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及文学常识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推荐8篇)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 篇1

1、《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理念)、(品德修养)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和称为“四书”。

3、《论语》中有很多哲理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思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4、用已知文言词义去解释成语中关键词的意义:

/ 17

“人不知而不愠”——“似是而非”中的“而”的词义为(却)。“吾日三省吾身”——“日新月异”中的“日”的词义为(每天)。“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省”中的“省”的词义为(检查)。“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中的“诲”的词义为(教导)。“见贤思齐焉”——“求贤若渴”中的“贤”的词义为(有的有才的人)。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欲擒故纵”中的“欲”的词义为(想要)。

5、《观沧海》中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激昂)见称。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仅用16个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写出了沧海之大,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博大的境界啊!

6、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陈称非格律诗为古体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以示区别。(近体诗)分律诗、绝句两种。律诗每首

(八)句,共

(四)联。律诗中每句五个字的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七律)。超过

(八)句的称为排律。绝句每首

(四)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两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律);王维的《竹里馆》是一首(五绝),杜牧的《赤壁》是一首(七绝)。

/ 17

7(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长江)雄奇壮阔的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影。)这两句诗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早春江南的海上风光:残夜未尽,一轮红日从海上喷薄而出;旧年未完,江上已呈露春意。

8、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位。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描写了西湖的早春景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从植物的变化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

9、《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他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15种,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悲秋的小令,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凉之情,其中:(枯藤老树昏

/ 17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呈现九种景物,都是名词,却没有一个动词加以连结,显得极其凝练、简洁,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10、《聊斋志异》的“聊斋”意为(聊天的房子),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11、《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以(谈狐说鬼)的表现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都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郭沫若曾为蒲氏故居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2、《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13、《韩非子》的作者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韩非),是(“法学”)学派的集大成者。

14、寓言《智子疑邻》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因为感情上的亲疏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15、寓言《塞翁失马》用一连串的事实说明(祸与福)之间

/ 17

的相互转换,它启示我们:(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能变为好事)。

16、解释下面成语中关键词的意义:

暴风骤雨——(急速)

因人成事——(凭借)不期而遇——(约定)

瞻前顾后——(回头看)晨钟暮鼓——(晚上)

亡羊补牢——(丢失)吊民伐罪——(安慰)

好为人师——(喜欢)日理万机——(每天)

通宵达旦——(早晨)不辞劳苦——(推脱)

原形毕露——(全)莫名其妙——(说出)

走马观花——(跑)为所欲为——(想要)

泾渭分明——(渭水)弹尽粮绝——(完)

依然故我——(原来)腹背受敌——(攻击)

不屑一顾——(看)杯水车薪——(柴禾)

虎视眈眈——(注视的样子)死不瞑目——(闭眼)

目不暇接——(空闲)坐以待毙——(杀死)

刺股悬梁——(大腿)梦寐以求——(睡觉)

无人问津——(渡口)

17、《过故人庄》这首诗选自(孟浩然)的《孟襄阳集》,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他与(王维)齐名,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18、《过故人庄》这首诗的首联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颔联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颈联是(开轩面场圃,5 / 17

把酒话桑麻)。尾联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生活气息浓厚,平淡质朴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清代沈德潜说孟诗(“语淡而未终不薄“)(《唐诗别裁》)说的正是孟浩然诗的这一特色。这首诗描写诗人应邀拜访村居的朋友,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恬静、优美,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七绝诗的诗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有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也流露出对(自己)过去遭遇的伤感情绪。

/ 17

20、《夜雨寄北》这首诗选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这首诗通过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逢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期待与(妻子)尽早相见的强烈愿望。全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1、《泊秦淮》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樊川文集》,其中: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具体点明了泊秦淮的时间地点;第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两句虽是曲笔,却切中时弊,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的见闻和感受,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22、无可奈何花楼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诗选自(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的《殊玉词》中的《浣溪沙》,它抒写了悼惜春残花落,时光不再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

/ 17

2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的行人空欢喜);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世称(诚斋先生)。他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而应(不断进取)。

2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选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漱玉词》中的《如梦令》,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自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描写(少女、少妇的爱情相思)为主要题材,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如《如梦令》、《醉花阴》等;后期以(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为主要题材,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永遇乐》、《声声慢》、《武陵春》等。

2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选自《朱子大全》中的《观书有感》,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作者借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适时补充新知)。人们常常用此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

/ 17

厚的渊源。这两句诗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别号(紫阳)。这首诗描写了半亩池塘,只因为常有(源头活水的注入),因此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首诗通过一方池塘水清见底并能清晰倒影天光云影缘由的追溯,告诉我们:(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适时补充新知)。

27、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中,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位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28、《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晚年号(半仙),世称(临川先生)。文章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后天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9、《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回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她勤劳、智慧、9 / 17

勇敢、坚强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家、爱国的崇高精神。

30、《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为温国公,谥号(文正)。他花了(19)年时间主持而由集体编写的(294)卷的长篇巨著。《资治通鉴》综合了各朝(“纪传体”断代史)的成果,把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62)年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代)顺序通贯起来叙述。不仅史事的发展叙述得相当明了,而且对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连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资治通鉴》由(宋神宗)赐名,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31、史书体例:《左传》是(编年体),即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战国策》是(国别体),即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史记》是(纪传体),即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史记》是(通史),即(不间断)记叙(几个朝代)的(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汉书》是(断代史),即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史书体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2、《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该文通

