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
回首培训的足迹,当时学习的情景依然浮现在眼前、专家们精辟的论述仍回荡在脑海......给我许多思考,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整体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三、教育学生,从爱出发。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四、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抓住信息技术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信息技术思
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信息技术课得意义,乐学、爱学信息技术课。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学习方法,体现信息技术课的灵魂,使信息技术课上出“信息味”!
五.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学员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帮助。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规范,技术
0 引言
在高职的面向对象C#应用开发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 使得学生能胜任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开发工作。本文的重点不在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设计开发, 而是重点分析在一个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 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实现技术和实现规范, 从而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加以应用和遵循。
1 总述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是能实现客户资料的管理、客户级别和客户来源的分析等功能, 开发流程和常规系统的开发一样, 都涉及需求分析、流程分析、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等阶段, 本文将从其中的编码的规范、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的角度加以分析。
2 编码的规范
2.1 数据库命名规范
数据库命名的规范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般性的规范要求。常规的有以下几点:数据库以db开头、数据表以tb开头、字段采用英文单词或词组、视图以view开头、存储过程以proc开头、触发器以trig开头等。示例如表1所示。
2.2 程序代码命名规范
变量及对象名命名规范如表2所示。
控件命名一般由表示该控件作用的英文单词的简写+数字编号组成, 出现简写冲突时采用不同的简写规则, 如果某控件在编程过程中不涉及编码, 采用默认名称即可。常见的控件简写命名规范如表3所示。
3 窗体设计的常用技术总结
3.1 菜单栏的设计
在窗体应用程序中制作菜单栏时, 使用Menu Strip控件。使用该控件可以将菜单栏设计成Microsoft Office中的菜单样式。用户还可以通过添加快捷键、选中标记、图像、分隔条, 来增强菜单的可用性等。步骤如下:
(1) 向窗体添加一个Menu Strip控件。
(2) 单击该控件Items属性后的“…”按钮, 打开如图1所示的“项集合编辑器”。在该图所示的对话框中, “添加”Menu Strip子项, 形成一级菜单。
(3) 为已有菜单项添加子菜单, 选中Menu Strip某一子项, 单击Drop Down Items属性后的“…”按钮, 在所打开的对话框中完成相似的操作, 形成二级菜单。重复此操作, 可以完成多级菜单的制作。如图2所示。
3.2 窗体应用程序中正则表达式的使用
在窗体应用程序中可以通过使用Regex类来自定义正则表达式, 利用该类中的Is Match () 方法, 指示正则表达式在输入的字符串中是否找到匹配项, 从而验证文本框中的输入。
表4是常见的一些正则表达式。
4 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学期末开设了4周的课程综合实训, 结合C#、ASP.NET、软件工程3门课程进行动态网站设计, 要求学生采用上述技术规范设计网上书店或BBS论坛系统。结果显示, 符合教学要求的设计作品在作品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7%, 其中有39%的作品被企业采纳, 这表明本文所总结的信息开发系统技术和规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 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5 其他的一些经验
(1) 在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时, 如果直接将空控件放置到窗体上, 容易造成看上去很乱。程序员应先对窗体上的控件进行分类, 然后将它们分别放置到一个Group Box控件中, 从而使窗体井然有序。
(2) 在使用多文档应用程序窗体界面时, 一个父窗体有许多个子窗体, 程序员可通过使用带有Mdi Layout的枚举方法Layout Mid来排列多文档界面父窗体的子窗体。Mdi Layout的常用枚举成员有Arrange Icons、Cascade、Tile Horizontal、Tile Vertical等。
6 结语
为了方便系统的编码和后期维护复用, 在编码之前, 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编码规范 (包括数据库方面和程序代码方面) , 而在编码阶段, 充分应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教学中编码命名规范的强制应用, 使学生不再为编程中起名字而犯愁, 提高了编程效率, 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所写程序的可读性, 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在信息系统编码阶段, 类似于菜单设计、状态栏设计、输入验证等都是非常频繁出现的编程内容, 统一此类设计的操作步骤, 能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更易上手, 有助于其更快地掌握开发技能,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能胜任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 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松波.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的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 1995 (02) .
