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验教案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病理学实验教案(精选8篇)

病理学实验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与组织适应、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镜下形态。

大体标本目录:

1、心脏褐色萎缩

2、脑萎缩

3、肾萎缩(肾盂积水)

4、心肌肥大

5、脂肪肝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

8、脑液化性坏死

9、足干性坏疽

10、脾被膜玻璃样变

病理切片目录:

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2、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3、肝细胞脂肪变性

4、细动脉玻璃样变

5、脾被膜玻璃样变

6、肉芽组织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心脏褐色萎缩:心脏体积变小(正常心脏大小相当于本人的右拳),心外膜微皱似增厚,冠状动脉弯曲呈蛇行状。心肌切面呈棕褐色,左心壁稍薄。

2.脑萎缩:大脑标本(蛛网膜及软脑膜已被剥除),两半球对称,脑回变窄,脑沟变深、变宽,尤以额叶为明显。本例脑萎缩系脑动脉硬化所致。

3.肾萎缩(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见肾盂及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 萎缩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多数标本可见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内)有结石嵌顿。试根据标本分析肾皮质属哪种萎缩?其发生机理如何?

4.心肌肥大: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左心室壁明显增厚(正常1cm左右),乳头肌明显增粗;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5.脂肪肝:标本为肝脏的冠状切面,体积略为增大或正常,边缘较钝,包膜光滑(如标本在新鲜时切制,可见因肝实质肿胀而出现的包膜外翻现象),肝组织呈黄色,有油腻感,质地均匀。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脾表面坏死区边界清楚,周边出血带为棕黄色;切面见坏死区为三角形或楔形,灰白色,质密而干燥。其立体形状为锥体形,尖端指向脾门,底位于脾的表面。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灰白至淡黄色,质松软、脆;坏死物经输尿管排出后继发空洞形成。

8.脑液化性坏死:大脑冠状切面,内囊附近之脑组织发生大片不规则液化、坏死,状似豆渣或破絮样,质软,大部份液化脱失,仅残留疏松之絮网状结构。

9.足干性坏疽:标本为外科截除之肢体,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坏死区干燥、皮肤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10.脾包膜玻璃样变:脾脏体积增大(由于慢性淤血),部分被膜明显增厚、呈灰白色。切面显示增厚的被膜呈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俗称“糖衣脾”。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透亮、淡染,重度水肿时,细胞膨大如气球,称为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2.肾曲管上皮细胞水肿

肾曲管上皮(主要是近曲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胞质内布满淡伊红色的细颗粒,部分胞质已破溃脱落入曲管腔,细胞核的结构仍清晰。3.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多数圆形空泡,其边界清楚(该空泡为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有机溶剂溶去形成。如用冰冻切片,用脂溶性染料染色可使之着色),空泡大小不等。空泡较大时核常被挤至一边。血窦明显受压。上述变化以小叶中央区为甚。4.细动脉玻璃样变

脾细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5.脾包膜玻璃样变

增厚的脾包膜系由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组成,它们互相融合,呈均匀一致的无结构的毛玻璃样结构,其中残存极少量纤维细胞。6.肉芽组织 granulation

肉芽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组成。浅表部分毛细血管,方向与表面垂直,组织结构疏松,其中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深部之肉芽组织排列渐趋紧密,细胞及毛细血管腔缩小、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多。

实验2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2、掌握血栓的形态特点,并联系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3、掌握栓塞和梗死的形态特点、发生发展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4、了解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相互关系。

大体标本目录:

1、肝淤血(槟榔肝)

2、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

3、脾淤血

4、心瓣膜赘生物

5、心脏混合血栓

6、脑出血

7、心肌梗死

8、脾贫血性梗死

9、肠出血性梗死

病理切片目录:

1、慢性肝淤血

2、慢性肺淤血

3、混合血栓

4、机化血栓

5、心肌梗死

6、肺出血性梗死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肝淤血(槟榔肝):肝的冠状切面,表面光滑,包膜紧张,肝体积较肿大。切面可见均匀而弥漫分布的紫红色小点(肝小叶的中央区),它的周围呈灰黄色(小叶的边缘区),部分区域的紫红色小点相互融合,形成红黄相间的条索状结构,极似槟榔(一种中药材)的切面,故称肝淤血为槟榔肝。肝静脉扩张。

2、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肺的冠状切面,见表面胸膜大致菲薄、透明,并暴露出其下黑色的斑点及铁锈色的斑点(是什么?).肺组织切面呈均匀的淡棕黄色,并有散在的铁锈色斑点,肺组织较坚实(为什么?)。

3、脾淤血: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包膜增厚,切面见脾组织呈暗红色、灰白色条纹(即脾小梁)增多,并可见散在的铁锈色细小颗粒,脾小体不易看到

4、心瓣膜赘生物: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三尖瓣)上见单行排列、直径1~2mm大小的灰白色疣状赘生物,附着牢固,不易脱落。赘生物所在之瓣膜可正常或有不同类型的病变(赘生物的本质是什么?)

5、心脏混合血栓:血栓位于左心房内,表面干燥、粗糙、无光泽,易碎,灰白中夹杂少数暗红色区

6、脑出血:大脑冠状切面近内囊区可见暗红色区(固定后呈灰黑色)出血区,质软、脆;可破入侧脑室。(多由何种疾病引起?)

7、心肌梗死:左心室前壁可见灰白、灰黄色病灶,质较硬、干燥、无光泽;梗死灶不规则,呈地图状。试问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8、脾贫血性梗死:脾的切面,包膜下可见一个或多个灰白色楔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尖端指向脾门,质致密,变灶四周围以出血带。其余部位的脾组织呈现淤血性变化。

9、肠出血性梗死:小肠一段。病变处肠壁肿胀、增厚,呈暗红或黑褐色,浆膜面干燥而粗糙,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粘膜皱襞肿胀、无光泽,部分区域粘膜表层已脱落,部分粘膜皱襞间有灰白色物覆盖。病变区与正常肠组织有明显的分界。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肝淤血 congestion of the liver

肝小叶结构尚存,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血窦扩张,充满红细胞,肝细胞索因受压而变细,甚至消失。有的肝小叶中央之淤血区扩展而与附近小叶的淤血区互相连接。小叶周围区域的肝细胞索完整,肝细胞有些正常,有些脂肪变,血窦不扩大。

2、慢性肺淤血 chronic pulmonary congestion of the lung 肺泡壁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肺泡腔内含心衰细胞或含铁血黄素;部分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水肿液;部分肺泡壁内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束(硬化)。

3、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低倍镜下见伊红色小梁状条纹和浅红色区相交织。伊红色小梁由许多已崩解而凝集成颗粒状的血小板所组成,其边缘处有许多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血小板小梁之间的浅红色部分为纤维蛋白构成的细网状结构,其中网罗着许多红细胞。

4、机化血栓 organized thrombus

低倍镜下见血管的腔已消失,为淡伊红色富于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所替代(机化)。高倍镜下见管腔中的结缔组织中有大小不一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部分区域尚有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腔隙,有的表面已有血管内皮细胞覆盖。腔内可见红细胞(再通)。部分切片尚可见小部分未机化的血栓残存。

5、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梗死灶由肉芽组织取代,并形成瘢痕组织,可见炎细胞浸润。

6、肺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of the lung

肉眼观察,切片中一部分组织疏松呈紫红色,另一部分组织致密呈暗红色(梗死区),紫红色区内,肺泡结构清楚、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有许多红、白细胞及纤维蛋白。在暗红色梗死区内见肺泡结构不清,肺泡上皮细胞核消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部分血管尚保存。所有的肺泡腔全为血细胞所充满。在梗死区边缘可见多量白细胞呈不规则分布,其中多数为中性粒细胞和一些淋巴细胞。

实验3 第4章 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各类炎症的形态特点

2、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镜下特点。

大体标本目录:

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绒毛心)

2、支气管假膜

3、肠管假膜

4、流行性出血性(肾)

5、蜂窝织性阑尾炎

6、肝脓肿

7、鼻炎性息肉

8、肠黏膜炎性息肉

9、宫颈炎性息肉

10、慢性扁桃体炎

11、肺炎性假瘤

病理切片目录:

1、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2、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3、宫颈炎性息肉

大体标本观察指导:

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绒毛心):心包壁层已被剪去,心外膜(脏层)表面粗糙,覆以一层灰黄色渗出物,呈破絮状或条索状,分布大致均匀,似毛巾的表面。

2、支气管假膜:与气管、支气管剥离,呈灰白色

3、肠管假膜:从肠管剥离的灰白色、污秽的膜样物,由纤维素性渗出物、坏死的黏膜上皮和细菌等凝固形成。

4、出血性炎(流行性出血热——肾):肾体积增大,髓质呈暗红色,髓放线条纹消失;皮质因贫血呈苍白色,皮、髓质对照分明;肾盂黏膜有不同程度出血,严重者波及整个肾盏。

5、蜂窝织性阑尾炎:阑尾增粗(为什么?),浆膜面失去光泽,附着灰白或淡黄色脓苔,粗糙、污秽,小静脉因显著淤血而清晰可见。横断面上:管壁增厚,管腔扩张或狭小,腔内含黄白色脓液或被粪石堵塞。

