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的近义词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觉悟的近义词(精选8篇)

觉悟的近义词 篇1

觉悟造句

1. 请觉悟与人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常怀感恩的心,以不忘恩,不忽略感谢,尊重义气的心与人相交往。松下幸之助

2. 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3.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4. 如果一个人拒绝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那么他只能处在弱小、可怜、凄惨的境地。

5. 真正觉悟的青年,应当舍身到最黑暗的地方;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需要你们觉悟的光明。

6.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列宁

7. 单身是领悟,恋爱是失误,分手是觉悟,结婚是错误;离婚是醒悟,再婚是执迷不悟。

8. 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

9.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

10. 朋友们,觉悟吧,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还来得及。

11. 什么叫佛:就是觉者,智者,觉悟的人叫佛。入佛就是追求解脱,入党只有一个目的是追求解放。

12. 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

13.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做观念上的俘虏。

14. 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

15.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16. 极端的病态与极端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17. 人一旦觉悟,就会放弃追寻身外之物,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18. 打算讨老婆的男人,应有如下的觉悟:权利将减半,义务将倍增。汤川秀树

19.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20. 学佛是让你认识人生的真理,而从我们的心里彻底的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能于一切境界中皆放得下。

21.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22.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

23.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24.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25.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

26.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27. 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28.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29. 财政干部要树立“长、宽、高”的立体形象,要树得住、立得稳、站得直。所谓长,就是要有专长、特长;所谓宽,就是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宽大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所谓高,就是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很高的理论素养、很高的工作标准、很高的思想境界。

觉悟的近义词 篇2

那么我们要探求下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做到“不隔”。

首先, 我们看到第三十九则中提出的南宋诸子不及北宋风流者是“抑真”, 那么我们不得不考量下王国维所说的“真”的含义。王国维在第四十三则中提到“白石有格而无情, 幼安之佳处, 在有性情, 有境界。”[2]看以推出王国维的“真”即是真性情。而这个真性情并不单单指词人本身的性情真, 同时可理解为词人作品的性情真。因为可以在《人间词话》中发现王国维提到词人姓名时是模糊不清的, 有时代表词人本身, 有时又代表其作品。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作品的性情真。具体来说就是在写景时写出景物的“神理”, 而不是追求形貌的真实。如王国维说:“美成 (周邦彦) 《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 (姜夔) 《念奴娇》、《惜红衣》二词, 犹有隔雾看花之恨。”[3]而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美成的荷是一种充满生命生机的表现即荷自身的神理。那究竟什么才是景物的神理呢?王国维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而王国维是吸收了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 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中对于“真”的探讨未曾间断。海德格尔指出“真理的本质是无蔽”。[4]而“存在者之无蔽状态即是存在”。[5]同时他又指出“遮蔽并非简单拒绝, 而是存在者虽然显现出来但它显现的不是自身而是它物”。[6]由此可推出显示出存在者自身的存在即是真。所以词人则要显出的境界与所要表达的对象自身的神情一致即显示出对象自身的存在。

其次, 王国维在第四十则中提到模糊式的“不隔”的定义。“语语都在目前, 方为不隔”。[7]那我们不得不对“目前”进行探讨。而在王氏原稿中为“语语可以直观”。而王氏在修改中将它改为“目前”就是要将叔本华的“直观”中国化。那么王氏的目前不仅具有叔本华“直观”的含义并且有了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叔本华的直观相当于我们所谓的“形象”, 因为叔本华说天才的知识“是一种直观的知识, 天才通过画面和形象重现这种知识”。[8]而王氏在这里说“语语都在目前”可以看出是使读者感受到的即使读者忘却审美对象, 作者, 读者这个顺序直接感受为审美对象, 读者, 忘却作者的存在。同时王国维概括叔本华的观点说:“科学上之所表者, 概念而已矣。美术上之所表者, 则非概念又非个象, 而以个象代表其物之一种之全体, 即上所谓实念 (理念) 者是也, 故在在得直观之。如建筑雕刻图画音乐等, 皆呈于吾人之耳目者。唯诗歌一道, 虽藉概念之助以唤起吾人之直观, 然其价值全在能直观与否, 诗之多用比兴者, 其源全由于此也。”[9]可以看到叔本华的“直观”强调的是形象化的重现, 王国维理解“形象化的重现”并不是对审美对象具体形象的重现而是对其神理的形象化重现, 故而可以以个象代表物之一种之全体。

而如何“对审美对象的神理形象化重现”呢?

正如王国维说到在目前则不隔。所以我们不得不对目前做深一步的理解。目前虽原意为眼前的意思。但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云:“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梅氏、欧氏要求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在禅经《坛经》中记, 慧能论到世俗之众以为佛在西方, 就愿往生西方的误解, 对使君说:“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 目前便见, 使君愿见否?”[10]慧能的意思是, 只要人“自心地上觉性如来, 放大智慧光明, 照耀六门清净……”就能觉悟, 在不在西方都如在“目前”。所以, “目前”是一种清净的、当下的觉悟之境。由此可以看到王国维的“目前”又有了这层觉悟之境的含义。而这种觉悟之境联系“不隔”的条件“真”, 可得出是一种体会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所以, 王国维不隔的含义是作品显示出一种觉悟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而这种觉悟之境不仅要求作者在与审美对象的交流中达到, 而且要求读者在与作品的交流中同时达到。即作者与读者同时达到觉悟之境。

而作者是读者与审美对象的桥梁, 所以要使读者达到不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写”。而“能写”的前提是“能感”。即处理好心、物、辞的关系使它们协调统一进而使读者可以无阻碍的与审美对象进行交流。

