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堂变革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进课堂变革(精选8篇)

推进课堂变革 篇1

黄陵中学‚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讨论稿)

一、‚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校探索课堂教学模型变革的总体思路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逐渐消化吸收,不断整合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型,绝不机械照搬。我校‚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构建的背景,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对接我校课堂教学模型的探索成果。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型变革,从行政式杜绝满堂灌的‚20+20‛模型起步,步入到追求‚双二十有效‛的探索积淀,最后深化到‚少教多学‛高效攻坚,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型变革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二是借鉴兄弟学校自主课堂的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整合、升华,从而构想进一步构建具有黄中特色的‚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

二、‚自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型构建解读

1、基本概念:

‚自主少教多学‛。即在秉持‚少教多学‛理念的前提下,进一步着力彰显师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少教、优教‛的指导方式,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多学、优学‛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型。这里的‚自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的观念上,要凸显‚自主学习‛意识。从学的方面来讲,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最 优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学习应当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导完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担当学习的责任,才能自觉地进入学习角色,自主参与,自主求助,自主发展。从教的方面来讲,基础教育其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作准备,所以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价值和意义,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影响更大,因此,作为教师要确立教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二是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选用方面,师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师生可在遵循学校课堂教学模型变革框架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征、教学风格、学生实际自主创新活用,形成我的模式我的课,以避免机械套用,‚千课一面‛。

‚学生自主多学、优学‛。即在秉持‚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自主主导完成‛理念的引领下,学生为了自身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自主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自主监控自身的学习过程、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达到建立在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在学的过程中感悟乐学和创学魅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自主少教、优教‛。即在秉持‚教师立足于主导作用‛理念的前提下,在课堂导学模型的选用方面教师要拥有自主权,教师可自主创新活用已有的教学范式,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我的模式我的课,以避免机械套用,‚千课一面‛。灵活地针对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风格特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 2 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真正做到‚少教、优教‛,从而为学生提供拥有更多话语权、研读权、探究权、提问权的‚多学、优学‛。

2、基本目标:

进一步将‚少教‛与‚多学‛上升到‚自主优教‛与‚自主优学‛的目标任务。‚自主优学‛,即:进一步把学生从被压抑、被束缚、被控制的状态里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寻求知识中体验进步的喜悦,在讨论理解知识时体味学习的乐趣,在得到教师的指点肯定赞扬时去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愉快心情,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多学和深学,达到倾听、阅读、交流、思考、实践等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素养全面提升;‚自主优教‛,即:让教师真正回归到教学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激励、引领与点拨‛的作用,用具有教师自主风格的导学方式,协助学生自主优学。

3、基本要求建议:

(1)模型构建说明。学校出台‚自主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攻坚策略的思想、框架、模型要素建议,但不限定死具体操作中的‚程序步骤‛,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根据自身风格、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灵活自主的进行要素组合、调整,避免‚程式化‛的形式主义机械刻板;学科和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模型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组成多种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的学科课型或模式,分级部、分学科地开展课堂教学,以达到形成接地气、凸显自主性的‚我的模式我的课‛为最终理念。(2)模型构建框架。

课堂模型,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形态的抽象描述。在这里具 3 体的‚模型‛指的是:‚要素提炼‛和‚要素组合‛,即先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提炼,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组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

基本要素提炼:课堂模型至少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理解迁移、应用评价三个方面提炼基本要素。

一是教学目标聚焦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为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展示和解读学习目标(展示在黑板的固定位臵或教学课件上),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导学作用,明明白白的学。同时,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要聚焦学生实际行为变化,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水平要求给予明确的设定,以起到导测作用。这一基本要素简称‚行为目标‛(相当于学习目标)。

