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精选10篇)
1.引言
我们对于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这二者都是不陌生的,运动训练就是实际的体育训练,是学生实践的运动项目,是一项实践性教学,体育教学更偏向于理论教学。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合作”的关系。对于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合理的分析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让两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1运动训练的概念
运动训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它使运动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参与并提升自己的运动成绩,使自身的运动水平提高。这是一种针对性的教育过程,在运动训练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训练的不同项目,进行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及手段。让运动员从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对训练项目也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制定出不同的训练计划与战术,让学生能够通过专门的运动训练在实战中不断提升[1].
2.2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强调的是理论性教学,体育教学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一样,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设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讲授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并以不同的体育活动为例,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知识及技能进行掌握,从而使自身的理论基础更扎实。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了解到目前自己的身体是否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一些想要追求身材的学生还能够通过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进行合理的健身训练,增加自己身上的肌肉流畅程度。这样科学的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能够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改进,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2)统一性:体育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身体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学生在学习不同的体育课程时,身体与生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时身体素质提升了,但学生明白了自己与一些同学的差距,在心理方面就会产生类似“自卑感”的情绪,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提升身体素质,更是要明白每个人的运动能力不同,要学会接受与他人的差异性.
(3)教学性:体育教学通常都会有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同时体育教学还受教材,学生班级风气,教学条件等影响。这些外在条件都在无形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中,能够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运动教学与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1运动训练
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让运动员的待遇更好,让我国的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在这种巨大的荣誉与利益的诱惑下,以下教练员为了让学员得到奖牌,不惜把学员变成一个“训练机器”,这种现象对于我国体育行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还会使我国的运动理念发生扭曲。很对运动员从小的时候被发掘了有运动天赋,被带到训练场中没日没夜的训练,最终身体累垮了,也没有得到很好地的名次,学员从很小的时候被带到训练场地,势必对自身的文化课程产生一定的耽误,很多学员为了训练,干脆就辍学专心进行训练,文化教育跟不上,使得一些很小的运动员无法分辨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时为了胜利不惜在比赛中服用药物。这种行为就是自身没有一个良好的判断力与自制力,还会危害到自己的身体[3].
3.2体育教学
创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中还是“照本宣科”的让学生接受自己讲述的知识点,学生只需要掌握并直接背下来就可以了。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十分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程当中,提高自己的体育知识。
还有一些体育老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因学校之前对体育科目的不重视,让体育课之间成为一堂“放松课”,让一些对体育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去教导学生就够了。但现在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使得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老师自身的体育水平也有有一定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跟上国家改革的步伐。对于之前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一定要刻苦把知识点补齐,才能够在学生面前有更好地权威性,来实际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体育中碰到的难题[4].
4.如何使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进行互补
事实证明,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密不可分,他们两者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让学生的体育水平提升,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够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人格的良好养成。只有二者互补,才能够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4.1灵活运用训练手段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享受这门课程。而运动训练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通过不断突破自己身体的负荷来进行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运动训练的手段,使用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让学生以更好地体能、身体素质来放到学习中来。例如,学生在学习打乒乓球使,教师可以借鉴打乒乓球运动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到乒乓球的技巧,让学生学会乒乓球的拍打技巧,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乒乓球的压力减轻,从而提升了我国乒乓球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我国体育教学有了良好的发展。
4.2合理定制教学内容
每位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都不相同,一些学生能够承受住高强度的训练,而一些体弱的同学可能连基本的项目都无法坚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体育项目的爱好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时,教师根据训练项目的不同,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都能够获得提升。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对学生的提高又有多少,要在训练的同时不断时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心[5].
