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精选12篇)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池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广泛学习的科学习惯。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练习归纳,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电池的起源》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2

一、对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1.纠正学生对该模块“无所谓”的态度。

高二的学生在分科后,

出现了明显的学科分歧,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只要临时“抱抱佛脚”就可应付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能利用化学知识处理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而并非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纠正他们学科认识上的错误, 让他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对于各科知识的学习不能有“重”与“轻”之分。

2.认识该模块学习的目。

本模块的内容相对于其他模块来说, 简单但实用性很强。四个章节的内容处处以生活为载体, 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 学会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并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 学习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总的来说,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对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 改变教学策略

1.合理定位,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该模块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 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其次要合理落实章节中的重点难点, 切勿将模块中的内容“深化”和“难化”。《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处处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教师可以生活常识为基础,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融汇在一起, 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授课时, 教师可以将所讲知识与生物知识及平时的饮食联系, 如油脂的过少或过多摄入对人体的健康都不利, 摄入过少, 满足不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求, 摄入过多, 很容易造成肥胖。从而提出问题:对于如今社会上的众多保健品, 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来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它主要是以材料为主线, 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在授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列举自己身边的材料, 并介绍其成分和用途。进而再质疑:对于同是橡胶制品的汽车轮胎和医用手套, 为什么两者的强度有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交流。这样, 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无形之中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2.转变教法, 增强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愉悦感。

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今天的课堂,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法、探究法, 竞赛法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氛围下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感。如在“合理选择饮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平时的饮食情况, 并制定他们认为合理的饮食标准, 然后根据课本的“膳食平衡宝塔”, 先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再教师点评。学生讨论、师生讨论, 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饮食。如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学生在必修2的知识为基础, 让学生探究铁锅锈蚀的原因, 并进一步探究铁制品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情况, 如在潮湿无氧、潮湿有氧、干燥无氧、干燥有氧的环境中铁制品的锈蚀情况, 这样用生活中简单易做的小实验, 让学生明确合金腐蚀的原因, 并掌握金属防护的方法。再如在“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主题可以是“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看待城市垃圾化”等等, 让学生通过辩论, 认识到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它的两面性, 利弊的分析与取舍要看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到底是积极大于消极还是消极大于积极。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哲学观。所以, 在本模块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地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 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是目标多元、方式多样, 注重过程。对于该模块内容学习的评价, 教师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 而应多考虑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反思过程及平时的活动表现, 如参与的社会调查、完成的调研报告等情况, 这样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但客观合理, 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自己学习的愿望,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4.走出课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要真正完成该模块的课标要求,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可以就近原则带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去参观一些工厂, 如飞马药业、江山股份、中天科技以及污水处理厂等,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并不是污染的代名词,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城市垃圾化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处理有些将要落在自己的肩上。这样,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参观调研,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和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3

一、人教版选修1的特点

1.人教版教材中的各章栏目设置数目(见表1)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第一,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化学知识情景化,以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本课程的开设目标所在。本教材的内容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过去的旧教材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这些知识很多都是与生活脱节的,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但《化学与生活》(选修)教材很好地与时代相连,前两章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营养和合理生活方式,内容新,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可以说在合理生活方式的的探讨中插人原有的学习内容,不显枯燥乏味;后两章也是从新的视野探究知识内容,让学生再次切身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了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

第二,在课本知识的讲述中注重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知识的容量比原来教材大,大量的“资料卡片”给学生很多课本以外的趣味知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提出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也是便于学生讨论的开放性话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方式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教师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针对书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以课本为依托,进行课堂知识的二次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趣味和创造力的,才具有生机。

第三,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又是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必不可少的,因此教材采取了简化、实用和探究的原则,即涉及到的实验是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较为简单的实验,而且主要以探究实验为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这些依据课本内容开设的相应实验,基础性较强,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吸收和转化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教学课时与教学“量”的矛盾

《化学与生活》是针对文科班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标准开设的课时数较少,如果让学生充分探究的话,教学的时间肯定不够。

2.学生层次差异与教学“度”的矛盾

就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情况,整个文科班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学的度上要有所考虑。

