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活动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课异构活动(精选8篇)

同课异构活动 篇1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12月16日校教导主任潘兰带领6位语文教师赴昭阳区第三小学参加昭通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现场指导与“同课异构”活动,这次活动为参与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

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活动于12月17日上午开始,分两个环节进行,上午观摩授课,下午评课探讨。通过参加两个环节的活动,大家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三位授课教师上课的优点和不足都有了清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观摩授课情况

我们分别观摩了昭阳区三小孔凡玲老师、昭通市实验小学赵渝溪老师、山东济南的张莉老师讲授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3节课,真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风味。从课堂效果来看,都能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科学的把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尽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

(一)授课教师的优点

1、授课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技能

上课教师都表现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强,并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和理念。如赵渝溪老师的授课过程细致入微、设计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见长、形成了自已的严谨治学的教学特色;张莉老师教学思想转变较快,课上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要求,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组织、指导、合作的作用体现得较好;孔凡玲老师注重了朗读训练的落实。

2、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有新的转变

通过这三节课,可看出授课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3、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意识加强。

4、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这次活动中,三位教师使用多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授课教师不足之处

1、教师的角色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这样,上课时,老师和学

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会思维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有的教师对教材挖掘得不深不透,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每一环节的设计不明确,没有对每一环节的设计没有清晰的认识,“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心中没数。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

3、没有彻底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二、评课探讨情况

自由让智慧生长,不同观点的交锋,思想碰撞迸发的灵光,让讨论的气氛不断升温。评课探讨阶段,所有参与教师都分组对上午三位所授《爱如茉莉》一课进行专业评议,大家畅所欲言,熊燕老师说: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从文中品味细节、体会作者抒发感情方面做得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感知,将文中的零散细节和学生的感悟整合为一首体现爱是什么的小诗。胡虹老师说:三位老师素养高,应变能力强,在教学教法上各有特点,教学中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在稳当中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许多老师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课交流,通过评课探讨,参与老师都达成了共识: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 3

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异”中传递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异”中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异”中增强因材施教的意识,丰富因材施教的能力储备。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有效、高效提供了研讨的平台。

三、活动反思

“同课异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教研活动形式。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此相反,新课程强调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参也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余地,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不仅可以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这时,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执行者。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同课异构”正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的一个载体,它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不仅贴近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能使教师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空间,不仅有利于校本教研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利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同课异构”只是一个载体,核心是激发学员的内在潜能,张扬

个性,建构 “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同课异构,追求的是异中有同,同中求异。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既有学员个体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小组共同的智慧结晶。同课异构,求大同,存小异。在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大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丰富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同课异构”注重践行与自悟。没有具体教材教法的指导,不执著固定模式的羁绊,学员们寻着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去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前行的步伐并不轻松,然而,从试教失败的课堂走出,便有了经受磨砺的勇敢;对现场生成的急中生智,便有了对语文本真的自觉追寻;从选手们唇枪舌箭的辩论中,便有了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亲历此次活动,让我们学员感受到最质朴、最根源的快乐,一种充实丰富、合作分享的快乐。也促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把读书、教学实践、反思渐渐养成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行为习惯。

四、今后工作建议

“同课异构”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比照、对比参读的机会。特别在与名师同课异构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学和名师的教学相对应,与名师一起感悟文本的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彩,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建议学校多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次类活动。

同课异构活动 篇2

1“同课异构”与传统“集体备课”教研形式的对比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以个别骨干教师为中心,围绕其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一份共性化教案,让组内教师复制到自己的课堂。这种作法容易导致教学的共性化与模式化,限制了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近年来,“集体备课”将备课、听课和评课三者结合起来,增加了“课中诊断”、“课后研讨”的环节,但仍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

“同课异构”是先选定课题,然后全组教师分头备课,再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彼此修改完善后,以真实课堂的形式呈现各自的教学设计,其他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课后进行会诊式研讨,最后各自分头反思。此种教研形式能够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提炼出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同课异构”既注重人人参与,又注重骨干教师引领。不仅能通过集思广益使全组教师在更高起点上达成共识,还能为年轻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同课异构”体现了“在课堂中、基于课堂、为了课堂”的教研理念,深化了“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点”的教研观,是英语教研形式的一大进步。