4.3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认为只要自己不停的坚持训练,就能够不断提升。在没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一味盲目的训练只会让自己进入到错误的训练当中去,这样不仅不能够提升体育水平,还可能因为错误的方法肌肉拉伤。学生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认为自己学了也没有作用。教师对于这类学生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一些“顽固”的学生,可以与学生进行打赌,以最简单的跑步为例,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跑步,每天5公里。一星期后观察学生的跑步情况,没有掌握到正确跑步知识与技巧,学生在跑步过程中没办法合理控制自己的呼吸,步伐节奏,跑步的姿势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都会导致学生在跑步是肌肉拉伤,抽筋或是第二天起来脚痛等现象。教师再以正确的跑步方法让学生进行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只会使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觉得轻松不少,跑前的肌肉拉伸,对节奏的把控等都能够使学生在跑步中越来越好。
以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科学的训练方法,让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相结合,才能够使自己的身体素质科学的提高。
5.结语
现在是一个全民运动的时代,运动训练中有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体育教学中更有运动训练的实践应用。这就是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运动训练要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这不光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科学提高,也是我国未来体育行业发展的趋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达到双赢的局面。现在国家对体育教学的不断重视,体育教师要在新的改革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训练方法,合理利用好二者的互补关系,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体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航.浅析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互补[J].时代教育,,(4):39,50.
[2]闫荣.浅析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互补[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6):18,20.
[3]张丽民.浅析运动训练中的核心力量[J].金田,,(8):421.
[4]张娟.浅析运动训练中的营养补剂[J].辽宁体育科技,,37(5):123-124.
关键词:优化设计,有效整合,例谈
进入新课改后,一线的品德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离开现代教育技术,品德课根本无法上好。的确,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直观的图文界面以及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冲破传统的品德教学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赢得了广大品德教师的青睐,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一、素材:删繁就简,精心选择———优化设计的前提
品德课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善于删繁就简,依据目标、学情筛选最为实用、最有价值的素材。
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是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储备,这些历史内容的出现,让学生觉得陌生,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学习困难。有一位老师设计时选“联合国总部摆放的两尊塑像”这个材料引出课题,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录像、斯大林格勒战役录像、二战卷入国的地图”这些材料引导学生走进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而另一位老师则选“和平年代儿童的天真笑脸”“战争的悲惨儿童”这两个材料引出课题,选“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视频”引导学生走进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相比而言,第二个老师选的媒体素材就比第一个老师选的素材好。他以学生的同龄人“儿童”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战争的距离。
二、过程:错落有致,精当安排———优化设计的关键
1. 适时适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使许多知识、情节能够直观化、形象化。但是,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能在每一个环节都用多媒体,使用过于频繁,一节课就会变成课件的演示课。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炎黄子孙》一课时,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观感知黄色人种与其他世界人种的不同点,他运用了“不同人种的小朋友”的图片课件;为了让学生了解炎黄子孙的传说,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他用了“炎黄子孙的传说”录音;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他运用了“我是华人我自豪”系列图片课件,有乒乓皇后邓亚萍,有文学家冰心奶奶,还有著名钢琴家等。一节课上,他没有频繁使用课件,一共只那么三次,但是这三次,或激发兴趣,直观感知,或跨越时空,了解上下五千年先人的创造与智慧,或加深体验,激发情感,媒体运用真可谓适时适度,恰到好处。
2. 动静相宜
一节课中,我们所选用的媒体素材是较为丰富的,形式也不一样,有文本的,有图片的,有录音,也有视频,在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素材的不同特点,把素材的特点与学生情感发展的主线相结合,做到动静相宜。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我们的国粹》一课时,第一次试教时,他让学生看京剧表演猜故事内容,共安排了空城计、铡美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段京剧,在听第一个故事的时候,学生还是挺专注的,可到第二个,第三个,就有点厌烦了。不要说学生,听课老师也觉得拖沓。于是我们建议他进行修改,第一个故事以视频的形式播放让学生听,第二个、第三个故事就以图片形式让学生观察。这样动静搭配,学生的兴趣就一直不减,学得还很起劲,课堂节奏明显加快。
三、细节:再三反思,精细修改———优化设计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走向真正的高效。因此,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这其中也包括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反思:整堂课下来,课件使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目标了?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哪些细节没处理好?其次,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客观冷静地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这种自我情感体验的反思,能促使教师对教学设计存在的细节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再次教学最优化。
如,教学《我们的国粹———京剧》一课,老师在教学“京剧道具”这一板块时,选用了一个“操着京腔,净角拿着马鞭出场”的课件播给学生看,看了之后,老师让学生也学着做一做。但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学生怎么做都出不来效果。课后,老师反思后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修改,分几步走:(1)播放课件感知;(2)教师示范做骑马的动作;(3)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4)再次播放课件,合着音乐一起做;(5)评一评,做得最好的,奖励京剧小书签。这么一改,再次执教时,效果就出来了,学生做得有模有样,课件的感受作用、示范作用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设计开始,精心选择素材,精当安排过程,注重细节的反思与优化,那么整合就一定会恰到好处,就一定会发挥信息技术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党生.教学设计是整合的灵魂[J].信息技术教育,2006(5).
