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技巧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文科技巧(精选8篇)

高考文科技巧 篇1

认真读好题,分析题中隐含的“条件”。就像做语文与数学一样,历史也要读好题。包括题目中所给的事件、人物、时间等,从而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的题目给出大量的材料或者引言等,这些都是你的分析突破口与着眼点,非常重要。

答题注意要点与调理清晰度。我们老师在改卷子过程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答题所提到的要点,并且根据要点的体现个数与切合程度,这些如果在你的回答中出现了,就会得高分。此外,看回答是否有调理,混乱不堪也会影响得分。

考试答题要紧紧盯住所给空格的多少。事实表明,如果所给的空格很多,而你的答案字数很少,即便你写的很准确也会减分,因为缺少足够的基本点与佐证,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反,仅仅需要几个字十几个字的答案,你写出很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历史考试高考请谨遵答题规范。这些答题规范我们不仅在平时老师会说到,更会在平时的试卷中,从后面的答题正确答案得到提示,每次我们都应该仔细阅读正确答案,这些答案非常有帮助,我们学习它的格式,并运用在我们的答题中。

二.文综答题技巧

政治

1、保证选择题的正确率是政治得分的基础。正确选择要“三看一排除”。

一看设问,明确出题人故意设置的相关限定。

归纳近些年的高考及模拟试题,我们发现设问的限定主要类型有:

(1)限定主体,如政府、企业、人大代表、政协等;

(2)限定知识范围:如“从经济学角度”,“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等;

(3)限定因果联系: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回落的原因有”等;

(4)限定正误:如“关于金属纪念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

在进行下一步选择的时候一定在出题人限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二看材料,通过对出题人设置的关键词,标点符号的把握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

试题的材料是出题人经过精心组织,才会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在试题材料中,出题人总是通过关键词句、标点符号等信息对考生予以必要的提示,考生应通过反复阅读把握题意。

三看题肢,找出表述错的题肢以及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或设问无关项。

此处尤其注意后者,出题人往往通过这一类题肢提升试题难度,考察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四用排除,有效提高答题效率。

近几年,政治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比重大幅增加,而且难度逐渐加大,解答这一类选择题,用好排除法,不仅能提高正确率,还可以有效缩短答题时间,保证得分。

2、通过规范的答题步骤提升主观题分值。

一看设问:

明确设问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明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人大、政协……;设问的知识限定:用联系的观点,用消费相关知识。

二看材料或图表: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等对材料进行分层,把握材料中心意思。

三写答案:

组织答案的过程注意“三化”:

(1)答案组织层次化,有效分层,标清答题序号;

(2)答案表述术语化,使用学科术语,准确命中答案;

(3)答案编写完整化,答案的组织基本的结构应该是“理论+联系材料”,哲学题应该是“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

历史

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

在新课改使用多版本教材(北京市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套教材)的情况下,材料题的份量应该是只增不减。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

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1、步骤一,审问题。

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2、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3、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

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4、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

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5、步骤五,作答过程。

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

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地理

1、地理选择题巧用五法:

一是排除法:

如对于给定的条件是多个的题目,可先根据题目的某一条件,在被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其余淘汰,缩小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中逐渐进一步淘汰,最后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

二是反证法:

是通过证明逆命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命题的正确性。

三是信息转换法:

将题目中的信息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内容或便于理解的形式,达到化难为易、快速求解的目的。

四是图解法:

根据作图来辅助解答。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像等方面,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五是数据比较法:

有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定量分析,并对一些相关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2、地理学科主观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科技巧 篇2

一、进入考场拿到试题后要仔细、认真 地看清楚 试卷对考生的要求和对答题的说明,使答卷符合规定,减少或避免失误。

二、不要急于答题,先将整个试卷大致看一遍,看有哪几个大题目、若干 个小题目,共有几张 试卷,通观全卷,了解全卷的试题类型,大体有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合理地把握答题的时间。

从近几年高考文 综的答题 效果看,可以说成 也地理,败也地理。地理试题 均安排在 最前面,选择题第1题到第11题是地理,第36、37题也是地理,而地理试题的难度往往又比较大,需要考生认真思考、理解才能完成。不少考生由于在前面地理试题上用时过多,造成后面本来能答出的政治、历史题由于时间不够而失分。因此建议考生:第一卷选择题共35小题,平均1分钟答一小题,35分钟左右完成。较难的试题不要用过多时间,应放弃向后答题。第二卷综合题第36、37题为地理 试题,第38、39题为政治试题,第40、41题为历史试题,第42题为地理选做题,第43题为历史选做题,均为学科内综合,110分钟左右完成,要留5~10分钟做最后检查,切莫提前交卷。

三、考试时,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要按照由先到后、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情绪,能够进入良性的竞技状态。刚一进入考场,在开始答卷前几分钟,心情多数是比较紧张的,这样思维、记忆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如再遇上难题,心情就更易慌乱。因此,做题时先要从容 易的入手,当做过几道有把握的试题后,心情自然会稳定下来,这时再做较难的试题,思维就活跃了,增加了自信心,后面的考试也就顺利了。

四、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 度是遇到 难题要沉着,遇到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刚进入考试状态,心态上不要太紧张,遇到感到困难的题目时,建议先跳过去。

