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最新教学设计(推荐10篇)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维目标】:
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
录音机、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鹬是一种水鸟。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争是指争持,对抗。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理解
(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指导读)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今天”“明天”“渴死”等词要重读,“看你”要拉长声音,突出鹬的傲慢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说明河蚌在以牙还牙,夹住鹬的嘴巴不松开,用“饿死”来反击。“今天”“明天”“饿死”“看你”等词要重读,表现出河蚌不肯让步的坚定态度。“看你还啄不啄我”表现了河蚌的报复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经过部分(第二部分):写“鹬蚌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板书:(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3)师: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这是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们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们只顾争吵,没有发现打鱼的人。“这时候”是指鹬蚌争吵时候。“毫不费力”形容一点儿力气也没费,很容易。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结果部分(第三部分):写“鹬和蚌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板书:(结果)“被打的鱼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华。
(1)出示插图。师:课文那一段写了图中的情景呢?怎样来概括图意呢?(指明作答,板书“渔人得利”)
(2)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讨论,师总结:生活中要学会与人谦让,如果互不相让,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3)如果你是鹬或蚌,应该这样做才不会被捉走呢?(学生讨论,指明作答,师总结:互相谦让。)
三.作业
搜集一些别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附:板书设计
(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鹬蚌相争(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 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 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 所以, 指导书写生字“弱”“疲”, 理解重点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及教学策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 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 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以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为突破口, 通过角色对话、情景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 深入与文本对话, 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对话来理解故事, 理解寓意。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 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 深化寓意。读写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 争执不休, 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音认识字词, 能读通课文。
教具准备:1.学生课堂练习题卡。2.鹬蚌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学寓言, 了解内容
(一) 解释课题《鹬蚌相争》
1. 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给“鹬”“蚌”注音。
3.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再读:鹬蚌—相争。
4. 出示图片, 认识“鹬”“蚌”, 说说它们的特点。 (生:有长长的嘴巴, 有坚硬的贝壳。)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为下文的鹬鸟的“啄”, 河蚌的“夹”的理解做基础。】
5. 给“争”组词。 (争吵, 争斗, 争执, 战争, 斗争……)
(二) 读懂词语, 读顺寓言
师过渡:它们为什么争斗呢?它们是怎样争斗的呢?争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1.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难懂的词语, 教师巡视。
2. 读懂词语。
(1) 课件出示词语:啄肉威胁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2) 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指名一学生读, 其余学生做动作。
【从词语入手, 读顺词语, 初步理解词语, 为下文读文章, 理解文章扫清障碍, 也积累了词语。】
3. 读通顺带词语的句子和段落。
(1) 课件出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 (2) 自由练读——汇报朗读——随机鼓励、评价 (针对词语) 。
[从句子中来, 到句子中去, 既把课文读通顺了, 又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诵读, 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
(三) 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 出示题卡, 生做, 教师巡视。
默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把字漂亮、工整地填在田字格里。
(1) 河滩上, 一只鹬啄住河蚌的肉, 河蚌毫不示 () 把鹬的嘴夹住了。
(2) 他们互不相让, 最后都筋 () 力尽了。
(3) 这时, 一位渔翁过来, 喜笑颜开地把它们给 () 走了。
2. 汇报。
3. 教学、练习书写生字“疲”“弱”。
4. 师生合作表演故事。
【题卡的设计, 给出故事的梗概, 降低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难度;加入生字的教学, 包括书写的课堂练习, 减轻了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根据给出的梗概合作表演完成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课文, 理解寓意
(一) 过渡。
渔翁不费吹灰之力, 就捡了一只肥肥的鹬和一个大大的蚌, 他可高兴了, 喜笑颜开, 这么容易就得到这么大的好处, 为什么呢?都是因为鹬蚌相争的结果。我们来看看, 它们是怎么相争?怎么互不相让的?
(二) 出示重点语段, 练习角色朗读, 理解重点句式。
鹬用尽力气, 还是拔不出嘴来, 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自由练读——指名读 (随机评价, 着重指导威胁、毫不示弱等语气) ——师生合作分组读 (师读旁白, 学生分鹬鸟组、河蚌组) ——自由练背——师生合作分组背。
【精读指导选取鹬蚌相争的对话描写。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让学生了解“争”的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两句话中的“……不……不……不……不……会……”句式以及两句话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会给学生以后的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积累素材和方法。】
(三) 理解寓意
1. 分组比赛背诵, 看谁斗过谁。
规则:一组读完, 另一组马上接上, 然后第二遍, 第三遍。 (提醒:鹬蚌相争是声音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从下文的“筋疲力尽”找出答案, 理解了词语, 加强了朗读, 体会了“争”字。】
2. 出示第四段。
就这样, 鹬和蚌相持着, 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 有个渔夫看见了, 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1) 如果你是渔翁, 你会怎么说呢?
