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学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 篇1

学习东盟经济地理与文化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执着精神,它带领着我们继续学习下去,加深了我对东盟经济、地理与文化的认识,提高了我们对于东盟经济地理与文化的兴趣,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对于以后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要求。通过学习东盟经济地理与文化课,使得我们对东盟国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使得我们对于各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风光,人文风光,社会风光,民族风光,地域风光等等。

一、对于旅游的认识。旅游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前往某些地方并作短暂停留的活动。旅游系统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客源、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连接、旅游环境等要素。特别是根据吸引强度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四个层次;按其形成和属性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类型;根据功能可分为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购物型等;按资源的客体属性可分为物质性、非物质性与非物质共融性三种;按资源发育背景可分为天然赋存性、人工创造性和两者兼具的复合性三类;按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不可再生性资源。旅游要素包括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旅游地图的类型包括旅游交通图、导游图和旅游行业图,它的作用是导游服务、决策参考和宣传广告。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的认识。旅游资源评价包括美学观赏性、文化历史性、科学性、其特性、规模与组合状况、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容量。其中,旅游资源的美有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嗅味美、动态美、意境美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市场导向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原则、保护原则、综合开发原则。旅游线路的类型可按旅游目的、跨越的空间尺度、所需时间、活动内容、所乘交通工具、旅游者的行为和意愿、组织形式。其中旅游目的可分为普通观光线、探险考察线、文化旅游线和宗教旅游线等。旅游线路设计和开发的原则包括市场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热电冷点兼顾原则、不重复原则、张弛有序原则、安全性原则。

三、对东盟十国区域旅游特色的了解。东盟国家历史悠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宗教与民族成为特色,不同的宗教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从而为东盟国家的旅游增加了一分魅力,宗教的存在也给东盟国家留下了许多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印尼的婆罗浮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塔,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之一;泰国的佛统金塔是泰国最高、最古老、最壮丽的佛塔;马来西亚的国家清真寺是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建筑的艺术的杰出代表等等这些宗教建筑为东盟国家的旅游业增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吸引了世界无数旅游者的眼球。菲律宾的伊富高人创造的巴纳韦高山梯田所用石方超过埃及古代金字塔,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东盟十国地处热带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复杂的地形造就了东南亚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热带气候使得东南亚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加了东盟国家的旅游活力。泰国的普吉岛是泰国南部的世外桃源,也是泰国最大的海岛,这里碧水蓝天、风光迷人,是亚洲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区,该岛有“花之岛”之称,并享有“南海乐园”“神仙岛’的美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新加坡的圣淘沙、越南的下龙湾等等这些著名的景点都是东南亚独特气候、自然环境造就的旅游胜地,这些都吸引着观光揽胜的外国游客,为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活力。

学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 篇2

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初中地理一直为“副科”, 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 审视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 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围绕老师的教转, 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学生听得多, 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 兴趣低;先教后学, 教多少学多少, 不教不学;多考多学, 少考少学, 不考不学。我认为, 当务之急是让学生认清地理的重要性, 尽快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自主学习地理。为此我想了一些办法。

办法一:激发自主学习地理的热情

从地理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例如, 利用影子上午在西方和下午在东方, 判断某地的东西南北方向。又如, 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一地理规律, 判断夏季上午乘车去学校和下午乘车回家, 应该坐在公共汽车哪侧不会晒太阳。

还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 让学生回忆这些节目中有关地理问题所占的比例, 体现出要参加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认真学习地理可以提供很大帮助。通过这些学生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 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 很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

办法二:产生自主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 深入研究。例如, 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 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 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

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 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多媒体课, 甚至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性格幽默风趣等,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 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