那么作者如何做到能感呢?王国维在第五十二则中提到“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 故能真切如此。”[11]可以看到作者能感在于“观”且以“自然”的眼睛观。而在王国维第五十七则, 五十八则中的阐述可看出“观”是无功利审美。而由于人处在社会中他身不由己的被诸多利益关系束缚着, 要做到无功利则需将心游于体外使其趋向于无限与宇宙自然相融合体会到生命存在与宇宙自然的相通达到自我观照与努力。而在心游于体外则为“无我”为“空观”。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达到这种审美意境即空观、坐忘。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 静观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 光明萤洁, 而各得其所,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 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12]这种空灵谈论的审美心理就是禅宗的顿悟的境界即达到“无我”与“空”就是通向觉悟真性情的通道到达不隔。而这里的不隔是作者所达到的与审美对象的不隔。这样才能伫中立以玄览达到物我齐一的融合。所以, 在“自然之眼观物”中的“自然”是“空”。

在作者达到不隔后如何能使读者与审美对象达到不隔, 则要求作者能写。即在辞上下功夫。王国维写到“以自然之辞言情”这里的“自然”又为何意呢?由上述的“神理的形象化重现”及叔本华的直观说可理解为:通过直观达到刺激读者想象使读者领悟到作者的觉悟。要使读者语语都在目前作者就要如叔本华直观说所说的那样通过画面与形象表达作者的觉悟。而这种图画与形象并不是要一定真实描写景物而是要传达作者的觉悟。而语言艺术本身就是抽象的符号必须在心灵中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形象而这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所以王国维的“以自然之辞言情”中的“自然”就是要满足可以激发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之境即审美对象的神理的想象。

而如何才能激发读者想象呢?

依据阿恩海姆《视知觉与艺术》认为每一物本身都有一种特质即格式塔质。而作者在做到“能感”的同时就意味着他把握到了这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又表现为力的式样。所谓的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 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工具, 而且视觉思维的知觉特征不仅限于直接的知觉范围内, 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 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13]而视觉意象是一种若隐若现的形象, 是由于心灵只把握到一个完整事物的一部分, 它并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事物而是代表一种“质”的东西, (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审美对象的神理即真性情) 所以, 若作者可以找到些可以激发人视觉意象的言辞即可让读者虽未亲眼看到对象却真切体验其真性情如在目前。且可以利用读者的想象把对象给补充完整, (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有共同的本质特质的) 所以正如前面提到的没有必要一定进行直接真实的白描。

正如康德所说:“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 没有视觉 (意象) 的抽象谓之空。[14]利用视觉意象就是要激起读者的“无意识”。读者的“无意识”的现实性, 有利于打通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屏障, 使读者作到无我与忘我, 从而使无语的“无意识体验”转化为可以由自觉意识加以利用的有效的现实知识使“意会的智慧”向“言传的知识”转化。这时作者达到了传意的功能架起了读者通往审美对象的神理的桥梁。这时读者与审美对象达到不隔。

而这种视觉意象的运用并不是必须的。

如王国维在第四十一则中写到“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 方为不隔。[15]可以看到这里作者并没有选择运用视觉意象因为他所要传达的觉悟是人生的觉悟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人都可以体会到的。若作者所要传达的觉悟是个人某时某刻的特殊具体的感情则往往会选择视觉意象实现以物化物如王国维曾说“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16]又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写出了他的连绵不断地愁绪。若诗人没有选择水这个视觉意象, 只是陈述我很愁啊!我太愁了!哪儿能感染读者使读者达到共鸣呢?由此可以看出在写情时做到自然之辞要看所抒之情来选择直陈还是用视觉意象来以物化物。所以王国维在第十七则中说“客观之诗人, 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 则材料愈丰富, 愈变化;主观之诗人, 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 则性情愈真”。[17]如唐李后主为主观之诗人, 因为他所抒之情乃为忧生, 是作为人普遍存在的觉悟是大境。就算其没有用视觉意象而是直陈也会引起读者共鸣的何况李后主还用了视觉意象来表达更具有直观真切之感, 所以王国维对其评价甚高。而如若是阅世多则多抒忧世之情则这时必须做到合理的视觉意象选择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客观之诗人多阅世积累材料好选择恰当的视觉意象。选择一种可以与所抒之情力的式样同构的意象。

王国维在第四十一则中还写到“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底见牛羊”写景如此便为不隔。[18]所以同样的在写景时若所要描述其景为人们所常见的则可以直接描述。如“池塘生春草”这种情景读者多能想象出来所以没有必要再去找视觉意象替代。

说到视觉意象的替代就不得不提到用典与视觉意象的关系。前面我们说到视觉意象是要唤醒读者的“无意识”状态。而读者的这种无意识是分为两种的:第一种是作为人的本能的天生的无意识, 第二种是后天的人生经验的无意识。所以, 要是作者唤醒的是第一种无意识状态则会成为经典之作因为它具有普遍性的接受美。要是作者唤醒的是第二种无意识状态则对于一些读者则有隔的感觉。如闰重九饮郭园词的前三句“檀栾金碧, 婀娜蓬莱, 游亏不蘸方洲”对于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可能会被唤醒第二种无意识。正如化学家看到钻石会无意识想到多种碳原子的结构一般, 这时的读者会不自觉得把“檀栾”换为“竹”, “婀娜”换为“柳”, “金碧”换为“楼台”而这些替换都是在无意识的刹那间所以会感觉不到隔。但若我们文学修养经验没到如此则我们便感觉到隔。所以, 隔与不隔还要看到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而又如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所用典使人看不出来并且被普遍人所接受便为不隔。又如“荒庭垂橘柚, 古屋画龙蛇”若正好配合当前的景物则觉不隔。因为看不出他在用典的人也可欣赏古庙景物领会诗人感情对看出他用典的就觉得这两句意味更深厚。

王国维对于用典与不隔的关系则是不反对用典如王氏盛称稼轩《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 认为有境界, 而这首词就多罗列古代庄姜、荆轲、苏武、陈皇后、昭君许多离别故事。他只是反对把用典格式化把用典看做是创作诗词的规律而已。

综上可以看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及如何做到不隔。不隔即是作品显示出一种觉悟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因此要求作者、读者都达到对审美对象的觉悟进而产生共鸣的畅通的心, 物, 辞的统一交流。而作者所要做到的是能感, 即能感其审美对象的神理其内美, 能写即能使读者想象性的感受到同样的内美。正如夏忠义所说:“‘内美’曰深, 因为它是发自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具有形而上意味;‘修能’曰浅, 因为它得借助‘豁人耳目’即娱悦官能的诗语技巧, (如视觉意象的选择与组合) , 具有形下效应——而两者的有机融合便造成‘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这就不仅使诗人的整个身心存在能在境界中得以丰满显示同时也使诗词内容与形式赢得饱和性协调即读者作者共同觉悟物之神理即不隔[19]。”

