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共8篇)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1

濮阳县二实小 张玉明

2016年6月28日、29日在我县电影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创新区域联盟(濮阳)年会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现场交流研讨会》,这是一场空前的盛会,它给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质量的更新版和升级版,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聚焦版”,其内容主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原来,我们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一般能力的学习,所注重的素养也是低级素养,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在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指向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的目标更明确,那就是为学生未来10年、20年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培养。提升教育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有的人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没有进一步提升,没有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终生管用的能力和品格。有的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悟出了一些抽象的东西,并且从每一学科知识进一步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碰到其他具体问题,都可以去解决,这就是核心素养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炼出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核心素养的话,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培养,那我们下一代的思维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就不会存在应试教育所表现出的高分低能了。

我校自从2009年春季实行“自主体验教育”课改以来,所进行的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只不过没有鲜明的提出来。我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变革,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只要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只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的也不讲,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在学生迷茫困惑时给予点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接着,我校又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在一、二、三年级进行彬彬有礼方面的教育,四、五、六年级进行一日一孝方面的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后来,我校又进行社团建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社团,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能力。如华罗庚研究院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爱心社团、我爱豫剧社团、高斯奥数社团、古澶戏剧社团、国旗班社团、花开的声音社团、野草社团、朝花夕拾文学社社团、童诗童谣社团、润苗朗诵社团、龙乡文化社团、蓓蕾书法社团、数学文化社团、太极拳社团、阳光英语社团、古澶诗韵社团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以开发和培养。

其实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课上可进行实践创新培养,体育课上可以进行身心健康训练,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美术课上可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品德课上可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不管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离开培养人的问题,那就是立德树人。如写字课上,让学生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说起写字,想起了解晓东的《中国蛙》中的两句歌词:“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呀,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是的,每一个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不正像我们民族灵魂的体现吗?所以每一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最终指向做人这方面来。

刘坚院长提出:小学教育主要指向做人,如果到大学再讲合作、讲信用,这将是中小学教育的缺失。罗星凯教授也提出:在小学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行,到高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大学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将来看自己的选择,不可颠倒。所以在中小学不要只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回归学生发展的本真,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学生从小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好成绩自然会找上门来。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2

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谓数学素养,就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学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包括数学双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与文化等几个部分。其中,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基础,数学思想与方法和数学能力是形成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意识与文化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升华和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学生跨出学校大门,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慢慢忘记,但是那些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与数学能力,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为此,我校从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着手,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课堂教学实践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育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同时,我们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上课、听课、研讨活动中深化认识,并做好相关的经验总结,促使教师在教材解读、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设计、看课评课、自我反思与改进、教学机智等方面有所突破。我们鼓励教师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座位图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自主探索出可以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然后由座位图抽象为点子图,再由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两次建模,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原来“列”所对应的数在横轴上,“行”所对应的数在纵轴上,以此渗透建立平面坐标模型。整个过程,借助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又如,在教学“周期问题”一课时,教师提问:3种颜色的气球,按照红、黄、绿这样的规律将气球从左往右摆下去,第13个气球什么颜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想到了画图法、列举法、算式法等,通过多角度思考,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创新思维被激活,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再如,“鸡兔同笼”问题,在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均有所涉及。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列表枚举法。四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略有发展,因此,教师采用假设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五年级则让学生用方程解题,体会方程在理解题意上的优越性。无论是哪个年级段,教师都努力地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淀,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场”“智趣数学”进行再开发,构成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既能补充和完善“课程目标”中“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又能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

1. 低年级“趣味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

低年级段的《趣味游戏》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首要前提,而游戏是小学生极为喜爱的活动。通过此课程的开发,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制能力。到目前为止,在我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已为该课程配套了好几本教材,分别是《拍手对口令》《找规律》《扑克游戏》《七巧板》《图形的规律》等。

