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蒹葭改写
早晨,天空刚刚有一点熹微的白色。
深秋的晨露在瑟索的冷风中凝成了严霜,白茫茫的一片,分外萧条。
湖上,芦花飘荡,时而扬在秋风里,时而跌落水面上,激不起丝丝涟漪,却无奈地染白了秋水。
岸边,有一男子,独自立于严霜中,望着芦花掩映的湖水,神情漠然,无一丝流动的气息,只是孤独的站着,好似在守候着什么。
对岸,芦花丛外,隐隐约约有一座房屋,浅浅的瓦,淡淡的墙,在纷飞的芦花映衬下,也有了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许这座房屋里住着一个风姿绰约娉婷玉立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她,或许不知此刻在芦花飞舞,银霜凝成一片惨淡的时节,对岸有一个愿倾其一生来守护她的痴心人。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呵......芦苇依旧那么多,优雅地随风飘,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大片大片的白霜渐渐融成了浅露,雾气生起,他依旧是站在哪儿,没有别的神情,也无别的动作,眉宇之间,刻画着——坚定。对岸的房屋,在一片朦胧中变得更加隐约,恍若是海市蜃楼一般,是真实的梦境。她在梦里,可是她是否知道呢?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坻,近了,但是仍然隔着一片湖。秋天,芦花飘荡,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太阳已然露出了脸,芦苇在阳光下享受着温暖的抚摸,雾气渐散,晨露微干,水面上还氤氲着一片朦胧,他仍旧是那样站着,透亮澄澈的眼睛依旧是注视着对岸,那芦花掩映下娉婷的身影,似是闪过一丝黯然。
而她,立于秋风中,乌黑的长发和芦花一样飘荡,望着湖上宛如飞扬的雪海的芦花,那逐渐消散的水雾,却始终未看到那双眼睛,和那些许遗憾……
他和她,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沚,相隔不远,却始终错过……
晚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仍就是站在哪儿,对岸的影子却消失不见。
“夜了,看风景也该回了。”淡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蓦然回头,她转身,他未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爱慕,她离开了……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怅然…… 他与她,始终隔着一片湖啊!他木然离去。
可是,他忘记带走他的心了,他的心始终在岸的那边啊。
首先比较两诗的共同之处:
一、大量运用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者, 敷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开头用雎鸠起兴, 生动形象地表明主人公爱情的纯洁和真诚。诗中还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此诗用赋比兴手法表达了一种诚挚、健康的美好情感。《蒹葭》一诗, 分别以蒹葭的“苍苍”“凄凄”“采采”起兴, 引出了“伊人”“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全诗以赋比兴手法贯穿, 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心上人的形象。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这种手法, 尤其是比兴手法, 对后代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语文教材中陕北民歌《回延安》有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便是这种手法的生动诠释。
二、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
《关雎》中有三小节 (二、四、五节) 的章节结构大致相同, 只是更换其中个别字句, “流之”变换为“采之”“芼之”, “求之”变换为“友之”“乐之”, 用这样的重章叠句, 使内容递进, 使感情层层加深, 逐步深入展现了“君子”的炽热情怀。
《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 只变动了十几个字, 第一节中的“苍苍”在后两小节分别改为“凄凄”“采采”, “在水一方”的“方”改为“湄”“涘”, “道阻且长”的“长”改为“跻”“右”, “宛在水中央”的“央”改为“坻”“沚”, 这几组词意思相近。这样反复咏唱, 不但写出了芦苇的茂盛状态, 更表达了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 即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