摘要:王国维是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他集中西文学为一身, 他所著的《人间词话》在我国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而《人间词话》所提出的“隔”与“不隔”的审美概念则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王国维的“不隔”就是作品显示出一种觉悟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而这个觉悟之境要在作品中体现就在于对“目前”“自然”的理解。

融入的觉悟 篇3

不仅仅是两全齐美

这将是很多人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梦想和工作完全一致。这样的生活至少令一部分人很羡慕,按规矩他不应该告诉外人这一切如何得来,但做人不能太小气,何况他本已十分幸运。

出场人物:江泳涛

职业:自由摄影师

工作与户外:职业的选择来自于儿时的梦想,梦想与工作完全重合,过着两全其美的生活。真是一个“lucky dog”。

我清楚地记得7岁时父亲带我乘坐直升机低空飞行时的感觉。绿色的田野、褐色的山峦、一个一个村庄从风挡下掠过,这个世界第一次令我惊讶。从此,我甚至痴迷于在放学后去火车站外看一列列客车、货车驶向远方或仰望天空中的飞机、鸟类以及任何能飞的东西,并想象着他们会到什么地方以及会看到什么。

也是那一年,父亲试着教我使用一台老式双镜头反光式120相机。我的记忆中,在当时,一个生活没有压力的两个孩子的爸爸不仅仅会炒菜会打沙发,他甚至独立完成了盘片装轴、拍摄、冲卷、印像以及装裱这一整套复杂的专业操作,这仅仅是用于家庭生活的记录。也许,他认为我应该去分享其中的乐趣。

但是父亲没有想到,照相机被我视为了童年时代最为珍贵的一件玩具,直到今天。是的,从那以后,我几乎没有长大。我活生生地处于童年的梦想中—背着自己选购的某一台相机,摄影包夹层里放着机票、护照、信用卡和杂志提出的专题计划,或许与登山队员一起住在中尼边境的雪山上,或许面带笑容向法国里昂老城的一群嘻哈少年解释,“The photo will be printed ina Chinese magazine,Meybe.”

那是1995年,我刚有了第一份工作,朝九晚五,标准的上班族。但是感谢我的父亲和我童年梦想所下的“毒”,工作两年后我的第一次大采购就是全套野营徒步装备和带两只镜头的尼康FM2相机。这在当时是超酷的。因为旅行已经不稀奇了,户外、极限,才是花费颇多、令人向往的极致自由。即使是那台既昂贵又不好用的全手动FM2,也因为独处于相机自动化的潮流中而带有了诸如坚忍、控制、无欲等等几乎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象征。于是我辞职了。

之后,我用两年时间在一家商业摄影公司从助理做到了摄影师,又用两年时间在一家网站和两家杂志做编辑,每当我头昏脑涨在图片库为某个户外、极限运动的文稿挑选题图时,看见的是,摄影:John,摄影:Tom,见鬼,摄影:Max等等,都是老外。于是我发现了众所周知的秘密—我的同行们大都喜欢拍绝色美女、美轮美奂的风景、精致的名牌商品或者深刻的社会、文化题材。于是我又辞职了。

我想我需要绝对自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去做中国拍摄户外、极限运动以及旅游、人文题材的大家。

那是2001年,极限运动专家大胡带我进入了高山攀登的世界。再次感谢我的父母,尽管并不强壮,但我有天生的高山适应性。当时山驴两界的一些朋友中,已经呈现出十足的赶时髦、打标签的热热闹闹的风气。但我时时有着如履薄冰的感觉,我已经离开了稳定的生活,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我开始关注所有精彩刺激的户外、极限运动,每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最重要的。

到了秋天,我使用120相机完成了6325米的姜桑拉姆二峰攀登。两年后,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攀登,我一路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拍摄到了7100米北坳营地。天哪,正如一位著名专栏作家戏噱国内蓬勃发展的登山运动时说的,“登山是人类的一小步,个人的一大步”。真是一点没错,虽然我确实付出了很多,虽然我似乎具有这方面的一点天分,但这一切还是来得太多太快。我扪心自问,是否真的热爱所得到的一切。而当我再次带着相机上路时,我很满意,我依然感觉到自己保留着童年的那份梦想。

当然,我也为广告公司拍摄,有时候也为时尚生活类的杂志工作,我甚至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或经历撰写稿件。我的身份在商业摄影师、撰稿人、山友、驴友、车友、船友等等之间变换。一些新认识的朋友会有兴趣表示他们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此时我又会泼些凉水。是的,这种生活充满新奇,但现实是我依然是个穷摄影师,拍摄时常需要透支脑力和体力,甚至带有一点点危险,而具体的工作也并非时时充满写意、刺激。总之,这份工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难度,但也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如果你不能24小时、365天、一生一世地忠于它,最好不要奢望会有什么结果。

生活别有洞天

有一种人,也许是天生的基因决定,他们心里暗藏着渴望探索未知、渴望探险的冲动,一旦时机成熟,这种激情便会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必然的结果只能是将户外与工作完全结合起来,把工作当作户外,把户外做成职业。只有二者完全重合,他们心里才踏实。踏实之余,工作就容易作出骄人的成绩,甚至能推动某个地区某项事业的发展。

出场人物:王大勇

职业:探洞专家及户外商业机构经营者

工作与户外:在户外行业从事工作,创建国内惟一技术型民间专业救援队。

我的第一次户外探险活动是在我上大四那一年的5月(也就是1995年)。为了登太白山,我们四个人省吃俭用了一个月。虽然没有登顶,但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和大自然接触的那种心旷神怡;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团结一心和40个白吉馍(西安特产)让我们最后顺利归来,军大衣的烟熏味一直困扰室友半个多月。

