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推荐7篇)
—石山中心小学
刘媚媛
一、教材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内容,理解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念祖国的感情;
3.感悟梅花所象征的高尚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梅花的诗词等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学生学唱《我的中国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质疑。
1.同学们,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多媒体展示一幅梅花图)
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看到这组梅花图,你想到了哪些关于梅花的诗或者歌曲?(生可能分别用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毛泽东的《咏梅》、歌曲《红梅赞》等。)2.你从文人的诗词中感受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学生回答)是啊!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花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文章。(相机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质疑。“梅花的‘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完成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想一想围绕梅花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一读。
3.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和同桌讨论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各小组轻声读课文,并想好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派代表上台作答: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一个部分、2-15自然段第二个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个部分)
2.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看到梅花,想起外祖父。)3.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它和开头一段有什么联系?(看到梅花图和手绢,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首尾呼应)
4.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呢?
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几件事?以此为第二段分层。
(2-15自然段)第一层:吟诗落泪 第二层:珍爱梅图 第三层:不能回国 第四层:送梅赞梅 第五层:泪眼送别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借梅花表达了外祖父的什么感情?
(五)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生词。
2.感情朗读课文13自然段,并背诵积累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第二大段。课文重点写了外祖父生前的哪几件事?
(依次板书:吟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送梅赞梅、泪眼送别)
(二)学习第二段,探究梅花魂。指名朗读第一件事。思考:你明白了什么?(A)引导学生作如下小组讨论交流:
1.“外祖父常常抱着我,一遍又一遍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说明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时刻不忘祖国的文化。)
2.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落泪,这是为什么?
适时解说三句诗的意思、出处及表达的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都表现了一种思亲怀乡之情。它触动了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3.外祖父的这种思亲怀乡的情感作者当时理解吗?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4.有感情朗读第一件事,读出老人的思乡之情。过渡:其实,因为作者当时的年龄小,还有许多大人的所作所为她都不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下面的四件事,看她还有什么事不懂,让她想不到。把有关语句画出来。
(B)学生默读第2—4件事,画出表明“我”不懂的语句。(学生的讨论交流也许是无序的,教学时可顺学而导,为清晰起见,这里按顺序分段呈现。)
第二件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第三件事: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第四件事: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第五件事: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1.因为作者当时的年龄小才有了这么多的“不懂”和“想不到”,同学们,你读懂了吗?谁能来帮作者揭开这些谜呢?
2.再认真默读第2—4件事,帮作者探究谜底。(C)学习第二件事。可引导学生做如下小组讨论交流: 1.什么事使外祖父大发脾气?
2.引导学生从外祖父的神情、语言及动作中体会老人家对《墨梅图》的珍爱。
外祖父如此珍爱梅花,文中哪一件事能揭示出原因呢?(D)学习第四件事,感受“梅花魂”。指读第四件事,可引导学生做如下讨论交流: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让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适时点拨:老人爱梅其实是爱梅花的什么?
(爱梅花的精神)
3.谁能用你知道的诗、词、曲来赞美一下梅花的精神?(“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4.此时,你对梅花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5.老师范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学生谈看法,其间可引导学生做如下讨论交流:(1)“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他们”指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像梅花的什么?举例说说,你所知道的都有哪些人像梅花?
(有气节的中国人。有骨气,不肯低头折节。如:朱自清、谭嗣同、郑成功、还有课文里的外祖父……)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3)由此可见,外祖父赞美梅花,实际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4)引导学生领悟:老人珍爱梅花表现的是一颗赤子的爱国之心!
(5)外祖父珍爱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什么?把它送给即将回国的外孙女又是为什么?
(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即中国人的气节。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梅花魂”的内涵!
(6)指导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此部分内容。(E)放手自学第三件和第五件事,进一步体会“梅花魂”“中国心”!可引导学生做如下讨论交流:
1.“听到不能回国,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从中体会出什么?
(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出什么?
(思乡的神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3.“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从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4.难道外祖父让我带回去的仅仅是一张梅花图和一块手绢吗?
(三)齐读第三大段,揭示“中国心” 1.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我带走的还有什么?(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2.虽然外公不能回到祖国,但外公的心始终向着祖国,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思念,再来读读课题:《梅花魂》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欣赏了课文的优美词句,还感受到了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作为华夏子女,我们要像梅花那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应用有梅花魂,中国心!