[2]刘冬辉.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5(9).
[3]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 挖掘图画语言,赏绘本之美
绘本中的图画不仅能激活孩子的想象,而且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解读绘本,根据图片中隐含的可说可写之点,选择最能有效唤起孩子原始表达冲动的方法,利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孩子开展丰富的想象,用鲜活的文字表述,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
1. 基于看图想象,收获别样精彩。如松居直所说:“幼儿和图画书的关系在于他们首先是靠图理解故事。儿童对自己读不了的故事,要求画能告诉他们。图画,对儿童来说是其读书的最初入口,他们的兴趣正是通过画被激活。如果故事在画上体现出来的话,儿童的眼睛就能发现。”如在教学《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课时,当小鸟飞来轻而易举地摘下苹果时,鼠小弟双手紧背,瞪大眼睛死死盯着。看着画面,可以设计问题:“谁来猜猜此时此刻鼠小弟在想什么?”让学生抓住图片上所演示的动作,想象鼠小弟是怎样学小猴、长颈鹿、犀牛等去拿苹果以解馋的。于是学生按照已经有了的故事图画的情景和语言上的样本,说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2. 基于画面细节,学习细腻表达。好绘本即使是一个小细节,也有着无限的表达空间。引导孩子读绘本时,不妨寻找一个好画面,给他们创造细致观察尽情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静态画面用语言转化成动态的故事。如在教学《长大做个好爷爷》时,可以将小小熊回忆爷爷的那张图画放大,设计口头说话的环节:“当……时候,小小熊……”。孩子们溢满情感的言语将小小熊和爷爷相依相处的一幕幕再现。这是一次成功地融生活还原与想象于一体的言语训练。由此可见,绘本图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体验的机会。只要我们抓住绘本里预留给孩子的许多想象的空间,抓住画面中一些悬疑的和猜测的细枝末节,让学生仔细观察,注重细节发现,展开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学生想象的泉水自然会汩汩流出。
二、 注重文本模仿,品写话之趣
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图画书中的情节大多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且语言简练,能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有序、规范地说话,具有很强的可模仿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绘本中的语言规律,找准写话训练点,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降低写话难度,让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学会表达。
1. 模仿句式,学遣词造句。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到语言的精、气、神中去,前一个语言如果是一个桥梁的话,后一个语言就是本体,是目的。”其实质就是从语言中学习语言。翻看众多儿童绘本,语言的精妙比比皆是。李欧·李奥尼笔下的《小黑鱼》,无论是图画还是文本都有着激动人心的力量。“水母像彩虹果冻……”“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不但感受到海洋生物物种的丰富,更使我们认识到画家非凡的创造力。而这一切的创造是因为画家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来说话。这些精妙的句子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那是个多么神奇的海底世界。教学中,老师巧妙运用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
像 , ; 般的 , 。”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他们纷纷写出:大螃蟹像个横行霸道的将军,耀武扬威;星星般的海星到处都是,懒洋洋地躺在海底……
2. 模仿句式,悟表达真情。在引导学生阅读《我妈妈》这一绘本时,笔者抓住文中“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这一富有儿童情趣的规范语言,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明白作者表达的意思。读完绘本,再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创作描写自己眼中的妈妈。孩子们把自己的妈妈和文中的妈妈融合起来,把自己的妈妈比作猫咪、懒猪、蚂蚁和蜜蜂,妈妈在他们心中逐渐变得可爱起来。这样去感受妈妈的时候,才能真正唤醒孩子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再比如阅读绘本 《逃家小兔》 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仿写训练:“小兔还会逃到哪里?兔妈妈又是怎么追的?”出示一组与原文风格相近的文字:“如果你张开手臂抱住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 ;如果你变成 ,兔妈妈说:我就变成 。”在这组文字的引领下,儿童的想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兔妈妈和小兔的追逐游戏也深深地留驻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三、 尝试多样练笔,享创作之乐
训练角度1:在图画补白处写话。与文学文本一样,绘本中无论是文字还是画面都有留白之处。这些留白就为学生的读写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我最讨厌你了》中,詹姆士和约翰本是如胶似漆的好朋友,可是一天,两人闹别扭了。第6-7页图上,画家巧妙地利用留白——两个背对背互不理睬的男孩被一大片留白隔开了,分别站在画面的一边。你能说这是空间上的距离吗?这是心理上的距离。两个男孩子心中的怒火有多大,距离就有多远。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留白,引导孩子细看,然后进行写话:“此时,两个小朋友心里在想些什么?”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了两个孩子闹别扭的情形,可谓栩栩如生。这种“空白”给孩子们预留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在文本表达的空白之处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给这些“言简意浓”处进行扩充和丰富,就能收获别样的精彩。
训练角度2:在猜测情节处写话。绘本的图画夸张、可爱、充满童趣;绘本的文字简洁、幽默;绘本的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被绘本奇思妙想的情节和夸张、有趣的画面所吸引。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融入绘本故事情节之中,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图画,一起猜测情节的发展,一起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充分调用各种感官丰富故事的内涵,点燃孩子们强烈的表达冲动。如笔者在教学米切尔·恩德绘本《光屁股的大犀牛》时,这个绘本故事中犀牛鸟是怎样智斗犀牛的环节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只那么弱小的犀牛鸟怎能打败犀牛呢?如果你是犀牛鸟,你会有什么办法呢?”在阅读故事时,抛出这些问题,让孩子进入情境,尝试用自己的想象去猜测演绎全新的故事。孩子们思路被打开,在写话中尽情绽放他们的想象,让经典绘本有了更多属于儿童自己色彩的延伸,写话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丰富多彩。
