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精选14篇)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1

——关于高中生作息时间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 报告性质:小组组长:小组组员:指导老师:冯洁时 间:

实证性研究报告

冯耀庭

单意 王清 杨晶晶 李晋奕 王磊 刘国轩 路鹏

2013年12月8日 “加速度研究小组”

目录:

前言„„„„„„„„„„„„„„„„„„„„„„(2)

正文„„„„„„„„„„„„„„„„„„„„(3.4.5)

结论„„„„„„„„„„„„„„„„„„„„„„(5)

注释和参考文献„„„„„„„„„„„„„„„„„(5)

附件1调查问卷样卷„„„„„„„„„„„„„„„(6)

附件2调查问卷条形统计图„„„„„„„„„„„„(7)

成果„„„„„„„„„„„„„„„„„„„„„„(8)

(1)

前言:

作为高中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考上一个好大学,高中是一个过渡阶段,高考更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么,好的学习成绩,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那么怎样拥有好成绩呢?提升学习效率,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呢?科学的安排合理作息时间。

本项调查以高中生作息时间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立项,希望通过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解决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的现实冲突与矛盾,并且以科学分析探究发明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切实实际生活的《科学性新作息时间》为目的。

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无须在此多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个老师的心愿,更是学生以及家长的追求目标。将科学性作息时间严格细化到学习过程中,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创造科学合理学习生活,提升学习效率为最好的效果体现形式。

对于当前的高中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往往起因于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率不高虽有多因素造成,但不良的作息时间一般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经过我们的深入调查,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与作息时间上有很大的弊端与漏洞。作息时间安排不够详细,不够科学,甚至是有害的作息安排,成为了大家的通病。一切有关时间的错误学习方法更是许多人常用的。例如:长时间连续性学习,长时间单科目学习,疲劳性学习,熬夜学习等。

如此的学习方法或许同学们已经习惯,并且觉得这是正确的,或是确实对于成绩是有效帮助的。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虽然对于学习成绩有帮助,但是对于健康却无益。

同学们以牺牲作息时间的科学合理性与自身的健康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并不可取,实际上一天之中我们有很多片段被浪费,也有很多时间在虚度,在不合理的时间安排中我们浪费掉了许多时间。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息时间,这套作息时间必须具备适应现实情况性,必须科学性,合理性,且可以灵活多变,且不局限于日程安排,作息时间,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有更具现实化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当,配合精妙,那么通过改变作息时间,来改变效率,提升学习效率,并不是问题。

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众人皆知,我们加速度小组这次的探究意义重大,作息时间与每个学生都是极为息息相关的,我们相信在我们的研究之下,科学性新作息时间会带给每个学生切实有效的利益,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就是我们的成功方式,你是它的见证者。

前言撰写人:冯耀庭

(2)

正文:

&探究目的:

探究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解决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的冲突与矛盾,合理并科学的安排作息时间,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制定《高中生科学性新作息时间》是本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

&研究的诠释与展望——在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高中生的成绩优劣影响因素越来越多,而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成为了两个切实相关且紧密联系的因素。作息时间的重要性正在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并重新审视。而学习效率的提高,似乎有了更新的,更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此,对于高中生,作息时间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被摆在一个重要地位上,因为它关乎生活本质,关乎任何一个高中生。

学习效率的提升研究,近年来似乎到了瓶颈阶段,因为对此研究都是对于学习效率本身的研究,而对于关乎学习效率的周围因素却被忽视甚至于无视。作息时间恰恰就在其中之列,他曾经被摆到一个尴尬境地,所幸现代科技发展,作息时间开始被人重视,那么作息时间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五个有利于:

1.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2.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有利于学生成绩水平的提升 4.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5.有利于校园的综合水平发展 &主导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学习好,先要身体好,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其实客观上在提醒我们作息时间科学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总之就一句话:“身体第一位,一切得让路。”

我们的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毕业了找份好工作,为了更好的生存。同样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梦想去实现。但是,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何谈生存?没有生存,何来更好的生存一说?

由此可见,如果以牺牲身体为代价,在不良的作息时间中学习,根本就是舍本逐末的事。没有健康,一切都沦为空谈。因此,我们开始深度剖析作息时间,合理规划时间要素的分配,借鉴成功的科学结论,作出如下建议。1.起居安排:

坚持早起(神清气爽):

由于睡懒觉使大脑皮层抑制时间过长,时间一长,对于理解力与记忆力会有损伤,还会使免疫功能下降,扰乱肌体生物节律,导致生物钟紊乱;

而且睡懒觉使人惰性激素增长,懒散,懒惰由此引发。

清晨室内空气浑浊,早早出门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对健康有益。

午间休息(精力充沛):

适当的午睡对于减轻身心疲惫,疲劳度,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非常有益。

建议姿势:平躺,四肢伸展。

建议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

(3)

正常就寝(杜绝熬夜):

长期保持熬夜习惯,促使身体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熬夜会使身体过度劳累,身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身体脏器与系统失衡。更易导致心律不齐,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发生。

而良好即使的休息,除了可以消除疲劳,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即使是在相对紧张的学习中,也要保持正常的睡眠。2.饮食安排

一日三餐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适应人体肠胃环境及生理功能的生理定律。对此作出如下就餐时间安排。