重章迭唱, 是《诗经》在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与“国风”全部可以唱有关, 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更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这两诗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 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三、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关雎》《蒹葭》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是大多四言一句, 二二拍, 隔句用韵, 但并不拘泥, 富于变化。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大部分属四言诗, 对后代影响较大, 一直延续到汉代, 如建安文学中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 继承了四言诗这一古朴风格。稍有不同的是《蒹葭》有三句非四字, 而是五字。
四、双声叠韵的使用
《诗经》中“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 因为多采用双声叠韵词。如《关雎》《蒹葭》的双声词:参差 (描绘水草状态) 、蒹葭、雎鸠等;叠韵词:窈窕 (表现淑女文静美丽) 、辗转 (形容卧不安席的失眠状态) 、溯洄等;叠词更多:关关 (形容鸟鸣声) 、苍苍、凄凄、采采、优哉游哉等。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 可以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而且这类词汇多是形容词, 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有助于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
以上四点分别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形式、语言上找出了两诗的共同点:赋比兴、重章迭唱、四言为主、双声叠韵。从找共同点了解了《诗经》的艺术特点, 这也是《诗经》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对后世影响颇大, 是后代文学、尤其是后代诗歌的源头。例如, 我们能从现代诗人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看到《蒹葭》的影子。
《关雎》《蒹葭》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点:都表现了“爱情”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 且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也可以将《蒹葭》理解为不仅仅是一首恋歌, 它的意象更为广泛) 。只是两诗表达的方式和情感有所不同, 《关雎》叙述了男子对女子“求之”“思之”“友之”“乐之”的过程, 是一首热情的恋歌, 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全诗充满了朦胧、惆怅的伤感。
由于两诗的情感风格不同, 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究出了更多的不同:
1.两诗的主人公形象不同。
《关雎》一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开朗阳光的男子, 弹奏出热烈执着的琴声, 敲打着兴奋轻快的钟鼓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蒹葭》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多愁善感、白衣飘飘的书生, 帮他配上箫这种乐器最合适不过。
2.两诗的自然环境不同。
《关雎》一诗是春光明媚、云儿朵朵的;《蒹葭》一诗则是烟水迷离、寒冷萧索的。
3.两诗所体现的社会习俗不同。
《关雎》一诗属“西南风”, 在江汉汝水一带;《蒹葭》属“秦风”, 在黄河流域一带。经过考证,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 (今陕西西安) , 到了东周时, 秦国也在此附近, “秦风”可以说离统治中心最近, 秦地也许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社会的约束来得更严格, 恋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不得不有所拘束。而“周南”之地远离京城, 百姓的生活更为淳朴简单, 情感自由奔放, 由《关雎》可见一斑。另外, 在时间上, 《关雎》的创作也许要早于《蒹葭》, 社会制度逐渐严格起来, 封建习俗逐步建立起来。