2. 中高年级“魔‘数’世界”校本教材的开发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它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实践、探究、体验、感悟而得以逐步提高的。我们的校本课程“魔‘数’世界”的开发,正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该课程主要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场”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目前,已完成研发并在课堂中予以实施的有以下内容:二年级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三年级的《搭配》《周期问题》、四年级的《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的《编码》等教学内容。我们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力求做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有序思考等方法学会新知。比如二年级的《枚举法》、三年级的《植树问题》、四年级的《谁围的面积最大》等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再如二年级的《点图与数》《幻方》、四年级的《计算比赛场次》、五年级的《相等的角》等内容,旨在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石,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如我们开展了专门的理论学习,厘清了“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等。如此一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避免了学生的活动仅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以下内容:教材内容中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全体数学教师对每一本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深入领会编者意图等,然后再进行扎实的教学实践研讨。在每本教材的背后,我们都要经历数次实践研讨活动,研修过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使其思考更有深度。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钻研,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我们在知识的共积共享、资源的共建共用、团队合作共建等方面做了深入细化的工作,形成常规机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团队组织、共同研究的专业成长团体,利用好年轻成员较多的有利条件,搭建各种教学平台,鼓励教师人人参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育实践,我们的学生进步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当教学到逻辑性比较强的内容时,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只要有序地进行列举计算,就不会有重复、有遗漏。”“老师,我们来画个草图分析一下吧。”“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日益高涨,课堂逐渐向着高效、优质方向转型发展。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3

一、信息素养提升是学生专业成长的最好帮手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国内不同的专家此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表征了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人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能力,指出了人们必须具备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等;信息道德,规范了人们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随着信息总量的迅猛扩张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娱乐都会与信息密切相关并产生信息的需求,信息和知识成为信息时代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处于专业成长期的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促进艺术激情发挥、创新思维展示、专业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要学习并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和情趣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日常用品的时尚造型;要学习并制作出一个内涵丰富和质感真实且充满书意幻景的庞大的三维动画场景;要学习并生成一幅富有创意让人过目不忘的广告招贴或一段媒体视频;要学习并完成一个大型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或一个室内空间总体效果展示等等。作为一个学生,要使自己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这就必须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艺术创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原动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在作为信息时代的社会人应具备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还应有进一步的专业化信息素养能力,专业化信息素养的深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水平的提升。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于教育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即培养学生基于调查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研究的学习和基于资料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去寻找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料,多看一些国内外大师的作品,多看一些国内外同类学校或专业的教学资料,多看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成功案件,从中汲取养分,得到创意的启迪和灵感的激活以及艺术设计技能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加强信息素养的内涵建设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艺术教育与信息素养养成教育是相通的,是动态的和开放式的,信息素养提升为学生专业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艺术类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学生来源地域广泛带来的差异性

就本人任教的苏州工艺美院来说,由于学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信息能力这个层面来说,由于学生来源地域广泛,不同地区在信息养成教育方面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师资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从信息意识方面来说,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极少部分学生甚至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2.学生信息意识不强

学生关注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不强烈。特别是大学新生,他们有时上网仅是为了打游戏或QQ聊天等,真正关注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资料或事件的学生不是很多。这也与学生先前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有关。学生缺乏对信息特殊敏锐的感受力,同时也缺少对信息所持的恒久的注意力。

3.学生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手段有限、能力不足。学生还不完全具备正确辩析、鉴定信息价值、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尚不能熟练掌握从大量的无序的信息中辩别出自己所要的信息,对如何借助计算机网络及相关工具迅速有效的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借鉴他人成功案例,从中获得创作灵感进行二度创造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显得不够给力。

4.学生信息道德尚有不足

有少量学生利用学校校园网的BBS发布不实信息或下载垃圾信息,甚至揭露他人隐私等等。有的学生仅仅把计算机信息网络作为相互戏闹的平台。学生对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侵犯知识产权和他人个人隐私方面的意识也较为淡薄。

5.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尚需提升

作为肩负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高校教师,部分教师还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去甄别和抽取有价值的信息;部分教师还不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能熟练的运用网络技术和电子资源迅速找到所教专业的切入点和融入点,不能非常正确的指导学生去搜索和扩充专业素养。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本思路与实践

1.将大学生信息素养养成教育纳入重要课程体系建设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技能,信息素养养成教育是融信息技术、人文修养、道德规范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学院在“十二五”计划中更明确的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了重要课程建设体系。在相关文件中强调“结合传统工艺美术及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改革、完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与推广‘主题教学法’,推进与深化素质育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符合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规律的课程‘双体系’”。

在学院建设“素质育化体系”课程群的大框架下,确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方案,将其作为“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信息素养教材的统筹编辑,按照一定课程设计原则,针对课程类型、课程组织结构以及课程教育实施,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与相应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确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和制定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严密的教育方法后,将信息素养养成教育贯穿于入学教育、课程学习、专业进阶、实践实习整个大学生学习生涯。这样就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社会责任感、有一定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且有一定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兼具持续发展潜力的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建设

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仅仅完成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教师要担当信息素养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引导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先进科学思想、高新知识和创新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培养自身敏锐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能力。