(此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同唱,在歌声中结束课堂。)课后作业:
1.读一读: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这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寄寓了人们对们好品格的向往。请你找一些关于写梅花的文章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笔下的梅花魂。
2.背一背:你能把“阅读链接”中的《故乡》背诵下来吗?再体会一下诗中蕴含的优美意境。
(五)板书设计: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hu醤 r鄌 zh"Vn c醤g b? j靚g c? xi醤g
( ) ( ) ( ) ( )
hu"n y靚g xi醤 ji? l#? p鄋
( ) ( ) 疑 告( ) ( )途 ( )断
f鑙:浪( ) ( )水
二、用“√ ”给加点的字标出正确的读音。(2分)
素净(j靚 j靚g) 垂蔓(w鄋 m鄋) 干涸(h? g? 目的地(d? d恚?
三、下面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填序号)(2分)
A.哺捞 剧烈 沮丧 决择
B.特征 奇迹 追逐 矫健
C.波纹 资态 忽略 如饥似喝
四、给下面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尽:①完;②达到极端;③全部用出;④用力完成;⑤全,所有的。
尽职( ) 尽力( ) 山穷水尽( ) 取之不尽( )
五、请按要求写词句。(18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 )盆大雨 千篇一( ) 安然无( ) ( )然大物
藕( )丝( ) 不容争( ) ( )( )不绝 星罗( )布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1)小心翼翼(ABCC式) 、
(2)顶天立地 (含有“天”“地”) 、
3.请读句子,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4分)
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 增长 增强
(1)作文,首先构思要( ),落笔也要有点( )的“鲜味”才好。
(2)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 )了我的理解力。
(3)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尤其是使我( )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
4.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 ,我将 。
例:树林里,小鸟在歌唱。(把小鸟当作人来写)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用关联词将下面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他学习成绩好。他热爱劳动。
(4)把下面的名言警句或诗句补充完整。
① ,春生江上几人还?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 。
六、回忆课文内容,再填空。(17分)
1.窃读的滋味既 ,又 。(选自《窃读记》)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 说的,它让我想起了诗句“ ”,表达了 的情感。
3.风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选自《长相思》)
4.“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5.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多说明方法。如 、 、 、 等。
6.《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 。《落花生》让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18分)
(一)梅花魂(节选)(6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分)
秉性: 大抵: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2分)
3.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人类的保健卫士(12分)
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两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就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放出五十公斤的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十来个,而空旷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
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油然而生: 。
一技之长: 。
2.用横线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1分)
3.“两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具体说明的是森林对人类的哪一点贡献?(2分)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4分)
5.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森林?请写一写。(3分)
八、习作展示台。(30分)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第六课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冬阳·童年·骆驼队》解读与提示
第1~11段: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教师对其归纳总结:冬阳、童年、骆驼队构成了作者童年的意境。
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充分自学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阅读这部分,请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批注。骆驼的沉默、可爱、沉着都引起“我”的关注,“我”和爸爸还就驼铃的作用展开对话,更可见“我”对骆驼的关切。
教学时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了胡须。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由得动了起来。”“‘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正是由于孩子的不懂事,才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无休止地提出奇怪的问题,在举止言谈中流露出儿童的天真,生出儿童特有的童趣。
第12段:骆驼是怎样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的?引导学生读“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感悟其中的童心童趣。由于前一部分学生已有感悟,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我”的想法,想象当时的场景。
第13~16段:读“我”夏天追问骆驼去处的片断。品读句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的“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从妈妈的回答中,也可见问这问那,源于“我”是一个“孩子”。