4.两诗的作者身份不同。
《关雎》属劳动人民的无意识创作。“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 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关雎》更像来自民间传唱的民歌。《蒹葭》属有意识的文人创作, 从诗歌用韵上便可看出。《关雎》只第一小节一、二、四句末字“鸠、洲、求”押“ōu”韵, 《蒹葭》三小节均押韵, 第一小节偶句末四个字:霜、方、长、央, 皆押“ānɡ”韵, 第二、第三小节偶句押“yī”韵, 非常标准, 有可能是文人有意识的创作。
两诗的比较阅读, 让师生收获不少, 有些比较结果是教师毫无预设的, 特别是不同点。课堂充满了探究式的智慧, 且探究的层次越来越深, 思维之光被点燃, 不少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喜悦。我想, 这两堂课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形式等, 更重要的是, 他们对文章有了比较阅读的意识。
“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苏联的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求同比较, 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求异比较, 能强化认知的准确度。比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阅读是阅读方法中最佳的方法之一。张寿康教授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 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提高,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地体现,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夏日的风带着丝丝清凉,探进他的衣袖中。
“咕咕,”“咕咕,咕”,循声望去,是对雎鸠鸟在河间小洲上翩翩起舞,白色的翅像仙人的羽衣,那身影映在湖水上,也许因为天气太热,水面上浮起烟雾似的水汽,更增几分神秘。
如果,我也能像这河雎鸠一样,有个心仪的姑娘,能跟我一起生活,那就——
“八月里,荇菜鲜呐。”一个清脆的女声,如玉石相击,泠泠作响;却又轻如清风,在河水上漂荡。
她一个人出来,背着一个大竹筐,上衣一青白色粗布褂。七分袖露出藕瓜似的玉臂,挽起裤脚,趟在水里。
刹那间,他觉得天气变了。碧蓝澄澈的天,像一大块精心打磨的琉璃。日光下澈,折出耀眼的光。和风和着河畔淤泥的厚重味道和荇菜的清新扑面而来,减去了几分夏日的浮躁,增添了几分春日的抚媚。闪着繁星的河水,柳树华丽的衣袖随风飘摇。
他心里小鹿乱撞。
这个女孩像一个从树林中逃出来玩水的小鹿,炽烈的阳光把她的皮肤映得雪白,她却丝毫不皱一皱眉头,来应付这不讲道理的阳光,反倒十分天真的地抬起眸子扫了扫四周,“吁”,没人,她心想。——她没看见躲在树荫里的他。
她是来采荇菜的,她解下竹筐,放在岸上。下河,定定地站在河水中。借着夏日满涨的河水向前流动,迎面送来几颗荇菜,搁浅在她膝下。她凝神,娴熟地把荇菜捞起,轻轻抖几下,放进竹筐中,弯腰拾了一会儿菜,她累了,直起身子,背上竹筐,左右晃了晃身子,保持平衡,往前移了一小步,让脚丫从河泥中挣脱出来,大步大步的往对岸靠拢。
她看了看远方,挑选在河中巨石前停下的荇菜,墨色的荇菜,在她纤纤玉指间显得那么温顺,那么听话。
采毕,她上岸,把竹筐里不好的荇菜挑出。稍稍喘口气,笑嘻嘻地看着竹筐里,墨色的劳动成果。很快,她就背着竹筐,爬上山坡,不见了。
他还在那里呆呆地望,真是个好姑娘。
之后,那姑娘天天去采荇菜,而他天天去追寻,那女孩也同他说话,可始终保持距离。他怎会知道,那是个淳朴的姑娘,而他总是摆一个读书人的架子,她怎么会心动呢?
真真一个呆书生,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自此,他日思夜想,做梦也念着,梦里:他给她弹琴,他给她敲钟打鼓。他们笑着。他们一块儿把柳条折下来,环成圈,做草帽。他们一起捉鱼,一起在河边烤鱼吃。
梦外,夏天过的多快啊。八月已过,九月初至。荇菜已经不鲜了。也不见河洲上雎鸠鸟的影子。只剩河水哗哗,向前流。《关雎》改写
初晨,温和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照耀在大地上。地上落满了树叶斑驳的影子。
独自走在一条田间小路上,听着睢鸠鸟窃窃私语,我感到分外舒适。
远远地望见溪边船上,你一袭白纱衣,纤纤玉手,采摘着青翠欲滴的荇菜,动作轻快而娴熟。我静静看着你,你如一朵洁白的莲,素静、安然,我真想化作一只蝴蝶,飞到你身边。你莞尔一笑,甘之如饴,这久违的甜美流入我的心海,怎能让我再心如止水?那一瞬间,你的美,令我倾倒,令我迷恋。
叶落,花开,日落,月起,岁月更替,似乎只为你那倾动人心的笑。