6、肝脓肿:在肝的切面可见一较大脓腔,近于圆形,腔内脓液在制作标本时流失;脓肿壁为较厚的灰白色纤维结缔组织。另见多个早期小脓肿。

7、鼻炎性息肉:标本取自于鼻腔,椭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略呈半透明状,质地细嫩,软、脆,似鲜荔枝样。

8、肠黏膜炎性息肉:肠黏膜多发性息肉,突出于黏膜表面

9、宫颈炎性息肉 :宫颈管内见突出于表面的增生性肿物,根部带蒂。

10、肺炎性假瘤:肺组织切面见灰白色肿物,分界清楚,由炎性增生所致,并非真性肿瘤。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蜂窝织性阑尾炎 phlegmonous appendicitis

此为阑尾的横切面,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充血,结构疏松,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布弥漫。腔内积有纤维蛋白性脓性渗出物,部分区域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粘膜下部分区域结构疏松明显,可见伊红均质的水肿液积集,浆膜表面附有少量纤维蛋白及脓细胞。

2、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心外膜(有脂肪组织和血管)被纤维素及炎性渗出物取代;纤维素为红染的细网状或片状物质。

3.炎性息肉(宫颈或鼻)inflammatory polyp

肉眼见组织呈瓜子形,较窄的一端有蒂。镜下除蒂部外,组织四周均有被覆上皮覆盖(鳞状或柱状,后者部分区域有增生),间质较疏松(为什么?),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有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以及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尤其以顶端为明显。蒂部组织较致密,有较大血管。

思考题:

1.根据标本和切片所见,如何从病理形态上诊断炎症病变。

2.分别从病变的形态和后果比较:

(1)浆膜的纤维蛋白性炎及粘膜的纤维蛋白性炎;

(2)脓肿及蜂窝织炎;

(3)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

实验4 第5章 肿瘤

目的要求:

1、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特点、生长方式和转移途经。

2、掌握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及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学区别。

3、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4、熟悉常见肿瘤的一般形态特点、生长方式。

5、掌握癌与肉瘤的主要形态学区别。

6、熟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形态特征。

大体标本目录:

1、皮肤乳头状瘤(乳头状)

2、阴茎鳞形细胞癌(菜花状)

3、结肠多发性腺瘤(息肉状)

4、手指黄色纤维瘤(蕈状)

5、脂 肪 瘤(分叶状)

6、甲状腺腺瘤(结节状)

7、胃癌、大肠癌(溃疡状)

8、子宫平滑肌瘤(球形)

9、肺转移性癌(血道转移)

10、肝转移性胃癌(血道转移)

11、纤维瘤

12、海绵状血管瘤

13、纤维肉瘤

1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5、脂肪肉瘤

16、骨肉瘤

17、畸胎瘤

病理切片目录:

1、肿瘤细胞异型性(横纹肌肉瘤)

2、淋巴结转移癌

3、大肠腺瘤 33#

4、大肠腺癌 34#

5、皮肤高分化鳞癌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皮肤乳头状瘤:肿瘤突出于皮肤表面,呈外生乳头状生长,无浸润现象。

2、阴茎鳞形细胞癌:阴茎头部被灰红色菜花状肿块取代,切面见肿瘤呈乳头状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的标本可见肿瘤侵及、破坏尿道及海绵体。

3、息肉状肠腺瘤:肿瘤位于肠黏膜面,向肠腔内呈外生性生长,形成息肉状或乳头状突起,根部有蒂与黏膜相连,无浸润现象。呈乳头或绒毛状者易癌变。

4、手指黄色纤维瘤:肿瘤位于手指背面,外生性生长,呈蕈状,无浸润现象。

5、脂肪瘤:肿瘤呈扁圆形或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黄色,质地柔软有油腻感(似正常脂肪组织);切面见瘤组织内有纤细之纤维组织间隔。

6、甲状腺腺瘤:肿瘤呈球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呈膨胀性生长,切面呈灰白色,实性,质地均匀,常并发出血、囊性变。

7、胃癌、大肠癌(溃疡状):胃(肠)黏膜面有一大溃疡(直径常>2cm);溃疡外形不规则或呈皿状、火山口状;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有出血及坏死。

8、子宫平滑肌瘤(球形):标本可见正常子宫结构,在子宫肌壁间、黏膜下或浆膜下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球形结节,境界清楚,质韧;切面灰白色,可见旋涡状或编织状条纹,肿瘤无包膜,周围正常平滑肌组织可呈受压状改变。平滑肌瘤可伴有黏液变性或红色变性等。

9、肺转移性癌(血道转移):肺表面及切面有多个散在分布的球形肿瘤结节,分界清楚,但无包膜形成。

10、肝转移性胃癌(血道转移):肝脏切面见多个球形结节,分界清楚。肿瘤中央可有坏死出血,靠近包膜之肿瘤结节中央可见“癌脐”。

11、纤维瘤:肿瘤呈球形或结节状,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色,可见编织状的条纹,质地硬韧。

1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呈紫红色(固定标本为暗褐色),不规则,边界不清,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质地软。切面见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腔隙,内含血液(血凝块),其间有薄的间隔,状似海绵。

13、纤维肉瘤:肿瘤呈结节状,可有假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棕黄色,质韧,也可呈鱼肉状,质地柔软,常可继发出血、坏死。

1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多呈结节状,无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鱼肉状。

15、脂肪肉瘤:肿瘤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有薄层不完整包膜;分化较好者切面呈黄色,似脂肪组织;分化较差者可呈黏液样或鱼肉样改变;生长于腹膜后时肿瘤体积较大。

16、骨肉瘤:骨骺端呈梭形膨大,骨髓腔及骨骺端有广泛的灰白色肿瘤组织,骨髓腔破坏或消失而代之以瘤组织。肿瘤侵犯破坏骨皮质,骨外膜被掀起并形成新生骨,可见肿瘤上下两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新生骨内有许多新生骨小梁和小血管与骨表面垂直呈放射状;骨肉瘤组织中肿瘤性骨质杂以黄白色,质坚硬。

17、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或胚胎残基中潜在生殖细胞的肿瘤,往往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胚层的多种瘤组织成分。常见于卵巢和睾丸,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多呈单房囊状,囊壁上常有一结节状隆起,结节内有多种瘤组织成分。囊内有皮脂、毛发、骨、软骨、黏液、浆液、牙齿等。可分为良性、恶性,良性者多为囊性,各种组织基本分化成熟,故称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恶性者多为实性,含分化不成熟的胚胎样组织,又称为未成熟实性畸胎瘤。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横纹肌肉瘤)30# 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较多的瘤巨细胞(单核或多核);形状不一致,畸形怪状;胞质嗜碱性增强;瘤细胞核:1)大,大小不一,可出现巨核;2)数目不一,单核、双核或多核;3)形状不一,出现畸形怪状;4)染色不一,核染色深,深浅不一,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堆积于核膜下,使核膜增厚;5)核分裂像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常见,常呈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核分裂的标志:染色质浓集,着色更深;核膜消失,边缘不光滑)核/浆比例增大。

2、淋巴结转移性癌 39#(1)大部分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代之大量肿瘤组织;(2)肿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癌巢),其间有纤维间质;(3)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性。

(4)部分癌巢中央有坏死,呈一片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3、大肠腺瘤 33#(1)肿瘤的实质为大小、形状不一的增生腺体,排列不规则,腺体间为纤维血管组织(肿瘤间质),其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2)瘤细胞似正常细胞或稍大,无恶性特征:1)腺上皮细胞基本上是单层排列;2)有很多黏液分泌细胞,核位于基底部,胞浆上方有黏液分泌空泡,呈杯状,似正常杯状细胞;(3)核/浆比例基本正常;

(4)核和整个瘤细胞的排列整齐,核分裂像少。

4、大肠腺癌 34#(1)癌细胞排列成腺体状(每个腺体均为一个癌巢),但腺体(癌巢)染色深,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癌组织浸润到黏膜下层和肌层。(2)癌细胞排列成多层,异型性明显;(3)核排列方向紊乱(极性消失),不一定在基底部;(4)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5)核分裂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6)无杯状细胞。

5、皮肤高分化鳞癌

见大小形状不一的癌巢(肿瘤实质),边界清楚,癌巢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肿瘤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癌巢由分化较好的似鳞状细胞的癌细胞构成,癌细胞层次分明,最外周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其内主要细胞成分是棘层细胞,有的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棘层细胞逐渐变薄、变梭,细胞成熟并产生角化物,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角化珠,其内可见紫兰色钙盐沉积。

思考题:

1、如何从形态上区别肿瘤的良恶性?

2、体表的肿瘤如何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初步确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

3、良性和恶性肿瘤对机体危害各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肿瘤转移?常见肿瘤转移的方式有哪些?

5、转移性肿瘤与原发性肿瘤形态上有何异同?

6、认识肿瘤转移的规律有什么实践意义?