第17段:引导学生品读段落,勾画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在旁边作上批注。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只是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地留在了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课后练习第1题:快速阅读课文为培养学生浏览的能力,用抓要点的方法或者写小标题的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要点应包括:看骆驼咀嚼吃食,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几件事。
课后练习第2题:学生品读句子时,要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字词,深入体会童心童趣。
1?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我”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它们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6、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教学构想】
冰心的很多散文,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流淌着一种孩童式的纯真,孩子般的执拗,孩童式的撒娇,孩子似的坚持。《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就是用“孩子气”的表达风格抒发了对海的喜爱、依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文文笔自然清新,流畅地表达了作者对海、对人生的感悟,涌溢出爱海、爱自然的情思。
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到“率真”,感受到“独特”,就是“爱海”的率真,“孩子气”的话是独特的,其中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以此作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获得整体感知。
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朗读,在朗读中品析语言,并引导学生从山海对比人手,找出重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意图.学会归纳每一次对比的比较点,试着概括大意。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去品味其中的“孩子气”,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组成甲、乙两队,一队“冰心队”,一队“爱山队”,申诉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展开辩论,抓住文章最后一段,理解作者偏执中的思想精髓,完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作者率真而独特的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率真的个性及独特的人生观。
3.在辩论和讨论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和独创精神,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探究作者对大海的热爱,渴望宁静、追求自然的朴质的人生理想。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
大家去过海边吗?爱大海吗?说说爱的理由。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教师特设的情景中,既给学生以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口头表达,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课的学习。)
点拨:海的广阔、海纳百川、蔚蓝、深沉、博大、热烈、精神放飞、豪情旷达
二、朗读、筛选
l、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体会“孩子气”的话。
2、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感情真挚,语调率真。
3、学生自由选择一段和一句,比比看,谁读出率真和孩子气,师生共同欣赏。
4、举例示范朗读的重读和轻读。如重读写海的句子、轻读写山的句子。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认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教师提示重音的词:总统犯了天条,我投海,不愿――倔强和不回头。
“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漂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想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想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教师提示:要求语调深情、委婉、缠绵。
5.学生各自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试读,要求把朗读的感受写在字里行间。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感受作品中说出的自己未能说出的话,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为比较山和海的要点作准备。)
二、筛选关键句
1.师:作者爱海,为了突出心目中海的魅力,拿出什么作对比? ‘
生:山。
2.找出对比段,并找出重要的句子,归纳比较点,试着概括大意,请学生在黑板上把关键词写出来。
比较点 海 山
1.看山和海
2.颜色
3.姿态
4.自然景观
5.给人的感想
3.分男、女生读,男生看课文读写海的句子,女生读写山的句子。
教师相机点拨、纠正学生订正不准确的地方。
(设计目的:先从每一自然段入手,仔细分析语句的含义,找到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再归纳其所属的方面。连点成线。这一部分的归纳又可以上升到一个高度。为下一步体会作者比较的目的作准备,同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和订正,丰富了课堂学生活动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为什么偏说山不好,让山受委屈?
第二课时
一、 悟作者的山、海对比看法
朗读课文第8一15自然段
1.作者一人列举了五组对比,谁替山打抱不平?请选一组。你认为山比海有哪些优势?海的劣势又在哪里?结合生活经历谈,要像作者“孩子气”一些。我们假期游山玩水,“山”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对吗?
点拨示范:作者说山是呆板的臃肿、崎岖、僵岭,我不同意。
山,你苍劲而雄伟,豪放而犷悍,朴实、坚毅、深沉、刚强,像我兄长。
山,你是凝固了的大海,你跟大海一样健壮博大,却比海更具有男子汉的威严与气魄,也更能激起人的向上的雄心,更能激起人的征服的欲望。
(设计目的:主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其次教会他们怎样说。可以引用唐诗宋词中描写山的诗句。)
2.看谁跳出五组的对比局限,从其他方面提出自己的理解。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学生思考后,自由报名参加“冰心队”或“爱山队”的.辩论。组成四人小组分工协作讨论作辩论准备。
(以上两个设计目的是理解作者偏执中的纯真。为理解偏执中的“纯真”作准备,同时开放学生思维点,理解作者“孩子气”是在突现自己的爱海理由,展现大海给自己的非同寻常的感受。)
3.我们与冰心的争执,像冰心一样“孩子气”,一样率真偏执,那么作者在偏执中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海,爱大自然,爱的真切,爱的浓烈。
教师点拨: ①只停留在“爱海”层面上吗?
她愿与我们争论,说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呢?
