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支架(推荐8篇)
—— A 段视频脚本(10分钟)
参加人员:宋巧珍、田苗苗、赵同保、闫爱玲
赵同保:各位老师好!我是赵同保,是基本式一组的研修组长,欢迎参加2013年山东省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今年课例研究具体的目标任务是: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就像蒋院长所说的:由研究教学设计转向研究预设学习生成,由研究教学实施转向研究实现学生生成,由研究分工观课转向研究检验学习生成,从研究再次备课转向研究调整教学预设。我们组采用的是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基本式课例研究方式。本专题的课题是“从新知识学习到新知识运用的支架搭建”,承载的是对搭建语言支架教学问题的研究,贯穿在“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今天主要是向大家介绍磨课计划。对我们组进行指导的专家有山东省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陈元宝老师,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宋巧珍老师。这位是参与今天讨论的宋老师。
宋巧珍:大家好!
赵同保:这位是我们组的指导教师田苗苗老师。
田苗苗:老师们好!
赵同保:这位是承担此次上课任务的闫爱玲老师。
闫爱玲:大家好!田苗苗:宋老师,今年课例研究的主题是贯彻课程标准,面向学生学习。为了更好地使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搭建从新知识学习到新知识运用的有效语言支架是十分关键的。请您为老师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语言支架”,好吗?
宋巧珍:好的。“支架”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他人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两人或多人合作解决问题时,通过积极参与,共同合作,使能力稍差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这里所说的他人的指导帮助或者能力较强同伴的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支架”。
其实,教学设计中所说的“支架”不只这一些,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辅助性材料和资源,可以是文本形式的,音像形式的,图片形式的,情景形式的,情感形式的,语言交流形式的,还可以是活动形式的。
赵同保:也就是说语言支架的形式很多,不仅仅是句型、语篇的框架结构。
宋巧珍:确实如此。田苗苗:通过宋老师的讲解我对“语言支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学习新语言时存在一些困难;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言,但不能灵活运用,很难跨越从新知识学习到新知识运用这道坎;语篇学习中语言输出量过少等。宋老师,请您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好吗?
宋巧珍:好的,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搭建语言支架未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老师没有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认知特点和水平,或是分析不够准确,或是分析后采取的行动不够恰当,导致搭建支架的梯度过高或过低,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二是搭建语言支架不能适时适量,也就是搭建支架的时机和数量把握不好,导致学生在语言的思维、加工、建构和输出等过程中遇到障碍,不能较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实际上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设计之前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预设如何搭建、拆除语言支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成,及时调整预设,以便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悦。
至于说到输出问题,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静等学生,静等他们在有足够输入的前提下,自然输出。
田苗苗:是的,面向学生的学习,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就需要我们加强“学情意识”和“适时适量搭建语言支架”的意识。因此我们把增强教师根据“学情”搭建语言支架的意识和提升教师在高年级语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搭建语言支架的意识和能力,确定为课例研究的目标。
闫爱玲:在课例研究计划讨论会上,我们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进度,确定以鲁科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5 Country Life Lesson3 He goes to school by school bus.作为承载本次研究问题的课例,引导老师们在语篇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搭建适当的语言支架,加强“学情意识”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撑。
赵同保:老师们,以上为大家呈现的是本组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确定问题”的主要过程,更多具体内容请大家到磨课平台上浏览全部过程资料。
闫爱玲:在本专题研修过程中,请大家一起来关注和思考:在我们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语言支架,是如何发现问题、追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田苗苗:对搭建语言支架从陌生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持续探讨!希望通过本次课例研究,能够引导教师在分析学习者的图式、能力、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学习优势分析,搭建相应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从新知识学习向新知识运用的过渡,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赵同保:也期待老师们能够通过为学生的语篇阅读搭建适当的语言支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课标要求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欢迎大家在接下来的“备课研讨”环节中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 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语篇读后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 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重要的文本信息和语言形式, 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 从而保证语言输出的质和量。目前,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即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读后阶段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 教师通常通过各种思维和实践互动, 不仅进一步理解、熟悉、记忆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 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掌握程度, 而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将阅读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知识、兴趣、思想和观点结合起来, 更好地运用语言, 进行语言实践,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目前, 读后活动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活动设计忽视文本主题内容和重要语言点, 导致学生的语言生成与预期教学目标不一致;活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缺少足够的台阶和桥梁;语言输入量不足, 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等。这些问题都使读后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大为降低, 影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初中牛津英语 (上海版) 几个课例, 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阶段搭建支架, 提升学生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 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在读后阶段, 搭建各种支架, 目的是帮助学生降低语言输出的难度, 减轻学生语言输出的压力,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
