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法制化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法制化(精选8篇)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1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而行政管理法制化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只有扎实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才能实现依法行政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行政管理法制化是指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将行政管理置于法律的调整与支配下,切实保证行政活动能够依照法律进行,从而使行政行为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道路。行政法制化主要体现在法制意识的培养、行政管理组织法制化、行政管理职能法制化、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等方面。法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宪政和人权保护的坚实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的法制意识薄弱、依法行政能力欠缺,因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推进整个社会的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法行政是维护政府形象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的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着公民的各种权益。依法行政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一种政治道德和社会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二、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现状

1、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滞后当前,我国的许多行政程序还没有实现法律化、规范化,许多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仍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野蛮执法、越权执法、滥权执法、以权压法等行政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这些大大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此外,由于执法体制不畅、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带来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扰民执法等许多执法问题。以食品

安全监管为例,涉及的监管部门有十几个,结果是大家都管,但是都管不好。这种重复执法不仅带来了行政执法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中。由于执法人员素质、执法环境与执法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行政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社会管理主体单一,政府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机构、民间组织等很少参与社会管理;缺少长效管理机制,执法部门热衷于专项执法、运动式执法,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整体考虑和长远规划,缺少长效管理机制,以致于群众满意度低、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法治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法制意识、法律素养等方面。因此,推进依法行政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现实中许多执法者将法律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执法手段简单粗暴,在民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广大执法人员应转变执法理念,应树立服务意识、理性执法意识,将执法作为增进民众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执法观念决定着行政人员的执法行为,影响着执法效果。因此,执法者应树立行政服务、民主参与、平等互动的执法理念,自觉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应在严格遵守法律的情况下,提高执法的能动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全面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要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执法人员素质建设。应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等方式,使广大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人生观,能够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能自觉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同时应完善法律制定与修改的程序,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促进法律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学习培训制度,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培训,以提高其法律素养。此外,还要培养执法人员的行政程序意识,使执法者

能够严格按程序执法,能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各种合法权利,促进执法公正。推进执法组织建设也是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应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多种利益关系,现实中因部门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推诿扯皮、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从体制上理顺各个执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此外,应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责任,建立完善的执法责任制,将执法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应建立明确的执法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加强执法管理监督,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2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行政管理法制化是指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 将行政管理置于法律的调整与支配下, 切实保证行政活动能够依照法律进行, 从而使行政行为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道路。行政法制化主要体现在法制意识的培养、行政管理组织法制化、行政管理职能法制化、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等方面。

法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观念, 是宪政和人权保护的坚实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府的法制意识薄弱、依法行政能力欠缺, 因而,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推进整个社会的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法行政是维护政府形象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 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府的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着公民的各种权益。依法行政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 更是一种政治道德和社会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二、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现状

1、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滞后

当前, 我国的许多行政程序还没有实现法律化、规范化, 许多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仍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 野蛮执法、越权执法、滥权执法、以权压法等行政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这些大大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此外, 由于执法体制不畅、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带来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扰民执法等许多执法问题。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 涉及的监管部门有十几个, 结果是大家都管, 但是都管不好。这种重复执法不仅带来了行政执法资源的巨大浪费, 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

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中。由于执法人员素质、执法环境与执法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行政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政府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 社会机构、民间组织等很少参与社会管理;缺少长效管理机制, 执法部门热衷于专项执法、运动式执法, 总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缺少整体考虑和长远规划, 缺少长效管理机制, 以致于群众满意度低、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 法治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上, 更体现在人们的法制意识、法律素养等方面。因此, 推进依法行政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 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现实中许多执法者将法律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 执法手段简单粗暴, 在民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 广大执法人员应转变执法理念, 应树立服务意识、理性执法意识, 将执法作为增进民众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执法观念决定着行政人员的执法行为, 影响着执法效果。因此, 执法者应树立行政服务、民主参与、平等互动的执法理念, 自觉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应在严格遵守法律的情况下, 提高执法的能动性,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 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全面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要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执法人员素质建设。应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等方式, 使广大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人生观, 能够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能自觉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同时应完善法律制定与修改的程序,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 促进法律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学习培训制度, 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培训, 以提高其法律素养。此外, 还要培养执法人员的行政程序意识, 使执法者能够严格按程序执法, 能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各种合法权利, 促进执法公正。

推进执法组织建设也是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应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多种利益关系, 现实中因部门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推诿扯皮、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必须从体制上理顺各个执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此外, 应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责任, 建立完善的执法责任制, 将执法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应建立明确的执法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 加强执法管理监督, 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但是在行政执法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 如行政法规中背离法律等级性, 越权立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法规之间相互冲突, 造成执法难的现象屡见不鲜, 等等。为此, 应完善行政立法制度, 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如在立法之前应建立科学的立法规划, 并对立法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应完善立法程序, 通过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通过立法听证会等方式来保证立法的公平性、合理性。另外, 还应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修订过时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法律法规, 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

依法治国是我党的基本治国方略,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为此, 我们应深入研究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 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全面提高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深入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摘要: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建设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目前, 我国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滞后、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等, 这些问题已影响到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为此, 应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逐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关键词:行政管理法制化,执法方式,行政组织

