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进编考试(推荐5篇)
一、法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目的及作用
近几十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法语逐渐成了热门专业,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长。社会对法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优秀的法语人才仍然紧缺。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制定政策并宏观引导,检查专业教学点执行教学大纲的实际情况,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法语专业的四级考试。各高校通过测试学生法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其法语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出阶梯式的质量分析。
二、法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文化因素
1. 考试的题型
有听写(dictée, 10分)、听力 (compréhension orale, 10分) 、词汇 (compétence lexicale, 15分) 、语法 (compétence grammaticale, 30分) 、阅读理解 (compréhensionécrite, 20分) 和写作 (expressionécrite, 15分) 六部分。从题型的数量和分值来看,单纯的语言知识,即词汇和语法结构题目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其中听力、阅读理解等重要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考试的侧重点
听力部分的第一节 (section A) 考查学生能否识别情景对话的背景及讲话人的口吻、情感和态度;能否听懂讲话人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交流的目的。第二节 (sectionB) 要求学生通过一篇较长的对话录音,理解观点、抓住有效信息。语法部分通过词汇和句子结构检查学生对语言掌握的准确程度。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区别词汇的微小差别,选词精准。阅读理解不该以对词语和句子的解码为重点, 而应着眼于对文章整体的认知,考查学生能否提炼出篇章的中心内容,能否鉴别总体结构和写作逻辑。尤其是其隐含的背景知识, 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思想等相关知识。
3. 考试选用的材料
听力部分所选材料包括对话、电话录音、天气预报、广告、采访等,其中日常对话所占的比例较高,例如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工作业务中。考生需要从中选取相关信息,辨别不同的对话背景。我们以2009年专四考试题听力测试的一题为例,不难看出文化因素在答题中的巨大作用。本题的内容是三句简短的话:-Je vous présente cette ruelle.La maison de Balzac s’y trouve.L’écrivain est arrivéici en 1840 et il y a vécu jusqu’en 1847.由此判断讲话者的身份。选项A为博物馆馆长,B为导游,C为门卫。倘若简单地通过字面意义理解,恐怕部分考生就会选择C。对法国文学有所了解的学生则不会犯错,因为第二句提到的Balzac (巴尔扎克) 是法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从而分析出这是对巴尔扎克故居的介绍,因此得出正确选项B。
阅读理解选用的材料包括对某事件某现象的观点、宣传介绍、报刊文章、文学评论、读者来信等。笔者通过阅读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固然受制于其在词、句、篇等不同层次上的语言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的基本文化素养,受制于他对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国家(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国家)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了解程度。
三、法语文化教学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法语是全世界广泛应用的一门语言,越来越多的学生怀着对法国文化的喜爱而选择了法语作为专业。正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教授这门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
1. 文化教学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词汇教学是大学法语教学中的基础,词汇直接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及现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感情语义、社会意义上。由于法汉语言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发展基础不同,两种语言词汇联想意义差别很大。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增加文化对比会产生良好效果。我们在教授词汇时要注意介绍构词上的文化内涵,例如以-logie结尾的词在构词历史上有相通之处,这样的词通常为阴性,表示一门学科。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méthode(方法)的含义,分析出méthodologie的含义为“方法论”。
2. 文化教学在精读课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法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外语仅仅学习词汇、语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研究外语的语言文化,而且随着外语学习的深入,对文化的要求就越高。因为语言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例如在表达时间时,汉语说:“今天是星期一。”而法语习惯说:“Nous sommes lundi.”直译成汉语意思为:“我们是星期一。”这是因为法国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进而影响了法语经常以“人”作为主语表达客观事物的独特方式,由此可见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将法国文化的渗透贯彻始终,以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点,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文化教学在泛读课中的作用
由于大学法语课程课时有限,仅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文化知识远远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加大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及浏览网页时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的材料。而如今网络是广大师生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平台,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原材料”(documents authentiques)的阅读,学生能大量、及时、直观地接触法国的社会文化,这必将有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通过对以上法语专业四级考试中体现的文化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其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而且应包括文化教学,是“语言—文化”两者相互作用、水乳交融的交际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法语人才。
摘要:大学法语专业四级考试是考查高校法语基础阶段教学的重要考试, 本文通过对四级考试中体现的文化因素的分析, 指出教师应该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重视引导文化因素, 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
关键词:法语专业四级考试,文化因素,法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曹德明, 王文新.全国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关键词:随机抽题;上机考试;改革实践
总的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传授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把面向应用、培养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作为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拥有通过计算机使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大致为: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工具,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语言,具有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初步具有开发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第一阶段,由于该课程知识点的繁多琐碎,给教学和考试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急需针对该课程的改革。目前针对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中,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该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将传统的纸质考试改为随机抽题的上机考试,该考试形式的展开使得考试效率和公平性大大提高。
作为高校计算机公修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知識讲解要透彻,让学生从认识上熟知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最基本、简单的基础类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后继实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积极思维、既动手又动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综合类实验和设计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针对教育差异,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大一学生进校后,可以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水平测试。对于基础较差者可以采用重点教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精讲多练,实施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
实验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计算机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纸上谈兵,不动手实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只有通过上机实验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上机实验课的质量。在实验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对重点实验的重点知识点、重点步骤要及时列举出来。
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终手段是考试。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集中笔试为主,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无法充分反映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点、检测方式过分单一、检测时间过于死板等。网上考试系统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许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现场操作完成,根据学生操作后的结果打分,通过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网上考试系统的试题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保证了人人异卷,提高了考试的保密性,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考生的考试时间进行统一规定,如考试结束时考生未交卷,考试系统会自动交卷,并关闭考试界面。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阅卷并统计分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并减少了教师批改试卷的麻烦。
该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集中,尤其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地教为主动地学,较大地发挥其主观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2000年学会论文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晔,姚全珠.未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D].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2001.