――张扬个性,她爱丰富而多变的世界,纯真地面对世界。
――学会去欣赏自然,欣赏生命。
――作者渴望宁静,追求自然朴质的人生理想。
(此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能悟多少是多少,教师引导探寻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分几个层面欣赏。)
4.齐读最后一页,回味前面的品读,判断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精髓。
二、拓展
以“说几句爱――的孩子气的话”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先填空,选择一物或一人。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
3.模仿作者说话的方式谈。
4.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教学后记】
1.注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作示范,提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与作者争论,再静下心来想想作者偏执中的个性和思想,从而理解文本,发展张扬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2.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接受文中写的,接受教师讲的知识的一个容器,而是可以发展一个有灵活的大脑的人。课中让他们比较、归纳、提炼,筛选、品析,随时创设自由活动空间,如辩论的设置,或加“山”的优势、或加“山”的古诗词,让课堂高潮迭起,学生比作者更“孩子气”,既爱海更爱山了。同时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在黑板上写山与海的对比也很踊跃,展示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第一节课中,教师配音范读,学生回味;再让学生仿读,重点地方让学生体会,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文中描述山和海的句子,读出海的阳刚之气和山的秀丽温婉的特点。
4.在教授课文中,我同时注意读写结合,积累和发展课堂中的智慧之光,课内外结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字、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怀。教学准备:
1、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重点句段。教学节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两篇课文是谁写的吗?(季羡林)
你对季羡林爷爷了解多少呢?(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作者在很多的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又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出示题目)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拼读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里的“母亲”分别指谁?
3、作者对这两位“母亲”具有怎样的感情?请你概括说说?
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写出“我”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呢?请在文中画出来,并在句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课文中的“母亲”分别指谁?“我”对两个“母亲”都怀着怎样的感情?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从哪些句段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
二、小组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找出有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读(出示问题)
三、品读思母之情。
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小组学习情况。先来看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一)出示句子品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个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哪些词最能体现?
3、对母亲的去世,我为何“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又为何“抱终天之恨”呢?(出示小资料:季羡林幼年时候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候,母亲到地里去摘绿豆荚,季羡林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去。在绿豆地里,季羡林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有一年夏天,季羡林拣到一小篮麦穗,高兴地递给了母亲。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面饼子。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以后,他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连忙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来捉他,只好站在水坑边上,看着儿子站在水里,把剩下的白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完。最后,母亲也笑了。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遥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赡养母亲。然而,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
4、学生根据材料交流先前问题。
5、指导朗读: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母子感情丝毫未减,母亲离世了,带着遗憾,带着不舍,一想到这些,作者心如刀绞,痛苦不堪。下面谁带着作者的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
6、点读——评读——点读——齐读
(二)链读日记:
过渡:除了这句话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爱,还有哪些句子?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怎样?(关爱孩子,牵挂孩子)
看到这位母亲,又让作者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曾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自己的母亲也眼望远方,盼望着儿子回来,可是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直到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作者带着自责、带着愧疚、带着怀念来到了异国,这时我怀念的不仅仅是亲生母亲,还有谁?(祖**亲)又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体会到作者对祖**亲的敬意和爱慕呢?
四、品读思国之情:
(一)出示句子品读: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学生质疑。
(1)“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想或梦境。)
(2)为什么祖**亲频来入梦?(因为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怀念祖国)
(3)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链读日记1:
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作者对祖**亲的敬意和爱慕? 出示句子: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凄凉”什么意思?(寂寞冷落,凄惨)
(2)为什么作者心中的“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3)说话练习:因为作者感到„„所以觉得凄凉,因为作者想到„„所以觉得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因为作者感到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朋好友的接触少了,心中有思念,有忧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但他想到祖国、故乡、亲朋好友仿佛觉得他们就在自己身边一样,心中有多了一丝安慰、甜蜜,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链读日记2、3:
作者身在异国,对祖国的思念深切入骨,下面我们再从11月20日和11月28日的日记中去感受感受。
(五)链读散文《寻梦》:
作者想念两位母亲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作者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作者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下面哪个同学来读读作者写的散文《寻梦》的开头和结尾。
1、点读。
2、为什么作者的梦是模糊的?
