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收征管调研报告(精选8篇)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创新完善 税收征管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通过认真学习区、市局针对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开展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及时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我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现状及未来新征管模式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研究,回顾了这些年征管工作的情况,展望了未来新征管模式的前景,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局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我局现有干部职工156人,其中正式税干106名,协税员50人。下设9个内设股室(办公室、人事监审股,税收管理股、税政法治股、计划会计征收股、社保股、农税局、信息中心、检查股);5个城镇征收所(企业所、工业园区地税所、个体一所、个体二所、建安所);7个农村税务所(隆兴昌镇地税所、套海镇地税所、塔尔湖镇地税所、新公中镇地税所、天吉泰镇地税所、胜丰镇地税所、银定图镇地税所);1个社团组织(国际税收研究会和地方税务学会)。
我局2010年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1680万元,按行业前三位的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完成税收收入:7371万元、3959万元、1382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34%、18%、6%。按规模划分,重点税源173户完成税收13225万,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占总收入的61%,一般税源6147户完成税收8455万元,占总收入的39%。共有税收管理员75人,其中15人管理重点税源,占管理员总数的20%,61人管理一般税源,占管理员总数的80%。从税收完成情况看,我局税收收入主要来自建筑业和房地产业,20%的税收管理员管理着全局61%的税收收入。
近几年,持续创新成为税收征管工作主旋律。在大力组织各项税费收入的同时,我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和纳税人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实施结构性减税,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主动改革、积极求变、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和纳税人日益丰富的需求,不断创新税费征管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征管工作与时俱进求,征管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全面改革、创新税收征管模式的过程中,我局积极推广“自行申报、查帐征收、专项检查”的税费征管模式。改进“集中征收”,积极推广网上申报,全面推进财税库银联网,实行批量扣税、POS机刷卡缴税费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申报和缴纳税费的方式。探索试点 “联合办税”、无区域征收等新型办税机制。突出“强化管理”,以增强税收管理员责任心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主线,深化税收管理员管事基础上的管户制,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分户管理和综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详细规定了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与管事职责,实行重点税源重点监控,纳税大户专人管理,零散税收部门协作管理,切实解决 “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主动与县政府部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初步建立了“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模式。加强制度建设,清理规章制度,修订完善税务登记、征管质量考核、延期缴纳税款审批、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等各项制度。落实与工商、国税等部门的信息传递,强化动态监控,清理漏征漏管。加强个体税收征管,规范个体税收核定程序,改进核定方法,实行个体户微机定税,最大限度防止核定的随意性,同时强化未达起征点纳税人的动态管理。提高发票管理水平,从发票计划、领购、保存、缴销等环节构建新的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发票使用,提升服务质效。
在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我局税收征管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差距在理念,思想上要进一步解放,观念上要进一步更新,创新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制约在机制,无论是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社会综合治税机制都不健全,税费征管一体化体制也需要进一步落实。滞后在手段,信息化建设与先进地区比明显落后,征管工作应用水平有待提升。薄弱在管理,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各项管理基础,如税源管理的手段、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风险须防范,税费征管行为的规范性需要不断提高,税收风险防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今后一段时期我局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目标
征管理念现代化。现代税收征管是一门科学,提高征管能力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和消化现代最新管理理论,用现代管理理论武装头脑,形成自己的理论指导体系。
税源管理专业化。将税源管理对象按照行业、规模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将税源管理事项在纵向上按照层级和权限进行专业分工,在横向上按照征管流程进行专业分工。
征管业务信息化。各项征管工作都要突出“信息管税”的思路,征管业务与征管技术实现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征管业务为主导,驱动和引导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积极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技术,改进征管手段、征管方式、征管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
综合治税长效化。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将综合治税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的综合治税长效机制。
纳税遵从最大化。立足现有征管资源,对自愿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不愿意主动遵从的纳税人,优化服务并加强预防管理,对刻意不遵从的纳税人,进行重点执法打击。
三、开展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工作措施
(一)完善征管基础
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规划,“十二五”期间《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将陆续修订。要根据修订后的法律法规,制定或完善我局相关征管制度,如纳税评估办法、普通发票内部管理办法等。
依法规范基本程序。按照受理纳税人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优化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规范受理申报工作,对纳税申报表进行逻辑审核并采集信息。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相应处理,涉嫌税收违法的移送税务稽查。
全面提升基础工作。加强基础信息登记管理。利用税务登记和第三方信息,完善纳税人基础信息登记管理。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拓展基础信息登记范围,如重大建设项目的项目信息、关联企业信息等。在重点行业(如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业)和较大规模纳税人中推行网络在线开票,大量压缩定额发票。改进个体税收征管。充分利用外部门信息加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强个体工商户的户籍管理,全面推行高质量微机定税,保证核定公正、税负公平。个体户申报纳税全面推行批量代扣、简易申报、简并征期;对零散性税款征收使用纳税POS机,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缴税业务。推行征管档案电子化管理。梳理各类征管档案,规范档案采集、整理、归档、移送、复核、装订、保管、使用、保密、查阅、销毁等管理程序,实施分类与分户结合的管理方法。推行征管档案电子化管理,提高征管档案应用水平。
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优化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办税流程,在保证执法质量、满足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对可要可不要的程序,一律精简;对需要保留的,一律优化,杜绝纳税人多次找、多头找、找多头的现象。
(二)加强税源管理
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探索税收风险管理。全面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费征管全过程。逐步规范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探索建立风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险特征库、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等,评估纳税人的税收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高低,配置征管资源、制定管理战略,找准管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征管效能和纳税遵从度。
推进信息管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信息采集。统一和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努力拓展信息采集渠道,有效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严格信息质量管理。按照“有数据就有数据责任人”的原则,建立健全电子数据录入、审核、修改、删除、存储、备份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数据大集中系统,努力实现征管数据“零差错”,尽最大可能降低垃圾数据的产生。强化征管信息日常应用。在提高征管数据集中度的同时,提高数据共享度。建立和完善征管信息分析应用制度,进一步挖掘潜在税源、发现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真正实现征管信息增值应用。
突出纳税评估。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准确把握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定位。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相应处理。纳税评估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定期开展重点税源纳税评估。
(三)强化征管保障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完善征管机制。征管运行机制。以数据大集中为支撑,进一步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各序列业务衔接、信息共享、良性互动;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互动机制。征管质量监控机制。完善监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化手段对征管质量状况进行监控分析,定期发布监控结果,指导各部门加强薄弱环节管理,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综合治税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综合治税机制,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平台,明确相关部门协税护税义务,进一步改善税费征管外部环境。