五、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要十分认真仔细地领会每一道题目的要求,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比较有把握才开始下笔。此外,要注意题 目的重点词,比如有些题目的设问是“错误的是什么”,而不是“正确的是什么”,以免出现低级失误。

六、答题前一定要明确考题问的是 什么,要求是什么,给了哪些现行条件,还要找出哪些隐形条件,在心中打好腹稿,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最后写出完整的答案。

七、要根据各种类型 题目,有针对性 地回答。如读图填充题要求简明扼要;简答题和综合题则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要点精确。

八、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有的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有效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写完整。

九、表述要准确,书写要整洁、清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前,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答题的书写不能粗枝大叶,要按照试卷的要求,注意答题的格式。书写要清楚,特别是人名、地名、专业名词不能写错别字,整洁的卷面使阅卷教师能看清答题的内容而不遗漏。

十、答完试卷后要认真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要看答案与题目是否一致,有无答非所问,有没有看错题,选择题答案的英文字母是否填涂得准确无误,简答题该答的是否都已完成,有无漏题现象,特别是最后选做试题是否都已完成。总之,要把答卷过程中的一切失误都消灭在交卷之前。

文科生要想考试成功,必须文综考 试成功,要想文综考试成功,地理是关键。只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对高考成绩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摘要:文科综合考试是文科高考中单位时间内分值最高、考试内容最多的一项考试。考生从拿到考卷到浏览试卷、审题、解答、检查,都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从而提高答题效率,顺利完成考试。

数学该退出文科高考吗 篇3

两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一本科生给校长“根叔”写信,呼吁取消文科生数学课程,一时间网络上兴起了关于“文科生要不要学数学”的大讨论。

但我以为,用不上就取消,这看似合理,却是一种典型的功利化思维。数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乃是属于通识教育的内容,其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在科学界,往往会因为一个数学问题的突破带来整个科学的变革,回顾科学发展史即可佐证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持这一观点的网友很大一部分对数学是怀着一种厌恶的心态,于是借着高考英语改革的“东风”开始呼吁高考取消数学,这一心态可以理解,但绝不可行。

数学改革应符合教育规律

胡乐乐

继北京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加分引发热议后,三大科目之一的数学又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认为数学难度太大,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建议不再列入高考科目。

人气爆旺的新浪微博顺势推出的“数学滚出高考”民意调查显示,目前有超17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13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占到75%以上。大家还纷纷吐槽自己被数学虐待的种种悲惨经历,许多人看后或者感同身受,或者连连同情。

一些反对高考数学改革的人强烈主张数学有助于包括文科生在内的思维训练。诚然,数学自有其不可替代与或缺的独特价值,但客观而言,这样的价值究竟有多少人——特别是文科生能用得上多少?这样说,并非贬义的实用主义,而是要考虑学生的时间、精力和生命很有限。既然绝大多数文科生压根儿用不着那么难的数学,学校仍然要教,高考仍然要考,那么这岂不是既非常不符合教育学原理,又很不人道吗? (责编:萧茵)

背景链接

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日前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从明年起,山东将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北京英语高考分值将降低。于是,据报道,继北京高考英语降分、语文加分引发热议后,三大科目之一的数学又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认为数学难度太大,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建议不再列入文科高考科目。

高考文科数学压轴题技巧 篇4

例如,在新课标理科高考数学试题的第23题中,研究的是坐标系与参数之间的关系,其中穿插考查了曲线的判断方法,方程组的求解的相关知识,这就充分考查了数学的综合分析解题能力。在高考理科数学新课标2卷中的第22题中,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证明题,其中穿插考查了学生对于平行线的证明、面积的求解以及参数方程与坐标系的联系。考生要想在高考过程中,将整个压轴题的分数得到手,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常规的重要性,所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设出参数方程、建立相关的方程联系组,逐一建立相关的解题步骤,在压轴题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解题的起点并不是很高,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是要求很高,所以,考生入手是比较容易的。

例如,在20高考理科数学新课标2卷中第21题中,研究的是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在求解函数的单调性时,就运用了导数的解题步骤,综合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涉及了对于导数和零之间的关系,来辨别函数的单调性,这些都是学生经常会运用到,且非常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学生会对这样的考试表现得游刃有余。这道题还分别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问属于中等的水平,第二问是高等水平,即选拔性的水平,这样的设问形式就减缓了解题的坡度,便使得不同水平的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题变我变

“考场如战场”,当考试的试题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复习以及应考的策略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由于出现认识的错误,教师在指导上出现的失误,使学生丢分。 就如何看待试题的设置要求变化,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命题者有共识点: 首先,为了准确地控制试卷的难易程度,命题者在保证了整个试卷是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过程,而且每种题型也是这样的一个坡度。这就告诉考生,得到了基本分,再去考虑得到更高的分数。无论是哪种题型,都需要考生付出很大的劳动才能得到成果,不能说,选择了只要多拿分,整个数学试卷就可以多得分,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完成整个试卷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不同难度的题目,才有可能得到高分数。

其次,试卷的两个极端,过度困难或是过度容易,都容易产生不利的消极影响。命题者在审查试卷时,要努力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即要努力改变在解答题中,前两天是送分的,后两题是放弃的这样一种情况。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攻克压轴题,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最后,数学试题的变化与调整是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是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些变化是一种创新与发展。我们就要顺应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对策。

