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共8篇)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1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授课学时: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文化及先进文化的含义

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二)我国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

邓小平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

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思想。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如今,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一)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价值体系是揭示阶级、政党、国家的核心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阶级、政党、国家的生存发展起核心作用的思想体系。一个阶级、政党、国家的成熟、先进与否,重要的就是它有没有成熟的、先进的意识形态和体现意识形态本质的成熟的、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意识形态中这个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邓小平同志对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后,我们党还先后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要求。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界定揭示了我们党在实践中找到的这条道路的“关键之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反映,就要紧紧抓住、准确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之点”,这是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就要紧紧抓住、准确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最集中地反映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之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分割的支点。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根本性。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归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根本目的、总体布局、战略目标的总体反映和价值体现,它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的。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根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相一致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中国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源泉,是中国人民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总之,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就能在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活跃的情况下引领社会思潮、增进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深刻提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决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共同理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为之奋斗。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个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

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一)发展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的内容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进步,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起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2

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推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提高及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实施家庭签约医生模式。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和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促进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全面实施临床路径。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名。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57-0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关系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培养我们的公民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也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国家变成人民追求的和谐精神家园。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不断加强它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结合,要与高科技结合。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一个时代要具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要让中国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价值文化,同时也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再者,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这是现代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求。在国外,它们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然而,中国不断加快速度发展经济且摒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当然,有很多文化也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若是被侵袭,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我们应该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再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需要加强道德的建设。思想道德,大的方面是解决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小的方面所体现的是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具体的说明思想道德建设分三个方面作为重点体现,一是理想梦想的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不仅仅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也是为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道德,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要推动社会风气向着积极的趋向发展,让社会有着一种互帮互谅、平等友爱、共同努力的人际关系。三是要有纪律道德建设,这是一种规矩,更是一种原则,要加大纪律的约束和管理,使人们有着相应的心灵畏惧,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只体现在文化理论推进的范围内,也要加大它的实践意义,要深入的运用到实际的发展中去,要推动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要让人们享有学习文化和教育中机会以及让他们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实际操作中去,这样,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着更好的协调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务实的社会,更是一个经济文化一体推进发展的社会,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参透,才能使得国家综合能力不断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以说,文化无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精神的升华,使得国家强盛、民族独立、人民幸福。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不懈地去追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行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守法守纪守公德。从自我角度上,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去向有知识文化和创新力的人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地在总结感知中觉悟。当然,在追求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继承和传承文化、追求创新改革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青年人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所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面向国家和民族的建设,更是面向我们自身做起,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推进繁荣、改革发展,我们年轻人才能在良好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不断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4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1、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以及由此确立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信念并不纯粹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又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反映和描绘,而是对现实的超越,反映着人们一定的追求和期望。因此,理想既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又引导着现实的发展。

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理想信念的强大作用,集中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社会力量的凝聚作用和社会行为的选择作用。

2、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得了‚软骨病‛。要使‚骨头‛硬起来,必须注意‚补钙‛。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所以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功能。首先,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其次,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再次,它是共产党人的前进动力。

最后,它是共产党人的防腐利器。

二、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1、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人的发展作为一种综合状态,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状况: 其一,人的发展的总体状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状况。其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其三,人的发展的快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快慢。

2、‚每个人‛发展与‚一切人‛发展的关系

首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一方面,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为消灭剥削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每个人在这样的联合体中不是作为特定阶级的成员,而是作为社会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另一方面,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各种条件置于全社会的调控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在联合体内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从而实现其自由。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总的方向上离不开人类整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因而社会的每一进步,对人来说都具有解放的意义。

3、在实际工作中,要顺利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当注意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样两个关系问题:

一是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二是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则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需要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在人生道路上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第一,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的关系。

第二,理想信念与党性修养的关系。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5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C 8.“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B 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下列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③新三民主义 ④“一国两制”构想 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④⑤⑥

B.②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10.“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6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卷)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2014年4月,某报退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①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③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④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15•江苏卷)22.201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惊人的10.7亿元。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材料表明

A.文化市场越繁荣越要加强管理 B.市场化才能提高电影产品质量

C.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D.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2015•江苏卷)23.103万青奥志愿者集体当选“感动南京”2014人物。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义、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材料表明

①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志愿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志愿者行动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5•海南卷)15.“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5•浙江卷)35.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16·北京卷·24)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6·浙江卷·35)慈善涉及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捐赠、慈善财产、慈善服务等。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范慈善活动,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③弘扬传统美德需要从小事做起

④依靠法律才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6·全国Ⅲ卷·21)弘扬“工匠精神”时代价值之在于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全国卷I)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天津卷)8.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继承革命传统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11、(全国卷II)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江苏卷)20.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文化市场文化自觉

13、(北京卷)24.中学生庙会练摊 创意萌鸡热销

所有收入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西部贫困地区某中学

本报讯 密蜂鸡、民族鸡、粉萌鸡、项链鸡---50余种、近2000只造型各异的超萌玩偶鸡在鸡年庙会上格外受欢迎,卖到火热,而卖这些玩偶的庙会摊主是一群中学生,原来这是某学校学生的公益集市“搬”进了庙会。学生们在北京传统庙会上玩创意,做公益,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上面为某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对该新闻理解正确的有()①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体现了同学们对市场动态的把握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③同学们的成功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首要作用 ④同学们在奉献社会中锻炼了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江苏卷)23.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

A.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B.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C.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D.用人以德,唯德是举

二、主观题

15.(2015•山东卷)43.(15分)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1)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9分)

16.(2015•全国I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17.(2016·江苏卷·34)什么是好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电影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电影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我国电影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6分)

18.(2016·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守望相助,邻里相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但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邻里往来减少,关系趋于淡漠。12年前,因为一位小学生的倡议,青岛市海伦路街道试办了第一届“邻居节”,之后再市北区全面推广,今年扩至全市。12年来,这个百姓自己的节日从小到大,活动形式从大众化的自娱自乐扩展到邻里友爱互助和各类志愿服务,密切了居民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了‚亲人善邻、和睦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邻居节”由小变大的原因。(8分)(2)“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请列举一项优良家风,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传承该家风的两点意义。(5分)

