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与环境保护(精选8篇)
作者:戈多编辑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233 发布时间:2012-11-15 09:20:18
原文标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我们强调,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破坏得太重,而现在,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怎样才算是以自然恢复为主?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过去一说生态修复,总有人强调建设。其实,修复也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修复成功与否,取决于是不是真正停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而不是搞了多少所谓的建设。
“美丽中国”目标如何实现?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生态产品谁来提供?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去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少代表发现,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同时,提供生态产品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可以说,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
关键词: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文明,政策取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域承载功能下降、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力不断减退等现状,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出台《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赔偿办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法规,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入新常态,从以量为主开发转向以质的技术开发为主,从单一的掠夺性开发转向综合的保护性利用,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大规模保护海洋生态成为未来海洋发展的总体趋势。
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跟踪
1.1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加重
据《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陆源排污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全国主要河流污染物排海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排污总量达到1 516万t(见表1)。其中,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最高,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市政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基本保持稳定;排污河污染物入海排放量下降,较前两年略有降低;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波动幅度较大(见图1)。受陆源污染物的直接影响,不仅入海口环境恶化,并且也导致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差,90%以上无法达到标准[1]。因此,必须对陆源排污进行严格有效的治理和监督。
万t
1.2 自然岸线侵蚀严重,海岸面积不断缩减
由于受各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全国的人工岸线比例增加、自然岸线比例减少,自然岸线保有率已低于50%。围填海是近年来自然岸线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围填海总面积为82.7×104hm2;20世纪90年代围填海总面积为106.4×104hm2,增加了23.7×104hm2,直到2008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总量达到133.6×104hm2。以珠江口段为例,由表2可以看到我国珠江口在过去的30年里海岸面积在不断减少[2]。
1.3 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海洋生态健康受损
我国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71%和10%,其中2013年分别占67%和10%,而2012年分别占71%和10%。
(1)河口生态系统。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等河口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底栖生物密度偏低,浮游植物密度高,鱼卵仔鱼密度总体较低,部分河口生物体内镉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较高。
(2)海湾生态系统。渤海湾、莱州湾、乐清湾、闽东沿岸和大亚湾均呈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和杭州湾栖息地面积缩减,呈不健康状态。多数海湾富营养化,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海湾生物体内镉、铅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较高。
(3)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面积锐减严重。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红树林面积层达到25×104hm2,但在50年代后迅速减少到5.5×104hm2,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继续减少到2.3×104hm2。进入21世纪初,我国红树林面积减慢缩少速度,目前约为2.2×104hm2,80%是次生林,原生性红树林已低于10%。
1.4 近岸海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灾害频发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出现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的问题,1992年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00 000 km2上升到1999年的202 000 km2。从20世纪开始,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上升的趋势得到控制。据国家《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为169 520 km2,2013年为143 620km2,2014年为148 710 km2,可以看到近3年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见表3)。虽然我国在治理海洋污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近岸海域主要还是分布在辽东湾、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主要污染物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和砷,污染物排放量基本维持不变。陆源污染物会进一步导致我国近岸海域频繁发生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
km2
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区域为富营养化重度污染灾区。由表4可知,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在控制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上取得一定成效,重度海水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在逐年减少,但是轻度海水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在逐年增加。
km2