高考文科技巧 篇5

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文综考不好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同学们没有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导致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没有做完题,或者为了节省考试时间,简单的题不仔细做错了,难题也没有做好。

高考文科技巧 篇6

坚持做好预习、复习

预习第二天的上课内容,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更快地吸收,也更能深入明白老师的讲课内容;晚自修时,对当天的上课内容再巩固复习,对重点进行背诵。

高一文科入门学习技巧2

“贝多芬”

即多背多得分,对知识点进行准确记忆是很必不可少的。利用思维导图、联想法等整理出知识重点,累加背诵,温故知新。

高一文科入门学习技巧3

答题有技巧

文科类的问答题建议分点进行回答,能够体现出你的逻辑清晰,答案有层次,且方便老师采点给分。简答题回答应切中要点,简单明了。

高一文科入门学习技巧4

手好字

文科类科目往往需要大量的书写,一手好字绝对能为你赚来“好学生”的印象分。高考阅卷老师也许会因为一手好字而仁慈几分。

高一文科入门学习技巧5

抓考试重点

高考文科技巧 篇7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 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从①到② ( )

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少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上升

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乙图反映甲图中的P地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 P地河谷剖面形态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完成3~5题。

3.甲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4.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 )

A.向斜 B.背斜 C.谷地 D.山岭

5.乙图中的泉涌水量最大的季节, 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

A.我国东部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C.亚欧大陆上受冷高压控制

D.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据此回答6~7题。

6.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 D.风的形成

7.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 读图回答8~9题。

8.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与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是某市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图, 图中两条等高线的高差为10米。读图回答10~11 题。

10.该城市的风频图应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最不宜在R 地布局的是 ( )

A.化工厂 B.家具厂

C.自来水厂 D.食品厂

12.假定某年某商品价值用人民币表示为1680元, 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7元人民币。如果来年生产该商品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 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若其他条件不变, 该商品以美元标价应为 ( )

A.210.5美元 B.210美元

C.190美元 D.201.6美元

13.漫画《正式工与聘用工》反映的问题是 ( )

①我国需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③我国需要完善分配制度, 注重体现公平 ④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居者有其屋”, 房价关乎民生。下列政府采取的措施中, 可能有效抑制房价增长过快的经济手段有 ( )

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保障性住房→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流通领域货币量减少→投机性购房减少→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③查处囤地炒地→增加住房用地有效供给→扩大住房供应量→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④调整房产税收政策→减少房产保有和交易成本→投机性购房减少→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15.2010年, 《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 (2010年本) 》出台, 并于2010年10月13日起生效, 自此一部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将退出国内舞台。它产生的经济影响可能有 ( )

①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②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③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会放缓 ④国家税收会减少,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近年来, 我国执法机关兴起了“公开”制度, 如公安机关的阳光执法工程, 税务部门的税务公开制度, 检察机关的检务公开制度等等。这些“公开”制度 ( )

①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②有利于扩大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17.在2010年9月13日开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 温家宝总理回答有关节能减排问题时说,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在今年下半年减少高耗能企业的指标, 并在明年3月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交代。这说明 ( )

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②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 受全国人大监督 ③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全国人大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8.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 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 众缘和合”。论坛就佛教的修学体系, 佛教的慈善关怀, 佛教的国际交流等话题, 进行了广泛研讨和交流。世界佛教论坛在我国举行 ( )

①表明佛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说明佛教作为意识形态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③是我国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体现 ④凸显了佛教在我国的教化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当中国的战国铜车马奔向希腊的雅典娜, 当丹麦小美人鱼倾听非洲的木鼓, 当中国紫禁城的青花瓷与德国德累斯顿的玛瑙杯在城市足迹馆彼此打量……上海世博会书写了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这表明 (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不同国家文化有其共性 ③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④文化渗透推动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10年, 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天坑事件。天坑的事发地点分布很广, 不仅仅限于中国, 还包括欧洲、美洲。有人认为天坑的出现是神明对人类的警告和惩罚, 是人类活动屡犯神明的结果。这种观点 ( )

①肯定了自然界是客观的, 人类不能破坏自然 ②否认了唯物主义观点, 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体现 ③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想法与客观实际相分离 ④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害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人才观。从毛泽东领导“革命救国”, 邓小平“改革立国”, 江泽民“执政兴国”, 到胡锦涛同志致力于“发展强国”, 他们的人才思想也由 “贤德为本”、“知识为本”、“创新为本”到 “效能为本”。由此可见 (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十年来, 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中, 它仍然是最短的那块板。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和谐发展。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已势在必行。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整体与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部分影响整体的发展 ②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③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④做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2010年11月, 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 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 《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 立刻引发如潮热议。很多人认为这是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这种现象表明 (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孔子在修订《春秋》时, 同记战争, 有伐、征、侵等区别, 同记杀人, 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 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明了 ( )

A.孔子在刻意地回避史实, 是以个人心态作为写史的标准

B.孔子运用曲折的文笔来表达自己的褒贬态度

C.《春秋》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 违背了史学客观的原则

D.《春秋》可以不经考证作为第一手资料来佐证历史

25.某导演在拍摄一部历史纪录片时, 出现了以下一组镜头:北方边疆发生少数民族侵扰, 消息上报朝廷后, 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 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 草拟诏书, 经皇帝确认无误后, 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此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明朝时期 D.清朝时期

26.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 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 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源是 ( )