例如, 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时, 我在班级的墙上临时粘贴了一些重要的经纬度, 使全班模拟一个经纬网,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经纬度, 然后我们开始游戏, 我说:“请北半球的同学站起来。”“请北纬30度的同学站起来。”当我说到“请东半球的同学站起来”的时候, 发现本初子午线以东的都站起来了, 然后我哈哈大笑, 告诉全班同学:你们都错了。这时大部分的同学都开始翻书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原来东西半球并不是以0度经线为界的。经过这样的引导, 一下子就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办法三:养成自主学习地理的习惯

要使学习兴趣持久, 就要“习惯成自然”, 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 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 完成作业, 还能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中国行政区划”的时候, 我借助学校大墙上超大的“中国行政区划图”, 花了两节课时间, 讲民俗, 看轮廓发挥想象, 尤其讲到陕西省的轮廓就像是一个跪着的兵马俑时, 同学们可高兴了, 纷纷想象其他省的轮廓像什么。一节课下来, 大部分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也记得差不多了。因为每个省级行政区中已经标出了行政中心, 所以我顺势把行政中心也介绍了。第二节课, 还是面对大墙, 我提了很多问题, 比如, 长江与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第三级地势阶梯上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沿海分布有哪些省级行政区?哪些省级行政区与外国接壤?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同学们在大墙前面七嘴八舌地比画了起来。小小的“墙上谈兵”让学生们兴奋不已, 课间每当我走过这面有“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大墙时, 还不时看到有学生在饶有兴致地研究轮廓和我上课的那些问题呢!

办法四:探寻自主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 是事半功倍的前提。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 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活动。

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不唯一、有效性的原则, 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 在学习“降水与降水的分布”中的降水量柱状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来模拟5种降水量柱状图, 把全班分成5组, 根据所给出的数据 (分别是全年多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常年湿润、全年少雨的数据) , 用滴管把红色水滴入量筒, 倒入对应的试管内, 由12根试管模拟出该降水类型12个月的降水情况, 每组选派2名代表根据卡片提示描述该地的降水的情况。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参与式活动, 把抽象的降水情况变成形象的试管高度,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也更牢固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学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 篇3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提高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学习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学法指导:我国省级行政区可以用下列顺口溜来记忆:

两湖两广两河山(8),五江云贵福吉安(10);

四西二宁青陕甘(7),内重台海北上天(7);

港澳特别行政区(2),一国两制已实现。

基础知识:

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阅读P6课文及材料“省”与“县”的由来,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1、“郡”“县”的名称早在时期已经出现。我国目前的一些省界,在600余年的朝时已大体形成。

2、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很大影响。

阅读P6课文“现行行政区划”的一、二段,回答:

二、现行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

三级。

2、我国共有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我们伟大的祖国首都是。

3、P8阅读“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进行记忆。写出下列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4、P7省级行

(1)、面积最大的是;

跨经度和纬度最广的分别是、;纬度最高的是;完全位于热带的是;陆上邻国最多的是;

山东省的四个邻省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是江苏、、、。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写简称)、、、。(3)、记住下列省区的轮廓图: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台湾。综合提高:

读图3—2“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要求:(1)下列数码代表的省区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 ⑥_________(2)下列数码所代表的邻国是:

⑦__________⑧ __________ ⑨__________(3)我国的临海⑩是(4)请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入序号:

12内蒙古自治区 13贵州省 14山西省 15重庆市 16浙江省 17四川省 18青海省 19云南省20广西壮族自治区 21广东省 22台湾省 23陕西省 24闽25冀26豫

学习中国创业学心得和体会 篇4

作为一个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创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刺激和风险。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创业学,我们之前对创业没有深刻的了解。直到我们学习了赵延忱老师的中国创业学内容,才对创业这个概念有了基本的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创业,再不是我们懵懂概念中的冒险、刺激和风险,而是充满了智慧和策略的一种梦想的坚持。

1、创业基本问题:“魂”与“根”

