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习题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习题(通用4篇)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习题 篇1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习题

一、选择题:

1、淝水之战的爆发时间为( )

A 、公元前2 B、公元前383年 C、公元383年 D、公元208年

2、下列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破釜沉舟

3、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请回答

1、这幅对联中的“王猛”和“谢安”分别是哪个政权的贤相?

2、简单介绍这两个人的事迹。

答案:

一、1 C 2 D 3 C 4 C

二、1、王猛是前秦的丞相;谢安是东晋的宰相。

2、王猛是前秦皇帝苻坚的重要谋士。在他的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使前秦强盛起来。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习题 篇2

【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具体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改革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系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的图片、PPT。

第一篇章北方统一,民族融合

【合作探究1】北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有利于当时民族融合;那一时期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多媒体展示:

材料:《西晋内迁各民族》《嘎仙洞》《北魏建立及定都平城》《北魏统一北方》及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和《耕耙图》,以及《汉人胡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回答出西晋时期内迁“五胡”名称,知道北魏的建立、都城,统一北方的史实;通过图片及阅读教材,认识那一时期北方各民族在生产技术、生活习俗上已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认识到北魏的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及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代的特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过渡】面对北方已经出现的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北魏时期出现了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即孝文帝,决定顺应这一历史趋势,进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继续发展。下面进入第二篇章。

第二篇章文帝改革,促进融合

【合作探究2】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改革的作用是什么?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对孝文帝正确评价。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孝文帝汉化措施相关材料

材料二:孝文帝汉化措施—视频资料

材料三:评价孝文帝相关材料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冲破保守势力阻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推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他的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治和经济发展,使政局稳定,农业生产也有了恢复和发展。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或观看视频,依据要求、结合对教材的预习,把孝文帝每项措施浓缩为简短句子,且中间必须有个“汉”字;从视频解说中找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学生同桌或前后协商,根据材料对孝文帝做出正确评价。

教师补充:教材中的句子有点长,有的句子还有一点点绕口,记忆起来还有一点点难。为了记忆方便,根据材料或视频,依据要求、结合对教材的预习,把孝文帝的每项措施浓缩为简短句子。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通过材料或视频,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将句子浓缩,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理解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培养学生依据材料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渡】孝文帝改革是成功的,我们对孝文帝做出了正确评价。我们学习了历史,就要对历史中的一些事件、人物、现象有所认识;在认识的同时,还要有所感悟;在感悟的同时,还要放眼看看今天。下面进入第三篇章。

第三篇章感悟历史,放眼今朝

【合作探究3】北朝朝代更替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合作归纳完成。

多媒体展示:

【本课小结】

一个趋势: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两个措施:1、迁都洛阳;2、汉化政策(六个方面)

两个影响:1、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2、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

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3.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

⑤向少数民族征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请回答:(1)“魏主”是指哪一位皇帝?

(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篇3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2.思想教育:

认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北方的统一和改革是人民的愿望,它对历史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3.能力培养:

通过评述北魏孝文帝这个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更替。难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和意义。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学生答: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

2.导入新课

对,南朝是汉族地主政权。而同南朝相对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就是北朝。南朝在政治上是动荡的,在经济上是江南得到开发。北朝则出现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3.讲授新课

这一课就是要讲“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板书)

北朝先后包括五个朝代,几乎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这一课就以介绍鲜卑族开始。

大家都知道,西晋初年,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数达到几百万人,历史上叫他们是“五胡”。这五个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分布的位置还记住吗?请翻开课本第142页,看一下《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匈奴是个古老民族,这时候已经衰落,塞内匈奴族逐渐同汉族等族融合,塞外匈奴族的广大地区,已被一个新兴的鲜卑族占领。你们看,鲜卑族控制的范围很广,东起辽河,西到新疆东部,东西绵延万里;北面到蒙古草原,南面至黄河,南北有七千里。当时鲜卑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以畜牧射猎为生,刻木作符号,没有文字。鲜卑族又分为宇文部、慕容部和拓跋部等。其中拓跋部比较落后。它发源地在哪?前几年,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段,发现了拓跋部祖庙石室。课本里的插画,一个大山洞,那是大鲜卑山嘎仙洞。这就揭开了鲜卑族拓跋部发源地之谜。拓跋部又是怎样建立北魏这个国家的?北魏又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北朝就是以北魏开始的。