强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建设,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艺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除了建立一支信息素养专职教师队伍(可由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担当)外,培养人文和专业教师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具有较强信息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是十分必要的。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对学生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提升学生信息能力融合其中,使学生能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去更好地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服务,加快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可根据情况对专业老师开设一些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力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要求教师达到一定的水准。

3.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要针对学生在信息素养养成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必要的探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是信息素养养成的主体,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围绕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告诫和指导学生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要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和信息的责任感,要自觉抵制那些信息垃圾及信息污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坚决制止利用计算机进行不实消息传播的不良行为;要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要正确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高科技平台,真正关注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资料,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鲜气息,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其次,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新的素质育化体系以及新的信息素养教材,更加合理的安排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进程,改进计算机信息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层次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对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来自于边缘地区的学生更是要强化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第一学期,能使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基本技能制作学期的学业报告(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书。第二学期始,结合专业课的学习,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收集、获取、分析、处理、整合、开发、利用相关资源的基本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将信息素养养成与艺术设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扩展、毕业设计课题规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艺术设计的才能借助信息素养这个平台得到升华。

信息素养养成不仅为处于专业成长期的大学生提升了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4

经典润泽,提升人格――如何利用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王平平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初级中学)

摘 要: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他们留下的古训和事例,是学习经典、传承文明的根基,也是整个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依据。在文化快餐越来越流行的当前环境下,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国学经典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浸润下,获得人格素养上的提升。

关键词:经典文化;人文知识;人格;素养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中华文明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国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了一个信仰有些缺失的氛围中。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注重学生自身人格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只强调高分的获取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一、精选内容,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人一生中一直在学习和钻研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统统占据主导的地位。从课程安排上就能看到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经典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而是为了升学和评比,不惜花去大量时间给学生灌输考试攻略,或者直接针对考试命题安排授课内容和方式,这些方法、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

学习经典国学,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去挑选学习内容。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及《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在这些内容中,有的适合小学生学习,有的适合中高中学生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选定讲课内容,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教师的讲解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受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人心生浮躁,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更是让语文教师深感无奈。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很多人认为能够不学自通,就算不下一番功夫学习,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面对此种危险情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教学地切入点,善于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去讲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比如,从屈原身上学习求知的执著,从文天祥身上学习看淡生死的坚贞,从林则徐身上学习浓浓的爱过情怀……从这些先贤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性情,滋养自己的文化情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故事教学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容易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能够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论语》中有关名言警句的时候,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他们身边的故事来加深记忆,让学生彻底地了解这些言论的出处和由来,从而做到真正的掌握和消化。

三、巧用时间,提高效率

教学生学习古书典籍、诗词歌赋、文言名篇,不能只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时间久了,学生对这种教学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比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与学生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无意识地说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无意间就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

巧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效率,可借鉴的方法有多种,如,在教师检查课程作业发现有学生做了温习,而有人没有做的时候,就可以借此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来教育所有的学生,这样恰逢其时的教育会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班会活动,每月组织1次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鉴赏大赛、中国名人故事演说大赛、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等,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文学细胞。寓乐于学,将课外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四、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学生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结果的检查,不能完全依赖考试成绩,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因为,语文这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评价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能力和成绩,应该将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他们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在内。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纳的评价指标有:背诵课文的情况;正确理解字、词、段落的程度,结合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程度以及学校举行的“阅读星星”“卫生天使”“行为标兵”等日常的评比活动的表现等。最后,将这些评价指标综合在一起,从而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熟知度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拓展媒介,巩固强化

经典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参照标本。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具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公共课堂、公共讲座、各类图书馆藏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著作,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的成本,又扩大了学生的接受面。更为重要的是,拓宽多样化的学习渠道,能够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意识,提前让他们接触这些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式,对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大力提倡。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新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文学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根据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进行现代舞台剧的演绎,并将其拍摄下来,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录制后的视频除了可供学生自身回顾之外,还可以放置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分享,通过这种新型的媒介模式,增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化来进行传承,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应该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经典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人文关乎一个人的灵魂修养、道德情操和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保持在一个较佳的水平,他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授者,语文教师对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既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更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华。银杏树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5

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 许卫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孩子的分数永远没有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劳动、学会做人重要。要实现这个育人目标,就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涵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庆市第五十七中作为重庆市第一所示范初中,秉承“学生成长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尤其在推进“三品四心”校园文化建设征程中,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注重涵养学生的信心、孝心、爱心、忠心四大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学校、品位教师、品质学生“三品”校园。经过多年的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凝练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易经》有云:“关乎,天下以人文化成”,意思是文化统治着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来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一直在不同领域诠释着新的含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人心、提升学校品质、增强学校“软