它是对创业这个事物起主导作用的问题,是贯穿创业全过程的最稳定和最一贯的问题,是决定其他一切问题的问题,因而是创业基本问题。

“魂”是具有灵魂性质的一种资本形态,是的独立资本形态,它是区别于已知的多种软硬资本形态之外的独立存在;是特殊的资本形态,它以创业者为载体,以通晓创业规律的能力为存在形式的特殊资本;是真正的资本形态,它是超越、渗透并统领全部要素资本,对财富增加起决定作用的最具资本性质的真资本,故称灵魂资本。理论表述为“对创业特殊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表现在创造与整合资源,驾驭资本要素的能力;落实到对具体项目的理解、通透和把握”。通俗表示为创业者的“本事”。

“根”是项目的“生命基质”。它是项目构成要素的核心,是一切有形与无形要素的根本。首先是生命基因的有无决定着这个项目能否生存,其次是这个基因的质量决定它能长多大。它是创业项目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站住脚的基石,故称资本之根。理论表述为:有质量的生命基因,是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通俗表示为项目的“优势”。

“魂”是从创业的主体揭示创业的本质,“根”是从主体的对象揭示创业的本质。二者共同构成创业基本问题。

2、创业基本过程:项目—模拟—运转

过程是事物在时空延伸的变化中,所呈现的形态与特征的差别。创造企业是以项目选择为起点,以企业诞生即运转实现为终点的过程。创业过程是具有生物属性的自然生成过程,是先后承接,环环相扣的链条。这个过程呈现出的阶段,是由突出的特征而可以相互区别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不是逻辑推导和主观设定,是创业真实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差异是由阶段的目标不同和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显现出顺序发生,不可逾越,不能颠倒,无法缺省的阶段——不论你是否知道它。

知其先后谓之“道”,揭示这个存在的意义在创业自觉: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要干的“什么”,就是由阶段目标规定的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是阶段目标的达成,“达成”是顺序进入下个阶段的决定性条件。规律存在于创业的全过程,标识阶段的意义还在于按照企业出生-发育-成活的进程,分阶段的用规律回答具体问题。

3、创业基本矛盾:能力与实践 基本问题告诉我们,创业靠本事,本事来自实践。而创业者总是在没有实践进而没有本事的条件下开始创业。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存在使得创业者处于两难境地:要干,没有实践历练的能力,不干,就永远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矛盾是贯穿创业全过程中的永恒主题。由基本矛盾的存在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实践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选择。比如:“从小做起干起来是最重要的”。离开干说什么都没用,甚至不可能理解规律的存在;再比如:“选择项目是个实践过程”,是把拟定项目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再比如:确定项目后的“模拟”,是用最小规模,探索方式和虚拟办法,完成对项目要素综合而运动的理解、平衡与把握;再比如:模拟之后的“运转”,是创造运转实现的三个条件,而三个条件的创造是完全的实践。

基本矛盾决定了“两个没有”——创业者没有能力和资金。它解决实践中一切问题的前提,比如:“点规模渗透”的创业销售模式,建立在创业者不懂销售而又必须做销售的这个前提上;再比如:“好项目的12个来源”,是以创业者没有资金作为为谈论项目的前提。而“二B”的全部内容是建立在融资成功基础上的智力游戏。

学新中国史奋进新时代心得 篇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党员干部要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修好“终身课”,练就“金刚体”,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深学细悟定信念,修好“思政课”,挺起“硬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党员干部有一副硬脊梁,百折不挠、顶天立地。如何挺起硬脊梁,祛除“软骨病”,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案头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全面、客观、准确地理解深刻要义。要把党史新中国史作为“手中卷”,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把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工具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修好“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练就钢筋铁骨,挺起人民靠得住,重任扛得起的“硬脊梁”。

自省自警强党性,修好“检视课”,涤荡“净心灵”。“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自省是荡涤心灵尘埃的“清新剂”,自警是抵御外来诱惑的“防火墙”。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重大考验和重要历史使命,党员干部作为建党治党的骨干力量,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期待,对照身边优秀榜样,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审视思想,清除尘埃;审视言行,撕掉虚伪,审视工作,摒弃不为。要以前车为鉴,自敲警钟,避免出现“昔日观看警示片,而今已成片中人”的讽刺现象,时刻自省自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学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 篇6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导学模式”正是把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确立