三、搭建脚手架在初中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中的运用
1.搭建篇章支架, 帮助学生口头复述篇章, 整体再现语篇。在学生理解完篇章内容后, 教师需要设计活动, 梳理语篇中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通常教师采用口头和笔头复述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 复述一篇文章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支撑还需要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 需要教师搭好支架,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以上海牛津英语8AU5Dinosaurs为例, 在读后环节, 笔者用板书梳理展示本课的重点词和词组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之间口头介绍恐龙。在这个环节, 部分学生能根据词汇的提示复述篇章, 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有条理的进行复述, 语言内容逻辑出现了混乱。因此, 笔者又用了一张表格 (表一) 作为支架, 让学生借助表格提供的信息复述课文。大部分学生依据表格提供的问题和信息, 能够容易地、有条理地再现篇章的主体。本课例通过给学生搭建了重构语篇的支架, 帮助学生回顾了语篇理解的过程, 也让学生学会转化信息和内化。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搭建语言输出支架。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输出支架, 使学生找到合适的输出点, 避免多轮对话中学生的输出只是只言片语, 思维被禁锢住。如:牛津英语8AU3 Dealing with trouble的读后阶段, 笔者展示了问题链:问题一: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how Paul’s father deal the theft.之后,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后 (校园里的一个男生趁一个女生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她的手机, 然后快速走开。) 提出问题二:Work in a group of four to show your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trouble.问题三: If you happen to see the theft ,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scene?实际上, 笔者真正要求学生思考的是: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样的案件该如何处理, 但是笔者设计了问题链, 一步步地为最终的问题做语言准备和铺垫。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教材篇章中处理案件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再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进行讨论获取答案, 为下一步搭建语言支架;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 努力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 结合篇章主题, 利用拓展阅读材料搭建拓展主题支架, 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葛文山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 更重要是英语学习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浸润其生命, 丰富其精神。初中阅读的语篇相对比较短, 所涵内容信息有限。学生对主题的了解和领会被局限在篇章以内。因此, 在英语阅读后环节, 教师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 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经典之作或者名言警句, 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牛津英语6B Unit4 Play and work的教学中, 教材篇章是关于小朋友喜欢的室内和室外活动的一首儿歌, 只有60个字的篇幅。重点内容是孩子喜欢做什么 (Children love singing/dancing/swimming) , 强调玩 (play) 。关于工作 (work) 只出现了两句话 (We won’t forget working. We really enjoy working.) 。本篇的语言点是love/ like/ enjoy/ forget/ doing。在读后活动中, 笔者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 由于操练的语言点比较简单, 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口头表达任务。为了增加语言输出任务的难度, 笔者挖掘了work的内涵。教材儿歌关于work就用了两句话来概述, 这两句话过于笼统, 且所配的插图是学生端正地坐着做功课。因此, 学生所理解的work的涵义即“学习”, 但是work有着更深的涵义和更宽泛的概念。为此, 笔者让学生欣赏了网络上的一本原版绘本书“Work and play”。这本绘本字数只有65个字, 重点内容是关于美国人的工作 (work) , 语言简练, 每两句在内容上都是对比且形式押韵, 每句诗都配以栩栩如生的插图。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 清晰地概述了美国大人的工作状况。学生读完绘本对“work”的涵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之后, 笔者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拓展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儿歌里的语言:love/like/enjoy/forget/doing. 任务是:In pairs, 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adult (成年人) , which work do you love doing? Why? 学生边看图片边理解诗歌, 谈论自己喜欢的做的工作, 依据图片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语言。原汁原味的绘本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美国人的各种工作, 丰富了他们的见识, 而且拓展了教材篇章的主题,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和讨论主题而进行语言输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4.利用现实生活搭建情境支架, 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训练和巩固不仅要进行真实语义的训练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巩固如何在恰当的语境下表达恰当的语用意图。情境的设置最好是学生正在经历的或者将要经历的, 这样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一个好的情境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开放性; (2) 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3) 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语料。利用生活中鲜活、真实资源搭建情境支架, 设计语言输出活动, 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愉快地思考。如:牛津英语9BUnit1 The green consumer一篇讲述地球大气的严峻。在读后环节, 笔者利用现实的雾霾天气将学生带入这个真实的情境:假设你是联合国环境部门的一个调查员, 要调查上海学生对雾霾与人的生活习惯的关系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就下面这个话题进行小组内采访 (6人一组, 组长为人采访者) :What life habits should we form to prevent as little PM2.5 as possible from being creating ?
