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精选8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体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及第43-45页的单元练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四、单元课时划分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课时

认识周长                                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活动课:周长是多少                      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200+800=    76-28=   56+39=    4×300=

2            3×3=      5×600=     34×2=      8×100=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36页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挂图  尺子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56-18=    32×3=     5×80=    44-38=

6×30=    330×3=    6×400=    54-3=

二、教学设计: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三、板书设计

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四、作业设计:补充练习37页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20×4=      33×3=   110×7=    34×2=

0+55=     200×9=    6×110=   40-21=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  25+25+25+25=100(厘米)

(2)  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三、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

(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正方形周长:

(1)  25+25+25+25=100(厘米)

(2)  25×4=100(厘米)

四、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P38-39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小黑板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4=      3×14=      13×7=     81-25=

2×18=       50×5=      9×7-8=    27×3=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P40-41

四、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六(2)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三、作业设计

《补》P42-43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教材创设了两个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 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 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长方形纸一张, 长方体盒子一个, 教学课件。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研究报告, 三角板、直尺、铅笔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看屏幕。 (媒体出示教室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那3、5两个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看来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 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板书:边、角。 (此处, 学生边说, 老师边板书)

师: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得打“?”。

你有什么办法能来证明这些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板书:尺量、对折。

师:真聪明, 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工具, 采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这些观点。

(学生动手操作, 教室巡视并注意询问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让我们把刚才证明的结果填在报告书相应的位置。

学生汇报填表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 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长方形, 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形是长方形?你是怎么判断它是长方形的?图1、图5为什么不是?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现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形, 让我们通过同样的办法, 来研究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折纸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汇报交流,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 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体验成功, 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练习巩固

师:老师还留了一些闯关题, 大家愿意一起闯一闯吗?

练习1:你知道其他两条边的长度吗?

你知道其他三条边的长度吗?

练习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 长方形的长边叫长, 短边叫宽。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3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4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难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1、自主尝试,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思考:

1、长方形有()条边,有()个角,相对的边()。

2、正方形有()条边,有()个角,四条边都()。

3、用尺子测量,长方形的()边相等,正方形的(??)边都相等。

4、用尺子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角。

5、请同学们独立尝试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合作交流,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探索发现

利用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独立研究:正方形也是长方形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组内进行补充、质疑、解疑。

3、离开座位欣赏其他小组的发现,看对自己是否有启迪。

(2)汇报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老师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预设:生1:我们组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是:长方形有()条边,对边(??);正方形四条边都(??)。

生2:我们发现了用直角三角板的()角去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

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个直角,长方形对边(??),正方形四条边都(?)。

3、介绍各部分名称

长方形的对边(),为了方便,通常我们把长方形的较长的边叫做(?),较短的边叫做(??)。

生找到身边的长方形,指一指长和宽。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叫做()。

4、小结:

1、我们这一节认识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通过学习,我们能发现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长方形或正方形,原来数学一直在我们身边啊。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图形边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们刚才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

3、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为了今后进一步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三、应用拓展

1.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2。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用钉子板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两副三角尺,分别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同学们已经拼出来了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你们也是这样拼的吗?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呢?为什么?自己静静的想一想。

3.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的活动。你会把手中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呢?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

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减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4.刚才同学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呢?你怎样向别人来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呢?

下面就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请看书上想想做做的练习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我们一起来核对结果。

5.我们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呢?你知道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大家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特征的呢?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二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讲授完《24时记时法》一课,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是太理想,我觉得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

就拿第一环节我出示的是几个钟面,本来要学生说的是普通记时法,而学生直接就说出了24时记时法,反而没人用普通记时法说。我还没有考虑到如果这时候学生用了24时记时法来说,我应做如何处理呢?而课堂上就恰恰出现了这个情况。

二、从上课的过程来看,我觉得我对本节课的重点把握的不够。

最主要是体现在用挂图结合钟面来演示一天的24小时是怎样匆匆走过的这一环节,从钟表上的时间怎样就转换成了24时记时法,我讲得不够清楚,学生更是听的糊里糊涂,看来这一环节的内容还要再好好思考思考,究竟怎样设计才能作到简单明了。

三、从效果来看,我觉得本课联系生活不够。

24时记时法本来就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本课在联系生活上不够,只停留在电视节目单、学生放学、睡觉上,还应多给孩子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邮电、通讯、运输等。

四、从板书设计上看,板书设计的不是很合理。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7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观察、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练习纸等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发现数学规律, 获得数学经验.教学中, 教师应该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体验操作实践的乐趣, 体验探究分析的乐趣, 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课堂小结、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 也是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联系前后、拓展应用

1.我们新学校还计划分别修建周长都是8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各一个, 想一想, 哪个花坛的面积大? (取整米数)

2.布置作业:估一估你房间的面积, 再测量一下, 计算你的房间面积. (取整厘米数)

【应用拓展练习的设计, 增加了知识的难度, 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 始终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 在实践操作中创新, 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 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后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不仅是今后学习其他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 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 有的善于逻辑推理, 有的善于动手操作, 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精心设计问题

围绕教学目标, 笔者精心设计几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大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长方形的面积究竟和它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问题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给学生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留下了探究的空间, 提供了探究的“路标”.学生经历了“小组操作→分析数据→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 受到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蒙教育.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仅容易记忆, 而且理解深刻, 便于迁移.

2.优化合作过程

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笔者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与准备: (1) 提供了合作的材料. (2) 给出了合作的程序.小组学习前, 课件出示了游戏规则, 明确了活动的程序, 使活动方向明、思路清, 给学生操作提供了一个“支架”, 使活动有条不紊. (3) 提出了合作的要求.利于学生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从而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小组合作技能的形成. (4) 展示了合作的成果.在展示学生的合作成果时有教师的温馨提示, 艺术地处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新颖别致, 富有成效.

3.促进主动建构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教室上课高兴吗?这个教室与我们下面的教室比较有什么不同?(面积大。)要想知道这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要想知道这个挂图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出示胸卡这个胸卡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几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你选其中一个测量它的面积。你会选那一个?为什么不选地面?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张长方形纸板的表面用那个面积单位合适?谁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吗?(先估后摆一摆)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有几平方分米。(指名上台演示)刚才摆的过程麻烦吗?

1、猜一猜。 师: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生:可能和求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摆一摆、填一填 (1)同桌摆或前后四人为一组:拿出画有三个长方形的纸片,借助身边的材料或利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学具,同桌或前后桌摆一摆,并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验证估计的正确性。师:你是怎样摆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表述,师填表。

(3)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师:长方形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对照图,观察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生: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师: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猜测后再观察表格,给表格的长方形分类。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长;长和宽一样就是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面积怎么求?生答后板书。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现在你用什么方法得出它的面积?量出它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得到的结果(注意强调单位)。

3、量一量。 分组量一量,算一算,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求三个长方形面积的算式)。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生A:长8分米,宽3分米;生B:长6分米,宽4分米。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我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师:引导生读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计算正方形面积用(边长×边长)。

上一篇:发型设计大赛策划书下一篇:我的偶像李白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