二是理解迁移讲究还原。通过多种方式的还原,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应用。

第一种还原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情境,简称‚还原背景‛(相当于铺垫引入)基本要素。一是还原新知学习与生活情景关系,让新知的学习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激情。可通过设臵生活性的学习情景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亢奋学习精神状态,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二是还原新知学习与原有学科认知结构关系,激活旧知,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铺垫。通过设臵知识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以此作为联想对象,开展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同 4 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第二种还原是还原学生对知识原型多样性、复杂性的感性认知,简称‚还原认知‛(相当于自主探究)基本要素。学生可借助教材、学案、问题单、教辅资料等资源,开展自主(或课外、或课内)或合作等探究学习活动,以初步感知新知的原生价值。具体可通过选择二元结构实施。一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阅读教材和自主思考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自主先学初步认知,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深化认知教学。二是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可通过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认知教学内容,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的着力点在于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学习。

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整节课选择一种结构,也可根据一节课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结构。

第三种还原是还原思维过程,也就是思维可视化,简称‚还原思维‛(相当于展示交流)基本要素。即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推导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使教学内容从原生价值上升到教学价值,达到用教材教会思维。具体实施时可将重点、难点、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2——3个较大的主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展示;问题要有思维价值,不能以‚题‛代‚问题‛。

另外,还原思维时要注重‚议‛。‚议‛的基础是学生讨论,核心是讨论成果的展示,难点是教师的精评。通过‚议‛暴露学生 5 的‚多元解读‛、‚相异构想‛和‚闪光点‛,促进学生理解迁移新知。

三是应用评价注重反馈。

第一种反馈是根据教材的‚学点‛、‚测点‛设臵达标训练题进行反馈,简称‚达标反馈‛(相当于应用练习)基本要素。通过达标训练,反馈仍然存在的问题,对未达成的目标问题进行精讲点评与规范指导,促其二次达成。

第二种反馈是从整体视角、多维视角、动态视角建构认知体系,简称‚建构反馈‛(相当于归纳拓展)基本要素。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容易陷入零散、单

一、僵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建构的视角拓展升华。整体视角:将学到的新知纳入到原认知结构体系中,整体认知,构建知识结构图、思想方法结构图等;多维视角:从多维角度来拓展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解法;动态视角:以运用动态变化的方式将时间、空间的变化引入,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方法看待事物的习惯。

如上分析,以下因素可以作为基本要素: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认知、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这些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还可以提炼新的要素。

要素的重新组合:选择上述其中的要素加以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课堂模型的初级指标架构。组合当然有其基本原则,第一,行为目标、还原思维作为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以确保每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聚焦学生行为。第二,根据客观需要(教学内容、学生)选择基本要素搭配,搭配方式灵活,基本要素组合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灵活多变,不搞机械僵硬的程式化教条,凸显自主性。

组合方式举例(仅供参考):

A:还原背景+行为目标+还原认知+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可参考)

B:行为目标+还原认知+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可参考)

C:还原背景+行为目标+还原思维+达标反馈+建构反馈(先学后教可参考)

D:还原思维+行为目标+建构反馈+达标反馈(先学后教可参考)……

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最佳组合方式,什么内容的学习用什么方式组合最佳?什么程度的学生用什么方式组合最佳?

推进课堂变革 篇2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 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 Roy A.Mc 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 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 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 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

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

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 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 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是中国本土缩小版的“可汗学院”。从“J课堂”云平台推进普陀区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云平台上可以同时实现学生微视频学习、教师教学任务发布、师生课程在线讨论、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的线上互动。同时,微视频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学习视频的点击数据,如学习时间、点击数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给教师一整套学情分析资料,供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结束语

普陀区“J课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满足了普陀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需求,就如同可汗学院的成功是因为其满足了当今世界的需求一样。微视频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有效教学,从而高效率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它让课堂教学起点从知识传授提升到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选择;让学情分析从模糊走向精准;让交流从单边走向多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应用与理解知识上。在多元文化、多重视角、多重知识交互的环境下,微视频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完成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总之,“J课堂”平台对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Twitter[DB/OL].[2016-5-13].https://en.wikipedia.org/wiki/Twitter.

[2]搜狐IT.Google16.5亿美元收购You Tube掌控网络视频业[EB/OL].[2006-10-10].http://it.sohu.com/20061010/n245708385.shtml.