(2) 鹬和蚌被捉到了渔翁的鱼篓子里, 它们两个互相会对对方说什么呢?
【寓意的揭示靠学生去悟。问题的提出既是对故事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想象补充了文本的空白, 又让思想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 不留痕迹。】
(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评价、总结, 结束新课。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2.课外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在班上汇报。
3.完成鹬和蚌在鱼篓里的对话练习。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板书设计里有故事的梗概, 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有生字的指导;简笔画“鱼篓”和“渔翁”的设计使板书充满了情趣, 也使故事的寓意昭然若揭。】
毛立业, 男, 研究生学历, 在海南省教育研究院工作, 中学一级教师。海南省小语会理事, 海南省教育厅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2007年12月, 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教育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总评: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邓文珍:
淮安市袁集乡中心小学
蔡园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2.懂得寓言所蕴涵的做人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鹬”字,问:这个字读什么。(指名说)去掉“鸟”读什么?
师:矛下面的字是?对,它很像囧字,怎么记住鹬字。2.师写“鹬”,生书空。
3.简介鹬蚌。出示课件,认识“鹬”“蚌”,说说它们的特点。(鹬有长长的嘴巴,蚌有坚硬的贝壳。)(板书课题)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评价,概括第一自然段,起因。(2)怎么争的呢?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评价。
(3)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评价,出示生字“弱”,书写指导,找出同类“朋 双 林”总结书写方法。
(4)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点评,再次强调结果。“渔”的书写指导。
3.用两个四字成语,总结这个故事。
三、学句精讲,设境品读
1.学习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鹬蚌相争的经过。分组做鹬和蚌。2.读好鹬和蚌,各抓住哪个词语就抓住鹬和蚌当时的情绪了?试着读一读。
3.它们争斗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会有什么表情?试一试,再读读。
4.选择两个学生上来扮演鹬和蚌。(师,不断地点拨)5.两个人力量小了,大伙一起上!(齐读)6.出示“相持”“谁也不让谁”。再读。
7.出示“精疲力尽”,这时的鹬和蚌,怎么读。齐读,单人读。8.结果怎样呢?
9.鹬和蚌两败俱伤!它们真实太傻啦!傻到说话都是一模一样的,再读这两句话。
10.能否写两句话,劝劝鹬和蚌,告诉它们该怎么做?出示课件 11.展示学生所总结的内容。得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本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寓言。小寓言,大道理。你学习了这篇寓言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 渔翁得利
蔡园园个人简介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交流分享
(一)1、交流分享。
出示鹬的图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2)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2、出示蚌的图片。
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四、出示课件:朗读三部曲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二)、课文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在一起再读一读。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你的同桌一起解决,明白课文大意。
3、找同桌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小组内分角色读
1、在小组内,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找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4、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五、文本交流:说一说文中你喜欢的或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来交流:我来讲讲故事的起因,请大家看课文的一句话。蚌在晒太阳,鹬想吃蚌,就去啄它的肉。谁接着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它们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二、三句话。
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请男生读),蚌亦谓鹬曰(请女生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男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女生接读)。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故事的结局是: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师:是啊,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思想大碰撞:请结合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古诗等交流你的思想感悟。
小组交流汇报。
七、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当年的悲剧还会重演吗?有请小演员上场。
师: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情景,但是鹬和蚌的孩子这时候同时退让了一步,两人安全脱险,渔翁空手而归,渔翁有什么感想,让我们采访一下渔翁吧!