训练角度3:在结局延伸处写话。许多绘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故事的结尾又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逃哇,去火星》讲述了熊多多、猪皮皮和羊咩咩的故事,飓风吓得他们逃到了火星上。逃到火星后,会怎样呢?绘本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生根据平时对火星的了解,加上合理想象写道:一打开舱门,他们一看火星荒无人烟,羊咩咩开始后悔了,到了夜晚羊咩咩睡不着,她碰了一下猪皮皮,说:“猪皮皮,这里好阴森呀!”羊咩咩数着天上的星星这才睡着,模糊中觉得自己在和一个火星人谈话。利用绘本阅读,启发学生模仿故事,对故事进行续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更是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契机。
绘本是多元的、无限的。利用绘本,将绘本阅读与写话训练两者相互渗透、协调融合。让学生通过参与绘本阅读活动,并借助绘本的文本图画资源和阅读活动中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和写话的兴趣。使习作教学从教材的局限中走出来,一次次发现儿童写作的另一面——兴趣与心灵。以绘本为平台,让孩子的写话兴趣渐趋浓厚,孩子的心性在写话中流淌,个性在写话中飞扬,思维在写话中深刻,情感在写话中细腻。绘本阅读与写话训练的美丽邂逅和有效整合,为孩子唱响了童年的歌。
注:本文为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绘本阅读与小学低年级写话训练的有效整合实践与研究”课题实践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真实的体验,大大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增进异地学生的交流,加强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达到教得轻松,学得自如。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体验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2)改革地理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理论依据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建构,培养一种适应这个网络时代的,有道德及合作精神的、能自行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着手解决问题的地理教学模式。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五、研究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具体准备采用下列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实践等方面内容,深入细致了解,收集并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的可能性,总结筛选具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经验、方法的成分,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地理教与学模式及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经验原型和基础。
3、个案研究法: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整合的教学设计,再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开公开课、听课)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形成初中地理课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
4、书写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和提高
理论水平。
七、研究措施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地理课程整合的新型有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从最高层次考虑,大致有四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和“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地理每一个知识点的常规教学(这种模式可以深入地达到地理学科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则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教学。这四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大量实践证明:如能掌握这四种模式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定能取得深层次整合的理想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能真实有效的备学生,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
内容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了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与反馈、矫正的及时性,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有选择、有自由、有竞争、有合作的气氛中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有效整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信息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高效的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习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有选择、有自由、有竞争、有合作的气氛中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动听的音乐、夺目的色彩、图文并茂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蝴蝶,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启发学生举出轴对称的其他实例。接着,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每一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交互性,让计算机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课件交互性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三、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
四、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从立体至平面的转变,体验美的感受,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立体图形时,我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达到对立体图形的感知与认识理解。