早餐:7:30左右,即在起床后20至30分钟吃。

午餐:12:00-12:30为宜。

晚餐:6:00后,7:00前。

夜宵:不提倡吃夜宵,睡前进食,增加肠胃负担且影响睡眠质量。3.推荐作息(高中生科学新作息时间初版)

7:00:起床。7:10:早饭时间。8:00:开始学习。

10:30:用眼疲劳,请闭目养神。11:00:吃点水果。12:00:开始进餐。13:00:午休开始。14:00:开始工作。16:00:喝杯酸奶。17:00:锻炼身体。18:00:开始进餐。19:00:开始学习。23:00:上床睡觉。&辅助篇:

当你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那么此时对于你来说,学习效率的提升已经完成了一半。下一步,便是合理运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1.提高方法 1.1提高方法1 ·1给自己定立时间限制,由于连续长时间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学习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分别限定时间。并逐步缩短时间限制,来达到考试高效率答题效果。

·2学习步骤分清主次,先主后次还是先次后主要制定清楚。安排好学习,明确目标。

·3找到自己学习高效率时间,也就是“个人学习黄金时间段”。

·4学习过程一心禁止二用,劳逸结合不能同步进行,请分步进行。

·5考试,补作业心态学习,给自己提出具体学习任务,规定任务时间。

·6检查自己学习效率,空出时间审核学习成果。

·7 空出时间分析这一段时间关于影响学习的因素,和推动学习的因素。·8改进学习方法,学会用脑思考,学会消化前期课程。

(4)

1.2提高方法2 ·1确定当天学习时间,主要学习内容安排在黄金时间内。·2排除干扰物,拿掉桌子上的干扰物。

·3记录自我黄金学习时间,根据这个时间,制定学习计划。·4空余时间整理学习内容,让内容明确,模块化。·5不停修改学习计划,使他适合自身。·6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结论:

作息时间对于学习效率的推动型非常强大,整个学习效率的提升,几乎一半的效果都来源于作息时间的科学合理化,作息时间的科学合理进行,使得学习时段更科学,学习精神状态良好,科学节奏进行学习生活。

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注意:起床时,拉窗看看阳光,或者打开台灯促进机体复苏,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注意:睡觉时间都指的是入睡时间)

(注:正常睡眠:7小时,充足睡眠:8小时。)

(不同时段食量:早晨,多。中午,中。晚上,少。)

(三餐时间要固定,形成有规律的生物钟)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Baidu 百度知道Baidu 加速度学习网 学习啦网 罗宾生Robinson相关著作

(5)

阳泉一中研究性学习“加速度小组”调查问卷

(样卷)——关于高中生作息时间情况与学习效率关系调查问卷

1、您的年级? A.高一

B.高二

C.高三

2、你认为睡眠质量对高中生来说重要么?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C.不重要

3、您在学校大约几点起床?

A.5点左右

B.6点左右

C.7点左右

4、您每天是否有午睡习惯?

A.每天

B.偶尔

C.从不

5、您每晚大约几点睡觉?

A.十一点左右

B.十二点左右

C.凌晨

6、你认为一天八节课是否太多了?

A.是

B.可以忍受

C.有望减少

7、请问您一天总和睡眠多少个小时?

A.少于7个小时 B.7-8小时 C.8-9小时

8、是否认为自己睡眠不足?

A.非常不足 B.还可以 C.非常充足

9、您是否有个人作息时间表?

A.有,很详细 B.有,但不详细 C.没有,完全随着学校走

10、请问你觉得学校作息时间表是否合理? A.合理 B.较合理 C.不太合理

11、请问你在上课时间睡觉么? A.节节课都睡 B.想睡,但是怕老师 C.不睡,我精神很好

12、你认为有做早操的必要么?

A.没必要,浪费睡觉时间 B.有必要,可以强身健体 C.随便,但是不要太早

14、导致你睡眠不足的原因是?(多选)

A.学习问题 B.交际问题 C.身体问题 D.住宿问题 E.其他_______

15、您觉得作息时间的科学化,合理化,可以提升你的学习效率吗?

A.可以 B.有可能 C.不可能

16、你觉得学习效率的提升对于你的学习成绩有帮助吗?

A.有 B.有限度 C.没帮助

17、您认为本高中官方作息时间是否有助于学习效率发挥?

A.有 B.可能有 C.绝对没有

18、对于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你有什么建议 ?(请写出自己的想法)答:

19、对于学习效率和作息时间的关系与互相促进与推动作用您的看法如何? 答:

20、选填:想要帮助合作研究,请填入您的名字或化名()您的联系方式((6))

(7)

成果:

《科学性新作息时间》

7:00:起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早上5:22―7:21 分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种能引起心脏病的物质含量较高,打开台灯。“一醒来,就将灯打开,这样将会重新调整体内的生物钟,调整睡眠和醒来模式。”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说。喝一杯水。水是身体内成千上万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必需物质。早上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

7:00―7:10:在早饭之前刷牙。“在早饭之前刷牙可以防止牙齿的腐蚀,因为刷牙之后,可以在牙齿外面涂上一层含氟的保护层。要么,就等早饭之后半小时再刷牙。”英国牙齿协会健康和安全研究人员戈登·沃特金斯说。[2]