/ 17

过孙权劝(吕蒙)学习,使他取得成就后收到(鲁肃)的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并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33、《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医学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大都为(口头)创作。它的内容有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如(《夸父追日》)就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人能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赞美了他死后也不忘为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

3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现他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情怀。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是(唐)代诗人、(画)家,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故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35、古诗词填空:

/ 17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南朝梁文学家)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表现了思乡和思友情怀)

谁家玉笛暗飞升,(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南宋诗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宋代女词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情怀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情怀》,唐代诗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下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唐代诗人,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独柃有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唐代诗人,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 17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唐代诗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祠堂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花灯。(赵师秀《约客》,南宋诗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清初著名文学家)

3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的《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后世称他为(“杜工部”),他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诗圣”),而他所写的“三吏”(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则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意义。著有(《杜工部集》)。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诗人追忆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和描写如今与他的重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深沉慨叹,传达了诗人与他的身世飘零之感,是诗人(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37、《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

/ 17

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它是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3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写的《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他写诗通俗流畅,被称为(“诗豪”)。作品有《刘梦得文集》,名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陋室铭”的意思是(刻在简陋居室里的文字)。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格。

3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君子)者也。出自《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为一代(儒学)大师,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爱莲说》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视和厌恶、对高尚情操

/ 17

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切热爱。

4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4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波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其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风格,开创豪放词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波全集》)。书法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等,画迹有《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4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他创作的诗歌很多,今存9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 17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对往昔军旅生涯的回忆,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其中(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是全诗的重点,表现了奋发之情和对复国大业的希望、信心。诗人在“僵卧孤村”的情况下仍思(“戍轮台”),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他写的诗通俗流畅,被称为(“诗豪”)。作品有(《刘梦得文集》)。名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江南春》、《浪淘沙》。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怀。

4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诗选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乐府》中的(《浣溪沙》)。这首诗抓住兰溪河流水向西的独特之处,抒发了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体现出作者那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46、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名”、“字”的作用不同,“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人的德性)。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或美

/ 17

称),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早期只有圣贤雅士才有号。

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文天祥,字(宋瑞);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刘禹锡,字(梦得);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王维,字(磨诘);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杜牧,字(牧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马致远,号(东篱);刘长卿,字(文房);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天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 篇2

翻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说:“罗马人从公元前三世纪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这个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带有明显的文学性质”, 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翻译作品是被译为拉丁文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西方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分别始于对佛经及圣经的翻译, 宗教典籍毫无争议地具有优秀文学作品的特质, 由此可见, 翻译乃至翻译理论的发展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说文艺学派,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理论第一人西塞罗除了提出意译代替直译以外, 还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 他认为“翻译也是文学创作”。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语言学家多雷提出了翻译的五个原则, 其中之一是要求译文在风格上应与原文保持一致, 并且要讲究自然流畅, 给读者美的享受, 多雷在欧洲第一次真正提出了翻译艺术的理论。到了近代, 翻译理论开始百花齐放, 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桂冠诗人德莱顿, 他认为译者必须具备高超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并明确提出了“翻译是艺术”的观点, “这在英国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俄国作家兼翻译家丘科夫斯基更是提出了“翻译是一种崇高的艺术”的观点。

与文艺学派相对应的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当然崇尚把翻译用语言学的理论规范化, 把翻译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 但其中不乏有人承认翻译的艺术性, 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指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之后强调说明“那些认为翻译非艺术的人并未透彻地研究它, 他们无法欣赏任何一流的文学翻译作品中那不可或缺的艺术感”。

相较西方, 中国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开始, 虽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实践家, 但理论的发展却相对较晚, 从古代玄奘的“既须求实, 又须喻俗”, 到现代严复的“信达雅”, 大多都是对翻译标准或技巧的阐释, 而鲜有人从哲学的高度来揭示翻译。张今在其理论著作《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从哲学的视角讨论了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再次证明“文学翻译是艺术”。许钧也提到了翻译的创造性, “在翻译界流行的`翻译是艺术'之说, 所强调的正是翻译的创造性”。

无论是坚持把翻译当作艺术的文艺学派, 还是主张翻译研究应该更科学化的语言学派, 或是国内由长期的翻译实践而总结出理论精髓的实践派, 尽管在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各有差异, 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学翻译无可争辩是一门艺术,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品, 那么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原作、译作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艺术体验都为文学翻译深深刻上了艺术的烙印。

二、诗歌翻译与翻译美学

诗歌用最精炼的文字、最精妙的语言向人们展示着文学的美、艺术的美, 正是因其不容拖沓的特质, 对它的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所以曾一度出现了“诗歌不可译”的论调, 但是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一文对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支持, 她说“译诗者的任务是拆散诗人原始的语言材料, 然后在新的语言中重组符号。译诗者的任务不是复制原作, 而是创作一个相似的文本

无论是以诗译诗, 还是以散文译诗, 译诗都是一种艺术创作, 译作也被期待拥有和原诗一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译作应达到和原诗同等的美。许钧根据皮埃尔的符号学将翻译分为三个层次, 即“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他说“一首诗之所以称得上诗, 是因为它有`诗意', 而这种诗意指的正是`诗给人的强烈美感'……审美层次构成了文学翻译的最高且关键的一个层次”, 因此诗歌翻译便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译作是否传达了原诗的各项美的指标即成为评判其优劣的有效标准, 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特点使翻译与美学的联姻成为必然, 于是便产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翻译美学。

