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教学,首先我是用几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口算、两道竖式计算导入的,让学生回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接着出示书上的例题,先让学生审清题意,再说数量关系,最后列式。列式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有何异同,即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本领尝试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同学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也有的同学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最后优化方法,教师把学生的表达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再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习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

这节课中有些地方讲的不够透彻。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属于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 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了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自然引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本节课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来自城市, 已受到较好的教育, 具备一定的知识量, 其思维比较灵活。经事先了解, 他们对于除法计算知识已进行了一定的预习, 基础知识扎实, 这就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另外, 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相信这些学生能够很顺利学好本节知识。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己经掌握整数的除法计算,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旧知,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以旧引新, 引导学生结合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 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 并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并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己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 来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 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 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 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 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出示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8盒牛奶11.20元, 乙商店买4盒赠一盒, 也就是5盒7.20元。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看到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一样, 很容易会提出“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这里以情境图出示,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学生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 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11.2÷8;乙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7.2÷5。这两道题都是小数除法, 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 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 自己先想办法, 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最后全班汇报。学生的算法有以下几种。

生1:在计算甲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 先把11.2元化成112角。112÷8=14;14角=1.4元。在计算乙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 先把7.2元化成72角, 72÷5时有余数, 所以再把7.2元化成720分, 720÷5=144, 144分=1.44元。甲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整数, 只要在列竖式时, 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1.4 8) 1 1.2 8 3 2 3 2 0。

生3:但是在计算7.2÷5时, 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 应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 因为在小数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把7.2看成7.20。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主动参与的能力。问题出现以后,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发挥其潜在能力。

三、教师总结

通过同学们自己想办法, 小数除以整数, 就可以按照整数除法计算, 只要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 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 要尝试让他们进行归纳性的总结。虽然学生的语言可能不够严密, 但是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 可以培养其归纳总结及概括的能力, 同时扎实了本节课的双基教学。

四、巩固练习, 深化新知

1. 试一试:7.42÷7=, 1.2÷5=, 13.8÷15。

2.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只大象重4吨, 一条鲸鱼重145.6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多少倍?

3. 拓展能力。一张课桌的面积是23.4平方分米, 长是5分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 增强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样的分层练习, 吸引其注意力, 极大地提高了练习效率, 使学生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并能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构建新知。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他们创设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主动探索, 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予有效的指导。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 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由整数除法的计算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的探究过程,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

2.结合情境以及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内容中的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用竖式进行计算。

2.8个1和5个0.1合起来是( )个0.1。

3.把16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0.1,也就是( )。

4.不改变大小,把13改写成一位小数是( ),把3.6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相关经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算法的基础是整数除法,这种复习性导入的设计,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后面学习新知的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没有余数。)

师: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生:已知条件是4周跑22.4千米,问题是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生:22.4÷4。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可以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求,速度=路程÷时间。(PPT出示:“224÷4=”“22.4÷4=”。)

师: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这两道题都是除法算式,而且除数相同,都是4。

生:第一道题的被除数224是整数,第二道题的被除数22.4是小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小数的除法也会经常见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小数除法”,先来学习第一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课题。)

师:这道题应该如何来进行计算呢?请同学先独立进行思考,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到练习本中,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师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提出指导意见。)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生1:我想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将22.4扩大10倍,变成224。将4扩大10倍,变成40,就变成了224÷40。这样就将小数除法变成整数除法,可是后面的我就不会做了。

想法一:

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你的思路不错,虽然没有算下去,却提示我们小数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解决。

生2:我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师:你是通过单位换算把这道题变成了整数除法,很好。虽然可以算出结果,过程却比较麻烦,如果没有单位转换的话就不能计算。

生3:我们学习了整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道题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

师: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大家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

(生回答,师适时点拨。)

师:22除以4,商5余2,2不够除怎么办?

生:余下的2表示2个一,化为20个十分之一。

师:4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24表示什么?

生: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就表示24个十分之一。

师:商6应写在哪儿?怎样表示出6在十分位上呢?

生: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6个十分之一,在商的十分位上写6。在商的个位5与十分位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要与被除数22.4的小数点对齐。

师:如果没有小数点,商就变成整数了。所以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了?