3、学生出示收集到的小资料(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应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4、想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5、指导朗读:作者知道,在现实中已经再也无法见到母亲了,所以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里与母亲相聚。那我们读这段应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渴盼,失落)
6、范读——齐读
四、学习写法: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想念祖国,数十年如一日。下面我们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这段与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前后呼应)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过课文后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从整篇课文我们都可体会到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深的爱意。特别是作者长期旅居在外,却时刻记挂着祖国,就如《我的中国心》写的那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
2、简介《我的中国心》。
这是1984年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下面我们就这首歌来结束这节课,让我们也时刻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3、播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对祖**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师: (板书“想像”) 想像, 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无论是读文章, 还是写文章, 想像都是必不可少的。你们谁能解释一下, 什么是想像?
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自己想出来一个。
师:说得没错。不过, 想像的东西要合情合理, 想像可不等于瞎编。
生:想像出来一个东西, 和瞎编一个东西, 不是一样的吗?
师:要编得合情合理, 那可绝对不是瞎编。我给你们讲一件事。有一次, 在写《童年趣事》这篇作文的时候, 有个同学写不出来了, 他问我:“编一个行不?”我说:“只要合理就行。”于是, 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 妈妈给他买了好多书, 并且告诉他别光看热闹, 要把书里的内容吃透。有一天, 妈妈没在家, 他想起了妈妈的教导——把书吃透。于是, 他从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 又拿过一本书来, 喝一口饮料, 咬一口书, 不一会, 一本厚厚的书就被他吃没了。晚上, 妈妈找那本书要给他讲一讲, 他拍着肚子说, 甭讲了, 我已经把他吃透啦!文章结尾写道:“想起这件事我就想笑, 童年的我太天真啦!”
生:哈哈, 一整本书, 他能吃下去吗?
师:这就是我要问大家的问题, 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写得合理吗?
生:不合理!一个人是不可能吃一整本书的。
师:说得对。小孩子不懂事, 很调皮, 他可能会撕下一页吃, 但绝对不可能吃一整本。
生:童话故事也不可以随便编吗?
师:我再给你们讲一个同学写的童话故事, 题目叫“友情”。在一个大森林里, 一群蜜蜂和一个大石头是好朋友。蜜蜂采蜜归来, 给大石头讲外面遇到的有趣的事, 大石头给蜜蜂提供休息的场地, 让蜜蜂落在自己的身上。有一天, 蜜蜂采蜜归来后, 没有找到大石头。这时, 它们忽然听到有人喊救命, 原来大石头和许多石块都被装在一辆大卡车上, 卡车要把它们运往很远的地方。蜜蜂们团结起来, 一起把大石头搬了下来。这个童话故事写得怎么样?
生:太离谱了!即使是童话, 蜜蜂也不可能把大石头搬动呀!
师:那你说一说, 蜜蜂怎么救大石头, 才是合理的?
生:蜜蜂可以找朋友帮忙。把大象呀, 老虎呀, 猎豹呀, 都给找来, 一起搬石头。
师:这样一改, 不仅想象合理了, 而且突出了友情的伟大。但是我们写的作文, 字数只有几百个字, 能少一个人物, 就不要多一个人物。文中的人物多了, 文章就会显得很乱。如果只靠蜜蜂的力量,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让蜜蜂蜇司机。
师:这个想法真好!司机一旦被蛰, 就会左躲右闪, 方向盘左右摇晃, 大卡车就会在山路上颠簸, 大石头就可以趁机蹦下车厢, 重返树林了。而且, 蜜蜂蛰司机, 更能体现蜜蜂和石头的友谊,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可以看出蜜蜂特别聪明。
师:我告诉你们吧, 蜜蜂蛰人后, 就会死亡。所以, 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只有当它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时, 才会攻击人。蜜蜂为了朋友, 不怕失去自己的生命,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啊!那么, 写多少只蜜蜂蛰司机更合理呢?
生:好几百只蜜蜂, 越多越能突出友情。
师:几百只蜜蜂蛰一个脑袋, 司机的脑袋还不得肿得跟地球一样大呀!那蜜蜂也太残忍了。
生:我看, 有十几只蜜蜂蛰到司机, 就可以了, 其它的蜜蜂只是吓唬一下他。
师:大石头落地以后, 蜜蜂们聚集在他身边, 清点蜜蜂数量, 少了13只, 大家都明白, 他们已经为救朋友而失去了生命。13只, 15只, 或者16只, 都可以, 但一定要是个准确的数字, 这样, 可以增加童话的真实感。
童话故事会:合理的与新奇的
师: (师板书“童话故事会”) 今天, 我们了解到想象的基本方法之后, 要来举行一场“童话故事会”。 (师画图:圆圈、长方形、直线) 黑板上的这三个图形, 能让你们联想到什么东西?