“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 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一些学者对翻译美学的解读。有人曾说“德国人发现美学, 中国人创造美学, 法国人欣赏美学”, 尽管西方早期译论也有美学渊源, “但从总体上、从历史渊源上来说, 美学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对中国译论影响之深则是世所罕见的, 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无法比拟的”。提到我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 两位学者的名字首当其冲。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了翻译美学, 在理论上给人以启发;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则用更深入浅出的语言给人以实践上的指引。

文学翻译的实践促成了翻译与美学的理论结合, 反过来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文学翻译尤其是译诗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刘重德先生提到“译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原诗思想的传达, 而应该争取再现原诗的美”, 更有研究者大胆地提出了“翻译美学———诗歌翻译的出路”这一观点, 可见“译诗”与“翻译美学”已成为一双连理枝, 二者彼此依存共生共长。

三、汉语古诗词英译与许渊冲翻译理论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古诗词无疑是这灿烂文化中一块最厚重的瑰宝, 从诗经的“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到楚辞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唐诗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到宋词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诸多千古名句被国人世代传诵这块文化瑰宝在陶冶国人的同时, 也先后被国内外学者译成各种语言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汉语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中国古诗英译的最早作品是1871年英国传教士里雅各翻译的TheChineseClassics”, 海外译者对我国古诗的英译作品中尤以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华夏集》最为著名。为了将祖国的灿烂文化介绍给世界, 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中国各个时期的翻译家们也创作了相当丰富的汉语古诗词译作。随着汉语古诗词英译作品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质量的不断提高, 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并有所突破, 其中有一人不能不提, 即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他的译作中有汉英互译、汉法互译, 已经累计出版书籍60多本, 汉语古诗词英译作品数千首, 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 诗译英法惟一人”, 他的译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属上乘, 他总结出的翻译理论更是被许多诗词翻译爱好者奉为圭臬。“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这十字箴言是他通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总结出的文学翻译理论, 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他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解释说“我把鲁迅、林语堂、茅盾提到的`美'字, 钱钟书提到的`化'字, 胡适赞成的`乐之'中的`之'字, 朱光潜`艺术论'中的`艺术'二字, 合成`美化之艺术'五个字, 作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小结, 又加上郭沫若主张的`创作论'中的`创'字, 我自己提出的`优化论'中的`优'字, 傅雷`神似说'中的`似'字, 再把叶君健说的`竞争'升华为`竞赛', 又合成为`创优似竞赛'五个字, 作为补充”。由此可见, 许老这简简单单十个字, 却包含了千万句语言!从此十字我们也能够斗胆管中窥豹, 他的翻译观是以“美”字为先导为指引的, 这也就与前文中所阐述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及其衍生出的翻译美学视角不谋而合。许渊冲所指的“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美”, 即“意美, 音美, 形美”, 许渊冲用他的“三美”论指导其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实践, 使其诗歌翻译作品为广大中外读者接受并欣赏, 他的“三美”论为诗词翻译爱好者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也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在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要: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使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成为必然,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髓, 要求其译作具有美感, 汉语古诗词的诸多特性更使得翻译美学成为指导其英译实践的理论支柱。

关键词:文学翻译,诗歌翻译,翻译美学,汉语古诗词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5 (1) .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 篇3

一、应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和阅历

古代诗歌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诗人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到作品中也必将出现不同的风格和思想,这就要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及其特征,以至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比较杜甫的《望岳》《登高》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首诗,同为杜甫所作,但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前者写于杜甫青年时代赴洛阳应进士举落第后游泰山时,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渴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而后者写于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在雄浑开阔的秋景描绘中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学习古代诗词需要学生对诗词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体验、领悟、理解、玩味,从而得到审美感受,这就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首先,应学会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在阅读学习作品时,不能单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以当事人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体味、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如果学生能够联系诗人青年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政治理想,中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晚年时期的贫病交加的窘境困顿,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作者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当中,就会仿佛看到一位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老人禁不起秋风的猛急,独自站在高处,面对飘落的枯叶、东去的江水,看到飞鸟归巢、猿猴悲鸣,自然会产生和诗人一样的悲秋之感,悲叹秋景的苍凉,也悲叹落叶归根、江流入海而自己却流寓他乡、常年在外,更悲叹自己年老多病独自登高的苍老、衰弱和孤独。只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认真体会,就不难感悟出诗中所流露的浓重的感伤情绪,也就不难发现诗中景物雄而带哀、壮而含悲的特点。

其次,要调动联想和想象。要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在头脑中呈现出来,或者由此及彼地去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习时,如果能调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合理的复现出来,前者就会呈现一幅以广阔大漠为背景的孤烟直上、长河映照、夕阳艳丽的奇丽壮阔而又静寂的图画。而后者,更是一幅绝妙的水墨山水,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之下,荒凉的古道上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在踯躅前行,周围的景物是那样的萧瑟凄凉,这样的画面包含了游子在漂泊流浪中无尽的怀乡之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愧为“秋思之祖”。

三、应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我国古典诗词一般具有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和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应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的特点。