19.(2016·全国Ⅰ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更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20、(天津卷)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天津在全国首创文化惠民卡,对市民观看演出进行补贴,大大降低了市民走进剧场的门槛。以前很多文艺院团演出上座率不到五成,“文惠卡”推出后,各院团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超过八成。一张小小的“文惠卡”,不仅让普通市民享受到多种文化盛宴,而且倒逼各文艺院团转变经营理念,促进了更多优质剧目的产生。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惠民卡推出的意义。(8分)

材料二 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于2017年8月在天津召开。体现全民参与、倡导全民运动、推动全民健康是本届全运会的鲜明特色,必将对我市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国家体育事业,存在“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和“优先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两种不同观点。

(2)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列出3点理由)。(6分)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考题真题再现

参考答案(2015-2017)

1.A【解析】③错在“全面”上,校训只是在某个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相一致。④错在”基本途径“上,宣传校训只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途径。

2.D【解析】试题分析 : 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C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 导地位,是我国主流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1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惊人的10.7亿元。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表明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答案为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D【解析】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①错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为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C【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①表述错误排除;文化权益是法律赋予的,不能随便扩大和缩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有利于实现群众文化权益,而不是扩大权益,④前半句表述错误排除;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②符合题意入选;这些文化节目和活动也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③符合题意入选。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塑造人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

5.C【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国家旅游局的相关举措,表明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而题中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说明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涉及的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而不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题中是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没有涉及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故排除。

6、【答案】C 【知识点】文化的传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试题解析】广告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①不选;‚梦娃‛形象表达了家国观念、弘扬“友善”与“诚信”,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②正确;该系列广告形象萌动可爱,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这说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③正确;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7、【答案】A 【知识点】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途径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德治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所以①②可选,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的说法错误,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需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而不是依靠法律。

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解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弘扬‚工匠精神‛时代价值之在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而①③与材料不符,故选C。

9、C

10、A

11、C

12、B

13、B

14、C 15.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

设,树立对的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分)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4分)记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4分)

17、【试题解析】

(1)材料已经给出‚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所以问我国电影需要

‚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那就等于是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到这一点,就是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记忆情况了,考生按照书上内容回答即可。【答案】

(1)我国电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得住的文化内核,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文化之‚魂‛,它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18、【知识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答案】(1)“邻居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

(2)答案示例一孝老爱亲;①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

答案示例二诚实守信;①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9、【知识点】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

【试题解析】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措施类试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

(2)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20、【参考答案】(1)(8分)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②有利于用优秀文化塑造人,提高公民文化素养。③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繁荣。(2)【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 优先发展竞技体育

理由:①为国争光,实现人生价值;②振奋民族精神;③提升国家软实力(综合国力)或提升国际地位(影响力)④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发展。

答案示例二 优先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7

通过认真阅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章节,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

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

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通过深入学习这个章节,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些建议:

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它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检验、评价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必须坚持以繁荣发展为主题,重建设,不折腾,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地推动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才能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壮大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文化领域创新体系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

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要按照文化艺术自身的客观规律组织艺术生产,减少乃至废止在艺术领域里的行政干预。必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

必须坚持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走出去”与“守得住”、“走出去”与“引进来”、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国际大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以解放思想促转变观念,以转变观念促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文化发展。

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内容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的部署。

教学目的: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掌握我党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提高认识文化现象的基本能力,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它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

“文化”概念的语言原义;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二)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三)它是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

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新体现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不排斥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加强道德建设、和谐心态建设、文化自身和谐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提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文化产业发展

大家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当前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比较热,什么现象呢?“文化热”。举国上下文化热。大家看一下这些图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胡耶鲁大学演讲;炎黄帝祭祀大典,中央要员参加;传统节日法定化;两会期间京剧进课堂。民间,文化热。易中天老少通吃、于丹红遍全国。国外,孔子学院,不断成立。今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游列国”。

事实上,我们已经把“文化”炒作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层面,而另一方面,我们恰恰还需梳理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对于我们的民族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应怎样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来认识文化、把握文化,来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振兴服务?这是需要我们很好地考虑的事情。

我今天讲课的标题也和这个词语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七大报告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一个极其鼓舞人心的目标,那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今天讲课主要关注的内容。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的。具体表述是这样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表述比较长,我们怎么来理解和把握它呢?我理解,可以这样来分析:

(一)它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它是一种文化,它应该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这个词语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涉及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文化年、文化节,还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指的什么?

事实上,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国外著名学者罗威勒(Lowell)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是啊,文化无所不在,就像一个谜语说的那样:“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都不见。”答案虽然是天上下的雨,但我说啊,这更像是人世间的文化。因为,世间文化的丰富就像万花筒一样,聚合到社会生活中,人们真正能看到的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或表象,而并不是文化的本身。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说的是有4个人去喝咖啡,发现这个杯子里有一只苍蝇。第一个发

现的是英国人,英国人端起杯子一看,这里面有一只苍蝇,他站起来掏出自己的钱包,抽出一张钞票放在杯子底下,走了。

第二个发现杯子里有苍蝇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勃然大怒,八格呀鲁,对服务员讲,过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的企业管理的懂?你们懂不懂企业管理,你们企业管理成这个样子,你们还想发展吗?很愤怒。

第三个发现杯子里有苍蝇的是美国人,美国人就笑了,往后一仰,两个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小妹叫过来,小妹啊,不错啊,这咖啡里面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在我们美国到咖啡厅去喝咖啡,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小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就放多少。

那么,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来,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的不同?这是文化的不同。咖啡杯里有苍蝇这件事发生以后,任何人都会愤怒,但是表达愤怒、提出抗议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就发现,文化是和方式有关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包括交际方式等各种方式,由此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说,西方人见面,会相互打招呼“hello”,再握手,关系亲密的可以拥抱。中国人见面会寒暄,“久仰”、“久违了”,这就是不同的方式。又比方说,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这也是不同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方式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方式背后有些共同的东西。