毕业后,忙着找工作、跳槽、开公司等等,只有从照片中去回忆探险的味道。开始有时间考虑业余活动的时候是1999年底,没想到,心里对探险的向往一下就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

现在,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洞穴探险?”事实上,我是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慎重考虑才做了这个决定的。重庆的喀斯特地貌覆盖区有三万平方公里,很多地区的洞穴都是处女地,有待于探索和发现。而每次我通过SRT技术到达无人涉足的地方时,心里都十分激动,感觉像登上一个陌生的星球,第一步总是踏得小心翼翼。这种由探索未知地域而带来的震撼和激动,很快就让我对洞穴探险上瘾了。

洞穴探险在国内一直是由国家机构进行,由于技术含量高、涉及多学科,以及洞穴资源的不确定性,使洞穴探险一直没有在民间普及。真正喜欢探险的人,不只是爱好一项活动,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喜欢向未知挑战。所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认为有必要为民间的洞穴探险做点事情,这才最终确定了洞穴探险的发展方向。

真正开始实施推动计划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很多。首先是时间问题。发现和探索洞穴要花掉大量的时间,而且洞的长度不到最后时刻是无法知道的。现在总结起来,我差不多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在野外,而且都很集中,比如10天、15天不等。这后面如果没有家里人支持,那是不行的。其次是经费和人员问题。洞穴探险必须要出测绘图,所以一般都要求三个人成一组。长时间的测绘对人员、以及人员的时间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一般爱好者都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长一点的洞穴就要去多次才能完成。物资消耗也很突出,绳索的磨损、生活必需品的消耗、电池等等。长时间专注于探洞,我的换算标准都已经变成“绳索”了,一看到贵一点的东西,首先冒出来的概念是“又可以买好多米绳子了”。最后还要静下心来把测绘数据绘成图。所以探完一个洞,一般时间都不会很短,比如“彭水的红岩洞”,我们第一次去是在2004年5月,而真正完成可能要在今年的8月份了,其长度才不过七公里。

现在我已经全身心地投身于探洞事业了,为了有发展的动力,我从一开始就探索洞穴探险的商业价值:经营户外产品、开设SRT培训班、为公安部队提供技术支持、为媒体提供图片、文字和影视、接收商业洞穴探险活动等等,由于在国内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使我们有机会和国家大型项目接轨,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利地为洞穴探险提供了支持,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良性循环的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探索是无止境的,现在的运作模式是不是能长久,后面的路又要怎么走还要认真考虑。我很清楚,在新领域有探索的快乐,也有沉重的责任感。

超越平凡的生活

走遍天下是很多人孩提时候的梦想,能实现梦想,还能从中获得生存的资本,确实值得羡慕。“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钱,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门光远,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最年轻的中国车手,他能够借工作去世界各地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但同时,赛车手的职业也让他体验了更多的艰辛、痛苦和无奈。

出场人物:门光远

职业:职业赛车手

工作与户外:工作等于户外,2005年,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车手参加了达喀尔拉力赛。

我从很小就对赛车充满向往。从十四岁开始,我有了想成为职业车手的想法。在北京的一次车展上,遇到了后来成为我师傅的任志国,按照他给我的地址找到了他,是我对赛车的热爱与坚持打动了他,把我留在了身边。2001年,我更有幸成为他的领航员,跟随他参加了很多赛事,也积累了一些现场的经验。2003年底,我在全国短道赛取得新人冠军之后,成为海淀驾校车队的签约车手,也算是从业余的赛车手向专业车手的转变。成为专业车手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全国乃至世界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赛车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范围。

赛车如果是属于自己的,那作为车手就永远只能是业余的。因为以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拥有太好的赛车,也很难以个人的能力完成高强度的比赛。越野赛只有坚持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做后盾。

拉力赛的赛场通常都是非常艰苦的,作为赛车手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沿途的景观,所有的心思都在比赛的进程中。所以每到一地,能有空闲的时间,我也会尽可能地多走走,多看看,见多方能识广。非洲、欧洲、亚洲,我走了很多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生活是我小时候非常向往的。现在,赛车,不仅是我的爱好,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看世界的机会,更是我赖以生存的根本。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钱,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有了一个好的起点,不能浪费资源,有了机会不要等,少走弯路,达到一个阶段之后继续向下一个阶段前进,让自己的运动生涯在坚持的过程中达到最终的高度。我参加赛事不只是为了参与,我是想经过积累了解世界最高水平,与最高水平的车手一起竞争,最后能够战胜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车手。因为坚持,我已经把不可能的梦想一个个实现了:我终于成了职业赛车手,终于参加了世界最艰苦的达喀尔拉力赛。

能够参加达喀尔拉力赛一直是我的梦想,在我看来开车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从来没有开够过,因为能够开车的机会太少了。国内的赛事比较少也是一个方面,达喀尔一天的行程就差不多是国内一年全部的赛程了。

达喀尔拉力赛考验的就是车手的经验,经历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然而,我要完成达喀尔赛事的愿望,在第七赛段被现实破灭了,虽然在黑夜中乃至到了第二天的阳光下,我依然坚持自己可以继续。我们的后援车也赶到了现场,但因为在前两天他们遭遇了翻车事故,所有配件都没有了,所以虽然我的汽车只是变速箱坏了,但是因为没有配件,我就不可能再继续,我的第一次达喀尔比赛只能到此结束。

我和我的领航员在空荡荡的原野中孤零零地等着组委会救援的到来,一直坚持着等了三夜四天。因为我们是在赛段的中部,而且这一赛段事故频发,尤其是摩托车手遇到的困难更大,也更危险,所以救援队先去救他们去了。白天是阳光直射,夜色中四周黑茫茫一片,在死亡一般气息中等待,而且还不得不面对退出的失落,那种心情只有我自己能体会。我们带的食品很少,幸亏(当然在我看来是幸亏)有一辆参赛的卡车坏在了我们的不远处,他们车上带的食品还多一点,于是我们把食品和水放到一起,我们不知到要坚持多久,所以每天只吃一点点,这让我体会到了平时难以经历到的饥饿。现在回顾比赛,没有坚持到终点,我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沮丧,只是强烈地感觉到遗憾。从这次失败中我得到更多的是意志的磨练。我将继续属于自己的征程!