实验5 第14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发生发展及其后果。

2、掌握高血压病的主要脏器的病理改变、后果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3、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在不同脏器所引起的后果及其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大体标本目录:

1、二尖瓣狭窄

2、主动脉粥样硬化

3、脑动脉粥样硬化

4、高血压性心脏病

5、原发性固缩肾

6、高血压脑出血

病理切片目录:

1、主动脉粥样硬化

2、风湿性心肌炎

3、原发性高血压肾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瓣膜增厚、变硬、变形,无弹性;有的标本二尖瓣相互粘连,二尖瓣口缩小呈鱼口状或裂隙状,而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室萎缩。

2、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内膜见散在分布的黄色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平坦或微隆起;有的标本内膜上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蜡滴状突起的斑块(纤维斑块);有时内膜上散在大小不等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见斑块表面覆以纤维帽,深层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粥样斑块),粥样斑块常继发斑块内出血、破裂形成粥瘤样溃疡或有钙盐沉着。

3、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呈大小、粗细不等,管壁增厚变硬,透过外膜隐约可见管壁内散在分布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粥样斑块,动脉外观呈节段性或串珠状变化。

4、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左心室肌壁明显增厚达2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大,称向心性肥大;(如左心腔明显扩张,左心室肌壁明显变薄,乳头肌和肉柱变细,称为离心性肥大)。

5、原发性固缩肾:肾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约50g~100g,(正常120g~140g),质地变硬,表面见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突起;切面皮质变薄,≤2mm(正常3mm~5mm),皮髓质交界处的肾小动脉壁增厚变硬,呈鱼口状哆开。

6、高血压脑出血:脑内囊处(为什么此处易出血?)见一出血病灶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固定后呈黑色),血液可破入侧脑室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 主动脉粥样硬化 41# 内膜凸起部分为增厚的内膜。呈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即纤维帽);纤维帽的深部见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的脂质和坏死物,其中有较多呈针状空隙的胆固醇结晶(粥样病灶);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膜萎缩。2. 风湿性心肌炎 40# 心肌间质内血管附近可见成堆细胞构成的梭形病灶,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风湿小体中央可见少量红染无结构、呈碎片状的纤维素样坏死物,附近有成团的风湿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风湿细胞大,核大,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或纵切面呈毛虫状。风湿细胞可为单核或多核。3. 原发性高血压肾 43# 一部分肾小球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相应的肾小管萎缩、消失,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一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入球动脉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实验6 第15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并了解两种肺炎的异同。

2、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熟悉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硅肺、肺癌、鼻咽癌的病变特点。大体标本目录:

1、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

3、肺气肿

4、支气管扩张

5、中央型肺癌

6、周围型肺癌

病理切片目录:

1、大叶性肺炎(灰肝期)

2、小叶性肺炎

3、硅肺

4、肺癌

5、肺气肿

6、鼻咽癌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病变肺叶肿大,灰白色,质实如肝,切面实性、灰白、干燥、颗粒状,表面黏附有灰白色渗出物。

2、小叶性肺炎:肺切面散在灰黄色实变病灶,边界不清,似“梅花”斑状,以下叶背侧多见;病灶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0cm左右(相当于肺小叶范围);病灶中央常见一至两个扩张的细支气管断面。

3、肺气肿:气肿肺呈弥漫性膨大,边缘钝圆,色苍白,比重变轻;肺组织柔软而弹性差,压痕不易消退;切面呈蜂窝状,部分可见直径超过1cm的大泡(大泡性肺气肿)。

4、支气管扩张症:肺切面可见部分支气管呈圆柱或囊状扩张,延伸至肺膜下;扩张的支气管壁增厚、灰白色,管腔可见脓性分泌物。

5、中央型肺癌:肺门部可见一灰白色肿块,与主(叶)支气管关系密切,形状不规则,支气管壁被癌组织侵犯破坏,肿瘤与肺组织分界不清;切面 灰白色、干燥、质脆。

6、周围型肺癌:肺叶周边部近胸膜处见单个结节或球形肿块,与支气管的关系不明显,肿瘤直径2cm~8cm,灰白色,边界较清楚,无包膜。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低倍镜:肺组织结构存在,肺泡腔内见炎性渗出物;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高倍镜:肺泡腔内渗出物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红染细网状的纤维蛋白,有的纤维蛋白通过肺泡间孔相连;部分肺泡腔内纤维蛋白溶解,中性粒细胞变性,有单核细胞渗出;肺泡腔内渗出物较多者,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而渗出物少或溶解者,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并见扩张。2.小叶性肺炎

低倍镜:肺组织内可见弥漫散在的灶性病变,病灶间肺泡腔代偿性扩张;病变中心细支气管腔内有炎性渗出物,管壁充血,炎细胞浸润,其周围肺泡腔内可见炎性水肿和渗出物。高倍镜:病变细支气管壁的纤毛柱状上皮脱落,管腔内、管壁及周围肺泡腔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纤维蛋白及个别单核细胞;部分病灶已超过细支气管所属小叶范围;病灶间肺泡腔扩张,有多少不等的浆液和中性粒细胞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3.硅肺

低倍镜:肺组织中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红染的圆形病灶,大部分间质已纤维化,有较多棕黑色的碳末沉着。

高倍镜:圆形病灶为硅结节。主要由呈同心圆状或旋涡状排列的、红染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成;似“洋葱皮”样结构;间质纤维化明显。4.肺癌

鳞癌:肺组织内可见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巢,部分癌巢中央有大片坏死;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性,癌细胞间可见少量细胞间桥,部分癌巢内有少量角化物;间质有出血、炎细胞浸润。

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癌细胞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质少,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深染,有的癌细胞一端稍尖,形如燕麦。5.肺气肿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均膨胀扩大;肺泡间隔变窄,部分间隔断裂,扩张的肺泡互相融合成较大囊腔;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

6.鼻咽癌(泡状核细胞癌)

肿瘤呈巢状,大部分细胞大,胞质较多,染色淡,核大而圆或椭圆形,呈泡状,核仁明显。少数细胞较小,染色深,或呈梭形。间质内纤维组织丰富。癌巢及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此型过去称淋巴上皮癌)。

实验7

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结局及合并症。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特点;熟悉各类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4、熟悉原发性肝癌、食管癌、胃癌及大肠癌的肉眼形态,了解其组织学类型。

5、了解克隆病的病理变化。

大体标本目录:

1、胃溃疡

2、门脉性肝硬化

3、食管癌

4、胃癌

5、大肠癌

6、原发性肝癌

病理切片目录:

1、胃溃疡

2、门脉性肝硬化

3、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5、肝细胞性肝癌

6、克隆病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处黏膜面有一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病灶,直径在2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溃疡较深,底部平坦而干净。周围黏膜皱襞自溃疡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2、门脉性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及切面呈小结节状,结节大小比较一致,直径<0.5cm,最大不超过 1.0cm,呈灰白色;结节周围有灰白色纤维组织包绕,纤维间隔较窄,宽窄比较一致。

3、食管癌:(1)髓质型: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变窄;切面癌组织呈灰白色,质地较软似脑髓,表面可有浅表溃疡形成。

(2)蕈伞型:肿瘤为卵圆型扁平肿块,如蘑菇状突入食管腔。

(3)溃疡型:肿瘤溃疡形成,溃疡外形不整,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深达肌层。(4)缩窄型:癌组织沿食管壁内浸润生长,常累及食管全周,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黏膜皱襞消失;食管壁增厚变硬,癌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4、胃癌:(1)息肉型:癌组织向黏膜表面呈息肉状突入胃腔内,癌组织呈灰白色,质脆。(2)溃疡型:胃黏膜面有一大溃疡)直径常>2cm);溃疡外形不规则或呈皿状、火山口状;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有出血及坏死。

(3)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局限或弥漫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胃壁增厚变硬,当弥漫浸润时,胃腔变小,黏膜皱襞大部分消失,胃壁增厚变硬,胃的形状似皮革袋状,称“革囊胃”。

5、大肠癌:(1)隆起型:肿瘤向肠腔内突出,呈菜花状或息肉状,灰白,质脆,可有出血坏死。

(2)溃疡型:肿块表面有明显溃疡形成,外观似火山口状,中央有坏死;边缘呈围堤状隆起,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3)侵袭型: 癌组织向肠壁弥漫浸润性生长,常累及肠管全周,使局部增厚;肿瘤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管周径缩小,形成环状狭窄。

(4)胶样型: 癌组织沿肠壁浸润性生长,并向肠腔内突出;肿瘤外观及切面呈灰白、半透明、胶冻状。

6、原发性肝癌:(1)巨块型:肿瘤为一圆形实体肿块;瘤组织质软、脆,常有出血坏死;瘤体周边常有多个散在的小的卫星状瘤结节。

(2)多结节型:瘤结节多个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可融合成较大的瘤结节;被膜下的瘤结节向表面隆起,有时可见出血。

(3)弥漫型:癌组织在肝内弥漫性生长,无明显结节形成,常伴有肝硬化。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胃溃疡切片中央有一漏斗形缺损即为溃疡,两侧为正常胃组织;溃疡底部从上至下由四层结构组成:

(1)炎性渗出层:主要由纤维素网及中性粒细胞组成;(2)坏死层:为深红色、颗粒状无结构的坏死物质;

(3)肉芽组织层:为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其间有不等量的炎细胞浸润;

(4)疤痕层:为大量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可发生玻璃样变性,其内可见小动脉壁内膜增厚,管腔变窄。

2、门脉性肝硬化

(1)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2)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有肝细胞再生(肝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大,深染,可有双核);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性;

(3)假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中央静脉;(4)部分假小叶内可见门管区结构;(5)假小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纤维间隔); 纤维间隔内见小胆管增生,炎细胞浸润。