A.生产方式不同 B.生活习俗不同

C.历史传统不同 D.宗教信仰不同

27.有学者曾指出, “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 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 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 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 从而, 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C.“存天理, 灭人欲”

D.“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28.“我将你置于世界中心, 使你能够更好的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 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可天的、非永恒的, 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 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①反映了以神为中心的观点 ②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③体现了理性至上的观点 ④强调了人的创造力, 体现了人自信心的增强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29.“……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 并且, 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 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 就将他们撤职, 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机制下拥有此权力的是 ( )

A.内阁 B.总统

C.议会 D.司法部门

3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 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 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 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中“最初的一步”的含义是 ( )

A.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有利于近代经济因素的产生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1. 近代以来, 在买办、商人等群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 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1860—1910年) 》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该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A.西方近代生活方式已在普通群众中普及

B.有利于中外的沟通与交流

C.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D.反映了中外文明交融的景象

32.“ (20世纪30年代苏联)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准, 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②此时期与苏联对比, 西方经济持续繁荣、社会稳定 ③说明五年计划的实施, 过分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④说明此时期由于实行余粮收集制,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导致了苏联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 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 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 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 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 迅速反映到公社, 后又交由县委讨论, 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此材料说明了 ( )

A.此段描写是作者虚构的史实, 无法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真实情况

B.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 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C.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农民的独创性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D.“文革”虽然结束了, 但“左”的错误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34.2010年10月25日是中国入朝开始进行“抗美援朝”的60周年纪念日, 中朝两国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某中学高三学生围绕中国“抗美援朝”进行讨论。其中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是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制造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B.是美苏在朝鲜半岛直接武力对抗下的产物, 是冷战的必然结果

C.极大地鼓舞了亚洲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侵略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D.制止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 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35.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 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地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以正确历史观来引导

B.为现实社会服务

C.与时代同步, 与时俱进

D.不断更新和掌握历史知识

第Ⅱ卷 (综合题共160分)

二、综合题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0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1~47题为选考题,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 必考题 (5题, 共135分)

36. (26分) 为了充分发挥海南省洋浦港的区位优势, 我国将其设立为第四个保税港区。依托洋浦的产业基础, 把洋浦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商业储备基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结合图文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 说出海南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8分)

(2) 分析说明洋浦建立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商业储备基地的主要条件。 (8分)

(3) 海南岛建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是否可行?谈谈你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 (4分)

(4) 海南省属______农业 (地域类型) , 与广东相比, 海南省发展该农业具有哪些自然区位优势? (6分)

37. (20分) 读沿重庆—伊犁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 伊犁位于重庆的______方向。上图中所示的河流补给类型与______盆地相符。 (4分)

(2) A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集中分布区, 简要分析该商品棉基地发展的自然优势。 (6分)

(3) A、C盆地都处于我国大型林业生态工程范围内, 试比较A、C两盆地生态林的效益有何差异?并简述原因。 (10分)

38. (2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对房地产泡沫担忧的加剧, 2010年10月11日, 杭州市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调控政策, 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普通住房供地及建设管理, 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和“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 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四个部分, 共22条。自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日起, 暂定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含二手存量住房) ;对违反规定购房的, 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停止执行购房补贴政策, 恢复征收房地产登记等相关收费。实施意见明确加强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 要全面规范商品房预售条件, 严格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另外,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差别化税收政策。

(1) 结合材料, 分析杭州市出台上述《意见》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知识。 (14分)

(2)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 分析杭州市政府出台房产新政的现实意义。 (12分)

39. (26分) 郭明义, 鞍钢齐大山铁矿公路管理员。2010年, 这个鞍钢普通职工的名字逐渐传遍全国。胡锦涛总书记也称赞: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 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

材料一 郭明义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 15年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5年的工作。20年献血6万余毫升, 相当于一个人的10倍血量。1994年以来, 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学生, 捐款12多万元。他还动员了1700多名矿工和居民捐献造血干细胞, 动员600多名矿工无偿献血, 他发起的助学活动有2800多人参与。在参观雷锋纪念馆时, 他说:“雷锋是我一生的榜样。站在这里, 我感到自己的心与雷锋贴得更近了。”

(1)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年学生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有何重要启示? (14分)

材料二 从2010年10月份开始, 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回举行, 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无论在哪里, 听众都用掌声和热泪表达自己的感动, 许多人受他精神的影响, 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全国不少地方相继成立。

(2)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12分)

40. (37分) 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现代文明相互借鉴, 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 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流动资本,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 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 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 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 1929年秋天, 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 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 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 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 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 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 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但是, 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 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 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 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 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 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 (苏联的)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 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 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 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并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 概括说明英国、前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0分)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背景和后果。 (12分)

(3) 依据20世纪30年代及二战后的有关史实, 具体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是如何“模仿”苏联的 20世纪50年代, 中国的经济政策又是如何借鉴苏联经验的? (8分)

(4) 与建国初期相比,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3分)

(5) 上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和发展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4分)

(二) 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1、42、43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1. (10分) 旅游地理

甲乙两图中, a、b两城市旅游业均很发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10年b城市接待外国和港、澳、台游客的数量比a城市多70余万。读我国两区域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两城市辖区内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属于什么类型? (4分)

(2) 说明b城市旅游资源突出的特性和价值。 (6分)

42. (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回答问题。

(1) 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 (2分)

