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精选9篇)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1

子报告1《泰州市区位发展态势研究分析报告》

摘要小结:

一、本区位南京东面,距离南京较远,脱离了南京都市区

二、本区位不靠扬州、不靠南通两个苏中发动机,所谓地理几何中心,其实是劣势

三、本区位没有海港、没有城市品牌,在地级市中狭小而年轻

四、本区位唯一可靠的苏南隔江,目前只有一个江阴桥,通路狭小

五、本区位北连竞争成本更低的苏北

六、本区位在苏中最不佳,发展趋势难比南通扬州

七、泰州区位,一要靠上海、二要靠苏南、三靠海外

八、未来交通通畅后,也未必更好,因为交通不是唯一的。

子报告2《泰州市交通发展态势研究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江苏省公路交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发展规划分析

一、宁通高速

二、沪宁高速

三、沿江高速

四、锡澄高速

第二章、几条与泰州发展相关的重要公路分析

六、海溧高速

第二部分、江苏省铁路交通发展态势分析

一、新长铁路

二、宁启铁路

第三部分、江苏省长江通道发展态势分析

一、润扬大桥

二、苏通大桥

三、江阴大桥

四、泰州过江通道

第四部分、江苏省港口交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五部分、江苏省机场经济分析

一、南京机场饥饿

二、苏南机场之争

三、浦东机场损苏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2

规划区域位于杭州市钱江南岸的滨江 (高新) 区的南部地区, 萧山城厢镇以西, 长河街道以南。

规划范围为:规划区用地面积共约1890.58万平方米, 其中山体、水域约578万平方米。北至城市快速路彩虹大道与长河街道相接, 西面紧临浦沿街道, 东、南至滨江区边界与湘湖休闲度假区相接, 规划区域距北面的滨江高新技术园区较近。

政府把白马湖地区定位为创意产业生态城。在色彩营造上, 整体色调“淡雅温润, 水墨淡彩”, 临水建筑淡雅水彩, 以中高明度中低艳度的暖黄灰色调为主;临山建筑色彩温润含蓄, 在山体的映衬下高贵典雅, 以中明度中低艳度的暖褐色系和灰色系为主, 创意村落建筑用色明快生动, 在厚重的江南生态色彩中点出一抹璀璨。把生态景观与建筑美学相融和、生态创意与城市魅力相辉映。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3

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协同发展是指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变化的动态关系,含有“进度”与“步伐”上的一致性,其结果可以让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德州提出的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内涵更加丰富,既要实现对外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又要实现内部的城乡之间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其核心是重在协同、旨在发展、贵在示范。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就是要抓住重大区域战略机遇,向北对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向南对接融入省会城市群,聚焦产业协同协作、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生态协同治理等方面,高标准建设“一区四基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在更大平台上协同发展。

城乡之间协同发展,就是要把城乡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统筹规划城乡布局,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统筹建设城乡社会事业,统筹管理城乡居民,统筹治理城乡环境,积极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双向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着力推动城乡之间在更广领域内协同发展。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就是要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和支撑,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大幅提高工业智能制造水平,着力提高农业增产增效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业总量和比重,力争在做大总量中优化产业结构,在做优结构中提高质量效益,进一步培育和激发产业内生动力,着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经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解决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投入长效机制,探索形成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优化提升区域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着力推动经济资源环境在更优空间内协同发展。

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和建设者,不断加大社会民生事业薄弱环节投入,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织牢民生保障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着力推动经济社会民生在更强基础上协同发展。

这五个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够使单项协同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协同发展的势能,能够使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推进,形成融合互动、协作共赢的示范效应,开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城市的良好局面。

发展思路

德州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济南省会城市群之间,既可以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对接融入中促进合作、实现共赢;又可以借助济南“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机遇,在对接合作中加快融入、借力发展;还可以在南北双向融入中,促进内部三次产业、城乡之间、经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打造亮点,形成示范,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城市,让城市发展更有魅力、更显张力、更具潜力。