八、用手写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是邻居,怎样对待矛盾?怎样化解冲突?请你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九、总结升华: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不肯相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范颖琼
一、猜讲故事,赏析寓言
师:根据老师给你提供的信息猜猜是什么故事?(逐一出示词语)老虎 狐狸 吓跑 威风(狐假虎威)水井 小鸟 天空 青蛙(坐井观天)农夫 树桩 兔子 等待(守株待兔)羊圈 狼 窟窿 丢失(亡羊补牢)
师:这些故事都很短小,读完后给我们一定思考,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寓言”。
二、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师:(出示“鹬”)看看图,再从字形上猜猜,图中哪个是鹬? 生:(指图)“鹬”的右边是个“鸟字旁”,它是一种——水鸟。师:它与其他的鸟儿有什么不同? 生: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师:这又尖又长的嘴巴是它最有力的武器,它常常用它来——啄肉(出示)
河边或水田里的小鱼、贝类和昆虫都被它啄食)师:(出示“蚌”)这就是蚌,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有两片坚硬的外壳。
师:(出示词语)壳儿——读好儿化音 蚌有时——张开壳儿(生读)
蚌有时——合上壳儿(生读)
还有时——松开壳儿(生读)
师:是啊,两片坚硬的壳儿是它克敌的法宝!你瞧——
(出示句子: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生1:一个大人用胳膊夹住了两个小孩。生2:两个小孩搀扶着一个大人。
师:(出示甲骨文)像这样大人用胳膊把两个小孩固定在身边,就读第一声jiā。
能把这个句子读正确吗?
生句子,做做夹的动作。
师:河蚌是夹得怎样?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生读句子
师:故事就发生在鹬和蚌之间(补齐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故事就是围绕争字来写的,争在这儿就是——争吵、争斗
师:鹬和蚌为什么争斗?黑板上的这两个词已经清晰告诉我们争斗的原因,谁能说一说?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了鹬的嘴。
三、精读故事,领悟寓意
师:孩子们,在蚌的壳合上的那一霎那,故事就进入了鹬蚌语言交锋的时刻,文中有一处他们的对话。(出示鹬和蚌的对话——练读)指名读对话。(相机点评)
师:这样交锋的语言怎么才能读好呢?先来看鹬的话,自己练练。指名读鹬的话,教师相机点评。(要想读好语言,还得关注提示语)师:面对鹬的威胁,河蚌——毫不示弱(出示词语)生读词语
师:这个词很有趣,里面有两个字都跟毛有关。(出示古字)你看弱的下面像什
么?
生:有点像羽毛。
师:摸过羽毛吗?什么感觉? 生1:很柔软。生2:摸上去很舒服。
师:弱就是像羽毛一样的柔软、柔弱。(出示不示弱)
生:不示弱就表示不软弱
师:是的,再加上“毫”,毫的下面也是个毛,毫指的就是毫毛(看看自己手背
上的毫毛)这里就是一点儿的意思。生:毫不示弱一点也不软弱。指导读好蚌的话,教师相机点评。生分角色分朗读鹬和蚌的话。
师:现在老师就是那只鹬,你们就是那只蚌,咱们来试着争一争。注意看大屏,争的有变化。(出示: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不下雨,今天拔不出来,明天不下雨,明天拔不出来,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师生配合朗读。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鹬说什么话,蚌就跟着说相同话。
生2:我发现很多句子很相似:今天„„明天„„你就会„„ 生3:争斗的时候都抓住对方弱点来说。生4:它们争的时候都气势汹汹。
师:鹬用什么样的话威胁蚌,蚌就用同样的话反击鹬,谁也不让谁!
这样的争斗就叫——针锋相对
师: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 别的蚌都陆续钻进河里去了,其他的鹬鸟纷纷归巢。这两只鹬和蚌的争斗还在继 续,此时他们也已经——筋疲力尽 生1:筋疲力尽就是累得都没有力气了。生2:力气都用光了。
师:筋疲力尽的时候是怎么相争的此刻这段鹬蚌争斗话语该怎么读? 生再读对话,点评中再理解筋疲力尽。
师:鹬和蚌,你一言,我一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争斗的场面让你想到哪 些词语? 生1:寸步不让 生2:针锋相对 生3:唇枪舌剑 生4:争论不休 生5:互不相让
(出示: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指名读最后一段)(看图,相机理解喜笑颜开、一齐捉住)师:因为争,而被一齐捉住。因为争,到最后却让——渔翁得利
可怜的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鱼篓里,只能傻傻地看着对方,此刻,你想对它 们说些什么吗?