生:对齐了。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224÷4=”和“22.4÷4=”时,计算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板书课题。)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也是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商中小数点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出示做一做的习题:9.6÷4、25.2÷6、34.5除15。)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竖式的计算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个性化的再造。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尝试、猜想、验证,是整节课中的设计亮点。最后,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教学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28÷16=”。)

师: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应该怎么办?(生回答。)

师:余数12后面的这个0从哪来,可以添这个0吗?(生讨论,小组研究。)

师:通过交流活动,同学们知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可以添0后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在十分位上添0继续除。120表示什么?用120个十分之一去除以12商几?(板书课题。)

师:现在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你能解决吗?(生做题。)

3.教学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5.6÷7=”。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按照整数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例2和例3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所以在教学时适度放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之中发现它们的特殊之处。】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算一算,试一试。

2.提高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吗?

3.拓展练习。

甲、乙两具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及时巩固、练习并突破难点。由于本课的时间关系,习题量安排得不大,重在提高准确度。】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曾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在整个小数部分的学习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其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深藏其中的算理多、方法难,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我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算导入提示课题,为算法算理埋伏笔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我在新课伊始阶段,通过几道复习题,对先前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设计,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情境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这些经历就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在新课的开始环节,我借助了书中例1练习的主题图,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量关系列出一个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时,也就加深了他们对小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尝试竖式掌握算法,自主探究竖式练习

本节课中对于例1的教学用时时间长,因为我认为例1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例2和例3只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1的算理和算法掌握了,例2和例3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释算式过程,并结合数的含义来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计算的过程,更弄懂了为什么这样算,并通过讲练结合、合作交流的方式,最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完成练习,在反思中体验转化

由于整节课的时间关系,练习题在量上不多,但整体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反思整节课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只是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应该加强。另外,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带有太多的规定性,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不够。在巩固练习环节,也应该多准备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算理和算法的运用。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4

(一)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整数除以整数不能整除时,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32里面含有32个( );

(2)1.2里面含有12个( );

(3)0.25里面含有( )个百分之一;

(4)2.4里面含有( )个十分之一;

(5)8里面含有( )个十分之一;

(6)0.15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2.列竖式计算:

把2145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多少?

2145÷15=143

3.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2)3筒奶粉1500克,1筒奶粉多少克?

(3)1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学生列式计算:

(1)500×3=1500(克);

(2)1500÷3=500(克);

(3)1500÷500=3(筒)。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将上面三题中的单位名称“克”改为“千克”:

(1)1筒奶粉0.5千克,3筒奶粉多少千克?

(2)3筒奶粉1.5千克,1筒奶粉多少千克?

(3)1筒奶粉0.5千克,几筒奶粉1.5千克?

学生列式计算:

(1)0.5×3=1.5(千克);

(2)1.5÷3=0.5(千克);

(3)1.5÷0.5=3(筒)。

观察思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关系?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后得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练习:P14“做一做”。

2.研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学习例1:

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①学生列式:21.45÷15=

②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被除数是小数。)

③引出问题:被除数是小数,其中的小数点应如何处理呢?

④学生试做。

⑤学生讲算理。

针对错例,讨论分析原因;针对正确的重点讲清以下几点:

21除15商1余6,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把6个一化成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即60个十分之一,再和下一位上原有的4个十分之一合在一起,是64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除到十分位余4怎么办?(把十分位上的4化成40个百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百分位上的数5合在一起,是45个百分之一,继续除下去。)

商的小数点如何确定?为什么?(当除到十分位,用64个十分之一除以15,商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应写在十分位上,所以在个位1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2)练习:P15“做一做”。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5

课中我采用了学生先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遗留的问题,最后的展示环节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查漏补缺,形成完成的解题思路。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进行的都很好,各小组都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探究。这归功于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组织孩子合作讨论。