[2]张绍缔.通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1 (05) .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总结性评价体系
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秋季,省教研室根据《纲要》要求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在全省使用,这标志着新一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不少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法、学法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从全局来看,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发展仍然是外力推动。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由于总结性评价效力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有效监管,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发展。目前,建构一套比较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2.多年中考评价实践,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淮安市是江苏省唯一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中考的地区,六年的信息技术中考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信息技术硬件配备、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其目前所采取的机考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却无法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问题解决水平和信息表达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通过总结淮安市信息技术课列入中考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立足本地课程发展现状,合理借鉴省内外成功做法,逐步完善全市总结性评价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可以进行实践检验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明“总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教学和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防止仅仅把评价当成对学生甄别或选拔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段教学过程结束时,为检查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包含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效果做出比较全面的评定,旨在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指导教学。[1]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三、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2]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
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
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
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 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
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
评价流程如下:
(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
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
(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
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
(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
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
(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
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3]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和学生作品评价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尽管课题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但由于评价能力对师生而言都是高层次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实验校还存在师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江榕春.作品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2).
两河小学 黄富明
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的学习方式。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一、树立了新的理念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天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的网上学习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提升了专业知识
1、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开阔了交流空间
1、远程研修教育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通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学习,直到完全巩固.更加便于对每个知识内容的融 会贯通,使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成为现实。
2、通过这个平台,让我开阔了视野。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交谈,使我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平台,使我们的距离变得更近、更方便交流。
3、通过看视频和在答疑过程中,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今后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的解决课堂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来说感觉受益匪浅!与专家老师交流,在班级论坛中发帖、回贴,进行论坛研讨等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并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更新了教学方法
此次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学方法更新,让我们农村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运用远程教育培训的成果。结合专家讲座、作业练习、教师间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回顾这一个月的工作,在公司的各个领导及各部门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我部门严格要求自己,按公司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一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首先谈谈部门员工管理:各项规章严格按公司制度执行,每人每星期只休一天原则,确定公司营业时间信息部都保持有人在岗。并定时对各种单据进行录入,对营业过程发生的事件或事故,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确保公司正常运营。早班、晚班交班时间为一小时(即早晚班人员李勇这一个小时,使早班的单据处理事情顺利转接到下一轮班的人员中,使早、晚班人员在这一小时里互相沟通,相互学习,及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避免出现错误)
二、、谈谈盘点损耗方面:7月24日的全面盘点,本部门人员及收银员通宵连续录完为止。次日得出初盘点结果,对差异较大的商品属剧毒俄再次进行复盘,这样饱含增盘点数据的准确度。每次初盘的结果都不如人意,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两种情况:
1、盘点录入人员输入有误,重复录入或录入过程中多输、漏输。
2、个营业部门盘点不认真
初盘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会造成:
1、数据差异大、复盘时间长会造成呢个结果不准确,2、也会增加信息部的工作量,盘点结果出来也推迟了5-6天
建议:
1、盘点时,保证商品条形码和数量准确,即盘点录入员要求一丝不苟,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一次的录入准确率至少要达到90%。对营业各部的复盘方式,我个人不赞成,初复盘数据多有不同,又得让信息部人员重新核对,重新录入,大大增加我们的工作量。