那轮明月终究挂在了夜空中,我进入梦乡时,总想起你采荇菜时那抹轻笑。梦醒了,抬头望着明月,月光里,你的身影还是那样素净、安然。我笑了,回过神来,又寂寞惆怅着,你可知,今夜的我多了几许相思,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思念的泪水溢出在眼眶。
不知何时,我又幻想与你相见的场景,你如仙子般,在一片荇菜中穿行,我在岸边抚琴,时不时冲你微笑着,充满温柔与爱慕,你回头望了我一眼,我便万分激动,那微扬的嘴角,晶亮的瞳孔,苗条的身材,让我忘记了忧愁。
参差的荇菜随着流水的方向,在水中随波摇晃就像我的心情一样,啊,勤劳又善良的好姑娘,为何你使我在睡梦中也心旌荡漾。
我就这样白日惶惶夜不能寐地想念着你,就算在梦中也不能遗忘,啊,娴静又能干的好姑娘,请原谅我对你是这般的向往。
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闲暇之时总会漫步于湖畔,直至夕阳落半。关关,关关那雎鸠鸟的叫声一次次响起,舒展着羽毛,一对鸟之间相互依偎,诉说着源源不断的依恋。
直至那日,遇见她,一见倾心。
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乌黑的长发挽做髻,点缀着一只黛色的玉簪。声音极柔极甜,双眸闪烁如星。顺水捞取荇菜,初见,便有共度一生的心愿。那日后,便日思夜念。
迟疑纠结,终于表达心意,却被婉言拒绝。独自凭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浊酒入肚,苦涩蔓延不绝。几个夜晚,辗转反侧,苦不成眠,她的一颦一笑都久久在脑中闪现。
她仍如初见般眉眼如画,伊人在此,却只能在对岸久久凝望。独奏一曲,指尖翻飞难安。忽闻身后一句:公子琴艺甚好。倏尔转身,望见她眉目似花。我在为你奏一曲,可好?指尖涌动,伊人夕阳为伴。
我日日夜夜都在想她,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无论睡时还是清醒,那一抹清丽的身影挥之不去,那悠悠情思、绵绵愁绪使我翻来覆去难以成眠,带着我在梦中依旧找到了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她采摘挑拣,我已想到我们琴瑟和鸣,夫妻情深,我会敲钟击鼓把她迎娶回来的。可这终究是一场梦,外面锣鼓喧天,我唤来小二问他为何,他望向窗外:客官,您刚来不久,人生地不熟,这是河那岸也是这附近最美丽的女子大婚之时啊。
★ 改写古诗《村居》作文
★ 《村居》古诗改写作文450字
★ 改写古诗《清平乐 村居》
★ 古诗《示儿》改写
★ 改写白鹭作文300字
★ 《智子疑邻》改写300字
★ 关雎教案
★ 关雎课件
★ 诗经 关雎
日出时,我走在田野的小路上,这条路很窄,但很静谧,直通溪流边。大片大片的芦苇随风摇曳,我张开双臂,深深地吸气,那么清新湿润,还夹杂着芦苇的独特的味道。晶莹剔透的露珠倚靠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伸手去摸它,凉凉的,已结成了霜。
雾气笼罩了一切,眼前都是蒙胧的一片。蓦地,在溪流边看到了你,缓缓而行,那么飘渺,薄薄的雾好像为你带上一层白色的面纱。我急迫上前看,却依然看不清。
雾气终于消退了。
第一缕阳光照耀在你白皙的脸颊上,真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我从未见过这么倾国倾城的女子。你就像下凡的仙子,你就是我的一缕阳光,照耀着我的心房。那一刻,我确定你就是我的伊人。你,使我迷恋。
你站在水的那一边,与我相隔甚远,我正看着你入神时,你发现了我,冲我浅浅一笑。我的心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你的笑,力量太强大了,让我沉醉在其中。当我回过神来,你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缕缕余香。
我愿逆流而上去寻找你,但道路艰险又漫长,我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你的背影。一身羽纱白裙,柔顺的长发随风飘逸。我又顺流而下,但你又去了那水流中央,遥不可及。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多少夜晚,我想起你,想起你冲我浅浅的一笑,我都会欣喜若狂。
坐在树下,望着那轮明月,觉得十分像你,近在咫尺,却又那么飘渺,无法触及,但它与你一样是那么安静、温柔。
星星挂在夜空,很亮很亮……
星星点亮夜空,你,点亮我的心。
我坐在这夜中,静静回想。
静谧的夜晚,偶有晚风吹拂?吹动身旁的柳枝,好似你婀娜的舞姿,想起那日的相见,风,吹低芦苇,在千万株芦苇中浮现出你的身影,那齐腰的长发,在风中漂浮,芦苇摇头晃脑,你在苇中乘船前进,船,人,苇在天间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一刻,世间万物,黯然失色。
此后,便不曾忘记你的身影。
那片芦苇,不曾离去,你,在我心间,更不曾离去。那日的情,那日的景,在我的心头不曾忘记……
我在找寻,找寻爱的你。你仿佛就在我的身边,离我仅一步之遥,却无法触及,有时又相隔万里,跨越千山万水,也不曾相遇。
找寻,找寻……
芦苇依旧繁盛,却再未见你的身影,有多少日,望那空无一人的苇地,泪,一滴滴落去,化作,对你的思,对你的念。
黑夜,总是让人忧愁,明月呀明月,你是否能听见?伊人呀伊人,你我何时再相见?