7:10―7:30:吃早饭。“早饭必须吃,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师凯文·威尔伦说。早饭可以吃燕麦粥等,该类食物具有较低的血糖指数。

9:0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纽约睡眠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每天醒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头脑最清醒。

10:30:让眼睛离开世界休息一下。每工作一小时,就让眼睛休息3分钟。

11:00:吃点水果。这是一种解决身体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个橙子或一些红色水果,这样做能同时补充体内的铁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

12:00:在午饭上加一些豆类食物。需要一顿可口的午餐,并且能够缓慢地释放能量。“烘烤的豆类食品富含纤维素,番茄酱可以当作是蔬菜的一部分。”维伦博士说。

13:00―13:30:午休一小会儿。雅典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7%。

16:00:喝杯酸奶。这样做可以稳定血糖水平。在每天三餐之间喝些酸牛奶,有利于心脏健康。

17:00:锻炼身体。根据体内的生物钟,这个时间是运动的最佳时间,舍菲尔德大学运动学医生瑞沃·尼克说。

18:00:晚餐少吃点。晚饭吃太多,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影响睡眠。晚饭应该多吃蔬菜,少吃富含卡路里和蛋白质的食物。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23:00:听个音乐。“轻音乐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说。

23:00:上床睡觉。如果早上7点00起床,现在入睡可以保证享受8小时充足的睡眠。

[2]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2

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任何一种建筑来说都尤为重要, 教室作为人员密集型建筑, 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反之, 恶劣的室内环境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会降低老师的授课效率[1]。为了探索教室室内环境与学习效率间的关系, 笔者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00份, 调查对象年龄为20~22岁, 分别来自于同济大学不同的年级和专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课期间有80%以上的同学感觉有困倦感, 学习效率低下;其中约有70%的同学认为学习效率低下与教室室内环境有关。

室内环境通常分为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4个部分。声环境方面, 由于学校教学楼远离喧嚣的街道, 教室背景噪声很小, 可认为室内声环境良好。因此, 本次实验着重从室内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和光环境三方面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案及实验条件

1.1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有关室内环境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实验室研究法和现场调查研究法。这类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早期的研究多采用Pepler和Waener所提出的现场研究法[3]。此后, Fanger教授提出的热舒适理论占据主流位置, 该理论是在环境全面控制的封闭实验室中, 经过一系列实验总结出的。近几年来, 人们又逐渐开始关注现场研究法, 通过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热环境。

1998年de DEAR等研究者提出了适应性模型 (adaptive model) , 该模型是以人为核心:人不仅是环境热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同时还是积极的适应者, 人的适应性对热感觉的影响超过了自身热平衡, 对环境的适应会使人逐渐对该环境满意。适应性研究法中的重点是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变部分周围热环境的参数, 如调节室内温度、改变自身姿势、调节风扇的大小等[4,5]。适应性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于研究居住人员有机会调节热湿环境参数的非全面控制的建筑。

教室作为一个非全面控制建筑类型, 同学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姿势, 改变所穿衣物的厚薄, 也可以调整门窗的开关, 课后可以调节风扇的转速等。在教室的微环境中, 同学们处于主动的地位, 所以本研究采用典型的现场研究方法:测量室内微环境特性参数变化的同时结合对室内人员的问卷调查研究教室内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1.2 实验条件

同济大学教学任务通常安排在上午四节课, 教室类型选为典型教室 (具体参数见表1) 。通过问卷发现有90%的同学认为夏季学习效率不如其他季节高, 所以本研究选取一个典型夏季教学日, 于2008年6月5日在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一个普通教室中进行。该教学楼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共有4层, 该教室位于2层。实验当天天气为晴到多云, 白天气温为23~28 ℃, 湿度为40%~60%, 有微风, 风速0.05~0.1m/s。

2 实验过程及实验步骤

2.1 主观方法

主观方法目的是调查室内人员对室内环境的感受及对自身学习效率的评价。

问卷调查分为五部分, 即:

(1) 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学院、课程。

(2) 室内空气状况:室内空气品质感受、室内气味评价、室内空气流通状况。

(3) 室内热湿环境:室内温度评价、室内湿度评价。

(4) 室内光环境:教室视觉环境评价。

(5) 学习效率评价:自我感受、季节的影响、天气的影响。

题目类型如:

(1) 您觉得现在室内空气品质如何?

很好 □ 好 □ 适中 □ 差 □ 很差

(2) 您认为哪种天气学习效率高?

晴天 □ 多云 □ 阴天 □ 小雨 □中到大雨

题目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每部分分为3~4道题目, 避免问卷调查对象因题目繁多产生厌烦。问卷于课前交予调查对象手中, 课程结束后收回, 使调查对象根据当次上课情况填写, 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2.2 客观方法

(1) 室内空气品质主要与室内空气污染物有关。目前所研究的空气污染物通常有二氧化碳、甲醛、氨和固体颗粒污染物。考虑教室这一特殊建筑, 且本次实验的教室均为老建筑, 室内装饰的甲醛释放量很小, 故不考虑甲醛的影响;此外, 根据实际情况, 认为室内氨和固体颗粒污染物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当前多数研究均以二氧化碳作为衡量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故本次实验着重测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这一指标。