3、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广泛变性,以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为主(为何种变性?);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见散在的点状坏死;部分肝细胞有嗜酸性变,有时可见嗜酸性小体。门管区及肝小叶内点状坏死处可见炎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区中性粒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区中性粒细胞浸润。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广泛坏死,结构破坏消失,残留肝小叶的轮廓支架及少许零星的肝细胞和小胆管(汇管区附近)。坏死区内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吞噬细胞碎片和脂褐素的吞噬细胞。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5.肝细胞性肝癌

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着色红(若分化差可呈嗜碱性),核圆形,大小不等,染色深,核仁明显可见,有时形成瘤巨细胞,核分裂相可见。癌细胞排列成索状或片状,结构紊乱,癌细胞索之间为丰富的血窦,纤维间质少,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与出血。癌肿边缘的肝组织受压萎缩,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肿瘤组织以外的肝组织有肝硬化改变。

实验8 第17章 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肾细胞癌、膀胱癌的病变特点及组织学类型。

大体标本目录:

1、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3、慢性肾盂肾炎

4、肾细胞癌

5、膀胱移行细胞癌

6、肾母细胞瘤

病理切片目录: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3、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4、慢性肾盂肾炎

5、肾透明细胞癌

6、膀胱移行细胞癌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肾弥漫性增大,颜色苍白(为什么?),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糊。

2、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细颗粒肾):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坚实,表面高低不平,呈颗粒状。切面见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条纹模糊,个别小动脉口哆开,管壁增厚,肾盂周围的脂肪组织增多。

3、慢性肾盂肾炎:表面: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肾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切面:可见皮髓界限较模糊、肾乳头萎缩,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而变形,肾盂黏膜增厚、粗糙。

4、肾细胞癌:肿瘤位于肾的一极,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3cm-15cm;切面:分界清楚有假包膜,呈红、黄、灰、白等相间的多色性改变(因出血、坏死、钙化)。

5、肾母细胞瘤:通常为单侧,约5%-10%为双侧,肿瘤多呈巨大球形,有时占据大部分腹腔,肿瘤界限清楚,压迫周围肾组织可形成假包膜。切面:质地不一和颜色多样化(本瘤特点)。部分呈灰白色,质硬;部分呈黏液样,质软;部分呈鱼肉状,似肉瘤;部分可见透明软骨样组织并常有钙化、大片出血和液化性坏死区;有时形成囊腔。有时肿瘤穿破肾脏被膜而侵犯肾周围组织。

6、膀胱移行细胞癌:位于膀胱侧壁或三角区,分化好者,体积较小,乳头明显,有的呈息肉状、有蒂;分化差者,体积大,呈菜花、溃疡或斑块状,宽基无蒂,有出血、坏死或继发感染。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70# 肾小球:病变广泛,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增生(这两种细胞光镜下不易区别),伴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小甚至闭塞,肾球囊变窄;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有细胞水肿,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细胞管型; 间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水肿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2、慢性硬化肾小球肾炎 71#(1)部分肾小球不同程度纤维化,最终变为红染、均质、无结构的玻璃样小体,相应的肾小管萎缩以至消失,萎缩区域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取代,入球小动脉玻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另一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相应肾小管不同程度扩张,其中可见较多红染、均质的蛋白管型;

(2)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间质小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纤维化呈洋葱皮样,管腔变窄。

3、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72#(1)大部分肾小球囊内可见新月体或环状体,由增生的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形成,其内含有渗出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等成分;细胞性新月体可最终转变为纤维性新月体;

(2)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与增生的“新月体”互相黏连,毛细血管丛可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球囊闭塞;

(3)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可见管型;

(4)肾间质内血管扩张、充血,灶性炎细胞浸润。

4、慢性肾盂肾炎 73#(1)肾盂黏膜增厚,细胞层次增多,黏膜下水肿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2)肾间质慢性化脓性炎症,间质明显纤维化,有多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时有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并可有小脓肿形成;

(3)肾小管坏死、萎缩,少数肾小管扩张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部分肾小管内可见白细胞管型;

(4)肾小球:晚期病变波及肾小球,表现为肾球囊周围纤维化,最终包绕肾小球使其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5、肾透明细胞癌

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轮廓清楚;胞质丰富,因富含糖原和脂质在HE染色时呈清亮透明状;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边缘;纤维间质少,但血管丰富,常有坏死、出血等继发改变。

6、膀胱移行细胞癌

I级:呈乳头状结构,被覆上皮层次增多,排列紊乱,癌细胞及其核大小不等,可见核分裂像;癌组织较少向深部浸润。

III级:无乳头状结构,癌细胞呈紊乱的巢状或团块状排列;癌细胞分化极低,完全失去移行细胞的特点,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像多见;癌组织深部浸润及周围组织器官侵袭。

思考题:

1、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有哪些?

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与病理上有些什么特点?

3、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有什么不同。

第19章 传染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归、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征及其发展、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及其病变特征。

2、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流脑、乙脑、血吸虫病的病变特征,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的病变特征。大体标本目录:

1、肺结核原发综合征

2、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4、干酪样肺炎

5、肺结核球

6、肾结核

7、肠伤寒(髓样肿胀期)

8、流行性出血热(肾)

9、细菌性痢疾 病理切片目录:

1、肺结核

2、肠伤寒

3、流行性脑膜炎

4、流行性乙型脑炎

5、细菌性痢疾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原发综合征,即肺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1)原发灶:肺中部(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肺膜处,直径约1cm-1.5cm,圆形,灰黄色。(2)原发灶内结核杆菌沿淋巴管蔓延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X片可见)

(3)肺门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灰黄,严重时多个淋巴结肿大甚至相互融合。

2、粟粒性肺结核:肺表面和切面可见大量散在、均匀分布、大小一致、境界清楚、灰白带黄、圆形的粟粒大小的结节状病灶。

3、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可见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空洞内壁有干酪样坏死物,外层为较厚的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空洞附近肺组织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胸膜增厚。

4、干酪样肺炎:肺切面散在分布大小不

一、灰黄色的不规则形干酪样坏死灶,根据病变大小有小叶性、大叶性干酪样肺炎之分,肉眼形态与细菌性小叶性或大叶性肺炎相似;大叶性干酪样肺炎的病变肺叶肿大,切面呈黄色干酪样,坏死物液化排出后可形成急性空洞;小叶性干酪样肺炎的病灶弥散分布于一叶肺,大小比较一致,色灰黄。

5、结核球:肺内可见一个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病灶直径2cm-5cm,一般位于肺上叶;病灶往往呈分层结构,形似洋葱皮样。

6、肾结核:肾体积增大,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肾实质内有大小不一的干酪样坏死灶,部分坏死物液化破溃入肾盂、肾盏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空洞内可见干酪样坏死物。

7、肠伤寒

髓样肿胀期:肠黏膜淋巴组织肿胀,形成椭圆形(集合淋巴小结)或圆形(孤立淋巴小结)隆起,突出于黏膜表面,形成脑回样结构。

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心发生坏死,坏死物质凝结成灰白干燥的痂皮,因坏死的边缘部分仍呈髓样肿胀状态,固可呈围堤状隆起。

溃疡期:坏死物脱落后,形成与原来淋巴组织大小形态一致的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整齐,椭圆形者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愈合后一般不引起肠管狭窄。

8、流行性出血热(肾):肾体积增大,髓质呈暗红色,髓放线条纹消失;皮质因贫血呈苍白色,皮髓质对照分明;肾盂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者可波及到整个肾盏。

9、细菌性痢疾:(肠管)假膜呈灰白或灰黄色,似“糠皮”样;假膜主要由纤维素、坏死的肠黏膜、细菌、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等构成。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肺结核

肺组织中有散在的结节状病灶,即结核结节;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一个或多个郎罕巨细胞,周围为环形或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外层为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细胞围绕。郎罕巨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淡红染,多核,排列在细胞的边缘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于胞体一侧;类上皮细胞胞质丰富、淡红染,细胞界限不清,有分枝与邻近细胞相连,胞核似“冬瓜”、“黄瓜”样,染色质细。

2、肠伤寒

肠黏膜层内淋巴小结中有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即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伤寒小结;伤寒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核位于中央或偏欲胞体一侧;胞质内常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坏死细胞碎片。

3、流行性脑膜炎

见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脓性渗出物积聚;渗出物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变化不明显。流行性乙型脑炎

(1)脑实质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加宽,脑组织水肿,淋巴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肿胀、胞质内空泡形成,核偏位,另可见噬神经细胞现象及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3)软化灶形成: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筛状软化灶,呈圆形,界清。

(4)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5、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实验教案 篇2

关键词:改革,实验课,学习兴趣

病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1]。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病理学实验课主要就是进行镜下切片的观察和大体标本的讲解,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实验枯燥乏味,学生对实验内容不感兴趣,这样势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难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也就很难达到具备一定创新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应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生的教育模式和医学操作性人才的需求,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以此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1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正确定位病理学

病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而病理医生则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在上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安排组织学生参观教学医院的临床外检工作室,然后在实验室中讲解常规病理诊断工作流程,如病理标本送检申请单的填写方法、病理科医生如何接收核对病理标本,以及标本的肉眼观察、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阅片等整个过程。使学生对病理诊断工作的具体情况有了整体的了解,对病理学诊断进行正确的定位(目前医院所有诊断手段中首推病理诊断准确率高)。通过正确的定位,明显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学习动机。同时我教研室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滞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状况,将一些常见病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及新出现的病种纳入实验教学,将部分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比如新增实验项目之一,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肾,然后做动物实验,制作实验动物的肾脏缺氧模型,然后解剖动物观察大体标本,接着取材,制片观察肾脏微观形态变化,以此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变化[2]。在实验课观察病变的过程中,适当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讲解,将临床症状、体征和治疗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明显地改善教学效果。