首先,应了解古诗词的题材特点,因为题材往往是和艺术手法紧密联联系的。我国古典诗词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大致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对于叙事诗,其常用的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在学习时应注意考虑叙述的顺序,叙述描写的方法,议论抒情的方式等等,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会大有帮助。如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阅读这首诗,如果能考虑到以下这些方面问题,那么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也就不难把握了。1)诗的主要表达方式为叙述和描写;2)诗中出现的人物有:贫妇,子,闻者;3)结构安排的顺序为由拾麦推及原因;4)描写方法及作用: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贫妇的贫困,衬托其悲苦;5)抒情方式:间接抒情,作者对贫妇的同情,对横征暴敛的批判寓于叙述描写之中。通过以上思考,学生就不难把握作者于质朴的叙述中表现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横征暴敛的批判。

对于抒情诗,我们应重点考虑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是乐景衬哀情,还是哀景表乐情等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再结合上面谈到的注意事项,诗词的思想感情也就不难把握了。

其次,要了解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及用韵特点。

古诗词的韵脚往往与诗词的情感相映照,响亮的韵脚便于表达昂扬奋进、轻松明快的情绪;发音低微的韵脚,常用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韵脚响亮,明快流畅,表达的是极度欢快的感情。而《登高》,发音低沉,则表现了悲苦感伤的心境。

总之,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平时应多读,多思考,多体会,提高自己的分析鉴赏水平。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 篇4

主题:描写了泰山巍峨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 文学家 书画家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主题: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美好奇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前两句分别写晴天的水和雨天的山,描写西湖美丽的风姿。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赞颂西湖的美。

钱塘湖春行

主题: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黄鹤楼 崔颢 唐诗人

主题:通过诗人登楼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寂寞、忧愁、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前四句描写了黄鹤楼的远景,抒发了诗人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美丽、朦胧的江景,抒发了诗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山居秋暝 王维 唐诗人

主题: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恬静、淡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渴望隐居的愿望。

送友人 李白 唐 诗人青莲居士

主题:通过写友人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卖炭翁 白居易 唐 诗人

主题: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无情掠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文学家哲学家

主题: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诗人

主题: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美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文学家 书画家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蝶恋花 柳永 宋 词人

主题: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如梦令 李清照 宋词人易安居士

主题: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词人爱春、惜花的思想感情。

诉衷情 陆游 宋 诗人放翁

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词人

主题: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宋词人

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主题: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猎 王维 唐朝诗人 字摩诘 被誉为‘‘诗佛’’

主题:诗题一作《观猎》。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观沧海 三国 曹操 魏国领导人 主题: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筐篼文学·古诗词火车行 篇5

一静一动波涛起,千鹰万鹏展青云。

不是和谐谱新篇,焉有耄耋万里行。

一瞬飞渡千家户,倏忽已过万重山。

幸有霸王撼山鞭,车到平原观青天。

隔窗观远景,万山在狂奔。

奔向新世纪,树立新典范。

车静心亦静,天地朗朗明。

山山如诗画,印证心太平。

车过青石崖,白雪铺天地。

玉洁冰心里,留得银须在。

欲看过彻底,任由风烟去。

从山林中白屋,成万卵石垒筑。

足下流水碧绿,游鱼逍遥自如。

来来往往旅客多,吃吃喝喝如穿梭。

诗词常识 篇6

一、古体诗

二、格律诗

(一)节奏

(二)押韵

(三)对仗

(四)平仄

旧诗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

一、古体诗:

汉魏南北朝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格律诗形成之后,直到新体诗出现至今,古体诗依然存在。

古体诗是古代的自由诗,篇幅长短自由;句子形式(长短)比近体格律诗自由;用字不限平仄,押韵也比较自由,韵脚可平可仄,既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一首诗的韵可以平仄交替,还可以换韵;修辞也不怎么强调对偶(对仗)。

旧体诗中依每句诗的字数,称为四言诗、骚体诗(杂言)、五言诗、七言诗等。

如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是每句七字的,但句中有个虚字,如第一段: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到了南北朝,鲍照写的《拟行路难》(其一、三)才隔句为韵,如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二、格律诗

格律诗原称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至唐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格律诗。格律诗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节奏

节奏是格律诗的表现手段之一。五言的节奏一般是2-2-1,有时是2-3。七言诗的节奏是2-2-3或2-2-2-1。

(二)押韵

诗句末尾用韵母相同的字,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就叫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韵脚通常在双句尾字,有时一首诗的第一句也入韵。比如:

述 怀(作者:张海鸥)

独立苍茫夜未阑,缓凭疏影认流年。曾经塞北轻弹剑,未料江南细悟禅。

白发无情偏有种,青春有意却无缘。蹇驴长路休频忆,且共清流倚醉眠。

格律诗通常都押平声韵,一首诗中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作韵脚,不能换韵。格律诗押仄声韵的很罕见,象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关于韵书

自唐代以来,人们作诗用韵,有韵书可依。《切韵》,隋代陆法言著

《唐韵》,唐人孙愐据《切韵》修订编成。

《广韵》,宋代陈彭年、邱雍根据《切韵》、《唐韵》修成《广韵》。《集韵》,宋代丁度据《广韵》修成《集韵》。

《礼部韵略》,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丁度又把《广韵》改编为《礼部韵略》。

《平水韵略》,金朝的平水书籍王文郁编成《平水韵略》,分为 一百O六部。后代称他的韵书为平水韵。元、明、清代文人作诗押韵,一般都采用平水韵。

《佩文诗韵》,清代人据平水韵编成,仍采用一百O六部的分韵系统。

今人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下册第二分册有专节讲诗词曲的格律,并附有《诗韵常用字表》、《词谱》、《曲谱》、《曲韵常用字表》;王力还著有《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等,是现代学诗者比较方便使用的书。

