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归途散文

2025-03-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次归途散文(精选4篇)

一次归途散文 篇1

带着北庭古城的沧桑,怀了江布拉克的美好,揣起巴里坤草原的壮阔,却着意地把散落于戈壁大漠深处的胡杨林折叠在心的册页里,在归途上一路思索,一路感伤。

其实,从淖毛湖镇出来,路过石油人战天斗地的牛圈湖、西峡沟,到达三塘湖乡,160多公里的戈壁上,不经意地都会看见一簇一簇的胡杨林,在荒漠里绽放秋天的美丽。

在三塘湖乡由于好奇老爷庙口岸之外的蒙古风光,竟不惜远途跋涉,赶赴口岸的近台,在大风里眺望哈甫提克山下的蒙古村庄,试图问候那些曾是我们泽袍兄弟的蒙古牧人,谁知风沙迷离中一片苍茫。

短暂的逗留,却迎候来一个风雪交加的天气。站在老爷庙口岸的大风里,北望哈甫提克山,厚厚的云朵带着一缕长长的彩虹飘逸而来,南望莫钦乌拉山,亦是黑云压顶,彩虹灿烂。高原闲人用情地拍摄下一长一短两条彩虹,还来不及起步,雪花就飘落了下来,天地变得更加苍茫。

车出三塘湖乡,雪已经下得很大,静默在莫钦乌拉山下的八墙子古人类岩画,已经被大雪迷濛在雾里,让我不敢驱车前往,只有忍疼割爱地离去,不做任何停留地驶向镇西满城。

本意是要去哈密,好让远道而来的高原贤人凭吊一次哈密回王府,可因为风雪天气,巴里坤通往哈密的必经路段寒气沟已经封锁了路面,禁止大小车辆通行,只有别无选择地沿木巴公路驶向七角井。

在风雪交加中倍感行车的困难,但对于一些沿途的风景未能亲临还是有些遗憾。可高原贤人却动情地说,在农历的八月天能看到鹅毛大雪以及被大雪弥漫的草原、城市、村落、高山,这岂不是老天爷送给我们的最好的风景?

于是我放慢车速,一路艰难前行,一路欣赏沿途的雪景,心开始变得纯静起来。我想,世间的美景是本来就存在的,但得有机缘才可以相遇,就像我在戈壁深处一待就是二十年,只留意了天山以南的戈壁、沙漠,何曾想过一山之隔的天山北麓还会有草原湖泊?天山呀,神秘的天山,何时才能读懂您幻化出的如此多的奇异?

然而,我深深地知道,想读懂天山的神奇,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短短的几天就可以做到的,就像那深藏于巴里坤山深处的黑沟的原始森林和瀑布,至今还少有人企及,那神秘莫测的喀尔里克冰川,更是给人一种敬畏,无人去涉足登顶,况一个人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又能观赏到多少美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原贤人是我大学时代深交的校外朋友,此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一直醉心于书法和诗文,也陷入极度的艰辛中,在崇拜金钱的当今之世,不幸地经历了家庭离异和工作失落的双重打击,一度对人生失去了生的信念,好在天性善良,在大悲大苦之后没有失去做人的本真。此次的北疆之旅,在我祈求猎奇美景的同时,或多或少有一些为挚友高原贤人疗伤的思考,但愿我的愿望能够实现,更愿高原贤人能早日走出生活的低谷,重获做人的温暖和处世的尊重。

我居戈壁深处二十多年的人生感悟是,幸福就是你拥有更多的生活磨砺,这话听起来虽有些残酷,但现实大都如此,有走不完的路就有吃不完的苦,因为这世界美好的东西往往显得是那样的遥远。

在苦思冥想中穿过风雪裹挟的天山草原,到达七角井时已是下午四点,在房东老和家里吃了一顿温暖而又香甜的饺子,饱饱地睡了一觉,宣告了首次北疆之旅的圆满结束。

【烟雨曲江】

昨夜的声声春雷,催生了一场透雨,给关中大地带来了少有的湿润之气。清晨的阳光泼洒在大雁塔的塔身上,把一个曲江映照的云蒸霞蔚,佛影淖淖,呈现出一片祥瑞来,让出入曲江的人们的梦想变得更加的富足透实。

