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作为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读诗方式, 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 也是读者学习、 欣赏诗词歌赋的最佳途径。 但是,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 代代相传的吟诵艺术受到了很大冲击。 目前,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吟诵产生了兴趣, 并对此进行了抢救、研究。 著名吟诵学家叶嘉莹女士在2013 年5 月28 日《 光明日报》 发表的《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一文中提出, “ 传承吟诵的关键, 就是使它重回教育体系”, 并呼吁“ 设立吟诵进课堂的试点, 探寻符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吟诵教学方法”。
但是, 由于吟诵已远离学校教育久矣, 现在要让它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之中, 让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从现在的“ 朗读”回归到原本的“ 吟诵”上, 这种转变确实不易, 需要在“ 朗读”与“ 吟诵”之间搭建一个可供凭借的台阶。
二、解决的策略
吟诵是介于读与唱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 吟诵包括两种形式———“ 吟”和“ 诵”。“ 诵”是按一定的节奏, 出声地读出来, 是“ 吟”的基础;“ 吟”是对“ 诵”的一种音乐化处理结果, 带有一定的腔调, 类似于歌唱一般地读诗。 而所谓“ 诵读”, 是介于现在的“ 朗读”与古人的“ 吟诵”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 它有一定的节奏, 但是旋律平直, 跟现在的“ 朗读”音调一样。
从近年来笔者推广古诗吟诵的教学实践来看, 要让学生从早已习惯的古诗朗读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古诗吟诵本位上来, 诵读是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一级台阶。 通过加强古诗诵读的训练, 可以促进学生慢慢接受古诗吟诵, 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古诗吟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实施的步骤
1.比较读法, 感受古诗节奏。
通过比较古诗朗读与古诗诵读这两种不同的读诗方法,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诵读古诗时声音所具有的鲜明的节奏美。
近体诗的吟诵一般按两字为一个单位划分读的节奏, 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一字为一个单独的节奏单位。教学时, 笔者有目的地出示了仄起式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和平起式七言绝句 《 秋思》 ( 两首古诗都没有标注任何符号) , 让学生按照平时的习惯朗读几遍。 接着再出示这两首古诗, 但在入声字、 平声字和韵脚处分别标注了“ .”、“__”和“!”符号。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
秋思
[唐]张籍
阳城里见秋,
家书意万。
恐匆匆,
行人临又开。
笔者先把上述两首诗诵读给学生听, 之后让学生说一说, 老师的读法与他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发现:按平时的习惯朗读, 各个字的发音长短基本一样;而老师刚才的读法, 有些字发音长, 有些字发音短, 听起来更有韵味、更有节奏感, 有一种像唱歌的感觉。 他们请求老师教这种读诗的方法。
2.反复诵读, 了解吟诵规则。
通过诵读各种不同格式的近体诗, 让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直观了解古诗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在学生对古诗诵读有了兴趣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每天的晨读课和两分钟的课前朗读时间, 给学生诵读不同格式的近体诗, 如仄起首句押韵、仄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等。 听多了, 学生会跟上老师一起学着诵读。 经过反复、大量的诵读活动, 学生们发现:诗句中的字, 标注“ .”号的读得很短, 标注“”线的读得较长, 而标注“!”线的则读得更长。 此时, 笔者顺势出示并结合各种实例解释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二四六, 平声长;韵脚字, 可更长;入声字, 急收藏;其他字, 一样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规则学习给近体诗标注吟诵符号, 并根据自己所作的标注符号进行诵读。
3.赛读互评, 提升诵读技能。
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古诗诵读的热情, 同时深化对吟诵规则的认识, 提升诵读的技能, 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诵读比赛, 并让学生担任比赛的评委, 评价对方的诵读。小学生天生就争强好胜, 因此在比赛前, 个个都积极“ 备战”, 每个小组长都认真组织该组成员练习。 在比赛过程中, 除了自己努力诵读好之外, 每个人还认真倾听他人的诵读情况, 总想找到对方的不足。 从以下的这个片段中便可见一斑。
( 台上的同学展示完后, 台下的评委开始点评)
生1:××同学, 你其他各句都读得很好, 但是我觉得“ 复恐匆匆说不尽”的“ 尽”字不能拖得太长。
生2:为什么?
生1:因为“ 尽”字既不是平声字, 也不是韵脚字, 是属于其他字。规则不是说“ 其他字, 一样长”吗? 所以“ 尽”字的读音与没有标注符号的字一样长就行了。
生2:谢谢你! 你既听得仔细又会思考, 真棒!