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板书)

1.北魏的建立(板书):远在西晋末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山西的北部,建立代国。后来被前秦王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拓跋部的杰出首领拓跋珪趁机复国。386年,他即王位,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建国后,拓跋珪采取有力措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他的首要措施是“务农息民”。他重视农业,亲自耕田,作老百姓表率。他改变鲜卑人只知畜牧的习惯,使他们分地定居,耕种土地,给国家缴纳租赋。鲜卑贵族也渐渐转化为地主。这就使北魏的封建经济关系得到发展。拓跋珪的又一项关键措施是重用汉族地主,接受汉族政治制度,制定官制、法律。汉族士人张衮、崔宏最得信任,自剌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员,一般都任用汉族士人。凡是来求见的士人,一概引见,量才录用。同时设置太学,有五经博士,学生达到3000人。拓跋珪还说过,有汉官汉民,就可立国。北魏就成为鲜卑人汉人组成的大国。拓跋珪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他利用按战功分赏虏获物的办法,率领拓跋部各首领和鲜卑兵,东西出击,破原东胡、回纥、南匈奴等各部落,大败后燕,占了黄河以北诸州郡。398年定都平城(山西大同)。接着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的30多年中,鲜卑社会急剧向封建化转变,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鲜卑贵族与北魏皇帝的矛盾交织着。他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直到精神失常,疑惑一切,而被他的次子杀死。

2.统一北方(板书)拓跋珪建立强大的北魏,为结束十六国混乱局面,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他的继承人继续用兵,南下攻宋,夺得黄河以南的一些州镇,确立了南北朝对立的形势。直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征战武功到达高峰,终于统一北方。拓跋焘依靠汉人崔浩的谋略和鲜卑士兵的慓悍勇敢,北击柔然,南攻夏国,取长安、关中;东灭后燕,占辽河流域。439年,西灭北凉。自此,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达130多年北方十六国混乱局面。由于不断征战,掳掠人口牲畜财物,使奴隶制度有所复燃。拓跋焘对南朝宋用兵受挫,被宦官杀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板书)

1.改革的背景(板书):①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加剧:(板书)经过长期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使北魏强盛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疲乏不堪。战争一停止,国内汉族人民和鲜卑族之间的矛盾便上升到第一位。有一次,鲜卑统治者镇压河间郡(今河北任丘)汉族贫民,把15岁以上男子全部杀光,15岁以下男子全当牲口奴隶。统治者不仅对汉族、各族人民的压迫十分残酷,而且对本族鲜卑族劳动人民也同样压迫。这样,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包括鲜卑族劳动人民都起来反对北魏统治者。因此,这种社会矛盾含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性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日趋尖锐,使北魏开始衰弱,隐伏着统治危机。孝文帝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的。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板书):在北魏领土扩张和鲜卑族封建化过程中,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中央集权和旧的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拓跋珪和拓跋焘的被杀,反映出这个矛盾,因此,削夺部落贵族的特权,改革鲜卑旧俗,就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焦点。孝文帝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③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板书):北方的各族人民,从塞外迁到塞内,以漠北到黄河流域,他们改变了狩猎畜牧的习惯,从事农耕生产,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这样,在经济上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差别越来越缩小。汉族人民也学会了畜牧业知识,提高了生产能力。社会居民的上层鲜卑贵族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汉族地主也参与鲜卑族政权,鲜卑族统治者利用汉族地主来统治汉民,汉族地主也依靠鲜卑统治者来保持其阶级统治的地位。这就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关系上使民族融合的趋势更加显著,孝文帝的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挂孝文帝画像)