[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4]MCGREW L 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

推进统一城乡住房市场的变革 篇3

党的十八大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其重要内涵就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四川约有900万人是城乡两栖的“半城镇化”人口。大量人口在城乡间流动,导致运力浪费和宅基地低效利用,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削弱家庭功能。统一城乡住房市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可有效提升城镇化质量。统一城乡住房市场,农村户籍享有的房屋产权便可在自由交易中增值变现,这让农民带财产进城的愿望演变为现实。将推动农民工携家属进城定居,城乡两栖的“半城镇化”人口大幅减少,城镇化质量将显著提高。

其次,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一城乡住房市场将变现农村住房可观的增值潜力,带动农村住房质量改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加快新农村建设。既能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创造前提条件,又能使使职业农民在农村也能够享受市民生活。

再次,有助于稳定大城市房价。既可大量增加商品房供给,也可为社会闲置资金开辟有效的增值保值渠道。这样就从供需两个方面为稳定大城市房价提供了可靠保障。

最后,将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投资拉动的力度。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在农村享受市民生活,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改善消费条件,扩大消费需求。通过高效利用宅基地,可弥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不足。由此释放的巨大增长潜力,将带来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

走出误区:发达国家的统一住房市场

人们对于统一城乡住房市场存在一些误解,例如“发达国家没有统一城乡住房市场”,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欧美国家没有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民众可以在城乡间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欧美住房只有公私之分,无城乡之分。

日本的户籍虽有城乡之分,但只有户籍管理没有户籍限制,城乡居民可自由流动,平等享受居住地所有福利。同时,日本已将农村住房市场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耕地和农村住房流转体制,鼓励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投资。

正视困难:质量和政策的差异

农村住房过于分散。农村住房普遍较为分散,不但导致土地资源低效利用,而且严重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普及。

农房质量整体偏低。农村住房质量普遍不及城市商品房,大多没有考虑防火和抗震,存在安全隐患。

偏远农房缺乏需求。偏远地区的农村住房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即使放开农村住房市场,偏远地区的农民也难从中获取足够的财产性收益。

住房政策城乡分割。农村住房尚未商品化,市场交易严重滞后,现行住房政策主要针对城镇住房市场。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采取措施:统一规划和完善配套

严格上市条件。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证房屋安全和购房者的基本生活条件,上市交易的农村住房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农村原住户人均占用宅基地,不得超过35平方米的国家规定;二是住房位于农村集中居住区且具备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三是住房质量必须符合商品房的建筑安全标准,通过政府建设部门验收确认。

鼓励资本下乡。符合上市条件的农村住房凭借良好的环境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对城市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允许农村住房上市的同时,要允许城市资本下乡,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不难筹集。

改善城乡布局。按照发展大城市群和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要求,努力改善城镇布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建制镇,使城镇辐射带动范围覆盖更广阔的农村。以乡场和中心村为依托,集约建设新农村。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公共服务成本,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

推动移民扶贫。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村要大力推进移民式扶贫。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集中使用扶贫资金和各种支农资金,鼓励当地农民向条件较好的地区迁徙,或在县域内通过宅基地换住房直接进城定居。

统一住房政策。城乡居民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继续加强城镇保障房建设的同时,要逐步推进农村保障房建设。今后农村居民可以在城市购房,城市居民也可以在农村购房。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没有住房的异地申请公租房,低收入家庭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廉租房。

推进课堂变革 篇4

中央历来重视规划,在各类文件中都强调城市发展要科学规划。然而,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盲目扩张、低效开发、浪费土地、贪大求洋、千城一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规划导致的,相反这些问题恰恰是在各种规划的“指导”下产生,且都有相关规划作“依据”和“支撑”,这些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种种乱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出自著名规划师和知名规划机构的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依据的“模板”和“蓝图”,也已经变质为一种新的形象工程。

一、当前规划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一)规划编制脱离发展实际

规划编制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趋势、历史文化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基础和约束条件,在发展目标制定、参照标准选取、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脱离当地发展实际。特别是一些规划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一味求大,而不考虑当地人口基数和产业发展等情况,导致规划人口规模无法实现,造成按规划配置的基础设施等极大浪费。例如西部某省会城市提出规划建设3个新区(规划人口总计70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860平方公里)和5个新城(规划人口总计28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新区新城总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267平方公里,而该市建成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