据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90年代前发生赤潮的次数较少,每年发生的次数都在15次以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海洋污染日益严重,赤潮在我国沿海地区进入了高发期。到了21世纪以后,我国的赤潮继续频繁发生(见图2),赤潮发生的平均次数在60次,是90年代以前的4倍;除了发生次数增加以外,赤潮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仍然是赤潮高发地区。
1.5 海岛开发秩序混乱,岛屿生态破坏严重
近年来,我国海岛系统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海岛系统的健康发展。第一,95%以上捕鱼作业渔船的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影响海岛附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第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海岛因为游客的增加,导致岛上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包括固体垃圾、生活废水等。第三,大肆开发利用海岛各种资源,大量砍伐红树林等林木资源,过度开采生物资源。例如西沙群岛目前生物资源品种数量由40多种减至不到10种。第四,由于对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导致海岛出现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危害,海平面的上升和土壤盐渍化不仅会污染海水环境,而且会危害岛屿的安全[3]。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法规政策取向分析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许多有关海洋生态保护的法规政策,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在总体规划、过程控制、监督力量、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上不断加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体系,建立从源头预防到末端控制的海洋环境现代化治理制度体系,逐渐完善我国现代海洋生态保护体系(见表5)。
2.1 注重保护的系统全面性,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做好总体规划
海洋生态环境是系统复杂的工程,对其保护治理要考虑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总体规划保证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活动,要求保护工作的全局规划和设计具有前瞻性,是指导海洋生态保护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在现阶段已将海洋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中。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化,指出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总体部署,那么《意见》就是落实总体部署的具体举措,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4]。
2.2 注重过程控制,要求海陆统筹、区域治理
生态红线的划定是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前提,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海陆统筹,从源头到末端坚持系统的过程控制。海岸线对陆地和海洋的使用活动意义重大,对自然岸线的开发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限制。我国用管制和强制方式来完善红线的划定,如在2014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经过不断的论证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体现了我国旨在科学合理地规范生态保护区的决心。我国不断加大对自然岸线保护的重视,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能低于35%,而且还在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自然岸线格局。自然岸线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国家把自然岸线作为土地空间来管理,限制对自然岸线的过度开发,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陆海分界线和尊重自然[5]。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源头控制,结合市场化机制,从政府、企业到个人落实各方责任,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惩治手段,依法推进严格的水环保制度,全面建设水污染防治新体系。
2.3 注重监督的力量,要求及时反馈、绩效评估
为了加强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国家海洋局于2014年印发《关于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制度的意见》,促使沿海地方政府向公众发布海洋环境突出问题,督促沿海地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改通报的问题。2015年7月,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提出要施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机制,考核政府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绩效,对造成海洋生态严重影响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严惩,建设完整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2014年10月,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赔偿办法》,加大对海洋环境产生重污染的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赔偿力度,如企业排污、海洋工程建设、石油泄漏污染、海岸工程等。
上述3个政策法规不仅监督个人的行为,而且还监督企业和政府,甚至监督其他国家污染我国海洋生态的破坏性行为,并在必要时要给予我国损失赔偿。全方面的监督,从“督”个人到“督”企业,从“督”政府到“督”国家,不断完善我国的海洋生态的监管机制[6]。
2.4 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技术现行、动态监测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排放大量放射性污水,导致太平洋周边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威胁到我国海洋生态安全以及民众安全。2013年国家海洋局印发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长期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着重加强放射性监测能力建设。我国继续强化监测评价能力,2014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中心)站建设的通知》,并制定《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从评价、质量等各个方面促进监测体系的全面发展,推进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我国建立常态化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奠定基础[7]。
在建立海洋监测评价体系的同时,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开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13年2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方向。2013年2月,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包括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在内的12个市、县(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5年12月,国家海洋局公布第二批包括广东省惠州市在内的12个市(区)、县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8]。