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前些年,五十七中的学生参加重庆市学生合唱比赛,在与市内各直属重点学校学生的比拼中,最终获得全市二等奖,虽也算不错的成绩,但在比赛中,暴露出学生“放不开”“缺乏自信”等问题,而且我们发现五十七中的学生在参加其它活动中,也都有“缺乏足够自信心”的通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由此,学校制定了“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心教育计划。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涵养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三品四心”的校园文化。

二、坚持立德树人,明晰“三品四心”

通过多年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我们生成了“三品四心”的教育理念。打造“三品”校园是指,打造品牌学校: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以人为本、人文和谐、精细高效的校园文化;在区域内发挥示范辐射、引领带头的作用。塑造品位教师: 即教师要有高尚的品格、高雅的品位、高精的品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育人为乐、儒雅智慧、独树一格,即品教育之乐,塑内在之美;显儒雅智慧,铸外在风范;基础宽厚而专业精深,形成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铸造品质学生: 即学生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完整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学

人到爱社会、爱祖国,不仅是从小爱到大爱的情感集结,更是从立德修身到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升华。

三、优化教育形式,涵养核心素养

在推进“四心”育人,打造“三品”校园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教育形式,突出涵养核心素养,实施“育人目标主题化、主题教育系列化、系列活动特色化、特色课程校本化”策略。

育人目标主题化。“四心”教育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体系,兼顾“三品”校园打造,每年确定一个方向,把育人工作主题化。如质量2010主题年: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办学品质,弘扬传统文化,献礼祖国华诞;信心2011主题年:凝神聚气、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再创辉煌;孝心2012主题年:弘扬传统、文化育人,加强管理、提升品质;爱心2013主题年:爱心广大、业绩辉煌,传承发扬、献礼校庆;忠心2014主题年:立足报家报国,树立远大理想。

主题教育系列化。在育人目标主题化的基础上,我校把每年的主题教育系列化,形成体系,循环往复、全面渗透,引领师生共同发展。以爱心2013主题年为例,我校设计了“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三个系列分年级纵式推进,同时也推出了“教室美化、主题班会展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班级形象展示”等版块横式开展活动,这样纵横并进的方式让学校的主题教育既规范又有特色,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念和教育特色,形成校本化的“四心”特色课程体系。我们还通过打造“智慧”课堂,渗透“四心”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理解父母的爱,形成良好的家庭责任感;去体验身边的爱、懂得爱并学会付出爱;懂得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同时,我们编辑了《四心有约》《成长》等校本德育读本,结合“忠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编辑了《重庆大轰炸》《图说渝中抗战历史》,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今天,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话题,它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前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让“三品四心”特色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涵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更大作用。

让红色文化,伴学生成长 篇6

广元市旺苍县黄洋小学

文 雯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具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也带来了家庭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从而形成性格上的普遍共性,如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关爱,不懂感恩,不懂节俭,团结协作能力差等弱点,而他们又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接班人,对他们的培养却是我们老师肩负的重要使命。而红色文化具有主流性、积极性、独特性等特点,当前形势下,开展红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根据我县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我们学校启动的课题“革命老区校园红色文化校本研究”,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弘扬红色文化,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资源。我校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引领全校师生在课题实践活动中具体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体会长征精神的伟大。做红色长征传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名族所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的动力。

一、创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让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几年前,我们学校有幸得到了共和国将军的支助,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我们学校的校名改为”黄洋将军希望学校”。操场一角修建了一座雄伟的将军亭,将军亭内200多名将军的名字留在了庄严地墓碑上,学校围墙一侧还做了一道了将军书画艺术墙,成立了将军书画陈列室。各班每期办一次红色文化板报和墙报,每年红叶节将军们还亲临我们学校给学生讲红军故事,校园内形成了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学生对红色文化耳濡目染,了解了长征胜利的悲壮历史,感受到了我们的红军是可爱的,是英勇的,是不可战胜的。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战士既要对付蒋介石的围剿,又要面对雪山,草地这种恶劣的环境,有时红军一天就要行走一百多公里,而且都是山路,感受到山路,还有敌人的阻挡,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红军在长征途中,共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 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最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作为小学生,懂得了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红军战士那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少先队员们。一个同学说“俗话说饮水思泉,我们今天的„泉水‟来自于红军叔叔的„源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用草根和树皮换来的,我们如果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接班人,怎么对得起先辈呢?”