生:鸡蛋、手绢、绳子。
生:盘子、地毯、木棒。
生:零分、卷纸、铅笔。
师:下面, 提高一个难度。哪位同学能把自己联想到的三种事物, 编在一个故事里?
生:我可以根据盘子、地毯、木棒, 编一个故事。一只贪吃的小花猫在吃鱼, 它不小心把盘子打翻了, 盘子里的鱼洒在地毯上, 把地毯都给弄脏了。这时, 主人看见了, 特别生气, 就拿起木棒把小猫揍了一顿。
师:你的故事编得合情合理, 但太普通了, 不够新奇。想让文章吸引人, 你编的故事要与众不同。哪位同学再讲一个故事?
生:我想到的这三种东西, 分别是饭碗、桌子和筷子。在一张饭桌上, 放着一个饭碗, 饭碗上搭着一双筷子。一天, 饭桌对饭碗抱怨:“饭碗老兄, 我天天都要站着, 都快累死了, 你却可以坐在我的身上, 你太有福气了。你说, 我怎么这么倒霉?”饭碗一听到桌子这样说, 立刻反驳:“我有福气?主人天天都把刚做好的饭往我身上放, 一百多度的高温啊, 都要给我烫死了。筷子才是最幸福的呢, 最倒霉的是我啊。”饭碗上的筷子一听到这话, 就沉不住气了:“你们二位说话可要凭良心, 我天天被主人掐在手里, 浑身是伤, 主人还把我使劲儿往盘子上戳, 你们看看我的脚, 都扭伤了。还有谁比我倒霉啊!”桌子想:饭碗和筷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于是就把四条腿横在地上, 趴了下去。饭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两只筷子也从饭碗上滚下来, 滚到墙角的垃圾堆里。主人回家后, 看到这样的场景, 就把桌子、饭碗和筷子都扔了。
师:你编的这个故事真棒!这是一个好故事, 很合理, 很有新意, 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大家给这个童话故事取一个名字吧。
生:叫“饭碗、桌子和筷子”。
师:以主要人物作为题目, 虽然可以概括这个故事, 但是显得平淡, 缺少吸引力。
生:饭碗、桌子和筷子, 都觉得自己是最倒霉的, 于是就“集体自杀”了。题目就叫“谁最倒霉”吧?
师:这个题目好!提出问题, 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跟故事的主题紧密相连。饭碗、桌子和筷子, 都自私自利, 斤斤计较, 只关心自己, 不关心别人, 最后, 它们都倒霉了。像这样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呢?
生:有啊。小明的脚被小刚不小心踩了一下, 他就不依不饶, 跟小刚打了起来, 结果, 两个人都被老师批评了。
生:参加活动时, 两个人为了争一个座位而闹起了别扭, 好朋友变成了仇人, 这都是斤斤计较的后果。
师:任何想像都是来自生活的。所以, 我们编故事不能脱离生活, 我们读故事也要学会联系生活。现在, 请大家结合刚才的经验, 把你想到的童话故事写成一篇作文。 (作文完成后讲评) 这名同学把圆圈、长方形和直线联想成橡皮、削笔刀和铅笔, 作文的题目是《文具王国里的“阴谋”》, 请大家听听他想像的故事。
生: (朗读) 夜晚, 在小主人的卧室里, 三个小文具争吵了起来。铅笔站在台灯上, 大声宣布:“以后, 我, 就是你们的大王了, 还不快跪下!”虽然大家都不服气, 可是一想到他那些厉害的士兵, 都跪下了。铅笔大王回到他的移动卧室——文具盒里去了。大家散开, 各干各的活儿去了, 只有橡皮和削笔刀还留在皇家广场——课桌上, 商量着怎么才能好好治一治铅笔国王的骄傲劲儿。橡皮眼睛一亮, 说:“削笔刀大哥, 你看我们这么办行吗?我们混进宫去……”削笔刀为难地说, “我们怎么进去呀, 那个皇宫戒备森严, 就连一只蚊子都飞不进去。”橡皮说:“你等我把话说完呀, 我们以服侍铅笔国王为由, 他写错字我就擦, 主要还是你, 削笔刀大哥, 你只要一看到他不尖了, 你就给它削一削, 等到你把他削短了, 主人就会扔了他。”削笔刀说:“老弟, 你真聪明, 能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好, 我们明天就进宫!”橡皮和削笔刀很顺利的进入了皇宫, 老说好话, 把铅笔削得越来越短……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讲到的想像的方法, 说一说这个故事好在哪里吗?