[3]徐敏,朱存智,孙晋凡.关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4]刘巧英,杨长春.《V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3(3).
一、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纸和笔为主要工具的传统考试方式的诸多弊端显露得越来越突出。
1. 传统考试的主要形式是一次性定时闭卷考试。
这种考试方法有诸多弊端, 一是会造成学生考前临时突击, 放松平时的学习;二是不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于发挥创新思维能力。
2. 主体变成客体, 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考试方式从
来都是老师发试卷给学生考, 何时考、考什么、怎么评判考分全由老师决定,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甚至被迫的地位。因此考试的主体成了老师, 学生这一真正的主体都成了客体。于是, 考试时学生就消极防卫、被动应付甚至弄虚作假。考试过程是学生服苦刑的过程, 无乐趣可言, 更谈不上在考试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挥。
3. 重结果轻过程, 缺少激励机制, 传统考试丧失了考试的激励功能。
只注重考试的结果, 看重分数高低、看重考试分出的等级。普遍的看法是考分高者水平高, 考分低者水平低。但实际上考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 应考者未能在这一次考试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或没能全面地发挥出水平, 这样的考试结果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应考者的水平。考试成功者, 固然喜形于色, 考试失败者定然是灰头土脸甚至一蹶不振, 使考试原本应有的激励功能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来。
二、“无纸化”考试简介
“无纸化”考试也称为“绿色考试”, 即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答题, 通过计算机来辅助评定成绩的考试。目前我校已在07、08、09级部分专业进行文化课“无纸化”考试的尝试。根据考试需要, 结合文化课特点我们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适合中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方案。“无纸化”考试的系统采用J2EE作为整个应用的解决方案, 运用目前常见的J2EE应用所基于的MVC体系结构。模型-视图-控制 (Model-View-Control, 简称MVC) 结构, 主要适用于交互式的Web应用, 尤其是存在大量页面及多次客户访问及数据显示。系统采用多层B/S应用系统, 把能够执行特定企业功能的企业应用逻辑代码封装成应用企业对象并发布到应用服务器中, 以供WEB服务器调用。
系统管理包括一些考试系统的基础设置。主要有教师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科目管理、题目类型、日志管理、密码修改。
题库管理包括:题库分类、试题手工录入、试题批量导入和数学公式录入。题库按照年级进行分类, 比如:一年级题库、二年级题库等等。题库系统应有不断升级拓展的能力, 包括系统升级与试题升级。系统升级是为适应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试题升级是保证试题质量不变质, 试题的及时更新, 成为与外部信息传递快车道, 真正成为教师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窗口。
考试管理包括:试卷设置和考试监控。
学生管理包括:信息录入、信息管理和信息查询。
三、“无纸化”考试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评价学生的学业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无纸化”考试的尝试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学校考试是在解决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是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适当、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的最直接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工具。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是师生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 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无纸化”考试是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一场革命, 它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内容片面性、形式单一性、命题随意性等问题。职业院校的考试改革应当采取三个措施: (1) 更新考试评价观念, 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2) 探索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 取消百分记分制, 改革成绩评定方法。
对文化课课程的考试定位, 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内容要为它的职业性服务,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所以对课程的设置, 教材的修订也是不同的。如语文、数学、英语在普通教育中是核心课程, 而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基础课程, 是服务性的课程, 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划分的各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如语文学科, 在普通教育的教材中对这们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这种课程设置显然不适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大该学科的工具性, 减少它的人文性;应加大它的宽泛性, 减少它的研究性。从而使这些课程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服务。所以职业院校的文化课的教育应突出文化课的四种特性: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工具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情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情商, 发展个性特长, 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 更有利于人的个性、特长发展, 使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弘扬,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