笔者整理了关于PM2.5 的各种资料: PM2.5既来源于自然, 但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 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再比如:笔者在小组采访前展示以PM2.5为基准的空气质量的划分标准 (表三) 和表四所显示的上海最近30天的空气质量指数 (AQI) 变化趋势。上海一个月只有5天空气质量是良, 其余都是空气都被不同程度的污染的天气, 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采访结果:
S1: I think we should stop our life habits of using things once. S2: I think we should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often as possible instead of cars, because it helps to reduce waste gas.S3: We should recycle some used thing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rubbish and save natural resources. S4: We should use cloth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 because plastic bags are from fuels.Burning fuels would produce lots of waste gas. S5: We should buy as few new thing as poss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good use of old things. Besides, we should bu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ods. 划线部分是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到了篇章的语言, 且生成了新的语言, 也达成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情感目标。
5.利用图片资料搭建情感支架, 激活语篇情感, 促进学生语言输出。情感态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感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理念。阅读课读后环节除了巩固和运用语篇中的内容和知识, 拓展和深入研讨主题之外, 挖掘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 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融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当中,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例如:上海牛津版8A Module2 Unit5的第一篇文章Dinosaurs, 这篇文章是从百科全是里摘抄的一段, 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 讲述了恐龙生活的年代、外形、现存于世的恐龙骨架等。文章不长, 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尤其对恐龙灭亡的原因感兴趣。但是, 这个问题科学家至今也众说纷纭。因此, 笔者引导学生把恐龙和濒危动物联系起来, 讨论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不让这些动物和恐龙一样, 以后只能出现在教科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 搭好语言输出的支架, 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笔者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来刺激学生表达观点, 让他们有话可说, 幸运的是笔者找到了几幅很有创意的图片。如图一 (由三张图片组成) 所示, 第一张图片的大S是一系列的被枪杀的濒危动物, 一支枪贯穿其中, 合在一起就是美元 (钱) , 第二张的鲨鱼的两个鳍用鲜红色标出, 其他部分用线条勾出;第三幅图片是一位穿着皮衣的漂亮女子。这三幅图片呈现给学生一定量的信息和线索,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让他们有话可说, 图片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激发了他们强烈地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比如某学生的观点如下:People shouldn’t eat any meat from endangered animals.Our government should make rules to stop people from killing endangered animals. 再比如:笔者利用图二 (一幅站立的熊猫骨骼正在看书本里的一张熊猫插图) 和以及一句注释 (Protect it or it will be seen in the book only!保护她吧, 否则以后只能在书里看到它的原貌了!) 来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动物保护的意识的目的。图二中的熊猫骨骼会让学生马上联系到本课的恐龙骨骼化石, 熊猫骨架下书本中熊猫插图也会使学生联系到恐龙的插图,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领会到了保护动物的紧迫性, 坚定了保护动物的决心。课后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也许多年后, 学生忘记了课堂的内容, 但是图二会深刻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 永不磨灭。”
四、结语
初中英语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而且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篇章的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后环节紧扣阅读主题, 搭建各种必要的支架,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篇章主题, 引起思考, 激起表达欲望,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语言输出,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总之, 各种支架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语言的输出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情境和线索, 降低了语言输出的难度和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互相交流, 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陈红娟.搭建支架, 提升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2) .
[3]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8 (10) .
[4]何亚男, 应晓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5]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6:43.
[6]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沈中锋.阅读理解经验谈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22-24.
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篇读后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重要的文本信息和语言形式,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从而保证语言输出的质和量。目前,英语阅读教学通常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读后阶段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通常通过各种思维和实践互动,不仅进一步理解、熟悉、记忆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掌握程度,而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阅读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知识、兴趣、思想和观点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目前,读后活动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活动设计忽视文本主题内容和重要语言点,导致学生的语言生成与预期教学目标不一致;活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缺少足够的台阶和桥梁;语言输入量不足,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等。这些问题都使读后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影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初中牛津英语(上海版)几个课例,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阶段搭建支架,提升学生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在读后阶段,搭建各种支架,目的是帮助学生降低语言输出的难度,减轻学生语言输出的压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三、搭建脚手架在初中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中的运用
1.搭建篇章支架,帮助学生口头复述篇章,整体再现语篇。在学生理解完篇章内容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梳理語篇中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通常教师采用口头和笔头复述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复述一篇文章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支撑还需要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搭好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以上海牛津英语8AU5Dinosaurs为例,在读后环节,笔者用板书梳理展示本课的重点词和词组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之间口头介绍恐龙。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能根据词汇的提示复述篇章,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有条理的进行复述,语言内容逻辑出现了混乱。因此,笔者又用了一张表格(表一)作为支架,让学生借助表格提供的信息复述课文。大部分学生依据表格提供的问题和信息,能够容易地、有条理地再现篇章的主体。本课例通过给学生搭建了重构语篇的支架,帮助学生回顾了语篇理解的过程,也让学生学会转化信息和内化。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搭建语言输出支架。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输出支架,使学生找到合适的输出点,避免多轮对话中学生的输出只是只言片语,思维被禁锢住。如:牛津英语8AU3 Dealing with trouble的读后阶段,笔者展示了问题链:问题一: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how Pauls father deal the theft.之后,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后(校园里的一个男生趁一个女生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她的手机,然后快速走开。)