2 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2.1 适当的安排一定的课时增设病理讨论,进行PBL教学法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新型教学法备受国际医学教育界推崇[3,4]。而病理学又是医学生首次面临有关疾病的学科,对于病理与临床有机紧密结合的临床病例,学生都充满了兴趣,因此笔者适当的安排一定的实验学时进行病理讨论。根据理论课疾病单元设置适当难度的病理讨论,采取小班上课形式,进行PBL教学法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编制学习小组,提前将病理讨论内容发给学生,学生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他们借助教材、图书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查阅大量资料,对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点,予以消化、吸收和整理,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及最后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横向联系的临床思维能力,也让学生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观察标本和组织学改变,在尝试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所观察到的病变,初步学会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师生的关系,也实现了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培养了医学生的横向知识联系的临床思维能力[5],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6]。

2.2 采用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网络教学,进行启发式教学,适当穿插“角色互换式”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模式使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知识琐碎复杂,难以系统理解和应用,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互动系统以清晰的图片、简洁准确的文字、生动的影视录像和显著的动画等互动优势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7,8]。课堂上通过老师引导相关的解剖、组织学知识的复习,结合实验指导、实验图谱、多媒体课件、网络等资源,借助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或方位来学习观察标本的病理变化特征,广泛应用对比法和联系法学习,如把脏器正常的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的病理改变放在一起作对比,既复习了组织学的知识,又强化了对于病变的理解;另外也可将容易混淆的疾病或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记忆,引发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主动搜集、整理、分析、联系相关理论知识,以达到深入认识、理解并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与病理联系和后果等学习目标[9]。同时在检验学生的接受程度时,可利用“角色互换”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正在讲解的学生问答不出的问题,可以由同组学生解答或大家互相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10]。

3 注重病理学指导教师素质的培养,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接触较多,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诤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又要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对他们学习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困难,要给予真诚、耐心的指导、疏导,帮助解决。让学生感到亲切、真诚、值得信赖,主动提出问题和你交流,喜欢向你请教,这样才能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做到“精通病理学,通晓全科医学”,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进行的有声有色。这样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好病理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病理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 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4.1 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增加实验动手操作和设计实验的机会

定期安排组织学生参观教学医院的临床外检工作室,条件允许的话,让他们参加尸体解剖全程观摩与临床病理讨论会等内容。同时鼓励部分学生参与到老师科研工作中的动物实验,在我校切片室中,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阅片等过程,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每张教学切片来之不易,从而能够自觉地爱护标本。这样把病理学的知识与科研实践联系起来,以一种认真探索地心态学习病理学,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病理学的热情[11]。

4.2 建立病理学实验网络医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校园网络中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开展网上预约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同时将数字切片接入校园网,建设病理数字实验室网站,我们相信综合应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改革与尝试,建立国际一流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和多层次的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内课外、虚实式的开放式实验室,这对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谈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 病理学实验;方法;诱导;评估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它既联系基础各学科又为临床各学科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这门课很重要。病理学又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其重点之一是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变化,所以病理学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首先提升了实验教学地位,增加了实验课时,同时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就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病理学实验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诱导入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次病理实验课时,让同学们先知道本次实验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怎样利用这些资源上好實验课,需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让他们一清二楚,了解病理实验课的重要性,在每次实验课中添加有趣的,近期发生的病例及分析,有时老师扮演成病人,学生作出诊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内容的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以清晰的图片、简洁准确的文字、生动的影视录像和动画等方式将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二、实验方法多样化、趣味化,针对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标本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设问诱导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老师为主导。通过师生相互提问不同的问题,根据问题观察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如看肝淤血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时,老师提出问题:肝淤血的病人为什么肝区胀痛?触诊时肋下能否触及?质地如何?有无触痛、叩击痛?切面看为什么称之为槟榔肝?镜下病变特点如何?什么原因能导致肝淤血?右心衰竭的病人除了肝淤血外还有哪些临床表现?肝淤血的结局如何?让同学们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观察标本,从标本中找出答案,再联系临床,推出临床表现,这样同学们在找出答案的同时就记住了肝淤血的病理变化,而且也不易忘记,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精心指导的作用,通过观察标本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基本病理变化,还为临床打下了基础。

2、鉴别诱导法:对发生在同一个脏器上的不同病变,或同一种病变发生在不同的器官上,或年龄不同的同种疾病,它们的病变特点的异同,让同学们对比鉴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找出两种疾病的区别,如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慢性胃溃疡和溃疡状胃癌,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流脑与乙脑,出血性梗死和贫血性梗死,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等标本时,先给学生重要点播,然后让学生根据标本的形态特点,直观的区别两种病变的性质、特点、范围大小、颜色、质地、形状等不同点,然后再扩延到病因、病机、发病年龄、季节、临床特征及预后的不同,这样即达到了本次实验的目标,又牢记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学生不单纯的观察,随时动脑筋思考,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消除了学生认为病理实验乏味、难记、抽象的弊端。

3、分组讨论法:对标本种类多较复杂难记的实验采取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类,找出其共性及个性,把握知识的重点。如:肿瘤章节的大体标本,起源于各种组织的肿瘤都有,其中又有良性和恶性的,有癌和肉瘤,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记住每个标本的形态特点是很难的,对于这样的实验,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如良性肿瘤里的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纤维腺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特殊肿瘤里的畸胎瘤和葡萄胎等,把这些标本的诊断名称粘盖住,编上号,写上起源的部位,同学们每六到八人一组,根据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再根据每个标本的外形、颜色、质地、有无继发病变,有无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的联系等形态特点讨论,给标本分类做出病理诊断,说出诊断依据,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再补救,同时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临床上给这些肿瘤病人检查时根据什么做出初步诊断,应该注意什么,必须再进一步做什么检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意识,也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成效。

4、多媒体软件综合复习法

多媒体软件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生机与活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视听结合、文字、动画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能够把真实的临床工作情景带入课堂,使许多复杂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易学易记的信息,弥补传统课堂上的不足,所以用多媒体软件综合复习、强化记忆,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评估反馈

每次实验课结束前十分钟,针对本次课的重点知识评估反馈,对不足之处及时补救,方法如下:

1、随机提问几名同学回答问题,根据掌握情况找出差距,给于补救,同时布置课下作业。

2、对切片标本的镜下组织结构绘图检查指导,看同学们画的是否形象、逼真,对稍差的加以指导。

3、对内容较复杂的实验,老师做重点总结,采用自问自答的方法,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及反映状态,评价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如果时间宽松,可以依小测的形式结束本次课,下次课前发成绩,在根据自己的成绩复习,把握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实验的特点,制定响应的操作规程,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以鼓励,真正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切知识、技能、态度要从学生的言行中体现出来,让学生成为讲演者,而教师在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理想的实验目标。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4

(供护理、康复、美容、公管、社保、法学专业使用)

Ⅰ前言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实习课是病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

1、通过对病变器官的大体观察,进一步验证课堂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较牢固地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

2、通过观察、描述大体标本的病变特点,加以分析综合,做出病理诊断,并结合理论了解其发展规律和结局,从而学会正确观察与描述病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器官的病变,联系其机能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临床课的学习打基础。

一、大纲的每章节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为大体标本及临床病理讨论。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学时18学时,每次实习2学时,共有9次实习。

四、使用教材《病理学实习指导》,《组织学与实验病理学图谱》袁柱、金克炜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次印刷

Ⅱ 正文 实习一

变性、适应、坏死、肉芽组织

教学目的

1、学习病理标本观察描述方法及要求。

2、学习细胞、组织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认识萎缩、肥大、增生的形态变化。

3、学习细动脉玻璃样变的形态特征,明确其发生机制及主要影响。

4、学习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认识坏死的形态变化、后果及各类型坏死的特点。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后果及各类型坏死的特点

3、熟悉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4、熟悉肥大、增生、化生、萎缩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其形态变化。

教学内容

1、实习室规则

(1)实习前参照教学进度预习有关理论课,了解实习内容。(2)携带教材、实习指导、绘图作业本及彩色铅笔等。

(3)每个学生按编号入座,实行公物使用责任制。爱护公物(如显微镜、切片、标本等)。若有损坏应按情况由损坏者赔偿。

(4)每个学生必须按教师要求完成大体标本的观察,参加讨论,完成作业。(5)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保持安静,禁止吸烟。

(6)保持实习室清洁卫生。实习室实行轮流值日生责任制。

2、病理标本观察描述方法及要求

(1)以正常解剖知识为基础,首先辩认该标本为何种器官或组织。

(2)观察该器官和组织的肉眼病变情况,从而得出该病变或疾病的综合性概念。观察及描述的顺序如下:①表面或外表:外形、大小(量度)、包膜情况、色泽、质地、形态改变、与邻近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②切面或内面:颜色、形态、质地、结构等。(3)在观察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理论知识,联系并掌握这些大体变化的形态发生学、对机体的影响及后果等内容,并逐渐培养对病变的诊断能力。