4.结合诗意, 诵出诗人感情。
诵读与平时的朗读一样, 都要投入感情。 诵读时, 对各个吟诵节奏单位, 甚至各个字所作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等的处理, 其实质是诵读者个人对诗情的一种个性化表达。 而这种情感源于诵读者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并融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 因此, 要诵读好一首诗, 还是先要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在指导学生诵读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诗题, 了解创作的背景, 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接着, 抓住诗眼“ 忆”字,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怎样的情感,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然后让学生结合书本的注释和相关的资料, 联系上下文、 借助插图读懂诗意。 结束时, 再回扣诗题中的“ 忆” 字, 与开课伊始时的质疑遥相呼应, 使教学更完整。
有上述教学活动作基础, 在诵读时, 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中的“ 独”字读得更急切。他们觉得, “ 独” 字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 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 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也特别渴望回家, 因此要这样处理。而诵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时, “ 亲”字读得比平时的韵脚字还要长。学生们认为, 诗人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特别是在节日, 这种思念就更强烈, 不把这个字读成这么长, 就不足以表达诗人那份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可见,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意, 才能准确诵读出诗人之情。
5.声像并用, 激发吟诵之情。
宋朝张舜民云:“ 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 ”近体诗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郎朗上口等特点, 自然是吟诵甚至是吟唱的最佳文学作品。 但是, 要让学生得体地把古诗以吟诵的方式“ 读”出来, 还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愫。
诵读《 望庐山瀑布》 一诗, 单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 在教学中, 笔者把瀑布的水势、声音通过画面和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立即对瀑布那种“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壮观情景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此时, 凭借瀑布声、 形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所营造的氛围, 笔者及时示范吟诵《 望庐山瀑布》 一诗, 把情与景、声与像、诗与歌融为一体,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吟诵之情。 当笔者吟到第三遍时, 教室里已回荡着学生们“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吟诵之声了。当学生们有了第一个吟诵调子之后, 笔者又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个调子迁移到吟诵格式相同、 情感相近的其他古诗上,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每一节课,我都下决心坚持用吟诵来教学。可是怎样才能让吟诵成为我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呢?
首先是教学相长,我觉得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我坚持每天抽空学习吟诵,最有效的办法是听,其次是有效利用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吟上一两首;起床后、睡觉前又可以听上一些;一上班,就在课室开始放名家吟诵,孩子们学,我也顺便跟着学,渐渐地做到教学相长。等到你掌握了一定的调子后,你就更有信心去教学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身教的过程,孩子们看到老师那幺有热忱和激情学习吟诵,他们也被感染,也把他们带动起来了。那幺教学上遇到的问题也就不怕了。
其次就是把吟诵教学和自己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我们学校是一个推广国学国学的学校,我的这学期的教学目标是继续巩固《论语》的教学,学习校本课程《朱氏家训》,还有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数学第三册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上学期我们的孩子初步接触吟诵,还没有多大感觉,所以我只做了简单的诗词的吟诵教学,这学期,我决心和课堂结合起来。所以我就做了改革,把国学读经课变成就吟诵课。就从吟诵《论语》开始,我选择了徐教授的普通话吟诵调,前三章有录音,我就一遍遍和孩子一起听,一起吟。到第四章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点把握了,就按徐教授教我们吟文的方法,先带学生正确地文读,断好句,读准入声字,按平长仄短读好节奏和虚词,然后再依字行腔,吟出基本调,再指导孩子有感情吟诵。
第三就是主题教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教学《诗经》系列,《诗经》语言特别美,调子也很美,他们学了大概十几首。二年级时,也遵循主题教学,分三个,一个是吟诵《论语》,一个是学《朱氏家训》,还有就是主题古诗,比如按诗人分,学李白的组诗;按内容分,学吟写景诗,送别诗,等等。为什幺这样分呢?我觉得孩子对内容的把握会比较到位,感悟会比较深刻。比如学习《诗经》,如果只是一两首,孩子很难对周初至春秋期间的史实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怒哀乐产生感觉,学习组诗,孩子就有所领悟。学习李白的组诗,孩子们就会对李白大胆奇丽的描写所吸引。吟诵,只是一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好内容。
第四就是情景教学。低年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是比较直观的。因此,情景的营造会激发孩子无穷的兴趣。我通常会这样做,给孩子们播放与学习内容的背景音乐,做出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景。比如,有一节课是这样上的,我先吟诵李白的《秋莆歌-其十五》,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孩子: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想象非常奇特,形容自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知道诗人是谁吗?孩子们马上猜,猜出是李白时,学习李白组诗的热情就高涨了。还有就是让孩子们自己营造情景,通常学完一首古诗,我就会让孩子演绎一番,比如,给诗词编动作,把古诗当成剧本演绎出来。老师的情景创设是领着孩子走进文本,孩子们的演绎是走出文本,再现文本,是更高级的情景教学。