关于限韵、次韵、步韵、迭韵

限韵是试场或文人雅集时限定使用某韵,也有限定用某字押韵的。唱和诗最初是一唱一和,不一定要使用原韵,但宋代以后差不多都要用原韵,叫做“次韵”或“步韵”。迭韵则是迭用自己作的诗的原韵。

词韵比诗韵宽松。

(三)、对仗 格律诗的对仗是指一组对偶句的出句和对句匀称相对,字数、平仄、结构、词性、词义等等,都要相对。如杜甫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对仗有宽对与工对之别。

工对如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这是同类概念相对。吴均《与宋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也是如此。又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对得也很工整。

宽对还包括“借对”和“流水对”。借对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来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又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野鹤清晨出,山清白日藏”。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字面对仗,而意义却前后句相承,两句的次序不能颠倒。如沈遘《过冀州闻介甫送辽使当相遇》诗:“闻报故人当邂逅,便临近馆为迟留”,又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夜雨过天青,树抄百重泉”,或如孟浩然的《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岛使,邀入赤松家”。

对仗还有言对、事对之别。

言对只是一般言词的对偶,事对则含有事实,也就是使用典故。言对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事对如陆游《书愤》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一首八句的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颔联、颈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则不要求要仗。

(四)平仄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如中古时,东、董、送、屋四字就读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体诗讲平仄,就是讲究平声与仄声的交替和对立。如王维的《汉代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句中平仄要交替,上下句的平仄要相对。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基本类型,以五言诗为例:

1、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层楼

2、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如王维《终南山》 仄仄仄平平太乙近天都 分野中峰变平平仄仄平连山到海隅 阴晴众壑殊平平平仄仄 白云回望合 欲投人处宿 仄仄仄平平青霭入看无 隔水问樵夫

3、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如李白《送友人》平平平仄仄 青山横北郭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白水绕东城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 此地一为别 挥手自兹去平平仄仄平孤蓬万里程 萧萧班马鸣

4、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如李商隐《晚睛》

平平仄仄平深居俯夹城,并添高阁迥,仄仄仄平平春去夏犹清。微注小窗明。仄仄平平仄 天意怜幽草,越鸟巢干后,平平仄仄平人间重晚晴。归飞体更轻。

四种格式中,有两种正体,即首句不入韵者;两种变格,即首句入韵者。

理解和记忆四种平仄格式,每种只需记住五言四句就行了。这是因为: 第一、一首律诗的后四句,都是重复正体的前四句的格式; 第二、七言诗只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每句之前再加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与五言句的前两字相反即可。

关于粘对

格律诗要讲究粘对。平仄相同谓之粘,平仄相反谓之对。粘是指下联的出句要与上联的对句相粘,七言诗是前四字相粘,五言诗是前两字的平仄相粘,后三字平与仄换头,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合粘对者称为失粘、失对。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 “拗”、“救”。

读、写旧体诗要学会利用粘对的规律进行判断或写作,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人不胜簪。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新体诗

中国的诗有新体和旧体两大类。新体诗是从二十世纪初才有的,又称自由诗。虽然形式自由灵活,但开始时也大体押韵,比如

徐志摩(1896--1931)《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枝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谰里放歌。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戴望舒(1905--1950)《雨巷》(写于1928年):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i)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押不押韵是诗歌和散文的重要区别,中国古代的诗都是押韵的。新诗虽然突破了古代诗歌形式格律的束缚,但与韵却不能一刀两断。不过,新诗人们也还是在探索着写不押韵诗,如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艾青(1910--1996)《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月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士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士地爱得的深沉……

卞之琳《断章》(1942年5月):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中国大陆的新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诗还是习惯性地押韵,尤其是七、八年代,即便是比较新派的诗人,如朦胧派几位代表人物的诗,也还押韵,如:

舒婷(1952--),原名龚舒婷,“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双桅船》(1979年8月)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祖国呵!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1979年4月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的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1976年4月

曾卓:悬岩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970年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79年4月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1980年6月

不过近十几年,诗坛的新生代越来越不看重押韵了,甚至有意不押韵,从而更显得新潮。这样一来,新体诗与旧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就更彻底了。

我认为,新诗的形式是完全自由的,有没有韵的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情、诗意、诗语。比如张海鸥的《康园三曲》:

寻路康乐园 暮色康园

我踏着弯弯的岁月寻路

路是什么?

是康乐公优雅的木屐? 还是陈寅恪孤独的守望? 一位伟人说 走的人多了便是路 是的 这就是路

路是漫长的 连接着历史和未来 路是艰难的 从生命的初始到终结 负载着成功与失败 光荣和梦想

有时候 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却发现恍如原地 有时候 如光如电的岁月啊 却好像跨越了万里行程 当孔夫子伫立河边喟然长叹的时候 人生的路显得那么匆促

当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悬崖上受苦的时候 人类的路又是那么漫长 而当智慧的庄周梦为蝴蝶之际 生命之路又是那么自由而且从容 路是神秘的