参考文献

[1]王乐夫:《公共行政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8。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 (第二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1。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3

关键词:执法方式;行政管理法制化;法制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75-2

0 引言

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行政法制化,其不仅仅包括了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还包括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实施。国家法律制度不仅仅规范约束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如何正确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保我国社会主义下各项事业能高效发展,本文试图对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进行浅析。

1 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解读

1.1 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所秉持的原则

政府是我国的心脏也是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它的行为是以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依法治国。

首先,各级执法部门必须依法行政。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据、以法为准,不可以主观臆断任何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必须以法律为基准进行客观判断。以法律为准确的标尺对所有行为进行正确判断,能有效地规范大众行为,促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如政府行政机构被个人意志所左右,那么稳定的社会秩序将遭受震荡,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其次,作为政府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用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尺,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政府官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着眼于长远大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小集体主义的抱团思想,切实从全局考虑为人民解忧。对于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要高效,不可推诿或拒绝,要做到利国利民。

1.2 行政管理法制化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核心是以实现维护群众的利益,发挥多元化治理作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的历史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对其法制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高效科学的民主化管理,这是符合新时代的政府管理要求和特点的。我国所倡行的行政管理法制建设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并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建设科学高效的法制化行政管理。

2 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不足

2.1 在其位者不做其事

对于特定条件下要求政府所做的事务都是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有些地方政府还是以各种方式推诿自己的责任。比如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群众上访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接待,记录问题并对上访问题做出解决。然而,个别地方政府在处理信访问题上不是怕麻烦就是怕所谓的得罪人,将群众上访的问题搁置或者推诿给别的政府部门。这种现象属于严重失职现象,由于缺少政府的帮助,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出现诸多社会问题。

2.2 对民事活动违法干预

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不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只凭借自己的意识妄下判断。当群众着急寻求政府支持时,他们左右推诿,甚至无限期拖延,导致事情无法解决。当上级进行监管和检查时,弄虚作假,将自己任期内发生的事故试图隐瞒。有些政府更甚者钻法律空子,颠倒黑白,欺行霸市,践踏百姓的同时将法律法规抛去脑后。有些政府高官在履行责任时,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大于法律,以人治代法治。

2.3 纵容犯罪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自以为自己一手遮天,在民间纠纷问题中没有行使自己的职责,甚至同流合污,是非不分,包庇与自己进行肮脏交易的非正义方,使本来的受害者更加受到伤害,导致施暴者更加猖狂大胆,为所欲为。甚至有些政府助长社会不良实力,为其充当保护伞,长久以往,受害者只有无辜的百姓,官民矛盾也日益激化。

3 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优化措施

3.1 建立健全政府体制

为有效地防止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不足所滋生的犯罪行为,国家应该先从社会制度入手,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官员滥用权利问题[1]。否则只能治标,难以根除治本。目前,我国虽有相关制约政府官员腐败行径的法律条款,但是因为相关法律的缺失与制度的不成熟,甚至难以在各个地方政府行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系统。在这种凌乱的法律条款下,很难从问题的根本上解决目前棘手的现状与日益增加的不良风气。

想要依法规范政府的行政管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向策略,单纯的披露和处置贪污受贿的官员难以达到目的,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革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今社会高速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已经充满局限性无法约束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改革迫在眉睫,而只有建立一套条款明确、奖惩分明且有执行力的法律体系才是主要办法。运用法律手段改造政府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方式,净化各层政府机构,使政府真真正正为人民服务。同时,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相应的司法机关对当局的行为进行监督,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3.2 全面普法教育

纵观古今,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全民普及法律教育,树立法制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的全民普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比如,个别城市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违法行为,这说明我国的全面普法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前行[2]。

广大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党和人民的先进代表,应在全面普法的建设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头学习法律,主动守法,不断监督自己反省自我,时刻牢记法律的准则。在行政管理人员执法过程中做到文明执法,切实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着眼于全局,坚定政治立场,不辱使命。作为普通老百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知法懂法,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这种方式无形中给政府增加了监督者,使政府机构能够自我约束,谨慎执法,从而使政府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合法。

3.3 加强行政管理缺失行为惩罚力度

如果希望法律发挥其本身的效力,那么就必须有强制性以及惩罚性,当一部法律具备这两种因素时,就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一部完整法律能够给予普通民众教育与警示,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则是为自己犯下的恶行承担后果,警示众人。当出现大片区域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缺失,出现犯罪案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追究案件的主要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无论是刑事犯罪还是原则性错误。主要责任人或者直接责任人通常是对一件犯罪案件负主要责任的,并对自己做出的违法行为承担主要责任[3]。对那些自我膨胀的政府要员进行严肃处理,绝不放过。对于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及时为人民解决问题,对造成了巨大财产或人身损失的要给予补偿,只有这样才会使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

3.4 科学运作权利机制

在政府行使权利过程中,负责主要任务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对整个运作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这个部门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滋生腐败的概率也随之变高。但是,在现实中每一个行政管理岗位都有可能滋生腐败,只是滋生腐败概率存在大小差异而已。基于此情况,需要全面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更要对关键职能部门加强监督。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职责运作系统,在行政权力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可以相互制衡。减少一个关键点长期一人或一个部门驻守的情况,减少腐败滋生。

其次,切实公开行政管理运作时的透明度。现今,中国很多行政职权部门或者个人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往往会做出可以应对政策的事情。因此,政府应出台和颁布各项政策时应将过程与信息公开透明化,及时让公众了解,防止部分政府人员私下做手脚。

4 结语

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根据国家的发展结合我国的政治基础与政府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制定与我国相适应的政府法治理念,才会推动我国政府现代法制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翠珍.行政管理法制化视角下的廉政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194-196.