加强征管队伍建设。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调整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探索划分税源管理岗位等级,分别赋予不同能级的税收管理员,因才施用、人尽其才。培养专业化队伍。加快引进和培养数据监控分析、专业评估人才,建立征管分类人才库。加强基层征管查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专业队伍实施专门的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纳税评估人员占全局税收管理员比重达到5%。
以上是我局对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专题调研报告,如有不妥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地方税收征管审计的突出问题
(一) 地税征管改革的深化加大了审计难度
随着地税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 地税部门从过去面对税收任务的压力转变为现在既要面对税收任务, 又要面对执法责任的双重压力。虽然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规范了税收征管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使过去地税存在的税收收入流失、纳税人对税收机构行贿等违法乱纪的问题有所减少, 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地税征管的问题越来越隐蔽, 地税机构对付审计人员的招数越来越高深复杂, 在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式上对审计机构提出了挑战。过去传统的审计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形势, 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状况制订出新的审计计划, 抓重点、抓典型。
(二) 审计主体对地税部门缺乏了解, 影响审计结果
我国的审计人员多数是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审计考试, 其专业知识自然不在话下, 但对于业务的熟悉程度还有待提高, 这表现在审计人员对地税部门业务的不了解, 使得地税审计效率较低, 影响审计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对地税部门相关机构的设置、机构的职能范围、地税部门征税流程的不了解, 这影响其在税收计划完成、税收报表及税源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二是对税收征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 使得在税收审计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制度执行情况不了解, 影响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总的来说, 因为审计主体对地税部门的不了解, 造成审计过程中对地方税收审计内容的不熟悉, 降低了审计效率, 使得审计结果易出现偏差, 达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 审计客体的审计意见没有落实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我国地方税收部门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是十分配合的, 能主动将税务报表、会计记录等相关资料交由审计人员, 对审计人员的询问也积极回应, 表现出对审计工作的支持。但对于审计得出的结果却没有认真分析、落实, 存在着“重审计轻落实”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被审计单位的法制意识不够, 轻视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公信力, 对审计结果不重视或敷衍了事。二是审计部门担心反映和提出的问题阻碍当地发展而从轻处罚或是不予处罚, 这使得被审计机构意识不到自身问题或更加任意妄为。三是审计机构对问题本身分析不透彻, 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机构提出审计意见时, 往往没有考虑到审计客体的具体情况, 使得审计客体无法落实审计结果。审计机构耗费人力物力辛辛苦苦对地税部门进行了审计, 却因为自身或审计客体的原因使审计结果无法落到实处, 无法发挥出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地税征管审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找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
地税征管改革的深入和审计难度的加大对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审计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地方税收征管审计来说, 找准审计重点和审计切入点是尤为重要的。首先, 应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贯彻“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审计方针。将地税机构有没有执行国家颁布的税收政策作为重点, 根据以往经验对该区域过去存在的税收问题、税收薄弱环节进行关注, 对纳税单位审核不严、税种的随意调节、税收进度的调控、纳税单位未按时纳税等现象予以重视。然后, 采用审计加专项调查的方式, 加大专项调查的力度。通过专项调查, 对涉及的审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了解该区域税收的发展变化趋势、过去税收存在的具体问题, 与以往的审计结果进行交叉比对, 分析出该区域税收方面问题的由来, 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审计方案、审计建议。其次, 紧紧把握住税收征管质量这条主线。对重点税收来源企业进行调查, 监控主体税种和税源发展态势, 加大对该区纳税大户的监督。
(二)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审计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外, 业务素质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业务素质能力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工作能力, 表现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是否了解, 是否知道其操作流程, 只有熟悉被审计机构的基本状况才能更快捷的找出问题所在。因此, 审计人员在对地方税务机关进行审计时, 应充分了解地税机构的设置及每个机构的工作职能, 熟悉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执行等各环节及其内部控制情况, 对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有一定认识, 才能得知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流程是否依据上述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此外, 除了对审计部门有一定了解外, 还应时刻牢记《税收会计制度》等会计、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得审计人员在对地税进行审计时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三) 重视审计结果, 落实审计建议
审计结果得不到落实, 主要有两点原因, 要解决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审计机关的权威, 加强审计机关在审计客体心中的公信力, 提高被审计机构的法律意识, 使其主动接受审计结果并按照要求进行调整修改。二是审计人员应抛弃落后观念, 严格执法。审计人员应当将眼光放远, 不可因为一时对审计客体的不忍而减轻处罚。应当按照要求,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依法处理, 树立起在被审计机构心目中的威信。三是相关部门应积极辅助审计机构落实审计结果, 对于审计结果应当持续追踪, 形成长效机制。由于审计机构自身权责范围的限制, 审计结果可能涉及的企业和部门又比较多, 因此单靠审计机构落实审计结果是不现实的, 需要其他机构进行辅助, 共同落实审计结果。此外, 国家最好建立审计结果落实问责制, 这样以法律的手段强行规定对审计结果的落实, 使得相关部门在监督管理上有据可循, 能依法对被审计机构未落实审计结果的行为实行问责, 强化了审计的监督作用。
(四)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提升审计手段
目前, 我国各地税收部门拥有的税收资料较多, 信息量较大, 如果采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审计, 耗费时间较多, 工作量过大。因此, 将手工和电脑结合起来对税收资料进行综合管理, 减小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便于对过去的资料进行保管和查询, 有利于提高地税部门的征税效率以及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税收机构也都实行了网络管理, 拥有了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的操作环境。通过计算机的帮助使得数据的收集、查看、整理变得简单易获取, 相关的操作软件的运用也简化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 对结果的分析准确度也大大提高, 减少了过去搜寻资料、分析资料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最好采用联网审计的方式, 使得审计机关能对被审计机关进行适时审计、远程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三、结语
我国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 它已经直接参与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当中, 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是地方财政审计的重点。对地方税收征管进行审计有利于地方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 促进经营者加强经济核算、经济管理, 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随着地税征管改革的深入, 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正确开展税收审计工作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来源尤为重要。虽然目前我国地方税收审计还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 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相关机构、社会相关从业人员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纷纷献言献策完善我国的税收体系、审计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地方税收征管的审计工作一定会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摘要:地税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反映出地方税务部门是否遵循更高权力机构所制定的程序、守则、规条, 评估出其运作的效率和效益。目前, 我国地税审计还存在着诸如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业务缺乏了解、审计结果没有落实等问题, 这不利于国家对于地方税收部门的监督管理。如何搞好税收征管审计, 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已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这几年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 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税收,征管审计,审计监督
参考文献
[1]汪建国.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的若干建议[J].税务研究, 2013 (09) .