建议:各营业部只对少数差异较大的商品进行复盘,信息不也只能纠正录入有误和复盘确定的,其他的一概不可更改,其他有差异的只能按单品进销存跟踪,查找原因,找出哪个环节出现的错误。
本月的盘点结果是:食品部、日化部都出现盘盈,这不正常。原因如下:
1、上个月盘点错误造成2、有些入库单不能按时入库造成3、仓库跟柜台之间调拨单据过程出问题。可能是盘点错误造成,望查询。
建议:对盘错的人员或单据流转问题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三、谈谈生鲜二区蔬果、熟食的损耗。此部分损耗排列第一,很不正常。须好好查查。特别是熟食方面的损耗更离谱,领用金额大于销售金额,极不合理。强烈建议:
1、生鲜冻库进出库德商品进行库卡登记管理,由专人负责,(如此能很好分清
各厂家借放商品数量)凡进出库的商品必须进行登记,这样才能分清冻库商品的流向,同时也能控制损耗,2、熟食加工料的管理也要进行出、入库登记手续,使生鲜内部仓库更正规些。
四、建议公司领导在月终能及时给与员工发工资,每个月的压制导致员工心理有所抱怨/
总之,本部门整体表现良好,团结互助,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并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发挥最大潜力,为旺豪奉献。
信息部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印发张家界市重点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工作方案和信息安全自查操作指南的通知》(X信办[2012]X号,我司立即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信息安全状况总体评价
我司信息系统运转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充分加强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力保障信息安全工作经费,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保证了本会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二、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一)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针对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理事会高度重视,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X担任,副组长由XXX,成员由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X。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工作制度,积极主动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工作,保证了残疾人工作的良好运行,确保了信息系统的安全。
每年派员参加市有关单位组织的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培训,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
三、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根据《通知》中的具体要求,在自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同时结合我司实际,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存在不足:一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可投入的力量有限;二是规章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未能覆盖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的所有方面;三是遇到计算机病毒侵袭等突发事件处理不够及时。
整改方向:
一是要继续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要切实增强信息安全制度的落实工作,不定期的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是要以制度为根本,在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制度的同时,安排专人,完善设施,密切监测,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发生的信息系统安全事故。
四是要提高信息安全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便于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防范和保密工作。
五是要创新安全工作机制,提高机关网络信息工作的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办公秩序。
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利用双休日、假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课件制作等方面基础知识。但是, 通过培训后反馈, 我们发现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中, 而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 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又较薄弱,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 我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同行。
一、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
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无论是是学科教学还是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应该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想顾虑, 围绕素质教育观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 举例。让教师认识到, 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各类学校来说, 它几乎是实现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其次是针对教师的心理惰性, 强化信息社会和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的思想认识,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强化教师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各种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 教学必须凭借各种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仅仅凭靠经验, 很盲目, 经验是很重要, 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已有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按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软件的开发、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学科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重技术, 还是应该重应用?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且不说家庭电脑的普及, 在学校里也基本上做到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并且连通了网络。如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天呈几何级数字增长着, 我们是否能够运用自如, 是否能够找到自已需要的信息呢?这应该是当前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另一方面, 现代的通讯方式, 网络环境交流平台, QQ、MSN、BBS、BLOG、FTP等, 教师们是否在利用这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 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呢?再有, 利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Intel未来教育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综合实践学习、webquest、Big6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否了解, 是否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呢?我想:计算机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使用flash、autherware等几个工具软件, 更重要的是要力足于应用, 使教师了解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认清学科特点,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多针对性