[2] 刘铭.法制化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47):29-31.

学校管理法制化探析4 篇4

摘要:管理,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加快,依法治校已成为我国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实施依法治校必须从管理体制、具体管理行为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要注意法与国家政策、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有机统一。实施依法治校,对学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管理法制化依法治校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道莅天下”。此话用于学校管理,更显示其历久弥新的指导功效。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早在2003年7月,教育部即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一、何谓“依法治校”

所谓“依”,是指依据和根据。要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把依法治校理解为“以法治校”,一字之差却有着重要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把法律作为工具和手段来治理学校和办一切事情,而是把法律作为管理学校的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即作为管理者,要体现一种法治精神。所谓“法”,是指学校管理之法源,有广狭两种理解,广义的“法”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继续教育法》等,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之内容,同时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也涉及有关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狭义上主要是专指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治校所依之法,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依法治校既应依专门规范教育事项的特别法律,又必须依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而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动地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不能把依法治校片面地理解为“以罚治校”,法律除了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还有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以及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实行依法治校,不能仅仅注重法律的惩罚功能,而忽视法律的其他基本功能。从“以罚治校”或“以罚代管”的认识出发来理解依法治校,则是对依法治校的曲解,会给依法治校工作造成误导,应当予以纠正。所谓“校”,是指为我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并非专指某类或某种学校。

二、依法治校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1.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过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干涉过多,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校在内部管理上无法可依,单靠行政指令开展工作,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学校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势必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封闭的集权式管理向开放式的民主化管理转化。

2、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应该说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从总体上已经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项工作已经臵于统一规范之下,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将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依法支持学校建设。对教师依法从教和学生遵守法纪也有积极作用。

4、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一是对外当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寻求法律保护,捍卫法律尊严,严惩不法之徒;二是对内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各自的合法权益。

三、当前依法治校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较滞后,教育管理还普遍存在着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的问题。如在一些学校领导中,还存在着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概念:一提法治,首先想到的是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立法首先是给教师、给学生立规矩,执法首先是管教师,管学生,普法首先是教育教师,教育学生,似乎与领导关系不大。除了认识上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还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2、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3、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

4、民主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5、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

四、依法治校理念建构之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依法治校势在必行,关键在行。第一项重点工作:打好一个基础——学法普法: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打好依法治校基础。江泽民指出,“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属国家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依法管理,严格执行教育政策法规。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从而改变了过去学校动辄以开除学生作为教育手段的不恰当做法。再如收费方面,学校不能私立名目乱收费,不能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在收费上严格执行收费报批制、收费公示制、收支两条线制等等。这些规定都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一是建立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应继续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应把法律知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继续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将法制课纳入教学大纲, 依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 选取各种法律尤其是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及相关案例作为执教内容, 实现法制教育课堂化,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教师, 使法制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真正实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第二项重点工作:制定一部章程——守法遵法:依法设校, 建章立制,做好依法治校的保障。现如今学校都在实现大的内部变革,比如逐渐实行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传统的大锅饭打破了。涉及到部分人员的安臵、转岗、待岗以至下岗,都是领导、教师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创设和谐校园,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是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最有效的办法。一是学校要获得独立的法人地位和最大限度

地拥有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民主化,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和监督下的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诸如学校的设臵要遵循法定程序, 具备组织机构章程、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等条件, 须经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这既是依法治校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指标。二是学校要建章立制。学校建立的规章制度须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经费、收费及学校设施资产的财和物的管理, 学校制度一经确定落实, 须严格遵守、执行, 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学校工作才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包括:①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依法治校在制度建设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学校章程。②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制度,依法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一整套的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精神(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计划、教学改革、学分、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教学制度体系,依法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义务教育通知书、缓学、免学等制度,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③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和其他人身权益;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增强学校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④学校要严格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推进教师聘用制度、考核等制度的实行,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的优化机制。在依法落实和保障教师权利和待遇的同时,对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要依法予以处理。⑤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⑥学校要加强校内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议事、表决与监督程序,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制度, 广泛征求不同意见和建议, 接受来自校内校外的监

督,为家长、社区支持、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 实现学校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的统一。⑦建立校内教师和学生申诉制度,健全校内法律救济机制,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中小学一般不得开除学生,学校依法对学生做出的处分决定应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辩权。⑧要健全和完善学校解决纠纷的机制。