(一)积极建设“四大基地”,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形成示范。树立区域协同开放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一区”等重大区域战略,积极建设“四大基地”,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空间。这“四大基地”分别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势产业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劳动力输送基地。

(二)扎实开展“两项行动”,在城乡之间协同发展上形成示范。充分发挥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先遣队作用,扎实开展“两大行动”—— “魅力城市行动”、 “美丽乡村行动”,加快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三)着力优化“五大结构”,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上形成示范。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薄弱环节和根本动力,重点优化“五大结构”,即优化投资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人才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优化出口结构,推动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争取把德州建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全力打造“三大空间”,即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在经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上形成示范。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牢牢抓住京津冀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机遇,加快建设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赢的空间形态,实现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五)加快构筑“六大体系”,在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上形成示范。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到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上,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构筑“六大体系”—— 文化惠民体系、教育优先发展体系、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创业体系、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精准扶贫体系,让协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支撑保障

(一)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发挥“一子活全局”的关键作用。“一子落、全局活”。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城市,既需要协同性引领,又需要战略性实施;既需要对外开放协同发展,又需要对内统筹协同推进,内外联动,群策群力,形成推动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挥“一发动全身”的引领作用。把创新作为协同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导向,增强人才支撑,强化技术创新,把人才作为协同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技术作为协同发展的第一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创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三)更加注重融合互动,发挥“一招上水平”的促进作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城市,融合互动势在必行,通过融合互动可以有效发挥优势,增强互补性、渗透性和联动性,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进度”和“步伐”的有机统一,推进产城融合,促进产融互动,推动三产融合,深化“两化融合”,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業融合。

(四)更加注重引育结合,发挥“一举求多效”的示范作用。在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中,既要发挥“外引”的作用,又要注重“内育”的力量,加快形成以外引增动力、以内育强实力的良好局面。“外引”就是要坚持引资引智引才并举、引技术引产品引项目并重,形成“引进一个企业、聚集一片园区、催生一个产业”的招商乘数效应。“内育”就是要坚持育产业育基地育龙头并进、育品牌育市场育文化并行,开展实施“三航计划”,对初创期高技术的产业企业实施“启航计划”,支持帮助其快速成长;对于高成长的行业企业实施“远航计划”,大力支持其健康成长;对于财源骨干型的产业企业实施“护航计划”,全力支持其持续成长,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基地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

(五)更加注重发展环境提升,发挥“一优带百通”的带动作用。发展环境是是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城市的重要保障,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发展环境的大优化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作者单位:德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篇4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毗邻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辖一市两区八县,人口约470万,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创建于1987年,1997年重新组建,隶属于漳州市城乡规划局,是漳州市唯一具有乙级城市规划设计资质的综合性设计单位。主要承担漳州市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规划编制任务,同时为其他各地的政府部门与建设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城市规划设计服务。下属主要有规划、市政、建筑等设计部门。

二十多年来,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为国家公共政策服务、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在业务拓展、技术进步以及深化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立足漳州,通过精心规划、潜心研究、创新设计,在推进漳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海西建设、漳州先行”和把漳州建成“工贸港口城市,花果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东南中心城市之一,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提供了有力的规划技术支撑。先后获国家级、建设部和省市级优秀设计奖等奖项,其中漳州市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获得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漳州市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获得了2004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招聘人员:

岗位 人数 专业 学历 要求有何种工作经历

具有通过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

城市

规划设计 5

规划 及以上 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有执业许可证

优先

具有通过建设部给水排水专业评估

给水

给排水设计 2

排水 及以上 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有执业许可证

优先 本科 院校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科 院校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道路

市政设计 1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5

达到至少“30年一遇”