[2]刘吉朋.浅议新形势下地税审计改革建议[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
关键词:税收;税务;平台建设;服务
1 着力征管构架体系建设,实现征管模式现代化
1.1 整合征管机构设置
按照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整合现有的基层税源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与“征、管、评、查”四分离相适应的基层税源管理机构。按照方便纳税人的原则,拓展办税服务中心的职能,将部分由税务分局负责的日常管理职能,如日常催报催缴等职能划转到办税服务中心,同时,尽量减少审核、审批环节,实现凡是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宜均可在前台办结,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的现象发生,将整合后机关富余出来的人力资源充实到征管一线,进一步配强征管力量。
1.2 实施专业化管理
打破“管户”理念,取消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的一一对应关系,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将基础管理事项进一步细分,由各个不同岗位去完成,从而实现由现在的税收管理员“一户所有事”的管理模式变成以后的不同岗位“一事所有户”的管理模式。引入“风险管理”概念,由风险评估机构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将评估指标量化,计算出纳税人的风险评估值,根据风险评估值进行等级排序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化解执法风险。
2 着力综合治税体系建设,实现税源控管社会化
2.1 搞好税收协助,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大力支持,将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列入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实现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财政、公安等职能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共享,从源头上加强税源控管。搞好职能部门的税收执法协助与配合,公安部门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保全和税收强制工作,严厉打击逃税、抗税、恶意欠税和贩卖、使用假发票等违法行为;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将被检查、审计、监察对象是否依法履行税收义务作为必审内容,对发现的涉税问题依法严肃处理;房产、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时,实行“先税后证”;工商部门在受理股权变更登记、办理股权变更手续时,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征管;人民法院在民事判决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破产清算、依法拍卖资产抵顶债务时,及时通知税务部门计算和清缴应纳税款;金融机构在税务部门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时,依法予以协助;其他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协助税务部门依法进行税收征管。
2.2 搞好公示公开,提高税收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通过税务网站、政府网站等公众媒体建立涉税事项公示公开平台,将核定定额等涉税重要事项和敏感信息实时面向全社会全方位进行公示公告,让社会评价纳税人是否依法诚信纳税,达到公平税负、堵塞征管漏洞的目的。将涉税违法查处情况面向社会公告,提高违法税收法律法规、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的失信成本。同时,搞好涉税事项的公示公开,还可让公众监督税务人员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全面加强和规范征管执法行为,提升地税部门的执法公信力,努力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征纳环境。
3 着力信息管税应用体系建设,实现数据运用智能化
3.1 加快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实现涉税信息收集与传递的自动化、实时化,让税务部门掌握信息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目前,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办理相关的行政事项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应用平台进行操作,而这些行政事项的办理大都与税收管理的直接的关系,如果能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征管措施,就能大大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源管理水平,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3.2 加快税收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建设
通过税收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对纳税人的税收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比对、分析。税收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要具有实时监测和分别应对功能,根据设置的每一项数据的预警值分析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与问题,将风险与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后传递至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进行相应的处理。
4 着力税收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纳税服务规范化
4.1 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制定纳税服务规范标准,特别注重分清征纳双方的责任,明确哪些是税务部门、税务人员应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哪些是纳税人自身应尽的义务,既要保证纳税服务的优质高效,又要防止“服务过界”、“服务过头”的问题,把本该由纳税人自己做的事揽到了税务部门、税务人员头上,从而防范税收征管执法风险。
4.2 拓展纳税服务范围
姜子库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六盘水地方煤炭行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税收征管的建议。〔关 键 词〕煤炭税收发票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国税局
六盘水煤炭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煤质好,易开采。针对煤炭行业的发展变化和非统配煤炭行业税收征管滞后的现状,六盘水国家税务局2005年9月开始,在地方煤炭行业中逐步实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办法。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地方煤炭的税收增长幅度达30%以上。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就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地方煤炭行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票管税难以实现。在地方煤炭税收征管过程中,国税部门虽然规定了必须持《贵州省乡镇煤炭产品专用发票》和《六盘水市地方煤炭产品准运证》方可出境销售,由于有一部分煤矿税收是委托煤炭主管部门代征,煤炭主管部门代征税款的依据是发票,而部分煤矿销售煤炭不开具发票,还有一些煤炭部门管理人员素质差,发放发票随心所由,不执行国税部门的规定,加之周边地区政府部门设定的煤炭税费与六盘水地区存在差距,低于六盘水市的税费征收率,煤炭业主便采取偷运和使用周边地区发票、税票蒙混过关,造成六盘水市的税收流失。
(二)税源监控不到位。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绝大部分是采取以票管税和委托煤炭部门实施监控,由于税务部门本身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国税部门对煤炭行业就地销售给本县区境内焦化厂、经营企业和自产自用的单位,产量、销售、价格等主要计税依计难以掌握,造成税收流失。
(三)纳税申报真实性差。一是由于绝大部分煤矿是委托煤炭管理部门代征税款,而煤炭管理部门计税的依据是发票。在发票的管理上要求不够严格,发票领购、交销不及时,一些纳税人便利用发票使用上的漏洞,结存数不缴税款。二是一些纳税人销售煤炭不开发票或者用运费发票代替增值税发票,使税务机关对计税金额无法掌握,税款难以按实现时间及时划转。