3.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任何教学的出发点始终都应该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课时作保障。

三、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现实的化学情景中去获取知识,教师只是为学生去创设情景。而《化学与生活》所讲授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直接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素材并加以运用,大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专题时,笔者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备课,主要是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笔者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地方拍了很多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的照片通过照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金属会生锈,从而找出金属腐蚀的原因。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同时,笔者还事先做了一组铁钉和铜片的生锈条件的比较实验,每天定时拍照记录实验进展情况,在学生初步分析完引起金属腐蚀的原因后,通过这组对比实验进一步探讨。接着提出设问:如何进行金属的防护的呢?也是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去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又如在讲解改善大气质量这一节中,也是查找了很多大气资料,直接给出佛山市和其他城市近段日期的空气质量报告数据,让学生去分析。并利用中国气象日来临,邀请佛山市气象局高工到校给学生做了一场“大气环境与生活”的科普报告;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当地水厂进行了参观。等等这些做法在丰富学生学校生活的同时,也大大地激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好。

2.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适当拓宽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各有特色,但绝对不能照着教材讲教材,对教材的知识要进行整合和适当的加工,要将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知识告诉学生。网络是当今社会信息量最大的传播媒介,多媒体又可以最佳的方式呈现,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更好的科学精神。如在学习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的时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给学生以《健康生活方式怎么样》为题做了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这个讲座,对照自己,知道了生活习惯的好与坏,学到了很多知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等谚语顺口易记,意味深长。在学习《正确使用药品》这一节中,我们也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药物分类及使用知识,使课堂更加充实,学生更爱听。这节结束后,我们抓住社会“看病难”这个热点话题,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查找知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异同,很多学生都参与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文科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层次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链接功能,许多基本知识都设有拓展加深部分,根据课堂学生层次和课程进度的不同,选择是否拓展,收放自如,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节奏。

3.多途径开展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中学生这个群体,化学的魅力很大部分来自实验。《化学与生活》内容决定了它所涉及的实验都是基础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活实验;同时《化学与生活》中也有很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割处理的办法:随堂教师演示讲解一部分;课堂学生参与一部分;课后师生探究一部分。

如:在讲到《正确使用药物》这一节时,就花了较多时间给学生介绍毒品的知识,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毒品的危害和如何杜绝毒品。还针对当代中学生中存在的抽烟、染发的问题,让学生以“吸烟有害健康”“染发知多少”为主题自己动手做海报、手抄报,在校园内进行展出,产生较大影响。

笔者结合《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的特点,开设了《生活知识奥秘探源》选修课,让学生动手做肥皂、牙膏、豆腐等,还让学生测定香烟中的有害成分,雨水酸度的测定等等,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是《化学与生活》课程很好的课外延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什么算法,知道算法的多样性。

2、能够对设计的算法做简单的评价。

3、学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信息加工的机在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效地加工所获取的信息,做好新型人才。

教学要点:

1、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了解编程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

2、了解并尝试编程的主要过程。

教学组织:

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编写程序的主要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后,我们尝试自己动手编程一个小程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引导学生认识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它能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中那些事情。

二、教学内容

1、打开光盘中的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动化的信息加工也来之我们的生活。

2、讲述算法

所谓的算法是指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算法的特征:确定性、有效性、有穷性、一个或多个输出

排序(Sorting)就是将记录按关键字递增(递减)的次序排列起来,形成新的有序序列。

排序方法:插入排序、选择排序、交换(冒泡)排序、归并排序和分配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基于交换排序的一种算法。它是依次两两比较待排序元素;若为逆序(递增或递减)则进行交换,将待排序元素从左至右比较一遍称为一趟“冒泡”。每趟冒泡都将待排序列中的最大关键字交换到最后(或最前)位置。直到全部元素有序为止。

插入排序法: 每次处理就是将无序数列的第一个元素与有序数列的元素从后往前逐个进行比较,找出插入位置,将该元素插入到有序数列的合适位置中。

归并(Merge)排序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为若干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是有序的。然后再把有序子序列合并为整体有序序列。