那么,这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从A、“文化”概念的语言原义来考察一下。我国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文化”是这样解释的:“文,错画也,修饰也;化,教行也,变也”。“文”是一个象形文字,描述的是事物纹理交叉之形状。《论语》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曰:“文犹美也,善也”。这里从“文”字本义引申出“文采”和“善”的意义,因此,“文”就有了审美、伦理的维度。“文”在中国古代,有“天文”和“人文”的区别。《易经》里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是相对的,天文是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与天文是上古为政者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农业社会是要靠天吃饭的,只有时刻观察天文、正确把握气候的变化和节气的转换,才能有好的收成。否则,农业歉收,社会的安定就没有了前提。这种状况,即使是今天的农村,也还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在天象的变化中,掌握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的变化,合理安排我们的耕作渔猎之时序。天文是非常要紧的。

但是,光注意天文是不够的,一个社会的进步,还必须要有精神的发展。人类社会是思想者的世界,而人的思想又非常复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问题,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人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来说,就是用礼乐之道教育民众,让他们明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的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不断提升他们的境界,用道德来引领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而是寓于民众喜闻乐见的礼和乐当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被道德所“化”。“教化”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人人被化,那么自然就是天下大化了,所以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人对“文化”一词最古老最有深度的解释。

“化”字的本义是改易、生成和造化,指事物动态的变化,“文”与“化”的连用是西汉以后的事。“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与武力镇压和屠戮相对,因而文化即是文治与教化,这种意义一直延续到近代。

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而来,原义是指对土地的耕作及动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产物,是相对于有形物质的东西,如思想境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知识学问等。人们通常把这一观察视角称为“狭义文化”。另一种理解则要宽泛得多,适凡物质自然以外的一切均为文化,换言之,凡是打上人的印记的存在均为文化。显然,“广义文化”理解多从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结果着眼,所表现的是自然(人化世界)对人的功用与意义;而“狭义文化”理解侧重于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文化,也是从狭义文化的概念来关注文化 建设的。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我们现在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里的文化是指什么呢?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这是从文化的根本性质、文化的核心出发,给文化下的定义。为什么特别指出“观念形态的文化”呢?因为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它的核心就是一种观念,就是价值观。B、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这种文化中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观点。而这个立场、态度、观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决定了文化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决定了文化各基本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同样是发现咖啡杯里有苍蝇这件事,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处理方式不同,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又不同,区别在哪里?在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价值观。英国人讲绅士风度,他不能发脾气,所以他就用付钱但不喝的方式来表示他的抗议。日本人呢?日本人做事,他讲究很精致,很到位,不可以出现这种事情,所以很愤怒。而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中国人有

事找领导。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同。

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的文化,是文化自身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促进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源动力和文化生长点。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潜在感召力和现实影响力,来自于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征服人心的震撼力和辐射力。

美国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霸国?不仅是靠他们的军事力量的推行,也靠他们的好莱坞、流行乐以及互联网等文化产品的助力,当你想到米老鼠、功夫熊猫、微软,甚至可口可乐、肯德基时,你就会觉得美国是可亲的。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的书,她在书中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她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话是很尖刻的,但也很中肯。电视机只是代表物质,学说和思想观念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和影响力。

中国自古以来,走的多是物质输出的路,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出口的,无非是丝绸、瓷器,各种工艺品等,这种长期的物质输出的战略,已经给西方国家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以为中国人只会生产物质产品,中国就是一个物质中国。中国人在想什么,中国的情感方式、想象方式,在西方几乎一直处于静默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年,中国的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中国制造”也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世界上无数的人都用低廉的价格来消费中国产品,很多世界大品牌的制造基地也搬到中国来了,但他们在使用中国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这个国家,也曾生产过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曾创造唐诗、宋词的优美世界,也曾拥有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等一大批文化巨人。那些购买中国产品、使用中国产品的人,似乎并没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可以用物质吸引世界,但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的民族精神,包括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却没有多大的提升。当然,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我们国家现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尽管是一个汉语教学,但是它是一个文化的输出,是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二)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所谓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而不能理解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会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和封建主义的文化,以及其他落后的文化形态。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或社会主义文化呢?对于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有过许多相关的论述,但都没有对这个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或定义。

毛泽东曾经明确论述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并且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了界定。他指出:“所谓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领导”,有两层含义。一是“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二是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因为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的。因此,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可以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这个定义,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是共产党,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是人民大众,反对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人所共知,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也是共产党,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方面,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具有的因素。从这两个方面,无法认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在概念原则上没有区别。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人民大众,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分子,而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再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大众是指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劳动者,还有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而在社会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己不复存在。社会主义文化所反对的,是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是危害社会主义的势力和行为。

因此,可以对社会主义文化作这样一个界定: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反对一切危害社会主义的势力和行为的文化。

(三)它是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总的指导思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但原则只有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和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知道,每种文化要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经在他的代表作《日知录》里讲了一个意思,后人把它归纳为八个字,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讲,2000多年来的改朝换代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皇帝换了,其他什么都没换,还照常,这个没有关系。还有一种就是皇帝换了,文化也被换了,这就叫亡国灭种。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举一个。

大家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吧?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讲的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契丹这个民族是个非常强大的一个民族,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

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还有契丹族吗?契丹作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去哪里了呢?