有所爱,有所弃

把工作与爱好统一起来,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要靠信念来支撑。

出场人物:陈杰

职业:国家某部委公务员

工作与户外:2005年5月,作为中国珠峰测量队成员,到达海拔8250米的高度。

我自幼喜欢运动,后来大学和读研期间利用暑假游历名山大川,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巍峨壮美的雪山上。工作后,我也坚持登山,或许登山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作与登山的矛盾很大。工作是繁忙而严肃的。大量训练、具备良好的体力,却是登山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如果只是玩玩,大可以随意洒脱一些。但如果想实现些许艰难一点的理想,严格和完整的训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是自由职业者,也许可以抽出大量时间来。但若是早八晚五的上班族,加班加点是常事,那么就会很难了。

登山者的生活是一种简单、单纯并略带偏执的生活,有时就靠一种信念支撑。现代社会分心的事情太多,很难专注办事。选择攀登,就必须心无旁骛、目不斜视,不能被外界干扰过多,除非你是自由职业者等有闲阶级,或者以登山为职业,否则登山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矛盾会很大。在工作之余进行登山和训练,只有克服惰性,对艰苦的训练发自内心的甘之如饴,才能成功。那些认为工作太忙无暇锻炼的观点只是借口,还是爱得不够。

我工作时见缝插针,在工间操的时候爬爬楼梯;加班到十点钟,再加个“夜班”,锻炼到夜里一两点钟。在工作之余,为适应艰苦的远行,使自己习惯在西藏登山时的艰苦生活,我“土法炼钢”,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自己做酥油茶,自制炒面和在里头,做成“糌粑”;为训练自己忍受异常生活的能力就熬夜登山,打破生活节律地锻炼,变着法儿“摧残”自己;为进行耐寒训练则常年用凉水擦身,洗凉水澡;以前脾胃虚弱,喝不得凉水,为锻炼自己,就经常喝凉水;以前吃不好就容易闹肚子,现在就练习用手抓东西吃,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付出总有收获,2002年,我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可能是因为以前有一些登山成绩吧,2003年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因我当时工作非常繁忙,单位领导没有同意而未成行。此后不久,西藏体育局的姬嘉局长出差到北京,他说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要在2005年联合攀登珠峰,欢迎我加盟。我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去圆梦,同时提议攀登珠峰时,最好能结合测量工作,重新测量珠峰。

我对自己登山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随缘而已。今年年初,国家测绘局了解到我有一定的登山经验,并曾取得过国家级运动健将资格,就致函我单位,商请借调我参加此次珠峰测量活动,作为一名测绘干部参加登顶测量工作。我单位领导很开明,同意我参加此次测量活动。

登山给予我的实在太多了,但我也知道,失去的也实在太多了。如果没有登山,也许我会更快乐,也许我会更痛苦,也许只有天知道。应该坚持下去,还是就此和大多数人一样过平常的日子?

每个登山者登山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或是因为时尚潮流,或是因为爱好兴趣,或是因为理想信念,或是因为工作需要。难道什么事儿都要安装个意义?登山既不神圣,也不庸俗。国外的登山者即使登顶珠峰了,回来后也没有什么,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心愿而已。

登山实在是一项特殊的运动,在我心中,已经为登山留下了一块永久的绿荫。登山的每一幕历历在眼前,登过山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会更好地珍惜生活。登过山的人,更能感到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长假的旅行,延长的生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样做学问乃至做一个完善的人,古人早就这样高度概括地告诉我们了。这是学业、事业和人生之车的两个轮子。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这两个轮子少了哪一个,车都很难向着更远的前方、向着更高的目标直行的。行走、授业,王挺借用其职业的便利—每年的寒暑假进行长途远足,从他的旅行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还有他的学生们。

出场人物:王挺

职业:大学教授

工作与户外:工作与户外无关,但是每年的两个带薪长假实在令我等普通上班族垂涎三尺。

一年有两个带薪长假,这就是教师职业最令人羡慕之处,也是我自1975年留校任教,至今没有跳槽的原因之一。

1981年的暑假,我独身骑车经郑州去西安,经太原返回,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称为“户外运动”的远行。那是一次探访华夏古代文明之旅,让我对远行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一往情深。之后的一个个寒暑假,我数走黄土高原、四进西藏、五去可可西里、两下云南四川,还有新疆、甘肃、广西……持续的一次次野外旅行经历,一次次地丰富着对大自然的感情,也丰富着自己的心灵。很多同学当上了老板,有钱有车有房子,而我的工资却几乎全部用在了路费、装备和摄影上。即便这样,我也对当时留在学校老老实实当教师的选择无怨无悔,一年两个长假的旅行,似乎是延长和丰富了生命与人生。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满足和充实的呢?

从旅途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归来后同家人、朋友分享旅途中的收获,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照片,每人心中都充满欢乐,曾经的遇险也是美好的回忆。女儿也受了影响,17岁的那个暑假,自己去了青海,到可可西里找到我,然后我们一起去了西藏。她回到青岛后,电影《可可西里》上映,几乎是第一时间,她就约同学一起看了,她妈妈给我发短信:“你女儿说她想可可西里的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战士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她高考报的专业是“环境科学”、“森林工程”和“园林”,都是她自己选择的。

事实上,从我一次次旅行中直接的最大受益者或许还有我的学生们。外出拍回的几千张照片,成了教材和范本,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们,成为了一扇扇向外面世界打开的窗口。学生们年轻的心灵按捺不住了,纷纷要求:“胡子老师,带我们出去吧!”于是,在1994年暑假,带了四位同学穿晋陕峡谷,走延安,徒步沙漠中的古长城、畅游母亲河……八千里路云和月,行程400公里,速写黄河、探访乡亲、观看民间戏曲演出、聆听高亢的信天游。回校后举办了“黄土印象—师生陕北绘画、摄影、散记展”,在全校师生中引起轰动,引起了更多人对旅行、对大自然的向往。