(二)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

一些规划单位在规划编制中,投地方政府领导所好,以概念为噱头,试图通过吸引眼球的各种视觉效应来打动地方政府,助长了当前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贪大求洋、复古仿古的风气。据不完全统计,类似“国际大都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城市概念达40余种。诸如“东方日内瓦”、“东方迪拜”、“重回明朝”等口号层出不穷,盲目崇洋媚外,简单跟风造古城。例如,某市为恢复古城,政府投入数百亿元,而该市财政收入仅有六七十亿元,城市政府为此负债上百亿元。

(三)规划为形象工程提供依据

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形象工程问题,如新城新区、CBD(中央商务区)、生态城、楼堂馆所等,过多追求“高、新、奇”,马路公园广场过多追求“宽、大、洋”,规划为这些形象工程浪费土地、浪费资金提供了合法依据。例如山东某市规划建成由10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1条中心绿化隔离带、2条小绿化隔离带、2条外侧绿化带组成的超宽大道,最宽处达102米,占地千余亩。又如,某市城区人口90多万,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规划大师,耗资近3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405亩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

(四)规划本身成为形象工程

一些规划过多关注水系景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内容。一些规划成果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问题。本应突出规划展示功能的规划馆也呈现出超标准、超豪华的态势,各地竞相攀比,地级市规划馆耗费上亿、县城规划馆投资几千万已是常态。这些规划馆大都是政府投资,维护运营费用高,且成本投入和社会收益极不相称。例如,某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投资1.3亿元建成1.88万平米的规划馆。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规划思维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与上级规划基本雷同。忽视了地方发展特点、阶段和水平,在指标上比照上级指标来确定地方发展指标,在产业选择上盲目跟风,一哄而起,造成产能过剩。例如,某省“十二五”规划中设定了10%的GDP增长目标,省内13个地市设定的指标除一个地级市与全省目标相同外,其他全部高于全省目标。又如,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某省11个地市有10个提出要把光伏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空间规划多考虑布局不考虑成本。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配置空间资源,多考虑政府投资的道路、建筑、公共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偏重于工程技术设计,不考虑发展阶段,不考虑投入产出等经济社会效益问题,追求过度超前,导致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侧重于物质空间建设,对人的重视不够。

(二)规划编制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规划编制主体的市场行为越来越严重。当前规划编制机构多为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规划机构为了效益最大化,不仅盲从地方长官意志,甚至推波助澜。这与目前实行的以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收费制度不无关系,规划编制机构和希望“以地生财”、彰显政绩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城市规模上达成了默契。

(三)规划资质垄断和学科封闭

一些规划机构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相互交叉衔接少。有些部门通过规划机构的资质管理,抬高了准入门槛,形成垄断。同时造成规划学科单一,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学科话语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评和质疑,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把责任推给政府,或者指责别人外行,更遑论公众参与规划了。

(四)规划专家评审流于形式

规划成果的审查有很多方面,这里只讲规划评审中的问题。规划理应由地方和专家共同来评定。现实中,只要是地方没有意见,规划评审也就变成“走程序”,规划方案大多都能通过评审,专家的意见作用没有发挥。规划评审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公共关系平台。一些评审专家由规划编制机构邀请,自然存在说好话的现象;大多参与评审的专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身也从事规划工作,要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敢也不愿得罪地方;参与评审都有专家费,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问题。另外,规划评审会的.专家构成过于单一,同行之间的评审造成大家一团和气、谁也不愿得罪谁,同时也不利于从综合性的角度审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五)规划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规划编制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目前规划决策权在地方政府,而编制机构只有建议权,容易导致规划编制主体在规划编制中盲从于领导意愿,使规划成为某些领导盲目决策的工具。多年来对规划本身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对规划领域产生的诸多乱象没有从规划自身找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几乎没有规划机构或个人因其所编制的规划造成严重浪费或重大经济后果,而承担过相应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三、建立科学规划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规划问题的研究和科学引导

树立科学规划理念。要重视调查研究,摸清地方发展情况,规划既要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又要体现地方特色。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多一点常规发展,少一点跨越式发展。要扭转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划体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根据地方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来制定规划标准,避免搞“一刀切”。