在展示环节,孩子的展示在我看来,真的很惊喜,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整套的解题思路都让我感到吃惊,看来孩子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很强,这更坚定了我走自主学习这条路,但是数学用语和严谨度上仍存在问题,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努力的方向,在课堂上尽多使用规范的数学用语,用严谨的态度传授知识从而让孩子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在点评质疑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够通过认真听讲发现展示同学的问题,我在这个环节做的不好,我又站在老师灌输知识的思想上进行讲解,其实孩子能过通过他们的“方式”纠正展示时出现的问题,我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我的“灌输式评讲”把孩子的积极性扼制了,从主动思考又回到了听老师说。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另外我在对展示中的孩子进行点播时,我的用词上也不够严谨,这是我要提高的方向。数学要求严谨,一个数学老师的数学素养非常重要,所以我以后要多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准确更精准的向孩子传播数学知识。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小数除法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已有教龄的我来说,在还没学习这一单元时,我认为该小节比较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因为它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联系密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探索,形成思维的碰撞,我在教学中尝试放手,再次计算,反思总结等方法,虽然这节课有旧知识的味道,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在由情景入课引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但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放”毫无立足点,问题在于我的“放”没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尝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尽管我在学生思考了一分钟后,给出:你能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这样的提示,但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理会,更多的学生只是在随意猜测。虽然在课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类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但这种交流仅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理解这种回顾的目的,下面就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如:例5文文的奶奶编一个编中国结需要0.85米丝绳,文文拿来的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这题主要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为了便于理解,我通过横式移位练习和竖式移位练习说明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并且通过原来的竖式说明简便的方法,即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被除数的小数点,说明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小数点都要向右移动两位。

1、横式移位练习:提示学生能否把题里的米转变成用厘米作单位来进行计算。

2、又如:例6计算12.6÷0.28先让学生联系例5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着重说明划掉除数中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要注意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移动几位,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

3、在一些题目中,除数扩大到一定的倍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仍然是小数,如2.73÷1.3从题目中不难看出,它其实就转变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扩大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就能求出商。

以上的讲述我自认为针对性很强,但在课后练习中却发现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数学教学应该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并用多种的思维方式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解决了数学问题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但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现错误的地方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的位置与除数不一致(如1.89÷0.54=18.9÷54)。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了。

2、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的现象,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之一。

3、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学生困难较大,中间“0”常常忽视。

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后,学生验算的错误非常多,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竖式,被除数、除数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验算时只要直接用商×除数=被除数即可。可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首先需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笔算。验算时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会用转化后的除数×商=转化后的被除数,这样验算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在第一个转化整数环节中出错,验算就起不到作用。因此,正确的验算方法是将原题中的除数和商相乘是否等于原被除数。

5、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有的被除数不变、有的移动小数点的位数不同,有的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思维活动空间,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把题目的困难逐步分解,减轻学生的运算困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7

1.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 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 自主探索整数除以整数, 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整数除以整数, 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有余数时, 在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2.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要用0占位。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 愉快的双休日又要到了, 这次的双休日小兵、小红等四位同学准备去博物馆参观, 我们也一起去吧。

生:好呀。

师板书课题:参观博物馆

这节课, 我们来比比谁的收获多, 哪个小组的表现优秀。

二、新课

(一)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课件演示四个去参观的学生进入博物馆, 出现字幕:门票和车费共花了26元。

师:看到这个情况,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人花了多少钱?

师:好, 我们现在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求平均每人花的钱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将他们所花的钱数平均分, 看每人应拿多少钱。

生:平均分, 将26元平均分成4份。

生:用算式26÷4来计算。

(二) 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1.探索整数除以整数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有余数时, 在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1) 师: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平均每人大约花了多少钱。

生:平均每人大约花了6元。

师:那同学们就用竖式算一下看实际每人花了多少钱。计算时可以直接商6, 看结果怎么样, 独立计算, 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商量一下怎样解决。

(2) 教师巡视, 发现有代表性的做法让学生板演于黑板上。

(3) 两种结果对比, 第一种:商6余2;第二种:将26元写成260角除以4得65角, 也就是6元5角。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生1:第一种解法不能准确地说明每人花了多少钱。

生2:而第二种又好像太麻烦。

师:那我们就来找一种既能说明问题, 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将改写的过程体现在除法竖式中, 也就是在个位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在商6的后面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 接着写商。

师生小结: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 可以在个位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2.探索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 要在个位用0占位。

(1) 师:同学们快来看, 博物馆里有卖纪念品的, 快来帮老师算一算买一个纪念品要用多少钱?

(课件演示:买16个纪念品共需要12元, 每个纪念品多少元?)