“无纸化”考试突出了文化课教育的宽泛性、工具性、服务性, “无纸化”考试形式是职业院校文化课考试改革的一场革命, 它将对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无纸化”考试成效的评价
“无纸化”考试改革是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无纸化”考试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层次进行学习考试, 其兴趣、爱好得到保护和尊重,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认为, 学习不再是件枯燥的事, 学习起来就有了劲头, 既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又学到了知识,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内学习, 其乐融融。
“无纸化”考试改革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淡化了优生与差生的差别, 更多地强化了特长生的概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自身的特长, 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五、职业院校文化课“无纸化”考试的意义
文化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重担。通过“无纸化”考试研究, 构建符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可操作性强的文化课分层“无纸化”考试模式;把文化课与专业课科学地合理地结合起来, 让文化课的教学成为专业课的有力辅助。通过对中职院校文化课考试改革的实施研究, 形成一套关于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 拟达到指导中职学校考试改革的目的, 从而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在改革过程中, 边探索, 边实践, 边总结, 通过全体文化课老师在教学中的实施, 总结出一套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考试模式和方法, 引起学校全体师生对考试模式改革的关注, 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变怕学习为爱学习, 变怕考试为爱考试, 变被动考试为主动考试。
预期教学、实践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我校文化课教学已经于2007年实施了分层次教学, “无纸化”考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以2007级三年制1000学生数学考试为例, 利用有纸化考试, 需要一套试卷1000份 (3000张纸) , 主考、监考、收卷教师50人, 教室40个, 共需经费约6000元。采用“无纸化”考试, 主考、监考、收卷教师2人, 50人左右机房一个, 题库一套 (约2000题) , 试卷1000套 (每人一套, 计算机随即组卷) 共需经费约3000元。若能在全国推广, 将为国家节约不少资源, 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节能减排, 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纸化”考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今后的探索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如果改革成功, 将为我校乃至中职院校考试改革提供借鉴。“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建立, 正是信息化建设的产物, 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和发展,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它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考试, 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职业院校文化课“无纸化”考试正是对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无纸化,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康国胜.高职院校无纸化考试略论[J].考试周刊, 2010, (15) .
[2]程道光.推广计算机无纸化考试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7, (11) .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 Office操作题 自动阅卷技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山东省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为帮助学生备考和适应考试环境并协助教师教学,我们自主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以达到强化训练、提高考试通过率的目的。
该系统中的Office操作题包括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操作题。一直以来,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就是一项技术难点。本文以Word2003为例,针对考试中的一些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利用VBA编程,实现对按要求制作的文档进行检测评分,从而全面解决了Office操作题自动阅卷问题。
一、技术分析
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是新一代宏语言,在大多数办公软件中都嵌有这种宏语言。与传统宏语言的不同是,VBA是基于Visual Basic For Windows发展而来的,它提供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并引入了事件驱动机制。VBA具有直接运用相关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u2toCAD等)的强大功能,支持程序的开发应用。
VBA宏语言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宏记录器记录用户的各种操作并将其转换为VBA程序代码,使工作自动化;二是在其他程序开发中,通过对象引用调用宏模块,增加程序的功能。VBA提供了访问Office文档的接口,包含有大量针对该类文档的函数和对象,使用VBA编程可以对文档中各对象的属性和状态进行识别和读取,并与试题标准。利用VBA实现自动阅卷,关键是获取文档的结构特性,通过录制宏来获取文档中相应对象的属性,然后在VBA中编程对当前文档进行阅卷评分。由于VBA无法脱离Word应用程序环境,加之与VB有很好的兼容性,故可以采用VB作为设计工具,将VBA阅卷程序平滑地移植到VB中。
二、Word操作题的自动阅卷技术的实现
图1 Word对象模型抽象图
1.Word对象模型概述