(2) 研究教室热湿环境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即研究教室内人员的热舒适度。根据Fanger提出的热舒适理论, 主要考察与热舒适相关的6个指标:环境温度ta、空气流速v、相对湿度RH、环境平均辐射温度tr、新陈代谢量和服装热阻。本次实验采用现场研究法, 不考虑新陈代谢量及服装热阻。根据测量, 进行实验的教室内黑球温度约等于环境温度, 不考虑环境平均辐射温度。所以本次实验主要测量教室温度ta、室内风速v和相对湿度RH三个指标。

(3) 本实验以室内光照强度作为衡量教室光环境优劣的唯一指标。

(4) 本次实验采用的实验仪器有:①温湿度电子测量仪, 温度量程为-30~50℃, 精度为0.1℃, 相对湿度量程为5%~95%, 精度为0.1%;②智能型直读式二氧化碳测试仪, 量程为0~10000ppm, 精度为50ppm ± 2%。③EY3-2A型电子热球微风仪, 量程为0.05~1.00m/s, 精度为0.01m/s。④数字照度计, 量程为0~20000lx, 精度为0.1lx ±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本次实验选在正常上课期间进行, 测量点位于教室中部, 每隔10min记录一次, 同时记录下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并分别于课前、课间和课后测量教室内不同位置的风速及光照强度, 记录上课期间这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 实验测量内容:室内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 室内空气流速,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室内光照强度。

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1 热湿环境

上午1、2节上课期间, 约有43%的同学对教室内的温度感觉满意, 约40%的人希望暖一些, 约有20%的人希望凉一些;该时段教室内气温平均约为26.5 ℃, 相对湿度约为57%, 由图4看出, 室内状态点基本处于舒适区;另外由于同学所穿衣服热阻不同、男女同学发热量不同等原因, 造成希望温度调节方向的不同。统计结果如图1~3所示。

上午3、4节课中, 室内温度基本维持在27.5℃, 平均相对湿度为53%, 该时段室内状态点稍偏离舒适区。此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70%~80%的同学希望温度凉一些, 与数据分析结果一致。

通过测量, 进行实验的教室内装有4台吊扇, 人员所处区域风速范围为0.1~0.3m/s, 而舒适性空调房间夏季设计风速为≤0.3 m/s[7];同时, 由图5看出, 对教室内气流情况感到不满的学生比例只有20%, 故可认为实验当天教室内空气流速满足学生舒适性要求, 气流因素不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

由图6可以看出, 上午1、2节期间温度由25.7℃上升至27.5℃, 约上升了2℃;3、4节期间温度比较稳定, 保持在27.5℃。许多生理研究表明, 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为27℃[8], 可见测量当日该教室内温度适宜, 学生感觉到学习效率较低, 与室内温度关系不大。

由图7可以看出, 上午上课期间, 教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50%~60%范围内。根据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体感觉舒适的相对湿度范围为45%~65%[8], 可见测量当日该教室内相对湿度处于舒适范围内, 学生感觉到学习效率较低, 与室内相对湿度关系不大。

3.2 光环境

经测量, 教室内的光照强度在2050~2800 lx, 该光照强度范围内, 室内人员满意率很高。同时, 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约有70%的同学对教室内的光环境感到满意, 并且希望照度保持不变。可见所测量的教室室内光环境良好, 上课期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与室内光环境关系不大。统计结果如图8~10所示。

3.3 室内空气品质

上午1、2节期间, 教室门窗关闭, 只能从门窗缝隙里渗透进少量的新风, 二氧化碳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约1800ppm) ;3、4节期间, 部分门窗打开, 二氧化碳浓度由初始的1741ppm逐渐下降到1258ppm。统计结果如图11~13所示。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认为教室内有气味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不到5%, 可以认为室内甲醛、氨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污染物不存在或含量很小, 可以忽略其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教室内空气品质差或者很差的人数不到20%, 约50%的同学认为空气品质好或者很好;70%的同学感觉不到教室内有异味;同时只有约20%的同学对教室内空气流通情况感觉不满意。测量结果显示:上课期间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1200~1800ppm, 我国规范中规定室内二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不大于1000ppm[10], 由此可见, 测量教室内的CO2浓度已经超过卫生标准的要求, 同学们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习效率必然不会太高。许多生理研究表明, 长时间处在CO2浓度超过1000ppm的环境中, 会对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大脑器官的机能产生影响, 会出现呼吸程度加深, 循环变快, 大脑反应变缓慢等症状, 较多的人会感觉不舒适[8]。

从实验中可以发现, 由于在室内感觉不到存在异常气味, 人们通常会认为室内空气品质良好, 却忽视CO2浓度逐渐升高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上课期间, 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教室内空气品质差, 但是又有超过80%的学生感觉在上课时有困倦感, 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效率不高, 而这些表现, 正是人体在新风量不足,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的生理反应。

5 结论

夏季自然通风的教室存在新风量不足的严重问题,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出我国卫生标准要求。正常上课期间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1200~1800ppm, 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偏低。由于教室内人员密度较大, 仅依靠自然通风难以满足人均所需新风量的要求, 建议有条件的教室上课期间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即使无法采取强制通风的措施, 也应该在上课期间保持教室门窗敞开, 尽量提高进入室内的新风量, 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避免学生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降低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Stefano Paolo Corgnati.Perception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s:Sub-jective preferences and thermal comfort[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 :951-959.