(2) 学生讨论。

生1:不到1元。

生2:用算式12÷16来计算。

生3:还是用竖式来算一算吧。

(3) 师引导学生在商的个位不够1时要用0来占位。

(4) 学生用竖式做完后, 交流竖式的写法。

(5) 师生小结。

3.探索列除法算式的方法。

(1) 师:同学们, 现在我们来观察每个算式 (指扳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列除法算式。

学生找出规律:求每份数是多少, 就要用问题中的总数除以份数, 简单地说, 就是要求的每份数中的“每”字后面的量词为份数的单位名称, 用含有这个单位名称的数量作除数, 用另一个数量作被除数, 列出除法算式求商。

(2) 练习验证这一规律。

师:博物馆中的服务员看到我们来了这么多同学, 就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请同学们看题。

(要求只列算式不计算)

※6个苹果1.26千克, 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小红买了5个苹果共用去了3.12元, 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4个袋子共装了78千克的苹果, 平均每个袋子装了多少千克的苹果?

※5个人合买一个蛋糕用了38元, 平均每个人应付多少钱?

师生评价后再总结一次列除法算式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1.观察算式判断商的最高位是几。

1.26÷6 3.12÷6

78÷4 38÷5

2.判断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1的大小关系。

32÷5○1 4÷25○1 435÷12○1

54÷36○1 7079÷95○1 35÷56○1

四、拓展练习

(1) 师:同学们快来看, 看这是什么动物?

生:蓝鲸!

师边介绍蓝鲸边出示数学问题: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体重可达198吨。相当于36头大象的体重。

生:呀!蓝鲸好大呀!

师:那你能算出一头大象的体重吗?

生:用198÷36可算出大象的体重。

(2) 蓝鲸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满意, 你们看它还会笑呢!屏幕演示蓝鲸的笑, 并演示蓝鲸的话:同学们, 我也有四个数学问题需要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

※老师今天早晨用2元钱买了8个馒头, 每个馒头多少钱?

※我们班级60个同学, 一天能喝25千克的水, 平均每个人喝了几千克的水?

※3元钱能买6个冰砖, 平均每个冰砖几元钱?

※105千克的饮料可以倒在4个杯子里, 平均每个杯子能装多少千克饮料?

五、总结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是数学书62页—63页的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遍数学课文, 看还有什么疑问。

2.师:请小组内四个同学分工合作完成63页第四题, 每组四个人每人做一道, 再互相检查, 没有问题的就把4道题的结果填在书上。

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哪组得红旗) 。

小数除法的讲解 篇8

关键词:复习;诱导;结论

针对小数除法的学习,每位数学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是每位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它最终都会使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的内容,今天我就为大家提供一个小数除法的讲解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我们能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一、复习思考,引出新的内容

学习小数的除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课堂的节奏,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复习以前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以前的内容都会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便于我们对以后的内容进行学习,所以在学习之初我们应该先复习一下整数的除法,回忆一下整数除法是如何运算的,然后再提出一个运用整数除法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深思,引出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理诱导,细心进行讲解

回忆完以前的内容之后,我们就以提出的问题为契机来学习新的内容,例如,所提出的问题是1÷0.25=?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类推,比如说:1000÷250=?100÷25=?那么10÷2.5=?1÷0.25=?显然问题就出来了,这时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学生的类推能力,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才会信服,他们才会融入脑海之中,这时我们就应该合理诱导了,让学生自己分析,先让他们看除数和被除数都是整数的情况下1000÷250的结果与100÷25的结果,计算1000÷250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减少十倍,然后算式就可以等同于100÷25这个式子进行计算了,分析到这我们再让学生考虑既然同样地扩大或缩小倍数算式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规律可否引用到小数当中呢?诱导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这时学生一定会得出自己心中想要的结果,他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一般来说学习进行到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三、给出结论,整合所学信息

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肯定与总结,然后权威地告诉他们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除数为小数时,先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进行除法运算,得出结果就为最终结果。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一定可以快速地理解小数除法的真谛,他们同时也会把法则牢牢地印在记忆当中,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推导出来的结论,因此这种教学方案一定会快速有效地教会学生这一章节的内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9

我班上的孩子理解能力不是很好,但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好,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迁移法”,二是“比较法”。我没有采取直接讲解计算方法,而是从复习整数除法的算理开始。