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规划一定要重视弱势群体,保障农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和发展机会;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要给人用,方便人用,而不仅是给人看的。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规划责任跟踪追究机制。对编制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城镇发展实际,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严重不符的规划机构或个人要取消从业资质资格,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建立规划终身责任机制,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建立对规划编制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对规划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按照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来确定收费标准,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积来确定规划收费的既有规则。

(三)建立健全多部门、多学科的规划编制体系

打破规划的部门垄断,逐步取消各类规划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多规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规划在部门和机构上的融合。在县市及以上层面,鼓励地方开展“多规融合”的实践探索。

打破学科封闭,开门编规划,促进多学科融合的规划学科体系建设。统筹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改变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的规划编制模式。

(四)完善规划评审和审批制度

委托专业评审机构组织规划评审会。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库进行规划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规划等领域专家按比例组成,采取回避制,当随机抽取的专家与被评审的规划编制单位、地方有关时,应进行更换,更换的专家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加强上级政府的制约作用。发挥本级人大的决策监督作用。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要把公众参与纳入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五)推广好的规划经验和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变革方案 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程改理念及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 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结合万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实际,制定一套信息技术教学思路。

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用艺术性、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目标,勾画出操作的大致步骤。3.学生按照自学中自己总结的大致步骤操作,遇到问题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小辅导员辅导或老师的巡视指导来解决。4.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操作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以避免操作中问题的重复。

5.学生复习操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6.教师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练习。

7.课堂总结,首先学生自己总结,然后老师做补充,得出结论。

我认为这种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乐学。

四、实施步骤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教师要充分 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过电脑和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平分在一组,让他们互相带动。

(三)合理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的力量,自行讨论解决。通过问题的一一解决,使学生体验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进课堂变革 篇6

作者:花都区赤坭镇莲塘小学

来自:

花都区赤坭镇莲塘小学

近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特别是江苏洋恩、山东杜郎口等地的经验,成为了我区课堂教学的样板,各校纷纷效仿、改革,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立足于课改精神,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中各学科的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求得进步。现就我校变革课堂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一、健全各种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为确保变革课堂教学顺利推进,我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任副组长,负责具体落实,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我校结合教学管理规范和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有备课制度、上课制度、教研制度、听讲评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考试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使全体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教法,我校变革课堂教学遵循三个宗旨,一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二元”目标(学会、会学);二是遵循“五”字授课方式(导、学、赛、评、练),体现“五点”教学原则(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激情奔放的情感课堂;教与学相对应的实效课堂;聆听为中心的静思课堂;展示课题方向的研究课堂);三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运用新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人文化的课堂。

1、以新理念为主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育人观,要对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充分体现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转变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养成学生自主探究习惯。我校在上学期即组织教师学习区关于课堂改革的有关方案、文件,结合学习杜郎口的经验,倡导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班成立了“学习合作小组”,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思考空间,让学生“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学生如何“会学”和“学会”,避免了以前的一言堂局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大胆展示。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创设平台,求真务实,改进行为。

推行各学科教学研讨,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行为改变,狠抓教师备课,强化教师素

质的提高。

我们构建了“集体备课-上课实践-集体评课、修改-再上课实践”的课例研究模式,形成了以“课”为核心的循环往复的教研过程,引导教师从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个个都是活动的主体,人人都有承担活动的义务和责任。促进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和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成长。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困惑,确立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执教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案。

第二步是上课研讨。由执教者进行第一次上课实践,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并按不同的分工做好课堂实录记摘,(例如: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次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和次数等,课后,组织教师们集中在一起研讨,先由执教者说课,然后教师们结合听课记录进行评课,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步是按修改后的教案由执教者再进行上课,再进行评课。

最后,教师们自己上课实践,并结合两次上课情况从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各环节的安排、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每人完成一份课例评价报告。在整个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要求各个科组长充分发挥科组的集体智慧,加强共同学习、合作研究,营造科组浓厚的研究氛围。