其实曲江自隋以来就是文人侠士的梦乡。隋文帝迷信风水,总认为大兴城(今西安)东南高西北低,设于城北侧中部的后宫风水压不过东南,于是臣子们发挥最大智慧,将曲江挖成深池,种上莲花,命名为芙蓉园,解了皇帝老儿的一块心病。从此曲江经过逐步的建设修葺,在唐一代这里已经成为名震京华的园林,先有那大唐皇家寺院慈恩寺的落成,后有五典坡寒窑的演绎,把一个曲江叠加的是地位特殊,风光秀美,文化浑厚,想象不绝。

隋炀帝在此做曲江流饮,唐玄宗在此赏紫云仙霞。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在曲江操练了多少国家盛典和文化盛事,在皇族、僧侣、平民汇聚游玩的同时,又有多少用脑过度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热泪盈眶?于是我们的文本里有了杜甫的“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杜牧的“六飞南幸芙蓉园,十里飘香入夹城”、李商隐的“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吟唱了上千年,为的却是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但川流不息的众生,为名为利更多地是活在当下,有几人能忆起历史?

但这一切都是曲江的昔梦,今人巧妙地利用了曲江的山水、历史、人文,在历史遗存里加入现代元素,构建曲江文化示范区,又一次逗起了南来北往的创业者的梦想,人们在这里植树种桑、建楼筑阁,让昔日的皇家园林跟普通的百姓结合起来,有了桑梓的味道,长出了腾飞的翅膀,做欲飞鱼跃之势,吸引着大款商贾们在这里种下白银,收获真金。

但曲江还是曲江,她只是一方故事纷繁的土地,无论历史有多悲壮,有多委婉,在今人的眼里都是传说,因为人类的思想是从历史的云洞里走出来的,但生活的步伐跟历史往往无关。

一次归途散文 篇2

关键词:周作人,传统,现代,冲淡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 以其“冲淡”的文风, 恬淡避世的韵致见长, 他处处流露出幽默清峻蕴含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情调, 不少评论家就称其有东晋末诗人陶渊明的安乐与超然。废名先生曾评价知堂先生“渐进自然”, 其文“字里行间, 温良恭俭”。在散文《喝茶》中, 知堂先生写下: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 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在品茶之间, 人生的况味悠然隐现, 又悄然淡去, 知堂先生真可谓将性情的雅致, 熏熏然自内而外散发而出, 俨然若五柳先生的乐于天命、超然世外。回看历史, 却惊讶地发现先生这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豁达心境竟然是写在国家内忧外患、国家命运危然的年代。当列强的刺刀无情地穿透国人的胸膛, 封建王朝大势已去、日薄西山, 国内民主民族的呼声响彻云霄, 先生却如此这般安然于隐逸的生活, 这不禁让人惊愕。

由此, 不得不探求知堂先生的文学观了。

周作人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庸主义者, 他在《谈龙集》《谈虎集》的序上有言:“我原是一个中庸主义者”“我的绅士气”。因此, 正如他自己所言, 在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新思潮背景下, 他是一个套上了民族、民主思潮外衣的守旧人, 一个沾染了一些激进、革命气息的陈旧文人。

先看其被推为小品文杰作的《乌篷船》, 其中有一段看庙戏的描写:

“雇一支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实趣味……可惜讲维新以来, 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 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

这里, 作者直率地表现出了对于新兴资本社会的厌弃以及对封建传统的恋恋。

在新文学的浪潮中, 周作人对于封建传统的态度显然是暧昧隐约的, 他并不如鲁迅般的坚定、彻底, 反而流露出对于复归传统的激切、对于封建礼教的皈依。同是在《生活与艺术》一文中, 周作人写道:

“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 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 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 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

周作人对于民族困境出路的解答是去“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 在新文学的思潮中以守旧的方式重新恢复社会秩序。当新文学灼目的曙光激发起人们对于新时代的渴望与希冀, 周作人并没有仰头眺望前方路上冉冉的赤日, 却是回过头去一厢情愿地在传统中寻找慰藉, 用荒谬的机械循环论作出浅薄的单方面的历史保证。就此而言,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已然显现出现代与传统思想的纠合, 革命者与隐士、隐士与叛徒的身份的杂糅、摇摆性。

另一方面, 眼见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现状, 即使是有士大夫情结的知堂先生还是对民族性作出了反思的, 这也更体现出他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中首鼠两端的摇摆态度。他在十四年六月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中曾明确地指出在鼓吹民族思想以外, 还有消极的几件工作需要注意:

我们要针砭民族卑怯的瘫痪,

我们要消除民族淫猥的淋毒,

我们要切开民智昏愦的痈疽,

我们要阉割民族自大的疯狂。

这时, 是周作人思想从人的文学到民族主义文学的进步, 这对国民劣根性的猛烈抨击句句犹如外科医生的手术刀, 精准、细腻地切入国民深受劣根性荼毒的器脏。相比此时对于民族主义的提倡,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中提出“人的文学”, 多被后人指责为一种“乌托邦的文学主张”“空想社会主义使周作人变成了一个‘理想派’的评论家”。不过, 文学革命中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 他几乎把封建时代的文学统统归入“非人的文学”, 并把创作称作“一种非意识的冲动, 几乎是生理上的需要, 仿佛是性欲一般”。这里, 周作人的革命虽然是建立在一种浅薄的人道主义之上, 或许还包藏着封建留恋仰慕, 甚至只能是没有看清现实的诳语胡言, 但还是反映出了这位“隐士”对于革命的呼唤、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

综上所述, 从《生活与艺术》的发表与《人的文学》相隔的六年间, 周作人的思想已然呈现出对于封建与现代关系的巨大变迁。周作人通过“人的文学”提出了对于改变现状的诉求, 但却是与现实脱节并孤立的, 是他在对于前进与革命的不坚定中为自己寻找的一条托词与灵魂解救。可是, 到了五四运动以后, 周作人却在放弃了“人的文学”主张的同时, 向他曾反对过的“非人的文学”倒戈了。尤其在1927年以后, “五四”以来鲁迅与周作人这两位散文大家的分化更加剧烈了。鲁迅认为文艺家应当“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去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周作人则愈发超脱与飘然, 甚至将文艺创作表达为“作家自己的表现”了。

如上文所述, 在五四时期, 周作人曾反对封建文化对于人性的压制, 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 周作人摇摆的民主民族思想作祟, 终于将他拖入了政治上的堕落。

观其散文《畏天悯人》《关于征兵》《闲话四则》, 不难发现周作人陷入了畏葸不前的历史循回观中, 认为:

“人这生物本来也受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之道的支配”;

“生物争存, 优胜劣败, 人类也逃不出这个原则”;

“落后民族的遭难是应该的, 被文明人虐杀也是极自然与当然的事”。

残梦归途-散文随笔 篇3

生命行走的脚步永远是匆匆忙忙而来,慌慌张张而去,正如百川归于大海的怀抱一样,瞬间便融为一体,分不清你我。时常觉得季节的美,鲜花绿草的依伴,和人与人之间一样,都是过客匆匆。心境,心静自然凉,当踏着近乎疲惫的步伐悄悄融入了这个叫秋的季节中时,走近山水,贴近自然,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缺乏情趣的人。抬头仰望,天空湛蓝,投入宽广的大地温情的怀抱,静静的品读花开花落时的凄美与馨香,心情也会舒畅些吧!

看白云飘过头顶,听风儿吹过耳畔,遥望天与水相接的远方,便看到了希望,心也就不再迷茫。美丽的季节,需要用美丽的心情去读懂,娴静的秋天与山水相依,与清风为伴。穿过光阴的素手,发现,有种心情与季节无关,却与心态有牵连。

无数次问自己,做人最大的悲哀只有两种吧!一种是自以为是,明明没有价值还认为自己的存在重要,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和木偶。一种是醒悟太迟,明明被欺骗了,明明被出卖了,还是不能觉察到自己的傻。于是,在一次次的被戏弄中,在一场场剧情里,做了完美的道具,还沾沾自喜。人啊,太过于看重一些东西不好,太苛求完美的存在就让残缺更明显。谁真正对谁好?谁又为谁设身处地想过?谁能知道谁心里的痛?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何谈其他?没人可以一次次接受背叛,没人可以一百次受伤后,还要强颜欢笑,抱紧自己的肩膀流着眼泪轻轻告诉受伤的自己说宽容点,别人都是为你好。笑话,太搞笑了,一生中能有这两样的人,也太幸运了吧!