(四)计税价格核定不科学。地方煤炭行业的税款不是按市场价格来计税,而是按政府制定的煤炭保护价格计税,保护价格与现行煤炭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另外,一些代征单位不是按从购货方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计税,使一些如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煤炭管理费等不包含在计税价款内。
(五)生产经营和商业经营相混淆。增值税政策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6%,从事商业经营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4%。由于经营煤炭的商业经营者从煤矿购买煤炭时未含税,他们在出境时只按4%缴税,使生产经营和商业经营相混淆,造成税款流失。
二、加强地方煤炭行业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以综合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为契机,深化建账建制,促进非统配煤炭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业务重组、机构调整后,在理顺现有征管户数的基础上,巩固并逐步完善已建账户的建账质量。
(二)强化分类管理,注重建账实效。按采煤、炼焦、洗选、商业流通进行分类,分行业分类型摸清非统配煤炭行业从事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非统配煤炭行业建账工作,逐步实现从定额征收到查账征收的过渡,力争使纳税人的税收实际负担率同法定负担率相一致,确保非统配煤炭行业建账后的税收不下滑。同
时要建立健全纳税人进货报验、销货申报、商品盘点及现金、银行存款等账、表、册的管理制度,督促非统配煤炭行业建起账、建真账,提高建账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发票管理,实施以票控税。加强发票管理,充分行使专业化管理部门职能,做好以票管税,以管促建。督促非统配煤炭行业自觉形成开具和收受发票的习惯,为建账提供合法有效的凭证,改变非统配煤炭行业无票无账的经营现状,逐步形成一个成熟、规范的自觉使用发票的社会大环境。做到以票管税,以管理促建账。
(四)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煤炭开采经营管理规定:“煤炭开采属个人独资或合伙经营企业,年产量必须在3万吨以上”,现行煤炭行业价格在150—350元之间,按最低产量2万吨、最低价格150元计算,每对煤矿年销售收入都在300万元以上,加之帐务建全,已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必须按规定要求非统配煤矿办理一般纳税人手续,使煤矿销项税、进项税、应缴税清楚明了。杜绝因不开发票、境内销售、自产自用等造成的税收流失。
(五)大力推行税收管理制度。在煤矿办理了一般纳税人资格后,把煤矿纳入防伪税控系统管理,通过报税子系统,能使煤矿及时申报缴税。杜绝发票结转不及时、利用运费发票代替增值税发票、利用周边地区发票、煤炭部门乱发票等造成的税收流失。
(六)推行纳税评估,优化纳税服务。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财政、地税、工商、银行等职能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税务代理的委托代办作用,特别要注重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协税护税作用,为完善建账工作提供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同时应制定符合实情、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建账方法,并将为非统配煤炭行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服务贯穿建账工作始终。
现将《长春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长春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数据管理,规范税收征管工作,明确数据管理的职责,保证征管数据的真实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结合我市征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收征管档案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与税收征管有关的各种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件、凭证、报表、帐册、文书、案卷、资料等不同形式或载体的历史记录,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市局征收管理处负责全市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的印制、发放、填制、保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各基层局的征管科负责本局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的领、发、存、辅导填制、监督使用、归档管理和考核。
第三条
征管档案的采集由各业务科(所)根据业务分工负责;税收征管档案采集内容:税收征管业务表、证、单、书目录所列的有关资料;采集方式为人工采集(纸质文件)和计算机采集。
各基层局要建立税收征管资料档案室,实行分局和税务所两级管理,分局税收征管资料档案室由征管科负责管理。
第四条 税收征管档案按分户和分项保管。
分户保管即以一户一档的方式保管,适用于:税务登记、申报、核税、减免税、退税、委托代征、发票、检查等资料的保管。
分项保管即根据录入人或录入微机日期的顺序,以发生量的大小按日、月、年的发生量装订成册进行保管。适用于:欠税、延期申报、外出经营管理证明、注销登记等资料的保管。
第二章 档案的归集与管理
第五条
各业务科对已办理完毕的税收征管文书,应于次月5日前完整地交给征管科,对需要保管到年底的,应于下的1季度送交征管科保管;征管科必须在下的1季度内将上各类税收征管资料档案整理归档完毕。
第六条 在整理装订税收征管资料档案时,应按案卷封面、卷内目录、卷内税务文书、备考表、封底顺序整理装订。
(一)案卷封面包括目录号、档案卷号、分册号、纳税人名称、保管期限、形成、形成单位。在归档时应逐项按规定填写清楚。
(二)卷内目录包括顺序号、资料名称、页号、备注,归档时要按顺序填写。
(三)卷内税务文书应按《税收征管资料归档内容及保管年限》中的排列顺序进行科学排列,并依次编写页码。对密不可分的税务文书要排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
(四)卷内备考表包括本卷情况说明、立卷人、检查人、立卷时间。有关备考表中的内容,都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情况说明,也应将立卷人、检查人的姓名和时间填上,明确责任。
各基层局应以本局为单位,分类制定档案代码,以便于保管;同时要求各种税收征管资料必须填写纳税人识别码(即税务登记证号)。
第七条
各基层局业务科(所)在采集税收征管资料时,必须仔细审核,对不符合审核要求的资料要及时补正。审核要求为:
(一)资料报送时限要符合规定;
(二)应申报资料种类要齐全;
(三)资料凭证适用格式要正确;
(四)表格中填写的有关代码字段要正确;
(五)表格内应填项目、印鉴要完整;
(六)表格项目间逻辑关系要平衡。
对符合要求的资料必须加盖受理戳记,受理人员和受理科(所)要签章,受理时间要标明,以便明确责任。
第八条税收征管档案资料分为:税务征管档案(包括户籍管理档案、税款征收档案)、税务稽(检)查卷宗、税收法制卷宗。(档案中应具备的基本资料见附表)
第三章 征管档案的移交、归档、移送
第九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移交。
(一)各基层局对使用“税收信息系统”中形成的各类原始税收征管数据,由计算机管理环节或相关环节在终了后三十日内,按类分别备份到软盘、磁带、光盘或胶片上,移交到征管科档案室。
(二)各业务科室应在保证案卷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移交,移交时,要填写《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移交清册》,双方签字盖章。
第十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归档
(一)征管科以各业务科(所)移送的征管资料进行季度内整理归档,即后一个季度对前一个季度的资料整理归档完毕,跨的在一季度内对上年资料整理归档完毕,检查案卷终了后三十日内一次归档。
(二)企业纳税档案原则上按户分册立卷,个体户纳税档案可按行业分类按月立卷;局内综合征管档案按表式、种类装订。
(三)对税收征管档案的案卷,以主管税务机关为单位编制案卷目录,以归档范围的排列顺序编制流水号。
(四)归档时间:
1、归档:税务所负责税务登记、税款征收档案的管理,每年一月份税务所将征管档案原始资料转交征管科档案室,将资料备份留在所里。
2、阶段归档:凡专项工作,有关部门应在任务完成后,将归档材料整理移交档案室归档。
3、随时归档:代管(监开)发票存根及附件、纳税人户籍资料、已结案的人民来信来访及其它税务违章案件卷宗和各业务科(所)随时形成的税收征管资料,应及时归档。
第十一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移送。下列情况,税收征管档案必须移送,并办理交接手续。
(一)纳税人改变主管税务机关的,由原主管税务机关向迁入税务机关移送;移送前,要清理税款及有关票证,移交历年所有的档案资料,并经市局征管处办理移交手续。
(二)国、地税之间互相移送;
(三)基层税务机关向上级税务机关移送;
(四)各级稽查机构,向纳税人管辖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征管科移送《税务稽(检)查案卷》复印件;
(五)其它环节移送的有关资料。
第四章 税收征管档案的保管