四、教学改革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我校推行变革课堂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得以培养和增强,校园文明氛围得以形成,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的乐园。

推进课堂变革 篇7

建筑业之于深圳,有着特殊的意义。30多年前,正是建筑业领域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工业史上发展的一个伟大奇迹。

这30年间,深圳春潮涌动,建筑业从无到有,以两万基建工程兵起步,完成了多个深圳建筑史的开篇之作,为深圳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13年,深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11109万平方米,建筑相关企业超过1000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358.33亿元,约占全市全年本地生产总值的16%,建筑业在全市经济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建筑业长期面临着工业化程度低、手工作业质量差、资源耗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人工成本高企等诸多问题,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居住需求,也有悖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

作为“创新之城”的深圳不得不思索,下一个30年,建筑业何去何从?“速度终有上限,质量永无止境。”早在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之际,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在今年9月举行的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从“速度时代”推向“质量时代”再次明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为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市,深圳市长许勤在大会发言中提出,“我们‘深圳质量’的实践表明,以质量为目标的结构调整把握得好的话,是可以找到质量和速度双提升的黄金平衡点的。”深圳要“坚定不移打造‘深圳质量’,争当推动‘三个转变’的排头兵,为建设质量强国、实现‘中国梦’作出特区新的更大贡献。”

“速度时代”难以为继的各种问题唯有在“质量时代”方可解决,这正是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但是,没有改革,就没有“质量时代”的到来。

建筑产业化正是对传统建筑业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走向建筑业“质量时代”的必由之路。

建筑产业化通过设计标准化、部品部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五化合一”,使建筑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此带来的首要变化是,建筑质量的显著提升。传统生产方式下,施工现场工人通过手工作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误差不可控,而工业化方式将建筑精度从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并能提供可持续的、质量稳定的产品。在建筑业 的质量投 诉中,70%75% 是漏水问题,而工业化生产的房屋可减少90% 以上的外墙渗漏事件。香港测算数据表明,工业化建筑可以降低90% 以上的后期维修费用。建筑质量提升的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人民群众,“质量时代”必将带来更多的普惠价值。

与此同时,建筑产业化还具备极大的效率、成本、环境效益。人工费用降低25% ~ 30%,不依附人口红利,工人的劳动效率与劳动价值得到提升;效率提升,时间成本下降25% ~ 35%;实现“四节一环保”,减少建筑垃圾80% 以上;工业化的规模效应还将大幅节省设计、材料等成本。

作为深圳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龙悦居三期公租房项目首次在2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大规模应用工业化技术,其外墙、楼梯、走廊全部为工厂化预制、现场拼装完成,并集成应用了多项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与传统施工项目相比,该项目大幅提升了建筑质量,总工期缩短6个月;在建造阶段分别节煤约350吨、节材1850立方米、节水7.2万吨、减少建筑垃圾约1900吨。在获得良好的经济、环境、产品效益的同时,也获评“2011年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一等奖、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国家住宅康居示范工程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评价其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了新模式,树立了新样板”。

更重要的是,建筑产业化还将从全产业链角度推进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建筑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且在经济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建筑业转型对整体经济新发展至关重要。建筑产业化对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带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与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与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作为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的深圳,早在11年前便开启了市场化条件下的建筑产业化实践;2006年便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这是特区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十多年来,深圳从标准、政策、试点示范三个维度着力推进,率先探索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推广产业化建设方式,孵化培育了三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万科、中建国际等一批领头企业成为行业旗帜,不仅辐射全国,甚至走向香港、东南亚等地区,显现出建筑产业化领域内“深圳品牌”、“深圳创造”的强大溢出性。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深圳已经在研发、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积累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双引擎推进,企业积极性较高,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的出台,是在前期基础上深圳建筑产业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3% 的建筑面积奖励措施,“3个100%”全域推进的规模,力度空前、影响深远,深圳建筑产业化即将迎来一个全新局面,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全国“绿色先锋”,建设绿色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是深圳重要的城市目标,而建筑产业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多年探索实践,深圳在工业化、标准化、绿色低碳等领域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目前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单位GDP能耗持续低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实现绿色发展,推进“深圳质量”。