商报讯

(实习生 王晓婕 记者 汪琦)这两天,市规划局编制的《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正在杭州市规划局(文三路15号)一楼大厅、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市民中心裙楼L座)以及杭州市规划局网站()公示,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在6月25日前去看看,提出自己的意见。

市规划设计院一位姓冯的工程师说,这次规划参考了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属于历年来规划标准最高的一次,到2020年,将杭城的防洪排涝能力提高到能应付30-50年一遇暴雨标准。

杭州目前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路面和绿地上雨水箅子流入窨井,再经由市政管网,排放到城市河道中。

马路边上的雨水箅子,不起眼,重要程度却不容忽视。下暴雨的时候,雨水箅子是排水的第一道关卡。可是杭州的很多雨水箅子并不达标。大部分雨水箅子规格为45厘米×30厘米,泄水量最小的仅2L/秒,最大的也不过7.8L/秒。而这次规划,决定给雨水箅子来个大升级,将规格改成75厘米×45厘米,每秒可排水20L-27L。

雨水进入窨井之后怎么排出去?规划中,杭州首次尝试划分排水分区的方式,将全市划分成382个子分区,其中主城区239个,余杭区113个,萧山区30个。这样一来,可以确保雨水就近排放入河。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还将新建雨水管网,并对现有的80条雨水管进行提标改造。

冯工说,以前,杭州,转塘、滨江等地有很多农田,雨水可以不断下渗到田里。现在,高楼大厦平地起,农田消失后,这部分调蓄洪水能力也消失了。规划中,今后将西湖、西溪湿地、仙林湿地、丁山湖、金沙湖、白马湖、湘湖等8个湿地湖泊作为调蓄设施,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建圩区、抬高地面、内河治理等防涝措施,重点整治骨干排涝河道106条,打通白石港、机场港和新开河等3条断头河。

彭州市城市规划馆及配套设施 篇6

彭州市城市规划馆及配套设施

该设计基地位于四川省彭州市的北面.其城市规划馆、商务中心、职工餐厅设计具体选址位于彭州市规划新区的.未来公园内.彭州市内建筑多为低层建筑.龙兴塔,位于彭州老城中心,是彭州市内最高的建筑,在市区和未来新区内均可看到该塔,它是为整个城市的一个历史地标.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外建筑 英文刊名: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7

记者了解到, 随州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起步较晚,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整整20年间, 随州的城区园林绿化几乎为零。到1984年县市合并, 成立随州市园林局后, 城市园林绿化才进入起步阶段。2000年随州升为地级市后, 城市园林绿化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直到2007年新的随州市风景园林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后, 在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 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飞速发展, 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狠抓街道、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化, 庭院小区绿化、防护林绿化等, 不断增加城市绿量, 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过去的50年。大发展带来了大变化, 如今的随州城处处呈现出一片绿色的海洋。

街道绿化成效显著

1984年以来, 随州城区仅有两条绿化主干道 (解放路、烈山大道) , 全长不足2500米, 植苗木不足千余株。经过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2007年以来, 街道绿化发展迅猛。截止目前, 随州城区主次干道已达21条, 道路绿化总长度达187.91公里, 干道绿化带面积142.32万平方米, 植各类乔灌木50多个品种600多万株, 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5.7%、85.6%, 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9.96%, 城市主干道形成了八纵八横的道路景观。

公共绿地建设突飞猛进

随州设市前, 城区没有公园、广场、游园等公共绿地。1984年后, 随州的公园、广场、街头小游园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先后建成了白云公园、神农公园、明珠广场等。特别是近几年, 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3个亿, 建成了白云湖滨湖风光带、滨湖体育公园、白云山生态公园、博物馆广场和白云湖大坝东头、凤凰大酒店门前等10多处小游园、小绿地, 并高标准地完成了神农公园、白云公园、明珠广场等一批重点公共绿地的改造建设。这些公共绿地不仅成为城区园林绿化美化的重点亮点工程,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内涵, 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健身活动空间, 充分体现出了随州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目前, 随州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311.19万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17万平方米。