3、大体标本

编号5.脾贫血性梗死 编号8.脂肪肝 编号9.脂肪肝(苏丹Ⅲ染色)编号90.萎缩心

编号83.肾盂积水 编号40.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编号10.足干性坏疽 编号11.阿米巴性肝“脓肿” 编号12.结核球 编号97.糖衣脾

实习二

充血、淤血、血栓、栓塞和梗死、炎症的基本病变、炎症的分类和结局 教学目的

1、学习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混合血栓的大体标本病变特点及后果。

2、学习梗死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危害。

3、学习炎症的三种基本病变。

教学要求

1、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及后果。

2、掌握混合血栓的病变特点,联系分析血栓形成的条件、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栓子运行途径。

4、掌握梗死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危害。

5、掌握急性化脓性炎、脓肿及纤维素性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98.慢性肺淤血 编号1.慢性肝淤血

编号35.正常心 编号36.急性疣型风湿性心内膜炎 编号 4.肠系膜静脉血 编号 5.脾贫血性梗死 编号 6.肺出血性梗死 编号16.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编号14.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编号15.细菌性假膜性结肠炎 编号80.阿米巴性结肠炎 编号11.阿米巴性肝“脓肿” 编号87.心包粘连 编号89.脑脓肿

编号17.肺脓肿

实习三

肿瘤的形态特点、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教学目的:学习良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及区别。学习恶性瘤浸润及转移的一般形态特点。教学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肿瘤的病变特点,良恶性肿瘤的区别。2、掌握皮肤鳞状上皮癌的病变特点。3、掌握恶性瘤浸润及转移的一般形态特点。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22.骨肉瘤 编号21.皮肤乳头状瘤 编号25.皮肤鳞状上皮癌 编号29.淋巴结转移性癌 编号30.肺转移性癌 编号85.肝转移性癌 编号23.胸膜种植性转移癌 编号19.脂肪瘤 编号20.纤维瘤 编号21.纤维肉瘤 编号61.子宫平滑肌瘤 编号26.阴茎癌 编号27.肠腺瘤 编号28.肠癌 编号29.淋巴结转移性癌 编号30.肺转移性 编号85.肝转移性癌 编号23.胸膜种植性转移

实习四

肿瘤的分类

教学目的:学习常见肿瘤的大体形态特点、癌前病变及原位癌 教学要求

1、掌握常见肿瘤的大体形态特点。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19.脂肪瘤 编号20.纤维瘤 编号21.纤维肉瘤 编号61.子宫平滑肌瘤 编号26.阴茎癌 编号27.肠腺瘤 编号28.肠癌 编号62.卵巢囊腺瘤 编号63.畸胎瘤 编号107.黑色素瘤

实习五

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

教学目的

1、学习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

2、学习高血压性心脏肥大及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的病变。

教学要求

1、掌握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后果。

2、掌握高血压性心脏肥大及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的病变。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43.主动脉粥样硬化 编号91.冠心病 编号100.夹层动脉瘤 编号40.左室向心性肥大 编号41.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 编号32.脑出血

实习六

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教学目的:

1、学习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外膜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学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

教学要求:

1、掌握风湿性心肌炎及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

三、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39.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编号35.正常心脏

编号36.风湿性疣型心内膜炎 编号37.风湿性纤维型心内膜炎 编号37.心包闭锁 编号14.纤维素性心包炎

实习七

大小叶性肺炎、肺癌、慢性胃溃疡、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变、胃癌、肝癌

教学目的

1、学习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比较二者病变的异同,并联系主要临床表现。

2、学习慢性胃溃疡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3、学习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型肝炎的病变特点和结局。

4、学习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5、学习胃癌、肝癌主要类型肉眼病变特点。

6、学习良恶性溃疡的区别。

教学要求

1、掌握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比较二者病变的异同,并联系主要临床表现。

2、掌握肺癌的病变特点及转移规律。

3、掌握慢性胃溃疡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型肝炎的病变特点和结局

5、。掌握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6、掌握胃癌、肝癌主要类型的肉眼病变。

7、学习良恶性溃疡的区别。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44.肺气肿 编号45.大叶性肺

编号46.小叶性肺炎 编号31.①中心型肺癌②外周型肺癌 编号48.慢性胃溃疡 编号66.①急性轻型病毒性肝炎 编号66.②亚急性重型肝炎 编号52.门脉性肝硬变 编号53.坏死后性肝硬变 编号109.胆汁性肝硬变 编号110.食道静脉曲张 编号49.胃癌(溃疡型)编号50.胃癌(浸润型)编号51.胃癌(粘液型)编号54.肝癌(巨块型、结节型)

实习八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其它泌尿系统感染

子宫和乳腺肿瘤

教学目的

1、学习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并联系临床表现。

2、学习肾盂肾炎的病变,发病条件及临床病理联系。

3、学习乳腺癌的病变及其分型。

4、学习子宫体癌、子宫颈癌、滋养细胞肿瘤的大体形态特点。

教学要求

1、掌握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并联系临床表现。

2、掌握肾盂肾炎的病变,发病条件及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乳腺癌的病变及其分型、掌握子宫体癌和子宫颈癌的大体病变特点。

4、了解泌尿系统肿瘤及卵巢肿瘤。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56.急性肾小球肾炎 编号58.慢性肾小球肾炎 编号59.慢性肾盂肾炎 编号60.膀胱癌 编号111.肾癌 编号32.子宫颈癌 编号86.子宫体癌 编号33.乳腺硬性单纯癌 编号34.乳腺髓样癌 编号62.卵巢囊腺瘤 编号64.葡萄胎 编号65.绒毛膜上皮癌

实习九

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伤寒菌痢

教学目的

1、学习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及其发展规律。

2、、学习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之间的演变过程。

3、学习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要求

1、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及其发展规律。

2、掌握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3、掌握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大体标本

编号69.肺原发综合征 编号70.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结核 编号74.局灶型肺结核 编号71.干酪性肺炎 编号75.浸润型肺结核 编号77.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编号78.结核性肺硬化 编号12.结核球

编号68.肺结核钙化 编号73.肾结核 编号72.粟粒性肺结核 编号94.肺结核球或钙化 编号15.细菌性痢疾 编号67.肠伤寒

Ⅲ 教学组织与考核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基础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一)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及传统教学手段。重点内容介绍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标本学习、作业及病案讨论。

(二)教学点: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教师由病理教研室委派。

(三)辅导形式:课堂答疑、讨论、复习等相结合。

四、考核方法:考试(标本和切片的病理诊断),考试成绩会记入期末总成绩。

组织病理学实验室的标准化 篇5

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关系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做好每一份切片并保持优良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做好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技术操作及质量控制标准化三方面工作,三者相互关联为一整体,不可偏废。由于涉及问题较多,以下仅就技术操作及质量控制标准化,促进质量提高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标准化是组织病理学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之一。只有逐步达到并实现标准化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技术操作及质量控制标准化,包括自接受标本到制成切片,以及以后的资料整理归档全过程的技术操作及质量控制工作,标准化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及时解决切片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质量提高。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应分以下几步进行。

一、技术操作及质量控制标准化

(一)制片前

制片前过程从标本送到实验室至包埋结束为止。包括: 1.标本的交接编号记录及检查

(1)实验室人员收检标本时人必须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包括:送检标本种类和数量与送检单上填写的是否一致;容器上的联号或姓名与送检单上是否符合;固定液的种类(通常要求为10%中性缓冲甲醛液)和量是否符合要求;送检单是否按规定用墨水笔逐项填写清楚。若发现有错误、疑问或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查询清楚和适当处理,在合格后方可签名接收。如标本已干涸、腐败或其它明显不符则不应接收。接收标本应在初级人员接收后,再由中级人员和主检或具体负责人员复核,以确保没有差错发生。

(2)收到标本后应按标本顺序逐一在申请单上编上病理检查号,并在标本容器外壁贴上相应的号码,然后按号码先后顺序排列放好,再在申请单上打上收到日期。将收检的标本,按申请单逐一向负责处理的医师交代清楚,包括标本种类、数量、临床诊断及有无特殊注意事项等。

(3)取检过程中,实验室人员应认真记录填写好工作单,包括标本号、块(包)数、有无特殊处理、标本名称,如标本全取、标本过小等均应记录在案以备日后查对。对一些易碎、小而少的标本应用尼龙丝小袋或擦镜纸包裹好后再做上机处理,以防丢失。标本的取材块通常控制在2cm×2cm×0.3cm左右。标本取检多于一个包埋块者,在标本病理检查号后缀写-1或-2等,以便于查找校对。取好的标本应及时浸泡在指定的固定液中,来不及取完的标本特别是大标本应缝上号码投入固定池内以备次日再取。标本取检完后,自报告发出之日起,通常规定小标本保留1月以上,大标本保留6月以上。

(4)标本在上机处理之前,必须由初级和中级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检查标本总数与申请单和工作单是否一致,确定无疑后方可上机处理。2.标本的处理