第十二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保管必须由征管科及税务所综合岗专门负责管理,税务所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专管员分别保管,统一存放。保管人员变动的,应对其保管的税收征管档案资料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三条 税收征管档案归档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期限保管。永久为无限期保存,长期为十五年,短期为十年,具体规定如下:
(一)永久卷宗。凡定性为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伪造、倒卖、虚开、非法代开发票、私印、伪造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等并进行了行政处罚的案件,其档案保管期限为永久。
(二)长期卷宗。对一般性的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管理方面)案件和纳税人基本档案保存期限为十五年。
(三)短期卷宗。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等其他档案保存期限为十年。
以上税收征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档案所属的次年1月1日起计算。
第五章 税收征管档案的借阅
第十四条 税收征管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档案登记制度,详细记载税收征管档案的调阅、使用、清理、销毁情况。
第十五条 各基层局采集或形成的税收征管资料原则上只限本局、本系统内调阅和使用,未经档案保管部门的主管领导批准不得对外提供。
系统内各有关单位需调阅税收征管档案并需带走的,须经档案保管部门的主管领导批准。
系统外其它单位(必须为执法部门)需调阅或使用税收征管档案的,须两人以上持本单位介绍信或证明信,经档案保管部门的主管局长批准,方可接待。
第十六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调阅或使用人必须按批准的方式、场所查阅或使用税收征管档案,不得更改内容、毁损资料,并负有保密义务。如发生泄密或其它损失,由调阅人负责或赔偿损失。
第十七条 调阅税收征管档案必须在5日内归还,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查验。
(一)借阅档案时,不得擅自摘抄、追记、划线、涂抹等。财会档案不准抽换会计凭证和帐页等。声像档案不得随意翻录。违者将视情节轻重,按照《档案法》有关条款进行严肃处理。
(二)对有关档案进行复制时,必须经档案管理人员审查后方可进行,对需要保密的档案原则上不许复制,如有特殊需要,要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复制。
第十八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保密制度
(一)本单位全体员工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条款及规定,严守保密纪律。
(二)非档案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档案室,不得随便翻阅存档材料和各种档案。
(三)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传的不传,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四)档案保管人员离开办公室时,要认真检查门窗、卷柜,防止丢失、泄密事件发生。
(五)领导开会或外出,不得随意携带各种档案。严禁把档案带到公共场所或家中,以防丢失或泄密。
第十九条 税收征管档案的库房管理
(一)各类档案要实行统一保管,设有专用库房。
(二)档案库房要根据档案保护有关规定和要求,落实“七防”到位,措施得力。
(三)做好档案库房保密和安全工作。非本室人员不得入内,需查找档案时,由档案工作人员提供。
(四)库房内各项检查记录齐全完整,登记及时,数字准确。
(五)保持库房内的清洁卫生,柜架摆放整齐合理,对查找利用后的档案要及时整理归位。
第六章 税收征管档案的销毁
第二十条 税收征管档案管理部门根据档案保管期限,定期进行鉴定工作。对保管期满或失去保存价值的税收征管档案可进行销毁。
(一)凡不需要立卷和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经档案室和有关业务科室鉴定后,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每年第一季度对应销毁的档案,登记造册,写出销毁档案报告及销毁清册,报局长审核批准后,方可销毁。
(二)销毁应在指定地点,由专人负责,二人以上监销,销毁后在销毁清册上注明“已销毁”字样和销毁日期,监销人员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三)销毁时要注意保密,严禁把文件当作废纸卖出。
(四)对已按规定办理完注销手续或非正常户认定手续的税收征管档案,应专门存放保管,登记造册,其保存、移交,仍按正常户另册管理,到期后可按销毁制度销毁。
(五)对生成在计算机硬盘中有关征管内容,保存期满需要进行删除的,应列出清册,由征管科和信息中心共同审核,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由信息中心负责删除。
第七章 税收征管档案的微机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为了加强档案管理,提高税收档案的使用价值及工作效率,全面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各分局应积极探索研制开发税收征管档案管理软件,实现以下功能:
(一)档案信息录入。这是档案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录入企业名称、企业编号(JTAIS系统的12位管理码)及登记年份、税务所等信息,并可以自动生成档案序号。
(二)档案信息修改。对各年新增的档案,通过税务所、企业序号或企业编号来确定需要增加的档案,系统应自动给出企业名称,提示企业的更名、转入、转出等情况,同时可对档案信息进行修改,但转出及废业企业的档案不能修改。
(三)档案信息查询。这是档案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利用税务所、企业序号、企业编号及企业名称(只需输入关键字)等一个或多个条件来查询,还可以通过转入、转出、废业、待废、更名、借阅等管理状态进行查询,同时对选定企业需显示的档案信息可用全部、有档、无档和登记年份进行限定。
(四)档案销毁。对达到保管年限需作废的档案,通过搜索,系统可提示过期应销毁档案数,并将过期档案详细情况列表,通过授权确认即可销毁档案。
(五)档案借阅。借阅时,输入借阅人的姓名及所借阅的档案,系统会自动记载;当借阅期满时,系统自动提示管理人员应将借出的档案归还。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4年5月1日起实施。
深地税告〔2010〕4号
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业税收征收管理,贯彻落实“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工作要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6〕128号)有关规定,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决定从2010年3月10日起在全市各地税征收点上线启用建安税收管理系统(代开票模块)(以下简称建安系统),相应地建安税收征管流程将发生变化。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划分新旧工程项目分类管理
从3月10日起,我局对建安新工程项目的涉税业务,一律采用建安税收管理系统新业务流程办理;对旧工程项目仍按原征管规定办理涉税业务。
新工程项目是指2010年3月10日(含当天)以后在我局办理工程项目登记的建安项目。旧工程项目是指2010年3月10日之前已经在我局办理了工程项目登记备案的建安项目(对于总分包工程项目,若总包方或分包方已于2010年3月10日前办理过工程项目登记的,则该工程仍视同旧工程项目办理涉税业务)。
二、取消市内跨区外管证业务
从3月10日起,我局对新工程项目取消市内跨区外管证业务,统一通过建安系统办理涉税业务。即我市纳税人在市内跨区承建新工程项目的,纳税人机构注册地主管地税机关将不再开具外管证,由工程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根据建安系统中纳税人的账册健全标志信息,实施分类税收管理。
三、启用新版建安发票
从3月10日起,我局各征收点启用国家税务总局2007年版《建筑业统一发票(代开)》。纳税人需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有关事项的,请致电深圳地税咨询热线123662。
附件:建筑安装业办税业务指南
二○一○年三月十日
建筑安装业办税业务指南
一、不需办理项目登记的建安涉税业务
1、不需办理项目登记的工程项目范围
(1)个人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提供的建筑安装劳务,可以不办理项目登记,采用无项目登记申报方式纳税及开具建安发票。
(2)单位纳税人提供的建筑安装劳务,凡不属于总分包工程且按综合征收率全部带征各税的,其工程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可以不办理工程项目登记,采用无项目登记申报方式纳税及开具建安发票。
2、申报及开票流程
纳税人持下列资料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办税服务厅申报征收窗口办理:
(1)《代开发票申请表》
(2)《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纳税申报表(综合)》
(3)税务登记证副本(个人纳税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需要办理项目登记的建安涉税业务
1、需要办理项目登记的工程项目范围