第五就是勇于创新。我之前特别自卑,因为老担心自己吟诵还不到位,不敢放胆教,不敢有自己的东西。学习了那幺多前辈们成功的经验后,我觉得自己要勇于创新。所以,教学时,我就尝试自己编动作教孩子,自己编简单的调子教孩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编的《朱柏卢治家格言》,由于节奏比较鲜明,反倒成了孩子最爱吟的一篇。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2.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3.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吟诵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法:启发引导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吟诵《独坐敬亭山》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吟诵《独坐敬亭山》——男、女生吟诵。
孩子们,我们学习了吟诵《独坐敬亭山》,还记得怎样吟诵的吗?(记得)让我们一起来吟吟吧。独坐敬亭山,起。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下面请女孩子们来吟一遍。(女生吟诵)男孩子们,女同学们吟诵得好不好?(好)掌声送给女生们。
2、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春天)是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春天是让人忍不住想要赞美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不止我们喜欢,我们历代的文人墨客们也喜欢春天,他们还留下了许多描写春天田园生活的诗词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宋代诗人翁卷一起去感受春天。(出示课题: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请孩子们齐读课题两遍。(学生齐读课题)
3、介绍诗人翁卷
孩子们:你们了解翁卷吗?这位就是翁卷。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
孩子,请你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翁卷,好吗? 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认真。
(出示P2)翁卷:南宋诗人。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孩子们,你们想知道翁卷是怎样描写春天田园生活的吗?(想)(出示P3)请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请多读几遍。
2、全班齐读——分组朗读——抽生读
孩子,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真是读得字正腔圆啊,老师给你点个赞)
3、认识生字,理解字词(出示P4)这首诗有两个要求大家会写的生字,一个是“蚕”字,大家看这个字由甲骨文、篆文演变到现在的楷体,表示会吐丝的蚕是天赐的“神虫”。我们再来看看“桑”字,甲骨文上面部分像枝叶茂盛的树,篆文将枝叶状演变成了手形,表示采摘树叶。现在我们写的桑字,上面部分又变成了三个又,表示很多,但要注意把又的一捺要写成点)
孩子们,这首诗里有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吗?(出示P5)比如: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布谷鸟。了:结束。才、又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
三、结合图文,自悟诗意。
1、孩子们,请看这幅图,谁能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描述一下?(出示P6)抽生回答。出示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是的,我们看到了绿山原、白满川。(板书:绿山原、白满川)
2、出示P7,现在,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描述吗?(抽生答)出示诗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是的,这句诗让我们听到了子规啼,看到了雨如烟。(板书:子规啼 雨如烟)
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景色真美啊!(板书:景美)
3、出示P8,你们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抽生答)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大家都很忙,没有闲着的人(板书:闲人少)他们采了桑叶喂了蚕,又忙着插秧了(板书:插秧忙)这正是诗人写的“才了蚕桑又插田”。出示诗句:才了蚕桑又插田。(板书:人忙)
四、再度再悟,手划声调
出示P9 孩子们,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我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边读边用手把每个字的声调划出来,现在自由练习。
孩子,你能背对屏幕带领全班同学一边读一边用手划声调吗?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敢于迈出第一步就成功一半了。
五、吟诵古诗,体会感情
1、多美得诗啊,老师忍不住要吟诵了。师吟诵,你们想学吗?
2、孩子们,老师告诉你们吟诵是有规则的。今天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写吟诵谱。(出示P10)一声二声是平声,用_____表示,三声四声是仄声,用 | 表示。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标注第一句。(出示P11)请孩子们把吟诵符号标注在每个字上。
3、(出示P12)孩子们,请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们标的吟诵符号和老师的吟诵符号有什么区别。
孩子,你找到不同的地方了吗? 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标注的吟诵符号里还有!。“!”表示入声字,读的时候要读短一点,快速、坚决。这首诗一共有4个入声字。老师标注的____有长有短,横线长的字声音拖长一点,横线短的字读短一点。
4、孩子们,现在我们试着来诵读一下这首诗,配合自己喜欢的动作。
全班一起诵读——分组诵读——个别学生诵读。
5、逐句学习吟诵 你们已经会诵读了,很快就能学会吟了。加油吧,孩子们。请竖起你们的耳朵认真地听。下面我们就逐句来学习吟诵。
6、学生自由练习吟诵。
7、全班一起吟诵——分男女生吟诵——分小班吟诵——开火车吟诵——抽生吟诵。
五、课堂小结
本诗前两句写田园美景,后两句写人,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板书:赞美)
六、作业布置
诗人翁卷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田园的美景,我们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板书:赞美)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绿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鸣
雨如烟
赞美 闲人少
插秧忙
【吟诵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01-23
诗文吟诵总结02-12
吟诵教案教学设计06-01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09-25
三字经国学吟诵09-29
吟诵必背100首01-20
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07-27
古诗文吟诵总结文档01-18
学习黄文秀事迹学习心得体会02-18
跟班学习心得体会-跟班学习心得体会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