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教学心得体会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弟子规》的教学心得体会(推荐11篇)

《弟子规》的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弟子规》的传承与实践在于我们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最近,我在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实践上有很大的感悟。

在古时候,古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作为教师自己都没学好和做好,怎么要求学生学好呢?怎么批评学生这里不好那里不足呢?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身教。要用《弟子规》中的内容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学生做表率。“凡是人,皆须爱。”只要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所以我们教育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细心。对待学生要少讽刺和轻视,多一份尊重和宽容,少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少说命令和批评的话,多说商量和鼓励的话。

另外,《弟子规》贵在力行。中国传统文化“贵在力行”,弟子规不是背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要在生活学习的小事中落实弟子规。教好弟子规就要善于抓住机会教育。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更是机会的教育点。比如见到学生在读书时心神恍惚,到处张望时,我会提醒学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当学生讲粗口时,我也会教育他们“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当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不如坐姿站姿和走姿不文雅时,我会教他们要有礼节,做到“步从容,立端正”真正让学生去理解去落实到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作为教师,我不是在教授《弟子规》,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将和学生一起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弟子规》的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弟子规》,语文教学,素质与修养

原因:第一, 针对性;第二, 可操作性;第三, 铺垫性;第四, 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个性发展起奠基作用。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 每次只讲四组句子, 量少易记, 学生没有背书负担。其次, 与学生目前生活以及与社会热点相联系, 学生易于理解。第三, 讲解字词使用方面的语法现象。

《弟子规》一书是我担任舞蹈班语文教师后为学生︽选择的一本语文补充读本。我们是一所中专学校, 多年弟书目是一件不现实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的事情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将专业课作为们开一堆语文课外的必读子他们努力用功的方向, 对于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文化课规一般都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 更不要说让他们在课︾外进行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了择了《弟子规》一书作为语文补。充读本在几经, 之所以选考虑之后, 择这我选引样一本书作为学生的补充用书, 是出于以下几点原因:入第一学生的文, 针对性化基础参。差不齐所教的。更重要的是舞蹈班是一个, 新生班这些十几, 岁的班内语孩子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大部文这些孩子在群体分学生都是住校, 生活中从众父母不在身、从俗边的, 遇到事情时特殊情况往往, 不去会使教思考事情本身的对与错, 而是以随大流作为自己判断学效的书籍是非的标准, 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能地给孩子们以思, 想上如何选、行为上的正确择一本行之有的心去引导, 做这件事是我一直, 是因为新生开学没有几天想尝试去做的事情。而真正, 我便在教室让我下定决几外的走廊上听到有一个学生在说脏话。在随后几次的点师在场也无课间休息中, 所畏惧越来越!作为教师多的男孩子, 我为这些孩子开始口吐脏言, 感到心即使教体父痛, 母没有几天更为他们的, 脸上还透着稚气父母感到痛心——, 在思想上却已经出这些孩子刚刚离开会现不以说脏话为耻的现象。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精神上的积极疏导, 便成为一件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语文课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净化灵魂、完善自我, 那么, 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德育呢?为此, 我选中《弟子规》这本书作为学生的补充读本, 因为这本书以《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为中心, 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对新生们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 可操作性。一般来说, 考入本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都比较弱, 作为语文教师, 如果选择了一本不符合他们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的补充读物, 最终不但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还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 《弟子规》与《三字经》等书一样, 书中句子都是以每3个字为一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重要的是, 其语言不仅精练而且简单, 对很少接触古文或尚未接触过古文且文化基础较弱的学生们来说, 难度很小, 可操作性大, 也很容易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接受。

第三, 铺垫性。从初一年级开始, 语文课本里开始出现古文,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古文。对于这些刚入校的初一新生来说, 如果从一开始就使他们对古文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 那么以后的古文教学难度就会更大。《弟子规》一书正好做了这方面的衔接工作:《弟子规》中的很多字词都与将来的古文教学内容有关, 如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句等, 因此在讲解《弟子规》的过程中, 正好借此来给学生的古文学习做一个铺垫。

第四, 与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有关。学习文化是为了让人知诗书、懂礼仪, 从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通过对《弟子规》的讲解, 不仅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规范, 而且可以实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个性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江在教学方法上, 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苏首先,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 我利用每星期第一节语南文课 (一星期共四节语文课) 的前5分钟对《弟子规》中的京内容进行讲解。每次讲四组句子, 并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到语文课代表处进行背诵, 本星期的学习内容必须在本胡星期内背完。这样做, 既不影响正常的上课时间, 同时每芳次只讲四组句子, 对学生来说量少、易记, 学生没有任何

背书方面的负担。一个学年下来, 积少成多, 正好将整本《弟子规》学完、背完。

其次, 在讲解《弟子规》的过程中, 尽量列举一些与学生目前生活以及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例子, 使学生容易理

解和接受。同时, 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作为例子糅合到讲解中去, 使学生在哈哈一笑中也审视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如讲到第三部分“谨而信”中的“晨必盥, 兼漱口;便溺回, 辄净手”时, 我先将这组句子的意思大概地讲了一下, 然后以集体生活中最常出现的一些现象为例:有的学生喜欢睡懒觉, 一直到预备铃响了后, 才慌慌张张地从床上