煤炭进购内部法制化运作管理办法 篇5

为规范煤炭进购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煤炭进购运作体系,充分体现责、权、利对等原则和公司“两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增强各单位的责任意识、标准意识,现根据经营责任制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煤炭采购流程:

由生安部下达煤炭进购数量、煤炭指标。煤炭的采购由经营副经理牵头进行,组织煤炭办、营销部等单位考察、煤质煤价对比、组织进购及对客户的付款等。

1、询价:由煤炭办负责进行电话询价,询价分省内、省外及周边同类电厂入厂煤价,填写询价表,报分管领导审核后,再报公司总经理签批后作为询价材料存档。

2、招标:招标由生安部、供电公司监察室、煤炭办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进行。招标只招标同质的煤价,分定期招标和不定期招标,定期招标在每年冬季供暖前进行。不定期招标根据市场行情情况,在煤价浮动时,随即启动招标程序,通过招标确定入厂煤的最高限价。

3、定价:根据招标价格及周边同类电厂入厂煤价,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不高于招标价格的前提下,由参加招标的单位共同确定,提报我公司入厂煤最高限价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4、确定客户:根据招标情况,选定三家以上资金雄厚,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作为长期稳定的客户,节省单位的流资,保证入炉煤质稳定,确保安全生产需要。

5、议价及签订合同:在最高限价内,同入围客户再进行议价,以降低煤炭采购成本。定价后草拟合同样本,经公司领导同意后,由生安部、锅炉分厂、煤炭办共同负责签订煤炭买卖合同,合同中明确约定煤炭各项考核指标、到货时间、付款方式、开增值票比例及违约责任等有关规定,必须签订制式合同,杜绝合同纠纷。

二、营销部负责煤炭入厂检斤

煤炭到厂后由营销部牵头,通知燃化分场人员安排检磅、并监督过磅,签写检查记录。营销部负责煤炭入厂检斤,监督监审办抽取取样人员。营销部、燃化过磅人员及燃化分场监磅人员必须在接到通知后15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在人员到齐,以上工作完成后,开始组织过磅。具体由营销部负责过磅登记,并将过磅数量在一个工作日内报送煤炭办。

三、监审办负责监督取样、化验室化验工作

监审办全过程负责监督取样、做样、编号、分样、封样等工作。

1、取样、做样人员的确定。原则上班长(包括班长)以上人员经培训后都要参加取样、做样工作,取样、做样人员由监审办抽签,营销部监督,先抽取样人员,再抽做样人员,监审办接到通知后5分钟内完成抽签工作,并通知取样人员15分钟内到位。原则采取随机抽签,连续两次抽到的取样、做样人员(指上一个工作日),由监审办另行随机抽取其他人员取样、做样人员。监审办通知被抽到取样、做样人员,取样、做样人员接到通知后15分钟到达指定的位置。

2、取样工作由取样人员完成,做样人员同客户一起在指定位置监督取样,指定位置要求距取样地点(煤堆)3米以外,距取样箱5米以外的地点,遇大列时可多抽一人共同取样、制样。监审办监督,取样人员按照培训要求执行,原则每车取6点;大列到煤时,自卸车可取3点;大批量自卸小车,取样人员随机抽查(不少于六车抽检一车的比例),安排铲车去掉煤堆三分之二进行抽检,散户自卸小车取样时,每车必须用铲车去掉煤堆得三分之二进行取样,煤样的重量约20kg/个样,采样数量1个样/ 500吨,不足500吨的也按1个样制作。当煤样中有较大块的煤矸石时,取样人员有权通知客户拉走或协商一致进行扣吨,并向分管副总汇报。取样完成后,取样人员、监督人员分别在取样签字薄签字(做样室)。

3、做样工作由做样人员完成,取样人员全过程配合,监审办监督,做样人员按照培训要求执行,做样人员完成煤样的粉碎后进行编号,包括煤样、水样的编号,并登记到做样记录薄,做样人员、监督人员分别在签字薄签字(做样室)。

4、分样工作由化验室人员在做样室完成,监审办监督,化验室人员在接到通知后5分钟到达做样室,按照要求规范标准分样,按四分法进行分样掺配不得少于六遍,分样后一份由供煤客户带走(监审办负责),一份封样留存用(化验室负责),一份化验室化验用(化验室负责),分别标签,完成后,分样人员、监督人员分别在签字薄签字(做样室)。

5、封样留存工作由化验室人员与取样做样人员一起完成,分样的当日必须将封样送到存样室。存样室钥匙由化验室与做样人员分别保管,同时使用。

6、做样室卫生由每值做样人员负责清扫,不得留有漏煤,包括破碎机内部清扫干净,监审办负责做样室钥匙管理。

7、取样、做样、分样、封样工作原则要求一个工作日内完成,超过三个工作日后将按有关规定考核。

8、公司利用监控抽查回放入厂、入炉煤工作,对未按本规定执行的现象进行监督考核。

四、化验结果反馈

出具化验结果后,按照化验室提报的化验结果,煤炭办三个工作日内通知客户,并签字存档。在客户合同期满后三个工作日内将合同、过磅单及化验单送分管签批后报财务部核价。监审办不定期组织抽查化验室化验结果,每个月随机抽选2个煤样到周边电厂化验校对,对核对结果超标准(扣除水份差异,同一化验室200大卡,不同一个化验室300大卡)范围的,报分管领导,对化验室按责任制有关内容严格考核处罚。