一个Word文档包含一个主数据流、摘要信息、表数据流、非文本数据流、0或多个包含用于OL E对象嵌入的对象存储,除摘要外其他信息均以嵌入的方式存储。Word对象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Application对象表示Word应用程序,Document对象表示引用的文档,Range对象表示引用文档中的某一连续区域,Selection对象表示当前选择的区域,Bookmark对象表示文档中同时具有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连续区域,Paragraph对象表示某一段落等。
2.Word文档对象及属性
(1)字体格式设置。字体设置由Font对象获得,Font对象的Name、Size、Color属性分别表示段落中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Bold、Italic、Underline属性分别表示段落中文字是否为粗体、斜体和有下划线。
(2)段落格式设置。段落设置由Paragraph对象获得。Paragraph对象的LeftIndent、RightIndent属性分别表示段落的左、右缩进,SpaceBefore、SpaceAfter属性分别表示段落的段前间距和段后间距,FirstLineIndent属性表示段落首行缩进或悬挂缩进,LineSpacingRule属性表示段落的行距。
(3)图片、艺术字、文本框格式设置。图片格式由Shape对象获得,每个Shape对象对应一个图形。Shape对象的Type属性可以区分不同的图形对象,Height属性和Width属性分别表示图形对象的高和宽。艺术字对象的PresetTextEffect属性指定艺术字的样式,PresetShape属性指定艺术字的图形样式,FontName、FontSize属性分别表示艺术字的字体和字号。
(4)表格设置。表格设置由Table对象获得,Table对象的Columns、Rows属性分别表示表格的列集合和行集合。Spacing属性表示表格的单元格之间的间距,Borders属性表示表格的边框集合。
(5)页面设置。页面设置由Pagesetup对象获得。LeftMargin、RightMargin、TopMargin、BottomMargin属性分别表示页面的左、右、上、下边距,HeaderDistance、FooterDistance属性分别表示页面的页眉与页面顶边之间的距离、页脚与页底边之间的距离,PaperSize属性表示页面的纸型,TextColumns属性指定分栏属性。
(6)其他格式设置。首字下沉设置由Paragraph对象和DropCap对象获得,FontName属性表示首字下沉字母的字体,LinesToDrop表示首字下沉的字母的高度,以行为单位,DistanceFromText表示首字下沉的字母和段落正文之间的距离。边框设置是由Paragraph或Table和Borders等多种对象获得,LineStyle属性表示边框的线型,LineWidth属性表示边框的线宽。底纹设置是由Paragraph或Table和Shading等多种对象获得,Texture属性表示底纹的样式,ForegroundPatternColorIndex、BackgroundPatternColorIndex属性分别表示底纹的前景和背景色。
3.自动阅卷技术的实现
Word操作题主要有文档的字体、段落格式排版、表格制作、图片设置、页面设置等一系列操作,考生操作的结果以Word文档(.doc)的形式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个Word文档都是由许多对象组成的,这些对象及其属性的值决定了文档的结构和格式,因此对Word操作的自动阅卷采用结果型评分,即不考虑学生的操作过程,仅通过答题文档中试题涉及的相应对象的属性值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而实现。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打开相应考生试题文档、对试题相关的Word对象属性和方法进行提取和转换。
(1)打开考生试题文档
定义并设置Word对象和Word文档:
Dim oWord As word. Application
Dim pWordAs word. Document
Set oWord = CreatObject (“Word. Application”)
Path =“D:\User_1\”
File = Path &“Word01.doc”
Set pWord= oWord.Document.Open (File,True)
(2)自动阅卷的代码
自动阅卷模块是通过选择性语句来实现对考生文档中的相关对象的属性与试题要求逐一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一致就可得分,评分结束后得出考生最后的分数。下面是自动阅卷的部分代码:
Public strWordResult As String'存储当前套题中的所有Word题评分结果字符串
Public iWord As Integer' Word题得分
Dim iLower As Integer
Dim s() As String
Dim i As Integer
oWord.Visible = False
With oWord.ActiveDocument.Paragraphs(1)'标题段落格式判断
If.Alignment = wdAlignParagraphCenter Then'判断居中
iWord = iWord + 1
Else
ReDim Preserve s(iLower)
s(iLower) = “标题段落居中错误(-1)” & vbCrLf
End If
With .Range.Font
If .Name = “楷体_GB2312” Then'判断字体
iWord = iWord + 1
Else
iLower = iLower + 1
ReDim Preserve s(iLower)
s(iLower) = “标题文字字体设置错误(-1)” & vbCrLf
End If
With oWord.ActiveDocument.Paragraphs(2).Range.ParagraphFormat'定义段落格式
If .LineSpacingRule = wdLineSpace1pt5 Then'定义行距为1.5倍
iWord = iWord + 2
Else
iLower = iLower + 1
ReDim Preserve s(iLower)
s(iLower) = “正文第一段行距设置错误(-2)” & vbCrLf
If Int(.FirstLineIndent) = Int(CentimetersToPoints(0.75)) Then'定义首行缩进为0.75厘米
iWord = iWord + 2
Else
iLower = iLower + 1
ReDim Preserve s(iLower)
s(iLower) = “正文第一段首行缩进设置错误(-2)” & vbCrLf
End If
End With
With ActiveDocument.Tables(1)
If .Rows.Count = 5 And .Columns.Count = 4 Then'判断第一个表格是5行4列吗
iWord = iWord + 2
Else
iLower = iLower + 1
ReDim Preserve s(iLower)
s(iLower) = “表格中行数或列数设置错误(-2)” & vbCrLf
End If
Call oWord.ActiveDocument.Close'关闭WORD文档
oWord.Quit
strWordResult = strWordResult & “【字处理题】” & vbCrLf & vbCrLf
strWordResult = strWordResult & “得分:” & iWord & “分” & vbCrLf & vbCrLf
strWordResult = strWordResult & “错误提示如下:” & vbCrLf & vbCrLf
三、结论
自动阅卷是大规模计算考试的必然选择,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题型的答题特点,设计并选取最适合的评分策略,以实现快速、准确的自动评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对促进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仁春,樊立萍等.用VB开发交互式教师出题考试系统[J].微型电脑应用,2002,(10).