提出问题二:Work in a group of four to show your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trouble.问题三: If you happen to see the theft ,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scene?实际上,笔者真正要求学生思考的是: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样的案件该如何处理,但是笔者设计了问题链,一步步地为最终的问题做语言准备和铺垫。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教材篇章中处理案件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再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进行讨论获取答案,为下一步搭建语言支架;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努力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结合篇章主题,利用拓展阅读材料搭建拓展主题支架,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葛文山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更重要是英语学习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富其精神。初中阅读的语篇相对比较短,所涵内容信息有限。学生对主题的了解和领会被局限在篇章以内。因此,在英语阅读后环节,教师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经典之作或者名言警句,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牛津英语6B Unit4 Play and work的教学中,教材篇章是关于小朋友喜欢的室内和室外活动的一首儿歌,只有60个字的篇幅。重点内容是孩子喜欢做什么(Children love singing/dancing/swimming),强调玩(play)。关于工作(work)只出现了两句话(We wont forget working. We really enjoy working.)。本篇的语言点是love/ like/ enjoy/ forget/ doing。在读后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由于操练的语言点比较简单,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口头表达任务。为了增加语言输出任务的难度,笔者挖掘了work的内涵。教材儿歌关于work 就用了两句话来概述,这两句话过于笼统,且所配的插图是学生端正地坐着做功课。因此,学生所理解的work的涵义即“学习”,但是work有着更深的涵义和更宽泛的概念。为此,笔者让学生欣赏了网络上的一本原版绘本书“Work and play”。这本绘本字数只有65个字,重点内容是关于美国人的工作(work),语言简练,每两句在内容上都是对比且形式押韵,每句诗都配以栩栩如生的插图。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清晰地概述了美国大人的工作状况。学生读完绘本对“work”的涵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儿歌里的语言:love/like/enjoy/forget/doing. 任务是:In pairs, 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adult(成年人),which work do you love doing? Why? 学生边看图片边理解诗歌,谈论自己喜欢的做的工作,依据图片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语言。原汁原味的绘本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美国人的各种工作,丰富了他们的见识,而且拓展了教材篇章的主题,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和讨论主题而进行语言输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4.利用现实生活搭建情境支架,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训练和巩固不仅要进行真实语义的训练和巩固,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巩固如何在恰当的语境下表达恰当的语用意图。情境的设置最好是学生正在经历的或者将要经历的,这样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一个好的情境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开放性;(2)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3)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语料。利用生活中鲜活、真实资源搭建情境支架,设计语言输出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愉快地思考。如:牛津英语9BUnit 1 The green consumer一篇讲述地球大气的严峻。在读后环节,笔者利用现实的雾霾天气将学生带入这个真实的情境:假设你是联合国环境部门的一个调查员,要调查上海学生对雾霾与人的生活习惯的关系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就下面这个话题进行小组内采访(6人一组,组长为人采访者):What life habits should we form to prevent as little PM2.5 as possible from being creating ?
笔者整理了关于PM2.5 的各种资料: PM2.5既来源于自然,但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再比如:笔者在小组采访前展示以PM2.5为基准的空气质量的划分标准(表三)和表四所显示的上海最近30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变化趋势。上海一个月只有5天空气质量是良,其余都是空气都被不同程度的污染的天气,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采访结果:
S1: I think we should stop our life habits of using things once. S2: I think we should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often as possible instead of cars, because it helps to reduce waste gas. S3: We should recycle some used thing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rubbish and save natural resources. S4: We should use cloth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 because plastic bags are from fuels. Burning fuels would produce lots of waste gas. S5: We should buy as few new thing as poss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good use of old things. Besides, we should bu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ods. 劃线部分是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到了篇章的语言,且生成了新的语言,也达成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情感目标。
5.利用图片资料搭建情感支架,激活语篇情感,促进学生语言输出。情感态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理念。阅读课读后环节除了巩固和运用语篇中的内容和知识,拓展和深入研讨主题之外,挖掘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融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例如:上海牛津版8A Module2 Unit5的第一篇文章Dinosaurs,这篇文章是从百科全是里摘抄的一段,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讲述了恐龙生活的年代、外形、现存于世的恐龙骨架等。文章不长,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尤其对恐龙灭亡的原因感兴趣。但是,这个问题科学家至今也众说纷纭。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恐龙和濒危动物联系起来,讨论如何保护濒危动物,不让这些动物和恐龙一样,以后只能出现在教科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搭好语言输出的支架,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笔者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来刺激学生表达观点,让他们有话可说,幸运的是笔者找到了几幅很有创意的图片。如图一(由三张图片组成)所示,第一张图片的大S是一系列的被枪杀的濒危动物,一支枪贯穿其中,合在一起就是美元(钱),第二张的鲨鱼的两个鳍用鲜红色标出,其他部分用线条勾出;第三幅图片是一位穿着皮衣的漂亮女子。这三幅图片呈现给学生一定量的信息和线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有话可说,图片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激发了他们强烈地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比如某学生的观点如下:People shouldnt eat any meat from endangered animals. Our government should make rules to stop people from killing endangered animals. 再比如:笔者利用图二(一幅站立的熊猫骨骼正在看书本里的一张熊猫插图)和以及一句注释(Protect it or it will be seen in the book only!保护她吧,否则以后只能在书里看到它的原貌了!)来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动物保护的意识的目的。图二中的熊猫骨骼会让学生马上联系到本课的恐龙骨骼化石,熊猫骨架下书本中熊猫插图也会使学生联系到恐龙的插图,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领会到了保护动物的紧迫性,坚定了保护动物的决心。课后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也许多年后,学生忘记了课堂的内容,但是图二会深刻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永不磨灭。”
四、结语
初中英语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篇章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后环节紧扣阅读主题,搭建各种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篇章主题,引起思考,激起表达欲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语言输出,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总之,各种支架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语言的输出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情境和线索,降低了语言输出的难度和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es,P.&Pearse,E.(2002)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ydnie Meltzer Kleinhenz.work and play[M].Scholastic ebook edition e-ISBN 9780545735070,2005.