[2]D J Clements-Croome.Ventilation rates in school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 :362-367.

[3]Pepler R D, Warner R E.Temperature and learning:an experi mental study[G].ASHRAE Transactions, 1968, 74 (1) :211-219.

[4]Brager GS de DEAR RJ.Thermal adaptioninthe build environment:a literature review[J].Energy and Build-ings, 1998, 27 (1) :83-96.

[5]de DEAR RJ, Breaer G S.Developing an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and preference[G].ASHRAE Transactions:Research, 1998, 4106 (RP-884) :145.

[6]ASHRAE.ASHRAE55-2004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S].Atlanta, 2004.

[7]GB50019-200,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

[8]史德, 苏广和.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9]黄晨.建筑环境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3

一、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拥有了蓬勃的兴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把打开英语学习殿堂的钥匙,这种兴趣的趋向越强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望也就越强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二)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少应包括: (1) 良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要让大家都乐意加入到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 (2) 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教学饱含热情且方法得当,就会吸引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并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的积极性与进步则让教师受到鼓舞与鞭策,进而追求教学上精益求精。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3) 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兄弟姐妹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和谐状态。

(三) 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为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开设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广播台等,还可经常举行一些适当形式的课外竞赛。英语学习,兴趣为先。

二、 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有效地学习英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我们采用不同的策略。那么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使他们具有不断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下面就英语学习策略包括的四大方面谈几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 在认知策略方面:抓好预习,主动复习,发现并运用语言规律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工作,事先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英语学习也不例外。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提高听课水平,增强自主意识。在讲每课之前,学生都对新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在课堂就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攻破难点,对课前预习的疑难点也能迎刃而解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调控策略方面: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

人生要有目标,学习、工作要有目标,英语学习也要有目标。学习英语的大目标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大目标指导下,要有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中期目标是指学期初制定的英语学习目标;短期目标是指每个单元初作出的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策略。

(三) 交际策略方面:注意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主动交流,重在表意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每一门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之初,我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粗略地介绍了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习惯。

(四) 资源策略方面:利用现有资料、资源,丰富学习,扩充能量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条件主动学习。很多配有随身听,在课余时间听原声磁带,包括课本的对话和简单的英语歌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让学生在浓郁的英语氛围中感受英语,使用英语;另外,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语标识、商标,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如:高速公路上的标识“Dead End Road” “No Through Traffic”或习语中出现的“heavy sugar” “a peach”等单词,学生们都学过,但未必理解这些标识的真正含义,这时帮助他们利用工具书查找所需的信息,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4

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实习、学习方式、课外时间及学习效果的研究

作者:王其中 王希旗 戴亚娥 王芳 邱素芬 王浙钟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05期

编者按: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学情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NCSS AIA100007)的主体,课题首席专家为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该调查于2011年6月1日 到2011年8月30日进行了第一轮调查,共92122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本科生为74687名、专科生为17435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使用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之“高职院校数据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实习、学习方式、课外时间及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论文中所使用的问卷都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

学习与效率 篇5

学习与效率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学习方面,学习是一个过程而效率呢?则是决定学习成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凭这两点,你能单纯的评价学习与效率两者之间哪个更好吗?

曾经有人说过,学习像除法。被除数好比知识与老师,除号就像是把定量的知识平均分给同学们。这种想法就是同学越少每个人得到的知识就越多。听到这里,马上就有人反驳了。他说,学习像乘法,一个因数像是老师和知识,另一个因数就好像是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的问题。这种想法与上一个想法有所不同他是想的`这麽想的,同学越多意见也就多,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就会研究出更多的问题。

我觉得学习像减法,老师是被减数知识是减数得数等于同学们。老师把所学的知识传授与大家,而同学们也只能“接收”到90%的知识吧!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篇6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资源供学生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完善教育体制 3.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7

1. 学习小组的建立

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关系合作学习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 不但要建立学习小组, 更要保证学习小组结构的合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习小组建立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展开合作与竞争活动。[2]小组内的学生通过组间同质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 全面提高其英语能力;小组内的学生通过组内异质能够以先进对后进进行带动, 从而使整个小组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合作意识、英语学习的态度与兴趣等进行了解, 并以此为依据精心划分学习小组, 每组多则6人, 少则4人。在完成分组之后进行分工, 即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划分, 可实施轮换制, 不定期或是定期地进行轮换。在合作与探究中学生明白个人责任, 就能将其优势充分地发挥, 在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教师可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团队活动如拔河、跳绳等, 使个人与集体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在小组内部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教师将合作的方法与技巧向学生讲解,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能够倾听与吸取别人的看法。

2. 单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 单词是重点也是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单词, 才能学习其他内容。在备课时, 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且与单词教学相关的话题引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话题展开讨论, 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以学习目标以及个人学习基础为依据, 带着明确的目的展开讨论与学习, 提高自己。