有这样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中间有一场种族屠杀战争,把他们斩尽杀绝了。但应该不是。假如真的有一场这样的战争,周围这么多国家都应该会记载的,而且一个民族是很难被杀绝的。另一种可能是契丹族崩溃于一场瘟疫,例如黑死病。但如果是那样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病毒是智能型的,只要见到契丹人就传染,然后非常准确、一个不落地把他们赶尽杀绝了,这显然也不成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契丹民族消亡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是他们亲手把自己消亡掉了——契丹人在跟周边民族相处的时候,没有注意保存自己民族固有的文化。跟着汉族人生活就学汉人。然后,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学一点,扔一点,结果就把他们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东西扔光了。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民族实际上就是消亡了。

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在历史上,像契丹这样的民族并非绝无仅有。匈奴、鲜卑族,曾经都很强大,但由于没有强大的文化,最后都消亡了。就好比古代埃及文字,现在的埃及人都看不懂,必须要通过西方文化学进行破译、转译。而我们有甲骨文,古代的历史就能看得懂。在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之中,唯一一个五千年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所以,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最终是要灭亡的,所以说日本人的侵略首先是将整个文化消灭掉,所以在伪满时期,日本推行他的奴化教育,也就是说一律要用日语不能用汉语,从小学起所有的教科书都是日本的。它想干什么?它的目的就是摧毁我们的文化,将中华文化的根去掉,就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当然这个树就要枯萎了。所以,文化是我们的命根子,什么都能丢,文化不能丢。

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是十七大的一个特点。全国代表大会把文化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写入工作报告,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为什么把文化建设摆在这么突出的位置上?或者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其原因有三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走的一条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不同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卡夫丁峡谷”,充分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切成果,而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灾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充满困难、风险和挑战。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只有这条活路,其他都是死路。而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经济、政治建设外,还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突出的战略地位,发挥文化对政治、经济和整体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缺乏智力和道德的支撑,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强调GDP的弊端,我在这里不想多讲,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例证就是文化沙漠——新加坡。新加坡一直被认为是华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杆,但是跟台湾相比,它就是一个文化沙漠。这些年来,新加坡都在说一个谎言,自称是“儒家国家”,其实新加坡长期排斥华语,社会中上层人才都由英语学校提供,而从华语学校毕业的那些人、也就是“华校生”,在新加坡是永无出头之日的,他们只能是最底层的、地位卑微的蓝领。华校生的反抗遭到了严厉的镇压,他们的领袖被捕入狱,有的流亡异国他乡。这种文化专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李光耀突然发现,利用“儒家社会”这个概念,可以重新打造国家形象,并跟中国政府及其市场套个近乎。这时他开始宣称新加坡是儒家文化国家。但我们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一方面,英语占主导地位,但却是最肤浅表层的英语文化,基督教的核心精神根本没有扎根,另一方面,华语和华夏文化遭到打压,这种双重的肤浅化,导致新加坡的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都呈现为沙漠形态。新加坡华文作协主席写出来的东西,甚至还不如我们大学中文系培养的学生。这和台湾真有天壤之别。新加坡确实有过很强的经济实力,一度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但它的后续发展已经面临问题,新加坡的实力正在衰退,这是因为它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

在这方面,我们的领袖们都有过重要的论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不搞好物质文明不行,不搞好精神文明也不行,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在中央隆重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些观点也已经进入到我们党的报告中,如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所积累的十分宝贵的经验时说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的论断,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也表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看,文化建设确确实实为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非常新鲜的、非常丰厚的发展源泉。比如我们以前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建设是主角,现在呢?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而是直接构成生产力的发展内容。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来看,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来从事生产,都与劳动者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密切相关,而这种水平和能力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如果要追求劳动产品的超额价值,那就要求有更先进的文化的介入。实际上,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文含量。

一块月饼,如果单单只是月饼,几毛钱,最多几块钱,但是,加入了人文含量,精致的包装,配上广告宣传,立刻升值,一盒月饼最低三五十,平均一两百,最多还有天价月饼。成都市青石桥宠物市场的水族馆,纹有“招财进宝”、“一帆风顺”等吉祥字样的热带鱼,原本几块钱,现在身价已经涨到几十甚至上百元。据说这些图案都是在鱼幼小的时候,用激光打上去的,不会掉色。文化附加值的存在增加了商品的经济比重,增加了劳动产品超额价值实现的可能,越是高品质文化商品,就越可能含有较大的经济含量,经济价值也就越大。这显然,文化已经不是简单的标识,它已经物化为可以触摸到的利益。过去说买东西,是买产品;后来是买价格、买质量、买服务;现在更重要的是买感觉,买文化。“购买的是商品,享受的是文化”,这种商品文化,就是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

同时,文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本身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在当今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其出口额在2000年就达到了720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超过了航空业、重工业等传统工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其GDP的30%左右。日本虽然是汽车工业大国,但在2000年,其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业。截止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

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韩国的影视、音乐、手机、电子游戏等产业,2003年的增长率已达到两位数,出口额超过了钢铁工业。关于这一点十七大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有明显的提高。现在我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太低了,文化的直接的产值在国民生产中的产值占5%左右,通过文化产业以及带动相关的服务业大概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也只有10%。我们在文化产业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原因。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从历史上看,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比如我国历史上唐朝时期文化的兴盛繁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都和当时的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紧紧相连。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新体现

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新的重点是什么?文化实力的竞争。现在大家都知道文化实力是个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当过美国国防部的部长助理,叫做约瑟夫•奈这个人提出来的。

约瑟夫•奈认为,通常而言,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实力,会用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威胁,所谓大棒;一种是利诱,所谓胡萝卜。但他发现,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有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太硬了,相反,一些软性的东西反而容易被人接受,这就是第三种方式,吸引,也就是软实力。他解释这个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等等,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这第三种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有时比硬实力更大。通过输出一种影响力,从而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并由此影响别国的人。

在这一点上,美国做的最成功。许多人都是通过美国的电影和娱乐文化来了解美国的。美国在世界各地过度使用军事力量的冷硬形象,许多时候就是被他们所创造的米老鼠、功夫熊猫这样的形象所软化和缓解的。因此,我们不要小看艺术形象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以德服人”总是比“以力服人”更有效果;真正高明的实力,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软实力。为何一直以来,美国军方都保持着和好莱坞的合作传统?原因就在于美国军方看重电影这种媒介对公众的影响力。从首届奥斯卡奖获奖影片《翼》,到20世纪80年代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壮志凌云》,再到最近的《变形金刚2》,电影拍摄方都受到了美国军方的支持,军方觉得这是宣传自己的一种好方式,尤其是《壮志凌云》上映后,第二年自愿报名参