起来, 牙不刷, 脸不洗, 上完厕所手都不洗, 直接拿食物吃……话未说完, 下面就笑声一片, 有的男同学讪讪地低下头;讲到“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 切戒之”时, 我用例子告诉大家, 为什么一定要彻底戒除尖酸刻薄和不干净的话, 并将校园里出现的讲脏话行为作为反面案例描述给学生听, 让他们自己去评判这种行为的美与丑。

第三, 将句中出现的一些字词方面的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由

于《弟子规》中的字句大多比较简单, 需要讲解的语法现象并不多, 所以, 对这些词进行讲解, 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课内所学过的语法现象, 又可以使他们对尚未学过的语法现象通过讲解有个初步印象。如讲到“勿谄富, 勿骄贫;勿厌故, 勿喜新”这组句子时, 我以此句中的“富”和“贫”为例讲了古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学生加深了课堂内曾经学过知识的认识。

校本实践之教学《弟子规》 篇3

关键词:联系生活;《弟子规》;礼仪规矩;活学活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引用《弟子规》作为校本教材,来教育孩子学习做人处事,为孩子最终步入社会、遵守规矩打下文明和道德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利用校本《弟子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

一、教学《弟子规》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教育,但仍然适合现代学生活学活用。《弟子规》讲述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规矩,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体谅别人、勤学好思等。把古代圣贤的教诲与现实中的学生《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日常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处事待人的态度、行为,从而践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成长中学做,在生活中践行,使学生现在和将来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二、践行《弟子规》中的礼仪规矩

《弟子规》关注的都是一些日常小事,而这些小事在古代的确有很多圣贤做到过,这在历史当中是有考证的。生活是《弟子规》的唯一源泉。所以必须联系生活教学《弟子规》,让《弟子规》与生活接轨,使《弟子规》成为学生生活中可以借鉴的一面明镜,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这面明镜处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当上课铃响起时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师走到讲台时,教师向学生问好时学生应该怎么做,听课、回答问题、有事请教他人怎样做到有礼仪,通过课堂表演实践等,做到学礼仪,践行礼仪规矩。除此之外,我还把课堂模拟成家庭、餐桌、公共场所等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如我在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我特意从教室外走进班级,看到前面参与践行的三名学生能不能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礼貌地对待教师。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看完后评价。这样通过情景表演,了解了礼仪的要求,让文明礼仪更好地落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去,但要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情景表演。

三、抓住“时机、教育点”规范学生行为

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常在校生活中的最佳教育时机,自然而然地融入《弟子规》教育,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看到有的学生使劲往下拉窗帘时,我见状说:“缓揭帘,勿有声。”这个学生听后轻轻地慢慢地往下拉窗帘了。看到学生借完东西后不及时还给主人,主人向他索要,他不说“对不起”还理直气壮地跟主人说:我还没用完,我见状说:“‘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是什么意思?”做错的学生赶紧道歉,并把东西还给人家。学生犯错的时候正是教师用《弟子规》教育学生的最佳机会,这时可以帮助他们懂规矩。

有时我还利用节假日教育学生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寒暑假等,我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到“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将《弟子规》引入日常的生活与教学管理中,是把《弟子规》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最好方式之一。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体谅,逐渐变得懂事。

四、活学活用《弟子规》

现代社会生活状况与古代社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拘泥于《弟子规》中的某些古训条文一成不变地去照做,而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文明礼仪要求批判地学习它,例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但是在今天有时候是不能完全照搬去做的。教师在前面站着讲课,学生能陪着教师站着听课吗?开会也是如此。所以学习《弟子规》要考虑时代的变迁,考虑现代的场合、实际情况,不能墨守成规,要活学活用。

如,在教学“长者先,幼者后”时,在上学路上你碰见了妈妈的朋友张阿姨散步锻炼身体,这时你能按“长者先,幼者后”陪着张阿姨走在她后面吗?你该怎么办?通过思考讨论,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不能“学死”《弟子规》,应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现实情况处理,说明原因,有礼貌地打招呼,赶时间上学,这就是活学活用《弟子规》。教师一定要活教《弟子规》,要考虑现代社会实际,根据环境、条件去教,让学生去学去做去实践,做一个懂文明礼仪的人。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融入学生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生活。教学《弟子规》,增强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使美好的人生获得尊重、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白云姣.《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3).