3. 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对英语信息输入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英语阅读来进行的, 能够综合地将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使用价值也不可小觑。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让学生将文章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 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 再向学习小组布置任务, 即围绕着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思想、文章的主题等开展交流与讨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并听取别人的看法, 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磨合深化对文章的认识。在阅读教学时,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对文章进行了解和学习。教师是指导的角色, 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若学习过程中出现难以消化的语句, 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 或是查阅资料或是相互间的帮助等, 确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若所学习的文章为对话性的, 可以以小组合作朗读表演的方式展开。通过这一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并对其表达能力进行锻炼。

4. 写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在正式上课之前,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写作课的具体要求与内容, 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这堂课中的任务, 再将题目给出, 让学生进行审题与构思, 得出大致的方向。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与讨论, 让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通过交流, 学生对于题目能够有不同的认识, 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 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 将自己的认识结合学习小组的讨论, 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应将学生在写作时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点出并纠正。在写作任务完成之后, 应将优秀的文章在小组间传阅, 通过讨论与分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5. 结束语

合作学习真正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则发挥其辅助引导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 并给予指导与监督。以小组间的合作使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机会增加, 有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摘要:合作学习中的教学目标是以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互动实现的, 其基本组织形式为学习小组, 整个团体是成绩评定的对象。主体间的鼓励是其强调的主要内容, 以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式完成团队目标, 并获得个人的进步, 将课堂效率提高。目前, 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日益广泛。

关键词:英语,合作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秀莹.发挥小组合作在英语试卷讲评中的作用[J].高考 (综合版) , 2015, (1) .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篇8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205月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进行口语交际,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步骤来讲,英语课堂可以也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收获与体会 篇9

在这一段时间的艰辛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都尽力地攻克了,我们的收获不仅是甜蜜的成果,而且还有能力上,大家都有所提高。它可锻炼我们处理信息操作能力,可以锻炼我们自主动手能力,可以锻炼我们学会合作的能力。还有思维能,社会适应能力等等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它是对我们青少年有益的,21世纪的青少年需要有这样的锻炼,奠定做21世纪主人的基础。

体会

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

足球,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和强身健的运动。中国足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中国足球的发展前景受到了阻挠。中国足球从“甲A”十年中,就有了很多使中国足球不能向前发展的因素。在中国足球甲A联赛中,只是一睐的追求好成绩,没有认识到中国足球发展需要什么。自从中国足球发现自己落后的原因后,没有根本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面貌。这样使中足球越陷越深。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先天性的问题,一类是后天性的问题,但是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是后天性原因引起的。

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不光是中国人的体质问题,还有许多人为因素。

现在大家都在谈赌球黑哨、好象这些东西才是使中国足球水平落后的原因,其实,假球黑哨这些都是阶段性的短时间问题。如果中国球员岗位竞争很激烈,普遍素质都比较高,那么这些东西是根本没有生存窨的,因少队惨败,媒体和教练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选材面太窄,无人可能,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中国足球落后的总体情况分析

综合以上的原因,我们得到了一个具体的原因,主要规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假球、黑哨问题。

主要是中国足球环境所致,裁判收黑钱吹黑哨,球员打假球。由于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的原因是比赛时,球场看台空荡荡,没有观众支持。也就没有门票的收入。球员自然而然也领不到工资,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没有比职业球员的心态去对待比赛。所以踢出的比赛不真实。作为中国足球的根基,联赛越踢越糟,就永远也不能提高。还有国家对足球项目投资不够,不重视足球的普及性,没有培养后备力量,也就没有形成阶梯式的结构,人才渐渐消失。第二、身体问题

中国球员的身体在亚洲绝对一流,可以说只有伊朗人才能与之抗衡,但中国球员就像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汉一样,没技术、没头脑、没团队意识,更可怕的是没精神,与日本人的“团队意识”韩国队的“铁打精神”相比,简直是样样输人。

如何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办法。

中国足球的一些不良影响,直接影响着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中国足球想走出低谷,光靠几个人站出来说说,是不可能改变中国足球目前的状况。要改变中国足球落后的状况,主要的还是中国足协要加强对中国足球的管理。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希望对中国足球有帮助。第一,严厉处罚一些球队或球员踢假球。如果有球队或球员违反,轻则对球队或球员进行罚款,重则对球队进行“禁止参加内、外任何比赛1或2年,对球员进行禁赛10年内的处罚,第二,如果裁判在比赛中,故意吹“假”哨,中国足协就要对裁判进行“终身禁哨”的处罚。第三,中国足协不要只有成年队中投资,还要重点对青少年的发展进行投资,以保证后备力量的充足。第四,只有中国足协的努力是不会使中国足球走出低谷的。其次还需要的是球员自身素质要好,还要服从球队的管理,不要为钱而踢球。

收获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因素研究 篇10

一、意义和价值

目前, 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 而一项研究发现有6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一般。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必须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只从表面上去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显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真正实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那就是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累, 可是学生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不尽人意, 据统计, 国内约6000万孩子存在学习兴趣不高, 约4000万学生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成绩提高不上去;而各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 几乎全部精力投入, 但总达不到预想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很多教师与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 面对学生成长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学习是门学问, 懂不懂得学习, 会不会学习, 对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高效率学习”是我们永远追求的课题。在分数至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在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 “高效率学习”就十分重要。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好的, 是有效的, 是高效率的, 然而, 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怎样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 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因素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什么是高效率学习

