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观后感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诫子书观后感(精选9篇)

诫子书观后感 篇1

围绕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诸葛亮教导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鼓励儿子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立志与学习的关系;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放纵怠慢的严重后果。

《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马虎,作风严谨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容情于理。读后实在让人感佩不已!

写《诫子书》时,诸葛亮尚在前线与劲敌鏖战。他为了属汉国事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只能于戎马倥偬之际把想念儿子的情丝与指望儿子茁壮成长的希望凝结在纸笔上,留做儿子成长的永恒动力。

诫子书观后感 篇2

一、修身养性, 守道养德

修养心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做人境界。儒家经典《大学》就开宗明义提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认为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 不断追求进步, 力图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孔子早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晚年整理儒家典籍, 其目的就是挽救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 其所言所行, 无不体现了一个仁者的高尚情怀。他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坚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第十二》) ;安贫乐道, 追求正义, 认为“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他向往清明的政治, 与黑暗的统治势不两立:“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隐” (《论语·微子》) 。孟子继承孔子, 尤其注重加强自身修养, 他自豪地宣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 正是因为有这种充塞天地的正气, 他敢于傲视王侯, 具有“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概。

诸葛亮身当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 早年生活坎坷不平, 四处飘荡, 经常依附于别人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随波逐流, 而是仍然坚守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情趣。隐居隆中时, 躬耕之余, 常以诗书为伴, 往来之人也皆是当时的清高之士。史载其好为《梁甫吟》, 《梁甫吟》主要内容是写春秋时齐国的国相晏子设计除掉齐国三个勇士的故事。诸葛亮经常吟诵这首诗, 有什么深刻含义呢?后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解说。如若结合诸葛亮后来的事迹来看, 这首诗主要是对作为一国之相的晏子有所批评。众所周知,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国相, 在他的辅佐之下, 齐国一度时期成为一个富庶强大的国家。《史记》中司马迁将晏子和齐桓公时的国相管仲并称, 在历史上晏子素以博闻强识、大公无私、清正廉洁而为世人所敬佩。可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后人推崇的杰出政治家, 竟然采用了“二桃杀三士”的卑劣手段除掉自己的仇敌, 可见其品行并不是多么高尚。诸葛亮后来做了蜀国的丞相, 其地位等同于晏子, 那么在丞相位上, 诸葛亮是怎么做人做事的呢?陈寿在《三国志》中作了全面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 示仪轨, 约官职, 从权制, 开诚心, 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 物理其本, 循名责实, 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 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1]这就可见诸葛亮的道德品行远远高于晏子。中国古人对于交友非常慎重, 与什么样的人相处, 对于自己道德心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孔子曾说:“不知其子, 视其父;不知其人, 视其友。不知其君, 视其所使;不识其地, 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 经常与其来往的崔州平、徐元直、司马徽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 其中徐元直更是以孝行名闻天下。诸葛亮另有一篇《又诫子书》告诫自己的儿子平日喝酒要合乎礼节, “无致迷乱”。说到底, 中国古人的修身养德不外是三纲五常、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教义, 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至今日, 仍然是我们大力倡导的行为规范。

二、勤学广才, 志存高远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 但仅仅满足于快乐还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长自己的才干, 所谓“人不学, 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孔子一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他先后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分别学习官职、音乐、礼制等, 且终身不堕。他自诩“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 史载其因为学习勤奋, 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多次。孔子不仅自己勤奋好学, 还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要勤于学习, 他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认为一个人即使自身具有仁、知、信、直、勇、刚等良好的品质, 但是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 依然会有极大的欠缺。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孔鲤学习《诗》、学习《礼》, 否则说出话来也没有文采, 自己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大学》强调格物, 即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认识事物, 进而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 最后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战国后期的荀子更是强调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他的名篇《劝学》结合日常生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自古及今, 有关勤学苦练的格言警句和人物事迹数不胜数。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非凡的才能自然与其一生的勤于学习是分不开的。隐居隆中时, 耕田读书便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 他还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史籍可考的有黄承彦、司马徽、庞德公、酆玖等人。黄承彦看重诸葛亮的才华,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诸葛亮向酆玖学习《三才祕箓》《兵法陈图》《孤虚相旺》等排兵布阵的知识, 并进而在酆玖的引荐之下, 赴武当山拜北极教主为师, 学习六甲祕文、五行道法, 这为他以后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于学习使诸葛亮具备了非常的才干, 而远大的志向则是诸葛亮才华得以施展的重要因素。在《诫外生书》中, 诸葛亮这样写到:“夫志当存高远, 慕先贤, 绝情欲, 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 恻然有所感;忍屈伸, 去细碎, 广咨问, 除嫌吝, 虽有淹留, 何损于美趣, 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 意不慷慨, 徒碌碌滞于俗, 默默束于情, 永窜伏于凡庸, 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告诫外甥要树立高远的志向, 要勇于向先贤学习, 经常以先贤的功业激励自己, 更要有坚韧顽强的毅力克服自己的缺点, 否则一辈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那样就是很可悲的了。可以说, 诸葛亮的用世之心是非常强烈的。在《诫子书》中, 他谆谆告诫儿子要及早学习, 早立大志, 否则“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诸葛亮是这样告诫晚辈的, 而自己也正是这样践行做人的宗旨的。年轻时期的诸葛亮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好为《梁甫吟》, 常常以管仲、乐毅作为自己的榜样, 时刻想着干一番扭转乾坤的伟业。正如《魏略》中所言:“方其高吟俟时, 情见乎言, 志气所存, 既已定乎其始矣”。《三国志》本传载“亮之素志, 进欲龙骧虎视, 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 震荡宇内”, 顺利的话, 就要收复中原, 恢复汉室基业, 实现全国的统一, 否则, 至少也要拥有半壁江山, 这正是诸葛亮素的大志。刘备三顾茅庐之后, 诸葛亮“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最终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