加美国空军的人大大增加。可见,美国国防部也不得不借重好莱坞在民众当中的影响力。像这次的《变形金刚2》,在中国已经打破了由《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0年的3.6亿元的进口大片票房记录,而且其票房收入还在迅猛增长。

再来看韩国。看韩国人拍的《大长今》。《大长今》自播出后风靡港、澳、台、大陆、日本,至于拷贝卖了多少钱先不去说了,重要的是韩国人利用它树立了民族形象——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聪慧善良的韩国人的形象。《大长今》不仅把民族形象站住了,还因不断向国外输出电视剧衍生产品而赚得盆满钵满——《大长今》用过的针灸、扇子,一套一套的东西,都大受欢迎。其实,《大长今》里面体现的文化全是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好东西不知道要比这多多少倍。但是,我们为何没有《大长今》,究其实质,还是关系到一个核心的文化战略。尽管现在我们举国上下有一股文化热,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文化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文化和我们的民族命运还有关系。到底该如何振兴我们的文化,如何用文化来滋养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约瑟夫•奈说软实力是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比方说文化、意识形态和一些制度设计,他说如果你软实力强大,我就可以让你想做我想让你做的事情,你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就是我想让你做的事情,这就叫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一位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饿肚子时,只有一个烦恼,就是生存的烦恼;一旦吃饱饭后,就会生出无数个烦恼,这就是发展的烦恼。解决生存的烦恼主要靠经济,解决发展的烦恼,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便越来越关心如何生活得更好,这种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更有精神文化生活。

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为社会公众摆出一道文化盛宴——拥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盖骨等珍贵文物的湖北省博物馆永久免费开放。消息发布后,人们蜂拥而至,博物馆门前领票的队伍排成长龙,参观人数由两三年前的每天平均六七百人,最高时跃升至1.8万人。免费开放仅两个月,参观者超过30万人,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湖北省博物馆的“爆棚”现象,折射出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去年8月份,南京夫子庙的一些景点也是对群众免费开放,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去排队参观了,要知道,那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5、36度。群众参观的热情和那天的天气一样,热的很。

我们知道,人们的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两大内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的满足。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人们消费需求进入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增长将逐步趋缓,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占据主导位置。而在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生活的20%以上,到那时,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4.5万亿元,而现在只有不到800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释放。

一方面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多元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精神需求将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剧烈地冲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主体价值观、道德观,必然会影响到人们时于地域、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依存感;在变化了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人们的精神需求如果得不到适时适当的满足,空虚、迷茫、迷信、邪教、反社会等等东西就会来填补真空,与这种精神饥渴交融;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利益的调整,也必然在人们的心理和思想领域产生波澜,越是在此时人们越需要有支撑和平衡力量,对文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7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于丹现象” 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奥妙和玄机?与于丹同时热起来的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古典名著成为超级畅销书,“青春版”昆曲受到的热捧,青少年读经书、穿汉服,等等。为何这么多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有人说,于丹给大众提供的是一剂“心灵鸡汤”。于丹大受欢迎,折射出民众的心灵缺乏某种抚慰,精神上存在着某种饥渴。

此言极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两者之间,还有不小的落差,这也毋庸讳言。大部分中国人正逐渐富裕起来,不再为衣食担忧,开始忙碌着买房、买车、休闲、消费。然而,市场的繁荣、消费主义的盛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心灵的充实。人文精神是社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倘有匮乏,必将影响社会发展的和谐,最终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网络上曾经出现了“虐猫事件”:有人使用残忍的手段虐杀小猫并把图片置于网上“示众”;前些年,某名牌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只为了好奇看它受伤之后究竟会有什么反应„„虽然这些只是社会中的个案,但引发的却是人们的广泛追问——为什么生活好了,幸福感反而降低了?活得舒服了,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事业在一天天发展,人心却时时没着没落?易中天分析,“为什么观众会被吸引来看这些节目呢?归根结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方式。”

于丹的说法是:“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21世纪呈现出太多的价值断层,人们由于选择太多而陷入心灵迷惑的时候,特别需要一种安顿和抚慰。”这种精神饥渴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文精神的广泛需求,正是于丹走红的重要背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进一步凸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如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更加”,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由在国际上有崇高声望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97年提出来的,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一定的文化里面生活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你生活在这个文化里,你对你自己生活的这个文化要有一种了解,这个了解包括对这个文化它的来历,这个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这个文化它的价值,这个文化发展的趋势等等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如果对自己的文化很茫然,不知道什么叫“和”或者什么叫“同”,不知道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讲的“诚”、“孝”,很多这样的理念我们一无所知,不了解,就等于失去了我们生活在这个民族文化当中的一种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觉才能产生自信。

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认识到了文化在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地部署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具体来说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不然,就是一盘散沙。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将其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阐述。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等,以前论述先进文化的内容,被高度提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点之中。

关于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中主要指出的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问题。时间关系,我重点讲讲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状况下,否定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左”的倾向显然已经没有了市场。但是以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为由,进而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的指导地位的右的倾向却在抬头。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我们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不搞多元化呢?原因很简单。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A、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的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的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在我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占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和制裁。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各种思想主张五花八门,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是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如果改变这种状态呢?指导思想多元化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最适合的案例就是苏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世纪是以苏联的兴盛开始,而以苏联的衰亡结束。苏联从兴盛走向衰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发生解体,首先就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上的失败,以思想文化上的分化和混乱为起点的。在苏联,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被搞成了僵死的教条。当被扭曲的本本说明不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时候,就转向怀疑马克思主义本身,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没有用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干脆放弃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戈氏“新思维”,最终导致苏共下台、苏联解体。

就我们来讲,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有。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一些国家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下,政局出现动荡,这就使我们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受到了鼓舞,国内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极少数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利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借群众悼念胡耀邦这件事情,散布谣言,制造**,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这场政治**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可见,在当代中国,如果马克思主义一元性的指导地位一旦被动摇,整个国家势必陷入分裂混乱的困境。