二、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让红色文化伴学生成长

1.红色文化渗透课堂。

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校结合课题将“红色教育”的落脚点、着力点落实在课堂。学校将“红色教育”作为晨会课、班队活动课的主要题材,规定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都要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教学《长征》一课时,对学生渗透红色教育,让学生了解长征时期的有关知识;在音乐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学“红色革命歌曲”时,不仅要教乐理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组织编写了校本课程。各年级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学,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红色教育”进课堂,学校的“红色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同时规范学生必须达到行为习惯“五个一”和“五个不”(“五个一”:

1、做一件好事;

2、戴一条鲜艳的红领巾;

3、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

4、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5、定期改正一个缺点。“五个不”:

1、不乱吐乱扔;

2、不横冲直撞;

3、不打架骂人;

4、不乱吃零食;

5、不损坏公物)。开展“展雏鹰之翅、摘五星之花”和“孝敬亲长,共创和谐”等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起到积极作用

2.观看红色爱国影片

学校还利用队会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室放映革命电影,让同学们了解革命故事,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不仅要知道好好珍惜,还有努力学习和继承 好革命先烈的遗志。影片的放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课堂外的惊喜,更是电影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在电影《上甘岭》中,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水,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集体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突变的生活境遇顽强适应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同学与老师,怎样对待逆境、怎样学习,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理念来教育学生。还有许许多多诸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红岩―在烈火中永生》、《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等红色电影,学生观看后会得到精神上的洗礼,他们懂得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团结向上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培养善良友爱、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3.唱红色歌曲。

红色经典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和生动载体,更是爱国教育的道德课堂和历史教材。正是如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曾从优秀的红色经典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迪。而且,红色经典仍然是新时期教育广大青少年和干部群众的好作品,并没有过时。因为优秀的红色经典是有生命力的,内涵隽永,形式丰富,再现了中国人民奋斗求解放、搞建设的真实历史,倡导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们在欣赏优秀的红色经典作品的同时,能被其内涵所教育,被其精神所感染,从而能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学校要求每位学生会唱三首红歌,艺术节还举行了唱红歌比赛。让红色的声音响遍整个校园。学生在红歌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7

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校有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真实的教育情境, 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 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教育的成败与否, 除了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隐形因素有关外, 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影响力的大小。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 是教育过程中最最重要的的教育资源。

因为人类的一切美德只有变成习惯才有价值。我们作为教师,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美德的行为全部变成习惯,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

一、教师要强化师德修养的提升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提升人的道德及人格修养境界。所以要塑造别人的灵魂, 首先要塑造教师自己的灵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是教师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 也是学生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教之道, 德为先。

教师首先要乐教勤业:教育是关乎他人幸福、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大事业, 在它面前, 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当然是最重要的。所以, 要求教师“淡泊名利”, 以教育人才为乐, 是合情合理的;其次要有“大爱”。师爱能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增强教师的角色魅力, 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要真诚地帮助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力, 用爱心换取他们的尊重。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氛围,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 感受到同学的真情, 在共同学习的道路上释放潜能, 张扬个性, 这推动着学生的转变、成功和成长。再次是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 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楷模作用。教师的优秀品质感染了学生, 可内化积淀为学生的品质,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四是教师要亲善。教师善待他人、善待动植物, 都会让学生感动。教师的善良、诚实会让学生觉得公平与尊重, 教师的宽容与大度会使学生释怀, 从而也学会善待他人。教师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 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提升专业化的素养

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 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 就要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以身立德。教师应该有丰富的学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教师要坚持终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 走进教育研究, 实现专业化发展, 在提升自己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提升教师个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做表率, 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三、教师要做到“身正为范”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下梁不正塌下来。”“身正”是一个包括教师在内的从事教化职业者首先应该具备的主要素养。先人孔子非常重视“身正”的问题。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1]教师的身正首先表现在注重礼仪方面, 也许有些人倜傥风流以不拘小节为荣, 这也无可厚非。然而, 这些人不适合做老师。教师的一个任务就是传授规范, 并作出示范, 因而在言行上是不能苟乱的。在日常礼仪方面, 教师稍有不慎, 就会损害形象。比如:每次看到教室走廊的地面上有种种垃圾, 我都会弯下腰去捡, 然后扔在垃圾箱内。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 学生们却看在眼里, 慢慢地, 学生在我弯腰前的一刹那, 主动地捡起了校园中的垃圾。从教师的身上, 学生们会在无形中感受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另外教师的“身正”还应该表现在注重忠恕上, 所谓忠字具有中、直、敬、诚、厚、德、无私、无畏等含义。它是一种令人称道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 其表现在国家方面就是爱国情怀, 表现在与朋友相处方面, 则是敬心和忠告, 表现在对自己而言, 则是忠于职守, 忠于信仰。因此我们通过身正教导学生忠于操守、直道而行, 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