2“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中的应用实例

2.1 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

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是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题,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研究对象,以通过各个教师的教学来研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1.1 循环式“同课异构”

循环式“同课异构”是指几位老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各自的教学班先后上一轮研究课。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出各位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等,能够真正体现教师的执教能力、教材处理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多方面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的差异性。

案例1:三位英语教师同上《酒店英语视听说》中的“点菜”

教师A:复习菜品名、餐具名——指出新课内容——学习新单词、新对话——替换练习——模拟对话

教师B:

步骤一:播放视频,复习“迎宾”。

步骤二:暂停视频,学生分组讨论“客人就座后服务员应提供哪些服务?”。

步骤三:小组讨论服务程序,并写在题板上。

步骤四:播放视频,让学生记录点菜服务用语。

步骤五:师生总结服务程序和服务用语

步骤六: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进行汇报演出。

教师C:

课前准备:教室布置成模拟餐厅

步骤一:让已有准备的两位学生模拟点菜。

步骤二:学生分组讨论“点菜”过程是否有错漏。

步骤三:学生发言,指出存在的问题。

步骤四:通过讨论和纠错,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服务流程和服务用语。

步骤五: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步骤六:学生轮流汇报演出,其他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总结。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实用英语范畴,重点是让学生能“用”。三位老师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上了学习内容。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教师B和教师C的教学设计更能体现“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经过组内研讨,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本次循环式“同课异构”进行比较教学,拓展了教学思路,对实用性英语的教学要多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学中做”。

2.1.2 递进式“同课异构”

递进式“同课异构”可以是一人“同课多轮”,也可以是多人“同课多轮”。即一位或多位英语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依次上两次或多次研究课,俗称“磨课”或“滚雪球”。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多轮的持续改进,形成多轮次的连环递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方式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案例2:一位英语教师在准备市级公开课时采用递进式“同课异构”完善教学设计。(课题选自前厅部迎宾)

该教师将上课地点选在模拟前台实训室,让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以达到掌握办理入住手续的目的。第一轮课后组内研讨,某教师指出,学生在实训室上课虽能使情景更真实,但也有部分学生因没有相关知识的准备,学起来比较吃力;某老师也指出,学生说得怎么样,演得怎么样,没有评价与反馈。综合组内教师的意见,该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第二轮上课时该教师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弥补了未兼顾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欠缺的漏洞,也制作了合理的自评表和互评表,教师最后还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分析: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多轮的持续改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既考虑了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水平,也利用模拟环境为教学气氛增色,最后更是考虑到了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递进式“同课异构”将课及教师反复打磨,不仅有利于挖掘教师自身潜能,张扬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教师的精品意识,也有利于英语教研组内的深入交流、相互学习,使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都更上一层楼。

2.2 基于教学片断的“同课异构”

基于教学片段的“同课异构”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题,要求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研讨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最佳途径。由于所选问题难度有大有小,又叫做“问题式同课异构”或“课题式同课异构”。

案例3:三位英语教师针对授课内容“What does he look like?”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案

教师A采用直观导入法,用图片展示不同的外貌特征,例如卷发、直发等。

教师B以学生熟悉的明星图片入手,并将明星图片剪成几个小块。每组学生根据写有明星外貌特征的英文卡片快速拼图。

教师C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有中英文释义的外貌图片,然后选择四位比较活跃且外貌特征各异的学生做模特,再由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四位学生对四位模特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出被描述对象。

分析:纵观三位教师的新课导入,都成功地引入了本课话题“What does he look like?”,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但也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教师A采用直观导入法,虽简洁明了,但缺乏趣味性。教师B和C通过游戏、竞赛导入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因占用过多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新课学习。组内教师在对这三位教师的导入方法进行研讨时,也一致认为课堂导入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令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材料,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导入方案。

3“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有利于拓宽教学思路

“同课异构”通过教材的深度研读、教学设计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同伴互助式课堂观摩等途径,为教师提供了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课堂教学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在比较过程中分析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优点,拓宽教学思路。