3 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和未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时期,因此要不断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海洋生态问题提出各项海洋生态保护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和“多规和一”的协调机制;建立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各类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海洋科技水平和科技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强化民众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海洋教育和监督作用;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海洋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防灾减灾体制和管理技术支撑基本建成。
3.1 政府系统———领导与协调
(1)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区域面积广、参与部门多,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树立“一盘棋”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海洋经济及海洋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立海洋经济推进委员会,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协调、督促、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落实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沿海各地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海洋经济工作领导机构与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有效推进海洋经济各项工作。
(2)建立“多规合一”的协调机制。有效发挥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加强《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赔偿办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等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协调海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多规合一”的协调机制。立足长远发展,有效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
3.2 企业系统———科技与创新
企业是治理海洋生态污染的源头。过去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只强调“治海”,却忽视治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因此,治理海洋环境问题要重视治理企业。直接作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涉海企业、间接作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非涉海企业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尤其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涉海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海洋人才,增强企业人的创新意识,有效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然后,建立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建立涉海企业海洋人才战略。最后,涉海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创新,改善现有的研究开发条件,以培养重点关键创新技术为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生产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创造多种有利条件吸引各方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9]。
3.3 民众系统———教育与监督
(1)加强海洋生态教育。加强中小学学生的海洋知识教育,多举办如海洋读书会、海洋知识竞赛、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在地理、历史、政治等文科科目中增加相关海洋知识,增加中学教育中海洋教育的比重,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海洋基础知识,培养其对海洋的热爱之情。其次,强化高等教育的海洋学科管理,建立海洋专业学科,加大对海洋学科的投入;成立海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对海洋研究开发以及对海洋研究贡献者的奖励;增加海洋经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加海洋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最后,加强国内外海洋研究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海洋教学经验,加大聘请海外优秀海洋类专家的力度。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大力宣传海洋生态的知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保护。
(2)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大众传媒在海洋生态文明保护中肩负着监督的作用,承担着引导的角色,是调动政府、民间环保组织、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新闻舆论监督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保护的主要力量,在具有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增设与海洋生态环境有关的专栏,以及在广播电视上开设环保栏目,正面宣传引导与反面监督并进。大众传媒要加强监督,定期对危害海洋生态的行为予以如实报道,通过对典型的海洋生态事件和人物进行报道,披露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或者称赞对保护海洋生态文明有重要贡献者,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大众传媒借助新闻评论进一步引导民间环保组织、社会公众关注海洋生态现状、海洋生态政策的制定实施、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后果等,借助大众的舆论力量监督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对相关部门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监督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大众传媒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10]。
3.4 行业系统———沟通与联系
(1)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为重点管控区域,并依据生态特点和管理需求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的制度。将生态红线管理制度作为功能区划修编和调整的约束性依据,严格实施红线区开发活动分区分类管理政策;有效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构建适用于海洋生态红线的监测、评估制度,严格监管红线区污染排放。到2020年,红线区陆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能低于35%。
(2)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强化部门之间有效协调机制。率先开展在海岸带系统资源价值评估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集中集约保护性开发海岸带资源。倡导科学生态的海域开发方式,建立针对海域开发的科学审议论证制度;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制度;加强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其中包括重点入海口保护计划、沿海湿地保护计划和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特殊生态保护计划及防止海岸侵蚀计划;加强海洋环境排污和海洋工程的监测,积极开展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强化对海岸工程、陆上污染源等的监控,建立海洋污染源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11]。