《弟子规》的学习心得 篇4

潘xx: 多人说《弟子规》里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晓,我很是羡慕,因为有很多道理我是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才真正懂的。《弟子规》启蒙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机遇会大不相同,我学习《弟子规》有四点体会: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

3、为人要谦虚;

4、要照准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增长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所以我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勤奋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目标。

《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5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心得体会1

自从践行《弟子规》以来,孩子明显比以前懂事了很多,从先前什么都不干,只要动动嘴巴,大人就都帮他做了。特别是爷爷奶奶什么事情都依着他,让他认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爷爷奶奶,养成了骄纵的坏习惯。

直到有一天,孩子回来一字一句背弟子规,一字一句的践行,并写践行日记,明显比以前懂事了。有一次,下班回来,看到他拿一个拖把在拖地,虽然拖得不是很干净,但那种发自内心想帮妈妈分担一点家务的心,让我感觉他长大了。家里来客人也会主动打招呼,问好;也学会关心人了,奶奶头晕,会主动帮奶奶拿药,倒开水,还不忘了说声小心烫着。爷爷喝酒,会劝爷爷少喝点,当心高血压,会为他人着想。时不时做点事情还不忘套用两句弟子规。比如帮奶奶捶背就说是入则孝,就是要孝顺长辈,帮妈妈盖被子说是冬则温等等……

所以说从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来看,弟子规确实让孩子变得听话,懂事,孝顺了很多,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诵读经典。不光是孩子,做父母的也要为子女做好榜样,大家一起践行弟子规,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成效。

《弟子规》心得体会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会;《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会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会《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会《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心得体会3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古典文学,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教诲,它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人和做人应该具备什么,我们应该珍惜这本古典文学。

俗语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让他相信你,而弟子规会告诉我们怎样让朋友信赖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将有许多好朋友,因为他们信任你,虽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会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约好一点点钟去新华书店看书。姐姐总是让我信赖,因为姐姐总是说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门。这次也不例外。我从表姐这也学到了诚信。那我更应该要该诚信,让大家对我有信心,还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买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没有来,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买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诚信,我应该怎么办呢?这上疑问在我脑中排旋。于是,我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我就打了一个电话给堂妹,原来堂妹她玩忘池,现在又在写作业,没有来了。我只好一个人去买本子。我觉得堂妹没有诚信,不过我相信堂妹以后会有诚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诚信。

《弟子规》心得体会4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的第二部分“入则孝”就说了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道出了怎样孝顺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规>>之前,我却不懂得孝顺父母。

有一次,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惫。刚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让我给她倒一杯水。而我却看书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却没什么行动。直到妈妈愤怒地叫了一声:“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还嘟囔着:“倒就倒吗。”事后,爸爸和妈妈批评了我,我忽然间感到很惭愧,感到无地自容。父母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可我却连一杯水也不肯为他们倒,这件事令我羞愧难当,惭愧至今。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很好理解,自己身体受伤,亲友们就会为自己担忧,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损的话,人们不但会取笑自己,还会笑自己的父母教子无方,父母脸上也无光,从而又是不孝了。

读了两年的《弟子规》,感触良多。《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承载了古人先贤对于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标准:孝顺、友悌、严谨、诚信、爱心、仁义和好学。我从身边的电影卡实际出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出门在外的打工仔,虽然不能待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担一些,多打电话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孝道。

泛爱众,其实就是前面说到了的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时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和谐。打造优秀集体,从我做起。

感谢看购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梦想,还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古人的洗涤。

《弟子规》心得体会5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管是喝饮料吃东西,还是和长辈一起时,一定要先让长辈先吃先坐先走,作为小辈的要时刻尊重长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认为孩子小,都可以让着他们,等孩子大了就会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让孩子先享用,这样会让孩子有一种错觉,认为他们生下来就是享福的,大人们就是他们的佣人,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撒娇,让大人很头痛,其实都是大人溺爱所致的!

在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

《弟子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你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它会使你迸发出无限的感想。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心得体会6

从我进入湖滨一小学习以来,学校就开展了诵读经典《弟子规》的活动。古人写的《弟子规》压韵、好背,读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它主要记载了古人对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各方面的训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对父母的尊敬。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对于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来说,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就拿我来说吧。平时父母叫我时,我总是很不难烦地说:“好啦好啦,知道了,知道了!”现在拿自己和古人比起来,我真是自叹不如!首先,父母叫我,我就不应该这样跟他们说话,这就是对他们的大不敬!其次,就算不是父母长辈叫我,我也不应该这样不礼貌地跟别人说话。还有,父母平时叫我帮忙时,我总是会找各种理由来拒绝。以前总是以为这本来就不是我做的事情,因此就没有放在眼里。现在我才知道,我真是太不懂事了!父母叫我帮忙,我就应该无条件接受。

“出必吿,反必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也有极个别同学却做不到。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同学放学后没回家,可把他爸爸妈妈急坏了,到处打电话询问,最后才知道去了一个同学家里。后来他爸爸妈妈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

我们应该从小就做一个文明懂礼的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学生,要向好同学学习,把缺点改成优点,《弟子规》给我们的好处和知识远远不只这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诵读《弟子规》这本书吧,它会让我们终生受益无穷,让我们的一生更加丰富多彩!