梦想随旅程实现

对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最美的景色不在于他去过多少别人没去过的地方,而应永远在他所在的任何地方,在他的眼里、心里。对户外有着超凡热情的人,即使工作与户外无甚关联,他也能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尽享户外,用眼和心领略自然的壮美。如果没有那颗易感的心,那得到的仅仅是一张免费机票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出场人物:井中月

职业:贸易公司高级职员

工作与户外:商务考察和谈判等工作机会令他们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工作虽然与户外无关,但是因工作能四处周游,借机享受大好户外时光。

离开非洲已经三年了。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有多少次梦里重又回到乞力马扎罗的雪峰、维多利亚的瀑布、好望角的灯塔、玛塞玛拉大草原上万兽齐奔、几内亚湾的碧波汲着细沙。我在博茨瓦纳的沙漠间驾车疾驶,我在肯尼亚的山岭上背包跋涉,我在刚果的雨林里踟躇前行—非洲,那一块让我魂牵梦萦的大陆,在我的生命里第一次让我领略了世界的壮美和人生的真谛,并且从此,我真正爱上了户外旅行。

从非洲回来后,我写作了《走进非洲》系列文章,很多喜欢我文字的朋友都以为我是发烧级的玩家或者职业的旅行者,可是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去非洲的时候,我也只能说,为了工作。

在去非洲之前,我仅仅在北方一些地方背着大包走走转转。当事业的选择出现的时候,我忽然间隐隐感觉到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可以看到更广阔世界的窗口。美国的发达现代和商业文化在文明古国面前显得苍白、孱弱、幼稚;欧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雅典到卫城、从米开朗基罗到康德、从诺曼征服到拿破仑王朝,她的每个城市、每座建筑、每块石头都透露着历史的纵深和文明的厚重,对欧洲,我还没有准备好;只有非洲,亿万年前造物主选择了这里教会我们的祖先离开森林直立行走并飘扬过海到整个地球,那时陪伴他们的无数动物至今仍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大陆繁衍生息,那时的山川依然静谧,那时的海洋依然奔腾。我想,如果要选一个工作的地方,那里也许是个全新的开始。

从南非到刚果、从坦桑尼亚到贝宁,工作的关系使我有机会访问到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我曾经因为工作需要深入刚果热带雨林,在刚果河流域迷路盘桓,使我有机会亲近这条哺育了整个非洲的大河,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大河之魂。我也曾驾车纵贯中南非,从赞比亚的稀树草原穿越博茨瓦纳的沙漠,一直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永远忘不了的,是那一望无际的辽阔。两大洋的海,深邃幽远。坦赞铁路的乘车经历更使我深刻体会了黑人兄弟的纯真、质朴、善良,我想那是他们体内流动的最接近我们祖先的血液使然。

那一年的圣诞节,我选择了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来结束我的非洲之旅。乞力马扎罗,一直是我在非洲旅行一年多来心中最神圣的目标。她在非洲最富饶的赤道草原上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形成终年不化的雪顶奇观。她像一尊神女,俯视着、庇佑着非洲大陆上她的子民。

当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万丈光芒铺满了大地,我站在乞力马扎罗的顶峰尽情极目,草地辽远、大河奔涌,层峦的远山如画般凝固,浩渺的烟波如诗般流淌,分不清是梦幻还是真实。万仞雪峰之上,五星红旗在非洲之巅飘扬。

像我一样利用工作机会旅行的人不在少数。在非洲各个国家奔波,我经常在机场等行李的时候看到一个个硕大的、写着中国字的专业户外背包,正好奇的当儿,总会有几个和我一样的中国人来把它们取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来非洲出差或工作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我所认识的好多国内企业派到非洲的朋友,所携带的行李从来不是正规的商务旅行箱,而是毫无例外的户外背包,工作的、旅行的物件统统塞进去。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机会就背上大包走出去。

接到公司的最新任务,下一个要去出差的地方是北非了,那是我在非洲大陆最后的遗憾。到了北非的撒哈拉,就接近了地中海;海的那边,就是欧亚文明的发源地了。而我的梦想,将随着我的旅程一个一个地实现。

周末胜利大逃亡

每周两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两次的黄金周假期,这是大部分上班族所能够掌控的、为数不多的自由时光。用旅途填满这一段段短暂珍贵的假日,是最明智的选择。

出场人物:小今

职业:公司职员

工作与户外:工作与户外无关,但是周末与长假,还有间歇性的出差,全是上路的理由。

周末的出行计划通常来自于灵感突发,“逃亡”行动可以从周五下班开始。借故推迟几分钟离开,这样就能回避涌出办公楼的人流;将藏在文件柜中的背包拎起,转眼工夫就能将工装换成一身精干的打扮。为了能让周末的48小时增值,赶夜班车是最佳的选择,无论是颠簸在高原上延安,还是穿梭于秦岭下陕南,居住在关中平原上似乎就有这一点点交通便利的优势。

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周末的脚步都放不开、走不远,与形形色色周游世界、闯荡江湖的饕餮旅途相比,我的出行也只能算作是餐前的一碟开味小菜;或者是躲在近郊果园里的一饱口福;或者是摘取汉江边茶园的一缕清香;又或是聆听秦岭深处地质队小院里的一片寒暄,再或是懒懒享受黄土窑洞前和煦的阳光。这类的行程通常记载不进名山大川的影子,但足以点点滴滴地收起出门在外的愉悦。

胜利逃亡的结果往往是狼狈遣返,因为不但要精确计算好周一早上走进办公室的时间,还要将一脸的风尘仆仆掩盖于忙碌之下。疲惫是难免的,兴奋是难得的;不动声色是难免的,眉飞色舞是难得的。短暂的收获,可以让接下来紧张的五天工作日都不显压抑,于是下一个周末的“预谋”又在其间悄悄滋长。