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蕴含了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能量。“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平时要从小事入手, 注重细节, 多观察、多督促, 要大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行为, 是教师在各种教育实践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 而要达到上述境界, “教师要具备“二心”:爱心和事业心。有了爱心, 就会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了事业心, 就会把工作当成生活的需要, 从此乐此不疲。[2]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论语·子路[M].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00.

学生成长文化素养 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72-1

一、从课文中汲取文化营养

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带有十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还要进一步发掘和延伸,使学生逐步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例如在教到7A 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课时,我用表格形式把其他节日也介绍给学生。如:Easter, Thanksgiving Day, Halloween, Valentines Day,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时间、习俗、食物、活动等内容。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是西方国家的鬼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孩子们在家门前唱着“Trick or treat”(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把准备好的糖果、糕点分给他们。感恩节(10月2日)每个家庭都要吃火鸡,人们常常吃玉米、土豆泥和南瓜饼,把枫叶夹在书里表示纪念。复活节(3月21日左右)人们穿着新衣服去教堂,大人们对孩子说:“复活节兔子藏了一些彩蛋要他们去找。”通过对节日的介绍,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又如:在教到7B Unit 6 Pets一课时,可先介绍“狗”在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在英美文化中“狗”是最忠实的朋友,而在中国文化里有关“狗”的词汇如:“走狗”、“丧家狗”、“狗东西”等都是贬义的。接着,可向学生介绍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幸运儿);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肉,同行如同命);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谚语。此时,学生尝试着翻译,英汉之间的差别使他们觉得趣味无穷,还可列出带有其他动物的谚语,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吉人自有天相。)To mention the wolfs name is to see the same.(说曹操,曹操到。)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让学生猜测意思。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适当拓宽和延伸他们的知识面,通过接触异国文化,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

二、从词语中体会文化涵义

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大相径庭的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特别是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涵义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凡是遇到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以一些看似表示颜色的词汇为例,它们在英语中却有着与中文完全不同的含义。如:They hit him black and blue.其中“black and blue”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意思。在英语中还习惯用颜色隐喻人的情绪变化。如: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脸色不好)Why do you look blue (闷闷不乐) today? He was in brown mood.(心事重重)I hope he will be in the pink.(振作起来)。必须正确了解这些隐喻才能正确地把握话语的意思。还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互译时不一定对应,例如:红茶是 “black tea”而非 “red tea”;红糖是 “brown sugar”而非 “red sugar”;黄色电影是 “blue picture”而非 “yellow film”;英语中 “greeneyed”是指眼红而非眼发绿。还有一些原来表示颜色的词,与不同的词搭配后又有了新的含义。如:在英语中green可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知识浅薄,a green hand(生手), a green man(知识浅薄的人),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black smith(铁匠),black Friday(大灾大难、凶险不详的日子)。这些都是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词汇的丰富涵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从语言习惯中感受文化差异

使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由几个简单的例子,即可看出中西文化在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如:我们常听到一些学生用Good morning, teachers.中国式的英语来打招呼。而英美人习惯用Good morning, Mr. / Mrs. / Miss Zhang.来表达。中国人见面后打招呼时常会问:“你到哪里去?”、“上班去吗?”、“吃饭了吗?”其实,此时我们对对方的回答并不真正感兴趣,只是表示问候,如果把这些话译成英语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work? Have you eaten yet? 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用语了,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事,认为这事与你无关。他们在见面打招呼时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Nice / Glad to meet you!而熟人则用Hello / Hi!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其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也有裨益。

总之,要让学生学好英语,我们必须在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中对文化的理解和渗透是不能忽视的,千万不能认为学生学会了句型、懂得了语法、考试合格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如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录音、录像等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言语文化,通过多种活动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化的兴趣。每当西方节日到来时,我们可以举行小型的表演与party,让学生欣赏英语歌曲,因为好多英文歌曲中幽默的语言能体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

上一篇:教育局道德讲堂简报下一篇:《斑羚飞渡》优质课教案