《弟子规》心得体会7

今天,很荣幸能到广州第二学习国学《弟子规》,在这之前,我对《弟子规》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更不懂类似三字经的知识要怎么教会孩子,学习后才知道,原来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第二,观看了两节有关《三字经》的活动,看到那些孩子把三字经从头背到尾,朗朗上口的样子,感觉真的很不可思议,本来还以为孩子们坐久了一定会很不耐烦,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点都不觉得无趣,而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很多,有游戏、分组读、两组比赛读、视频教学等,孩子们的常规也很好,每个人的表现都彬彬有礼,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的,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之后,负责教学的廖老师告诉我们,《弟子规》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这么棒。

《弟子规》心得体会8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XX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弟子规》心得体会9

存好心,行好事是做人的根本。我认为,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是金。书中讲到: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当中。再来,兄弟亦复如是,你愈照顾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后朋友,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都是要透过长期的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才能真正赢得朋友的信任。也就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以一颗诚挚的心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这也是自古以来做人的基本准则。

作为教师,我每天都要和孩子相处的很融洽。我觉得想和孩子处理好这一关系,就的和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间是非常平等的,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得友谊就要学会尊重你的朋友,否则,你将失去他。对孩子也一样。他也许还小,也许不懂事,但是他绝对懂得尊重。作为朋友你必须要讲诚信,当你学会信守承诺时,你便获得了朋友的信任。同时也获得了孩子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世界上最珍贵,最无条件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他还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席话让我们懂了老师和孩子之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和孩子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使孩子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种活动,只有在互相信赖讲究诚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总之,学习《弟子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它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确立,以及智力的开发有着关键的作用,尤其对小朋友来说,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本难得一面镜子。

《弟子规》心得体会10

“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是则是,非则非,一点都不能含糊。”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而做人要从孝悌来入门——古人深知这样的道理,于是他们传承给我们一些最宝贵的做人经验,而这些都记录在《弟子规》里。《弟子规》这本书出自于孔子的笔下。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着“孝心,孝言,孝行”而创作的一本古诗词。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让我先来说说“孝心”吧!孝就是孝敬的意思,心就是我们的爱心,而孝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有一颗孝敬尊重长辈的心。我们时时刻刻要考虑到父母和长辈地感受,想着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愉快而迅速地完成我们需要做得事。

“孝言”是说:我们在对长辈、父母、同学、朋友说话时一定要文明用语,这样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认为每天对爸爸妈妈说的四句话是每位同学必须具备的:

1、早上起来对爸爸妈妈说声:“早上好”。

2、到了学校对爸爸妈妈说声:“再见”。

3、回到了家对爸爸妈妈说声:“我回来了”。

4、睡觉前对爸爸妈妈说声:“晚安”。如果你做到了并且对爸爸妈妈说了,这样的话爸爸妈妈就会认为你已经长大了,而且会很开心。希望大家可以说好这四句话,让文明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开始传播吧!除了“孝心,孝言”还有“孝行”;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爱护比我们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们。

在长辈们累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他们捶捶背,或是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弟弟妹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们。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对“孝心,孝言”“孝行”地理解。孝是无所不适的,社会不能没有孝,生活中更不能没有孝。凡事孝为先,没有孝就什么都做不好。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分一秒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弟子规》心得体会11

从事教师工作几年,常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断探索,但始终苦于无门,不得要领,直至学习了《弟子规》,才觉得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典可依。现就我粗浅的认识言谈于下。

《弟子规》由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将《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三字一组、两组一韵、四组一句编篡成文。后经晚清秀才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一起成为启蒙教育的基础教材,是教育学生敦伦尽份、防邪存正的最佳读物。

全文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五部分,对“弟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言简意骇的语言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现在中小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所以,《弟子规》说:“首孝悌”。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之以悌,所以敬天之为人兄者也。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故子曰:“夫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

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如果能做到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那么“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不难做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后才是“授业”和“解惑”。什么是“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所谓“道”就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则,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每个人开始都是本性善良的,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相去甚远,如不及时教导,善良的本性可能会发生偏离。

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面影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弟子规》,不仅可以使学生不断的提高境界,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各种坏习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为了我们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构建我们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弟子规》的学习势在必行。

《弟子规》心得体会12

按公司要求,我背完弟子规;接着,按公司要求,写心得体会。

相同的是:公司要求。

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按公司要求背弟子规时,我感到迷茫无奈;但在按公司要求写时,我觉得确实有一些有意义的话要记下来,以留后用。

第一感:弟子规只是一个基础,但它将带给我们一个真正的人生。

从很早时听说弟子规开始,我就是一个不喜欢弟子规的人。因为我最不喜欢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欢拘束自己的思维。我认为社会的创造性来自对格局、对细节、对具体、对方法的放任思考,并最后对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会贯通。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这个思维导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败与小成功于一身的综合体。xx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里,我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原则,做了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但也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规的过程,我突然发现,其实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维里,缺乏一个基础的生活工作准则。这是影响现在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决不是工作。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以至延伸至工作问题。

弟子规只是一个做人的基础,并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这个基础的生活原则,我们将走进一个真正的人生。看看我们的许多误区吧

“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呢,可能更多的是“有余力,则孝悌”。工作忙成为不回家的极为正当的理由。总叙说得好,首孝弟,次谨信。也就是说,“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是排在余力学文前的;对父母的“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而我们,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违反着这一大的原则。

弟子规不是信仰,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换句话说,不做好它,不能说没信仰,可能会没了做人的底线,或说可能会缺德。

第二感:弟子规十分细致。看短实长,看粗实细。

1080字看似短,其实它包含了长达一生的生活智慧。孝悌谨信,爱人亲仁,余力学文──可以作为我们几十年生活的基础准则。

1080字看似粗,但它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每一细节。它告诉我们“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它告诉了我们“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它告诉了我们要“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它告诉了我们“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你难道没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感受吗?