每个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科, 需要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而将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同一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培训没有针对性, 使用案例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如果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将所学到的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将起到不良的效果。因此, 应在培训时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 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 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 培训内容, 使教师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培训必须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 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 有一个预期目标, 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到达一定的层次, 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 期望训练信息技术技能技巧, 特别是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所以教师训练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指导者必须围绕与迎合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 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 规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任务的时间,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
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学习目的:
1、掌握图像处理的有关知识,学会图像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
2、了解声音和视频的处理
3、了解智能处理的相关知识
4、了解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 重点难点:
1、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
2、图形和图像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图像处理的有关知识:
1、分辨率:图像的分辨率就是指单位长度(或面积)的像素数。
2、位图和矢量图:都是静态图像的表示方式。
位图:它是一种位映射图像,用若干位来定义图像中每个像素的颜色和亮度。附件里的“画图”软件和Photoshop软件都可以作为位图绘图软件。
矢量图:它是抽象的图形表示方法,它用矢量表示图的轮廓,用数学公式描述图中所包含每个直线段、曲线段、圆弧和折线等图形元素的形状和大小。著名的矢量图软件有CorelDRAV、Flash 和AutoCAD。
比较:(1)使用位图表示的图像比较细致、层次和色彩也比较丰富,位图文件所需要的磁盘空间比矢量图形大。
(2)矢量图与显示和打印的分辨率无关,对矢量图进行放大、缩小旋转、拉伸、并不会影响图形的清晰度和光滑度。
3、颜色:数字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的颜色值由二进制位(bit)表示。
黑白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用1个数据存储,即表明图像只有
黑白两种颜色。
真彩模式下每一个像素的颜色值由24个位表示,它是以红
(R)、绿(G)、蓝(B)基本色。在这三种基本色中每一种都 有256级颜色分量,即每一种颜色分量取值范围为0-255。采用RGB模式的图像,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分 辨率和颜色值大小与图像质量有密切关系。
4、图形与图像:
图形:它是通过人工绘制或计算机运算生成的直线、曲线、平
面、曲面、立体以及相应的阴影等表示是对自然界中存
在事物的抽象描述,图形的灰度与色彩描述相对地说比 较简单。
图像: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映像描述,通常具有丰富的灰度和色
彩层次。
5、文件格式:图像文件格式是图像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格式,不同的格式意味着图像数据的组织方式不相同。
了解图像文件是什么格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它的文件扩展名。
BMP、TIF、GIF和JPG是最常用的几种文件格式。其中GIF和JPG格式的文件,使用了图像数据压缩技术,数据量较少,是网页上最常用的两图像格式。
二、图像处理:
如果想要用计算机以对图像进行处理,先要创建或获取原始图
像,方法主要有
(1)用绘图软件绘制
(2)用数码相机拍摄(3)用扫描仪扫描
(4)从屏幕上截取 对图像进行裁剪的操作见课本62页的实践体验
三、声音和视频处理(看课本63页)。
四、智能处理
较常用的智能型信息处理工具软件有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和机器翻译等。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一下语音识别、字符识别、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
2、阅读课本73页的实践体验,了解一下OCR软件的使用。
五、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
1、文本文件
TXT:纯文本文件,可用“记事本”编辑。DOC:可用Microsoft word 处理的文档。WPS:可用金山WPS软件处理的文档。
HTML:可用字处理软件编辑的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
PDF:电子图书文档,需用Adobe Acrobat Reader软件来阅读。
2、图形文件
BMP:位图格式,是将图像以象素的颜色值进行存取的格式,“画图”工具使用的标准格式。
JPG:按JPEG标准进行静态图像数据压缩形成的格式。
GIF:图形交换文件格式,最多只能支持256种颜色,占用计算机存空间小,常被用于网页制作。
PSD: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专用格式,是以图层的形式生成图像。
3、声音文件
Wav:波形文件格式,实际声音的采样和编码,文件的容量很大,可用“录音机”工具进行声音的录制。
MID:是记录MIDI信息的标准格式,是一个由乐器数字接口指令序列组成的计算机乐谱。所占存储空间较小。
MP3:当前流行的音乐文件格式,音质可与CD媲美,占磁盘空间小。RM:流媒体文件
4、动画文件
FLC:用3DSMAX动画制作软件创建的三维动画文件格式。GIF:目前网页中普遍使用的二维动画文件格式。SWF:用Flash制作的二维动画文件格式。
5、视频文件
【设计思想与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本堂教学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材分析】
本课是针对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设计。本节内容体现的课程内容标准条目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采用图表方式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并形成报告。【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育对象是高一新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会了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够借助简单的函数运算来分析数据。且刚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表格的基本修饰方法。
②理解用图表来表现信息的特点与意义。③能根据表格数据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2.技能目标
①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并能根据需要修改图表。
②能够利用表格、图表的形式分析数据,发现有价值的规律,并以图形化的表格数据直观表示。
③能选择合适的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组织信息,表达观点。3.情感目标
①体验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了解表格信息加工的思想和方法。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重点:
①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②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以
恰当的形式充分表达主题。【教法和教学策略】
在已学会了电子表格的制作,本节课的教学将经历“收集表格数据→分析表格数据→根据需求制作图表→形成报告”四个步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为阿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做统计表,而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主动地探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建构。这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上机实践操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
1.展示阿幼朵个人相片,设疑。
师:图片中的人是谁? 生: 阿幼朵
2.展示阿幼朵演唱歌曲<<醉苗乡>>。
师讲述:今年阿幼朵参加了国际民歌大赛,其中参赛作品有<<醉苗乡>>、<<太阳鼓>>、<<飞向苗乡侗寨>>、<<可爱的苗乡>>、<<多彩贵州>>. 请同学们也为阿幼朵投票,加油!!生:为为阿幼朵投票.
3.展示阿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统计表(图表)师:统计学生对各曲作品的人际票数.