(3)建立海洋预警预报体系。重视对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的动态监测,增加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报系统的资金投入,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的精度,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体系、海洋污染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健全海岛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系统,推广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对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建立健全部门协调应急制度,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海洋地质灾害风险的调查评估,建立健全镇村两级群测群防网络,逐步建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预报和趋势预测。建立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加强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监测和复查。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2—2014
[2]刘赐贵.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应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技产业,2012(4):28
[3]厉丞煊,张朝晖,陈力群,等.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J].海洋环保,2014(3):87-95
[4]李守俊.简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与相关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24):78
[5]汪建华.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J].江苏政协,2013(5):19-20
[6]张更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刍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106-108
[7]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9-32
[8]张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5:194-209
[9]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0]金亮,曾玉华,赵晟.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2):1-4
本书坚持了改革研究的“问题导向”,从转型的现实需求谈改革,提出了未来是“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关键时期。本书中提出的三个事关全局的改革:一是建立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过去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推进改革;二是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的改革,这是建立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三是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要相信市场力量。总体上看,这本书提出了未来5-10年改革的路线图,对凝聚改革共识,营造改革氛围,形成建设性改革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2013年,是改革重要的“窗口期”,多方面对十八大之后“改革红利”的释放寄予厚望。
与过去相比,未来几年改革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与复杂的变化:一是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改革的突破;二是改革面临利益失衡的矛盾更为突出,能否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进展,牵动和影响稳定大局;三是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增强。
近日,李源潮在出席全国组织系统视频会上指出,组织部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如何做到带头“树清风、正品行,提能力、作表率”,争当 “一迎双争”的排头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组工干部要有创新精神,思想活、理念新。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冲破束缚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决心。要根据工作实际,善于接受新理论、新事物,形成独立的思路,独到的见解,科学地指导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组工干部要求真务实抓作风。组工干部要在风气建设上做表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意气风发地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三是组工干部要以身作则树品行。要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用纪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刻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骄不躁的美德,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在品行上当先进作表。
在大学,有许多人迷惑地问:青春是什么呢?难道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难道是每天嗒嗒的敲着键盘打游戏吗?难道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可以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可以是面对峰回路转,披荆斩棘,举步探索的毅力。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成长。此次党在十八大报告的倒数第三段专门用一段谈论青年工作。这在自十一大以来的报告中属于首次,为什么党如此关心青年工作,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短短的七天时间,十八大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受鼓舞,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光荣历史使命。作为当代青年主体之一的高校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一种有担当的表现。向我们的老前辈学习,认清形势,立足现实,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担当,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即在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青年学生要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把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协调、表达等未来职业生涯能力所必需的社会化能力,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全面的发展。