2.改革的内容(板书):孝文帝改革是从改革吏治、土地制度、迁都洛阳、社会生活等方面来进行的。①颁行俸禄制(板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即位时年仅五岁,政事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族人,家乡在今河北冀县,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经验,临朝听政经历两代皇帝,前后达25年。为了巩固政权,她采取断然手段,处死了谋反的丞相乙浑,亲自掌握政权。她首先改革吏治,颁行傣禄制。原先北魏的中央和地方官员都不给俸禄,中央官员按等级分享战利品,地方官员则只要上缴规定的租调后,可任意搜括,不受限制。因此大小官吏如同豺狼,对人民敲骨吸髓,贪污抢掠之风甚盛,这就危害北魏的统治。俸禄制度公布后,如犯法贪脏绢一匹,即处死刑,遏制官员腐化,为其他改革创造条件。颁行俸禄制是改革的开始。②推行均田制(板书):甚至奴婢和耕牛也受田,土地不足之处,居民向荒旷地方迁移。同均田制相应的是颁行租调制。③迁都洛阳(板书):均田令颁布五年后,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他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关键的步骤是迁都洛阳,北魏故都平城,地处边塞,难以控制中原地区。况且平城周围的鲜卑平民,不耕不牧,游手好闲;京城里的鲜卑贵族奢侈腐化,失去了以前强悍好战的性格;加上平城一带连年荒旱,粮草缺乏。因此,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即是决定迁都洛阳。他不顾贵族大臣的反对,毅然宣布要南下攻南朝的齐。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冒着连绵秋雨,长途跋涉,到达洛阳。人困马乏,群臣叫苦,他趁机说:兴师动从,哪能无功而还,继续前进!鲜卑贵族苦苦哀求,不愿南下。孝文帝说,如不南进,那就得迁都洛阳,随行贵族只好同意。495年正式迁都洛阳。为了照顾鲜卑贵族的习俗,允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迁都后,太子轻骑逃回北面,孝文帝下令把他废为庶人。保守派贵族在平城阴谋叛乱,孝文帝派兵镇压,平定叛乱,稳定了政局。自此,北方各族人民陆续移居中原,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所以说,改革的关键是迁都洛阳。④改革鲜卑旧俗(板书):a.改用汉姓。在迁都洛阳之前,孝文帝已着手社会习俗的改革。宣布把鲜卑的复音姓氏,改为单音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他叫元宏。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陆,贺赖姓贺等(请看书里改汉姓表),按汉族门第高下,规定鲜卑高门的八姓同汉族北方的崔、卢、李、郑四大姓门第相当,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一样,照门第担任官职。b.同汉族通婚。孝文帝带头娶崔、卢、王、郑等中原大姓和陇西李氏的女子为王妃,并为自己的皇弟分别聘汉族大姓女子为王妃,许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通过婚姻和门第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揉合一起,即有利统治,也有利于民族融合。c.改穿汉服。原先北魏官员按照汉族官服制定五等服色,可是鲜卑百姓仍穿夹领小袖的服装,便于骑射。孝文帝下令一律改着又宽又长的汉人服装,哪个地区的鲜卑族妇女如不改服饰,就责备该地官员。自此,洛阳城里到处都见到身着汉装的鲜卑贵族,男男女女招摇过市。(请看书里改穿汉服的插画,在敦煌壁画里也有这类形象。)d.学说汉话。原先北魏官员说鲜卑语,汉官学鲜卑语。迁都洛阳后,汉人比鲜卑人多,说汉话的比说鲜卑语的多。孝文帝认为,这种情况妨碍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于是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河南洛阳话)”。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话,违者罢官;30岁以上的人语音不易改,说鲜卑话不算犯禁。汉姓、通婚、汉服、汉话等一系列汉化措施,改变了鲜卑族社会旧俗,有利于汉族封建文化的传播,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⑤采用汉族官制朝仪:原先北魏官制混乱残缺,汉官鲜卑官职名称混杂,为了加强北魏国家政权机构,孝文帝下令群臣议定官制,把过去的部落组织、战时官职,大都废除,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新制。因此北魏的政治制度与南朝已无多大区别。北魏统治稳定下来。

3.改革的意义(板书):①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板书):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正是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②洛阳重新繁荣(板书):洛阳又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洛阳城西有个方园8里的大市,通商、运货、歌伎、酿酒等分地划市,非常热闹。另外,城里还有富人住宅,层楼对出,道路相通,门户相望;城南有招待各族商人的旅舍,街道旁植青槐绿柳,各地珍宝异货,汇集于此。许多鲜卑贵族久居洛阳,有一次传来谣言,要还都平城,这些贵族非常惊慌,都不愿再回到荒原的北方。③完成各族封建化(板书):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④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板书):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在残存的敦煌户籍簿中,记录了公元6世纪中叶各族居民都成为均田户,他们的家庭组织、土地财产以及负担的租赋等,已同当地汉民完全没有差别了。孝文帝改革虽然取得实效,但没有使北魏重新振兴,他曾三次率大军伐南朝齐,都无功而还。499年在归途中病死。北魏进入衰乱时期。