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2-路归并。

选择排序法:每次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顺序放在已有序的记录序列的最后(或最前)面,直到全部数列有序。

3、分析VB程序的一般步骤

(1)建立用户界面

(2)设置各个对象的属性

(3)编写事件驱动程序

(4)存盘和运行及调试

4、参考网站

编程沙龙:http:///app/aprong VB编程乐园:http://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5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即改革的大背景:贵族制下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1、什么是贵族政治

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2、如何认识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的积极意义:

1)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生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

2)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对于谋求王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

贵族制存在的问题:

1)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战神山议事会,公民大会虽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

2)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为贵族债主耕种土地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所有的借债或者租地都要以人身为抵押,如果还不起债务或者交不起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主的奴隶)

3、雅典政治危机: 由于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导致了雅典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在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时,雅典政治向何处去?在危机的面前,贵族政治要不回复到君主制,要不进一步的发展民主政治。哪一种可能性大?如果选择民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又应该如何去改革?面对这个问题当时的雅典各个政治派别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二、梭伦改革(重点)

1、改革的背景(1)由于雅典贵族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2)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动荡,这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雅典的动荡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4)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过程:开始于前594年,先在经济领域开始,在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

3、改革的措施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的记债碑全部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

2)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保障平民人身自由。3)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政治领域:

1)改变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的权力分配。

2)政治机构民主化。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两个新的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4、意义:政治领域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综合探究:如何去评价梭伦以及他的改革? 积极:

(1)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方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局限: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梭伦改革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但是其中庸政治指导思想导致了改革的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愿望。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延续。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当时出现的政治派别:

1、平原派——要求恢复贵族制

2、海岸派——维护梭伦创立的民主制度

3、山地派——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三、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体制的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公元前508年)

1、(出发点)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设立了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的意义

克里斯提尼时的地域部落并不是一片毗连的地区,而是不同地区的公民集团的结合,这些集团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得以集合起来。

克里斯提尼的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打乱户籍,分裂氏族。其结果是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瓦解了他们依赖旧的血缘关系影响选举的基础,从而削弱了氏族中所谓贵族后裔的权势,也进而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公民融合,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治机构:500人议事会议代替原来的400人议事会议。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3、陶片放逐法:最能体现了机会均等、任期制的民主原则,确保民主制度长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克里斯提尼在为期间,极力发展梭伦的改革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把他们认为对城邦不利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若刻上同一名字的陶片累积到六 这个数,被举发的人就要接受放逐十年的处分。这是雅典民主政制下和平解决政治冲突的方法)。

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 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的判决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的。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仍有着很大不同。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重大意义:

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的一个休止符。

四、伯里克利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1、伯里克利简介

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年),是希腊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出身贵族,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较有见识和才干的人。公元前444年以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由于他在雅典

建立了开明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所以倍受后人赞颂。这座头雕像表现这位古代开明政治家的非凡风度和精神气质。

2、伯里克利改革内容

A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资格。B官员的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证性。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只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如十个陪审法庭的5000人的民主中的实际作用。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C公民大会及500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了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执政机构。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职期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3、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

使雅典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国力鼎盛,赢得邻邦的仰慕。

对于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伯里克利功不可没,但他晚年却屡经坎坷、挫折,接连遭受严重的打击。由于他人的诽谤,他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复职当大将军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鼠疫,不久,他也难逃厄运,死于这种可怕的病魔。临死前,他的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确实,伯里克利的英名将和希腊“黄金时代”的美名永存后世。

五、小结: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 —— 克里斯提尼改革 —— 伯里克利改革

划分四大财产等级 地域代替血缘氏族 政府津贴 公民大会 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职官选举民主表决 四百人会议 陶片放逐法 公民法庭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积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机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法庭

制度体现: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陶片放逐法

消极:(历史局限)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奴隶、女性和大量外邦人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6

执行时间___年__月__日

教案总序号__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没有什么不可能

——奇妙的图形

教学目标

1.掌握图形设计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方法。

2.在图形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建立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图形设计中联想、提炼、置换的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教材、图形设计的范图、示范用的纸张若干、麦克笔。