生1:鹬和蚌应该互相谦让。
生2:它们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结果一齐被捉。生3: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4:我想到了另一个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一场争斗,一次教训,一个思考,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还可以走进《世界四大寓言》、《中国寓言 故事》、《伊索寓言》书中去,读一读他们会更加博学和智慧。
四、写字指导,掌握方法 师:看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都一样,像两个双胞胎。
师:仔细看完全一样吗?像这样的字怎样才能写好呢?左边要稍稍让一
让,这样就变和谐了更美观了。(教师范写)
师:孩子们,在汉字中有不少这样的字:朋、双、林、遇到这样的字咱们在写的 时候遵循左收右放,就一定能将这类字写好。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近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别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吉东明
效果
虽然孩子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材料,而且能针对材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习后再不断地思考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思考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4、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示意:
故事导入——自读课文——激发兴趣——熟读概括——了解内容——初读指导——合作表演——指导朗读——体会角色——回归历史——角色换位——理解寓意——想象交流——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
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完成板书:
鹬 蚌 ↘ ↙ 相争 ↓↓ 渔夫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2)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
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
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四、体会寓言的魅力。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拓展延伸: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六、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
鹬 蚌 ↘ ↙ 相争(互不相让)
设计活动:大班语言《两猫相争》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的讲述。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懂得与同伴互相谦让。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每人一份讲述小图片。词卡“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活动过程:
一、猫叫声音导入,再PPT出示两只猫。
教师:小朋友们,听一听你们看谁来了?
今天呀,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猫的故事。
二、播放PPT,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先出示两只猫图片,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想象。
教师:图上画的两只猫长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高兴呢?
1、出示图一:教师:图上画的两只猫长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高兴呢?
问:白猫和和花猫在草地上玩,看到什么了?它们心里想什么?
请个别幼儿讲一次。
2、出示图二:两只猫在干什么?白猫咬着什么?花猫咬着什么?老鼠干什么去了?
请个别幼儿讲一次。
3、出示图三:两只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打架?它们打得分也分不开,可用一个恰当的词“难解难分”来说。(出示词卡“难解难分”帮助幼儿理解)。鱼哪里去了?
4、出示图四:问:最后两只猫怎么样了?(出示词卡“满头大汗”帮助幼儿理解)。
教师小结:两只猫打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爬在地上,却惊奇的发现鱼不见了。
5.幼儿看小图片大声讲述。
6.教师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三、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教师:故事里两只猫为什么没有吃到鱼?它们怎么才能吃到鱼?
小结:对,两猫互相谦让,或两猫商量分着吃,就能吃到鱼。
讨论:平时我们做什么事情也应该不争抢、互相谦让呢?
播放PPT
小结:小朋友平时玩玩具、看图书等都应该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四、延伸活动: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一些寓言故事
主备人:李祝成参备人:杜峰
马娟 课时划分:
第 一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学” — 教师“了解学情”
认读生字词。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巴望 纳闷
枯死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1.指名读。2.评价;正音。3.指名读。
二、学生“提出疑问” — 教师“定向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我们仍然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去读书解决问题。
三、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揠苗助长(一)解决“写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写什么? 2.交流。
(二)解决“怎么写、为什么写”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巴望”什么意思?课文怎么写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
3.农夫急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怎么写?
2.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3.“筋疲力尽”的意思是什么?想象一下农夫累得怎么样?出示: 农夫忙得头上
,腰酸得
,两条腿累得
,肚子饿得
。可是他的心里却
,因为。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农夫?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四自然段
齐读;说说怎么写的。
四、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反思教学”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农夫傻吗,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结:我们要告诉农夫同时也要警醒自己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2.讲讲这个故事。
五、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寓
则
宋
焦
疲
勃
枯 重点指导:
则: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焦:上半部是“隹”不是“住”。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板书: 鹬蚌相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顾旧知” — 教师“提供资源” 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说说学了《揠苗助长》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鹬蚌相争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怎么写。
3.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4.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鹬和蚌?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2.说说写什么? 3.指导朗读。
4.当那位渔夫看见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时,心里想些什么?
三、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总结教学”
1.《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用词特别精炼,还运用了很多成语,请默读课文找一找。
2.交流。
3.请用上这些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4.同学们,你觉得文中的鹬和蚌傻吗,为什么?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想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获利。其实“鹬蚌相争”的后面还有一个词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补上吗?(渔翁得利)
四、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弱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迁移创新” — 教师“引导实践”
同学们,你做过像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吗?请仿照课文写下来。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快(想法好)
拔苗助长(做法错)
禾苗枯死(结果坏)
鹬蚌相争
鹬
啄
威胁
蚌
夹
毫不示弱
寓理于事 语言
动作
寓理于事
【《鹬蚌相争》最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020最新线上教学感悟06-20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最新教学设计06-02
《科利亚的木匣》最新教学设计07-06
一年级语文下册《平平搭积木》最新教学设计10-07
最新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计划09-10
最新幼儿园中班教学工作计划10-03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学计划09-12
最新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9-26
最新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