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张贺伟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得体会--张贺伟(精选2篇)

心得体会--张贺伟 篇1

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动检083班张贺伟)

忘不了那挂满枝头的紫葡萄,忘不了那随风而动的悠悠河边草;忘不了田间垅上无处不氤氲着的迷人绿意;也忘不了天蓬养殖场里工人的乐观豁达,更忘不了平等乡新农村建设的欣欣向荣。而这一切的一切,将被永远的珍藏在我们的似水年华中„„——题记

激情似火的七月,当同学们还沉寂在惬意的暑假时光中时,为响应团中央、中宣部和河南团省委的号召,暑期“三下乡”的号角在我院吹响了。为了帮助、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潮中锤炼自己,学院立足实际,切入社会热点,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促和谐”为主题,组织了暑期“三下乡”科技兴农服务团队,我十分荣幸地被选为该队的一员。

7月15号上午8时,一面面鲜艳的社会实践旗帜迎风飘扬,一张张青春的面孔踌躇满志,在院党委张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3人整装待发。在院党委副书记裴老师简短有力的“誓师”之后,载有我院“三下乡” 服务团队的校车驶出校门,踏上了征程,为期半月的实践活动开始了。

11时许,我们的车子停在了汝阳县天蓬恒野牧业有限公司的门前,董事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公司的饲料加工厂和养殖场。一排排崭新的厂房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公司的年轻和活力,1一个个现代化的设备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公司的科技和创新。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我每进一间厂房都会汗流浃背,但是我却发现厂里的工人却工作的十分投入,没有丝毫的不满与抱怨,在与他们交谈后,我们不禁都被他们的乐观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所感动。这种“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的职业素质正是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参观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如今有些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并常常发泄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不满,甚至跳槽成了家常便饭,缺乏正确的就业观。我们常常把“先就业,后择业”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爱岗敬业,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伊川县平等乡,我们的到来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我们刚一下车,随队的几位专家立刻被农民朋友们包围了,他们争先恐后的“抢专家”,有的说“王教授,来俺家做做吧,俺家有空调,热不住”,有的说“吴教授,俺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这个‘禽病专家’盼来了,走,到俺家去”„„热情的声音一下子把现场的气氛活跃了,王教授激动的说“乡亲们不用急,我们要在这里呆上几天哩,大家都有机会,咱们一个一个来,中不中?”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都鼓起了掌,大家自觉的排好队,一个一个把准备好的问题向专家讨教。临近中午了,阳光越来越灼热了,老师们额头的汗一滴一滴的往下落,但是,他们好像全然不顾的这些,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农民朋友的问题上了,一个手势,一句话都是那么的专心致志„„接下来的几天里,相同的场景一直在乡政府大院里前重复着,尽管忙碌,但是,当我们看到农民朋友由愁眉不展变得喜笑颜开,我们都觉

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有着“洛阳市十佳名镇”的嵩县车村镇,下车后大家无不赞叹,一排排白色的科技大棚整齐划一,一片片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葡萄园沿路排开,一座座农家乐山庄质朴美观,格田成井、路林交织、水网相映、鸟语花香,不愧是“名镇”啊!我们分别参观了葡萄大棚,品尝了远近闻名的大圩葡萄,参观了蕴含着高科技的科技大棚,走进了农家乐庄园„„一天的行程下来,大家大呼过瘾,不得不佩服这种“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和谐发展模式。傍晚,躺在山脚下的农家山庄里,望着窗外隐隐约约的远山,我想:这个地方真的是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如果大家都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统领经济社会发展,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三下乡活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大家带着一份感动与思考起程,想想我们分别的那一幕,想想我们与平等乡农民共同度过的那些点点滴滴,想想我们志愿者们留下的足迹,想想这些天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真的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的经验和收获,它也是这片天空下不灭的回忆,这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值得我永远珍藏。三下乡就是要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能来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乡情,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并要在实践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认识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去学习和充实自己,去更好地为以后为人民服务作好准备,这才是我们三下乡的意义。