[2]陈红娟.搭建支架,提升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
[3]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
[4]何亚男,应晓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6:43.
[6]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沈中锋.阅读理解经验谈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2-24.
XX煤矿培训科 二零一二年八月
目
录
液压支架工培训教材提纲...................................1 液压支架工岗位责任制....................................2 液压支架工操作安全要点...................................3 液压支架工操作前的准备...................................4 液压支架工操作前的安全确认...............................5 液压支架工操作程序......................................6 事故案例................................................9 液压支架工培训教材提纲
一、备课人:XXX
二、备课时间:2012年8月15日
三、培训的目的:使员工掌握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操作技能
四、培训的重点、难点:
液压支架工岗位责任制,安全注意事项,以及能熟练操作,并能掌握一些应急防范措施。
五、培训内容:
1、液压支架工岗位责任制
2、液压支架工操作的安全要点
3、液压支架工操作前的准备
4、岗位操作前的安全确认
5、操作程序
6、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的辨识
7、本岗位事故案例
六、课后的思考题:
1、如何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2、液压支架工的操作安全要点有哪些?
3、谈谈对事故案例的感想及今后预防措施?
液压支架工岗位责任制
1、液压支架工必须熟悉液压支架的性能及构造原理和液压控制系统,通晓本工种操作规程,能够按照完好标准维修保养液压支架。
2、液压支架工要与采煤机司机密切配合。移架时如支架与采煤机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应要求停止采煤机。
3、移架前要检查支架、顶板、煤壁的状况,清理好架前、架间的浮矸。
4、移架要按照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移架,拉架、推溜过程中要严防挤坏电缆、水管、支架胶管等。
5、顶板破碎压力大时,支架工要求带压移架,如煤壁片帮时要及时拉超前架,并及时伸出伸缩梁、护帮板,片帮较深时,要人工作超前防止冒顶。
6、移架时,严谨损坏侧护板或发生咬架、死架和支架超高,支架拉成一条直线,误差不超过150mm,支架中心距1.5m,误差不超过50mm,严防倒架,支架必须升紧保证立柱初撑力。
7、溜子推成一条直线,推溜滞后采煤机后滚筒15~20m。
8、跑冒滴漏及时处理好,保证支架完好,交班时向接班人员汇报本班支架使用状况。
9、杜绝“三违”事故和各类人为责任事故,保证安全生产。液压支架工操作安全要点
1、采煤机采煤时,必须及时移架。当支架与采煤机之间的悬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或发生冒顶、片帮时,应当要求停止采煤机。
2、必须掌握好支架的合理高度。
3、严禁在井下拆检立柱、千斤顶和阀组。
4、拆除和更换部件时,必须及时装上防尘帽。严禁将高压敞口对着人体。
5、备用的各种液压软管、阀组、液压缸、管接头等必须用专用堵头堵塞,更换时用乳化液清洗干净。
6、检修主管路时,必须停止乳化液泵并采取闭锁措施,同时关闭前一级压力截止阀。
7、严禁随意拆除和调整支架上的安全阀。
8、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的移架顺序移架,不得擅自调整和多头操作。
9、采用邻架移架操作时,应站在上一架支架内操作下一架支架;本架操作时必须站在安全地点,面向煤壁操作,严禁身体探入刮板输送机挡煤板内或脚蹬液压支架底座前端操作。
10、移架时,其下方和前方不得有其他人员工作。
11、移架受阻时,必须查明原因,不得强行操作。
12、必须保证支架紧密接顶,初撑力达到规定要求。
13、处理支架上方冒顶时,除遵守本规定外,还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安全措施操作。
14、支架降柱、移架和放煤时,要开启喷雾装置同步喷雾。
液压支架工操作前的准备
1、备齐扳手、钳子、螺丝刀、套管、小锤等工具,U形销、高压低管、接头、密封圈等备品配件。
2、检查支架有无歪斜、倒架、咬架,支架前端、架间有无冒顶、片帮的危险,顶梁与顶板接触是否严密;架间距离是否符合规定,支架是否成一直线或甩头摆尾,顶梁与掩护梁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等。
3、检查结构件,看顶梁、掩护梁、侧护板、千斤顶、立柱、推移杆、底座箱等是否开焊、断裂、变形,有无联结脱落,螺钉是否松动、压卡、扭歪等。
4、检查液压件,看高低压胶管有无损伤、挤压、扭曲、拉紧、破皮断裂、阀组有无滴漏,操作手把是否齐全、灵活可靠、置于中间停止位置,管接头有无断裂,是否缺U形销子;千斤顶与支架、刮板输送机的联接是否牢固。
5、检查电缆槽有无变形,槽内的电缆、水管、照明线、通讯线敷设是否良好,挡煤板、铲煤板与联接是否牢固,溜槽口是否平整,采煤机能否顺利通过;照明灯、信号闭锁、洒水喷雾装置等是否齐全、灵活可靠。
6、检查铺网工作面,铺网的质量是否影响移架,联网铁丝接头能否伤人;坡度较大的工作面,端头过渡支架及刮板输送机防滑锚固装置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7、对存在问题,应及时向班组长汇报处理;支架有可能歪架、倒架、咬架而影响对顶板控制的,应准备必要的调架千斤顶、短节锚链或单体支柱等,以备下一步移架时调整校正。
液压支架工操作前的安全确认
1、操作前
1)各立柱、千斤顶、液压管路、各阀组、各操作手、各U形销子、推移连接装置齐全、完好,确认完毕。
2)支架前端、架间无冒顶、片帮,确认完毕。
3)支架无歪斜、倒架、咬架,架间距离符合规定(小于20CM),确认完毕。
4)支架周围相邻3架无其他工作人员,确认完毕。
5)架前无障碍物、架间管线无刮卡现象,可以移架,确认完毕。
2、移架时
(操作要领:快、匀、够、正、直、稳、严、净)
下方、前方5米范围无其他工作人员,架前无障碍物,确认完毕。
3、移架后
1)支架顶梁接顶,掩护梁、侧护板已伸出,确认完毕。
2)掩护梁与挡煤板之间距离符合规定,确认完毕。
3)支架已升平,初撑力、工作阻力符合规定,确认完毕。
液压支架工操作程序
1、液压支架操作要掌握八项操作要领,要做到:快、够、正、匀、直、稳、严、净。
快:各种操作要快;
够:移架步距要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正:支架位置要正,不咬架; 匀:移架速度要均匀; 直:支架要排成一直线;
稳:支架、刮板输送机要平稳牢靠; 严:顶梁与顶板接触要严密,不留空隙; 净:煤、矸、煤尘要清理干净,无浮煤,浮矸。
2、正常移架操作顺序:收回伸缩梁、护帮板、侧护板,操作前探梁回转千斤顶,使前探梁降低,躲开前面的障碍物。降柱时,主顶梁略离顶板,当支架可移动时,立柱即停止降柱,使支架移至规定步距。调架时,要使推移千斤顶与刮板输送机保持垂直,支架不歪斜,中心线符合规定,全工作面支架排成直线。升柱同时调整平衡千斤顶,使主顶梁与顶板严密接触3~5钞钟,以保证达到初撑力,然后伸出伸缩梁,使护帮板顶住煤壁。伸出侧护板,使其顶靠下方相邻支架,最后将各操作手把扳到零位。
3、过断层、空巷、顶板破碎带及顶板压力大地段时的移架操作顺序:按照作业规程中制定的过断层、空巷、顶板破碎带及顶板压力大地段时的有关安全技术措施进行。