学习用具:教材、16开白纸2~ 3张、彩色铅笔。

活动方式和教学策略

1.围绕《爱书》这一组招贴设计,根据书上的文字提示:书与人生道路、书与眼睛、书与人的需求、书与信息,做与图片对应的连线游戏,然后教师适当再举一些例子,如“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等,并做简单示范,最后设置情景问题: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让同学们做快速创意练习(5分钟)。

2.完成“活动建议二”的创意练习。

找寻单词--混合--抽取--思考联想--创造图形

3.欣赏现代图形设计《杯子》,设置课外思考与交流的延伸活动,即选择生活中的器皿,做置换练习的思考。

(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鼠标,提问:

鼠标由哪些视觉元素构成?(点、线、面)

鼠标的外形像什么?(老鼠、汽车等)

(二)新课教授

1.欣赏图片(第6~9页),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每张图片中所包含的形象。

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

2.分析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本章图片所运用的几种创意方法(联想、提炼、置换)。学生共同讨论归纳几种方法的要点,得出如下结论:

活动交流

活动一

1.再次欣赏《爱书》招贴设计。

2.做对应连线游戏。

3.教师简单示范。

4.学生做快速创意训练。

5.小结、评议。

活动二

首先欣赏《新世纪的眼睛》,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字母。

收集两个字的单词(以名词为主)。

抽取3个单词,分配给各小组。

各小组根据单词做创意练习。

集体评议(评10幅优秀作品)。

请优秀作品的作者上台将作品粘贴于“金奖创意栏”。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7

一、明确目标, 细化课程标准

认知目标分类学的修订者们在布卢姆单一知识维度的基础上, 加上认知过程维度, 建立二维目标分类表, 教师可以借助分类表, 看出知识与认知过程这两个维度间的相互关系。知识维度包括四大类别: (1) 事实性知识是指具体历史细节、历史事件等; (2) 概念性知识是指历史概念、史论、历史知识结构等; (3) 程序性知识是指历史学科技能和方法等操作性知识; (4) 元认知知识是指高于学生认知的知识。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大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任何一个强调认知的教学目标都能放在该表的一个或多个方格中。

例如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内容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从知识维度来讲, 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举措属于事实性知识, 意义、影响、失败原因属于概念性知识;从认知过程维度来讲, 了解、熟悉属于“记忆”层次, 分析、认识属于“分析”层次, 同时, 对意义、影响、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属于“理解”的层次。所以,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落在“记忆”与“事实性知识”、“理解”与“概念性知识”、“分析”与“概念性知识”等相交的方格内。

赵亚夫教授指出:“历史教学理应精细化。只有精细化了, 才有独立的学习价值。作为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必须精细化。”由于学习内容表述抽象, 要通过目标分解, 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

目标1:记忆事实性知识———学生能说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原则、策略。

目标2:记忆事实性知识———学生能熟练地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

目标3:理解概念性知识———学生能理解王安石变法举措的积极意义。

目标4:理解概念性知识———学生能比较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在调节物价上的异同。

目标5:应用程序性知识———学生能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王安石变法举措对社会的影响。

目标6:分析概念性知识———学生能认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影响。

目标7:分析概念性知识———学生能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目标8:评价概念性知识———学生能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目标9:评价元认知知识———学生能自己写出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结构, 检测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目标10:创造程序性知识———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自己写出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性小论文。

以上认知目标可以通过二维目标的分类表直接表现出来:

借助分类表, 教师可清楚地看到各种预期的目标及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 分类表还可以提醒教师, 哪些目标未考虑到, 哪些目标还要设计得更具体些。

二、迁移目标, 优化教学策略

对于涉及记忆、理解和应用的目标, 认知过程类别与知识类别之间通常都有对应的关系:回忆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应用程序性知识, 使用这些对应关系让教师可以富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记忆是最简单的认知类别, 教师常利用复述策略让学生回忆, 可用动机激发的策略进行激励, 也可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材料。

理解是学生认知过程中最大的认知类别, 当学生能够从教学内容中获得语言、文字和图形等教学信息并从中建构意义时, 理解就产生了。怎么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举措呢?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材料呈现教学内容, 通过问题设计解决教学重点。