对于高效率学习的含义,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我们认为高效率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根据知识的内存联系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习, 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成效的一种学习。第一, 有效学习就属于高效率学习, 是指能够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 是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第二, 高效率学习是指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 依据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学习。第三, 高效率学习就是个体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的学习。我们认为, 高效率学习是一种狭义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习, 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

高效率学习的基本特征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我们对高效率学习的定义, 它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第一, 学习过程高速度。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的高速度是以个体对知识进行高效率信息加工为基础的, 其中思维敏捷性是实现高速度学习的关键。第二, 学习方法科学。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 选择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科学就是按科学的程序来学习。第三, 学习策略运用适当。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任务、学习的时间要求、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 以实现学习的目标。第四, 学习结果高质量。学生能够顺利而且正确地完成学习任务。高质量是高效率学习的关键指标。第五, 学习有乐趣。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体验到一种愉快感。

三、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选择性注意;元认知;学习策略;非智力因素;内隐认知。

1. 选择性注意

激活目标信息, 抑制干扰或无关信息。学困生虽然也能对目标信息进行有效选择, 但是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不能抑制无关信息, 从而导致其学习效率降低。

2. 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

3. 学习策略

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学习认知策略, 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 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学习监控策略。

4.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 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定型作用、补偿作用等。

5. 内隐认知

包括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内隐学习是指个体无意识地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知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没有有意识回想的情况下, 任务成绩也能有所增进的表现。内隐学习的特征:强有力性、年龄独立性、低变异性、IQ独立性、加工的共同性。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计划与小结 篇11

课题组成员:张 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容,是对该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价值判断的重要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计划:

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计划以教材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为主线,结合实例进行理论教学,并同学生选定全班总课题进行分组子课题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方式观察与探索。通过教科所、学校等各种途径对本课程和课题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配合教科所和学校的课题研究组的工作。争取在课题研究方面有新的发现,为课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小结: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以“学校课间操优化方案”为总课题,引导学生从“各班课间操路线设置”、“各班操场位置安排”“同学对课间操的认识与态度”“同学的公共文明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我发觉学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能逐渐实践并熟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真实的体验能对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要求有一定领悟,并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程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课程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着极大地意义。

并始终把评价这一环节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贯穿始终,一学期下来,我认为要真正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智潜能,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项目,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教研我主要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教师评价需客观并给学生指引方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求真务实,欣赏学生朴素、粗糙的研究,不搞假大空;不同研究小组能力参差不齐,评价要求不能统一不变,应因人而异逐步提高。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说教师重视什么,学生就会重视什么,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

二、学生研究小组互评、自评效果佳

高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以研究小组为评价单位,比起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组织课堂互动时,以小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高得多,无形中团队

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小组互评、自评的方式效果非常的好,我想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最终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具有这一能力,才谈得上创新与实践精神的而培养。但往往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内容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小组间并没直观的可比性,这为评价设置了障碍。我的处理是,在课程学习的初期,每个相同课题至少要有两个小组进行研究。例如:在“学校课间操优化方案”总课题下,小组可自由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子课题研究,每个角度又同时可由多个小组选择。因此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小组间可对比参照,降低了自评和互评的难度。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12

五阶段学习方法与时间分配_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

技巧

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不同科目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同,备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考生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备考时间。

就申论而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地了解申论的命题规律和特点,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和思路,需要把申论复习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采取相应的复习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逐步消化、吸收申论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显著的提高。那么如何来分配申论复习各阶段的备考时间?每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提供了申论复习五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时间分配。

1.初学阶段

目标:正确认识申论学习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申论知识。时间:15小时。

学习任务:刚开始接触申论,有必要将考试大纲阅读一遍;重点了解历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申论测试的环节;其次还需要了解申论测试的试卷结构和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

学习方式与巩固:制订初步的学习计划,同时将申论测试的注意事项以及历年大纲的变化情况制成对照表,并牢记申论测试的评分标准。

2.应用总结阶段

目标:在充分了解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掌握各个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时间:40小时。

学习任务:至少做完近五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试题,并依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学习方式与巩固:每做完一套题,对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认真总结得分和失分原因,同时总结不同题型的特点、命题规律以及自己的解题方法。

3.熟练提高阶段

目标:强化训练,保持状态,提高做题的速度。时间:60小时。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刻意训练--如何从新手到高手的秘密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学习任务: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给定材料的主题,依据题目要求形成基本答题思路,在模拟练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方式与巩固:开始限时做题,发现自己的强项类型和弱项类型,并找出其原因。

4.查缺补漏阶段

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任务:在明确自己弱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时间:40小时。

学习方式与巩固:在考前每天坚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套题,对自己的弱项加以完善。

5.高手阶段

目标:不仅能够迅速读完材料,掌握材料大意,同时能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时间没有限制。一般考生达到查缺补漏阶段就足够了。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作息时间与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13

一、英语活动设定以生为主

(1)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趣味性。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面临着缺乏语言实践与运用的氛围与环境。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将所需要学习的单词、句型等能够在学生的主动运用中得以理解与巩固。如在学习了“what’s this?”“who’s…”等句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活动,通过出示实物、图片、照片等形式,让学生根据外形或是教师的描述来猜一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所学过的词汇信息也在头脑中迅速整合,再经过师生互动的活动练习,英语学习内容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了强化。充满趣味的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课堂学习中的枯燥与单调,给乏味的英语学习注入强劲的动力。