4.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实现该评比活动呢? 既要直观准确,又要能反映人际投票数的具体情况!" 5.引入课题<<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6.师讲述: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P(57页图3_22)二.明确任务需求
1.就上述“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分组进行需求分析的讨论:需要分析的问题有哪些?应怎么做?通过讨论达到共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处理“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所产生的数据,用表格的方式把这个数据分析的结果表示出来,并修饰表格. 师:展示表格修饰要求. 生:分组进行处理.
2.请做好的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此表格的制作与修饰方法. 3.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三.灵机一动
1.我能用更好的方法来表示阿幼朵的人际数.生: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2.图表分析
图表是一种能非常直观地表示数据分析结果的表现手法,它具有“简单、直观、清晰、明了”的特点。根据任务必须制作三张图表,表达以下三点:
(1)阿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对比;
选定数据表格中的待呈现数据区域(各作品的投票数),使用Excel中的“图表向导”,选择“图表类型”为“柱形图”,“子图表类型”为“簇状柱形图”,然后点击“完成”.
先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自主学习,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对普遍存在的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以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查阅书中相应内容,或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系统”来学习,也可以给予他们个别具体的辅导。3.学习评价
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成果(作品)。教师适时组织学生总结汇报小组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通过教学网络给学生展示作品。汇报后,对整个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分别选出学习效果较好和学习效果较差进行讲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周期及特性
每一届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都搞得沸沸扬扬, 而每一次的国际性展会带来的高科技魅力仍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从"世界新经济"、"数字化中国"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等专题论坛的火爆情况可以看出, 吸引人们最多注意力的还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 而这些技术均应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那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呢?
一般而言,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 对声音的、图象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因此,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电信和微电子三个关键领域中已出现的所有科学技术进展的集成产物。其实, 信息技术自古就已存在, 并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前进不断创新和进步。20世纪中叶以前, 信息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一直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 以计算机技术为首的信息技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并在这场划时代的"信息革命"中孕育并孵化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从莫尔斯电码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的国际互联网,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 也就是一个不断以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循环过程。新一轮的技术研发总是建立在上一轮信息技术扩散的基础上, 而扩散的信息技术又总是以一定的产品形态或服务形态出现的。信息技术就在这个知识->产品->新知识的发展周期中不断进步。下图列示了信息技术发展周期中的几个关键步骤:
由这张图我们可以归纳出信息技术的三个特性:
·行业的渗透性
英国《金融时报》1999年3月刊载了一篇题为《每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的文章, 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并不仅应用于信息产业内部, 而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通过在其他行业中运用信息技术,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科技领域, 而是成为管理决策的辅助手段。
·周期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发展周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 从上一次的技术扩散到下一次研发, 是一个技术创新和飞跃的环节。旧的技术被淘汰或被完善, 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研发投资的增加, 发展周期会越来越短。
·效益的倍增性
倍增性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例如, 国家科委1989年的科技信息投入为2.5亿元, 加上其他科技信息费用约1亿元, 而产出则为50亿元, 由此可见投入产出比为1:14.3。大量事实也证明, 对信息技术要素投入的生产率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产出率, 都表明信息技术存在着倍增效应。
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动因分析
产业指的是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 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既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 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依据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AIIA) 的定义, 信息产业是指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 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按其结构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 而信息技术产业则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即开发、制造并出售信息机器和软件, 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 核心技术包括: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技术。
产业结构研究的是经济生活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在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各部门的产出构成随之发生转变, 从而使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构成也发生变化。
·首先, 经济的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和各项相关技术创新以及它们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来推动的, 而各项新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规模效应并逐步产业化。以知识形态而存在的信息资源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 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增长和积累, 信息量的扩大, 必然引起信息生产的变化。信息技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必然要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大规模的转化为生产力。
·其次, 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孕育并孵化了当时的各种新兴产业, 并使之呈现出发展快和效率高的特征。新兴产业通过扩散和诱导作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提高, 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 各国纷纷调整战略, 加大力度开发信息技术并努力使之产业化和商品化。
·最后, 由于各个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劳动力数中所占的比重发生变化时就引起社会产业结构变化, 而当某产业的以上两个指标达到一定数值, 例如超过50%时, 就意味着社会经济形态向该产业主导的经济形态转化。全球信息化进程先锋--美国已经于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由"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社会", 并着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国际间也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军备竞争转向信息时代的科技和经济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个国家若不参与互联网建设和实行电子商务, 就有会变成"信息孤岛", 从而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三、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和美国信息化实证分析