教师引用史料:

材料一:天命陛下 (宋神宗) 为神明主, 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 卫社稷, 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 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 以政令均有无, 使富不得侵贫, 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 乃至过于王公, 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 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

问题设计:据材料一, 指出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史料教学和问题教学, 引出变法原因, 进而得知变法举措。接着就某一变法举措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熙宁二年 (1069年) , 王安石推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作为第一项新法意义最大。

应用就是应用程序去完成学习任务或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中可应用查阅地图、计算年代、收集资料等程序。对于目标5的落实, 教师可采用过程性策略,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提供证据、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王安石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可作为课后作业。

三、升华目标, 内化学生认知

像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过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用的, 一旦发展形成, 它们会长期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分析就是把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 并确定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有三个具体的认知过程, 面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观点, 学生要分别圈出相关的要素要点, 要用概述的方式组织成赞同或否定的观点, 还要确定材料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对于目标7的落实, 教师可提供一些史料情境:

材料二:苏轼亦言:“均输徙贵就贱, 用近易远。然广置官属, 多出缗钱, 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 以为虽不明言贩卖, 既已许之变易, 变易既行, 而不与商贾争利, 未之闻也。夫商贾之事, 曲折难行, 其买也先期而予钱, 其卖也后期而取直, 多方相济, 委曲相通, 倍称之息, 由此而得。……”

——《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

问题设计:均输法在执行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如何看待北宋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

材料三反映了苏轼对变法的看法, 学生在推断史料中人物的意图和观点时, 分析能力就慢慢形成了。通过材料, 学生能感受到王安石运行经济政策所遭受的阻力, 从而分析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正是通过对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变法阻力这正反两个方面的理解和分析, 使学生掌握了王安石变法这一概念性知识, 接着就可以进入评价阶段。

评价是根据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评价包括内部一致性判断和外部一致性判断, 学生可检查某历史观点内部是否有矛盾或错误之处, 也可从某历史事件的正反两方面做出判断,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从正面判断时, 要用支持正面判断的史实证明, 反之亦然。对于目标8———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也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采用课堂讨论的策略, 让学生讨论后发言, 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能力。

创造就是把历史要素组成内在一致的整体或新结构, 创造的结果是一个新产品, 如小论文、研究报告、设计图、成果展览等,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目标10, 教师以布置课后作业的策略实行, 学生可以写一篇小论文。

四、测验目标, 强化测评效度

过去教师评价一节课, 关注的是教师能否把知识点讲清、是否突出了重难点、是否运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现在,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认知加工活动、学生是否有历史知识的建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怎么知道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等, 这些都要进行检测评价才能判定。

教师用集中性测评检查学生在单个目标上的学习深度, 用分布性测评检查学生对主要目标的达成和所遗漏的目标;也可用包括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等形式的形成性测评, 用正式考试测验做终结性测评。

教师在制定分类表的同时, 制定评价表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 比如分类表中有10个目标, 每个目标10分, 总共100分, 接着教师向学生说明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的解题步骤和解题结果, 得出分值, 并进行总结。用这种量化的方法来测评, 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提高。

基于目标分类表, 教师可理顺知识类别与认知类别之间的联系, 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利用复杂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实现较简单的学习目标, 并及时测评检查。教师还可以对目标进行陈述, 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活动, 测评作业或对评价准则进行修改, 不断提高它们的一致性。我们相信, 认知目标分类可以有效组织教学沿着应当遵循的科学程序进行, 它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的发展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必将使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熟练起来。

摘要:要向课堂拿质量, 就必须在目标分类学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过程,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目标分类学能帮助教师理解目标, 并针对目标进行教学和测评。

关键词:认知目标分类学,学习目标,认知过程类型,目标测评

参考文献

[1]安德森, 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完整版) :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 等,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0) .