三、北朝政权的更替(板书)

1.北朝更替(板书):①北魏分裂(板书):孝文帝死后,北魏政治日益腐败,卖官贿赂,公开进行;贵族、官僚和地主生活骄奢淫逸。高阳王元雍有僮仆6000,妓女500,一顿饭化数万钱;河间王元琛以银槽喂马,金为锁环。北魏统治者提倡佛教,兴建塔寺,洛阳永宁寺一座九级塔,用金钉5400枚,洛阳城内就有500所寺院。北魏末年,人民起义连绵不断,最大的起义是北方边镇爆发的六镇起义。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北魏大权落入其他部落首领手中。534年,鲜卑化的汉人高欢逼走了北魏皇帝,另立皇帝于邺(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次年,鲜卑贵族宇文泰也另立皇帝于长安,史称西魏。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大权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掌握。②北朝更替表(板书,并在黑板贴上该表):

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连年交战,互有胜败。高欢死后,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北齐仍行北魏制度,政权内部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争权夺利,大大削弱其统治基础。高洋死后,北齐政权腐化衰落,终为北周所灭。宇文泰属于鲜卑宇文部,他控制的西魏继续推行北魏制度,并建立府兵制,国力强盛起来。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废掉西魏皇帝,建立北周。③北周灭佛和统一北方(板书):北朝也同南朝一样,佛教盛行。北魏末年,佛教寺院庇荫的人口占了国家户口的很大比例,全国寺院林立。佛教势力不断扩展,严重威胁北朝各政权的统治。北魏太武帝曾掀起灭佛运动,采取残杀手段,到北周武帝即位,又一次掀起灭佛运动。周武帝灭佛,采取比较缓和方法。他接受了一个还俗和尚的建议,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道还俗,把寺院的财产分给诸大臣。他灭北齐境内佛教时,有僧人提醒他,佛生西域、胡地,胡人不该灭佛。他答道,我不是五胡,对佛不起敬仰之心。577年,周武帝召集500僧徒,当众宣布灭佛。有一位法师争辩,并用阿鼻地狱来恐吓周武帝。可是周武帝说,只要百姓得乐,我愿受地狱诸苦。许多僧徒只得服从命令还俗。他把4万所的寺庙赐给王公作住宅,近300万和尚还俗当平民,寺院的奴婢得到释放。周武帝灭佛的原因是什么?佛教既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什么还灭佛呢?同学们分析思考一下。第一,从经济原因来分析,佛教寺院兼并土地,吞没大量人口,严重损害统治者的经济利益,使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灭佛可增加社会财富,使上百万的劳动力从事生产。第二,以政治原因来分析,北周实行府兵制,僧徒还俗可充实府兵来源,增强国力。当然,灭佛也起了消极作用,毁坏了大量的佛教文化艺术,这是很大损失。周武帝死后,佛教又兴盛起来。周武帝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帝王。577年,他率大军攻下北齐都城邺,俘齐后主,统一了中国北方。统一后,他宣布释放奴婢杂户,统一度量衡,严惩贪污,和尚还俗等,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生产,使北周强盛,为隋统一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4.巩固小结

北朝先后包括几个朝代?哪一个朝代时间最长最强盛?(答: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以北魏最强,时间最长。参看教材《北魏疆域》)

从东汉末年起到隋统一中国为止,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答: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280年,西晋统一中国;383年,淝水之战前,前秦统一黄河流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如何?你怎样看待孝文帝这个历史人物?(答: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内容及意义评述孝文帝,指出顺应历史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应该肯定,学会用历史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按以下年代的大事件把北魏历史串起来:386 439 485 494(答:略)

5.作业: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过程方法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1)民族大融合,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心。

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讲解新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

师介绍鲜卑族: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统一战争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反抗,因此,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2、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主要措施: 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E: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4、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二)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主要措施

4、历史作用

上一篇:科室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对语文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