五、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氛围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都学好数学,教师应设法创造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并不断发展个性。学生之间存在能力差异,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应体现教学“个别化”,在使教学环境适合大多数学生要求的同时,又为优等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和条件,体现学习环境的全体优越,这在在网络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合理选择个性化教学、小组交互教学或班级集体教学就能做到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能力差异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一个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欣赏美丽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出示一些图片供学生观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自己点击图片观看演示,出现答案;接着在出示8个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判断对称轴的条数。有疑问或困难的,可点击图形查看帮助;练习测试,设计一个学生喜爱的连连看游戏,让学生把能拼成轴对称图形的两个图形连起来。通过设计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六、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一个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课件,它使学生接受知识更便捷,获得知识更迅速,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意识。同时,多媒体教学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利用动画演示自行车行驶的画面,车轮有圆的、方的、三角形的。学生看到这样的车轮觉得新奇,心里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车的车轮都是圆的?不是圆的会怎样?教师趁机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播放演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印象深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模拟信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反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得地过度到抽象思维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教学中可用电脑画出y=2x的图象,在图象上取一动点p(x,y),并用鼠标拖动直线y=2x上的动点p的位臵,让学生观察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的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体会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减小而减小是什么意思。这种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加深了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掌握了知识的重点。
八、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的结合,实现了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与反馈、矫正及时性,提高教学效果。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
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得到省电教馆立项后,我校课题组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就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三)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一个学生用微机教室54台电脑,一个是远程教室30台,分别是140多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并完善了1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计算机102台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远程接收室等,今年又完成了光纤接入,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且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建立校园主页,建立有了自己的网页这些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学生的分班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每周的“学习日”加强学习。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全体任课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整合课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展了二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共出展示课14节,累计听课人数达160多人次。展示课的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2008年的课题组交流活动,数学组的“求索工作室”及“青年英语教师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山中访友》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3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姜晶莹、邱海龙、孙亚杰、陈淑清、魏庆荣等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获省、市级优质课;常国凤、魏庆荣、孙亚杰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姜晶莹和杨伟丽老师在执教的英语,利用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并给图片或动画配音,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7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6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
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平台下载。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
(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五)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一、存在的问题
1. 有时运用了信息技术, 反而觉得是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
当我们把设计的问题和答案都呈现在课件上时, 我们在教学时会对课件产生依赖, 思路反而受到了牵制。而有些学生因为有答案的存在, 思维更加懒惰, 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不能同步。
我们学校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了机房, 电子阅览室, 但是利用率却不高, 原因是老师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 觉得带学生去机房上课很有难度, 就望而却步了。
所以, 在整合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思考的问题是:有效地整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有效地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应具体采取哪些方式?