三、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其实, 不管是修身也好, 学习也好, 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受到名利的困扰, 一旦过分看重名利, 人的目光就容易变得短浅, 由此就会产生急功近利或者懈怠惰慢的情绪, 这样最终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因此, 自古以来, 凡是注意修身养性或者心存大志的人往往能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 他三番五次赞美自己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孟子的母亲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曾经多次搬迁。对于静, 《大学》里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意思就是说只有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 志向才能坚定, 志向坚定了才能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了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了才能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了最终才能有所收获。传统的儒家也好, 道家也好, 还是佛家也好, 都淡泊名利, 追求宁静超脱的境界。诸葛亮年轻时, 不慕荣利, 不爱浮华, 隐居隆中。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 自甘清贫,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前出师表》) 。实际上正是因为有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他才能够静观时变, 揣摩天下形势, 才能够有草堂对刘备的精彩对答并最终帮助刘备奠定蜀汉的基业。做了丞相之后, 诸葛亮仍然生活简朴, 不求奢华。这一点, 在他的《自表后主》一文中有很好的体现:“臣初奉先帝, 资养于官, 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顷, 子弟衣食, 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 无别调度, 随身衣食, 悉仰于官, 不别治生, 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短短几十字, 现在读来都特别感人。大意就是自从跟随刘备以来, 一切生活所需都是官府供应, 自己不用再专门考虑生产经营维持生计。现在的家产就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地, 这些完全可以满足子孙后代的日常生活。至于自己, 常年带兵在外, 没有什么大的花费, 日常生活都有政府供给, 不需要另外谋求生计, 积攒多余的财物。自己百年之后, 也要力求家里家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 这样死后也安心了。试着想一想, 诸葛亮官位那么高, 权力那么大, 他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获得更多的财富, 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 也完全有条件为子孙后代谋得更大的利益, 可是诸葛亮完全没有这样做, 而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公之于众, 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做人境界!再看看当下不时查处的一些贪官, 在位之时, 利用手中的权力极尽贪欲之能事, 房子几十套, 存款上千万, 吃喝嫖赌无所不作, 不但自己腐化堕落, 而且还纵容自己的家人、亲戚、下属等插手各个部门, 大肆捞取各种利益, 给党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完全失去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等到事发之后, 判刑入狱, 成为阶下囚, 即使再怎么痛哭流涕, 也无法挽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 而自身也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又是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的深刻教训!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相比, 他们是多么的渺小浅薄!其实, 从古至今大凡有远见的杰出人物, 往往是非常崇尚节俭之风的。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现在读来仍感意义匪浅。“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和总结, 更是无数志士仁人教育子孙后代的金玉良言!

四、结语

当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广大人民的生活日益丰富, 温饱问题早已解决, 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但与此同时, 在广大社会中间, 有不少人开始逐渐满足于现有生活, 浑浑噩噩, 不思进取, 胸无大志, 得过且过;更有一些人, 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 享受更高级的奢靡生活, 不惜以身试法, 做了许多违法犯罪的事情, 最后身败名裂, 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因此, 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立身行事, 如何教育子女, 这是我们时刻都要思考的内容。三国时候的诸葛亮不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据2015年6月10日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淮新闻网报道, 中央纪委网站推出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的第二期就是专门介绍诸葛亮的后人———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民如何在《诫子书》的影响之下正道做人的。文章说, 诸葛村的每个村民都受到《诫子书》的熏陶, 他们都懂得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历朝历代的诸葛亮后裔中没有出现过一名贪官。村民继承先祖遗风, 淡泊宁静, 和谐相处, 村干部把勤于职守廉于自律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不仅如此, 诸葛村还专门设立了“诸葛亮廉政事迹陈列馆”, 把《诫子书》编成少儿歌曲广为传唱, 编撰了《人文诸葛》文化乡土教材供诸葛镇中小学课外阅读;诸葛后裔除了把《诫子书》作为家训世代相传之外, 还专门制订了《诸葛氏家规》, 内容具体详尽, 这些家规万变不离其宗, 都围绕《诫子书》这个根本来制订。这是诸葛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是诸葛后裔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将《诫子书》的影响由家风扩展为民风、国风, 对于我们今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耄耋老爸的“诫子书” 篇3