第三感:背,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说:“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过。”其实错了。背过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这句话──先接受才有理解。你都没完全接受,何谈理解?当你背过,当你能合上书,依然说出来原话时,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样。其实,我们很多人,同丢失了很长时间的弟子规一样,也把“背诵”丢失了正是对背诵的丢失,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浮躁。似乎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说不上来。

第四感:综合感觉。

礼节是多么的重要。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

对好坏善恶的态度。等等。

其实,有了这个做人的基础,成功将会水到渠成。也许,成功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触发完了。再背一遍吧。背过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规》心得体会1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这本书教导我们怎样待人接物,书中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蕴含着许多做人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也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精神及正确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的最基本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精神和正确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每一章每一句、列举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人产生有益影响那就需要将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这样做不仅提高个了人修养,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人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个社会变成和谐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世界。

《弟子规》心得体会14

为人子女,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孝顺的人,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不孝顺的女儿。《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头两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汗颜啊,哪一条也没做到。以前在家时,早上妈妈叫我起床,经常装作听不见,直至第三遍听出妈妈要生气骂人了,才极不情愿的答应着起床;妈妈让我刷碗,做家务也及其不愿意,经常推三阻四的;认为父母没自己的见解高等,直至学了《弟子规》才发现原来自己有多么的不孝顺。弟子规里告诫我们对于亲人伤感情的话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时觉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争,现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为此伤了亲情值得吗,赢了理又怎么样呢?伤了我们最爱的人和最爱我们人的心,我们真的赢了吗?家庭的和睦融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会幸福吗?我们的最爱的家人会幸福吗?

《孝经》里把孝顺父母分了三个等级,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而养父母之身只是最初级基本的层次,所以每个月不管给多少给父母,并不代表你真正孝顺父母,每月给父母钱,确经常指责顶撞父母也是大不孝。

为人父母:

已经是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建议先不要拿《弟子规》当做标准,看孩子哪哪都不对而指责孩子,学习《弟子规》不是让我们拿着《弟子规》的标准去批评指责别人,而是要学习力行《弟子规》让我们身边的人认同我们,使我们的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友善。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以身作则。“育者教子使做善也”,教孩子做善良的人。所以不要抱怨孩子不听话,想想我们时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的,还记得中央台早年的那则公益广告吗?妈妈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孩子看见了,也学者打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力量。

还有不要太溺爱孩子,从小就宠着惯着什么家务也不让做,有一天你觉得孩子长大了,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帮你做家务时你觉得孩子会做吗?那是谁养成孩子的习惯的呢?所以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所警觉,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利于孩子一生。

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丰学习弟子规的体会与感受富校园文化,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校号召全校师生诵读《弟子规》。学习圣人经典,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读书学习活动在我校开展。现在,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师生诵读、学习的过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礼与教育。

我从学习《弟子规》有四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平时感到做得不错,可仔细回想,做得并不是尽善尽美。学习弟子规的体会与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上面已经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

第三,为人要谦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弟子规》让我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让更多的人得到快乐和幸福!为社会和谐和稳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学习弟子规的体会与感受”从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需要这样的经典为他们指路、引航,让他们从心中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不是很难的事情,但真正对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质。

《弟子规》给我的生活一个指导,一个方向,让我学会了什么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现在生活的快乐同时又有积极人生目标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仅自己要去学习《弟子规》而且要不时的把自己的行为和《弟子规》的要求对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还比较远,我要从小事情,小细节做起。要继续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的快乐带给周围的人,《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圣人经典文化,是教育学生及自己的子女从小学会为人处事的根基,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学习、解读、实践这一经典,使圣人经典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弟子规》心得体会15

进入小学的校门第一次学习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这本书教导我们怎样待人接物,书中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蕴含着许多做人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也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精神及正确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的最基本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精神和正确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每一章每一句、列举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弟子规》的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弟子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法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国力的增强, 在众多专家、学者及媒体的大力推动之下, 国学热不断地升温, 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股学国学、传国学、用国学的热潮。少儿读经班大量地涌现, 汉服展示活动层出不穷, 以《百家讲坛》为首的国学讲座类节目遍地开花, 以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相结合的国学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而以推广软实力为载体的孔子学院也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来, 国学的推广也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 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价值重估后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启蒙读物重新摆到了小学生的课桌前, 《论语》、《孟子》进入了中学选修课程的行列。而作为启蒙养正的国学经典《弟子规》在一些中小学中得到了普及并逐渐进入了高等职业院校 (以下简称高职院校) 的课堂, 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通过早读课程的方式来推广《弟子规》的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 后经清代人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总序出自于《论语》的学而篇, 其思想传承了儒家文化中优秀的因素:重视儒家的孝道观, 重视人道伦常的维护及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养成, 重视省独的内心观照, 重视推己及人的泛爱论, 重视文化的传承。俗语有“教妇初来, 教儿婴孩”之语, 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对于虽非“婴孩”却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 对高职入校新生进行《弟子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早读课程的时间较短, 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中学生及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 在《弟子规》教育推行的过程中, 如何有针对性地、在短时间里让高职院校学生领悟其中的精华并身体力行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辨教学法——《弟子规》热中的冷思考