二、整合的原则
1. 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证训练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要求语文教学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形成健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结合的过程中, 要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是否对新知识进行了有效地信息加工和处理, 并有效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通过教学活动获得了积极的情感和认知体验。
2. 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语文学科要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 揣摩作品语言, 领悟作品艺术价值。因此在自主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中, 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适度的发展。
3. 要能够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有效地整合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所以我们要看它是否有效地帮助师生实现了教学互动。
4. 要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首先, 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地都不太一样, 不能一哄而上, 更不能搞命令式。其次, 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有所不同, 不能一步到位。
只要遵循以上的整合原则, 相信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那么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有效地方式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觉得以下几种方式是较为可行的。
三、有效的方式
1. 适时提供丰富有效地资料。
语文教学中, 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 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 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例如, 我教《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时, 要补充海明威的生平、《老人与海》的内容简介以及别人对作者的评价等资料, 这就要借助于信息技术, 因为这样可以将大量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提高课堂效率。
2. 进行直观的形象演示。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形象。例如, 我在讲授《战争与和平》中的选文《娜塔莎》时,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让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这样能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又如, 我教《安东诺夫卡苹果》时, 由于学生对俄国的乡间较为陌生, 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看了俄罗斯风景画家维坦的绘画《金色的秋天》等一系列图片, 为学生学习文中有关风景的独特描写作了铺垫。
3. 进行网络互动, 网络学习。
我教《论语》选读中《仁者爱人》这篇文章时, 带学生到机房上课。我在网络上建立网页, 然后在主控台发出信息, 指导学生上网点击《仁者爱人》的网页, 利用网络的互动平台, 回答探讨我设计的提问。互动平台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 也可以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很有兴趣, 平时不大喜欢发言的同学, 都可以在网络的互动环节中侃侃而谈。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无庸质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 直观形象设计,有助于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为课堂上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富有表现力,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知识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比如化学中的分子、原子、电子、电子云、电子轨道等,学生常常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看不见、抽象的微观世界以形象的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选修三《物质结构》的教学中,分子中的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如果只用语言描述或模型是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用三维动画来演示电子云头对头重叠形成σ键和p轨道电子云肩并肩形成π键的过程,特别是演示在一个分子中两个键同时存在的形成过程效果显著,学生课后反馈结果非常满意。
二、 情境教学,有助于丰富感知
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对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或动画,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往往注重课本上的知识,生活阅历浅,表象知识贫乏,对社会、环境、以及科学的发展的日新月异没有感性认识。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搜集网上图片和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
如:在讲述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化工厂、发电厂的工作流程,如何产生SO2等有害气体的原理;展示历史文物古迹、森林、农作物等遭受酸雨危害的图片资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避免了课堂上的空白的说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建构知识网络显精彩
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经过选择和裁剪,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加工、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制图制表、文字处理等各种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同时,对于知识的学习,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完善认知结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产生了对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有的课堂,完全抛弃了粉笔和黑板,不管课程内容如何,一律采用无板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成为“电灌”课。一些重点的知识点在学生的眼里只是过眼云烟,下课后即无任何印象,其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教师做的课件画面纷呈,但教学效果欠佳,他们刻意追求媒体的现代化,却忽略了实际功能,过多的花哨,刻意的求新与求奇,冲淡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高。有的静态呈现只相当于小黑板的功能,却也要劳神费思地制成课件,有的凭借学生的想象便可以理解的东西,却也要借助画面还原成直观。这种刻意的追求,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一些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实验对学生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及学生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也是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因此,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
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标,传统手段能有效解决的,就没必要制成课件;简洁的课件能讲明的,就没必要复杂化。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 从实际出发,避免追求表面,处处滥用
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不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而是从如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出发来设计教学,陷入了一种为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误区。整个教学仿佛是为了向学生展示一下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结果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恰当的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优效果。
笔者觉得应做到:适宜、适量。⑴适宜。即用得合适、恰如其分,该用则用,不该用则宁舍勿用。要考虑学科的特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的使用,扬其长,避其短,这样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⑵适量。即用之有度,用之有节。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要量上适中,有张有弛。不能搞满堂“课件展示会”。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阅读、讨论就可以理解消化的,完全没有必要用多媒体表现。
二、 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某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剪辑,人物讲话录音、图片文字资料等。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三、 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在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讲课时,应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及其表现形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应避免始终坐在显示器前讲授,教室内闭着灯,窗户挂上窗帘,学生看不见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看不清教材,写不了笔记,只能像看电影那样,看着屏幕听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阻碍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方法仍然是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般的传统方法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将是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教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必须目中有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能有效地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性地“学”。这一全新的方法观将会广泛运用于我们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很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从中受益。 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的应用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物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容量较小,吸引力不是很强。 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经过多年的经验,笔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让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写一些纯数字让学生读数写数的话,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 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做出发点、在网上搜集一些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作为拓展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这些数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这样,学生在这些素材中不仅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更从中还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呈现,也就是把死知识展开做活,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的某一个知识,而是辐射到这一类知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很多。 总之,活用教材,使教材“鲜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愿学。