010年底启动了“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活动, 并以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制定“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 A中学做了大量工作, 不仅有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等人的大面积参与, 而且邀请了校外规划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不仅认真组织了学校发展规划的专项调研, 而且对学校发展规划提纲和文本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定稿。从专项调研到规划文本定稿共用了4个月左右时间, 参与人员有100多人, 其中参与访谈的学校领导 (包括校长) 6人, 教师代表10人, 高二学生代表18人, 规划专家4人, 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100人左右。从参与程度看, 除了校长参与过规划提纲和文本的商讨之外, 基本上是规划专家完成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学校领导、师生代表也只是参与了前期调研, 而没有参与到规划制定的具体活动中去。用校长的话说, 正是因为学校的重视, 才邀请规划专家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中来, 并全权委托规划专家来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与校长的交流, 了解到, A中学之所以请规划专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一是认为规划专家水平高, 制定出来的规划不仅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品位, 而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二是认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重、时间紧, 没有精力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同时认为, 即使能制定出规划来, 也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
从规划的制定来看,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出台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整个过程中,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 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非常重视的。如,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启动之前, 学校领导就与校外专家交流过看法, 认为好的学校发展规划能够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走向, 并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从与学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对话中也可以感觉到, A中学并不只是想走形式, 而是想通过规划的出台实现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变革。同时, 学校还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前往学校商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相关问题, 安排调查了解学校发展现状等具体事宜。在专家起草规划文本过程中, 学校领导两次就规划提纲、学校战略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等内容与专家交流了看法, 提出了相关意见。在规划文本形成后期, 校长还把刊载有当地兄弟学校发展规划的报刊送给专家作参考, 一方面表明其他学校发展规划已经出台, 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要与其名校的社会声誉相呼应, 超越普通学校发展规划的水平。在很大意义上说, 是校长等学校领导的重视促进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形成。
2. 校外专家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最重要主体, 全权代表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最初是由校长提出, 校长也对制定过程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校外专家在接受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任务之后, 首先对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代表等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 学校师生代表按照访谈话题和问卷项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一些具体信息。随后, 根据调查情况, 专家们撰写了学校发展规划前期调研报告。最后, 在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基础上, 专家们起草了学校发展规划的框架及规划文本。因此, 宽泛地说, 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和校外专家等都参与到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 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校外专家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绝对主体, 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更多是被动参与到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个别环节。
3.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以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建构规划提纲、形成规划文本为主
从过程看,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出台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规划专家了解学校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 全面地了解、分析、诊断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机遇、问题与挑战, 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具体信息和资料。第二阶段是就重要问题在与学校领导讨论基础上, 校外专家建构出学校发展规划框架。在规划框架建构之前, 校外专家与学校领导就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牌、学校发展定位等战略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和斟酌。基于此, 校外专家构建了学校发展规划框架, 并与学校领导进行了沟通、讨论和修改, 框架中的各部分内容细化到了三级提纲。第三阶段是校外专家起草、形成规划文本。规划文本初稿形成后, 与学校领导再次进行了讨论, 三次讨论、修改后才形成规划文本定稿。
4. 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呈现出了立意高远、内容全面、形式规范、语言精致等完美样态
学校发展规划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 但不可缺少一些基本的组成部分, 如, 必须包括学校的现状分析、顶层设计、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项目、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从规划文本内容上看, 不仅文本形式上要有一定的规范性, 而且语言要精准, 不能大话、套话过多, 随意性太大等。由于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是由专家起草, 体现了规划文本规范性, 不仅立意高远、内容全面, 而且形式规范、语言精致, 因此, A中学学校规划文本完全达到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的文本规范性要求, 学校领导和规划专家一致认为A中学的规划文本可以称得上是规划中的范本。
二、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的问题分析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尽管是个案, 但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基于这一个案并超越个案, 我们可以发现, 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从理念看, 学校相关者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 存在着规划价值不清晰、定位模糊, 只关注静态规划文本的形成等问题
英国学者哈格里夫 (D.H.Hargreaves) 和霍普金斯 (D.Hopkins) 认为, 学校发展规划是为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变化而采取的必要行动, 是对学校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且更为规范化的一种解释, 是施加给学校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革新方式[1]。也就是说, 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形成规划文本, 它超越了“成文”的价值追求, 而是一种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校管理理念创新和管理行为改善的过程, 其最终价值在于通过学校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人的发展, 也即是“成人”。在实践过程中, 大多数学校相关者通常认为学校发展规划只是一种文本, 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而打造出来的, 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它内在的“成人”价值。A中学全权委托校外专家起草规划文本也即是对学校发展规划价值认识不到位的反映, 没有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是学校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对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诊断、提高的过程。因此, 尽管形成了精美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 但是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多大程度的体现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 从主体看,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 存在着师生主体行为弱化、家长等相关者参与缺失、校外专家学术独断和包揽等现象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集体、学校师生、校外专家、家长等其他相关者, 他们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 如, 校长等学校领导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关键人物,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要发挥好统筹、引领等作用;学校师生不仅要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真实而具体的信息, 而且还要以规划制定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规划制定中来;校外专家是规划制定中的顾问, 主要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起到专业指导、支持、科研咨询和引领作用;家长等其他相关者是学校的合作者, 应该发挥他们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和制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任何主体角色缺失、行为包办都是有违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原则的。从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来看, 除了校长等学校领导的统筹作用得到了部分程度的发挥之外, 其他主体的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如, 学校师生只是完成了专家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 而没有具体参与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来;家长等其他相关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的制定, 成为了绝对的局外人;校外专家包揽了规划制定的所有工作, 尽管几次与学校领导进行过讨论、对话, 但其中也存在着学术强权和独断的现象。