1、首先出了一道96÷3=的题目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是怎么想的。

2、接下来又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完成96.3是由()个(),()个(),和()个()什么想成的。

3、最后,让学生想一想,96.3除以3可以怎么想,怎么算。

这三个复习步骤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学习迁移做准备,有了这样一个铺垫过程,接下来学生在完成例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中,经过思考,再加上我的适当点拔,掌握得相当好。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计算题,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与巩固,我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讨论逐步解决列竖式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同时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还算比较成功。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什么情况下补0,学生掌握得仍然不够,原因是我例题与课堂练一练中,只出现了在余数中补0的题型,未涉及到在被除数中补0的情况,所以课堂中没有进行细致的讲解,导致学生未掌握好。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只强调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仍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过程中,除了在商中点上小数点,也在积中点上了小数点。

★ 小学数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 《小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 《小数除以整数二》教学反思

★ 人教五上数学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案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 《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

★ 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将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应用。教材P39例10将数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从两种题型进行分析,一个运用“进一”法、一个运用“去尾”法的思维来解答。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我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这一节课中有两个例题:分别是“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取近似数的应用题。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去尾法”时,指明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取商的近似值,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教学中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老师告诉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第二小题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够不够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讲完了两种方法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老师引得太多,讲得太多!这一节课中,从解题思路的思考到数量关系式的揭示,基本上都是老师把相关内容讲出来!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只是学生不会归纳数量关系式!

二、语言还是比较啰嗦!本来设计好的环节与问题的提问是一环扣一环的,但通过自己口头表达出来后,就啰嗦了很多!教学思路显得有点混乱!

三、有些细节没处理好,小组讨论完毕后应该让学生上台说一说,这节课要重点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培养。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下一节课建议作以下修改:

1、仔细研读教材,做好预设。

2、严格按照教学设计上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尽量做到简洁!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供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首先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题时,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其次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让学生结合除数扩大到原数的几倍,商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利用旧知进行计算,再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

三、练习应用,形成技能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结合除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生活经验和除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除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由于知识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错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首先我们要分析错误原因,一是竖式中商的位置或小数点的位置不对,二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有的被除数不变,有的被除数和除数没有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有的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有的被除数补0或商中间商0的这几种情况学生弄不清楚。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 ,不是忘了点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一步不慎,全题皆错”。

因此我们要分析他在哪一步发生错误,针对上述情况作专项训练:如 首先就是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二是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三是让学生尽量能验算,以便更好的检查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四是加大计算的练习量,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计算题给学生比赛算,既达到了训练计算能力的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是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尤其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是可以相互竞争,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解疑,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六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首先要求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做过高的要求,只要达到《标准》中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整体通读, 确定要求, 提出困惑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而过于注重解题技能技巧。如何唤醒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价值的重新认识?集体备课组要求教师重读《数学课程标准》, 并结合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 细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要求, 认真备课, 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思考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养。

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 比较容易把握单元教学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 首先让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整理出教学难点:

(1) 小数乘、除法时准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 熟练进行关于小数的简便运算;

(4) 探索因数与积、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 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指导。

教师提出的教学难点, 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是集体备课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计算教学中, 计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关于归纳运算法则的时机, 教师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些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计算, 要尽快给出法则;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 要延迟“和盘而出”,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悟”方法, 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获得自己深刻理解的运算法则。

二、以生为本, 突出思维, 促进发展

【研讨】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 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是指怎样算的、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运算法则是计算的向导, 是正确计算的前提。那法则究竟该不该归纳?在什么时候归纳比较合适呢?集体备课中, 教师们积极商讨, 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认为, 小数的乘、除法, 都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乘法的算理, 其实是利用“转化”的思想, 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后, 探讨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怎样处理积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领悟到面对新知识, 可以尝试用转化的方法,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小数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 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所以, 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悟算理, 而不是用“法则”过早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算理要讲, 但法则可以早点给孩子, 每学一例, 都可以小结一些, 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对于后进生来说, 这更为必要。”另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 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 到时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轻教师有点兴奋地提议。