我曾经在户外玩家的朋友圈子里做过一次小调查,了解黄金周出门最怕什么。不出意料,结果当然显示最怕人多、更怕车票难买,这也正是我每次大假出行最头疼的事。要么需要早早地打通关系为订票做铺垫,要么是硬着头皮告假一天提前出行或推迟返程。这样一来,周围的同事们都知道了我在黄金假期的动向,要么流浪在江南水乡,要么奔驰在甘南草原,要么游弋在琼海沙洲,要么滚爬在长白山天池。收假后带回的旅途故事、风景照片、特产美食是可以同大家分享的,但逃在门外的那份艰辛与品在心底的那层甜蜜,却惟我独享。

人生觉悟的句子 篇4

2.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3.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4. 曾经在某一个瞬间,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和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的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得爱和被爱。

5. 没有人有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世人多半寂寞,这世界愿意倾听,习惯沉默的人,难得几个。——我再也不想对别人提起自己的过往,那些挣扎在梦魇中的寂寞,荒芜,还是交给时间,慢慢淡漠。

6. 可以一个人唱歌,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涂鸦,一个人旅行,一个人逛大街,一个人在雨中漫步,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发呆,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翻杂志……只有爱,是自己一个人做不到的。

7. 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

8. 不后悔,木已成舟,悔恨无益处,要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

9. 做该做的事,按照自己的愿望,踏踏实实地去学好本领。

感情觉悟的句子 篇5

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3. 深不过真情,凉不过人心;美不过回忆,伤不过别离。

4.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不堪一击的爱情。

5.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6.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

7. 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的缝补都会遭遇穿心的痛。

8. 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需要的不是伤心,而是时间;一颗不被珍惜的真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醒悟。

9.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总是呛得我不敢呼吸。

初二生命的觉悟作文 篇6

以前觉得生命就是这个身体,只要它过得好,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以为好好工作挣钱实现一个一个物质的梦想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以前我也会羡慕别人的财富和风光,也渴求着有一天也会荣耀满天,也期望在他人眼里,这个平凡的小孩和男人也会做出让人称道的事情;这些就是我对生命曾经的理解。

因为这样的认识,我抱着奋斗的枯木,考入了高中、大学,也在而立之后决然地进入另一个大学实现我的梦想;同时怀着这样的人生态度,我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也有了小孩子环绕膝下;怀抱着这样的生命觉悟,我随着滚滚的人海迷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丝毫没有发现任何的不妥,即使在夜深人静反省人生时,也还没有放弃对物质世界的痴迷和希望。

人生真的就是如此匆匆而过,生命真的就是为了这些荣耀和光辉,就为了这些就让我来到人间走此一遭?

当荏苒的岁月继续匆匆流走,当生活的悲愁和太多的伤心往事呈现在人生的银幕上的时候,正如许多的故事所讲的道理一样,只有悲苦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生命的存在,我于是也感到了心底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一直呼唤叫我从沉睡中觉醒。我的心蓦然感到一阵阵的慌张,像是有谁的手捏着我的心,让我心生恐惧。

慢慢地,我感到我的人生被颠覆了,所有的对荣耀和物质的渴望都刹那间烟消云散了,我明白这就是顿悟,虽然我还没有讲人生全部看懂,但我除了这个身体外我第一次看见了我的本心,原来它是那样的苦和累,承载了太多的悲情和无奈,当第一次偶然听到汪峰的歌的时候,无奈的人生勾画得是如此的贴切,“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我禁不住泪如雨下,但这次是心的泪滴在流淌。

我觉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使命,不是为了繁花似锦的生活,不是别人眼里的尊严和赞美,也不是辉煌的.事业和成就,这个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心的觉悟,所有的外在的东西其实都是为了让这个心展开翅膀,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不是在于家庭生活的本身,而是家庭生活的空气中所流动的情真意切;儿女给我们的幸福感,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存在,而是在于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感情与我们如出一辙;男人和女人的幸福,不在于情爱的荡气回肠,而在于彼此的关爱和呵护在对方心底激起的涟漪;幸福仰赖于心与心的默契和灵动,依存于那种令人无尽的思恋和牵挂中,虽然这种思恋和牵挂可能只是一瞬间,但却可以永存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

当下我觉悟到了这个真实的生命,虽然实际上因为这种觉悟反而使我迷失在人生的漩涡,使我心中反而充满了悲苦和哀愁,但我不会后悔,因为在余下的生命中,我会为心的自由而战斗,如果不能争取到自由,至少我会为来世的人生做好铺垫,让心的梦想在轮回的另一世有灿烂的飞翔。我会在今世为此保持足够的坚韧和执着,为了心的自由,我愿尝尽人世的痛苦和折磨,这样到了我离开的时候,我才能充满希望的面对我的未来,面对我在来世将要遇到的人。

耳边又想起了歌声:

谁知道又和你相遇在人海

命运如此安排

总叫人无奈

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

只是好像少了一个人存在

而我渐渐明白

你仍然是我不变的关怀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当懂得珍惜以后回来

却不知那份爱

会不会还在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

觉悟的近义词 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决定的, 更是当前的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 及人才发展战略所决定的。

二、正文

中学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重大决策, 部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工作主要有思想政治课, 时事教育和日常工作三条途径组成。

作为德育途径之一的时事教育是指紧密结合国内外的形势,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 使学生了解国内, 国际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时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何在时事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呢?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 简单总结如下:

(一)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

教师要坚持形势教育为育人服务,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促

使学生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

如:在思想政治课前, 由教师指导学生做几分钟新闻报道,

内容包括国家大事, 本地区要闻等, 学生发布后, 其他同学补充或指正, 然后教师作简要评论。过一段时间搞一次时事竞赛, 教师将一定时间期内的重大时政问题和有关新闻知识编成多种形式的赛题。这样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 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就会坚持在课余时间坚持看报纸, 听广播, 搞摘抄, 整理要闻, 自己查阅资料, 并形成习惯, 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

(二)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要求学生在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

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不能脱离“知”必须通过“知”才能达到“信”和“行”如“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2月1口, 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一号文件) , 这是中央连续第六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民生问题同样是今年的社会热点, 关于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我们都要予以密切关注, 在学生搜集到这些资料后,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这些问题?这些措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切实的实惠和变化?我们应对这些措施持什么态度?等等。