转变就业观念,敢于深入艰苦地方。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峰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加大。然而与就业压力相对的却是西部偏远的基层却缺乏人才、呼唤人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一定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自己,去面对现实,客观认识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锻造不畏艰难困苦的毅力,在艰苦的磨练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进入快车道,但是这对于我国当前面对的反腐形势而言,杯水车薪,我国反腐败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将反腐败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急需理论界和实践界给出一个答案,本文通过尝试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形势、原因、风险以及对策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以期得出现实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十八大,腐败现象,反腐败,政府,反腐趋势
一、当前国内反腐的形势。
1.腐败的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利,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管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真、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也都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3.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据统计,2012年我国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44506人,人数同比增加1%,其中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严肃查办利用执法权、司法权谋取私利、贪张枉法案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行政执法人员7366人、司法工作人员2395人。按照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根据最高检察院报告推算,09年县处级腐败比例是48%、厅局级是40%、省部级是33%。虽然这个数字不准确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参考。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都觉得这个数字太过保守,他认为按照目前5000元的标准看,在当今中国禁得起查的官员没有几个。十八大以后,仅从广东省厅局级官员落马的速度以及重庆“艳照门”事件就可以推测一二。
4.“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腐败的原因
(一)公共权力寻租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旧的制度分崩离析,而新的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都不健全,权利受到的约束和限制很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导致腐败。
(二)政府俘虏说
政府俘虏说是指,政府被利益集团收买,制定和执行符合他们利益的政策。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和完善,政府和市场界限模糊不清,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经济人假说
所谓经纪人假说,是公共选择理论一个重要的原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他们并不是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利,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四)传统政治哲学
我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就是将政府官员看做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道德楷模,所以对于官员的约束主要靠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并不注重外在约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腐败的危害
(一)腐败销蚀政府权威,使民众产生政治冷漠,逃避政治。如果腐败长期得不到抑制,腐败官员不能得到相应的惩罚,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强烈不满,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当政府官员们都在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侵吞公共利益,老百姓势必十分不满。本来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官员,应该作为道德的楷模,为普通老百姓树立榜样,但是他们都在谋求私利,势必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普通老百姓必然也只顾自身利益,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长期下去,一个社会就会死气沉沉,乌烟瘴气。
(二)腐败会导致政府失灵,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我们知道当一个人,面对利益纠葛的时候,特别是自己的利益纠缠集中的时候,做决策时就会不客观、有倾向性。官员也是人,当他收了别人好处的时候,制定决策时,就会失去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对于公共资源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我们知道寻租是对资源的一种扭曲配置,他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当官员出于自私动机寻租,必然导致资源错误配置、无效配置。
(三)腐败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政府官员的腐败,民众自然会顺藤摸瓜,将矛头指向党,认为党没有约束好党员干部,没有从严治党,这对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的执政地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反腐对策
(一)如何反腐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下发名为《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并发出最后通牒:自2007年5月30日起30日内,对主动说清问题的违纪官员可考虑从宽处理,对拒不纠正或者本规定发布后违反本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在《规定》里,中纪委首次明确地将通过干股、赌博、“合作”办公司、证券买卖、特定关系人等八种渠道进行权钱交易的行为列入严查之列。而之前的四月份,中纪委、监察部就曾发出纠正不正之风的通知,权力寻租的纠查是重中之重。一个月后新《规定》的出台,被视为是今年继查处党政机关乱盖楼堂管所之后,中共中央纪委的第二次重拳出击。
如今的官员善打擦边球,已经不再适合于以前的防腐政策,因此国家防腐需要与时俱进。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首次提出了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制度是一个方法,还应:
1、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改革干部人事制;
2、完善对权利的有效监督,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性,以权利制衡利;
3、尽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公布官员财产。这一点,心善儒艮的习主席,王岐山对此已经颁布相关条例,预备实行;
4、实现垂直管理机制及零容忍态度,在中国官官相护大家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我们对于腐败现象要用零容忍,一旦走错无法回头,避免包庇,原谅等不公平的产生;
5、法制。根据我国当前的反腐斗争的实例,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利用法律,让魑魅魍魉无处遁形。结论: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扫除腐败。参考文献:
[1]李玉赋。关于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09,2:38~45 [2]乔尔·赫尔曼。转型时期国家的政府俘虏、腐败以及企业影响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1)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 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更是宣传系统特别是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会前的报道, 中央和地方媒体着力改进创新, 深化“走转改”活动, 早策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运作、早实施, 报道节奏有序, 形式层层递进, 内容步步升温, 推出了一系列、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重点报道, 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营造出喜迎党的十八大的良好舆论氛围。
按照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前, 如果说会前的报道只是党的十八大宣传前奏的话, 那么会中与会后的报道才是真正的高潮, 因此更要讲究报道的艺术与技巧。媒体报道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运用信息传播规律, 创新新闻报道形式, 不仅要先声夺人, 而且还要后发制胜, 出好每天的报纸, 办好每天的广播, 做好每天的电视, 组织好每天的网上宣传。
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是后发制胜的精彩前奏, 既要扬声, 也要和声。
从媒体争取受众的角度来看, 在报刊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哪家媒体能够最先发出“第一腔”和亮出“第一面”, 哪家媒体就能够最先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哪家媒体能够最先满足受众的心理预期与渴望, 哪家媒体就可能赢得受众的接受与肯定。先声夺人、先入为主, 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竞争。只有快速抢占舆论先机, 及时、公开、权威、主动发布快而准、广而深、活而实的报道, 做到事件反应快、到达现场快、采编发布快, 坚持“好”中求快、“准”中求快、“活”中求快、“深”中求快, 先入为主, 先声夺人, 才能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释放出来, 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先声夺人的前提是突出“快而准”。毋庸置疑,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因而, 求“快”、求“准”是新闻的生命, 是媒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新闻先声夺人就要以新夺人、以准夺人, 更加注重时效性, 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 立意新、观点新。新闻主题的新与不新、新闻传播的快与不快, 直接决定着新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只有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报道才能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新闻报道只“快”不“准”不行, 这样的新闻容易误导受众;新闻报道只“准”不“快”也不行。只有“快而准”地传播新闻, 才能让受众明白个中的含义。
先声夺人的核心是体现“广而深”。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 必须体现出新闻新颖独特的风格, 应该大处着眼, 细处着墨, 呈现出一种“广而深邃”的报道视野。紧扣中心形势, 有效把握时代脉搏, 广泛收集资料, 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获取含金量高的新闻材料, 从中找出热点、重点、难点、焦点等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 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字, 有思想、有深度、生动感人的题材, 使报道更加贴近实际, 更有说服力。由于广播没有画面图像的可视性、白纸黑字的稳定性, 有时会让受众产生“嫁接”和“拼凑”的错觉。在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报道中, 广播媒体要善于运用声音的不同层次、强弱、远近、动静等方法, 让话语在声音中凸显出来, 达到声中有字、声中有画、声中有情、声中有理、声情并茂, 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先声夺人的关键是把握“活而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必须创新主题宣传的途径与形式, 既要从宏观上展示成就、总结经验, 不能是简单的概念宣传与图解报道, 力避居高临下、冰冷刻板的教师爷面孔和语气, 又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理服人, 多一点真情实意、多一点民生情怀, 不能是八股文, 而是力求生动活泼、出新出彩。编采人员要以“走转改”的精神深入基层一线, 放低视角, 尽量将内容严肃的报道以更具亲和力的形式对受众娓娓道来, 内容上鲜活, 形式上灵活, 以老百姓身边的具体事例和感受, 通过深入挖掘采访, 运用分析、归纳、提炼等方式, 按照新闻规律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见微知著, 体现重大主题。但无论是内容上的活还是形式上的活, 都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让新闻报道更加鲜活、更富激情、更具现场感, 达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度的灵活而庄谐并用的境界, 从而使主题宣传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后发制胜
后发制胜是先声夺人的经典重奏, 既要高音, 也要余音。
先声夺人固然重要, 后发制胜亦能出奇。只有善断大势, 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只有善谋解析, 才能出其不意、后发制胜。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 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是媒体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品牌形象、社会影响, 体现主流媒体价值后发制胜的重要手段。现代媒体只有精心策划, 整合资源, 做好深度报道, 才能确保新闻报道基调鲜明、后发制胜, 才能实现媒体的收视率、发行量和点击率有新的和大的突破。
后发制胜要有好策划。策划是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原则, 对新闻宣传报道思想、报道程序、报道手段、报道角度、报道时机等活动作出全面、细致、周密、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社会价值, 揭示其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 推出受众所喜爱的新闻报道。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只要新闻事实一发生, 各家媒体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去“抢新闻”。在这样的大形势下, 媒体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 而且也要尽力推出自己的独家报道。如果说“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 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体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 转变一个表现角度, 换一种手法来写, 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新意。如今网络时代把现代广播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 又以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将同一内容发送到千百万人面前, 而网络则恰恰相反, 它能将千百万的内容发送到同一个人面前。无论是动态新闻还是系列报道, 无论是专题宣传还是深度报道, 都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感动受众。同时, 广播还可以利用频率资源优势, 采用特别策划、网上直播点播、论坛跟帖、编辑记者博客网评等网络手段, 用声音、文字、图片形成多媒体宣传的强大声势, 以策划制胜。[2]
后发制胜要有大精品。所谓精品, 是精华的、精粹的甚或经典的新闻作品, 是如琢如磨地历练出来的, 是跟芜杂和粗糙相对应的新闻作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作为一个特殊商品, 也必然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新闻市场的成熟, 可以说新闻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市场呼唤品质优良的新闻精品。新闻精品首先是思想的引导力, 有观点的新闻才有思想, 有思想的新闻才有舆论引导力, 有观点、有思想的新闻才能算得上是新闻精品。