庭院 (小区) 绿化建设快速发展

1980年前, 随州城区除市一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心医院) 等少数几个单位的庭院植有少量的绿化树木外, 其他各单位的庭院绿化几乎为空白。进入90年代以后, 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 认识高, 投入大, 庭院绿化在城区各单位逐步得到推广普及, 并延伸到各乡镇、学校、工矿企业, 大大提高了单位庭院绿化的普及率。1998年以后, 随州园林部门坚持一手抓“花园式单位”创建, 一手抓庭院绿化设计施工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不断促进全市庭院绿化上水平上档次。到2000年底, 全市有庭院的单位中90%的单位进行了不同程度地绿化, 随州市政府先后授予了全市122个“绿化达标单位”, 17个“绿化先进单位”和8个“花园式单位”。近三年来, 随州园林部门以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 (居住小区) ”为载体, 不断推进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提档升级。截止目前, 随州城区单位庭院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173个单位中, 已有127个庭院单位实现了绿化达标, 其中被市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95个, 占单位庭院总数的54.9%, 达到居住小区标准的26个小区, 已有14个小区被市政府授予“园林式居住小区”, 占居住小区总数的53.8%。同时, 对城区主干道临街单位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 城区主干道临街单位拆墙透绿率达到81.3%, 使街道绿化与单位庭院绿化融为一体, 增加了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有效

近几年来, 随州市按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和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在加快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公园绿地建设的同时, 十分重视城市周边的大环境绿化建设。在重点保护城南新区山体植被的同时, 先后对城区东西护城河两岸、花溪河两岸、厥水河两岸、涢水河汇集成白云湖两岸, 按照防护林的要求, 通过动员社会力量, 开展义务植树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范围的绿化植树。注重抓好汉十高速公路 (何店至随州城区) 连接线、绕城公路以及汉十铁路复线两旁的绿化建设, 形成了绿色通道。大力号召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渠塘沟边等地大兴植树造林, 绿化美化环境, 逐步形成了“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生态体系, 构筑了一个“农田、河岸、山体、林带、城市”相互交融的生态格局。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泰州;WebGIS;古树名木;定位;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41-02

江苏省泰州市主城区共有古树名木25种85株,其中银杏17株(20%)、黄杨14株(16.47%)、紫薇6株(7.06%)、构骨6株(7.06%),分布较分散。古树名木作为城市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虽然各地都十分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但管理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1-2]。现有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也只能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实用性不强。因此,设计效率高、适用性强的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电子信息系统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泰州市古树名木管理现状,通过对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进行核查,将其空间及基础属性数据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利用WebGIS强大的检索、查询、分析、共享等功能,初步建成古树名木的定位与管理系统,旨在为实现古树名木高效管理打下基础。

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利用GPS接收器采集古树名木的空间信息,采用C#语言、VS2010工具开发B/S结构的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利用Java语言、Eclipse平台开发C/S结构的移动客户端应用,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的高效动态管理。

1.1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包括如下几点:以多种数据形式存储古树名木的基本属性、空间、养护等信息;开发安卓手机客户端应用,用于养护者管理、养护信息录入、市民学习与评价;人性化、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1.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分为系统管理、地图操作、信息管理、养护管理、学习评价五大模块[3],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2.1系统管理

此功能的实现是保证系统数据安全性及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系统管理员可在后台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的基础信息增、删、改、查以及不同用户权限的设定。

1.2.2基础信息管理

此功能包含对古树地理信息、身份信息(树龄、品种)、生长情况等信息的储存、加工与管理。根据树木编号进行查询、管理,也可根据树龄、品种等信息进行城市古树名木的多条件组合查询与统计。

1.2.3养护管理

养护人员对古树定期进行检查与养护,并

通过安卓应用软件将每次养护管理的信息录入数据库。

1.2.4学习评价

群众应该了解相关树木知识,参与到管理与养护工作中来,既扩展了市民的知识面,又有利于管理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1.2.5地图操作