五、燃化分场负责入厂煤的监磅、装配,储存及升煤工作。燃化分场人员在接营销部通知15分钟内到达煤场,负责监督过磅,负责安排车辆按照指定位置、装卸车、及粉制煤样工作。燃化分场负责库存煤的管理,及时盘堆,清理地面,防止淋雨或大风扬尘,库存煤炭每月亏吨不得超过50吨(按入场结算吨数同入炉吨数相对比)。

每月20日由燃化分场组织生安部、锅炉分厂、财务部、营销部对煤库进行实物盘点,分管领导带队,共同签证,并做好存档记录。当库存量低于1000吨时,燃化分场须及时通知各有关部门对煤库进行临时盘点,明确库存是谁供的煤,明确吨位、煤质做好存档记录,并于当日通知相关单位。

六、化验室负责分样及化验工作

化验室负责按四分法进行分样掺配不得少于六遍,化验人员要对化验过程认真细致;分样后一份由供煤客户带走,一份监审办、化验室共同封样留存,两把锁共同管理(地点:办公楼一楼东存样室),留存样期不少于20天。一份进行化验,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将化验结果送煤炭办及相关部门。

七、财务部负责核价及付款工作

财务部负责对入厂煤进行审核划价,划价时间在本部门不得超过两个工作日,并将核价单反馈给煤炭办。并根据公司资金状况进行签批煤炭付款额度,月底前将客户送达的发票完成税务验证工作。

八、客户付款 客户申请付款时,由公司领导根据应付煤款情况及财务资金状况确定煤炭付款数额,财务部负责办理煤款支付。

九、生安部负责掺配煤比例及成本核算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6

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建设、机关效能建设、财政支撑能力等全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今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空白。在这之前,中编办、监察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暂行规定》)。3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的颁布下发,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对加强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对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结合太原市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就成为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构编制工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近几年,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神,锐意改革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内在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没有、三不强”:

(一)机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标准,规范性不强。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负责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是本质要求。但这几年从中央到省在依法管理机构、编制、规格等方面都缺少具体、灵活、可操作的执行标准。有的标准核定过老、过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标准缺乏弹性,不利于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后执行。一直以来,我们对机构编制的管理,主要靠三种方法,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经验,三是靠比较。这些方法虽然在一段时期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面对机构编制管理对象门类广、单位多、情况复杂、差很大,这样做毕竟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所以经常遇到人为干预、条条干预等问题,出现了编制部门管理缺少权威、编制工作纪律难以得到遵守等现象。2007年上半年,我办收到因要求上下对口成立相应事业机构和增加事业编制的请示有

件,因部门职能转变要求提高机构规格的请示有

件,但由于许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无标准可依,使机构编制部门很难顶住各方面的压力,造成机构编制反弹的势头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部门配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总开关”作用不强。

机构编制无小事。我们常说“职能就是权,机构就是牌,职数就是帽,编制就是钱”。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但由于编办单独设置时间短,许多工作机制还不规范、不完善,编制部门“把关和协调”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各级各部门领导职数,虽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但具体配备由组织部门负责,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使机构编制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导致部门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市目前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单位有

个。而由于这些领导干部挤占了一般人员的编制,又造成了官多兵少,人员结构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再比如: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军转干部安置由人事部门管理,由于缺少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没有事前审核用编计划,就出现了“人已到岗工作,才发现部门没有编制”的现象。经统计,截止2006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

名,超编接收的单位有14个。究其根源主要是部门配合机制没有建立,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唯恐影响到本部门权力,缺乏大局意识,从而造成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特别是近几年,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山西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铁饭碗”的意识仍比较浓厚,企业不太景气,使许多高校毕业生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险,也要挤进行政事业单位,编办自然成了“控”与“进”矛盾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编制部门一家要“按编控制”,难度可想而知。(三)机构编制监管职能没有完全发挥,震慑力不强。近几年,中央和省明显加强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中央编办开通了“12310”监督举报电话,出台了“五不准”规定,我省也提出了“三个从严”的要求,但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随意增加内设机构、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关键是监管不力,责任不明。

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管职能不管运行。管庙不管社,是指只管机构设立和领导职数的审批,不管机构组建如何和职数超不超;管编不管人,是指只管核定下达编制,不管核定的编制具体怎样使用,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员结构要求;管职能不管运行,是指只管核定机构的职能,不管这些职能运行的实际效果。“三管三不管”的后果毋用多言。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增加了干部管理的难度;超编进人,使编制失去了意义,增加了财政负担;不管机构运行的实际成效,有的变为因人设岗、因人设位的“关系机构”,有的变为上下强行对口而不起多大作用的“空壳机构”,有的变为职能交叉错位的“打架机构”等。