总体而言, 《弟子规》所承载的育人思想对培育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 其体现的价值取向和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有一定的一致性, 这也是为什么能在国学热背景下兴起一股《弟子规》诵读热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 《弟子规》毕竟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培育具有封建纲常思想子弟而创作的一部著作, 其思想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弟子规》诵读的热潮中如果不冷静思辨地看待其思想的杂糅性, 则其消极的一面将影响广远。因此, 在《弟子规》的教学过程中, 冷静、思辨地认清其面貌再付诸教学实践, 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接受和践行。

譬如,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中有语句:“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这样的语句学生通过课本翻译后的白话文不难理解, 就是父母去世后, 在三年的守孝期间, 要常常追念、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守孝期内, 夫妻要分居, 吃粗茶淡饭, 且应戒绝酒肉。但是假如教师的教学仅仅到此为止,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许多的疑问, 诸如父母死后三年是不是要按《弟子规》中所说的常怀悲痛之心?是不是要像古人那般结庐守孝三年?是不是现代人也能做到三年守孝期间戒绝酒肉呢?如果按照《弟子规》中的教导行事, 他们相信当代绝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或是没有必要这样做。当学生认为这些当代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让他们学习、践行时, 他们就可能对此产生反感, 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 进而认为这是一本脱离实际的毫无必要学习的书。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 在讲解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之后, 紧接着就应当引导学生理性地解读《弟子规》中存在的局限性, 直面古今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性, 才能真正地解开学生的心结。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弟子规》中内容不适用于当代的语句, 让学生思考怎样对待这种差异性。如“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两句可以先用“宰我问孝”的故事导入:

宰我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曰:“安。”“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守孝三年的不同认识, 思考这种礼制背后特定的历史背景, 并认识到这种礼制本身的局限性, 它已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

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弟子规》中还是可以找到很多, 如“晨则省, 昏则定”, “亲有疾, 药先尝”, “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 百步余”, “非圣书, 屏勿视”等,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例举出来, 由他们自己找出其缺陷在何处, 当代社会中的人应当如何变通处理。只有在这种冷静的思考之下才有可能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 过分地赞美或是对《弟子规》中的缺陷视而不见, 不但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 反而可能影响学生对《弟子规》的接受度。

二、情感教学法——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人们常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当事物触动人内心情怀的时候, 其情感的体验将非常深刻。《弟子规》是行为规范的教学, 如用一般教训的口吻, 用一种居高临下训诫的态度教导学生, 学生可能会感到一种逼迫感, 进而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 久而久之, 《弟子规》的教学可能只是些教条的集合体而变得枯燥泛味, 教学效果将非常有限。

情感教学法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 让学生受到老师所授教学内容的感染, 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并在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取向的重估。如在教授“入则孝”这一部分, 如果仅从文义出发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要做到孝, 其理论性可能很强, 如“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就是告诉学生当父母呼叫的时候, 应当不要迟缓, 当父母叫你做时不要偷懒, 学生所感觉到的可能是冰冷的文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这样的处境呢?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情境的渲染来感动学生。如可以举《驴子守孝》的故事, 在故事讲完后学生被其中驴子母子的深情所深深地打动, 最后总结时用反问的语气让学生思考世间的动物都有如此深情,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难道连动物都不如吗?学生会在这强烈的情感冲击下自然而然地进行反思——我是不是连动物都不如呢?我是不是做到了孝呢?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打动学生比较只是教条地讲解要不要孝, 其效果差异性是巨大的。当然, 情感教学法展现的方式是多样的, 可以通过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展现, 也可以通过学生讲述自己身边感人的事迹, 再通过老师情感的渲染加以展现, 还可以通过播放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频来展现, 如播放《让世界充满爱·爱父母篇》这样的演讲视频来展现。这些不同的展现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感动、反思, 超越旧我, 重塑新我, 以实现《弟子规》教学的目标。

三、多媒体元素组合法——传统与创新的转捩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兴趣较淡, 而对趣味性、故事性强的教学内容兴趣较浓,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长。因此, 如何在课件制作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且《弟子规》早读课时间短, 如果课件没有吸引力, 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则时间倏忽而去, 课堂就会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此, 如何组织《弟子规》教学的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弟子规》教学一般是朗诵、翻译、解读三步走, 教师制作的课件模式是《弟子规》原文、译文及解读文字三段式, 这种单一化的课件模式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成效有限。