实现地图的缩放及拖动,确保用户更加便捷地对古树位置进行判断与查询。

1.3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MySQL软件作为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平台。数据库设计要经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設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等几个阶段。

2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本系统的实现需要WebGIS、动态网页制作、数据库、安卓软件开发等技术的支持。

2.1WebGIS

Web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与Internet结合的产物,是对GIS功能的扩展,用户可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使用GIS,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本系统采用百度地图API快速获取功能丰富、交互性强的城市地图[4-5]。百度地图API使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可以轻松实现地图创建、缩放、拖动等功能,代码如图2所示。

2.2管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具备面向管理、人机结合、辅助决策、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看,它有以下功能。

2.2.1信息传递与处理

该系统传递与处理的信息包括树木基本信息、养护信息、评价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移动终端进行传递,在服务器端处理、加工,以便于信息维护、市民学习、辅助决策。

2.2.2控制功能

根据古树养护单位与养护人提供的数据,对养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分析实际情况与计划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加以控制。

2.2.3辅助决策功能

根据古树养护数据,结合市民评价、建议及专家意见,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帮助。

2.3安卓软件开发

安卓系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系统,手机端应用软件采用C/S架构、Eclipse平台进行编程[6]。本系统中安卓客户端负责扫描古树标识,为市民学习古树知识与发表评论提供界面。服务器负责提供数据交换接口、访问数据、发送数据,数据库负责存取数据。

2.4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本系统中市民学习与评价、养护信息录入2个功能需要利用二维码对古树进行身份识别,印有二维码的古树名木标牌设计如图3所示。

3结论

本系统通过WebGIS实现对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的检索与统计,通过VS2010+MySQL开发B/S架构的动态网页实现对古树名木各类信息的管理,通过开发安卓软件客户端应用实现养护管理及知识普及与市民评价。其中,知识普及与市民评价是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陈菁菁.基于GIS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及预警系统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2]聂凯,韩宁,燕飞.基于WebGIS的古树名木网络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湖南农业科学,2008(2):143-145.

[3]武小军,刘行波,范娟娟.城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城市勘测,2010(增刊):46-48.

[4]孙迪,李沛鸿.百度地图API在WebGIS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22):165-166.

[5]杜传明.百度地图API在小型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2):152-153,156.

[6]毛林,程涛,成维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机端追溯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5-18,22.

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篇9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湿地公园是在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以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湿地保护方式。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为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模式,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并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进而,由于城市湿地的特殊性,我国还专门将与城市以及城市功能关系密切的湿地公园定义为城市湿地公园,并将其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范畴,以区别于远离城市并以自然湿地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类型。根据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5批30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一方面使得城市湿地资源得以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在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下,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及城市周边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大量的前期调研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打下了充实基础

鉴洋湖湿地作为台州市唯一的内河湿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都独具特色,受到台州市、黄岩区以及院桥镇的高度关注,鉴洋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2004年,黄岩区五个民主党派就曾联合对鉴洋湖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鉴洋湖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但未付诸实施。

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鉴洋湖湿地一方面面临着生态资源的衰退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和旅游项目所青睐。如果再不及时进行保护,鉴洋湖湿地资源和人文景观就可能遭到更大的破坏。为此,台州市2008年正式启动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目标,积极完成申报工作。以此为前提,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联合,对鉴洋湖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鉴洋湖资源普查、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鉴洋湖居民社会调查等工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文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这些调查与研究工作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基础,成为规划工作开展的依据。第二章 规划总则 1 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积极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2 规划原则 2.1 融入区域原则

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融入区域生态背景之中,分析和评价其在区域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生态保护和恢复手段,维护和加强其在生态格局的重要功能。