[2]童绥宝.谈“目标分类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 2012 (4) .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8

一、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曾经遇到过一类重要的问题:给含有“至多、至少、有一个┅┅”等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确定它们的非命题。大家都曾感到困惑和无助,今天我们将专门学习和讨论这类问题,以解心中的郁结。问题1:请你给下列划横线的地方填上适当的词

①一

纸;②一

牛;③一

狗;④一

马;⑤一

人家;⑥一

小船 分析:①张②头③条④匹⑤户⑥叶

什么是量词?这些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称为量词。汉语的物量词纷繁复杂,又有兼表形象特征的作用,选用时主要应该讲求形象性,同时要遵从习惯性,并注意灵活性。不遵守量词使用的这些原则,就会闹出“一匹牛”“一头狗”“一只鱼”的笑话来。

二、活动尝试

所有已知人类语言都使用量化,即使是那些没有完整的数字系统的语言,量词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词语。我们今天研究的量词不是究其语境和使用习惯问题,而是更多的给予它数学的意境。问题2:下列命题中含有哪些量词?(1)对所有的实数x,都有x2≥0;(2)存在实数x,满足x2≥0;

(3)至少有一个实数x,使得x2-2=0成立;(4)存在有理数x,使得x2-2=0成立;

(5)对于任何自然数n,有一个自然数s使得s=n×n;(6)有一个自然数s使得对于所有自然数n,有s=n×n;

分析:上述命题中含有:“所有的”、“存在”、“至少”、“任何”等表示全体和部分的量词。

三、师生探究

命题中除了主词、谓词、联词以外,还有量词。命题的量词,表示的是主词数量的概念。在谓词逻辑中,量词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称量词,另一类是存在量词。

等词可统称为全称量词,记作x、y等,表示个体域里的所有个体。(2)存在量词

日常生活和数学中所用的“存在”,“有一个”,“有的”,“至少有一个”等词统称为存在量词,记作x,y等,表示个体域里有的个体。

3.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存在性命题。全称命题的格式:“对M中的所有x,p(x)”的命题,记为:xM,p(x)存在性命题的格式:“存在集合M中的元素x,q(x)”的命题,记为:xM,q(x)注:全称量词就是“任意”,写成上下颠倒过来的大写字母A,实际上就是英语“any”中的首字母。存在量词就是“存在”、“有”,写成左右反过来的大写字母E,实际上就是英语“exist”中的首字母。存在量词的“否”就是全称量词。

五、巩固运用

例1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xR,x2x(2)xR,x2x

(3)xQ,x280(4)xR,x220 分析:(1)真;(2)假;(3)假;(4)真; 例2指出下述推理过程的逻辑上的错误: 第一步:设a=b,则有a2=ab

第二步:等式两边都减去b2,得a2-b2=ab-b2 第三步:因式分解得(a+b)(a-b)=b(a-b)第四步:等式两边都除以a-b得,a+b=b 第五步:由a=b代人得,2b=b 第六步:两边都除以b得,2=1 分析:第四步错:因a-b=0,等式两边不能除以a-b

第六步错:因b可能为0,两边不能立即除以b,需讨论。

心得:(a+b)(a-b)=b(a-b)a+b=b是存在性命题,不是全称命题,由此得到的结论不可靠。

同理,由2b=b2=1是存在性命题,不是全称命题。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10

课程标准:

1、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3、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坚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幕府统治危机:内忧: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外患:西方殖民者的入侵,1853年,美国武力叩关。

3、中下级武士领导的武装倒幕运动,建立了明治政府。

4、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二、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A、主要过程:

1、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的建立(1868年)。

2、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B、基本内容:

1、政治: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实行“四民平等”。③制定宪法。

2、经济:①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②殖产兴业。

3、文化:文明开化。

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的道路。积极作用:

①经过殖产兴业,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一战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颁布和实施。在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下,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③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特别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局限性:

①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②宪法颁布后,藩阀专制,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③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的思想根深蒂固。

④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导致日本挑起一战。

四、成功的原因: ①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

1. 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求函数极值的方法:

【知识点实例探究】 例1.求函数f(x)13x4x1在[0,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3

你能总结一下,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求最值的步骤吗?