责任不明主要表现在:机构编制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模糊不清,缺乏严格的违纪处罚制裁内容,这也是导致机构编制管理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对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和擅自设立机构的责任追究问题,我们常常在政策性文件中规定: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责令限期整改。但这些都是笼统的概念,“严肃追究”具体用什么政策来严肃,严肃到什么程度,责任到底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限期整改”,限到什么时候,到时不整改又能如何等等。

二、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一)研究制定管理标准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因此,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一个相对稳定、系统、科学的机构编制标准,对于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效益,实现优化配置执政资源,有效控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1、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抓住重点。

机构编制标准涉及面广,在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工作中,必须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逐步完善。首先,制定人员编制管理标准应当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机构编制标准具体包括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和人员编制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人员编制管理上,行政编制总额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再分配到省市县乡各级,这一块控制和调节基本到位;事业编制总额则是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主管理。其次,应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重点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按照事业单位分改革方向,事业单位将分为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大类,行政管理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将逐步退出事业机构序列,社会公益类将成为事业机构的主体。这类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最基本的公益服务职能,经费来源完全靠政府投入,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类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也最为严重。因此,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健全政府公益职能,控制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应先行考虑制定某些重点行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我市有公益类事业单位

个,这类事业单位门类繁多,对每一类事业单位都制定机构编制标准也不现实。而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医疗机构等,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编制数量,都在事业单位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可结合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出台各类学校、医疗机构等行业的机构编制标准。

2、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准确有权威。

制定机构编制标准过程中,各项具体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既是难点也是关键。因此,在制定管理标准时,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分析。要在认真了解各方面具体情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影响定编的主要因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影响工作量的各项主要因素,准确衡量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努力把它们在管理标准中合理体现出来,尽可能使具体指标的确定更为科学、权威。同时,要以现实状况对拟定的编制标准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标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而在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机构编制现状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各方面找到平衡点。以研究制定事业编制总量标准为例:事业编制总量的变化,主要是随着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而影响工作任务的因素中,人口、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事业编制所需经费主要由财政负担,财政的承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现有市县(区)事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市、县(市、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机构编制的影响,准确衡量各要素的权重,合理确定事业编制总量基数;其次,可根据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确定一个年增长比例,将每年的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控制在一定总量内,从而有效遏制机构编制的膨胀势头。再比如:目前,全市正在进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标准只确定了师生比一个参照点,还应考虑城乡环境、班级额度、学校规模、教师任教科目等因素,40页

3、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做到具体规范有刚性。近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审批工作流程,也初步形成了一些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如:在核定人员编制数量时,有机构编制标准的严格按编制标准核定,没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根据其职责任务,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部门领导职数原则上按2-4名配备,内设机构原则上3人以上设1个内设。但这些标准内容比较单一,也没有形成规范性文件,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强。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最近国务院颁布的《条例》中,对机构编制管理有了明确规定,改变了多年来机构编制管理无法律依据的局面,但具体实施起来,还必须出台具有刚性的“实施细则”。在制定党政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时,要在机构设置、内设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工勤人员编制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如: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配备标准:4名编制的处室配备1职,5-7名编制的处室配备2职,8名编制以上的处室3配备职,公安政法部门20名编制以上的处室可以配备4职;工勤人员编制标准:一般按照部门行政编制总数的10%左右的比例核定工勤人员编制。其中,人员编制在60名以下的按12%核定,60-100名的按10%核定,100-200名的按8%核定,200名以上的按5%核定等等。在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时,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一是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管理标准。为适应当前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从微观管理向总量控制管理的要求,可结合我市人口、面积、财政收入等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制定各类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将市、县两级的事业机构编制纳入总量控制的范围,制定标准,控制增长。二是机构规格管理标准。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若干不同于行政级别、能科学反映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数量、专业特点及能力的等级规格。三是人员结构管理标准。当前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必须根据工作性质和职责任务,制定标准,合理确定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中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工勤人员的结构比例。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核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内使用编制,配备人员,从而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四是领导职数管理标准。当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缺乏规范,必须参照党政机构领导职数管理的办法,根据职责任务和人员编制总数等情况,制定管理标准,实行规范管理。

4、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具有法规性质,一旦出台,将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对机构编制管理产生指导和约束作用。但同时,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还要富有“弹性”和“变性”。所谓“有弹性”,就是标准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如:在事业编制总量内分类下达使用编制时,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保证重点,促进发展;对行政类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定项定量;对生主经营类事业单位,合理定编,鼓励发展。再比如:在确定事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用好用活事业编制。对年内凡需增加或调整编制,都要控制在总量之内;编制调整量原则上实行全额向差额、差额向自收自支的“顺向”流动办法,保证不增加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新增事业编制调整量主要用于科、教、科、文、卫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对一些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学校、医院,采用“引进优秀人才增编”的管理办法予以解决;对职能加强或新增职能的机构,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相应调整、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或消亡的机构,清理整顿后相应减少或收回编制,从而控制编制总量不突破。所谓“有变性”,就是要定期对管理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以不断适应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需要。对现有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进行清理,有的要明确予以废止,有的要重新加以修订,逐步建立起符合机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机构编制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管理情况的后期监督,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手段和方法,建立动态管理和调整机制,提高标准核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机构编制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等各个职能部门,如职数控制、人员调配、统配人员安置、统发工资等,绝不能就编制抓编制。《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也重申和强调要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综合约束机制的内容,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因此,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编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教育、劳动、纪检等部门的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真正形成在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建立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市编办负责召集,由市编办、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事局五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编办,承担会议日常工作。会议主要研究分析机构编制工作形势,拟定全市机构编制政策规定,制定机构编制工作联动机制,协调组织对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同时,还可针对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军转安置、学生分配、领导职数配备等编制使用重要事宜,临时召开联络会议。联席会议形成的决议,各部门要按工作职责分别落实。从而将编制部门与同级相关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把关,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机构编制工作新群体。