3.2 有利于提高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怎样将知识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对课堂的调控,往往因一些未曾预料的意外而打乱教学节奏。“同课异构”以真实课堂教学为场所,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这也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等,多角度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应对冷场、如何点拨学生思考、采用何种手段辅助教学等。教师采用的策略在如何管理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何把握课堂节奏等方面有了成效,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3.3 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Learn by doing”理念指导教师应在参与做的过程中,学习教科研方法;在参与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听课和评课;在参与课堂观摩的过程中,学会课堂观察。“同课异构”主要是基于教学问题的研究。备课、上课、听课、研讨、反思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教师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体验着“在做中学”的乐趣,也收获了自身教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

4 结束语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课是前提,异构是手段,判断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孰优孰劣,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在于教师是否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其他专业水平。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曾一再强调“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不仅仅是一位或个别几位教师在发展,而应该让参与人员的层面不断扩大,促进组内所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提升。

摘要:为了提高英语教研质量,“同课异构”被引入到英语教研活动中。该文对“同课异构”与传统“集体备课”教研形式进行对比,介绍了“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活动中的应用,并从三方面分析了“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英语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以A幼儿园三个活动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爱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4]李国华.“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的方式与作用[J].青年教师,2010(2):44-48.

[5]姜木兰.从“同课异构”活动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3-7

[6]李国华,肖华兰,朱小莉.“同课异构”的几种操作模式[J].青年教师,2011(3):43-45.

[7]董玲.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0(205):66-67.

“探索活动”同课异构设计示例 篇3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同课异构活动小结 篇4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我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同一节课的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

一、亮点赏析:

1、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同课异构”活动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如同授《认识几分之几》,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焦建民老师由复习几分之一入手,板书设计简洁而合理,让学生动手动口注重把知识落实在学生的笔头上,体现了焦老师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刘凤妮老师教风简洁、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游戏导入,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例题,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体现了先学再讲的理念。六年级刘艳艳老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实际整合,课件独具匠心,教具准备丰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总之上课的几位教师的授课构思不同,方法各异,各具风格。

2、老师们听课积极主动,议课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在自身课程也比较繁重的情况下,本校的老师主动地调好课准时参加听课,并且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对比自己的课堂寻找着差距。课后大家及时进行研讨,授课老师进行了教后反思,听课教师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坦诚的交流,有效的总结,使本次送交到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3、突出了常态化课堂的“实”。

上课老师都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注意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40分钟内真正学到知识。老师们处理和使用教材能力加强了,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意识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多了教学目标逐一出示,学生学法指导落到实处。

二、问题探讨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5

听障语文教学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探索适合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思路,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听障语文组从于2011年10中旬开展了中年级语文字词教学的“备课、上课、评课、总结、论坛”一系列“同课异构”活动,五位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老师,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了词语教学的重要性,现总结如下:

一、共同点:

1、注重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老师们都能注重新课预习习惯的指导,并且在授课伊始就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注重了过好认读关。

每位老师都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并及时进行了纠正。

3、采取多种方法加强了词语的学习和讲解。

大部分老师都能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词语,先让学生讲解,对于学生都不理解的词语,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观看图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讲解了词语的意思。

4、都注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课文内容,把文中的常用词语注重指导学生说句子。

二、不足:

字词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很清楚的问题,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现象。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努力的关注了这些,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学生出现的错别字还是那样多,常用词语不会写句子,有的写了也是语句不通顺,意思不完整,这充分说明了字词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通过讨论、反思,大家一致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的较欠缺:

1、对生字的书写普遍没有重视,有的甚至没有提及。

2、对词语的理解不透彻,没有很好的贯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好多词语的理解仅限于让学生用手语翻译出来就以为学生理解了,根本不知道词语在文中的真正意思,老师也没有及时跟踪指导,不知道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成了一句空话。

3、常用词语的训练不够扎实。只注重了生字新词的学习,对一些熟字生词没有进行讲解,对一些常用词语没有练习,有的即使说了,学生也是比葫芦画瓢似的说,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更不会运用。