【反思】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算理”与“法则”的关系。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法则和熟练地运用法则。根据最后的讨论结果, 让教师们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 可以尽快给出“法则”, 而在学生思维相对不太活跃的班级, 则采用“延迟和盘托出”, 给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当发现计算错误时, 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 再让其他同学帮忙指正。几节课下来, 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陈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计算的法则。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 但给了学生思考、理解、运用、自悟自得、不断调整、大胆有序表达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 在实践中, 处理“算理”与“法则”的关系时, 应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总结归纳法则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题, 找准连接, 明确起点

教材上的例题讲授, 经常只给出了例题, 却没有突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 这会导致年轻教师把握不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 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讨】小数除法的教学关键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计算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也比较熟练地进行试商了, 为什么一遇到小数除法就乱了套?”一年轻教师问。

“你知道小数除法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老教师反问。

“把除数扩大为一个整数”, 年轻教师答。

“方法是怎样的, 你的依据是什么?”老教师追问。

……

“是商不变的规律, 是学生们进行小数点移动、实现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进行计算”, 年轻教师自言自语。

【反思】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关键性知识的突破, 明确知识的来源, 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的最佳状态, 就是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 就是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 小数乘法时末尾的“0”可以划掉, 依据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 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少孩子比较难做到。因此, 在教学中, 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还要给予积极唤醒, 利用思维定势, 进行单项练习或题目辨析,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单元教学, 一改以往比较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或内容, 一道例题是多个知识内容的大组拼, 学习障碍多, 有时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关键点在哪里、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因此, 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明确知识的起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垫,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效运用。

四、联系生活, 重组教材, 题组推进

【研讨】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上学年, 我校有两位老师到外省学习, 回来后曾进行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 当时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 而且明确是怎样取的,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也可以模仿操作吗?”A教师问道。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 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我觉得只是书中有要求, 紧迫感不大, 没有唤醒学生的内需”, B教师应接道。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C教师说, “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唤醒学生的这种内需呢?”

“算钱的时候”, B教师应道, “如一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得数肯定是三位小数,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掉到这个陷阱里,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这样会容易记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实, 在教取积的近似值时, 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内需’, 到学习商的近似值时, 还可以进行对比, 尽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数, 如果涉及付钱, 还是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否则就会出现钱不够买的现象。”A教师顿悟了。

教师们根据讨论对教材进行了整理, 总结出不同的题组进行教学。

题组一:

(1)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75千克, 要付多少钱? (请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2) 1千克苹果4.5元, 妈妈买了0.8千克, 要付多少钱?

题组二:

(1) 1千克苹果4.5元, 买了0.75千克, 要多少钱?

(2) 准备瓶子装酱油, 每瓶能装1.25千克, 有24千克酱油, 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瓶子?

(3) 用彩带包装礼物, 每份大约要用1.5米, 有25米彩带能包装多少份这样的礼物?

【反思】没想到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给教师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 当时, 备课组也是遵循设计者的意图, 弱化了“进一法”“去尾法”这两个名称, 通过不同的题组,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学会结合生活实际, 理解、感悟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 这样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理解,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 确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其实, 在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也应运用题组, 促进学生根据问题理解题意而不是用定势思维“大数除以小数”来解决。

题组三:

(1)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 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 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 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通过题组教学, 让学生经历“悟”与“学”的过程,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循序渐进, 强化对比, 灵活变式

【研讨】简便运算。

中年级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会了五大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 也学过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到了五年级, 学生对简便运算感到困惑。一是对所学的运算定律有些遗忘了;二是对数的拓展感到不适, 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 9.9相当于10-0.1;三是五年级还要求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等进行简便运算。

对此, 教师们经过商讨, 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25×4=100, 125×8=1000, 2.5×4=10, 1.25×8=100等。

第二, 指导学生合理灵活地对算式进行变形。如:2.5×4.8, 2.5×99, 16.35×9.6-0.96×63.5等。

第三, 要强化简便运算的审题步骤: (1) 看算式的运算符号; (2) 想数的特点; (3) 考虑用哪个运算定律; (4) 回顾检查。

【反思】诚然, 简便运算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要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习时, 可分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专项练习, 然后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如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 学生们总是误写成: (A×B) ×C= (A×B) × (B×C) , 这其实是对运算定律本身不理解。只有在对比再认知中,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 再进行综合练习, 帮助其理清算式中数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要择优选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

上一篇:小学生读红楼梦笔记下一篇:财务处副处长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