(2)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 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______。 (4分)

(3) 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 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4分)

43. (10分) 环境保护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 (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 (4分)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 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6分)

请考生在第44、45、46、47四道历史题中任选—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永年间 (1848—1854) 美国人跨海而来, 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 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 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 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 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 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 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国报馆, 议论沸腾, 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 省括即发。海内惊惶, 乱民蠢动……瓜分豆剖, 渐露机芽, 恐惧回惶, 不知死所。……恐自尔后, 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 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 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 结合材料一、三及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兴起的共同背景? (4分)

(2) 结合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对待西方文化的? (2分) 日本为了实现“为自己去掠夺”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3)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国改革, 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6分)

45. (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 存中学, 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 端其识趣, 则强者为乱首, 弱者为人奴, 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 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 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 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不必尽索之于经文, 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 “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 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 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 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 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 “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 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 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 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6分)

(2) 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6分)

(3)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 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分)

46.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给予中国完全发展的机会, 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

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 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 谋求特别权利;

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 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缔约各国, 除中国外, 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 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第1卷

材料三 这个条约 (指《九国公约》) 在1922年2月6日签字……在起诉书中所关联到的全部期间, 日本均需受这个条约的约束。……日本主张它在世界文明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 那么就自愿负担了以上所指定的促进和平、视侵略和战争为非法和减轻战争惨状的义务。因之被告的行为, 必须与这些义务对照起来加以观察和判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 分析材料一中《九国公约》规定的实际含义。 (6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 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和作用。 (9分)

47.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国内政策的一切主要原则都包括在他小小的对开本的法令手册中……其中, 有一条法令是释放贫穷的犯人, 另一条是编纂有关维修大路的法律, 还有三条是关于重建财政制度的。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爱尔兰和苏格兰殖民地以及完成将三国联合起来的问题, 这是长期议会遗留下来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但是护国公的国内政策中没有哪一条像修改法律、改良风俗和重建国教这三方面的法令制定得那样清楚明确。

材料二 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是以达到下列三项目标为指导方针而制定的:第一, 使清教能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第二, 能维护和扩展英国的贸易;第三, 防止斯图亚特王朝在国外的援助下复辟。在他看来, 英国在欧洲的使命是和英国在物质上的强大、政治上的独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材料三 他 (克伦威尔) 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人物, 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 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他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 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对内政策的特点。 (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为完成对外政策的三项目标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

(3) 你如何认识“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 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共140分)

1.C 由图中可知,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2.A 由图中可知, 从①到②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3.B 由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 可知南高北低, 故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选B。

4.B 由乙图可知, P地为河谷, 其地质构造为背斜。

5.C 根据P地河谷剖面形态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河流流向为由南向北, 再结合乙图中沉积物在西岸可知, 河水冲刷东岸即右偏, 为北半球。再由甲图可知, P地位于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 为地中海气候。因此, 泉涌水量最大的季节最可能是北半球冬季, 故选C。

6.C 由图可知, 白天沙石温度高于水温, 而夜晚水温高于沙石, 那么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海陆热力差异。

7.C 由图可知, A为水循环, B为锋面, C为大气环流, D为地形雨。选C。

8.D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依此计算, 图中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其次为丁国、丙国、乙国。但同时满足题中三个条件的应为丁。

9.C 现阶段, 我国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即三低模式。比较而言, 丙符合这一条件。

10.B 由某市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图可知, 北面和南面为工业用地, 因此该市的盛行风向为西风或南风, 故选B。

11.A 由等高线凸出方向可知, 河流流向为由南向北, R地位于河流的上游, 因此最不宜在R 地布局的是化工厂。

12.B 如果生产该商品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后, 该商品的价值用人民币表示应为1680/ (1+20%) 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后, 1美元应等于7/ (1+5%) 元人民币;二者相除, 即为该商品的美元标价210美元。

13.C 漫画表明正式工与聘用工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劳动关系不和谐, ①③当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漫画中并无体现。

14.D ③查处囤地炒地应属于行政手段, 排除;④减少交易成本会扩大需求, 进而抬高房价, 排除。

15.A “经济发展速度会放缓”,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与现实不符合。

16.D ②中扩大权利、③中“直接行使”都是错误的说法, 应排除。

17.C 政府作出的决策需向人大“交代”体现了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 也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8.B 世界佛教论坛在我国举行, 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B ②中的“共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中体现的只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并未体现“文化渗透”的意义, ④不符合材料主旨。

20.D 神明警告和惩罚人类, 是把神明看作了世界的主宰,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符合客观实际, 故选D。

21.C 材料中体现的是人才观、人才思想的变化, 并没有体现出运用这种思想去改造世界, 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相关观点, 排除②③。

22.A 十年来, 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足, 这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了现代化总体发展体现了部分对于整体的作用。

23.A “给力” 登上《人民日报》这一社会现象引发如潮热议, 说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认为这是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 说明人们的认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24.B 抓住材料中“春秋笔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材料表明了孔子运用曲折的文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

25.C 材料反映的政治运行机制是:幕僚 (内阁大臣) 和六部官员都要直接听命于皇帝, 君主专制大大加强。这与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的史实相符合。

26.A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历史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长期处于农业文明时期, 而西方的畜牧业相对发达, 因此造成了东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