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既是重大主题宣传, 又是“规定动作”。说其是重大主题宣传, 它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任务以及党和政府当前的重大工作、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情况的新闻宣传报道;说其是“规定动作”, 它是媒体应当做的、必须做的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重大主题宣传也是新闻的“富矿”, “规定动作”同样可以采写出新闻精品。长期以来, 我们的媒体在思想认识上, 只把重大主题报道视作“规定动作”, 狭隘地等同于命题作文, 等同于指令性计划, 等同于自上而下、单向的报道任务。媒体只是扮演着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重大主题报道成了对上交差, 报道的实际效果如何、广大受众的反应怎样, 反倒变得无关紧要。[3]新闻精品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 融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一篇好的新闻精品的问世, 不仅需要记者过硬的基本功, 而且更需要记者有敏锐的洞察力, 有发现好题材的慧眼、有提炼好主题的思想和写出好精品的笔力。要采编出新闻精品, 还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大视野着眼、大气势泼墨、大手笔纵论。媒体要紧扣时代脉搏, 反映重大主题, 通过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 全面报道各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 客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进展、新成效, 而后再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素材进行深加工, 分析、思辨、提炼, 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揭示事物的内涵与本质, 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生命力。
后发制胜要有新观点。报道事实能使人们了解真相, 传播观点则能帮助人们获得真知。从媒体的影响来看, 新闻的声音或者说话语权, 是一个媒体最具价值的竞争力。一个地方若没有自己的权威媒体对当地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在客观上会造成百姓在新闻事件发生后, 认识事实本质的角度凌乱而缺乏主导, 对真相的了解会发生以讹传讹的乱象。在信息时代, 尤其在各种思潮、言论扑面而来, 公众无法辨清来龙去脉是非曲直的时候, 来自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观点日益成为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强劲引擎。
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 观点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人们需要新闻, 但更需要的是对新闻的观点态度。新闻评论正是体现观点的重要形式。新闻告诉人们“是什么”, 而评论则告诉人们“为什么”。只有重视并搞好新闻评论, 媒体才能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受众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 在媒体竞争中, 既要看媒体能提供什么信息, 更要看能提供什么观点, 媒体欲有所作为, 不仅要做信息媒体, 更要做观点媒体、思想媒体。
居高声自远。总之, 做好党的十八大新闻宣传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媒体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 紧紧抓住“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这条工作主线, 在新闻队伍建设中坚持“三贴近”, 继续深化“走转改”, 紧跟时代和社会热点, 切实做好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 运用消息、专题、综述、言论、系列报道、专访、特写、图片等多种方式展开报道, 始终保持正面舆论宣传强势,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用辉煌成就鼓舞士气, 用成功经验凝聚人心, 用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浓厚舆论氛围, 熔铸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激励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肩负神圣使命忠实履行职责[N].人民日报, 2012-08-14.[1]人民日报评论员.肩负神圣使命忠实履行职责[N].人民日报, 2012-08-14.
[2]王求.以创新立足以特色取胜[J].中国记者, 2007 (9) .[2]王求.以创新立足以特色取胜[J].中国记者, 2007 (9) .
关键词:改革开放十八大运用
中共十八大已经闭幕,但围绕这次会议的话题讨论仍未完结。十八大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这样的发问会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现。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靠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八大报告结合时代特征进一步运用与发展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强调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具体制度,逐步完善根本制度。
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二、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刻总结,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邓小平一直主张,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整体性的改革,而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改革,他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要对外开放,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实行对外开放,不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来“为我所用”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推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八大报告中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精髓与内容。报告始终坚持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以人民为主,通过改革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面改革,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夺取新胜利。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他的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却是深远的、长久的、重要的。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运用三十多年来,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它也将伴随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政党走向更加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十八大与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十八大与中国之路试卷05-30
形势与政策之十八大07-05
党十八大与科学发展观11-20
十八大答题07-22
喜迎十八大感想05-27
十八大信访总结06-23
十八大党章学习06-23
个人总结十八大06-23
学习十八大策划07-24
学习十八大征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