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进步, 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一样,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过去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使人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扩展了人的信息器官功能, 信息技术产业化必将促使这一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化始于1948年第四个经济长波启动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这个长波中产生了以信息技术创新群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比如, 50年代在电子计算机、微波通信、数字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60年代在集成电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新诞生的微电子产业迅速扩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和增值性等特点, 迅速成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为例, 从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 到1972年其产值占GNP比重已经达到了5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后, 美国政府首先加大了研究与开发 (R&D) 的投入, 并增加了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投资, 通过明确的产业政策来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创造法律保障和基础设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这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等一系列报告、政策与法律条文中能清楚的看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一个新的有力的增长期", "重显昔日辉煌", 不能不归功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先于西方其他国家, 并在科技领域继续领先世界。
四、信息技术产业化趋势
我们在定义信息技术时提到了信息技术的四个关键环节:采集、传递、存储和处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信息采集的自动化趋势。
·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趋势。
·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趋势。
·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趋势。
例如, 在制造业中, 传感器自动化采集技术的应用使得凡是具体物理量化指标的数据都可以被捕捉。而在经济和服务领域中, 智能卡的应用, 如电子护照等, 则可以记录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量值。而信息的传递方式也从有线网发展到无线网, 由地面通讯发展到卫星通讯, 并且具有容量更大、传输更快、更准确的特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电视和数码相机的出现预示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普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式也让信息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利用。
一项技术的发展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总是互为推动作用的, 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也就是创造出与技术相适应的硬件环境;而硬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又能推动技术的发展, 也就是加快信息技术扩散的过程, 缩短周期。IT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更紧密结合
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 通过信息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 增强产品竞争力, 从而改进传统技术并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以制造业为例,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制造 (CAM) 到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 实现对供需链上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管理、计划和控制,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各国政府继续调整产业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化
近几十年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 传统产业步入低谷,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却不断产业化和市场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订国策的核心问题, 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政府的政策导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加快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一举措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通信网络的需求, 也将促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 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投入, 直接干预资源分配。这使信息技术转化为直接的信息产品速度加快, 尤其是随着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应用, 产品的开发周期已经大大缩短。
·信息技术产业逐步成为主导地位的产业
世界信息产业以每年30%的比率迅速增长, 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一般发达国家占GNP比重的40~65%,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25~40%, 发展中国家为25%以下。此外, 信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总速度, 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于其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能渗透到传统产业中, 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现代高新技术群的核心和先导技术。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
五、信息技术产业化对经济的影响
信息技术产业凭借着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 极大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信息技术产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增长。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 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合调整, 其中第三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 这次重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产业和其相关部门迅速发展, 并逐步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逐年递增, 如日本在1980年信息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额的47.3%。2) 促使原有产业部门改造, 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据统计, 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汽车行业等制造业节约劳动力30%~40%, 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3) 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现在发达国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都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美国也靠率先在工业中普及信息技术而于1994年重新夺回世界竞争力第一的称号。
·其次, 信息技术产业化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需要先进的、高速度高容量通信手段和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化通过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 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最后, 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了信息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技术产业日益显现的主导地位都表明一种不同于以往经济形态的"新经济"来到了我们身边。这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降低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形态的形成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六、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 信息技术以极强的渗透性、极高的倍增性, 体现出最活跃的现代生产力特征, 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核心与代表。可以说,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对经济发展来说, 重要的并不在于高新技术本身, 而在于高新技术能否尽快走向产业化与市场化, 使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处于渐进的持续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也不能等同于新经济, 正如信息产业的崛起也不等同于信息经济的实现。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构成了"新经济"的支柱, 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状态发生根本变化时才可能从传统经济过渡到新经济。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经济转型, 但我们仍然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 在这样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从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调整传统落后产业两方面着手, 逐步迈向信息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马洪主编
[2]、信息产业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张燕飞、严红编著
【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推荐阅读:
广西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范文06-09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高中英语教学范文11-12
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总结11-05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11-19
信息技术新教材培训总结06-27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07-02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总结10-25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总结10-06
信息技术应用课题总结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