27.B 抓住材料中“儒家学说……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来分析,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思想, 为封建专制统治和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8.A 材料 “我将你置于世界中心”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材料“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 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反映了要尊重人的创造力, 从而体现了人自信心的增强。

29.C 抓住材料中“谴责”“撤职”“任命”等关键词, 结合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来分析可知, 具有行政监督权的部门是议会。

30.C 从材料中“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 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 此事件是1840年鸦片战争, 于是此问题是:中国在鸦片战争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什么, 结合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来分析可知, C项表述符合题意。

31.A 从材料中“在买办、商人等群中”、“近代上海”等信息来分析, A项表述错误, B项表述正确;从洋泾浜英语的特点表明C和D项表述正确。

32.D 材料“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反映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成功模式;而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处于大危机之中, 因此②是错误的;从“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来分析可知, 苏联工业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因此③是正确的;余粮收集制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提出的, 因此④错误的。

33.D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来分析可知, A项表述是错误的;从1978年初来判断, B项表述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材料中“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坚决制止”来分析说明, D项表述正确。

34.B 朝鲜战争是美苏对峙和冷战下的产物, 但美苏并没有在朝鲜半岛直接武力对抗, 因此B项明显错误;A项是此次战争的性质;C项和D项是此次战争的影响。

35.C 抓住材料中“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来分析可知, C项表述符合题意, 符合发展性的史观。

二、综合题 (共160分)

36. (26分) (1) 位于我国南部, 是我国靠近南海诸岛最大的岛屿; (2分) 是面向东南亚、 (2分) 连接北部湾、背靠华南腹地的区域性物流和航运中心; (2分) 处于东亚与东南亚、澳大利亚联系的航海线及东亚与南亚、西亚、欧洲、非洲联系的航海线附近。 (2分)

(2) 海南岛及沿海附近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2分) 利用港口优势及区位优势从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进口石油; (2分) 接近珠三角、东南亚等消费市场; (2分) 国家政策支持。 (2分)

(3) 可行:海南岛气候湿热, 林木生长快;山地丘陵广布, 适合种植用材林。不可行:过度砍伐林木造成水土流失, 生态破坏;造纸厂排放污水造成水污染。 (任答一个方向即可, 4分)

(4) 季风水田/水稻种植 (2分) 优势: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2分) 属于热带地区, 热量更充足, 复种指数高, 可满足一年三熟。 (2分)

【解析】第 (1) 问的回答要体现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第 (2) 问要从自然区位条件及社会条件角度展开, 可从油气资源、区位优势、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第 (3) 问可从自然因素分析其可行, 从人为因素分析其不可行。第 (4) 问主要从气候条件分析其自然区位优势。

37. (20分) (1) 西北 (2分) C (四川盆地) (2分)

(2)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热量充足, 生长期长。 (6分)

(3) A盆地生态林可防风固沙。原因: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 风沙侵袭频繁。 (5分) C盆地生态林可保持水土。原因:四川盆地降水丰沛, 夏秋季节多暴雨, 且盆地边缘地势起伏大, 水土流失严重。 (5分)

【解析】第 (1) 问可根据图中所给纬度及地理常识回答, 根据图中的气温、降水量及河流补给可判断其纬度及河流补给类型, 应与四川盆地相符。第 (2) 问应从棉花的生长条件、A盆地的气候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第 (3) 问可从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分析其自然环境。

38. (26分) (1)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 容易引起经济波动, 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才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5分) ②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家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 同时结合“对违反规定购房的, 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等行政手段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改善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 (5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4分)

(2) ①杭州市政府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出台新政调控房地产市场,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有利于稳定房价, 促进经济发展。 (4分) ②杭州市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针对房价涨幅过快的现状, 切实采取措施, 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4分) ③杭州市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出台新政受到市民欢迎, 有利于树立我国政府的权威。 (4分)

【解析】第 (1) 问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可知, 调控房价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可结合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因、必要性、目标、手段等来解读材料。从材料的整体来看, 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第 (2) 问可结合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树立政府权威等知识点来回答。

39. (26分) (1)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郭明义正是在对社会的劳动和奉献中, 创造了幸福的人生。 (5分)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郭明义正确处理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关系,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5分) ③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郭明义用正确的价值观支撑自己, 以自己的平凡行动和坚定信念传承和发展着雷锋精神。 (4分)

(2)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许多人积极学习郭明义先进事迹并付诸行动,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4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多个城市巡回举行, 极大地宣传了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4分) ③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4分)

【解析】第 (1) 问可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结合材料来作答。第 (2) 问主要考查文化的功能, 可从文化对社会及人的积极影响的角度结合材料作答。

40. (37分) (1) 英国:通过开展圈地运动、对外殖民扩张和进行技术革命为国家工业化创造资金、资源、劳动力和技术条件, 用掠夺殖民地和剥夺本国农民利益的方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6分) 前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 通过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4分)

(2) 背景: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经济落后, 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经验都很缺乏;十月革命后, 俄国长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仇视, 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缺乏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创新思考, 不顾国情, 急功近利。 (6分) 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严重挫伤农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社会矛盾不断累积,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政权。 (6分)

(3) 西方模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制定经济计划, 指导经济发展, 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4分) 中国:实行三大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4分)

(4) 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 (3分)