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显得枯燥乏味,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 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 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这部分知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地理学科要涉及的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这不利于他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据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学生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的整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 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没办法让学生亲临其境。 但是我们可以多媒体对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来的车辆进行实况录像并剪辑加工, 或者直接到网上下载一段交通路口视频。 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 在学生统计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车太多了、太快了怎么办? 一个人忙不过来无法统计,又怎么办?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合作记录解决。学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打勾的、画点的.、画图形的、写“正”字的。 这么多方法,哪种更优?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经学生比较,最后都认为用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快, 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辆车。 由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灵活运用,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 整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无疑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亲自动手、动探究自己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努力向着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要小组进行合作,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往往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而新课程中的数学内容一般都有主题情境图,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情境图变成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欣赏蝴蝶、蜻蜓、剪纸等一些轴对称图形,很自然地导入了新知识,美丽可爱的图形也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我在讲“比较分数大小”,多媒体课件播放富有童趣的“孙悟空给猪八戒分西瓜”故事引入新课,“孙悟空买了一个特别大的西瓜,对猪八戒说:你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或十六分之一呢?贪吃的猪八戒赶紧说,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十六分之一,课件播放到这,笑声就充满了课堂” 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多媒体技术极具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等优势功用,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效能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内容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概念比较繁锁,也比较枯燥,凭着嘴讲,教师讲得非常苦,还不一定讲的清楚;学生学得很累,还不一定领会。然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直观地看见小数点这个顽皮可爱的小精灵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 10 倍;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100 倍,反过来再向右移动一位、两位,让学生看到原数就扩大 10 倍、100 倍,由此学生直观地感到只要小数点位置一移动,原数就要起变化,至于如何变化(扩大或缩小)那就看小数点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再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左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
3.紧扣连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引用多媒体软件,提出问题“应用几根2 厘米长和3 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随着课件的不断变化,展示了几种不同算式的计算过程。2+3+2+3=10(厘米),2×2+3×2=10(厘米),(2+3)×2=10(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信息技术以它丰富的表现能力,良好的启发性作用。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4.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再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2厘米和和4厘米是的方木块,问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乘势再通过进一步的演示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放入一个棱长时2厘米的方木块,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再把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直观具体的演示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就能较自然地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的提高自我素质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使新的教学技术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来。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具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能力。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最大化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增强教学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认为没有信息技术的数学课堂,不能称之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加以科学合理的选择而盲目使用,把数学教学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甚至把原本简明的问题,搞得花里胡哨,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多媒体的使用成为形式,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所以我们选用多媒体时既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服从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把准时机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使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也只有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符合教师的授课风格,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2.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有些教师说:“如果我不懂数学知识要完成数学教学是绝对不可能的,若不懂教学法知识可能在教学效果上受到一些影响,而若不懂信息技术知识至多在形式上不时髦罢了。因而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及价值,而过分夸大数学教师人为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用信息技术照样能培养出数学优秀人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抵制信息技术的思想。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比较低下。表现在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不够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这种认识支配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么忽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么把信息技术作为传统黑板与粉笔的替代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生搬硬套在一起,三、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信息化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由于受材料和操作技能的影响,将圆十六、三十二等分时,学生拼出来的图形粗糙,而且费时耗力,严重影响学生对“转化”的理解,此时,将圆等分拼接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形象生动,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在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在网上使用百度等大型的搜索网站来搜索有关七巧板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七巧板这个智慧板的了解,也使学生产生了对我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的巨大成就的钦佩之情,也在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的联想线索。如旋转的知识,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看到静态图形,对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想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展示图形旋转的动态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的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创造了快捷便利沟通的渠道
信息化教育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最大限度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方便师生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料和学科教学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校讯通、手机短信或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信息工具,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台,也是父母协助学校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能使家校及时配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3.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众多不足,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靠着平面的黑板转化为由全方位跨学科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处于更加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则建立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等新型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数学智慧被全方位地开启。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c㎡长方形。如果用方格纸张画,费时耗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所有的答案。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放飞想象空间,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不同答案。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有的答案,这样既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大了课堂容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推荐阅读:
篮球运动战术教学与训练11-17
如何加强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07-25
田径运动训练内容与基本方法12-30
学校体育运动队训练计划09-19
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10-02
途中跑的技术教学与训练01-01
颈椎病的运动训练12-14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11-06
羽毛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与训练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