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 把文字与图片、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元素精心组合,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弟子规》教学的过程中,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点差异和教学时间限制, 更应当重视多媒体元素的组合, 以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弟子规》教学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弟子规》课件制作中恰当地排列文字、图片、图像和视频, 重视背景音乐对学生情感的铺垫作用, 并以现有媒体元素和教师自制图片、图像、视频、音乐相结合, 让教师新颖的课件强烈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趣味性,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多媒体元素组合法能否发挥出好的效果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媒体元素的顺序要精心地安排, 特别是每堂课的导入部分, 最初呈现出来的媒体元素要新颖, 有冲击力, 并且要仔细推敲前一个媒体元素和后一个媒体元素怎样顺畅地衔接起来;二是所使用的媒体元素如图片、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等应经过精心处理, 去除图片上的水印、网址, 并作适当的裁剪, 如有必要还可以进行图像合成, 而对有些视频和音频文件可以作适当的剪辑处理。笔者在18个班的《弟子规》教学方法改进试验过程中, 10个采用多媒体元素组合法的班级其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未采用多媒体元素组合法而只使用传统教学法的8个班级。实践证明, 多媒体元素组合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弟子规》教学方法探索中积累的一点浅见, 希望有更多教师能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也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推广《弟子规》教育, 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言.新读传世经.弟子规[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弟子规》的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弟子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意义

一、学会做人做事,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具有基础性意义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教导我们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礼仪。是教育高职学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良好教育题材。《弟子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并对其启蒙养正、学会做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不少学者提出开展儒学启蒙教育,倡导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是培养做人的根本、完善为人品行的基础,南怀谨先生认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根,不要因为学习知识而忘记了文化,因为这是存在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里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冰也曾深情地写了一封《给天下子女的信》,在信中,作为一个母亲,她饱含深情却又犀利地揭示了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倡青少年诵读《弟子规》。

二、倡导思想,潜移默化,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关键

《弟子规》开篇就讲“弟子规,圣贤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作者就把孝悌(对父母兄长的亲爱)、谨信(对朋友的诚实守信友爱)、爱众(对世界的大爱)放在了首位,而把学业放在了这些爱的教育之后。可见,《弟子规》实行的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的传递。只有对家人亲爱,对朋友友爱,对世界大爱,才能使我们安身立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孔子最早提出 “仁者爱人”。从此爱在中国思想史中处于最高的道德标准。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题,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爱的教育是从情感中丰富学生的心灵,给心灵加以柔软的感性灵魂,通过这种教育,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良心的人。爱的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实现人生幸福为目的的非理性教育。爱的教育尊重了主体的个性,保持了个体的独立,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蕴涵着人性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提高了人的幸福感、同情心及其他内在丰富的情感,是一种心灵修养的教育。《弟子规》恰恰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关键的教育作用。

三、贴近生活,以情诱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的实践指南。《弟子规》从外在的礼仪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内在价值观,日常行为规范的精髓、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密切亲子关系的途径、深入浅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使学生尤其是当今的高职学生在迷茫的青春期找到了导航的灯塔,指引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弟子规》和《大学》等经典著作的内在意义是相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过程,从小到大都可以用中国的传统伦理来指导。《弟子规》拉近了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四、继承传统,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如同影子一样,始终尾随于现实的脚后,这是任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眼花瞭乱的世界,心中会有一种虚假感,更别说心智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学生了。“我是谁”是现代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问,而当代大学生的迷茫与彷徨就是对于自身存在感缺失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集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和智慧,具有一脉相承的鲜活性。它是中国人存在的根本和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找寻,就是对现代人存在意义的追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于自我根本的重新认识。《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完全可以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修材料。它对继承文化传统,启迪自我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弟子规》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于奠定思想基础、实施爱的教育、探索教学思维模式的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9

德育教育重在点滴渗透,同时,又为了不耽误原有的教学进度,又进行了德育教育。听到的是孩子吟诵《弟子规》的琅琅的读书声。《弟子规》中的内容是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孩子做表率。“凡是人,皆须爱”只要充满爱那个孩子不可爱。所以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爱心和细心,对待孩子要少讽刺和轻视,多一份尊重和宽容,少说伤害孩子的话,多说关怀的话,少用命令和批评的话,多用商量和鼓励的话。

中国传统文化“贵在力行”《弟子规》不是背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落实《弟子规》。想要教好《弟子规》就要善于抓住机会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更是机会的教育点。比如见到孩子读书时心神恍惚,到处张望时,我会提醒孩子“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当孩子讲粗口时,我也会教育他们“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当孩子有了不良行为习惯,如坐姿站姿和走姿不文雅时,我也会教他要有礼节,做到“步从容,立端正”《弟子规》贵在“学以致用”,我们不要照搬,要活学活用,唯我所用。

《弟子规》教学已开展一学期了,作为我们家长,我们不是在教授《弟子规》,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思想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将和我的孩子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弟子规的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篇10

然而,最令我受益无穷的还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当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往事。

暑假的一天中午,太阳当空高照,快把大地都烤焦了。天气闷热得使我只得呆在客厅里边享受空调边看动画片,正当我看到最精彩的地方时,听到一声叫喊:“吃饭了!”我想一定是那个爱找麻烦的妈妈!于是,我没有回答,继续看我的动画片。“吃饭了!”又听到妈妈的叫喊声,真让人讨厌!于是,我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烦死了!我正看着动画片的高潮部分呢!等会儿再吃不行吗。”也许是妈妈不耐烦,也生气了,没等一会儿,只见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客厅,立刻伸出食指把电视关了,喝道:“滢旭,你没听见妈妈叫你吗?怎么那么没礼貌!”我只好不耐烦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慢吞吞地走进餐厅,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愤怒。我磨磨蹭蹭地吃着饭,撅起嘴巴嘀咕着:“我就是还想看,我就是想看完再吃饭嘛。”