4、对课堂教学过程普遍预设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课堂容量较大,学到哪里就到哪里,计划性不强,根本没有

检测的时间,更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都缺乏当堂测试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反馈。

三、字词教学达成的共识的基本思路:

通过备课、授课、检测及老师们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词语运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上,对于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要着力抓好“认读〃理解〃积累〃运用”语文字词教学四部曲为目标,可以采取“过五关”的形式来进行:

1、抓好课前预习关。

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如果课前没有很好的预习,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被动的,所以老师在课前要布臵一些预习作业,比如: 让他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找出不会读的生字和词语,并借助字典扫除课文中的拦路虎;借助课后预习要求进行预习。这样就不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他们会及时指出别的同学不会或不理解的生字、词语,而且为了不出现错误或少出现错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了。

2、过好课文认读关。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轮流读课文,一是检验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正确率,二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生字的读音。可以采用一人读,其他学生看,再相互指出并纠正读错的字的形式,这样不仅利于学生认真预习,而且也能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这一关虽然用时较长,但对于过好认读关和培养学生养成遇到生

字查字典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3、过好字词的理解关。

虽然在低年级学习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运用语言的要求,学生必须在中、高年级继续学习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中年级的生字新词教学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教学的原则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认识,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词义。在词语教学中应该秉承这一原则,不能只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词语的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演示(实物、图片、动作、表情、创设情境、多媒体)、讲解、联系上下文等各种方法,还有一些表达课文中心的词语、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还需读讲课文的同时去理解,让学生在课文的情境中建立深刻的表象。例如课前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上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活经验、朗读体会、品读理解等等,全方位地对词语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体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过好语言积累关。

为了让聋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实际语言能力,在中高年级我们还要重视语句教学,从词、句人手,学习和积累词语,仿写句型,把读写相结合,一定还要落实到书面语上,而且应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词语,让语言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表达和运用,积累词语,丰富语言,让词义在聋生的头脑中逐渐得到深化和巩固。如不强化读写训练,字词学完后,时间一长学生就不会用了。

5、过好检测反馈关。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测试,不仅能随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且有利于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突出以学习效果作为评价学生课堂的唯一标准。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种有针对性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不仅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而且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6

校长对轮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每个环节都对我做了详实的解读,责成我安排好每一项活动,当初要求我全面负责,正赶上我在教育学院学习和省学科带头人学习,结果是校长本人全面负责了。

1、为何引入新的伙伴。引入xx高中不只是上课老师人数的增加,目的是激活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实践证明xx高中的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很高,课堂的掌控能力很好,值得我们学习。为今后更大的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2、为何改变为三个阶段上课。三个阶段上课更能使听课老师集中参加学习,尽可能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所以这次要求同一个学科的必须听课、其他学科欢迎听课。

3、为何安排年级主任、德育主任、教务主任这些人也参加xx同课异构活动。

年级主任主要学习年级管理经验、德育主任学习学生管理经验、教务主任学习教学管理经验,这三个人每人都拿出半天的时间与xx高中的对应干部进行交流学习。xx主任全部参入了各项活动。他们所学习的经验会在后续的管理中结合我校的特点逐步体现出来。同时也为下一步老师、干部交流学习提供方向,因为要学人家的长处,所以就要提前的考核。

二、收获

1、上课评课方面

xx之行我校上课和评课的六位教师展现了个人的风采、呈现了教研组的业务能力、落实了我校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数学崔东丽老师的课稳重老练,环节设计丝丝入扣、李恒组长在评课中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生物老师门少云的课教材处理精当,概念挖掘深入、张立波组长点评恰到好处,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连云港生物名师工作室在xx高中活动,参加听课教师26位,连云港教研室主任李玉柱教授级专家亲临现场听课评课。连云港正在推进生态课堂)。尹路老师的课激情四射,显现年轻人的活力,现场发挥超过在校的准备。刘作敏特教的评课高瞻远瞩,理论功底深厚,令人耳目一新。(xx高中两位政治特级教师,教学副校长蒋悍是连云港政治名师工作室组长,也是连云港生态课堂的组织者之一)