2、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网络。

加强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组织研发机构编制管理网络系统,分别建立机关数据库、事业数据库、县区数据库、数据参数库等,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证》全部网上办理,将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数据传报、信息统计、资料汇总、指导监督等,提供准确便捷的服务载体。依托网络管理,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管理监督也更为准确及时。在此基础上,与组织、财政、人事、劳动和纪检等部门建立专网,实现链接,对人员信息充分共享。编办这边一上编,相关部门就知道;财政那边一开支,编办也能马上知道。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互相监督、共同把关的协调机制。开通集信息交流、政策咨询、资料汇集、网上办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网站,将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定”规定、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及控编进人办理程序等内容全部上网公布。在网站上设立信箱,开展监督投诉,加强意见反馈,把机构编制业务置身于社会共同监督之下。

3、完善在职数管理中相互配合的实施办法。

领导职数核定和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中规定:“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因此,为理顺干部职数管理权限,避免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问题,编办应与组织、人事部门主动沟通协调,通过召开联系会议等方式专题研究讨论领导职数管理有关问题,并以市委组织部和市编办的名义联合下发《太原市干部职数管理工作规定》,就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核定、审批、使用、配备、监督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促进干部宏观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4、健全在进人管理上共同把关的约束机制。

为进一步遏制超编进人现象,各单位每年应根据工作实际和空编情况,综合考虑接收军转干部、安置退伍军人、招收录用、学生分配和人员调入等因素,制定本单位第二使用编制的详细计划,第四季度向本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申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兼顾、留有余地、逐步到位”的原则下达全市用编计划。并将用编计划印发到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各单位招收录用人员和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等,均应包括在用编计划范围内。对未申请用编计划的单位和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配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劳动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编制部门的“总开关”作用。

(三)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保证。

1、加强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

今年,为了切实惩治机构编制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条例》针对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各称,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等8种违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暂行规定》也对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制定了处理措施,这些都为我们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可根据这些法规文件的精神,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编委会制度、机构编制审批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公开制度、考核制度、统计和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太原市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规定,其中要对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内容、方式方法、监督检查责任与追究制度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使监督内容由单一转向全面,监督方式由定期转为经常,责任追究由模糊转向清晰,从而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

2、强化监督检查职能的履行。

监督检查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把工作重心由重机构编制审批转向重职能定位和监督管理。因此,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督查方式方法,把全面督查与分类型、分系统、分专题、分层次的督查相结合,把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相结合,把督查工作与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调研工作相结合,把督查工作与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混编混岗及“吃空饷”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控制各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逐步实现对机构、编制、职数、职能、人员结构等的全面监督管理。

3、建立监督机构编制领域违纪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中编办、监察部联合下发了《暂行规定》,这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一项重要举措。《暂行规定》的实施主体是纪检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两个部门应相互支持、协作配合。可建立机构编制情况通报制度,规定纪检部门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情况,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应及时向纪检部门通报,并做好两个机关在查办案件方面的衔接工作,从而使专门监督和业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既发挥优势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协作配合,定期联合开展重点督查活动。对进行一次重点检查,这样既有利于监察机关掌握有关情况,发现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又有利于排除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保证督查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7

1 学籍管理概述

1.1 学籍管理内容概述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新生资格审查和学籍取得的管理;对新学期注册的管理;对课程考核和学业的成绩管理;对学生学籍的异动管理;对毕业生资格的审查和证书的授予管理。

1.2 学籍管理性质概述

一般来讲, 学籍管理具有立法性、公共性、权威性和教育性。首先, 立法性, 学籍管理是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延伸, 以为各个价值观群体提供机制和程序;其次, 公共性, 学籍管理是用于调整学生同学校间厉害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公共规则, 适用于全校学生;再次, 权威性, 学籍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与其相背离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最后, 教育性, 学籍管理是实现高校价值诉求和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最终目的是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 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第一, 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生源的特殊性, 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存在着因产生很多不适应而要求异动的现象, 特别是专业的转换十分普遍。而现象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学籍管理制度对于这类异动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 难以满足学生的此类医院;第二, 独立学院学生往往基础差、入学分数低且有着强烈的个性发展要求, 而现象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是难以满足的。而作为独立院校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 以实现其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文化品牌的产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自身文化积淀的结果, 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而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正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品牌意识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在独立学院行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 大学精神的缺失, 导致行为能力的减弱

大学精神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的追求与信念, 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风骨和精髓所在。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独立学院大多地处郊区, 离市中心比较远, 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