变式:1 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已知f(x)612xx,x[,1],则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最小值为______。(2)已知f(x)6xx2,x[1,2],则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最小值为______。(3)已知f(x)x27x,x[3,3],则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最小值为______。(4)f(x)3xx,x[1,2]则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最小值为______。变式:2 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f(x)6xx2(2)f(x)612xx 23332313

例2.已知函数f(x)2x36x2a在[-2,2]上有最小值-37,(1)求实数a的值;(2)求f(x)在[-2,2]上的最大值。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函数若在定义域内有最值和极值,则其极大值便是最大值,极小值便是最小值 B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有最值,也一定有极值

C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有最值,则一定有极值;反之,若有极值,则一定有最值

D 若函数在定区间上有最值,则最多有一个最大值,一个最小值,但若有极值,则可有多个极值 2.函数y|x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y有极小值0,且0也是最小值 B y有最小值0,但0不是极小值 C y有极小值0,但0不是最小值

D 因为y在x1处不可导,所以0即非最小值也非极值

3.函数f(x)x33axa在(0,1)内有最小值,则a的取值范围是()A 0a1 B 0a1 C 1a1 D 0a4.函数f(x)xex,x[0,4]的最小值是()A 0 B 2142 C 4 D 2 eee5.给出下面四个命题:

(1)函数yx5x4,x[1,1]的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29; 4(2)函数y2x24x1,x[2,4]的最大值为17,最小值为1;(3)函数yx312x,x[3,3]的最大值为16,最小值为-16;(4)函数yx312x,x[2,2]无最大值,无最小值。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函数f(x)4x,x[2,2]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2x13,x[2,)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x327.函数yx8.已知f(x)2x6xm(m为常数),在[-2,2]上有最大值3,求函数在区间 [-2,2]上的最小值。

9.(1)求函数f(x)x3x6x2,x[1,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求函数f(x)48xx3的极值。

自 助 餐

x2x1.设a0为常数,求函数yee在区间[0,a]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设f(x)x312x2x5,(1)求函数f(x)的单调递增,递减区间; 2(2)当x[1,2]时,f(x)m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x22xa,x[1,),3.已知函数f(x)x(1)当a

(2)若对于任意x[1,),f(x)0恒成立,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求函数f(x)的最小值; 2

4.已知函数f(x)x3ax23x,(1)若函数f(x)在[1,]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x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实数b,使得函数g(x)bx的图像与函数f(x)的图像恰有3个交点,若存在,求出实数b的取值范围;取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1是f(x)的极值点,求f(x)在[1,a]上的最大值; 3

5.当x(1,2]时,函数f(x)值。

1.(1)若0aln2在区间[0,a]上,当xa时,有最大值eax恒大于正数a,试求函数ylg(a2a3)的最小2x1e2a;当x0时,有

1;当x0时,有4最小值0。(2)当aln2,在区间[0,a]上,当xln2时,有最大值最小值0。2.(1)递增区间为(,)和(1,),递减区间为(3.(1)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篇12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电势差的基本知识。

2、解析:这一节主要使学生知道电势差是指两点的电压,与零电势的选择无关,电势就是该点与标准位置的电势差。电势差的定义公式U=W/q变化式可求电功W=U.q。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知道电势差和电势是从电场力做功和电场能量来描述电场的物理量。

2、会用电势的差值表示电势差,会运用公式W=U.q计算电功以及比较电场中各点电势高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电势是学生的难点。

2、电势差和电场力做功的关系,电势的高低判断也要反复练习。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要对电势、电势差进行反复讲解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练习、小结

2、教学情景

问题1电场中的电势差,类似于重力场中的什么量?

设计意图:最大电势差和重力势能可于类比

问题2电势差的大小怎么算?他的值可否为负值,它是标量还是矢量?

设计意图:知道电势差是标量

问题3电场力做功与什么有关?怎么计算?选取影响电势差吗?

设计意图:会计算电场力做功

问题4零电势是怎么规定的?零电势的选取影响电势差吗? 设计意图:电势差与零电势选取无关 【例1】 课本21页【例题】.【变式】课本22页问题与练习第1题.【例2】在某电场中的A、B间移动电量为q的电荷时,电荷的电势能变化E跟电荷电量q的比值为5.0V,如果在A、B间移动电量为2q的电荷时,AB两点间电势差为多少?如果没有在AB间移动电荷,这时A、B间电势差为多少?