我校这次上课中、历史xx老师课教材处理完美,教学环节设计新颖、xx点评展现了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入理解,用校长的话说是开了个好头。杨磊的化学课堂多次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之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有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过程。李桂玉老师的点评体现了对教材、课堂、新课标理解的深度,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佟文刚老师的物理课在设计环节上推陈出新,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教学手段多样。毕雨露老师点评细致入微,体现业务功底深厚。

2、专家点评方面

这次三位专家的点评,各具特色。xx老师告诉我们怎样的进行课堂观察,也就是听课要从那些面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预设问题的生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等7个方面结合三节课做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建议老师们看看《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咱家图书馆有20多本。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我建议大家研究一下美国人写的《透视课堂》。徐瑞阳老师在评课中提出的三不讲值得我们反思,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研究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三个不讲体现了新课程教育价值观,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在我省减轻课业负担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张世国老师提出的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尊重学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层次、合作学习应有小组合作的文化基础,合作不是简单的分组讨论、探究学习有其固定的模式,探究的过程不能老师包办代替。不是探究课就必须做实验也可以进行理论探究,也不是探究活动就必须的有结果,探究课不是理科课堂的专利,文科课也有探究的空间。我建议每一个20高中的老师都要仔细琢磨专家提出的课堂教学的观点,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素养。

3、两校对活动的准备方面

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价一次活动。从上课的安排、接待的安排方面,体现了两地生活习惯,两校办学理念管理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同课异构活动价值所在。相互学习到他人好的经验是收获,看到他人的不足之处是更大的收获,这样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今后举办活动的心态、姿态。

三、反思

1、记得去年我们安排同课异构上课教师的时候,很多老师担心因为自己的课而影响学校的面子。通过四次的同课异构发现,我们家的老师上课是一流的、我们教研组的教研风气是一流的、我们评课教师的评课水平是一流的。当然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欣赏,应该通过同课异构寻找到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方法和途径。现在大家比较认可通过上课和评课是提升业务素养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每一次磨练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例如李桂玉老师去年是自己上课,今年是点评他人上课,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压力,更是不同的收获。

2、通过同课异构我们发现,不同学校的教师对课堂设计的理念真的不同,xx高中教师讲授多点、xx一中双边活动多点、我校探究活动多点。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眼观看待同行的课堂设计?是欣赏的眼光还是挑剔的眼光。欣赏的眼光能学到人家的长处,挑剔的眼光能让自己少犯同样的错误。一堂好课到底有没有标准?我看课通常从四个方面进行,当然这四个方面不是割裂的,是统一的整体。

3、我经常的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呢?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后能解决新的问题这样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才是学习过程,否则就是原有知识的再现的过程,只能算作原有知识的复习巩固。那么在课堂上到底是教师讲授好、还是多边活动好、还是自主探究好呢?

四、设想

同课异构的目的就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研讨。通过同课异构学习对方的优点、通过评课指出教学方面不足、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管理经验。

1、能否在课型上有所突破。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

2、能否在评课的人员上有所突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中年教师、青年教师、群体参入。怎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员参入互动。能否就某个共性的问题集中进行探讨、讲座。

同课异构活动 篇7

开学初, 我校教研组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非常有利.为了更好地说明, 现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 《三角形的边》两节课的导入提问、讲解重点提问和小结提问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交流共勉.

一、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对比

1. 教师A的导入提问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些图片, 有古埃及的金字塔, 香港中银大厦, 交通标志等, 相继提出问题: (1) 从刚才的图片中, 你能找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 (2) 你了解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 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2. 教师B的导入提问

活动1:小刚说, “我一步能走三米多”, 你相信吗?

活动2:观察图片:房屋屋架、自行车三脚架、金字塔等, 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 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的导入各有特色, 教师A先展示了一些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三角形, 而且是它构成许多几何图形的基础.教师B采用设疑的方法把学生带进课堂, 让学生沉于思考, 顺势告诉学生:学习本节课后, 你将会明白小刚的话.然后通过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两位教师的设计虽不同, 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解重点时的提问比较

1. 教师A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同学们, 你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小兔由于骄傲输了, 不服气.今天小兔不同乌龟赛跑了, 要同小狗赛跑, 你们猜猜看, 谁会获胜?同学们, 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如图1, 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长一样吗?