三下乡结束了,我会把这段记忆珍藏起来,因为在这三天我学到了很多,见识了很多,懂得了很多,这些片段所折射出来的光芒将给我的人生增添不少的阅历。我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在实践中了解民情,同时也展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好的宣传了学校,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心得体会--张贺伟 篇2

一、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2日中午, 凌先生和几个朋友吃完饭回到停车点, 发现自己的宝马车被擦伤了。气恼的凌先生刚要发火, 意外地看到前挡风玻璃上有一张字条。上面这样写着:“尊敬的车主, 在今天中午的上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 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 我无法及时赔偿, 联系方式如下×××。”后面还写上了大大的“对不起”三个字。留字条的孩子走出没多远, 发现车主来了, 赶紧回头认错。旁边报亭的阿姨说, 这孩子已经在这儿等很久了。车主凌先生感动于孩子的诚信之举, 让他赶紧去上课, 说“没事儿, 小事一桩”。恰巧路过现场的扬州新闻广播主持人徐燕妮, 第一时间将事情经过和孩子的道歉字条照片发到了扬州新闻广播官方微博上, 并与直播间进行了连线, 没想到听众与网友反响十分强烈。同城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央视、央广、《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也纷纷给予关注。留下道歉字条的当事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2) 班徐砺寒同学也因此当选新华社“中国网事·2012”年度人物。

二、作品特点

《一张道歉条》是扬州新闻广播有关徐砺寒同学诚信之举连续报道中的一篇。在深入分析了“一张道歉条”所蕴含的价值后, 扬州广播电视台抽调精兵强将, 由分管台长挂帅组成报道组, 在观点提炼、谋篇布局、语言润色、广播元素运用等方面下功夫, 推出了这一作品, 获得专家和听众广泛好评。

1. 凝练观点入木三分

当前, 社会面临诚信缺失的危机。中学生徐砺寒的“一张道歉条”所折射出的诚信美德的光芒尤为夺目, 让人从下一代身上看到了重塑诚信的希望。这也是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 之所以激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主要原因。但是, 我们并没有简单停留在歌颂诚信美德的层面, 而是通过剖析道歉字条所蕴含的信息, 深入探讨了“重塑诚信”从希望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和践行途径。评论最后说, “试想, 如果徐砺寒的字条换来的不是车主的感动与宽容, 反是家长的赔偿与烦恼, 不是社会对诚信少年的赞美, 反是旁人取笑的呈堂证供, 那么, 孩子下一次遇到此类事件是原地守候还是溜之大吉, 答案将很难预料。诚信美德这一正能量需要家庭的熏陶、学校的培育, 同时, 也需要社会的正向回馈。”中国新闻奖评委、南京大学方延明教授认为, 这段话“虽心平气和, 但振聋发聩, 掷地有声, 发人深思”。

2. 结构清新不拘一格

面对海量信息, 写好开头尤为重要。“不小心剐蹭了别人的车, 车主不在现场, 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一张道歉条》以人们在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场景设问, 一开头就将听众拉入其中, 提高其兴趣, 引发其思考。考虑到这一事件的影响最初发酵于网络, 作品紧接着就撷取博友有代表性的言论作答:博友小怪怪: (配音) “前段时间不小心蹭了一辆车, 怕对方讹我, 就溜之大吉了。汗颜、汗颜!”博友凤凰生活—陕西: (配音) “扬州有个诚信少年, 西安糜家桥小区却出了个‘逃逸哥’, 把一辆停着的车撞了赶紧跑掉!人和人之间的品行差距咋这么大呢!”这一问一答通过记者的模拟配音, 既风趣清新, 又留下了悬念, 让人听了欲罢不能。