感情就像两条平行线,起初都是不能相交各有各的轨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只有甘愿贴近才能拉紧,并没有理所应当一说。红尘相遇,相逢的路口,为了一句你懂得,为了一句理解来彼此温暖,那是缘分给出的答案。岁月如歌,日久沉香,渐渐地发现,不是每一份情感都值得守候,不是每一个途经生命中的人都值得付出。

甘愿付出,默默关注,拿出真诚去温暖,都需要恒久的毅力,更需要心灵的真实相依。最美的红尘,最值得的.守候,不是你的心在天涯,而我的心总是追不上你的步伐。悄悄收拾心情,不再为无谓的情意伤感。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因为你的眼里只有你自己,我又何必在意?花开花落,风雨交加,自然守恒,却辜负了这一季的美丽。

情感世界中,人们都是看着别人的故事,写着自己的感悟,并作为旁观者,来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情感,是人类繁衍的核心,也是人精神世界的最大依赖。多情也好,无情也罢,始终相信每一个渴望真情的人,都是带着心中的希冀去力求完美的。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都不是单一的一个人,需要另一半,乃至另一个群体的相辅相成才能将情感的本身价值体现。

假如将中年比作秋天,那么这一季就是收获的季节了。花开花落,收获了欣喜,品味了离别的忧伤。时间流逝,经历磨平了我们的菱角,并得到了人性的升华。在这个年轮里,我们承载着诸多的压力和不得已。于是,人们行走在各自的世界里,心与心之间终究是有距离的。想要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成为知己,必须具备相互理解的基础,坦诚的交流,纯净的内心,才能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时间,可以验证一切情感。空间,可以容纳所有的需求。环境,却可以改变你眼前想要却抓不到的一切,让你时刻措手不及。一部完整的书籍,需要每一个细节的叙述,一段值得拥有的光阴,更需要能真实的交融。你的故事,属于你自己,我的人生,无法用你的思维编排,这就是距离的意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经典的处世名言。人生并没有完美无缺存在,无论是相貌,身材,性格,以及情感都不会绝对完美。生活中,我们总会经历到很多的不可抗力,错误在所难免。有些时候,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为自己对错误的选择,和过失悔恨不已。然而,错误在所难免,谁能真正做到两全?一个人多情不怕,有情无罪,却不能冷漠,也不能违背良心。

生不容易,活太难。人活着开不开心,跟地位无关,跟年龄无关,却永远跟心态有关。善良的人,心悲天悯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虚伪的活着才开心。乐观的人,能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学会删除痛苦,复制快乐,相信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便也开心自在。有信仰的人,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为失败而退缩,才是勇者的姿态。卑微的人,不为地位悬殊而苦恼,不为锦衣玉食而过度虚荣,不为攀比而纠结于自己的生活状态,便也过得安逸。生活之中,我们都是在不停地调整着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审视自己,懂得自己的内心感受,沉淀一份心境,远远比一生仰望别人的风景要惬意的多。

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的情感最单纯,最值得守候,当一个人将情感看作唯一,执着守候的时候,相信他或者她是无怨无悔的甘愿付出,然而,一个人的付出远远不够满足情感的真正含义。真正的感情,应该走进彼此内心,排除利益牵绊,摒弃所有的杂念,用心灵彼此聆听心语,从而达到完美。回首,四十载情感之路,发现,自己始终为情所扰。心中纠结太多,眼里容不下污垢,才让自己一次次困顿迷茫。

一次家访一次生长散文随笔 篇4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希望潮”社会实践队支教组的成员作出了家访的决定。

此趟家访的目标人物为三年级的李永鑫同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在待人处事上比较极端,和同学们稍有争端都会哭泣。他反常的行为引起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注意,在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知李永鑫的母亲在他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他。他这种懦弱爱哭泣的.行为应该与其从小缺少父母关爱有关。

我们购买好水果和牛奶之后就踏上了家访的道路,李永鑫的家离学校不算远,但因为下雨的原因,满路泥泞,道路及其不好走。李永鑫爷爷奶奶对我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爷爷奶奶向我们讲述了李永鑫的成长史,我们那时才知道,小小的李永鑫,内心里居然装着这么多的痛苦。也是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失职,每次他哭泣的时候,我们都难免心生不耐,也许永鑫同学并不能察觉到老师的不耐烦,但我还是很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抱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庆幸我们去了这位同学的家里走访,要不然我们根本无法得知李永鑫的生活经历,更找不到帮助李永鑫同学打开心结的办法。

上一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下一篇:五年级作文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