【解析】有同学可能错误地认为⑴AB两点间电势差2.5V⑵AB间电势差0V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电势能和电势差这两个不同概念的物理意义,错误地把电势差定义式UAB=E理解为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与被移动电量成反比。又因为电势差在数值上等q于移动单位电量(1C)电荷时电势能的改变量,所以移动2C电量电荷时U变为2.5V。其次错误地认为如果在AB间没有电荷移动,则无电势能的改变(E0)故AB间电势差为零,必须指出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反映电场本身的属性只要存在电场,沿电场线方向的两点间便存在电势差,这与在两点间是否移动电荷,以及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所以题目中两种种情况电势差均为5.0V。

【例3】如图所示,点电荷Q形成电场,现把一个q=-2.0×10C试探电荷由无穷远处分别移到电场中的A、B、C三点,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若移动电荷分别做功为6.0×10J、4.0×10J、1.0×10J,以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点,这三点的电势分别为多少?若选择B点为零电势点,这三点的电势又分别为多少? 【解析】⑴负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故电场力做正功

WA6.0107⑵设无穷远处与A点的电势差为UA,则有UA==-30V q2108而UA=A=-30V由题意=0 所以A=30V 同理可得B=20V C=5V ⑶因为UAB=A-B=(30-20)V=10V 若B=0,则A=UAB=10V,同理C=-15V 【例4】如图所示,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一电子(电量为e,质量为m)从电场中的A点沿电场线方向以速度v0运动,到达B点是时速度为零,求:

⑴A、B两点间电势差UAB为多少?哪点电势高? ⑵电子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为多少?

⑶A、B两点间距离为多大?

【解析】⑴电子在电场中只受电场力,电场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 WAB=121212mvBmvAmv0 222A、B两点的电势差UAB=WABq12mv02mv02

e2e因为UAB>0,所以A>B即A点电势高

⑵以v0为正方向,从A至B设运动时间为t,由动量定理得-Eet=0-mv0 t=⑶设A、B两点的距离为s,由动能定理得

2mv012-Ees=-mv0 故 s=

22Eemv0 Ee(六)、目标检测

1.将电量为6×10C的负电荷从电场中A点移到B点,克服电场力做了3×10J的功,则该电荷在此过程中电势能 了 J;再将该电荷从B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了1.2×10J的功,则A、C间的电势差UAC=.2.如图所示,带电粒子的质量为m,所带电荷量为q,仅在电场力 作用下以恒定的速率v沿一圆弧从A运动到B,粒子速度方向转 过角θ.设AB弧长为L,则B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A、B两点的电势差UAB=.3.如图所示,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有相距为l的A、B两点,连线AB与电场线的夹角为,将一电量为q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若沿直线AB移动该电荷,电场力做的功W1= ;若沿路径ACB移动该电荷,电场力做的功W2= ;若沿曲线ADB移动该电荷,电场力做的功W3=。由此可知,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做功的特点是。设计意图:检测目标完成情况

配餐作业

从下列三组题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建议选择AB或BC A组题

1、关于电势差和电场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5-5

-9 A、2×10V B、1×10V C、4×10V D、2×10V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C组题

1、将一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向电场中M点,电场力做功为6.0×10J,若将一个等量的负电荷从电场中N点移向无穷远处,电场力做功为7.0×10J,则M、N两点的电势m、n有如

-9-4444下关系()

A、m<n<0 B、n>m>0 C、n<m<0 D、m>n>0

2、两带电小球的电荷量分别为+q和-q,固定在一长度为L的绝缘细杆的两端,置于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杆与场强方向平行,其位置如图所示,若此杆绕过O点垂直于杆的轴线转过180°,则在转动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为()

A、0 B、qEL C、2 qEL D、qEL 设计意图:提高部分学生的的能力

上一篇:毕业论文日志撰写注意事项下一篇:工商局分局副局长的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