结尾部分则呼应开头, 同样引用了一位博友的言论:博友跳水兔: (配音) “一个诚信的学生, 一个豁达的车主, 两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叠加在一起, 温暖了我们的心!”点题到位, 余音袅袅。

3. 广播元素用足用活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元素, 最能体现新闻真实性。一篇好的广播作品必然是以声取胜。《一张道歉条》只有6分多钟时长, 采用了徐砺寒、车主、老师、同学、母亲、社会学者等8位人物的14段录音, 加上3位网友的配音, 共17段音响。这些音响元素的运用, 对提升作品的说服力、可听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修辞润色注重韵律

好的广播作品朗朗上口, 给人以韵律美。在《一张道歉条》的创作过程中, 报道组一是注重文字、录音精练简洁, 力求不多说一句无用的话, 全篇文字包括录音采访在内, 总共只有2000字。二是注重节奏把握, 尽量避免大段播音和大段录音。比如, 作品开头的一问一答都很简短, 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变换表现手段, 以体现灵动的节奏感。三是注重播音部分的文字韵律, 通过长短句搭配以及排比等手法, 让文字朗朗上口。比如, 在说到诚信缺失危机时, 作品是这样表述的:“的确, 我们已经受够了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伤害: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 让我们不知吃什么才放心;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 让我们不知住哪里才安生;老人跌倒了没人扶, 孩子被撞了没人救, 一个个的案例让我们心烦、心焦、心酸、心疼乃至心碎。然而, 我们没有心死, 因为, 诚信仍在。”从而将诚信缺失危机之重、重塑诚信愿望之切尽情表现出来。四是注重播音与录音采访的勾连, 作品在播音部分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录音采访部分给予解答、印证, 又在录音采访部分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播音部分给予分析、论证、解答, 从而使作品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三、创作感言

1. 作品应与社会大背景、大主题勾连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是时代的宏大命题与生活印记的鲜活反映。社会转型期, 诚信缺失事件屡有发生, 人们深受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诚信”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社会与良知在呼唤着“诚信”。“诚信中学生”报道期间, 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 而“诚信”正是十八大报告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在十八大江苏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 徐砺寒的“一张道歉条”也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话题之一。作为事件源发地的主流媒体, 我们有责任也更有条件将徐砺寒这一诚信典型报好报足, 让一滴水折射出阳光。

2. 传统媒体应与新媒体融合

一条微博引发社会好评如潮。应该说, “诚信中学生”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大影响, 新媒体功不可没。在“诚信中学生”的报道中, 扬州新闻广播充分利用其官方微博, 突破地域界限, 不断扩大影响, 为传统广播拓宽视野、深化主题、丰富素材创造了条件。《一张道歉条》中的不少素材来自于外地博友, 比如上文引用的外地博友“凤凰生活—陕西”的一段话就拓宽了视野, 为作品推进叙述与评论埋下了伏笔。

近年来, 扬州新闻广播愈发主动与微博、微信等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融合, 不论是大型新闻行动, 还是各类突发灾害、事件报道, 或是为听众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 都注重借力新媒体, 产生了很好的融合效应。

3. 好作品来自于强队伍

《一张道歉条》获奖看似偶然, 源于扬州新闻广播的一名主持人偶遇“一张道歉条”, 其实与近年来扬州新闻广播的专业化打造密不可分。扬州新闻广播在江苏省地市级电台中率先打造每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专业新闻广播, 建立了突发事件直播预案, 为第一时间报出、报足新闻创造了条件。扬州新闻广播提出“要用创优的态度做好每一天的节目”, 从流程到细节都有严格要求, 为报好每天新闻, 也为员工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偶遇“一张道歉条”的主持人徐燕妮进台还不到一年, 但凭着迅速建立起来的职业敏感, 让她立刻意识到这件小事的价值所在, 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报道出去。“诚信中学生”这一典型的发现, 偶然之中有必然。

上一篇:计算机导论论文参考下一篇:《师恩难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