(2)活动形式的安排要体现多样性。一次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但是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是用相同的活动内容来组织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因此,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上,教师要能够创新思考,让活动更加注重多样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让学生对于英语课堂学习充满期待。

(3)活动状态的呈现要体现竞争性。小学生年龄小,但是都具有好胜心。在活动中呈现竞争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比赛,可以极大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英语课堂中的竞争,不是要选拔出最好的那个人,而是要为学生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因此竞争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情,不可过于拔高,不能在课堂中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否则会适得其反,阻碍英语活动的有效作用。

二、英语活动开展重在师导

英语活动的内容是关注学生个体,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的,而英语课堂中的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教师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

(1)给予所有学生鼓励和评价。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期工程,要让学生对英语充满热情,就需要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充满信心。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好鼓励和评价的重要作用,要在课堂活动中用好鼓励性语言,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也不是一件困难事。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而英语单词的读音和单词的形式有着很大的关联,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单词的读音与字母的组合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要将音标的学习渗透在单词的认读中。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看单词认读音,当学生能够自主读出读音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性的鼓励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提供所有学生展示的机会。英语学习非常注重语言的实践,而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语法之后,更需要能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运用与检验。在英语学习的巩固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给予学生展示,如学习了对话内容后,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或是在每节英语课学习之前,让学生轮流进行“英语小故事“”英语小新闻”的演讲等,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英语运用无处不在,体验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自豪感。

(3)提倡课堂活动呈现分层。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有分层意识,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设定分层目标和分层要求,在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得到提升。如对于接受能力比较低下的学生,只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读好读音、认知单词词形就可以;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记忆词汇句型,巩固口语表达;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进行拓展交流,可以进行演讲、练唱,帮助其他学生进行辅导等,让这些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获提升。

总之,英语课堂学习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才能有大幅的提升。

摘要:小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需要借助有效的活动来主动参与学习,而有效的活动需要教师在内容设定中体现趣味性、形式安排上体现多样性、活动状态上体现竞争性,并且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评价、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篇14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慧敏

今天,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动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整合,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以信息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载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与研究内容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且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我利用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师生共同享受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课题研究内容,这样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也真正地“活”起来。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是跨学科,是综合的。若学生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为其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保证和可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更广,知识结构会更合理,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利用建构原理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使研究形式具有更强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形式和过程更教开放、交互和自主,这样的研究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更多,使他们自由地荡漾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研究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新型的模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从一个被动“听讲、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研究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可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例如:研究“摩擦生热”时,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用计算机制出了“汽车散热装置”模型示意图,生动、形象、直观,附有研究原理说明并征求意见。在校园网上展示深受教师和学生赞赏,一天点机高达332次,一周内提出修改意见一周争求意见达211个。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互质疑,这组学生设计的引导使其他学生开阔了思路,促进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展示、交流、探讨。

2、在整合中有效地创造情景突破难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呈现一些需要观察、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内容,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必然的。可是如果都是这样做,不仅会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并且所用时间短。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又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提出问题,要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并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观察事物,知道涉及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所需知识,研究的价值等情况。

我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难点,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制作多种教学课件。

例如:“观察”一课,我利用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近年来国内高中学生关注的创新设计、空气污染、土壤碱化,以及我自己研究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控制、小区丢失自行车等情况分析。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或采用一段内容及材料等,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中可以找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确定研究问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怎样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等,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指导。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精心设计制作对学生来说较熟悉新颖的短片,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研究和创作。然而,学生阅历潜、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实物无法观察到,再加上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缺少留心观察,对生活中很多东西就体会不到其探究的价值,以致于提不出问题来。使用信息技术能恰当地进行整合,并以信息系统中的语言、行为、画面、情感协同作用于教学中,可以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外部情境,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凤简河的污染进行调查,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短篇和课件,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每一部分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得更好的突破难点。

3、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生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图书,不是每个学校的阅览室都对学生开放,现实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问题、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更多的指导教师,这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也有力不从心的表现,如一是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教师进行指导时对问题的分析欠全面,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并且指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已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处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将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如特长、邮箱地址等)指导教师可校内、外校或专家。设置一个校外平台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平台上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会。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及时交流。学生亲手处理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发表个人研究、制作的课件,并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切磋,学生们在相互浏览各自的成果后,做出客观的点评,及时反馈于学生本人或教师,最后教师汇总、点评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以往在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向他人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网络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上交流和在线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站,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学生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形式讨论交流,还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网络技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解答或提出疑问,帮助实现更好的作品。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做到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4、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学习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能很自然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探究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在课堂整合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是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更要的一环。

教学中,教师、材料、资源与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而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必然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那么,信息技术就必然与研究性学习过程、内容、方法、形式、成果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也即优化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调控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探究、主动创新,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学习、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因此,整个探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5、及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给与评价和肯定,可随时要求学生把问题及时的反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的反应性。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随时进行评价,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信息技术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微型研究”,作者:河南信阳市第九中学 孔伟 《中学化学教学》2003年第8期。

2、“信息教育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究”,作者:大团振初级中学 瞿伟清《南 汇教育》2003第3期。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5、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6、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上一篇:第六次上机实验报告下一篇:经典浪漫伤感爱情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