3. 从过程看, 学校发展规划的动态过程性没有得到体现, 强化了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包含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学校校长、师生, 规划专家以及家长等社会相关者, 在相关原则制约下, 对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基础上而形成规划文本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过程, 也是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和学校人员得以发展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监督与评价是为进一步挖掘学校优势、特色, 了解学校发展目标任务达成度, 而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三大环节都具备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 缺少任何环节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过程。由于没有对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环节进行了解, 在此不宜直接对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过程是否完整下定论。但至少可以说,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割裂了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评价之间的连续性, 因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委托给校外专家制定的, 学校教师等规划主体的绝对地位弱化了, 于是, 教师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度不高、且缺少参与积极性, 那么, 即使有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 也只不过是在强制执行, 缺乏民主参与的氛围、态度和能力。
4. 从内容看, 存在着规划内容多而全, 重点发展项目不突出等问题, 特别是没有将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作为战略要素放在规划的核心地位
学校发展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的现状基础、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优先发展的项目以及保障系统等五大方面。现实基础是对学校内部的办学优势、劣势, 学校外部的发展机会、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的综合判断;发展理念主要是对学校精神、教育品牌、学校办学定位等进行的战略思考;发展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引领下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表达;优先发展项目是基于学校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所确定的需要重点完成的发展任务;保障系统是确保学校发展规划活动顺利开展所应采取的措施安排等。尽管A中学在学校发展规划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这些方面, 但是规划制定专家毕竟是学校发展的局外人, 不可能对学校发展的所有情况有很深的了解, 因此, 在规划内容上不仅存在着追求内容多而全、优先发展项目没有针对性, 而且存在着学校发展问题诊断不清、愿景目标设计缺乏适切性等问题。就以学校发展目标而言,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包括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校德育、学科建设、学生素质、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管理改革等八大目标体系。全面目标体系的设定必定需要相应的任务完成来达到, 这种多而全的目标、内容设置很容易造成有些重要任务无法集中精力完成, 目标无法实现, 而有些不重要的目标或已经完成的任务占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更为重要的是无法使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等重要内容受到重点关注。
5. 从环境因素看, 不仅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束过多、过严, 对规划实施、监督缺乏指导, 而且存在着社区舆论宣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等级关系不仅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事情过于干预, 而且使得学校过多地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行事, 对许多学校而言,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只是在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任务, 是为了应付检查需要。于是, 学校发展规划通常被窄化为形成规划文本, 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忽略了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与指导, 更是使得学校发展规划流于形式, 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促进学校发展的价值。从社会舆论支持看, 由于中小学与社区间缺少实质性联系, 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 不仅学校不主动争取社区对学校发展的合作与支持, 而且社区对学校的事情也漠不关心, 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自身的事情, 由此, 不管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无法赢得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更不可能获得他们主动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了。从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看出, 学校在环境营造, 特别是在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赢得社区舆论支持等方面还是做得很不够的, 基本上没有与他们建立任何联系, 也没有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从而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等其他教育相关者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发挥。
三、学校发展规划改进的对策建议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 学校发展规划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学校发展计划”的概念, 并在90年代中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我国学校发展规划实践看, 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同时也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为促进我国学校发展规划更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的问题, 需要采取相关改进措施。
1. 在理念上, 学校相关者要转变学校发展规划只是“成文”的形式主义观念, 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具有“成文”、“成事”与“成人”三重价值取向[2]
仅以“成文”来界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是形式主义的观念和作风, 也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简单理解和认识, “成文”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即仅仅把学校发展规划当作一种文本, 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打造出来的, 只是表明学校有“规划”的事实, 而不考虑其他价值。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 所有学校相关者都应该抛弃这种片面的想法, 而应该认识到, 学校发展规划在具有“成文”取向的同时还具有“成事”与“成人”的价值取向。“成事”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是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看成是学校日常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认为规划做完了事情也就做完了, 任务也就完成了。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引下, 学校发展规划比较关注学校事务的发展。“成人”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是把学校发展规划当作促进人发展的方式或手段,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关注到学校每一个人的发展, 把促进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看成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其中, “成人”的取向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最终价值追求。