就像菲斯特手中的魔杖 引起人无数幻想和追寻 而当蓦然回首之际

却发现真实竟是虚幻 终结就是初始 永恒便是无常 路是无情的

把一切得与失 荣与枯 悲欢与离合 连同无数旷古的谶语 都埋进洪荒的墓地 然而路也是宽容的

那里有婴儿在母亲怀里的笑靥 有恋人月夜的偎依 有求索者无悔的拼搏 有朋友高山流水的问慰

是的 这就是路 这就是路啊 原来她 本无所谓有或者无 只是 走的人不同而已

寻梦康乐园

中大七十五华诞在即,忽有感,乃作。夜色如歌,歌声在钟楼前沉默 鸿影如梦,梦幻在榕荫中蹉跎

都说七十就是古稀,古稀便是沧桑 那么,康乐园啊

我就用年轻的岁月,舒展你坎坷的额头 我就用梦幻的翅膀,追回你飘逝的风华 而当我老去时,你一定还年轻

可是你不必,不必用常春藤捆扎我的小木屋 也不必将一朵紫荆花,放在我平静的胸口

我是你晚秋的一帧枫叶,斑斓你的富有 我是你清晨的一片羽毛,丰满你的从容 或许,我是你梦中的蝴蝶吧,美丽你千秋风韵 然而,我最是你燃烧的血与火 在你涅盘的黄昏,化作沉醉的老酒

而你呢,你是我心湖里款款流动的水吗 烟雨迷朦的季节,宽容我的漂泊 你是我凝眸里长长的林荫路吗 暮霭沉沉的时候,呵护我的孤独 我无言的淡泊,能否驻你惊鸿一瞥 我长久的守望,能否伴你风生水起 也许,也许你根本就不知道我 但我梦里梦外千万次地忖度 我注定是你钟楼前沉默的歌

为漂泊的回归99.11

漂泊是一首歌,从岁月的枝头流过 漂泊是一杯酒,斟酌在黄昏风雨后

为了一串串梦想,就把日子装进行囊 每个驿站都像是家,寻芳不觉醉流霞 每个渡口都像是归期,常倚清流数鬓丝 漫漫长旅,仿佛总为圆一朵小小的墨迹 一个邮戳,就把艰辛变成了快慰

漂泊是个银行 存着收获,也存着付出,存着希望,也存着忧伤

刚刚还蒹葭采采,转眼就白露为霜

常常是因为家才漂泊 因为漂泊才回归

就像船总要靠岸,岸又总留不住船 原来这天地间的许多漂泊 其实都只是为了漂泊 那么回归,当然也只是为了——回归 漂泊的回归和回归的漂泊

就像从银行走进邮局,从邮局走进银行

漂泊是天上的云 回归是地上的河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 篇7

1 春风解恼诗人鼻, 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1.1 该句的文学性

杨万里通过这一句诗将茶的韵味描写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一阵春风吹来, 入鼻的清香扫去了一切烦恼, 虽然它不是叶子也不是花朵, 但是它依旧带着徐徐的清香。一句诗将茶的清香与形态完全展现, 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描述的是一个能够解决一切烦恼的能人, 同时衬托出茶的清香。在文学作品中, 杨万里的诗句仿佛带领着读者走进了一个春风吹过, 茶香四溢的温馨画面, 这个恬淡而平静的画面令人不忍去打扰, 在和煦的春风中, 品着一杯刚沏的新茶, 伴随着阵阵茶香, 让人的心情都会突然地宁静下来。

1.2 该句的实用性

品茶, 讲究的是心平气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 人们的经济水平得以提高, 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停地向高层次的方面去追求。但是在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的节奏中, 对更多的人们来说, 他们所面对的压力在不断的增大, 这种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工作中, 更多的压力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1]。在如今的这种社会背景之下, 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 安安静静考思考, 人们已经在喧嚣的社会中习惯了躁动, 若真是要求人们坐下安安静静思考, 好好享受片刻宁静反而成为了困难。品茶, 能够帮助人们在躁动中尝试静下心来, 品一杯好茶就如同品尝自己的人生一般, 在宁静的午后, 品一杯刚沏的新茶, 安静坐下细细思考何尝不是一种难得体验。静心思考后能够帮助人们排除大脑中过多不用的信息, 在细细的思考之后如同给自己充一次电, 将自己全身心的放松, 为下一步做出更好地准备。杨万里的一句词何尝不是体现出了品茶中那样令人向往的平和的心境。

2 闲是闲非休要管, 渴引清泉闷煮茶 ( 选自 《金瓶梅 》 )

2.1 该句的文学性

别人的是是非非不管不问, 自己渴了就煮茶喝, 对于他人的是非曲折不加以干涉。这一句可谓是直接明了, 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了作者不问他人是非, 做好自己本分的情感。一句简单的诗句带给读者的是深深的思考, 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 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作者关于是非对错不闻不问, 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2.2 该句的实用性

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对他人的是是非非不加以评论。就现在的社会背景之下来看, 在某些方面该句话具有很大的杀伤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情冷暖已经逐渐淡去, 社会中有很多的人已经变得淡漠, 面对能够出手相帮之事也早已变得犹豫不决, 甚至极度冷漠。这是一种病态, 是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病态。在如今的社会中闲是闲非并非不管, 而是在理性的、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发表个人的见解, 保证不偏不倚, 以事实为依据。例如, 当今的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公共媒体, 其发表的报道对观众的影响力很大, 在媒体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保证报道的每一条新闻与消息都是以事实为基础, 公正的发表看法, 拒绝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进行报道[2]。