片刻之后,短信又至。再看,让我立即呆若木鸡:“我是你老子,夫人好着呢!只是那儿子不大成器!”——竟是父亲发来的短信!当日,我在朋友们的嘲笑里终至大醉。

今年八十有二的老父亲,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我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发短信来,半年之前父亲和母亲在我这里小住后,临走时,为了路上联系方便,我让父亲把一部我充话费送的便宜新手机带了回去。只教会他按重拨键拨我的电话,这个手机的号码他只用了一次,也就是到家后报了个平安,此后一直关机。父亲特别节俭,怕付漫游费。时间一长,我也就忘了我给父亲的手机号码。

那日酒醉醒来,甚觉惭愧,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想道个歉,但他未接听。想来想去,只得厚着脸皮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您老越来越时髦了,竟无师自通学会发短信了,我得向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这次父亲回话了:“近来年老记性差,今天学会明天忘。发一短信一毛钱,只图大脑灵又强。”自此,读父亲的短信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父亲的短信简单朴实,多为四言八句,是父亲版的《诫子书》。早上,他会祝福我:“保持好心情,愉快干工作。不记得与失,公道在人心。”中午,他会告诫我:“不贪杯中之物,享得一生之福。若为工作之故,醉死于事无补。”晚上,父亲又会短信叮嘱:“一家之主要记清,尽早回家家安宁!”

一旦我的得意之声溢于电话之中时,父亲便随即发来短信“滅火”:“谦虚谨慎心中留,莫把尾巴翘上头。”当得知我遇到烦恼、心情不畅时,他会告诉我如何达观:“第一勤工作,第二家庭和。烦恼东流去,心境自然乐。”

我有看完短信即删的习惯,但老父亲的“诫子书”短信,我一直留在手机里。闲时调出来读,总觉得父亲就在我身边,在用他一生的阅历向我讲述生活的哲理。简约中蕴涵思念,深刻中浸透真情。每当我想起父亲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一字一句地为我编写短信时,一种平实的温暖便会涌上心头,恍若儿时,我牵着父亲的手,在春日的暖阳里,行走在故乡的麦田中,满足且幸福。

诫子书读后感 篇4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寥寥数字,融汇了一代高人的心血与智慧,是诸葛世家最精短的传家古训,也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韬略的出色军事家,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知天命而尽人伦,怀大志而拘小节,为后世立下“大义”的标准。综观《诫子书》,所谈无非“修养”二字。修养的对象,一则为身,一则为心,亦即修身养性之谓。修养的目标,入世则建功立业、济世利人;出世则入道得法、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还与心性有关。现代作家于丹认为,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现代的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而好利的特征,但却很少有人会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良好的心性,这就使人的发展、人命运的改变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对矛盾体。心性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在这个“心性”中。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对于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尘世,我们更要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从古至今,凡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为养性修身也好,为追求个人发展也罢。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暂。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穷庐”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将复何及”之憾,不在时光虚掷,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其独特的警世意义,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 篇5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周练题 篇6

姓名:班级:

一、填空

《诫子书》一文选自作者、字、三国时国

家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

等、戒的意思是、书的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

(7悲守穷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四.、请下面问题的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

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五、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

是:。

(4)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七、原文默写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________,非志无

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多不接世,将复何及。

答案:一《诸葛亮集》

诸葛亮

孔明

政治家

军事家

孔明借东风、空城计

告诫、劝勉

书信

二、(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7)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三、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四、(1)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D

五、1)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4)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六、(1)①告诫 ②振奋,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

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③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④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

(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4)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 说课稿 篇7

浦贝中学

李学丽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先编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②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把握文章主旨;

③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④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说板书 :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16诫子书教案 篇8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读准生字词。

夫(fú)

淡泊 dàn bó

淫慢 yín 遂 suì

穷庐lú

险躁 zào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3、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非学无以广才(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4、一词多义

去:意与日去(消失)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以: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歌以咏志(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

5、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二、课文解读

仔细阅读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明确: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仔细阅读这句话“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思考: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4、仔细阅读这句话“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三、深入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2.阅读全文,由文中的一些警句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

四、结构梳理

诫子书——修身

治学

惜时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五、艺术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六、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七、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确: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背诵全文。

《诫子书》说课稿 篇9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习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六、结束语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发言稿下一篇:收银工作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