除上述不需要办理项目登记的情形以外,在我市各辖区承建的工程项目,均应办理工程项目登记,按工程项目申报纳税及开具建安发票。
特别提示:总分包工程的总包方或分包方请务必办理工程项目登记,否则将影响总分包税款的正确计算。
2、办理项目登记的前置条件
(1)我市登记注册的纳税人首次办理工程项目登记之前,必须向机构所在地的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办理账册健全标志认定,取得认定标志后才能办理工程项目登记。(账册健全标志认定的流程参见下列第6点)
(2)外市纳税人未在深圳市地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或特殊纳税人登记的,在办理工程项目登记前,需在我市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办税服务厅综合服务窗口先行办理特殊纳税人登记。
3、办理项目登记的流程
纳税人持下列资料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办税服务厅综合服务窗口申请并取得受理回执。5个工作日后凭受理回执领取《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备案告知书》(特殊情况需要加快办结的纳税人,可向窗口受理人员提出,由纳税人凭受理回执自行携带经审核的纸质资料向管理科递交审核)。
申请办理建安工程项目登记资料如下:
(1)《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
(2)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外市纳税人在我市辖区范围内承建工程项目的);
(3)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4)建筑工程合同或分包工程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5)承建资格证书、施工许可证复印件(验原件);
(6)《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外市纳税人在我市范围内承建工程项目,持有该证明的应一并提供,选供项目)
(7)上一级出包方工程项目登记备案告知书复印件(分包工程需提供);
(8)建筑工程合同印花税税票复印件(验原件)(持有该税票的应一并提供,选供项目)
(9)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4、按工程项目申报及开票流程
纳税人持下列资料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税办税服务厅申报征收窗口办理:
(1)《代开发票申请表》
(2)《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纳税申报表(综合)》
(3)《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备案告知书》
5、项目登记变更的流程
已经办理了项目登记的工程,若发生项目登记内容变更的情形(例如,增减工程合同金额、纳税人名称变更等),纳税人需要向工程所在地的地税主管科(组)申请办理项目登记变更。
项目登记变更所需资料如下:
(1)《建筑业纳税人工程项目变更登记表》;
(2)原《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备案告知书》;
(3)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4)变更后的建筑工程合同或分包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5)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6、办理账册健全标志认定的流程
我市登记注册的纳税人必须向机构注册地的地税机关申请账册健全标志认定,一经认定有效期3年。纳税人持下列资料到机构注册地的地税办税服务厅综合服务窗口申请并取得受理回执。5个工作日后凭受理回执领取《建筑业纳税人账册健全认定情况告知书》(特殊情况需要加快办结的纳税人,可向窗口受理人员提出,由纳税人凭受理回执自行携带经审核的纸质资料向管理科递交审核)。
申请办理账册健全标志认定所需资料如下:
(1)《建筑业纳税人账册健全情况登记表》;
(2)账册健全标志认定申请书;
(3)税务登记副本复印件;
(4)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5)承建资格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笔者在一家物流企业实习财会专业知识, 期间, 恰遇媒体披露某市税务机关查获一起运输企业自开票人虚开公路运输发票骗税案件。涉案虚开票金额高达数亿元, 税务机关因此重点严查审核自开票纳税人的资格, 在对各自开票企业资格审核期间, 一度停止供给企业运输发票, 引起了运输企业的强烈反应。因为已实现的营业收入因没法开具发票, 客户不预付款, 企业资金无法回笼;客户没按时收到发票而对运输方的纳税诚信产生怀疑, 给运输企业信用带来影响。
运输企业自开票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运输发票又有什么空子让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如何合理控制发票虚开, 实现既有效征管税收又不损害正当企业的利益?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将其作为一个调查报告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一、虚开发票的动因及目前控制方法
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运输所支付的运费, 取得运输专用发票, 可以抵扣7%的销项税额。而运输企业自开票人开具的运输发票, 营业税率3%, 加上营业税附加、企业所得所等, 普遍实交总税负率为4.3%左右, 虚开者大概向受票企业收取5%-5.5%的票费, 从中取得不法差额收入。这就成了不法之徒虚开发票的利益动因。
为防止虚开发票和加强对物流运输规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 (国税发[2003121号) 附件《货物运输业营业税纳税人认定和年审试行办法》规定, 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的单位, 具备六个条件的可向其主管地方税务局申请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 “…… (五) 具有自备运输工具, 并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税务部门实际操作是要求运输企业自购自养或者挂靠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目, 方才予以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
二、调查过程中产生质疑
随着对运输行业现状调查分析的不断深入, 笔者对税务部门关于“自备运输工具”的实际操作内容产生了质疑。事实上, 现在真正能做大做强的物流运输公司, 都以国际上的成功模式, 以第三方物流形式出现于物流市场, 即物流公司负责承接托运方企业的运输业务, 与托运企业签订合同, 物流公司负责整合社会动力资源, 及运输全过程的管理控制, 同时支付协作方的运费。特别是国内现实的经营管理体制决定了运输企业没有财力和管控能力自购自养运输车辆。
三、运输行业现状之调查与分析
(一) 企业自养自供车辆的现状
经过对几家运输企业的调查走访, 笔者发现, 业内人士基本认同:道路运输行业的自身经营特性决定了企业自供自养车辆之经营方式不可行, 该经营方式违背了运输行业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
1、企业自购车辆的资金能力有限。
一家成规模的物流公司, 必须有一套供支付运输成本的资金, 再投资一套资金自购车辆势必增加企业资金流动压力。此外, 自购车辆管理成本的投入更让绝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
2、管理自购运输车辆难见成效。
作为流动营业工具, 运输车辆一旦出站, 企业就无法全程对车辆以及驾驶员的经营行为进行控制, 尽管现代化的GPS定位工具能定位车辆去向, 但不可能实时录像监控驾乘人员是否途中私自配货捞外块。
3、成本管理缺乏高效控制机制。车辆
在途产生的路桥、燃油、维修费、其他运输途中产生的开支等等都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予以控制。也有经营管理者提出调配人员随车监督, 但毕竟调配人员也需支付薪酬成本, 更何况根本限制不了“监守自盗”的怪现象呢。这些原因构成一个运输动态成本无法从根本上实施管控。
4、自购车辆通常由承包个人经营。
企业购置了工商部门注册运输公司前置要求的少部分自有车辆。然而, 实质上企业也是由于上述途中成本原因, 不得不将这部分车辆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企业只保留所有权, 向承包者收取租金利益, 其他经营事项皆由承包者自行负担, 车辆与企业业务联系不甚密切。除协议约定外, 承包者完全可自由地根据市场价格行情自主选择、自主营运。
税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命令, 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部分, 都必须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行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特性。相反, 违背市场本身规律特性的规则, 必将落得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的可笑下场。只从企业是否有自供自养车辆的角度来确定企业是否自备运输工具从而认定企业为自开票纳税人, 此做法既整合不了社会资源, 也有悖于国际上第三方物流的成功经验, 违反市场规律。
(二) 车辆挂靠营运模式的现状