(5) 启示: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 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由于国情不同, 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模式不同, 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4分, 任答两点, 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 (1) 问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苏联工业化历史从市场、劳动力和资金等方面来分析概括即可。第 (2) 问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分析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苏联工业化的后果, 注意表述要清楚。第 (3) 问中第一小问从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来分析;第二小问从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史实来分析。第 (4) 问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特点来分析概括。第 (5) 问从工业化必然、工业化的后果和工业化道路等方面来分析总结, 要言之有理, 不可脱离材料的中心。

41. (10分) (1) a城市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为自然景观;b城市的旅游资源主要为人文景观 (4分)

(2) b城市有很多文化景观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 非凡性突出;旅游资源丰富, 多样性突出;且b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高。 (6分)

【解析】由图可知, a、b两城市分别是重庆和西安, a城市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为自然景观, b城市的旅游资源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突出的特性和价值:a城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多以山、水、峡谷等自然景观为主;b城市为古都, 有众多悠久、著名的人文景观, 非凡性和多样性较为突出,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2. (10分) (1) 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分)

(2)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气候干旱, 日照强, 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 以风沙地貌为主, 沙漠、戈壁面积广;河流稀疏短小, 以内流河为主;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 (4分)

(3) 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答出两点得4分, 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 (1) 问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 (2) 问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了解程度。第 (3) 问围绕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 提出合理化建议。

43. (10分) (1) 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4分)

(2) 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6分,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第 (1) 问, 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 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 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第 (2) 问, 措施应与环境问题的成因对照分析, 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概括。

44. (10分) (1) 都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两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都有所发展;都取得了部分统治者的支持。 (4分, 任答两点即可)

(2) 态度:应该有区别的学习西方文明, 学习西方文明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反对全盘西化。 (2分) 措施:废除旧体制, 加强中央集权;殖产兴业,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式军队。 (3分)

(3) 从国际环境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从改革阻力上:日本阻碍改革的幕府统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从群众基础上:日本重视、利用人民力量, 社会基础坚实;从领导力量上:日本倒幕实力派领袖进入了政权核心, 握有实权;从措施上:日本实行了全方位的、切实可行的改革。 (任答三点, 每点2分, 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第 (1) 问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来归纳两者的共同背景。第 (2) 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 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等信息来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的变法内容来回答。第 (3) 问从国际环境、领导力量和改革措施等方面来分析概括。

45. (10分) (1) 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2分) 内容:从政治的角度看, 指维护封建制度; (2分) 从文化的角度看, 指固守传统文化。 (2分)

(2) 角度:材料二是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 (或是否触及根本) 的角度; (3分) 材料三是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 (文化) 转型的角度。 (3分)

(3) 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中国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将世界先进文化 (如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 也不可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中国当代的改革, 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 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答对三点即得3分)

【解析】第 (1) 问抓住洋务运动的背景、影响和材料中“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等关键信息来分析概括。第 (2) 问要注意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来分析概括。第 (3) 问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剖析回答。

46. (15分) (1)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是迫于舆论和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而做出的虚伪的表示;“给予中国完全发展的机会, 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揭示列强希望在中国培植一个强有力的代理人, 以维护列强的在华利益;“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是以“门户开放”的原则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霸, 凭借经济实力上的优势, 在华攫取最大利益。 (6分)

(2) 它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讲是一个侵略性的条约;对参与签约的日本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来讲, 它约束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打击了日本的野心;在日本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和“二战”结束之后, 它又成为制裁日本法西斯的有力武器和证据之一。 (9分)

【解析】第 (1) 问从材料中“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 和“门户开放”等信息来分析。第 (2) 问从对中国、日本的影响和作用来分析。

47. (15分) (1) 以法令形式制定对内政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4分)

(2) 颁布《航海条例》, 打击荷兰, 扩大英国的海外贸易;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打击封建复辟势力, 维护清教徒利益。 (6分)

(3) 克伦威尔作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 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建立起的军事独裁统治, 又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克伦威尔的内外政策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从而客观地评价克伦威尔。第 (1) 问从方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归纳材料即可。第 (2) 问结合史实来回答。第 (3) 问要注重史论结合, 引导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活动, 能够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正确评价。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 篇8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 理 人 之 制 而 不 委 郡 邑 是 矣 有 理 人 之 臣 而不 使 守 宰 是 矣 郡 邑 不 得 正 其 制 守 宰 不 得 行 其 理 酷 刑 苦 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封建论》)

1.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有 理 人 之 制 而 不 委 郡 邑 是 矣 有 理 人 之 臣 而 不 使 守 宰 是 矣 郡 邑 不 得 正 其 制 守 宰 不 得 行 其 理 酷 刑 苦 役

解析 解答本类题目,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文段意思的正确理解,文段重点阐述古代封建体制下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二是断句处常见的标志,如文言虚词“矣”的固定位置、文言句式的整齐性等。

答案 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

2.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主张分别是什么?