B、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只能有一个,但可以允许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说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全社会的理想信念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但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多样化的思想。首先,这两种并不是对立的状态。辩证地看,一元指导以多样化存在为前提,没有多样化存在,就无所谓一元指导;同时,多样化的发展依赖于一元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多样化的发展既不可能健康,也不可能持久。因为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发展地看,多样化有其历史进步性。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本质上应看作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现在大家看到文化的分层也很明显,比方说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喜欢国粹喜欢京剧,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的,喜欢那种时尚的、流行的歌曲和文化。它的分层很明显,出现了不同的文化需求,这给我们拓展文化的空间创造了条件。精神文化生活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时代潮流,顺应社会趋势。总体上看,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是有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其次,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说要简单照搬它的现成结论,而是强调要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是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思想成果;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进化论的创立,社会科学中摩尔根对原始氏族社会的研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它并不妨碍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不妨碍我们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的思想文化。

C、在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任何以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为理由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这是个原则问题。但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必须坚持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搞不好会造成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样的恶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历来有两种态度:以发

展创新的态度坚持;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坚持。教条主义地坚持,结果只能是丢光弃尽。在这方面,苏共垮台提供的教训极为深刻。以发展创新的态度坚持,最关键的就是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这张图片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字,用活体印刷的表现方式,深刻鲜明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它包含的内容范围都很广,但是最核心的东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理念,我想就是这个“和”,“和谐”,和谐理念。这一个“和”字,它的内涵是什么呢,A、“和”的概念。所谓“和”是不同东西的和,所以古人有一个命题叫做“和实生物”,这个命题非常重要,意思是什么呢?只有这个“和”它才能产生新的东西,这在古代,这个思想在公元前600年到800年之间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不能追求一个统一,完全的一律,要允许各方面的多样性的存在,只有多样性的存在,才构成和谐的局面,产生新的事物,甚至它决定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和”变成中国哲学重要的范畴。它和“同”就不一样,所以孔子有一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要追求和,是追求一种多元的,允许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融合在一起的,这才构成完成的画面。完成统一这就不是君子的行为,它不能促使事物的发展,所以古人下一个定义,什么叫“同”,叫做“以同比同”。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和实生物,以同比同。一个是和,一个是同,有非常大的区别,我们这个文化追求的是和,而不是同。要追求和就允许多元的存在,允许求同存异的大家庭,不同因素的综合调和,最后才能产生更好的意见,这个是“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周易》里有饱和,太和,书经里有一句话叫“协和万邦”。在《六经》里都有这个“和”字,所以“和”是中国哲学,或者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所谓和谐文化,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所以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B、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改善的同时,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社会更加和谐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和谐文化的渴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举

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企业内部劳资矛盾突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凸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希望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C、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呢?胡主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和谐文化”一节里,报告也将以往论述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其中。社会转型期最突出的文化问题之一,就是价值失序和道德失范。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印象很深的是在几年前的一次选美中,一位候选者在答问时表示,在“国家”和“钱”之间她会选择后者。从中国现在的道德状况来看,较之以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个性发展、个人与集体关系都有了进步,但也存在问题,比如只顾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只顾利益不顾法律道德,腐败、作假、作弊比以前严重。比如,“齐二药”假药事件。齐二药厂制作的假药叫做“亮菌甲素注射液”。通常,“亮菌甲素注射液”是用来治疗肝炎病症的,它的原料是医用丙二醇,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为了获取暴利,却使用了工业丙二醇作原料,工业丙二醇比医用丙二醇便宜的多,但是对病人来说,却是致命的,许多人在注射了这个假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发生肾衰竭,直到死亡。除了使用工业丙二醇外,齐二药厂甚至还拿工业原料二甘醇做原料,它比工业丙二醇更便宜。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齐二药拿人的生命作代价,还有什么道德可谈?

近年来,“幸福指数”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不少人却感觉不如以前幸福了,以至于有人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到处都是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大家知道中国科学院有一个国民心态和谐的调研,表明我们的和谐在心态和谐方面属于刚刚达标。刚刚达标就是总体上还和谐。现在有20%的人心态很不和谐,很不平和。现在有些人心态是很倾斜的,老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老觉得受伤害的总是自己、老觉得自己吃亏、老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却很少。这种心态导致了一些人有近乎狂热的索取心态,即拼命地向社会索取;有的甚至有一种变态的赌博、冒险的心态。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谐的观念要通过文化建设普及到全体人民中,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另外,实现文化自身和谐也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看看我们的周围,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时尚新潮的流行文化令人目不暇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台竞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以前一个调子固然太单调,现在调子多了也难免会有噪音、杂音、不和谐音。如何让

不同的旋律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想必大家都听过这首《流浪歌》。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家,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那精神家园呢?精神家园,对一个人而言,是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而民族文化传统就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

大家知道,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国,公元1世纪至2世纪以色列被灭亡。到1947年联合国决定同意以色列复国之前,他们在1800年间都在流浪,没有了祖国,在历史上遭到了德国、法国、波兰多次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只不过是最后一次。

但是他们没有丢掉精神家园,在漫长的民族大流散时期,犹太民族依然能凭借其自我封闭的文化传统而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法律、民俗、历史等文化,又通过经学院等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所以1947年联合国决定同意以色列复国的时候,两三年内回去了两三百万人,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了现在的以色列国。犹太人能在世界上顽强生存,这印证了一位著名军事家的话:“你可以用武力征服一个国家,却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呢?如何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提法特别有新意。过去我们出现一些偏向就是把中华文化笼统地理解为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在我看来还是一个鲜活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历经五千年而没有中断过的唯一的少见的文化,中华文化有它自身的创造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包括的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当代文化建设有益的部分,除此,还应该包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近代以来文化争论上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传 统 是 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体现人的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传统一般都是人们生活中最权威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在一定民族或区域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审美、情趣、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传统是