[2]邵小兵,廖慧芬.Office实践操作自动评分的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12).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总结了影响读者对语篇理解程度的三种变量。 (1) 作者变量; (2) 语篇变量:一般指语言知识 (语音, 词汇和语法) ; (3) 读者变量:指读者已有的文化知识、内部信息或非视觉信息、阅读水平、智力、动机、能力倾向等。其中, 文化知识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包括消极的文化模式, 如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和积极的文化模式, 如思维模式、观念体系、行为礼仪等。在作者变量和语篇变量相同的情况下, 学生越是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典故、历史和风土人情, 越是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层次含义, 从而正确获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强调, 要帮助学生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减少乃至消除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但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注重词汇和句子理解分析, 忽视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 孤立地分析语言知识, 使学生丧失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即使很好地掌握了语言知识, 也会由于对文化知识的误解, 错误地理解信息。同时, 近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不断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英语试卷阅读c, 就是一篇关于肢体语言因各国文化差异而各不相同的文章, 如果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做题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 在学业水平测试备考阅读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词汇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词语承载的内涵意义可能是不相同的。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分析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 达到正确理解文本的目的。英语里的statesman具有loyalty, devotionto public welfare之类的内涵意义 , politician具有deceit, bragging, villainy之类的内涵意义, 这个区别类似于汉语中的“政治家”和“政客”。汉语中“狼”的内涵侧重好色, 英语里的“wolf”侧重凶残;汉语中的“龙”是帝王吉祥的象征, 英语里的“dragon”是喷火吐焰的标志, 同一个词承载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等相联系, 英语中的“magpie”却常跟“唠叨、饶舌”等相联系;汉语中的“猫头鹰”常跟“厄运”有关, 英语中的“owl”却常跟“冷静、智慧”相联系。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仅仅从汉语角度体会词语的意义, 就会出现理解偏差。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查词典, 从词汇的英语释义中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2.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延伸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话题内容, 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健康、地理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 恰如其分地介绍知识文化,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丰富语言, 培养文化意识, 提高面对考试的解题能力。
例如: 外研版必修四Moudle3“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课文阅读讲述了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因风俗文化的差异含义而各不相同。在讲解文章时,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肢体语言的不同含义,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例如:补充OK手势的不同含义, 在美国表示同意;在日本, 这个手势表示钱;在法国, 这个手势表示“0”, 在巴西和德国, 这则是一种粗鲁的手势。又如, 在我国, 竖大拇指是表示“好”的意思, 用来称赞交际对方干得好、了不起等, 这个意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 在有些国家, 其还有其他意思, 在德国, 竖大拇指表示数字“1”;在墨西哥、荷兰等国, 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国, 表示“拦路搭车”等。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 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扫清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的熏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作品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凝聚璀璨的文化和艺术光彩, 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报纸杂志与时俱进, 反映一个国家最新的意识形态、文化趋势。利用它们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的习性及价值观等知识文化,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书虫双语系列丛书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语言浅显, 长度适中, 包含了许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21世纪报》不仅包含国内的大事小情, 而且及时传递欧美流行文化和信息,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截选, 改编内容, 通过设计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结语
【群众文化进编考试】推荐阅读: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03-27
文化群众满意度测评01-24
群众文化馆规章制度06-26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09-13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05-30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论文10-28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02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04-07
鸡冠石镇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实施方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