3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3.1 该句的文学性

这一句大致表达意思是:精选好的茶叶只是为了款待志同道合而来的朋友, 修筑房间是为了珍藏值得收藏的有价值的书籍。该句对仗工整, 语言简单明了,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茶是为款待好友而准备, 房间是为了收藏有价值的书籍而筑。在该句中, 茶的作用不可替代, 体现了作者在与志同道合朋友相处过程中的开心与愉悦, 展现了一个品格高尚, 不贪图名利, 远在书籍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丰满自己的良好的形象。

3.2 该句的实用性

志同道合不仅仅是古时候文人骚客追求的人生目标, 它也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个向往目标。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无论是在生活交往中还是工作合作上都能够更好展现很好的默契度。现如今社会中, 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已经不在少数, 而这些年轻人创业很少单独自己坚持创业, 更多人是选择和自己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共同承担一项创业的任务。在选择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时, 若是兴趣、志向以及观念根本不同, 那么在创业的第一步便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与困扰, 第一步的沟通就难以逾越, 那么在日后合作的过程中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这无论是对合作伙伴之间的友好相处还是合作创业的继续坚持都有着巨大的障碍[3]。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每年的就业压力是在不断地增强, 特别是每年到了毕业季时候, 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地涌向人才市场, 但是每年人才市场提供的岗位远远达不到大学生们的毕业人数, 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种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为解决这种刚大学毕业就立马失业的状况, 很多大学生已经选择了自主创业。年轻人的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 加上国家每年对创业者的大力支持, 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自主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需要慎重, 真心值得对待的合作伙伴就应当如同张延济的行为处事一般, 准备好上好的茶叶, 用来款待志同道合的好伙伴、好搭档, 与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共同将事业创作送向正轨。

4 坐, 请坐, 请上座;茶, 敬茶, 敬香茶 (郑板桥)

4.1 该句的文学性

郑板桥的这一句词对仗工整, 简单易懂。据说这副对联的来源是这样一个故事开始:在宋朝时, 苏东坡前去杭州担任通判一职, 在路经过莫干山时进一个寺庙讨茶水喝。刚开始寺庙老和尚较为傲慢, 对苏轼说:“坐。”, 吩咐小和尚“:茶”。片刻后发现苏轼谈吐不凡, 再次对苏轼说道:“请坐。”, 并吩咐小和尚:“敬茶”。当最后发现该交谈的男子便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苏东坡时, 立马恭敬的说到:“请上座。”立刻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这是一个文学史上被大家广为流传的典故[4]。在这个典故中形象的体现出了老和尚在面对大诗人苏东坡时的前后的差别对比。郑板桥的这幅对联将老和尚前倨后恭的丑态展现的极为到位, 同时影射了当时社会背景之下的很多人的前倨后恭、表里不一的处世丑态。

4.2 该剧的实用性

坐, 请坐, 请上座;茶, 敬茶, 敬香茶。这是一幅讽刺当前人们行为处事表里不一、前倨后恭的对联。在这副对联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病态, 但是不仅仅是当时的宋朝, 即使是在现代的社会中, 依旧存在此种现象。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较多的地方便是教育事业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国家强盛发展的下一代,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不能松懈。俗话说的好, 成材先成人,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 不能够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的教育上,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从小的品格的培养。郑板桥的这幅对联正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作为家长也好, 教师也罢, 要注重孩子的品格, 人文素养的提升。做人做事需要表里如一, 要真诚待人。在教育事业中, 学生们的品格培养十分重要, 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不错, 但在培养出每个优异成绩学习的基础上首要任务是注重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提升, 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5 结语

茶, 在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 淡雅的清香带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与放松, 入口的甘甜让人难以忘怀。自古以后, 茶便受到文人骚客的喜爱, 在他们的诗词中留下了大量赞美茶的句子, 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茶占据了一块重要的位置, 已经是我国文学历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茶, 不仅仅带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从现代的科学角度观察来看, 茶, 本身而言有着一定的实用性, 长期的饮茶帮助人们在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对自身的身体有了一个很好的调节, 已经有了科学的证明, 长期饮茶对身体各方面的好处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中不难找出茶的诗句, 不难发现古人对茶的赞美, 他们对茶的了解与现代人相比少了一份理性与科学, 但是却比现代人多了一份浪漫与唯美, 这也便是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学中, 对茶的诗句的赞美不少, 本文从悠远的历史中选择了四句就它们的文学性以及实用性进行探讨, 即使相隔年代久远, 但是茶的历史至今一直都未曾断过, 故而, 在很多充满文学气息的诗句中, 它们的实用性在现代反而更是体现的淋淋尽致, 心态平和的重要性、教育事业的重心、为人处世的真诚与热情以及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 在这些充满文学性的诗句中, 依旧需要将其中的精华加以应用, 将文学与实用结合一起, 保证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

摘要:茶, 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各路文人骚客对茶的评价甚高,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会出现作者对茶的赞扬, 以及对茶的评价。本篇文章将从文学作品中的四句关于茶的诗词展开叙述, 通过这四句对茶的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实用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茶,诗词文学,文学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罗璇.宋代咏茶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2]曾昂.《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的价值与当代意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2:34-40.