在新课改向纵深推进的今天, 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学科, 如何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媒介,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 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 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 教师批阅学生预习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我思考, 分组讨论并展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 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探”与“思”

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取决于学案的质量。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 高质量的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问题讨论探究、知识小结、跟踪练习、能力提高、课堂反思等。

(一)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原则

1.设计的学习目标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地理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学习目标要发挥“标准”作用, 就必须力求陈述明确具体, 可以观测和操作。而且, 目标的设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比如, “中东地区”一节的学习目标, 可以设计为“通过读图、收集和阅读资料, 感知中东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渗透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所谓教学, 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其观点与我国新课改倡导的“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吻合。“学案导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 导学案的编写也要注重渗透学法指导。“渗透学法指导”既要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各个环节及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 解决学生“能学”“会学”的问题, 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愿学”“乐学”的问题。后者为前者提供动力保证, 是决定学法指导成败的关键。二者兼顾, 方可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融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直接目标。因此,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题的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或研究, 提高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4.突出知识的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 并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建构”, 教师应在学案中精编一定数量的习题。

值得注意的是, 习题的编写与设计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地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 离开了地图, 地理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习题的形式上, 教师应尽可能表现出“图文并茂”的特点。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三大环节:课前导学预习、课堂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延伸。

1.课前以案导学, 预习新知

课前下发“导学案”, 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 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 要求学生填写学案, 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在课前收导学案进行批阅, 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这个过程, 使大多数学生对当堂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教学, 或修正教学策略。

2.课堂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案例: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环节, 其主要特点是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是“学案导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基本步骤包括:

(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伊始,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 运用恰当的手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 使学生主动学习地理新知。例如, “西北地区”的导入设计, 由学生朗读王维的《使君塞上》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唐诗, 感受诗人笔下描绘的西北地区苍凉壮阔的景色导入新课。

(2) 分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 相互启发, 消化疑点。本案例中,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学生对“本区位置和范围”等基本概况自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媒体显示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 进行第一次小组合作, 讨论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 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究, 分析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差异及原因。通过两轮“合作探究”, 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成因, 不仅知其然, 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了。

(3) 教师精讲点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 学生自学中的疑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例如, 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成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位置特征———东西跨度大, 位于内陆, 距海遥远, 气候干旱,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干旱的气候使得西北地区河流少, 且多为内流河等等。

(4) 课堂总结, 梳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并把知识梳理成线, 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记忆深刻。地理学科特别强调要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 即知识网络尽可能采用略图的形式。

(5) 巩固训练, 当堂达标。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课堂达标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并根据反馈信息, 进行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 可进行补偿练习题。

3.课后拓展延伸

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 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三)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后的思考

1.“导学案”的应用,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

导和学两个字, 促成“导学案”。“学”, 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因此,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 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 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 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 即注意导学案设计的层次和梯度。

2.“导学案”应用时, 同时要注意教师的“导”

“导学案”中的“导”是关键, 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即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要求适时、及时、恰当。首先,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等要素, 有反馈地预设。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进行反馈强化训练, 同时做好补救和补充, 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

3.“导学案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科特点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地理课堂应用这一教学模式, 就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比如, “滚滚黄河”导学案的设计就要强调黄河的自然概况以及和人的关系的协调。

4.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 研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长时间单一导学模式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将给学案导学注入活化剂,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学案的编写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

5.有待探索的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的“导”有哪些策略, 如何才能做到“及时导”“适时导”“有效导”, 这些都是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总之, “导学案教学模式”缩减了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与讨论, 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 也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只是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席钧, 《关于“学案教学法”》

[2]张熊飞著,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3]郎根栋著, 《地理教学艺术探索》

上一篇:2008年春学期个人研修计划下一篇:任教以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