调查发现, 个体车辆所有者无法取得大型企业的托运业务, 也没法取得合法的经营自开票权。而成规模的运输企业, 其所配有车辆, 绝大多是为迎合自开票人必备条件而由私人自购车辆挂名的 (法规上称挂靠车) 。上述原因已致使自供自养车辆的经营模式被摒弃, 取而代之, 市场中出现了车辆挂靠的经营模式。挂靠经营是指“挂靠者” (个体运输业户、自然人) 依附于“被挂靠者” (另外一个经济实体、企业法人) , 将车辆登记在该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挂靠单位名下, 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运营, 并由挂靠者向被挂靠单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那么, 挂靠的车辆能否也作为自备运输工具的依据, 来认定企业为自开票纳税人?调查发现, 这样的认定依据同样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1、挂靠经营逐渐失去经济基础。
根据走访调查的部分物流企业的情况来看, 几乎都采取形式上的挂靠经营模式;实际上形式挂靠在公路货物运输行业比较普遍。“挂靠者”向“被挂靠者”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 “被挂靠者”不需为“挂靠者”提供其他服务, 挂靠来的车辆也不服从于被挂靠企业调配, 而根据市场价格行情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形式挂靠经营实际沦为政府部门规范个体运输户的无奈之举, 并已渐渐失去其在市场中的经济基础。
2、挂靠经营成了车主的负担。
根据笔者与挂靠车主的交流中得知, 他们不乐意现在的这种形式上的车辆挂靠。市场价格机制决定他们不可能永久为同一对象服务, 他们需要也愿意根据市场给出的价格来调整服务的对象。市场现实决定挂靠不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业务, 相反, 在挂靠过程中还要产生给付被挂靠企业的管理费, 这笔开支反倒是他们的负担。车主们还认为, 随着交通强制保险制度逐步完善, 交通事故中的受害方也能获得相应的救济, 无需由挂靠经营来越俎代庖。
3、挂靠经营加剧企业的风险成本。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是困扰车辆挂靠经营模式的一大难题。车辆出门, 企业控制不了, 而一旦发生交通重大事故或货物灭失, 法律责任也归于被挂企业, 加剧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企业认为其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它们的风险, 等到依法追朔到肇事车主, 企业将花费过高成本。企业对这种事实上的经济关系与法律上的责任问题相当为难。
4、挂靠经营适得其反的现实效果。
据调查, 作为有实实在在的业务存在的物流企业, 它们并不关心向挂靠车辆收取的那点管理费, 它们更想将大量精力放在营运的协调管理过程中, 做精做强。相反, 以挂靠车辆作为认定依据不但不能起到防止发票虚开的效果, 却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样一来, 为了获取不当收入, 有开票资格但没有实际运输业务的单位更可能出现替其他企业虚开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 市场现存的这种挂靠经营模式属于经济过渡时期的产物,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完善, 必将退出市场。由此看来, 以挂靠的车辆为认定依据同样缺乏客观基础。企业只要能从市场招募到必要的合同车辆即可营运。
四、合理税收征管方式的建议
根据对现实行业状况的调查以及通过上面的论述分析, 笔者的观点是:认定自开票纳税人的条件之一“自备运输工具”应予以放宽, 企业有运输能力, 能够提供货物运输劳务即可。发票是与货运业务紧密联系的, 而不是与车辆, 车辆只是运输工具只是一种体现, 要求车辆自备没有实质意义, 反而限制行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税法关于对自开票纳税人的认定, 其目的在于防止企业虚开发票, 防止没有实际业务而受票单位却以虚开的发票抵扣增值税并虚增成本偷漏所得税。如上所述, 车辆自备多少根本上无法遏制这种现象, 只要符合其他五个认定条件, 有工商行政部门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核实认可, 注重企业实际的业务往来, 企业就应该可以获得运输发票。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发展的飞速, 以及第三方物流等新观念的产生, 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专业化、品牌化, 提倡协作联盟。在这种新形势下, 笔者产生这么一种思路:成立实质上的车辆挂靠公司, 并与保险公司联合, 规范管理个体运输户的营运行为, 分担营运风险;有实际业务的物流企业致力于货物运输的协调管理过程;各自分工协作更能促进优势互补, 良性发展。
那么, 在不以自备车辆作为认定自开票纳税人的条件下, 税务部门究竟如何防止和打击虚开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
税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 以三证, 即“货物运输业务合同”、“货物托运签收单”、“银行结算传票”为基础, 推行科学的协调管理制度, 查严查实, 落实好运输业务的稽核工作。
(一) 实施以三证为基础的监管制度, 遏制虚开票骗税违法行为
以三证为基础, 特别是利用好“货物托运签收单”以及“银行结算传票”来进行对货物运输业务的监管。“货物运输业务合同”是业务存在的初始证明, “货物托运签收单”是业务发生的直接凭证, “银行结算传票”是最真实的业务发生的反映。由于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牵制, 资金的实际流动往往是业务真实发生的重要标志。而银行作为业务往来的第三方, 可以真正地起到监管作用。按照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对金融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作出的明确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证件号码, 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 “税务机关需要了解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 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因此, 税务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以企业在银行的账目结转为重点, 有效监督自开票人的经营活动。
(二) 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的管理制度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 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 依法征收税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首先, 税务机关主动协调工作, 寻求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 特别是积极与工商行政管理局联系,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建立好自开票纳税的认定登记管理制度;其次, 建立完善的自开票纳税人管理档案, 对自开票纳税人进行密切监管。切实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 严格实施发票管理与税控管理。
(三) 落实全方位多途径的税务检查制度
货运物流行业的经营特性同样决定了税收管理的难度。因而, 税务机关在严格执行征管法的同时, 还必须灵活实行多途径的税务检查制度才能切实堵住漏洞。要加大对税源户的检查力度, 加强监管, 定期落实稽核工作, 查实纳税企业存款账户余额和资金往来情况, 检查纳税人的凭证, 报表和有关资料。采用重点检查、临时性检查与专项检查等多形式开展工作;注意工作方法的方法恰当性与互补性, 如运用现场检查法与调账检查法、审阅法与外调法, 以及观察法、交叉稽核法等。严格执法, 及时清理整顿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总之, 税制的完善应尊重市场, 遵循规律, 科学管理, 严格执法, 才能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行业的繁荣, 遏制偷漏骗税现象, 巩固地方和全国整体税源, 实现税务机关从强制征收向监管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转变, 保证国家税收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摘要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的重要活动内容,本文概述了税务征管的全部流程和技术特点,通过分析税务征管过程中常见的典型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广大税务征管职能部门和税务工作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完善税务征管工作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税务征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税收是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税收征管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的主要职能。