利用全自动密闭式组织处理机处理。

(1)固定程序二道,固定液为10%中性缓冲甲醛液,时间为45min,设置加温50℃,加压,搅拌。

(2)脱水程序八道,前四道为95%乙醇,后四道为100%乙醇,时间均为60min,仅在最后一道的95%和100%乙醇设置加压、搅拌。

(3)透明程序二道,第一道为硬脂酸和石蜡,比例为3:2,第二道为硬脂酸和石蜡,比例为2:3,时间均为60min,均设置加温65℃,加压,搅拌。

(4)浸蜡程序二道,均为56℃~58℃纯蜡,时间均为60min,设置加温65℃,加压,搅拌。

所有试剂由专人负责定时检测定期更换,并做好详细记录。3.标本的包埋

利用自动包埋中心处理。

首先清点检查标本,确认完好无缺后方可开始包埋操作,操作时应注意核对标本与工作单记录是否吻合。包埋的石蜡温度应尽量与标本浸蜡温度一致,大约控制在65℃~70℃之间,温度太低会造成包埋平面凹凸不平,尤其是内镜活检等小块标本,易出现切片不完整而发生漏诊现象。

包埋时,先取大小合适的不锈钢模型,注入蜡液置于热台上,液面刚好与模型的上缘平齐,不得低于或高于此限。取出包埋盒内的组织,校对正确后用干净的热镊子将所有组织悉数放入模型的底部,待组织与模型内的蜡液充分融合后,按要求排列后迅速移动模型至冷台,至底部石蜡刚开始凝固,用镊子轻压组织数秒,待组织埋平后,迅速盖上包埋盒注上蜡液,约过10sec~15sec,包埋盒与模型周边的蜡液凝固后,再次补充注入少许蜡液,以增加包埋盒的稳固性,注意液面高度不得高于包埋盒上缘,加盖包埋盒时一定要保持与模型底部平面平行,无前后左右倾斜的现象。待蜡块在冷冻台彻底冷却后,从模型内取出修去包埋盒周边多余的石蜡。清点包埋好的蜡块总数,按大小类别放好,冷冻备切。

(二)制片中

制片中过程从预备切片开始到封固切片为止。1.每天切片之前

应先检查切片机的角度并将其调整固定,即刀座的角度约在10°,夹具的上下二边与刀刃平行,左右二边与刀刃垂直。预备切片和正式切片过程中所有角度均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动。

2.预备切片 应用轮转式切片机(附二档进样装置)装上旧的一次性刀片操作,将蜡块表面多余的石蜡及不平整的组织修去,至组织尽量暴露最大面,用毛刷刷净,重新冷冻以备正式切片。遇有钙化或硬化组织可用5N盐酸对蜡块表面进行软化处理。

3.正式切片

用毛刷将切片机打扫干净,换上新的一次性刀片准备切片。切片厚度通常规定为4μm,切片的完整性平整性要求组织完整,厚薄均匀,平整无皱,无刀痕。选取平整光滑无污染的切片置入水面,用纱布将载玻片擦拭干净,捞取切片时使切片与载玻片沿长轴方向平行。漂片仪的温水须每日更换,保持清洁,温度范围在45℃~49℃之间。在载玻片上写上正确的号码后迅速放入烘片箱内,烘片箱温度设置为80℃~90℃左右。通常烘烤15min~30min即可染色。

4.切片染色

所有用于染色的液体每天过滤,定时更换。每天正式染色之前最好用对照组织试染,检查液体是否正常有效,如苏木素染液有无结晶和沉渣,伊红染液色彩是否保持鲜艳等。染色结果要求核桨分化清晰,对比适度,避免现出现切片过蓝和过红。推荐使用Gill苏木素染液代替传统的Harris苏木素染液。其优点是配制简便快捷,不易产生大量的结晶和沉渣,染色结果鲜艳,尤其是一些在Harris 苏木素染液中不易显示的黏液物质,在Gill苏木素染液中却能被染成漂亮的湖蓝色。伊红的配制选用酸化加醇化的方法,色彩艳丽,着色力强。根据部分地区气候潮湿的特点,在脱水的无水乙醇与透明的二甲苯之间,增加一道苯酚(即石碳酸)二甲苯混合液,比例为1:4,利用苯酚吸去组织脱水不足的水份,以保证切片下步透明的质量。

5.封固切片

结束染色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固。操作时用滤纸轻轻吸去组织周围的液体,保持组织切片的轻度湿润,滴少许树胶,用镊子取盖玻片轻轻盖上。注意封片时不能让组织切片干涸,否则会出现人为色素即“中性树胶色素”。封片动作要轻,以防产生气泡或溢胶。树胶浓度要适当,预先可用二甲苯调试好备用。太稠不宜操作,太稀易出现气泡或溢胶。

(三)制片后

制片后过程由封固切片结束到上交切片为止。

1.封固好的切片,由初级实验技术人员按号码顺序排放在切片夹内,与相应的蜡块进行校对,检查切片与蜡块的号码是否一致,有无错号。检查切片与蜡块中组织的形状是否一致,是否切全。仔细粘贴标签后交上级人员复查。

2.上级人员根据申请单或工作单上的记录全面仔细检查切片,评分内容、标准及其分值如下。

外观(5分):清洁,无溢胶。载玻片及盖玻片完整。

标签(5分):清洁,号码清晰,粘贴牢固,贴在指定位置。裱片(5分):组织裱贴在适当位置上,方向合适。厚薄(5分):切片厚薄均匀一致。平整(7分):切片平整无皱折。

切痕(8分):切片完整,无破裂或划痕。

透明(10分):切片透明,无云雾状,组织固定脱水彻底。颜色(18分):核浆着色正,对比度清晰明显。

层次、气泡(5分):染色有层次,深浅分明,无气泡。细胞形态(12分):无挤压、皱缩及膨胀变形。污染(15分):无异物或其它组织混入切片。洁净度(5分):玻片内无残留染料。

如有上述不合格项目,按评分表格标准扣分,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甲级片,90分~80分为乙级片,80分以下为丙级片。

3.切片检查完毕后登记交接给负责诊断的医师。

二、常见组织切片的缺陷及消除方法

1.颤痕 即组织切片在与刀刃平行的方向上产生有规则的波纹状痕迹,其原因可能是刀和包埋块高频率的颤动所致。如果改变刀角度或切速则可消除。若局部出现颤痕,则可能因组织结构不均匀或包埋块硬度不一致所造成,调整切面部位或改变石蜡硬度,则可消除。

2.空洞 空洞的形成一般是由于标本内有硬组织或钙化,使包埋剂(石蜡)不能充分渗透到这一区域;或组织内含有小气泡、脂类成分较多、浸透不良等都可导致空洞形成。消除方法为改变包埋石蜡的融点使其与组织硬度一致或将组织内硬化部分修掉。

3.皱折 产生皱折的原因可能切速过高、包埋块太软或刀片太钝等因素造成。可采用改变切速、调整包埋剂融点或更换新刀片等方法消除。

4.刀痕 多由组织内有硬化物或刀片有缺口所致。应更新刀片或修掉硬化组织。

5.切片厚薄不均 原因是刀钝或包埋块浸透不好。应更换新刀片或重新包埋。

6.跳片 由于刀片不锋利、组织较硬、包埋块或刀座夹末夹紧等所致。更新刀片,拧紧包埋块夹具或刀座夹可解决此问题。

7.切片不能形成连续的切片带 其主要原因是切片边缘不整齐,使切片在水中盘旋所致。可重新修整包埋块致规则形状。

关于组织切片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还可参考第二篇中的相关章节。

三、促进标准化的质控调查法

切片的缺陷表现多种多样,但影响质量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人员、材料(试剂、染料等)、仪器、方法、环境条件等五类。通过标准化的过程,不断地有的放矢地调整这五类因素,使其适合于实际,技术质量定将得以提高并稳定在一定水平。

促进标准化的质控调查法有以下三类。1.回顾性调查

主要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切片质量进行调查,从而对该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下一段时间的工作。这种调查样本较大,概括性强,易于找出影响切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指导下阶段的工作。

2.日常性调查

主要是每天调查当日的切片质量,随时掌握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在进行调查时,当天工作情况就在眼前,分析问题寻找原因较为切实,如何做好次日工作心中有数,对提高质量甚为有效。实际工作中应将这种调查制度化,在每天制片完成后坚持进行。

3.专题调查

动物病理学教案 篇6

动 物 病 理 学 教 案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班级:动医114

学号:20110725220

姓名:宋江鱼 第一节 肺炎

纤维素性肺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纤维素性肺炎的病因

2、掌握“纤维素性肺炎”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

二、教学重点

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三、教学难点

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四、教学对象

动物医学专业的全体学生

五、教学方法

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引入新知识。

(二)内容(讲授内容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病变图片)

1.概念

▲纤维素性肺炎:是以肺泡内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

2、病因

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如牛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猪、羊、兔的巴氏杆菌病等。

3、发生机理

引起纤维素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侵入肺脏途径有三条,主要是气源性感染,也见血源性的淋巴源性的。气源性感染是经过呼吸道,沿支气管树扩散,侵入肺泡并蔓延引起肺炎。在纤维素性肺炎的发生上,某些诱因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感冒、长途运输、吸入有害气体、拥挤等,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繁殖。

4、病理变化

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按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各期的变化 反应了病程连续发展的不同阶段。

(1)充血水肿期: 发病的1~2天,肺炎球菌到达肺泡,引起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大量浆液渗出其中可有少数RBC,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肺叶颜色暗红。眼观病变,体积肿大,潮红、质地 稍坚实。切面红色,按压流出许多带血的泡沫状液体。将小块病变组织放入水中呈半沉状态。镜检,病变部肿大、暗红色、质地坚实、切面干燥,色泽与肝脏相似,入水后完全下沉;间质增宽,充满半透明状渗出物。