《弟子规》中的德育观研究 篇11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观,孝悌,诚信

《 弟子规》 原名《 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 弟子规》 ,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其影响与重要性仅次于《 三字经》 。 《 弟子规》 内容采用《 论语· 学而》 篇中的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54全文共360句,1080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撰而成,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 从《 总叙》 、《 入则孝》 、《 出则弟》 、《 谨》 、《 信》 、《 泛爱众》 、《 亲仁》 和《 余力学文》 八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 弟子规》 就是教导我们如果做人处事,虽然成书年代较远,并且其思想主要取自封建社会,但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深刻的启发意义[2]97。

一、重孝悌的家庭伦理教育

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便是孝悌。 所谓“ 孝”,指孝顺父母,“ 悌”, 指尊敬兄长。 孝悌是适应古代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孝悌推崇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强调孝悌可以使人们形成服从统治者的习惯,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 百善孝为先”在《 弟子规·总叙》 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将孝悌摆在德育的首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可见其地位的突出[3]187。

《 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 入指的是在家 ,即在家要孝顺父母。 心里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顺了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为人子女怎样做到“ 孝”,最重要的是要听从父母的教诲,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孝经》 中也云:“ 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要尽心服侍和奉养父母。《 出则弟》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 出指出了家门在社会中,指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奉侍兄长,和睦相处。 在血缘关系中,除了父母与子女关系之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最亲近的了。 在封建社会时代,和睦的兄弟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足见对“ 悌”的重视。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没有直接的手足之情, 但是“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以将兄弟的概念推广到同学、朋友,这是“ 悌”的扩展和延伸[4]98。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 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家庭是以亲情关系的和谐来维系的,因此,可以说,亲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起点, 只有家庭教育打好基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更进一步发挥作用。 而现在的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出现了子女抛弃父母或置年迈的父母不顾,把他们送到敬老院, 成为孤苦老人,或者与父母远隔异地,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而多年不去看望老人。 他们以为物质上的给予就是对父母多年来养育之恩的回报,而实际上,这些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也许,年迈的父母最大的心愿并不是子女每个月给他们多少生活费, 而是在自己耄耋之年,子女能陪在自己的身边,如此安享晚年。 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率高;兄弟之间不和睦等等现象。 家庭意识的淡化,使目前的伦理亲情令人担忧。《 弟子规》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一系列针对家庭问题的思想借鉴[5]154。

二、注重品行教育

注重培养个人完美的品格。传统道德文化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 耻等思想内容,涉及伦理道德,对今天的我们培养完美的人格依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人际交往。 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信条。《 信》 是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 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 朋友之间的交往,只有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朋友信之,推心置腹,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与欺骗,那么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友情。 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因此,与朋友之间的交往,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不要随便答应。 此外,《 弟子规》还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相互指正缺点与学习对方优点而共同进步的。“ 见人善, 则思齐“”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正如孔子所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决定成败,即便是用餐、行走、就座等,都要做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在《 谨》一章中教导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朝早起, 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对健康有益,珍惜美好时光。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电视,荒废了美好读书时光,应以此自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此要珍惜光阴,爱惜时间。第二是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务必洗脸刷牙,如此便能精神倍爽,大小便后务必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才能确保健康。 关于饮食方面“,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日常饮食中不能挑食也不可偏食,多吃蔬果,常吃八分饱,不要过量,以免危害健康,要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明白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明勤俭之道。第三是衣着方面宜朴素舒适。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攀比现象,如衣服讲名牌,手表讲名牌等等,这都是一种虚荣心理的表现,其实,一个人不要求穿的多么奢侈,但一定要整洁干净,符合自己的经济条件,这样也会给人一种十分舒适的感觉,正如“ 冠必正,钮必结”“、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

三、重实践的文化知识教育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育,也最需要教导。《 余力学文》一章是说,除了主修的其他六门课外,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的课。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做到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要学习古文经典。 实际上,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的传播同等重要,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实际上是道出了知识文化与德性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行事,这样一来就会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理念中,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正是对德性的重视,有了德性的正确指导,知识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为自身和社会服务。 关于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性合一,将学问上的研究与探索投入实践,身体力行。 现在社会有些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但是在德性方面却做得不够好,仗着自己的优异成绩而瞧不起学习成绩稍差者, 这就是没有将德育与知识很好结合的一个例子。 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德育与知识并重的意识,如此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之人。

四、社会公德教育

《 泛爱众》 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 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他人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与佛教所谓的大爱有相同之处,同是天地万物所生,应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 ”,“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要常记住他人的恩惠,要时刻惦念着回报,而对于他人的私怨要释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 当今社会,如何使社会公德观深入每一个民众之心依然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上一篇:用电安全日常管理制度下一篇:绿豆发芽连续观察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