解析 本题只要回顾在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基本常识,是不难解决的。

答案 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3. 作者在本段文字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文段意思,同时应注意答案完全来自原文,仔细筛选文段信息,最重要的语句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再合理地整合归纳,答案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答案 秦朝的过失在于政令措施,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

译文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而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二、 名著阅读,完成4~5题。

4. 下列有关《欧也妮•葛朗台》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以欧也妮的生日集会开始,以欧也妮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而结束的。

B. 小说中的葛朗台天生口吃和耳聋,所以每到最关键的人际交往的时刻,他说话总是期期艾艾,很不连贯。

C. 小说中,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D. 小说中,查理将自己母亲的金梳妆匣赠送给欧也妮,充分表现了他对两人爱情的忠贞不贰。

E. 这篇小说以讽刺、写实的手法尽情描写了资产阶级发家的罪恶手段:疯狂的原始积累。

解析 解答本题,应该了解并熟记相关名著名篇的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情节、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内容。这类题目覆盖面广,考查点细,没有阅读、理解和识记的基础是难以解答的。B项:并非“天生口吃和耳聋”,这是他狡猾的典型表现,是他能够更好地控制金钱、榨取金钱的特殊本领。D项:查理在印度大发横财后,一心攀附权贵,根本谈不上“忠贞不贰”。

答案 BD

5. 简答题。

(1)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的发家史。

(2)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体现欧也妮慷慨的三个事例。

解析 读原著,仔细梳理作品内容,是答好该类题的关键步骤。回答第(1)题,需要了解《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前半部分有关葛朗台“暴发”的相关内容;回答第(2)题,需要了解并概括小说最后部分中欧也妮的具体行为。

答案 (1) 他利用大革命的好时机,贿赂拍卖监督官,三文不值两文地买到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他荣任镇长期间,曾冠冕堂皇地为“本地的利益”,造了好几条出色的公路直达自己的产业;在房产登记的时候,他利用职位,神不知鬼不觉地占了不少便宜;在侯爵老爷手头拮据时,他又用极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弗鲁瓦丰侯领地。

(2) ①欧也妮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生前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的生活;②她开办了一所养老院、八处教会小学、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回敬别人责备她吝啬;③她还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教堂,“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三、 材料概括分析,完成6~8题。

记风雨茅庐(节选)

郁达夫

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明明知道创造欲是好,所有欲是坏的事情,但一轮到了自己的头上,总觉得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之中的最低限度的享有,是不可以不保住的。我衣并不要锦绣,食也自甘于藜藿,可是住的房子,代步的车子,或者至少也必须一双袜子与鞋子的限度,总得有了才能说话。

本来是空手做的大事,希望当然不能过高;起初我只打算以茅草来代瓦,以涂泥来作壁,起它五间不大不小的平房,聊以过过自己有一所住宅的瘾的;但偶尔在亲戚家一谈,却谈出来了事情。他说:“你要造房屋,也得拣一个日,看一看方向;古代的周易,现代的天文地理,却实在是有至理存在那里的呢!”言下他还接连举出了好几个很有征验的实例出来给我听,而在座的其他三四朋友,并且还同时做了填具脚踏手印的见证人。经这位亲戚的一介绍,经我的一相信,当初的计划,就变了卦,茅庐变作了瓦屋,五开间的一排营房似的平居,拆作了三开间两开间的两座小蜗庐。这么的一来,房屋原多了不少,可同时债台也已经筑得比我的风火墙还高了几尺。这一座高台基石的奠基者郭相经先生,并且还在劝我说:“东南角的龙手太空,要好,还得造一间南向的门楼,楼上面再做上一层水泥的平台才行。”他的这一句话,又恰巧打中了我的下意识里的一个痛处;在这只空角上,我实在也在打算盖起一座塔样的楼来,楼名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叫作“夕阳楼”。现在这一座塔楼,虽则还没有盖起,可是只打算避避风雨的茅庐一所,却也涂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有点像是外国乡镇里的五六等贫民住宅的样子了……有点儿觉得麻烦的,却是预先想好的那个风雨茅庐的风雅名字与实际的不符。皱眉想了几天,九九归原,还是照最初的样子,把我的这间贫民住宅,仍旧叫作避风雨的茅庐。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

(选自《郁达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略有删节)

6. 郁达夫为什么会改变原先的建房预想?请概括说明。

解析 筛选合乎本题要求的信息,会发现“偶尔在亲戚家一谈,却谈出来了事情”、“接连举出了好几个很有征验的实例”、“经这位亲戚的一介绍,经我的一相信,当初的计划,就变了卦”等语句都与这个题目有密切关系。

答案 ①亲戚的合理劝说;②朋友的有效佐证;③作者的信任。

7. 为什么要提及“夕阳楼”,而且特别说明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文本的写作内容,包括写作主题,同时再从文本中找出与之照应的信息点加以合理归纳。标题即是“记风雨茅庐”,突出了“避风雨”的主题,且开头就明确“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其急迫之情不言自明。

答案 与文章中多次陈述的“避风雨”主旨保持一致,同时更与文章开头“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相照应,突出了作者个人对自主房舍的急迫愿望。

8. 原打算用茅草、涂泥建屋,后来用砖瓦了,但最后仍取名为“风雨茅庐”,这样取名有何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本内容、鉴赏文本特色的能力,类似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试题。解答本题,同样需要明确作品的写作主题,即“避风雨”,因为这不仅是现实生活层面的遮风挡雨的庐舍,更是精神层面上使作者得到慰藉的象征物。

答案 这样的取名着力显示了郁达夫在精神上的寄托。作者自认为“风雨茅庐”这个名字很“风雅”,既是实际意义上的作为作者个体所有的可以遮风挡雨的庐舍,同时又从精神的层面上促使作者内心的各种风风雨雨得到慰藉。

(作者:浦其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作文指导下一篇:文言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