(2)红色肝样变期:发病3~4天,肺泡壁毛细血管仍呈扩张充血状态,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渗出及红细胞漏出,夹杂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纤维素连接成网,可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中的纤维素网相连。病变肺叶因肺泡中充满渗出物和红细胞,质实如肝,加之肺间质充血,使病变肺叶肿胀呈暗红色,故称红色肝样变期。眼观病变,病变部肿大、暗红色、质地坚实、切面干燥,色泽与肝脏相似,入水后完全下沉;间质增宽,充满半透明状渗出物。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和支气管腔存有大量交织成网的纤维蛋白,网孔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脱落的肺泡上皮。

(3)灰色肝样变: 发病的第5~6天,随着纤维素的继续渗

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网更加致密,大量中性粒细胞渗 出到肺泡腔。红细胞已被巨噬细胞处理、清除,因肺泡 壁毛细血管受压闭塞,肺泡腔内不再有红细胞漏出病变 肺叶由红色逐渐变为灰白色,肿胀明显、质实如肝,故 称灰色肝样变。外观病变体积肿大,呈灰红或灰黄色、质地坚实、切面干燥,呈细颗粒状,入水后完全下沉。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减退,管腔闭锁;肺泡腔内有 大量网状结构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

(4)

溶解消散期: 发病后的1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增

强。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溶解渗出的纤维素,溶解物由呼吸道咳出或经过淋巴管血管吸收。肺泡内气体进入,实变消失,肺质地变软。

5、结局对机体的影响

畜禽的纤维素性肺炎很少能消散痊愈。当炎症发展迅速,肺组织受损面积较大时,常在肝变期窒息死亡;病程稍长着,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多发生机化,使肺组织致密坚实并呈肉样色,称之为“肉变”;有时纤维素性肺炎继发化脓菌感染,则可形成肺脓肿,严重时导致肺空洞或脓毒败血症。

七、作业

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探讨 篇7

1.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教研室通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应用双语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及尸检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 极大地提高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但护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殊性使其病理学实验存在不少问题。

1.1课时量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病理学实验虽然是我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是课时非常有限。目前, 我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病理学共97学时, 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45学时, 实验课约占总学时的一半;而护理专业开设的病理学共56学时, 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实验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到30%, 实验学时数偏少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另外, 目前缺少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病理学教材, 各院校选用的多为国家统编的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教材, 内容较多, 学习难度大;并且实验课的学习内容与护理专业以后的临床工作联系不紧密, 不利于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

1.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学时偏少等原因, 很多院校对病理学实验不考核或者仅挑选少数章节进行镜下切片的绘图、以实验报告成绩为考核指标。这就导致学生只认真观察需要考核的镜下切片, 把精力主要用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 而对大多数不考核的章节的全部内容及考核章节的镜下切片以外的内容不重视, 部分学生甚至有“学不学都一样、学了也没什么好处”的消极想法。这就使考核失去原有的意义, 不仅不能达到实验考核的目的, 还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学习积极性, 课上玩手机、课后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等, 对实验课持一种应付的态度, 敷衍了事, 学习效果很差。这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学在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较低, 另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学实验内容枯燥、缺少相应的教学改革。

2.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合理安排课时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其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内容必须全面, 总论和个论的各种重要疾病都要兼顾。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 每次实验课为三个学时;并且个论部分的每个系统都安排了两次实验课, 一次是观察镜下切片和大体标本的形态学实验, 另一次是结合实际病例的临床病理讨论课。然而, 护理专业课时量少与病理学涵盖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进程进行优化, 科学地安排课程, 突出重点内容, 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病理学知识。因此, 我们对每一章节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压缩, 将每次实验课由三个学时压缩至两个学时, 突出重点, 但是没有偏废, 以免造成某些知识的空缺。此外, 对于护理专业, 培养的侧重点不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我们取消了难度较大且与将来工作联系不紧密的临床病理讨论课, 从而保证总论和个论都能讲到, 学生学习时可以互相参考, 将疾病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病理学知识全面的学习, 除了对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的整体印象, 思维习惯的培养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 即使课堂上学习的深度有所不足, 以后在工作中也能根据需要自学。

2.2变换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2.2.1精简镜下切片的观察

在临床医疗中, 病理学检查是肿瘤等许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因此病理学实验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进行病理诊断。但是护理专业的工作重点不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因此, 每章节实验的镜下标本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 挑选常见、重要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进行仔细观察, 其他切片只进行教师示教即可, 做到少而精。对于疾病的镜下病理变化的讲解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教师归纳出疾病最重要的几个病理特征进行强调, 而其他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仅作了解即可。如观察在整个病理学实验中多次出现的结核病时, 着重讲解和观察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结核病的病理诊断特征, 让学生对结核病与结核结节形成强烈记忆, 看到结核结节就想到结核病, 反之亦然。镜下标本的观察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也比较难记, 在短短两个学时内, 如果片面地追求全面和细致, 观察内容过多, 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

2.2.2加强大体标本的观察

相较于镜下切片, 大体标本更直观, 结合理论讲解时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经过多年的努力, 本教研室收集了大量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各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及其临床资料并一一编号, 在实习指导中可以根据编号找到相应标本的病历摘要 (包含患者病史、住院经过、临床诊断等信息) 、标本的观察要点, 部分标本给出了病理诊断结果, 部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诊断。在观察大体标本这一环节中, 教师先让学生对照实习指导进行自学, 然后选出代表阐述某一标本的病理诊断并在标本上指出其诊断依据, 并根据病历资料探讨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更正。对每个大体标本的观察都相当于一次微型的临床病理讨论, 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2.3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度补充一些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临床护理相关的知识, 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用于解释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增强学习效果。在第一个环节“幻灯演示”, 如在教学“损伤的修复”时, 我们展示了一张儿童深度烧伤后皮肤表面的瘢痕疙瘩的图片。通过该病例讲解这是由于机体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组织缺损, 然后改建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 形成瘢痕, 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并向周围皮肤不规则地扩延形成外观丑陋的瘢痕疙瘩。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为了避免瘢痕疙瘩的出现, 应该让患者在新鲜创面逐渐愈合时穿戴压力适当的弹力衣套, 最大限度地抑制纤维组织的过于生长并保持愈合创面的平整。在第二个环节“镜下切片的观察”, 如在教学“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时, 学生观察到肾小管上皮水样变性的典型病理变化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红染颗粒等, 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病理变化与其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与转归的联系, 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出患者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细胞水肿, 而近曲小管作为水分重吸收的部位往往最先受到损伤。但是这种损伤是可逆的, 原因消除后大多可恢复正常。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全面、透彻的思维方式, 当面对病人的某个症状时不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 而是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 应该如何护理避免病情恶化。

2.4注重考核

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决定了实验报告是病理学实验的主要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对病理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及教学质量, 本教研室将实验课的成绩占到了病理学总成绩的30%。此外, 为了杜绝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 我们对雷同的作业都给予较低的分数作为惩戒。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作业讲评, 将优秀的范例在学生中传阅, 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 对绘图不认真的学生要求重画,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 面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科学地安排课程, 突出重点内容, 紧密结合临床并强调考核, 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和运用病理学知识, 为临床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摘要:病理学实验是四年制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 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从合理安排课时、突出重点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及强调考核等方面, 探讨如何提高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常彬, 庞丽娟, 齐妍.高级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4) :697-698.

病理学实验教案 篇8

【关键词】猪病;病理学;诊断;实验室检查

1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猪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病死猪或濒死期的猪进行剖检,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各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变化,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等,通过尸体剖检,就可做出临床诊断。当然对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通过对多头的检查结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支持诊断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病理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器材准备

包括胶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镊子和塑料袋等)、装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

1.2 外观检查

对病死猪的眼、鼻、口、耳、肛门、皮肤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观检查。

1.3 尸体解剖技术要点

将猪尸体成仰卧位,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四肢摊开,然后沿腹壁中线向前切至下颌骨,向后切到肛门,掀开皮肤,再剪开剑状软骨至肛门之间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開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肛门之间全部暴露。此时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横膈处切断食管,由骨盆腔切断直肠,按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分别取出检查。胸腔解剖检查沿季肋部切断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断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划断脊柱两侧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开。首先检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有无出血、炎症或粘连,而后摘取心、肺等进行检查。

1.4 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一般同步进行,边解剖边检验,以便观察到新鲜的病理变化。对实质器官(肝、脾、肺、胰脏、淋巴结等)的检查,应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有无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之后将其切开,观察切面的病理变化。胃肠一般放在最后检验,先观察浆膜变化,后切开进行检查。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与胃肠相同。脑和骨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此外,在肉眼观察的同时,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小块病变组织(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固定,以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采集有关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2 实验室检查

许多疾病的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必须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常规实验室检验

主要包括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在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与方法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料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鉴别等的依据。

2.3 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是实验室常用尤其是在猪的疫病诊断工作中最为常用。病原体检查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实验等。病原体的检查在猪病确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4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也是猪的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其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送检病料中的抗原,包括沉淀实验(含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含间接血凝试验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放射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核酸探针、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分析等现代化疫病检测技术等。

上一篇:丁立梅散文的特点下一篇:农村低保普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