2. 在主体上, 校长要在争取专家等其他相关者专业指导的同时, 更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作用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尽管对于中小学而言难度很大, 需要规划专家等相关者的大力指导与支持, 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弱化甚至取消学校教师在规划制定中主体作用, 而应该以学校教师为绝对主体。在确保教师规划制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与专家合作、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 帮助学校教师提高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认识, 从而发挥他们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积极性、提升规划制定能力, 切不可以外包的形式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权委托给校外专家来完成。这种外包的规划制定方式对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能力提升没有多大作用, 违背了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理念, 也使得规划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当然, 学校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去, 而不应该把其当作一种负担来对待。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3. 在过程上, 学校要在重视规划制定的同时, 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 从而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前面已经提到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包括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 只有当三环节整合时, 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才是完整的, 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否则会存在价值缺失。如果只制定规划文本而不投入实施, 规划中的目标无法实现、任务无法完成, 学校中的人也无法得到发展。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规划的实施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最重要环节, 也是促进学校发展规划价值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的监督与评价主要是通过收集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信息和数据、总结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规划目标的达成与调整、规划内容的修正与完善提供依据。因此, 学校相关人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形成规划文本的制定过程只是规划过程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把规划文本投入实施, 并对其实施过程加以监督和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4. 在内容上, 要在遵循学校发展规划规范前提下, 以学校发展现实为基础, 提炼学校发展理念, 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优先发展项目
规划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学校发展的综合因素, 不仅要通过调查、分析、诊断学校目前发展的现状, 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根据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等, 在专家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理念进行提炼, 发展理念的设计中要使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等重要因素得以体现出来。在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上, 切忌追求多而全, 也不应该假大空, 因此, 规划目标的确定既要基于学校的发展理念, 又要考虑到学校既有的现实和发展条件, 从而使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学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又要考虑到数量的适宜性, 特别是不要确定数量过多的优先发展项目, 而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其中, 中学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超过6个, 小学不超过4个[3]。
5. 在环境因素上, 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等其他相关者要为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信息、资源和舆论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家长、社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有力维护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 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就家长、社区代表而言, 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合作者与支持者, 应该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 帮助学校健全运作及发展, 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发挥出捐献资源、提供信息资料、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他们是学校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不仅应该加强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而且还应该从思想、政策及经费等方面帮助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顺利开展, 从而推动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教育研究, 2009 (2) .
[2]张丽萍.关注“成人”: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价值取向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学校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理念是发展之基,管理是发展之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之本。
规模发展是有限的,质量的提高和无形资产的增值是无限的,做大是发展,做强才是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要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在做强上下功夫。先“强”后“大”,以“强”促“大”。强的基础是质量,强的手段是实干,强的目标是效益,强的结果是进一步发展。
文化理念是引领方向的灯塔,是提高质量的源头活水,是谋求发展的精神动力。教育者要始终树立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的理念。要用欣赏、鼓励的方法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落实意识、细节意识。二是要深入贯彻“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量化,量化必奖惩”的工作原则,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标准,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干部作风,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是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要把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基调。三是坚持“三主四尽”的工作作风,即主要时间、主要精力、主要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想事、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建立一支团结进取、实事求是、谋事干事,重效率、重质量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四是牢固树立“沟通服务,团结合作,传承超越”的工作理念,做到有效沟通、优质服务、精诚团结、通力合作。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因此,要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思想,“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要重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重视科研成果的内移和转化,着眼于“大科研引领,小问题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破解即成果,行动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的观念,坚持校本教研的“三不四有”原则,即“不说学科难,不嫌学生笨,不说时间不够用”,把精力专注于解决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总结”,使校本教研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
面对新课改要不唯权威。要树立必胜的信心,要走自己的路子,坚持“不怠慢、不迷信、不折腾、不张扬”的态度。“不怠慢”就是要高度重视、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不迷信”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专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校情。“不折腾”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给一线师生加重负担,三思而后行。“不张扬”就是不浮躁,工作中即使有了好的做法,也要低调、内敛。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从师生关系到教学质量,这中间有一个过程。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投入,需要沟通,需要打动他,关心、关爱、肯定、表扬、激励他,使他主动学习、自发学习,最后的结果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去挖掘他、去培养他。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必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民办学校的发展思考】推荐阅读:
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09-10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6-07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11-20
民办高职思考01-15
民办学校的申请报告12-28
试探民办学校教师的困惑与对策12-27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09-10
民办学校程序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