2.2 学院制度不健全, 导致组织能力的薄弱

很多独立学院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没有一个有效地机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移通学院为例, 各项活动组织分配大多依靠团委的安排, 以及各系部学工办的组织, 致使所有校园活动缺乏应有的集体参与性及互动氛围, 使学院活动的开展处于被动的状态, 失去应有的色彩。

2.3 硬件设备不完善, 限制行为能力的发挥

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 是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的具体表现。可在学院发展中, 由于受硬件设备不完善的限制, 导致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 移通学院现有的图书馆、LED显示屏、钓鱼城创意产业基地都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对学院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基地不满意, 有的专业甚至没有实验室。

2.4 片面追求行为的结果, 行为文化缺乏开放性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习与活动, 大部分人在意的是活动的结果以及期末的成绩看是否有能力获得奖学金, 或者是否能够评优评先。过分地在意结果的好坏, 使大部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失去了对于过程的考究、以及在活动参与中所获得经历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地处郊区, 交通不便利, 信息闭塞。

3 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学籍管理法制化建设途径分析

3.1 提升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社会意识的范畴中包含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加强学籍管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是实现学籍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独立院校学生往往用法律的标尺来衡量学校管理工作, 这就要求户籍管理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提高自身的办事自觉性, 排除干扰, 将其管理工作全部纳入到法治程序当中。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告之学生其所享有的权益, 并提醒其享受权益的同时所应当履行的义务, 并号召学生积极地去履行。此外, 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尊重学生决定, 保障学生的陈述、申辩及申诉权, 做到处分恰当, 程序明确。

3.2 订立正确的独立院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合同

独立学院同学生间的关系, 既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 也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 而是一种具有特别权力的公法关系。在实践中, 对于具有较大法律责任年龄的学生来讲, 在其入校时, 可签订正式的法律关系合同, 来维持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合法权利, 这对于学生增强成人仪式和法制观念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当独立学院学生因个人原因需到校外居住时, 在签订相关协议之外, 还应同学院管理部门签订一份书面法律合同, 以用法律形式来对各自的权力、义务加以明确, 从而使得学院与学生间得到有效、充分的协调, 依法依归的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

3.3 建立并完善学籍管理法律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管理法律运行机制的建立于完善, 首先应该建立学籍管理法律咨询中心, 由法律知识深厚的教师、学籍管理人员和学生组成, 来对于学籍管理中的棘手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和解决, 以维护学生的相关合法权益;其次是建立有效、顺畅、便捷的申诉制度, 以在立法上健全学生申诉制度的可操作性;再次是建立学籍管理的正当程序, 即规定学籍的审核和备案程序, 以保证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公平和公开;最后是拟写学院学籍管理法律条文, 构建一支既懂业务, 又懂法律, 既包含高科技技术, 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籍管理队伍, 以为学籍管理法制化建设提供不断动力。

4 结语

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学籍管理法制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 在不断完善制度和操作程序中, 逐渐促进其科学化运行。从实际出发, 对户籍管理新状况不断研究, 并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来实现户籍管理法制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忠红.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中的法制化建设[J].行政与法, 2009 (8) .

[2]张安富.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10) .

努力促进无线电管理的法制化 篇8

无线电频率资源是国家等主体投资开发后供人们公用共享的资源。鉴于此,我国于1993年9月1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在法律上将此规定为国家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

近10多年来,我省在无线电管理机构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无线电频率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各类无线电业务蓬勃发展,无线电技术不断进步。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无线电发射设备3700多万部,其中专业无线电台近15万部,公众移动电话2700多万部,无线接入市话(小灵通)900多万部。无线电业务广泛应用于我省的航空导航、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公众移动通信、公安、气象、地震、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和系统,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无线电频率资源,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我省颁布了《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条例》。该条例在无线电频率管理、设置电台管理、无线电设备管理等诸多方面,或对国家条例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和补充,或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新的规定,或将我省无线电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某些规章、规定通过地方立法加以法律化,这都是对我国无线电管理法制化的有效完善,更加有利于我省无线电管理工作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省无线电管理局及其派出机构作为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管理者和电波秩序监督检查的执法主体,首先要认真组织学习条例。我们既要组织好系统内部的学习,又要组织广大设置电台的用户和研制、生产、销售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单位进行学习,还要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段,让条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其次要加大贯彻实施条例的监督检查力度。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具有强制性,必须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要通过加强电波监测和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纠正擅自使用频率、私设电台、销售未经型号核准的无线电设备等各类违法行为,使频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电波秩序得到规范,使各类无线电业务正常开展。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条例的规定要求,依据国家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无线电管理的行政执法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执法人员公正执法,依法执法。按照省条例第三十三条“增加技术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规定要求,在现有技术设施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全省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使我省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进一步开展无线电监测技术岗位演练活动,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技术业务水平,为贯彻实施条例提供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我们相信,《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的颁布施行,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无线电管理法制化、科学化再上一个新台阶,必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维护好电波秩序,促进无线电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省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江苏省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上一篇:党校科干班学习心得下一篇:美德少年(诚实守信)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