推进课堂变革 篇8

(一)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要求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大都是在职人员,他们的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限制,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如果脱产或半脱产到学校进行学习,势必影响工作。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提供实时和非实时教学平台。教师不出校园,在学校演播室内就可通过各种视频教学(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函授站学生的面授辅导任务,在教学任务中实现双向沟通和交流,实现实时教育,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学校还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选拔最优秀的主讲教师,将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包括声音、图像、教案和多媒体背景素材进行组合,制作成视频流课件,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发送出去。学生在教学站上甚至在家中即可反复用计算机点播、调看和下载这些课件。进而还可将有关课件制成光盘,发售给学员,供其随时收看。对于各种作业练习,可由学生完成后以电子邮件E—mail发给老师批改。这种非实时交互教学的方式,已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能大大缓解在职从业人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矛盾,避免了面授辅导的困难。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爱好、文化程度、学习时间情况等来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这就为那些受到工作时间、居住地点、年龄、家庭限制的人继续受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系统,它不仅具有现代教育媒体的特征,而且是以现代任职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被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网络直播课程教学、基于光盘的自主学习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取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化,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虚拟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过去,函授学生远离学校,受不到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对母校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学生人格特征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很不利。现在可利用技术手段将学校的历史背景、教学资源、校园建设等材料制成基于WEB的软件,供学生在网上调阅。过去,函授学生远离学校,无法使用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现在可在虚拟条件下实现图书馆资料和实验设备的共享,增加教学信息量,扩大知识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从而促进了继续教育的现代化。

(三)使协同学习成为可能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通讯技术实施远程交互,学习者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和其他学员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等方式建立联系,实时或非实时地与教师或其他学员进行充分的交互和协作活动,从而及时得到教师或其他学员的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可以多次进行,不受时间的限制,从而为协同学习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传统课堂教学的某一特定教学方式好比语境,它会影响学习者理解事物的方式,限制学习者看事物的角度,而网上教学则留给学习者更大的思考空间。网络信息和资源共享,使得学习者思考更深入,从而有利于学习者从多个方面积极地学习,有利于发掘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且由于理解的不确定性,网上教学加大了学习者对协同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协同学习成为可能。

(四)使教学内容更新更快,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传统教育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本教材常常使用一年甚至多年,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而现代远程教育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随时地补充修改教学内容,因此可以开设最新的课程或讲座,使学生能从网上及时获得最新、最需要的知识,这特别适合在职学习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聘请最好的老师授课,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听课学习,这对缺乏教育的边远地区无疑是一个福音。而且为提高效果,我们还可以把一门课分别让几个老师讲授,让每一个老师都能讲他最擅长的部分,从而优化了教学资源,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供多功能多学科的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依托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可开展多专业、多类型教学,如同时开设若干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避免专业单一选择范围小的局限。亦可同时进行函授教学,自学考试助学,岗位培训和专题讲座,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和多功能的教育服务网,使继续教育摆脱单纯学历教育束缚,向多功能高效益方向发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继续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育方式陈旧落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更新教育观念显然不行。继续教育市场将从过去的“教方市场”迅速转变为“学方市场”,实力、质量和技术将是学生选择学校的主要条件。那些教学质量不高,专业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学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确实树立危机意识和改革意识,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进行现代化改造,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被淘汰。

(二)要理顺管理体制

教育技术改造不仅仅是继续教育部门的事,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体制是教育技术分属于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和网络中心等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常出现业务重叠、协调困难的局面。这种管理机制应加以理顺。学校可考虑成立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心,将原分属各部门的业务统一管理起来,突破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界限,不管是谁,只要涉及到远程教育技术,都由中心统筹策划,一并安排,这样可避免工作扯皮、相互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进继续教育变革,技术更新是必须的,而人的素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学及管理人员要求知识更全面,尤其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此外,还需要增加网络通讯技术方面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形成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对教学管理人员,学校要不断提供机会,给大家培训和进修,使其知识不断更新,并尽快接受和掌握现代化先进教学技术。继续教育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要不懈努力,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掌握驾驭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四)要注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上一篇:营销发展论文下一篇: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