4、移架操作要保证液压支架紧跟采煤机,并及时支护顶板。液压支架滞后采煤机滚筒的距离为3~5m,推移刮板输送机要滞后采煤机滚筒的距离为10~15m。移架和推移刮板机要协调,其弯度不可过大,一般应2~3次到位。
5、移架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移架时,如液压支架与采煤机的距离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应要求采煤机停止采煤。
②每次移架前都应先检查本架管线,不得存在卡、插现象,同时要及时清除支架与刮板输送机之间的落煤和碎矸;带有伸缩前探梁的支架在割煤后应立即伸出前探梁支护顶板;护帮板应在采煤机滚筒到达前收回;降柱幅度低于邻架侧护板时,升柱前应先收回邻架侧护板,待升柱后再伸出邻架侧护板;当移架受阻达不到移架规定步距时,要将操作阀手把置于断液位置,查明原因并处理后再继续操作;邻架操作时,应站在上架支架内操作下一架支架,本架操作时必须站在安全地点,面向煤壁操作,严禁身体探入刮板输送机挡煤板内或脚蹬液压支架底座前端操作;移架的下方和前方不得有其它人员工作。
③液压支架所用的阀组、千斤顶均不准在井下拆修,可整体更换。更换前,尽可能将缸体缩到最短,接头处应及时装上防尘帽。备用的各种液压软管、阀组、液压缸、管接头等必须用专用的堵头堵塞,更换时应用乳化液清洗干净。更换胶管和阀组、液压件时,只准在无压状态下进行,而且不准将高压出口对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准随意拆除液压支架上的安全阀和调整已调定的压力值。
6、推移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时,应先检查工作面顶底板、煤帮,确认无危险后再确认铲煤板与煤帮间无煤、矸石、杂物之后方可进行推移工作。
7、采煤工作面遇断层、硬夹石层、硬煤需要放炮时,必须将液压支架的立柱、千斤顶、管线、通讯设施等掩盖好,防止被崩坏。放炮后移架前必须把架内、前端的煤矸清理干净。
8、收尾工作
1)采煤机割煤后,液压支架必须紧跟移设,不准留空顶; 2)移完支架后,液压支架各操作手把均应扳到停止位置; 3)收工前要将液压支架内的碎煤、矸石及杂物清理干净且整理好架内的管线,清点好工具和放置好备品备件,处理完存在问题并经带班领导验收合格后方可收工。
4)现场向接班的液压支架工详细交待清楚本班液压支架工作情况、出现的故障及存在的问题。
液压支架工危险源辨识
1、系统无漏液、窜液现象,立柱和前梁无自降现象。
2、所有千斤顶和立柱用的连接销无松脱或缺失。
3、立柱和千斤顶,无弯曲变形和伤痕现象。
4、所有胶管,无堵塞、卡扭、压埋和损坏。
5、推移千斤连接部分完好。
6、支架操作动作正常。
7、移架前检查支架、溜子是否保持直线。
8、移架前检查工作面支架是否存在倒架、咬架。
9、移架前检查各个安全阀是否完好,初撑力是否符合要求。
10、移架期间检查支架中心距、端面距、仰俯角、歪斜度、高低 错差等是否符合规程规定。
11、拉架时检查支架是否滞后采煤机超过规程规定。
12、拉架时检查支架内和溜子上的管线不被拉断和挤坏。
13、拉架时密切注意顶板和煤壁的变化情况。
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
2006年10月15日中班,开完班前会,李某和全班人员来到了21108工作面,交接班时发现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下滑。在割煤时,班长安排李某用单体柱一头打在刮板机上,一头打在大立柱上防止输送机下滑,移架时,要先把单体柱拆掉后在移架。煤机过后,李某开始移架,身边的王某见李某违章操作,劝李某要先卸掉单体柱再拉架,而李某为了图省事,没有听从班长的安排和工友王某的劝告,直接移架,由于拉架速度过快,单体柱突然跳起,险些砸中李某的脚。
2、事故原因分析
李某没有按照将单体柱卸液后再拉架规定,将单体柱拉崩,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事故责任划分
(1)、李某不听从班长安排和工友劝告,违章操作,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2)、王某见违章制止不力,互保联保不到位,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4、防范事故措施
(1)、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增加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在大倾角工作面要安设防滑、防倒装置,并正确使用。
5、事故体会与感想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从不同角度、立足于不同的理论提出了各种教学策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策略被定义为:这种策略“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的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
(1)搭脚手架。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得到知识的攀升。起初可以多一些引导、帮助,以后逐渐减少(即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相关的属性,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使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能够达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当前所学的概念,即最终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完成了。
(5)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完成情况。3.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助学支架的关键特征(1)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方向;
(2)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3)设计能让学习者主动关注的学习任务;
(4)明确阐述学习期望;
(5)引导学习者去获取有价值的帮助和有用信息;
(6)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学习者精力的浪费,减少不稳定因素,消除失望感。
4.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支架创设应遵循的要点
(1)在设计助学支架时就应以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本身的特性作为出发点,应将学习者的需求与所提供的支架层次保持平衡。使得学习者能完成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2)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3)情境设计应满足学习者渴求新知识的心理,并能在一个改善了理解范围的情景下学习新知识。减少学习者学习失败的可能性。
(4)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所提供的支架应逐渐减少,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者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支架逐渐减少的速度应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的加深相一致。支架的时效性应与学习者的进步程度同步。