研究诗词要有基本文史常识 篇8

蒋继尧《也说几句“杏花村”》(刊于《文汇报·笔会》2007年4月17日)说,从七绝形式上看“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以为第五字必仄,“如果用了平声字,就出现了‘孤仄’现象,这是格律诗之大忌。因此,这里绝不能用‘桃’,也不能用‘梨’,因为两个字都是平声”。其实,在“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中,即使第五字用了平声字“桃”或“梨”,也不构成“孤仄”,因为已有“牧”和“指”两个仄声字;关键在于如果第五字用了平声字如“桃”或“梨”,末三字就变成“三平调”了,这才是诗家之大忌。可见作者根本不懂平仄格律。

周二中《瞿秋白(梦回>诗逸字考》(刊于《文汇报·笔会》2008年8月3日)引瞿秋白《梦回口占》原诗:“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周二中认为,其中“‘思’是平声字,与前一句‘何事万缘俱寂后’中相对应的‘缘’字不对韵”。说“思”是平声字,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思”在古汉语里既可作平声用,又可作仄声用。一般情况下,“思”作为动词,意思是“寻思”、“相思”、“想思”、“思念”,读为平声(si),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纳兰容若《浣溪沙》“沉思往事立残阳”等。“思”作为名词,如春思、秋思、乡思、情思等,读为仄声(si),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等。当然,也有反例,即“思”用作名词时读为平声而用作动词时读为仄声,这里不展开论述,查《辞源》可得详解。按照惯例,瞿秋白《梦回》“偏留绮思绕云山”的“思”作为名词,读为仄声(si),这就不存在周二中所说平仄不协的问题(周二中“不对韵”的说法是不规范的)。既然周二中认为“思”是平聲字,就提出以“语”来代替,这又是想当然之举。从字面意思来看,“绮思”可释作“美好的情思”,“绮语”可释作“美好的话语”;从诗歌的形象性来说,“美好的情思”绕云山说得通,“美好的话语”绕云山就说不通了。根据瞿秋白就义前数日李克长的《翟秋白访问记》(载《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二十六期)和朱自清在瞿秋白就义后日记(1935年9月5日)所记载的《梦回口占》,都是“偏留绮思绕云山”,这是最早的记录。在没有发现新的确凿史料之前,不宜妄加揣测,擅改“绮思”为“绮语”。

刘士林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错漏百出,贻笑大方,尤其是把钱锺书赠冒效鲁诗说成是钱锤书“与发妻之唱和”,以及“触目皆是、数量惊人的错字”(见刘梦芙《<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刊于《学术界》2006年第6期,这里不作文抄公)。我再补充一例,以证其文史基本功之欠缺。刘士林《最有诗才的现代学人——略论萧公权先生的旧体诗》,刊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萧公权先生《桐阴》一诗题下原有自注,原文未加标点,刘士林引述时标点如下:“成都寓庐庭中有稚桐数株,颇饶清致,辟小室为读书之所颜,日小桐阴馆,走笔记之。”刘士林的标点有一明显错误,即“辟小室为读书之所颜,日小桐阴馆”,当在“所”字断旬,“颜”字归到下一句。正确标点应为“辟小室为读书之所,颜日小桐阴馆”。查《辞源》可知“颜”有“门楣,匾额”之意,萧公权此处以名词活用动词,“颜日”即“题其匾额日”。我本来以为刘士林的这个标点错误仅仅是笔误,然而他在上述标点后偏偏自作聪明地加了按语说:“按:文本中的‘颜’疑为‘焉’之笔误。”可见他根本不理解“颜”的词性活用及其意义,又不肯勤查工具书,还自作聪明。

吴海发著《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全书近80万字,以印象感悟式的点评和即兴发挥式的赏析为主,取舍诗作随意性较大,对所选诗作缺乏学理的分析和严谨的评判,整体学术价值不高。其对诗人诗作评骘失当,无庸细说;因文史知识欠缺而出现之低级错误,俯拾皆是。试以该著第35页评说秋瑾《感怀》为例,看几处“硬伤”。

秋瑾《感怀》全诗如下:“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泪纵横。”《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将“抟沙”误引作“搏沙”,并解释说“搏沙:即搏土造人的搏土”;“客囊贫”误引作“容囊贫”。吴海发解说“此诗从诗句的沉沦写起”,显然此句中的“诗句”系“神州”之误。这三处校对上的错误且不必完全算在作者头上,而作者文史基本功之缺乏在解释“兴亡楚”三字上暴露无遗。作者说:“兴亡楚:使楚灭亡。兴亡:贬义复词,只有‘亡’的含义。”却对“抟沙有愿兴亡楚”一句毫无解释。其实秋瑾诗中“兴亡楚”的意思是“使灭亡的楚国兴盛起来”,用法同于《春秋》大义所倡导的“兴灭国、继绝世”。秋瑾此旬字面意思是“愿抟起散沙以使灭亡的楚国兴盛起来”,而背后含义是“愿团结汉族人民复兴被满族人推翻的汉族中国”。又作者对“博浪无椎击暴秦”句的解释是“这里喻对国内外反动派之恨”,也宽泛得不知所云。其实此句中的“暴秦”当特指实行残暴统治的清王朝,诗人虽有愿复兴汉人统治,却恨无利器(博浪之椎)推翻清王朝。

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学术新领地,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其中,以期收获更多的研究成果。然而旧体诗词研究者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文史常识和诗词格律知识,还得勤查资料与工具书,以免望文生义,自曝其无知。与其献丑,不如藏拙,以免遗祸他人。

上一篇: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下一篇:高二物理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