2. 教师B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大家有崇拜的体育明星吗?知道老师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谁吗?[课件出示姚明]关于姚明, 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3米, 你信吗?”姚明的两条腿和地面近似地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猜猜他一步能否走3米与什么有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能找到答案了.

新颖的导入提问, 从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中简洁地提出研究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对本课充满了期待.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木棒拼三角形, 在拼图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 (2) 你们发现:拼三角形时, 与三根木棒长度有关系吗?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性都很强, 都围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展开, 教师A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采用了不等式, 这显然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B的目标较高, 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操作, 让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 关键是抓住核心问题“任意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并让学生动手操作, 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通过验证, 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小结的提问

1. 教师A的小结提问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尝试些什么?

2. 教师B的小结提问

师: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有哪些收获?通过学习, 你能解决活动1提出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理由.

3. 对比与分析

教师A通过问题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不是纯知识的灌输, 也有有趣的地方, 这样就减少了后进生.教师B让学生回顾谈体会, 关注了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并照应开头, 证实了小刚说谎话, 巩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总之, 小结提问要立足于归纳总结上, 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一节课所学的东西.

同课异构活动 篇8

一、有助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它展现了教师的风采,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给人无比的想象力和启发。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是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不少教师从中受到了启发,也进行了反思。有教师认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不同类型的展示课各具特色与优势,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切忌跟风

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每个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如履薄冰。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必须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参与度。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公开课、观摩课、骨干课、新秀课大都有为秀而秀的味道,当然也有非常成功,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脱颖而出的,但整体感觉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业,它为我们彰显个人魅力与风采搭建了平台,不能为共性而抹煞个性,使教育失去生机与活力。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出发,如果抛开这些,为模式而模式,那教育就将是死水一潭。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引领者,能够顺时而动。

2.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模式之间的有效整合

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但不是彻底的否定,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还是要发挥教师讲的优势,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时间。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直接、形象、容量大为特色,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如何将一支粉笔与多媒体有效整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有助于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一章节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展现不同的精彩,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年轻教师可以学到老教师处理教材的丰富经验,欣赏其对教材驾驭的游刃有余,感觉到自己拥有天地的大小而不待扬鞭自奋蹄;老教师可以借鉴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新〖JP2〗颖理解,用时代气息催促自己与时俱进。通过课的对比,授课人结合自己所取得的效果,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通过讲评课,教师与教师之间寻求差距与不足,获得新知与感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都会使参会者或多或少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控等方面有全新的理解和收获。

实践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一线积累经验,并进行反思整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研方式,从而获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在教学一线,与学生教学相长,将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则更容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一线教师也能在专业领域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避免了科研传统意义上“闭门造车”的尴尬。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让“教”“研”两者相辅相成,不断融合完善,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一线上走得更远更好。同课异构就是最好的桥梁和手段。

三、有助于教学影响扩张与延伸

同课异构可以在同一学校,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或同一年龄段教师之间进行。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也可以跨区域、跨学校,甚至是跨省份进行。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不同的省份、区域、学校之间通过同课异构,为彼此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尤其对渴望改变的教师与学校更是提供了一次机会。有老师说:“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律,也有技巧,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多听课、多学习,否则,久而久之,我们会固步自封。” 在观摩完兰州西北中学与北京161中学的同课异构课后,有老师说:“知他山之高,思己水之浅。期我之成功,向高处更进步。”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宣扬、倡导某种教学思想或方法,为大家提供展示和讨论的机会,更为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知识,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冲击,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促使其教学增加新鲜感与活力,远离“匠气”。在当今这个知识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师要传承知识,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理论,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只有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科研的一席之地,才可以带领学生体味学科知识的最新鲜成果,反之,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科研水平,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所教的知识,则会使学生获得陈旧知识而不利于学生发展。

上一篇: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下一篇:“敬老孝亲”主题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