从区域旅游休闲资源整体发展着眼,充分发挥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人文特色,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个性的旅游休闲景点,成为区域游憩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充分考虑区域与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规划,使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区域和外围景点形成有机衔接。2.2 整体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为湿地生物提供较为丰富的栖息环境,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系统造成的干扰。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对文化景观本身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背景实行整体保护。2.3 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游客建立湿地体验的界面,包括休闲游览活动、科普教育活动、生产体验活动等,充分发挥湿地的文化游憩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达到积极保护的目标,同时提高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和整体品位。

建立完善的游憩体验网络系统,通过游船、自行车道、栈道、山径等多种方式,在湿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保护的基础上,充分体验鉴洋湖湿地的景观特色。2.4 和谐发展原则

协调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合理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并合理维护生产性景观,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点的位置、规模、建筑风格等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积极考虑与当地住民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本地居民纳入公园的管理与运营之中,促进社会融合。3 规划范围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北至鸡笼山-马山-西林岭山脊,南至规划机场高速,西至规划改道的104国道,东至黄岩、路桥两区的行政边界和规划黄岩物流园区的西边界,总面积约为6.33平方公里。4 规划依据

4.1国际组织有关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拉姆萨尔;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4.2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1989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1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2000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3年);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2〕249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办公厅,2005年; 4.3相关的技术规范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年;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2008年; 4.4地方政府的行业技术性文件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台州市城乡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2007-2020)》; 《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台州市黄岩区分区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 《黄岩区院桥镇村庄布点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休闲旅游总体规划》(送审稿);

《院桥镇第三产业总体规划研究及旅游业发展概念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岩区院桥镇区域概念发展规划》。4.5现场踏勘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 5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分三期执行,分别为近期、中期与远期。: 1)近期:2008—2012年; 2)中期:2013—2017年; 3)远期:2018—2020年。第三章 湿地公园现状条件分析 1 地理位置 1.1 台州市

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段。市域陆地范围介于东经120°17´—121°56´、北纬28°01´—29°20´之间,东西长172.8公里,南北宽147.8公里,市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市区位于台州市域中部温黄平原北端,市区陆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1.2 院桥镇

院桥镇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南部,北接黄岩城区、东邻路桥区、南囊温岭市、西连乐清市。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结构。自宋代开埠后,院桥即有“南乡重镇”之美誉,区位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黄、温、乐三地的物资集散地。1.3 鉴洋湖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约5公里处,距黄岩城区18公里,路桥城区约5公里,椒江城区约20公里,温岭的泽国镇6公里。周边有多条河流相连,三面被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在建的甬台温铁路、机场高速及104国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穿越鉴洋湖地区。2 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2.2 水文条件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2.3 土壤类型

黄岩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14个亚类、41个土属和117个土种。其中,鉴洋湖地区地处海积平原地区,主要以潮土、水稻土两个大类为主,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好,适合旱粮、水稻、柑橘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的种植。此外,鸡笼山等山体以红壤为主,含砂砾质较多,肥力较好,以种植水果和其他林木为主。2.4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2.5 动植物资源 2.5.1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2.5.2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3 人文条件 3.1 历史沿革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3.2 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4.4 土地利用现状(1)耕地

耕地主要分布于鉴洋湖水岸地带,面积广大,交错纵横,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耕地与村镇或山体连接,期间水网密布,形成了特色的湿地农业景观。(2)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主要包括鉴洋湖内的宽阔水域及湖水沟渠,不包括现有养殖塘所占的用地面积。(3)山地

规划区内的山地资源主要有鸡笼山、马山、飞鹰山三座。其中鸡笼山为最高山峰,海拔164米。树木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规划区内最重要的林业资源富集地。山上布有石阶路及土石小路,山地游览具有可进入性。(4)村镇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主要为村民自住房建设、村镇工业用地。其中,工业用地分布于村镇街道内,主要为服装加工、帽业加工、煤场等,各工业类型用地面积不大,独力发展,并未形成规模发展,在各村内点状分布。(5)养殖塘