也就是说, 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仅要理解, 而且还有一个态度的问题, 即拥护还是反对, 或漫然置之。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从而使学生自觉理解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作党的方针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三)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还要求学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 根据形势发展的规律,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形式的发展不是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形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前进道路上出现了挫折和倒退, 苏联解体, 东欧解体, 资本主义国家的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我们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就是证明, 2008年发生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使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但是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夺取抗击历史罕见特大自然灾害的胜利;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等;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前提下、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中国采取的对策, 无不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实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因此要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从而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四)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过程同时也是澄清学生在形势和政策问题上模糊认识的过程。

2008年12月15日, 中国大陆和台湾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 两岸关系正式迈入“大三通”时代。可以预料, 实现“三通”后, 两岸关系将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搭乘台湾长荣航空公司专机于2008年12月23日17时许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来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由此可见,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少数台独分子企图搞破坏, 制造“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违背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注定要失败的, “台独分子”的下场和上述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台湾最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铁铸的觉悟者 篇8

为什么会在哪里长时间徘徊?因为我在哪里看到了在印度严峻对峙的三大宗教,产生了一种隐秘而有趣的互生关系。

先看塔,从建造的王朝看,当然是伊斯兰建筑,不会有疑问,而且基本风格也确实是伊斯兰。但是,第一层入口朝北,这是印度教的要求,如果从飞机上看下来,它的横截面是葵花形,这更是印度教的标记。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年的伊斯兰统治者友善,特地在设计中融入了本土文化;二是本地的设计、建造者利用统治者的不内行悄悄埋下信号。但是,我没有读到当时统治者企图实行宗教融合的资料,因此更希望是第二种情况。不管什么原因,它留下来了,尽管塔下的宗教冲突长年不断,但塔自身却在申述着融合的可能。

再看清真寺,这是印度最早的清真寺,现已失去一个宗教场所的功能,只剩下几座高高的石门和无数精美的石柱。一切涂饰已全部剥落,因此所谓精美也就是指留在原石上的层层浮雕。没有涂饰的艺术构建一旦坍弛,必定会成为介乎天然与人工之间的存在,具有一种特别的力度。据介绍,这座清真寺是拆毁了很多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寺庙建造的,其中仅印度教的寺庙就有20多座。这当然是一种蛮横的宗教侵凌,但当时间一久,侵凌和被侵凌已浑然难分,谁的语言都消失了,谁的密码又都已贮存。细看那些石门石柱,那些刻划、那些纹理、那些凹凸,早已苍老得不顾唠叨谁胜谁负,只是表明人力所及、文明所至罢了,都已被时间的巨手慰抚得毫无火气。站在这里我想,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自相残杀,如能预想到共同消歇的一天,也许能变得互相客气一点,就像两个争斗了一辈子的对手都已老迈,步履艰难地在斜阳草树间邂逅,应该有一些后悔?如果让他们从头来过,再活一辈子,情景将会如何?世纪之交,就像让多个文明重新转世,理应都变得比前世更清醒,更聪明。

在这个院子里,人群聚集得最多的,既不是高塔,也不是清真寺,而是插在它们近旁的一根铁柱。六米多高,半米直径,黑黑地不见太大气势,却发出平静而悠远的金属之光。它是某个伊斯兰王朝定都德里时从印度东部搬移过来的,这里的人都叫他阿育王柱。其实我在德里还见过另一个也被称作阿育王柱的石柱,高高地矗立在一个古堡之上,从资料说明上似乎比铁柱更确切。当然阿育王热心佛教,在位期间到处立柱建塔,多几个阿育王柱是不奇怪的,但根据科学测定,铁柱铸造在1600年前,那就比阿育王晚了600年,应该是笈多王朝时代。笈多王朝也弘佛,铸一个铁柱纪念阿育王是很可能的。阿育王本是一个相当强蛮的君主,听了佛理后幡然醒悟,真可谓“立地成佛”,为佛教在印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结果也成了佛门伟人,广受崇拜。连我的家乡,离印度那么远,居然也有一座阿育王寺,高塔深院,古木森森,我在“文革”后期为躲避灾祸曾在那里停留过,感念殊深。不管是谁所立,为谁而立,这个铁柱属于佛教,应该没有疑问。

但仔细一想,它还是保留了太多的疑问。我围着它转了一圈又一圈,奇怪它一千多年裸露在日晒雨淋之下怎么通体没有一个锈斑?也许印度古代已有发达的铸铁技术,但如果说当时的合金构造已达到千年不锈的水平,则难以想象。还有,它到底是被哪个王朝搬移到这里来的?搬移的目的是什么?它显而易见地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号,为什么会被另一个宗教的统治者供奉?……

拿着这些问题问印度朋友,他们大多哈哈一笑,不作回答。我遇到的印度朋友都对历史抱有一种“传说化”的态度,不愿意作任何确证,这与我们习惯的历史观念有太大的差别。要他们解释一种传说的可信性,拿来解释的材料仍然是传说。因此在印度古迹间旅行,常常有一种飘忽感,有时也享受到一种超逸潇洒,觉得以前的事何必像我们中国人那样较劲,但一下笔又觉得困难,只能处处存疑。

只有一件事可以不必存疑,在这个巨大的院子里,可看的古迹包罗万象,高接云天,它的形体最小、最瘦、最不起眼,但唯有它,毫无锈斑地闪着亮光。没有它,整个遗迹现场显得太凄凉、太寥落了,而有了它,一切都被提挈起来,在千年金属上牢牢地打了一个结,再也不会散落。因此,它成了印度宗教文化遗墟上的画龙点睛之笔。

受委屈的是它,被搬来搬去的是它,被一时趾高气扬的其他建筑俯视的是它,当四周的巨楼高塔全都色彩缤纷时,唯一毫无涂饰的也是它,谁料天地无常,一切都变了,只有它似乎早早地悟透了一切,不争夺,不声辩,不超赶,却也不自卑自贱,总是站立着,不仅没有颓败之相,而且越来越光洁丽人,毫无疑问它还会站下去,没有年代。说到底,它是一个觉悟者。

作者简介

上一篇: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协议下一篇:经验交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