5.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支架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进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学习支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可见,运用支架(或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仅凭自己的能力又不能解决,需要帮助才能实现知识水平的跨越。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出现。
6.学习支架的作用条件 学习支架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在人们营造的某种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1)学习支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之中,学生在真实的或者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在这样的情景下,借助学习支架,学习难点更容易得到解决。
(2)学习支架的应用必须是在学生全程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经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时觉得不必要,但是学生会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逐步获得的整个思维过程,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验、领悟与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内化支架,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为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地基础。
(3)学习支架的应用必须是在学生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仍然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提供,帮助其获得成功,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并且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发展空间。学习支架的应用可以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帮助自己学习。
7.学习支架的几种常见形式
学习支架的形式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令范例: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一般包括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问题: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问题支架。
建议: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类似,当设问语句改为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了建议支架。但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向导:向导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比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
图表: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在皮尔斯博士(PierceJ.H0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48种图表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8学习支架的应用设计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学习支架,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时,应遵 循以下几点原则:(1).适时性原则:要在学生恰需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并在适当的时候撤除支架;(2).适度性原则:学习支架应当有坡度,要给学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生站在支架上,必须经过自己的奋力一跳,刁‘能达到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学习目标;(3).适量性原则:学习支架的设计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做到“恰到好处”,给学生提供支架要精,不能多多益善;(4).动态性原则:学习支架要随着“最近发展区”的变化而变化;(5).个性化原则: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对于水平已知的学生而言,任务的难度越大,支架提供得越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及学习环境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支架类型和具体内容;(6).引导性原则: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出答案或替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7).多元性原则:主要指支架角色的多元。支架并不是只能由教师给出,第一章概念图与学习支架的关联分析学友、家长、专家,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teaching) “支架”一词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这里,用以形象地说明教师与儿童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理能力。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到,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的是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参与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必要的支持,激发其心理机能的运作和转化。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主要环节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②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③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并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实质 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育者有效的支架行为。