无论你是近在水的那边,还是远在天涯海角,我都在寻找,寻找——一个美妙的过程,一种深邃的意境,把昨夜生动的梦幻和今天最清新的情意献给你。
虽然,岁月已经更换了颜色,期待已由深绿变成了鹅黄,由鹅黄又到了深绿,我依然执着的追求着我的恋人,你不要走得太远,不要走的无声无息,不要躲开我急切的目光,不要给我一个冰冷的背影,不要让我痴诚的心不堪承受。
伊人,我梦中的恋人,你是如此的.飘忽迷离,我是如此的深深的恋着你,你却一再躲开我挚热的目光,执着的脚步,却有留下遐想的痕迹,让我依旧不停追寻的脚步,不要再和我捉迷藏,请静静的停在水的那边等待我的到来,不要再调皮,在我到来之际,你又躲到水中央的小岛上去,伊人,伊人,我梦中的恋人。
暮霭茫茫的早晨,蒹葭和大她十岁的姐姐垮着背篓去寻猪草,那是公社的猪,耽误不得。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早晨,蒹葭的爸爸吃完半碗观音土后再也没有醒来。十岁的姐姐搂着蒹葭哭的说不出话来,床上的妈妈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也在另一个月亮还没有升起的傍晚,静静的去了。
破败的草屋,冰凉的灶台,村主任赶走了公社的猪,蒹葭就这样每天依靠姐姐用公分换来的粮食,勉强的活着。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集体公社在群众沸沸扬扬的反对声中结束了,家里渐渐有了自己的粮食,乡里建起了小学,来了解放军老师,好心的舅舅让蒹葭和姐姐也去上了学,在课余之时,用割来的猪草去换粮食。日子渐渐有了生气,小小的蒹葭也学会了基本的算术和简单的生字。
在一个雾蒙蒙的寒夜,月亮勾出淡淡的晕,翠枝在月下秀出魅魅的影。随着一声狗叫,蒹葭出来小解,推开咯吱的木门,两双惊恐的眼在这淡淡的月色中似道闪电,凛冽的照着。一声惊愕,看着离去的解放军老师的背影,蒹葭看到了姐姐脸上的红晕。
一个月后,春天来了,这个春天迎春花很香,阳光却总是那么惨淡的照着,蒹葭的眸渐渐明媚起来,在这个傍水的村落,水墨般的炊烟,总是在这样一个个黎明渺渺升起,也在这样一个个黄昏中淡淡落下。
一季又一季,蒹葭以为这就是大人们说的宁静,也许这就是生活。
“跟我走吧。”这是蒹葭在这里听到的最后一句乡音。就这样,十四岁的蒹葭就跟着解放军老师和姐姐,在另一个惨白的清晨,离开了这里,离开了那茅屋旁馥郁的槐花。
一路的颠簸,蒹葭发现姐姐的眸如山前的水,越发潋滟。解放军老师的手一直拉着姐姐,就那样紧紧的拉着,如此坚定。老屋前的山如美人眉梢的痣一点,渐渐隐去了容颜,老屋前的水如玉箫上萦绕的翠带,也随着那潺潺的细语,随风飘向了远方。
灰黄的拖拉机,纷扰的人群,绿皮的火车,渐行渐远的翠色,渐行渐远的淅沥沥的霏雨。蒹葭不禁觉得被这愈来愈浓烈的干燥的风抽走了份秀气。
这里的苍穹蓝的空灵,水雄浑的厚重。在这座千年的古都里,解放军老师按照部队的安排,在这里安了家。蒹葭还是喜欢这里的,千年的城墙,朱红的城门,黛色的青砖,亭台雨榭中似看见武媚娘千年的朱颜,落窠的鸿雁,勒石的功勋,马革裹尸的古战场,霍去病的英颜,卫青的萧杀,这里承载着荣耀和血迹。
从每个凛冽的清晨到黄昏,蒹葭在部队的工厂做着零工,一车车砖的装载,一车车砖的卸下,这就是蒹葭的工作。解放军老师在部队的安排下,在办公室里处理着一叠叠账单,一张张发票。