人们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东西,它具有相对和稳定性,深深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

与 “ 传 统”相联系,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体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化。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态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念为内核构成的。与传统相比,传统文化是传统的观念形态,只是它更带有自觉性的色彩。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体系。

中 国传 统 文化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仍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是两方面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弱点造就了我们的“国民劣根性”。

封建迷信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糟粕,当前迷信活动打着科学的招牌,如把算命叫作“预测”;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在一些以古典名著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仿古游乐设施中,故意设计一些恐怖阴森的场景和妖魔鬼怪的形象,甚至在有的庄严的烈士陵园也塑有阎罗、鬼怪;有的竟然合法化,持有工商部门发的营业执照,风水、算命、推背图之类宣扬迷信的书刊大多由正式出版社堂而皇之地出版,充斥在书摊上;其他如公开拍卖所谓吉祥号码等新花样。过去搞封建迷信的多是老年人、妇女或文盲,现在不少有文化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搞封建迷信的队伍中来。特别是在广大生产力较低的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活动更是大肆蔓延,严重毒害了社会空气。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看不起”,知识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我们刚刚纪念过“五四运动”90周年,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贡献和偏颇,史学界、文化界的基本认识是大致相同的。它所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取精神,以及它所宣扬的科学与民主的观念,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反思这场运动,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它在如何看待与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偏颇。“五四”运动时,发表了一些激烈的言论,如:认为家庭是万恶之源,认为一部古代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认为青年应该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以及打倒孔家店,在当时曾对宣传新文化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今看来,却不能不让人有别样的感叹。“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左派、右派都是这么批判的,这是吴稚晖、是胡适在主张呀!不读中国书、不读中国线装书,这是鲁迅的主张。与此同时,有许多悲哀的故事发生。王国维投了湖。陈寅恪解释,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所能安身立命的文明,看到它在衰微、在走向灭亡,这种痛苦是无法形容的,所以他只有自杀,他没有活路。

极左和文革时期是“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而划入“封资修”之列;文化大革命,革的是传统文化的命。这个也是史无前例的浩劫呀!现在你到全国各地去,看到许

多重要的文物几乎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的破坏。这在全世界是太少见了,能够这样全面地、有系统地对自己的历史文物进行破坏!

现在的情况呢?现在的情况是“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

比如,我们的民居文化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历史上,苏州的房子跟安徽的房子是不同的,安徽的房子跟湖南的房子是不同的,湖南的跟陕西的不同,陕西的跟广东的不同。中国有一位老建筑师到美国去开会,回来后就在《参考消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他一到美国就犯迷糊,到底美国是文明古国还是中国是文明古国呢?如果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如今中国的古建筑越来越少?如果说美国是一个相对较为年轻的国家,才几百年的历史,为何却到处都是保留得那么好的古建筑呢?他后来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比小时候老外婆给了我们一盒子东西,但那时候我们还太小,打开来看看不懂啊,于是就扔了、送了、卖了或者忘了。直到自己到了四五十岁才恍然大悟,其实原先自己丢掉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宝贝,却永远也不可能再找回来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的流失。

又如,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是服装,服装是一个民族的表征。但现在一眼望去,包括本人在内,没有一件是我们中国人的服装。再看阿拉伯人,他们的富裕程度超过我们,但他们仍然坚持穿民族服装而丝毫不会觉得丢人。印度总理辛格来华访问时,他头上也是缠着一个东西,那是他们民族的象征。当年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发现,把清推翻后就不能再穿旗袍了,但广大同胞不能没有文化表征,于是就设计了一个中山装。四个口袋分别象征礼义廉耻,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里面。而我们现在身上还有什么呢?几乎全是外国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服饰,我们应该放在怎样一个位置呢?

现在在国内不少地方,我们的民族节日也已经逐渐式微了。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吃粽子。曾有一个学校作过一个调查,问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干什么的吗?回答说,吃粽子。老师说,不对,端午节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知道他是谁吗?回答说,是香港歌星„„事实上,自己的节不过却热衷于过洋节,对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没有热情,已成为我们身边的一种普遍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质疑、被批判、被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支撑整个民族领先世界达上千年之久,并使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劫难一直延续下来而不中断,其光荣和伟大又岂让于古希腊罗马?我们不能把近代落后的责任全部推到祖先的头上,推到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头上。用十七大报告的话说,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对其总体性质有一个公正的肯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必然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总体肯定。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根,包含着不断发展的基因。“弘扬中华文化”当然不能抱残守缺,传统文化当然有过时的东西,需要“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但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的大根大本则是永不过时的,因此,报告提出的“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是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清醒的态度。

我觉得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需要实现文化层面的“三个对接”:一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二是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三是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对接。

这“三个对接”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三大途径,只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连接起来,才能使中华文化富有鲜活性;只有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连接起来,才能使中华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魅力文化”;只有把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连接起来,才能壮大和发展文化力,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广阔地走向民间,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中华文化的背叛者、毁灭者,而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接续者、建设者、创新者,并且应该是中华文化大统的担当者和光大者——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大统的担当者和光大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汇入中华文化的洪流之中,作为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展开,堂堂正正地呈现在现代世界面前。

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当姑要借鉴1∞多年来有关文化学的各种成果,结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文化虽然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可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一个重新的开始,即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于正在追求历史进步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不仅是因袭的重负,如能正确对待,将成为民族历史前进永不衰竭的动力,相反,轻视传统文化的制约,进行主观的改革,往往造成失误,例如德国1919年8月在镇压了工人、士兵起义后颁布了魏玛宪法,它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规定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给予公民提出和表决法案、复决法律、表决罢免总统的权利,对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德国来说,当然意义重大。但是,它脱离了德国的文化背景,施行的结果是一败涂地,最后导致希特勒上台,酿成大祸,中国也有类似的历史与现实的教训,历史的教训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战国至秦汉时代,适应那个走向统一的时代要求,即有人出来做关于统一的文化建设工作。已有学者的指出:《尚书〃禹贡》就是战国一些士人设想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如何管理天下的办法。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入世”、“出世”之争,儒家和法家之间的“爱人”、“治人”之争,多少也反映出士人对如何治理统-国家的考虑。最明显的作品是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吕民春秋》,这是兼采众家之长而寻求一种治国方略的举动。只是吕不韦在统治集团相互倾轧下被迫迁蜀自杀,《吕氏春秋}本应成为