税收征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根据国家相关的税务法律法规,对各项税收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征收管理,以便于达到税收工作的有效实施。从职能内容来看,我国的税务征管主要承担了以下几个任务:1)宣传国家相关的税务法律法规,提高国民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保障税收工作的执行力度。2)有效的掌握税收来源的实时动态,完善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3)对纳税单位和企业、个人进行相关的纳税登记,完善纳税的申报环节。4)对纳税过程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保障纳税额度,控制纳税款项。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税收部分也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推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以来,税收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税收征管的乱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依法纳税的意识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可以看到,税收征管改革的正在逐步迈入正轨。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意识到我们的税务征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制约我国税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剖析税务征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深化税务征管的改革力度,才能为税务征管提供更好的进步空间。
一、税务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征管不力,税源管理混乱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纳税企业单位数额庞大,对于纳税税源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纳税检查和发票管理等等技术手段。虽然涵盖面十分的全面,但是实际实施时缺乏足够的力度,目前的税务登记还仅仅是停留在企业营业登记的层面上。对于企业营业内容和税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纳税申报主要是一个检查企业是否按照预定时间点进行纳税,对于纳税质量和税源控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发票管理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税务管理方式,但是这是建立在正常的发票开具环境之下的,因此,对于税源的管理是呈现出一定的混乱的,也是我们税务征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税收审计和监督工作存在漏洞
审计和监督工作是财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税收征管中的审计监督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对税收机关、纳税单位、纳税过程进行税务审计,可以看到,在税务机关内部,税务职能模糊,权利分工不明确,各级税务职能部门功能重叠的现象时有发生。纳税企业中偷税漏税也是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纳税项目、纳税金额、纳税经手人员以及纳税信息的登记改动等等都缺乏足够的审计监督,对乱象缺乏有力的打击力度。
3.税收信息化水平偏低,税收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财政电算化是财政工作中一个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税收工作中一个侧重点。在当前的收税征管中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是在信息化覆盖面、信息化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化税务系统平台的利用效率上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税收手段的发展也使得税收征管变得更加的技巧化,这就需要税务工作人员具有更全面的税务操作技巧,然而这也是我国税务管理人员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完善税收征管的相关措施
通过对税收征管进行一个针对性的分析之后,我们得出了税收征管过程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税收征管进行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全税收征管的管理体制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相关措施和对策:
1.强化税源管理力度,保障税收质量
税务征管的核心应该是对税源的管理,因此,合理的开展税源管理是保障税收征管质量的前提。对纳税对象,应该从财务会计上进行控制管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会计资料内容进行专业化审核,规范税务信息。实时了解纳税对象的支出情况,掌握纳税对象的纳税范围,打击偷税漏税现象,保障税收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对发票开具中的乱开、虚开和假发票现象予以打击,完善发票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税务监督约束,明确税务责任划分
税收征管活动中的审计监督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税收机关内部,要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税收管理人员的职能范围,明确他们在税收征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对于在税收征管中逃离责任、越权操作以及贪污受贿的现象要进行详细的税务审计,依法进行处理。要强化税务监管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税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完善税务信息数据的档案管理,建立信息化的税务监控、税务结算和税务审计的系统平台,大大的提高税务工作的效率,规范税务工作中的技术环节,提高税务工作的服务质量。
3.提升纳税意识,完善税收管理体系
依法纳税是没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在现有的税务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纳税缴税的宣传力度,是提高税务征收效率最有力的措施,只有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增强了,税务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在税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要依法规范税务征管的整个流程,明确责任管理意识,净化税务管理环境,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总结:税收征管是税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税务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解決问题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税收征管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宋昕.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财税纵横.2012(16).
[2]刘正君,我国税收征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税务筹划.2011(15).
[3]王云.关于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问题的思考.财税金融.2013(7).
【地方税收征管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库伦旗地方税务局税收宣传月活动方案06-15
在地方税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09-24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实施办法11-03
关于部分县局税收征管调研情况的报告12-06
提高税收征管质效11-05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10-27
税收征管法最新版1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11-14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12-21
地税局国际税收征管工作总结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