“蒹葭,叫我姐夫吧,不要再叫老师了。”当解放军老师把两张红色本子放在饭桌上的时候,姐姐高兴的僵滞了表情。看着姐姐和老师拥抱在一起,蒹葭看到了幸福,亦如一年前那晚在姐姐绯红的脸上洋溢着得幸福。
一衣红妆,一窗喜字,混浊的黄酒,西北的大饼,略显青寡的家常菜。姐姐的脸始终红盈盈,在一片片欢闹中,暮色渐渐升起,告别了白日的喧嚣,木门咯吱的关起,一切都变得安静,蒹葭在这夜的月光中,梦的笑出了声。
依然忙碌,挣得的工分尚可裹腹,日子就这样惨淡却恬然。在沥沥的雨夜,一声呱呱的啼哭,如春雷般炸破寂静。蒹葭看着皱巴巴的侄女,不忍用粗糙的手去碰他脸上的那抹粉红。在另一个飘雪的夜晚,蒹葭看到又一个小生命悄然来到这个世界,不禁想起母亲走的那个夜晚,夜色很沉,也如这个夜。
吃紧的粮食,蒹葭更加努力的工作,姐夫偶尔会不吃饭,姐姐的肩逐渐瘦削,两个孩子却以另一种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成长。
一个昏暗的早晨,蒹葭折好母亲的手帕,掩进了自己的衣袖,她包好的衣物,决绝的离开了这里,姐姐哭了,姐夫无奈的叹了气,继续回去整理那泛黄的账本。蒹葭看着这里红漆的木门,熏黑的砖瓦,一如反顾的走了,难过的没有说出一句话。蒹葭想,也许自己应该也有个家吧,姐姐说那个人不错,只是远了点。
黄沙漫野,龟裂的土地,茫茫的远山没有一丝绿,窗外奔跑的羚羊追逐着生命的旋律。昏暗的黄飞舞在整个天气,蒹葭突然想起那水墨的村庄,那翠绿的菥蓂。
一个平凡的大他十岁的男子,一套还算规整的平房,几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家。一袭红衣,几桌酒席,觥筹交错中,蒹葭心里没有半丝涟漪,这样的夜和一年前得夜没有区别,只是蒹葭以泛不出姐姐脸上那抹红晕。
一年后,蒹葭的大女儿出生了,丈夫对她不好,偶尔醉酒后的拳脚,偶尔的粗言恶语。不久,小儿子也出生了,现在,蒹葭已被叫做母亲。
在一个炽热的午后,蒹葭亦如以往在这里买家庭的用品,一道凛冽的光射过,蒹葭看见了那山前的翠带,看见了老屋前馥郁的白槐,看见了自己脸上的红晕。也看见了那道目光后的惊恐和局促。
不久,蒹葭亦然把那张绿色的本子放在了桌前,看了看熟睡的孩子毅然走出了家门,那个大他十岁的男人没有让他带走属于这个家的一丝一毫。
蒹葭走着,走过了暮色,走过了黄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她的那份绯红,有她的那副水墨乡村,亦有他。在这里,蒹葭找到了真正的家,真正的水湄家乡。不久,另一个小生命出生,叫做水莲。粉嫩如脂,蒹葭看着,想起了第一次看见生命的诞生,仿佛看见了在水一方的白莲。
这样一年年过去,那个男子对她很好,生活淡淡的幸福着。
在一个这样的黄昏,没有红霞,没有风,蒹葭在屋前默默的踱着,从黄昏踱到了星子点点,踱到了暮霭茫茫。在这样的黎明,蒹葭仓皇的跑着,寻着,问着,最后在还是在那门前的黄砖地坐下,无力的流不出一滴泪水,那副属于江南的水墨画,那山前的翠带,那萦绕着烟气的双眸就这样永远的不知去向,亦如不知何时来到蒹葭的生命里。
一年,两年,三年……日子就这样漂白着生命,蒹葭和水莲在大西北的洪荒中默默的生活着。
“妈妈,爸爸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