秦王朝的理论基础,反而被臵之不理,甚至在焚书坑儒的磨难中险些付之一炬。所以,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与统治者缺乏思想理论建设,满足于“以吏为师”有关,秦王朝的失赃教训了西汉统治者,于是在汉都长安的以思想理论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成为关系到西汉政权生死存亡和民族能否真正统一的大事。汉初贾谊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说要想守住天下,就要行“仁义”,就要有新的统治思想指导。于是,刘安等人献上了儒道杂凑的《淮南子》,董仲舒更提出了他的“崇儒更化”之说。“故汉得天下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者七十余岁矣,不如遇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正是如贾谊、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一大批士人退而结网,自觉承担了文化建设的任务,才使得西汉王朝稳定发展,也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国的一句传世格言。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说假如能够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吐故纳新的能力和求变图强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离开创新,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再次凸显出来。只有不断进行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创造力实际上是民族实力的轴心,但是我们的创造力在严重衰退,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山寨版国家,绝大多数产品依靠复制、模仿和抄袭,因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最低。就发展空间巨大的动漫产业来说,在动漫生产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深圳,九成以上的动漫企业仍以加工为主,原创作品少,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更少。当然,日本和韩国都经历过这种模仿期。但是他们很快就转向了创新。日本现在是全球科技创新力最强的国家,发明专利远远超过美国,垄断了整个高科技创新领域,而且文化创意力也很亮眼。毫无疑问,什么时候中国成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大国,那么中国就成了真正伟大的国家。

去年微软企图通过黑屏来解决中国用户的盗版问题,很多人愤怒声讨,我也很不愉快,因为大家都用盗版软件惯了,但是回过来理性地想一想,这其实是在逼着我们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就因为过于依赖模仿和剽窃,我们的创造力才会日益萎缩。感谢微软,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创新的历史契机。

十七大报告在“推进文化创新”一节,主要谈文艺创作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传播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问题。这里,报告重申了“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要求、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注意到新技术条件下文化传播手段的变化,着重论述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思路。尤其在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上,报告内容务实,新意迭出,如“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等,都是在党的最高规格的正式文件里首次出现的新概念、新举措。

文化产业是20世纪末兴起的特殊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它在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过程中,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的文化意义。当前,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影响了实体经济,但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沿用两个著名的例证,一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美国人走入影院,文化消费的攀升,开始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美国就以好莱坞电影业为核心,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从此异军突起,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更是加大了对他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倾销,文化产业的份额占到美国GDP总量的25%,并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很快就要达到三亿美元,几乎接近于中国整个的GDP。它是美国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霸主地位也靠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得以建立。

第二个例证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韩国这种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的国家,经济上受到重创,但随着这两个国家相继实施“文化立国”的战略,通过其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功带动了旅游业、汽车业等产业,成功实现了对自己国家形象的再造,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到现在,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起码高于15%。对比中国,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直到2007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只占GDP比重的2.8%。当然,现在要高一些了,这些年更是发展迅猛。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2008年增长超过35%,,2009年的头两个月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动漫游戏产业2008年也增长了97%。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国自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年增长率都在17%以上,远高于GDP的年增长率。这当然是好事,表明市场正在把中国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文化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结语]关于文化繁荣的现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在这里我想取两个学者的观点,一位是西方的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曾经在一本书中提到有四个时代是非常繁荣的,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是“菲利普亚历山大”时代,这个时代是古希腊文明的最后一次,也是古希腊文明在最 大范围得到接受的一次。一个是“凯撒奥古斯都”时代,它是古罗马文化的主要代表。一个是“东罗马灭亡以后”的时代,又称之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这一时代主要的作品和内在精神,实际上是对神权的一种挑战,对人性、人文的一种阐述,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经济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摆脱教会的束缚。一个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古典主义时代。所谓古典有典范的意思,它要求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造原则进行创作。现代学者研究,法语在全世界有这么高的地位跟路易十四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的贵族,在整个欧洲如果不会说法语,是被认为很丢面子的事情。

中国学者张岱年在专著中提到了两个文化繁荣的时代需要关注,一个是先秦诸子的时代,一个是盛唐时代。先秦诸子,这个可能大家比较熟悉,在东周的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主要的大家主要包括儒、道、墨、法,都起源于这个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占据了非常高的位置。盛唐时代,唐玄宗开元时期,我们今天说的诗圣、诗仙,李白、杜甫,都是生活在唐朝,唐玄宗自己懂音律,教坊和梨园都是那时建的。还有书法大家,特别是草书,张旭、怀素,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李白的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以体现盛唐的气象。

对这样几个时代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它们繁荣的共性,我自己想起来,大概从这几个方面可以考虑:第一,这些时间段,多数都是社会在转变过程当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型期,人们人心思变,思想活跃。像文艺复兴、春秋战国,都是很典型的事例。第二,大体上都集聚了相当的财力和物质基础。我们通常说文化,精神文明是在物质文明基础上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去考虑精神文明的发展。首先是要求温饱,然后知廉耻,然后再谈审美。所以这几个时代都有相当的经济基础、雄厚的财力。第三,社会环境相对稳定,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外,其他的时间段,大体上都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然,政治领袖的个人作用,我认为也是不可忽略的。人民创造历史不错。但是我们大量的行政资源,最大的行政资源是掌握在国家手里。那么国家领导者对这样一种行政资源的使用,对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具有重大、巨大的作用。不管是路易十四对法国文化的推动,还是唐明皇对音乐、舞蹈的推动,都和他们手上掌握的行政资源有直接的关系。

上一篇:音乐专业学生就业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