鉴洋湖鱼塘为国有用地,分布于上下两个湖区,是占鉴洋湖水域最大的区域,面积500亩。现鉴洋湖大水面已经全部被鱼塘分割,养鱼、垂钓已经成了鉴洋湖水域最具规模的用地类型。各鱼池用土石围坝连接,俯瞰鉴洋湖,鱼塘格局分明。鱼塘内主要养殖“四大家鱼”,以及鲈鱼、桂鱼等。(6)坑塘

规划区内坑塘分布较多,主要位于农田耕地及鉴洋湖周边地带,由地势低洼,雨水蓄积、沟渠补水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而产生。目前,坑塘已经成为部分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以及规划区内湿地环境的特色景观资源。(7)道路

指规划区内现有的内部交通干道和内部交通之路两种道路类型,步行道路众多、路线复杂,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步行路线体系,因此,未被纳入到道路用地的测算中去,仅以可行驶机动车交通的路线为主。(8)园地

规划区内园地主要位于各村子依托的山体之上,以柑橘园为主,此外还有杨梅,极少量的桃、板栗等。(9)采石场

采石场在规划区内有三块。其中,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分布在沙门店村,即西林岭的山体西侧。另两块皆分布在鸡笼山上,分别位于山头陈村和岭下东村,其中山头陈村内的采石场紧邻内部交通的主要干道,裸岩外露,对视觉影响较大。5 环境状况 5.1 水质状况

在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鉴洋湖水域水质受到一定污染,现状水体质量较差,为劣Ⅳ类,并且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现象。作为鉴洋湖主要水源的山水泾现状监测数据中,NH3-N、总磷、DO和石油类为主要超标指标,山水泾水质现状总体评价为劣V类。湖区周边的村镇生活污水及农业灌溉和生产的尾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水域水葫芦密生。此外,鉴洋湖周围村镇内部分工厂所排出的污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鉴洋湖湖区,对水体造成了很大的污染。5.2 大气环境

总体而言,鉴洋湖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污染源。石灰、采石厂等工业企业产生的粉尘是规划区内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主要位于鉴洋湖南侧的山坡上或村道路两旁;其次,煤炭燃烧产生的煤炭粉尘及有害气体也对鉴洋湖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5.3 噪声污染

规划区内的噪音污染来源于交通噪音和工业噪音。主要包括各乡、村镇道路来往车辆以及部分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的时产生的机械噪音。5.4 固体废弃物污染

规划区内垃圾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鉴洋湖水体有白色垃圾漂浮,并在桥下、水生植物资源丰茂处形成了较多的堆积;村镇中垃圾肆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并在上湖河道南岸形成较大规模的垃圾堆;在鸡笼山缓坡处的植物丛中垃圾堆放现象较多,分布点散落在步行山路的两旁;工业厂房、小型私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规划区内的垃圾污染源之一。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 理论基础

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此的认识也越发清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四大功能: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于人类福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表4-1 生态系统服务内容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 供给服务

(Provisioning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获得的产品:

食物与纤维,燃料,遗传资源,生物化学物、天然药物,装饰与观赏资源,淡水资源 调节服务

(Regulating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

空气质量维持,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水净化,人类疾病的调节,生物控制,传粉,风暴的防护 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用和收益:

文化多样性,精神与宗教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灵感与启智,审美,社会联系,文化遗产价值,游憩和生态旅游 生命支持功能

(Supporting services)是生态系统提供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

初级生产,空气氧气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持,生物地化循环,水循环,提供生物生境

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出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传统观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理念,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湿地、农田、绿地等生态系统要素能为城市、为人类社会提供众多不同的服务与支持,例如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减少噪音、蓄滞雨洪、处理污水、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能够提供以上全部的生态服务,被认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2 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1城市湿地的特征