请看一位教师对幼儿建筑游戏“搭高速公路”的指导:几个男孩在搭建高速公路。我开着车停下来问:“我的车在哪里交费?”“对不起,还没建好呢,请过一会儿再来!”……我注意到他们只建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来时我从哪里走?”孩子们一看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车要是也从这儿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建条反向的车道吧!”可是,建筑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边出主意:“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一位小朋友从一幅公路图片上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像建立交桥似的,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下产生,冲突在教师的提问下明朗化,教师的提问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的几个问题的确像一支架,把孩子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此两款血管支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腹股沟血管将一根尾部带有瘪气囊的导管置入患者体内, 并使其在血管内前移到动脉- 静脉通路移植物处;导管尾部的气囊会在静脉狭窄处膨胀, 从而达到疏通静脉的目的 (即球囊血管成形术) ;接着将气囊与导管从患者体内移除, 使支架及其传输系统由同一血管进入患者体内, 并移至疏通的静脉中;待支架到达静脉并自动扩张后方可收回支架外层的护套, 释放支架, 从而使其对动脉-静脉通路移植物以及血管施以压力。该支架置换术通过保持静脉壁的畅通, 加速了血液流动。一旦支架投入使用, 放置支架用的导管应立即移除。此两款产品中的支架部分系置入于静脉之中的永久性植入物, 对重获畅通的血管起到支持的作用。
以上产品用于治疗在动脉- 静脉通路移植物连接处 (即静脉吻合术) 出现的血管狭窄 (即血管变窄或血管阻塞) 或血块 (即血栓形成性封闭) 。动脉- 静脉通路移植物在动脉与静脉之间充当着人工血管的作用, 可应对血透过程中的反复针刺抽血。此两款产品的使用将替代其他三种治疗方式, 即单独的球囊血管成形术、其他覆膜支架植入术、阻塞物清除手术。
GORE VIABAHN肝素生物活性表面支架与GORE VIABAHN支架一经投入使用, 就可对通过静脉吻合手术植入患者体内的动脉- 静脉通路移植物起到支撑的作用, 保持静脉畅通, 恢复血液流动。
一般而言, 不宜接受球囊血管成形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同样不在支架置入手术适用人群的考虑范围内。GORE VIABAHN肝素生物活性表面支架不适用于已知对肝素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包括曾经出现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状 (II型) 的患者。 (译:叶宁;校:张冠石)
本期文章来源:
心脏支架手术到底是种怎样的手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徐浩给《北京科技报》介绍,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就是通过穿刺血管,将一根导管刺入血管中,把一截圆柱形的中空金属网管放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撑开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重新流通。手术过程其实并不复杂,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一般几天后就能出院。
我国针对医疗器械实行的是注册管理制度,任何医院器械,须在各级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得注册证后,方允许上市。由于心脏支架属于植入性医疗器械,更是严格规定必须由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得唯一的“条形码”后,才能进入临床使用,否则视为“非法”产品。
那么,“水货”心脏支架是如何走进医院的呢?记者以一个患者家属的名义咨询北京某区一家二甲医院,医院心内科门诊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医院虽然离市区远,但是住院费用低,手术医生是从市内三甲医院请来的,完全有能力做心脏支架手术,患者可以放心。
可就是这家医院和一位患者段先生就使用“非法”心脏支架一事对簿公堂,至今官司还未完全了结。段先生在该医院做心脏支架手术,植入的3个支架中,有两个发生断裂。庭审中,段先生又意外地发现,心脏支架的经销商提供的支架条形码竟与生产厂家的不符,而就在他准备将经销商追加为被告时,经销商却突然注销,不知去向。由于医院未能提供这3个支架来源的合法证明,2009年年底,法院认定该医院未尽到医疗器械使用的审查义务,判决赔偿段先生13万余元。这是全国首例因植入的心脏支架存在质量问题,医院被判赔偿的案件。今年1月8日,段先生怀疑支架假冒,已经向公安机关报警追查来源。
对此,北京301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北京科技报》,在业内使用“无证”支架的现象不是什么秘密,一方面和医院的经济利益相关,一些医生只顾回扣,盲目使用支架。另一方面,有的患者医学知识缺乏,对支架过于信赖,认为既然是血管堵塞,多放几个支架疏通效果肯定更好,因此宁愿多花钱要求医生照办。在这种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就出现了一些小医院,甚至正规医院违反规定,使用来路不明的心脏支架。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胡大一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实际上,支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内壁,而且现在大多是药物涂层支架,这种支架在降低狭窄复发率的同时,也会延迟破损血管内壁的自我修复过程,因此也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反过来引发急性心梗。”
专家透露,“无证”支架就好像一枚植入人体心脏里的“定时炸弹”,随时有爆炸的危险,致使血管发生梗塞,造成患者死亡。
其实,心脏支架滥用目前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国现在近半数不该放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在新加坡,医保部门已出台规定,如果病人安放的心脏支架数目超过3个,就需要几科医生会诊,并向专门委员会陈述理由方可。
【语言支架】推荐阅读:
支架设计方案03-24
支架式教学策略06-10
《2. 搭支架》教案12-13
箱梁满堂支架施工03-14
液压支架考试题05-28
支架式英语教学04-13
支架坍塌应急救援演练方案05-27
《人体的支架——骨骼》活动教案06-23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01-28
光伏支架市场研究报告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