生:他编得很合理。铅笔就是越削越短, 橡皮是擦铅笔错字的, 削笔刀又是专门削铅笔的, 他是根据这些文具的特点编出这个故事的。
生:文章的结尾写得也好, 没有说明最后到底怎么样, 但谁都能想到。铅笔越来越短了, 最后肯定会被小主人扔掉的。
生:我认为题目也写得好。好人想出来的方法, 不叫阴谋, 叫主意。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阴谋”两个字加上引号了, 说明是反语。这个带引号的“阴谋”, 叫……叫……
师:叫智慧!你们说得太好了。只有想像得合理, 想像得新奇, 才能编出一个好故事。希望同学们从这节课中, 学会如何想像, 并在以后的写作和阅读中, 都能用到。下课!
备课笔记唱吧, 放开你的歌喉
百灵鸟会唱歌, 乌鸦也会唱歌, 你喜欢听谁唱歌呢?
这个问题很傻很傻, 因为人人都知道百灵鸟是“歌坛巨星”, 乌鸦是“噪音大王”。
其实, 我们写文章就是在唱歌, 唱自己心中的歌。
既然是唱歌, 就得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你不能唱跑调, 声音不能刺耳, 表情不能呆板, 感情不能冷漠。这跟写文章一样, 语言不能枯燥, 内容不能空洞, 构思不能陈旧, 主题不能分散……
歌曲是唱给别人听的;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所以, 在你落笔的时候, 一定要在语言、内容、构思、主题等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有人说, 想像可以天马行空, 随心所欲, 尤其是孩子们的想像作文, 更是可以一任天真, 放任自流。可是, 我却觉得,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很多同学咬着笔杆, 干瞪眼儿, 除了缺乏观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想像细胞”。有了“想像细胞”, 就会“无中生有”——空“无”一字的脑海“中”就会“生”出写也写不完的“有”趣的故事。你睁大眼睛瞧一瞧吧:
本来是一根点燃的火柴, 可是看着看着就变成了火炉、烤鹅和亲爱的奶奶。于是, 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诞生了。
本来是一只讨厌的老鼠, 可是接触久了, 它却变成了可爱的米老鼠。于是, 经典卡通形象诞生了。
本来是一双旧拖鞋, 在作家的脑海里, 它们变成了一对恩爱的老夫妻, 缺了一个, 另一个也没有了生存的意义。于是, 一篇童话诞生了。
……
这一切, 都是“想像细胞”在发挥作用。如果你是笨鸡, “想像细胞”会为你插上有力的翅膀, 把你变成高飞的孔雀;如果你文思枯竭, “想像细胞”会为你送来滋补大脑、润滑笔尖的灵感之泉。
想像的关键是合理。
要让想像合理, 你就得设身处地想一想, 你想像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作文中的那个人, 如果是你, 这时将会怎么样?
要让想像合理, 你就得先弄明白人物特点。比如猴子, 它聪明、好动, 尾巴长, 让它去完成“猴子捞月”的任务, 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换成兔子, 非掉河里淹死不可。
想像要合理, 要新奇, 归根结底还是要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所以, 在“童话故事会”上, 我一边引导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 一边不断地联系生活, 让他们知道, 拥有了“无中生有”的本领, 张开想像的翅膀, 在合理的跑道上起飞, 你才会享受翱翔蓝天的喜悦。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推荐阅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06-16
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05-28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归纳05-28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单元备课10-21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1-19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06-08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7-23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B(鄂教版)10-22
语文五年级上册09-13
六上语文第六课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