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区域中为数不多的自然湿地其自然与生态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如生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形成与自然湿地截然不同的湿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湿地的自然属性改变

在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下,城市湿地形成了在城市区域中分布不均匀、面积小、孤岛形式的分布。同时湿地之间的连接度降低,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

2)城市湿地的功能相对自然湿地有了更多的拓展

自然湿地的功能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而且可测定和评价其不同的生态功能;而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的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自然湿地不可取代的,而且这些城市湿地的人文价值很难测量。

3)城市湿地受干扰的情况

自然湿地的环境特征因与其周围区域相对一致,同时自然湿地的干扰因子是以自然干扰为主,而人工湿地所受到的干扰类型、频度、强度都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1.2.2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1 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1)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具备了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在人类干扰下的较为完整的生态地区类型。从物种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动植物类型相对浙江省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鸟类资源。但从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植被群落的构成来看,平原区农作物植被类型所占比例较大,缺乏高大乔木;而已有的人工林也存在树种单

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差的缺点;滨水岸线的植被群落不够完善。(2)生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但调蓄洪水能力不强

鉴洋湖湿地由纵横交织的河湖港汊组成,内部连通性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性较好,为生物迁徙、调蓄洪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自然式的滨水岸线也有利于水体与土壤的物质交换,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但由于局部地区人为造坝、水产养殖、填湖造田等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体的自然流通,对调蓄洪水的能力起到消极的影响。(3)生态系统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由于场地内部除了村镇建设外,尚不存在大规模连片的开发建设,整体上未受现代城市化的侵扰,因此湿地环境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升级,生态系统完整性还是受到了不同的干扰,这一方面表现在村镇自身建设强度的加强对山体、湿地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性设施(如公路、铁路、高压线等)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分割。

(4)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

目前鉴洋湖湿地中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低,因此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湿地资源的稳定。但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水,以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固体垃圾堆放,对湿地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此外,农药的使用和养殖场的尾水,也对水体、土壤造成一定污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目前水质目前为劣Ⅳ类,而作为鉴洋湖源头之一的山水泾水质则为劣Ⅴ类。2.2 文化游憩功能评价

(1)历史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但类型较少、级别较低

鉴洋湖以及所在的院桥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物质文化遗存较为丰富。鉴洋桥、杨府庙等代表性历史建构筑物成为鉴洋湖文化的象征。此外,关于鉴洋湖的传说、历史人物杨晨居所的典故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但从类型上来说,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古桥和寺庙两个主要方面,其他类型遗迹较少;从保护级别上来说,仅鉴洋桥为拟报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级别较低,未进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范畴。(2)乡土文化景观丰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鉴洋湖地区处在镇中心外围,至今还保留有比较淳朴的传统村落,并留存了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湿地区域内鱼耕文化发达,农业景观丰富,果垄稻田和鉴湖鱼种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也构成了鉴洋湖地区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渗透,传统的村落景观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面貌,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3)科普教育功能尚未开发,旅游休闲功能处在萌芽阶段

鉴洋湖湿地是进行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的天然基地,然而这方面的功能并未得到发掘和利用,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针对鉴洋湖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工作也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鉴洋湖在台州市的知名度不高,旅游休闲活动也主要以钓鱼、上香、摄影等为主,规模较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前景看好。2.3 经济生产功能评价

(1)农业生产体现农、果、渔并行的特征,以农作物为主,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鉴洋湖地区长久以来是以水稻、柑橘及其他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区,建国后国有鱼种场的建成使渔业养殖也成为本地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外出务工和乡镇制造业成为主要潮流,但留守家乡的人仍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生产为主,在其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五章 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可比性或可参照性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为本项目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建立湿地公园建设的项目库,以及为本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1 案例研究 1.1 国际案例 1.1.1 伦敦湿地中心(1)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 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2)规划定位和特色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3)规划内容

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乌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4)可借鉴性

上一篇:餐饮餐厅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领导干部画像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